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花源記》讀后感 推薦度:
- 桃花源記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桃花源記讀后感【通用15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桃花源記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桃花源記讀后感1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在這美妙而又奇神奇的世界中一只小碟破繭而出,它飛過草木,越過山川,來到了溪流的盡頭。這是一個漫山遍野盡是桃粉的綺麗世界,仿佛是那個戰(zhàn)亂年代最后一片和平之地。這里沒有紛爭,沒有戰(zhàn)亂,有的只是"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或"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還有"黃發(fā)垂髫,怡然自得"。
這是多少人的夢中仙境啊!在那個陰謀不斷,政權(quán)交替,危機四伏,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多少人妻離子散,多少人流離失所,多少人戰(zhàn)死沙場。他們的內(nèi)心充滿了憤怒、悲傷、仇恨以及不甘,可誰又能在心中留一片凈土,誰又能懷揣一份美好面對悲慘的現(xiàn)實呢?
在這首詩中,我們仿佛能看到“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的明媚,“莫笑農(nóng)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作文的熱情,“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如癡如醉,而這與當時的世界完全背道而馳而這來自美好的向往之情,更是一種擺脫了肉體,越過了現(xiàn)實的一種超脫,能在逆境之中懷揣的一份天真。
在現(xiàn)在這個繁忙的社會我們來不及也沒有時間懷有夢,我們只知道每天按時完成我們的任務,我們從沒有想過理想是什么追求是什么。當一塊面包和未來的一億美金中讓你選擇,你會毫無猶豫的選擇那塊面包,因為那是你需要的東西,而不是最珍貴的東西。這就是現(xiàn)實主義和理想主義的區(qū)別,干大事者必須懷有崇高的理想。馬云說過,當中國每一個人都懷有夢想時,中國將會變得無比強大。夢是一個人畢生所及卻又可能可望而不可達的東西,但每一個人都不應迫于現(xiàn)實而停止對夢的的追尋。每個人都應懷揣著一個夢,并向夢和遠方奔去。
《桃花源記》讀后感600字篇一片漫無盡頭的桃林,桃花如雨般飄灑,林子的盡頭是溪水發(fā)源的地方。前方小山林被薄霧籠罩,看不真切,其中透出一束光亮,指引人走進虛無的世界,一片安靜祥和,充斥著歡聲笑語,沒有紛爭和戰(zhàn)亂,這,便是桃源?我有些迷惑,在我看來,這更像是一場美夢,無論夢中的景象如何的迷人,等到你一睜開眼,便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不過過眼云煙罷了。而比起患得患失的'夢,我更喜歡眼前觸手可得的美好。
世外桃源的美好的確令人向往,即使明知是夢,也仍舊有人愿意舍身赴一場。但我不一樣,我寧愿只要眼前簡簡單單的美好!安磺螵毐茱L雨外,只笑桃源非夢中。”
我認為,美好可以有很多種,可以在我們的身邊,不一定非要窮盡一生尋找一個如世外桃源般的地方。美好,無處不在:美好,可以是與家人在一起放松的閑談;美好,可以是與摯友一起開懷大笑;美好,可以是剛好買到一直想看的一本小說;美好,可以是連續(xù)幾天的大雨迎來彩虹;美好,可以是一直以來的努力被認可……美好,就在我們身邊。不要等到失去后,才懂得珍惜。現(xiàn)實雖然沒有夢境那樣讓人心生向往,但它真實;現(xiàn)實也許黑暗,但并非尋不到瑩瑩光亮。
比起夢里沒有紛爭的桃花源,我更喜歡吵鬧與歡笑并存的現(xiàn)實生活;比起避世隱居的桃花源,我更喜歡隱于生活中,既與世無爭亦與人為樂;比起那杳不可得的桃花源,我更喜歡眼前簡簡單單的幸福!吧碓跓o間,心在桃源!敝灰谌肷,享受生活的美好,熱愛生活,就在哪都像身處桃花源一樣。
桃花源記讀后感2
和平,一直是人們所向往的。我也從《桃花源記》中讀到了點什么。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睂懗隽颂諟Y明對環(huán)境優(yōu)美,社會安定,百姓安樂,民風淳樸,活富足這種美好社會的向往與追求以及對黑暗現(xiàn)實都不滿。而我對其也有點兒感想——對如今生活在這安定的社會下的感激和對自己心中那片“桃花源”的追求。
對比古今中外,我覺得我生活在這安定安寧的社會下是幸福的。古代社會在封建制度的統(tǒng)治下是會變得黑暗,連年的戰(zhàn)亂導致賦稅徭役繁重,使得百姓民不聊生,生活十分痛苦,這也是引發(fā)陶淵明對美好生活幻想的重要原因。
對比今天社會安詳,定居不動,寧靜中又帶有熱鬧的氛圍大街小巷,特別是過節(jié)的.時候一片熱鬧景象。而造成這熱鬧景象的,正是因為我們處于這個和平的年代,有個偉大的祖國做支撐俗話說:“沒有大家,哪來小家?”道理是一樣的。
現(xiàn)在俄羅斯和烏克蘭正在打仗,兩個國家的人民正在水深火熱之中,再加上美國從中作梗,使得這兩個國家的戰(zhàn)爭遲遲不結(jié)束,這對人民來說一點好處都沒有,造成的結(jié)果就只能是人民受苦,百姓受累,美國從中得利。
中國不是這樣,我們的生活很幸福,百姓安居樂業(yè),生活美滿富足,靠的都是我們偉大強大的祖國,在此我表達對祖國的感激。
除了對祖國的感激,我還在《桃花源記》里面讀到點兒什么。老師在講這篇文章時說道:“桃花源是桃花源人的住所,是陶淵明內(nèi)心的追求,而桃花源在每個人的心里是不一樣的,每個人內(nèi)心的桃花源都值得去追求。 ”
由此,我想明白了,我心中的桃花源就是心里對祖國的感激和內(nèi)心對學習的執(zhí)著追求。
讓我向著心中的桃花源奮進吧!
