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世說新語有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世說新語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世說新語有感1
今天早上早讀結束后,趁著媽媽還在做飯,我從書柜上把《世說新語》拿了下來,先從喜馬拉雅上聽了別人的范讀,然后我把自己不會的字注了音,理解意思后才用媽媽的手機錄的講書。
我已經堅持講《世說新語)六天了,今天我讀了一篇小古文,講的是管寧與華歆的故事:管寧與華歆是好朋友,有一天他們兩個一起在園中刨地種菜,突然看到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寧看見之后并沒有什么反映,繼續(xù)刨地;而華歆卻把金子拿在手中,端詳片刻后又扔了。之后又有一次他們坐在同一張席子上面讀書,有一輛非常漂亮的車從門外經過,管寧依然在認真的.讀書,華歆卻放下書本出去看,等他回來之后管寧割開了席子與他分開并說:“你不再是我的朋友。
通過這一則小故事我們也發(fā)現了管寧,華歆這兩名主人公對金子與熱鬧兩件事的做法。雖然面對金錢的誘惑都選擇了放棄,但是華歆做的依然比不上意志力超強的管寧,誰能面對金錢而視為糞土呢?相信我們也很少有人能做到像管寧一樣。在看書時聽到一點動靜就想出去看看怎么回事,這一點直接就說明了華歆當時在讀書的時候心不靜,這也讓他與管寧的表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所以我們以后在挑選朋友的時候也一定要擦亮眼睛哦!
《世說新語》這本書,是一本特別好的書籍,里面全部都是一個一個富有滿滿正能量的小故事,些然都是古文,但都有翻譯,很容易理解,也很有趣,我非常推薦大家去閱讀。
讀世說新語有感2
十幾年前,在《世說新語》讀到一則小故事,原文是“趙母嫁女,女臨去,敕之曰:‘慎勿為好!唬骸粸楹,可為惡邪 ?’母曰:‘好尚不可為,其況惡乎 ?’翻譯成白話文大意是:趙母嫁女,女兒臨走時,趙母再三叮囑女兒說:”女兒啊,以后做任何事情都要慎重考慮,千萬別做好的事!“女兒不解,問母親:”娘啊,您不讓我做好事,難道要我去做壞事么?“趙母說:”孩子,好的事尚且都不能做,怎么能去做壞的事呢?“
那時年輕,也未嫁人,看了這則故事,怎么也無法理解,只覺得趙媽媽對出嫁女兒的'囑咐真是不著四六,既不讓女兒做好事,也不讓人家做壞事,到底要女兒怎么做才好嘛?
現在自己成家了,也已為人之母,想想這些年自己所經歷的事,才領悟到這位趙母為人處事的謀略真是太強了,只能說自己明白得太晚了…
讀世說新語有感3
標題有點拗口,其實就是十五歲讀到此刻三十好幾了,仍然覺得妙趣無窮,還會一向讀下去!
最早接觸《世說新語》是上高中的時候,同學間喜歡相互借書看,看完再做以交流。真是書非借不能讀啊……那時候讀書的效率真是驚人,或許是因為年輕,博文·強記,加上讀后切磋,如今對那些讀過的書還歷歷在目……進入社會后,買的起書,卻看不起書了……在書店搜羅一堆,回家后往往束之高閣……讀書心境,已然不再。
《世說》是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筆記散文集。通常都把《世說新語》定義為魏晉人物小說,但其行文洗練,詞句清麗,風格幽雅,意境深邃,志趣高潔,通篇人物眾多,跨越300年時光,有交集,卻又并不盡連續(xù),雖為敘事,又多含議論,所以我認為應當屬于散文筆記。
《世說新語》主要是描述魏晉文人士族的生活言行,從中我們不僅僅能夠看到這一段歷史中的文化樂章,也能夠領略許多為人處世的哲學。應當說魏晉時期是個性人文最為突出的一個歷史時期。所產生的思想對后世的.影響也是極其深遠的……
而《世說新語》則是一本百讀不厭的好書,你能夠當它是小說,也能夠當它是散文,或者當做歷史,甚至詩歌……
讀世說新語有感4
近來,高三畢業(yè)班的工作逐步接近尾聲,我也終于靜下心來好好地學習了《世說新語2·劉墉教育秘笈》一書,頗有齒頰留香、余味悠長之感,自覺受益匪淺。
《世說新語》在我國——韓國也有一定的認識,地位。學這門課前我只知道它的書名而已,可通過這門課我才學到它所提到的東西。對一名留學生來說讀一本中國的文學品是非常不容易的!妒勒f新語》這本書實在很難,但我個人認為,作為學漢語的,學中國文化和文學的非常值得讀一讀!妒勒f新語》是南北朝時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有關東漢到南朝劉宋人物軼事的雜史。
作者是宋的臨川王劉義慶(公元403年——公元444年),梁朝的劉峻(字孝標)作注。在漢代時,劉向曾寫《世說》,但已散失!妒勒f新語》原名也是《世說》,所以為和劉向的區(qū)別,又叫《世說新書》,宋代之后改為現在這個名字。 編著者劉義慶(403——444),南朝宋宗室,襲封臨川王,曾任荊州刺史、江州刺史等職!端螘?宗室傳》說他“愛好文義”,“招聚文學之士,近遠必至”。著有《徐州先賢傳贊》九卷及《典敘》、志怪小說《幽明錄》等。劉義慶以前的志人(軼事)小說有晉裴啟的《語林》、郭澄之的《郭子》等,均已散佚!妒勒f新語》雖被保存了下來,但近代學者根據唐寫本殘卷考證,亦經后人刪改,與原貌已有很大出入。
