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舌尖上的中國2》觀后感
看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后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觀后感頭疼,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舌尖上的中國2》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舌尖上的中國2》觀后感1
看完《舌尖上的中國2》,我最想重復的還是之前朋友們說的那句話,“只有在這部紀錄片里,才能讀懂真正的中國”。回望第一季中滿屏幕數(shù)不勝數(shù)的美食,具體說來,當初是影片中天人合一的味覺誘惑將這部作品影響的受眾廣度鋪張到了極致。而今,經(jīng)歷了這么漫長的等待,再看第二季的時候,不管是從拍攝者的技巧還是從立意的視角來說,《舌尖上的中國2》所達到的深度無不讓所有的觀眾深深折服。我們在這里所看到最多的是國人被放大后的美好和純真,還有就是回歸人性本身的種種感動與膜拜。當我們跟隨著制作者的腳步,在一張張畫面里穿梭的時候,我們的心靈也正在踐行著一次次回歸,當我們回到美食,回到鄉(xiāng)村,回到生活,我們才突然發(fā)現(xiàn),那里才是真正屬于自己的一個桃花源。
單從回歸這個意義上來說,《舌尖上的中國2》絕不僅僅是一部美食紀錄片,第一集《腳步》果斷選擇了一個最沉重的話題——中國人的遷徙,也正是這樣的一個基色,才讓我們能夠從那么多的食物中慢慢梳理出越來越多的情緒,生命的感動,生活的無奈,還有就是生存的掙扎。在50分鐘的時間里,制作者用大部分時間地生動講述了中國人與食物的遷徙與演變,僅以一個章節(jié)來介紹美食與制造工藝,提到更多的則是一個特殊的群體———麥客。這些游走在廣袤黃土地上人們雖然不是美食的制作者,但是在他們身上卻烙印著見證國民糧食根基演變的淳樸與厚重。
遷徙,就是這樣在一壟壟的麥穗里開始的。
假如不是由于生活所迫,自古就重視安土重遷的國人又怎么會選擇四處奔波?導演特意設(shè)置了最真實的對白與交流:一是掙錢后麥客的打算,再者就是割麥人的勞動報酬。從這些質(zhì)樸的鄉(xiāng)音里,透過所有麥客臉上深深的皺紋,我們同樣也感受到了人性的包容和善良,在這些麥客的心里,同樣也深深埋藏著一個溫暖的地方,那里就是家。家里的孩子盼了大半年,好不容易盼到父母回鄉(xiāng)共同制作一罐魚醬的時候,這個場景竟然一下子就戳中了我們的淚點,短短半個月的相聚之后,在苗家女孩閃閃的淚光里,父親轉(zhuǎn)身離去的背影逐漸模糊,女孩的心里便積淀著更大的祝福,就在我們聽到這個苗家女孩兒說“爸爸可是很能干的”時候,我們和她一樣,都是一臉的崇拜。
遷徙,就是在這樣一次次重聚與離散中輪回的。
在這群奔波的麥客身上,你可曾看到過自己的身影?“這就是變革著的中國”——這是一句簡單的文案,卻足以引發(fā)所有漂泊他鄉(xiāng)的游子們潸然淚下。國人們就是這樣一步一步走向未來的,在身后這個國家發(fā)生滄海巨變的時候,隨之而來的卻是另一個虐心的事實,那么像麥客一樣的人們揮舞著臂膀,他們在大江南北的沃土上收割著希望,身后卻留下了那么多終年不能在父母膝下承歡的留守兒童。
究竟是什么讓這么多的人們拉長了與家的距離?我們看到揚揚黃土地上,愈來愈多的大型機械作業(yè)逼迫著昔日的麥客群體失業(yè)或者轉(zhuǎn)行,不光只有麥客,靠天吃飯的漁民家族,飄無定所的養(yǎng)蜂夫妻,還有生無定數(shù)的我們自己。你是否也看到了這些人眼中的淚水,眉心的憂傷和臉上的皺紋?你是否也同樣感受到了四處奔走的痛楚?