桃花源記讀后感3
讀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以后,我的靈魂會情不自禁地跟著他走進那個人間仙境。那里沒有煩惱,沒有憂愁,有的只是快樂和諧的生活。我經(jīng);孟胫菢拥娜碎g仙境。
但這僅僅是幻想,當回過神來,就會有一種說不出的失落感,因為現(xiàn)實中的世界距離那個有山有水的地方相差甚遠。
一次偶然的機會使我明白了關(guān)愛森林,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那是一個夏日的傍晚,我?guī)е艿艿绞彝馍⒉,我們沿著荷花塘走過,微風拂面,淡淡的荷葉清香中夾著柏油的氣味,原本令我心曠神怡的舒適感一掃而光。這時我想到這附近的一片竹林,如果它還存在,那么還可以聞到竹葉的清香呢?墒,現(xiàn)在大部分的氣味都被塵土的氣息所代替了。當今,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工廠越來越多,排放的氣體嚴重污染了環(huán)境,還有各種車輛排放的尾氣,使原本就污染嚴重的環(huán)境雪上加霜,想起這些,心里一陣遺憾。
夜幕如期降臨,我和弟弟沿著原路返回,弟弟突然停止了腳步,我問他:“你怎么不走了呢,天快黑了!彼钢恢淮虻镍B兒說:“姐姐你看,是小鳥,好可愛呀,也在做游戲嗎?”我說:“可能是吧!彼肓艘粫䞍,看著我說:“怎么只有一只呢,其他小鳥呢?它是不是找不到媽媽,找不到家了?晚上會害怕嗎?”面對他這一連串的問題我愣了一下,不知如何作答。觀望四周,這里原本是一片茂密的竹林,后來為了造路、建房,竹林變成了柏油路與居民區(qū),或許這只鳥兒正如我弟弟所說的那樣失去了家園,無家可歸了。
晚上,我躺在床上,弟弟的問題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失去了家園的何止是這一只小鳥呢,有多少小動物無家可歸,有多少動物瀕臨滅絕或苦苦掙扎在生死邊緣,這都是人類所賜。
漸漸地我開始進入夢鄉(xiāng),我仿佛變成了剛才所見到的那只鳥兒,來到了一個人間仙境,這兒晴空萬里、山清水秀、我在這蔚藍的天空中自由地飛翔,享受著陽光的溫暖,往下看,綠樹成蔭,鳥語花香,四季如春的氣候,在陽光的照耀下,花兒顯得分外鮮艷。這里的生活非常和諧,人們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分四季的辛勤勞作,享受著勞動與大自然的喜悅。
陶淵明《桃花源記》讀后感
小時候偶爾聽人提起世外桃源的故事,但對詳細內(nèi)容并不知曉。只是對那美好的景象有一種若隱若現(xiàn)的渴望,莫名奇妙的向往。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他是中國東晉時期杰出的詩人,他的詩已成為中國古典文庫中的寶貴遺產(chǎn),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記》和《桃花源詩》,已經(jīng)成為世代人民雅俗共賞的精彩作品!短一ㄔ从洝肥枪适滦院軓姷乃囆g(shù)作品,表達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他寫這個虛構(gòu)的故事是為了寄托他對當時現(xiàn)實社會的不滿,和他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他是個歸隱之士,在寫這篇詩作的時候已經(jīng)離開塵世過隱居農(nóng)村生活十余年了。他出生寒門,少時雖有抱負,卻壯志未酬。他從懂事起就經(jīng)歷了很多的社會和政治上的變遷和紛擾,社會的偽詐、污穢、黑暗令他感到窒息、憤懣。他性格耿直,為官清廉,不愿卑躬屈氣攀附權(quán)貴,因而與污濁黑暗的現(xiàn)實社會格格不入,后來辭官歸隱田園,過自耕自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簡樸生活。
在陶淵明的筆下,”桃花源”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弊髡叩氖止P簡練易讀,妙筆生花。簡單的幾句話,就生動的描繪了桃源恬靜、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心曠神怡的景象,長長的綠水,夾岸的桃林,紛飛的花片,芬芳的嫩草,使人賞心悅目,無限的向往!短一ㄔ从洝返闹黧w和核心是借“避秦之亂”這一歷史事實來抒發(fā)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并由此產(chǎn)生的對理想境界的熱烈追求。作者通過形象地描寫,神話式的虛構(gòu)故事和美的激情,打動了千千萬萬讀者的心。最后,作者更用懸念的手法,暗示這樣一個完美無瑕的理想境界,是虛無的,只是作者對自由和極樂世界的追求。
所以,當我看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的時候,我無法不被這種世外桃源的景色、安居樂業(yè)的人們、快樂和平的生活所深深折服。那里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都擁有享受自由與平等的權(quán)利,他們?nèi)粘龆、日落而息,過著與世無爭的平靜生活。這一切竟讓如今的我深深向往。雖是虛構(gòu)的世界,卻給了我無限的暢想空間……
桃花源記讀后感4
讀完《桃花源記》這篇文章后,我深深地被陶淵明筆下那片“世外桃源”吸引住了,他用淋漓盡致的字句展現(xiàn)了一幅美好、和諧的畫面。
