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呢?是時候?qū)懸黄x書筆記好好記錄一下了?墒亲x書筆記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篇1
最初,是對黃仁宇先生的“大歷史觀”感興趣,所以抱著強烈的好奇心翻開了《萬歷十五年》。后來一發(fā)不可收拾,記得大概從去年九月開始讀,斷斷續(xù)續(xù)讀了很久,讀到今年七月,竟已刷了三遍,有種上癮的感覺,而且每遍都有新的收獲。黃先生的書讓我從新的視角去審視、解讀歷史,感覺耳目為之一新,眼界為之一開,回味無窮,而這遠遠比單單了解歷史事件來得有趣和重要的多。
《萬歷十五年》,正如它的書名一樣——1587,這一年沒啥特別的事發(fā)生。是的,就在西方文明已經(jīng)開始在大洋上開疆擴土的時候,對于世界另一端古老王朝的帝王、首輔、諫臣、將領、大儒而言,1587這一年卻是極為稀疏平常的一年,一切都按照預定的軌道悄然有序地進行著。然而正如靜水流深,表面的不動聲色之下,誰也不知有多少的勁流在涌動、狂瀾那樣,大明皇朝在歌舞升平、花團錦簇的背后其實早已埋下末路窮途的伏筆:一位當初雄心壯志、克己守禮的帝王在受到親侍近臣欺騙后對朝政心生失望厭倦;一位有心輔助君主、溫和謙讓的首輔深陷黨派之爭、疲于應付;一位早已離世的重臣仍釋放著他的政治影響力、引發(fā)朝局動蕩;一位鐵面無私、憂心天下的清官卻屢遭排擠、孤獨終老……其實每個人的初衷都希望這個王朝能走向世界之巔,然而在實現(xiàn)家國理想的道路上,他們越走越偏、越走越遠。是的,有時候,當你滿心以為你能夠左右世界的時候,歷史總會給你當頭一棒,最后你只能大失所望、哀嘆無力回天,不得不妥協(xié)求饒,成為歷史的附庸者,隨波逐流。
為什么帝國的夢想總是破滅,黃先生在書中給出了答案。一直以來,作為稻作文明的典范,我們的國家深受儒家傳統(tǒng)思想影響,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們認為“仁政”、“德治”才是一個國家得以長治久安的根本。那么怎樣才能有效地使政策在幅員遼闊的國家由上及下全面推行?我們的先祖?zhèn)冿@然很有智慧,他們認為“禮治”才是唯一符合正解的選項,于是他們制定出一系列簡單粗狂的道德標準來規(guī)避復雜的`政治架構(對的,這也就是被我們所熟知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等等)。天子的一言一行既是萬民的遵守范本,也受眾人的監(jiān)視督促。從一方面來說,“禮治”使朝政簡化,臣民們不一定要明白施政者的用意,只需埋頭遵守,即可達到政通人和、相安無事的效果;從另一方面,這樣“禮治”又極其脆弱,因為把這樣一個龐大帝國完全地交托到一個人(或者一部分人)的品德之上其實是非常危險,畢竟天子不是真正的神明(他同樣是一個有血有肉、既會沖動又會感傷的“人”),大臣們也有著這樣那樣的自身局限,這種看似堅不可破、高效便捷的制度其實自帶bug,又何以能夠獨善其身呢?所以呀,一味追求虛無縹緲的道德至上,而又在法律上缺乏創(chuàng)造性,“其社會發(fā)展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助技術之不及!
