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后感精品(12篇)
讀完一本書以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論語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語讀后感 篇1
古人的智慧,如浩瀚星空中的熠熠繁星,為我們指引前行的路,縱使歷經(jīng)悠悠的時間長河,依然散發(fā)著睿智的光芒,皎潔而溫潤。
花了最長時間看完的一本書,沒有華麗辭藻,沒有優(yōu)美句子,甚至如果不看注解幾乎還看不懂,但無妨,書中微言大義、言近旨遠、博大精深,即使在250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歷久彌新,散發(fā)著永恒的魅力。
眾多膾炙人口的`成語出處: 言而有信;三十而立;是可忍,孰不可忍;既往不咎;盡善盡美; 見賢思齊;文質(zhì)彬彬; 敬而遠之;舉一反三;暴虎馮河;樂在其中;后生可畏;過猶不及;成人之美;察言觀色;怨天尤人;殺身成仁;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當仁不讓;殺雞焉用宰牛刀;色厲內(nèi)荏;道聽途說;患得患失……
諸多源遠流長的至理名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吾日三省吾身;溫故而知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見賢思齊焉;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朽木不可雕也;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思而后行;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后生可畏;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欲速則不達;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小不忍則亂大謀;道不同,不相為謀……
“仁、義、禮、信、忠、恕、孝、悌”的儒家思想體系,體現(xiàn)貫穿于整部語錄結(jié)集中:
“仁”,思想體系的核心部分,一種公益的思想,最高層次的道德。“當仁不讓于師”,“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巧言令色,鮮矣仁”。
“義”,道義,按仁的要求判斷人道的標準,承擔合理責任!熬佑饔诹x,小人喻于利”,“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信近於義,言可復也”;“ 夫達也者,質(zhì)直而好義”。
“禮”,維系人與人之間的正常秩序和規(guī)范,并調(diào)節(jié)至合適程度!袄碇,和為貴”;“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克己復禮為仁”;“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信”,信任,誠信,把誠推廣到人與人的關系中就是信!叭硕鵁o信,不知其可也”;“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信近于義,言可復也”;“言必信,行必果”;“言忠信,行篤敬”;“恭、寬、信、敏、惠”。
“忠恕”,忠:盡心為人,下對上的社會規(guī)范理念;恕:推己及人,上對下的社會規(guī)范理念!凹核挥鹗┯谌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
“孝悌”,孝敬父母,尊重兄長;一個人最基礎的道德,也是仁義的根本。“入則孝,出則悌”;“三年無改于父道,可謂孝矣”;“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最后說說后人評說孔子的不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這些推斷孔子等級觀念太強的句子,我理解為一種禮儀,強調(diào)尊重和秩序,也顯示責任和榜樣,維護社會的倫理道德、政治制度,也為漫長的封建社會的運行起著穩(wěn)定的作用,并不為不足。而全書最廣受詬病的一句話:“唯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也”,雖然很多學者對這句話的理解還在爭執(zhí),但作為女子的我就覺得根本無需辯解,無需耿耿于懷,人非為神,況且是兩千多年前,就算是指“女子”,我們也應該有足夠的自信,此女子已非彼女子!墩撜Z》已經(jīng)為我們帶來足夠足夠多的傳承!
論語讀后感 篇2
暑假開始讀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有點頓悟的感覺,就來寫寫自己的感受。
首先從一個節(jié)目開始,某個晚上看某電視,李連杰給人感覺很滄桑的感覺,他說出了他的人生感悟,人一輩子,光溜溜的身子來到人間,光溜溜的離開人世,來的時候,需要別人救濟幫忙,走得時候也要麻煩人火葬幫忙,每個人其實都是在別人的救助下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所以還是利用在世間的日子去多救助一些別人,才有意義。當別人問他,慈善最大的感慨,他說是"給別人的才是你的",解釋到比如別人送一個表給他,他每次看表的時候,其實都在想念那個送表的朋友,其實他朋友已經(jīng)戴在他的身上,他認為,在我們離開世間的時候,什么都不能夠帶走,為什么不在自己活著的時候,把自己的東西給別人呢,這樣一來,自己就永遠的`存在在世界上。他把人生歸結(jié)為"助人"和"愛人",我想就是他的偉大和成功,他在人生中可以立于不敗之地。
真精彩的感受!
