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誡子書讀后感經(jīng)典(15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誡子書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誡子書讀后感1
《誡子書》寫于公元234年(屬漢建興十二年)。是時任屬漢丞相的諸葛亮為勸勉八歲兒子諸葛瞻寫的一封家書。全文共八十多字,以其凝練的筆法闡明了修身養(yǎng)性的重要性,勸勉兒子勤學勵志,奮發(fā)圖強要從淡泊寧靜上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系統(tǒng)地歸納了做人治學的經(jīng)驗,圍繞靜字勸學,指出了險躁的危害性。
圍繞如何做人和怎樣做人的問題,諸葛亮教導兒子,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鼓勵兒子從淡泊和寧靜的自身修養(yǎng)上狠下功夫。他說,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意思是說,不安靜就不能為遠大志向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置于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的,不下功夫?qū)W習就不能增長與發(fā)揚自己的才干;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yè)成功。因而指明了修身養(yǎng)性的途徑和方法,立志與學習的關(guān)系;講明了寧靜淡泊的重要意義,指明了放縱怠慢的嚴重后果。
《誡子書》體現(xiàn)了諸葛亮重視子女教育方面毫不馬虎,作風嚴謹?shù)木。既嚴格要求,又循循善誘,耐心引導,容情于理。讀后實在讓人感佩不已!
寫《誡子書》時,諸葛亮尚在前線與勁敵鏖戰(zhàn)。他為了屬漢國事日夜操勞,直到生命的盡頭,始終顧不上親自教育兒子,只能于戎馬倥傯之際把想念兒子的情絲與指望兒子茁壯成長的希望凝結(jié)在紙筆上,留做兒子成長的永恒動力。
《誡子書》以獨到的'卓見,寥寥數(shù)語,高度概括了做人的道理。特別是儉以養(yǎng)德的教育思想,對于封建社會身居顯要位置的諸葛亮來說,提出這樣的觀點,很不容易,由此看來,諸葛亮是很重視子女教育的。他的這些閃爍著智慧的家教思想歷來被人們所推崇,不僅在當時對受勸者起到很好的激勵作用,而且在今天,對于我們廣大做父母者具有很大的啟發(fā)和借鑒作用。畢竟它濃縮著諸葛亮這位被譽為智慧化身的英雄人物的畢生生活經(jīng)歷和成功的人生體驗。
誡子書讀后感2
《誡子書》全文缺乏百字,言近旨遠,含意雋永,是諸葛亮處世立身的智慧結(jié)晶。對我們而言,今天仍大有裨益,富有啟迪。
《誡子書》中說:“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痹诮裉鞂W習不僅意味著多讀書、讀好書,同時也是一種責任,一種必備的素養(yǎng)。一般而言,一個肯讀書、肯學習的人,總會給人以彬彬有禮、豁達雅量、修養(yǎng)深厚的印象。一個不學習的人,決不可能做到理論上和行動上的清醒與堅決,決不可能在復雜多變的形勢面前明辨是非、把握自己,決不可能在不斷涌現(xiàn)出來的新情況、新問題面前思深慮遠、處變不驚。有些人之所以不注重學習,導致信念上的動搖、意志上的衰退以及人生道路上的迷航是重要原因。
清廉是人的立身之本,高遠是人的境界所在!墩]子書》中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眱(nèi)心寧靜才能戒驕戒躁,內(nèi)心淡泊才能含英咀華,內(nèi)心開闊才能登高望遠。人如果沒有一種清明清廉、自律自控的`大修養(yǎng),沒有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大襟懷,那么,他就不可能深刻地認識到自己所肩負的責任和社會責任。清代學者胡達源說:“簡默沉靜者,大用有余;輕薄急躁者,小用缺乏!比艘靡环N超然的心態(tài)對待眼前的一切,少一點計較、多一點大度,少一點急躁、多一點務(wù)實,少一點雜念、多一點公心,不為名所累,不為利所羈,用超越功利的境界,踏踏實實地干一番事業(yè)。俗話說:“高飛之鳥,死于美食;深水之魚,亡于誘餌!泵鎸艏t酒綠的誘惑,面對權(quán)力、金錢、美色的考驗,人不能心態(tài)失衡,以身試法。要時刻堅守道德防線。
《誡子書》中說得好:“慆慢那么不能勵精,險躁那么不能冶性。”人不管處身于何種工作環(huán)境、何種工作崗位、何種工作條件,不管自己的年齡、資歷、經(jīng)驗、水平如何,都不能放松對自己能力方面的嚴格要求。既要立足當前求開展,努力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要著眼長遠謀開展,為子孫后代留下足夠的生活和開展空間。
