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學第一課教案初中地理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初中地理教案通用15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初中地理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初中地理教案1
教學目的
1.使學生掌握海洋與陸地分布的基本概況以及大陸、島嶼、半島、海等基本概念,掌握七大洲及其分界。
使學生了解海陸形成的基本理論——板塊構造學說并記住六大板塊的名稱和分布。
2.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初步掌握讀圖和用圖的方法,掌握畫大陸輪廓略圖的技能。
3.在學習“大陸漂移和板塊運動”的理論知識中,使學生認識地球表面也是在不斷運動的,從而進一步理解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課型
講授新課。
教學方法
講授與問答相結合的方法。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是有關海洋、陸地的基本概念及分布和七大洲及其分界,難點是板塊構造學說。
教學用具
自制投影片:1.南北半球的海陸分布。2.大陸漂移的三個階段.3.大陸、半島、島嶼示意圖,世界主要火山地震的分布帶
教學掛圖:
、佟妒澜绲匦螆D》。②六大板塊示意圖。
小地球儀,每個學生一個;立體地表地球儀一個。
教學提綱
第一節(jié) 大洲和大洋
一、海洋與陸地
1.海陸的分布
2.大陸與大洲
3.洋與海
二、海陸的形成
1.大陸漂移學說
2.板塊構造學說
教學過程
[出示地球儀]將立體地表地球儀置于講臺上,并演示地球自轉。
引入新課 這是演示地球在自轉,請同學們觀察地球的表面。這些廣大的.地區(qū)被水覆蓋著,我們稱其為海洋,這些未被海水淹沒的部分,我們稱為陸地。我們人類就是居住在陸地上。那么,地球上的海洋與陸地是如何分布的呢?有哪些特點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三章:世界的海洋和陸地。
第一節(jié) 大洲和大洋(板書)
[提問] 觀察自己桌子上的地球儀,看一看海洋與陸地誰的面積大?(海洋)一、海洋與陸地(板書)
[教師總結] 1.海陸的分布(板書)
[提問] 請看教材封底的地球衛(wèi)星照片,說一說從太空中看地球是什么樣?(請學生描述教師總結時強調從太空中看地球,蔚藍色,大部分為海洋水覆蓋。)
[提問] 為什么地球最初未被命名為“水球”?(因為人類居住在陸地上。)
[展示投影片] 南北半球的海陸分布。
[提問] 北極和南極分別是陸地還是海洋?陸地主要集中在哪個半球?(北極為海洋、南極為陸地。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下面我們具體地學習陸地知識。
2.大陸與大洲(板書)
[展示投影片] 大陸、半島和島嶼示意圖。
[教師講述] 講解大陸、半島和島嶼的概念。
[提問] 大陸、半島和島嶼有什么區(qū)別?(面積大小和臨海情況不同。)
[展示教學掛圖] 《世界地形圖》。
[練習1] 請學生在圖上指出面積的大陸——亞歐大陸和面積最小的大陸——澳大利亞大陸。指出世界的島嶼——格陵蘭島及我國的臺灣島和海南島。
[教師講述] 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合起來叫大洲。
[提問] 請同學仔細觀察世界地形圖,回答下列問題:①地球上共劃分哪幾個大洲?(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極洲,共七個大洲。)
、谀膸讉大洲主體分布在東半球?哪幾個大洲主體分布在西半球?(亞洲、歐洲、非洲主體分布在東半球,北美洲與南美洲主體分布在西半球。)
、鄢嗟来┻^哪幾個大洲的大陸?哪幾個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哪幾個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在南半球?(赤道橫穿南美洲、非洲大陸。北美洲和歐洲全部在北半球,亞洲、非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極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苌矫}、河流、海峽等常常成為大洲的分界,請在圖上指出主要大洲的分界各是什么?(歐、亞兩洲的分界是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和高加索山脈。亞洲與非洲的分界是蘇伊士運河。北美洲與南美洲的分界是巴拿馬運河。)
[提問] 觀察地球儀,注意七大洲的輪廓,按面積請說出七大洲的順序是什么?(教師最后歸納:亞洲——4400萬平方千米,非洲——3000萬平方千米,北美洲——2400萬平方千米,南美洲——1800萬平方千米,南極洲——1400萬平方千米,歐洲——1000萬平方千米,大洋洲——900萬平方千米)。
學完陸地基礎知識,下面我們來學習洋和海。
3.洋與海(板書)
[教師指圖講述] 地球表面廣大的海洋被大陸分割成彼此相連的四個大洋。按面積順序,它們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提問] 觀察地球儀,說出各大洋分別在哪些大洲之間?(學生回答時,教師在黑板上配合畫出世界大洲、大洋略圖)
[教師講述] 大洋的邊緣部分是海。海的面積較小,且靠近大陸,一般由半島或島嶼把它與大洋隔開。有的海與大洋之間僅是海峽相連。海峽是溝通兩個大洋或海與海、海與洋之間狹窄水道,它往往成為交通要道。
[練習2] 在《世界地形圖》上指出我國附近的海和海峽并在圖上指出英吉利海峽、馬六甲海峽與直布羅陀海峽、霍爾木茲海峽。
[練習3] 完成第27—28頁“做一做”。
過渡 前面我們學習了海陸的分布,那么今天的海洋與陸地的分布是怎樣形成的呢?許多科學家都曾經或正在研究這個問題,他們提出了不少的學說。其中的是板塊構造學說。
二、海陸的形成——板塊構造學說(板書)
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其他學說的基礎上,于本世紀60年代提出的。
1.大陸漂移學說
[展示投影片] 大陸漂移的三個階段
[指導閱讀] 請同學們閱讀課文第28—29頁的“讀一讀”及29頁最后一段,思考回答下列幾個問題:
、傥焊窦{是怎樣提出大陸漂移學說的?
、诖箨懫茖W說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③大陸漂移學說的主要證據是什么?
④在大陸漂移過程中,面積縮小的大洋和面積擴大的大洋是什么大洋?
[教師總結] 魏格納為了研究大陸的漂移,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這正是一種科學獻身精神。今天人們已經接受了魏格納所提出的“今天的海陸分布是因為大陸漂移的結果”觀點。到了本世紀60年代,人們通過進一步研究,認為大陸的漂移是因板塊運動造成的,從而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
2.板塊構造學說(板書)
[展示教學掛圖] 六大板塊示意圖
[教師講述] 板塊構造學說認為:
、儆蓤杂驳膸r石組成的地球表層,被分成六大板塊。(請同學指出六大板塊名稱)
②六大板塊是不斷運動的。當板塊運動時,地球表面分屬不同板塊的大陸,便出現(xiàn)漂移現(xiàn)象。(請同學注意板塊的邊界和板塊的運動方向。)
③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運動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帶。(配合展示投影片:世界主要火山和地震分布帶。)
[練習4] 課文第30頁“想一想”。
[提問] 看六大板塊示意圖,解釋為什么地中海在縮小,而紅海在不斷擴張?(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相互靠攏,而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之間在相互離開。)
布置作業(yè) 繪制海陸輪廓簡圖,并注意掌握繪制技能,在繪圖中復習本節(jié)知識。
初中地理教案2
教材分析
1、我國的民族構成,分布特點,各民族風土人情。
2、理解我國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團結平等,共同締造了新中國。
學情分析
1、學生只清楚全國有56個民族,但是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居住特點都不清楚,本節(jié)課應先從地理位置上找出各民族居住的大致位置,了解各民族的風俗特點,增強民族自豪感。
2、比較難理解的是我國民族的構成特點。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我國的民族構成、民族地域分布特點,理解我國民族政策,了解一些少數(shù)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點。
2、過程與方法:開展小組合作,課下通過多渠道收集有關少數(shù)民族的服飾。風土人情和文化的圖文資料,開闊視野。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認識到我國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樹立個民族一律平等、共同維護祖國統(tǒng)一的正確觀點。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我國的民族構成特點。
2、我國的民族分布特點。
教學難點:對學生收集、歸納資料能力的培養(yǎng)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視頻引入,多個民族節(jié)日片段的剪接)
二、講授新課
1、活動一:將圖片與其民族名稱用線連接起來
維吾爾族
壯族
問題:
。1)我國大家庭中共有多少個民族?多少個少數(shù)民族?
。2)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是多少?其他民族呢?
2、活動二:大屏幕展示(我國少數(shù)民族的名稱和人口)
3、活動三:大屏幕展示(中國 民族分布圖)
4、討論我國各民族分布特點,對地區(qū)經濟發(fā)展和文化交融帶來什么好處?