劉墉,是一雙優(yōu)秀兒女——劉軒和劉倚帆的成功父親,也是臺北青少年諮商中心的創(chuàng)辦人,對于當今時代受教育的主體“新新人類”確實是了解深入,并且有前衛(wèi)的理論、豐富的經驗,更用積極的行動踐行。全書總計48篇,內容豐富,有日常溝通的技巧,有特殊事件的處理,有學習方法的建議,也有心理健康的指導,生動實用,深入淺出,輕松幽默如話家常,諄諄教導又似醍醐灌頂。對于受教育者“新新人類”來說,本書確能引領他們認清自我,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一步步走向成熟;對于教育者尤其是老師來說,確能指導我們更好地履行人類靈魂工程師的職責,擔負起培養(yǎng)新一代社會接班人的重任。
全書首起尾合,渾然一體。第1篇主要交代了教育對象的兩個特質:第一,新新人類的平均壽命長得多;第二,新新人類要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第一個特質意味著新新人類必須堅定終生學習的理念;第二個特質決定新新人類的個人意志品質,觀念靈活,轉變得快,適應得快。熟悉了教育對象的特質,才能因材施教、因時施教、因地施教,這是前提。第48篇則言簡意賅地總結了教育新新人類的終極目標和根本方法(原則),教育的終極目標時“更懂事、更成熟、更體諒、更寬容”“行善、助人”“活得更積極、更快樂”,教育的根本方法(原則)是“教‘新新’人類做‘心心’人類,有愛心”。我以為,生活的目的是積極、快樂,教育的目的更該是積極、快樂。哭著過是一天,笑著過也是一天,何如“微笑每一天”?教育新新人類是用“心心”來完成的。
從《世說新語》的某些分篇中,可以看出劉義慶編著此書時的傾向性。如《德行》、《政事》、《方正》、《雅量》等篇,作者對其中的人與事大抵采取肯定的態(tài)度;《任誕》、《簡傲》、《汰侈》、《尤悔》、《惑溺》等篇,則對所寫人與事多持否定態(tài)度。其他各篇,雖然從題目中看不出明顯的態(tài)度,但行文中仍有其傾向性。大體來說,劉義慶對漢末一些名士,都是歌頌或贊賞的;對魏晉的清談家則有所肯定,也有所否定。如他比較贊賞的晉代樂廣等人,尚清談而又不違背“名教”;至於象阮籍等蔑視“名教”的人,則被斥之為“狂誕”。
第2篇至47篇,劉大師具體地談到了教育新新人類的案例及方法,不只是教孩子如何考高分,更是使孩子們快樂、追求并體驗成功,在“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fā)展,適應未來的時代。每一個案例都闡述了很多值得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的.理念和方法,下面我試舉幾例。
什么是成功?這是教育的出發(fā)點。真正的成功不是所謂的考高分,而是“從生下來起就能快樂、健康、積極地過好每一天”,“每一天都有收獲”,“每一刻都在尋找快樂”。正是從這一角度出發(fā),教育才變得靈動深入了。當然,這實在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真正實施起來恐怕是要飽受詬病的。惟其如此,我們的教育才更需要我們去努力地貼近本質。
教育是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間的對話。對話如何達成效果的最大化?“擁抱是心靈的溝通”,看似肉麻,實則切實有效,大家都很熟悉,我校高考文科考生進入考場之前,很多都和自己的科任老師、班主任握手甚至擁抱。其實,這哪里是握手、擁抱呢?這分明是一次心與心的碰撞,是一次心與心的無聲地交流啊!效果如何?學校的高考成績便是明證。多彎下腰來和孩子說話,多低下頭來和學生說話,這才是交心、和諧的切實有效的方式啊。
“別為孩子‘擦屁股’”!很多家長、老師,其實都有一種想法,怕孩子太小,閱歷不豐富,辦事沒經驗,所以,總是不敢放手,偶爾放手,還總是跟著身后,幫著擦未凈的屁股。一直這樣下去,孩子何時才能長大?正是因為孩子還小,所以需要加強磨練,豐富閱歷,增長經驗,逐步走向成熟。在磨練的過程中,犯錯誤在所難免,需要關注的是:錯誤犯了以后,誰該面對錯誤,如何面對錯誤?勇敢地擔當,才是我們應該教育孩子一定要樹立起來的意識!案改钢異圩樱瑒t為之計深遠”,古人很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啊。
對有些歷史人物,他雖然并不贊成,但對他們某些行動,卻又持欣賞的態(tài)度。如對西晉末年“清談誤國”的王衍,有時也贊賞他不和人計較的“雅量”;對桓玄則稱其早慧?偟膩碚f,他還是依據世族士大夫的道德標準來評價人物的。 《世說新語》中所記載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星的片斷,但言簡意賅,頗能傳達人物的個性特點。如《雅量》篇寫祖約和阮孚兩人的優(yōu)劣,只通過祖約料理財物和阮孚為木屐上蠟的兩個細節(jié),顯示出一個是吝嗇的守財奴,一個只是出於對木屐的癖好。淡淡幾筆,人物性格就躍然紙上。
《忿狷》篇寫王述性急,吃雞蛋時用筷子刺不破殼就發(fā)怒,以至用腳踩,還放口中嚼破后吐掉,寥寥數語,把他當時暴怒的狀況生動地表達出來。 在《世說新語》中,記言論的篇幅比記事的更多些。記言方面有一個特點,就是往往如實地記載當時口語,不加雕飾,因此有些話不很好懂。如《政事篇》記載王導對幾個“胡人”彈著指頭說“蘭阇蘭阇”,就是一句“胡語”;《排調篇》又記載他當著劉惔的面說“何乃渹”,“渹”是吳語冷的意思。此外象“阿堵”、“寧馨”等當時的俗語也屢次出現。它在記言方面的另一個特點,是常常能通過幾句話,表現人物的性格。如《簡傲篇》寫桓沖問王徽之做什么官,他回答說:“時見牽馬來,似是馬曹!庇謫査袔灼ヱR,死了多少,他都答不上來,卻用《論語》中的話來答對,活畫出世族士大夫們狂放而不切世情的特徵。