麥客,還有那么多有著和麥客們一樣命運的人們,都是最值得我們致敬的人。他們有著不同的家庭出身,卻有著共同的生存信念,他們在飽嘗艱辛同時,也收獲到了來自心靈深處最宏大的幸福。我們在《舌尖上的中國2》里的的確確也聞到了這么多幸福的味道,苗族夫妻手中捧著女兒親手制作的一罐魚醬,自一張欣慰的面孔氤氳出愛與感動;出海打漁的漁民夫妻,他們相互偎依著,那一碗丈夫烹制好的蟹飯里蘊含著無以倫比的愛與幸福;在美國漂泊了四十年的老伯,嘴邊這碗熱乎乎的蘿卜飯中蒸騰著彌足珍貴的愛與眷戀。這些不單單是愛的味道,也是家的'味道,更是故鄉(xiāng)的味道,無論我們在這個紛繁的塵世間漂泊多遠,也無論我們離開故鄉(xiāng)到底有多久,這些愛的味道都是不可替代和忘懷的。
遷徙,就是在這樣的愛與感動中醞釀出最能入心味道。
愈來愈多的游子們在時代的洪流中攜帶著家鄉(xiāng)的味道匆匆上路,深深埋藏在記憶深處的山村、田野、海洋、城市;蛟S都慢慢隱退成了久違的記憶,但是永遠不曾改變的還是我們用以活命的食物本身凝聚著的甜美記憶和濃濃親情。我們跟隨著《舌尖上的中國2》,將自己也混雜進這些奔波在路上的人群里,和他們一樣品嘗著勞動與汗水中的酸楚,也感受著期待與收獲的甜蜜,就像片尾結(jié)語所說的那樣,“不管聚散和悲歡,來的有多么不由自主,總有一種味道,以其獨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著我們,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
《舌尖上的中國2》牽出來的是一縷縷柔軟的思念,從麥客開始的文案,用離別和奔波詮釋出國人的食物故事,在世界上最戀家的中國人身上,過濾出那么多無以超越的情感體驗,同時也勾勒出一道道難以逾越的感情鴻溝,每每觸及都將生生地疼痛。就這部作品而言,她溫柔的背后,同樣積蓄著偉岸的力量,推拉挪移的畫面和穿越回歸的旁白,不是愛國主義的宣傳,卻同樣在那么多充滿家鄉(xiāng)味道的美食佳肴中,一次又一次勾起了所有人關(guān)于親人,也關(guān)于家鄉(xiāng)那么多的追憶。
《舌尖上的中國2》觀后感2
幾經(jīng)推遲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以下簡稱《舌尖2》)終于在18日晚21點登上了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騰訊視頻也將播出。這檔大熱紀錄片引發(fā)的關(guān)注度早已呈現(xiàn),開播前幾天,網(wǎng)友們就自發(fā)的在微博、朋友圈中表達了期待之情。
風格延續(xù)的解說詞、不變的配樂,《舌尖2》開篇的親切感撲面而來。然而與第一季的不同在題面上就見分曉了:《腳步》、《心傳》,這些分集名比第一季的《自然的饋贈》、《主食的故事》、《時間的味道》在主題設(shè)置更加形而上,其筆觸也更多用到了情感醞釀和編織上,美食部分反倒被壓縮了許多。這令不少搬著小板凳、備著零食等待“深夜報社”的小伙伴們意外的流下了更多淚水,忍住了口水。
涉及人物更多情感元素更為突出
《舌尖》在眾多飲食節(jié)目中脫穎而出,靠的絕不只是饕餮的美食,他一方面把美食深埋進最平凡的鄉(xiāng)野民間,一邊把食物上升到民族性和文化的高度,讓觀者不自覺的在舌尖上展現(xiàn)出作為中國人的文化自覺性。
為了給弟弟上大學湊學費上山挖靈芝和天麻的藏族小伙白馬,東奔西走從事辛苦的養(yǎng)蜂行業(yè)的老譚夫婦,以船為家、奔波在東海上討生活的漁民、行走在秦嶺北麓平原的職業(yè)麥客,山東農(nóng)村制作煎餅的老夫婦……較之上一季,《舌尖》用情感更為充沛的鏡頭,再度瞄準了這塊土地上最可愛的勞動人民和食物間的質(zhì)樸聯(lián)系,讓人們無法不仰視這些尋常人的身影。
節(jié)目播出中,網(wǎng)友不斷表達著自己的理解:“《舌尖2》第一集和《舌尖1》相比美食顯得不是那么主要了,突出的是人們的一種情感!痹诘谝患,食物的采集者、生產(chǎn)者、加工轉(zhuǎn)化者都是由人來完成,故事加深了以人為主的敘事習慣,讓人看到更為豐沛的人文氣息,從這個層面上來說,《舌尖上的中國》似乎更應該叫做《舌尖上的中國人》。
但也有觀眾認為《舌尖2》不及《舌尖1》的渾然天成,反倒是多了幾分刻意:“完全沒了第一季淡然鄉(xiāng)愁的感動滋味,刻意煽情糾結(jié)人情鄉(xiāng)味,素材太多展開太廣,有些凌亂!边有觀眾更加直白的指出該片缺點:“編得像走基層,形在意無存,主題之外承受了太多強加的信息和主觀設(shè)計,畫面夠好,剪輯節(jié)奏太快!