一直以來,很多人在教導我們,要學做人,但是可能在概念中,做人是個很虛的東西,尤其是我們后生晚輩,總覺得做人好空洞,也許是前人為了回避現(xiàn)實的一種手段。論語教材,大家都是為了應付考試才來死記硬背一下的,即使像奧運上那么大聲的"學而時習之",我想實際上十幾億國人,沒有幾個真正去理解孔子的真實含義。而且,現(xiàn)代人都有一個想法,就是時代不同了,中國人不能夠總是停留在遠古的那些歷史上東西上了,必須和西方靠攏,從別人成功的體制中吸收經(jīng)驗去進步。
讀了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才知道原來我們以前為了論語而論語的思維使我們認為古文化沒什么用處,其實我們根本就沒有讀懂論語,而且由于沒有生活經(jīng)歷,對論語之道也沒有真正的體驗。
經(jīng)歷了10年的社會生涯,有時候會對社會有悲觀的想法,對人生有無奈的想法,現(xiàn)在周圍,好象始終是那些有關系的人吃得開,利益始終是大家關注的焦點,"熙熙攘攘,皆為利來,熙熙攘攘,皆為利往",不但是那些社會的寵兒,哪怕是平民百姓,都在為手頭的工作而生存,有幾個人可以超脫的生活,有幾個人可以做到"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樂之",畢竟說什么生活還得繼續(xù)。正因為工作的辛苦和無奈,大部分人都覺得不快樂,混日子的感覺很厲害。有錢的人也不快樂,因為他想更加有錢,也不知道怎么把錢轉(zhuǎn)化為長期的快樂,最多就,那種窮快活很少了。
總之,我們的生活,得為"利"字。在這個前提下,那論語的做人學問,仁的東西,到底有什么用呢?畢竟這個不管我們飯的。我結(jié)合自己,想了一下認為其實是我們還是沒有理解人生之道。
首先,不管我們怎么樣一個人,其實都有一個做人之道,誠實之人,狡詐之人,其實都在修煉自己的人生的道。這個是客觀存在的。只是有些高人,如南懷瑾先生,就會去把做人理論化,找到人生的修煉理論,可以更好的指導做人。而大部分人,則是根據(jù)自己的教育和周圍人的影響,在無理論的實施而已。
其次,做人之道,其實并不與謀生之道不相容,它可以知道我們更好的謀生?梢哉J為,做人之道,是和做事的態(tài)度和方式相輔相成,只是做人之道越明確,做事就越清晰,不會出現(xiàn)原則的問題。
最后,做人之道,其實是給人尋找真正的幸福和快樂的根本。始終人生必須明白,財富和享受不是人生真正的意義,疾病、窮困、死亡、失敗都是人生不可避免的情況,真正人生不敗的境界就是人生的修煉。一個人做人明確了,他可能事業(yè)失敗,可能遇到疾病,但是他始終還是會有生存的勇氣和決心,因為他可以面對。否則,則可能會由于某個原因,他失去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也許,我們每個人,不管讀論語也好,還是西方哲學也好,或者自己確定一個準則,找一個健康之道,做自己的人生指南,才是健康的人生,確保永遠不失敗。
論語讀后感 篇3
《論語》作為一部優(yōu)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所記錄孔子的思想對于教學非常重要。難怪有前賢說:“半部《論語》治天下”。作為教師,出于職業(yè)的敏感,我對學習方面的內(nèi)容尤其感興趣,讀后更是感觸頗多。
孔子以他的親身經(jīng)歷用簡潔的語言闡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隨心所欲,不逾矩!庇帧俺劦溃λ揽梢!彪S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不斷創(chuàng)新,思想越來越成熟。又如他自己所言“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直到晚年,還是“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他博學多能,仍堅持終身學習,不愧為其弟子之師表。他的弟子評價他“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笨梢娝墙K生學習的楷模,這就是我們要向孔子汲取的精華之一。
俗話說:“盡信書不如無書!笨墒俏覀兊拇蠖鄬W生仍然有這樣的通病,缺乏大膽地創(chuàng)新。孔子倡導“當仁不讓于師!薄皩W,思,行!薄皩W無長師! “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不如今!笨梢娝侨绱舜蠖,寄希望于他的學生向他的挑戰(zhàn),超越他。有一次子夏與孔子討論對《詩》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幾句的理解,孔子說了“繪事后素”,而子夏則說出了自己的感悟“禮后乎”,孔子認為子夏的見解有獨到之處,對自己也有很大的啟發(fā),便贊揚道:“起予者商也!贝擞涊d說明,孔子總是與學生一起相互切磋,讓他們自由地發(fā)表各自的不同見解。這種以討論為主的教學形式體現(xiàn)了師生平等的教學民主精神,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使他們能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學習,培養(yǎng)獨立思考的習慣和積極主動的創(chuàng)造精神。而且,孔子還善于營造平等、融洽、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
