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精選15篇
當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寫一篇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靵韰⒖加^后感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
每逢周五,對于“吃貨們”來說,必不肯錯過21點準時端坐在電視機前守候收看《舌尖上的中國2》。這個一檔關(guān)于吃的記錄片,最近特別的“熱”、特別的“火”,要是誰沒有看過的話。哈,一定會被人笑話“out”了。
對于我來說,怎泥拱、香椿煎蛋、紫蘇炒螺螄等食物不斷撞擊著我的味覺神經(jīng)。我對媽媽說,你什么時候會做這些菜啊?媽媽說,我會盡量學的,為了我的寶貝!
以前經(jīng)常聽到賣切糕的很騙人,但我一直不知道什么是切糕。晚上終于看到廬山真面目了。我感覺這么美味的食物這么會是騙人的工具呢?
《舌尖上的中國2》還有一點讓我看起來感覺很爽,就是畫面太美了。感覺比我看的任務(wù)動畫片都美。
“在這個時代,每一個人都經(jīng)歷著太多的苦痛和喜悅,中國人總會將苦澀藏在心里,而把幸福變成食物,呈現(xiàn)在四季的`餐桌之上!边@是節(jié)目的最后說的一句話。雖然我不大懂這是什么意思,但是我不知道為什么我卻很喜歡這句話。
看完今晚的《舌尖上的中國2》第三集時節(jié),我跟媽媽說,以后每一集我都要看。太好看了!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2
前幾天,我們一家人去了中國的西北部。那里的飲食習慣與蘇州大不相同。比如每頓飯都會有白饅頭,老酸奶,還有西北人愛吃的皮囊和糟醅。我真的不習慣吃。為什么人在不同的地方吃的不一樣?我媽跟我說這叫飲食文化。
回到家,我媽打開電視讓我看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
食物,主食,轉(zhuǎn)化,儲存,烹飪,調(diào)配,生態(tài).一共七集紀錄片,我居然一口氣看完了!在廚師的“魔手”上,酸、甜、苦、辣、咸的味道一個個出現(xiàn)在我面前,讓我“流口水三千尺”。我仿佛聽到了那些美食的呼喚,真的希望電視上的美食能立刻飛到我身邊。
之后我的心就靜不下來了。我問了所有看過這部紀錄片的朋友,他們都說看完餓了。一開始我是這么想的,但是冷靜下來想想。真的只是為了讓我們了解食物嗎?恐怕不行!就像那些在烈日下勞作的農(nóng)民,也許他們沒有讀過書;也許,他們的條件并不比我們優(yōu)越;也許,他們沒有英俊的外表.但是,他們有勤勞樸實的面孔,堅韌干練的雙手,善良樂觀的心!其實播出這部電影的真正原因是為了弘揚中華民族勤勞頑強的性格,造就了我們偉大的'中國的各種飲食文化。
“誰知道中國菜難吃!睆男〉酱竺總人都會背這首詩,但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它的含義?每次看一集,都會默想內(nèi)容,看著碗里桌子上剩下的米粒。我總是感到羞恥。
我們要感謝大自然的美食,感謝那些把它擺上餐桌的人。我們要珍惜碗里的每一粒米,每一道菜,讓美味不僅留在舌尖,還能滲透到我們的心里!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3
自然,主食,轉(zhuǎn)化。中國人在自己的自然條件下馴化改良了各種主食。雖然主食的來源很少,但中國人仍然用不同的方法和智慧來改進他們的生產(chǎn)方法和手段,創(chuàng)造出無數(shù)美味的食物。中國人的主食取決于天氣,這增強了他們的性格。你永遠不知道明天的天氣會怎么樣,所以中國人習慣于接受現(xiàn)實,盡最大努力改善生活!耙粋人懶,就沒人給他錢!崩先苏f的是中國人骨子里最相信的道理。其實中國人最喜歡抱怨,也最不關(guān)心抱怨,因為為了生存,還是要振作起來,安慰自己,然后繼續(xù)努力。