《尤悔篇》載桓溫自言自語地說:“作此寂寂,將為文(晉文帝司馬昭)景(晉景帝司馬師)所笑!苯又终f:“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復遺臭萬載耶!”這幾句話,也活畫出一個野心勃勃的權臣的心理。后一句話是內心自白,很可能出於傳說和想象。書中還有一些反映人物心理的語言,也很生動傳神,如《忿狷》篇寫王恬對王胡之發(fā)火,王胡之握著他手臂說:“汝詎復足與老兄計耶?”王恬撥開他的手說:“冷如鬼手馨,強來捉人臂”。言語間表現出一個很冷靜,一個在狂怒,都很形像。 《世說新語》的文字,一般都是很質樸的散文,有時幾如口語,而意味雋永,在晉宋人文章中也頗具特色,因此歷來為人們所喜讀,其中有不少故事,成了詩詞中常用的典故。 讀了一遍《世說新語》,內心頗感世事滄桑。
在這紛繁的世界上,保持一顆平常心是何等重要,可想而知。我非常欣賞那些在亂世中還能力挽狂瀾的人物。這些人物都有自己獨特的才能。我欣賞他們的個性。也許有的人會說這些人都太怪異了。是的,我也承認他們的行為怪異。但我更看重的是他們的能力。我欣賞他們的魄力。讀過這本書我感覺到自己的行為的不隨意。當然我愿意做一個真正的自己。做我自己。這本書中有許多經典的故事值得大家去深思回味。我愿與大家共同分享我的讀后感。我覺得這本書中的許多事情似乎在我們身邊發(fā)生過一般,只不過這些事離我們太遙遠罷了。但是我在這里要說的是我最近發(fā)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幾乎還會發(fā)生世說新語中所述的事。這是我讀后所有所思的地方。這本書中的故事有啟人深思的地方。
讀世說新語有感5
《世說新語》是由南朝的劉義慶編寫的。語言幽默,幽默。全書今傳皆作三卷,分為德行,言語,政治,文學,方正等,共一千多那么,記敘自漢末到劉宋時名士貴族的瑣穩(wěn)逸事,主要有關人物評論,清淡玄言和機智應對的故事。
閱讀《世說新語》能幫助我們快速了解魏晉時期的風流人物,時代精神及各種歷史知識,同時也能培養(yǎng)我們閱讀古文的`興趣。我閱讀的文言文:桓公入蜀,至三峽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猿岸哀號,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絕。破視其腹中,腸皆寸寸斷。公聞之怒,命黜其人。
譯文:桓溫進軍蜀地,到達三峽中,隊伍里有人捉住一只幼猿,母猿沿著江岸哀鳴哭號,跟著船走了一百多里路也不肯離去,最后母猿跳到船上,剛跳上船就馬上氣絕身亡了。剖開母猿的肚子看,腸子全斷成一寸一寸的了。桓溫聽說了這件事后大怒,下令革除了那個人的官職。
感受:母愛是最偉大的,我們要尊重每一位母親,有一句歌詞唱到:“聽媽媽的話,別讓她受傷!毙≡潮蛔プ吡,母猿一定悲傷萬分,而去想方法救回自己的孩子,即使搭上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這是多么偉大的母愛!這件事還能說明另一個道理:我們要保護動物,保護動物,它們也是一條條生命,它們也有權利享受與家人的平靜生活,所以,保護動物,并保護它們吧,保護動物就是保衛(wèi)人類未來。
讀世說新語有感6
初見《世說新語》,并無太大興趣。然而,在徐老師的引領下,我對這本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欲罷不能。
媽媽告訴我,讀書并非淺嘗輒止,而是要深入理解和體驗。面對難題,我和媽媽共同查閱相關資料,深入了解歷史背景。逐漸,我開始獨立研讀,反復誦讀,認真劃分節(jié)奏,勾畫關鍵詞。漸漸地,我發(fā)現這本好書的魅力所在,雖然每個故事相對獨立,但情節(jié)連貫,充分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當我讀到德行篇時,深受觸動。其中,“王長豫為人謹順,事親盡色養(yǎng)之孝......”這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長豫對待父母既尊重又體貼,其孝行令人敬佩。反之,一個不孝的人,難以對他人心懷仁愛,更無法為國獻身。王長豫不僅關注父母的物質需求,更注重他們的'精神需求,這是真正的孝道。
《世說新語》涵蓋言語、德行、政事、文學等三十六個篇章,既有哲理,又有趣味,令人回味無窮。當你拿起這本書,我相信你會和我一樣,深深愛上它的。
讀世說新語有感7
光山話有句方言叫“談玄”,意思是打妄語,說一些不切實際話,但是在《世說新語》中,談玄卻是一種坐而論道的高雅行為。下面我們進入魏晉時期的“朋友圈”,對這群“談玄”的人,一窺究竟吧。
