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讀后感(常用3篇)
讀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圍城》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圍城》讀后感1
圍城是錢鐘書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堪稱是中國近·當代小說中的經典之作。
圍城取自書中才女蘇文紈的一句話,“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沖進來”婚姻也罷、事業(yè)也罷,整個生活都似在一個圍城之中,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
方鴻漸與各位小姐的復雜關系無疑是一座感情的圍城,書中方鴻漸與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的感情糾葛,每每因自己的怯懦和面對女人時內心的柔弱而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甚至一步步陷入工于心計的孫柔嘉的婚姻陷井之中,最后被困在婚姻這座圍城里,自食婚姻的苦果。這座感情的城池,曾經當方鴻漸還在城外時,令他多么的向往。他努力地討好鮑小姐,又站在唐小姐面前賣弄文采,極力想獲得她的歡心,想要走進這座城池。但當他終于走進去后卻又為這圍城而深深地無奈。
而在三閭大學著實是一座事業(yè)的圍城,這里面充斥著爾虞我詐、明爭暗斗,時刻讓人感到壓抑,令本性善良卻怯懦的方鴻漸不堪忍受,但當他離開那里,面對的卻是一個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責任,事業(yè)的衰敗,多層混雜的社會大圍城之中,讓他更加覺得無所適從,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只無情的大手掌控著。本就無材的方鴻漸也只會牢牢地屈服于這只手,逆來順受的承受朋友的施舍,義無反顧得踏入愛情陷阱,事業(yè)低谷。整本書中,除了他對唐小姐的追求尚顯出些他試圖征服命運的思想外,其余的,指示方鴻漸徒勞的思想斗爭和軟弱的行為罷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涼的結局。
除了方鴻漸,追了蘇文紈二十年的趙新楣總也踏不進她的那一座圍城,之后卻仍逃不出娶妻生子的命運;方家上下逃不出封建傳統(tǒng)思想這座圍城;兩任老丈人也逃不出面子的圍城?偠灾闹兴腥硕加凶约盒闹械囊蛔鶉,大多也僅僅是為了一點私立或者是一個面子,這也是民國時期封建思想與崇洋思想的盲目結合所帶來的弊端。
錢鐘書先生以幽默的語調,除了批判當時之人或頑固不化或崇洋媚外的種種行為,調侃當時老人的迂腐、留學生的傲氣,揭露無謂的婆媳之爭、妯娌之爭、情敵之爭、同事之爭外,真正要闡明的就是:生活本就是一座大圍城,人永遠逃不出無盡的壓力和束縛,永遠要在無形的四堵墻下過完一生。每一個人都逃不出這樣的命運,只是在于你在這圍墻下是否活得精彩,假如你始終想著去沖出圍城,那你只有永遠地追逐那無邊的圍墻,永遠只能獨守空城,更加失去了生命中的價值。
事實上,這座無形的圍城始終是存在的,只是錢鐘書先生把30年代的這座城具體形象化了,讓身處21世紀的我們看清了書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其實這也是為了使我們看清我們身邊同樣的.一座圍城。當代社會,競爭激烈,高手如云,存在的明爭暗斗、勾心斗角比書中更加激烈也更兇險。
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yè)、學習與娛樂、發(fā)展與落后、成功與失敗,都是這座七彩城中的一種顏色,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種元素。當一切人和事因為努力和樂觀而變得美好,當城中的色彩都均勻和諧時,那么這座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可怕的束縛和壓力,而是一個幸福的樂園。
錢鐘書用幽默的語言、深刻的哲理、巧妙的比喻,站在一定高度俯看人生,批判了人性的丑惡、虛榮,如“蘇小姐雙頰涂的淡胭脂下面忽然暈出紅來,像紙上沁的油漬,頃刻布到滿臉,靦腆得迷人”。又如“一個人的缺點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時候尾巴是看不見的,直到他向樹上爬,就把后部供大眾瞻仰,可是這紅臀長尾巴本來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標識”。這些語句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時而讓人忍俊不禁,時而又想像著作者所描述的情景,給人深深的同感,仿佛身臨其境、如見其人。
圍城確實是一本難得的好書,不枉一讀。我們身邊的人每個都身處于各種各樣的圍城中。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沖進來!
