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shù)慕虒W方法。優(yōu)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燭之武退秦師》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1
[教學要點]
1。引導學生質疑,對課文中難以理解的詞句解難。
2。歸納“若、說、辭、鄙、微、之”的義項。
[教學步驟]
一、檢查復習
①提問:燭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請用簡練的語言加以評價。
(學生思考、討論)
回答:在國家危難面前,燭之武深明大義、義無返顧;在強秦面前,燭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辯,聰慧機智。他的不計個人得失,處處為鄭國安危著想的愛國主義精神,他的義無返顧赴敵營的信心和勇氣都值得我們學習。
、诩w背誦全文。
二、引導學生質疑,詞語解難
。ńo學生5分鐘時間,將難理解的語句畫出,并提出來)
學生提問:“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中的“于”應如何理解?
明確:“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中的“于”是介詞,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對于”。“于晉”,是古漢語中常見的介賓結構后置,按現(xiàn)代漢語的語序應是:以其于晉無禮。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是: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扒屹E于楚也”句中的“貳”指從屬二主,“于”是介詞,引出二主之一的“楚”。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是:并且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
又例:“佚之狐言于鄭伯曰”中的“于”根據(jù)語境,只能譯成“對”。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是:佚之狐對鄭伯說,可見語境不同,詞義會發(fā)生變化。
學生提問:“晉軍函陵,秦君汜南”中的“軍”在句中該如何理解?
明確:“晉軍函陵,秦君汜南”中的“軍”原為名詞,由于它后面帶了賓語“函陵”“汜南”,在此句中用為動詞,當作“駐扎”講,應譯為: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汜南。這種活用現(xiàn)象在文言文中很常見,課文中的例子也不少。
又例:“越國以鄙遠”中的“鄙”“遠”!氨伞痹瓰槊~,當“邊邑”講,但在句中根據(jù)語境應活用為動詞,當“把……當作”講。而“遠”原為形容詞,但在句中指“鄭國”,所以是形容詞活用為名詞。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應是:越過晉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邊境。
再例:“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句中的“東”“封”均為詞類活用。“東”原為方位名詞,在句中譯為“向東”,名詞作了狀語。“封”原為名詞“疆界”,在句中活用為動詞,當“把……當作”講。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應是:它已經向東,把鄭國當作疆界,又想擴張西部的疆界。
詞類活用現(xiàn)象在文言文中常見。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例句 出處 類型 釋義
1。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 《赤壁之戰(zhàn)》 名詞作動詞 名詞“事”用作動詞:服侍
2;芜\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名詞作狀語 名詞“箕畚”用作動詞“運”的狀語,表說用的工具
3。今吾嗣為之十二年 《捕蛇者說》 動詞作狀語 動詞“嗣”用作動詞“為”的狀語,表動作行為的狀態(tài)
4。京中有善口技者 《口技》 形容詞作動詞 形容詞“善”帶賓語“口技”,在此作用動詞:擅長
5。醉醇醲而飫肥鮮 《賣柑者言》 形容詞用作名詞 形容詞“肥、鮮”均充當“飫”的賓語,用作名詞:肥肉、鮮魚
以上是幾種常見的詞類活用纖現(xiàn)象,同學們要在多次的翻譯實踐中,摸索其規(guī)律。
提問:“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本渲械摹岸睉绾卫斫?“是”當什么講?
明確:“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句中“而”,根據(jù)具體語境應譯為“才”!笆恰痹诠糯鷿h語中為指示代詞當作“這”講,因是個判斷句,所以譯為“這是我的過錯”。
三、歸納“若、說、辭、鄙、微、之”等詞語的義項
。ㄏ葯z查學生完成課后練習第三題的情況,然后進行歸納)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1。若
例句 出處 釋義
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呂氏·刻舟求劍》 像
曾不若孀妻弱子? 《史記·陳涉世家》 比得上
若宗師之文,則懲時人之失又失之者也 顧炎武:《文章繁簡》 表轉折“至于”
若潛師而來,國可得也 《左傳·殽之戰(zhàn)》 表假設
2。說
例句 出處 釋義
是說也,人常疑之 蘇軾:《石鐘山記》 說法
說備使撫表眾 《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 勸說
請說之 《墨子·公輸》 陳述
公輸盤不說(同“悅”) 《墨子·公輸》 高興
3。辭
例句 出處 釋義
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 《史記·廉頗藺相如傳》 婉言
近者奉辭伐罪 《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 命令
皆好辭而賦見稱 《史記·屈原列傳》 文學(詞、賦)
動以朝廷為辭 《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 借口(由“言詞”引申為“托詞”)
今者出,未辭也 《史記·鴻門宴》 告別
如姬之欲為公子死,無所辭 《史記·信陵君竊符救趙》 推辭
4。鄙
例句 出處 釋義
蜀之鄙有二僧 彭端淑:《為學》 邊遠的`地方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邊境
在外監(jiān)使牧守亦皆貪鄙成風 洪邁:《方臘起義》 昏庸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諸葛亮:《出師表》 淺薄
5。微
例句 出處 釋義
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 《史記·屈原列傳》 含蓄不露,微妙
嶺嶠微草,凌冬不雕 《夢溪筆談》 微小
見其發(fā)矢十中八九,微頷之 《賣油翁》 稍微
微獨趙,諸侯有在者乎? 《戰(zhàn)國策·觸龍說趙太后》 不
微斯人,吾誰與歸 范仲淹·《岳陽樓記》 如果不是
微太子言,臣愿得謁之 《史記·荊軻刺秦王》 即使不是
6。之
例句 出處 釋義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 《史記·項羽本記》 他
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韓愈:《馬說》 它
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將哀而生之乎?” 柳宗元:《捕蛇者說》 自己
荊之地,方五千里 《墨子·公輸》 的
桓侯曰:“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韓非子·扁鵲見蔡桓公》 用在主謂結構中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例句 出處 釋義
慎之! 徐珂:《馮婉貞》 僅補充音節(jié)
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輸》 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頃之,煙炎張?zhí)?《資治通鑒·赤壁之站》 助詞,用在時間副詞之后
諸將請所之 《資治通鑒·李愬雪夜入蔡州》 到、去
從以上對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的梳理可知:切實地掌握和理解課文中經常出現(xiàn)的文言詞語,非常重要。“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同學們一定要重視對文言詞語的積累。
四、布置作業(yè)
1。鞏固背誦課文的成果。
2。借助古漢語詞典進一步理解文中重點詞語的意義。
[板書設計]
鄭危在旦夕秦晉圍鄭
臨危受命
燭之武夜縋而出秦軍乃還
。x勇)智說秦君
轉危為安晉亦去之
[延伸閱讀]閱讀《晉公子重耳之亡》,進一步了解與本文相關的歷史史實。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2
教學目標
1、梳理基礎知識,掌握重點實詞、虛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文言現(xiàn)象。
2、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 識記文中的文言現(xiàn)象。
2、 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參考
語文教學參考書 鼎尖教案
授課方法
點撥法,鞏固法
教學輔助手段
多 媒 體
無
專用教室
無
教學過程設計
教
學
二次備課
二、教學過程:
閱讀下文,完成7~11題。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7. 下列加點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 越國以鄙遠 越國:國名 B. 若不闕秦 闕:虧損,削弱
C. 唯君圖之 圖:考慮,謀劃 D. 不知 知:同“智”
8. 對燭之武勸說秦伯退兵,分析正確的一組是( )
①晉國貪得無厭,時時圖謀擴張領土。
、跁x國經常背信棄義,不足依賴,秦不應與之共事。
、蹠x楚兩國有相互勾結以排擠秦國之勢。
、芮貢x滅鄭,有利于晉,不利于秦。
、萼崌啬撼貙⑼鰢,只有跟隨秦國,鄭國才有出路。
⑥秦鄭交好,有利于秦,不利于晉。
A. ①③⑤ B. ②④⑤ C. ①②④ D. ②③⑥
9. 燭之武的話中表現(xiàn)外交辭令中婉曲表達方式的是( )
A. 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 B.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
C.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D. 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三、課堂小結
10. 燭之武勸說秦伯退師的.理由,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
A. 秦軍欲越過晉國并看不起遠方的鄭國,這實際上是很困難的事。
B. 相鄰的晉國實力雄厚了,實際上自己的力量就削弱了,保留下鄭國對秦也是會有好處的。
C. 秦對晉侯有過恩賜,但晉侯回國后就違背承諾,并迅速筑墻防守。
D. 如讓晉占領了鄭,那么他們還要擴張勢力,勢必危及秦的安全,這種損秦肥晉的做法,實不足取
11、見導學案
【翻譯略】
【解析】
7. A解析:越過晉國。
8. C
9. B解析:其中的“敢”是個謙詞,“執(zhí)事”也是對對方的一種尊稱。
10. A解析:文中沒有“看不起”的意思。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3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精彩的人物語言——說理透辟,善于辭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
2.掌握文章中出現(xiàn)的古漢語常識,注意多義詞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義和用法。
3.了解燭之武說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認識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教學重點:
1.燭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2.波瀾起伏,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
教學難點:
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對《左傳》的語言特點有所了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課前預習:
。1)借助工具書,通讀原文。
(2)參考有關資料,對《左傳》在先秦文學史中的地位及《左傳》的語言特色有所了解。
。3)初步了解故事情節(jié),特別注意對燭之武這個中心人物的把握。
。4)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及難點。
一、從復習《曹劌論戰(zhàn)》引入,進一步認識《左傳》。
。ǹ勺寣W生回憶初中的有關知識,然后回答,教師補充。)《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記事詳細完整的編年史,為“十三經”之一。因為《左傳》和《公羊傳》《谷梁傳》都是解說《春秋》而作,故又稱作“春秋三傳”!蹲髠鳌反蠹s成書于戰(zhàn)國初,與《國語》成書時間差不多,二書在思想傾向上與基本一致,《左傳》比《國語》有新的發(fā)展,民本思想更加鮮明。《左傳》中記了眾多的歷史人物,不論其地位貴賤,職務高低,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時代社會各階級、階層的成員,有天子、諸侯、卿、士大夫,也有將相、武臣、學者,有說客、良醫(yī)、商賈、娼優(yōu),也有宰豎、役人、盜賊、俠客等。各種歷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約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較詳細的事跡記錄或鮮明的形象描繪。整部《左傳》,猶如一幅人物層現(xiàn)疊出的彩畫長卷,展示了風云變幻的春秋時代的社會歷史面貌。
二、讓學生聽本文的錄音帶或教師范讀,讓學生注意重點字的讀音。
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縋(zhuī)而出共(gōng)其乏困闕(jué)秦秦伯說(yuè)逢(páng)孫
然后讓學生以各種形式(自讀、領讀等)讀三遍。
三、簡介背景
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鄭國做了兩件對不起晉國的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果是楚國大敗。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但仍未感化晉國。
晉國為什么要聯(lián)合秦國攻鄭呢?因為當時秦國也要爭奪霸權,也需向外擴張。發(fā)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zhàn),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間的戰(zhàn)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lián)軍,另一方則是以楚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lián)軍。兩年后,當晉國發(fā)動對鄭國的戰(zhàn)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伙伴。
秦晉歷史上關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擴張的欲望,于是秦晉聯(lián)合也就必然了。
四、理清層次
用課文中的句子回答課后練習題一,實際上是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理解各段大意。
第一段:秦、晉圍鄭
(讓學生思考本段的作用)寥寥25字,寫出了形勢(“晉侯、秦伯圍鄭”,兩大國圍一小國——兵臨城下,形勢嚴峻);寫出圍鄭原因(“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兩事與晉利害相關,和秦利害關系不大——秦可以爭取);寫出駐軍位置(“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分兵駐扎——鄭有機會單獨與秦接觸)。參照“春秋時期形勢圖”和“秦晉圍鄭形勢圖”(《教師教學用書》P162-163),讀過下文,就可以看出作者伏筆的巧妙、行文的縝密。
第二段:臨危受命本段以簡約之筆,刻畫了3個人物。
