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在线免费观看,久久精品合集精品视频,每日更新在线观看AV_手机,这里是精品中文字幕

<mark id="47rz2"><center id="47rz2"><dd id="47rz2"></dd></center></mark>

    <legend id="47rz2"><u id="47rz2"><blockquote id="47rz2"></blockquote></u></legend>

      當前位置:好文網(wǎng)>實用文>教案>小學數(shù)學教案

      小學數(shù)學教案

      時間:2023-07-28 11:40:09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學數(shù)學教案(常用5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數(shù)學教案5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數(shù)學教案(常用5篇)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1

        課題說明:

        本單元的基礎是學生初步了解乘法的意義,已經(jīng)學會用25的乘法口訣口算表內(nèi)乘法,然后進行教學。本單元的標題為分一分與除法,體現(xiàn)了動手操作與概念思考對于除法意義的重要性。開展分一分活動,可以讓學生由淺入深體會除法意義。因此,在教學分桃子這節(jié)課時,我準備充分利用教科書所提供的情境,開展教學活動。通過設計具體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產(chǎn)生學習的興趣,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欲望。讓學生動手操作(如:分一分、擺一擺、填一填、圈一圈、畫一畫等),逐步體會什么是同樣多、一樣多、平均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練習,體驗平均分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生活當中實際性的問題,從而加深印象。

        課時說明:1課時

        學生情況分析:

        本案例適合于二年級學生,由于二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能力為主,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注意力持續(xù)時間較短。因此,教師應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如:動手、動口、動腦),這樣更易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但是,二年級學生在動手操作時,目的性不夠明確,易興奮,這就需要教師作出正確的引導與評價。

        教學案例:

        1、 在具體的情景中,讓學生初步體驗平均分的'過程,體會平均分的含義。

        2、理解平均分的方法。

        3、通過分一分的活動,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自己整理,使學生掌握整理復習的方法,發(fā)現(xiàn)10以內(nèi)的加法表的規(guī)律,提高計算速度。

        2.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歸納等邏輯思維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勤于探索和相互合作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明天森林里的小動物們要舉行一場數(shù)學競賽,長頸鹿裁判聽說同學們昨天回去寫了那么多的加法算式,想把這些算式作為競賽題,你們高興嗎?不過,長頸鹿裁判可是個特別認真的裁判,他可不喜歡雜亂的東西,他要從中挑選最整齊有序的一組題作為競賽題,你們有信心把自己組的算式卡片整理好嗎?

        二、活動一:討論整理的方法。

        教師:這么多的算式要整理,我們從哪兒入手?怎樣整理?

        三、活動二:引導學生對所寫的算式進行整理

       。ㄒ唬┌吹脭(shù)分別是10、9……0進行分類。

        教師:長頸鹿為每個小組準備了一組試題夾,請你們小組合作把這些加法算式卡片分分類、整理整理,得數(shù)是幾的算式就放入幾號試題夾中(每個試題夾中的算式豎著排列開)

        教師:看一看,你們組的算式寫全了嗎?還有沒有需要補充的?

       。ǘ┌阉闶巾樞蛘戆匆欢ǖ呐帕

        教師:同學們,你們是不是覺得這些算式還是沒有一定的順序,有些亂,我們能不能把每個試題夾里的算式都按照一定的排列順序整理好呢?

        1.學生繼續(xù)整理,使算式按照自己喜歡的順序排列。

        2.排列情況:

        第一種:第一個加數(shù)從大到小排列

        第二種:第一個加數(shù)從小到大排列

        四、活動三:通過全班交流,得到10以內(nèi)的加法表

       。ㄒ唬┱故編捉M有代表性的整理方法。

        選幾組有代表性的`整理結果進行投影展示,并讓該組的同學介紹一下是怎么整理的。讓學生明白可以有不同的整理方法。

       。ǘ┩ㄟ^全班交流,得到加法表,展示給學生。

        五、活動四:讓學生獨立觀察加法表,找規(guī)律

        教師:我們在幫助長頸鹿整理競賽題的過程中,復習了知識,并整理得出了10以內(nèi)的加法表。同學們仔細地觀察一下,這張表橫著看、豎著看、斜著看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1.認真觀察、獨立思考。

        2.同組的同學互相說一說。

        3.找?guī)讉小組匯報觀察的結果。

        橫著看,同一行的算式,第二個數(shù)都相同,第一個數(shù)依次小1,得數(shù)也依次小1.

        豎著看,同一列的算式,得數(shù)都相同。第一列得數(shù)都是10,第二列得數(shù)都是9……

        斜著看,同一斜行的算式,第一個數(shù)都相同,第二個數(shù)依次小1,得數(shù)也依次小1.

