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在线免费观看,久久精品合集精品视频,每日更新在线观看AV_手机,这里是精品中文字幕

<mark id="47rz2"><center id="47rz2"><dd id="47rz2"></dd></center></mark>

    <legend id="47rz2"><u id="47rz2"><blockquote id="47rz2"></blockquote></u></legend>

      當前位置:好文網(wǎng)>實用文>教案>五年級數(shù)學教案

      五年級數(shù)學教案

      時間:2023-03-01 10:13:05 教案 我要投稿

      五年級數(shù)學教案集合15篇

        作為一名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那么大家知道正規(guī)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五年級數(shù)學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五年級數(shù)學教案集合15篇

      五年級數(shù)學教案1

        課題:

        列方程解應用題復習(行程問題)

        學情分析:

        相遇和追及問題的應用題是在學生掌握了一個物體的簡單行程問題的基礎上,初次接觸有關兩個物體運行的較復雜的行程問題,其中體現(xiàn)了“運動方向”“出發(fā)時間”“運動結果”等新的運動要素,給學生的思維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教學時應以一個物體運動的特點和數(shù)量關系為基礎,讓學生認識“相遇及追及”的特征,掌握此類應用題的解答方法,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課時目標):

        1、初步理解兩個物體在一定距離中同時從兩地相向而行所涉及到的幾種常見的數(shù)量關系;

        2、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尋找等量關系,知道“相遇問題”的等量關系;一般為: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兩者相距的路程;知道“追擊問題”的等量關系,一般為: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

        3、逐步掌握畫線段圖分析題目的方法。

        教學重點:尋找未知量和已知量之間的等量關系,從而列出方程,得出應用題的解。

        教學難點:認識相遇的過程中理解運用等量關系的解決問題。

        教學準備:PPT、練習本

        教學過程:

        教學活動教學說明

        一、復習引入

        1、揭題

        2、常見的相遇問題類型(手勢演示)

        (1)同時出發(fā),相向而行

       。2)一車先行,另一車再行,相向而行

       。3)同時出發(fā),途中一車暫停,相向而行

        二、基礎練習

        1、AB兩地相距1000千米,甲列車從A開出駛往B地,2小時后,乙列車從B地開出駛往A地,經(jīng)過4小時與甲列車相遇,已知,甲列車比乙列車每小時多行10千米,甲列車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1)畫線段圖分析題意

        (2)找出等量關系

        (3)列式

        2、兩車同時從兩地出發(fā)相向而行,2小時候相遇,這時甲車比乙車多行99千米,已知甲車的速度是乙車的1、4倍,求甲乙兩車各自的速度。

        小結:(1)相加=總路程

       。2)相差=路程差

        3、一列快車從甲城開往乙城,每小時行75千米,一列客車同時從乙城開往B城,每小時行60千米,兩列火車在距離兩城中點30千米處相遇,相遇時兩車各行了多少千米?

        小結:(3)到中點相等

        4、小巧和小胖同時從學校出發(fā)去少年宮,小巧每分鐘走80米,小胖每分鐘走60米,小巧到達少年宮后立即返回,且在距少年宮400米處與小胖相遇,求相遇的時間。

        小結:(4)總路程相等

        三、鞏固提升

        5、一輛客車和一輛貨車同時從相距250千米的兩地出發(fā),相向而行,客車由于上下車?繋渍竞蟮⒄`了半小時,結果貨車行了2小時后與客車相遇,客車平均每小時行80千米,貨車平均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6、一輛摩托車以90千米/時的速度去追趕先出發(fā)的汽車,已知汽車的速度是60千米/時,摩托車4小時后追上汽車,汽車比摩托車早出發(fā)幾小時?

        7、有甲乙兩個人,甲每分鐘走83米,乙每分鐘走49米,如果乙先走6分鐘后,甲從后面追乙,甲要追多少時間剛剛追到離乙40米?

        8、一輛汽車從甲地出發(fā),行了60千米后,一輛摩托車也從甲地開出,3小時后與汽車同時到達乙地,已知摩托車的速度是汽車的1、5倍,求兩車各自的速度。

        四、思維訓練

        9、甲乙兩人相隔若干米,若相向而行,1分鐘相遇,若同向而行,甲5分鐘能追上乙,乙的速度是60米/分,求甲的速度。

        五、總結評價路程,速度,時間是行程問題中3個最關鍵的量,所以在新知學習前先搞清他們之間的關系尤為重要。

        “相遇問題”的概念較多,如“同時出發(fā)”、“相距”、“相遇”、“相對而行”、“相向而行”等。怎樣把這些抽象的概念讓學生感性地接觸并且深刻地理解呢?我借助肢體語言讓學生弄明白這些概念,通過生動有趣肢體動作刺激學生的感官,形成兩個物體運動的空間觀念,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思維,也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概念。

        通過畫線段圖理解了兩車行的`路程與總路程的關系,然后放手讓學生嘗試解答例題,這樣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最后通過檢驗求證學生的做法,使學生從中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板書設計:列方程解應用題(行程)

        相遇問題(1)相加=總路程

       。2)相差=路程差

       。3)到中點相等

       。4)總路程相等

        教學反思:

        行程問題應用是數(shù)學教學中的一個重點,而對于學生來說卻是學習的一個難點。在教學中應如何突出重點,特別是突破學生學習的難點,一直以來是我們數(shù)學教師不斷研究和探討的問題。本節(jié)課學習內(nèi)容是行程問題復習,包含了相遇問題和追及問題,教學重點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能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通過課前的準備,上課的反思,我對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較深的理解。反思本節(jié)課的教學,有很多收獲:

        1、合理組織安排教材,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教學

        首先復習“速度×時間=路程”這一行程問題的數(shù)量關系,為新知識的學習做必要的準備,然后用動作語言讓學生了解相遇問題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幾個要素,這樣學生觀察起來直觀、易懂,興趣容易調(diào)動起來,并以此激發(fā)他們的學習欲望。然后再通過例題讓學生讀題,說等量關系,畫線段圖等手段理解相遇問題的解決方法。

        追及問題與相遇問題都屬于行程問題,追及問題比相遇問題較難理解,避免學生學習枯燥無味,我在引入環(huán)節(jié)是以學生身邊的實例為背景引入的;A練習1,由學生畫圖獨立完成,達到復習相遇問題的特征及相等關系;練習2的出現(xiàn)是對比追及的特征,引出本節(jié)課所復習的第二個內(nèi)容,相遇和追擊形成對比,區(qū)別不同。由于例題及變式練習是以遞進的方式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其內(nèi)容又處在同一背景下,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幾個問題間的聯(lián)系和差異,使學生明白此類應用題的特征,進一步提煉解應用題的一般思路。

        2、運用線段圖進行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觀察能力

        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的發(fā)展,需要有一個長期的培養(yǎng)過程,要有意識地結合教學內(nèi)容進行。解應用題的關鍵是審題,理解題意,找到相等關系。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借助學生畫線段圖,分析線段圖中各量間的關系找到題目中隱含的相等關系,從而解決問題。在講解例1時,安排學生讀題畫關鍵詞語,動手演示理解題意,教師教給學生畫線段圖,運用線段圖找到相等關系。在變式練習及例2教學中,由學生嘗試畫線段圖尋找相等關系,學生能很快列出方程進行求解。運用線段圖分析比較數(shù)量關系,能夠變抽象為具體,變繁為簡,使等量關系更明確,為學生理解題意加起橋梁。這樣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便于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數(shù)學思維能力,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思考、分析的空間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始終把分析問題、尋找等量關系作為重點來進行教學,不斷地對學生加以引導、啟發(fā),努力使學生理解、掌握解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上課的過程中雖然有學生合作學習,動手畫圖找相等關系,但時間短,沒有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去發(fā)現(xiàn),真正體會線段圖的作用。學生認真畫圖后,我感到純是模仿較多,不會借助線段圖找相等關系。應該好好分析線段圖的用途,是解決較復雜問題常見的工具。在以后的教學中,我要注重對學生這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逐漸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這使我深刻體會到:課前備課時除了要認真研究教材設計好教學內(nèi)容外,一定要研究學生,研究教學方法與手段,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索,真正促進師生的共同發(fā)展。

