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中庸讀書心得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中庸讀后感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庸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庸讀后感1
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為一種道德觀念,是孔子和儒家尤為提倡的。中庸屬于道德行為的評價問題,也是一種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說,不偏不倚謂之中,平常謂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對立雙方的.任何一方,使雙方保持均衡狀態(tài);中庸還可以稱為“中行”,“中行”是說人的舉止、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方,對立的雙方互相牽制,互相補充?傊杏故且环N折衷調(diào)和的思想。
中庸之道與沒有原則、人云亦云不同,這是一種必要的協(xié)調(diào)必不可少的關系。在職場中很多時候往往需要這種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因為職場也是一個大家庭,如果一味地講究個性,沒有團體合作意識,會搞得一團糟,也不利于集體的發(fā)展。因此,在不違背原則的情況下,保持一個中庸之道,確實在是明智之舉。
中庸讀后感2
我覺得很有意思,也讓我明白了很多人生的道理!洞髮W》 中庸 《孝經(jīng)》這本書教育意義深遠,讓我受益匪淺。
書中我最認同的一句話是:“性格后知道,知道后真誠,真誠后真誠,心正后修身,修身后家齊,家齊后國治,國治后天下平!按笠馐牵和ㄟ^探索,我們可以了解真相,豐富知識,誠實地處理事情,客觀地對待事物,糾正人們的心態(tài),良好的行為,家庭可以消除,可以治理國家,世界和平。如果我們都這樣做,那么給予多好,世界能夠和平,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我們都應該在書中做的.是:孝順的兒子也是親戚,居然致敬,養(yǎng)則致樂,病則致憂,喪則致衰,祭祀則致嚴。大意是:孝順服務父母時,要尊重他們,讓他們快樂。當他們的父母生病時,他們應該表現(xiàn)出焦慮。他們死后,應該非常悲傷。當他們崇拜父母時,他們應該嚴肅。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孝順。
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這兩句話,那么每個人都有豐富的知識,高尚的道德品質(zhì),正確的態(tài)度,那么家庭就會繁榮,國家就會強大,那么國家就會非常友好,世界就會和平,這是多么美好,我希望我們的明天會更美好!
中庸讀后感3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jié)晶。
中庸帶給我更多的,就是“和”了。不偏不倚,不過也無不及,達到最好的狀態(tài),這就是“和”。這樣的`一種心態(tài),就是平常心。生活中,面對過失,不過分埋怨別人,也不過分自責;面對榮譽,不過分張揚,也不過分低調(diào);面對困難,不過分躊躇,也不過分淡定。萬事適中,達到“和諧”的境界,這樣天地萬物會各安其位,正常運行。這是一種大智慧。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貪,從而使人們做到知足常樂。
總之,讀過中庸之后,于為人于處世都受益匪淺,受用終身。和諧是現(xiàn)代社會的主題,我們中國要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自古就有以和為貴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北京奧運會上,一個“和”字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向世人傳遞了中國的處事態(tài)度。
我們做人更是要有誠心,有誠心誠意,人們才會相信你,并樂意與你交往。人們不會愿意與一個不誠信的人交往,所以通過中庸我學習到了人的誠信的重要性。
中庸讀后感4