5、活動四:大屏幕展示(我國幾個少數(shù)民族的體育、藝術、民居和傳統(tǒng)節(jié)日)
三、課堂小結
本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中國的民族,知道了我國民族分布特點,知道了我國民族政策?傊,我國這個有著眾多人口、56個民族的大家庭,在黨中央的統(tǒng)一領導下,平等互助,親密團結,為祖國的強盛,為中華民族的統(tǒng)一不斷努力,奮發(fā)進取。
初中地理教案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西北地區(qū)的范圍、及高原、盆地為主的地形。
2.使學生掌握西北地區(qū)以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對農、牧業(yè)生產的影響。
3.培養(yǎng)學生讀圖、用圖的能力,并使學生進一步學會認識與分析一個地區(qū)區(qū)域特征的方法。
重點
西北地區(qū)的自然特征
難點
以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對農牧業(yè)生產的影響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請同學在地圖上指出北方地區(qū)、南方地區(qū)的范圍,找出兩個地區(qū)的分界線(秦嶺—淮河線),并說說兩個地區(qū)有哪些差異。
【引入新課】我們已經學習了北方地區(qū)和南方地區(qū),它們都位于東部季風區(qū)。今天我們學習非季風區(qū)的西北地區(qū)。
一、干旱的西北地區(qū)
【讀圖講解】西北地區(qū)大體上位于大興安嶺以西、長城和昆侖山—阿爾金山以北,包括內蒙古自治區(q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和甘肅省北部。
【讀圖】P5的5.5圖、5.7圖
1.西北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為主。
學生回答課后的`活動練習題。
【歸納】北方地區(qū)、南方地區(qū)處于東部季風區(qū),比較濕潤,特別是南方地區(qū)更加濕潤,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本區(qū)因深居內陸,并有山嶺阻隔,年降水量多小于400毫米,從東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減少到200毫米、50毫米以下。干旱是本區(qū)的主要自然特征。
2.西北的氣候類型:溫帶大陸性氣候。
3.西北的自然特征:干旱
原因:西北地區(qū)位于非季風區(qū),降水稀少。
學生讀圖:5.14,然后回答:
1、塔里木盆河我國最長的內流河,周圍的胡楊林耐鹽堿、生長快,是西北地區(qū)重要造林樹種。
2、塔里木盆地中有我國面積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
3、西北地區(qū)高原、盆地為主的地形,風蝕作用顯著,多沙漠、戈壁的雅丹地貌。
【回答】由東向西,地表植被大體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區(qū)降水變化規(guī)律是:本區(qū)降水從東部向西逐漸減少。胡楊林耐鹽堿、生長快,是西北地區(qū)重要造林樹種。
(2)由東向西,植被變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區(qū)和青藏地區(qū)是全國重要的畜牧業(yè)基地。
教案一般包括教材簡析和學生分析、教學目的、重難點、教學準備、教學過程及練習設計等內容。為大家提供了初中一年級第二學期地理教案參考,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在上冊書中我們學過了我國的行政區(qū)劃,請大家回憶我國共劃分幾級行政區(qū)劃?最高級別的有多少個?分哪幾類?
提問,學生回答。(略)
講述:我國幅員遼闊,面積廣大,為了經濟發(fā)展和管理方便,共劃分了三級行政區(qū)劃,其中最高級別的共34個。分別為直轄市4個,省23個,自治區(qū)5個,特別行政區(qū)2個。那么,大家知道在這34個省級行政區(qū)中,政治地位最重要的是哪個嗎?
學生齊答:北京
對,北京。北京簡稱京,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大家對北京了解多少?有誰去過北京?請舉手。好,我們請××同學給大家介紹他所了解的北京。
學生介紹。(略)
通過剛才幾位同學的介紹,我們大家對北京有了一些印象,但還不全面、不系統(tǒng)。今天我們就來深入了解、認識我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板書:第六章認識省級區(qū)域
第一節(jié)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講授新課]
北京之所以成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與它的位置、范圍、地理環(huán)境等密不可分。
學生活動:請大家閱讀圖6.1“北京市略圖”和圖6.3“北京城區(qū)的地理位置”,以及相關文字內容。
分析、討論、回答以下問題:(在屏幕上打出)
1.北京市的地理坐標;
2.北京市在什么部位與哪幾個省區(qū)相鄰?
3.北京市的地理位置有什么優(yōu)越性?
4.北京市及其周圍的地形地勢有什么特點?
5.北京市屬哪種氣候類型?有什么特點?
6.流經北京市的河流有哪幾條?
7.北京市的對外交通有什么特點?
學生討論:(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教師巡回參與指導。(根據時間要求,可安排1、2組討論1、2題,3、4組討論3、4題等)
提問,小組代表回答,組員補充。(略)
板書:一、北京概況
【小結】通過學習這一節(jié),我們了解了西北地區(qū)地廣人稀,地形以高原、盆地為主,氣候干旱以及河湖、植被方面的自然特征,也了解到本區(qū)礦產資源豐富,畜牧業(yè)和灌溉農業(yè)發(fā)達。通過“干旱”這一主導因素,逐層分析區(qū)內其他因素、歸納區(qū)域特征的方法。
布置作業(yè)
完成P14的活動題
板書設計
第三節(jié)西北地區(qū)和青藏地區(qū)
一、干旱的西北地區(qū)
1.地形
2.氣候
3.自然特征
初中地理教案4
一、教學目標
1.能說出南亞主要農作物的種類與分布及印度主要工業(yè)區(qū)與工業(yè)部門;能根據分布圖分析農業(yè)分布與降水量的關系及工業(yè)區(qū)與礦產資源分布的關系。
2.通過觀察分布圖,掌握提取和分析問題的方法;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提高合作交流能力與探究問題的能力。
3.通過分析農業(yè)分布與自然條件的關系,初步認識人地關系。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南亞主要農作物的`種類與農作物分布與自然條件的關系及主要的工業(yè)區(qū)和工業(yè)部門。
【難點】
農作物分布與自然條件的關系。
三、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溫故知新導入。播放視頻《摔跤吧,爸爸!》田地里練習摔跤片段,提出問題:印度屬于南亞,三大地形區(qū)與兩大河流分別是什么?引導全班共同知識點,教師展示南亞地區(qū)空白掛圖,指名不同學生上臺作圖,用不同彩色筆描出三大地形區(qū)域兩大河流,全班共同指正。教師提問:印度是一個發(fā)展中國家,都有哪些工業(yè)部門呢?引發(fā)學生思考,從而導入新課。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教學
1.工業(yè)
教師展示圖7.35工業(yè)及礦產分布圖與圖7.36農產品與降水量分布圖。
【提問】印度有哪些礦產資源?有哪些工業(yè)區(qū)?工業(yè)區(qū)的位置以及主要的工業(yè)部門是什么?
【學生活動】同桌思考并討論問題。
教師多媒體展示展示印度工業(yè)視頻資料,并出示表格,師生共同填寫:
工業(yè)區(qū) | 位置 | 主要工業(yè)部門 | 礦產資源 |
---|---|---|---|
孟買工業(yè)區(qū) | 西海岸中部 | 棉紡織 | 煤、石油 |
加爾各答工業(yè)區(qū) | 東北部 | 麻紡織、機械工業(yè) | 煤、鐵、錳 |
班加羅爾工業(yè)區(qū) | 南部 | 航空、電子、機械工業(yè) | 鉻 |
【提問】工業(yè)區(qū)與礦產資源的分布關系?
學生思考后回答:礦產資源為工業(yè)發(fā)展提供原料。
2.農業(yè)
教師展示教材圖7.33南亞地形圖。
【提問】三大地形區(qū)依次對應種植林業(yè)、棉花、糧食作物哪一種?為什么?
【學生活動】讀圖回答并談談地形與河流對農業(yè)分布的影響。
教師展示圖7.36農產品與降水量分布圖并介紹南亞的氣候特點。
【提問】南亞主要農作物類型有哪些?
學生通過讀圖得出黃麻、棉花、茶葉、小麥。
【問題】
(1)完成表格:農作物種類以及分布區(qū)的年降雨量表格。
(2)農作物分布與自然條件的關系是什么?你有哪些啟示?