        4、分層遞進,滿足不同層次需求

        在練習中組織了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練習。運用變式練習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相遇問題的題意,開闊學生的思路,讓學生理解題變意不變,方法也不變。拓展題的設計有助于調(diào)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有余力的學生再思考,以體現(xiàn)“下要保底,上不封頂”“因材施教”的教學思想。總之,讓學生經(jīng)過多層次的練習,掌握知識,形成技能。

        總之,在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教學中,我們要借助各種教學手段,通過多種途徑幫助學生理清題意,尋找各量的關系。我感到學生的困惑是讀不懂題意,找不到各量間的關系,不會列方程。通過反思,我再講應用題時,不要快,題目不要貪多,要精,有典型性,適時變式練習,抓各量之間的關系,盡量列出不同方程求解,達到訓練學生思維的目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時刻伴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有針對性的思維訓練,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

      五年級數(shù)學教案2

        教學內(nèi)容:

        蘇教國標版五年級下冊103-105頁及練一練和練習十九1-3題。

        教材分析:

        本課時內(nèi)容是在學生已掌握了圓的基本特征和圓的周長公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探索并掌握圓的面積公式。通過3個例題教學,采用兩種不同的的策略,推導出圓的面積,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圓的面積公式推導過程的合理性。

        教學時,一要重點引導學生用數(shù)方格的方法計算圓面積及對相關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和比較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圓的面積和以它的半徑為邊長的正方形面積之間的近似關系;二要把握兩個關鍵環(huán)節(jié):一是圓可以轉(zhuǎn)化成過去所學過的什么圖形;二是轉(zhuǎn)化成的這個圖形與原來的圓有什么聯(lián)系。最后通過應用實踐讓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成功體驗,增強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信心。

        學情分析:

        1、學生已有知識基礎

        在學習本課內(nèi)容前,學生已經(jīng)認識了圓,會求圓的周長,在學習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圖形的面積時,已經(jīng)學會了用割、補、移等方式,把未知的問題轉(zhuǎn)化成已知的問題。因此教學本課時,可以引導學生用轉(zhuǎn)化的方法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

        2、對后繼學習的作用

        圓面積的計算是今后學習圓柱、圓錐等內(nèi)容的重要基礎。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圓的面積的含義。

       。2)經(jīng)歷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理解和掌握圓的面積公式。

        (3)培養(yǎng)學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經(jīng)歷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體驗實驗操作、邏輯推理的學習方法。

        3、情感與態(tài)度:

        感悟數(shù)學知識內(nèi)在聯(lián)系的邏輯之美,體驗發(fā)現(xiàn)新知識的快樂,增強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正確掌握圓面積的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學準備:

        1.CAI課件;

        2.把圓16等分、32等分和64等分的硬紙板若干個;

        教學設計: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投影出示草坪噴水插圖

        師:請大家觀察這幅插圖,說說從圖中你能發(fā)現(xiàn)數(shù)學知識嗎?

        學生觀察、討論并交流:

        生1:我能發(fā)現(xiàn)噴水頭轉(zhuǎn)動一周所走過的地方剛好是一個圓形。

        生2:這個圓形的半徑就是噴頭噴水的距離,也就是5米;周長就是噴水所走過的路線;

        生3:這個圓形的中心就是噴頭所在的地方。

        師:請大家說說這個圓形的面積指的是哪部分呢?

        生4:被噴到水的草坪大小就是這個圓形的面積。

        師: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如何求噴水頭轉(zhuǎn)動一周澆灌的面積有多大。(板書:圓的面積)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課件先出示一個正方形,再以正方形的一個頂點為圓心,邊長為半徑畫一個圓,請學生觀察:正方形的邊長與圓的什么有關系?如果半徑是r,正方形的面積是多少?

        板書:正方形的邊長=圓的半徑r

        正方形的面積=r2

        2、猜想:圓的面積是正方形面積的多少倍?你是怎樣想的?

        3、教學例7

        ⑴談話:剛才我們猜想圓的面積是正方形面積的3倍多,下面我們用數(shù)方格的方法來研究。

       、普n件出示例7第一幅圖表,請同學們按照圖表的要求數(shù)一數(shù),算一算,把表格填完整,再在小組里交流。

        ⑶小組匯報(實物投影展示學生填寫的表格)

       、葎偛盼覀兺ㄟ^一個圓驗證了我們的猜想圓的面積大約是正方形面積的3倍多一些,而一個圓還不足以說明問題,我們再找兩個圓用同樣的方法驗證。課件出示例7的第二幅圖表,小組合作完成表格。

       、尚〗M匯報交流

       、收勗挘和ㄟ^猜想、驗證,我們都認為圓的面積是正方形面積的3倍多一些,我們知道正方形的邊長等于圓的半徑r,正方形的面積等于r2,那么圓的面積與它的半徑有什么關系呢?

        板書:S=r2×3倍多

        [設計意圖]

        讓學生仔細觀察正方形和圓的關系后大膽猜想圓的面積是正方形的多少倍,接著從學生熟悉的`“數(shù)方格”初步驗證猜想,為進一步探索圓的面積公式作準備,獲得的結論與例8推導出來的公式互相印證,能使學生充分感受圓面積公式推導過程的合理性,加深對有關圓形轉(zhuǎn)化方法的體會。

        三、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1.回憶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過程。

       。1)以前我們學習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請同學們回想一下,這些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

        (2)通過回憶這三種平面圖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3)能不能把圓轉(zhuǎn)化為學過的圖形來推導出它的面積計算公式呢?

        2.推導圓面積的計算公式。

       。1)拿出已準備好的學具,說說你把圓剪拼成了什么圖形?

       。2)學生小組討論。

        看拼成的長方形與圓有什么聯(lián)系?

        學生匯報討論結果。

        (3)課件演示:請看大屏幕,把圓分成16等份,拼成了近似平行四邊形,再分成32等份,拼成近似的平行四邊形,再分成64等份,拼成近似長方形,你發(fā)現(xiàn)什么?(如果分的份數(shù)越多,每一份就會越細,拼成的圖形就會越接近于長方形。)

        (4)你能根據(jù)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嗎?

        生邊答師邊演示課件。

        生答:因為拼成的長方形的面積與圓的面積相等,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圓周長的一半,寬相當于半徑。

        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所以圓的面積=周長的一半×半徑

        S=πr×r

        S=πr2師小結公式S=πr2,讓學生小組內(nèi)說說圓的面積是怎樣推導出來的?

       。5)讀公式并理解記憶。

       。6)要求圓的面積必須知道什么?(半徑)

        四、聯(lián)系實際,解決問題:

        1教學例9

       。1)課件出示例9;

       。2)說出已知條件和問題;

       。3)學生自己試做;

        (4)講評,注意公式、單位使用是否正確。

        2師:“老師的家中新買了一張圓桌,你們想看嗎?(教師用電腦顯示圖片)為了保護好桌面,我想為桌面配一塊和桌面一樣大的玻璃,但不知該畫一塊多大的玻璃?(電腦中標示出桌面直徑)。

        五、全課總結,課后延伸:

        1、今天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

        2、圓面積的計算方法,我們是怎樣探索出來的?

