欧美日韩在线免费观看,久久精品合集精品视频,每日更新在线观看AV_手机,这里是精品中文字幕

<mark id="47rz2"><center id="47rz2"><dd id="47rz2"></dd></center></mark>

    <legend id="47rz2"><u id="47rz2"><blockquote id="47rz2"></blockquote></u></legend>

      當前位置:好文網(wǎng)>實用文>教案>科學教案

      科學教案

      時間:2023-09-06 10:19:24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學教案集錦10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shù)剡x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10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科學教案集錦10篇

      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樂于在水中玩球。

        2、觀看小球從水底向上浮的現(xiàn)象,對這一現(xiàn)象產(chǎn)生好奇。

        3、學說“小球躲起來了”、“小球浮上來了”。

        4、體驗與同伴一起玩水的快樂。

        活動準備:

        1、在水箱中接滿水;乒乓球若干。

        2、石頭一粒。

        3、玩水前將幼兒的長袖外套脫掉或卷起衣袖。

        活動過程:

        1、師出示一粒石頭和一個乒乓球,引起幼兒的興趣。

        師:小朋友,今天王老師手里有寶貝呢!你們猜猜看我手里拿著的是什么?(幼兒自由猜測)2、觀看沉浮。

        師:這兩個寶貝都喜歡在水里玩,你們來看看石頭在水里怎么玩的'?

       。ê苊黠@一看就知道石頭沉下去了)師:那你們說乒乓球在水里會不會沉下去?(幼兒自由猜測后教師示范)3、敢看游戲“小球躲貓貓”。

       。1)師:小朋友聽,什么聲音?(配班老師發(fā)出小貓的聲音)哇,乒乓球可害怕小貓了,這可怎么辦。克≡谒峡隙〞恍∝埧匆姷。(幼兒自由發(fā)言)(2)師示范游戲:雙手抓住乒乓球,用力將球摁入水中,邊摁邊說:“小球躲起來了。”見沒聽到小貓的聲音后,師放開雙手,邊放邊說:“小球浮上來啦!”

       。3)師示范游戲第二遍,鼓勵幼兒一起說:“小球躲起來了。” “小球浮上來啦!”

        4、分組游戲。(師講明游戲規(guī)則:聽到貓聲就躲起來,沒聽到了就浮上來。)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上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們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測力計測出浮力的大小。

        2、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當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時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體,浮力等于重力。

        過程與方法:

        1、學習用彈簧秤測量泡沫塑料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運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懂得方法的改進有利于研究的順利進行。

        2、懂得數(shù)據(jù)在分析解釋現(xiàn)象過程中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上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們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測力計測出浮力的大小。

        【教學難點】

        運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教學準備】

        小組實驗一:精確刻度杯一個,泡沫塑料塊、木塊、空瓶子、小船等物體。

        小組實驗二:彈簧秤一個,一塊大泡沫塑料塊,一個底部帶小滑輪的精確刻度杯(共用),細線,記錄表(教材13面)。

        小組實驗三:在實驗二的材料基礎上,補充二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塊,記錄表(教材14面)。

        【教學過程】

        一、感受浮力:

        1、觀察泡沫塑料塊、木塊、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況,用手指輕輕按壓小船,有什么感覺?分別把泡沫塑料塊、木塊、空瓶子壓人水中,有什么感覺?

        2、出示關于浮力的描述性定義: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塊往水中壓,手能感受到水對小船和泡沫塑料塊有一個向上的力,這個力我們稱它為水的浮力。板書:浮力。

        3、生活中我們什么時候感受到水的浮力?

        4、出示教科書12面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圖,講解示意圖的含義。(當泡沫塑料塊靜止浮在水面時,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設計說明: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課開始的基礎。教師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讓學生感受,為繼續(xù)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礎。)

        二、測量一塊泡沫塑料塊的浮力:

        1、討論怎樣測量浮力:當把泡沫塑料塊壓入水中時,它受到的浮力有變化嗎?是多大呢?我們能用彈簧測力計測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塊受到的浮力大小嗎?

