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教案10篇【優(yōu)選】
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jù),有著重要的地位。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大班科學教案1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大班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觀察葡萄干在雪碧里的變化過程,并能正確描述自己的發(fā)現(xiàn)。
2.在實驗操作中,培養(yǎng)動手操作能力及良好的觀察習慣。
3.樂于參與探究活動,在小實驗中體驗成功的快樂。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主動參與實驗探索。
教學準備:
1.教具準備:大表格一份、記錄表。
2.學具準備:一杯水、一杯雪碧、一份葡萄干、一個托盤、記號筆等每組一份。記錄表每組2份、蕓豆、彈珠、紅豆若干。
教學過程:
一、出示兩瓶水,引起觀察興趣。
桌上的兩杯水一樣嗎?有氣泡的那杯水,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二、出示葡萄干,引起探索。
1.幼兒猜想:同樣大小的葡萄干放在兩杯水里會有什么反應呢?(教師表格記錄)
2.操作驗證,并記錄。
3.分享交流結果。
三、觀看視頻,總結提升。
1.觀看視頻,了解原理。
2.師幼小結:
原來這是因為當葡萄干沉入杯底時二氧化碳氣體就吸附在表面,使葡萄干變輕浮到液面上來,小泡泡破了,葡萄干就沉下去了。
四、再次實驗,經驗遷移。
讓我們一起來試試,仔細用眼睛觀察一下,這些材料是不是也能像葡萄干一樣上下跳舞呢?把觀察到的現(xiàn)象記錄在綠色的表格里。會跳舞打“√”,反之打“×”。
活動延伸:
請你和爸爸媽媽一起再去做一做這個實驗。
活動反思:
活動材料使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食物,將科學現(xiàn)象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有利于萌發(fā)幼兒探索科學的興趣;顒幼⒅刈匀贿^渡,即探索交流——思考討論——體驗感受——經驗提升,讓幼兒在活動中不斷地獲得知識與經驗,在情感上獲得愉悅與滿足。為每個幼兒都能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從幼兒最感興趣的操作活動入手,讓幼兒通過實驗、記錄去積極主動地獲得相關知識,通過記錄、分享、交流的形式,讓幼兒不斷積累學習經驗,并且通過與材料的相互作用發(fā)現(xiàn)和建構知識,從而發(fā)現(xiàn)汽水中氣泡與沉浮之間的秘密,萌發(fā)幼兒探索科學的興趣,讓幼兒感到“科學并不遙遠,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大班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操作,感知物體與物體之間是有間隙的。
2、能有序的進行操作實驗,體驗假設、驗證、結論等基本的實驗步驟
3、萌發(fā)科學探索的興趣,愿意探索身邊的科學現(xiàn)象。
活動重難點:
1、活動重點:感知物體與物體之間是有間隙的。
2、活動難點:能有序的進行實驗,合理安排不同物體的空間。
活動準備:
1、乒乓球、玻璃球、小米,玻璃杯、盤子。
2、實驗記錄表、彩筆等。
活動過程:
一、設疑激趣——嘗試把小米、玻璃球、乒乓球裝到一個瓶子里。
1、觀察實驗用品,說說乒乓球、玻璃球、小米的不同。
2、小結:乒乓球大大的、圓圓的,玻璃球小小的、圓圓的,而小米又細又小,當我們用手抓起小米時,小米會從我們的指縫里流下來。
3、設定疑問:老師要請小朋友把三個杯子里的乒乓球、玻璃球、小米都裝到一個玻璃瓶里,能裝得下嗎?應該怎樣裝?
4、幼兒提出自己的猜想。
二、驗證假設——幼兒動手操作,驗證自己假設的裝瓶方法。
1、指導幼兒操作,注意操作規(guī)則,不要把小米撒到外面。
2、要求幼兒記錄實驗結果。
三、分享交流——幼兒交流自己的實驗結果,感知方法不同,結果不同。
1、請幼兒根據(jù)記錄表把自己的操作結果同大家交流一下。
“誰愿意說一說,你是怎么裝的?你成功了嗎?”
