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在线免费观看,久久精品合集精品视频,每日更新在线观看AV_手机,这里是精品中文字幕

<mark id="47rz2"><center id="47rz2"><dd id="47rz2"></dd></center></mark>

    <legend id="47rz2"><u id="47rz2"><blockquote id="47rz2"></blockquote></u></legend>

      當前位置:好文網(wǎng)>實用文>讀后感>《人間詞話》讀后感

      《人間詞話》讀后感

      時間:2024-06-17 12:48:31 讀后感 我要投稿

      《人間詞話》讀后感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人間詞話》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間詞話》讀后感

      《人間詞話》讀后感1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紅樓別夜堪惆悵,香燈半卷流蘇帳”一場場的風花雪夜,一幕幕的菡萏斜陽,美的像畫一般的詞句,隨著時光的流逝,仿佛停滯了百年,依然存留著最初的那抹驚艷。這便是宋詞的魅力。

        人生路途上幾乎所有煩人心志和情感,都被宋詞細膩真切地變數(shù)出來了,我們沉浸在宋詞的天地里,細聽風聲雨聲,靜看花開花落。品位愛斷情傷,盡歷狼煙沙場。我們在宋詞里品位這人生百味。宋詞里囊括了世間種種的情緒:“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倒出了昔日君主的萬般惆悵;“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難以言表的無盡悲愁躍然紙上; “高樹鵲街巢,斜月明寒草” ,看似寫景的白描,卻蘊藏著深深的憂思。詩詞是美的,也是非常奇妙的。不同的人在同一首詞里收獲了不一樣的心情,你讀到的是舒暢,他讀到的或許就是憂傷。

        王國維先生一部《人間詞話》,便把宋詞吟詠的種種情致均囊括其中。境界說是《人間詞話》里的核心。王國維先生不僅把它視為創(chuàng)作原則,也把它當做批評標準。論斷詩詞的演變,評價詞人的得失,作品的優(yōu)劣,詞品的高低,均從《境界》出發(fā)。境界是一種微妙的東西,王國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xué)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贝说谝痪骋。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贝说谌骋病4说日Z皆非大詞人不能道。

        境界之說如此,詞人亦是如此。

        李煜、姜夔、李清照、晏殊、晏幾道……一個個耳熟能詳?shù)娜,在王國維先生的筆下,在《人間詞話》里演繹著不同的才情。他們的詞亦或灑脫,亦或悲壯。晏幾道矜持華貴有余,秦觀的詞境最為凄婉悲涼,周邦彥極為工致精巧。詞人筆下的.《煙雨》、《斜陽》、《梅蕊》在《人間詞話》里有了別樣的延伸。

        歲月的流河中,我們都會慢慢老去。唯有經(jīng)典,會與世常留。陽光滿滿的午后,身邊泡一壺香茗,打開《人間詞話》,在這個喧囂的世界中細細品讀流傳百年的芳香,品味那絕妙的意境,重拾一份百年的感動。

      《人間詞話》讀后感2

        關(guān)于“造境”與“寫境”;“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境界的大小”,在中華書局中的附錄中有所提及,其觀點主要是葉嘉瑩先生的觀點。

        “有造境,有寫境。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必鄰于理想故也!标P(guān)于“造境”與“寫境”,葉嘉瑩先生否定了以往認為“造境”與“寫境”乃是“理想與現(xiàn)實二派之所由分”,而是由于作品取材之不同而提出的兩種區(qū)別。

        第四則中王國維寫道:“無我之境,人惟于靜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yōu)美一宏壯也!蓖鯂S先生受康德和叔本華的哲學(xué)影響十分大,而關(guān)于“有我”、“無我”也是根據(jù)叔本華的意志哲學(xué),叔本華認為世人莫不受意志之驅(qū)使支配而為意志之奴隸,故其哲學(xué)之最高理想便在于意志的滅絕。由此來看文學(xué)作品,就會感覺到大部分作品不外于意志、欲望的表現(xiàn),因此乃經(jīng)常與物對立,成為“有我”之境界。至于能超然于意志驅(qū)使支配而表現(xiàn)出“無我”之境的作者,按叔本華哲學(xué)來說,當然可以算得上是“能”樹立的“豪杰之士”了。

        而境界之大小與作品之優(yōu)劣并無必然之關(guān)系。就整體來說,修養(yǎng)學(xué)力高的詩人,有時也寫“小境”的'詩,反之,修養(yǎng)學(xué)力低的詩人,有時也寫“大境”的詩。如陶淵明之“幽蘭生前庭,含熏待清風。清風脫然至,見別蕭艾中。”與沈佺期的“皇家貴主好神仙,別業(yè)初開云漢邊。山出盡如云漢嶺,池成不讓飲龍川。”數(shù)句相較,則陶詩所寫境界雖小,而意韻深遠,沈詩所寫境界之大,而洞然無物。由此也可見境界之大小與作品之優(yōu)劣并無必然關(guān)系。

      《人間詞話》讀后感3

        《人間詞話》是王國維先生所著的一部文學(xué)批評著作,最初發(fā)表于《國粹學(xué)報》。初讀之,感受到的是一種花非花、霧非霧的感覺,未能讀出其中的意味;二讀,似乎能夠粗略地覺察到詩詞中的情境與詩人的感想;再讀之,其帶給我的便是震撼。詞話來自人間,是經(jīng)由人所抒發(fā),是人自身的生活感想蘊藏在詞話里,字里行間里透露的`是每個詩人內(nèi)心的自我獨白。