、儇脑拰虅潬T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師必退”表現(xiàn)了佚之狐對燭之武的了解與信任,使讀者未見其人,先知其才,從側面表現(xiàn)了燭之武的才能。
、卩嵅侨绾握f服燭之武的?當鄭伯準備使燭之武見秦君時,卻遭到拒絕:“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滨r明地流露出對年輕時未被重用而產生的牢騷與不滿。而鄭伯則表現(xiàn)得大度寬容而不卑不亢!拔岵荒茉缬米,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毕惹鹱载煟瑒又郧;后以國家大義警之,曉之以理。于是,燭之武只得“許之”。
第二課時
第三段:說退秦師
“夜縋而出”說明秦晉完全包圍了鄭國,連城門也打不開了。進一步說明兵臨城下的嚴峻形勢。本段的重點在“說”,說辭雖僅百余字,卻委婉曲折,開闔跌蕩,步步進逼,層層深入。可分四層:
、佟扒貢x圍鄭,鄭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銳氣。
、凇叭敉鲟嵍幸嬗诰敝痢熬∫病薄赋鐾鲟嵵粚x國有利。因為秦、晉目前尚是盟國,燭之武的措辭是委婉而謹慎的,他沒有立即指出秦、晉聯(lián)盟的虛偽性,卻巧妙地點明秦、晉畢竟是兩國這一事實。這樣既符合實際,又從根本上動搖了秦、晉聯(lián)盟的基礎,這不能不讓秦伯動心。
、邸叭羯徉嵰詾闁|道主”至“君亦無所害”——說明舍鄭會對秦國有益。如果說第二層是分析危害動搖秦伯的話,這一層則是引誘秦伯了。假如燭之武繼續(xù)挑撥秦、晉關系,很可能引起對方的反感。因此,他換了一個角度,闡明鄭國存在對秦國可能有的種種好處。攻鄭還是友鄭,秦王當然要權衡利弊了。
燭之武退秦師..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堋扒揖龂L為晉君賜矣”至“唯君圖之”,在經邊一番拉攏引誘后,燭之武不失時機地從秦、晉兩國的歷史關系,說明晉國曾對秦國過河拆橋,忘恩負義,赤裸裸地挑撥秦晉兩國的關系。然后又從歷史說到現(xiàn)實,進一步分析了晉國的貪得無厭,讓秦國意識到自己的危險,最終退兵,且留兵助守。
第四段:迫晉退兵面對風云突變的局勢,晉侯沒有感情用事,而表現(xiàn)了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這種隱忍不發(fā)、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正是晉文公終成霸業(yè)的根本原因。
(以上對文章層次和大意的了解可通過學生討論、教師補充的方式進行,不必字字落實,只求了解大意。)
五、總結全文。本文的主要特點是:①伏筆與照應得當。
②情節(jié)波瀾起伏。大軍壓境——佚之狐薦燭之武——燭之武發(fā)辭——晉公平息燭之武的怨氣——燭之武出使退敵成功——子犯建議攻秦兵——晉公再曉之以理。
、蹟⑹略斅缘卯。六參考譯文晉文公、秦穆公聯(lián)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并且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南。
佚之狐對鄭伯說:“鄭國處于危險之中,如果能派燭之武去見秦伯,一定能說服他們撤軍!编嵅饬恕T之武推辭說:“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現(xiàn)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编嵨墓f;“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xiàn)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就答應了。夜晚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上放下去,去見秦伯,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要滅亡了。如果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那就煩勞您手下的人了。越過晉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境,您知道是困難的,您何必要滅掉鄭國而增加鄰邦晉國的土地呢?鄰邦的國力雄厚了,您的國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假如放棄滅鄭的打算,而讓鄭國作為您秦國東道上的主人,秦國使者往來,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所缺乏的東西,對您秦國來說,也沒有什么害處。況且,您曾經對晉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應把焦、瑕二邑割讓給您。然而,他早上渡河歸晉,晚上就筑城拒秦,這是您知道的。晉國有什么滿足的呢?現(xiàn)在它已把鄭國當作東部的疆界,又想擴張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損秦國,晉國從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國受損而晉國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秦伯高興了,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并派杞子、逢孫、楊孫幫鄭國守衛(wèi),就率軍回國。子犯請求晉文公下令攻擊秦軍。晉文公說:“不行!假如沒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會有今天。借助了別人的力量而又去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國,這是不明智的`;以混亂代替聯(lián)合一致,這是不勇武的。我們還是回去吧!”這樣晉軍也撤離了鄭國。
第三課時
一、在熟讀了解大意的基礎上落實實詞、虛詞、語法等文言知識。
可由讓學生提問的方式進行。教師可以先分類然后讓學生回答。
分類如下:
1.通假字
。1)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給。
句意是:秦國的外交使臣經過鄭國,鄭國可以供給他們所缺少的物資糧秣等物。)
。2)秦伯說。(說,同“悅”。句意是:秦穆公聽了很高興。)
。3)失其所與,不知。(知,同“智”。句意是:失掉了盟國,不是聰明。)
2.古今異義詞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一個代詞“夫”與名詞“人”表達:“那個人”之意。今常為一詞,尊稱一般人的妻子。)
亦去之。(去,離開。今常用于從所在地到別的地方,或過去的時間。)
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今常用于出門時所帶的包裹、箱子、網(wǎng)籃等。
句意是:秦國的外交人員經過鄭國,鄭國可以供給他們缺少的資糧。)
3.一詞多義
封(1)既東封鄭(做疆界,動詞)
(2)肆其西封(疆界,名詞)之(1)唯君圖之(代詞,指闕秦以利晉)
。2)子犯請擊之(代詞,代秦軍)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詞“的”)(4)燭之武(介于姓、名之間的助詞)
。5)臣之壯也(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其(1)君知其難也(他的,代詞)
。2)吾其還也(表希望的語氣副詞)
。3)以其無禮于晉(鄭國,代同)以(1)敢以煩執(zhí)事(拿,介詞)(2)以亂易整(用,介詞)
燭之武退秦師..
標簽:高三語文復習教案,高三語文公開課教案,高中語文教案,燭之武退秦師..,
。3)以其無禮于晉(因,介詞)
4.詞類活用越國以鄙遠。
(鄙,名詞作動詞,作為邊邑。句意是,越過別國而以遠處地方為自己的邊邑。)
既東封鄭。(東,方位名詞作狀語,向東面。句意是,既然晉國把鄭國作為東西的疆界。)肆其西封。(西,方位名詞作定語,西面的。句意是:擴展它西面的疆界。)
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形容詞作動詞,損害。句意是: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傷害他。)晉軍函陵。(軍,名詞作動詞,駐扎。句意是:晉軍屯駐在函陵。)
5.古漢語句式
(1)判斷句鄰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斷。句意是:鄰國的勢力雄厚了,也就是您秦國的勢力削弱了。)
以亂易整,不武。(否定判斷句。句意是:用自相沖突改變步調一致,不是威武。)
。2)倒裝句夫晉何厭之有。(賓語前置句。句意是:晉國哪有滿足的時候。)
佚之狐言于鄭伯。(介詞結構后置句,句意是:佚之狐對鄭文公說。)
燭之武退秦師..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3)省略句許之。(省略主語“燭之武”。句意是:燭之武應許了他。)
敢以煩執(zhí)事。(“以”后省略了賓語“之”〈代亡鄭的事〉。句意是:請拿此事麻煩您的左右。)二、總結、擴展正確把握文言文的文意,并正確進行分析評價,就要掌握評價文意的方法和技巧。這是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了解文章的歷史背景,這對準確地理解,分析和評價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了解作者生平及概況,正確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如作品的思想內容,才能做出正確的分析和評價。
3.從內容到結構對文章進行整體把握,這是進行分析評價的基礎。對記敘性的文章,要重點搞清人物、事件,前因與后果,記敘與議論;對議論的文章,要把握文章的觀點,正確理解觀點與材料的關系。
4.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具體地歷史地,實事求是地分析作品的思想意義。如此,我們才能正確把握文意,并準確進行分析評價。
二、布置作業(yè)
1.寫一段能表達人物個性的語言片斷,要求300字左右。2.辨析下列多義詞的意思。注意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義和用法。若:1.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
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假如)
3.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
說:1.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陳述)2.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雜說〈一種文體〉)
3.秦伯說,與鄭人盟(喜歡,高興)
辭:1.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推辭)
2.停數(shù)日,辭去(告別)3.不辭勞苦(推托)
鄙:1.顧不如蜀鄙之僧哉(邊遠的地方)
2.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邊境)
3.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淺陋)
微:1.則名微而眾寡(細小,輕微
2.微聞鼠有作作索索(暗暗地)
3.見其發(fā)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稍微,略微)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沒有,如果不是)
之:1.輟耕之壟上(往,到)
2.子犯請擊之(他們〈指秦軍〉)
3.是寡人之過也(的)
4.臣之壯也,猶不如人(助詞,不譯)
3完成練習三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4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了解《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培養(yǎng)文言文語感
3、賞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二、過程與方法
1、反復誦讀,整體感知,理清文章的結構,概括內容
2、鑒賞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寫作技巧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難點
1、積累文言常用詞,培養(yǎng)文言文語感
2、在學習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基礎上,借鑒寫法
教學方法
誦讀、提問、講解、質疑、探究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預習
1、借助工具書,通讀全文,讀準字音,斷準句子
2、結合注釋,再讀全文,翻譯課文,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及難點(字、詞、句)
3、初步了解故事情節(jié),概括段落大意,把握人物形象
4、閱讀相關資料
。1)作家作品《左傳》及其藝術特色
《左傳》的作者,相傳是魯國的史官左丘明。但由于文獻不足,迄今尚無定論。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詳細完整的編年體歷史著作,為“十三經”之一。因為《左傳》和《公羊傳》《谷梁傳》都是為解說《春秋》而作,所以它們又被稱作“春秋三傳”,《左傳》又名《春秋左氏傳》。當然,也有人認為《左傳》是一部獨立的自成體系的歷史著作。
《左傳》不僅是我國最早最完備的編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學作品,成為歷代散文的典范!蹲髠鳌飞朴诿鑼憫(zhàn)爭和記述行人辭令,記事條理清楚,敘述精確,詳略合宜,委曲簡潔;寫人簡而精,曲而達,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幾句,就能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
。2)背景介紹
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魯僖公三十年)。在這之前,鄭國有兩件事得罪了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魯僖公二十八年)的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向役之三月,鄭伯如楚致其師”)。結果,城濮之戰(zhàn)以楚國失敗而告終。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晉侯及鄭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終也沒能感化晉國。晉文公為了爭奪霸權的需要,還是在兩年后發(fā)動了這次戰(zhàn)爭。
晉國為什么要聯(lián)合秦國圍攻鄭國呢?這是因為,秦國當時也要爭奪霸權,也需要向外擴張。發(fā)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zhàn),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戰(zhàn)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lián)軍,另一方則是以楚國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lián)軍(鄭國名義上沒有參戰(zhàn),實際上已提前派軍隊到楚國)。兩年后,當晉國發(fā)動對鄭國的戰(zhàn)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伙伴。秦、晉歷史上關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這時的秦國也有向外擴張的愿望,所以,秦、晉聯(lián)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通讀課文
范讀正音,注重重點字的讀音,句子的點讀
學生齊讀一次
三、疏通文意,落實實詞、虛詞、語法等文言基礎知識
1、讓學生讀第一段
明確重點字詞:貳、軍
句子:以其無禮于晉
2、學生分角色朗讀第二段,教師提問題
學生回答、點評,明確重點詞、句子
3、集體朗讀第三段,教師講解,引導背誦
實詞:鄙、厭、說等略
4、學生朗讀第四段,師生共同疏通文意,落實文言知識
5、指導學生誦讀全文,增強語感,進一步熟悉課文,試著背誦
四、布置作業(yè)
1、熟讀、背誦、翻譯全文,歸納語言現(xiàn)象
2、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二題
3、積累文言知識
4、把握故事情節(jié),注意人物語言
第二課時
一、再讀課文,分析導入
英國政治家帕默斯頓曾經說過這樣的話:“我們沒有永
恒的盟友,也沒有永恒的仇敵,只有永恒的利益!贝苏Z用來詮釋
這篇課文的內涵及其恰當。
二、理清故事情節(jié),進行整體把握
第一段:秦晉圍鄭(指出圍鄭的原因)
第二段:臨危授命
討論探究
1、佚之狐的話對刻畫燭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
參考答案:側面表現(xiàn)燭之武的才能
2、鄭伯是如何說服燭之武的.?(學生作答)
第三段:說退秦師
分組討論探究:燭之武為什么能說退秦師?