同樣加速帝國滅亡的是明朝的文官集團、文官文化。書中有這樣一句話:“難道一個人熟讀經(jīng)史,文筆華美,就具備了在御前為皇帝作顧問的條件?難道學術上造詣深厚,就能成為大政治家。”青年的申時行就曾對文官當政有所疑惑,但是這就是當時明朝的政治生態(tài)。文官集團既支撐著帝國的運行,又是帝國的毒瘤(做事缺乏條理、庸政懶政、表里不一,拔與不拔,都是懸在整個帝國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因為整個文官集團是依附中央集權、道德管理而產(chǎn)生的,而在道德管理的社會里,道德不僅可以指導行政,而且可以代替行政,天底下的大道理都可以常情來度量,即使是最為嚴格的教條,也承認因情理而發(fā)生的例外。這就加深這個階級的兩面性。一面要標榜著、維護著世人公認的政治理想,一面又有著各自的七情六欲、暗箱操作,這就是這個階級失敗的原因,這也就是整個帝國失敗的原因。
《萬歷十五年》,一本優(yōu)秀的書籍,但由于我見識粗淺,不足以囊括書中精華,只能談談個人感受。對明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一讀。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篇2
早就想寫一寫萬歷十五年感受了,鑒于時間因素,一直未能動筆,最近讀了這本書,感觸頗深,遂成夙愿!
高中年代,最怕最差的科目非歷史莫屬了,老師說要將歷史學成一條線,而我一直在點上打轉(zhuǎn)。如何將點穿成線,想想都困難!
想來對歷史的興趣起源于工作后,在某毛的熏陶下,陸陸續(xù)續(xù)看過些西方歷史書籍,尤其是鹽野七生關于羅馬關于文藝復興方面。過程中,腦海里有個思緒不停地在飛:“當時的中國是怎樣一番場景呢?”。既然看西方了,為什么不去看看東方呢?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古國,該有怎樣光輝燦爛的文明歷史啊。于是找來豆瓣評分高達8.9分黃仁宇的這本《萬歷十五年》。通本讀完,感受不到一點豪情勃發(fā),有的只是無處釋放的壓抑!
本書一共七章,通過對萬歷皇帝、申時行、張居正、海瑞、戚繼光和李贄等人物的描寫,敘述了明朝中后期的政治體制、財政經(jīng)濟、軍事和思想文化!全文一條主線,即“文官制度”貫穿始終,這也是一切悲劇的源泉!
我們的帝國在體制上實施中央集權,精神上的支柱為道德,管理的方法則依靠文牘,行政工具是文官制度,經(jīng)過一兩百年的發(fā)展,這種文官制度早已成熟,文官是人民的公仆,實際上成為權力的源泉,也是這一大帝國的實際主人。而本朝開國之初,各項制度的依據(jù)是“四書”上的教條,認為官員們應當過簡單樸素的生活是萬古不磨的真理,所以官員的俸祿極低,于是官員們在似合法又似非法之間取得一部分額外收入也就不可避免。從而導致文官的雙重性格,即:雖稱公仆,實系主人,有陽則有陰。是否能認清文官的這雙重性格,也導致了各歷史人物的成敗。
一項政策能否付諸實施,全看它與所有文官的共同習慣是否相安無擾,施政的要訣以道德為一切事業(yè)的根基。張居正看透了國家為解決問題而設立的文官,卻忽略了國家最大的問題也是文官。他一心改弦更張,把文官集團當作行政工具,擺在他個人的嚴格監(jiān)視之下,并且憑個人的標準加以升遷或罷黜,從而嚴重威脅了文官的安全感,開罪文人,使自己陷于孤立的地位!相比較而言,申時行這個和事佬沒有忽略文官的雙重性格。他知道若要恰如其分地處理此中矛盾,即要給予文官物質(zhì)上的報酬使他們樂于效勞,也要動員他們的精神力量,使他們根據(jù)倫理道德的觀念盡忠國事,于是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不斷地推行禮儀,講解“四書”和其他經(jīng)史。時勢要求申時行充當和事佬,他就擔任這樣角色,對于別人的評論,付諸一笑。所以張居正即使死后依然身敗名裂,而申時行得到善終。看到這里我有點兒矛盾,從現(xiàn)代的'角度看,無疑時代需要張居正這樣的改革家,可是站在當時歷史的角度看,申時行的行為方式又是順應時勢的,難道想要善終、順應時勢的結果就是碌碌無為嗎?