        王國維先生將詞話分為三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贝四艘痪辰缫;“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贝四硕辰缫;“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當然,讀完《人間詞話》,我發(fā)現(xiàn)不僅詞話分為這三境,我們的人生也需經(jīng)歷這三種境:“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此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雖說王國維先生是論詞而作,但是《人間詞話》不僅僅是對詩詞進行評價批評,還富有藝術(shù)與美感。先生在評價屈原《九章·涉江》中寫道:“詞之雅鄭,在神不在貌。”看,先生評價詩詞,好似將詩詞看作是一位楚楚動人的女子,如何算作優(yōu)雅,在于其氣質(zhì)的突顯而不在于外貌的張揚;而先生又在評價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快哉亭作·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時,說道:“然此乃抒情之作,故尤重內(nèi)美。”言語間將情感融入,傳達出的那種美的質(zhì)感十分真摯強烈,并且顯得十分樸實自然,極具親切感。

        先生評論大家之作,如蘇東坡、辛棄疾,則稱“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無二人胸襟而學(xué)其詞,猶東施之效捧心”。

        即使沒有讀過《人間詞話》,蘇軾與辛棄疾的詞都耳熟能詳,他倆的詩詞在我學(xué)習生涯中時常出現(xiàn),一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又一句“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兩位大儒詞創(chuàng)功力十分了得,后世也有“要嫁就嫁蘇東坡”的呼聲,只為其極高的文學(xué)造詣;而辛棄疾雄壯豪邁的寫作風格也讓我們感嘆老將的雄心大志難酬。

        當然,其二人也正如王國維先生所說都具有寬廣的胸襟、長遠的目光以及淵博的學(xué)識,他們極高的思想境界并非輕易就能獲得,也需要腳踏實地的積累,去發(fā)現(xiàn)、去感受、去追求生活的新知,敢于挑戰(zhàn)、敢于批判,付出總會有回報,不然只能是東施效顰了。

        “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蓖鯂S先生如是說。情語不能當面表達,那么景語成了最好的傳情方式。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的《竹枝詞》這樣寫道,到底是“晴”還是“情”呢,怕是只有當時的劉禹錫才能體會吧。

        景中有許多等待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去探尋的新事物,它其實也是一種另類的情感,這點在詩詞中體現(xiàn)挺多。一說及春夏,便感到生機活力;一提及秋冬,便好似融入凄冷肅殺之境,可見詞是詩人內(nèi)心的情感獨白,景是他們情感獨白的載體。

      《人間詞話》讀后感4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寫道: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xué)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贝说谝痪骋!耙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贝说诙骋!氨娎飳にО俣,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贝说谌辰。

        第一境界以西風刮得綠樹落葉凋謝,表示當前形勢相當惡劣,而只有他能爬上高樓,居高臨下高瞻遠矚,看到遠方看到天盡頭,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地方。說明他能排除干擾,不為暫時的煙霧所迷惑。他能看到形勢發(fā)展的主要方向,能抓住斗爭的主要矛盾。這是能取得成功的基礎(chǔ)。這一境界是立志、是下決心,只有具備了這個條件才會有第二、第三境界。第二境界是描述如何為此決心而努力奮斗。人瘦了、憔悴了,但仍“終不悔”。就是說盡管遇到各式各樣的困難,還要堅持奮斗,繼續(xù)前進,為了事業(yè)一切在所不惜。在這個世界上干什么都沒有平坦大道,要敢于創(chuàng)新,也要善于等待。這是執(zhí)著的追求,忘我的奮斗。第三境界是指在經(jīng)過多次周折,經(jīng)過多年的磨煉之后,就會逐漸成熟起來,別人看不到東西他能明察秋毫,別人不理解的事物他能豁然領(lǐng)悟慣通。這時他在事業(yè)上就會有創(chuàng)造性的獨特的貢獻。這是功到事成。這是用血汗?jié)补喑鰜淼孽r花,是用畢生精力鑄造的.大廈。

        我認為每個人的愛好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是同道家所說的“迷”是相通的。迷也要存善去惡,迷是一種入迷,對某一問題的著迷,如:書迷、球迷、棋迷、歌迷、網(wǎng)迷等。有時聽聽音樂,看一場球賽,能夠進入一種忘我的狀態(tài),那時你的煩惱和嫉妒心,全都拋到九霄云外了。但迷和愛好都要有個度,不影響生活,對社會無害,才是可行的。有些人,對有益身心健康的愛好沒興趣,卻迷上了吸毒、酗酒、賭博等,用這些方法來宣泄自己,有了這些欲求,那就壞了。如果不知悔悟,那可能就無藥可救了。我們對欲望的宣泄方式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良性的,一種是惡性的,我想我們還是該選擇良性的。

        看了很多人對此的理解,各人有自己的意見。王國維先生總結(jié)之精辟,啟發(fā)之深刻。超越了哲學(xué)的玄思,走進了文學(xué)的幻境,在情真美幻、悠閑查渺的藝術(shù)境界中安頓靈魂。每個人在生活的道路上都會面對無數(shù)次的選擇。選擇一條自己喜歡的路其實并不容易。也有不經(jīng)過自己努力成功的,那是少有的,偶然的,不可靠的。機遇是存在的,但要能認識它,及時抓住它,既使這樣成功還得通過努力奮斗。路都是人走出來的,人生不會處處有綠燈。

      《人間詞話》讀后感5

        隔與不隔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提出的一對相反的審美概念。

        隔,隔膜,是指在詩歌創(chuàng)作過程中,其情、景、辭,或是藝術(shù)構(gòu)思,境界物化等,有關(guān)節(jié)不妥貼,不圓潤,給讀者造成隔膜。所謂不隔、與隔相反,詩歌創(chuàng)作完美渾成,詩意濃郁,形象鮮明生動,含意深厚耐人尋味,隔與不隔,既可以對一位詩人而論,又可就具體的詩作或手法而言。

        這一點與大家熟知的王國維先生的讀書三境界說是一脈相承的。王國維先生說:“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xué)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说诙骋病!娎飳にО俣龋嚾换厥,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王國維先生認為詞以境界為上,判斷詞的核心標準是境界。