關(guān)注時下中國社會的突出問題
也許是中國最后一批麥客的馬萬全們,無法撼動機械化帶來的職業(yè)末路,片中蒼天、麥田、褲帶面、吼秦腔的壯美畫面,竟然讓觀者不自覺的將這些場景與《白鹿原》的語境聯(lián)系起來,職業(yè)割麥人的絕唱讓觀眾感動不已。麥客,是中國千百年傳統(tǒng)文化的延續(xù)。
在廣東打工的父母半年來年只能在收割玉米的集結(jié)回家小住半個月,而這半個月,恰好是雷山魚醬發(fā)酵成熟的時間,在即將離別時,一家人圍在一起吃了一頓用魚醬入菜的團圓飯,獨自留守家中的小女孩李建英卻黯然落淚,因為她沒辦法不讓父母離開,臨走前,她和哥哥為父母裝了一壇魚醬。候鳥打工族,是近年來中國人的巨變。
在《舌尖1》走紅后,有人采訪到其制片人,其中一位表示在播出前,他們曾對節(jié)目中隱含著的,對中國社會問題的揭示而感到擔憂,而如今,《舌尖2》已無必要將借美食寓社會的'野心隱藏,僅第一季中,就流露出對空巢老人問題、中國農(nóng)村6100萬的留守兒童問題的關(guān)注,它在記錄下美食的同時,更將中國和國人的巨變用飲食串聯(lián),透著無奈與心酸,正如結(jié)尾文案所述:“這是劇變的中國,人和食物比任何時候都走得更快。無論他們的腳步怎樣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歡來得多么不由自主,總有一種味道以其特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著我們: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
首集美食均出自民間拍攝技術(shù)手段有提升
首集《腳步》中尚未出現(xiàn)專業(yè)大廚制作的精致菜品,所有美食均為受訪的普通人親手制作。其中的魚醬燉稻花魚、福建泉州蘿卜飯、山東煎餅卷大蔥引發(fā)了各籍貫游子們的集體思鄉(xiāng)情,人們以在節(jié)目中發(fā)現(xiàn)家鄉(xiāng)美食為樂,又籍美食抒發(fā)思鄉(xiāng)情。不過,片中對各地美食的呈現(xiàn)也意外引發(fā)了南北吃貨的爭論,例如在四川養(yǎng)蜂夫婦老譚的飲食中,“豆花”是用來蘸香辣料吃的,而南方網(wǎng)友則延續(xù)了此前網(wǎng)絡經(jīng)典話題“南北食物甜咸之爭”,他們在網(wǎng)絡中玩笑稱:“不要豆花下毒手!”、“竟然有人吃豆花不是甜的!”這類吐槽同樣惹人發(fā)笑。
《舌尖2》運用了現(xiàn)今流行的支持4k的f55攝像機進行拍攝,畫面細節(jié)上更為出色,而大光圈的拍攝也延續(xù)了對食物色彩的出色呈現(xiàn),捕捉跳跳魚的一段高速回放讓觀眾感嘆《舌尖》團隊在拍攝和剪輯上的用心和專業(yè),但也有網(wǎng)友指出了細節(jié)上的不足,微博網(wǎng)友小柴胡君表示:“白馬為弟弟采集野蜂蜜,一度讓我以為它抄襲了bbc《人類星球》巴亞卡人tete為妻子攀爬百米大樹采蜜的場景,只是拍攝技巧,機位擺放差強人意,接近樹冠后主人公采蜜過程也已略過不計!钡餐瑫r認可了《舌尖》的制作用心:“作為一個美食節(jié)目來說不能奢求更多。”
據(jù)悉,騰訊新聞客戶端新版增加了評論傳圖功能,觀眾可以在閱讀本文的同時上傳家鄉(xiāng)美食,看誰的家鄉(xiāng)美食更精彩,又看誰不服來辯。
《舌尖上的中國2》觀后感3
題記:這是劇變的中國,人和食物比任何時候都走得更快。無論他們的腳步怎樣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歡來得多么不由自主,總有一種味道以其特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著我們: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
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我是一點都沒看過的,但是老是聽見周圍人的夸獎和贊美,所以我就想看看這到底是怎樣一部紀錄片,是不是像大家說的那樣精彩。帶著這樣的好奇心我昨晚21:00在中央一套看了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的第一集《腳步》。