“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香鮮美,落英繽紛。”一句,讓我初讀便已身陷其中,世外桃源的安寧和美在這里就非同一般。桃花盛開,芳草飄香,頓時讓人心靜寧和,恬靜悠閑。
“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村中的男女老少和諧相處,讓人看到了一幅輕松自在的生活圖景。
而“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庇殖浞诛@示出了桃花源人民的熱情好客,他們紛紛來迎接一個外來人,熱熱鬧鬧。
陶淵明構(gòu)想出這么一個美妙絕倫的地方,祁山不僅是想說桃花源的美好,更是隱含了他渴望和平、向往美好的愿望。
看完這篇文章,我越來越想離開這個充滿爾虞我詐、人心邪惡的社會,越來越想去到那個“世外桃源”?墒牵胂蠼K歸是想象,“桃花源”是不可能存在的,那只是停留在人們心中的一個美好幻想而已。
聯(lián)想到現(xiàn)在的社會,不禁感嘆。腐敗不堪、自私自利,這些丑陋的東西已經(jīng)侵蝕了人類的心靈,已經(jīng)讓人們產(chǎn)生沒有他人、只有自己的邪惡想法。
每當在網(wǎng)上看到老奶奶被車撞了,司機卻逃之夭夭,而滿身是血的老奶奶周圍圍滿了人,每個人都拿出手機拍著這一血腥的場面,發(fā)到自己的朋友圈,卻沒有一個人打急救電話,我就覺得憤怒。這件事好像和他們沒關(guān)系,只是他們無聊閑暇之時可以談論的閑事。
他們可能不知道,因為司機的逃逸,因為沒有及時撥打急救電話,一條條生命就這樣喪失了。為什么他們不用拍照的時間來挽救一條生命呢?因為他們都有著同樣的想法:這不是我的事,萬一去幫了,反而訛上我怎么辦?
諸如此類的事情還有很多。
我厭惡這些丑陋想法,痛恨產(chǎn)生這些想法的人們。我也像陶淵明先生那樣,渴望有一個充滿和平與孩子般童真的美好社會。
當然光是向往也沒用,我們必須從現(xiàn)在起,努力去創(chuàng)造這樣一個全新、理想的社會。與人為善,和諧相處,摒棄那些丑陋想法,盡自己最大努力去做。如果人人都這樣想,這樣做,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一定能挽回曾經(jīng)失去的純潔與美好、和平與和諧!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边@一段的意思是這樣的:“桃林在溪水發(fā)源的地方就到頭了,就出現(xiàn)了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好像隱隱約約有些光亮。漁人就下了船,從洞口進去。起初洞口很狹窄,僅能容一個人通過。他又往前走了幾十步,眼前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xiàn)在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土地,美麗的`池塘,桑樹竹子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互相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其中來往工作的人,男男女女的穿著全都跟外面的人一樣。老人和孩子,都安閑快樂。”
每當讀到這一句時,總是愛在腦海中想象出桃花源的樣子,并想象自己身處其中,怡然自得。桃花源不正是人們心目中的一片樂土嗎?于是有了“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和“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钡墓适隆?赐曛,我忍不住想,為什么漁人能在無意間進入桃花源,而太守和南陽的劉子驥帶了那么多人那么仔細的找卻找不到呢?
會不會是因為漁人心無雜念而其他人卻心懷不軌?太守可能這樣,但“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他也會這么想嗎?由此我又想到了一篇叫做《金斧與農(nóng)夫》的故事,故事是說一位農(nóng)夫一不小心把自己的鐵斧掉進了河里,招來了赫爾墨斯,赫爾墨斯撈上了一個金斧和銀斧,農(nóng)夫卻只要他的那把鐵斧,赫爾墨斯被他感動了,于是把三把斧子都送給了他。另一位農(nóng)夫聽了很羨慕,卻因為貪心變得一無所有。這不正像我們身邊的一些人嗎?貪得無厭,于是變得庸俗,小氣,被人看不起?吹匠晒α说娜吮惆侔慵刀,也去效仿他們,結(jié)果和太守一樣“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出口”了。
而那些人們口中的高雅之士,有多少是真正的“高雅之士”呢?
桃花源記讀后感5
文字優(yōu)美,故事動人,一篇桃花源記,大千世界有了詩情畫意,蕓蕓眾生有了陶醉向往。
巍巍權(quán)勢終將被歷史淹沒,赫赫財富終將被時間流逝,煌煌功名終將被世人淡忘,浩浩學識終將被光陰塵封。
征戰(zhàn)殺伐、皇圖霸業(yè)何如黃發(fā)垂髫、怡然自樂的人生愜意,五步一樓、十步一閣何如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世界美好,廊腰縵回、矗不知乎幾千萬落何如屋舍儼然、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隨意,能言善辯、才智超群何如便要還家、設酒殺雞真誠?