        ……

        六、活動五:加法表的應用

        教師:我們已經(jīng)整理出了10以內(nèi)的加法表,如果現(xiàn)在再讓你們寫10以內(nèi)的加法算式,你能不能寫得又快又全?說一說,怎么寫才能既不漏掉又不重復?

        做游戲:找朋友

        游戲者每人發(fā)一張數(shù)字卡片,卡片上的數(shù)字相加得10(9,8)的兩人將成為朋友,看誰能迅速地找到自己的朋友?纯凑l的答案多。

        七、活動六:讓學生談談這節(jié)課的感受,說一說這節(jié)課有什么收獲。

        教案點評:

        以幫助長頸鹿整理數(shù)學競賽題的形式,激起學生復習整理的興趣,同時也滲透了樂于助人的思想教育。由于是第一次進行整理,完全放手對學生來說有很大難度,于是采用了引導學生先按得數(shù)進行分類,然后再排序的方法,這為下次能夠完全放手讓學生自主整理減法表及20以內(nèi)加減法表提供了方法。對學生在整理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不同的排列方法都進行了展示,并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整理的,通過這種相互交流,讓學生體會到整理結果的多樣性。后來在加法表的應用方面,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說一說如果再寫10以內(nèi)的加法算式,怎樣才能做到既不重復又不漏掉,學生說出了要按我們剛才發(fā)現(xiàn)的這些規(guī)律來寫,這樣一方面是引導學生要充分地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另一方面是可以培養(yǎng)學生有條理地思考的習慣。

        探究活動

        找朋友

        游戲目的

        使學生能正確計算10以內(nèi)的加法。

        游戲準備

        1.若干套1到9的數(shù)字卡片。

        2.每次游戲前發(fā)給每個學生1張。

        游戲過程

        1.把幾套從1到9的數(shù)字卡片分分別發(fā)給全班同學,戴在胸前。全班同學圍成一圈做丟手帕的游戲,捉到誰,誰就站在圈中央找出自己的朋友來搭救自己。

        2.數(shù)字湊成10才能做朋友(可以是兩人做朋友,如7和3,也可是三人做朋友,如2,4和4,還可以是四人、五人……做朋友),朋友越多越好。

        3.根據(jù)找到朋友的人數(shù)多少,大家用掌握聲進行獎勵,找到一個朋友,鼓一次掌,找到兩個朋友鼓兩次掌,以此類推。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3

        教學內(nèi)容:

        教材第61頁的例5、例6,及相應的“做一做”。

        教學目標:

        1、掌握用比例知識解答含有比例關系問題的步驟和方法。

        2、熟練地判斷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是否成正、反比例,加深對正、反比例意義的理解。

        教學重點:

        能正確地運用比例知識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

        正確判斷比例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并能根據(jù)正、反比例的意義列出方程。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判斷下列每題中的兩個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關系?

       。1)購買課本的單價一定,總價與數(shù)量。

        (2)差一定,減數(shù)與被減數(shù)。

       。3)總路程一定,速度與時間。

        (4)零件總數(shù)一定,生產(chǎn)的天數(shù)與每天生產(chǎn)的件數(shù)。

        2、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用k表示定量,正比例和反比例關系可以用哪個式子來表示?(板書:正比例: =k(一定) 反比例:xy=k(一定))

        3、導入新課: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用比例解決問題。

        二、自學互動,適時點撥

        【活動一】正比例的應用

        學習方式:小組合作、匯報交流

        學習任務

        1、出示例5主題圖,閱讀與理解。

       。1)閱讀題目。

       。2)理解題意:已知條件是什么?所求的問題是什么?

        2、分析與解答。

       。1)提問:觀察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和所求的問題,大家認為這道題我們可以怎么進行思考呢?

       。2)小組交流

       、僖鉀Q水費的問題,就要知道水價和用水量。

       、谒畠r雖然不知道,但它是一定的。

       、劭梢韵人愠雒繃嵥膬r錢,再算出10噸水的價錢;也可以用比例的方法解決。

       。3)用算術方法解答: 28÷8×10

       。4)交流用比例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

       、賳栴}中有哪兩種量?它們對應的數(shù)據(jù)分別是什么?

        ②它們成什么比例關系?你是根據(jù)什么判斷的?

       、鄹鶕(jù)這樣的比例關系,你能列出等式嗎?

       。5)學生獨立解答,組織交流。

        解:設李奶奶家上個月的水費是x元。

        28/8=x/10

        8x=28×10

        8x=280

        x=280÷8

        x=35

        3、回顧與反思。

       。1)28:8和x:10分別表示什么?(水費單價)

       。2)如果列出的比例是8:28和10:x可以嗎?為什么?(可以,因為8:28和10:x都表示1元可以用水多少噸,是一定的`。)

       。3)你有什么方法檢驗自己的解答是正確的呢?