【學生活動】四人為一小組,思考并討論完成表格。學生得出;
(1)黃麻1000mm-20xxmm、棉花500mm-20xxmm、茶葉20xxmm以上、小麥200mm以上;
(2)農作物分布受到地形、水源、氣候等自然條件的制約,農業(yè)生產要因地制宜。
【教師總結】南亞七國都是以發(fā)展農業(yè)為主的國家,黃麻、茶葉、棉花等農產品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這都取決于南亞地形平坦、水源充足、氣候炎熱濕潤,有利于農作物的種植。
環(huán)節(jié)三:鞏固提高
舉辦活動:南亞的工農業(yè)講解員,學生查找相關資料,向全班介紹對南亞農業(yè)和工業(yè)的了解。
環(huán)節(jié)四:小結作業(yè)
小結:請學生回顧總結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
作業(yè):預習南亞的民族、宗教與習俗,查找相關資料。
四、板書設計
略
初中地理教案5
教學目標
l、通過讀東南亞政區(qū)圖、馬六甲海峽圖并做填圖練習,使學生了解東南亞的范圍和國家,掌握聯(lián)系兩大洲和兩大洋的 地理位置。
2、 通過讀東南亞地形圖、了解東南亞的地形特征。并通過分析對比上游和下游的河流特點,說明上游和下游的地形特點,對農業(yè),人口分布,城市的影響。
3、讀“新加坡各月氣溫與降水的分配圖”、“曼谷各月氣溫與降水兩的分配圖”、“熱帶雨林的天氣示意圖”了解熱帶雨林和熱帶季風兩種氣候的特征和分布。
4、通過學習本節(jié)內容使學生了解東南亞的自然環(huán)境特點,認識一個地區(qū)的 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和人地關系相互作用的情況。培養(yǎng)學生從綜合的角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并學會用比較的方法,分析東南亞的自然環(huán)境特征,區(qū)內差異,培養(yǎng)學生的區(qū)域分析能力。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從讀圖開始,首先讓學生看清半島,群島和國家的位置特點,為下面講述自然環(huán)境和經濟特征打好基礎。用“東南亞的政區(qū)圖”來說明東南亞的國家組成和分布。東南亞由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大部分,共十個國家,中南半島南部的狹長部分稱為馬來半島,馬來群島因在我國南面的海洋中,我國習慣上又稱之為南洋群島。課文中出現(xiàn)的地名較多,但都是學習和生活中常用的.知識。特別是把東南亞和剛學過的東亞的緯度位置進行比較,使學生很容易得出東南亞的緯度主要在熱帶,為這里盛產的熱帶經濟作物和水稻打下了基礎。
教材用一個獨立的標題突出東南亞的交通位置“十字路口”,不僅指出了它是世界海運運輸?shù)臉屑~之一,在 歷史上也有重要的作用,對于這部分內容,可以通過讓學生分析日本把馬六甲海峽稱為“海上生命線”的原因,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關于東南亞的自然環(huán)境,教材也突出了 地理要素之間的聯(lián)系,以及自然環(huán)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例如,中南半島的地形地勢對河流的制約作用,形成了上游的水能資源豐富以及下游三角洲人口稠密,農業(yè)發(fā)達,城鎮(zhèn)集中的 地理格局,爪哇島由于火山噴出的火山灰,形成了肥沃的土壤,人們都愿意到這里耕種,造成了人多地少的稠密區(qū)。
東南亞國家的一個重要的共性是都處于熱帶,有兩種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用“新加坡各月氣溫與降水的分配”與“曼谷各月氣溫與降水的分配”,說明兩種氣候類型的特點。特別用“熱帶雨林氣候的天氣示意圖”介紹了熱帶雨林氣候區(qū)一天變化的情況。使學生對此種氣候的特點有較深的認識。
教法建議
建議本節(jié)用讀圖講解法和學習指導法結合起來授課,由于本節(jié)出現(xiàn)的地名較多,都需要落實,因此必須自始至終圍繞著讀圖,問圖,講解圖進行授課。
對于東南亞的范圍,國家和位置,通過讀“東南亞政區(qū)圖”,并指導學生填圖。首先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明確在世界和亞洲的部位,并說明“中南半島”和“印度尼西亞”的由來。然后,在地圖上找出東南亞的十個國家,明確那些國家和中國相鄰,哪個是內陸國,說明印度尼西亞是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分析亞洲地形圖看東南亞所處的 地理位置(南緯10°和北緯25°),與東亞相比有什么不同(東南亞位與低緯,東亞位于中緯),赤道橫穿哪些國家,明確東南亞絕大部分位于熱帶。
東南亞重要 地理位置的講述
首先找出東南亞在哪兩個大陸和哪兩個大洋之間,然后,說明從古到今東南亞多時東西方交通要道的原因。閱讀“馬六甲海峽航海圖”,看清它是兩洋之間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
講述中南半島地形時,說明中南半島和中國山水相連的密切關系。然后,讓學生指圖,找出中南半島的主要河流——紅河、湄公河、湄南河、薩爾溫江、伊洛瓦底江,指出湄公河流經的國家(中緬老泰柬越)。
結合讀圖在地圖上找出重要城市,分別位于哪條河流附近,是哪個國家的首都,說一說為什么許多大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
觀察“湄公河上下游地形剖面示意圖”、“河口三角洲”圖和“泰國水上市場”彩圖,分析河流對地形的影響,及河流對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
講述馬來群島地形時,可先閱讀地形圖,了解地形崎嶇河流短促,平原較小的地形特征;再看“閱讀材料”,找出火山的分布區(qū),了解印尼“火山國”名稱的由來。多火山的原因,可聯(lián)系已學過的知識,讓學生自己說明。
講解東南亞的氣候,可首先利用“新加坡各月氣溫與降水的分配圖”,指導學生分析熱帶雨林氣候的特點和分布地區(qū);然后利用“熱帶雨林的天氣示意圖”來理解熱帶雨林氣候和特點。在分析熱帶季風氣候時,應配合“曼谷各月氣溫與降水兩的分配圖”來說明熱帶季風氣候有旱、雨兩季的氣候特點及其分布地區(qū)。
初中地理教案6
教學目的:
了解森林資源的重要性和環(huán)境意義;能在世界森林資源分布圖上找出森林資源的主要分布地區(qū);了解森林資源開發(fā)利用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合理利用和保護森林資源的方法。
教學重點:森林的環(huán)境作用,森林破壞情況及產生的嚴重生態(tài)問題。
教學難點:森林的環(huán)境作用。
教 具:多媒體教學(漫畫、圖片、資料、實例)
教學方法:運用電教手段,引入漫畫、圖片、資料、實例,引發(fā)學生思考,調動學生思維。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我們知道,人體皮膚上附著很多毫毛、頭發(fā)等,它們的排汗和保溫作用對維持人體的水分和體溫起重要作用。對于地球來講,什么是她的“毛發(fā)”呢?那就是生長在地球表面上的森林。今天,我們就了解有關森林的知識。
講授新課:播放有關森林的紀錄片,提問:森林在日常生產、生活中有什么樣的作用?
一、森林的作用(板書)
1、 森林的經濟效益(板書):由于學生有大量的感性認識,可直接通過提問。
教師總結:森林除了剛才提到的經濟作用,還對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起著重要的作用。
2、森林的環(huán)境效益(板書):
通過多媒體顯示一組森林作用的數(shù)據,以及森林對環(huán)境的作用,由學生填圖。
森林作用的數(shù)據
森林的環(huán)境作用
每天每公頃闊葉林可吸收1000千克
二氧化碳放出730千克氧氣
調節(jié)大氣成份
每年每公頃松林能滯留粉塵34噸
凈化空氣
夏季每天每公頃森林可以從地下汲取70~100噸水,化為水蒸氣
增加空氣濕度
通過上述的填圖,使學生知道:森林具有調節(jié)大氣成份,凈化空氣,增加空氣濕度;因而,它被稱為“環(huán)境的肺臟”。
顯示多媒體動畫示意圖1:(護田林帶防風動畫示意圖)注:圖中沙塵應該和風畫在一起,為表示清楚而畫在上面,線的疏密表示風的強弱。沙塵的多少受風力大小的制約。
教師問:圖中的森林起什么作用?
通過分析:由于森林帶的阻擋,使強大的風變?yōu)槲L前進,從而避免了大風對莊稼的危害;同時,風中的沙塵因風速降低而沉落。
學生回答:防風固沙,保護農田
顯示多媒體動畫示意圖2:(護坡林帶保持水土動畫示意圖)注:圖中箭頭的粗細和顏色的深淺表示流量和含沙量的多少。
教師提問:徑流中泥沙減少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回答:被森林阻滯后,泥沙逐步沉積在坡上。
教師提問:減少的那部分徑流到哪里去了?
