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實用)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xù)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
真誠是藝術的第一要義,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自己信任才能勸服別人。
這幾天,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火了,不僅吸引多數(shù)觀眾深夜守候,垂涎不止,更讓很多人流下感動的淚水。原來,無論從選題還是從播出時間來看,《舌尖上的中國》都只能算是熒屏上的“弱者”。它出乎意外地走紅熒屏,卻帶給我們超越美食的思索。
哲學家費爾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東西!皬囊黄鹣龋渡嗉馍系闹袊肪筒恢皇且徊筷P于吃的紀錄片!翱粗S挖出來,火腿吊起來,漁網(wǎng)里閃閃發(fā)亮,揭開蒸籠白花花、冒著蒸汽的饅頭,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響……都讓人激烈得落淚。多可愛的'中國!睆纳嗉馍系闹袊,到味蕾中的家鄉(xiāng),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體現(xiàn)了該片的獨特性——通過美食這個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國人、人和食物的關系、人和社會的關系。
看這部充溢溫情的紀錄片,有人想起了小時候“媽媽的味道”,有人體會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也有人升華到了“愛國主義”的境界,還有人上升到了“文化輸出”的高度……一部作品為何能在不經(jīng)意間獲得超越話題的巨大影響?
“不是空洞地宣揚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從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藝和生產(chǎn)過程入手,協(xié)作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鳴!币晃痪W(wǎng)友的評價,指出了該片的勝利所在:真誠的看法,真實的力氣。反觀當下很多作品,高投入、高科技、大場面……什么都不缺,卻只有少了真實。什么都不遺余力,卻只有沒有真誠。
有一個不太悅耳的說法:美國人喜愛拍科幻片是因為找不到歷史,中國人喜愛拍穿越劇是因為不展望將來。這樣的武斷結論值得商榷,但它提出的問題卻發(fā)人深省。假如滿意于閉門造車,沒有對現(xiàn)實的觀照,或者只關注少數(shù)人錦衣玉食的奢侈,卻無視一般人豐衣足食的愿望,不管是穿越歷史,還是暢想將來,都不行能有打動人心的力氣。
文化體制改革正在深化推動。轉(zhuǎn)型的挑戰(zhàn)、創(chuàng)新的壓力,考驗著每一個文化從業(yè)者。然而,有一些人依舊故我,在陳舊空洞的說辭中打轉(zhuǎn)。有一些人以種種束縛為由,在改革創(chuàng)新中趑趄不前;也有一些人在遭受指責質(zhì)疑時,歸咎于觀眾的“審美取向”和論者的“外行身份”。作為商業(y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告知我們,即便是“愛國主義”的宏大主題,也可以充溢細微環(huán)節(jié)與溫情;即便是對外傳播中國形象,也應當展示一般中國人的喜怒哀樂;即便是純粹的商業(yè)類節(jié)目,也可以實現(xiàn)藝術與經(jīng)濟的雙贏。
“帶著對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這個紀錄片!睂а蓐悤郧溥@句話令人印象深刻。真誠是藝術的第一要義,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自己信任才能勸服別人,這是該片走紅的“秘訣”,也是每個文化創(chuàng)作者應當深思的問題。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2
《舌尖上的中國》紀錄片在央視播出后,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它是我所看過的中文紀錄片中最好的一部。它打敗了同時段的熱播劇,幾乎創(chuàng)造了一個中國紀錄片的奇跡。中國人的思想觀念,自然而深邃,素來講究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以食文化為窗口,滲透了濃濃的人文關懷,處處在展現(xiàn)著中國的文化與哲學,尊重自然,天人合一,五味調(diào)和,剛?cè)嵯酀,重視親情、重視家庭、勤勞能干、刻苦忍耐、追求極致的中國博大精深的文明精髓之中。
《舌尖上的中國》用那細膩的畫質(zhì),優(yōu)美而樸素的解說,給我們展現(xiàn)了中華飲食文化的精致和源遠流長。一葉一菩提,一花一世界,每一種美食的背后都有一個深入人心的故事,都承載著一份傳承千年的文明。我們從那些精致、復雜的工藝中,看出普通家庭對生活的熱愛,對美的追求。在食品安全讓人們恐慌的時代,《舌尖上的中國》大膽以美食為名,在一位位平凡主人公的`日常生活片段中,向大家講述了食材最返璞歸真的做法,同時也折射出了當?shù)厝藗兊纳瞽h(huán)境、習俗,表達出了對普通人生活狀態(tài)的關注和尊重。
這部紀錄片,從天寒地凍的東北查干湖,到四季常青的海南島,可謂是走遍中國的江南塞北,它把美食當做文化來敘述,不僅僅停留在‘吃’這一表面現(xiàn)象上,更多的是揭示這方水土、這方人情;當觀眾在熒屏上看見自己家鄉(xiāng)的風土人情,人文歷史,自然倍感親切,進而激發(fā)內(nèi)心深深的鄉(xiāng)愁。
也許我們在近代史上,曾不止一次的嘲笑農(nóng)耕民族的軟弱與保守,贊賞西方海洋文明的進取與開放。但又有哪個民族能夠把對土地的眷戀和對上蒼的景仰,如此密切地系于一心。他們勤勞樸實,在埋頭種地和低頭吃飯時,總不會忘記抬頭看一看天。
在工業(yè)文明如此發(fā)達的今天,人們不斷追求利益與效率,細膩而繁瑣的美食,漸漸淡出了我們的生活。流傳了千年的飲食文化與特色,在工業(yè)文明面前脆弱不堪;為了生活,年輕人外出打工,留守的只有老人與孩子,祖祖輩輩流傳的手藝,再難尋覓繼承者......