明確:這篇文章對燭之武的善于辭令,寫得極為出色。他去說服秦伯,雖然目的是求和,但決不露出一點乞憐相。他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頭頭是道,使人信服。他在說辭里處處為秦著想,使秦伯不得不心悅誠服,不僅答應退兵,而且助鄭防晉。
(1)處處為秦著想。
首先,燭之武開門見山說:“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承認鄭國已處于危亡的地步。但作為鄭大夫的燭之武卻沒有半句為鄭國乞求的話,相反,卻以“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來表明為秦著想的立場。先分析了“越國以鄙遠”的難處,接著談了亡鄭實際上是增加了別國(晉)的土地,擴展了別國的勢力,而鄰國勢力的增強就意味著秦國勢力的削弱。接下來又分析了存鄭對秦有益無害:“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币焕缓,推心置腹,不由秦伯不動心。
(2)充分利用秦晉的矛盾。
正當秦伯在考慮滅鄭、存鄭對自己的利害關系時,燭之武充分利用這一契機,進一步為秦君分析:“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崩们貢x之間的離間雙方。這番話不由得秦伯不深思。接著燭之武又把話題引向未來,預言晉國此后的動向:“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缺秦,將焉取之?”指出晉國貪得無厭,滅鄭之后,必將進而侵犯秦國,秦晉的矛盾將進一步尖銳化。由于晉國當時已成為中原霸主,秦伯對此不能不存有戒心。燭之武的這篇說辭戳到了他的痛處,終于促使他下定決心,改變主意,退兵助鄭退晉。
第四段:迫晉退兵
三、在把握文本的基礎上,分析討論燭之武人物形象的寫作技巧,分組討論、探究、提問、總結
燭之武的形象:(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四、拓展思考
學生聯(lián)系全文,概括本文寫作上的特點
明確:
。1)伏筆與照應
。2)波瀾起伏
(3)詳略得當
五、課堂小結(學生總結)
六、作業(yè)
結合本文的敘事方法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任選一個角度,寫一篇記敘文,字數(shù)不限。
板書設計
情節(jié)發(fā)展:秦晉圍鄭臨危授命說退秦師晉軍撤離
寫作特點:伏筆與照應詳略得當波瀾起伏人物形象栩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5
【設計說明】
1、指導思想:
、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要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的特點,并且應當將人文精神滲透到語文課堂教學中去!彼,在新課程指導下的語文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掌握恰到好處的語文知識。
⑵ 語文新課程標準的頒布和實施,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特別是在課堂教學方面,提倡目標的多元性、方法的靈活性和形式的多樣性,強調課堂應該是開放的、生成性的課堂。因此,在授課過程中,引導學生積極設疑、答疑,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實現(xiàn)對文本的解讀與知識的落實。
2、主要特點:
本篇教學設計,力求準、穩(wěn)、實,讓學生真正學有所得。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將老師的“教”轉化為“導”,通過情境引導激發(fā)學生主動思考、大膽質疑、積極探究,使老師與學生之間,知識學習與技能培養(yǎng)之間形成積極互動的局面,讓學生通過主動參與產生活躍的心理狀態(tài)和興奮的思維狀態(tài),從而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實現(xiàn)知識與能力的雙豐收。
作為文言文教學,加強誦讀是引導學生理解文本、把握人物的重要方法,因此,本篇設計注重誦讀教學,通過各種形式的誦讀,實現(xiàn)教學目標,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基本的知識,形成基本的技能。
【教學目標】
1、了解《左傳》的有關知識以及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識,提高文言閱讀的能力。
3、整體把握文章結構,理清思路,根據(jù)文意背誦課文。
4、賞析人物形象和寫作技巧,學習古人在國難當頭時,不計個人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方法】
1、朗讀法。自始至終以朗讀為教學的手段和依據(jù),運用多種形式朗讀,教師誦讀、學生自讀、學生領讀等,力求做到熟讀成誦。
2、問題導讀法。教學過程中,以設置問題的方式,讓學生在回答問題的同時,把握文章內容,掌握學習的重點、難點。力求以問帶講,以答帶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fā)學生思維,使其善于動腦,敢于發(fā)言。
【教學重點】
1、重點理解“貳、軍、辭、鄙、陪、敢、濟、肆、闕、與”10個詞語。
2、學習古人在國難當頭時,不計個人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難點】
領會和學習燭之武的勸說藝術。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古代有句話:一言九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這句話說明口才的重要性。無獨有偶,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沖破重重阻撓回國,當時美國的海軍處長金波爾說:“我寧可把這家伙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無論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個師!币粋人的口才、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個師嗎?今天我們通過學習《燭之武退秦師》來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
二、整體把握
1、解題:
本文選自《左傳》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記述公元前630年鄭國燭之武利用秦、晉矛盾,向秦伯分析了當前的形勢,采取分化瓦解的辦法,說明了保存鄭國對秦有利,滅掉鄭國對秦不利的道理,終于說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圍鄭的秦軍,反而派兵保衛(wèi)鄭國,迫使晉國不得不撤兵,從而消除了鄭國的危機。燭之武臨危受命,不避艱險,只身說服秦君,解除國難,表現(xiàn)了他深明大義和捍衛(wèi)國家主權的使命感,以及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2、復述故事情節(jié):
讓學生根據(jù)圖片提示復述課文情節(jié)(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順序如下)
三、研習課文
第一步,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初讀課文,疏通字詞。
1、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聽準字音,聽清句讀。
2、學生自讀課文,讀清節(jié)奏,讀清句讀。對照注釋,結合上下文疏通文意,圈畫詞句疑難點。針對疑難,四人一組,分組討論。
第二步,精度課文,質疑探究,解決疑難字詞。
1、小組內質疑,組內自行解答。
2、組長質疑,學生或教師解答。
3、教師質疑,學生解答。(教師質疑重點落在文言實詞、虛詞、文言句式。并注重向課外遷移。)
重點實詞:貳、軍、辭、鄙、陪、敢、濟、肆、闕、與
重點虛詞:之、以
重點句式:
、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
、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第三步,內容研讀(在學生充分閱讀課文的基礎上,設計問題串連全文,并適時的采用不同形式讓學生誦讀文章。學生在思考的同時加強討論與交流,把握課文內容。)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6
師:上課,今天在學習課文前讓我們看三幕劇。
一(話外音:春秋時期,秦晉聯(lián)合圍攻鄭國。鄭伯心煩意躁的上,佚之狐跟隨,)鄭伯不耐煩地說:去,去。佚之狐說:大王,我的朋友燭之武能言善辯,如果派他出使秦軍,他定能說服秦國撤軍。鄭伯(喜出望外)說:快召見燭之武!(傳喚聲:傳燭之武進宮。T之武上:參見大王,不知大王有何吩咐鄭伯:佚之狐舉薦你出使秦軍,不知你意下如何 燭之武:臣年輕時就不如別人,現(xiàn)在老了,不中用啰。鄭伯:我不能早重用你,這是寡人的過錯,現(xiàn)在到危急時用你確實難為你,但鄭國滅亡了,你也沒有好處!燭之武:既然如此,恭敬不如從命。
二(晚上,燭之武悄悄來到秦軍,拜見秦穆公:我們國君派我密見大王,向您轉達他對您的敬意。秦王:開門見山地說,你有什么就說。燭之武:我們國君讓我轉告您,他已經知道要滅亡,如果滅亡鄭國對您有利的話,哪里敢麻煩您大老遠跑到這來。秦伯(點頭)燭之武:您知道,一個國家越過別的國家來管理邊關,這是多么困難。哪里用得上滅亡鄭國來坫加鄰國的力量鄰國的實力增加了。而您的勢力減少啊! 秦伯:嗯。燭之武:如果您放棄滅亡鄭國,或許我們能為你們的使者提供來往的費用,成為你們通往東方道路上的主人。 秦伯(看了看燭之武)燭之武:況且您對晉國有很多恩惠,可晉國國君背信棄義,答應把焦地和暇地給您,早上渡過黃河晚上就派兵把守這兩地,根本就是拿您開玩笑。那晉國,他有什么滿足呢鄭伯(抬頭凝視燭之武)燭之武:如果晉國在東邊占據(jù)了鄭國,那么下一步他就準備往西進軍。秦王(瞪眼):他敢!燭之武:如果不進犯秦國,晉國到哪里得到他想的利益!我希望大王仔細斟酌。秦伯(高興地):看來你說的的確不錯,我差點上了晉國的當。多虧你提醒。好,我們兩國聯(lián)盟吧。來人,芑字,逢孫,楊孫,你們留守鄭國,其余跟我撤!燭之武:多謝大王。后會有期!
三(一士兵上:報,秦軍已撤,只留芑字逄孫楊孫駐守鄭國。字犯:大王,秦背信棄義,請讓我率軍攻擊他們。晉文公:慢,如果沒有這人,我做不了你們的國君,憑借他人力量卻攻擊他,這不仁義;失去自己的盟友更不明智;用混亂代替和平,這不符合打仗規(guī)則。我們還是撤軍。眾將軍,班師回國。眾:是。
師:我們觀看了三幕劇,現(xiàn)在讓我們走進課文,一起領略燭之武說理藝術,他怎樣運用三寸不爛之舌說服秦穆公。
生:燭之武善于看對象說話,他了解秦穆公的個性__惟利是圖,先陳述滅鄭利晉而無利于秦,再說保鄭利秦。又分析晉國本性是背信棄義和貪得無厭,進而揭示晉將缺秦,以激怒秦王達到挑撥秦晉關系的目的 。
生:他用了以退為進,以利相誘,對比說理,層層深入的說理技巧。
生:燭之武這人能知己知彼。
師:同學們從不同角度分析了燭之武的說理技巧,深刻周到,綜合一下就知道說話應從那些方面去把握。一是看對象,做到知己知彼。二是分析形勢,把握有利時機。三是察言觀色,恰當運用說理方法,或以退為進,或以利相誘,或動之以情或曉之以理或喻之以物。又可由表入內或由淺入深。也可層層深入。這是燭之武給我們的啟示。
師:讓我們再讀課文,進一步領略左傳寫人的.技巧。生齊讀課文。
師:你認為誰寫得精彩
生:晉文公。課文把他知恩圖報,識大體,深謀遠慮的性格寫得栩栩如生,并不像燭之武所說的背信棄義。
生:依你的說法就有損燭之武的形象。生:不,是以晉文公反襯秦穆公的棄義和惟利是圖。這樣寫表現(xiàn)了作者的匠心。生:這說明秦穆公是最為精彩的人物。
生:秦穆公也是襯托燭之武的。生:鄭伯和佚之狐也是襯托燭之武的。
師:大家講得全面,課文為寫燭之武寫了這么多人,他們或正面或反面襯托中心人物,我們把這種寫法稱為眾星拱月。除了這種寫法,本文還用了什么寫人方法
生:作者寫了多種矛盾:外部矛盾秦晉與鄭,秦與晉。鄭伯與燭之武,晉文公與子犯的內部矛盾。這些矛盾的焦點集中到燭之武身上。
師:對,這叫波瀾法。用各種矛盾沖突去刻畫人物,既一波三折又扣人心弦。綜上所述,<左傳>不愧為敘事最詳實的歷史文獻。下課。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7
課時:2
授課方式:多媒體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精彩的人物語言——說理透辟,善于辭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
2、掌握文章中出現(xiàn)的古漢語常識,注意多義詞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義和用法。能正確理解文中詞語的含義,尤其是下列十五個詞語:貳、軍、辭、鄙、陪、行李、共、濟、肆、闕、說、若、夫、微、之。并能歸納其中四個詞語的義項:若、夫、微、之。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背景、解題
你們知道“秦晉之好”的意思嗎?