        2、教師根據(jù)學生討論的情況,演示規(guī)范的測量方法,講解注意的地方。特別要講清楚浮力的計算方法,可以讓學生看教科書第13頁的示意圖,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未放入水前先測量泡沫塑料塊受到的重力,再用線拉住泡沫塑料塊,使它進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讀出彈簧測力計上拉力的數(shù)值。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塊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塊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3、學生測量泡沫塑料塊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書的要求測量三種狀況,分別把測量結果(拉力大小和排開的水量)記錄在表格中。

        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開的水量之間的關系,得出:(板書)浸人水中的體積(排開的水量)越大,物體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三、測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塊的浮力:

        1、教師出示三塊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塊或者三塊不同大小的木塊,讓學生預測: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塊或者木塊,完全浸人水中,它們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嗎?

        2、學生參照前一個活動的測量方法,獨立自主完成測量,把測量結果填入記錄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與體積大小之間的關系。

      科學教案 篇3

        設計意圖:

        冬天到了,天氣一天天變冷了,寶寶們都穿上了冬衣?稍偻嫱尥藜視r,我發(fā)現(xiàn)有的寶寶會將布娃娃的衣服或鞋子脫掉。寶寶們只熱衷于他自身的動作發(fā)展,全然不顧娃娃的冷暖。設計本活動,想通過讓寶寶自己幫小動物想辦法:怎樣過冬?怎樣取暖?從而不僅知道一些取暖的方法,更激發(fā)他們愛護小動物的情感。

        活動目標:

        1、嘗試用感官感知冷和暖,初步了解一些取暖的方法。

        2、初步萌發(fā)關心小圍巾、大衣、熱水袋等)、小動物玩具若干活動準備:

        各種取暖的.物品(手套、圍巾、大衣、熱水袋等)、小動物玩具若干

        活動過程:

        1、師用冰涼的手與寶寶握手,引出主題:

        比較誰的手冷?誰的手暖?

        2、討論:怎樣讓老師的手、身體變得暖暖的?

        3、師根據(jù)寶寶的回答出示相應的取暖物品,讓寶寶感知暖(個別、集體)。

        4、以小動物哭聲引起寶寶的注意,引發(fā)寶寶為小動物準備過冬的物品。

        5、游戲:小動物過冬引導寶寶做媽媽,為小動物帶上不同的取暖物品。學說:寶寶,現(xiàn)在還冷嗎?

        6、表揚“媽媽”們的積極表現(xiàn)。動物的情感。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薔薇花叢中動植物之間存在著食物能量交換關系。

        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討論,發(fā)現(xiàn)事物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影響。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形成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虛心向別人學習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重點】研究動植物之間的食物關系,認識食物鏈和食物網(wǎng)。

        【教學難點】初步建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概念,知首“生物與生物之間也是相互依賴,互相影響的。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提問: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水、陽光、空氣等)。

        2、引導: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條件外,它們彼此之間也是相互依靠、互相影響的。這段時間我們重點研究這方面的知識。

        二、誰吃誰:

        1、教師出示校園常見動植物樣本(也可以借鑒書本的圖片),說:這是在一簇花叢中發(fā)現(xiàn)的生物,有薔薇、小草、樹葉、蚜蟲、瓢蟲、蚯蚓、毛毛蟲、小鳥等。

        2、問:為什么在同一個區(qū)域會出現(xiàn)這些動物和植物呢?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3、學生自由說,教師隨機用簡樸的文字和箭頭表示這種關系。(薔薇或草——蚜蟲——瓢蟲——小鳥;落葉——蚯蚓——小鳥;薔薇——毛毛蟲——小鳥)

        4、講述:生物之間這種像鏈環(huán)一樣的食物關系,叫做食物鏈。食物鏈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產(chǎn)者,直接或者間接消費別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費者。(讓學生劃出書中12面相關句子)

        三、田野里的食物網(wǎng):

        1師講:田野里有很多生物,這些生物之間存在著復雜的食物關価。(課本13圖)同一種植物會被不同的動物吃掉。同一種動物也可吃多種食物,生物之間這種復雜的食物關系形成了一個網(wǎng)狀結構,叫做食物網(wǎng)。

        2讓學生討論如果一種生物滅絕了,就會影響其他多種生物的生存?