學生回答:森林阻滯,水的流速減緩,大量的流水滲入地下,變成地下水。
結論:護坡林帶使水土留在坡上,清水長流。
除此之外,教師提問:森林還有哪些功能呢?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森林還有調節(jié)氣候,減弱噪音,美化環(huán)境等作用,因此,人們把森林稱作“大自然的`總調度室”。
那么,森林資源在全世界的分布狀況又是如何呢?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森林資源的分布。
二、森林的分布:目前,世界森林面積為40億公頃,覆蓋率29.6%。
顯示多媒體動畫示意圖3(世界森林資源的分布):
教師提問:世界森林主要有哪幾種類型?
學生回答:以亞寒帶針葉林和熱帶雨林為主。
教師提問: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哪里?
學生回答:全球森林資源絕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亞寒帶針葉林主要分布在亞洲、歐洲、北美洲的溫帶地區(qū);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亞洲和非洲的熱帶、亞熱帶地區(qū)。
通過以上學習,我們知道森林資源是“大自然的總調度室”,因此,我們又把森林資源稱為“地球的毛發(fā)”,人們又是如何對待它的呢?
三、森林的利用:
由學生表演小品:由學生事先排練,角色有森林法官,被告:人類,原告:森
林,森林動物,森林其他植物,地球氣候,表現(xiàn)在當今森林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帶來的影響:每年都有大面積的森林被砍光,而植樹更新的面積卻很小,熱帶雨林正以每分鐘50公頃的速度消失,熱帶雨林如果消失,不僅動植物資源遭到破壞,全球氣候也將受到影響,大自然的總調度室將失去調節(jié)作用;許多野生動物喪失理想的棲息地,導致一些動物的滅絕。由于森林的破壞,環(huán)境污染和人類的濫捕,每天至少有一種生物滅絕。
通過小品,使學生認識到:森林慷慨地向人類貢獻著它的一切。但它卻得不到人類應有的保護和撫育。當前森林資源面臨的嚴峻問題,以及森林破壞帶來的嚴重后果,并使學生認識到保護森林的重要性,從而培養(yǎng)其保護森林資源的自覺性。
四、森林的保護: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開始認識到森林資源的重要性,開始注意保護森林資源,維護生態(tài)平衡。各國制定 有關政策,鼓勵人們植樹造林擴大森林面積,發(fā)展替代林和速生林,并用遙感技術監(jiān)控森林火災。
那么,我們在保護森林資源的同時,如何合理利用現(xiàn)有森林資源呢?下面,我們來看一條思考題,多媒體播放思考題:
某地有10000公頃森林,對這片森林有三種處理意見,你贊成哪一種,為什么?
1. 全部保護起來,禁止砍伐。
2. 全部砍伐,以滿足當?shù)亟洕ㄔO和人民生活需要。
3. 把此片森林劃分為10片,每年砍伐1片,砍伐后隨即補種樹苗,使其十年成材。
教師小結:森林是大自然的總調度室,無私地向人類奉獻它的一切,卻得不到應有的保護,并且遭到嚴重破壞,一些地區(qū)的環(huán)境因此而惡化。為改變現(xiàn)狀,應植樹造林,綠化地球。人們在搞經濟建設時,既要考慮經濟效益,也要注重環(huán)境保護,不要急功近利,竭澤而漁,要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在植樹造林過程中,嚴防弄虛作假,要講求實際效果。
初中地理教案7
一、教學目標
。ㄒ唬┲R目標
。、認識兩極地區(qū)的位置范圍、氣候條件、自然環(huán)境、自然資源等。
。、會用地圖、景觀圖片和相關資料,總結歸納出兩極地區(qū)的環(huán)境特點。
3、學會在以兩極為中心的地圖上辨別方向。
。础⑴囵B(yǎng)從圖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ǘ┠芰δ繕
1、掌握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說明某一地區(qū)位置特點的方法。
。、掌握使用兩極地形圖和景觀圖片,總結歸納兩極地區(qū)氣候特點的方法。
。、使用兩極地區(qū)氣溫圖表區(qū)分兩極氣候的特點。
。、掌握利用經緯網在以兩極地區(qū)為中心的地圖上判斷方向的方法。
(三)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讓學生感受到科學家熱愛科學、不畏艱險、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強他們保護兩極地區(qū)環(huán)境的意識和熱愛祖國的情感。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ㄒ唬┙虒W重點
兩極地區(qū)的位置、氣候、自然環(huán)境、自然資源等。
。ǘ┙虒W難點
。薄⑴袛鄡蓸O地區(qū)的方向,辨別周圍環(huán)境。
。病⒆x圖理解、區(qū)分兩極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的差異。
。场⒆x圖分析能力與技巧的培養(yǎng)。
三、教學突破
。、分別用南極地區(qū)和北極地區(qū)的地圖,說明兩極地區(qū)的位置。
2、在以兩極為中心的地圖上,用經緯網辨別方向和周圍的環(huán)境
。场⒗脙蓸O地區(qū)氣溫圖,區(qū)分兩極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的差異。
4.利用圖片等相關資料,總結、歸納兩極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特點。
四、教學準備
北極地區(qū)圖、南極地區(qū)圖、兩極地區(qū)氣溫比較圖、有關閱讀資料、圖片、課件等。
師
生
活
動
教學提示與建議
。ㄒ唬┍└采w的地區(qū)
。、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請大家看一段錄像,猜一猜片中展現(xiàn)的是哪兒的景象?(播放極地區(qū)的景象錄像)
總結:這就是神秘的北極地區(qū)和南極地區(qū),今天我們進入到這兩個特殊地區(qū),去解開它們神秘的面紗。
板書:兩極地區(qū)。
2、兩極地區(qū)都是被冰雪覆蓋的地區(qū),為什么呢?我們來揭示這一問題。
板書:冰雪覆蓋的地區(qū)。
展示北極地區(qū)圖和南極地區(qū)圖。
請同學們從圖中查出兩極地區(qū)的位置范圍和周圍的大洲或大洋。(北極地區(qū):位于北緯66.5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圍被亞洲、歐洲、北美洲環(huán)繞。南極地區(qū):位于南緯66.5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極大陸,周圍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環(huán)繞。)
。场⒁龑В簭木暥任恢每,兩極地區(qū)接受的熱量多嗎?試從這個方面解釋兩極地區(qū)冰雪覆蓋的原因。(兩極地區(qū)緯度高,太陽斜射,所得的太陽光熱少,氣溫低,大部分地區(qū)冰雪終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蓋著陸地和大洋。)
總結:由于太陽斜射,兩極地區(qū)氣溫很低。都有極晝、極夜現(xiàn)象,這是由地球公轉引起的。
。础⒛媳睒O氣溫比較圖。
讀圖對比一下兩極的氣溫值,結合課本102頁有關材料,探究:在兩極地區(qū)不同的氣溫影響下,氣候和自然景觀會有什么差異?(南極氣候:酷寒、干旱、大風。南極景觀:厚厚的冰層,附近海面有冰山,被稱為“白色沙漠”和“風庫”。北極氣候:氣溫高于南極,降水多于南極,風速小于南極。北極景象:終年冰封,冰雪天地。)
板書:緯度高,氣溫低,冰天雪地,南極酷寒、干旱、大風。
5、引導:盡管兩極自然條件惡劣,但也有生命存在,看圖10.3和圖10.4,說說最能代表兩極的動物各是什么?(南極:企鵝。北極:北極熊。)
6、怎樣在以兩極為中心的地圖上辨別方向?(站在南極點上,前后左右都是北方。站在北極點上,前后左右都是南方。)
。、過渡:南極遠離人類的居住地,自然條件又非常惡劣,但每年都有大批的科學家前去考察,出于什么目的?帶著這一問題,我們探究下一個問題。
。ǘ┛茖W考察的寶地
承接過渡語,板書:科學考察的寶地。
。、閱讀自學104—106頁教材內容,歸納總結:南極地區(qū)有哪些自然資源?((1)有煤、鐵等豐富的礦產資源。(2)儲存著大量的固體淡水資源。(3)沿岸棲息著無數(shù)的海洋生物。(4)還有原始的.自然環(huán)境,成為天然實驗室。)
板書:豐富的自然資源。
總結:科考環(huán)境也是一種寶貴資源。為什么把南極地區(qū)稱為“天然實驗室”?
板書:天然實驗室。
南極大陸地下的煤是怎樣形成的?