我們只有將“淡泊”、“寧靜”作為座右銘,來安放自己的靈魂,靜下心來,不受干擾,沉下心去,抓緊時間學習,提高學習效果,提升自身修養(yǎng)。使自己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處于最正確狀態(tài),做一個精神上的自養(yǎng)自足者,才是學習本文的現(xiàn)實意義之所在。品德高尚、德才兼?zhèn)涞娜,是依靠?nèi)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yǎng)身心的,是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yǎng)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xiàn)遠大的理想。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增長才干必須刻苦學習。不努力學習就不能增長才智,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
誡子書讀后感3
誡子書雖然寫于兩千多年前,但仍值得我們細細品讀。
“誡子書”強調(diào)“靜”與“儉”,是學習,才干和志向的基礎(chǔ),是自我修養(yǎng),自我砥礪,自我提高的關(guān)鍵。那什么是真正的靜呢?“靜”在身體外部的表現(xiàn),可以理解為泰然,穩(wěn)重,禮節(jié),嫻靜,含蓄等等!办o”在身體內(nèi)部的`表現(xiàn),可以理解為滿足,專注,快樂,充實,激情,樂觀,向上等等,凡能夠使身心達到積極和諧狀態(tài)的一切,都應稱之為“靜”。
在“小窗幽記”中講“多躁者,必無沉潛之識;多畏者,必無卓越之見;多欲者必無慷慨之節(jié);多言者,必無篤實之心;多勇者,必無文學之雅”。多躁,多畏,多欲,多言,多勇都將影響身心達到“靜”的最佳狀態(tài)。
我認為諸葛亮寫的很對,我們只有認真學習,多讀書,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如果現(xiàn)在不好好學習,多看書,長大就是一個沒用的人。我長大相當老師或醫(yī)生,要實現(xiàn)目標,只有把大目標分成小目標,通過刻苦努力學習,一定可以達到。作文
誡子書讀后感4
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卒于公元234年。千百年來,“諸葛亮”已經(jīng)成為了中國老百姓心目中智慧的代名詞。作為他傳世文章中的代表作之一,下面這篇《誡子書》一直被中國的讀書人所推崇。
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諂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性。年與時馳,志與歲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嘆穹廬,終復及也!
這篇文章寫于1800多年前,影響中國無數(shù)代讀書人。即便今天讀來,仍能感受到里面文字的簡約、洗練,內(nèi)容的'深刻、曠達。
我們今天社會的諸多問題,都出在教育上。所以解決問題的關(guān)鍵,也必然得回歸到教育上。我們希望培養(yǎng)什么樣的年輕人?希望他們有什么樣的德、有什么樣的才?如何才能達成我們的目標?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nèi)ニ伎、去探索、去嘗試。因為國家的希望就在這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身上。
如何引導孩子們立志?如何教會孩子們修身、養(yǎng)德?如何讓孩子們靜下來,學進去,能夠做到與時俱進?如何讓他們將來有一個幸福、充實而無悔的人生?所有這些問題,我們希望在后續(xù)的文章里,跟大家一起探討。
誡子書讀后感5
諸葛亮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不僅在我國家喻戶曉,就是在全世界也很有名氣。我認真地讀了他教育自己兒子的《誡子書》,深受教育。
諸葛亮說:“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 意思是:要找自己身上的缺點,并改正,節(jié)約才有道德。諸葛亮說:“學須靜也,才須學也!币馑际牵合胍獙W習必須安靜,想要成才必須學習。諸葛亮說:“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币馑际牵翰粚W習就不能成才,沒有志氣就不能學成。這樣一來,“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隨成枯落,終不濟事,悲守窮廬,將復何及!币粋沒有真才實學的人,等到老了就受窮受苦,對世界也沒有益處。
我從《誡子書》的意義看,應當把身上的缺點找出來改掉,節(jié)約我的.零花錢絕不亂花。要做到有高尚的品德,學習的時候必須靜下心來,聚精會 神地學習。從今以后我要熱愛學習,做個好學的好孩子。
誡子書讀后感6
君子之所以可以立于世,脫與俗,尊于人,就是因為他們有高瞻遠矚的先見之名,有寧靜致遠、精心修學的心境,有勤奮刻苦、勤儉節(jié)約的美德,有淡泊名利、無視權(quán)欲的品行,有高遠志向、心懷夢想的志氣。
讀書使人明智,學習使人明理,學習是一件使人有所長進的事情,因此我們會發(fā)現(xiàn)君子都是喜歡學習之人,他們也是能夠靜下心來刻苦鉆研學問的人。所以名人志士都可以做到滿腹經(jīng)綸,也可以做到出口成章,更能做到上知天文地理,下知人道常倫,試問這樣的人又怎么能不讓人敬仰萬分呢?