《圍城》讀后感2
在羅老師的推薦下,我近幾日看起了《圍城》?粗臅r候,羅老師忽然問起錢鐘書的老婆叫什么來著?我竟然一時發(fā)起了傻。大概是19年3月的時候我一個人坐火車去了湖北松滋參加張玲玲的婚禮,那會在火車上就看了兩本小書,去時看的《我們仨》,返回時看的《小寂寞》。羅先生這么一問,我完全沒想起來寫《我們仨》的楊絳就是寫《圍城》的錢鐘書的老婆,我大概看了一本假的《我們仨》。
羅老師的這本書其實名字不叫《圍城》,而是一本錢鐘書文集,羅老師買于20xx年,書中文字很小,也上了年紀,開始泛黃了。我是1月4日晚上開始看的,當晚就看了第一章。第二天來到單位,想到華姐那就正好有一本《圍城》,想想羅老師那本書的字還是太小不太受得了,于是就借了華姐那本來看。在單位看一本在家看一本,居然在昨天晚上看完了,差不多花了三天的功夫。
看完全書,心情久久不能平復,當然原因并不是這本書有多吸引我,而是這本書跟我料想的不一樣。
其一,人物性格與我料想的不一樣。記得在《我們仨》中,我記得書中說他們夫妻二人都是專心研究學問的'人,在我心目中就等同于書呆子,而書呆子多半是注意不到現實世界的,然而錢鐘書筆下的方鴻漸也好,孫柔嘉也罷,一個個都很生活化。以致于看到孫鴻漸回國后,在蘇文紈的引見下今天跟這個聚聚,明天跟那個聚聚,談論的盡是些沒意義的話題的時候,我差點都要棄書不看了。
其二,夫妻關系的描述與我料想的不一樣。在《我們仨》中,夫妻二人感情很好,沒有什么波折,而且相濡以沫、相敬為賓,很是讓人羨慕。但是在《圍城》中,方鴻漸與幾乎每一個女人的關系都超出了我想象。我原想作者寫作的故事就是現實的投影,但想不到基本快到反面去了。方鴻漸稀里糊涂又順利成章的交往了這么許多個女人,然后居然跟一個不討厭的莫名其妙地訂婚了,婚后居然為了這么些事情吵鬧不斷。這不就是作者婚姻生活的方面嗎?
其三,書中故事與我之前料想的不一樣!秶恰分斜粋髡b最久的不外乎那句:婚姻就像一座城,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于是我認為這估計是一本講婚姻的書,講不結婚的人如何想結婚,結了婚的人如何想離婚。但是看了全篇,發(fā)現只有到了最后才講的婚后的生活。
于是,看完全書我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這本書到底寫的是什么?我認為通常一本好書,必是讓人反思,給人啟迪的,這樣才可能經典詠流傳。于是我按照平時的習慣還是去翻看了豆瓣書評,吸取別人的精華。果然是經典,豆瓣評分9.2分?墒钦J真看了好些書評,我卻找不到共鳴。轉而查看百科《圍城》詞條,我愿意接受里面說的這句評價:
《圍城》包含著深厚的思想意蘊。一是社會批判層面。作品通過主人公方鴻漸的人生歷程,對20世紀三、四十年代國統(tǒng)區(qū)的國政時弊和眾生相進行了抨擊,包括對上海洋化商埠的腐敗墮落、對內地農村的落后閉塞,對教育界、知識界的腐敗現象的譏諷。二是文化批判的層面。這一點,主要是通過對“新儒林”的描寫和對一批歸國留學生或高級知識分子形象的塑造來實現的!秶恰分械娜宋,大多患有崇洋癥,但骨子里還是傳統(tǒng)文化起主導作用。方鴻漸是“新儒林”中尚有正義感的人物,他的出國留洋,目的是“光耀門楣”,好比前清時代花錢捐個官。他的懦弱的性格,悲劇的結局,正是傳統(tǒng)文化所致。李梅亭、韓學愈、高松年等人的庸俗、卑瑣、無聊、虛榮、爭斗等劣根性,也是傳統(tǒng)文化影響的產物。封建遺老方遯翁不用說了,就是于柔順之下深藏心機的孫柔嘉,在她的身上仍然可以看到舊式女性的面孔。作品通過這些人物病態(tài)性格的剖析,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第三個層面則是對人生、對現代人命運的哲理思考,深入到人本的形而上的層次,諸如對人的基本生存處境和人生的根本意義的探討,對人的基本根性和人際間的基本關系的探討。
居于以上的評價,我想還是我的領悟能力有限,我愿再往深里往細里品味這本書。
《圍城》讀后感3
婚姻就像一個金漆的鳥籠,外面的鳥兒想進去,里面的鳥兒想出來……
——題記
優(yōu)異易夭折,平庸能長壽。愛情何嘗不是如此?