2、請成功的小朋友講一講自己的.裝瓶方法。
四、再次驗證——進行第二次操作,驗證交流結論,體驗探索的樂趣。
1、引導幼兒將摻在一起的物品分開。
2、請幼兒按交流結論進行裝瓶,驗證正確的裝瓶次序。
五、總結結論——討論實驗結果,感知物體之間是有間隙的,學會合理安排物體的空間。
1、“這次你成功了嗎?成功的請舉手!
2、討論:為什么先裝乒乓球,再裝玻璃球,最后裝小米的方法比較容易成功呢?
3、教師邊講解邊操作使幼兒明白其中的道理:先裝乒乓球,因為乒乓球占的地方大,然后放玻璃球,這樣玻璃球就把大的空隙給填上了,最后我們再放上小米,這樣小米又把更小的縫隙也給填上了,所以最后它們都被裝了進去。
六、拓展延伸——通過實驗,進一步拓展幼兒對物體間間隙的理解。
1、引導幼兒再次嘗試:老師這里還有半杯水,裝滿的瓶子里,還能再裝上半杯水嗎?為什么?
2、幼兒操作,提醒幼兒別把水撒在外面。
3、幼兒分享交流實驗的結果,進一步感知水所占的空間。
“小朋友你們都成功了嗎?為什么這么滿滿的一瓶子乒乓球和玻璃球和小米,還能裝上這一小杯水呢?”(因為水把更小的縫隙也給填上了)——柴蒙蒙
大班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鼓勵幼兒進行試驗,比較水滴滴在不同紙上的現(xiàn)象。
2、認識生活中各種紙的不同作用。
教學準備:
1、不同的紙若干。
2、滴管每人1支。
3、《科學》下p.32。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猜一猜,水滴滴在紙上是怎樣的。
二、跳舞的水滴。
1、教師出示塑料包裝紙,請幼兒看一看,水滴在上面是停在原處,還是散開,還是浸到紙里。
2、幼兒每人拿一個滴管向塑料包裝紙上滴水,觀察水滴的.形態(tài)。
3、教師引導幼兒用滴管口在水滴的邊緣劃動,觀察水滴是怎樣運動的。
三、對比試驗。
1、請幼兒猜想,水滴滴在不同的紙上會有什么現(xiàn)象,并記錄在畫冊《奇妙的小水滴》上。
2、幼兒動手實驗,教師了解幼兒的發(fā)現(xiàn)。
3、教師與幼兒探究不同紙的特征,哪些紙吸水,哪些紙不吸水,哪些紙吸水多,哪些紙吸水少?
四、用水滴畫畫體驗水滴在宣紙上作畫的快樂。
拓展活動:
引發(fā)幼兒討論:牛奶滴在這些紙上會是怎樣的?
大班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對彈性物品感興趣,并能大膽探索。
2、發(fā)現(xiàn)彈性的特點,物體受力時,它的形狀就會發(fā)生變化;不受力時,它又能回到原來的樣子。
3、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fā)現(xiàn)。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重難點:
在探索、制作等過程中感知物體的彈性。
嘗試用簡單的符號記錄活動的發(fā)現(xiàn)并能用較完整的語言表述出來。
活動準備:
1、刺猬球、羊角球、皮筋、絲襪每人1份。
2、乒乓球、夾子、橡皮泥、手鏈。
3、石頭、海綿、毛衣、彈簧、彈力球、玻璃珠、氣球、記錄表每組1份。
活動過程:
一、玩一玩,初步感知彈性——請幼兒自選玩具,玩耍中初步感知彈性。
提問:今天,老師給你們準備了好多好玩的東西,這些東西都有一個小秘密, 請小朋友選自己喜歡的東西玩一玩,可以壓一壓,拉一拉,去發(fā)現(xiàn)他們共同的秘密。
幼兒玩操作材料,教師巡回觀察指導。
分享:說說你玩了什么?你是怎樣玩的?