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世界原本如此美麗,人類何須再有建設創(chuàng)造?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民風已經(jīng)如此淳樸善良,人類何須再傳春秋大義?
桃花美景,人生何求?淳樸善良,戰(zhàn)亂何來?
四代昏聵,三國殺伐,兩晉混亂,一代英明,怎如生活在桃花源神仙般的人生?
求索終極人生,尋覓世外桃源。
道家說,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jié)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儒家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陶淵明說,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有美麗的桃花相陪,有淳樸的善良相伴,有酒喝,有肉吃,幸福的人生已經(jīng)完美,生命的價值已經(jīng)沒有缺憾,一切的努力和追求都將失去意義和價值,一切奮斗和執(zhí)著都將破壞美麗和幸福。
美麗和幸福是一件輕松和簡單的事情,丑惡和痛苦是一件沉重和復雜的事情,而我們總是把美麗和幸福的人生努力奮斗成丑惡和痛苦的.生活。
放下紅塵歸隱田園,叩問心靈探索真諦,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郤,忽然而已。人生不能失卻真善美,生命不需要追求假惡丑。
一千六百年后,重讀桃花源記,依舊有世界上最美麗的桃花,最淳樸的善良,有世界上最真誠的向往,最明達的智慧,有世界上最完美的人生,最幸福的生活。
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桃花源記,凈化了人類的心靈,升華了人類的生命,重新定義了價值,再度規(guī)劃了人生,為世界帶來了春天,為人類帶來了智慧。
一篇桃花源記改變了追求,改變了人生,改變了世界,改變了民族。從此,天空有了彩虹,沙漠有了綠洲,世界變得美麗,人生變得幸福。
桃花源記讀后感6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深深地將我吸引,陶淵明將桃花源寫成一個若真似幻的仙境,描繪了一幅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安居樂業(yè),彼此和睦相處的生活圖景。在當時那個能用“黑暗"形容的的社會,所有的人都會向往光明吧!
腦海里浮現(xiàn)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畫面。公元405年秋天,陶淵明為了養(yǎng)家糊口,來到離家鄉(xiāng)不遠的彭澤當縣令。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來一名官員來視察,這位官員是一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縣的地界,就派人叫縣令來拜見他。
陶淵明得到消息,雖然心里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fā)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馬上動身。不料他的秘書攔住陶淵明說:“參見這位官員要十分注意小節(jié),衣服要穿得整齊,態(tài)度要謙恭,不然的話,他會在上司面前說你的壞話!币幌蛘鼻甯叩奶諟Y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長嘆一聲說:“我寧肯餓死,也不能因為五斗米的官餉,向這樣差勁的人折腰!彼R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離開只當了八十多天的縣令職位,從此再也沒有做過官。
有骨氣,不趨炎附勢的陶淵明讓我震撼。陶淵明雖然放棄了官職,回到了家鄉(xiāng),但是他得到了心靈上的解脫。我想這應該就是真正的光明吧!在現(xiàn)實社會中多少人為了利益何止是不擇手段。他們也不想想難道有錢就快樂了嗎?如果金錢名利與快樂成正比的話,那陶淵明豈不是一個十足的大笨蛋?其實一切的一切都起源于你的心底。其實你在金錢名利中表現(xiàn)出來的,只是你眼中的貪婪。
有的人為民請命,鞠躬盡瘁,有的人追逐名利,勾心斗角;有的人信奉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有的人恪守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我們可以做一個資歷平凡,家庭平凡的人,但是我們決不能做平庸的事。
光明的人,會選擇平凡但是拒絕平庸!平凡的人,要做不平凡的事!
桃花源記讀后感7
初識桃花源,那時笑容明亮,眼神清明,心中丘壑初建。少年情懷,文人詩意,如三月盛開的桃花一樣美好。
緣溪而行,桃林自現(xiàn):中無雜樹,純得讓人心醉,落英繽紛,紛紛揚揚,桃花雨之浪漫,噴薄而出。幾番行走探索,始現(xiàn)桃花源,別有天地:平地齊屋,美池桑竹,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發(fā)垂髫,怡然自樂。
一切與外界一樣,又都不一樣。
陶淵明筆下構(gòu)筑的桃花源,成為藏在我心中的一個夢,埋在心里的一首詩,時間得宜,入夢時分,是桃花源模樣;失意得意,所詠之詩,仍是桃花源。
年歲大些,對桃花源的喜愛程度倒減弱了些,反而對桃花源中人多了幾分艷羨。
善良、熱情、好客·,是桃花源中人的標簽。見漁人,大吃一驚——畢竟幾百年不曾有外人進入,就像唐僧師徒路過女兒國,女兒們的驚異一樣。而后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拿出家中珍藏款待客人。小農(nóng)經(jīng)濟下的桃花源人,民風淳樸,人民樸實。桃花源范圍應不大所以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之后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桃林美好嫻靜,而桃花源這樣一個世界,是質(zhì)樸自然的。沒有壓迫,沒有賦稅,沒有戰(zhàn)亂,沒有沽名釣譽,沒有勾心斗角,任何人,如此平和,如此誠懇。
桃花源中人擁有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呢?“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所以他們“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原來查根究底,是因為沒有一個高高在上、互相攻殺的統(tǒng)治集團,他們避開了統(tǒng)治者,同時,統(tǒng)治者的名冊里再也沒有他們的名字,他們已經(jīng)成了統(tǒng)治者眼里的亡人。我想,大多數(shù)人會向往桃花源中人的生活的原因便是如此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老有所依,小有所養(yǎng),平等自有,不受羈絆......