晉國是西部的一個古老國家。晉國祖先是唐叔虞。唐叔虞是周武王的小兒子,成王幼弟。唐是地名,位于黃河與汾水之間,方圓百里。叔是排行。叔虞出生時手握“虞”字,就以虞為名,字子于。尚在孩提時,成王桐葉封弟,封叔虞于唐。唐叔虞后代于此繁衍生息,就是后來的晉國。到了春秋時代,晉國統(tǒng)治集團內部發(fā)生斗爭,公子重耳被迫流亡,歷經衛(wèi)國、齊國、曹國、宋國、鄭國、楚國、秦國等諸侯國。重耳在各國遭遇不盡相同。齊國是以厚禮相待,而在經過鄭國時,鄭國大夫叔瞻勸鄭君說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殺了。重耳到了楚國,受到優(yōu)厚的招待,并許諾楚王,有朝一日兩國交戰(zhàn)先退避九十里。后來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機,派人把重耳請到秦國,并把女兒嫁給重耳,秦晉結下姻親關系,這就歷史上的秦晉之好。今天兩家要聯(lián)姻,還說欲結秦晉,當由此而出。再后來,秦穆公派兵把重耳護送回國當了國君,就是晉文公。
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導致事情發(fā)生的原因有二點。其一,鄭國曾二次得罪過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跑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公元前 632 年時晉、楚之戰(zhàn)中,鄭國出兵助楚國,結果城濮之戰(zhàn)以楚國失敗告終。后鄭國雖然即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鄭伯甚至與晉侯“盈于衡雍”,但最終沒有感化晉國。其二,晉秦兩國聯(lián)合圍攻鄭國,是因為晉秦都要爭奪霸權,均需要向外擴張,晉國發(fā)動對鄭國的戰(zhàn)爭,自然要尋找這樣得力的.伙伴,秦晉歷史上關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晉聯(lián)合也就必然了。
本文選自《左傳》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記公元前 630 年鄭國燭之武利用秦、晉矛盾,向秦伯分析了當前的形勢,采取分化瓦解的辦法,說明了保存鄭國對秦有利,滅掉鄭國對秦不利的道理,終于說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圍鄭的秦軍,反而派兵保衛(wèi)鄭國,迫使晉國不得不撤兵,從而消除了鄭國的危機。燭之武臨危受命,不避艱險,只身說服秦君,解除國難,表現(xiàn)了他深明大義和捍衛(wèi)國家主權的使命感,以及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題目點明了本文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
二、讀文知字音
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縋(zhuī)而出
亡鄭以陪(beì)鄰 共(gōng)其乏困 闕(jué)秦
秦伯說(yuè) 逢(páng)孫
三、整體感知,理清層次
第一段:秦、晉圍鄭(形勢/圍鄭原因/駐軍位置/)
第二段:臨危受命
第三段:說退秦師 (①“秦晉圍鄭,鄭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銳氣。
、凇叭敉鲟嵍幸嬗诰敝痢熬∫病薄赋鐾鲟嵵粚x國有利。③“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至“君亦無所害”——說明舍鄭會對秦國有益。④“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至“唯君圖之”,拉攏引誘,挑撥秦晉兩國的關系。然后進一步分析了晉國的貪得無厭,讓秦國意識到自己的危險,最終退兵,且留兵助守。 )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8
第一課時
過程:
1.先由學生就不懂的字詞提出疑問,學生大概提了這些:
。1)“今急而求子”不懂
。2)“若舍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
。3)“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4)“且君嘗為晉君賜矣,君知其難也”
。5)“何厭之有”
(6)“與鄭人盟”
……
2.老師講翻譯方法,學生根據(jù)方法與老師一起翻譯
告訴學生采取直譯方法,一一對應,可以組詞,組詞不行就要考慮是否活用現(xiàn)象了。
后來學生翻譯還算順利。
3.逐段翻譯
學生在理解了個別字詞的基礎上,自行翻譯文段,老師最后補充。
學生此環(huán)節(jié)做得比較好,雖然有些小問題,但是總體來說是好的。
第一課時大體如此
第二課時
過程:
1.學生在弄通字詞基礎上,就文章深層內容進行提問
。1)為什么佚之狐如此肯定燭之武能勸退秦王?
。2)為什么燭年輕時沒有得到重用?
。3)為什么要“夜縋而出”?
。4)為什么要說“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5)為什么秦伯開始輕信晉侯?秦伯是不是很無知?
(6)為什么秦伯最后“與鄭人盟”?他難道開始沒有想到嗎?
(7)標題是燭之武退秦師,為什么最后還要寫晉侯那段話呢?
……
2.講解第三段
學生提問后,抓住重點,講解第三段,如果學生能明白第三段的內容,那么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首先根據(jù)課后練習第一大題,用原文回答問題,讓學生再熟悉一遍課文,也起加深理解的.目的。
然后分析課文第三段。
學生說出燭退秦理由(原文)
總結理由分別從哪個角度去說的
亡鄭——舍鄭——亡鄭
再依次分析
就學生提出的問題詳細介紹當時秦晉鄭的地理位置和戰(zhàn)爭局勢,讓學生明白燭為什么說“越國以鄙遠”就會使“鄰之厚”,而“君之薄”。再說歷史史實對秦伯會有何觸動等等,讓學生明白文章深意。
第三課時
分析燭之武形象,由學生分析
要求學生根據(jù)書本來分析形象,學生分析得比較好
第四課時
完全放開,由學生自由分析秦伯、晉侯、鄭伯、佚之狐形象,學生分成四個小組,先由小組長收集各成員的意見,然后宣讀,接著各小組互相補充、反駁對方觀點。課堂進入了辯論時間,比較精彩,可惜很多不記得了。
大概記得這么幾個片段:
有學生說鄭伯知錯能改,有反對聲音,說鄭伯并不是知錯能改,而是在危急關頭,迫不得已才這樣做。
有學生說鄭伯沒有主見,單憑佚之狐一句話,就馬上去見燭之武,并委以重任,可見他糊涂。反對:從下文可見燭之武很有能力,說明他還是知道燭是個人才的,不能說他沒有主見。
有學生說鄭伯沒有膽量,要不然他自己怎么不去秦王那里。反對:當時形勢危急,一國不能無君,所以他不能去。如果君王去了,不是表明本國沒有人才嗎?
有學生說鄭伯親小人遠賢臣。反對,如果這樣,佚之狐也是小人嗎?又辯:如果不是這樣,燭之武這樣的人才為什么不能早點得到重用呢?至于佚之狐,他可能比較會處世。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9
一、設計依據(jù)與教學目標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也是一篇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主的歷史人物傳記。根據(jù)課標要求,“閱讀優(yōu)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思想藝術魅力,發(fā)展想象力和審美力”“努力提高對古詩文語言的感受力”“通過閱讀和鑒賞,深化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學生在學習的過程能獲得自己獨特的體驗和發(fā)現(xiàn),彰顯自己的閱讀個性。注重學生的文言文閱讀實踐過程,讓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
本文的教學目標:
1、積累掌握文章中出現(xiàn)的古漢語知識
2、培養(yǎng)學生閱讀鑒賞品味淺易文言的能力
3、正確認識燭之武的形象,能夠歷史客觀評價,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二、教學過程與教學策略
(一)導語
孫子兵法上說:“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逼溲詫崬樽罡咧娛略瓌t,至少可用于戰(zhàn)略,若能用于政略,效力尤大。
在波詭云譎的春秋時期,燭之武就是運用謀略,成功運用了離間計,瓦解秦晉聯(lián)盟,保全了國家。今天我們一同走進《燭之武退秦師》的繽紛世界。
(二)自學指導
要求:
1、資料檢索:《左傳》的相關常識;燭之武退秦師的背景:晉公子重耳之亡、秦晉之好、殽之戰(zhàn);
2、學習卡片制作,包括通假、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古今異義等。(注:主要落實三維目標中的知識目標)
(三)課堂交流
本環(huán)節(jié)目的是改變以往教師串講的做法,把課堂還給學生。就知識卡片的示例:
1、通假
。1)無能為也已 已通矣
。2)共其乏困 共通供
(3)秦伯說 說通悅
。4)失其所與,不知 知通智
2、詞類活用
(1)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軍:名詞活用作動詞,駐扎
。2)夜縋而出
夜:名詞作狀語,在夜里
。3)越國以鄙遠鄙:名詞作動詞,把·······當作邊邑
。4)闕秦以利晉 闕:使動用法
2、古今異義
。1)東道主
。2)行李
(3)夫人
3、 特殊句式判斷句式:是寡人之過也 賓語前置:何厭之有 狀語后置:以其無禮
于晉且貳于楚也
4、一詞多義
注:動態(tài)交流,采取搶答的方式,關注學生主體地位。如本課的朝、因、封、辭、師等,都有很多例句,讓同學搶答能激發(fā)興趣,也能提高記憶的效率。
(四)合作探究,品味賞析
1、誦讀品味,讀出波瀾
在自學交流的基礎上,學生對文意應當有了初步了解,但文言教學閱讀不可忽視,尤其是學生的感受建立在閱讀之上。誦讀指導:走進文本,揣摩人物心理,讀出波瀾。重點品讀燭之武推辭的一段和說秦伯的一段。
2、品味探究:如何看待燭之武的“辭”和“許”?如何評價燭之武?
生討論交流。燭之武的話語里有對鄭伯不能及時任用自己的不滿:“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同學不能誤讀為燭之武的謙虛之詞。鄭伯是怎樣說服燭之武的?“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多誠懇的道歉!“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曉以國家存亡的大義,燭之武焉有不“許”之理。當然啊,“許”也足見燭武能顧全大局,在國家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能拋棄個人恩怨,以國家大義為重,不顧個人安危,前去說秦,不失為大義之士!
4、 合作探究:燭之武如何說服秦伯退兵的?
設計學生活動一:探究燭之武打動秦伯最關鍵的原因(學生討論,老師相機點撥。燭之武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戰(zhàn)術來說服秦伯,大體說來分為五步:第一步:欲揚先抑,以退為進: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第二步:闡明利害,動搖秦君: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著想,誘之以利: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君亦無所害。第四步:以史為鑒,挑撥離間:且君嘗為晉君賜矣······君之所知也。第五步:預測前途,勸秦謹慎: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設計學生活動二:請同學為燭之武的這段精彩說辭寫一段點評,不少于100字。點評示例:燭之武他看準了秦晉聯(lián)合攻鄭各有所圖,而若取鄭則客觀上只會對晉有利,而對秦不僅無利,還會招禍。燭之武抓住了秦穆公這一心理、曉之以利害,終于打動了對方。而燭之武的說辭更妙之處在于他心里處處為鄭著想,但口口聲聲說的是為秦,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分析利害,委婉曲折、步步深入、層層緊逼,句句打動對方,顯示出極強的說服力。這說明左傳在描寫人物語言方面,尤其是在描寫外交辭令方面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注:點評的文字主要見于教參,以往教學我多采取靜態(tài)的處理方法,把答案給學生,直接窒息了他們的思維。現(xiàn)在我運用新理念,讓他們去探究,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又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遷移拓展
1、本文展示了燭之武高超的語言藝術,尤其是他的游說藝術。生活中我們經常要去勸說別人接受自己的意見或建議。根據(jù)下面的情境,試寫一段勸說辭。(任選一題)情境一:父母經常偷窺你的信件,這天你一放學,就發(fā)現(xiàn)媽媽又在翻看你的日記本,于是你對媽媽說······情境二:高三了,學習緊張,媽媽包攬了所有的家務,這天你發(fā)現(xiàn)媽媽在洗你的襪子,于是你對她說······
2、同學們在寫作文時,經!扒蓩D難為無米之炊”。實際上只要我們有心,完全可以開發(fā)一些課本素材。試以本文為例,開發(fā)一則作文素材。
示例:《燭之武退秦師》一文中燭之武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計個人恩怨,臨危受命,只身退秦軍,維護了國家的安全。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敵人,充分顯示出他杰出的外交才能。
(六)作業(yè)
背誦全文。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10
教學設想:
1、自始自終以誦讀為教學手段和依據(jù)。
2、適當補充《左傳》中篇幅短小的文章作為課外閱讀材料。
3、可結合本課讓學生了解說話講究藝術的重要性,設一堂口語交際課,題為《說話藝術大家談》。
教學目標:
1、在誦讀背誦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以及其它文言現(xiàn)象;
3、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細化段落,分清文章條理的基礎上,以學生為主,帶領學生熟悉課文,并力求背誦,在此基礎上,點到文中的文言現(xiàn)象。
教學難點:文言文中的文言現(xiàn)象、重點虛詞的用法。
教學方法:誦讀法、串講法、以讀領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當我們看到奧運賽場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心中會油然升起一種崇高感、敬慕感。敬慕那些為國爭光的英雄。英雄,在人們心中是偉大的,他們?yōu)槊衽艖n,為國解難,殫精竭慮,置個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時期鄭國的燭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們就學習選自《左傳》的歷史散文《燭之武退秦師》:本文選自《左傳》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記公元前630年鄭國燭之武利用秦、晉矛盾,向秦伯分析了當前的形勢,采取分化瓦解的辦法,說明了保存鄭國對秦有利,滅掉鄭國對秦不利的道理,終于說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圍鄭的秦軍,反而派兵保衛(wèi)鄭國,迫使晉國不得不撤兵,從而消除了鄭國的危機。燭之武臨危受命,不避艱險,只身說服秦君,解除國難,表現(xiàn)了他深明大義和捍衛(wèi)國家主權的使命感,以及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1.時代背景
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導致事情發(fā)生的原因有二點。其一,鄭國曾二次得罪過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跑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時晉、楚之戰(zhàn)中,鄭國出兵助楚國,結果城濮之戰(zhàn)以楚國失敗告終。后鄭國雖然即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鄭伯甚至與晉侯“盈于衡雍”,但最終沒有感化晉國。其二,晉秦兩國聯(lián)合圍攻鄭國,是因為晉秦都要爭奪霸權,均需要向外擴張,晉國發(fā)動對鄭國的戰(zhàn)爭,自然要尋找這樣得力的伙伴,秦晉歷史上關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晉聯(lián)合也就必然了。
2.主要人物介紹
燭之武是中心人物。雖然“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滿腹的委屈和牢騷,但在國難當頭,深明大義,以捍衛(wèi)國家主權的使命感只身赴敵營,以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鄭國的危機。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說服了秦伯,具有較強的感染力。
佚之狐,慧眼識英雄的伯樂。“若使燭之武見秦軍,師必退”,說明佚之狐對燭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夠的了解,對鄭、秦、晉三國的形勢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預見性。
鄭伯,勇于自責者。當鄭國所處危險境地,需燭之武退秦師時,燭之武卻流露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的滿腹委屈與牢騷。面對此,鄭伯先是“是寡人之過也”以自責,從諫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揚先抑,設想假如鄭國滅亡的話,對燭之武也無好處,這種透徹的分析,誠意的表白,終于感動了燭之武,使之臨危受命,義無反顧赴敵營。
3.本文學習的知識點
。1)熟悉課文,達到背誦。特別注意把握課文的支撐句:
、偾、晉圍鄭,……且貳于楚也。
②吾不解早用子,……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矍、晉圍鄭,鄭既知亡矣!I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芪⒎蛉酥Σ患按恕!崞溥也。
。2)準確分辨一詞多義。如若、論、辭、鄙、微、之等。
(3)注意通假字:共——供;說——悅;知——智;
。4)正確把握詞類活用詞。如:鄙、東、西、敝、軍等。
二、《左傳》
大家初中時學過一篇選自《左傳》的文章,是什么呀,——《曹劌論戰(zhàn)》。本文也是選自《左傳》,《左傳》是“十三經”之一,它和《公羊傳》、《谷梁傳》都是為解釋《春秋》而作,所以被稱作“春秋三傳”。《左傳》不僅是我國最早最完備的編年體史書,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學作品,成為歷代散文的典范。它善于描寫戰(zhàn)爭和記述人物的言行,記事條理清楚,敘述精確,詳略得當。寫人簡而精,曲而達,婉而有致。 “左氏之傳,史之極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經文考》卷一六九引
三、課文講解
1、我們今天就來講述這個發(fā)生在僖公三十年的故事。上節(jié)課要求大家預習了這篇課文。那么,首先請大家齊讀第一段,找出,晉、秦這兩個大國為什么要欺負鄭國這個小國家呢?