        說老實話,我對詞是一無所知。但是我對王國維先生的境界說頗為認同,從事教育工作也當如此,不能靠技巧,而要靠真心。

        我一直認為,當教師,尤其是班主任,主要就是和學(xué)生交往。我也一直和家長說,如果你能夠和孩子正常的、無障礙的交流,那就行了。剩下的就交給我了,F(xiàn)在的問題是,如何能夠在有學(xué)習壓力的情況下與學(xué)生正常交往。

        于是乎,出現(xiàn)了多種不同的交往手法。比如,裝。有一個老師在介紹點名經(jīng)驗的時候這樣說。開學(xué)第一天點名,發(fā)現(xiàn)有一個學(xué)生姓名不認識,怎么辦呢?直接跳過出,點完以后,然后問,還有哪個同學(xué)沒有點到。其實,完全沒有必要,老師也沒有必要裝的高高在上,應(yīng)該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課前應(yīng)該看看花名冊,不認識的查查字典,實在弄錯了,當場承認,也沒有什么。

        還有的老師喜歡哄學(xué)生。說得好聽一點是鼓勵,F(xiàn)在的班主任,很少去罵學(xué)生,更不要說是打了。原因很簡單,害怕出事。倒不是害怕把孩子打傷出了事,而是害怕學(xué)生舉報,自己出了事情。很明顯,這是一種不真誠的表現(xiàn),也不是從學(xué)生成長的角度來施教的.。

        也有的老師喜歡騙。明明學(xué)生考大學(xué)一點希望都沒有,還欺騙學(xué)生說能夠上一本,并且說的信誓旦旦。適當?shù)墓膭钍切枰模侨绻麤]有原則的欺騙就沒有必要了,如其那樣,還不如讓學(xué)生腳踏實地,穩(wěn)扎穩(wěn)打,步步為營,能上大學(xué)固然最好,不能上也要考慮未來,是上?,還是復(fù)讀,要么是走其他的道路。不至于因為一個虛無縹緲的大學(xué)而耽誤了學(xué)生。

        有人說教育很難,因為老師很難左右結(jié)果;而我說教育簡單,因為老師全程參與,可以享受其中。陶行知先生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xué)萬學(xué)學(xué)做真人。我們以一顆真心,真誠的與學(xué)生交往,不妄取,不妄予,不妄想,不妄求,順其自然,如此境界,教育怎么會不簡單?

      《人間詞話》讀后感6

        從小念書的時候老師就灌輸“三重境界”,以至于“三重境界”越來越像是一個絕招的名字,而《人間詞話》就像是一本武林秘籍,讓人心生敬畏。這次機緣巧合讀完之后,竟有得到印證的感覺,很妙。因為一百多則詞話少則幾十字,多也不超過兩百字,但拳拳到肉,字字珠璣,王國維老師就像是一個集大成者,將這一門藝術(shù)的起源發(fā)展,門派特點,水平高低點評一番,同時道出其中精髓——境界。

        什么是境界?我以為有兩個層面。

        對于讀者而言,詞的境界是作者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個體驗場景,這里的境界需要對應(yīng)五感并加上作者的思想情感,憑空制造出一個突破時空的體驗場景,而且極具代入感。這里對應(yīng)王國維老師講的境界的大小,只要這個體驗場景足夠豐富,就沒有高下之分。

        對于作者而言,詞的境界是其本身思維的投射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呈現(xiàn),其思想感情愈接近真善,創(chuàng)造能力愈強,境界愈高。當然除此之外,還受到時代觀念的影響,比如更多的`自省時境界更高的表現(xiàn)。

        王國維老師講的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他在初讀時感受到的也是晏殊的原意——一個“孤獨寂寥,悲壯蕭索”的場景。這是晏殊以其創(chuàng)造能力呈現(xiàn)的思想感情的寫照,也是讀者初次進入這一場景的觀感。當王國維老師帶著“如何形容三重境界”的問題時,發(fā)現(xiàn)這一場景中可以抽取出來與他要表的的信息契合的內(nèi)容,這也印證了原詞場景之豐富。

        我輩與王國維先生閱讀量有天壤之別,讀完全書后也只能留下淺薄的感想于此。如果把這三重境界看成“目標——行動——達成”的路徑,那把全書讀完一遍后去讀一讀書中提到的作品,只是上高樓的第一步。

      《人間詞話》讀后感7

        “一個人若是在面對困境與痛苦時,但凡有能力或辦法去解決,那么,根本就不會有憤怒了。在小時候,絕大多數(shù)人都曾有過由于不成熟而做出許多啼笑皆非之事。

        因為不成熟,又或者不知道正確的解決之法,所以,迫于無奈才做出不明智的選擇——這種選擇的背后,其實就是無奈與憤怒。當長大以后,由于各種條件的具備以及身心變成成熟,再回頭看那些往事時,一切所謂的無奈與憤怒,也就煙消云散了。由此可見,人的痛苦,確實如王小波所講,皆源于自己無能的憤怒。

        一切矯情和抱怨,咆哮和壓抑,都是源于缺錢和缺愛。

        那些事事如意的人,過著優(yōu)渥的生活,過得快樂似神仙,你不能去批判他們幼稚,不懂人情世故,因為這些人不需要懂,他們有良好的物質(zhì)條件,幫他們屏蔽掉了大部分人性丑陋,社會殘酷。

        同時,那些能力強,雙商高的人,成績好,一路順風順水,遇到什么困難也迎刃而解,所以這些人看上去都云淡風輕,冷靜平和。因為他們不需要張牙舞爪去爭取某些東西,因為所有事到了他們手上都順其自然!薄俣