《世說新語》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玄學“筆記小說”的代表作,為言談、軼事的筆記體短篇小說。從《世說新語》及相關材料中魏晉士人的言行故事可以看到,魏晉時期談玄成為風尚,而玄學正是以道家老莊思想為根底的,道家思想對魏晉士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狀況,乃至整個社會風氣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該書詳細的描寫了魏晉士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不能深究內容史料性的嚴肅真實,在九品中正制的調節(jié)下,人物獲得的社會評價等級決定了他所處的社會階層和地位,進而影響到生前富貴與身后名譽,所以全書基本上都是品評人物的內容,有些是別人口中說出來的,有些是人物本身的行為反應的,不一而足。其中有很多有意思的橋段,比如“皇帝得子請客,大臣說篇流傳了千古,為人生性放達任情,與阮籍關系頗密,是為摯友。身為劉伶摯友的阮籍作為竹林七賢之一,想必擁有著世人都知曉的高尚品行和節(jié)操。但恰恰相反,他有著與劉伶相近的性格,阮籍作為西漢時期豪放不羈的代表人物,與他一同出現的往往是不行于禮,品行不端。這種性格除了表現在了阮籍的日常生活之中,更是表現在了他的為人處事中。
按照古人的習俗,親近之人去世之后是需要進行服喪,以表達自己作為子女的孝心和悲傷,通常服喪期是三年,且在此期間不可以喝酒吃肉,否則便是不敬。但阮籍的母親去世后,阮籍并沒有按照這個規(guī)矩進行,仍然參加宴席,并喝酒吃肉。有一次在晉文王宴請眾賓客時,阮籍一如往常的參與,何曾覺得這樣不得體,是不孝,并告知晉文王讓其罷免阮籍的官職。晉文王沒有這么做,反而維護了阮籍。阮籍是真的不懷念母親嗎,并不是,他只是不善于表達,沒有把自己的`悲傷表現出來,在《世說新語》中有這樣一句話是寫阮籍知道母親去時候的表現,“都得一號,因吐血,廢頓良久!卑Ш恳宦暎⒁虼送卵,萎靡不振了很長時間,這種悲傷并不假,是當時大多數人都無法比及的,那種流于形式的孝子行為,真的要大力推崇嗎?那種悲傷可能就不會是悲傷了,只是向世人證明的一種形式,形式上的悲傷遠比實際的悲傷更為不恥。
阮籍的內心是悲傷的,卻也是慶幸的,他可以在母親在世的時候盡孝,而不需要再母親去世的時候做一些沒有必要的悲傷,他無疑是豪放的,更是灑脫的。只是他的行為在當時并不被認可,只能在后世被我們稱贊,著實可悲可嘆!
讀世說新語有感8
夜幕再一次降臨了,在這樣一個夜晚,我似乎回到了千年以前……
那是一個黑夜,九歲的徐孺子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對他說:“如果月亮中什么都沒有,該會十分明亮吧!”徐孺子聽了回答道:“不是這樣的。就好比人的眼睛里有瞳仁吧,如果沒有瞳仁的話,眼睛就一定看不到東西呀!边@個故事是出自于《世說新語》。
《世說新語》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志人小說”的代表作,由南朝宋時劉義慶編攥,記載了后漢至南朝宋時名士貴族的遺聞軼事,堪稱一部記錄當時社會、政治、文學的雜史,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
全書依內容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門,通過人物的品評和玄遠的清談,生動的再現了魏晉時期名士大家的玄妙言談和奇特行事,也可謂是一部文學價值極高的'古典名著。中國文明歷史悠久而我這個深愛祖國的人卻只曉其中極少的一部分,可知我還要繼續(xù)努力學習和祖國一起成長,去感受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和我的祖國是分不開的,因為我愛這個美麗的國度——中國。許多人都會覺得我愛得不夠深,但是這三個字是最簡單,也是最能表達出自己對某種事物熱愛之情。讓每個中國人甚至地球人都深深地記著、愛著這個國度——中國讓愛傳達千萬里,一直永恒下去,直到天荒地老、?菔癄。
我愛你我的祖國。
讀世說新語有感9
《世說新語》是南北朝劉義慶主編的志人小說,分為36門,如《德行》、《言語》、《政事》等,世說新語讀后感1000字的(--)世說新語讀后感。此中,我感覺最富有哲理性的是記錄晉人談話的《言語》。那一句句發(fā)言遣詞,無不畢肖聲口,寥寥數語,卻能陳說出一個個發(fā)人尋思的道理。
書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诔缘泥嚢,自稱時便經常重復說"艾,艾…"這樣難免被人拿來取笑。有一次晉文帝也以及他開打趣說:"你總是說…艾,…艾,究竟是幾個艾啊?"鄧艾沒生氣,也沒尷尬,回答說:"鳳兮鳳兮,本來只是一只鳳。"他用楚國陸通比喻孔子的名言,來說明自己雖然常常連連說"艾,艾",但以及孔子那樣只有一個"艾"而已。
還有一個小故事講述的是顧悅以及簡文帝。顧悅以及簡文帝同歲,但顧悅頭發(fā)早已白了,簡文帝問他:"為什么你的頭發(fā)比我先白了呢?"顧悅回答說:"水楊的'資質,臨近秋天就殘落了,松柏的資質經過秋霜反而更加茂盛。"用了一個形象生動的比喻,說明了人的資質是有差異的,由此也導致了人生的許多不同。
另外一個故事講述的是身在廬山的遠公,雖然年老,但仍然不停地給弟子們講論佛經,他時常告誡弟子,說:"我如黃昏時的落日余輝,天然不會照得久遠了,只愿你們像早晨的太陽光,愈來愈明亮!"用自己熱切的言辭以及神志,將"一寸光陰一寸金"的道理以及"活偕老學偕老"的精神印刻在弟子們的心中!