(齊讀,請一位學生找出原因)
“對,以其、、、、、、也”,(1)可以說,故事一開始就是盡顯危機,形式非常緊迫,嚴峻!板\|軍函陵,秦|軍氾南”,眼看鄭國就要滅亡了。大家注意到我怎么讀的這句嗎?“錦|軍函陵,秦|軍氾南”,這樣斷句對不對,為什么這樣斷句呢,“軍”是名詞活用作動詞了。同時,也可以明顯的`看出秦晉是分駐在兩個地方的,為什么折磨交代呢?(這為下文埋下了伏筆)我們接著讀故事。
2、就是在這樣嚴峻的形式下,(2)燭之武要登場了,矛盾似乎又緩和了,燭之武是怎樣出場的呢,是他毛遂自薦,主動承擔責任嗎?
〈1〉對,不是。而是別人——佚之狐推薦的?梢娯彩莻知人善用的賢臣。若是讓大家?guī)е星橥扑]燭之武,應該怎么讀這句話?用什么語氣、語調推薦呢?————讀得堅定一點,胸有成竹“”師--必----勝。
〈2〉但是燭之武卻有推辭之意,(3)氣氛一下又緊張了。想想也是,一個多年未被重用的老臣,難免心中會有怨言。哪位同學能訴說一下他的怨言,帶著燭之武的感情。————就是該讀得傷感一點。
〈3〉在這種情況下,鄭伯也體現(xiàn)了賢君的模樣,他先進行了自我批評,然后又以利打動燭之武。——大家看課后練習三中的一句話:“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離”——“鄭亡,子亦有不利焉”。事情到了這種地步,矛盾又緩和了,燭之武答應游說秦君。
3、那么,燭之武采取了什么方式去游說的呢?有沒有效果呢?故事進入了高潮階段。
“夜縋而出”,這也照應了前文中嚴峻的形式(“縋”字“而”字的講解)
現(xiàn)在大家齊讀燭之武的說詞,在讀的過程中能不能大略標出秦晉鄭三國的地理位置,簡單的標出,假如三者在一條直線上的話。(提問)
(秦————晉————鄭)
非常好,有了這個戰(zhàn)略形式圖,大家就不難理解為什么能夠說服秦伯了或者說是說服秦伯的前提條件。
(結合戰(zhàn)略形式圖,具體講解這段說詞,圍繞“亡”的不利和“舍”的有利)
。1)“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矣”從這個形式圖中也可以很明顯的看出秦的劣勢。
。2)所以,燭之武一開始就擺正自己的位置,“鄭即知亡矣”,之后,說“若亡、、、、、、執(zhí)事”,從形式圖中,也可以看出秦晉圍鄭,受益的就是晉,燭之武的這句話一說出來,大家會不會想“壞了,燭之武難道要叛國,鄭國又危險了”,我們繼續(xù)往下讀。
。3)晉強,相對的秦就弱了
(4)要是不滅鄭,會怎么樣呢“君亦無所害”
。5)晉國曾經有不講信義的行為,還能相信嗎?
(6)(秦————晉————鄭)
肆其西封東封鄭
。7)從這個圖中,可以看出燭之武的一番說詞都是圍繞一個“利”展開,好象處處為秦著想,其實呢,完全是為了保存鄭,秦晉聯(lián)盟也有損害,這就是“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離”。
4、秦軍退,并“使、、、、、、戍之”。晉國怎么樣了呢?分析“不仁”“不知”“不武”。 “不知”是真正的原因。
四、藝術特色
1、整篇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個故事,清潔是不是平穩(wěn)發(fā)展的不是,而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
2、那么,文章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是不是一下從懸崖跌到深谷呢?不是,而是非常自然的設置了伏筆和照應;
3、這個故事也算得上當時的一件大事了,而作者沒有寫秦晉如何計劃,沒有寫鄭國大臣的凡庸,而是集中筆墨寫燭之武的說詞,這是本文選材的一大特點,詳略得當,結合《曹劌論戰(zhàn)》。
五、字詞(略)
六、板書
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尾
辭
君知其難君之薄也君亦無所害君之所知也唯君圖之
亡鄭舍鄭聯(lián)晉
無利有利無利
一、重要實詞:
1、貳
①“二”的大寫。
(例: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左傳隱公元年》)
、诟甭殻ɡ浩鋬热吻滟E以上。梁啟超《少年中國說》)
、鄄粚R唬ɡ嘿E則疑惑!盾髯咏獗巍罚
、茈x心,背叛
。ɡ悍蛑T侯之賄,聚于公室,則諸侯貳。《左傳》)
、菰,重復。(例: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
、迯膶俣饕云錈o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2、鄙
、龠呥h的地方(例:《為學》:“蜀之鄙有二僧!保
②庸俗,鄙陋。
(例:《左傳莊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保
③看不起,輕視。
。ɡ骸蹲髠髡压辍罚骸拔医杂卸Y,夫猶鄙我!保
3、許
、贉试S。(同現(xiàn)代漢語)
、诖饝,聽從。(例:“許之!薄ⅰ霸S君焦、暇……”)
、圪澩。(例《愚公移山》:“雜然相許!保
、芗s數(shù)(例:《小石潭記》:“潭中魚可百許頭!保
、荼硖幩
。ɡ禾諟Y明《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保
4、闕
、賟uè古代宮殿前兩邊的高建筑物。
、趒uè城樓
、踧uè皇宮,引申為朝廷
、躴uē通“缺”
⑤jué挖掘,引申為侵損,削減。
5、微
、偌毿,輕微(同現(xiàn)義)
②衰敗國勢衰微。
③卑賤
。ɡ骸妒酚洸芟鄧兰摇罚骸皡⑷缥r,與蕭何善!保
、苡奈,精妙。微言大義(成語)
、蓦[蔽,不顯露。見微知著(成語)
⑥如果沒有。(例:《岳陽樓記》:“微斯人,吾誰與歸?”)