“帶著對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這個紀錄片”。導演陳曉卿這句話令人印象深刻。真誠是藝術的第一要義,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自己相信才能說服別人。我也獻上我的真誠,用含淚的微笑,來表達我對陳曉卿和他的《舌尖上的中國》最高的敬意。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3
4月18日晚,暌違兩年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終于被端上電視熒屏的餐桌。一以貫之的解說詞、熟悉的配樂、行云流水般的旁白和畫面,都讓《舌尖2》維持了上一季的精良和考究。有觀眾直呼“觸動靈魂”,口水和淚水齊飛。
如果說《舌尖1》開創(chuàng)了國產(chǎn)紀錄片的歷史,那么,《舌尖2》無疑仍在繼續(xù)創(chuàng)造更多的第一。央視1套每周五晚九點的首播,央視多頻道多時段的重復播出,每周只播一集的“追劇”范兒,大型綜藝節(jié)目般的廣告投放,不菲的國內(nèi)國外版權收入,以及大型電商同步跟進的營銷大戰(zhàn),都將國產(chǎn)紀錄片的市場地位,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我們開始意識到:好的紀錄片,相比肥皂劇與娛樂秀,不僅收視率可以更高,經(jīng)濟效益也可以更大!吧嗉馍系闹袊敝詴蔀橐粋響亮的品牌,不只是名字取得有新意,也不只是因為“吃貨”越來越多;而是因為,這是一部對美食充滿了敬意的紀錄片,它滿溢著對自然饋贈的感恩,對草根勞作的歌詠,和對中國飲食文明的'禮贊。
相比第一季,第二季更為鮮明地加強了對社會文化層面的挖掘:從人開始,敘事起興,入眼觀感,入心情感,美食成為背景,靈魂感受觸動。雖然也會有人覺得,故事略顯喧賓奪主,對食物描述太過匆忙,但是一部主題為“探討人與食物關系”的紀錄片,本來就不只是一場美食盛宴,它不是“天天飲食”的菜譜,更不是“美女私房菜”。
《舌尖》躍出屏幕之外的,有一種媽媽的味道、兒時的味道、故鄉(xiāng)的味道。就像第一集“腳步”中的養(yǎng)蜂人逐花而行,很多人都遠離故土成為異鄉(xiāng)之人,擁有幾千個味蕾的舌頭,卻頑強保存著來自兒時、來自故土的味覺記憶!渡嗉狻纷屓擞蟹N沖動,想要回家再吃一頓媽媽做的飯,跟媽媽學做一道家鄉(xiāng)菜,奔波路上永遠帶一點家鄉(xiāng)美食,認真對待我們的一日三餐。
對家庭溫情和血緣親情的渲染,也是《舌尖》的動人之處。這是一部美食紀錄片,卻看不到酒店的名廚,只有民間的廚房。用一種平視而非俯拍的角度,講述著市井美食與草根生活,市井味與人文味的和諧混搭,讓人產(chǎn)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以美食見人生,將美食寄托在人物的情感和故事當中,既是《舌尖》的最大特點,也是其最為成功之處。真正流連“舌尖”的美味,不是價格昂貴的“高大上”美食,而是藏在自然深處溢滿草根味道的食材,以及那些親近它的人,春夏秋冬的辛勤勞作,苦辣酸甜的生存故事。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4
央視紀錄片頻道的美食節(jié)目《舌尖上的中國》最近十分火。我一口氣將七集全部看完,還意猶味盡。這檔節(jié)目確實做得非常成功,很好看,打破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紀錄片模式,整部片子唯美真實,充滿了人情味,讓觀眾看到了久違的人們對大自然饋贈的珍惜和情感,攝影更是此部片子的一大特色。
《舌尖上的中國》在呈現(xiàn)各色美食之外,展示的是人和食物的關系、人和自然的關系、人和社會的關系,是普通中國人的人生百味,所謂“天人合一”,在這里也能完美體現(xiàn)。誠意面對食物,精心烹飪,然后有感情地把菜端上桌子,給心愛的人,這是廚房和美食的`秘密。一位澳門76歲老阿婆和老伴兒做了50年蝦醬,老伴兒去世了,老阿婆自己默默制作蝦醬,食物里滿是對老伴兒的懷念。其實,這就是節(jié)目想告訴我們的,有感情的東西才是美食。
每一道美食背后,都包含著古老的文化傳統(tǒng)和關于食物樸素而精彩的故事,通過美食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悠久的歷史。中國人熱愛美食,是源于對生活的熱愛。
該片的總導演陳曉卿,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項目運營部主任,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美食專欄作家。1965年生于安徽靈璧,中央電視臺高級編輯,畢業(yè)于中國傳媒大學,主修攝影,同年被推薦免試攻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攝影美學,畢業(yè)后進入中央電視臺。他的美食理念:“美食不是技術,絕對來自民間”,做紀錄片的理念:“擺事實,不講道理”。
看完了陳曉卿的資料,對于此片在攝影上的成就也就有了完美的答案——只有具備極高美學修養(yǎng)和熱愛生活的導演才能做出如此專業(yè)的片子。陳曉卿說一部好看的片子決定于題材、預算和創(chuàng)作者,三者缺一不可。此部片子的題材關于“吃”,與所有人息息相關,必然會受到關注。一個好的制作團隊更是這部片子成功的關鍵所在,所謂天時地利人和然也。這樣想來,《舌尖上的中國》能出自這樣的團隊之手也是理所應當?shù)摹?/p>