看完之后內(nèi)心真的是蠻感動的,是因為美食的美好,更是因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風情。片子雖然是記錄美食的,但是中間穿插的人文情懷,我覺得特別好!美食和人文搭配的渾然天成,更有人情味、更真實,既能突出勞動人民樸實和可愛,還能彰顯勞動最基層人民存在的一些社會現(xiàn)實。如果只是一味描述美食的食材、加工過程和最后的成品,單調(diào)又失情感,倒成了一部空洞的純粹美食記錄片了。
一、中國傳統(tǒng)的`美食真是一絕
讓人垂涎三尺的美食(這里不得不贊美一下攝影師的水平,拍得真的特別好)都是來自最平凡的鄉(xiāng)野民間,并沒有來自城市里高檔的大餐廳里。無論是天麻的藏族小伙白馬家制作的蜂蜜粥(具體名字記不清了)、四川養(yǎng)蜂夫婦老譚家的豆花、陜西寬寬的勁道的褲帶面、苗家的雷山魚醬、山東的大蔥卷餅、還是福建泉州蘿卜飯都是來自最平實的鄉(xiāng)間勞動人民之手,感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勤勞,把中國的傳統(tǒng)美食沿襲的這么美好!
二、中國傳統(tǒng)的優(yōu)良作風得以繼承
相比于美食,《腳步》中的各個人物的故事更讓人感動,親人間的溫情是最難以言表的,也是最難能可貴的。天麻的藏族小伙白馬為了弟弟上大學給弟弟湊學費,替父母減輕負擔,上山挖靈芝。為了慶祝弟弟即將上大學,白馬送給了弟弟一份特別的禮物――天然的
蜂蜜。然而這美味營養(yǎng)的蜂蜜竟然在一顆幾十米高的大樹上(這相當于十多層樓房的高度),白馬就是靠著樹藤的纏繞和用斧子在樹上刨下的路,一步一步爬上去的,大概用了四個小時才到達樹冠。為了取得蜂蜜,白馬擺脫樹藤,在樹冠上慢步行走,點燃熏草(為了防止馬蜂蜇咬),最后到達了蜂窩,取得了蜂蜜?吹桨遵R去蜂蜜爬那么高的大樹,我真的挺害怕的,太危險了。但是哥哥為了送弟弟這份特殊的禮物,寧愿冒險前往,親情的力量就是這么強大。四川養(yǎng)蜂老譚夫婦為了養(yǎng)家糊口,一年11個月在外四處漂泊養(yǎng)蜂,這一養(yǎng)就是二十多年,父母的漂泊才換來了兩個孩子在家的穩(wěn)定生活。夫妻間的相互包容、忍讓和愛,讓老譚夫婦覺得哪里都可以是家。有付出才有收獲,想得到美味的蜂蜜、想讓兒女過上安穩(wěn)的生活,就得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去辛勤勞作,說明了可愛的勞動人民一直在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艱苦奮斗和腳踏實地的作風。
三、彰顯存在的社會問題片中也反應了一些社會問題:
在廣東打工李建英的父母半年來只能在收割玉米的時才能回家小住半個月,在這半個月里,在收割玉米的同時,一家人全體出動制作雷山魚醬,在即將離別時,一家人圍在一起吃了一頓用魚醬入菜的團圓飯,獨自留守家中的女兒李建英卻黯然落淚,因為她沒辦法不讓父母離開,臨走前,她和哥哥為父母裝了一壇魚醬。候鳥打工族,是近年來中國人的巨變,這樣的巨變產(chǎn)生了更多的留守兒童(中國留守兒童的總數(shù)竟然和英國的總?cè)藬?shù)是一樣的),他們?nèi)鄙俑改傅年P(guān)愛,很有可能出現(xiàn)心理等問題,有什么辦法能解決留守兒童的問題,值得我們思考。行走在秦嶺北麓平原的職業(yè)麥客一天只能割一畝多的麥子,最多掙200元錢。然而機械割麥機割一畝地麥子時間很短,而且才100多元。長此以往,中國傳統(tǒng)沿襲下來的麥客就會慢慢消失。我覺得機械效率雖高,但是可能遠不如人們在麥田地邊割麥便聊天更有人情味。而且,這些“被淘汰”的麥客也失去了季節(jié)性的“工作”,沒有了收入,只能靠其他的打工方式賺錢。社會的進步可能會使一些傳統(tǒng)消失,但是真的不希望幾十年之后再也看不到中國的傳統(tǒng)風土人情了。希望這些美好的傳統(tǒng)能一直傳承下去并發(fā)揚光大,就像我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一樣!