鄧艾雖口吃,但卻沒關系礙他富有智慧以及哲理的表達:每一個人都只有一個,應該好好的發(fā)揮屬于自己的那一份才能,做一只鳳,做一條龍。晉文帝的一個打趣,一個調侃,卻引出了顧悅如此富有哲理的回答:資質稟賦的不同應活出不一樣的精彩人生。遠公用桑榆之光來比喻自己,用朝陽之輝來比喻年輕的弟子,告誡我們學習是一刻也不該放松的…
古人善用比喻,能運用風趣幽默的語言把一個個高深的道理說到透徹,又恰如其分;能把人們熟知的平凡事說得不平凡,說得有趣。這種語言技巧很值得我們去學習借鑒。
明代的學者胡應麟評介《世說新語》:"讀其語言,晉人臉孔氣韻,恍惚生動,而簡約玄淡,真致不窮,古今之絕唱也。"既是絕唱,定有屬于他絕唱的魅力,反復認真誦讀這36門學說,定能讓我們受益匪淺
讀世說新語有感10
閱讀《世說新語文學篇》,最大的感觸是古人的那種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和濃厚的學習氛圍。
其中讓我感觸頗深的是一則關于鄭玄的故事!班嵭遗窘宰x書。嘗使一婢,不稱旨,將撻之。方自陳說,玄怒,使人曳箸泥中。須臾,復有一婢來,問曰:‘胡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槊,逢彼之怒’”。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鄭玄家的傭人都喜歡讀書。有一次,鄭玄覺得他的奴婢干事不稱心,準備用“家法”懲罰。這位婢女認為自己冤枉,想加以解釋說明;但恰逢此時鄭玄盛怒,于是就叫人把她拽到院中的泥地里。這時,恰好另外一位婢女走來,見此而問:你為什么站在泥地里?她問話時引用了《詩經邶風式微》中的“胡為乎泥中”一句。被斥責的這位回答時則引用了《詩經邶風柏舟》中的“薄言往槊,逢彼之怒”,用來解釋說:我本來是要向他(鄭玄)說明清楚的,誰知正好趕在他氣頭上。
這里且不說鄭玄的不論是非的火爆脾氣,單就他家里的學習氛圍就讓人嘆服,雖是“婢女”,卻能那么嫻熟地引經據典,且詼諧雋永、恰如其分。說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緣故吧,但是想到更多文人的事跡時,又不盡然,這里讓人更多的是感受到鄭玄為學成就之高,連家里的傭人也極富文化修養(yǎng),鄭玄的學術修養(yǎng)更是讓人欽佩。這又不禁讓人想到現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更應當繼承和弘揚這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將民族精神發(fā)揚光大,同時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根據《世說新語文學篇》的記載,古人自身所營造的濃厚的學習氛圍真的讓后人為之慚愧不已。文人為了探討學術知識,競相辯論,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這種胸襟和氣度也是后人鞭長莫及的,然而,這種涵養(yǎng)卻是我們現在做學問必不可少的一種精神,只有在互相努力的前提下,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讓各自的研究做到飛躍性提升,也為我國強國之路的發(fā)展,伏下強有力的一筆。
未及弱冠的王弼前往吏部尚書何晏所設宴請有名望的賓客宴會,何晏把客人談論最精彩的部分告訴他,并問道:“此理仆以為極,可得復難不?”(我認為這個道理講的很對,還可以提出質疑嗎?)面對前輩,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王弼依然提出質疑,然而在座賓客無人能對答,王弼自問自答,反復論辯多次。何晏并沒有因為王弼的大膽質疑而惱怒,王弼也博得了在座的欽佩和敬仰?梢哉f王弼的行為在現在看來就是出盡風頭惹人嫉妒的,而何晏等老一輩的文人卻并沒有因此排斥王弼,而是忘記年齡,虛心學習,可以說這種思想將有利于更好地促進學術的進步,也更有利于培養(yǎng)新的文化傳承者,這樣的胸襟和氣度,這樣讓人折服的學術氣息,讓人向往,更應值得我們每一個人的深思。
太尉王夷甫見阮宣子時問道:“老子、莊子與儒家的教化有什么異同?”回答說:“將無同?”太尉很滿意,便任命他為掾官,世人稱他為“三語援”。而衛(wèi)玠嘲笑他說:“一個字就可以調用了,為何用三字!”宣子說:“只要是眾望所歸,也可以不說話而調用,一個字都是多余的。”于是兩個人成為了朋友。宣子沒有因為衛(wèi)玠的嘲笑而惱怒,而是用巧妙的語言說服了衛(wèi)玠,兩人在這一問題上進行學術性探討,并沒有個人恩怨的糾紛,也更加體現了文人的學術氛圍和寬容的學術胸懷,這一點是尤為可貴的。