再說到萬歷皇帝,從頭到尾帶著憐惜無奈看待這個人物。很多歷史評論說萬歷皇帝是個昏君,但剛開始時,他其實是個勤奮好學積極向上的小皇帝、好少年。張居正過世時,他曾勵精圖治打算大展宏圖,無奈迫于文官制度的壓力,最終“無為”而治!強大的文官體制,需要一個個性平淡的君主作為天命的代表,其任務就是在他們的爭端無法解決時作出強制性的仲裁。萬歷名義上是天子,實際上他受制于廷臣。大小臣僚期望他以自己的德行而不是權力對國家作出貢獻。而所謂德行大部分體現(xiàn)于各種禮儀之中,他的全部言行都要符合道德的規(guī)范,但是道德規(guī)范的解釋卻分屬于文官。他不被允許能和他的臣僚一樣,在陽之外另外存在著陰,任何個性的表露都有可能被指責為逾越道德規(guī)范。
皇位是一種社會制度,但他朱翊鈞也一個有血有肉的個人啊。此時,鄭氏走入萬歷的生命,填補了他精神上的空缺。鄭氏之所以能贏得萬歲的歡心,并不是具有閉月羞花的美貌,而是由于聰明機警、意志堅決、好讀書,符合皇帝感情上的需要。可是,萬歷卻不能立自己心愛之人的孩子為太子,因為這不合倫理之道,多么荒謬的倫理之道!可是在臣僚教育之下長大的萬歷,他的責任范圍乃是這群文臣們所安排的,這幫文臣強迫他在處理政務時摒棄一切個人意志,因為他的權威產(chǎn)生于百官的俯伏跪拜之中,但他實際上所能控制的則至為微薄。想做的事情統(tǒng)統(tǒng)不能做到,勵精圖治的念頭一天天減退,對這個操縱實際的官僚集團日益疏遠,于是長期消極對抗而至“無為”!
關于財政,我很納悶,如此高度中央集權的帝國,為什么財政制度如此松散?明朝采取嚴格的中央集權,施政方針不著眼于提倡扶助先進的經(jīng)濟,以增益全國財富,而是保護落后的經(jīng)濟,以均衡的姿態(tài)維持王朝的安全。各地方稅收根據(jù)近距離原則補貼地方財政需求,這種地方自給的財政制度看似節(jié)約了交通通訊成本,卻導致全國滿布著無數(shù)的短途運輸線,缺乏統(tǒng)一的組織和管理。也因為全國的稅收不是總收集發(fā),財政制度無從以嚴密的會計制度加以考察,文官俸祿又低,不可避免助長了文官雙重性格中“陰”的一面。
由于交通通訊等落后,政府對民間的經(jīng)濟發(fā)展或衰退往感到隔膜,以至稅收和預算不能隨之而增加或減縮,更別提調(diào)控了,日積月累想要改革呆板的財政困境就更加困難了。不禁唏噓,觀念多么重要。羅馬初建國時,就加強道路的基礎建設,通過四通八達的交通通訊系統(tǒng)加強中央與地方的聯(lián)系,成就了偉大的羅馬帝國,也有了著名的金句“條條大路通羅馬”。而一千年后的明帝國居然不懂這個道理。
強大的文官體制,死板的財政制度,導致軍需稅收不能總收總發(fā),武官的社會地位下降到歷史最低點,是否這也直接導致明朝的滅亡呢?