歸納:像刺猬球,羊角球,絲襪,皮筋這些物品,我們一用力,它們有的會變大,有的會變長,還有的會凹進去一些,我們不用力了,它們又都回到原來的樣子,這些物品都有彈性。
二、比較嘗試,認識彈性物品和沒有彈性的物品。
教師出示夾子,乒乓球,手鏈,橡皮泥,讓幼兒猜想哪些物品有彈性,哪些沒有彈性,并注意驗證認識有彈性的和沒有彈性的.物體。
三、分組實驗,鞏固對彈性的認識。
1、師:現(xiàn)在老師這里有一組東西,小朋友們看看,然后猜猜這些東西哪些有彈性,哪些沒有彈性,討論說說并記錄。
2、分組實驗,填寫記錄卡。如果你認為這樣東西有彈性,你就在“有”這個格子下打“√”,如果你認為這樣東西沒有彈性,你就在“沒有”這個格子下打“ ”。
3、展示幼兒的記錄表,請幼兒自由表達操作中的發(fā)現(xiàn)并與預測的進行比較。
四、聯(lián)系生活實際,加深對彈性物品的認識和理解
在我們家里有哪些彈性物品呢?(沙發(fā)、席夢思、床墊子……)在我們的活動室里,幼兒園里有哪些彈性物品?(蹦蹦床、皮球、羊角球……)在你們的身上有哪些彈性物品?(松緊褲帶、襪子、皮筋、皮膚……)
五、教師總結。
課后反思:
本堂課氣氛活躍,孩子興趣很濃,達到了活動目標,但對于彈性的極限沒有闡釋清楚,以后備課需要思考的更全面一些。
小百科:彈性是一個物理學名詞,與撓性相對,在物理學和機械學上,彈性理論是描述一個物體在外力的作用下如何運動或發(fā)生形變。彈性在不同的領域有著有聯(lián)系但是截然不同的意義。
大班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蠟燭的作用及用途。
2.觀察蠟燭在不同材料上的凝固狀態(tài)。
3.激發(fā)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蠟燭、打火機、紙、理石板
1.謎語導入——心細如線,胸懷大志,燃盡自己,照亮別人。讓小朋友們猜出謎底是蠟燭。
2.出示蠟燭并且觀察蠟燭,發(fā)現(xiàn)蠟燭遇冷水凝固的現(xiàn)象,觀察蠟燭油在不同材料上的凝固狀態(tài)。
3.討論舉出蠟的3種不同用途。
4.會制作兩種不同的蠟燭花,點燃蠟燭,讓蠟燭油滴在水、紙、布、理石板上,發(fā)現(xiàn)它的變化。
5.激發(fā)幼兒大膽想象,并獨立創(chuàng)作一幅蠟染畫。
幼兒園教案活動延伸:
1.在家里與媽媽一起創(chuàng)作小蠟燭,找一個灌裝的飲料桶,把蠟和蠟筆削入桶中;
2.加熱并攪拌里面的.蠟和蠟筆,使之熔化;
3.把熔化的蠟液倒入好看的容器中,放入棉線做燭芯;
4.冷卻后好看的蠟燭就做成了。
科學樂園:
生活中蠟的妙用可真不少,如:小蠟筆、制作蠟像、防水密封,還能去除房間里的異味等作用。
大班科學教案 篇6
一、活動題目
好玩的沙――巧提沙
二、活動目標
通過玩巧提沙的游戲,讓幼兒探索提沙的.方法,培養(yǎng)幼兒愛動腦筋的習慣。
三、適用對象
5~6歲幼兒。
四、活動所需資源
干沙、濕沙、一次性塑料杯子、筷子、吸管、毛線、竹簽等。
五、活動過程
探究的問題:不用手端,能把裝沙的杯子提起來嗎?
幼兒討論。
(1)不能提起來。
(2)把筷子插到沙子里。
(3)我把毛線一頭埋在沙子里。
(4)我用樹葉提沙。
(5)我用吸管提沙。
試一試。
(1)把筷子插到沙子里,將沙壓緊。
(2)把毛線一頭插到沙子里,將沙壓緊。
(3)把吸管插到沙子里,將沙壓緊。
(4)把水彩筆插到沙子里,將沙壓緊。
說一說我的實驗。
(1)我用毛線把杯子提起來了。
(2)我用水彩筆把杯子提起來了。
(3)我用筷子把杯子提起來了。
畫一畫:我的實驗過程。
六、注意事項
注意幼兒玩沙時不能用沙撒向他人。
大班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初步獲得有關雨的形成及其與生物的關系的經驗。
2.對雨的形成產生繼續(xù)探究的興趣。
活動準備:海綿人手一塊、裝有水的大盆每組一個。
活動過程:
一、借助故事,初步感知雨的形成過程及其與生物的關系。
1.師:小朋友,你們見過的云是什么樣子的?