原始的自然環(huán)境為科學家們進行氣象、冰川、地質、海洋、生物等學科的科學研究提供了便利。根據大陸漂移學說,南極大陸原來并不在南極位置,而是位于溫帶地區(qū),生長著茂密的森林,經過地質變化形成煤層。
。病⒄故疚覈茖W家在南極地區(qū)考察的照片,看到這些圖片,我們感到很自豪。目前,已有18個國家在南極地區(qū)建立了140多個科學考察實驗站。
從南極地圖上,找出中國的兩個科學考察站:長城站和中山站,描述它們所在的位置。(長城站在西經60,南緯60附近。中山站在東經70,南緯70附近。)
長城站和中山站的建立時間為什么都選擇在2月?(2月是南極地區(qū)氣溫最高的季節(jié)。)
小結:兩極地區(qū)的地理位置用經緯線來確定,南極的氣候與北極相反。
。、自學105頁閱讀材料《穿越南極》,體會南極考察隊員勇于為科學獻身的精神。
。、閱讀課本秦大河的描述,體會極地的科考價值。
南極考察如火如荼,自讀課本106頁內容,說說北極科考為什么越來越頻繁?(北極與南極一樣,都有重要的科考價值。二戰(zhàn)之后,又在北極地區(qū)發(fā)現(xiàn)和開采了石油、天然氣、煤、鐵等資源。)
。怠⒖偨Y: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不久的將來,兩極地區(qū)必將為人類提供寶貴的財富。
(三)極地的保護與和平利用
。薄⒄故救毡灸蠘O捕鯨的資料。兩極地區(qū)都有大量的生物資源,但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濫捕和濫殺,使兩極地區(qū)的鯨魚資源已陷于危機之中。該怎樣對待兩極地區(qū)的資源呢?我們以展示的資料為背景材料,分成日本方和國際社會方,兩方進行辯論,在辯論中達到探究的目的。(按照日方和國際方各分成幾個小組,然后以小組為單位,準備辯論材料。各組派代表發(fā)言、辯論,氣氛熱烈,精彩之處鼓掌歡迎。日本方的辯論中心:捕鯨是為了搞科研,鯨肉食品只是科研的副食品。國際社會方的辯論中心:進行科研并不需要每年大規(guī)模捕鯨,況且,現(xiàn)代科學技術并不需要殺死鯨魚來搞科研。)
板書:極地的保護與和平利用,濫捕、濫殺。
2、總結:人類再也不能失去最后這片凈土了,各國要引起重視,務必用條約的形式束縛各國。旨在保護南極環(huán)境的《南極條約》于1959年12月簽訂,我國于1983年正式加入。
板書:南極條約。
。ㄋ模┍菊n小結
通過本節(jié)學習,我們認識了兩極地區(qū)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我們了解極地地區(qū),就是為了更合理地利用它,保護它,為人類做出應有的貢獻。
初中地理教案8
教材分析:
對一個省區(qū)的介紹,其自然環(huán)境的概述是必不可少的,是介紹其他各方面的基礎。本區(qū)首先介紹了海南省自然環(huán)境。從教材左上角的一幅小圖介紹海南省在我國的位置,結合地圖,可看出其地理位置特征,隨后介紹了其范圍和海南島面積。教材通過"海南島地形圖"結合文字描述介紹了海南島的地形特征和水系特征。地形和水系特征是相輔相成的,中高周低的 地形特點使海南島水系呈放射狀流人南海。海南省地處熱帶,屬熱帶季風氣候,同時又受海洋影響,具備一定的海洋性氣候特征。總的來說是以冬季暖熱,夏季高溫多雨為主要特征。這種氣候特征決定了海南省農業(yè)以熱帶作物為主,加之風景秀麗,使其成為我國熱帶風光旅游勝地。從這一角度看,海南氣候特征是本節(jié)難點。海南省獨特的。熱帶經濟作物為主的農業(yè)"和"豐 富的旅游資源"是本節(jié)的重點。濃郁的民族風情,是與居住在海南島上的黎族、苗族、回族等少數(shù)民族的民風民俗相關聯(lián)的,也是海南旅游資源的一部分。
教學建議
新課導人:
方案①:
在我國南部有一 島嶼,因交通閉塞,人煙稀少,歷代封建帝王都將此作為流放犯人的地方,內陸的,人們把它視為天之涯,海之角,有去無回,故有"天涯海角"之稱。你知道它是我國的哪一島嶼嗎?
方案②:
用多媒體播放海南的藍天碧海、沙灘椰林、紅樹林、珊瑚礁等熱帶風光及具有海南特色的黎村苗寨、篝火歡歌等民族風情的.錄像片。引人對海南省新課的講授。
在講述海南省 "自然環(huán)境"時,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1.用多媒體投影儀展示"中國 政區(qū)"圖(或出示"中國政區(qū)"掛圖X請一個學生指出海南島、中沙群島、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
2.結合地圖說出海南島的地理位置。(海南島是我國第二大島,位于 祖國南端,北以瓊州海峽與廣東劃界,西臨北部灣與越南相對,東部和南部瀕臨南海,是我國最年輕省份,也是省級經濟特區(qū)。
3.展示"海南島地形"掛圖,進行以下練習:
。1)找出五指山、萬泉河、黎母嶺、昌化江、南渡江。
。2)海南島地形有何特點?水系有何特征 ?
。3)這種地形特點同水系特點有何關系?(海南島中高周低的地形特點,決定了海 南島水系呈放射狀流人南海。
3.結合 "中國政區(qū)"圖,請學生描述一下海南所處緯度區(qū)域、當?shù)氐臍夂蛱攸c。(海南島屬熱帶季風氣候,同時又深受海洋影響,高溫多雨為其主要氣候特征。全年無冬,最冷月 的平均溫度為16~24℃。
在講述海南省"熱帶經濟作物為主的農業(yè)"時,按下列步驟進行:
方案①:
(1)為什么海南省農業(yè)以熱帶經濟作物為主?
。 2)海南省有哪些主要熱帶作物?
。3)海南省有哪些熱帶水果?
。4)為什么海南漁業(yè)資源豐富?你知道有哪些水產品嗎?
。5)完成教材 p.67活動題1,了解海南豐富的鹽業(yè)資源。
方案②:
2.用多媒體展示天然橡膠、椰子、胡 椒、咖啡、腰果、劍麻、檳榔、菠蘿蜜、芒果等熱帶作物畫面 。
3.出 示椰子、胡椒、腰果、擯榔、菠蘿蜜等實物。(教師可去超市預先購買)
講述海南省"旅游資源"時,可按以下步驟:
1.用多媒體播放海南的藍天碧海、沙灘椰林等熱帶迷人風光,及黎村苗寨,黃火歡歌的民族風情片段。老師可補充講述:在現(xiàn)代旅游業(yè)中,有所謂"三S"指的是太陽、海洋和沙灘這三種最受人 們歡迎的旅游資源,而此三者都與海 濱有關。中國海濱旅游最大的潛力在海南,這里一年四季都適宜海水浴。
2.討論:海南有哪些豐富的旅游資源?(對照教材"海南島地形"圖)
3、指導學生完成教材P66活動題3和P67活動題2。
附板書:
一、自然環(huán)境特征
1.地理位置
2.范圍面積
3.地形特點
4.水系特征
5.氣候特點
二、熱帶經濟作物為主的農業(yè)
三、豐富的旅游資源
1.秀麗的熱帶風光
2.濃郁的民族風情
初中地理教案9
一、教學目標
1.說出我國河湖眾多的特點;找出中國內流區(qū)和外流區(qū)的分界線,分析我國內、外流河的分布特征;運用地圖和統(tǒng)計資料說明內、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2.通過讀圖找出我國的主要河流,總結我國內、外流河的分布特征,提高讀圖析圖能力。
3.加深對祖國的認識和熱愛,提升對自然的熱愛與保護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中國主要的內流河和外流河的分布及其特征。
【難點】
內、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三、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歌曲導入。播放歌曲“黃河大合唱”,請同學們猜猜是哪一條河流,你還知道我國的哪些河流?接著進一步提問:我國的這些河流都分布在哪?它們又有怎樣的特征呢?從而引入新課。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講授
1.總特征
【教師活動】展示“中國主要河流和湖泊分布”圖,談一談看完這張圖的感受。
【學生回答】我國疆域遼闊,有許多大江巨川源遠流長,大小不一的天然湖泊星羅棋布,呈現(xiàn)河流湖泊眾多的特點。
2.河流
(1)分布特征
【教師活動】展示中國水系分布圖,學生在圖上填出河流的名稱,并找到他們的歸宿。
【學生活動】
注入太平洋:黑龍江、黃河、淮河、長江、珠江、瀾滄江
注入印度洋:怒江、雅魯藏布江
注入北冰洋:額爾齊斯河
未注入海洋的河流:塔里木河
【教師總結】我國眾多的河流中,長江、黃河等最終流入海洋的河流,屬于外流河。外流河分布的區(qū)域,稱之為外流區(qū)。而塔里木河等最終沒有流入海洋的河流,屬于內流河,塔里木河是我國最大的內流河。內流河分布的區(qū)域,稱之為內流區(qū)。
【教師活動】提問:我國的內流河和外流河是相間分布嗎?內流區(qū)和外流區(qū)的分布呈現(xiàn)出怎樣的特征?