“吃”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部分,《舌尖上的中國》給我們詮釋了一個精彩的美食世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涵還有許多方面,希望有更多更廣的傳統(tǒng)題材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諸如:歷史、自然地理、旅游、文化、宗教禮儀、文房書畫、收藏等等,希冀中國未來能涌現(xiàn)出更多優(yōu)秀的導演和專業(yè)的團隊,帶給國人更加好看的作品,摒棄商業(yè)利益,更多地傳承和發(fā)揚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和風土人情,不僅可以愉悅我們的眼球,更能凈化和感染我們的精神和心靈,讓我們感恩于祖先并且熱愛養(yǎng)育我們的這片土,相信只有這樣的節(jié)目才純凈、質(zhì)樸、感動,才更有生命力,為觀眾所喜愛。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5
20xx年5月,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播出了一部與飲食有關的紀錄片。播出之前,并沒有人對這部片子寄予厚望。因為整個拍攝在資金、技術、經(jīng)驗等多方面都受到制約,相關的宣傳也寥寥無幾。
然而隨著片子的播出,那些誘人可口的美食、深厚的人文情懷、豐富的飲食文化,深深地吸引了大量的觀眾,成為人們津津樂道、口口相傳的優(yōu)秀紀錄片。其實,這部片子我們都不陌生,就是《舌尖上的中國》。
很多人將這部片子的成功,歸結于中國人對于飲食文化的喜愛:食物的滋味不僅僅局限于舌尖之上,它可以承載幾代人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的生活傳統(tǒng)、風俗文化,它反映了人們的偏好,也反映著人們的性情。人們之所以對飲食的話題樂此不疲,除了滿足口舌之快,更重要的是它包含著人間百態(tài),家常世情。
誠然,將飲食作為拍攝的視角,是這部片子立意上的高明之處。但是,沒有攝制團隊背后的付出,也很難有制作如此精良的作品。在第二季的《舌尖上的中國》里,導演組特意增加了一集花絮內(nèi)容,向觀眾們展示了這部深受歡迎的紀錄片究竟是怎樣“煉”成的。
在我們的想象中,拍攝美食節(jié)目是一件非常愜意的'事情:尋遍祖國大好河山,品嘗名揚四海的各大菜系,探訪幾近失傳的民間秘制。但真實的情況是,為了拍攝到最為壯觀的捕魚盛景,攝制組需要忍受零下30度的嚴寒;為了記錄下葡萄成熟最新鮮的一刻,他們只身穿越酷熱干旱的荒漠;為了尋找難得一見的野生食材,他們更是翻山越嶺風餐露宿。除了旅途的艱辛、環(huán)境的惡劣,攝制組還面臨著各種技術上與設備上的問題。為了能更好地呈現(xiàn)壯觀的全景,團隊反復調(diào)整航拍的方式,克服技術條件的限制,精益求精。我們看到的每一幀精美的畫面,就如同新鮮的食材,只有經(jīng)過千萬道工序、“煎炸烹煮”,最終才能呈現(xiàn)給觀眾一道生動的文化大餐。
觀看這個紀錄片的花絮,讓我感觸頗深。攝制組的一位導演曾說:“一切成功的秘密,都來自于笨拙的探索!弊龊靡坏啦耸沁@樣的,拍好一個片子也是這樣的。其實,在我看來,做好任何一個工作都需要不畏艱辛,反復嘗試。
我們都知道煤炭行業(yè)目前處于相對低迷狀態(tài),市場供過于求,企業(yè)效益下滑。面對這種嚴峻的行業(yè)形勢,許多人工作的積極性也大不如從前。實際上,我們不能僅僅因為眼前的得失而失去對工作的動力,失去對企業(yè)的信心。越是在這種困難的環(huán)境下,越不能選擇消極逃避。不論是處于生產(chǎn)一線的員工,還是在管理崗位上的員工,都應該在日常工作中,反復摸索,精益求精,改進優(yōu)化工作方式,提升工作的效率;學會如何解決工作中的難題,應對各種壓力,這樣我們才能在崗位上有所收獲,幫助企業(yè)從細節(jié)提升生產(chǎn)效率、降低運營成本,最終使企業(yè)走出低迷的困境。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6
中國有句老話:“民以食為天”。數(shù)千年來,中國人對食物都是極為講究的。在我看來,這不僅是對美食的追求,也是對生活的追求。無論是王侯將相,還是平民百姓,都離不開一日三餐。食為生活之根本,一個人對食物的態(tài)度,代表著他對生活的態(tài)度。
我國幾千年的飲食文化中,不乏山珍海味、玉盤珍羞。但我認為,人間最難得的美味并不在名家酒樓的豪華宴席里,而在于尋常百姓家中的飯桌上,在于一頓家常便飯背后的人與食物的故事!渡嗉馍系闹袊罚脭z像機帶領我們走訪大江南北,尋找人與食物之間的故事。我國疆域遼闊,自然環(huán)境各異,飲食習慣千差萬別。但在這些不同的食材,不同的烹飪方式,不同的鍋碗瓢盆中,承載的對生活的信念卻始終相同。
在《舌尖》里,有許多讓人心生觸動的鏡頭:
養(yǎng)蜂人為謀生計,每年花期出遠門忙碌一定會帶上家中準備好的路菜。只要吃到家鄉(xiāng)的味道,就能忘記遠行帶來的疲憊;常年在外打工的年輕人,過年回家剛進門口,只要聞到自家廚房熟悉的飯菜香味,在外的辛酸也就變得不值一提;遠離家鄉(xiāng)的人,收到母親或姥姥臘制的肉,內(nèi)心總是滿滿的溫暖......中國人吃飯講究團圓,一家人圍在一起吃飯,即使是粗茶淡飯,也沒有比這更美味的了。食物,是一種鄉(xiāng)情的牽絆,是親情的關心,是遠在他鄉(xiāng)的思念。
在大山里,有一種原始的美味叫做蕨根糍粑。從大山中挖取蕨根,用山林里的材料組成天然的過濾系統(tǒng),清洗蕨根,提取蕨根漿液,不斷沖洗,不斷過濾,把蕨根漿煮熟,裹上淀粉,便成為蕨根團。這是一種自然的美味,是祖先在食物缺乏的'時代里靠智慧創(chuàng)制出來的美味。蕨根糍粑傳至今日,已不僅是美味的傳承,更是對自然虔誠、感恩的心態(tài)的傳承。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食物的追求已不僅限于果腹,還要求色香味俱全。煎炒烹炸燜溜熬燉,紛繁復雜的烹飪方式,給予食材全新的生命。在中國廚房里,廚藝以口耳相傳的方式一代代傳授,在傳授中創(chuàng)新,在創(chuàng)新中傳授。廚藝的傳授,已不僅是簡單的手藝相傳,更是在傳承著祖祖輩輩對美食與生活的追求。
在廣州老城區(qū)酒家門前,一大早便排滿了人,等待著早茶的開始。廣東早茶,講究慢慢享受,早茶開始,享受的一天也就開始了。但年輕人是花不起時間去享受一頓早茶的,他們要為事業(yè)拼搏。老年人是喝早茶的主體,他們也經(jīng)歷過青壯年時的勞累奔波,才得到晚年的安定享受,體會生活的情趣。其實,人勞累一生,得到的財富再多,最實際的,也不過是吃一頓安穩(wěn)飯菜,享受美食,享受生活。
......