        周日早上起來因為一件事情感覺非常憤怒,我可以很清晰地察覺到憤怒的情緒,腦海里閃過憤怒是因為無能,于是百度這句話,搜到了上面這段文字,原句是王小波說的:人生的痛苦,大都源于自己無能所牽引出的憤怒。深以為然。而這段文字也說出了我心底想說的所有的話,真的`是太有道理了。

        前幾天看王國維的《人間詞話》,磕磕絆絆,基本上讀懂,先讀的《王國維小傳》,大致了解其生平,再讀《人間詞話》,最后讀《人間詞》。小傳是白話文,當然能讀懂,《人間詞話》已刊稿和未刊稿內(nèi)容并不多,但由于是古文,加上引用的詩人詞人作品很多,讀得很吃力,在網(wǎng)上搜到一篇文章把文中出現(xiàn)的詩人詞人列出來并做了簡單的介紹,才總算看進去了!度碎g詞》好懂,因為有注釋還有譯文。

        一邊讀的時候我就一邊感慨,如此高才的一個人為什么會選擇走上絕路呢?然后自己就發(fā)生了一些事,于是慢慢地我就明白了。不過我想,如果我永遠也不懂該多好。當然我的事都是些小事,跟王國維無法相比的。

        不經(jīng)他人苦,莫勸他人善?偸钦f人要堅強要勇敢,但是有時候有的坎真的是當事人邁不過去的,他只能走上他認為最合適的路。盡量豐盈自己吧,缺錢就好好想辦法掙,缺愛也沒事,好好愛自己,再怎么不濟,日子還是要過的。

        有很多事情想寫,但是提筆又覺得寫出來盡是矯情,于是作罷。希望一切順遂。

      《人間詞話》讀后感8

        跟隨筆者的步伐,一起探索王國維式的境界。

        王國維《人間詞話》可謂明清第一論。常人言其自大,眼高以視百家,余謂之其才情也!胺俏釙蕴煜,驚才而已。非吾睨九州,蓋世而已。”固非其人自大,乃其境高巔。

        王國維《人間詞話》有一言余獨鐘愛:“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此句一出便可知其才之高大,境之深遠。

        何謂“境界”?真情、真景。境有真境,此謂之寫境。有假境,此謂之造景,“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此二派朦朧難明,因大詞人、大詩人所造之境,必為其所曾識,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其情必匿其中,故鄰于理想。若深入其究,可發(fā)至浪漫、現(xiàn)實之境,便可明其神姿。如太白、子美類。

        “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此境可謂之,景也!皽I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非物有情而人難情,乃有我之境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非我無情,而乃臨摹其景,為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余以為有我者,詞亢情高,起落開伏,乃情之所為。故能讀者垂淚,聞?wù)咝挠,動其情思,撩其心弦,攝其神魄。若李重光“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李易安“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梅圣俞“接長亭,迷遠道,堪怨王孫,不記歸期早。落盡梨花春又了。滿地殘陽,翠色和煙老!

        無我者,詞清神秀,調(diào)高樂雅,字句間山水湍迤,月明人和,魚嘻鳥樂,境之自然,情之俊麗。故觀者如觀臨其境,讀者若聽聆其景,非“真純”二字不能蓋也。若李太白“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夏竦“三千珠翠擁宸游,水殿按涼州”、馮正中“池邊梅自早,高樹鵲銜巢,斜月明寒草”、韋蘇州“流螢度高閣”。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為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境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寫真情者在乎字切,繪真景者在乎神合。即真情者思慮其字之準,能吐其境、訴其情耶?真景者推敲其詞之切,能繪其麗;描其秀;傳其神乎?

        無真情寫真情者無,無真景寫真景者無。故真情乃沉郁于心,積于胸,而發(fā)于喉,方執(zhí)于筆,志于紙。真景見于眼,思于心,形于辭,而得神秀,繪其真,顯其純。

        凌空造情、造景者,余未見也。太白,屯田亦不可為也。因其所造之情、景,必為其所歷或取自自然,則必合乎自然,順乎自然之道,而非衍生太虛,無中生有。

        境界明隱,優(yōu)劣在乎字!凹t杏枝頭春意鬧”、“云破月來花弄影”、“淡煙流水畫屏幽”、“柳外秋千出畫墻”、著一字而境界全出,其高低顯明!皩ひ捯捓淅淝迩迤嗥鄳K慘戚戚”八字則蓋領(lǐng)全詞,境界獨絕,非常人能道。

        蓋《人間詞話》全冊,可言王國維其論詞可歸而四字;“境界”、“境字”。有境界則格調(diào)自有、名句自顯。然境界托之境字,故“境字”一出全境霞飛華升,全情盡染。

        余言王國維才高絕巔,乃于其人生三境:“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xué)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贝说谝痪骋!耙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氨娎飳にО俣龋仡^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贝说谌骋病4司湟怀,才蓋晚清當足以。此三詞風格不一,境界高妙,且所寫所言異然不同。蓋能化三詞為己話,則才情可見也。

      《人間詞話》讀后感9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著名國學(xué)大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將人生三境界如此劃分。以世間最浪漫而熱烈的情愛擬喻生活,本身就對生命有著真摯的崇敬和熱愛。第一境是濃厚的思念,是望穿秋水的企盼,是生活中必要的人、事、物與目標;第二境是掙扎后依然倔強地堅守,是不悔一路走來的拼搏;第三境是豁然開朗的徹悟,不經(jīng)意間便得到了生活的饋贈。