努力永遠不會白費。中國人在自然允許的范圍內(nèi),盡最大努力改良和創(chuàng)造一切對自己有益的食物,把豆做成沒有味道的豆腐,把米做成供宴飲的米酒。中國人在自然共存的過程中幾乎用盡了所有的智慧,為的是把大自然能給予人類的東西發(fā)揮到極致;為了把火代代相傳,把生命的全部智慧留給后人,然后像季節(jié)的`莜麥和大米一樣快樂地看著自己的子孫后代。
今年過年回家祭祖。當我在先人墓前把餃子和酒倒進燒過的紙灰里時,我突然想到,祭祀先人的真正意義也許在于對先人的感恩,而不在于他們所謂的陰靈的加持,而在于他們努力把活著的智慧和活著的智慧代代相傳。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4
寒假,我在網(wǎng)上看了一遍前段時間比較火的一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
看到“舌尖”,想必必定是展示各地美食,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節(jié)目吧。想來所料不差,便嘗試著欣賞了這個饒有趣味的節(jié)目。
本片介紹了華夏各地“南米北面”的飲食差異以及烤松茸油、燜春筍、雪菜冬筍豆腐湯、臘味飄香腌篤鮮、排骨蓮藕湯、椒鹽藕夾、酸辣藕丁、煎燜魚頭泡餅、煎焗馬鮫魚、酸菜魚、松鼠桂魚、侉燉魚等不同地區(qū)的風味小食。與其它那些花哨的飲食類的節(jié)目不同,這個節(jié)目的真誠、樸實帶給我們更多的是超越美食的`思考。從中我了解到了人與人的關(guān)系,人與食物的關(guān)系,人與社會的關(guān)系。在更深一步的思考時,對處在“舌尖上”的中國又有了更深的了解——從最平凡的一鍋米飯,一個饅頭,到變化萬千的精致主食,都是中國人辛勤勞動,經(jīng)驗積累的結(jié)晶。今天當我們有權(quán)遠離自然,享受美食的時候,我們應該珍惜大自然的恩賜,感謝的那些通過勞動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們。
我認為這個節(jié)目最重要的不是味覺上的享受,在視覺上比這個紀錄片的色澤好得多的遍地都是,而是淳樸的人,人生觀和自然觀。
我覺得《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是我們每個吃貨必看的一部,不看真的是會后悔的。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5
幾千年來,中國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地域的遼闊造就了各地飲食的差異。但即便差異再大,飲食中也有一種味道是相似的,那就是家的味道,故鄉(xiāng)的味道。我想,很多人看舌尖上的中國,不僅僅是因為它激起的口水使我們興奮,也因為從各地的飲食中我們“看”到了家里的味道。
離開家久了,就經(jīng)常會想起家里的一碗飯一桌菜。也許我們并不懷念故鄉(xiāng),也許只是故鄉(xiāng)對我們魂牽夢縈。
養(yǎng)蜂的女人說,結(jié)果我跟她結(jié)了婚,風餐露宿的,辛苦得很。出海的女人說,這海洋的鈔票難掙,沒有牛勁馬力難吃海洋衣食。這些都是生活給人的最樸素最直接的'感受與經(jīng)驗。這些感受與經(jīng)驗,在作家那里寫成了文字,在詩人那里吟成了詩,在母親那里變成了嘮叨,煮成了飯,炒成了菜。我想,對很多人來說,生活都是不容易的,甚至是艱辛的。朝五晚九,餐風飲露,為的不過是一家人能吃飽穿暖,不過是回到家里能好吃好喝一頓,能安逸巴適睡上一覺。
也許我爸媽的飯菜做得并不那么好吃,但是我總是會想吃它,也許我想吃的只是那種味道,別人無法做出來。
行走一生的腳步,起點終點,歸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這是中國人秉承千年的信仰,樸素而有力量。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