中國人品嘗美食,從來不滿足于味蕾的享受,更多的是追求人與食物的交流。飲食,代表的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如影片所說:品嘗世間美味,也是在體會人生百味。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7
這段時間,觀看了中央一套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片中的情景讓我非常感動,在大流口水的同時我相信大部分人都和我一樣有如下的體會:
一、紀錄片里面很多美食我們沒吃過
第一ji至第七jijiji都有令人饞涎欲滴的美味,但是我們吃過的寥寥。而且我們發(fā)現(xiàn),真正的、好吃的美味都是很稀少,很天然,很費功夫的。在速食泛濫的今天,在流水線充斥的現(xiàn)在,在添加劑無所不能的當下,在麥當勞、肯德基、可口可樂的世界里,哪里才是自然珍貴的饋贈,哪里才有浸透著汗水和辛苦的美食?因此,這一切,只能在電視里,不能在肚子里。是電視喚起了我們對美食和美好生活的希望。
二、靈感的轉(zhuǎn)化
我是陜西人,看了第二ji“主食的故事”,其中的很多情景我都比較熟悉。那個陜北賣黃饃饃的人我似曾相識。
他說,老天爺會把錢給勤快人,不會給懶人的。我覺得他的這句話是這部紀錄片的靈魂。豆子經(jīng)過加工可以轉(zhuǎn)化為豆腐,大米經(jīng)過發(fā)酵可以釀成美酒,這些,都在告訴我們一個這樣的真理:辛勤和汗水可以轉(zhuǎn)化為美好和幸福。
三、我們的`田野
鋼筋和水泥里長不出來美食,忙碌和焦灼品嘗不了美味,但是我們都已經(jīng)為了生活住進了城市。被鋼筋和水泥鎖定后我們發(fā)現(xiàn)我們心里卻一直存在著一片長滿了瓜果的田野,那是我們心里的凈土。為了這片田野,北京的那名師傅讓人拉了三卡車土,把自己的樓頂開辟成了田野,那片田野里長滿了放心的瓜果蔬菜,清晨鳥語花香,晚上有鄰居聚餐,樓頂上滿是開心和快樂。
中國不在舌尖上,幸福在舌尖上。
《舌尖上的中國》是我看過中文紀錄片最好的一部,感覺像是看到了bbc《美麗中國》的續(xù)ji,里面有不少鏡頭就是直接從《美麗中國》剪切的,甚至連海報都有幾分神似。
《舌尖上的中國》打敗了同時段的熱播劇,幾乎創(chuàng)造了一個中國紀錄片的奇跡。之前央視出品的不少紀錄片,拖沓冗長,解說沉悶,而這部紀錄片明顯借鑒了《美麗中國》的風格,令人耳目一新,鏡頭切換簡潔明快,解說詞設計得也恰到好處。以食文化為窗口,滲透人文的關懷,虔誠的態(tài)度,尊重勞動,尊重自然,尊重傳統(tǒng)。美食,和美食背后的人與事,無不散發(fā)著濃郁的中國韻味。
導演陳曉卿表示“帶著對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這個紀錄片”。真誠是藝術的第一要義,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自己相信才能說服別人。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8
看《舌尖上的中國》第二集,看得時候又鼻子酸酸,眼泛淚光。晚上躺在床上,翻來覆去了很久都睡不著,掉下不少眼淚。
復活節(jié)假期,回家了一趟。五年沒有回家過過清明了,今年媽媽使盡渾身解數(shù),把江南的春天隆重地給我過了一遍。
鮮竹筍蒜苗紅燒肉;刀魚用筷子去腸,筍尖蔥姜滾水魚下鍋,吃剩的魚骨油炸;剛上市的小青菜做成的翡翠燒賣;冒芽的韭菜炒蛋炒飯;剛長出來的新蔥做成的燒餅;蘆蒿炒臭干;新蒜和新香菜用來下面;路邊生機勃勃的各種野菜——黃花菜,菊花秧,采來蒸,煮,配肉配魚,怎么都好吃……
臨走時媽媽說,你以后,清明假期都回來吧,春天真好啊。于是,第二集里那句“中國人用食物的變化感受四季的更替”深深戳中了我的淚點。 因為現(xiàn)在的我,住在一個都市里,一年四季超市賣的菜都是一樣的。 越來越覺得,我被撕裂,被硬生生從故土扯開。痛苦不堪。
我深深依戀故土的生活,物象便是食物與味道。回家的那些天,每天早晨我都會和媽媽去逛菜市場。人們挑選,購買,討論食物,熱火朝天?偸悄茉诓耸袌錾嫌龅礁鞣N熟人,寒暄以后總是要介紹一番今天要做些什么菜。似乎這些就是一切的生活。我迷戀著這些熱鬧的場景,貪婪地尋找,觀察,勾勒。
我不止一次地想,如果,我只知道這個世界該有多好,我永遠停留在這個世界有多好?墒牵覅s有另外一個世界。
我不止一次地寬慰自己,故土,可能只是自己臆想出來的桃花源?墒,當我看到屏幕上,那些人,用心耕種采摘果實,鄭重為家人制作食物,品嘗味道而滿足的神情,我便想要流淚。這不就是我的故土嗎?這些踏踏實實的日子不就是我迷戀的故土嗎?這些從來不是桃花源,而是真真切切地存在啊。
許許多多的味道和記憶被這部紀錄片喚醒。
放學回來,外婆說,今天包餃子。記憶里的廚房便是一片永遠也散不去的霧氣;端午,外婆和媽媽會坐在廚房的門后,包粽子。大高壓鍋里是用醬油腌制好帶著褐色的糯米,青花瓷碗里照例是肥瘦得宜的豬肉。那年高考,每天的早餐都是一個粽子;夏天,外婆煮黃豆,發(fā)酵。在盛夏時節(jié)滿院子的醬缸;蟹肥時節(jié),女人們圍坐在家里的八仙桌前,把一只一只的`螃蟹蒸煮,肢解,剔骨取肉,熬成的蟹油可以吃一年;冬天,把老豆腐浸上水,數(shù)九寒天放在院子里就可以做凍豆腐,火鍋或是燉肉,都是無上的美味;……
我也會是片中所說,那些過年過節(jié)才回家的孩子。我也將會成為一個飄泊的,永遠的異鄉(xiāng)人。故土不再是故土,食物和味道卻已經(jīng)成為我的烙印,他們促使我自己學做飯,尋找我自己的歸屬感和身份認同感。我愿,我的后代,不要再與故土分離。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9
真誠是藝術的第一要義,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自己堅信才能勸服別人。