理想是黑暗中的燈塔,夢想是風雨后的彩虹,從古到今,每一位能人將相都是有遠大志向的人,他們一個個都心懷天下,一個個都想忠君報國,一個個都愿先天下之憂,先天下之樂,所以他們都是能成大事的人,也都是成就了大事的人才。因此,無論何時,無論身處什么樣的境地,我們都應該堅持自己的夢想,也都應該為自己的夢想去不懈奮斗,只有這樣才可以成就一番事業(yè),唯有這樣才可以活出一番精彩!
有品行的大義之士都是有著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一精神的圣人,他們總是能夠不斷反省自己,不斷反思過往的人,因此他們永遠不會頹廢的隨遇而安,也不會安心的過度享樂。此外,君子也都是能夠管理好自我情緒的狠人,他們有著常人不可企及的自律,所以他們總是能夠很好地約束自己,也總是能夠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心緒,真正是做到了不驕不躁,也做到了不慌不忙。
當然了,一名高潔之士,那肯定也是一個懂得珍惜時間的有心人,他們從不會無所事事、荒廢度日,也不會年頭月尾、蹉跎歲月。相反,他們把一寸光陰一寸金的真諦領(lǐng)悟到了極致,也把時間就是生命的真理發(fā)揮到了極點,因此他們的.每一天都是充實的,他們的一生也都是對社會有價值、有貢獻的。
總之,讀完諸葛亮的《誡子書》之后,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我認為一個人想要活出自己的精彩來,那就必須要學著做一個君子,而要成為一個高風亮節(jié)的君子,那就必須要學會修身養(yǎng)性,也必須要懂得自我激勵,懂得自我充實,懂得自我警醒,懂得自我升華。
誡子書讀后感7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這就是東漢末年最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在臨終前寫給8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以后就成為歷代相傳的修審理志的名篇,這就是《誡子書》的前世今生了。
《誡子書》在我們?nèi)A夏各地都有余音,例如:湖北為了紀念諸葛亮亮舉行了萬人誦讀《誡子書》的活動;我們還看了一段視頻是誦讀《誡子書》﹑表演《誡子書》﹑歌唱《誡子書》這三種形式;還有在軍校的學生們們站得整整齊齊全校誦讀《誡子書》。可想而知,人們?yōu)榱思o念諸葛亮給他的兒子諸葛瞻寫的家書,舉辦的活動是多么隆重啊﹗《誡子書》中的一句:“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至今仍被很多人奉為座右銘。諸葛亮在家書中告誡兒子,要注意修身養(yǎng)性,生活節(jié)儉,以此來培養(yǎng)自己的品德。他對兒子的期望,千言萬語只化作這五句話,而就在這僅僅的五句話中,是深藏了多少言語啊﹗我們現(xiàn)在又有誰有這么一位品格高尚、才學淵博的父親呢?
