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經典】《追風箏的人》讀后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追風箏的人》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作者用贖罪的心情講述了整個故事,全篇都是悲傷的,在文章的開頭便埋下了愧疚的伏筆,讀的時候沉重的心情免不了跟著情節(jié)跌宕起伏一番,每一次都很揪心,心中開始不斷的為每一個人祈福,希望接下來阿米爾可以保護索拉博從此不再收到傷害,現(xiàn)在換成我“為你,千千萬萬遍”。
作者以第一人稱的口吻講述了他與哈桑的故事,結合阿富汗曲折的戰(zhàn)爭背景,向人們再現(xiàn)了根生深蒂固的民族歧視,戰(zhàn)爭前后人們的生存狀態(tài),以及阿米爾的自我救贖。在阿米爾身上,我看到了一個童年自私、懦弱、缺愛的阿米爾,在一次追風箏比賽中,目睹好友哈桑受到傷害卻選擇了逃避,到很多年后得知真相后,面對心靈的愧疚,最后選擇回國救出哈桑的孩子索拉博,完成心靈的自我救贖。
那個“為你,千千萬萬遍”的哈桑,那個最無私最愛阿米爾的哈桑,那個最會追風箏的哈桑,那個有著兔唇的瓷娃娃,那個會讓人感到心痛的孩子,對他來說,阿米爾便是他的一切,是他“為你,千千萬萬遍”守候的朋友,他不是為自己而活,而是為阿米爾而活。
我很喜歡故事中的拉辛汗,我更希望他是阿米爾和哈桑的父親,他是一個可以當作“朋友“的長輩,他似乎可以知曉一切,他是阿米爾的人生導師,鼓勵他追求文學夢想,勸說他完成心靈救贖,是一個活的明明白白的人。
索拉博,哈桑的兒子,另一個可憐的小哈桑,同樣彈弓很不得了,同樣遭受了性侵犯,小說的最后,當所有人以為索拉博會跟著阿米爾回到美國的時候,又一個高潮出現(xiàn)了,當看到索拉博為了不去孤兒院的自殺情節(jié),心被徹底撕裂了,其實生活總是這樣,“得到了再失去,總是比從來就沒有得到更傷人”。
“時間很貪婪,有時候,它會獨自吞噬所有細節(jié)”,所以我們常說時間是治療心靈創(chuàng)傷的良藥,時間久了,我們會忘記一些傷痛,但有些心靈的創(chuàng)傷并不會隨著時間而消失,反而傷口越來越深。阿米爾曾經也認為,讓哈桑離開可以忘記愧疚,但最終也沒有忘卻。
“我們有什么權利,指責別人的過去”,這是阿米爾對妻子索拉雅說的,是的,他們都有過去的不堪回首,選擇了互相坦白,也就選擇了接受。
阿米爾最后完成了自我救贖,生活中,阿米爾可以是我們每一個人。我們總會找一些自身或者外界的原因,去解釋自己做錯的一些事,然后找更多理由或者借口去說服自己相信,并引導別人相信,去掩飾自己內心的懦弱,逃避自己犯下的罪行。但事實總是,我們越想忘記卻總是記憶深刻,最后我們不得不坦然面對這些罪惡,進行自我救贖,也算是成長的一部分。親愛的阿米爾,當罪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獲救。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相關文章:
《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01-08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03-16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04-13
《追風箏的人》學生讀書筆記09-18
《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優(yōu)秀01-06
《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精品01-23
放風箏的人讀后感04-10
《放風箏的人》讀后感04-16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范文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