        3、小結:這節(jié)課我們通過猜想、動手操作把圓轉(zhuǎn)化成近似的長方形來驗證猜想,這是一種重要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學習中大膽猜想,勇于探索,解決生活中的數(shù)學問題。

        六、布置作業(yè)

        1.第107頁的第1-3題。

        2.找出身邊的圓,同桌合作量一量半徑,算一算面積(完成實驗報告單)

        測量物直徑(厘米)半徑(厘米)面積(平方厘米)

        七、板書設計:

        圓的面積

        S=r2×3倍多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圓的面積=周長的一半×半徑

        S=πr×r

        S=πr2

        教學反思

        本課時從生活中噴水頭澆灌農(nóng)田這一生活場景引入,使學生理解了推導圓面積公式的必要性,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望,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到數(shù)學學習活動中來。在強烈的求知欲望驅(qū)使下,學生憑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經(jīng)驗,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從估計到公式的推導;從數(shù)方格到剪拼成學過的平面圖形。在學生掌握了面積的含義及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認識了圓,會計算圓的周長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時遵循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從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fā),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重點引導學生將圓割拼成已學過的圖形,組織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實踐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從而正確掌握圓面積的計算公式。

      五年級數(shù)學教案3

        教學目標:

        通過練習提升學生對圓的認識。

        教學過程:

        一、回顧導入。

        學生介紹已經(jīng)知道的圓的知識,教師有選擇地板書:圓心、半徑、直徑。

        揭示課堂--圓的(再次)認識。

        二、圓的再次認識。

       、备惺馨霃?jīng)Q定圓的大小。

       、虐匆螽媹A。

        出示練習十七第2題。

        自己畫;媒體出示畫圓的方法;仿照畫法規(guī)范畫圓,提醒學生們在圓中標出半徑或直徑。

       、瓶焖佼媹A。

        出示練習十七第3題。

        同桌比較圓的大;量出兩個圓的半徑分別是多少,同桌交流。

       、钱嬜畲蟮膱A,

        出示練習十七第4題。

        在正方形內(nèi)快速畫圓;同桌比較圓的大小,合作量一量圓的`半徑;畫一個最大的圓,交流半徑是20毫米的理由;想一想,圓的大小與什么有關。(教師在“半徑”兩字的右側板書:決定圓的大。

       、壤脭(shù)據(jù)比較圓的大小(班級交流)。

        出示練習十七第5題。

       、哺惺軋A心決定圓的位置。

       、欧植匠鍪揪毩暿叩6題。

        指名回答問題。

       、仆勒f說填填第⑵問,班級交流移動的方法。

       、仟毩⑼瓿傻冖菃,指名學生在屏幕上指出圓心的位置。

       、葐柎鸬冖葐。教師在圓心右側板書:決定圓的位置。

       、掣惺苤睆绞菆A內(nèi)最長的線段。

       、懦鍪揪毩暿叩7題。

        ⑵同桌合作完成。

       、前嗉壗涣髂愕陌l(fā)現(xiàn):直徑是圓內(nèi)最長的線段;圖中量直徑的方法和道理。

       、葱蕾p生活中的圓。

        ⑴自然現(xiàn)象中的圓。

       、乒に嚻泛徒ㄖ镏械膱A。

       、沁\動現(xiàn)象中的圓。

        三、總結全課,布置作業(yè)。

       、趴窗鍟,總結全課。

       、撇贾米鳂I(yè)。

        在圓內(nèi)畫一個最大的正方形。

      五年級數(shù)學教案4

        一、導入新課。

        1、談話:大家知道我們學校是一個棋類特色學校,下個月馬上又要進行各棋類比賽了,老師打算再(出示一副象棋12元,一副圍棋15元)購買3副中國象棋和4副圍棋,你能算一算,老師一共要付多少元嗎?

        2、學生理解題意后獨立列式計算。

        3、指名交流,并說說每一步的含義。

        可能會有兩種情況:

        (1)分步計算:12×3=36(元)

        15×4=60(元)

        36+60=96(元)

       。2)綜合算式:12×3+15×4

        二、學習新課。

       。ㄒ唬⿲W習例題。

        1、談話:兩位同學用不同的列式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這個綜合算式你同意嗎?誰再來說說這個綜合算式表示的含義?

        (指名交流)

        2、提問:比較一下,12×3+15×4和我們以前學過的混合運算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學生交流)

        3、談話:今天我們就要一起來學習“含有三步運算的混合運算”(板書:混合運算)那么這個混合運算應該怎樣計算呢?你能自己嘗試一下嗎?

       。1)學生嘗試獨立計算,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

       。2)指名交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為什么?說清自己是怎么想的。

        4、 小結:有加法和乘法的三步混合運算要先算乘法,這樣的.兩個乘法可以同時計算。

        找出學過的平面圖形中互相平行的線各有幾組。學生獨立思考后,先在小組內(nèi)交流,再在班內(nèi)交流。

       。ㄍ暾鍟12×3+15×4

       。36+60

        =96(元)

        答:她一共要付96元。)

        (二)練習。

        1、出示:240÷6-2×17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板演。

        2、指名說說運算順序,自己是怎么想的。

        全班校對。

        3、提問:這兩個混合運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學生交流。

        不同點:三個運算符號不同。

        相同點:都是先算兩邊,再算中間加減法,計算原則是先乘除后加減。)

       。ㄈ┩瓿伞霸囈辉嚒薄

        1、出示:150+120÷6×5

        談話:看一看這個綜合算式中有哪些運算?你覺得這個算式的運算順序應該是怎樣的?

        2、學生獨立思考后在小組里交流。

        3、學生獨立計算,指名不同算法的兩個學生板演。

        4、指名說說自己計算時是怎么想的,全班校對,及時糾正錯誤。

       。ㄋ模┬〗Y。

        1、提問:今天我們學習了在算式中含有加、減、乘、除的三步混合運算。應該按怎么樣的順序進行計算?

       。▽W生交流)

        2、 小結: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減法,要先算乘、除法。(板書:不含括號的)

        三、鞏固練習,完成“想想做做”。

        1、第1題。

       。1)學生獨立完成,指名板演。

        (2)指名交流,說說運算順序。

        全班校對。

        2、第2題。

       。1)學生審題后獨立改錯。

       。2)指名交流,說說錯在哪里,分析錯誤原因。全班校對。

        3、第3題。

        (1)學生一組一組進行計算,比較上下兩題,思考有什么發(fā)現(xiàn)?

       。2)指名匯報,并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

        4、第5題。

        (1)學生審題后理解題意。

       。2)鼓勵學生獨立列綜合算式解決問題,有困難的同學可先分步計算,再根據(jù)分步計算的結果列綜合算式。

       。3)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說說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4)指名交流,并說說自己的思考過程。

        分析:美術組:18人書法組:18人的2倍合唱組:比兩個組多6人

        四、課堂小結。

        1、談話: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內(nèi)容,你有什么收獲?你還能提出哪些問題?你覺得在計算的時候哪些地方要值得注意?

        2、布置作業(yè):書本P36的第4、6題。

      五年級數(shù)學教案5

        【教學內(nèi)容】新世紀小學數(shù)學五年級下冊《長方體的認識》

        【教學目的】

        1.通過觀察實物、動手操作等活動,使學生認識長方體的特征,形成長方體的概念。

        2.通過建立圖形的表象的過程,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通過動手操作,小組合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立體思維,使學生在合作交流中體驗到學習數(shù)學的樂趣,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

        【教學用具】長方體模型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chuàng)設新課引入

        1.同學們聽說過北京大學嗎?上北大是老師讀書時的夢想。你能從北大校區(qū)中找到我們曾經(jīng)學過的圖形嗎?

        2.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

        3.揭題:這節(jié)課進一步認識長方體。(板書課題)

        二、引導探究小組合作

        1.認識長方體各部分的名稱。

        (1)游戲:你們會玩摸長方體的游戲嗎?

        A你怎么確定摸到的一定是呢?還有什么方法?(他是用“面”、“棱”、“頂點”描述這個長方體的。)

        B小組內(nèi)互相說一說:什么是長方體的面、棱、頂點?(我想什么是長方體的“面、棱、頂點”你們可能有所了解,在資料袋中也有提示說明。)

        C全班反饋

        D教師小結:剛才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了長方體的面、棱、頂點。

        2.探究長方體面、棱、頂點的特征

        A它們之間有聯(lián)系嗎?各有什么特征?