其實看完這本書好久了,一直沒動筆,總覺得我的歷史太差。但李笑來老師說過“起步時最重要的是什么?”。很多的技能,我們知道有用,卻遲遲不愿學習踐行,為什么?因為怕,因為不愿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但,寫不好就不寫了嗎?寫不好就不發(fā)了嗎?你以為你能一上來就做的很好嗎?萬事開頭難,所以,在起步時要平靜地接受自己的笨拙,理解自己的笨拙,并放慢速度嘗試,于踐行中不斷改進。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篇3
當年《人民的*義》熱播時,高育良反復提及的《萬歷十五年》就引發(fā)了我的好奇,后來看到讀書會內(nèi)很多書友推薦此書,便果斷下單。今時今日,終于有幸拜讀。
寒冷的冬日,獨坐在五樓會議室享受寧靜的讀書時光,恍然間仿佛回到了大學校園里的圖書館:手捧一本書一坐就是幾個小時。這份獨品書香的喜悅比書籍本身還讓人沉醉。
讀罷《萬歷十五年》,贊同作者的大歷史觀:中國兩千年來,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極,這是一切問題的癥結。作者從萬歷皇帝、位極人臣的張居正、申時行以及一代名將戚繼光等人著筆,以萬歷執(zhí)政第十五年為引子,抽絲剝繭,通過這些人物命運的變化,揭露了明朝乃至幾千年來中國的官僚體制。這個體制中,帝國真正的主人是龐大的文官集團,天子不過是國家機構運行所需要的產(chǎn)物。國家一項政策能否真正落地生根,全看它與所有文官的.共同習慣是否相安無擾。如若有沖突,即便是皇帝,也不能“為所欲為”,比如立喜愛的幼子為皇太子。這讓我想到《滄浪之水》一書中的主人公,從小科員一路升為廳長,總以為地位越高受得約束越小,其實不然。
千百年來,這個體制的運行沒有法制作保障,靠的是道德的力量來約束,導致弊端重重。道德至高無上,但它終究代替不了法制。像讀書會的運行便是同理,有了“一月至少讀一本書”的鐵軌約束,大家讀書的效率顯然更高。對我尤為如此,雖然我有一顆瘋狂熱愛讀書的心,卻總是諸事纏身,沒有讀書的時間。今天“迫于群規(guī)”,足足抽出一下午一晚上的時間讀完了拖延一個月的書。幾十人的讀書會尚且如此,龐大的國家機構呢?道德的力量顯然遠遠不夠,期待我們的法制越來越健全。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篇4
《萬歷十五年》這本書作者是黃仁宇,是一本歷史學著作。
選取了明朝萬歷十五年(1587年)作為考察切入點,運用歷史小說的敘事模式和傳記體式的章節(jié),通過對關鍵歷史人物悲慘命運的描述,探析了晚明帝國走向衰落的深刻原因。
書中以萬歷皇帝、申時行、張居正、僚海瑞、戚繼光、李贄等人之間的關系矛盾。
《萬歷十五年》以1587年為關節(jié)點,在歷史的脈絡中延伸,從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各個方面的歷史大事與人物著手,記敘了明朝中晚期的種種社會矛盾和開始走向衰敗的跡象。作者指出,“這些事件,表面看來雖似末端小節(jié),實質(zhì)上卻是以前發(fā)生大事的癥結,也是將在以后掀起波瀾的機緣。其間關系因果,恰為歷史的重點”。正是從這些細枝末節(jié)的中,作者認識到,萬歷十五年是明朝甚至是整個中國封建社會走向滅亡的轉(zhuǎn)折點,是歷史的`關節(jié)點。
在第一章“萬歷皇帝”中,作者以萬歷皇帝的角度,描述了身為君主的種種限制與無奈,從深層角度分析了其消極怠政的原因及其逐漸消極反抗的過程。作者從萬歷皇帝的角度展開分析,剖析其怠政的原因,站在萬歷皇帝的視角,讓讀者看到了一個較為真實的、不一樣的皇帝,使讀者對萬歷皇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使得萬歷皇帝這一形象生動而豐滿,更對其昏庸的印象多了一份理解與同情。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篇5