魏晉時期文人雅士的交往更多的是建立在學術、思想上的。博學多才的人更多的得到人們的尊敬,對當時魏晉時期文化等各方面發(fā)展是一種促進,也值得后人在這一點上效仿。特別是對于文人的'學識修養(yǎng)方面,更多方面引人深思。有一次,殷浩、孫盛、王濛、謝尚這些名士,都聚集在王濛家里。殷浩與孫盛共論《易》,孫盛自以為他的發(fā)言是最合理的,不可一世。在座各人都不同意他的說法,又不能說服他。王濛嘆著氣說:“假如劉真長來,一定會制服他!睂O盛也意識到自己不如劉真長。等劉到來時,孫盛簡略地說了剛才所說的理由,語氣已大不如前。劉真長講了大約二百多句,言辭及提問,都簡明扼要,孫再無法回答。由此可見,學者們的辯論更多的在于互補,激烈的辯論更多地體現了文人對知識的渴求,這一方面是我們更應當看到的,也是我們應當極力推崇的。
孫安國到中軍將軍殷浩處一起清談,兩人來回辯駁,都無懈可擊。侍人把端上的飯菜熱了好幾遍也顧不得吃。雙方奮力甩動拂塵的毛全部落在了飯菜上,賓主竟然到傍晚也沒想起吃飯。殷浩便對孫安國說:“你不要做硬嘴馬,我就要穿你鼻子了。”孫安國接口說:“你沒見掙破鼻子的牛嗎,當心人家會穿你的腮幫子!”當辯論激烈到這種程度時,更加地感嘆學者們幽默詼諧的言辭,同時,雙方的學術精神更是讓人由衷的佩服。
當然這當中更多是體現了文人對知識的熱愛與包容。然而其中也不乏文人利用知識擺脫困擾的例子。
鄭玄在馬融門下,住了三年都未見到老師,只是由馬融的高足弟子傳授一些知識而已。有一次馬融曾計算天象,不相符合,門下弟子都不能解決。有人說,鄭玄懂得計算。馬融于是召鄭玄令他計算,鄭玄把式盤一轉就解決了問題,大家無不驚奇。等到學業(yè)完成,鄭玄告辭還鄉(xiāng),馬融嘆息說:“禮樂都到東方去了!”同時又唯恐鄭玄的名氣高過自己,心懷妒忌。鄭玄也懷疑有人迫害他,就坐在橋下,用木屐踏在水上。馬融用《周易》轉式之法進行占卜,探尋他的行蹤。見到卦象后,對身邊的人說:“鄭玄在土下水上,而又靠著木板,這樣必然已經死了!庇谑遣辉僮穼。鄭玄因而免于難。
這個故事是說鄭玄學識遭人嫉妒,鄭玄機智脫困的事情,但是我們也不難體會,學習就應該向鄭玄那樣,應該積極探索,勇于向前輩和別人請教,同時自己更應該加強學術修養(yǎng),利用自己的知識做更多有用且有意義的事情,為我們國家的社會發(fā)展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更值得一提的是,《世說新語文學篇》關于文人對婦女態(tài)度看法的文章,謝太傅問陸退:“張憑為什么為母親作悼念的誄文,而不為父親作?”答曰:“這自然是因為男子的品德已經在他的事跡中表現出來;而婦女的美德,那就非誄文不能顯揚了!敝x朗母親王夫人因為兒子的體弱曾對支林道說:“新婦少遭家難,一生所寄,唯在此兒!敝x公語同坐曰“家嫂辭情慷慨,致可傳述。恨不使朝士見!”這些話語中所顯示的文人對婦人尊敬的的態(tài)度,就不難想象《花木蘭》這部文學作品為何會流傳至今了,故事本身的價值當然重要,但是,更應該看到人們對傳承這些作品的積極性也是不容忽視的方面。
《世說新語文學篇》中所謂“文學”是指文章學術,辭學修養(yǎng),也包括人生態(tài)度、處事原則。這一時期文學雅士們以清談為主要內容,以辯論為主要方式,對佛、道、玄學進行了融合理解。這當中所體現的包容和學術研究精神,值得我們用心研究,用心學習。
讀世說新語有感11
《世說新語》這本書主要記載自漢魏至東晉的逸聞軼事。所記雖是片言數語,但內容非常豐富,廣泛地反映了這一時期士族階層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其清談放誕的風氣。這部書對后世筆記小說的發(fā)展有著深遠的影響,而仿照此書體例而寫成的作品更不計其數,在古小說中自成一體。書中不少故事,或成為后世戲曲小說的素材,或成為后世詩文常用的典故。因此它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魯迅先生也曾稱它為“名士的教科書”。但是我們也可以從《世說新語》一書中看到魏晉時期風流,玄虛清淡的風格!妒勒f新語》也被評為是研究魏晉風流的極好史料。其中關于魏晉名士的種種活動如清淡、品題,種種性格特征如棲逸、任誕、簡傲,種種人生的追求,以及種種嗜好,都有生動的描寫。綜觀全書,可以得到魏晉時期幾代士人的群像。通過這些人物形象,可以進而了解那個時代上層社會的風尚。