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模板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從中我們收獲新的思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后感了?赡苣悻F(xiàn)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模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模板1
上人文課時,看了大致兩集的《舌尖上的中國》。我是個比較喜歡看記錄片的人,覺得紀錄片能夠帶人走進一個新的世界,拓展人的知識,甚至還能夠給人以發(fā)省。課堂上看了兩集,覺得很不錯,于是回寢室后,利用課余和休息時間將這部紀錄片看完了,下面說一下我的感受。
整個紀錄片分為七集,也就是從七個部分來進行解說中國美食。該片通過中華美食的多個側(cè)面,來展現(xiàn)食物給中國人帶來的儀式、倫理等方面的文化,見識中國特色食材以及與食物相關(guān)構(gòu)成中國美食特有氣質(zhì)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華飲食文化的精致和源遠流長。
在整部片中,介紹了松茸、筍、水稻、糜子、小麥、青稞、芋頭、紫菜、海參、海膽等大自然賜給人類的食材,介紹了古老中國人傳下來的食品保存方法,介紹了中國人是如何烹飪的,如何使普通的食物色香味俱全。
中國與西方國家的飲食文化不同,中國人講究色香味形器。中國的烹飪技術(shù)又是人類史上的一個重要創(chuàng)造,更是中國人勤勞和智慧的結(jié)晶。酸甜苦辣咸是中國人所不可缺少的調(diào)味料,而正是這些簡單的調(diào)味料,解密了中國人高超的烹飪和調(diào)味技術(shù),也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中國人的性格。
同時,在介紹食物的同時,攝像機也不忘拍攝一下美食出產(chǎn)地的獨特風情,記錄下當?shù)厝嗽诓烧Z食時的歡樂笑臉。往往就是那一句簡單的話,一張純樸的笑臉,向世人展示出了中國人所特有的.氣質(zhì)和品性;就是那樣一個無技術(shù)性的鏡頭畫面,展示出了中華大地的獨特美景。
土地是萬物生長的母體,是哺育人類,延續(xù)人類中華五千年歷史的重要載體。依靠土地生存的中國人在利用自然的時候,并非一味的擷取,而是注重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既是土地上的中國人對自然的尊重,也是為了延續(xù)自然的饋贈。也由此也可以看出人們的純樸心性。
在這部紀錄片中,我們看到了普通的中國人在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中是如何戰(zhàn)勝環(huán)境,如何的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開拓出土地,種出累累的果實。盡管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了現(xiàn)代化的食品保存方式,但腌魚腌肉、泡菜、醋、醬油、米酒等讓我們仿佛又回到了傳統(tǒng)的農(nóng)耕時代,也讓我們見識到了傳統(tǒng)的中國人對食品保存的所發(fā)揮出來的偉大智慧。
該片在呈現(xiàn)中國美食多樣性、地域差異性和農(nóng)業(yè)多樣性的樣貌同時,也講述了中國人為了食物順應自然,改造自然的故事。片中讓我記憶最深刻的一句話就是:哪里有綠色的生機,哪里就有天與人的和諧。這是一句樸素卻又意味深長的一句話。
貴州下堯村至今依然播撒著祖先留下的糯種,他們在梯田里放魚和鴨子,鴨子以稻苗上的蟲子為食,是天然的殺蟲工具,鴨子的糞便既可以作為肥料,又可以作為魚的飼料。糯稻、鴨子、魚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相互依存生長。這種近乎傳統(tǒng)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方式生產(chǎn)出的絕妙食材,既優(yōu)良又清潔,正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的成果。下堯村人用天然的植物為糯稻染色正是中國人善于利用自然的智慧的表現(xiàn)。北京的貴春在屋頂上弄了一片菜地,這說起來似乎是一件不可能有結(jié)果的事,但事實證明他成功了,每年到了收獲的季節(jié)總是碩果累累,這是大自然賜予的果實。沿海的人們抵抗海浪的沖擊摘取紫菜,突破海水對人類活動的局限捕撈海洋珍產(chǎn);沿湖的居民飼養(yǎng)河蟹,挖掘淤泥中的蓮藕,在一塊一塊的垛田上種植芋頭。人們在艱難的環(huán)境中用各種各樣的方式獲取食物,但不管如何,這都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下的所得。
《舌尖上的中國》不只是一部關(guān)于美食的紀錄片,更是一部國家文化的宣傳片,更是一首獻給廣大勞動者的頌歌。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模板2
我想說《我的團長我的團》是近年最好的小說,它在開頭寫潰兵的那一部分尤其精彩。印象最深的大概是這么一段,一幫爛兵痞突然決定要做一頓豬肉燉粉條——
死東北佬的表情在忽起的蒸汽升騰中變得柔和起來,他閉上眼,深吸,我忽然覺得被蒸汽濡濕了的那張臉屬于一個想家的孩子。他睜開了眼,看著鍋里,也用樹枝翻騰著鍋里,又變得怒氣沖天,好像隨時要打折了誰——然后他發(fā)表了一篇長篇詩作:
“這是他媽豬肉燉粉條嗎?豬肉燉粉條不是這樣做的`!好好一鍋子全讓你們死關(guān)里人給禍禍啦!咋不放醬油呢?醬油招你們?nèi)悄銈兝?你們跟白菜有仇啊?整這么大鍋子白菜梆子?粉條啊!我的媽耶!沒土豆粉也就得了,煩啦你那整捆子死地瓜粉條全擱進去啦?你個土豆腦袋欠削啊?豬肉呢?豬肉跟醬油叫小日本搶光了?搶回來啊!天爺噯,東北的豬肉燉粉條哪兒是這么做的?你們整這一鍋子是他媽粉條子白菜湯啊!”