中國人“無論腳步怎樣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歡來得多么不由自主,總有一種味道以其特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著我們: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
《舌尖上的中國2》觀后感4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也不知是哪位大神忽然發(fā)現(xiàn):中國人沒有信仰,于是乎各種社會丑陋現(xiàn)象都有了其深層次的原因。各路大v義憤填膺,揭竿而起,無情鞭笞著這個信仰缺失,黑暗封閉,魑魅魍魎橫行的年代。紛紛懷念著黨國的黃金十年,民國自由的空氣,大清無垠的疆土,朱家鐵血的王朝……總之一句話,石器時代都比現(xiàn)在強。為什么?因為沒有tmd信仰!
被人鄙視了這么多年,自己都有點麻木了。雖然經(jīng)常喃喃自問:我們中國人真的沒有那玩意嗎?真的最大惡極嗎?卻也不敢在人前高聲一回。
舌尖1看完了,沒什么感覺,只覺得肚子餓。畢竟我們這些沒有信仰的人只有在吃的方面能讓那些虔誠的教徒們羨慕一下。帶著無限的自卑我第一時間追了舌尖2,也只是想在大吃貨帝國的專業(yè)領(lǐng)域找到一絲尊嚴和自信,盡管仍然戰(zhàn)戰(zhàn)兢兢……
看著看著,我似乎悟到了什么。當生理需求上升為精神需求的時候,我看到了不一樣的舌尖,看到了不一樣的中國,看到了不一樣的信仰,雖然她不是哪個神哪個主,雖然她那么低調(diào),但是她實實在在的存在,就在你我呼吸的空氣中,就在春運回家的路上,就在父母膝下兒女床前,她一直在我左右,只是我一直沒有在意她。
《舌尖》表面上的主角雖然仍然是食物,但我覺得真正的主角應該是追逐花期的養(yǎng)蜂人,跋山涉水采集野生香菇的老漢,頂著海風出海捕魚的漁民,在外打工一年回家時間僅半個月的貴州山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麥客,以及他們所代表的千千萬萬的,為自己和后代能有更好生活的普通勞動者。當攝像機鏡頭對準他們的眼睛的時候,我能從他們的眼神里讀出很多復雜的情感:有為花期縮短而產(chǎn)生的焦慮,有為漁獲遠遠少于預期的無奈,有與家人分別的感傷,有為自己的職業(yè)即將成為歷史的迷茫,凡此種種。這都是為生計而操心。
我想,我們中國人,只要是有責任感的,只要是有良心的,都會有這種焦慮,只是程度不同罷了。但是,在他們的眼中,我同樣能看到一些共同的東西:首先是幸福。養(yǎng)蜂人能有個隨時可以相互吐槽的老婆是幸福,麥客能得到認可和尊重(有時就是一碗普通的褲帶面)是幸福,漁民能親手為自己的女兒抓跳跳魚是幸福,老漢能用野生香菇為家人做香菇釀是幸福,華僑老人回到家鄉(xiāng)和同村人團聚是幸福,打工的人回到家鄉(xiāng)和留守的兒子女兒一起抓稻花魚也是一種幸福。這是一種來源于家的幸福,有了家就有了一切,這是我們中國人千百年來一直堅守的東西。其實,我們中國人的要求并不高,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我們的家人,我們所愛的人,無論你是坐在高檔寫字樓里敲擊鍵盤工作到深夜,還是在伊拉克利比亞的沙漠里鉆油,還是在太平洋與風浪搏斗就為了多那么一噸魚。這是一種凝聚力,一種源自于“家”的凝聚力。
從這些辛苦勞作的人的眼神里我也看到了另外的東西:希望,也許說是“希冀”更恰當些吧,F(xiàn)實是殘酷的,靠天吃飯的更是如此;ㄆ谡f縮短就縮短,一網(wǎng)下去一無所獲也是很經(jīng)常,為了給家里人多掙兩個錢改善生活不得不忍受聚少離多的日子,眼看著自己的工作就要被機械所替代,更不用說這個片子反應的留守兒童等等問題。然而,就是在這樣殘酷的現(xiàn)實下,這些人也從來沒有放棄希望。每一天早晨出門勞作,他們無不帶著滿滿的希望,即便也許又是一無所獲,而他們會重整旗鼓,第二天再出發(fā)。我們說“中華民族是堅韌的民族”,這些普通的勞動者,和千千萬萬與他們一樣的普通勞動者,在無聲地用自己的行動闡述著“堅韌”二字的終極含義。