總的來說,從書中我們可以看出,魏晉時期的社會風尚是后世比較追崇的任性自然,不拘小節(jié),追求智慧的年代,是一個思想碰撞強烈,風氣自由的社會。記得有一篇故事中說的是一道士問王獻之的得失,王獻之只是說后悔其與郗家離婚之事。在更多了解之后,我就對此有很大的疑惑,一是疑惑當時離婚竟是如此簡單的事,二是疑惑他竟然如此簡單灑脫的就說了自己離婚之事?梢姰敃r的士人們是多么的自由灑脫,不拘小節(jié)。魏晉時的任性灑脫還表現在名士們對仕途的追求并不十分熱崇。相比于三國時期的士人們愿意施其才能抱負而各尋其主,同樣處于亂世時的晉后,與南北朝時期的士人們就有許多不愿做官而避于山野之中,成為一名隱士,其中的代表就有竹林七賢,陶淵明等人。
還有一則則是初中學過的故事,是關于當時的才女謝道韞詠絮的故事,其兄的.“撒鹽空中差可擬”已經是不錯的比喻,但是她的一句“未若柳絮因風起”的形容更是妙級。謝道韞不是當時才女中的個例,而是其中的一個代表,《世說新語》一書中應當是有更多的關于當時才女故事的記載?梢韵胂,在古代一個說著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里,有著魏晉南北朝這么一個出現了如此多的才女的特殊時期,雖然當時的才女都是大戶人家的女子,但是能有這樣的一個與主流發(fā)展“脫軌”的時代,怎么不能反映出當時人們對知識,智慧的熱衷呢?既然女子都是如此,男子又該如何呢?只應當是更該如此吧。
魏晉時的成年之人對智慧的追求是很熱烈的,在《世說新語》這一本書中也有許多聰慧小兒的故事。《世說新語政事》中有一則故事如下:陳元方年十一歲時,候袁公。袁公問曰:“賢家君在太丘,遠近稱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強者綏之以德,弱者撫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嘗為鄴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異世而出,周旋動靜,萬里如一。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逼渲械脑容^自負,問題刁鉆。如“孤往者嘗為鄴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這個問題很難回答,稍微不慎則顏面盡失,想是袁公并非真正想知道是誰學了誰,而是有意為難陳元方。而元方卻能機智應變。如“周公、孔子,異世而出,周旋動靜,萬里如一。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比绱饲擅罨卮穑日疹櫫藢Ψ降淖饑,又保存了自己的體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損人也不損己,想袁公聽了,定會暗暗點頭稱奇。要知道當時的元方也只有十一歲啊,一孩童的聰慧竟能如此,也定有當時崇尚智慧而對其有熏陶的原因吧。《世說新語》傳遞出來的社會風尚雖然在當時時代與其的前人后人不能完全接上軌,但是作為一個古代社會的清流,也是十分不易的。我認為其中那自由灑脫,追求智慧的風氣就值得我們學習。
讀世說新語有感12
支道林喜歡養(yǎng)鶴,住在剡縣的峁山上。有人送給他一對小鶴,不久小鶴的翅膀長成,想要飛走。支道林舍不得它們,把它們的羽毛剪短了。鶴高舉著雙翅卻不能飛翔,回頭看看翅膀,垂下了頭,心中仿佛有說不盡的懊惱。支道林說:“既然你們有直沖云霄的心愿,又怎肯給人做玩物呢?”于是,喂養(yǎng)到羽翼長成,就讓它們飛走了。
這是《世說新語》中的一篇文章。讀完這文章,我發(fā)現它蘊含了兩重意思。第一重意思是要我們愛護動物。連古人都能意識到不能以一己私意來限制小動物的自由、追求和志向。我們?yōu)槭裁醋霾坏侥?難道把小鳥關在籠子里,給水給食,就能關住它們的'心嗎?我看做不到,只有給他們自由,才能算真正愛他們。
第二重意思是告訴我們人要有直沖云霄的志向。文中的一雙幼鶴正是因為有了直沖云霄的向往,而表現出對藍天的渴望。被支道林發(fā)現后,才圓了它們的藍天夢。鶴都有志向,何況于人呢?人也要有直沖云霄的志向,只有有了這樣的志向,才能激勵你不斷的進步,不斷地向前。所以,人要有自己的志向。
一部《世說新語》告訴我們許多道理。我所讀得不過只是浩瀚大海中的一滴。但這一滴已經告訴我:我們要做一個志向遠大,并且愛護動物的人。
讀世說新語有感13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說:“美德是靈魂的一種健康,美貌和良好習慣!