        四、練習:

        1、薔薇花叢中的生物有:小草、蚜蟲、瓢蟲、落葉、小鳥、蚯蚓、請岀一條食物鏈,這條食物鏈中——是生產(chǎn)者,----------

        ---是消費者。

        ————————————

        2、請你寫岀其他食物鏈:

        ——————————

      科學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可溶性固體物質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依賴于三個主要因素:物質顆粒的大小(即表面積的大。、水的溫度,以及液體是否被攪動。在前幾課的溶解實驗中,學生很自然地會注意到溶解的快慢問題,想到是什么因素影響了溶解的快慢。怎樣讓食鹽溶解得快一點?學生比較容易想到的是攪拌,因為前面幾課的實驗中多次使用了攪拌的方法,他們在生活中也有這樣的經(jīng)驗。本課從“攪拌對溶解的影響”這個對比實驗入手,到學生自行設計“怎樣加快溶解”的研究,指導學生運用對比實驗的方法,探究影響物質溶解快慢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根據(jù)提出的問題——怎樣加快方糖的溶解?經(jīng)歷“問題——假設——驗證——證實”的科學探究過程。好的效果。

        學情分析

        學生對溶解已有一定認識,在前面的實驗中也用到過攪拌的方法。對如何加快溶解有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對比實驗是證明各種猜想的的探究方法。學生剛剛接觸這樣的的探究方法,沒有這方面的經(jīng)驗。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運用對比實驗的.方法,探究影響物質溶解速度的主要因素。

        2、引導學生經(jīng)歷“問題——假設——驗證——證實”科學探究過程和控制單個變量進行對比實驗的過程。

        3、在活動過程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認真負責、實事求是、科學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逐步發(fā)展科學探究的樂趣和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學習重點:通過實驗驗證加快溶解的方法

        學習難點:對比實驗中單個變量的控制.

      科學教案 篇6

        六年級科學下冊第五單元教案匯總

        第五單元 探索宇宙

        登月之旅

        一、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能利用多種途徑或媒體搜集關于月球的圖片、錄像和文字資料。

        ●能對所提供的信息資源按要求進行篩選。

        ●能夠模擬月球環(huán)形山形成的實驗。

        科學知識

        ●了解月球的基本情況。

        ●了解人類探索月球的歷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知道環(huán)形山的形成。

        ●了解宇航員是怎樣在月球上開展科學探究的。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到人類登月工程和探索火星工程的偉大。

        ●意識到入類對宇宙的認識是不斷發(fā)展的,不斷向未知領域探索的。

        ●意識到科學技術是不斷進步的。

        ●體會到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對人類認識宇宙的幫助。

        二、學習成果評價

        概念發(fā)展

        層次1:不能了解月球的基本情況和人類探索月球的歷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層次2:了解月球的基本情況和人類探索月球的歷史和所取得的成果,但不知道環(huán)形山的形成。

        層次3:了解月球的基本情況和人類探索月球的歷史和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宇航員是怎樣在月球上開展科學探究的,知道環(huán)形山的形成。