        4、即時練習:王大爺家上個月的水費是42元,上個月用了多少噸水?

        【活動二】反比例的應用

        學習方式:小組合作、匯報交流

        學習任務

        1、出示例6,閱讀與理解。

        (1)題目中已知條件和所求的問題分別是什么?

        (2)題目中哪個量是一定的?(總用電量)

        2、分析與解答。

       。1)題目中的兩種變化的量能組成什么比例?為什么?(因為“每天用電量×天數(shù)=總用電量”,所以每天用電量和天數(shù)成反比例關系。)

        (2)學生獨立用比例知識解答,組織交流

        解:設原來5天的用電量現(xiàn)在可以用x天。

        25x=100×5

        25x=500

        x=500÷25

        x=20

        3、回顧與反思:解決這類問題的關鍵是什么?(找出哪兩個量的乘積一定,只要兩個量的乘積一定,就可以用比例關系解答。)

        4、即時練習:現(xiàn)在30天的用電量原來只夠用多少天?

        三、達標測評

        1、課本第62頁“做一做”第1、2題。

        先用比例知識解答,再說一說兩道題數(shù)量關系有什么不同,是怎樣列式解答的。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4

        教學內(nèi)容:教材第4~5頁例2、例3和練一練及練習一。

        教學要求:

        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圓柱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能根據(jù)實際情況正確地進行計算,培養(yǎng)學生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認識取近似值的進一法。

        2.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和推理等思維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具學具準備:教師準備一個圓柱模型(表面要有可揭下各個部分的一層紙);學生準備一個圓柱體。

        教學重點:掌握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能根據(jù)實際情況正確地進行計算。

        教學過程:

        一、鋪墊孕伏:

        1.復習圓柱的特征。提問:圓柱有什么特征?

        2.計算下面圓柱的側面積(口頭列式):

        (1)底面周長4.2厘米,高2厘米。

        (2)底面直徑3厘米,高4厘米。

        (3)底面半徑1厘米,高3.5厘米。

        3.提問:圓柱的'一個底面面積怎樣計算?

        4.引入新課。

        我們已經(jīng)會計算圓柱的側面積,那么怎樣計算圓柱的表面積呢?這節(jié)課就學習圓柱的表面積計算,(板書課題)

        二自主研究:

        1.認識表面積計算方法。

        (1)請同學們拿出圓柱來看一看,想一想圓柱的表面包括哪幾個部分,然后告訴大家。指名學生拿出圓柱,邊指邊說明它的表面包括哪幾個部分。

        (2)教師演示。

        出示教具,說明把表面全部展開,看一看得到什么圖形,和大家說的對不對。揭下圓柱表面的紙,貼在黑板上,再與圓柱對比說明各個部分,明確圓柱表面包括一個側面和兩個相等的圓。

        (3)得出公式。

        請同學們看著表面展開的圖形說一說,圓柱的表面積應該怎樣計算?(板書:圓柱的表面積:側面積+兩個底面積)追問:圓柱的側面積怎樣算?圓柱的一個底面積怎樣算?

        2.教學例2。

        出示例2,學生讀題。提問:這道題分哪幾步來算?你們會做嗎?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讓學生說說每一步的具體含義,是怎樣算的。

        3.組織練習。

        做練一練。指名兩人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說說這兩題計算時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為什么?指出:計算圓柱的表面積,要注意題里的條件,正確列出算式計算。

        4.教學例3。

        出示例3,學生讀題。提問:這道題實際是求什么?這里求表面積與例2有什么不同,為什么?(只要用側面積加一個底面積)指名學生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追問為什么只加一個底面積。

        5.組織練習。

        (1)第七頁第四題(2)。先小組合作討論,再書面練習,然后集體訂正。

        三、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學習子什么內(nèi)容?你學到了些什么?指出:求圓柱表面積在實際應用中,要注意題里的實際情況,弄清什么時候要側面積加兩個底面積,什么時候要側面積加一個底面積,什么時候只要求側面積,然后計算結果。另外,在求需要材料取近似數(shù)時,一般要用四舍五入法。

        四、布置作業(yè)

        練習一第8、10、11題及數(shù)訓。

        五、板書設計:

        圓柱的表面積

        圓柱的表面積=圓柱側面積+兩個底面的面積

        例2(1)S側:20xx.1444=5526.4(平方厘米)

       。2)S底:20203.14=1256(平方厘米)

       。3)S表:5526.4+12562=8038.4(平方厘米)

        答:-------。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探索長度單位間的換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換算;

        2、培養(yǎng)目測與估計的能力,發(fā)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探索長度單位的換算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長度單位的換算的算理。