多美好的地方,多么讓人神往。
現(xiàn)實多少血淚,多少無奈,多少傷感,在桃花源,都成為塵土,微風一吹,便身形聚散。所以多少人,必勝只為尋一桃花源,踏破鐵鞋,翻山越嶺而最終,和劉子驥一樣結(jié)局,無法實現(xiàn),獨自哀嘆,直至老去死去。
多少次在夢中,我也曾試圖尋找桃花源,只是,漁人尚可“尋向所志”,而我,連狹窄洞口也找不到。
畢竟,現(xiàn)實要求我們一定要入世,這入世某種程度上是被動的,但它又出示了兩個選項——積極和消極。我想陶公一開始也是選擇入世的吧,他也需要養(yǎng)家糊口,可能也希望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一筆,所以不管主動還是被動,陶公最終還是回味“五斗米”而入世,做過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zhèn)軍參軍和彭澤縣令等一系列官?v然最后他因“不為五斗米折腰”而憤然辭官,真正過上隱居生活,我們不能否認自由的陶公是一個“采菊東籬下”的隱逸高人,是一個不輕易向權(quán)貴低頭的.錚錚鐵漢,我們也不能否認,陶公曾經(jīng)是想“入世”的。
蘇東坡特別喜歡陶公,但若真要他離開朝堂,不再為官,縱觀東坡一生,他無法做到。所以東坡也寄情山水,但山水之外,我們也可以瞥見他“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曠達灑脫和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風雨來了,何不搏擊?人生失意,何不笑對?
所以后來年歲漸長的我們,開始明白所需,構(gòu)建屬于自己的桃花源——一個在心中,那便是更加美化的陶公所描繪的桃花源;一個在現(xiàn)實,如果不能避開入世的現(xiàn)實,你那就迎上去,讓自己的入世之花,開得更為絢爛。
桃花源記讀后感8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
東晉孝武帝時,武陵人以捕魚為職業(yè),他沿著小溪劃船前行,忽然看見了桃花林,“中無雜樹,落英殯紛”。漁人感到驚異,往前走到桃林盡頭看見了一個小洞,穿過小洞來到了一個與世隔絕的美麗地方。
作者以虛構(gòu)的方式,描繪了一個沒有戰(zhàn)亂、沒有剝削,平等自由、民風淳樸的社會,這里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展示了作者心中的理想社會,表達了對現(xiàn)實社會的不滿。
其實,在今天的現(xiàn)實生活中,并不缺少像桃花源那樣美麗的地方。但是它們遭到了環(huán)境污染、人為破壞等。例如青海省的年保玉則,那里終年積雪,是當?shù)厝诵闹械腵“神山”,那里有白皚皚的雪峰冰川,星羅棋布的湖泊,青翠欲滴的草原,是一片沒有開發(fā)過的原始秘境,后來年保玉則進入冰川末期,黛青色的巨石裸露出來,美麗的風景使他游客大增,而游客在這里留下了許多垃圾,導致年保玉則良好的生態(tài)被破壞,隨著時間的推移,脆弱的生態(tài)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2018年4月,年寶玉則景區(qū)永久關(guān)閉,“天神的后花園”或無緣再見。
我們身邊還有許許多多的鄉(xiāng)村,曾經(jīng)也可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或是“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春天里,處處花叢蜂圍蝶陣亂紛紛,水中魚兒很悠閑,但現(xiàn)在建立了工業(yè)區(qū),城市也在不斷擴展,竹子發(fā)黃,水體污染 ……。
由于人口的急速增長,環(huán)境的污染,世外桃源在慢慢消失,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提高國民的素質(zhì)是留住這些“世外桃源”的當務之急。桃花源如同沙漠中的綠洲,荊棘中的花朵,必須保護好,不要再像年保玉則那樣關(guān)閉后感嘆“春來便是桃花水,不辯仙源何處尋”。
桃花源記讀后感9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庇讜r,讀不懂陶淵明,更讀不懂這千古名篇——《桃花源記》。如今細細品味,猜想著那該是一個多么美好的地方!