        B分小組活動。(下面小組分工合作,利用學具,通過摸一摸,數(shù)一數(shù),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看看有什么精彩的發(fā)現(xiàn)?將發(fā)現(xiàn)寫在記錄表上。)

        C全體發(fā)饋,同學提問。(根據(jù)小組的發(fā)現(xiàn),誰能向他們提出問題?)

        D你們還有問題嗎?

        E教師提問:正方體與長方體有關系嗎?為什么說是特殊的長方體?(預設:認識長方體長、寬、高特征;正方體與長方體的關系)

        F教師小結:剛才同學們用自己的方法研究了長方體的'特征,你可以畫出一個長方體嗎?

        3.教學如何畫長方體。(如果這樣放最多可以看見他的幾個面?還有哪幾個面看不見?)(在畫圖時,除了畫前、后兩個面是長方形,其它的面看上去成了平行四邊形,實際上它還是長方形)

        三、運用新知體驗價值

        1.如果現(xiàn)在只看到長方體的長、寬、高,你還能畫出一個長方體嗎?(閉上眼睛,畫長方體。)

        2.說出長方體各個面的面積。說出長方體各個面的面積。

        3.猜一猜:根據(jù)長、寬、高長度,它可能是生活中的什么物體?

        4.做一個如圖的長方體寶寶床的床架,至少需要多少分米長的木條?

        5.你準備選擇下面哪一種尺寸的床板?(單位:分米)

        32×920×10

        四、全課總結拓展創(chuàng)新

        1.想一想:為何北大校區(qū)眾多建筑設施的外觀造型都是長方體呢?

        2.實驗活動:用準備的材料做一個長方體(再次體驗長方體的特征)。

      五年級數(shù)學教案6

        1、學習目標

        1.經(jīng)歷探索3的倍數(shù)的過程,理解3的倍數(shù)的特征。

        2.能判斷一個數(shù)是不是3的倍數(shù)。

        3.在探究過程中發(fā)展概括和歸納能力。

        2、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2、5的倍數(shù)的特征,但3的倍數(shù)的特征與2、5的倍數(shù)的特征有很大的區(qū)別,學生不能僅從一個數(shù)的個位加以觀察、歸納來得出結論,因此對于孩子們來講如何探索得出這個特征就較有難度,而對于一些學習能力較弱的孩子,能夠正確掌握3的倍數(shù)的特征并加以正確運用都會有一定的難度。因此針對學生的這一認知難點,我在設計教學時更加突出學生的自主探索,是學生在找數(shù)——觀察——討論——驗證——歸納的過程中,概括出3的倍數(shù)的特征。

        3、重點難點

        學習重點:經(jīng)歷探索并掌握3的倍數(shù)特征的過程。

        學習難點:發(fā)現(xiàn)概括出3的倍數(shù)特征。

        4、教學過程

        4.1.2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一)游戲復習、激發(fā)興趣

        游戲復習、設疑導入

        (一)游戲復習、激發(fā)興趣

        同學們,請舉起你們的學號給老師看一看,每個人的學號里都隱藏著數(shù)學奧秘!(課件)孔子有句話“溫故而知新”,根據(jù)老師的指令請中獎學號起立,高高舉起你的學號,看誰反應快。小組同學判斷,準備好了嗎?

        (課件2的倍數(shù))第一次中獎學號:是2的倍數(shù)起立。采訪一下:2的倍數(shù)的特征是什么?(課件2的倍數(shù)特征:個位是0、2、4、6、8的數(shù))(課件5的倍數(shù))第二次學號中獎:是5的倍數(shù)起立。再采訪一下:5的倍數(shù)的特征是什么?(課件5的'倍數(shù)特征:個位是0或5的數(shù))

        小結:看來,快速判斷一個數(shù)是不是2或5的倍數(shù)的秘訣是,只要看這個數(shù)的個位就行了。(課件圈出個位)

        【設計意圖:學生在中獎學號游戲中復習舊知,為新知做好準備!

        第三次學號中獎:是3的倍數(shù)起立。你是怎么知道的?大家來看看這個數(shù)是不是3的倍數(shù)? 如何快速地判斷出是不是3的倍數(shù)?3的倍數(shù)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們就來探究3的倍數(shù)的特征。 (板書課題:3的倍數(shù)的特征)

        活動2【活動】二、自主探究,感悟規(guī)律

        1、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學具百數(shù)表,請在表中找出3的倍數(shù),并圈起來。

        2、學生活動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交流,投影學生圈的百數(shù)表,并不斷完善。

        3、觀察3的倍數(shù),猜想一(橫著看):判斷一個數(shù)是不是3的倍數(shù),只看個位行嗎?

        4、仔細觀察這個百數(shù)表。猜想二(斜著看):判斷一個數(shù)是不是3的倍數(shù),看這個數(shù)各位上數(shù)的和行嗎?

        把你的發(fā)現(xiàn)與同桌交流一下。

        活動3【講授】學生摸索,教師講解歸納

        (三)舉例驗證規(guī)律

        師:咱們發(fā)現(xiàn)的這個規(guī)律只適合100以內(nèi)的數(shù)嗎?能推廣到更大的數(shù)嗎?

        小組合作學習二:驗證、歸納3的倍數(shù)的特征

        舉例

        各位上的數(shù)的和

        是不是3的倍數(shù)

        驗證擺出的數(shù)

        是不是3的倍數(shù)

        兩位數(shù):

        48

        4+8=12

        √

        48÷3=16

        √

        37

        3+7=10

        ×

        37÷3 有余數(shù)

        ×

        三位數(shù):

        四位數(shù):

        2、小組再次討論總結。

        3的倍數(shù)特征:

        (四)、總結規(guī)律

        下面小組的驗證是否正確?

        看來,通過我們的發(fā)現(xiàn),進一步驗證,歸納出3的倍數(shù)的特征是(板書:一個數(shù)各位上的數(shù)的和是3的倍數(shù),這個數(shù)就是3的倍數(shù)。)

        【注意】:與2、5的倍數(shù)的特征不同,3的倍數(shù)的個位上可以是任何數(shù)字。

        【設計意圖:匯報驗證結果形成共識,得出結論。讓孩子們驗證此規(guī)律在100以外的數(shù)是否適用,體會“特殊—一般”的研究方法,培養(yǎng)孩子們研究數(shù)學的科學性和思維的嚴謹性。體會發(fā)現(xiàn)—驗證—歸納的數(shù)學思想和方法!

        活動4【練習】三、闖關比賽:

        闖關比賽:

        3的倍數(shù)的特征相信你們已經(jīng)掌握,闖關開始了,準備好了嗎?

        第一關:下面的數(shù)哪些是3的倍數(shù),手勢判斷。

        92 654 7203

        71 164 20xx

        老師質(zhì)疑:7203為什么是3的倍數(shù)?如果打亂一下順序,這個四位數(shù)還是3的倍數(shù)?你們有什么發(fā)現(xiàn)?(3的倍數(shù)與數(shù)字的順序無關。)

        【設計意圖:換位探索——引導發(fā)現(xiàn)3的倍數(shù)與數(shù)字的順序無關!

        第二關:在橫線上填上合適的一個數(shù),組成三位數(shù)并且是3的倍數(shù)。想想共有幾種填法?

        老師質(zhì)疑:一共幾種填法?有什么規(guī)律?(只要相差3就可以了)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了解到多角度思考問題,答案不唯一,糾正自己的認識,學生學以致用,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們的發(fā)散思維的能力。】

        活動5【測試】師生闖關

        第三關:師生闖關:

        同學們,老師也想和你們合作一下。請學號1-9的同學上講臺,趙老師沒有學號,用0代替。和你們一起組成10位數(shù),看看這么大的數(shù)是3的倍數(shù)嗎?為什么?