【學生回答】我國內流區(qū)和外流區(qū)的界限與之前所學的季風區(qū)和非季風區(qū)的界限大致相同,即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外流河主要分布在氣候較濕潤的東部季風區(qū),內流河主要分布在干旱的西北內陸地區(qū)。
【教師總結】注意在西北地區(qū)也有外流河,如新疆北部的'額爾齊斯河;東部地區(qū)也有內流區(qū),如大興安嶺以東地區(qū)就有部分為內流區(qū)。
(2)水文特征
【教師活動】展示“中國主要河流流量的年變化曲線”圖,結合中國的氣候分布特點,將全班分為三大組,從流量、汛期、含沙量、結冰期等方面分析外流河(北方和南方)和內流河的水文特征。
【學生回答】外流河大致以秦嶺—淮河一線為界,北方地區(qū)的河流一般汛期較短、有結冰期,除東北地區(qū)部分河流外,它們大多流量小、含沙量大;南方地區(qū)的河流大多流量大、汛期較長、含沙量小、無結冰期。內流河水量小,夏季接納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后形成汛期,此后,河流水量逐漸減少,甚至斷流。
【教師總結】根據學生的回答,繪制表格。
3.湖泊
【教師活動】展示“中國主要河流和湖泊分布”圖,找出我國的主要湖泊及其分布特點。
【學生回答】青海湖、鄱陽湖、洞庭湖、太湖等,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東部平原地區(qū)。
【教師總結】我國湖泊眾多,面積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天然湖泊有20xx多個,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東部平原地區(qū)。著名的湖泊有青海湖、鄱陽湖、洞庭湖、太湖等,青海湖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湖泊。
環(huán)節(jié)三:小結作業(yè)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
作業(yè):根據本節(jié)課內容,搜集資料,描述本地河流的水文特征。
四、板書設計
初中地理教案10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在地圖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和首都。
(2)利用地圖描述日本的地形、地貌特點,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充分運用圖文資料,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和綜合運用能力以及小組合作能力,樹立團隊精神。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日本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經濟的認識,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求知欲,增強安全防震意識,提高學習地理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日本的自然環(huán)境的基本特點。
難點: 火山的形成原因和利弊分析。
三、教學方法
讀圖(資料)分析法,小組討論法
四、教學準備
地理填充圖冊、地圖冊、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通過講述時事政治,對于我國的釣魚的島問題一直爭執(zhí)不休,大做文章的國家是哪個?并強調釣魚的島是我國的固有領土。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拋開愛恨,用地理的'視角充分認識這個復雜的國家。
過渡:我們應從哪些方面認識日本呢?請大家打開課本快速瀏覽教材。
(二)探究新知新課教學
【提問】看看教材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日本的?引導學生歸結為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經濟兩個方面。這是認識一個國家的基本方向。
【環(huán)節(jié)一】認識日本的自然環(huán)境。
活動一:出示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圖和日本地形圖,設置任務讓學生找出日本位置(海陸位置和經緯度位置)、領土組成、地形特征。
活動二:日本的位置和組成對自然環(huán)境會有什么影響呢?讓學生同桌之間相互配合完成內容根據地圖和其他資料概括日本自然環(huán)境的基本特點。教師在巡視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日本輪廓和城市分布特點以及原因。
活動四:播放視頻和圖像資料了解日本人都有哪些生活習俗。繼續(xù)認識自然環(huán)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環(huán)節(jié)二】認識日本的火山地震狀況。出示火山地震帶分布圖,讓學生思考:日本為什么多火山地震?
提問2:是不是火山地震只會給人們帶來災難呢?引發(fā)學生思考。進一步引導學生看課本資料。
【小組討論】1.探討火山地震的利弊:引導學生閱讀教材P15圖文資料分析總結火山地震的利弊。2.展示日本安全防震資料。日本是如何防震減災的?我國也是多地震的國家,我們應向日本學習哪些防震減災知識?
(三)鞏固提高
要求完成《地理填充圖冊》相關內容;看圖思考:日本的自然環(huán)境有哪些優(yōu)勢和劣勢?
(四)小結作業(yè)
通過提問的方式回顧本節(jié)課內容。并說明作業(yè)任務:自然環(huán)境決定了經濟文化的發(fā)展。日本的經濟狀況怎樣?請大家課下做一個調查。帶著以下問題你們家有哪些日本產品?商店里有哪些日本產品?與同類產品相比,在價格和功能上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感想?全班分為四個小組歸類做個統(tǒng)計圖表。
六、板書設計
第七章 第一節(jié):日本
一、地理位置
1.海陸位置——太平洋西北部 2. 大洲位置——亞洲東部
二、地形特點
1. 島國——四大島為主體
2. 海岸線曲折——多優(yōu)良海港
3. 山地地形為主 ---多火山、地震 日本多火山的利與弊
初中地理教案11
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
2.使學生了解土地資源的分布大勢;
3.使學生了解土地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教學過程:
一、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
【提問】
1.請同學們想一想,土地有什么用途?
2.讀某縣土地利用圖,根據圖例說出這個縣有哪些土地利用類型?
【總結】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
二、土地資源的分布大勢
【讀圖】“世界土地資源利用圖”、“世界地形圖”、世界自然帶圖”
【提問】
1.耕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qū)?
2.為什么面積較大的耕地多分布在溫帶平原及大河流經過的地區(qū)?
3.目前哪幾個自然帶仍保留有大片原始林地?
4.世界上草原面積廣闊的.地區(qū)分布在哪兩個自然帶內?
【總結】
耕地:主要分布在溫帶平原和大河流經地區(qū)
林地:主要分布在溫帶森林和熱帶雨林地區(qū)
草地:主要分布在溫帶草原和熱帶草原地區(qū)
溫帶平原氣候溫暖濕潤,土地肥沃,土層深厚,有利于作物生長。大河流經地區(qū),由河流帶來的泥沙在大河兩岸形成沖積平原,同樣土質肥沃,上層深厚,而且灌溉便利,有利于農業(yè)發(fā)展。
三、土地資源的利用保護
土地撫育著人類,為人類提供了必要的生存條件。人類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土地,特別是首先人類生存離不開糧食,糧食生產又離不開耕地,而目前耕地卻在不斷地減少?71頁兩幅漫畫,說明耕減少的原因?
原因:a.人口增長、計算從1960年到1987年人口從30億增加到50億,假如銳地不減少,保持15.8×106km2,則人均耕地減少了多少?實際上由于人口的增加,大量建房、修路,使耕地日益減少
b.水土流失,沙漠擴大。近年來,各國正積極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土地資源。
初中地理教案12
教材分析
本節(jié)主要內容是地球運動的兩種基本形式以及產生的地理現(xiàn)象。地球運動是地理環(huán)境形成以及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變化的基礎,并影響到人類活動。一直以來,因其抽象、空間概念強,成為學習的難點。因此,教學時,要把握好以下幾點:
1.做好內容的取舍,把握好難度和深度,做到淺化,重現(xiàn)象描述,輕原理分析。
2.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感受。
3.探究式教學貫穿始終,采用多媒體現(xiàn)代化手段幫助學生觀察到大尺度的地球空間運動,理解地球運動與相應地理現(xiàn)象之間的因果聯(lián)系。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用地球儀正確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并解釋其基本的運動規(guī)律。
(2)用簡單工具正確演示晝與夜,以及晝夜更替。
(3)用實例說明地球運動所產生的地理現(xiàn)象。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動手演示,感知地球的運動,發(fā)展空間想象力。
(2)在探究自然現(xiàn)象產生的原因過程中,掌握科學方法,也體現(xiàn)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觀點。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明白任何地理現(xiàn)象都有成因,樹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正確的人地關系觀。
(2)培養(yǎng)堅持真理、崇尚科學的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1.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并解釋運動規(guī)律。
2.正確列舉實例說明地球運動所產生的地理現(xiàn)象。
三、教學方法與教具準備
1.運用多媒體課件、地球儀等工具幫助學生建立直觀、立體、動態(tài)的空間概念。
2.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體驗,幫助學生將零散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3.學生自主學習、同桌合作學習、師生共同探究。
四、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第一節(jié)中,我們認識了地球的形狀,知道一些關于地球的數(shù)據。播放動畫“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贝蠹夷芙庖幌略騿?