本書是由歷史學家黃仁宇所著,作者以其“大歷史”觀的視角從明朝萬歷年間的人物入手,從而提出了明朝最終走向衰弱的原因是依靠道德而非法治,因而不能在數(shù)目上管理國家的觀點。
數(shù)目上管理國家意味著用更精細和更有組織的方法去管理。明朝的基礎是廣大的無法接受教育的農(nóng)村階層,可以說治理起來相當困難。因此道德可以通行于天下而取代周密的法制及先進的技術起到穩(wěn)定社會的.作用。
明朝洪武皇帝用服役的方法限制大地主的產(chǎn)生從而欲使整個社會出現(xiàn)平衡而不是發(fā)達的局面。從思想觀念看,如果使尊重個性自由發(fā)展的觀念變成“正統(tǒng)”思想那么“穩(wěn)定”的秩序就會被打破。而無限依賴“德治”就會產(chǎn)生龐大的文官集團,文官集團又會反過來增強對道德的依賴而忽略了各項制度的建設,從而導致政府的無能和軍事組織上的落后。
本書立意很高,但我國的漢唐盛世不也是“以德治國”么?何以證明明朝是這種“非法治”演變到極端進而滅亡的證據(jù)?歷史現(xiàn)象紛繁復雜而耐人尋味,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一起探討。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篇6
到上一搜,有關這本書的介紹是這樣說的:“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書之一”。介紹中還引用了一句溫總理的話(真實性值得懷疑):“這本書天天放在我的床頭,我可能讀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讀!睖乜偫矶及僮x不厭,定是經(jīng)典之中的經(jīng)典之作了。
因此就買了這兩本書。至此兩本書我也已看完。
萬歷雖然沒有我想像的精彩,讀起了也沒有甘之如飴般美妙,但至少有點醍醐灌頂?shù)母杏X。這本書讓我明白了,三綱五常只是在概念上,或者是在中下層百姓中運行的規(guī)則,或者是統(tǒng)治者控制中下層百姓的工具,在政治上卻是全然不顧這一套的。在萬歷中我們看到的,并不是“君為臣綱”,也不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皇帝不但控制不了朝政,控制不了大臣,他甚至在妻妾問題上都是那么地無奈,更不用說在立儲這樣的大事情上了。
當然皇帝有強弱之分。但對已是中后期的大明王朝,又不僅僅是強弱的問題。此時一切都已根深蒂固,螞蟻憾大樹,是何其之難!所以萬歷再一次告訴我們,單個人力量是有限的,還是要建立健全的制度,靠制度來管理國家,才是長久發(fā)展之計!
萬歷改變不了,只好消極怠工。張居正積極變革,但并未力挽狂瀾,最終還被斷棺戮尸。海瑞一生剛直不阿,甚至犯顏強諫,但也只是給烏煙瘴氣的大明王朝吹來了一陣夏日的涼風,而他背后卻悄然刮起了凜冽寒風。
書中還有一個作者濃墨重彩描寫的人物,那就是戚繼光。在歷史書中我們只知道戚繼光是一個抗擊倭寇的民族英雄。但從萬歷中,我們讀到了一個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還感受到了一個英雄的`暗然神傷。
是的,大明王朝已是窮途末路,縱然有英雄蓋世,也只能是浩氣長存于天地,而不能力挽狂瀾!
所以,萬歷還是有些看頭的,對于明歷史、觀當今、思未來應都是頗有受益的。一本書能這樣讓人有所看,有所思,就算是本好書了!