過猶不及:中庸之道,人們常認為是折衷主義,缺乏激進的勇氣,妥協(xié)無底線,這是對中庸之道的誤解。 相反,中庸之道包括積極進取和堅持原則,魯莽和妥協(xié)是極端表現(xiàn)。 “淡泊是中庸,不易是平庸! 做人之道,就是正直,堅定不移,不走彎路,見利忘義。
陰陽平衡:一陰一陽稱為道,世間萬物,陰陽平衡,一退一長。 陰陽是對立的矛盾統(tǒng)一,蘊含著陰陽對立、陰陽轉(zhuǎn)化、陰陽潮起、陰陽相根的規(guī)律。 中庸之道亦在陰陽之間,過度的激進主義和保守主義在陰陽之間轉(zhuǎn)化。 當你很有名的'時候,危機就在身邊,當你很窮的時候,觸底的日子只是一念之差。
講道理就好:沒有能讓別人信服的道理,只有能讓自己明白的道理。 自然界萬物的客觀規(guī)律通過人類的領悟形成認知,而人與人之間傳遞認知的過程伴隨著情感和情緒,所以在社會交往中,沒有直接的是非對錯,道德和良心是做人的底線 原則,其他都是合理的。 可能的合理原因是不同的關系,不同的情況,不同的事情,但能夠平衡合理的,才是符合天道和人性的。
中庸讀后感5
看了《中庸》之后我豁然開朗:就是因為我們懷著對天依賴的心情,讓我們變得習慣從天得到鼓勵以及活著的動力?墒怯袥]有想過,我們?nèi)绱司把觥⒁蕾嚨奶煊质侨绾慰创覀兊?輕視,抑或是不在乎?快樂了就施舍一點恩惠,不開心了就讓你吃點苦。我們應該學習中庸,對天也中庸,不卑不亢,敬畏他但也不迷信他,努力修為自身,讓自己到達一種不管怎樣都能泰然自假設、保持心境平和的境界,平靜地面對天給我們的一切,不期待他的眷顧,也不害怕他的降災,在天不斷為難的時候不會去想什么時候才是盡頭,而是自強不息并且在苦境中自得其樂,沒有什么可以真正影響到我們;蛟S這樣,天反而會尊重我們,也只有這樣,我認為兩者才是平等的.,才能真正的和諧相處,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
中庸讀后感6
通過讀這本書,讓我了解了《中庸》是我國儒家的經(jīng)典之一,是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jié)晶。《中庸》里面闡述了有關做人、修身、齊家、治國的道理,它所敘述的就是一個人為人處世的方法。
“中庸”的“庸”說的是“適中”的道理雖然平凡無奇,卻是亙古不變的真理。的確,“中立而不倚”,“過猶不及”這樣的'生活態(tài)度曾是千百年前的大學鴻儒所追求和堅守的行為準則和人生信條。時至今日,人們還在求索中庸之道之中蘊藏的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崇尚的均衡美與對稱美。
大到國家元首,小到尋常百姓,都對“中庸之道”有不同程度的青睞。鄧小平同志就是最好的例子。他收回香港主權,三次躋身美國時代雜志亞洲英雄榜。究其根源,是因為他把前年之前的“中庸思想”與現(xiàn)代中國的實際相結(jié)合。
中庸讀后感7
我覺得古人學習,最重視的是“言傳身教”。我們現(xiàn)在的老師很難做到“身教”,我也看了網(wǎng)上對于丹老師的評價。我還聽人講我們本地的一個企業(yè)家推動傳統(tǒng)文化教育,自己卻轉(zhuǎn)身就罵街。因為文化的斷代和缺失,我們在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中,真的不好找到好的老師。電視上、網(wǎng)絡里魚龍混雜,我們也不知道怎么來辨別!寺院里開法會,參加的人很多,但是有幾個是為法而來,齊云鹿老師說:“聚在一起是熱鬧,現(xiàn)在關鍵的還是遠離教法的精神實質(zhì)”。讀毓老師的講記,其實也覺得很生澀,因為我們之間還是很有距離的,但是毓老師對當代的社會現(xiàn)象還是有很深刻的認識的。另外,毓老師的`講解多是用經(jīng)解經(jīng),《中庸》解釋引自《易》《禮》《春秋》還有《老子》,當然我們沒有對中國古代文化的整體的深入,也不一定會在單本的學習中有大的獲益。慢慢來吧,“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毓老師還指出《中庸》和《易經(jīng)》互為中表,因此了解了《中庸》,還要來學習《易經(jīng)》,才能更好的學以致用。
中庸讀后感8
今天,我讀了《大學中庸》這一本書,這本書是將《大學》和《中庸》兩本書合為一體,我讀后,深有感觸。
《大學》是孔子傳下的書,是古人做學問時讀的第一本書,也可以說是古人想學習道德的'入門書。
《中庸》是孔門傳授心得的方法,“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指天下正道,“庸”是靜止不變的意思,指天下定理!吨杏埂愤@本書開頭講了一個道理,中間把這個道理用各種方式講述,最后又歸回到開頭的道理。這個道理每讀一次都會讓你有新的收獲,這收獲,是讓你終生受益的。