千百年來,我們中國人學會了如何在逆境中生存,如何用自己的雙手創(chuàng)造希望,正是因為我們滿懷這樣的希望,并身體力行地去實現(xiàn)它,無論這希望看起來多么渺小,我們才能創(chuàng)造出世界上屈指可數(shù)的工程奇跡,才能創(chuàng)造出舉世矚目的經(jīng)濟成就,才能把我們的國家從一窮二白變成現(xiàn)在這般模樣。這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傳家寶,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精氣神兒”,這可不能丟。畫面中的這些人,還有千百萬如你我一般的普通勞動者,就是憑借著這股子“精氣神兒”,共同支撐起了我們的家,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只要我們滿懷希望,并且愿意身體力行地去實現(xiàn)它,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就會有希望,就會不斷進步。
總之吧,舌尖給我的感覺,雖然有些酸楚,但大多數(shù)是溫暖,與其說這是一部解讀美食的紀錄片,不如說是一部對“家”的理念的闡釋和對普通勞動者的禮贊的片子。哪里的飯菜永遠趕不上在家里媽媽做的飯菜的味道……這正應了一句話:美,就在我們身邊。
勤勞是中國人的源發(fā)行為,是根植在基因中的分子,是一種潛意識的行動源泉。中國自古以來源源不斷的發(fā)展,就是基于這樣一種勤勞。和西方工業(yè)社會北方游牧式文明基因不同,中國文明的存在和發(fā)展,是自推動可延續(xù)的。而西方文明的發(fā)展是需要外部力量的注入來獲得延續(xù),無論是戰(zhàn)爭掠奪,還是經(jīng)濟掠奪。舌尖1讓我們看到的是東方文明的智慧及其結(jié)果在飲食上的體現(xiàn),而舌尖2就讓我們從源頭去思考這些美妙的味道、精美的享受的來源。
什么是信仰,定義百度一下就知道。可是一定要信哪個神哪個主,不信就是低人一等,這樣的信仰不要也罷。
只要父母過的更好些,只要兒女能去更好的學校,只要能多掙點交給媳婦,中國人就是幸福的,哪怕有淚有苦有遺憾,家就是中國人延續(xù)了千年的信仰!這就是我們的信仰,樸素卻有力量,卑微卻又實在,平凡而又偉大……
【《舌尖上的中國2》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舌尖上的中國2優(yōu)秀觀后感02-08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09-06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06-10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09-05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精品)07-10
[薦]《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07-08
[優(yōu)選]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07-06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模板01-23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實用03-07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精選15篇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