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追風箏的人高中讀后感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追風箏的人高中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追風箏的人高中讀后感1
我一直把這種天然狀態(tài)定義為少年。于我而言,少年是一顆美麗得無可剔透的心,是一場純真得毫無私欲的付出,是一段“為你千千萬萬遍”的感情。
“為你,千千萬萬遍”,多么動人的一句誓言。第一次聽到這句話,是阿米爾與哈桑十二歲那年的斗風箏比賽,哈桑為阿米爾追逐那只贏得勝利的風箏。阿米爾看著哈桑飛奔到風箏落下的那個巷角,轉身,雙手放在嘴邊,對他說:“為你,千千萬萬遍!蓖,這段被阿米爾埋葬在內心最深處的`記憶,總是一次次地自行爬上來,成了他一生都無法釋然的傷痛。
那個承載了最美誓言的小巷也記載了阿米爾人性中最不堪的一面。在那個小巷,他看著哈桑被人欺辱自己卻無所作為只是沉默逃離,他看著那個懦弱自私的自己因為內心的負罪感逼走了那個總是為他義無反顧的少年。
有人說這是一部相信靈魂的人才有必要閱讀的書籍。是的,讀完這本書,靈魂有一種被洗滌的空虛和深沉。人性,救贖,忠誠與愛,他們糾纏著一齊涌入你的心。書里有溫暖,卻沒有釋放;有期望,卻未曾有結果;有救贖,卻沒有真正的寬恕。這是一本美麗得無可剔透又殘忍得令人心痛的書。善良,忠誠,愛的溫度是那么的灼熱;私欲,懦弱,逃避的陰影又是那么的清晰。
所幸的是,那個出走了半生的流浪者,歸來時仍是少年。
那個學會付出愛,學會承擔責任,學會勇敢面對不堪的阿米爾在一場沒有哈桑的追風箏之旅中,重回了少年,重得了救贖!盀槟悖f萬遍”,遍體鱗傷還是義無反顧。哈桑做到了;許多年后,阿米爾也做到了。
其實,我們也都是像哈桑、阿米爾一樣的追風箏的人。我們追尋希望,追尋救贖,追尋歲月里的永恒,追尋荒涼中的陪伴。我們從一座山跨越到另一座山,從山腳攀向山頂,一路磕磕絆絆,尋尋覓覓,所期望的,不過是風箏所落之處是心之所向。
愿我們都能勇敢地面對自己,坦蕩地走好漫長的一生。
愿我們始終能學會愛與被愛,學會依靠與被依靠,學會救贖與被救贖。
愿我們永遠都能做一個追風箏的少年,追尋愛與溫暖,追尋希望與美好,即使一路困頓,也能不忘少年之心。
追風箏的人高中讀后感2
看完最后一個字,合上書,這本《追風箏的人》終于看完了。心中不禁感慨萬分,有時,我常幻想自己來自未來,這樣,我就會對未來某一天發(fā)生的突然變化,更加從容。這是一本關于救贖的書,也是一本關于友情、善良的書。
對于這本書所寫的年代與歷史,由于年幼,我并不清楚,只知道是一個連年戰(zhàn)爭,充滿硝煙的地方,在我的意識里,那里的人民飽受戰(zhàn)爭的折磨,所以根本不會想到那里也是一個春暖花開,羊肉串飄香,孩子們可以無憂無慮追風箏的地方。
而在這本書中,令我感觸最深的就是阿米爾與哈桑之間說不清,道不明的感情,如果說他們是朋友,那為什么當哈桑被一些年齡大的孩子欺負時,阿米爾不挺身而出,卻沉默和逃避?如果說他們是主仆之間的忠誠之情,那阿米爾為什么要在十幾年后再次踏上這個充滿戰(zhàn)火的土地上來救贖呢?
從這本書里,我看見作者對種。種苦難和暴行毫不諱言,用一種博大寬廣的悲憫之心承載了這片土地和這片土地上人們的所有歡笑和悲傷。沒有因為對故土的愛而回避了阿富汗社會的種。種不公和鄙陋,卻也沒有刻意嘲諷,只是去還原并且理解在這種環(huán)境下每個人的`選擇,他們的恐懼,他們的快樂。
阿米爾和哈桑之間的友誼從放風箏開始,很多年后,能讓阿米爾記憶猶新的依然是和哈桑追著風箏穿越城市的大街小巷,在追風箏的過程中,看清這個城市的方方面面。
盡管小說的敘述如同流水一般,將故事的發(fā)展情節(jié)徐徐展開,但作者內心確如同奔騰的潮水,想卷席一切不公正的社會現象和人性的正反兩面。一冷一熱,使得整本小說有了正常的體溫,甚至能讓人聽到書頁里的血脈的流動和心跳,最后都沖破作者的身軀和思想,變成寬廣的河流,沉靜而包容。
可能就我目前的生活狀況,是不能體會作者寫這本小說的初衷。但我能從作品中體會他作為主人和仆人之間的尊卑,作為貴族與賤民的隔閡,作為朋友和兄弟的真情,以及對歷史和現無法轉變的種。種無奈卻又想要傾訴的一種訴求。
《追風箏的人》將兩個不同人生的人放在歷史的宏大背景下,運用生動而細膩的刻畫,洞見人生和人性的復雜,不得不說,這些是吸引我繼續(xù)讀完它的一個理由。
追風箏的人高中讀后感3
追那風箏,追那生命。——題記
一
阿米爾無疑是最典型的追風箏的人,他的人生從未搭救好友哈桑開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棄好友而去,愧疚的種子一直埋在阿米爾的心里,慢慢長成一棵遮天巨樹,遮住心底的陽光。一直生活在陰影里的阿米爾,在不斷的懊悔中發(fā)現了自己心中的風箏,那是代表善良的贖罪。