《誡子書》不僅僅是給諸葛瞻的一封家書,這也是諸葛亮對他自己一生的總結(jié)。我們也一起誦讀諸葛亮的《誡子書》,細細品味書中所蘊含的道理,也讓我們感受一下諸葛亮的一生吧﹗我們以后要做一個君子所擁有的品德的.人;要依靠內(nèi)心安靜來修養(yǎng)身心;要依靠簡樸的作風培養(yǎng)品德;要看清世俗的名利,才能表明自己的心志;要身心寧靜,才能達到自己理想的目標;要學習就要靜下心來,專心致志;想要增長才干必須刻苦學習;努力學習才會有廣博的才干;有志向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要珍惜時間,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誡子書讀后感在寒假里,我做了許多事,也看了許多書。但讓我記憶最深、啟發(fā)最大的是讀了《諸葛亮兵法》里的《誡子書》。
諸葛亮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留芳千古的謀略家。今天爸爸推薦我讀他寫的《誡子書》,讓我從他教育兒子的側(cè)面懂得了他超人的智慧不是天下掉下來的,而是他修身、立志、勤奮和學習的結(jié)果。
《誡子書》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文章主張通過“靜”來個修身,通過“儉”來養(yǎng)德。教育他的兒子要有遠大志向,并通過努力學習增長才干來實現(xiàn)志向,而要學習好知識就要寧靜專一。否則年華將隨時光而飛馳,人的斗志也將隨歲月而流逝,最終將象枯樹一樣枯敗零落,成為社會無用之材,悲哀地坐守窮困的草舍,到老了一事無成,后悔莫及。
諸葛亮對他兒子這樣教育,相信他自己也是這樣做的。
《誡子書》對我也很有教育意義,我生性好動,愛好廣泛而難以專心做好一件事,遇到困難就愛打退堂鼓,以至于學習成績起伏不定,下棋更是大起大落,大概就是因為沒有“澹泊明志”、“寧靜致遠”。
諸葛亮之所以年僅二十八歲就當了劉備的軍師,談笑間殺敵于千里之外,并在亂世中為劉備打下蜀國江山,名垂千古,肯定是從小“寧靜致遠”,博覽群書。我想我如果從現(xiàn)在就開始專心學習,“寧靜修身”、“勤儉養(yǎng)德”,成不了諸葛亮,也定能比諸葛亮兒子強。
誡子書讀后感8
諸葛亮,大家應該人盡皆知,他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后來任屬國丞相。而誡子書,正是諸葛亮寫給他的兒子諸葛瞻的,告訴諸葛瞻勤學立志,修身養(yǎng)性,應該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險躁。
本文中第一句說了“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意思就是指有道德修養(yǎng)的品德,是依靠內(nèi)心安靜專輯來修養(yǎng)身心的,也是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yǎng)品德。還有一句是“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币馑际侵,放縱懈怠就不能振奮精神,輕薄浮躁就不能休養(yǎng)性情。沖這一點,我就沒有做到,別說內(nèi)心安靜專一了,就我這天天輕薄浮躁,馬馬虎虎,粗心大意。連個學習都沒有辦法認真的去好好學,更別說是修身養(yǎng)性,振奮精神了。
還有便是最后一句“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這一句的大致意思就是,年齡雖同屬光華逝去,一直隨同歲月而消失,最終成為年老志衰的人,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只能悲傷的困守在破房子里,又怎么來得及!是啊,如果不好好珍惜時間,只能看時間日月如梭了。如果不好好珍惜時間去利用的話,最終只能成為年老致衰的人。如果不好好珍惜時間去學習的話,最終,只能對社會沒有一絲貢獻。如果不好好珍惜時間,做到這幾點話,最終只能悲傷的困在破房子里悔過了。
這篇誡子書,就是諸葛亮寫給與告誡自己兒子的她告訴了自己的`兒子諸葛瞻,要注意修身養(yǎng)性,生活節(jié)儉,以此來培養(yǎng)自己的品德,也表達了諸葛亮希望后代,志存高遠的厚望,對呀,這也是我們現(xiàn)在應該做到的一個事情。培養(yǎng)品格,修身養(yǎng)性……
誡子書讀后感9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澹泊明志,寧靜致遠!边@句話,對大多數(shù)中國人來講是非常熟悉的一句處世格言了,而且被很多人用于個人休養(yǎng)時的自我勸誡。我知道這是諸葛亮留給世人的處世箴言,但并不確知其出處。在讀了國學大師南懷瑾的著作《論語別裁》后,讀到了這篇《誡子書》,不由得為諸葛老先生的高瞻文思贊嘆。原來“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眱H僅是其為我們奉獻的處世為人思想的一個片斷,還有更為完整深刻的人生哲理,是我之前未曾見識的。
《誡子書》是諸葛亮在他五十四歲時,寫給兒子諸葛瞻的一封關(guān)于治學修身的家書。寥寥八十幾言,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美玉,讀來著實令人為之動容。它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jié),也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所做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通過這些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的如此深切。同時,也為后世留下了一筆珍貴的精神財富。