他淡化師生年齡差異,老師與學生平起平坐,拉近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并且能激發(fā)學生的發(fā)言興趣,營造平和寬松的討論氛圍!蹲勇贰⒃⑷接、公西華侍坐》一文中,他絲毫沒有老師的架子,而是坐在學生中間,與他們共同探討問題!耙晕嵋蝗臻L乎爾,毋吾以也!迸Υ蛳麑W生的心理顧慮,消除學生在老師面前的拘謹,積極鼓勵他們能夠暢所欲言。然后首先說:“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币痪湓捑图て鹆藢W生發(fā)言的積極性,從而創(chuàng)設了談話情境。子路 “率爾而對”,“夫子哂之”,曾皙后來問起,孔子說“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子路說話一點都不謙虛,孔子雖然不滿意,但是沒有立即批評他,只是是微微一“哂”,既不讓子路難堪,又小小地挫了一下他的銳氣,可謂處理得恰到好處。而如今我們正在苦苦追求創(chuàng)設的平等、融洽、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居然早已被兩千年前的孔子超前實現(xiàn),真不愧為一代圣人。
孔子對學生的教誨不是盲目性的,灌輸式的。而是堅持“因材施教”的理念,根據(jù)學生不同的思想、個性、特長進行有針對性的不同的'教育,做到因勢利導,避免一刀切。正因為孔子實施了“以人為本”的因材施教,他的三千弟子中才會出現(xiàn)“七十二賢人”,真可謂是人才輩出,怎不叫兩千多年后的我們汗顏?孔子首先提出:“有教無類”的方針,說出了“有教無類”的至理名言。孔子私學的規(guī)模最大,存在了四十多年,三千弟子來自齊、魯、宋、衛(wèi)、秦、晉、吳、楚等諸侯國,地區(qū)廣泛,學生出身五花八門,成份各異。
《論語》第一章《學而》第一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闭驹诂F(xiàn)代教育者的角度,讀著論語,參照自己,認真反思,孔子留給我們的智慧遠遠不止這些,他的許多教育理論和方法,仍然是當今廣大教育工作者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此時,工作累,家務忙,活動多,怎一個累字了得?這些借口都顯得如此蒼白。靜靜地讀《論語》箴言,品人生真諦,不斷反省自己,細細地欣賞教育之河中激起的朵朵浪花,去采摘教育之樹結(jié)出的豐碩之果。
論語讀后感 篇4
論語后感《論語》是我國的經(jīng)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 粗看《論語》,不過是一本語錄,與其他的語錄沒什么差別。可細細品來,孔子及其 弟子的有關修身(內(nèi)圣)、治國(外王)的思想流連于語錄的字里行間。
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并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 政權(quán)處死的,據(jù)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 于!保@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
就我看來,人的一生中秉懷著許多有關生活的觸動,只是很多時候,這些觸動沒有點 燃讓我們?nèi)烁裾鸷车膶б,而使我們困窘地活著。于丹的《論語》心得中,雖然從其獨特 的個性視角出發(fā)解讀《論語》 。但畢竟是一種頗能為大眾認可的個人獨特的對于《論語》的 感悟。每個人要是想要在《論語》中找到讓我們?nèi)烁裾鸷车膶б,還需自己到論語中慢慢 尋覓。
《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 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如今人們對父母的付出視之為必然,孝 道在逐漸褪色。 對現(xiàn)在的人們講孝是非常必要的, 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 子曰: “父在, 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薄笆赂改改芙咂淞;”“當他父 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 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薄笆赂改改芙咂淞;”為人子女,做讓父母 為你擔心的事情,也不算是孝道。如今人們認為只要提供父母良好的生活條件就是孝,而對 父母們的感情需求漠然不管,不聽從父母的意愿、教誨行事做人。但父母們真正需要的就是 這些。 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zhì)不是孝的根本, 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愿、 教誨行事做人, 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孔子提倡仁愛, 但他并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告訴我們,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tài)度去尊重每一個人,且彼此之間要留有一點分寸,有一點 余地。