        其實,回顧我們每個人的一生,不正是在經(jīng)歷此“三境”么?每個新生命呱呱墜地后,在父母和長輩的殷殷期待下成;長大后,為了生活,為了各自的人生目標,努力拼搏,不懈堅守;不管最后成為怎樣一個人,也無論各自從事什么職業(yè),有怎樣的成就,到一定年紀后,會忽然頓悟:其實生活本就如此。王國維大師的人生三境界,劃分之絕妙,讓人嘆為觀止。這是對人生境界的高度概括與提煉,可以說“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人生如詩,天地間自有詩情畫意。王國維對于詩詞的評析和賞論都收錄書中,與其說這是他的作品,不如說是詩評如詩。而《人間詞話》中所提出來的“詩詞當以‘意境’為上!辈坏貌徽f,《人間詞話》本身雖然是評論性文章,卻仍有意境、仍有境界,這或許也是它經(jīng)久不衰、成為名著的原因之一吧。

        讀《人間詞話》,與單獨讀詩、讀詞完全不同?梢詮臅辛私獾皆娫~的境界、人生的境界,就仿佛由優(yōu)美的平仄韻律進入了另一個新鮮的世界。雖然有一些評述過于高深晦澀,有如“霧里探花”般虛虛實實不清,但我在通讀之后仍能從中受益,甚至感覺余音繞梁,經(jīng)久不散。

        而其中所說的“詩人當有感而發(fā),不能無病呻吟”,“閱世愈深,則材料愈豐富”之類的觀點,于我而言。也很有啟發(fā)。它將中西藝術(shù)融合,將文學(xué)的層次又提升了一個檔次。這也是王國維大師自身的一個境界吧。我們作為教師,對于自己的教學(xué)、對于學(xué)生,必須滿懷真情,教育才不會是“無病呻吟”,才能真正實現(xiàn)唐代韓愈《師說》中所言“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再引申到我們的語文教學(xué)中,尤其是習作教學(xué)中,必須引導(dǎo)學(xué)生寫出真情實感。不說大話,不說套話,這樣的文章才能打動讀者。要寫出這樣的文章,自然要有平時的積累,包括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和寫作素材的積累,我們在教學(xué)中要引導(dǎo)學(xué)生用心觀察生活,并培養(yǎng)學(xué)生養(yǎng)成廣泛閱讀的習慣!霸娙水斢懈卸l(fā),不能無病呻吟”、“閱世愈深,則材料愈豐富”,在此基礎(chǔ)上寫出的'文章,必能走進讀者的心。

        《人間詞話》是女兒推薦我閱讀的,我第一次全面了解了中國詩詞的魅力,同時也深刻認識到自己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文學(xué)素養(yǎng)之匱乏。說來慚愧,閱讀《人間詞話》時,我都會提前準備好一本《新華字典》,因為不時會碰到不熟悉、不理解的字,得經(jīng)常借助字典小老師。雖然如此,每每讀到特別喜歡的詩詞,我都會情不自禁地一遍又一遍、大聲地朗讀,這時,女兒總會投來詫異的目光。雖然只通讀了幾遍,特別是讀第一遍時,確實比較累,但自我感覺收獲還是不小的,不僅提升了自己的文學(xué)素養(yǎng),而且對自己的生活、工作,甚至良好的心態(tài)構(gòu)建都有很大幫助。接下去,我準備嘗試背誦里面的詩詞!皶x百遍,其義自見”,這本書非常值得一遍又一遍反復(fù)閱讀。在此,我強烈推薦大家,尤其是語文老師都可以抽時間好好讀一讀《人間詞話》一書。相信,一定也會像我這樣收獲滿滿!

      《人間詞話》讀后感10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自古以來,千秋數(shù)載,明月,一直是人們心靈的寄托。相思情誼、離愁別緒、貶謫之苦、家國大義,都在朦朧的月光下一一展現(xiàn),至今仍未褪色。

        皚如山上雪,皎若云間月。

        今夜,你為何如此惆悵?你才華橫溢,與文采非凡的他宛如一對璧人,天造地設(shè),比翼連理!傍P兮鳳兮歸故鄉(xiāng),遨游四海求其凰”,那是他為你譜的曲!你忘了嗎?即使他數(shù)盡世間皆無“億”,就算他欲納茂陵女為妾。但“凰兮凰兮從我棲,得托孳尾永為妃”這樣的情意卻永遠也不會改變。你與他兩地相隔,只得獨守空窗,來時芳華已變白頭,可在朝堂上,他卻是意氣風發(fā)?v是百思想、千系念,最終卻都化為萬般無奈把郎怨。這一切,只能怪造化誤算,因果錯亂。

        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高樓送客,自是依依惜別,心情悲戚,卻道酒不盡興。寒江寂寂,惆悵如滾滾江水流不盡;明月高懸,友情似皎皎霽月照人心。為何今夜不能眠?恨你深情厚意;為何今夜不能醉?怨你恩重情濃。友人遠去,你遙望江北遠山,孤寂之情必會油然而生吧!“一片冰心在玉壺”,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與冰心渾然一體,于濃淡相間中傾訴著你的愁苦。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你從性靈詠物語,傳神至極。冷寒的,也不止是沙洲和梧桐;含恨的,究竟是孤鴻還是幽人?靜夜如此寂寞,又何須漏壺提醒辰次?月兒依然殘缺,不見有清滿的佳期!疏淡的笑墨,似寫凄淡的夜色;清美的詞境,難歇哀憤的`心情。雖然你左遷黃州,孤苦難泄,恰逢花甲之年,更是體衰年邁,卻觸發(fā)于弗克自己,流露于不自知。這正是你才學(xué)、氣度,與大家思想的體現(xiàn)!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金陵的王氣黯然已收,但緩緩流淌的秦淮河,依然承載著六朝金粉和風流韻事,見證著興衰成敗,經(jīng)歷了滄海桑田。我知道,你一定希望你的國家永葆盛世,也一定期盼你的才華賣與皇家。怎料你登不上幽州黃金臺,怎知你尋不著自己的伯樂!那大寶之下,流了多少無辜之士的血,寒了多少能人志士的心?不過是江山的是非角逐,卻引來恩怨的各自報復(fù)。而如今,你卻還能聽到后庭花的歌聲,不得不嘆惋這繁華垂暮,花開花落不會太長久,落紅滿地歸在寂寂中。