當我看到方鴻漸和孫柔嘉成親的時候,我便想到了這樣的一個故事:一天,柏拉圖向老師請教什么是愛情?蘇格拉底就叫柏拉圖去麥田里撿一棵最大最好的麥穗回來,只能撿一棵,而且要不回頭地走。結果柏拉圖兩手空空就回來了,蘇格拉底問他為什么,柏拉圖解釋說:自己在麥田看到很多又大又好的麥穗,而他以為后面還會遇到更大更好的麥穗,所以直到走出麥田也沒撿一棵麥穗。蘇格拉底告訴柏拉圖這就是愛情。柏拉圖有一天又問蘇格拉底什么是婚姻?蘇格拉底叫他到松樹林走一次,要不回頭地走,在途中要取一棵最好、最適合用來當圣誕樹用的松樹,但只可以取一次。柏拉圖有了上回的教訓,充滿信心地出去。半天之后,他一身疲憊地拖了一棵看起來直挺、翠綠,卻有點稀疏的松樹,蘇格拉底問他:這就是最好的樹材嗎?“柏拉圖回答老師:”因為只可以取一棵,好不容易看見一棵看似不錯的又發(fā)現時間、體力已經快不夠用了,也不管是不是最好的,但是覺得適合做圣誕樹,所以就拿回來了。這時,蘇格拉底告訴他:“這就是婚姻”。雖然它不是最高最綠的,但它做圣誕樹蠻合適的,這就夠了。
看完錢鐘書的《圍城》沖淡了內心的很多幻想和憧憬,愛情和婚姻很多時候不能融為一體。故事大概就分成兩部分去講,前一部分講愛情,后一部分講婚姻。蘇文紈和唐曉芙的出場,就猶如被海風吹動的海水,波濤四起,激情滿滿,方鴻漸在愛與被愛中難以取舍。愛情終究會枯萎,無論何種原因分離亦或是若干年后化為親情,最終不會有天若有情天亦老的愛情。激情過后沉淀下的便是厚實的親情,一份相依相偎的感情,就像左手和右手。相反孫柔嘉的出場沒有蘇、唐二人的起眼,打個比方,比如甲乙兩人并肩而行然后丙也跟上步伐同行可卻無人發(fā)現更無人在意,孫姑娘就是以這種分量出場卻也是最后婚姻的女主人。方鴻漸對孫柔嘉的感情不像對唐曉芙那么的癡心、激烈甚至神魂顛倒,他們從相遇、相識、相知、相交一切的過程都很平淡偶爾會泛起漣漪。孫柔嘉沒有蘇文紈殷實的家世沒有唐曉芙的出眾的容貌,仿佛“平凡”這個詞就是為她量身定做的;楹蟮纳睿瑫r常因為大大小小的事情而發(fā)生口角,雙方的脾氣都會毫無掩飾的暴露在彼此面前,兩個人的家庭也因為兩個人的結合再加上市儈的`心理而變得不和諧,或許這就是為什么常說“婚姻不僅是兩個人的結合也是兩個家庭的結合”的緣故吧。
書中的一個小情節(jié)讓我記憶猶新“故事發(fā)生在兩人吵架后的冷戰(zhàn)時期,方鴻漸在褲兜里找飛機票(又好像是船票,我記不清了)愣是找不著,急的他滿頭大汗,他想問柔嘉卻又顧及顏面沒有張口問,這時生悶氣躺在床上的柔嘉看到方鴻漸著急的樣子,即使心里有再多的委屈,看到丈夫如此著急便也放下自己在彼此心目中那所謂的”面子“張口問道”是不是再找梓梅給的飛機票,票在我這里。我洗衣服時看你口袋里有飛機票就拿出來替你收著了,你看你一天粗心大意,要不是我洗衣服有檢查的習慣,可不誤了大事。說著便起身給方鴻漸去拿!胺进櫇u滿是感動的看著柔嘉,兩人相視無語。很小的一個細節(jié),卻是婚姻多么真實的投射。此后的生活也是在吵吵鬧鬧磕磕絆絆中度過,可是不管怎么吵,在柔嘉生氣難過抹眼淚的時候,方鴻漸大多數時候還是會去哄她的,日子久了,互相了解的更加深刻,有時看著戰(zhàn)爭的號角就要吹響時,便彼此都退一步,平息心中的怒火,日子就是這樣,在爭吵中、包容中、體諒與照顧中度過著。
有這樣一句話”那些可以將婚姻走到最后白頭偕老的人,一生基本上都結三次婚。是在酒店里,在親朋好友的祝福下和一個所愛的人結婚;第二次是在家里,兩人經過幾年磨合和對方的習慣結婚;第三次是在家族里與對方的各類親情結婚。第二次和第三次結婚與相比有很多的不同,沒有隆重的婚禮,沒有親朋好友來祝賀,唯一在場的是雙方的默契,真正的婚姻往往都發(fā)生在最后兩次。“
擇一城終老,遇一人白首,漫長的途中,或許會布滿荊棘,但只要彼此心中有愛有情,終會彌途芬芳。
【《圍城》讀后感】相關文章:
圍城讀后感01-09
《圍城》的讀后感02-08
圍城的讀后感02-06
《圍城》讀后感02-04
[經典]圍城讀后感02-18
《圍城》讀后感02-27
圍城讀后感01-10
圍城的讀后感02-22
《圍城》讀后感05-01
【精選】圍城讀后感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