莎士比亞說:“金子!黃黃的,光閃閃的,只要有一點點,就可以使黑的變成白的,丑的.變成美的,錯的變成對的,卑賤者變成尊貴者,老年變成少年,懦夫變成勇士!
人們渴望財富,但是要取之有道。甘于貧苦,言行高潔。在面對他人的贈與與誘惑是,要不為所動。人在貧窮時,要有氣節(jié),人窮志不短。
朋友就是志趣相投,心性相近的人結合在一起。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志趣和目標,有自己的人生理想,信念和價值取向。
在道義,人格于生命和功名利祿發(fā)生矛盾時,我們要合理的選擇。
千金易得,知己難求。有一需要用真誠去播種,用熱情去灌溉,用諒解去護理,朋友也是一面鏡子,是第二個自我,能從朋友的身上反映出自己的性格,朋友難得,友誼更最值得珍惜。
投機者鄙視友誼,自私者躲避友誼,真誠者珍惜友誼。
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我們不要驚慌失措,應坦然面對。不同的教育和學習環(huán)境和成長環(huán)境對孩子性格的培養(yǎng)是不同的。
人要做到尊嚴上的獨立,首先要有經濟上的為獨立,有獨立的人格,有自己的追求,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格。
寂寞是生命的陪伴,是心靈的依托。他告訴我們情感需要歸宿,心靈需要港灣,紅塵需要百態(tài)人生,機會一去不復返,擁有就要珍惜。
要學會感受寂寞,享受寂寞。因為他與我們同行。
讀世說新語有感14
讀完《世說新語》后,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德行第一》的一四和四五篇。這兩篇都是講“孝”,但完全是兩種風格。
一四講的是王祥的繼母很恨他,他卻愛繼母,當王祥得知繼母恨他時,他竟然求繼母處死自己。我認為這種孝,太過頭了,一個孩子未來的.路還很長,只是因為繼母恨自己,僅僅為了一個人放棄自己的未來,這還算是“孝”嗎?王祥的繼母如果沒有醒悟過來呢?這世界上又會少一個智者嗎?要是天下所有的人都變成這樣,得有多少人不明不白地死去啊。而且,繼母已經暗中派人去砍他了,這么一個惡人,敢在她面前請求處死自己,是很有可能被處死的。那時,這個所謂有孝心的人,豈不是成為一個很做作的、會被后人笑話的人了嗎?
相反,我認為四五才是真正的“孝”,不過頭的“孝”。
故事講的是陳遺的母親喜歡吃鍋底焦飯,他任職州郡主簿時,常帶一只口袋,把焦飯放在里面,回家送給母親。后來,他被迫去打仗,那幾斗焦飯來不及送回家,就帶到軍隊里去了。但是,好多兵在戰(zhàn)敗時餓死了,只有陳遺靠著焦飯活了下來。陳遺把送給母親的焦飯在戰(zhàn)敗時吃了,這是對的,不然他怎么活下去。但有些人會認為這樣是“不孝”,我很不理解。我認為,如果陳遺硬是要把飯給母親,就很做作,像王祥一樣。吃了那些飯,既能讓別人知道他很孝順,又能使自己活下來,這不是很好嗎?何必像王祥一樣做作?這才是“孝”。
我很贊賞陳遺的“孝”,不喜歡王祥過頭的“孝”。這就是我對“孝”的看法。
讀世說新語有感15
孝,是一種境界,指的是對長輩的尊敬和孝順,擁有對長輩的孝,就會擁有一些美名,如孝子等,讀了《世說新語》,讓我更加懂得孝之道,懂得那份親情。
今天我讀的是“德行第一”中的'第9章,故事講的是這樣的一件事:王祥對后母也非常恭敬。后母讓王祥去守護李樹,有時忽然刮風,王祥就抱著李樹哭泣。王祥一次在別的床睡覺,后母走去用刀砍他,恰好王祥去小便,后母只砍到被子,王祥回來后,求后母把他砍死,后母被感動了,于是像對自己親生兒子一樣對待他。
讀完這個故事,我同樣被王祥感動,當王祥做出去求后母把自己砍死的決定時,是冒著多大風險去做的啊,如果后母沒有被王祥感動,那么一位孝子,一位讓人尊敬的孝子,就會死在后母的砍刀下,我想:如果我是王祥,遇到這樣一條冷血的毒蛇,要么逃得遠遠地,要么自己好好侍奉她。
百事孝為先,王祥能對一個想殺死自己的后母那么孝順,我們?yōu)槭裁床荒軐圩o自己的長輩更加尊敬,更加孝順呢?我們在長輩們給予的優(yōu)良環(huán)境下學習和生活,怎能不感激,不回報呢?孝,是我們最好的回報方式。
孝,是一種崇高的境界,《世說新語》這本小說集,對孝之道又有了更深一層的解釋。
【讀世說新語有感】相關文章:
讀《世說新語》有感04-25
讀《世說新語》有感03-27
《世說新語》的讀書心得02-23
《世說新語》讀書心得02-17
世說新語讀書心得02-12
世說新語讀后感02-16
世說新語的讀后感03-09
世說新語讀后感02-04
《世說新語》讀后感02-14
《世說新語》讀后感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