        請看,老師取走一個數(shù),(9)這個9位數(shù)還是3的倍數(shù)嗎?

        再看,老師再取走一個數(shù),(6)這個8位數(shù)還是3的倍數(shù)嗎?

        猜猜看,這次取走哪數(shù),(3)這個七位數(shù)還是3的倍數(shù)?

        你們有什么發(fā)現(xiàn)?(劃去單個數(shù)字是3的倍數(shù),剩下的數(shù)還是3的倍數(shù))

        你能快速發(fā)現(xiàn)下面這個數(shù)是不是3的倍數(shù)?想好就起立。98763963

        【設計意圖:發(fā)散練習:學生體會劃去的數(shù)字是3的倍數(shù),剩下的數(shù)還是3的倍數(shù)!

        第四關:猜猜中獎學號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2、3、5的數(shù)的倍數(shù)特征,看見今天最后一次中獎學號是誰呢?同時是2、3、5的倍數(shù)的學號。(30)老師期待下一個中獎學號就是你。

        【設計意圖:綜合運用所學2、3、5的倍數(shù)的特征的知識,讓學生深刻體會自己的學號里藏著的數(shù)學奧秘】

        活動6【作業(yè)】延伸和總結

        四、全課小結:

        1、今天你學會了什么?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2、我們是通過什么方法得出3的倍數(shù)的特征?

        【設計意圖:在課結束前適時總結,重在使同學們進一步體會到一些研究的方法,使孩子們掌握一些“學法”!

        五、作業(yè)(課后延伸)

        課后可以運用今天所學的方法去探索研究9的倍數(shù)的特征。

        【設計意圖:讓同學們把這種探究活動延伸到課外,進一步培養(yǎng)了同學們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五年級數(shù)學教案7

        教學內(nèi)容:

        書第54——55頁,有趣的測量及試一試第1、2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活動情境,經(jīng)歷測量石頭的試驗過程,探索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

        2.過程與方法:在實踐與探究過程中,嘗試用多種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在觀察、操作中,發(fā)展學生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用多種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探索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

        教學準備:

        不規(guī)則石頭、長方體或正方體透明容器、水。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jīng)學會了如何計算長、正方體的體積,F(xiàn)在老師這里也有一個東西,你能幫我測量出它的體積嗎?

        老師出示準備好的不規(guī)則石快。

        師:這個石塊是什么形狀的?(不規(guī)則)

        什么是石塊的體積?

        你有什么困難?

        二、教學新知

        1.測量石塊的體積

        (1)小組討論方案

        師:我們不能直接用公式計算出石塊的體積,可以怎么辦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嗎?

        (2)小組制定方案

        (3)實際測量

        方案一:找一個長方體形狀的`容器,里面放一定的水,量出水面的高度后把石頭沉入水中再一次量出水面的高度。這時計算一下水面升高了幾厘米,用“底面積×高”計算出升高的體積。也可以分別計算放入石頭前的體積與放入石頭之后的總體積之差。

        師:為什么升高的那部分水的體積就是石塊的體積?

        方案二:將石頭放入盛滿水的容器中,并將溢出的水倒入有刻度的量杯中,然后直接讀出的水的體積,就是石頭的體積。

        師:為什么會有水溢出來?

        這兩種方案實際上都是把不規(guī)則的石頭的體積轉(zhuǎn)化成了可測量計算的水的體積。讓學生說出“石塊所占空間的大小就是石塊的體積”。

        1.實際應用

        一個長方體容器,底面長2分米,寬1.5分米,放入一個土豆后水面上升了0.2分米,這個土豆的體積是多少?

        (1)讀題,理解題意。

        (2)分析:你是怎么想的?

        (3)學生嘗試獨立解答。

        (4)集體反饋,訂正。

        讓學生運用在探索活動中得到測量的方法,即“升高的水的體積等于土豆的體積”,然后用“底面積×高”的方法計算。2×1.5×0.2=0.6(立方分米)

        三、課堂小結

        學習了這節(jié)課,同學們有什么感受和體會?有什么提高?

        作業(yè)設計:

        1.書第55頁第2題。

        本題引導學生開展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活動。一粒黃豆比較,先測量100粒黃豆的體積,再計算出一粒黃豆的體積。

        2.學生再找一些實物,測量出體積。

        板書設計:

        有趣的測量

        方案一:

        方案二:

        “底面積×高”的方法計算。

        2×1.5×0.2=0.6(立方分米)

      五年級數(shù)學教案8

        一、 教學目標

        1、 在用小正方形拼長方形的活動中,體會找一個數(shù)的因數(shù)的方法,

        培養(yǎng)有條理思考的習慣。

        2、 在1-100的自然數(shù)中,能找出某個自然數(shù)的所有因數(shù)。

        二、 重點難點

        找因數(shù)的方法。

        三、 教學過程

       。ㄒ唬 游戲引入新課

        1、

       、、用12

        ②、再與其他同學交流。

        2、

        1×12 12=3×4

       。2×6 12=4×3

        12=6×2 12=12×1

        312的因數(shù)。

        4、 總結:

       、12的全部因數(shù)有:1、2、3、4、6、12。

       、隗w會找一個數(shù)的因數(shù)的'方法。

        5、 練習:用同樣的方法,分別找出9和15的全部因數(shù)。

        (二) 練習鞏固,加深理解

        無紙化備課教學設計

        1、 練一練。1、填空。

        2、 第2題:讓學生自己找一找18的因數(shù)和21的因數(shù),并用不同

        的符號作好記號,然后讓學生說說找因數(shù)的方法。最后,說說哪幾個數(shù)既是18的因數(shù)、又是21的因數(shù)。

        3、 第3題:利用數(shù)形結合,進一步體會找因數(shù)的方法。

        4、 第5題:可以引導學生用找因數(shù)的方法進48=1×48=2×24=3×16=4×12=6×8,48有1010種裝法,如每行12人,排4行;每行437只有2個因數(shù),只有兩種裝法。

        (三) 總結

        四、 板書設計

        找因數(shù)

        1×12 12=3×4

       。2×6 12=4×3

        12=6×2 12=12×1

        12的全部因數(shù)有:1、2、3、4、6、12。

        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學生們初步掌握了找因數(shù)的方法。但在具體實施時很難正確得出結果,即使得出了結果,書寫不規(guī)范。比如:48=3×16=6×8=1×48=4×12=2×24。48的全部因數(shù)有:1、48、2、24、3、4、6、8、12、16。不是按照一定的順序書寫的;找因數(shù)的時候不準確。在經(jīng)后的練習中應及時糾正。

      五年級數(shù)學教案9

        教學步驟

        一、基礎訓練

        口算練習。教材第143-147頁口算練習第(一)、(二)、(三)、(四)。

        二、復習指導

        1、揭示課題:綜合練習(板書)

        2、指導練習。

        教材第142頁練習三十四。

        第26題(用不同的思路解應用題)。

        第26題有兩種解法:一是先求出原來做1800套制服的布有多少米,再求現(xiàn)在可以做多少套。二是現(xiàn)在做1800套可節(jié)省多少布,省下的布現(xiàn)在還能做多少套,再加上1800套就是現(xiàn)在可以做多少套。

       。ò鍟┙夥ㄒ唬3.8×1800 ÷( 3.8 - 0.2 )=1900(套)

        解法二:0.2×1800 ÷( 3.8 - 0.2 )+ 1800=1900(套)

        第27題。

        第27題思路如下:實際提前5天完成,原計劃這5天要修的可以看成平均分到以前(20-5)天中去修,所以45×(20一5)就是原計劃5天要修的米數(shù),45×(20-5)÷5=135米就是原計劃每天要修的米數(shù)。也可用方程解:設原計劃每天修X米,則20X-(20-5)(X+45)

        20X=15X十675(工作總量相等)