6、敝
、賶模婆f。
。ɡ悍桨蹲笾乙愎菔隆罚骸笆故犯忠虏輰!保
②謙詞敝人
、燮v(例:《資治通鑒》:“曹操之眾,遠來疲敝。”)
、軗p害,衰敗。因人之力以敝之。(本文)
“說”“辭”見課后第三題。
二、虛詞
1、以
①以其無禮于晉(因為,連詞)
②敢以煩執(zhí)事(拿,用,介詞)
、墼絿员蛇h(表順承,連詞)
、苎捎猛鲟嵰耘汔彛浚ū眄槼,連詞)
、萑羯徉嵰詾闁|道主(把,介詞)
2、而
、俳窦倍笞樱ú,連詞,表順承)
、谝箍P而出(表修飾,連詞)
、廴敉鲟嵍欣诰ū眄槼,連詞)
④朝濟而夕設版焉。(表轉折,連詞)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語氣詞,表陳述)
、谘捎猛鲟嵰耘汔彛浚ㄒ蓡柛痹~,為什么)
、廴舨魂I秦,將焉取之(疑問副詞,怎么能)
、芮已芍猛潦ㄒ蓡柎~,哪里)
、菀再狗蛴^人風者得焉(代詞,之)
、抻乐藸幈甲哐桑嬖~,于此)
“之”的意義和用法見課后第三題。
三、詞類活用
、贂x軍函陵(名詞作動詞)
、谌敉鲟嵍幸嬗诰。(使鄭亡,動詞使動用法)
、坂徶瘢∫玻ā昂瘛薄氨 倍际切稳菰~活用作名詞)
、茉絿员蛇h
(鄙,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鄙;遠,形容詞用作名詞,遠
地)
、莩瘽υO版焉(“朝”、“夕”,名詞活用作時間副詞)
⑥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東”、“西”均為方位名詞作狀語;封,名詞活用作動詞,作
疆界。)
四、通假字
①焉用亡鄭以陪鄰?(陪,通“倍”)
、诠财浞Вü,通“供”)
、酆螀捴?(厭,通“饜”,滿足)
、芮夭f(說,通“悅”)
、菔渌c,不知(知,通“智”)
五、古今異義:
、傩欣钪鶃
。ㄐ欣,古義:出行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
、谌羯徉嵰詾闁|道主
。ㄒ詾椋帕x:把……作為;今義:認為)
、畚⒎蛉酥Σ患按。
。ǚ蛉耍帕x:那人;今義: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去,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六、文言句式
、僖云錈o禮于晉介詞結構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鄭伯曰介詞結構后置
、鄯驎x,何厭之有?賓語前置,“有何厭”。
、苁枪讶酥^也。判斷句。
以上知識點可讓學生利用工具書討論總結。
七、體味人物形象塑造的藝術性。
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燭之武,作者通過他的語言,不管是牢騷,還是說辭,都表現(xiàn)了他不僅能言善辯,而且深明大義、機智勇敢。特別是說秦時的舉重若輕、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體現(xiàn)了一位出色的辯臣的形象。以上是正面描寫。佚之狐的推薦、鄭伯的自責,退秦師的事實,都從側面烘托了這個人物。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11
教學目標
。ㄒ唬┲R與能力:
1、學習本文精彩的人物語言——說理透辟,善于辭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
2、掌握文章中出現(xiàn)的古漢語常識,注意多義詞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義和用法。并訓練學生古文句讀能力和概括能力。
。ǘ┻^程與方法:
在教師恰當?shù)奶嵘龑,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領學生理解關鍵詞句的含義,用現(xiàn)代漢語復述課文內容。
。ㄈ┣楦信c態(tài)度:
1、學習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置個人安危于不顧,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2、了解燭之武說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認識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教學重點:燭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瀾起伏,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
教學難點: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對《左傳》的語言特點有所了解。
教學方法:誦讀法、討論探究法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曹操有句詩: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古往今來,有多少志存高遠之士,哪怕社會、命運對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緊要關頭,依然挺身而出,為國家為蒼生獻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熱。未能被“早用”,“今急”才被“求”的年過70的燭之武就是這樣一個讓我們敬佩不已的人!稜T之武退秦師》共有4個段落,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前2個自然段:秦晉圍鄭——燭之武臨危受命。今天我們來繼續(xù)學習《燭之武退秦師》,看看燭之武是如何以三寸不爛之舌勸退秦國的虎狼之師。
二、課文賞讀
。ㄒ唬├首x3、4段。
(二)3、4段文本分析:說退秦師——迫晉撤兵
1、先看結果:
原文
字詞
作用
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說:通“悅”戍:戍守、守衛(wèi)
反襯燭之武的演說效果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币嗳ブ。
之:代指秦軍微:沒有夫人:那人(今義:妻子)及:達到因:依靠敝:損害所與:所交往的人。所+動知:通“智”亂:(軍隊)散亂易:替代武:戰(zhàn)時應遵守的.道義準則其:還是。表商量語氣去:離開之:指代鄭國
證明了燭之武說退秦師的成功。也看到了一個霸主冷靜的軍事頭腦。
2、追根溯源:
(1)(宋。呂祖謙《東萊博議》)“燭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晉親鄭,棄強援、附弱國;棄舊恩、召新怨;棄成功、犯危難。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詎能若是乎?”燭之武是抓住哪幾個利害點來說動秦穆公的。
原文
字詞
勸說藝術
。ǎ┮箍P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 )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敢以(這事)煩……鄙:把…當作邊邑意動
既知亡矣
。ㄊ救酰
越晉難治
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
焉:什么用:因為陪:增加
亡鄭利晉
。惐祝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以為:把(它)作為東道主:東邊道路上的主人(今義:請客的主人)行李:使者(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共:通“供”乏困:缺少的(東西)。形→名
存鄭利秦
。ㄊ隼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
為:給(晉君)許君焦、瑕濟:渡河版:防御工事夫:發(fā)語詞何厭之有=有何厭之:賓語前置的標志
晉人無信
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東:向東。名→狀封:使……作疆界。使動肆:擴張。焉:哪里闕:削減唯:希望圖:考慮
晉人無厭
。ń叶蹋
小結:燭之武是抓住哪幾個利害點來說動秦穆公的:越晉難治亡鄭利晉存鄭利秦晉人無信晉人無厭
。2)燭之武退秦師的勸說藝術
一個面臨亡國之危的小國使臣燭之武,面對大國的國君,本是求人,卻能夠不卑不亢,從容辭令,可謂是有理有利有節(jié)有度;雖是竭盡挑撥離間之能事,卻句句在理,字字動心,絕無故弄玄虛、危言聳聽之嫌。他在“利”字上做足了文章,既瓦解了秦晉聯(lián)盟,說退秦師,又保全了鄭國的利益,出色地完成了勸說使命。
三、拓展延伸——委婉勸諫知多少
太后曰:"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對曰:"甚于婦人。"太后笑曰:"婦人異甚!"對曰:"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后賢于長安君。曰:"君過矣,不若長安君之甚。"左師公曰:"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媼之送燕后也,持其踵為之泣,念悲其遠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太后曰:"然。"——《觸龍說趙太后》
勸諫特點:運用對比的方法諷諫。
觸龍用對比的方法,把太后的愛女燕后與愛子長安君作一比較,故意強調太后愛燕后勝過愛長安君。表面上大談燕后之事,實際上是借客形主,是借燕后之事提醒太后考慮是否真正做到了比愛燕后更愛長安君。觸龍?zhí)岢隽恕案改钢異圩,則為之計深遠”的標準,并列舉事實證明太后為燕后“計久長”,從而否定太后“(愛燕后)不若長安君之甚”。可見觸龍強調太后為燕后“計久長”不過是作為陪襯,其真實意圖還在于暗示太后為長安君“計短也”,并沒有考慮到要使長安君“有子孫相繼為王”。作為諸侯國的統(tǒng)治者,為國君的如果不讓他的子孫為國家出力,只是坐享其成,利用其特權享受揮霍,“雖曰愛之,其實害之”,反而會把他的前途給葬送了。如果目前能使長安君“有功于國”,那么他就不是只享受特權而不付出代價的人,也算對趙國有了貢獻,將來就能立住腳跟,可以“自托于趙”了。這才是真正為自己最疼愛的孩子做出的長遠打算。觸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從而摧垮了太后的精神防線,順利地完成了勸諫的任務。
四、本課驗收
1、對下列句中劃線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
A.晉軍函陵(軍:軍隊)
B.貳于楚也(貳:從屬二主)
C.是寡人之過也(是:這)
D.亡鄭以陪鄰(陪:增加)
2、下列句中劃線詞,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D )
A.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B.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C.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D.若不闕秦闕秦以利晉
3、下列“其”字意義不同于其他三項的是( D )
A.君知其難也
B.共其乏困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還也
4、本文選自《 》 。它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體史書,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史官所作,與《 》 《 》合稱為“春秋三傳”。
五、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完成《名校學案》配套練習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12
教學目標:通過研讀課文,品味語言,體會燭之武辭令之妙,讓學生感悟他語言的力量及其語言背后的那顆愛國憂國之心,同時引導學生運用所學材料拓寬寫作思路。
教學重點:燭之武辭令之妙,愛國之深。
教學難點:從不同角度運用所學材料,學以致用,以一當十。
教學方法:互動研討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燭之武退秦師靠的不是千軍萬馬,也不是張飛的一聲大吼,更不是楊六郎的一桿長槍,而是靠他的三寸之舌處處為秦著想?yún)s使鄭國轉危為安。他是如何站在秦的立場上為秦著想?yún)s使鄭國轉危為安的呢?
二、齊讀課文第三段,思考燭之武的一番話是站在鄭國的立場上嗎?為什么?
1、學生回答
2、老師創(chuàng)設情境把學生帶入語言現(xiàn)場,感悟燭之武辭令之妙
把第三段還原成燭之武和秦伯的對話,走進語言現(xiàn)場。
燭之武:“鄭既知亡矣!
秦伯:“那你來干什么?”
燭之武:“為了您呀!”
秦伯:“此話怎講?”
燭之武:“我憂心如焚,我寢食難安,因為亡鄭對您不利呀!”
秦伯:“請講!
燭之武:“秦晉兩國相距很遠,晉國和鄭國才是近鄰,越國以鄙遠,您該知道管理它的難度,實際上是增加了鄰國的土地,鄰之厚,是不是越發(fā)顯得君之薄呀?這不會是您此行的目的吧?”
秦伯:“當然不是,我該怎么做呢?”
燭之武:“存鄭倒是對您有利呀,您可以把鄭國作為東道主,秦國使者往來,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所缺乏的物資,累了可以在鄭國歇歇腳,渴了可以在鄭國喝口水,這樣不好嗎?”
秦伯:“是呀,我——”
燭之武:“您也許還記得,應該也不會忘記,晉國曾經做過過河拆橋、忘恩負義的事吧?”
秦伯:“可不是,想想我都來氣,背信棄義的家伙!”
燭之武:“像這么一個不靠譜的家伙,又那么貪得無厭,您說,他滅鄭后,能善罷甘休嗎?東滅鄭,西呢?西呢?該進犯秦國了吧,您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危險嗎?”
秦伯:“先生您真是一語點醒夢中人呀!否則,我還蒙在鼓里呢!來人,退兵!”
秦晉圍鄭為利而來,燭之武退秦為利而來,秦伯退兵為利而退,晉侯退兵為利而退,利是目的,退是手段。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燭之武為鄭而來卻為秦著想,利也;存鄭亡鄭想的還是利;回顧歷史展望未來說的都是利。燭之武用他的三寸之舌,用他的智慧和膽識,巧用一利字讓鄭國轉危為安。
3、假設談話方式,讓學生比較
假如燭之武一開始就挑撥離間,結果會如何?假如燭之武直接求秦退兵,結果又如何?
4、小結燭之武的語言藝術:
以退為進欲擒故縱示之以弊誘之以利
回顧過去晉不可信展望未來晉不可靠
5、教師小結:明明為鄭而來,卻處處替秦著想,這就是語言的藝術性,技巧性,也是語言產生的力量;當時機成熟時再行挑撥離間之計,更容易彰顯語言的力量,退秦也更易成功。危如累卵的鄭國轉危為安,一場危機就這樣在燭之武的三寸之舌下化解了,沒有動一兵一卒,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語言的技巧語言的魅力呀!
三、燭之武在強秦面前不卑不亢,成竹在胸,這份自信來自哪里?
1、學生回答
2、師生小結
有勇有謀有膽有識審時度勢辯才十足愛國憂國不計得失
正是:危亡之際挺身行寶刀未老史留名
單憑三寸不爛舌說退秦國虎狼兵
四、如果把這則材料運用到我們的作文中,可從哪些角度來運用呢?
1、學生回答
2、出示課件給學生更多運用角度
語言的力量口才與成功
愛國位卑未敢忘憂國茍利國家生死以
機遇與準備才能與機會發(fā)現(xiàn)人才伯樂和千里馬
選擇個人與集體個人與國家大我與小我
手段與目的隱忍不發(fā)知錯能改雙贏
有志不在年高天生我材必有用如何應對逆境
……
3、出示例文,給學生更好的寫作指導
伯樂不來,我自薦之
毛遂自薦說服楚王,解了邯鄲之圍,展示了自己非凡的才華;鄒忌主動拜見齊威王,以自身的體悟勸齊威王廣開言路,使齊國不必用兵就可戰(zhàn)勝敵國;曹劌主動請見魯莊公,抓住戰(zhàn)機一鼓作氣,打敗強大的齊國。此三者都是主動推銷自己,展現(xiàn)自己的才華,利國利民利己。而鄭國燭之武是三朝老臣皆不得重用,雖有滿腹經綸卻不懂得毛遂自薦,不懂得給自己尋找更多施展才華的機會,若沒有佚之狐的慧眼識英雄,恐怕要永遠湮沒在歷史風塵中了。伯樂不來,我自薦之。只有主動推銷自我,主動表現(xiàn)自我,才能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創(chuàng)造人生的輝煌。
機遇與成功
當機遇沒有來臨時,仍要積極準備,完善自己,把自己磨礪成金子,機會一旦來臨,便會閃耀于史冊。燭之武三朝為官,滿腹經綸,卻一直不得重用,這使得他到了七十多歲的高齡,仍有滿腹牢騷。其間忍受的寂寞痛苦,是常人難以想象的。但他沒有自暴自棄,而是以驚人的毅力來砥礪自己,飽讀經書,關心時事,終于在人生的最后時刻,“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為自己人生劃上一個完美的感嘆號。燭之武用自己畢生精力、一生的才能等待這樣一個機會,當這個機會出現(xiàn)時,他毅然把握住這個機遇,不僅化解了一場殘酷的戰(zhàn)役和生靈涂炭的悲劇,還為自己的人生揮灑了精彩的一筆,還讓自己成為歷史星空中璀璨的明星。由此觀之,機遇是給有準備的人準備的,唯有胸中有竹才能把握機遇,創(chuàng)造成功。
有志不在年高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燭之武就是一匹蓄勢待發(fā)的老驥。也許他也曾因人生虛擲而悲哀過感傷過,但他并沒有放棄對國家與人民安危的.關心。我們可以想象出多少個日夜他翻看竹簡的手勢與眼神,想像出多少次他側耳細聽,焦急地渴盼著能從王宮中傳來征召自己的聲響。如果沒有對國家樸實的愛與時刻準備著為國家效力的心,一個小小的“弼馬溫”,一個須發(fā)皆白的老者,怎么能對晉國的歷史、對晉國國君的為人那么清楚,怎么能對秦伯的心理、對秦-晉之間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梢,即使烈士暮年,他依然一刻不停地關注著天下形勢,從沒有放棄過濟天下蒼生的理想。只要國家需要,只要自己一息尚存,不管命運對自己如何不公,仍會挺身而出,為國家為蒼生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熱。真是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活百歲!