會不會有那樣一種味道,我后來再也沒嘗到過?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6
這幾天,媽媽說新出了一個片子叫《舌尖上的中國》,很好看,很饞人。也要給我下載看看。
一開始,我還以為《舌尖上的中國》是一些什么新的理論呢?梢豢床胖蓝际侵v一些香甜可口的美食。什么螃蟹、魚、蝦、海參……反正大多數(shù)都是我的最愛。而且還有它們的生長以及制作過程。一共有七集,每一集都有不一樣的美食:有酸甜可口的腌白菜;有濃香的糯稻;有噴香的烤鴨。特別是人家捉魚捉蝦的過程。那活蹦亂跳的魚和那些生長充沛的糯稻,還有在淺海海底摸海參、海膽、鮑魚的潛水員,仿佛就在我的眼鏡面前動著,讓我想跳起來抓住那些屏幕上的美食。片子的場面很多都在廚房里,上面都是實際的聲音。每當我聽到那些油在鍋里發(fā)出的“嗞嗞”聲時,我就覺得肚子餓了。還有那些從地里刨出來的筍,炒的時候鏡頭直接對準鍋,那些筍白白得像小孩兒一樣可愛。還有那大廚們神奇的刀功煮功。他們可以把豆腐切成像頭發(fā)絲那么細的.長條,還可以半小時煮好一只大肥豬。非常令我佩服。最好玩的就是樓頂菜園了。夏天一到上面就是一個大涼篷,很壯觀。秋天結(jié)的小瓜一個就足以包一大盆水餃。我的菜園子還是自愧不如啊!
《舌尖上的中國》雖然增加了我們做飯的興趣,可是我一看見上面的美食就不想吃我們家的飯了。說實話,我是實在想撲倒電腦屏幕上大吃一頓去的。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7
今天,我看了一個關(guān)于《舌尖上的中國3》的視頻短片,頗有感觸。
看過視頻,我知道了:原來在酸甜苦辣咸這幾種味道里,辣最年輕,也最刺激。貴州遵義市,是一個吃辣很普遍的城市,也是中國最早把辣椒當做下飯菜來吃的地方。在外地工作的貴州人,經(jīng)常會隨身攜帶一瓶辣椒醬,既是懷念家鄉(xiāng)的味道,又是對辣椒的忠誠。在成都的菜市場里,辣椒遍地都是,隨處可見。很多成都人對辣椒都有著一種說不出的喜愛之情。想想我們廣東人,我們對辣椒的感情是不深的,因為辣椒不常吃,只是在做菜時,偶爾放一點提味。
說完辣椒,我再來說說白菜。冬季的中國東北,很多人都會吃白菜。它對于東北人的意義,不僅僅是由衷的喜愛,而且是打小的飲食習慣。東北天氣嚴寒,一到冬天便很少有蔬菜供大眾食用。沒有了當季的新鮮蔬菜,那么白菜自然就成了首選。對于東北人來說,腌酸菜則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用新鮮的白菜來腌制,味道會更好。這件事看起來難,但做起來卻很簡單。腌好的酸菜可以配魚煮著吃,也可以和肉攪拌在一起,包成酸菜餡兒的餃子。時代在變,大家的口味也在調(diào)整,可對于大多數(shù)的東北人來說,不變的.就是對酸菜的熱愛。
我覺得,不同地域有著不同的美食,不同的美食又有著不同的味道,我們應當享受這種美妙的味覺之旅。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8
粵菜是我正房,河南菜是老娘,小情兒呢是川菜。
看到廣東衛(wèi)視拍我正房我是很開心的,我正房端正大氣,上的了國宴,下得了大排擋,生猛海鮮,老火靚湯,早茶點心,風味小吃應有盡有,花樣翻新,5集太太太少,九九八十一集都不一定拍的完,暫且看看吧!
看了十分鐘,忍不住快進,看到第二集就開始跳看打卡走人……麻痹我正房粵菜這么一個活色生香大美人,楞被導演整成一個木偶,暴殄天物啊,煮鶴焚琴啊……不禁老淚縱橫。
你說你拍麻魚就麻魚,整那么多漁民的心酸干嘛,看到漁民切開這1000多的一條魚我真想說別吃了,還是賣了吧!不是不能講背后的.心酸,但這是講美食不是社會紀實!但導演顯然迷上了這種方式……接下來開始各種賣慘……采荔枝菌的家里的雙胞胎嗷嗷待哺,養(yǎng)竹鼠的幫扶殘疾人……搞清重點好吧!無力吐槽了……《舌尖》已然不怎么高明,但你找了個樣板能不能高仿一點,誰能告訴我,那個臺詞是什么鬼!!編劇寫的詞完全不走心,有一種迷之尷尬感!