學生回憶舊知回答。
“溫故而知新”,引入新課。
地球自轉有哪些特點呢?動畫:地球的運動。
根據教材內容,結合動畫地球的運動,完成學案“學生自主學習(一)”表格。
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讓學生展示學習成果,有針對性地鼓勵。
展示學習成果:“學生自主學習(一)”
讓學生展示自我,提高學習興趣。
晝夜交替現(xiàn)象是怎樣產生的?
、偃舻厍虿蛔赞D會產生什么現(xiàn)象?
②若地球是一個透明的球體會產生什么現(xiàn)象?
探究晝夜的形成:借助手電筒和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邊演示邊解說。
讓學生在活動中自己解決問題,培養(yǎng)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如果分別從北極和南極看,還能簡單地說地球是自西向東轉嗎?教師動畫點撥。
表演者敘述,觀察者完成“學生合作學習(一)”。
了解我們是白天看NBA的原因,明白地理對生活是有用的。
師生共同學有關時區(qū)的'知識。
和老師一起學習時區(qū)知識,并完成“師生共同探究(一)”中的空。
培養(yǎng)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和意識。
師生共同探究:怎么統(tǒng)一時間呢?
和老師一起分析、學習完成學案“師生共同探究(一)”。
分析問題能力,初步了解時區(qū)。
教師以詩的形式小結地球自轉。
說說對該詩的理解
活躍氣氛,溫習知識
播放動畫“走過四季”。
觀看動畫。
緩解氣氛,感受四季之美
和學生一起學“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知識。
和老師一起學,并完成學案上“師生共同探究(二)”。
生活體驗,上升為理性認識,為后面“學生合作學習(二)”作為知識準備。
組織學生分組探究,并給予指導。
小組合作探究“太陽的公轉”。
合作探究能力。
你學到了哪些地球公轉的知識?用動畫補充或強調。
利用“學生合作學習(二)”展示學習成果。
檢驗合作學習情況。
了解科學史上的“天轉還是地轉“之爭。
閱讀“是天轉還是地轉”。
培養(yǎng)堅持真理,崇尚科學的精神。
結合動畫,和學生一起學習五帶的劃分。
利用“師生共同學習(三)” 。
展示學習成果:五帶。
太陽公轉知識的延伸。
延伸拓展
思考并回答。
檢驗學習情況。
這節(jié)課我們學到了哪些知識和技能?有什么感想?
總結反思。
培養(yǎng)梳理知識、鞏固知識能力。
五、板書設計
地球的運動
1.自轉:自西向東,時間24小時,晝夜更替、時間差異。
2.公轉:自西向東,時間一年,四季變化、五帶。
初中地理教案13
【過渡】圖片中展示多種自然災害,有一些是自然現(xiàn)象。那么,從圖中你可以得出哪些結論?自然災害和自然現(xiàn)象之間有什么不同點?我們課本例舉了哪些自然災害?臺風是我們生活的地方經常受到的一種自然災害,為什么我們稱它為一種自然災害?下面,就老師提的這些問題,同學們通過閱讀課本找到答案。
【閱讀課本】P54
【板書]】第四節(jié),自然災害
【提問】什么是自然災害?
【學生回答】自然環(huán)境經常發(fā)生異常變化,其中有些會造成資源破壞、財產損失、人員傷亡等危害,這樣的異常變化叫做自然災害。
【多媒體】那么像圖片中的太平洋海底發(fā)生火山噴發(fā)屬于自然災害嗎?如果不是,如何來解釋?
【學生回答】不是(或是)
【引導過渡】我們已經知道自然災害,首先它必須是發(fā)生在自然界,自然存在的一種自然現(xiàn)象,其次,它必須是對我們人類造成損失或者資源破壞的這些自然現(xiàn)象,我們才可稱之為災害。太平洋海底的火山噴發(fā)并未對人類造成傷亡或損失,因此它不屬于自然災害。
【提問】如果是化工廠因使用操作不當引發(fā)爆炸屬于自然災害嗎?
【學生回答】不是,因為它是人為原因造成的,因此不屬于自然災害。
【活動】完成P55認識身邊的自然災害
【過渡】我們已經了解并清楚地知道什么是自然災害,那么我們的身邊有沒有自然災害發(fā)生?或者你見過哪些自然災害?它們造成了哪些危害?
【學生回答】地震、臺風、洪澇等
【教師】同學們回答的各種自然災害,這說明,在我國自然災害的種類很多,在我國常見的自然災害分為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還有如海洋災害(海嘯等),但課本里不作描述。我們福建地區(qū)經常遭受臺風的侵襲,臺風是屬于氣象災害還是地質災害?
【學生回答】氣象災害
【提問】我國的.氣象災害包括哪些?
【閱讀回答】氣象災害主要有干旱、洪澇、臺風、寒潮等。
【多媒體】展示各種氣象災害的圖片,學生觀賞并回答是哪些氣象災害。
【承接】通過觀察各種氣象災害的圖片,我們可以從中看出每一種氣象災害對我們的日常生產、生活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那么這些氣象災害是不是遍布全國各地,每一個地方是不是如我們沿海地區(qū)都受到臺風襲擊呢?請同學們根據課本P54,結合P56圖2.48中國主要氣象災害的分布圖思考我國臺風、干旱、洪澇等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區(qū)?為什么會造成這種分布特點?
【活動】P58活動題1、2
【學生歸納】從P56圖2.48中可以看出臺風主要是在東南沿海地區(qū)較多。
【教師提問】同學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臺風的入徑和我們學過的哪一個季風(冬季風或夏季風)的路徑很像?
【學生回答】夏季風
【承接】臺風的入徑跟夏季風的入徑很像,這說明臺風也是在夏季發(fā)生的一種自然現(xiàn)象,在我國,常見于夏秋季節(jié)的東南沿海地區(qū),從圖中也可以看出臺風主要發(fā)源于太平洋的熱帶洋面,是由低緯度海洋侵入,登陸后會減弱。臺風最大的風力可以達到12級。(補充:我們也經常聽過颶風,颶風和臺風是同樣性質的,不過是因為地點不同,所以名稱不同而已。通常把在大西洋洋面形成的熱帶氣旋稱為颶風,比如美國也經常遭受颶風襲擊)
【過渡】臺風過境時會造成什么現(xiàn)象?
【學生回答】大風、下大雨。
【講解】臺風過境時常常伴有大風或暴雨。這往往會造成一個本來多雨的地區(qū)發(fā)生洪澇災害,但是事物都是具有兩面性的,它并不是百害而無一利,如果臺風經過的這個地區(qū)常年較為干旱,臺風一旦過境將會緩解當?shù)氐暮登椋晕覀兛词挛镆吹剿鼔牡囊幻,同時也要看到它好的一面。
【展示圖片】近幾年的臺風過境時對我國的影響
【承接】剛才我們講到臺風時提到,臺風過境時常會給這個地區(qū)帶來大量降水,有時還會造成當?shù)匕l(fā)生洪澇災害。洪澇災害發(fā)生有必要條件,同學們觀察課本P54圖,思考,什么情況下才會發(fā)生洪澇災害?我國是不是每一個月份都發(fā)生洪澇災害?
【讀圖回答】連續(xù)性的暴雨或短時間的大暴雨,都可能形成洪澇。
【閱讀課本】P56洪澇災害分布的范圍和時間
【活動】P58第1、2題
【教師歸納】洪澇災害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地區(qū)(秦嶺-淮河以南)。那么,洪澇災害集中分布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展示圖片】我國的地形圖和降水分布圖
【教師引導】在我國南方地區(qū)年降水量大,降水季節(jié)分配不均勻,且雨季長,多暴雨和連續(xù)性暴雨,在一些平原和河谷地區(qū)易發(fā)生洪澇災害。
【提問】一個地區(qū)是不是發(fā)生了洪澇災害就不會再發(fā)生了?
【學生回答】不會
【再提問】那么是不是發(fā)生洪澇災害的同時還會不會有別的自然災害發(fā)生?