這幾天,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火了,不僅吸引多數(shù)觀眾深夜守候,垂涎不止,更讓很多人流下感動的淚水。
原來,無論從選題還是從播出時間來看,《舌尖上的中國》都只能算是熒屏上的“弱者”。它出乎意外地走紅熒屏,帶給我們超越美食的思索。
哲學家費爾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東西。從一起先,《舌尖上的中國》就不只是一部關于吃的紀錄片!翱粗S挖出來,火腿吊起來,漁網(wǎng)里閃閃發(fā)亮,揭開蒸籠白花花、冒著蒸汽的饅頭,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響……都讓人激烈得落淚。多得意的中國!睆纳嗉馍系闹袊轿独僦械募亦l(xiāng),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表達了該片的獨特性——“通過美食這個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國人、人和食物的關系、人和社會的關系”。
看這部充溢溫情的紀錄片,有人想起了小時候“媽媽的味道”,觀后感有人體會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也有人升華到了“愛國主義”的境界,還有人上升到了“文化輸出”的高度……一部作品為何能在不經(jīng)意間獲得超越話題的巨大影響?
“不是空洞地宣揚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從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藝和生產(chǎn)過程入手,協(xié)作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鳴。”一位網(wǎng)友的評價,指出了該片的`勝利所在:真誠的看法,真實的力氣。反觀當下很多作品,高投入、高科技、大場面……什么都不缺,卻只有少了真實;什么都盡心竭力,卻只有沒有真誠。
有一個不太悅耳的說法:美國人喜愛拍科幻片是因為找不到歷史,中國人喜愛拍穿越劇是因為不展望將來。這樣的武斷結論值得商榷,但它提出的問題卻發(fā)人深省。假如滿意于閉門造車,沒有對現(xiàn)實的觀照,或者只關注少數(shù)人錦衣玉食的奢侈,卻無視平凡人豐衣足食的愿望,不管是穿越歷史,還是暢想將來,都不行能有打動人心的力氣。
文化體制改革正在深化推動。轉(zhuǎn)型的挑戰(zhàn)、創(chuàng)新的壓力,考驗著每一個文化從業(yè)者。然而,有一些人仍舊故我,在陳舊空洞的說辭中打轉(zhuǎn);有一些人以種種束縛為由,在改革創(chuàng)新中趑趄不前;也有一些人在遭受指責質(zhì)疑時,歸咎于觀眾的“審美取向”和論者的“外行身份”……作為商業(y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告知我們,即便是“愛國主義”的宏大主題,也可以充溢細微環(huán)節(jié)與溫情;即便是對外傳播中國形象,也應當展示平凡中國人的喜怒哀樂;即便是純粹的商業(yè)類節(jié)目,也可以實現(xiàn)藝術與經(jīng)濟的雙贏。
“帶著對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這個紀錄片”。導演陳曉卿這句話令人印象深刻。真誠是藝術的第一要義,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自己堅信才能勸服別人,這是該片走紅的“秘訣”,也是每個文化創(chuàng)作者應當深思的問題。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0
昨天終于看了期盼已久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邊看邊和妹妹聊天,但是看到面食,職業(yè)割麥人那里,不知為什么心里酸酸的,看到熟悉的割麥場景想起了以前我家也有這樣的割麥人來的,他們大多從河南來,我們叫他們小河南,因為小的時候家里沒有那么多人干活,除了爸媽就我和姐姐能幫忙,那時最討厭過麥秋和大秋,因為我也要下地割麥子,那時56月份,天氣熱,而且麥穗癢人,之后是捆麥。打麥這些會把我的假期全部用光,對于這些至今記憶猶新。割麥真的是個體力活,看到那些割麥人,再看到那些現(xiàn)在的收割機,我只能說社會進步終將把古老的東西湮沒在歷史之中,看到他們的臉我只看了無奈和哀傷,他們真的是最后的割麥人了,在現(xiàn)在除了可能偏遠的山區(qū),基本上平原地帶的.麥子從種到收全部是機械化了,他們真的是要被歷史遺忘了,我只能說,現(xiàn)在人基本沒見過和經(jīng)歷過以上我說的那些所以他們不知道失去的是什么。
看到小花菇那里,我感嘆時間成就的美味,也只有那些最貼近他們的人才能品嘗和體會,但是老人獨自一人的晚餐,讓我鼻子發(fā)酸,現(xiàn)在的人都太急躁,喜歡快速的生活,什么都要快速,連生病了都要立刻藥到病除,其實根本不可能,時間真的是藝術家啊,他雕刻了不同的人生,但是又有誰能真正的了解他呢。感覺這一集的編導不是在拍美食,而是在拍生活,獨居老人。割麥人。留守兒童,社會底層的老百姓的生活,酸甜苦辣,五味雜陳,看到留守兒童那里,我真的很有感觸,我上大學時去過支教,那些偏遠山區(qū)的孩子真的是需要有人照顧,他們的父母去千里之外打工,他們需要翻幾座山去上學,早上5點鐘起床去上學,下午3點鐘就下課,因為他們有好長的山路要走,回到家還要自己洗衣做飯寫功課,他們的父母一年可能只能回家一次,其余時間也只是在電話里叮嚀安慰了。