第四集 氣更不打一出來,誰特么告訴你西方人才吃生蠔。!自己去廣東博物館看看,圍著獸皮大啖生蠔的是不是你祖宗。一知半解,半瓶水逛蕩,讓我一個外省人都看不下去!
這就是一個不要管我寫的好不好,反正我交作業(yè)了的被動學生……作為一個已經(jīng)麻木的老師,我還能怎么說!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9
近來,中國中央電視臺多個頻道推出了一套名叫《舌尖上的中國》的節(jié)目,在其播出之初,便取得了極高的收視率,流傳甚廣。
看到“舌尖”,想必必定是展示各地美食,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節(jié)目吧。想來所料不差,便嘗試著欣賞了這個饒有趣味的節(jié)目。
本片介紹了華夏各地“南米北面”的飲食差異以及烤松茸油、燜春筍、雪菜冬筍豆腐湯、臘味飄香腌篤鮮、排骨蓮藕湯、椒鹽藕夾、酸辣藕丁、煎燜魚頭泡餅、煎焗馬鮫魚、酸菜魚、松鼠桂魚、侉燉魚等不同地區(qū)的'風味小食。與其它那些花哨的飲食類的節(jié)目不同,這個節(jié)目的真誠、樸實帶給我們更多的是超越美食的思考。從中,我了解到了人與人的關(guān)系,人與食物的關(guān)系,人與社會的關(guān)系。在更深一步的思考時,對處在“舌尖上”的中國又有了更深的了解——從最平凡的一鍋米飯,一個饅頭,到變化萬千的精致主食,都是中國人辛勤勞動,經(jīng)驗積累的結(jié)晶。今天當我們有權(quán)遠離自然,享受美食的時候,我們應該珍惜大自然的恩賜,感謝的那些通過勞動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們。
我認為這個節(jié)目最重要的不是味覺上的享受——平心而論,在視覺上比這個紀錄片的色澤好得多的遍地都是,而是淳樸的人,人生觀和自然。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0
正月初還沒過完,央視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就帶著四年舌尖兒粉們的期待和口水回歸了電視銀幕上。本以為這四年,厚積薄發(fā)可以打造出一部更加優(yōu)秀的舌尖兒作品。卻沒想到,拿到了優(yōu)秀的IP,呈現(xiàn)出來的確實讓所有電視觀眾都深感尷尬和費解的一部紀錄片?梢哉f20xx年的春節(jié)唯一的銀幕槽點,恐怕當屬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了!