五、小結:
本節(jié)課,我們感悟的是語言的力量,傳承的是愛國精神,運用的是語言文字,學到的是說話的藝術,愿我們都做中華文化的傳承者。
六、作業(yè):
利用比干、韓愈和魏征、鄒忌、觸龍等相關事例,寫一篇以“忠言不逆耳”為題的文章。
七、板書設計
燭之武退秦師
以退為進
示之以弊退秦利秦退
誘之以利
挑之以史圍鄭晉退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13
【學習目標】
1、語言建構與運用:掌握文中出現(xiàn)的“以、而、焉”等重點文言詞語和特殊句式,并歸納其規(guī)律,積累常見文言字詞,掌握文言句式,分析人物形象。
2、思維發(fā)展與提升:體會人物對話的語氣和特點,欣賞燭之武高超的勸說藝術。在掌握字詞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3、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體味本文類比推理和比喻說理的方法,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語言,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4、文化傳承與理解: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精神。培養(yǎng)積極的人生觀。
【重點難點】
1、重點:掌握文中出現(xiàn)的“以、而、焉”等重點文言詞語和特殊句式,并歸納其規(guī)律,積累常見文言字詞,掌握文言句式,分析人物形象。
2、難點:體會人物對話的語氣和特點,欣賞燭之武高超的勸說藝術。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
(一)作者及背景簡介
《左傳》的別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
《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谷梁傳》
因為《左傳》和《公羊傳》《谷梁傳》都是為解說《春秋》而作,所以它們又被稱作“春秋三傳”。
秦晉圍鄭背景。
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鄭有兩事得罪了晉國:其一,晉文公重耳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其二,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出兵幫的是楚國,而此役楚國失敗。
晉國為什么要聯(lián)合秦國圍攻鄭國呢?這是因為,秦國當時也要爭奪霸權,
也需要向外擴張。發(fā)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zhàn),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戰(zhàn)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lián)軍,另一方則是以楚國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lián)軍(鄭國名義上沒有參戰(zhàn),實際上已提前派軍隊到楚國)。兩年后,當晉國發(fā)動對鄭國的戰(zhàn)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伙伴。秦、晉歷史上關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這時的秦國也有向外擴張的愿望,所以,秦、晉聯(lián)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ǘ┳宰x課文,注意重點字的讀音
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縋(zhuì)而出共(gōng)其乏困秦伯說(yuè)
(三)題解
退:使動用法,使-----撤退;師:軍隊
二、合作探究
。ㄒ唬┭凶x第一段
1、理解以下文句:
“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晉/軍函陵,秦/軍汜南”
2、本段僅25字,卻道出很多內容,有哪些?
。ǘ┭凶x第二自然段
1、誦讀,體會和把握人物性格和心理:
“國危矣”
“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2、重點體會以下詞句: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無能為也已
是寡人之過也
3、提問:面對為難,鄭國君臣的表現(xiàn)如何?
。ㄈ┭凶x第三段
1、學生借助注釋細細梳理本段。(品味燭的形象及其高超的游說技巧,)
2、分析理解本段。
。1)“夜……秦伯”:
(2)燭之武說秦伯運用了高超的攻心術,請找出原文相對應的句子:
第一步:欲揚先抑,以退為進。
第二步:闡明利害,動搖秦君。
第三步:替秦著想,以利相誘。
第四步:引史為例,挑撥秦晉。第五步:推測未來,勸秦謹慎。
3、“秦……乃還”表現(xiàn)了秦王怎樣的形象。
4、探究燭之武游說藝術。
(四)研讀第四自然段
1、重點品位下列詞句: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取蔽之”
2、提問:本文是如何結尾的?
三、交流展示
(一)文章寫燭之武在使命面前,先“僻”后“受”,有什么作用?
。ǘ⿻x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條理由退兵,你怎樣看待晉文公的退兵理由?
。ㄈ┱n文雖短,但在敘述故事時,卻能夠處處注意伏筆與照應。請舉例分析這一寫法特點。
《燭之武退秦師》答案
二、合作探究
。ㄒ唬┭凶x第一段
1、“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是本段關鍵一句,語速要較慢,尤其是“且”處應稍作停頓,“也”字要拖長聲音。
2、“晉/軍函陵,秦/軍汜南”!皶x”“秦”之后要略作停頓。因為“軍”在此名詞活用為動詞,當“駐扎”講。
3、明確:①秦晉圍鄭,來勢兇猛;弱小鄭國,危如累卵。②“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晉圍鄭的原因,又暗示鄭國有機可乘,為“燭之武退秦師”埋下了伏筆。
。ǘ┭凶x第二自然段
1、“國危矣”要讀出心情沉重之感!叭羰範T之武見秦君,師必退”要讀得堅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是燭之武對只能虛度人生的無可奈何慨嘆,要讀出傷感的基調,而鄭伯,面對燭之武的.牢騷,并沒有表現(xiàn)出絲毫的不滿,而是從諫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鄭伯之言一定要讀得心平氣和。
2、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之:助詞,
無能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無能:不能。已:同“矣”。
是寡人之過也——這是我的過錯。是:這。(判斷句)
3、提問:面對為難,鄭國君臣的表現(xiàn)如何?
明確:①佚之狐出謀劃策,力薦燭之武。②鄭伯從諫如流,情真意切,感動了燭之武。③燭之武面對鄭伯的誠意,深明大義,承擔了赴秦說秦師的重任。
(三)研讀第三段
1、“夜……秦伯”:說明形勢危急,燭之武不畏危險。
2、燭之武說秦伯運用了高超的攻心術:
第一步:欲揚先抑,以退為進。(坦言知亡,避其銳氣:鄭既知亡矣。)
第二步:闡明利害,動搖秦君。(亡鄭只對晉有利:鄰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著想,以利相誘。(舍鄭會對秦有益:君亦無所害。)
第四步:引史為例,挑撥秦晉。(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測未來,勸秦謹慎。(唯君圖之。)
3、秦……乃還:秦權衡利害,決定退兵,但卻派人留守要塞,體現(xiàn)其老奸巨猾的一面。
4、探究“三巧”游說藝術。
。1)以“利”巧攻心理。(2)以“害”巧析形勢。(3)以“史”巧施離間。
5、學生同桌討論歸納,師引導學生歸納本段知識點:
亡:動詞的使動用法;利: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闕:形容詞的使動用法;鄙:名詞的意動用法;
封:名詞的意動用法;厚: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盒稳菰~活用為動詞;乏困: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東:名詞活用做狀語;陪:通假字,通“倍”;
共:通假字,通“供”;厭:通假字,通“饜”;
說:通假字,通“悅”;闕:通假字,通“缺”或“掘”;
6、師引導學生結合燭的游說步驟即興背誦本段。
。ㄋ模┭凶x第四自然段
1、誦讀指導: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微”后果作停頓,因“微”是連詞,表假設,為“假如沒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詞,為“那”!耙蛉酥/而取蔽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頓。
2、提問:本文是如何結尾的?
明確:以晉文公再風云突變中,頭腦前行,毅然撤軍作結。而這也正是燭之武所想達到的目的。
三、交流展示
(一)文章寫燭之武在使命面前,先“僻”后“受”,有什么作用?
答:這段文字看似閑筆,卻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了燭之武的境況,是一個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評鄭伯不能用人,但在關鍵時刻,作為國君尚能接受規(guī)諫,誠懇負責。三是點明燭之武深明大義,以解國難為重。這一內容粗線條地勾勒出燭之武的形象,為下文寫他奔赴國難的義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鋪墊。
。ǘ⿻x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條理由退兵,你怎樣看待晉文公的退兵理由?
答:其實,“不仁”是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講“仁義”,當初就不會發(fā)兵攻鄭!安恢辈攀菍嵸|!爸蓖ā爸恰,這個“智”,是理智,就是對現(xiàn)實情況的客觀分析,對動武后果的冷靜判斷!耙詠y易整,不武”,勝負之數(shù),難以意料。晉的退兵,說到底,也是一個“利”字起作用。
。ㄈ┱n文雖短,但在敘述故事時,卻能夠處處注意伏筆與照應。請舉例分析這一寫法特點。
答:文章注意伏筆與照應的地方較多,如:①在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時,說是“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說明秦、鄭并沒有多大的矛盾沖突,這就為下文燭之武說退秦師埋下了伏筆。②“夜縋而出”,照應了開頭的“秦晉圍鄭”,“國危矣”的有關內容。③“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應了上文秦、晉雖是聯(lián)合行動,但貌合神離,既沒有駐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動也不需要通知對方,這就為秦、鄭聯(lián)盟提供了條件。
文章預后瞻前,巧施伏筆,簡練而不失謹嚴,自然而耐人玩味。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14
一、 導入
孫子兵法有云:攻城為下,攻心為上?磥怼叭绮粻之舌”在亂世中發(fā)揮著極大的作用。今天就讓我們重新學習《燭之武退秦師》,感受這千古不朽的語言的魅力。
二、 感知課文,快速歸納文章結構。
。ㄒ唬╅喿x訓練
1.本文選自《 》。它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
的 體史書,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史官 所作,與《 》《 》合稱為“春秋三傳”。
在這個步驟插入講解: 史書體例
、偻ㄊ罚翰婚g斷地記敘自古及今的歷史事件,如《史記》。
、诰幠牦w:以年代為線索編排的有關歷史事件,如《左傳》。
、蹏鴦e體: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的歷史,如《戰(zhàn)國策》。
、軘啻罚河涗浤骋粫r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如《漢書》。
⑤紀事本末體:以事件為主線,將有關專題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創(chuàng)于南宋的袁樞,如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
、藜o傳體: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如《史記》。
(二)文章結構
2.本文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四個階段是:
、 ;② ;③ ;④
3.說退秦師的理由:
① ;② ;③ ;
三、 考點解析
文言文閱讀在高職考試中分值有15分,5個小題,而且考點也是基本固定,在選文上基本以人物傳記類為主。在選項的設置上,很多的選項都來自我們學過的課文,體現(xiàn)了語段出自課外,考點來自課內的特點,所以我們在復習時,要立足課內,延伸課外。
四、鞏固訓練
。ㄒ唬 詞類活用
⒈下列句子不同類的一項是( )
、贂x軍函陵,秦軍氾南(駐軍,駐扎)②夜縋而出(在晚上,當晚)③且君嘗為晉君賜矣(恩惠,好處)④與鄭人盟(訂了盟約;建立同盟)⑤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ㄔ跂|邊;在西邊)⑥臣之壯也(壯年)⑦唯君圖之(計劃,考慮)
、嘣絿员蛇h(遠方,邊遠的地方)⑨君亦無所害(害處)