《沉思錄》是一本徹頭徹尾的垃圾書。此書所有的內(nèi)容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與人為善。而這句話二千多年前的孔圣人早就開始教導咱炎黃子孫。所以,咱中國人不必讀了!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篇7
《萬歷十五年》本以為是一本描述這一年的故事的書,但卻是一本精細的歷史讀物。讀來歷史人物的形象躍然紙上,人物畫像如同VR的影像般清晰。
故事中的主人公萬歷和幾個重要的配角,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李贄等人在歷史中都聽過的英雄故事,部分被編排成了影視劇。其中最喜歡的應該是戚繼光系列的故事劇。但《萬歷十五年》并不是在講愛國含義的一本書,而是一本明朝亡國的喪書。這一年發(fā)生的大事件已經(jīng)是明朝指數(shù)級下滑的重要標志了,以致于30年后被滿清所替代的初始。
立國之本在于人,人之管理在于體制,體制的建立在于國君及高級行政管理層,在朱元璋(洪武)建立明朝后的200年,文臣管理朝政的體系已經(jīng)變得異常成熟,幾乎很難有武將的立足之地,更別說對于興武的期盼,以致于戚繼光的故事看起來激勵人心,但背后的政治和管理格局注定有悲催的解決,正如他人生的結尾過的并不如意。
而首輔張居正和申時行則各有特色,在異常敏感的君主時代,位極人臣時的權術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也是中國政治形態(tài)的'最好體現(xiàn),以致于在清建立后在政治形態(tài)影子依然擺脫不出這種政治影響。重要的故事環(huán)節(jié)都的要圍繞著萬歷皇帝的意思做事情。當然不可避免的,在組織管理越高的層位越需要這樣的官場技巧來讓政令得以實施,并且不可避免的出現(xiàn)各種政治團體,正如巴納德的《經(jīng)理人員的職能》中所說的,任何一個組織,都必須重視其中的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所謂的非正式組織便是官員私下里的同僚集結。也可以理解為陽與陰。
李贄的出現(xiàn)讓這本本來是政治故事的書增添了些許哲學意味,一談到哲學便離不開孔孟哲學及易學,及在明朝發(fā)展至盛的心學,只是本場的主角是李贄,而非王陽明。李贄在生命的最后解讀《易經(jīng)》,也算是中國哲學家在生命最后對于哲學的貢獻,無一不是想用自己的人生去體會《易經(jīng)》的奧秘。而本書的作家黃仁宇先生,也在字里行間表現(xiàn)了一陰一陽的關系,包括對于萬歷朝政的點評,也包括清朝對于明朝的取代,極陰而陽,陽極而陰的規(guī)律的認可。也是本書中哲學意味深長的一點。
萬歷的第十五年走在了太極陰陽魚的中心點,萬歷在位48年中明朝最后的氣數(shù)逐漸走向消亡,充滿了無奈與嘆息。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篇8
萬歷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歐歷史上為西班牙艦隊全部出動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國,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發(fā)生了若干為歷史學家所易于忽視的事件。這些事件,表面看來雖似末端小節(jié),但實質(zhì)上卻是以前發(fā)生大事的癥結,也是將在以后掀起波瀾的機緣。在歷史學家黃仁宇的眼中,其間的關系因果,恰為歷史的重點,而我們的大歷史之旅,也自此開始……
《萬歷十五年》融入作者黃仁宇先生對歷史研究的經(jīng)驗和個人經(jīng)歷,以“大歷史觀”分析了明代萬歷年間對后期帝制發(fā)展的“結癥”原因,對后世以史為鑒,知歷史興替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書中講述了幾位在萬歷年間舉足輕重的主要人物事跡:當時的最高統(tǒng)治者萬歷皇帝、權傾一時的首輔張居正、有著中庸之道的大學士申時行、歷史官僚楷模海瑞、抗倭名將戚繼光、思想知識分子李贄,作為上層統(tǒng)治階級的他們,無一不在為身陷泥濘的帝國而掙扎著,可最終卻深陷困境,因而可以從這些細微小事發(fā)現(xiàn)明朝那個時代產(chǎn)生“病歷”的歷史“結癥”。