看了幾集下來,我已經(jīng)深感心累和疲憊不堪。帶著這樣兒的心態(tài)和狀態(tài),我再次回顧了一次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我就在想,如果央視選擇在今年春節(jié)再次重播一遍舌尖兒二,有多少看完舌尖兒三的觀眾會支持呢?應該不少,畢竟舌尖兒二在廣度和深度上也可以稱得上是一部優(yōu)秀的'作品。雖然被人詬病故事成分太多,有點兒感動中國的嫌疑,但是對于美食的襯托,沒有特別含糊。雖然沒有一那么的誘人,但是總體上也可以勾起人們對中國美食的敬畏。
時至今日,帶我再次回顧舌尖兒二,我感覺四年前那種剛看時候兒的破碎感和分割感沒有了?磥硭自捳f的沒錯,經(jīng)典是需要時間來沉淀的(當然了也可以通過下一代的襯托)。春節(jié)里來懷舊,無疑是消除看完舌尖兒三后留下來的心累和疲憊最好的慰藉了。如果懷舊真的是一種美,我希望我能夠一直懷舊永葆青春!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1
這個國慶假期,我完整地觀看了《舌尖上的中國Ⅱ》,感慨良多。
這是央視20xx年推出的美食紀錄片,雖主要講中國美食,還融入了自然風光、家國歷史,以及當代的國人生活,甚至點出了人與自然的平衡關(guān)系。
全劇分為《腳步》《心傳》《時節(jié)》《家!贰断喾辍贰睹鼐场泛汀度汀菲叽笃拢考刹煌腵導演執(zhí)導,從不同的側(cè)面探究了中國人的美食秘訣。中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美食自然也包羅萬千,從春夏秋冬,到高山湖泊,“農(nóng)林牧副漁”各行各業(yè)的人們挖掘出各色美食;從三餐家常,到時令海鮮,美食不僅包含了人們的辛勤勞作,還反映了人物的聚散離合,更折射出社會的進程、歷史的變遷。
劇中某一集講述了一位母親陪著女兒來到上海學習小提琴,女兒認真刻苦地拜師學琴,母親用心地準備著一日三餐;過節(jié)時,母女請老師來家中吃飯,家常美味不僅犒勞了師徒的辛苦付出,更增進了彼此感情,老師不吝賜教,女孩堅持苦練,終于女孩登上了國際表演樂團,成為了一名職業(yè)演奏家。從美食的角度反映了教育的發(fā)展,給人以滿滿的正能量。
總之,全片拍攝考究、配樂精美,內(nèi)涵豐富,是一部值得回味的好劇!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2
《舌尖上的中國》是一部非常好看的電視節(jié)目,講的全是美食。今天我看了一集“自然的饋贈”,講的是我國云南香格里拉雪山上的原始森林,有一種精靈懷抱的食物,名叫松茸,它是野生菌類中的貴族,營養(yǎng)豐富,價格也很高,在大城市的飯店里,一盤碳烤松茸能賣1600元。還講了浙江的冬筍和湖北的蓮藕,如果配上肉會特別好吃,一點兒也不油膩。還有云南大理北部的諾鄧山區(qū),人們自己利用天然的鹽井又自己加工諾鄧火腿,看著很有食欲。還有吉林查干湖的漁民冬季凌晨四點就要到湖面上捕魚,他們走在厚厚的冰面上,還有隨時警惕有裂縫的冰面,而且我看到漁民捕到的.魚都是四五斤的大魚,沒有小魚,因為他們織的網(wǎng)都要是大網(wǎng)孔,所以小魚是他們故意讓漏掉的,等來年再放些魚苗。這部電視節(jié)目讓我增長了不少地理知識,了解了中國的美食以及美食制作過程和美食的原材料。
其實,我覺得這一部電視節(jié)目應該在我吃飯時看,能夠讓我吃的香,吃的多,要不光看吃不到,會覺得餓。哈哈,同學們,你們看了嗎?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3
《舌尖上的中國2》,這是一檔介紹來自中國各個地方的美食節(jié)目,透過那一個個誘人的事物,我們也從中得到感知,本周是《舌尖2》的第三集節(jié)目,《時節(jié)》,講述一年四季的美食。
“不時,不食”是中國人飲食最重要的特征。在四季分明的國度,不同的時節(jié),呈現(xiàn)出千姿百態(tài)的美食。在節(jié)日假期的悠閑之中,我們感受四季的輪替,感受天南海北的誘人美食。
第三集《時節(jié)》的內(nèi)容,比之前的節(jié)目增加了更多美食的介紹,本期節(jié)目介紹了鐵鍋燉魚貼餅子、蝦子小刀面、桂花糯米藕、老鴨雁來蕈、板栗燒雞、清煮飛魚干。。。等來自各地一年四季的美食,完全是吃貨的世界,看得人垂涎三尺。
這些食物都是按照時令吃食物,春耕、夏種、秋收、冬藏,中國人講究按時令吃食物,而不同的食物也在不同的.時令產(chǎn)生。只要對自然和時序產(chǎn)生敬畏,每一道菜,每一家人,總會得到最甘甜的回報
在本集中,講述了螺螄捕手的故事,捕螺螄就要對螺螄的最佳捕獲季節(jié)掌握的一清二楚。才能換得到餐桌上一盤盤的螺螄~~~