2.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關于云的故事,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3.幼兒傾聽故事。
4.提問:
(1)剛開始在沒有雨的時候,云是怎樣的?
(2)云在天上飄的時候看見了什么?它們都需要什么?(看見太陽很猛很猛,地球上的草和花都枯了,大江、小河池塘里的水也都要干了。小魚游上來,一個勁兒地喘氣。)
(3)云想下去幫助,可它一開始成功了嗎?為什么?(云輕飄飄地浮在空中,怎么也下不去)
(4)后來,誰來幫助了云?它們是怎么做的?
(5)有了風和雷的幫助,云發(fā)生了什么變化?(許多云聚在一起,變成了黑黑的烏云,烏云變成了大雨,潑到底上來)
(6)云變成了雨,小花、小草發(fā)生了什么變化?還有誰也發(fā)生了變化?它們會說些什么?
(7)下過雨后,云又變成了什么樣子?
二、通過實驗了解雨的.形成過程。
1.師:聽了剛才云的故事,你們知道雨是怎么形成的嗎?
2.師介紹材料:這里有海綿和裝水的盆子,如果把海綿當做是云,你能變出下雨的情景、讓水滴自然下落嗎?
3.幼兒探索:怎樣讓水滴自然下落?
4.交流:
(1)個別幼兒介紹:你的云下雨了嗎?你怎樣讓水滴自然下落的?(引導幼兒觀察海綿注滿水后水滴自然下落的現(xiàn)象。)
(2)請兩個幼兒一起操作,比較觀察并討論:什么時侯水滴容易下落?為什么?
5.幼兒再次探索:什么時侯水滴更容易下落。
6.再次交流,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海綿吸水與雨的形成之間的關系。
7.總結雨的形成:往海綿里注水,當海綿里注滿了水后,水就會變成小水滴自然地滴落下來。雨的形成也是這樣,云里面聚集了許多小水珠,當云里的小水珠越來越多的時候,就形成了雨落下來。
三、增加幼兒對雨的認識。
1.師:前幾天一直下雨,你看到雨從空中落下來是什么樣子的?(像面條、像風箏線、像飛機沖下來)
2.師:你知道雨水有什么用?(可以讓樹喝水、給花草澆水、給滑梯洗澡、沖洗樓房等,教師應讓幼兒充分講述,讓他們進一步了解雨與人們及生物之間的關系。)
3.了解雨對我們人類有很多益處,但有時也會帶來害處。
大班科學教案 篇8
設計意圖:
玩影子是幼兒最感興趣的游戲,教師緊緊抓住幼兒這一特征設計了本次活動,以手影游戲為導入,再循序漸進地深入:影子是怎樣產生的——影子的變化——進一步探索影子的利用結束本次活動,從而讓幼兒全面系統(tǒng)地掌握了有關“光與影子”的感性經驗:光線照射在物體上,物體擋住光線就產生了影子.
在本次活動中,教師充分做到以幼兒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培養(yǎng)幼兒探索科學實踐的興趣,發(fā)展幼兒的觀察.比較.判斷能力,讓幼兒養(yǎng)成從小就主動探索科學的習慣,提倡幼兒自己體驗成功的喜悅,并且進一步體驗自信帶來的愉悅感。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積極有興趣地探索影子的產生和變化,使幼兒發(fā)現(xiàn)影子的產
生與變化是與光源的變化有關的。
2、引導幼兒了解影子在生活中的利用,豐富幼兒對影子的認識。
3、培養(yǎng)幼兒間的協(xié)商、合作關系,鼓勵幼兒記錄實驗結果。
活動準備:
幼兒每人一個手電筒,若干小玩具和圓柱體積木,每人一份記錄卡,每人一支記號筆,投影儀,多媒體課件。
活動過程:
一、手影游戲導入:猜猜小動物
二、影子的產生。
1、第一次操作觀察:幼兒拿手電筒和玩具分組做影子實驗,探索發(fā)現(xiàn)光、物體和影子三者的關系。
2、交流:你是怎樣幫助物體找到影子的?