這些社會問題沒接觸的人只會覺得這與我無關,別人的事我管不了,這可能是大部分人的感覺和心態(tài),有時真的也是愛莫能助,但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連一點自省都沒有,那么這個國家會怎樣呢,在這里我深深的體會到了編導的用心,中國是個古老的國家,曾經(jīng)有過璀璨的歷史文化,但是現(xiàn)在現(xiàn)代化的進程已經(jīng)快要將這個國家席卷一空了,食物是個好的媒介,它承載著歷史。傳承。人情。文化。還有就是情感媒介,每個人看到食物首先想到的都是自己從小吃到大的味道,家鄉(xiāng)味,希望我們的家鄉(xiāng)味能夠留下來繼續(xù)傳承下去,不要讓她真的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以食物的力量。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1
昨天終于看了期盼已久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邊看邊和妹妹聊天,但是看到面食,職業(yè)割麥人那里,不知為什么心里酸酸的,看到熟悉的割麥場景想起了以前我家也有這樣的割麥人來的,他們大多從河南來,我們叫他們小河南,因為小的時候家里沒有那么多人干活,除了爸媽就我和姐姐能幫忙,那時最討厭過麥秋和大秋,因為我也要下地割麥子,那時56月份,天氣熱,而且麥穗癢人,之后是捆麥、打麥這些會把我的假期全部用光,對于這些至今記憶猶新。割麥真的是個體力活,看到那些割麥人,再看到那些現(xiàn)在的收割機,我只能說社會進步終將把古老的東西湮沒在歷史之中,看到他們的臉我只看了無奈和哀傷,他們真的是最后的割麥人了,在現(xiàn)在除了可能偏遠的山區(qū),基本上平原地帶的麥子從種到收全部是機械化了,他們真的是要被歷史遺忘了,我只能說,現(xiàn)在人基本沒見過和經(jīng)歷過以上我說的那些所以他們不知道失去的是什么。
看到小花菇那里,我感嘆時間成就的美味,也只有那些最貼近他們的人才能品嘗和體會,但是老人獨自一人的晚餐,讓我鼻子發(fā)酸,現(xiàn)在的人都太急躁,喜歡快速的生活,什么都要快速,連生病了都要立刻藥到病除,其實根本不可能,時間真的是藝術家啊,他雕刻了不同的人生,但是又有誰能真正的.了解他呢。
感覺這一集的編導不是在拍美食,而是在拍生活,獨居老人、割麥人、留守兒童,社會底層的老百姓的生活,酸甜苦辣,五味雜陳,看到留守兒童那里,我真的很有感觸,我上大學時去過支教,那些偏遠山區(qū)的孩子真的是需要有人照顧,他們的父母去千里之外打工,他們需要翻幾座山去上學,早上5點鐘起床去上學,下午3點鐘就下課,因為他們有好長的山路要走,回到家還要自己洗衣做飯寫功課,他們的父母一年可能只能回家一次,其余時間也只是在電話里叮嚀安慰了。這些社會問題沒接觸的人只會覺得這與我無關,別人的事我管不了,這可能是大部分人的感覺和心態(tài),有時真的也是愛莫能助,但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連一點自省都沒有,那么這個國家會怎樣呢,在這里我深深的體會到了編導的用心,中國是個古老的國家,曾經(jīng)有過璀璨的歷史文化,但是現(xiàn)在現(xiàn)代化的進程已經(jīng)快要將這個國家席卷一空了,食物是個好的媒介,它承載著歷史、傳承、人情、文化、還有就是情感媒介,每個人看到食物首先想到的都是自己從小吃到大的味道,家鄉(xiāng)味,希望我們的家鄉(xiāng)味能夠留下來繼續(xù)傳承下去,不要讓她真的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以食物的力量。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2
寒假,我在網(wǎng)上看了一遍前段時間比較火的一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
看到“舌尖”,想必必定是展示各地美食,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節(jié)目吧。想來所料不差,便嘗試著欣賞了這個饒有趣味的節(jié)目。
本片介紹了華夏各地“南米北面”的飲食差異以及烤松茸油、燜春筍、雪菜冬筍豆腐湯、臘味飄香腌篤鮮、排骨蓮藕湯、椒鹽藕夾、酸辣藕丁、煎燜魚頭泡餅、煎焗馬鮫魚、酸菜魚、松鼠桂魚、侉燉魚等不同地區(qū)的風味小食。與其它那些花哨的飲食類的節(jié)目不同,這個節(jié)目的真誠、樸實。
每逢周五,對于“吃貨們”來說,必不肯錯過21點準時端坐在電視機前守候收看《舌尖上的中國2》。這個一檔關于吃的記錄片,最近特別的“熱“特別的”火”,要是誰沒有看過的話,哈,一定會被人笑話“out”了。
對于“小吃貨”的我來說,怎好錯過,如此“饕餮盛宴”呢,為了更好地收看《舌尖上的中國2》,我還特意溫故了一遍《舌尖上的中國1》。我記得有一集是介紹杭州的一道名菜———西湖醋魚,讓我對西湖醋魚有了深入的了解:西湖醋魚作為杭州派別中的代表菜,要選用西湖的鯤魚作原料,烹制前一般先要在魚籠中餓養(yǎng)一兩天,讓魚兒排泄腸內(nèi)雜物,除去泥土味。廚師烹制時火候要求非常嚴格,三四分鐘是燒得恰到好處的時間。燒好后,再澆上一層平滑油亮的糖醋,胸鰭豎起,魚肉嫩美,帶有蟹味,道鮮嫩酸甜。肉滋別具特色。仿佛透過屏幕,我已經(jīng)聞到了它的酸中帶甜,外焦里嫩,肉質(zhì)鮮美,恨不能馬上咬上一口嘗嘗,……看到這里,我都忍不住的流下口水來。作為一部“高,大,尚”的美食紀錄片,搜羅到中國從南到北的萬種美食,不僅僅是美食,還有感動的瞬間,總有觸動淚點的瞬間。
舌尖上的中國,不僅是在介紹中國傳統(tǒng)的美食,還是在介紹美食所承載的文化:不僅是美食的視覺盛宴,而且還是一次精神的盛宴。最有感觸的是在《舌尖上的`中國2》中:追逐花期的養(yǎng)蜂人:跋山涉水采集野生香菇的老漢:特別是一個叫白馬占堆爬上高高的樹上取蜂蜜的那一段,看著取到蜂蜜時品嘗時的甜,還有那些手工割麥的麥客們……舌尖上的中國,不僅牽掛著我們的味蕾,也在不經(jīng)意間觸動我們的淚腺,我原來還對《舌尖上的中國2》的廣告詞有所懷疑,不甚理解,為什么要準備好紙巾擦口水和淚水。直到看了以后,才有所明白……