從冬到夏,從春至秋,餐桌上的食材隨時令變化,不變的是中國人的勤勞努力。色彩變化,生機盎然間,是一次次美食的體驗。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4
《舌尖》在眾多飲食節(jié)目中脫穎而出,靠的絕不只是饕餮的美食,他一方面把美食深埋進最平凡的鄉(xiāng)野民間,一邊把食物上升到民族性和文化的高度,讓觀者不自覺的在舌尖上展現(xiàn)出作為中國人的文化自覺性。
為了給弟弟上大學湊學費上山挖靈芝和天麻的藏族小伙白馬,東奔西走從事辛苦的養(yǎng)蜂行業(yè)的老譚夫婦,以船為家、奔波在東海上討生活的漁民、行走在秦嶺北麓平原的職業(yè)麥客,山東農(nóng)村制作煎餅的老夫婦……較之上一季,《舌尖》用情感更為充沛的鏡頭,再度瞄準了這塊土地上最可愛的勞動人民和食物間的`質(zhì)樸聯(lián)系,讓人們無法不仰視這些尋常人的身影。
節(jié)目播出中,網(wǎng)友不斷表達著自己的理解:“《舌尖2》第一集和《舌尖1》相比美食顯得不是那么主要了,突出的是人們的一種情感。”()在第一集中,食物的采集者、生產(chǎn)者、加工轉(zhuǎn)化者都是由人來完成,故事加深了以人為主的敘事習慣,讓人看到更為豐沛的人文氣息,從這個層面上來說,《舌尖上的中國》似乎更應該叫做《舌尖上的中國人》。
但也有觀眾認為《舌尖2》不及《舌尖1》的渾然天成,反倒是多了幾分刻意:“完全沒了第一季淡然鄉(xiāng)愁的感動滋味,刻意煽情糾結(jié)人情鄉(xiāng)味,素材太多展開太廣,有些凌亂!边有觀眾更加直白的指出該片缺點:“編得像走基層,形在意無存,主題之外承受了太多強加的信息和主觀設(shè)計,畫面夠好,剪輯節(jié)奏太快!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5
自然,主食,轉(zhuǎn)化。中國人在本身所處的自然條件下,馴化改良出了各種不同的主食,盡管主食的來源只有很少的幾種,但是中國人還是利用不同的方法和智慧改進制作方法和手段,創(chuàng)造出數(shù)不盡的美味食品。中國人的主食是靠天吃飯,這磨礪著中國人的性格,你永遠不知道明天的天氣如何,所以中國人習慣于接受現(xiàn)實,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來改善自己的生活!叭藨芯蜎]人給他錢”,老人家說的就是中國人在骨子最為篤信的真理。中國人其實是最愛抱怨的,但也是最不把抱怨的事當心頭事的`,因為為了生存,為碗中舌尖的一口飯食,還是得振作精神,安慰自己,然后繼續(xù)付出自己的努力。
努力永遠不會白費,中國人在自然所允許的范圍內(nèi)盡可能的改善和創(chuàng)造一切有利于自己的食物,把豆子做成百味不爭的豆腐,把稻米做成可以宴飲的米酒。中國人在于自然共處的過程中幾乎利用了自己一切的智慧,為的只是把自然能給予人類的事物發(fā)揮到最極致的狀態(tài);為的只是在自然允許的條件下,薪火相傳,留給后代自己所有的生活智慧,然后樂然得看著自己的子孫有如一季一季的菽麥稻谷,連綿不絕。
今年過年我回家祭祖,當把將餃子和酒倒進祖先墓前燃盡的紙灰時,那一刻我突然想到也許祭祀祖先的真正意義在于感恩祖先,不是他們所謂的陰靈庇佑,而是他們將世世代代生存生活的智慧延綿不斷流傳下來的努力。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09-05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09-06
[薦]《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07-08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精品)07-10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實用03-07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模板01-23
[優(yōu)選]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07-06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5篇)01-12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5篇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