仁者, 謂其中心欣然愛人也; 其喜人之有福, 而惡人之有禍也; 生心之所不能已 1 也, 非求其報也。 故曰: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 ”所謂的仁, 是說其從心底里欣然地去愛別人; 他喜歡別人也有福,而且不喜歡別人有災禍;這是從心中生起而不能停止的情感,是不求回 報的情感。所以說:“那上面的與人相互親愛有所作為而不有心于作為!奔核挥鹗 于人,其實也就是"恕"這個字的本意。這句話現(xiàn)在看來,有其現(xiàn)實意義。其中包含相互體諒 的意思。遇事如果換位思考,推己及人,仁愛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結(jié)論,改變已有的不 正確做法,這樣就會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對立,避免對他人造成傷害。
我對孔子的仁愛之道尤為觸動,孔子曾經(jīng)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愛離 我們遠嗎?我想要仁的時候,念頭一動,斯仁至矣,仁愛就來到我的心中,我的生命就被仁 愛充滿了。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 “敏而好學, 不恥下問” “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 鍥而不舍的治學態(tài)度。 治學的方法他講究 “溫故故而知新” “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 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蓖瑫r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 蔽也蕩。 好信不好學, 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 治學與做人, “做人” “治學” 乃 之本,德才兼?zhèn)浞侥苤劣谥辽啤?“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 道,虛浮而學,德才具不兼?zhèn)洹?/p>
在現(xiàn)在社會中,孝道、仁愛、修身和治學,每每被人忽視,圣賢與經(jīng)典也逐漸模糊, 紛繁世界的庸俗煩瑣和思想的高貴純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鏈接。 《論語》 讓我領略到的 , 就是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為學之道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tài),一 種融入在現(xiàn)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
論語讀后感 篇5
一提起《論語》,首先讓人想到的是“之乎者也”的儒家思想,我從沒想過要和它親密接觸。但自從聽了幾次于丹教授的講座以后,我卻改變了看法。是于丹教授那激情飛揚的講解和她對《論語》全新的解讀,讓我對《論語》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我也走進了《論語》。
起初,我是借著注釋閱讀的,但還是覺得是懂非懂,而且怎么也記不住,于是,這本書就被我放到了書架上,從此它被塵封了。時隔不久,我校開展了“經(jīng)典閱讀”工程,于是,我重新捧起了它,我還準備和學生一起背誦《論語》。有人懷疑:這是不是太深奧了?讓學生不解其義地死記硬背,有意義嗎?我說“試試吧!古人從小不都是從背誦《大學》、《中庸》開始的嗎?”于是,我們就進行了嘗試,沒想到效果還不錯,學生背得很輕松。每周要求學生背誦的三句經(jīng)典語句,每天只需帶領他們讀上三五遍,一周下來,就能倒背如流了。收益最大的當然還是我,跟著學生一起學,一起背,我覺得輕而易舉,而且對《論語》的理解也深入了一些。我從中還學會了許多做學問和做人的道理。原本以為離我們很遙遠的'大道理,卻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我從“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敝忻靼琢恕懊舳脤W,不恥下問”的道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告訴我們要有謙虛的態(tài)度和務實的作風;“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也!弊屛抑懒藦土暸f知的重要性;“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庇质刮叶昧藢W習和思考是相輔相成的;“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眲t向我們解釋了何為“好學”。 原來這些高深莫測、枯燥無味的語句卻是那么的貼近我們的生活,它直接影響著我的工作和學習。我覺得讀《論語》,就像喝咖啡一樣,起初感到很苦澀,但只要堅持,就會覺得越品越香,越品越有味。