       。礨=675

        X=135

        答:原計劃每天修135米。

        三、練習

        教材第141、142頁練習三十四第24~26題。

        作業(yè)輔導

        教材第141、142頁練習三十四第20~23題,第27~29題。

        疑難輔導

        教材第142頁練習三十四。

        第28題先求出長方形的面積,再求它的寬

        3平方分米×300=900平方分米

        注意統(tǒng)一單位:900平方分米=9平方米

        9÷4、5=2(米)

        最后一段可設長方形的.寬為X米,按順向思考列方程:4、5X=9再求解。

        思考題:

        第(1)題,與第63頁思考題的思路一致,所不同的是要先求出隊伍的長:(346÷2-1)×0、5=86(米),再求從排頭的人上橋到排尾兩人離橋共需的時間是:(889+86)÷65=15分。

        第(2)題讓學生實際操作,擺一擺,答案是,這樣組成的能被2整除的有6個:12、32、42、14、24、34。

      五年級數(shù)學教案10

        一、準備練習

       。ㄒ唬┛谒

        3.8+1.2 2.54 1.58

        1.50.3 0.64+0.16 7.6+0.24

        5-1.8 1.2580 3.64

        6.3+2.45+3.7 3.56-1.57-0.43

        0.87125 (2.5+0.9)4

       。1.5+0.25)4 0.64+1.44

        (二)口答,在□里填上適當?shù)臄?shù).(說出依據(jù))

        1.3.18□=1.2□

        2.(2.5+3.5)□=□□○□4

        3.□+4.3=□+0.86

        4.(2.51.2)□=1.2(□□)

        5.7.6-2.8-□=□-(□+3.2)

       。ㄈ┬〗Y引入

        我們運用一些運算定律或者運算性質(zhì)可以使計算簡便,在四則混合運算中,能不能運用這些運算定律和性質(zhì),使計算簡便呢?

        二、講授新課

       。ㄒ唬┙虒W例4

        1.82.58+1.81.42

        1.觀察算式特點

        2.學生試做

        方法一:1.82.58+1.81.42 方法二:1.82.58+1.81.42

       。1.8(2.58+1.42) =4.644+2.556

        =1.84 =7.2

       。7.2

        3.觀察比較:兩種方法哪一種計算起來比較簡便?

       。ǖ谝环N方法應用乘法分配律來計算,第二種方法只是根據(jù)一般的運算順序)

        4.練習

        1.82.58+1.81.42+0.5

       。1.8(2.58+1.42)+0.5 (乘法分配律)

       。1.84+0.5

       。7.2+0.5

        =7.7

        5.小結

        通過剛才的'練習,你對簡算有什么新的認識?

        三、鞏固練習

       。ㄒ唬┯嬎阆旅娓黝}

        1.561.7+0.441.7-0.7

        11.72-7.85-(1.26+0.46)

        (二)計算下面各題,能用簡便算法的用簡便算法

        10.64+7.652.4+11.76

        12.9〔14.66-(1.3+8.2)〕

        9.83(3.8-2.3)+1.56.17

        6.752-〔4.7(0.54-0.38)+2.8〕

        15.4〔8(6.34-4.59)〕

       。ㄈ┧伎碱}:填同一個數(shù)

        □-□+□+(□□□-□)=10

        四、課堂小結

        在四則混合運算中,有時雖然不能把整個題目簡便計算,但是應該隨時注意是不是有的步驟可以簡算,能簡算的,盡量使計算簡便,不能簡算的再按運算順序計算.

        五、課后作業(yè)

       。ㄒ唬┯嬎阆旅娓黝},能用簡便算法的用簡便算法.

        1.10.64+7.652.4+11.76

        2.12.75[14.6-(1.3+8.2)]

        3.9.831.5+6.171.5

        4.15.4[8(6.34-4.59)]

       。ǘ┬屡d煤礦七月份產(chǎn)煤4.85萬噸,八月份產(chǎn)煤5萬噸,九月份產(chǎn)煤5.65萬噸.平均每月產(chǎn)煤多少萬噸?

      五年級數(shù)學教案11

        教學目標

        1.學會用畫“正”字的方法收集數(shù)據(jù),并能按需要對數(shù)據(jù)進行簡單的整理.

        2.加深對條形統(tǒng)計圖的認識,提高學生看條形統(tǒng)計圖的能力.

        教學重點

        數(shù)據(jù)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教學難點

        數(shù)據(jù)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小華統(tǒng)計一個停車場里各種機動車的數(shù)量.數(shù)出有摩托車3輛,小汽車15輛,大客車8輛,載重車6輛.請你幫助她完成下面的統(tǒng)計表和條形統(tǒng)計圖.

        教師:要把題中的數(shù)據(jù)填入統(tǒng)計表中相應的欄目里,再用條形統(tǒng)計圖表示出各種車輛數(shù)的多少.從題目的條件中可以看出,要統(tǒng)計的有幾種數(shù)量?(幾種車,每種多少輛.)

        教師:制成的統(tǒng)計表有幾欄,每欄多少格?

        教師提問:看一看條形統(tǒng)計圖中,每格表示多少?

        二、學習新課.

       。ㄒ唬┯卯嫛罢弊值姆椒ㄊ占瘮(shù)據(jù).

        教師:上面復習題中,統(tǒng)計停車場里面的車輛時,由于車輛是靜止不動的,我們可以分類數(shù)出各種車的輛數(shù),是用逐項數(shù)出數(shù)目的方法收集的數(shù)據(jù).如果我們要統(tǒng)計一個路口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通過的各種機動車的'數(shù)量,還能用逐項數(shù)出的方法來收集數(shù)據(jù)嗎?

        教師:收集數(shù)據(jù)時,根據(jù)具體條件不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來收集.今天就來學習一種收集和整理數(shù)據(jù)的常用方法(板書課題:數(shù)據(jù)的收集和整理)

        教師:請同學們作好準備,你們收集過路口的各種機動車數(shù)量.

        學生匯報收集的數(shù)據(jù)

        教師提問:為什么你們收集的數(shù)據(jù)不統(tǒng)一;有什么方法可以改進?

        學生討論:小組內(nèi)分工,每人記一種車的數(shù);先把各種車的名稱寫出來排列好,過車時分別作出“正”字的記錄……

        學生匯報后教師板書:

        摩托車:正

        小汽車:正正正正正正一

        大客車:正正

        載重車:正正正正

        (二)填統(tǒng)計表和統(tǒng)計圖.

        1、教師:上面收集的數(shù)據(jù),為了清楚地表示出來,要把這些數(shù)據(jù)整理,制成統(tǒng)計表.

        機動車種類

        輛數(shù)

        合 計

        摩 托 車

        小 汽 車

        大 客 車

        載 重 車

        教師提問:請看條形統(tǒng)計圖,每格表示多少?這個數(shù)能不能改變?

        教師說明:條形統(tǒng)計圖中,每一格代表多少數(shù)量,要根據(jù)統(tǒng)計的數(shù)據(jù)大小而定.

        2、學生練習.

        把課本第2頁的條形統(tǒng)計圖和統(tǒng)計表補填完整.

        3、控制人口過快增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從1992年到1996年,全國每年增加的人口數(shù)依次是1348萬、1346萬、1333萬、1271萬和1268萬.完成下面的統(tǒng)計表.

        教師:統(tǒng)計表要分幾欄?為什么?要分幾格?為什么?

        年份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增加人口數(shù)(萬)

        三、鞏固練習.

        拿一枚1角硬幣,從桌面上約30厘米的高度自由落下,共做20次,邊做邊記錄落下后的情況,然后填入下面的統(tǒng)計表.

        四、課堂總結.

        我們收集數(shù)據(jù)的常用方法是什么?

        五、課后作業(yè).

        收集本班同學家庭人口的數(shù)據(jù),并進行整理填入下表.