        容若曾道:明月多情應(yīng)笑我,笑我如今。辜負春心,獨自閑行獨自吟。

        是啊!若明月有情,必將笑盡天下騷客們。

        一輪缺月,引起無數(shù)悲憤仇恨之人的共鳴,而從未改變的,是人們對團圓的期盼和對美好的向往。在月圓之夜,斑駁的月光可以把從前的離恨化成歡笑,可以撫慰這黯淡星光、燈火昏黃。而我只愿花長好、人長健、月長圓。

      《人間詞話》讀后感11

        腹有詩書氣自華。讀詩詞,感受千年的風雨,讓心在繁華過盡依然溫潤如初。讀了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后,改變的不僅僅是對詩詞的認識,更是對生活的態(tài)度。

        書中提出著名的“境界說”,并指出“理想家”與“寫實家”之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理想家亦寫實家,寫實家亦理想家。無論是“無我之境”還是“有我之境”,都需要客觀現(xiàn)實的參與、思想情感的調(diào)和。書中說到:“一切景語皆情語!杯h(huán)境的氣氛,實際上是內(nèi)心情感的折射與外化。如同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如同柳宗元“凄神寒骨,悄愴幽邃”。這也啟示我們,只要有樂觀的心態(tài),對生活保持熱愛,就能看到世間美景如畫。

        書中對許多著名詞人的詞都做了評析。從李煜后,詞由“伶工之詞”轉(zhuǎn)變?yōu)椤笆看蠓蛑~”。南唐滅亡前,李煜生活富足,故詞風浮夸華麗;南唐滅亡后,李煜被軟禁,故詞風凄婉,多感懷命運、傷春悲秋。可見,人生的經(jīng)歷會影響思想的高度和深度。同時,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安史之亂使大唐由盛轉(zhuǎn)衰,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春望》“三吏”“三別”情真意切;晚唐的殘陽余暉下,李商隱感慨“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令人動容;靖康之恥北宋滅亡,李清照才有了“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無限憂愁;南宋偏安江南,岳飛才寫出了“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的豪情壯志。

        詩詞,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瑰寶,是中華千年文明的結(jié)晶。在“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中領(lǐng)悟先秦時期民間的情愫,在“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體會陶淵明志趣的高潔,在“稻米硫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中感受盛唐氣象,在“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中慨嘆蘇軾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在“紅軍不拍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中汲取革命者的精神力量。因為有了詩詞,歷史不再是一個個獨立的小片段,而被一根無形的絲線連接在一起,交織出中國歷史的壯美詩篇。

        意在被銘記的,都在被忘記——古老的城市被時間和戰(zhàn)爭無情地摧毀,宮殿傾頹,盛名與功績都化為塵埃。但詩詞的美,漫過時間的河,撫過久閉的心。有一群人,在時光斑駁深處,聆聽花開的聲音,獨自守候著千年的輪回,等待那千年的夢。這一群人,因為內(nèi)心深處的同一種熱愛相遇,而《人間詞話》讓我有幸也成為了其中一員。

        若說研究詩詞是了解,鼓舞更多人去讀詩詞是發(fā)揚,那么愛上詩詞則是傳承。如今,快節(jié)奏的生活深深影響著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人,浮夸的流行音樂多是陳詞濫調(diào),少有人愿意尋一處清幽,唱響千年光陰的美。

        《人間詞話》,讓一部分陌生人交付陌生人的靈魂。這本就是一個奇跡。但在詩詞傳承的漫漫征途上,這個奇跡并不少見。我相信未來也一定如此。

      《人間詞話》讀后感12

        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xué)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一境也!耙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二境也。“縱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三境也。

        與《人間詞話》結(jié)緣,完全是為了這似懂非懂的三種境界和那深藏于心底的宋詞情懷。喜歡古老的中國文化,更喜愛精美絕倫的宋詞,因而愛上了《人間詞話》。雖然不會寫詞,但卻非常喜歡那種似愁似恨的典雅,喜歡那種寓情于物的.衷腸。“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離愁,就那樣悄無聲息地潛入了心底最深之處。詞,一語雙關(guān),欲說還休,幾個精煉的詞語,便能將一個人的心境描繪得淋漓盡致,而又不失絲毫美感。這神奇之語,又怎能不叫人心醉?

        翻開《人間詞話》,始為自己步入了高雅?扇昼姛嵫,便心有退縮之感,想一想,國學(xué)大師王國維是何等境界,豈是吾輩之人所能企及?再說那通篇的文言文,真的讓我感到頭痛?墒牵帕艘欢螘r間之后,又心不有甘,于是當做任務(wù)逼著自己讀下去。

        漸漸地,就像吃一種食物,開始吃不習慣,后來竟離不開一樣,我對《人間詞話》竟然愛不釋手。

        境界,是王國維最為看重的一個詞語,也是全書的核心。“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闭嫒缃鹗瘮S地也。由此觀之,“境界”才是根本,只有根深方可葉茂。恰如國畫一般,意在“神”,所以王國維說“詞之雅鄭,在神不在貌”。

        讀《人間詞話》,簡直就是在品一道又一道美味。每一首詞,都是一個道不盡人生,或失意,或懷念,或壯志未酬……

        在昆明湖畔,王國維縱身一躍,帶著一腔的熱血以及滿懷的無奈與憤懣,在年富力強之際早早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令人扼腕嘆息。也許那動蕩不安的民國亂世,無從存放他的信仰,只有那方悠悠清泠的湖水,才是那顆赤子之心安眠的歸宿。我輕撫書冊,昔人已去,然而這由幾十條短句組成的著作,仿佛珠玉之聲,在我的耳畔輕奏……