誦讀《誡子書》,我有很多收獲。諸葛亮通常被視為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道家思想里,最為國人推崇的主要思想之一,便是以淡泊志趣做指導的自身修養(yǎng);同時他也是儒家倡導個人修為的完美代表。諸葛亮可以說用其一身踐行了這樣的人生哲學――淡泊(如老子所言“恬淡為上,勝而不美”)勤儉(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不論是他的道德、事功還是文章,無不體現(xiàn)出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卓而不凡的高尚人格與境界。
在今日,對我而言,我以“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來告誡自己。處世之時,不論自己面對何人何事,都應以“靜”字為先。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才能在紛繁的世事前撥云見日,確定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為之努力而不至于盲從迷失。修身之際,不論是在面對何種欲望,都應“儉”字當頭。節(jié)省用錢,避免成為無聊貪念的奴隸;生活規(guī)律而節(jié)制,不濫用身體而保持健康;節(jié)儉渡用光陰,避免荒廢生命而“年與時馳,意與日去”;維護一個清清朗朗的精神,享受每一天來自生活的饋贈,包括來自生活的幸?鞓放c苦痛失意;讓自己一天天積累人生智慧,與患得患失說再見。
努力按以上的信條修身養(yǎng)性,說來容易做來難。但是,為自己,為家庭,也為兒子言傳身教做好榜樣,我又怎么會不愿意呢。
誡子書讀后感10
三國時期一代名相諸葛孔明先生在自己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中強調(diào)了一句話:“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边@既是諸葛亮一生經(jīng)歷的總結(jié),更是對他兒子的要求。在這里諸葛亮用的是“雙重否定”的句式,以強烈而委婉的語氣表現(xiàn)了他對兒子的教誨與無限的期望。用現(xiàn)代話來說:“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不能平靜安詳全神貫注的學習,就不能實現(xiàn)遠大的目標”。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運用了《邏輯學》中的“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來強調(diào)他要表達的“淡泊以明志,寧靜而志遠”。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話。這同“要想取之,必先與之”,“欲達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樣,現(xiàn)在的“淡泊”、“寧靜”求清凈,不想有什么作為,而是要通過學習“明志”,樹立遠大的志向,待時機成熟就可以“致遠”,轟轟烈烈干一番事業(yè)!暗础笔且环N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說“恬淡為上,勝而不美”。后世一直繼承贊賞這種“心神恬適”的意境,如白居易在《問秋光》一詩中,“身心轉(zhuǎn)恬泰,煙景彌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無雜念,凝神安適,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種長遠而寬闊的境界。
《誡子書》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諸葛亮用通過“靜”來修身,通過“儉”來養(yǎng)德。教育他的兒子要有遠大志向,《誡子書》說:“非淡泊無
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彼ㄟ^這句話告訴諸葛瞻努力才能通過學習增長才干來實現(xiàn)志向,而要學習好知識就要寧靜專一!墩]子書》說:“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諸葛亮通過這個告訴兒子,冒險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使性情節(jié)操高尚。如果年華與歲月虛度,志愿時日消磨,最終就會像枯枝落葉般一天天衰老下去。這樣的人不會為社會所用而有益于社會,只有悲傷地困守在自己的窮家破舍里,到那時再悔也來不及了。
《誡子書》對我我們大學生也很有教育意義,大學生大多愛好廣泛,難以專心做好一件事,諸葛亮28歲就當上了蜀國的軍師,如若不是靠著一身凌然正氣,始終保持著廉潔之心又如何為世人所稱道?而今,諸葛亮成了眾人皆知的一代名相,成為歷代文人與官員的楷模,不得不說,廉潔文化發(fā)揮了很大的功效。
誡子書讀后感11