春天,是萬物復蘇的季節(jié)。躺在兩棵桃樹中間的草地上,手上捧著一本自己最喜歡的書,清風徐徐,任憑那無數(shù)片桃花瓣飄落在自己身上。樹上的花想來更加美麗,定是白的似雪、粉的似霞了。桃樹葉有的已經(jīng)長大成型,摸上去油亮油亮的;有的如花苞般蜷縮在一起,朦朦朧朧,像是剛睡醒小孩的眼睛。一覺睡醒,身上早已蓋了一層厚厚的桃花被了吧。真是“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卑。
夏天,是生機盎然的季節(jié)。偌大的桃花園絕對是個天然的“避暑山莊”。瞧!桃樹長的多旺盛啊,樹葉竟是那樣密,密的.漏不下一絲陽光。偶爾微風吹過,樹葉搖曳,把陽光剪的支離破碎,陽光便從樹縫兒里掉到地上去了。
桃花源多美呵!美得讓人不可思議,讓人逐漸懷疑事件的真實性。自從《桃花源記》被現(xiàn)代人譯出來后,震驚中外。全世界的人都紛紛尋找桃花源的所在地;有的人甚至想去創(chuàng)建一個“桃花源”。為了尋找它,我們踏遍了千山萬水,盡管我們心知肚明,那很可能只是徒勞,只是陶老先生在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的一種精神寄托罷了。
等我們累了、乏了、悔了、恨了,重新踏上歸航之時,回到家鄉(xiāng)之時。我們這才幡然醒悟,原來……我們苦苦找尋了多時的桃花源,竟然在自己的家鄉(xiāng),是啊,家鄉(xiāng)不就是最美的桃花源嗎?鳥鳴聲聲、花香陣陣,到處綠樹成蔭的的小鎮(zhèn)不就是最美的桃花源嗎?
愿天下所有人永遠銘記自己的家鄉(xiāng)。記住,家永遠是你心目中最美的桃花源!
桃花源記讀后感10
讀完《桃花源記》后,我深深的被起吸引,陶淵明先生用淋漓盡致的字句構(gòu)造了一種安詳、寧靜的環(huán)境。
“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一句讓人浮想連篇,仿佛我已身處于這篇幽幽桃花林之中。桃花盛開,勃勃生機,寧靜優(yōu)雅,頓時使人飄飄渺渺、若已成仙。粉紅的桃花透著一陣陣清香,無不使人忘卻憂愁與煩惱,只得靜靜的享受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yāo)還家,設酒殺雞作食”又顯示出了桃花源人民的熱鬧。我又仿佛看見了男女老少紛紛來迎接這個外來人,你爭我搶,熱熱鬧鬧。
陶淵明先生以武陵人誤入桃花源而道出了期望世間的和平。在當時這個黑暗、腐敗的社會中,“桃花源”的確是令人們向往的一個地方。
說起和平,我不禁也想住入“桃花源”這個地方,在如今這個信息時代里,到處是爾虞我詐、明爭暗斗的。想起最近的以色列狂轟加沙這條消息,我越來越想住進那個能夠與人絕對和平共處的地方。
可是,“桃花源”永遠是不可能存在的,那可是是一個完美的幻想。
此刻的社會,腐敗、自私這些丑陋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侵蝕了人類的心靈。甚至一些人產(chǎn)生了征服世界的想法。這些看來無知、可笑的想法,卻塑造了一個丑惡的'人。
想到這,《桃花源記》的完美感覺頓時戛然而止,似乎感覺丑陋的思想逐漸籠蓋了湛藍的天空,籠蓋了孩子的笑臉,籠蓋了人類純潔的心靈。
可是,我們卻不能讓丑陋的思想繼續(xù)蔓延下去,我們因該努力去創(chuàng)造一個全新的社會,把不干凈的東西排斥出去。而此刻的我們,則因該“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糾正生活中不良習慣,要善于與人和平相處,這樣就能挽回一些失去的純潔與和平。
桃花源記讀后感11
似乎是因為閑適,還似乎因為心緒煩亂,總之,對于如今的一些親歷和見聞有一種見了也是白見,說話似乎更是多余,就是那么一種感覺。手邊的書,已經(jīng)翻過不知時日,邊邊角角已經(jīng)破損露白,我不忍再次拿起。于是,從書架子上取下了《簡明歷史辭典》,雖然也是“辭典”,但與時髦的“開心辭典”,畢竟截然不同。我百無聊賴地翻著,介紹陶潛的簡短文字,映入眼簾,方曉得所謂的陶潛,乃大名鼎鼎的陶淵明是也。于是,我又找到了《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參考資料》,找到了《桃花源詩并記》,讀了起來,詩我不懂,更喜歡不起來。
我覺得,詩歌,總該是浪漫的,哪怕就是憤世嫉俗,也是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從我懂事到如今,我始終不曾有過激情,更不曾有過任何浪漫。為什么會是這樣?我也無從解釋。我僅知道,人所以在苦水里掙扎,人之所以吃本來難以下咽的粗劣的食物,根本的是在拼爭,是在同自己,同自然,同客觀環(huán)境拼爭,渴望見到光明,希望過上美好的生活,即便沒有錦衣玉食的奢望,起碼該有吃飽穿暖的境遇。
于是,我一直向往著能有這么一天。
在我人到中年的時候,這樣的'境遇,終于屬于了我。不光屬于了我,也屬于了多數(shù)國人。這本來是該喚起我那罕有的激情的,可是,事實又把我那激情的萌芽送到爪蛙國去了。我仍舊沒有任何激情。
今天,我讀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才似乎真正找到了我缺少激情的根本所在。好了,不說我自己,還是說《桃花源記》吧。
《桃花源記》,是一篇很好的散文。說它好,根源在于文字的樸實,故事的奇異,留給人的無窮的回味。換了酸溜溜的文人,一定要把什么“繞梁三日而不絕”而扯上。我可不這么做。我以為,“酸”是最沒出息的。我一貫瞧不起那“酸”,來實的,比什么都強。