      《人間詞話》讀后感13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紅樓別夜堪惆悵,香燈半卷流蘇帳”一場場的風花雪夜,一幕幕的菡萏斜陽,美的像畫一般的詞句,隨著時間的消逝,仿佛停滯了百年,依舊存留著最初的那抹驚艷。這便是宋詞的魅力。

        人生路途上幾乎全部煩人心志和情感,都被宋詞細膩真實地變數(shù)出來了,我們沉醉在宋詞的天地里,細聽風聲雨聲,靜看花開花落。品位愛斷情傷,盡歷狼煙沙場。我們在宋詞里品位這人生百味。宋詞里囊括了世間種種的心情:“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倒出了從前君主的萬般惆悵;“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難以言表的無盡悲愁躍然紙上;“高樹鵲街巢,斜月明寒草”,看似寫景的白描,卻隱藏著深深的憂思。詩詞是美的,也是特別奇異的。不同的人在同一首詞里收獲了不一樣的心情,你讀到的是舒服,他讀到的或許就是悲傷。

        王國維先生一部《人間詞話》,便把宋詞吟詠的.種種情致均囊括其中。境地說是《人間詞話》里的核心。王國維先生不僅把它視為創(chuàng)作原則,也把它當做批判標準。論斷詩詞的演化,評價詞人的得失,作品的優(yōu)劣,詞品的凹凸,均從《境地》動身。境地是一種微妙的東西,王國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xué)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地:“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際路。”此第一境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其次境也。 “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

        境地之說如此,詞人亦是如此。

        李煜、姜夔、李清照、晏殊、晏幾道一個個耳熟能詳?shù)娜,在王國維先生的筆下,在《人間詞話》里演繹著不同的才情。他們的詞亦或瀟灑,亦或悲壯。晏幾道矜持華貴有余,秦觀的詞境最為凄婉悲涼,周邦彥極為工致精致。詞人筆下的《煙雨》、《斜陽》、《梅蕊》在《人間詞話》里有了別樣的延長。

        歲月的流河中,我們都會漸漸老去。唯有經(jīng)典,會與世常留。陽光滿滿的午后,身邊泡一壺香茗,翻開《人間詞話》,在這個喧囂的世界中細細品讀流傳百年的芳香,品嘗那絕妙的意境,重拾一份百年的感動。

      《人間詞話》讀后感14

        曾經(jīng),有“秋波橫欲流”“魂迷春夢中”的綺麗浮靡;亦有“無淚可沾巾”“飄零事已空”的悔恨悲戚;然后,有了“垂淚對宮娥”“回首恨依依”的亡國之哀。傾盡“一江春水”,換來牽機毒藥。

        南唐李煜。

        王國維謂:“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薄伴喪烙鷾\,則性情愈真!薄罢嫠^以血書者也!

        “休言萬事轉(zhuǎn)頭空,未轉(zhuǎn)頭時皆夢!保粋筆力縱橫,他豪放超逸、恬淡曠達;“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币粋,筆力雄厚,他壯志難酬、慷慨悲壯。

        北宋蘇軾、南宋辛棄疾。

        王國維曰:“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薄白x東坡、稼軒詞,須觀其雅量高致!薄坝装仓烟帲谟行郧,有境界!

        “人生若只如初見”“當時只道是尋!。他,至情的楞伽山人,面對富貴可以輕看,面對仕途亦會厭倦,面對凡能輕取的身外之物無心一顧,但,面對心與境合的自然合諧狀態(tài),他卻流連向往!叭玺~飲水,冷暖自知”,這才是他的.《飲水集》。

        滿清納蘭性德。

        王國維評:“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王國維是中國近代杰出的學(xué)者,在文學(xué)、美學(xué)、史學(xué)、古文字學(xué)領(lǐng)域的成就極為卓著。他的《人間詞話》一書,突破了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束縛,用新的思想與眼光去鑒賞詞話。

        “境界”,是《人間詞話》的核心——“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由名句!庇纱擞^之,“境界”才是根本,只有根深方可葉茂。恰如國畫一般,意在“神”,所以王國維說“詞之雅鄭,在神不在貌”。

        “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xué)問者,罔不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说谝痪辰缫;‘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说谌辰缫病!边@是王國維對三種境界的闡述。這,是王國維在不斷探索中所總結(jié)的經(jīng)驗,是以他堅持不懈的精神留下的文化瑰寶,為我們展示人生歷練、提升的過程,由懵懂走向成熟的路途。

        王國維認為“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薄坝形抑场奔础叭牒跗鋬(nèi)”,是指帶有較為強烈的感情色彩,直抒胸臆或者用心去體會感受;“無我之境”即“出乎其外”,是一種自我融合到自然之中的狀態(tài),客觀而無欲無求。恰如永叔的“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和陶潛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一切景語皆情語”讓我們懂得從環(huán)境中尋找意境;“三種之境界”讓我們看到了探索的態(tài)度;“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讓我們將客觀與主觀結(jié)合……

        在舊日眾多的詩詞論著之中,《人間詞話》見解深遠、獨樹一幟。的確,如黃霖先生稱贊的,“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在中西文藝思想交流融合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它觀點新穎,理論精辟,自成體系,在中國詩話、詞話發(fā)展史上堪稱是一部劃時代的作品。”

      《人間詞話》讀后感15

        好書是常讀常新的,經(jīng)典尤是如此。記得初次讀王國維撰寫的《人間詞話》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當時的情景仍然記憶猶新。如果說有一本書陪伴我走過了這么多年,就像一個老朋友那樣,那《人間詞話》之于我可謂是當之無愧。