看這一段的時候我笑得前仰后合又感動不已。食物的記憶能讓顛沛流離的人落地生根,行尸走肉有了魂,一幫爛人廢物因此得了救贖。我對蘭曉龍的這個設定萬分信服。
莼鱸之思到底太風雅了。舌尖上的故國實在要粗糲得多。匈奴人退走漠北,哀嘆“失我祁連山,使我牛羊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一食一色,草原民族看得最簡單透徹?墒茄芍竭有發(fā)菜,李漁尊為“河西物產(chǎn)第一”,說“浸以滾水,拌以姜醋,其可口倍于藕絲、鹿角菜”。哀歌里沒提,大概那時候匈奴民族還不大會吃這種東西。
這是漢族得勢的時候,后來兩宋積弱,北地拱手。陸游在《老學庵筆記》里記過這么一個故事:“故都李和炒栗,名聞四方。他人百計效之,終不可及。紹興中,陳福公及錢上閣愷出使虜庭,至燕山,忽有兩人持炒栗各十裹來獻,三節(jié)人亦人得一裹,自贊曰:‘李和兒也!瘬]涕而去!币话踝佣蕠忌胶又,而至于悲慨揮淚,這個故事比“家祭無忘告乃翁”還催人涕下。
幾年前跟一個廣東的老華僑吃飯,老人家青年攜妻子去國,在美國開畫廊,賣國畫,算是有所成,老大歸來,走路說話都在哆嗦。桌上端來一盆白斬雞,滿頭白發(fā),一直沉靜不語的老太太忽然使勁拍老頭的胳膊:“誒誒,走地雞呀!”飛快地夾一塊給老頭,又自己夾一開,連筷子頭一起吮在嘴里,閉眼,滿臉都是笑,嘆一口氣:“好好味喔!
那一瞬間滿桌的年輕人互相看看,臉上都是很溫柔的笑,女孩子好像要哭。我承認我那會兒想起的是辣椒炒蝦米,腌菜煨豆腐,毛栗子燒雞。
這是舌尖上的故鄉(xiāng),而每個人舌尖上的故鄉(xiāng)加起來就是舌尖上的中國。我毫不介意去愛別人的故鄉(xiāng),譬如菌子的云南,臘肉和豌豆尖的四川,干絲的南京,肉餅的香河……
意識形態(tài)或者利益立場千差萬別,總歸舌尖上的中國才是我們的,有靈魂的中國,只有在這個問題上,古今左右海峽兩岸內(nèi)外蒙古都有徹底達成共識的可能。
基于這一共識,我認為中國的領土神圣而不可分割,其中一些譬如沙縣、成都、廣州、沙灣、昭通、金華、桂林、德州更加神圣而不可分割。
沒有豬肉燉粉條的東北不是東北,沒有火腿的金華不是金華,沒有龍井蝦仁的杭州不是杭州,不能好好吃的中國也就國將不國。
誰不讓我們踏踏實實的吃,就咬死他們。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09-06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09-05
[優(yōu)選]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07-06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精品)07-10
[薦]《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07-08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1篇12-02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精選15篇01-16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5篇)01-12
看《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優(yōu)秀09-08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精選15篇)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