        六、板書設計

        省略

      五年級數(shù)學教案12

        【教學內(nèi)容】

        教科書第1~2頁的例1以及相關的練習。

        【教學目標】

        1?理解分數(shù)的意義和單位“1”的含義,知道分母、分子的含義和分數(shù)各部分的名稱,知道生活中分數(shù)的廣泛用途,會用分數(shù)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2?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

        3?通過學生的主動探索,培養(yǎng)學生的成功體驗,堅定學生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和視頻展示臺。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師:中秋節(jié)到了,小華家買了很多月餅,分月餅的任務當然就落到小華的身上了。你看,小華一會兒就把這幾塊月餅分好了。你能用分數(shù)分別表示這些月餅的陰影部分占一個月餅的幾分之幾嗎? 多媒體課件展示:

        等學生完成后,抽學生的作業(yè)在視頻展示臺上展示,集體訂正。

        二、教學新課

        1?教學例1,理解單位“1”

        師:第二天,小華的爸爸又買回一盒月餅共8個,并且提出了一個新的分月餅的要求。 課件演示:爸爸對小華說:小華,你把這8個月餅平均分給4個人吧。

        師:同學們,你們能用小圓代替月餅,幫小華分一分嗎?

        等學生分好后,抽一個學生分的小圓在視頻展示臺上展示。

        師:這時,小華的爸爸又提出了問題。

        課件演示:爸爸對小華說:每個人得的月餅是這8個月餅的幾分之幾呢?

        引導學生理解把8個月餅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是這8個月餅的14。

        師:老師也有個問題,剛才小華分出了1個月餅的1/4,這兒又分出了8個月餅的1/4,同學們看一看,這兩個1/4表示的月餅數(shù)量一樣嗎?

        多媒體課件演示下面的月餅圖:

        引導學生理解兩個1/4代表的數(shù)量不一樣。

        師: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呢?

        引導學生說出前一個1/4是1個月餅的1/4,而后一個1/4是8個月餅的1/4。課件中隨學生的回答在圖形下出現(xiàn)相應的文字。

        師:對。前一個1/4是以1個月餅為一個整體來平均分的,而后一個1/4是以8個月餅為一個整體來平均分的。平均分的整體不一樣,對分出來的每份數(shù)量有影響嗎?

        讓學生意識到,整體“1”的變化對每份的數(shù)量是有影響的。以1個月餅為整體“1”,每份就是1/4個月餅;以8個月餅為整體“1”,每份就是2個月餅。

        師:像這樣把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來平均分的分數(shù)還很多,請同學們看一看下面這幅圖。 課件出示第2頁的熊貓圖。

        師:這里是把多少只熊貓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了幾份?每份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幾?

        請分一分,并填空。

        課件出示單元主題圖,要求學生說一說圖中的每個分數(shù)分別是以什么作為一個整體來平均分的。 師:通過上面的研究,同學們有什么發(fā)現(xiàn)?

        引導學生說出這些分數(shù)都是以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來平均分的。

        師:像這樣由一個物體或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通常我們把它叫做單位“1”。

        板書單位“1”的含義。

        師:把12個學生看作一個整體,其中的6個學生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幾?這里是把誰看作一個整體? 教師再舉兩個例子,深化學生對單位“1”的理解。

        2?理解并歸納分數(shù)的意義

        師:請同學們拿出一些小棒,把它們平均分成5份或6份,想一想,其中的1份是全部小棒的幾分之幾?其中的2份呢?其中的3份呢?

        學生操作后回答,如:我拿了10根小棒,把它平均分成了5份,每份有2根小棒,這2根小棒是10根小棒的1/5。2份有4根小棒,這4根小棒是10根小棒的2/5??

        師:想想自己操作的過程,你能說一說什么是分數(shù)嗎?

        學生討論后可能這樣表述:把單位“1”平均分成幾份,表示其中1份或幾份的數(shù)叫做分數(shù)。

        師:同學們歸納得很好,但是這句話中出現(xiàn)了兩個“幾份”,所以我們一般把前一個“幾份”說成是若干份。

        歸納并板書分數(shù)的意義,板書課題。

        試一試:涂色部分占整個圖形的幾分之幾?

        師:看看最后(五星圖)這個分數(shù),請同學們說說這個分數(shù)的.意義。

        生:這個分數(shù)表示把15顆五角星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3份占這個圖形的35。

        師:把15顆五角星平均分成了5份,其中的1份占這個圖形的幾分之幾?(生:1/5)其中的3份呢?(生:3/5)35是由多少個15組成的?(生:3個)所以,35的分數(shù)單位是1/5,35/里面有3個這樣的分數(shù)單位。 說一說:3/7的分數(shù)單位是多少?它有多少個這樣的分數(shù)單位?5/6,9/10呢??

        3?說生活中的分數(shù)

        師:分數(shù)在我們生活中應用得非常廣泛,書上第3頁課堂活動中的兩個小朋友正在說生活中的分數(shù),你們能像他們這樣說一說生活中的分數(shù)嗎?

        學生說生活中的分數(shù)。

        三、課堂小結

       。裕

        四、課堂作業(yè)

        1?第4頁課堂活動第2題。

        2?練習一第1,2,3,4題。

        分數(shù)的意義

        師:在三年級的時候,我們初步認識了分數(shù),你能在下面的括號里填上適當?shù)姆謹?shù)嗎?

        課件出示如下的題目:

        (1)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是這個月餅的();

       。2)把一張手工紙

      五年級數(shù)學教案13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初步掌握除數(shù)是小數(shù)的除法的計算法則。

        2、 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3、 培養(yǎng)學生細心做題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使學生初步掌握除數(shù)是小數(shù)的除法的計算法則。

        教學難點:

        使學生初步掌握除數(shù)是小數(shù)的除法的計算法則。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具使用:

        小黑板

        教學流程:

        引入:

        復習舊知

        1.把下列各數(shù)的小數(shù)點去掉,原數(shù)擴大了多少倍?13.8   4.67    0.725

        2、除數(shù)擴大10倍,要使商不變,被除數(shù)應怎樣怎樣變化?

        4、 把5.34擴大10倍,小數(shù)點應怎樣移動?要擴大1000倍呢?

        5、 學生填寫括號里的數(shù):

        被除數(shù) 15 150 ( )

        除數(shù) 5 50 500

        商 ( ) ( ) 3學生小結運用了什么規(guī)律?(商不變的性質(zhì))

        出示目標:見教學目標

        自學提示:結合目標以及上節(jié)課學過的小數(shù)除法知識,獨立自學,掌握要點。

        學生自學: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學生匯報,檢查自學效果。

        研學例5

        (1)教師:圖上有那些信息?根據(jù)信息分析題意,列出算式:7.65÷0.85(2) 問:想一想,除數(shù)是小數(shù)怎么計算?(轉(zhuǎn)化成除數(shù)是整數(shù)的除法來計算。)(3)問:怎樣轉(zhuǎn)化?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把討論的意見寫在紙上,讓一個組的學生在視頻展示臺上展示出來,邊展示邊講解,講解后問臺下的學生“你們對我們討論的結果有什么意見?”臺下的學生給臺上的學生提建議,從而引發(fā)全班討論.多讓幾個小組的學生上臺講解自己組的意見。

        生討論得出:把除數(shù)0.85擴大100倍變成85,被除數(shù)7.65也要擴大100倍,這樣商不變。注意:原豎式中除數(shù)的小數(shù)點和前面的0及被除數(shù)的小數(shù)點劃去。

        合作討論:

        12.6÷0.28

        這道題又該怎樣改寫成除數(shù)是整數(shù)的除法呢?請同學們運用上一題討論的'方法進行改寫,改寫時注意比較一下,這道題和上一道題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學生邊討論邊改寫,改寫完后指名學生到視頻展示臺上展示自己改寫后的算式.并比較出兩道題都是除數(shù)是小數(shù)的除法,這是它們的相同點;而不同點表現(xiàn)在前一道題被除數(shù)和除數(shù)的小數(shù)位數(shù)同樣多,而這道題除數(shù)有三位小數(shù),而被除數(shù)只有兩位小數(shù).