引導幼兒:打開手電筒,光照在板上——沒有影子,讓光照在影子上——影子出現(xiàn)在板上,關上手電筒——板上就沒有影子了。
3、小結:因為有光,物體擋住了光,所以有影子。
4、討論:生活中還有哪些光能照出影子來?
5、小結:生活中的太陽光、月光、燈光、火光都能照出物體的影子。
三、影子的變化
1、出示多媒體課件,向幼兒展示生活中的影子圖片。
請幼兒觀察,都發(fā)現(xiàn)了哪些物體的影子?有什么特點?光源是什么?
2、交流:你發(fā)現(xiàn)這些生活中的影子都一樣嗎?
3、小結:影子有的大,有的小,還有各種形狀。
4、第二次操作觀察:引導幼兒從不同的方向照物體,發(fā)現(xiàn)影子的方位及大小變化。
5、交流:你的影子是怎么變的?
6、小結:光在左,影子在右;光在右,影子在左:光在上,影子小;光在旁邊,影子大。
7、第三次操作記錄:讓我們再去試一試,把你試的結果記錄下來。
8、講評記錄卡。
四、影子的利用。
1、交流:你們知道生活中影子有哪些用處?
2、小結介紹:人們用影子的原理發(fā)明了電影;工程使用高樓的影子計算出高樓的高度;科學家用月球上山峰的影子計算出山峰的高度;藝術家用影子的原理發(fā)明了一種很有趣的皮影戲。
3討論:影子在生活中還會造成哪些不便?
4、介紹無影燈:在醫(yī)院,醫(yī)生動手術時如果有影子會讓他們看不清,就會發(fā)生醫(yī)療事故,所以他們向科學家求助,科學家就發(fā)明了一種無影燈,在這種燈下影子就會沒有了。
活動延伸:
向家長、老師了解無影燈的原理。
課后反思:
影子一直是孩子們感興趣的話題,將科學教育融于幼兒生活中中心的'觀念的體現(xiàn),設計活動旨在通過讓幼兒探索影子,讓幼兒來了解影子與光的密切關系,激發(fā)幼兒對影子的好奇與興趣,學習科學的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科學態(tài)度。
活動開始,我以手影游戲導入,游戲是幼兒喜聞樂見的一種方式,可以使幼兒迅速的集中精神,很快的進入課堂角色中來.接著就讓孩子自己動手探索發(fā)現(xiàn)影子,讓孩子從實踐中感悟出真知,讓幼兒自己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在積極的討論交流和細心的觀察中弄明白影子的奧秘,孩子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思維能力并發(fā)出火花。第一次操作后,孩子們獲得了”因為有光,物體擋住光,所以產生影子”的道理.接著又從孩子的生活經驗導入,觀看多媒體課件”生活中的影子”,從孩子的認知出發(fā),交流已有的生活經驗,讓他們暢所欲言,發(fā)展語言和思維的同時引發(fā)了對影子形狀、大小、變化的興趣,從中引發(fā)第二次探索的興趣。第二次探索的重點是引導引導幼兒從不同的方向照物體,發(fā)現(xiàn)影子的方位及大小變化。在這次操作中,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成功地發(fā)現(xiàn)了影子變化的秘密,所以我請幾名成功的孩子到前臺來示范操作,我進行引導小結,然后讓所有的孩子進行第三次操作,并要求孩子把操作結果記錄下來,效果很好,所有的孩子都在科學探索活動中體驗到了成功的樂趣,培養(yǎng)了自信心。最后,向幼兒介紹了影子在生活中的利用和弊端,可惜的是孩子們這方面的經驗特別匱乏。
本次科學探索活動,我抓住了孩子對科學現(xiàn)象好奇、好動手的特點,讓孩子們在充分自主的實踐探索中發(fā)現(xiàn)科學道理,活動效果好。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孩子個別操作無目的,所以沒有能很好地發(fā)現(xiàn)問題,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大班科學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嘗試自己制作竹筒飯,了解竹筒飯的來歷及制作過程。
2、在品嘗及制作中體會成功的快樂。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了解米是如何變成飯的過程。
2、環(huán)境材料準備:竹筒飯、筷子、濕毛巾
活動過程:
一、品嘗會(價值分析:用各種感官感受竹筒飯,了解竹筒飯的簡單知識,激發(fā)制作竹筒飯的興趣。)
1、提問:今天老師帶來一樣東西,請你聞一聞,猜一猜它是什么?(竹筒飯)
2、吃一吃,它有什么特別的味道?