在《萬歷十五年》中的眾多人物當中,萬歷皇帝作為明代帝國的一個中心人物,許多事件的發(fā)生或多或少與之相關,首輔張居正和大學士申時行,他們作為整個統(tǒng)治階級的政治輔助者,與皇帝有著直接關聯(lián),而張居正這一核心的衰落,一定程度上對萬歷皇帝之后的統(tǒng)治態(tài)度產(chǎn)生影響,也是萬歷年間“病歷”結癥的原因之一,而從海瑞心中極端的道德主義關,我們又能夠從其中窺見一些在基層政治和財政方面的細小根源,戚繼光的相關事情又可看出明代在軍事管理方面的問題,最后的思想家李贄則反映了儒家思想在困境中的表現(xiàn)。他們六個人反映了處于統(tǒng)治集團不同位置上所能行使的權利和能夠?qū)ι鐣龅氖虑椋渲袑嵤┲卫矸桨府a(chǎn)生的阻力則可以歸結為萬歷年間“病歷”結癥的主要根源,即制度上,思想上等的內(nèi)在阻力。在整個文官集團中,除了申時行,遵循中庸調(diào)和的儒家之道,按照文官意志實施治理政策,其他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更改了制度,試圖改變當時的治理狀態(tài)。他們作為統(tǒng)治階級的上層官員,內(nèi)心都存在著一定的政治抱負,也曾試圖改變當時的癥狀,然而歷史的根源——腐朽的制度以及對思想的禁錮,并不允許他們有所動搖。當然,鞏固這一切的是那些有著相關利益官員組成的文官集團,他們擔心和不滿的是治理改革所帶了的利益受損。因而,整個封建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每個人為了自身抱負和利益的實現(xiàn),與其他相關聯(lián)的人員或多或少的有著牽扯,無論是有著巨大權利的首輔張居正,還是堅守中庸之道的.大學士張居正,亦或是最高統(tǒng)治者萬歷皇帝,他們都試圖在與文官集團的相互牽制中脫離帝國陷入的泥濘,雖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然而都難以脫離整個時代的牽制,以至于上至統(tǒng)治階級,官吏人員,下至黎民百姓都成為腐朽制度的犧牲品,縱使能有著力纜狂瀾的清廉官員,也難以扭轉(zhuǎn)整個封建時代的發(fā)展年輪。
《萬歷十五年》展現(xiàn)的是萬歷年間發(fā)生的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但這些小事卻是產(chǎn)生“結癥”的顯耀表現(xiàn),但由于事小,不能夠被當時人所重視,或是難以正真去解決。這一切的發(fā)生,所不得不分析萬歷年間的時代背景:小農(nóng)經(jīng)濟為主導的小農(nóng)文化,腐朽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這一切的落后阻礙了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因而上層統(tǒng)治者所要改變的治理政策亦不能符合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顯然可見這一改革背后有著重重阻力。
最主要的是,在當時的封建社會中,并沒有真正按照法律來實現(xiàn)社會規(guī)范,其主要依靠的是道德和禮儀上的思想約束,即受封建禮制的束縛,因而那些有著對禮教強烈追求的人受到極力追捧,而由此產(chǎn)生的最大影響就是各個有著相互聯(lián)系的文官形成的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沒有制定形成一個統(tǒng)一規(guī)范的法律體系,進而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各自站隊分化,各持反映不同利益的政策。
書中封建王朝“結癥”的根源離不開思想的禁錮。此時不得不提及的就是影響歷代王朝的儒家思想,其甚至對今后社會的思想發(fā)展產(chǎn)生重要影響。書中講述的思想家李贄正是發(fā)現(xiàn)了當時社會儒家思想逐漸教條化,(亦或說逐漸僵化),想要進行儒家思想的改革,他提及的個人思想的解放正是對當時思想禁錮人的一種強烈批判,雖在一定范圍內(nèi)產(chǎn)生影響,但終究如同那海邊的泥沙隨流而逝。
總而言之,思想上的禁錮以及制度上的腐朽阻礙了當時社會發(fā)展的道路,這也導致了整個社會以道德取代法律的治理策略,進而整個社會的生產(chǎn)力也處于一個低下的狀態(tài),以至于整個社會并沒有朝著更好的方向發(fā)展,而是逐漸走向衰落。
書籍并不是沒有生命的東西,它包藏著一種生命的潛力,與作者同樣地活躍。不僅如此,它還像一個寶瓶,把作者生機勃勃的智慧中最純凈的精華保存起來。——彌爾頓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篇9