        探究能力

        層次1:能利用多種途徑或媒體搜集關于月球的圖片、錄像和文字資料,不能對所提供的信息資源按要求進行篩選和模擬月球環(huán)形山形成的實驗。

        層次2:能利用多種途徑或媒體搜集關于月球的圖片、錄像和文字資料,能對所提供的信息資源按要求進行篩選,不能模擬月球環(huán)形山形成的實驗。

        層次3:能利用多種途徑或媒體搜集關于月球的圖片、錄像和文字資料,能對所提供的信息資源按要求進行篩選,能模擬月球環(huán)形山形成的實驗。

        三、教學準備

        有關月球的圖片、文字及影像資料等,沙盤、大小不一的石子、記錄紙、牙簽、尺子、手電筒等,課前布置學生查找有關人類登月工程的資料。

        四、教學步驟

        教學步驟 互動性質 學生/教師互動的目的 二次備課

        集中話題 1.導入新課。

        談話:人們從古代起,就開始對月球發(fā)生了興趣,不斷對月球進行著觀察和探索,并幻想著能到月球上去。但是由于當時的科學技術還很不發(fā)達,所以人們就編造了不少關于月球的神話故事,你知道哪些? 通過讓學生講述神話故事,激發(fā)學生對月球的興趣。

        探索和調查 1、你對月球有哪些了解?你是從哪里知道的?(書本上的這些知識又是從哪里來的?)

       、僭虑螂x地球有多遠?

       、谠虑虻拇笮≡鯓?

       、墼虑蛏嫌惺裁?沒有什么?

       、茉虑蛏蠝囟热绾?

       、菰虑蛏嫌幸?大小怎樣?

        2、教師講述:直到17世紀,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才首次用望遠鏡觀察了月球,并發(fā)現(xiàn)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在這以后,人們對月球的觀察不斷深入,天文學家開始用更大的天文望遠鏡進行觀察,但仍只能停留在觀察月球向著地球的一面。1959年,蘇聯(lián)科學家開始利用火箭接近月球,發(fā)射月球探掘1衛(wèi)星,使它可以繞到月球的背面,對月球進行拍照,使人們了解了月球的'全貌。1969年,美國宇航員乘坐“阿波羅號”宇宙飛船,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實地進行考察,并帶回了月球的巖石和土的標本。從此, 人們對月球有了更深入、更清楚的了解。

        3、讓學生閱讀書上54頁的內(nèi)容。

        4、組織學生討論環(huán)形山是怎樣形成的 借此了解學生對于月球知識的前概念的情況。

        進行一些科學常識的滲透

        教學步驟 互動性質 學生/教師互動的目的 二次備課

        5、你們可以設計相關的實驗來模擬環(huán)形山的形成嗎?

        6、學生獨立思考,然后進行小組討論

        7、全班交流

        你們準備怎樣做?你們需要哪些材料?你們認為需要注意些什么?(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注意石塊的大小和坑面積的大小、石塊扔下的高度[力度]與坑面積的大小都有關系,實驗時要控制好變量)

        8、學生實驗、記錄

        9、學生匯報實驗結果

        10、組織學生討論環(huán)形山的形成和什么因素有關

        11、學生用手電筒照射沙盤上的坑,觀察影子的變化,討論什么時候看環(huán)形山效果最好?

        12、你們通過查找資料對人類登月工程有了一些了解,能為我們做做解說員嗎?

        13、學生介紹、補充。

        14、閱讀書上56頁的資料。

        這樣才能保證每個學生在科學課上都進行了思考,有自己的想法。

        回顧和解釋 1、你想去月球旅行嗎?通過今天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認為去月球旅行需要做哪些準備呢? 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運用起來。

      科學教案 篇7

        教學目的:

        1、知道天空中的星星圍繞北極星順時針運動,北極星相對“不動”,是因為地球自轉的結果。

        2、能根據(jù)已知“北極星相對不動”等事實證據(jù),推測地球繞地軸自轉,而且地軸始終是傾斜的。

        3、做模擬實驗研究北極星。

        4、主動和小組同學合作探究北極星“不動”的秘密。

        5、體會到多角度、多方面收集證據(jù),有助于更好地解釋現(xiàn)象。

        教學重點:地球繞地軸自西向東自轉,地軸始終是傾斜的。

        教學難點:北極星看上去“不動”的原因。

        教學準備:硬紙片兩張,水彩筆,地球儀,轉椅,四季星座運行圖。

        教學過程:

        一、引入學習:

        談話:人們在夜間觀星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北極星不動,而其他的星星都圍繞北極星運動。

        二、探究北極星為什么“相對不動”:

        1、看圖:(P82頁兩副圖)這兩副圖有什么相同之處?