        教師:你們是怎樣處理被除數(shù)和除數(shù)小數(shù)位數(shù)不同的問題的呢?

        引導學生說出在被除數(shù)的小數(shù)末尾添0,使除數(shù)和被除數(shù)的小數(shù)位數(shù)相同以后,再把除數(shù)和被除數(shù)同時擴大相同的倍數(shù)。小數(shù)位移不夠,在小數(shù)末尾添0。

        小結:學生說一說學到了什么?教師適當小結。

        當堂作業(yè):

        1、 書上第22頁“做一做”

        2、 練習:判斷并改錯: 1.44÷1.8=8    11.7÷2.6=4.5   4.48÷3.2=1.43

        3、練習:書上24頁的作業(yè)

        全課總結:小數(shù)除以小數(shù)注意什么?

        板書設計: 課后反思:

        一個數(shù)除以小數(shù)

      五年級數(shù)學教案14

        設計說明

        1、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新課伊始,讓學生觀看“挑戰(zhàn)者”號飛機失事的全過程,讓學生從機毀人亡的事件中感受到“次品”帶來的危害,領悟到檢驗的重要性,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意識。這樣的情境創(chuàng)設,體現(xiàn)了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教學理念。

        2、重視引導學生用直觀的方式清晰地表達出推理過程。

        《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進行有條理的思考,能對結論的合理性作出有說服力的說明,能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并嘗試解釋所得的結果。本設計在教學例1時,通過組織學生進行試驗的操作活動,讓他們在充分的操作、試驗、討論、探究中,找到解決問題的多種策略,然后引導學生用直觀、簡明的方式,清晰地表示出推理的過程,進一步理清思路,為后面數(shù)量更多的找次品問題做好認知和方法上的`準備。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天平 3瓶鈣片

        學生準備

        每人8張圓片學具 每組1張找次品記錄表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

        效果檢測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5分鐘)

        1、課件播放“挑戰(zhàn)者”號飛機失事的錄像。

        2、引導學生猜測造成飛機失事的原因。

        3、導入新課。

        1、看錄像。

        2、思考并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生1:駕駛員操作不當。

        生2:飛機故障,零件不合格。

        3、明確本節(jié)課要學習的內(nèi)容。

        1、列舉生活中質(zhì)量不合格的產(chǎn)品帶來的危害有哪些?

        二、實踐操作,自主探究。(10分鐘)

        1、出示2瓶鈣片:其中有1瓶少了3片,引導學生探究找次品的方法。

        2、出示一架天平:闡述天平的工作原理和特點。

        3、出示3瓶鈣片:其中有1瓶少了3片,引導學生嘗試找出輕的一瓶。

        4、引導學生匯報找次品的方法。

        5、引導梳理、比較:無論是先稱哪2瓶,只要稱一次就能找出次品了。

        1、自主探究找次品的方法。

       。1)打開瓶子把鈣片倒出來數(shù)一數(shù)。

       。2)用手掂一掂。

        (3)用秤稱一稱。

        2、認識天平,明確天平的工作原理,并在天平兩端放入質(zhì)量相同的物體,感受天平平衡的條件。

        3、利用學具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可以拿出3個學具代替3瓶鈣片,進行實際操作。

        4、各小組派代表匯報找次品的方法。

        5、匯報:只要稱一次就能找出次品了。

        2、有5瓶鈣片,其中1瓶少了4片。如果用天平稱,天平兩端各放1瓶,至少稱()次才能找出次品;如果天平兩端各放2瓶,至少稱()次才能找出次品。

        三、合作交流,發(fā)現(xiàn)最優(yōu)方案。(15分鐘)

        1、課件出示例2。

        指名讀題,說一說“至少”的含義。

        2、組織小組合作找出次品,填寫表格。

        3、引導學生觀察表格,分組匯報找次品的方法。

        4、引導學生觀察表格:

        (1)分成的份數(shù)、分的方法與找出次品所要稱的次數(shù)有什么關系?

       。2)怎樣分找出次品需要稱的次數(shù)最少?

        5、用你發(fā)現(xiàn)的方法找出9個、10個、11個零件中的1個次品(次品重一些),看看是不是保證找出次品的次數(shù)也是最少的。

        1、讀題,說一說“至少”的含義。

        2、小組合作,2名同學擺學具,1名同學用圖示作記錄,1名同學填寫“找次品記錄表”。

        3、利用實物和表格匯報:

       。1)分成8(3,3,2),至少要稱2次。

       。2)分成8(4,4),至少要稱3次。

       。3)分成8(2,2,2,2),至少要稱4次。

        4、討論、交流,明確:把8分成3份(每份數(shù)量盡量相等)去稱,能保證稱的次數(shù)最少。

        5、小組合作操作、驗證,匯報試驗結果。

        3、用天平從7件物品中找出1件次品(次品輕一些),把7件物品分成()份稱較合適。

        4、有8瓶水,其中7瓶質(zhì)量相等,另外有1瓶是糖水,比其他7瓶水略重一些,至少稱()次能保證找出這瓶糖水。

        四、鞏固練習,拓展延伸。(8分鐘)

        1、引導學生完成教材112頁“做一做”。

        2、補充說明:分成3份的方法最好,不能平均分的,每份的數(shù)量盡量相等。

        1、獨立完成教材112頁“做一做”。

        2、匯報,說明自己的最優(yōu)方案。

        5、如果有12個零件,其中一個是次品(次品略重),那么應該怎么分,稱的次數(shù)最少而且保證能找出次品?

        五、課堂總結,布置作業(yè)。(2分鐘)

        1、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2、布置課后學習內(nèi)容。

        談自己本節(jié)課的收獲。

      五年級數(shù)學教案15

        教學目標:

        使學生明確小數(shù)連除、除加、除減的運算順序與整數(shù)相同,能靈活地運用學過的定律和有關的規(guī)律進行簡便計算。

        教學重點:

        教學過程:

        一.1.口算:

        0.1230.360.40.10.01

        0.160.024.50.0338

        0.040.50.750.1513

       。.說說下列各式的運算順序,并算出結果。

        360454206+1507505-80

       。.用簡便方法算

        13456035

        二.新授

       。.談話引入

        小數(shù)的.連除、除加、除減的運算順序和整數(shù)一樣。(板書課題)

       。.教學例10

        (1)讀題、審題、列式。

        9.30.52.4

        問9.30.15表示什么?再除以2.4又表示什么?

       。ㄍ瓿砂鍟

        :小數(shù)連除的運算順序與整數(shù)相同,從左往右依次計算。

       。ǎ玻┚毩暤冢常表撟鲆蛔觯ㄖ校

        做前先討論:這兩題是什么算式?有幾步運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后指名板演講評。

        3.在整數(shù)除法中學過的一些簡便算法,有時也可以在小數(shù)除法中使用。

       。ǎ保┙虒W例11

        出示例11,師問:怎樣算簡便呢?

        學生小組討論:得出把除數(shù)轉(zhuǎn)化成是一位數(shù)的連除。(生講師板書)

        5.635

        =5.675

        =0.85

        =0.16

        :在整數(shù)除法中學過的一些簡便算法,有時也可以在小數(shù)除法中使用。(2)大家練第31頁做一做(下)

        4.全課:略

        三.鞏固練習

       。.第32頁2、3填入書本

        2.課作:第1部分第4題

      【五年級數(shù)學教案】相關文章:

      五年級數(shù)學教案11-26

      五年級教案數(shù)學教案12-27

      五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11-09

      小學五年級數(shù)學教案12-15

      五年級下冊的數(shù)學教案范文01-06

      眾數(shù)的五年級數(shù)學教案11-18

      蘇教版五年級數(shù)學教案04-12

      五年級數(shù)學教案通分04-03

      五年級數(shù)學教案容積04-04

      五年級數(shù)學教案:約分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