人要使自己永世垂青,就必須為人民做善事,但是,人要做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事,就必須有道德。
道德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和“修身”開始,將自己的根本修正了,才可以成大器、做大事,而道德,是要一生堅持、堅持不懈的,還要從思想上認識,從行動上實踐,從小事上做起。道德,不止是表面的樣子,更是內(nèi)心上的修為,也就是做到“自謙”和“慎獨”。干大事,就是懂得修身,為民找想,才能萬眾一心,讓人民得到幸福。
《大學中庸》讓我明白了許多,我一定會再重讀這本書
中庸讀后感9
金秋十月,在陽光明媚,秋風颯爽的日子,我輕輕翻開《中庸》古卷,領略圣人中庸之道,回味人生。在《中庸》第四卷鮮能章提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中庸作為最高的道德標準,很少有人能做的到。我不禁感嘆:在這現(xiàn)代化的美好時代,無數(shù)的人們南轅北轍,很難有人靜下心來品味古之圣人做人的道理,與他們有相同的'品行的人更是寥寥無幾。君子踐行中庸之道,小人不懂慎獨。正如行明章說到:“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彼茨艿巧咸熳游唬且驗樗冒偕菩橄,知人善用,好察邇言,隱惡楊善,在中庸之道上悟出一條條道理,并行于終生。盡管中庸之道不太容易做到,但作為新一代的中國青年,更應當迸發(fā)出青春的活力,循著古人走過的印跡,在漲學問的同時,領悟到為人的深刻道理。
中庸讀后感10
一直以來就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很感興趣,初中的時候因為時間緊任務重,只零碎的學過一些,然而都不夠系統(tǒng),不能夠準確的把握其精神實質(zhì)。到了高中有了很多自由支配的時間,就買了一些有關傳統(tǒng)文化方面的書。今天讀完《中庸》,感觸頗深。
《中庸》里面涵蓋了有關做人,修身,齊家,治國的道理,中庸之道自古至今一直受到知識份子的`追捧,里面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然而,對于這種儒家思想的代表作,我們必須批判的繼承和吸收,它有很多思想是正面的是積極的,然而,也還有很多不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所以,我們一定不能迷信書本。
中庸之道是中國的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是值得現(xiàn)今社會提倡和學習的,是寶貴的精神遺產(chǎn),值得所有中國人學習,值得我們深研。
中庸讀后感11
暑假里,我與家長共同閱讀了“羊城分級閱讀“系列的《大學中庸》這本經(jīng)典讀物。
經(jīng)過與家長共同閱讀,我突然覺得讀書的確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大學中庸》是一本文言文的經(jīng)典書籍,雖說這本書很難讀懂,但是我借助電腦的.力量覺得其中很有意思,并且也讓我領悟了許多人生的道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大學》部分的一個片段說的非常有道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城,意城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意思就是說:“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后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后,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yǎng)品性;品性修養(yǎng)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這段說的很對,知識十分重要,知識來自于對萬物事的認識,有了知識的人,才能成就大事;有了知識的人,品行會良好;有了知識的人才會管理好家庭,才能成就夢想。
通過與家長共同讀書,讓我知道了自己知識的微薄,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今后要廣泛閱讀,不斷理解中國文學的精髓。也讓我從讀書中懂得了如何尊重別人,并從中找到了快樂。我讀書,我成長,我快樂!