感動和幸福其實是一體的,有過感動我們才會發(fā)現(xiàn),幸福彌足可貴:簡單而淳樸,真實也感動。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3
真誠是藝術的第一要義,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自己相信才能說服別人。
這幾天,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火了,不僅吸引無數(shù)觀眾深夜守候,垂涎不止,更讓許多人流下感動的淚水。
本來,無論從選題還是從播出時間來看,《舌尖上的中國》都只能算是熒屏上的“弱者”。它出乎意外地走紅熒屏,帶給我們超越美食的思考。
哲學家費爾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東西。從一開始,《舌尖上的中國》就不只是一部關于吃的紀錄片。“看著筍挖出來,火腿吊起來,漁網(wǎng)里閃閃發(fā)亮,揭開蒸籠白花花、冒著蒸汽的饅頭,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響……都讓人激動得落淚。多可愛的中國!睆纳嗉馍系闹袊轿独僦械墓枢l(xiāng),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體現(xiàn)了該片的獨特性——“通過美食這個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國人、人和食物的關系、人和社會的關系”。
看這部充滿溫情的紀錄片,有人想起了小時候“媽媽的味道”,觀后感有人體會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也有人升華到了“愛國主義”的境界,還有人上升到了“文化輸出”的高度……一部作品為何能在不經(jīng)意間獲得超越話題的巨大影響?
“不是空洞地宣揚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從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藝和生產(chǎn)過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鳴!币晃痪W(wǎng)友的評價,指出了該片的成功所在:真誠的態(tài)度,真實的力量。反觀當下許多作品,高投入、高科技、大場面……什么都不缺,卻惟獨少了真實;什么都盡心盡力,卻惟獨沒有真誠。
有一個不太悅耳的說法:美國人喜歡拍科幻片是因為找不到歷史,中國人喜歡拍穿越劇是因為不展望未來。這樣的武斷結論值得商榷,但它提出的問題卻發(fā)人深省。如果滿足于閉門造車,沒有對現(xiàn)實的`觀照,或者只關注少數(shù)人錦衣玉食的奢靡,卻無視普通人豐衣足食的愿望,不管是穿越歷史,還是暢想未來,都不可能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文化體制改革正在深入推進。轉(zhuǎn)型的挑戰(zhàn)、創(chuàng)新的壓力,考驗著每一個文化從業(yè)者。然而,有一些人依然故我,在陳舊空洞的說辭中打轉(zhuǎn);有一些人以種種束縛為由,在改革創(chuàng)新中趑趄不前;也有一些人在遭遇批評質(zhì)疑時,歸咎于觀眾的“審美取向”和論者的“外行身份”……作為商業(y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告訴我們,即便是“愛國主義”的宏大主題,也可以充滿細節(jié)與溫情;即便是對外傳播中國形象,也應該展示普通中國人的喜怒哀樂;即便是純粹的商業(yè)類節(jié)目,也可以實現(xiàn)藝術與經(jīng)濟的雙贏。
“帶著對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這個紀錄片”。導演陳曉卿這句話令人印象深刻。真誠是藝術的第一要義,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自己相信才能說服別人,這是該片走紅的“秘訣”,也是每個文化創(chuàng)作者應該深思的問題。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4
其實每看完一集后,靜心回想一下內(nèi)容,總會羞愧難當!罢l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從小就會背誦,但不經(jīng)歷田頭勞作的辛苦,怕是永遠不能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影片最起碼告訴了我們在今后吃飯的時候一定要懷有一顆敬畏之心。在你品嘗鮑魚等海味的時候,要知道潛水員的工作之危險,在吃藕的時候也要想到那挖藕人的辛苦,在吃魚的時候也要明白這可能是漁民苦苦等待數(shù)月的一次運氣的成果。
其實能有和自然接觸的生活經(jīng)歷是幸福的。小的時候,爸爸總是要我去農(nóng)村住段時間體驗生活,那個時候不懂什么是生活,誤把電視,干凈的廁所和沒有蚊蟲的夜晚當成美麗的生活。幼小的年紀即被這些現(xiàn)代化的東西俘虜了,更可憐的是把這種俘虜還當作是一種享受,F(xiàn)在明白了爸爸當初的良苦用心,可是為時已晚,我這樣一個沒有多少在農(nóng)村童年生活的`人注定是一種不健全的人生。爸爸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從農(nóng)村長大的他深深地明白那齊腿根深的泥土意味著什么。