《桃花源記》,說的是在晉孝武帝的時候,一個武陵漁人,打魚的時候迷了路,結(jié)果走進了與世隔絕很多朝代的“桃花源!碧一ㄔ淳烤故鞘裁礃幼幽兀课恼碌拿枋鍪沁@樣的:這里全是桃樹,并且是“落英”“繽紛”!奥溆ⅰ笔侵柑一,而“繽紛”,則是形容桃花的繁茂。漁人見了這樣的景象,感到驚異。大約只有世間少有,才會有如此的驚異吧。漁人走出了桃林,從山的小口穿過,覺得豁然開朗,見到的是土地的平坦,地域的開闊,房舍的整齊,這里有良田美池與桑竹之類?v橫交錯的羊腸小路,雞犬相聞的平靜生活的景象,是宜人的。這里的人們,和外邊的人,沒什么不同,可是,他們竟不知道,外邊是什么朝代,光知道有秦朝,不知道漢朝,至于魏晉,就更不知道了。這里的人們,一連數(shù)日,紛紛用酒食款待漁人。臨別,這里人囑咐漁人,這里的情形,不要對外人說。漁人把來路做了標記?墒,再回來尋找那桃花源,卻找不到了。
事實上,所謂的桃花源,是一個沒有君主,沒有剝削,人人勞動,人人平等的空想社會。雖然是空想,但沒有剝削,人人平等,人人勞動,卻是理想的。我最贊成的,不是那空想,而是那平等和自適。
據(jù)有關(guān)資料記載,陶淵明,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沒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等官職,不滿士族把持政權(quán),對當時亂世之俗既不肯適應,又不能反抗,遂辭官歸隱,過躬耕生活。他長于詩文辭賦,其詩大多描寫農(nóng)村生活及自然景色,語言質(zhì)樸精練,真實感人,具有獨特的田園詩風格。他的散文《桃花源記》馳名。
我很喜歡《桃花源記》,主要是它那“空想”的主張與那樸實無華的文字。
我依舊不斷地翻看我的那些舊書,褶皺的邊邊角角,雖經(jīng)多次敷平,卻又重新卷起。我無奈。也只能無奈。我仍舊務實。浪漫,與我無緣。當朝霞微露的時候,我總會不禁想到陶淵明,想到他筆下的《桃花源記》。我經(jīng)常問自己:空想,難道不也是一種解脫或寄托么?
桃花源記讀后感12
《桃花源記》陶淵明用淋漓盡致的詞句構(gòu)造了一個多么寧靜,祥和,美麗的世界!讀完后,細細品味,感觸很深。
故事的開頭,“忽逢桃花林”,這時眼前一亮,又往下讀“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暗暗感嘆桃林的美麗,如果能一飽眼福該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漁人向前探去,一幅幅如畫的田園生活展現(xiàn)在眼前:“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痹粗械娜艘姖O人有好奇、驚異卻不害怕,反而熱情的招待他。聽完漁人的講述,源中人送漁人離開,卻叫他不要與外人講他們的事。當然,漁人沒有承諾,可在他尋找時卻迷失了方向。后來名叫劉子驥的人也尋桃花源,最終卻尋病終。
我想,桃花源中的人為何不愿外人知道他們的事呢?而漁人又為何違背諾言呢?原來這一切皆因漁人的“具言所聞“”。那時苛捐雜稅繁重,連年戰(zhàn)事不斷,百姓生活于水火之中。說起嚴苛的捐稅和殘暴的統(tǒng)治并不是那時才有的。早在春秋時期,孔子見一婦人,因自己的丈夫和兒子被老虎咬死而痛哭,他問婦人為啥不搬走,結(jié)果婦人卻說無苛政,原來殘暴的統(tǒng)治,嚴苛的捐稅遠比老虎要可怕。
桃花源的生活是和平安逸,沒有戰(zhàn)爭,并且環(huán)境優(yōu)美。所以桃花源中的人并不愿意有人來打擾他們的生活。可誰又不向往這樣美好悠閑的生活呢?于是漁人回去便告訴了太守,也想與桃花園中的人同往。
說到和平,我寧可去尋找這樣的桃花源。如今的'世界到處是爾虞我詐,明爭暗斗。阿富汗戰(zhàn)爭,伊拉克戰(zhàn)爭,利比亞戰(zhàn)爭……貪婪蒙蔽了人們的雙眼,使得多少無辜的百姓受到傷害!我想,恐怕更多人想去桃花源了?墒翘一ㄔ粗皇且粋美好的幻想。現(xiàn)在這個社會,自私,腐敗已逐步侵蝕我們原本純潔的靈魂。甚至有些人想征服整個世界。這些可笑的想法,只會顯示出他們的丑陋。想到這,《桃花源記》的美好感覺頓時戛然而止,似乎覺得丑陋的思想蓋住了湛藍的天空,蓋住了天真的笑容,更蓋住了純潔的心靈……
因此,我們不能讓這種丑陋繼續(xù)蔓延下去,我們要創(chuàng)造一個全新的社會,把壞思想排斥出去。我們要根生蒂固的維護國家之間的友誼,繼續(xù)促進國家之間的友誼,像“地球村”一樣互通無阻,和平共處。這樣,地球就會變成一個真正的“桃花源”。
桃花源記讀后感13
讀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感觸頗深,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源不僅令漁人流念忘返,還使我意味猶深。
漁人因迷路來到了一條落花繽紛的小道,向前走去,看見了一座山,山中有個小洞,漁人走了進去,剛進去,是十分狹窄的,路邊的石頭十分的堅利,隨時都有可能劃破自己,又往前走了十幾步,前方的景象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看見了一派祥和之景,仿佛與洞外的戰(zhàn)亂隔了兩世,這里是快樂祥和的景界,是個美好的人間仙境。
然而,這篇文章令我最深有感觸的地方,不是陶淵明的理象和現(xiàn)實,不是“怡然自樂”的純真,也不是“設灑殺雞作食”的`至純至樸。而是那條供人進出的小洞,是那初極狹后的豁然開朗!