中庸讀后感12
儒家思想中的最高思想境界是中庸,這里的”中庸“有包容和利用的意思。就是對于一切的客觀存在都予以包容,并合理使用,在具體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作出適宜的行為。莊子在《齊物論》中認為”中庸“是這樣的:”中“是原則,”庸“是實踐,中庸就是知與行的統(tǒng)一。達到中和,則天地萬物安處其位,萬物便生長發(fā)育,生生不息!敝杏埂熬褪且獎袢藗冊谒枷肷弦黄灰校谛袨樯弦蛔邩O端,無不及亦無過之。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中庸之道對我們而言仍然有很強的指導意義,這可以是我們對自身行為的一種約束準則,也可以是指引方向的燈塔,如果我們有能力領悟這其中的規(guī)律,哪怕十分之一,看待人生的`境界也會有很大的不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為欲望所困擾,做生活的主人,活出自我,達到”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靜隨天外云卷云舒“的超然境界便是人生理想!
中庸讀后感13
初讀《中庸》,感覺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為字難認,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難理解。而以前讀《大學》,有很多生僻的古漢字,可是X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還是堅持晨讀,并查閱了一些資料輔助理解,F(xiàn)在,回過頭來,感覺收獲還是不小的。
關于“中庸”,程頤說:“不偏不倚叫做‘中,不變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敝杏故侨寮业淖罡叩赖聵藴省V杏挂浴罢\”和“中”為基本概念,敘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學。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燭天命、本性、修道、教化,是人與社會發(fā)展進化的哲學。上天之大德,在于寬厚,在于包容。中庸便是博大與包容。中,“把東西放在中”“中是一種胸懷,是一種境界;不苛求、在厭棄、不厚此、不薄彼”、“庸就是自在、認同、接受”,智者中庸,恰如其分,恰到好處的`中庸之道也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和最大學問。
中庸讀后感14
《中庸》這本書,自小便是只覺得高深。讀上一兩句,腦子里只剩下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斑@句話。自然的也就放棄了。到了大學之后,心智成熟了許多,也終于有機會去品讀了。
仔細算來,自己讀完這本書大概用了幾天而已。短短幾天,幾千個蘊含著古人智慧哲學的文字。我大概只能算作囫圇吞棗了。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中庸之道這四個字成了貶義詞。似乎人生只剩下了出人頭地和一事無成一樣。事實上,中庸即適中,君子隨時能做到始終,小人則是肆無忌憚。中庸更多的是要求恰到好處,”不及“、”過之“都不是面對事情的`正確做法。在讀的過程中我總想起稼軒先生的那句詞”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拔覀?yōu)榱恕辟x新詞“上了多少層”樓“,聰明人用他們的聰明,小人有小人的手段。而坦蕩的君子又在何處?人們不應該借中庸之名行淡漠之事,而應憑心中的中庸之名站出來,自始自終堅信自己想新的東西。我想這才是《中庸》這本書真正想要去告訴世人的。
中庸讀后感15
在讀完《中庸》之后,我的收獲還是很大的。
《中庸》它是一篇重要的儒家哲學經(jīng)典文獻,它從本體論,主體論,倫理政治論,宇宙論四個方向展開了儒家哲學思想體系,經(jīng)到的本體作為始基,以道德主體作為核心,描述了秉具天命之性的人在社會和自然中的立身原則和行為規(guī)范,最終將天人,內(nèi)人之道歸結(jié)為——“誠”。
在《中庸》中,我深刻體會到了知識的重要性,知識不僅能提升個人科學常識,而且還可以改變命運。例如,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學習可以改變?nèi)说乃枷刖辰绾臀幕瘜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是學習的五個層次,正所謂量變才能達到質(zhì)變,在我們積累量的時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態(tài)度來面對事情,以和平的態(tài)度處理事情。學習它本身的過程也就是修身的過程,通過書本獲得知識,通過知識傳遞思想,進而達到書中要求的道德水平。
以上是讀完《中庸》的理解和收獲。
【中庸讀后感】相關文章:
《中庸》優(yōu)秀教案12-28
中庸讀書筆記06-12
《中庸》的讀后感04-07
《中庸》讀后感03-21
中庸讀后感02-20
中庸的讀后感03-31
《中庸》心得體會06-09
中庸讀后感范文03-29
(通用)中庸讀后感10-25
大學中庸讀后感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