每次讀《誡子書》,我都感慨于全文雖不足百字,卻言近旨遠,含義雋永,是諸葛亮立身處世的智慧結(jié)晶!墩]子書》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優(yōu)美的文辭,豐富的蘊含,更有諸葛亮的志存高遠的精神境界和千年不滅的人格力量。從《誡子書》中,我們領(lǐng)悟到了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的人生真諦,體會到了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生命哲學。
初中的時候聽老師講《誡子書》,看到老師那陶醉的表情,心中有疑惑,這書有那么好嗎?那時我們讀書只是隨性式的,家里只是說“農(nóng)村里的孩子只有考上大學才有前途”,當時也只是隨便聽聽,并沒有深刻體會讀書的用處和樂趣。但隨著走完高中,踏入大學校門時,才體會到“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也”這句話的內(nèi)含。在這物欲高漲的社會,每個人都自己的夢想,都有自己的`創(chuàng)業(yè)夢,都幻想自己能成就一翻事業(yè)。想創(chuàng)業(yè)、有夢想都是好事,如何努力去實現(xiàn)它,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胺菍W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這名話提醒我們搞創(chuàng)業(yè),實現(xiàn)夢想,就要打好基礎(chǔ),積極的為將來做好準備,正所謂有所為,有所不為。
在走上社會以后,周圍紛繁復雜的現(xiàn)實撲面而來,有時候心中的那個創(chuàng)業(yè)夢想未免會動搖,也逐步認識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這句話的含義。心中有夢,信念不滅,只有沉下心來,不斷提升自己,擴展自己的業(yè)務(wù)能力和應變能力。正如《誡子書》里所就“非學無學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經(jīng)過多年的努力,雖然不能聞名于世,但也盡了自己的才能,帶領(lǐng)同事為公司、為社會、為人民大眾謀福利。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為人民大眾謀福利是無止境的,努力提升自己是無止境的。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心,適應于社會發(fā)展的潮流,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真正的做到“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
誡子書讀后感12
一說到“鞠躬盡瘁”,你一定會想到三國時期蜀國的一代名臣——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十分有才,五十四歲去世,被埋在了五丈原。在死前給自己兒子諸葛瞻寫了一封家書,便是《戒子書》。這封家書使我們對立志修學有了更深的體會,讓我們更加體會到諸葛亮對兒子的良苦用心。
書上寫“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意思是要更明確自己的志向,不能貪圖名利,要走得更遠的話必須寧靜專一。這也是諸葛亮對自己孩子的殷切希望和諄諄教誨,讓孩子一定要發(fā)奮圖強,專心學習,不能浮躁。還有一句是“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這是諸葛亮勸告自己的孩子一定要珍惜時間,年齡和時光都是一樣飛馳的,你的志向也和歲月一樣流逝了,它們都成了枯葉落到地上,這樣的人是不可能為社會造福的,只能悲苦地守著自己的家,后悔也來不及了。
我們現(xiàn)代社會也有和諸葛亮一樣的.人,也是鞠躬盡瘁。周恩來,還有明朝的一代清官海瑞,這些人也都值得我們學習。
可在我們班里,有一個很聰明的女孩子,可是因為懶穩(wěn)坐倒數(shù)第一的寶座,父母也不指望她了,老師也放棄了她,她也只能一直頹廢下去,想努力也可能來不及了,真是可惜!
在我身邊也有一個人十分熱愛學習,他把學習當做一種享受,而不是一種負擔,這個人也十分珍惜時間,不浪費身邊的一點一滴,他以后一定能成大器的。而且他學習十分寧靜專一,從來不浮躁,也很勤儉節(jié)約。更主要是他有一個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父母也和他一起學習,一起努力,一起進步,一起和他快樂地成長,這樣的人就一定能成功。
當我讀了這封《誡子書》后,我也知道自己身上的缺陷和不足,我以后改正,珍惜時光,寧靜修身,勤儉養(yǎng)德,這就是《戒子書》給我們的啟發(fā)。
誡子書讀后感13
今天我們學了諸葛亮的《誡子書》,這是諸葛亮臨終前寫給自己兒子的.家書。這家書是誠懇又富有哲理的,表現(xiàn)出了他對兒子的殷切期望。讓我從中看到了諸葛亮的智慧,也看到了他超越凡人的淡泊,這就是他偉大的原因吧。
正如諸葛亮所說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要有理想,在追求理想的路上會有很多困難和誘惑,我們都要努力克服它,多多聽取別人的意見,不要害怕困難,不要被誘惑,朝著目標,努力奮斗。我相信,沒有什么可以阻擋我,我會努力,朝著理想努力前進!