【學生回答】會(或不會)
【引導】有一個成語叫“禍不單行”,同一地區(qū),不僅會出現(xiàn)多種自然災害,而且不同的自然災害有時還會連續(xù)發(fā)生,在我國最常見的災害除了洪澇災害還有干旱。
初中地理教案14
■課標要求
“不可分割的神圣領土”對應的課標是:認識臺灣省自古以來一直是祖國不可分割的神圣領土”、“在地圖上指出臺灣省的位置和范圍。
“美麗富饒的寶島”對應的課標是:分析其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經濟發(fā)展特色。
“外向型經濟”對應的課標是:運用有關資料分析說明外向型經濟對某區(qū)域發(fā)展的影響。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夠從地圖上準確說出臺灣省的地理位置、范圍。
2.根據資料分析臺灣省的地形、氣候和自然資源等特征。
3.了解臺灣省的人口分布特點和民族構成。
【過程與方法】
1.運用地圖和氣候資料分析臺灣省的自然環(huán)境。
2.運用有關資料分析臺灣省發(fā)展外向型經濟的必要性。
3.閱讀資料,認識臺灣省與祖國大陸的深厚淵源。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閱讀史實材料,明確臺灣自古以來是祖國不可分割的領土。
2.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以及神圣的民族感、使命感、責任感。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臺灣省的地理位置、地形與氣候特征。
2.運用地圖和資料分析臺灣省的經濟發(fā)展特色。
教學難點:
1.分析臺灣省的`自然環(huán)境與自然資源的關系。
2.運用地圖和資料分析臺灣省的經濟發(fā)展特色。
重難點突破方法:強化讀圖訓練,從圖上獲取信息,掌握臺灣省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氣候特征,通過繪制臺灣島簡圖,把地理知識落實到地圖上,經過圖文轉換,就會鞏固所學的知識了。
■教學策略
自學輔導法、啟發(fā)式講授法、讀圖分析法、談話法等。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教師在研讀課程標準、教材、教參及多方搜集相關資料的基礎上制作精美、適用的課件,以便輔助教學。
學生準備:學生課前預習本節(jié)課內容,準備好地圖冊。搜集有關臺灣的圖文資料,以備課堂展示。
初中地理教案1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jié)變化、緯度變化及其成因。
2、了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劃分。
3、了解24節(jié)氣劃分及對農業(yè)的意義。
4、理解地球上五帶的形成。
德育目標
通過理解地球公轉及其產生的 地理現(xiàn)象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的探索精神。
學習過程中,通過 教師引導思維的方式方法,使學生獲取學習知識的進取精神。
教學建議
關于四季的劃分的 教學建議
首先,要讓學生明確劃分四季的依據,既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隨季節(jié)的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jié)變化的規(guī)律。這里需要強調季節(jié)的變化與日地距離無關。然后,引導學生讀《二十四節(jié)氣與四季》圖,明確我國和西方國家不同的四季劃分方法,找出二者之間的差異。最后,指出我國以二十四節(jié)氣劃分四季對農業(yè)生產的指導意義。
關于五帶的劃分的 教學建議
這部分 教學內容,可以從讀《五帶的劃分》示意圖引入。要求學生明確五帶劃分的界限和依據,掌握地球上年太陽輻射總量從低緯地區(qū)向高緯地區(qū)減少的規(guī)律。最后, 教師指出五帶劃分的 地理意義。
關于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 教學建議
正午太陽高度有在同一時刻隨緯度的變化,也有在同一緯度隨時間的變化。在 教學中,要緊緊抓住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guī)律,這是產生正午太陽高度隨空間和時間變化的直接原因。在課堂 教學中,可以利用課本中的《二分二至正午太陽高度示意圖》,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的變化,然后找出變化規(guī)律。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區(qū)域,一年內可獲得兩次太陽直射,其正午太陽高度的最大值的出現(xiàn),要視太陽直射點的位置而定。 教師在 教學中要力求使學生明確這一點。
關于晝夜長短的變化的 教學建議
晝夜長短的變化,有在同一時刻隨緯度的變化,也有在同一緯度隨時間的變化。在 教學中,可利用課本中《二分二至晝夜長短變化示意圖》,從晨昏線的位置變化入手,分析晝弧和夜弧的長短對比,找出晝夜長短的變化規(guī)律。需要強調的是,晝夜長短的變化是一個漸變過程,其中有量變也有質變。不論南半球還是北半球,夜長隨緯度逐漸縮短為0時,就會出現(xiàn)極晝現(xiàn)象;晝長隨緯度逐漸縮短為0時,就會出現(xiàn)極夜現(xiàn)象。從赤道到兩極的任何地點,晝夜長短都會出現(xiàn)由極大值到極小值的周期性變化。只有赤道上無晝夜長短的變化,全年晝夜平分。
教學設計方案
〖導入新課〗復習地球公轉運動中有關黃赤交角、太陽直射點移動的知識,引出不同季節(jié)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 教學〗
1. 讀圖:《二分二至全球的正午太陽高度角》
2. 提問:分別找出二分二至時太陽直射點的位置,說出南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3. 講解: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地區(qū)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qū)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春、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
4.板書: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冬至日 南回歸線最大,向兩極遞減。
夏至日 北回歸線最大,向兩極遞減。
春、秋分日 赤道最大,向兩極遞減。
〖晝夜長短變化的 教學〗
1. 讀圖:《二分二至全球的晝長》
2. 提問:結合生活實踐,說明北京冬、夏季晝夜長短的變化情況。分析說明在二分二至時北半球晝夜長短隨緯度的變化情況。
3. 講解:每年由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期間,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大于夜長,且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其中,由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晝漸長夜?jié)u短;由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晝漸短夜?jié)u長;夏至日時,晨昏線(圈)與經線圈的夾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qū)出現(xiàn)極晝現(xiàn)象,南半球反之。每年由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期間,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大于晝長,且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其中,由秋分到冬至,北半球夜?jié)u長晝漸短;由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夜?jié)u短晝漸長;冬至日時,晨昏線(圈)與經線圈的夾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夜最長晝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qū)出現(xiàn)極夜現(xiàn)象,南半球反之。在春、秋分時,太陽直射赤道,晨昏線(圈)經過南北極點,與某條經線圈重合,全球各地晝夜平分,各為12小時。
4.板書:北半球晝夜長短的變化:
春、秋分 全球晝夜平分
夏至日 晝長夜短且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內極晝)
冬至日 晝短夜長且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內極夜)
〖四季劃分的 教學〗
1. 讀圖:《二十四節(jié)氣與四季》
2. 提問:歐美國家和我國在四季的'劃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種四季劃分方法與我國氣候更加吻合,對農業(yè)更具指導意義。
3. 講解:歐美國家和我國在四季的劃分上,都是屬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轉軌道上,每轉過90°劃分為一個季節(jié);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jié)變化;都是將一年之中白晝最長、太陽高度最高的季節(jié)定為夏季;將一年之中白晝最短、太陽高度最低的季節(jié)定為冬季;冬夏的過渡季節(jié)定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具體的劃分時間上有先有后。我國以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起點,劃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節(jié)開始早于歐美國家,與我國氣候更加吻合,對農業(yè)更具指導意義。
4.板書:四季的劃分:我國 以“四立”劃分
歐美 以“二分二至”劃分
〖五帶劃分的 教學〗
1. 讀圖:《五帶的劃分》
2. 提問:說出五帶的劃分界線和劃分的依據。
3. 講解:在同一季節(jié),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隨緯度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緯度分異的規(guī)律,形成了五帶。以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為熱帶、南北溫帶和南北寒帶。五帶反映了年太陽輻射總量從低緯地區(qū)向高緯地區(qū)減少的規(guī)律,它是人們研究地球表面各自然帶分布規(guī)律的基礎。
4.板書:五帶的劃分:名稱和界限
劃分的依據
探究活動
【活動主題】
南極圈內地區(qū)與北極圈內地區(qū)相比,其同緯度的地區(qū)的極晝、極夜天數(shù)有什么不一樣,為什么會不一樣?
【活動步驟】
理解極晝和極夜的產生的原因
理解產生極晝和極夜有何規(guī)律
地球公轉的規(guī)律(尤其是在公轉軌道上不同位置的線速度變化規(guī)律,以及這種變化如何影響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停留時間的相應變化)
描繪發(fā)生極晝時太陽在天空中的運行軌跡
查找與以上資料相關的媒體資料(圖片,錄像等)
制作多媒體演示材料
制作能說明本主題原因的模型
【成果展示】
可以選擇這樣兩種方式:
。1)制作出演示模型,把極晝和極夜相關的知識制作成板報
。2)制作多媒體課件進行演示
【初中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地理教案05-01
地理初中教案11-09
初中地理地形教案11-16
初中地理《地圖》教案01-04
關于初中地理教案02-20
優(yōu)秀初中地理教案04-07
初中地理教案15篇02-15
初中地理教案教學設計04-18
初中地理教案(15篇)02-17
初中地理教案(精選15篇)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