我們這代人,最起碼像我這樣的人是無法挽回了,可是我們的下一代呢,他們連一個叫他們?nèi)マr(nóng)村體驗生活的爸爸都沒有啊。我們出生在高樓間,不知道鄰里的熱情,也不知道泥土的芬芳,不懂得協(xié)作的精神,更不明白取舍的智慧。占有的欲望充斥著我們的大腦,自私的念頭無時無刻不在摧殘我們的心靈,我們還能有父輩那種背朝黃天面朝土的質(zhì)樸嗎,我們還可以有收獲的喜悅和感恩的心嗎。想起了普利策克獎得主王澍明確提出的質(zhì)疑“再過二十年,我們還能叫我們自身中國人嗎,我們周圍的一切都不是中國的。”是啊,我們甚至拋棄了養(yǎng)育我們千年的土地。鋼鐵怪獸的牢籠里的你我甚至已全然沒有勇氣去找尋我們自身本來的面貌。
一個懷揣設計大師夢想的我還在學生階段,但不得不去思考這個問題并嘗試去尋找答案。
全劇的結尾說的好:“無論埋頭種田,還是低頭吃飯,他們總不會忘記抬頭看一看天!笨粗恳患Y束時那些可愛的人自然而又真切的笑容時,才真正感受到中國人的偉大和智慧?嚯y是一種磨練,是上蒼的饋贈,而收獲更是一種喜悅,是自然的禮物。
最后一集的張桂春留給我很深的印象,他似乎提供了一種答案。生活在高樓大廈中我們真的就不能重新拾回自我的本真了嗎。自然總是無私的,只要你愿意投入她的懷抱,他必然會敞開她的胸懷給你最溫暖的擁抱。
我又想起了我以前寫過的一句話:“如果說土地是母親的話,那中華民族就是集體戀母的民族,男性堅強的外殼里是一顆溫柔而善良的心!蔽覀兊难}里流淌著這樣性格,只要我們愿意去拾回,就會有屬于我們的明天。哀莫大于心死,我激勵自身前行。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5
作為一個忠誠的吃貨,不可能在《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如此火爆時無動于衷。當我屁顛屁顛流著哈喇子觀看著那一種種聞所未聞色味俱佳的美味的同時,流著口水的同時還有淚水。也許我體會到了那比吃更可貴的情感……
無可否認的是,《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在“勾人饞蟲”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網(wǎng)友們大呼“受不了”,不看《舌尖上的中國》不知道全中國竟然有那么多聞所未聞的美食:炸乳扇、炒麻食、魚頭泡餅、汆烏魚子、黃魚鲞;還有那些聽著就口水吧嗒的菜:臘汁肉夾饃、醉湖蟹、梅菜燒肉……看完這部片子,大家的口水都止不住了!《舌尖上的中國》,講的是天南地北的中國美食,可謂包羅萬象,此片看后必然讓你垂涎三尺,都說民以食為天,想要減肥的朋友們看片要三思哦!至于我,反正沒hold!
但是,《舌尖上的中國》給人帶來更多的是感動?粗S挖出來,火腿吊起來,漁網(wǎng)里閃閃發(fā)亮,揭開蒸籠冒著白花花的蒸汽的饅頭,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響,挖藕人吃著用自己雙手挖出的藕的樸素的笑,都讓人激動得想落淚,多可愛的中國!
那是一個令我記憶猶新的片段。從每年農(nóng)歷十一月初開始,老黃每隔三天,會拉著自己家里做的.七百個饃饃,騎一個半小時的三輪車,到縣城里去賣。一年中最冷的兩個月,老黃可以賣出-個黃饃饃,老黃賣的黃饃饃,就是用糜子面做成的饅頭。是陜北人冬天最愛吃的一種主食。上碾,揉面,發(fā)酵……每一個過程都讓人感到溫暖。當老黃趕著驢磨糜子時,當清晨第一縷陽光照在老黃馱著700個黃饃饃的車子上時,當老黃拼命蹬著車子趕路時,當有人買老黃的黃饃饃時,當老黃自豪地說自家的黃饃饃最好吃時,當老黃賣黃饃饃吆喝時,那笑容,是我們這些生活在快節(jié)奏生活中,生活在繁華浮躁的城市中,久違的真誠的笑容!那從片段中流露出的人文關懷與脈脈溫情,令人回味……
《舌尖上的中國》呈現(xiàn)的不僅僅是美食,還有用具體的人物故事串聯(lián)起的中國各地美食生態(tài),這其中,有制作的技巧,有艱辛的勞作,有相濡以沫的真情,有端上桌的美食,也有食物的演變過程,有方寸間的方桌廚房,也有廣袤的祖國山河……《舌尖上的中國》存在的意義已經(jīng)超越了美食紀錄片,它告訴我們一個真實的、原味的中國,帶著土地的氣息和米面的甜香。
這是鹽的味道,風的味道,山的味道,云的味道……這也是時間的味道,人情的味道,久違的味道——這些味道,在漫長的時光中,與故土、鄉(xiāng)親、質(zhì)樸、勤儉、堅韌等等情感與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頭!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相關文章: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06-10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04-09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07-17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04-09
[薦]《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07-08
《舌尖上的中國2》觀后感06-21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通用]06-24
[優(yōu)選]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07-06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精品)07-10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模板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