我很欣賞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愛待人”的思想,從這本處處體現(xiàn)“以仁為本”的書中,我學到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捌渖碚,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弊屛叶昧宋覀兘處煘槿藥煴淼闹匾刮艺嬲斫饬恕吧碚秊榉丁钡牡览;“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告訴我們誠信在一千多年前就被人們重視,在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的今天,它仍被人們所信奉;“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先行其言而后從之”則讓我們做“語言的矮子,行動的巨人”;古往今來,君子與小人總是并存的,那么,君子與小人有什么區(qū)別呢?“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薄ⅰ熬雍投煌,小人同而不和!弊x完這幾句話,相信你心中就不會有什么疑問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闭f得更好,它適用于任何時候。從大處說,一個國家如此;從小處說,一個人也是如此,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居安思危的意識,正所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也。這些短小精辟的古文,向我們闡述了許多有意義的人生哲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睍r間過得真快,一晃一年過去了,我的學生也積累了不少《論語》短句,我原本以為他們只是小和尚念經(jīng),并不能領悟其中的道理,沒想到這學期剛開始,就有一個學生給了我莫大的驚喜。那是我在上《一株紫丁香》一課時,當我講到“夜深了,老師還在伏案工作,她正在為明天上課做準備”的時候,突然從教室的角落里,傳來了一聲拖腔拖調(diào)帶有稚氣的聲音“傳不習乎?”我在驚訝之余,更多的是喜悅。我為我當初的選擇而高興,我為我的學生而驕傲。這個學生居然能學以致用,盡管只是一小句,盡管只有一個學生,但是當時我覺得那是世界上最美的聲音。這個聲音給了我動力、給了我信心,我會和學生在閱讀的道路上繼續(xù)走下去,而且我們會將之看作是一件快樂的事,因為我們懂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論語讀后感 篇6
予觀《論語》,略有所悟,抒感于懷。
今之眾人,皆以污為丑也。河中之物,盡經(jīng)百日風霜雪雨侵凌,然不為所動,非若以人力除也,不蝕也!且河中之物方可聚少成多以成其害,何況人乎?孔子嘗云:“損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狈步裰娙擞o其身乎,必得省其心,除異己,于益友,必先言而有信,不可為之事,不輕諾。凡數(shù)失其信者,必不可信也,若執(zhí)意親之近之,予以仁德之心,日后必有所患,故言:交友需謹言慎行,去污近潔,方為正道,自昔至今,如是者多矣!正如蘇軾之友,于其見謗辱下之獄之際,訪獄而諫書于上者,屈指可數(shù),然懼受遷而敝之者謂之多也!更甚者徒慕生恨而上書誹謗于上,譬如沈括,且不言為坡之密友,竟與坡與之離別所贈以為念之辭謗己軾譏諷朝庭之罪,可恨哉?再如舒亶,不知恩圖報罷矣,卻借潮風將恩公推于困境,亦不心生痛哉?此等居心叵測之人,安能與之為伍?假孔圣人之言:“唯小人難養(yǎng)也!”古之訓誡,不可不自深省也。
去其污,而后則潔其身。是為君子,必將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然小人反是焉,古之有秦檜謗岳飛者,今有華人學者辱李鴻章謂之辱國己為國之奸者,皆為小人也,然正是小人當?shù)溃攀构磐醭笔в谝坏,乃使王朝性命堪憂,也嘗有古今君王,為己一席之位,大舉討伐,于百姓之命于不顧,此雖為一國之君,吾亦謂之小人也!小人雖小,然其力大無窮。如若今之眾人皆以私心面試,徒牟私利,侮他人之正,是以謂之焚他人并已于無形也!此類人物,終其一生活于痛苦之中,雖有所樂而不可謂之樂也。故必以“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為誡,結(jié)其身旁。
身已潔,還需更其咎?鬃釉疲骸叭朔鞘ベt,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生而為人,有錯是必然,然錯而不能改之,無必為之愚也,然將錯就錯,終毀其一生者,甚是愚拙!正如孔子所言:“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也皆也之;更也,人皆仰之!彪m歷經(jīng)磨難,或受盡肌腐之痛,但能磨練心志,脫胎換骨,或更其性而成君子之名,何樂而不為也?