        (1)星星都在怎樣運動?是否都有一個“圓心”?

        (2)“圓心”是否在天頂位置?是不是與天頂有一定的傾斜角度?

        2、討論:照片中為什么北極星保持“不動”?

       。1)小組交流

       。2)模擬實驗一:在一個紙板上畫出北極星和北斗七星等星星,然后轉動紙板,觀察北極星是否不動,其他星星都圍繞北極星運動。再用一個紙板當作地平線,然后旋轉紙板,觀察,哪些星星能被觀察到,哪些不能被觀察到,從這現(xiàn)象中能想到什么?

        (3)模擬實驗二: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東自轉,所以我們在夜間能看見星星東升西落,與地球自轉的方向相反。怎樣能在自轉的地球上看到北極星“不動”呢?

        用一個轉椅代表地球,在教室墻上貼一顆星星當作北極星,請一位同學坐在轉椅上,當眼睛盯著北極星看時,北極星好像是不動的',如果視點落在哪一顆星星上,周圍的星星就會圍繞哪一顆星星運動。

       。4)觀察陀螺運動,想象:陀螺轉動時,圍繞著一個假想的軸。能想象地球是怎樣運動的嗎?

        (5)模擬實驗三:在一個球上貼幾個小人,代表地球上的人,讓球自轉的同時,想辦法讓小人能看見教室一面墻上的“北極星”不動。

       。6)閱讀P83頁的資料,研討一年中北極星“不動”的原因。

        三、拓展:

        1、觀察地球儀,思考:地球儀有什么特點?為什么鐵軸要做成傾斜的

        2、交流:地球自轉還有什么特點?填寫P83頁的表格。

        板書設計

        北極星不動的秘密

        地球繞地軸自西向東自轉, 地軸始終是傾斜的

      科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能嘗試將不同材料放入瓶口不同、大小不同的瓶子中,并倒出來。

        2、鍛煉手眼協(xié)調能力。

        【活動準備】

        1、瓶口不同、大小不同的瓶子,盒子,玩具小鍋,小碗等容器。

        2、豆子、小雪花片、無毒泡沫塊、木珠、大小不同的紙球等。

        3、大小不同、深淺不同的.木勺子、塑料勺子、不銹鋼勺子。

        【活動過程】

        1、引導寶寶自由玩一玩。

        寶寶自由選擇不同的瓶子?梢詫⒁环N材料舀(放)入不同的瓶子中;也可以將一種材料舀(放)入容器后,再倒出來;還可以隨意地把材料從一個容器取出裝入另一容器中。

        提醒寶寶不能吃游戲材料。

        2、指導寶寶把材料倒回原處。

        寶寶將自己瓶子里的材料都倒回相應的容器中。

        活動反思 幼兒對本次活動跟感興趣,教師示范完請幼兒倒,但是多數(shù)幼兒會把東西倒灑,手忙腳亂。教師引導后,幼兒基本能小心、認真的倒。特別是倒豆子在小瓶里的時候,幼兒倒完很高興。

      科學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觀察葡萄干在雪碧里的變化過程,并能正確描述自己的發(fā)現(xiàn)。

        2.在實驗操作中,培養(yǎng)動手操作能力及良好的觀察習慣。

        3.樂于參與探究活動,在小實驗中體驗成功的快樂。

        教學準備:

        1.教具準備:大表格一份、記錄表。

        2.學具準備:一杯水、一杯雪碧、一份葡萄干、一個托盤、記號筆等每組一份。記錄表每組2份、蕓豆、彈珠、紅豆若干。

        教學過程:

        一、出示兩瓶水,引起觀察興趣。

        桌上的兩杯水一樣嗎?有氣泡的那杯水,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二、出示葡萄干,引起探索。

        1.幼兒猜想:同樣大小的葡萄干放在兩杯水里會有什么反應呢?(教師表格記錄)

        2.操作驗證,并記錄。

        3.分享交流結果。

        三、觀看視頻,總結提升。

        1.觀看視頻,了解原理。

        2.師幼小結:

        原來這是因為當葡萄干沉入杯底時二氧化碳氣體就吸附在表面,使葡萄干變輕浮到液面上來,小泡泡破了,葡萄干就沉下去了。

        四、再次實驗,經(jīng)驗遷移。

        讓我們一起來試試,仔細用眼睛觀察一下,這些材料是不是也能像葡萄干一樣上下跳舞呢?把觀察到的`現(xiàn)象記錄在綠色的表格里。會跳舞打“√”,反之打“×”。

        活動延伸:

        請你和爸爸媽媽一起再去做一做這個實驗。

      科學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知道杠桿可以分為省力杠桿、費力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杠桿。

        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認識到杠桿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個點的位置決定的。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意識到不同種類的杠桿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條件下需要使用不同類型的杠桿。

        【教學重點難點】

        對不同杠桿的比較和分析

        【教學準備】

        桿秤、螺絲刀、開瓶器、鑷子、油漆桶、啤酒、粉筆、鑷子夾粉筆、開瓶器開啤酒瓶的圖片。

        【教學過程】

        一、趣味引入

        游戲:出示油漆桶一個、啤酒一瓶、粉筆5支;鑷子、一字螺絲刀、開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開,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

        2、用工具打開啤酒瓶,倒一杯啤酒;

        3、用工具用夾5支粉筆到一個空杯子里。

        比一比,哪個同學完成地快,請其他同學為他們加油。

        二、杠桿類工具的比較

        1、剛才三位同學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讓我們思考一下,他們使用的工具合適嗎?

        2、思考一下,他們所使用的三種工具哪種是省力的?哪種是費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費力的?(請幾位同學進行判斷,并說說理由)

        3、判斷他們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4、請同學們在老師為你們準備的圖片上畫出每件工具的三個點。

        5、然后在小組內(nèi)討論一下這些工具是否省力?為什么 ?

        6、在全班內(nèi)進行交流反饋;并對學生的畫圖進行展示交流。(重點分析鑷子和開瓶器的三點位置的'變化。開瓶器支點在前端,阻力點在中間;鑷子支點在末端,用力點在中間)

        7、小結:怎么樣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樣的工具是費力的?

        三、給各種杠桿類工具分類

        1、請同學們在書本P8頁的10種工具上畫一畫,找出每樣工具的三個點。然后判斷一下它是省力的還是費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費力。

        2、學生各自作圖、填表。

        3、匯報交流(請學生到展臺下進行展示交流)

        4、思考:我們都知道杠桿能省力,能幫助我們抬起自己無法徒手搬動的東西;但是為什么剛才我們看到的這些工具他們有的是費力的呢?為什么這樣設計呢?

        四、小桿秤的研究

        1、俗話說:“稱砣雖小,能壓千斤”,今天老師就帶了一把桿秤來,請大家來說一說,為什么桿秤的稱砣這么小,卻可以“壓住”這么重的重物。

        2、今天老師就帶大家來做一桿小桿秤。小桿秤制作過程指導。

        五、課后思考題

        出示教師用的桿秤進行示范,用不同的2跟提繩分別進行稱重時,桿秤會發(fā)生什么變化?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12-25

      科學教案12-25

      科學教案12-25

      科學教案12-25

      科學教案12-25

      科學教案12-25

      科學教案12-25

      科學教案12-25

      科學教案12-25

      科學教案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