        王國維是清末民初的學(xué)術(shù)大師,因曾經(jīng)為清華國學(xué)研究院的四大導(dǎo)師而為人所熟知。在二十世紀以后的中國學(xué)術(shù)史上,王國維是為數(shù)不多的以全身心的力量來探索人生的意義和歸宿,并從事學(xué)術(shù)研究,而彰顯出特別純粹的學(xué)術(shù)品性和思想品性的國學(xué)大師之一。王國維一生都獻給了學(xué)術(shù)事業(yè),而且進行了多次學(xué)術(shù)轉(zhuǎn)向,比如從開始的哲學(xué)思想研究轉(zhuǎn)向文學(xué)創(chuàng)作,又從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主要是詩詞,詞尤其能夠代表其成就和特色)轉(zhuǎn)向文學(xué)理論和美學(xué)理論研究,然后又轉(zhuǎn)向了古史地、古文字學(xué)、考古學(xué)、文化學(xué)等學(xué)術(shù)領(lǐng)域,尤以最后的學(xué)術(shù)領(lǐng)域馳名海內(nèi)外。而《人間詞話》的撰寫,就是在文學(xué)理論研究領(lǐng)域所取得的代表性成果,在此之后,王國維基本上停止了文學(xué)領(lǐng)域的研究。

        《人間詞話》的基本性質(zhì)是文論話語體系的建構(gòu),而不是一般的文學(xué)理論的研究,是理論研究與理論創(chuàng)造相結(jié)合的形態(tài),但以理論創(chuàng)造為主,在書中王國維系統(tǒng)地提出了“境界”說理論,具有明顯的理論體系性質(zhì)。由于二十世紀以后的中國文論主要受到西方的影響,主要移植和介紹、闡釋西方文論到中國,并利用西方文論來進行文本研究與闡釋,迄今為止再也沒有產(chǎn)生具有“本土化”品性的'文論話語體系,從而患上了深重的文論“失語癥”,這就使得《人間詞話》提出的“境界”說成為中國二十世紀以來文論的絕響。正是這些性質(zhì),使得《人間詞話》及其“境界”說越來越為學(xué)界所重視,聲譽日隆,成為了中國文論的經(jīng)典著作。

        從時間節(jié)點與思想內(nèi)核來看,《人間詞話》中提出的“境界”說乃是中國傳統(tǒng)文論中最大最具代表性的理論----“意境”理論----在理論體系層次的最終理論成果,因而被譽為集“意境”理論之大成,由此可見其在中國文論史上的極其重要的地位。由于王國維系統(tǒng)受過西方近代哲學(xué)思想的訓(xùn)練、熏陶,比如叔本華、康德等人,這又使得其“境界”說在某種意義上具有了一絲“現(xiàn)代性”的意味,即雖然屬于歸結(jié)過去的性質(zhì),但卻能夠指向未來,雖然在書中他并沒有解決好這個問題,這是時代的局限所致,不應(yīng)該由王國維負責。

        “境界”說以“境界”作為核心的范疇,但其具體的理論構(gòu)成則是復(fù)雜的,對于傳統(tǒng)的文學(xué)理論是兼收并蓄的,比如“自然”“氣象”“不隔”等等。讀后感但“境界”作為理論體系的核心范疇是非常明晰的,當然,由于其與所吸收的傳統(tǒng)文論范疇之間的交錯關(guān)系,使得后人對于其中的一些范疇的理解存在問題,比如《人間詞話》中提出的是“境界”說理論,而“境界”說理論從整體上來說則屬于中國傳統(tǒng)文論“意境”理論的范圍,如此前者才成為后者的集大成理論形態(tài),即既總結(jié)了“意境”理論,又強化了其理論體系的性質(zhì),使得此一理論的理論含量和內(nèi)涵等方面較之古代都大大深化和提升了。因此,在《人間詞話》中除了“境界”,還會出現(xiàn)“意境”字眼,這都是非常正常的,后者不能掩蓋前者作為“境界”說理論體系的核心范疇、話語的身份或地位。

        《人間詞話》雖然是文論的經(jīng)典著作,但其中的一些內(nèi)容已經(jīng)被人們所熟悉了,比如著名的“三境界說”:

        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xué)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耙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氨娎飳にО俣;仡^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人生其實就是這樣一個過程,是應(yīng)該有所追求的,而在追求的歷程之中,是一定會經(jīng)歷第二境這樣的過程的,這都是自然的。當一個人處在第二境的時候,最重要的是兩點:第一,要有堅持下去的意識和勇氣,否則就是功虧一簣,是很可惜的;第二,要有超出一定的人生時期的更加高遠的眼光,注意從束縛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中尋找新的出路。當然,王國維這里所指出的第三境,也僅僅是初成,不是最終的境界,不是到了第三境就可以停止作為了。實際上,第三境是下一個循環(huán)的起點或初境,沿著這個境界再走下去,就會發(fā)現(xiàn)或獲得更多更好的風景。佛教有頓悟和漸誤的辨正,第三境相當于頓悟,頓悟之后,仍然是要堅持向前走的。這就可以解釋了,為何一些人在青少年的時候很聰明,但最終成就卻不大的原因----無論何時,只有向前走才是對的,生命不息,前進就是沒有止步的道理的。

      【《人間詞話》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人間詞話讀書筆記05-31

      《人間詞話》讀書筆記03-31

      (推薦)人間詞話讀書筆記11-28

      人間詞話讀書筆記(精華)03-30

      《人間詞話》讀書筆記常用[13篇]09-13

      人間詞話讀書筆記(集錦3篇)02-26

      (優(yōu)選)人間詞話讀書筆記15篇05-23

      人間詞話讀書筆記[精品15篇]05-23

      人間詞話讀后感02-16

      《人間詞話》讀后感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