A. B. C. D.
倒裝句
、毕铝芯涫讲煌惖囊豁検牵 )
A.以其無禮于晉(于晉無禮──介賓短語后置)
B.且貳于楚也(于楚從屬── 同上)
C.佚之狐言于鄭伯(于鄭伯言── 同上)
D.何厭之有(有何厭── 賓語前置)
。ㄈ┩僮
、睂ο铝芯渲袥]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A.且貳于楚也
B.共其乏困
C.秦伯說,與鄭人盟
D.失其所與,不知
(四)閱讀訓練
、睂ο铝芯渲袆澗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
A晉軍函陵(軍:軍隊) B貳于楚也(貳:從屬二主)
C是寡人之過也(是:這) D亡鄭以陪鄰(陪:增加)
、诚铝小捌洹弊忠饬x不同于其他三項的是( D )
A君知其難也 B共其乏困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還也
4.下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C )
A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
B秦伯說,與鄭人盟:秦伯很高興,與鄭國簽訂了盟約
C且君嘗為晉君賜矣:況且您曾經接受晉國的`恩惠
D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如果您能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作東方道路上的主人
五,課外訓練
人有惡蘇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萬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與小人群也。”武安君從齊來,而燕王不館①也。謂燕王曰:“臣東周之鄙人也,見足下,身無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顯臣于廷。今臣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足下不聽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傷臣于王者。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保ā稇(zhàn)國策·燕一》)
1.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天下不信人 信: B.傷臣于王者 傷:
C. 燕王不館 館:安排住宿 D. 人有惡蘇秦于燕王者 惡: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①王以萬乘下之 ②以其無禮于晉
B.①臣東周之鄙人 ②臣之壯
C.①傷臣于王者 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D.①今臣為足下使 ②且君嘗為晉君賜矣
3. 翻譯下列句子:
。1)身無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顯臣于廷。
。2)人必有言臣不信,傷臣于王者。
附錄:《燭之武退秦師》譯文
晉文公、秦穆公出兵圍攻鄭國,因它對晉國無禮,而且在與晉國交好的同時,又私下對晉國的敵人楚國表示友好。晉軍駐在函陵,秦軍駐在汜南。
鄭國大夫佚之狐對鄭文公說:“國家很危險了!如果派燭之武去見秦國的國君,秦國的軍隊必定撤退!编嵨墓爮牧怂脑挕T之武辭謝說:“我在壯年的時候,還比不上別人;現(xiàn)在老了,無能為力!”鄭文公說:“我不能早早用你,今日情急而求你,這是我的罪過啊。然而,鄭國滅亡了,你也有所不利!”燭之武答應了他。
深夜,燭之武用繩子吊出城墻。他見到秦穆公說:“秦國與晉國圍攻鄭國,鄭國已明白自己將會滅亡。如果滅亡了鄭國而有利于您,怎么敢冒昧地拿亡鄭這件事情來麻煩您?缭綍x國,把秦國的邊界置于遠方,您也知道這有多大困難。怎么可以用滅亡鄭國來擴大鄰國的疆土呢?鄰國越雄厚,您就越薄弱。如果饒恕了鄭國,并且把它做為東邊大道上的主人,那么秦國使節(jié)來往時,我們就可以供給他所缺的東西,您并沒有損失什么。況且您曾被晉君賜予過了,他答應把焦、瑕兩地給您。可是,晉王早晨渡過河去,晚上就筑城來防備您,這是您所知道的吧。晉國,哪里有滿足的時候呢?它既然能把鄭國當成自己東邊的國境,那就會肆意擴大他西邊的國境。如果不損害秦國,又將從何而去取呢?損害秦國來壯大晉國,就請您認真想想吧。”
秦穆公很高興,便與鄭國訂立了盟約,派杞子、逢孫、揚孫守衛(wèi)那里,自己就回去了。晉國大夫子犯請晉文公追擊秦軍,晉文公說:“不行。沒有那人的力量,我今天也到不了這一地位。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后傷害他,這是不仁義;失去了自己所結盟的力量,真是不明智;利用混亂去改變已有的協(xié)調,這并不是威風。我還是回去吧!庇谑,也離開了鄭國。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15
【教材分析】
《燭之武退秦師》是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中“尋覓文言津梁”專題“因聲求氣”板塊的一篇講讀課文。本專題旨在引導學生通過誦讀覓得文言文的津梁,汲取古代經典的智慧,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豐富其精神世界。本板塊的教學必須以“讀”為重點,以“讀”為主線,以“讀”為主要的手段,要讀出文言文的特點、氣韻和魅力。
課文安排在專題首位,是因為內容情節(jié)相對簡單,但是又涉及秦、晉、鄭三國歷史上的恩怨和古代官職、人稱以及外交辭令,更涉及到許多古今異義的詞語,所以掃除文言字詞障礙是理解文章邏輯美和語言美的前提。
【學情分析】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是古人總結的讀書方法,但是現(xiàn)在的學生普遍不會讀或者讀不好文言文。因而,本文的教學,教師必須保證學生的誦讀時間,指導誦讀的方法,切實使學生了解文言文誦讀的要求、特點和方法。
關于文言文內容理解,學生經過初中三年和高中一年的學習,已經初步掌握利用工具書和書下注釋疏通簡易文言文的能力,教師要在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加強對文章思想情感的理解,避免逐字逐句式枯燥的講解。
【設計思想】
《燭之武退秦師》是一篇敘事文章,有敘述,有描寫,以人物的對話為主,有多種語氣的表達,因而我在設計此篇課文時注要采用誦讀法,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同時,在掌握重點文言句式和字詞的基礎上,通過問題設置將燭之武退秦師的背景、結果以及燭之武的形象特點聯(lián)系在一起,引導學生了解勸諫藝術。
【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左傳》及相關文學常識;
2、掌握文言句式及實虛詞,了解文言文誦讀的`基本方法;
3、分析人物(燭之武)形象。
【過程與方法】
1、以誦讀為手段,以問題為線索,梳理文章脈絡;
2、探究燭之武退秦師的。原因;
3、了解勸諫藝術的現(xiàn)實意義。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學習燭之武臨危受命,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2、學會如何與人交流、溝通。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英雄在人們心目中是偉大的,他們?yōu)槊衽艖n,替國解難,殫精竭慮,置個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時期鄭國的燭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們借選自《左轉》的這篇歷史散文了解燭之武退秦師的起因、經過和結果,一起去學習他的說話藝術。
題目中的“退”是使動用法,“師”解釋為軍隊。
【設計意圖】利用閱讀期待,激發(fā)學生急于閱讀的興趣。
二、檢查預習
引導學生質疑,對課文中難以理解的字詞解難。
【設計意圖】通過質疑,了解學生預習情況,把握學生學習能力。通過強調文中重點實虛詞,疏通課文內容,提高學生文言文理解能力。
二、了解《左轉》
《左傳》是我國第一步敘事詳細的編年體歷史著作,相傳為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主要記載了東周前期240多年間各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國先秦歷史很多價值的文獻,也是優(yōu)秀的散文著作!蹲髠鳌飞朴诿鑼憫(zhàn)爭和記述外交辭令,記事條理清楚,詳略得當;寫人簡潔生動,人物形象栩栩生動,是歷代散文的典范。
【設計意圖】文科生對于文學常識的學習需要落實到每節(jié)課,每篇課文中。
三、把握文章脈絡
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請大家再次速讀課文,回答問題。
(一)燭之武是在怎樣的背景下退秦師的?齊讀第一自然段。
、倨錈o力于晉:鄭國曾經對晉文公無禮
、谇屹E于楚也:從屬于晉的同時,又從屬于楚國
投影:補充故事背景
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鄭國做了兩件對不起晉國的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鄭國沒有以禮相待;而是公元前632年的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果楚國大敗。
。ǘ┮谎允箛d,一語使國亡,燭之武是怎樣說服秦伯的呢?生讀第三自然段。
、汆嵓戎鲟崱芷滗J氣。
理解:燭之武似乎是站在秦國的立場上說話,這自然會使秦伯放下戒備之心,愿
意聽他把話說完,從而為進一步打動秦伯提供了可能。
、卩徶,君之薄也!U明利害。
理解:秦、鄭相距遙遠,晉、鄭確是近鄰,因此亡鄭只能對晉國有利,對秦國不但無利益可言,反而因“鄰之厚”而“君之薄”。燭之武這兩句話的目的是闡明利害,委婉而謹慎地動搖秦君。
、坌欣钪鶃,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以利相誘。
理解:以利益引誘秦伯,說明保存鄭國對秦國可能有種種好處。當然,獲得這些好處的前提就是要秦國放棄進攻鄭國。
、芫病允窞槔
理解:在一番拉攏利誘之后,燭之武察言觀色,又不失時機地從兩國的歷史關系上說明晉國曾對秦國過河拆橋,忘恩負義。
、莺螀捴?不厥秦,將焉取之?——推測未來。
理解:從歷史講到現(xiàn)實,進而推測未來,燭之武分析了晉國的貪得無厭,推測其滅鄭之后必定要進犯秦國。燭之武**裸地挑破秦晉關系,可以讀得慷慨一些。
誦讀指導:這段話說的委婉謹慎,但又有著很強的內在邏輯力量,誦讀時要注意說話的口吻,口氣不可太強,更不能咄咄逼人,但又不能軟弱無力。
文言實虛詞:①越國以鄙遠。②敢以煩執(zhí)事③焉用亡鄰以陪鄰?④何厭之有?⑤舍鄭以為東道主⑥行李之往來⑦既東封鄭⑧唯君圖之
齊讀第三自然段。
【設計意圖】本段的古今異義詞語較多,重點講解利于學生對內容的理解。。
。ㄈT之武退秦師的結果如何?
、偾貒鴲偅c鄭人盟。
、谑硅阶、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蹠x文公: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芪崞溥也。
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
誦讀指導:此段以整句為主,思維嚴密,表現(xiàn)出晉侯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
斷,要讀得沉穩(wěn)自如。
自由誦讀課文一、三、四自然段。
【設計意圖】以上教學環(huán)節(jié),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通過誦讀課文和尋找關鍵詞句感知課文內容,把握文章脈絡。
(四)燭之武究竟是個怎樣的人?他是自告奮勇要求去勸退秦師的嗎?
、儇骸叭羰範T之武見秦君,師必退!保▊让婷鑼懀⿵呢谥形覀兊弥,燭之武的能言善辯、才華橫溢早已聞名鄭國。
、冢T之武)辭曰:“臣之壯也嗎,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業(yè)已!保ㄕZ言描寫)有滿腹委屈和牢騷,不過牢騷發(fā)泄后又義無反顧地奔赴敵營。說明他是個深明大義、知難而退的勇士。
③巧妙地掌握秦伯的心理,一番話便說服了秦伯,說明燭之武是個不卑不亢、機警善辯的外交家。
、苤阅軌蜃プ∏夭,是因為他對鄭國這樣一個小國的地位、力量以及兵臨城下的局勢了如指掌,說明燭之武還是個審時度勢、統(tǒng)觀全局的政治家。
誦讀指導:燭之武滿腹牢騷,鄭伯情真意切,讀這段話時虛詞是關鍵。
【設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目的在于總結人物形象特征,對人物塑造方法的把握。
。ㄎ澹T之武為什么會成功?除了他自身的機智、善辯這些主觀原因還有那些客觀原因?
、儇垩圩R英雄的伯樂。
、卩嵅朴诩{諫、勇于自責!拔岵荒茉缬米,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作為一國之君,能主動自責,可見其肚量和情真意切。況且鄭伯不止于自責,還能指明鄭國滅亡的后果。誠意和透徹的分析終于打動了燭之武(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邸盁o禮于晉”、“貳于楚”之事也是小事,晉鄭間并無深仇大恨,且與秦關系不大,所以危急情形尚可緩和。
、軆绍姺直v扎,使鄭有機會單獨接觸秦君。
。﹥热菪〗Y
全文以“退秦師”為中心,從秦晉圍鄭開始,到秦晉退兵作結,塑造了燭之武有勇有謀、能言善辯、審時度勢的形象。
再次自由誦讀全文。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篩選課文中有用的信息,并發(fā)揮想象,加深對燭之武形象的理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避免按課文順序講解的枯燥沉悶。
四、合作探究
1、古話說:伴君如伴虎。披“龍鱗”、逆“圣聽”需要大智大勇,而作為君王更需要虛心采納方可成就偉業(yè),你還知道哪些善諫忠臣和善納明君?
①鄒忌與齊威王:齊王接受鄒忌的進諫,聽取群臣的意見,于是有“戰(zhàn)勝于朝廷”的美談。
、谟|龍與趙太后:觸龍抓住趙太后愛子之心,將心比心、動之以情、申明大義,最終解開太后心結。
、畚赫髋c唐太宗:唐太宗“夫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歿,朕失一鑒矣!
、芄苤倥c齊桓公:齊桓公豁達大度,不但沒有治管仲的罪,還任命他為相,后來齊國日益強大。
2、勸諫藝術對于現(xiàn)代人有怎樣的意義?
、倮斫鈱Ψ礁惺埽駥υ,有效溝通;
、趦A聽別人意見,完善自我,提高修養(yǎng);
【設計意圖】通過對現(xiàn)實生活的關注,鼓勵學生更好地把理論用于實踐。
五、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一起了解了燭之武退秦師的相關內容,感受燭之武的勇敢、機智和善辯,這種委婉勸說的藝術在今天仍然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我們還應學會傾聽和交流,唯有這樣才能成就一番事業(yè)。
六、布置作業(yè)
整理課文中文言句式和實虛詞。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相關文章:
《燭之武退秦師》的教案05-27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08-25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03-07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03-28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推薦】02-26
燭之武退秦師優(yōu)秀教案02-28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及反思08-26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精品01-29
燭之武退秦師的教案優(yōu)秀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