        教學準備:直尺、米尺、課后延伸的表格、7厘米或20厘米長的紙條。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我們已經(jīng)認識了哪些長度單位?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并讓學生比畫單位的長度。

        米 m

        分米 dm

        厘米 cm

        毫米 mm

        2、你知道這些長度單位間的關系嗎,填空:

        1米=( )分米

        10厘米=( )分米

        1厘米=( )毫米

        二、探索方法

        1、教學例題

        (每個學生準備一根紙條:長7厘米或2分米)

        學生用直尺量一量紙條的長度并匯報,教師板書:

        7厘米 70毫米

        20厘米 2分米

        7厘米 2分米

       。1)7厘米與70毫米的紙條,哪個長,為什么?

        讓學生充分發(fā)表意見,重點講解方法之一:因為1厘米=10毫米,7厘米有7個10毫米,也就是70毫米,所以7厘米=70毫米。(將兩個紙條比較,驗證。)

        (2)20厘米和2分米,哪個長,為什么?

        學生討論,并小結:因為10厘米=1分米,20厘米有2個1分米,也就是2分米,所以20厘米=2分米。(將兩個紙條比較,驗證。)

       。3)7厘米和2分米,哪個長?

        能不能直接比,怎么辦?

        引導學生討論,2分米=20厘米,7厘米小于20厘米,所以7厘米小于2分米。(將兩個紙條比較,驗證。)

        并小結:兩個數(shù)量的單位不同,不能直接比時,通常把他們統(tǒng)一成相同的單位再進行比較。

        2、揭題

        今天我們學習的就是單位間的換算。(出示課題)

        3、鞏固練習,完成P30兩個例題。

        問題出示后,學生直接匯報答案,并說說是怎樣想的。

        三、課堂練習

        1、想想做做1

        學生按要求先用厘米作單位測量圖形中各條邊的長度,并用毫米作單位,說出圖形中各邊的長度。匯報時,引導學生說說長方形和正方形邊的特點。

        2、填空:

        50毫米=( )厘米

        9分米=( )厘米

        ( )分米=3米

        40分米=( )米

        3、完成想想做做3

        學生匯報時,要讓學生說說是怎樣想的。并小結:當單位不同時,我們通常怎樣比較兩個數(shù)量的大。浚▎挝徊煌瑫r,通常可以把它們化成一致的'單位,再進行比較。)

        4、完成想想做做2

        學生獨立完成,并匯報。

        再讓學生合作測量自己的手掌寬度以及步長,匯報時鼓勵學生用不同的單位進行描述。

        教師小結:手掌的寬度、步長都是我們的身體尺,了解了自己的身體尺,有利于我們進行估計和測量。

        5、想想做做4

        按要求完成練習。

        6、綜合運用

       。總合作小組課前準備了一只盒子、一份表格)

        能裝得下嗎? 第 小組

        能裝下

        裝不下

        目測

        通過測量

        進行判斷

        實際裝一裝

        教師出示一只乒乓球:請同學們觀察一下,你估計你們這組的盒子能裝得下老師手中的乒乓球嗎?小組討論,將目測的結果填寫在表格中。

        教師給出數(shù)據(jù):這只乒乓球的直徑是37毫米。讓學生合作通過測量進行判斷。

        每組發(fā)一個乒乓球,實際裝一裝,對前兩次的判斷進行驗證。

        四、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

        五、課后延伸

        出示一個發(fā)了芽的蒜瓣:將一瓣蒜頭放在盛有少量水的盤子里,不久,它就會發(fā)芽,就像老師手中的這個蒜瓣一樣。聽說,植物也像人一樣,需要得到別人的關心和愛,如果你每天都去和它問好,說一些祝福的話給它聽,它就會長得更快,更好。老師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你想做一個這樣的實驗嗎?

        從同一個蒜頭中,選兩個差不多大的蒜瓣,分別放在兩個盤子里,放同樣多的水,放在不同個兩個地方,你認定一盤,每天都去關心它,而另一盤則不去管它。每天記錄它們發(fā)芽的情況:

        蒜葉生長情況對比記錄

        天數(shù)

        A蒜葉長度

        B蒜葉長度

      【小學數(shù)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shù)學教案11-06

      小學數(shù)學教案03-22

      小學數(shù)學教案【精選】07-24

      [經(jīng)典]小學數(shù)學教案07-27

      小學數(shù)學教案【經(jīng)典】08-02

      (經(jīng)典)小學數(shù)學教案08-14

      小學數(shù)學教案(精選)08-01

      小學數(shù)學教案[精選]08-12

      (精選)小學數(shù)學教案08-28

      【經(jīng)典】小學數(shù)學教案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