誡子書讀后感14
近日,讀了諸葛亮寫給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信,題目為《誡子書》。區(qū)區(qū)幾百字,從諄諄教誨中,感受到了那顆慈父晶瑩剔透的心,從正反論述中,領(lǐng)悟到“靜”對于一個人成才的至關(guān)重要。
何為靜。“靜”就是淡泊、寧靜,是一種摒除雜念和干擾而安寧專一的精神狀態(tài)!办o以修身”“非寧靜無以致遠”“夫?qū)W須靜也”文中的名言警句充分道出了寧靜專一是學習和修身的'基礎(chǔ)和前提,只有寧靜專注才有利于學習和修養(yǎng)身心,品德修養(yǎng)足夠好,學有所成才能達成遠大目標,才能成才。
縱觀古今中外,大凡在某一領(lǐng)域有突出成就的人,一般都具有淡泊寧靜的生活態(tài)度。
晉代陶淵明做了短短八十幾天的彭澤縣令,就厭惡了官場的虛偽黑暗,他毅然改變了人生的航向,選擇了歸隱田園,過上了淡泊寧靜,專注詩文的生活,于是后人才有幸能讀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樣的清新舒暢的名句。試想如果當時他沒有選擇“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而是繼續(xù)周旋于官場,浮躁地過完一生,那么世上就會少了一位田園詩人。
居里夫人亦是不逐名利的人,最厭煩那些無聊的應酬。她或許覺得太多的酒會舞會,太多的喧鬧會打破內(nèi)心的寧靜,沒有了寧靜就不能專注于實驗研究。清醒的頭腦讓她醉心于科學,在沒有紛擾的實驗室里揮灑青春和智慧,在1903年12月她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1911年,居里夫人又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一位女科學家,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兩次在兩個不同的科學領(lǐng)域里獲得世界科學的最高獎,這在世界科學史上是獨一無二的事情。這其中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
“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
”面對喧囂的塵世,矜持者始終保持著一份高貴的疏離,那一份恬靜怡人,始終拒絕浮躁,清明在心,成為一道綠色的風景線。
誡子書讀后感15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這是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從這封家書中可以看出,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尚,才學淵博的父親,家書中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yǎng)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這是一位富有智慧的父親對兒子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
在這封家書中,有修身養(yǎng)性的力量:“靜以修身”,“非寧靜無以致遠”;有修身養(yǎng)德的力量:“儉以養(yǎng)德”;有淡泊寧靜的力量:“非淡泊無以明志”;有靜學廣才的'力量:“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也”;有勵精治性的力量:“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有性格的力量:“險躁則不能治性”;有敬業(yè)奉獻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在這個物欲橫流,浮躁的時代,凡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是依靠安靜,努力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是依靠節(jié)儉,努力培養(yǎng)自己的品德。寧靜以致遠,是一種修身養(yǎng)性之道。人生在世,能保持一顆平常之心,勝不驕,敗不餒,何其難得?其實只要寧靜,淡泊,隨時調(diào)整自己的心態(tài),就會活得充實、輕松。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不是消極的,而是積極的,靜下心來,潛心苦學,冷靜的觀察世事的變化。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時光飛逝,意志力又會隨著時間而消磨。“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我們要珍惜,善用每分每秒,不能蹉跎歲月!
【誡子書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誡子書說課稿06-04
誡子書教案05-26
《誡子書》的教案02-23
《誡子書》教學反思04-22
誡子書教案優(yōu)秀02-10
《誡子書》讀書筆記06-02
誡子書教案9篇02-22
誡子書教案14篇02-22
誡子書教案15篇02-21
誡子書教案15篇(精)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