關(guān)于豁然開朗這個詞,書上的注釋是形容狹窄幽暗突然變得開闊明朗,在我認為,是歷經(jīng)重重困難,從初極狹的通道來到了豁然開闊、明朗的境界。
袁隆平爺爺便是“初極狹”到“豁然開朗”的典范,他為了讓中國人吃上飯,來到了屬于自己的一座大山,找到了洞口,設法走進去,不見他左手持著放大鏡,右手拿著鑷子,彎腰弓步,在稻田中一株一株地找,一粒一粒的找,只為找到一顆雄性不育株水稻,他終于邁進了小口,在不斷的研究,實驗中,他失敗了無數(shù)次,可每次總是不忘初心的站起來,帶領(lǐng)團隊一次次刷新著世界紀錄,一步步向“桃源”邁進,最終,歷經(jīng)千險穿過了山洞,豁然開朗,此時是身負重擔的釋放,更是眼前這片黃金似的“桃源”。
豁然開朗,不僅可以是一種現(xiàn)實,更可以是一種境界。
那么,豁然開朗的境界該如何達成呢?它可能是漫長的,險阻的,可能一路有許多絆腳石,有尖銳的石頭,一點點兒消磨我們的意志,但,我們不能退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做逆風的螞蟻,狂風中的鷹雁,逆游的魚!心有夢便方可實現(xiàn),不后悔,不放棄,定會來到豁然開朗之境,屬于自己的桃源。
每個人都期待,盼望那片廣闊的屬于自己的天地“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對你對我,亦是如此!
桃花源記讀后感14
文中“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寫了與人對此景象感到十分的奇怪,就想到了那片林子的深處去一探究竟。后文中他就發(fā)現(xiàn)了桃花源,發(fā)現(xiàn)了那片祥和的景象,這就說明了好奇心的重要性,要是他不對那片景象感到好奇他也發(fā)現(xiàn) 不了桃花源這么祥和美麗的地方。
迄今為止很多偉大的科學研究發(fā)明都基本是源于好奇心:萊特兄弟對藍天產(chǎn)生好奇和對鳥的`觀察研究,讓他們創(chuàng)造出了飛機;哥倫布因為好奇地緣說從而遠海航行,發(fā)現(xiàn)了新大陸;法拉第在用靜止的磁力對導線或線圈的作用中產(chǎn)生電波失敗了,在十年的不斷實驗發(fā)現(xiàn)了電磁感效應。些重大科學發(fā)現(xiàn)的起源皆是源于好奇心。
漁人因為“好奇心”發(fā)現(xiàn)了憧憬向往的世外桃源,我們也應葆有一顆好奇心,它是通往學習者心態(tài)的捷徑,會使人發(fā)現(xiàn)一片新天地。
桃花源記讀后感15
你是否知道“世外桃源”這個故事?它就是出自這篇課文。有位英國文學家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即使是在最痛苦時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鄙钤跂|晉的著名詩人陶淵明,他的生活充滿坎坷磨難,但他卻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記》就表達了他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我最喜歡的就是二三段,因為它描述出了一個優(yōu)美的世外桃源,桃源里的人都很勤勞、好客。里面的人都很孝順父母,疼愛孩子,使孩子和老人都很快樂,這是我們現(xiàn)在的人也很難做到的`一點,很多中年父母都不懂得尊重老人,不撫養(yǎng)自己的父母,上父母自己撫養(yǎng),有些大人還將成績或體弱多病的孩子交給老人帶,卻不支付一點錢給老人。更有些大人還把小孩送去做童工。桃花源里的人遇到遠方的客人,他們“沒酒殺雞作食”“咸來問訊”“皆出酒食”他們都會用最好的食物去接待客人,這也是我們現(xiàn)在人做不到的一點,經(jīng)常來了客人就是一般般的對待。
這是一個虛構(gòu)的故事,但在當時具有的鮮明的社會現(xiàn)實意義,并且千百年來一直吸引著人們。
通過《桃花源記》,作者描繪了一個沒有戰(zhàn)亂,滑剝削,共同勞動,風俗淳樸,人人安居樂業(yè)的理想社會,寄托了他自己的憧憬和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農(nóng)民的要求和愿望,同時對當時的黑暗實實也是一種批判和否定。
【桃花源記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桃花源記》說課稿06-30
說課稿《桃花源記》06-19
《桃花源記》教案11-16
桃花源記讀后感03-11
《桃花源記》讀后感03-07
桃花源記的讀后感03-31
《桃花源記》讀后感03-01
桃花源記讀后感02-14
桃花源記教案范文05-09
桃花源記說課稿范文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