贖罪的風箏掙扎在亂雨狂流的閃電中,正如贖罪的阿米爾行走在坎坷的黑夜里。他無處安身,跌跌撞撞地撲倒在水洼里,凄風苦雨在耳邊奏起哀歌。
阿米爾摸索著贖罪,摸索著成長,他為曾經的懦弱付出了千百倍的代價,那是流血甚至死亡。但阿米爾無悔,他深深地知道自己曾經用階級歧視的利刃刺傷了善良的哈桑,而哈桑卻冒著失去生命的危險呵護著他們的友誼。長大的阿米爾最終明白,友誼是生命的.一部分,他追逐心中贖罪的風箏,即使在贖回自己的生命,也是在贖回記憶里哈桑的生命。
二
初升的朝陽鋪開一片燦爛的霞光,溫柔的光芒里有一個身影悄然矗立,一回頭,正是唇角模糊的微笑。
這就是我想象中的哈桑了,善良,溫和,堅韌的哈桑。我不知該怎樣描繪這樣一個少年,他的風箏隨著柔風飄起,劃起一道道潔白的圓弧,陽光跟隨著風箏,也跟著哈桑的腳步。在哈桑手里,風箏宛如風間精靈,溫文爾雅,翩翩如玉,正如輕盈地追逐風箏的哈桑。
哈桑是追風箏的人,追逐溫暖與光明的風箏,他渴望生命的平等,他的存在,像是打破階級制度一樣的光明。但哈桑更像一只風箏,一只代表著生命與希望的風箏。
三
讀《追風箏的人》,我最大的感觸就是作者對生命之純粹和本真的描繪。書中無論是贖罪的阿米爾,還是光明化身的哈桑,都持著一顆敬畏生命的心。在追逐風箏的過程中,他們無一例外的選擇了尊重生命。
合上書本的時候,正是涼風乍起的初秋。于是帶上風箏去到一處小山坡,看風箏搖搖擺擺在天空的時候,云絲絲縷縷散開在天際,顯得蔚藍天空那樣高遠,正是歲月長河里生命悠悠的模樣。想起書中曲折的故事,有陰惡,有罪案,但生命的蓬勃一直蘊在每個人心中的風箏里,就像那只正在飛舞的風箏。
箏尾飄搖,帶著生命的輕奇和鄭重。我追逐的旅程,也已經開始,前方的路很遠,路盡頭,有鮮花盛開。
追風箏的人高中讀后感4
開始看這本書是因為,在聽聞這本書的介紹后,記住了一句話:“為你,千千萬萬遍!
“為你,千千萬萬遍!边@是仆人哈桑對少爺阿米爾的最真摯的話語,這是一句催人淚下的話,這是一句孩子對孩子的承諾。這兩個男孩從小一起長大、一起生活、一起玩耍。哈桑是一個衷心的仆人,他愛少爺阿米爾勝過愛他自己。他為了阿米爾打架,甚至付出了自己的最寶貴的一切。而阿米爾清清楚楚目睹了這一切后,卻因自己的懦弱害怕和膽怯而背叛了于他情同手足的哈桑。阿米爾的懦弱改變了他和哈桑的一切與將來的命運。當友誼出現裂痕時,他挽回了嗎?不!懦弱似乎吞噬了他,在他心中生根發(fā)芽,他不愿去挽回,不愿去贖罪,并千方百計的趕走哈桑,好讓自己的心靈得到一絲可笑的慰籍。
難道生活也是如此?一開始犯錯,一錯再錯,最后錯無可錯時終于去逃避。在我看來,只有挽回,只有彌補,只有贖罪,為自己的犯罪擔起責任,方能得到心靈的解放。于整體而言,《追風箏的人》講述了阿富汗少爺阿米爾和他的仆人的兒子哈桑的故事。作者講述故事的方式并不華麗,他只是用十分樸實的文字描繪了一個家庭的悲劇。阿米爾年輕時的親情與友情作文,成長過程中的背叛與最后的'救贖。作者用一個一個小小的例子,給我們講述了哈桑這個靈魂人物的堅強、勇敢與忠誠?赐赀@本書的時候,我覺得哈桑真是悲劇年代的產物,他身上有一個少年的所有美好品質,但他的人生卻比絕大多數的人活得都要凄慘。
《追風箏的人》中的故事或許只是一個小家庭的經歷,但確是一個大社會的縮影。擁有如此高超寫作技巧的卡勒德·胡賽尼在這本書中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向來只為一個讀者寫作,我自己。”這里不僅僅蘊藏著這本書亦或是這個人成功的秘密,而且揭露了寫作要先取悅自己,而后才能取悅他人的道理。古人有云:玉不琢不成器,言不休不成章。寫作在我看來是發(fā)自內心的抒懷,亦是一種認識自我的提升。
風箏,帶著世間所有的美好象征飄向遠方,我們要做的,就是終其一生去追逐它,它是我們生而為人的意義所在。
【追風箏的人高中讀后感】相關文章: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高中01-26
《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01-08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03-16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04-13
【經典】《追風箏的人》讀后感02-18
[精選]追風箏的人讀后感02-18
【精華】《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02-28
《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精品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