前兩周在書店歷史讀物的架子上翻到了《萬歷十五年》,忘了從什么時候知道的這本書,反正是在腦子里很熟悉的名字。大概因為前段時間剛讀完《明朝那些事兒》,對明朝歷史的興趣還比較高漲,趁著自己腦子里依稀對這段歷史還有一些印象,便想著趕快讀讀看。
認真打開這本書之前,我看了一些讀后感,除了大部分傳統(tǒng)的讀后感(類似于書的總結和介紹),還看到一篇完全不介紹大家讀《萬歷十五年》這本書的帖子,作者大概是從頭到尾都批判了黃先生的“大歷史觀”,更是以陳梧桐教授的評語做結尾:“(萬歷十五年)作為學術著作尚不夠格,作為大眾讀物傳播的是錯誤的明史知識,實在不值得肯定和熱捧!
或許從明史研究者的專業(yè)角度來看,這本書存在很多不可取的地方,甚至是錯誤;也許,這是研究者之間對于同一問題或歷史事件的不同理解和看法?傊,就如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都可以抒發(fā)自己的觀點和感悟,這本書不至于一無是處。
打開書本讀完萬歷皇帝這章后,從學者的角度,文中論述到歷史史實的部分,有出處、有根據(jù),所有故事情節(jié)與《明朝那些事兒》里我所讀到的幾乎一樣,只不過是作者表達的方式不同,一個用寫小說的方式,一個用文學創(chuàng)作的方式。
萬歷自小登基,從小接受極為嚴苛的教育、訓練,學四書五經(jīng)、書法、歷史,沒有興趣一說,全是必學,而且一種學的好了,就要花更多的時間去研習另一種。幾乎沒有休息時間,要時刻做好預習、復習,因為有如師如父的張首輔時刻監(jiān)督著。
婚姻也是為了完任務,沒有愛情一說,皇后的選擇權幾乎不在自己手中,自己的寵妃也不能由著性子封賞,就連立誰為接班人也面對著重重掣肘。
皇帝,代表著無上的權利,可也處處充滿著高處不勝寒的凄涼,沒有人可以相信,哪怕是從小培養(yǎng)自己的如父一般的張首輔、生生母親、枕邊人、甚至是親生的兒子。有權利的地方,便有戰(zhàn)爭。這是更古不變的道理。
黃先生說:即使貴為天子,也不過是一種制度所需要的產(chǎn)物。
這話對,也不對。
天子,也不過是社會可以正常運行的其中一環(huán),他有決策權、一票否決權,可諾大的朝廷,每一個官員都對他的決定提出附和、建議或反對,勢力之大有時是不受皇帝自己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所以,他是制度的產(chǎn)物?墒,他也不僅僅是制度的產(chǎn)物,還是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必經(jīng)的.一個階段,是歷史背景下的必然,和歷史發(fā)展的產(chǎn)物。
黃先生還說:皇后,只是一種制度的附件。
這話未免過于冰冷了?v使與平常女人不同,也確實具有制度所帶來的悲涼屬性,但是這話也顯得片面了;屎,是夫妻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后宮的管理者,是皇子的母親,是父母的女兒,就算外面包裹著再大的冰冷物件,也改變不了溫暖的內(nèi)核。她是制度的產(chǎn)物,但不僅僅是制度的附件。
有些事情本就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沒有特別的解讀,就算有,也決不僅僅是一個因素就可以解釋的了的。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04-04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03-06
(合集)《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01-15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精華】02-18
關于《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03-05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23篇(精選)11-04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15篇03-05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15篇)03-05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14篇)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