小結:竹筒飯是云南地區(qū)的風味小吃。傣族群眾常用本種的竹竿節(jié)間制作“竹筒飯”,故稱為“糯米飯竹”。
二、看一看(價值分析:通過觀看竹筒飯的制作過程,了解它的來歷、做法。
1、師:我們一起來看看竹筒飯的制作過程。
2、幼兒觀看制作竹筒飯的錄像。
3、提問:竹筒飯的做法跟我們平時吃的飯的`做法有什么不一樣?
小結:竹筒飯的區(qū)別就在于它是塞在竹筒里,然后放在火上蒸熟的。
三、做一做(價值分析:通過動手制作,體驗制作竹筒飯的樂趣。)
1、教師示范(注意糯米不要塞得太滿)
2、幼兒每人一個竹筒,用手或筷子將米粒塞進竹筒里。
小結:大家成功的做好了竹筒飯,那我們請老師幫我們把竹筒飯放到蒸鍋里吧。
活動延伸:
品嘗自己做的竹筒飯。
大班科學教案 篇10
活動目標:
1.通過手機資料和動手探究,萌發(fā)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2.嘗試將污水變干凈,提高探索能力 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了解污水處理廠是如何將污水變干凈的。
活動準備:
1.師幼共同收集有關水凈化的資料。
2.師幼共同收集石子 粗沙 細沙 棉花 廢布 干凈的玻璃杯 過濾杯(礦泉水瓶剪掉底部并在瓶蓋上鉆個洞)等材料;污水處理的`錄像;水被污染的錄像(公園的湖水或社區(qū)的池塘被污染)。
活動過程:
1.相互交流收集來的資料。
--說一說自己了解到的污水凈化的方法。
2.了解污水處理廠處理污水的過程。
--幼兒帶著問題看錄像;污水處理廠是用什么東西處理污水的?污水處理經過了哪些程序?
--提問:污水處理廠是用什么東西處理污水的?污水處理經過了哪些程序?污水處理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什么好處?
3.償試操作,讓污水變干凈。
--幼兒觀察石子 粗沙 細沙 棉花 廢布 干凈的玻璃杯 過濾杯等各種材料,猜測哪些材料使用于凈化污水。
--幼兒5人一組,分別用各種材料做實驗,教師分組指導。
--引導幼兒交流實驗結果。提問:你是怎樣讓臟水變干凈的?你發(fā)現(xiàn)可什么? 哪種方法比較好?
--幼兒運用多種材料組合,再次操作,讓污水變干凈。
--比較前后兩次凈化的水,說說有什么發(fā)現(xiàn),教師小結幼兒的操作情況。
4.討論:怎樣保護水資源。
--幼兒帶著問題"水為什么被污染"看水被污染的錄像。
--討論:生活中我們怎樣保護水不受污染?怎樣節(jié)約用水?
活動建議:
1.組織幼兒參觀污水處理場,指導幼兒嘗試用更多的方法凈化污水(用明礬等)。
2.幼兒學習的難點是比較前后兩次過濾的水那個更干凈,從而知道哪種材料讓污水變干凈更有效,教師知道的重點是引導幼兒仔細觀察 比較。針對活動準備的材料,教師要先進行實驗。
【大班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大班科學教案:溶解_大班科學教案07-01
大班科學教案:頑皮的影子_大班科學教案07-01
大班科學教案:雨的秘密_大班科學教案07-01
大班科學教案:我與水_大班科學教案07-01
大班科學教案:魔術圈_大班科學教案07-13
大班優(yōu)秀科學教案03-24
大班科學教案【經典】07-27
【精選】大班科學教案07-29
大班科學教案[經典]07-29
(經典)大班科學教案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