更其咎,撥開云霧便可見藍天。我曾求解于人:“曷以人活于世為痛而必活之?”眾人皆謂余曰:“生之求為求樂,雖苦,但也樂!”然余不解,吾也曾求于書,書中有言:“是為活,為其本也,而非為外物也!”余亦不解,吾曾想,世間百態(tài),雖是世殊事異,但性相近,可否有人如我這般惘然?然正有也!覺察人生而為累,于萬物浮沉間時起時落,終歸塵土,便益惘,不知生之為何?故每每受挫,不知焉置身心,于周遭之事皆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日積月累,這是埋怨重重,求生無念,但求一死,以解今生之痛,忽一日偶的一句:“不有博異者呼?為之,猶賢乎已!”頓時大徹大悟,命也,揮之即來,霍之即去,生于塵土,末于江海,其生之本于死也!一生一世,往復紅塵,繁華虛榮咸渡但求不枉今世,走得坦然。故而積怨愈深則求生之念愈深也!方得知:人生本無意蘊,索知一切,皆人附也!若欲究察人生之道,必得于知其不可處而為之;若欲求生無所惑,不若孔圣之行,也必得,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修行數(shù)年,便可得也,孔子方四十而不惑,更且常人乎,唯有耐心等待,方得始終,唯有搏擊,方能撥開云霧,打開心靈之窗擁抱藍天。
雖去污,潔身、更咎、撥霧,然不能成仁,俟此四大污、侮、誤、霧皆空,仁可全矣!余深感于懷,抒發(fā)其想,然執(zhí)念之深,不能出也!余生不求能看破紅塵,做個瀟灑之人,但求身臨絕境時能得之坦然,失之淡然,處之安然。不求前程似錦,但求花開花落我都在為夢想而奮斗,不求家財萬貫,但求在臨時之際可無欲無求。
生而為人,本在為人,為人而活方為人之本性,人生本困乏無味,因為愛人,乃賦予生的'意義,愿今之眾人能真認自己的錯,莫論他人非,并非施惡會生其害,唯因他非即我非,同體名大悲,浮華塵世萬物皆有盡時,若能聞名于世,也是一種重生。
論語讀后感 篇7
孟子云:“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
孔子生于春秋末年,雖出身貴胄然垂髫喪父,束發(fā)失母,幸得賢母教而成英才。時倍臣當?shù)廊诵牟还,有禮崩樂壞之勢,故此論語出。
論語之術者,莫非修齊治平也,前人述備亦,余若附庸贅述,恐畫蛇添足乃至取枉錯直,使直者枉,所以另辟蹊徑以大略觀之,一者取巧避拙,以免貽笑四方,二者拋磚引玉,以求大家新說。
講《論語》就不得不提到另一部經(jīng)典,那就是柏拉圖的《理想國》此作著時正值雅典城邦衰落。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爆發(fā)后,更有傾頹之勢,與春秋末年禮樂崩壞如出一轍。在相似的歷史背景下,柏拉圖與孔子都架構(gòu)了一種等級分明秩序井然的理想體制,不同的是柏拉圖將權(quán)杖交給哲學王,而孔子卻主禮法以為宰者。這種以禮法道德為結(jié)構(gòu),以高尚個體為單位的社會模式,為日后中華文明的政治文化生態(tài)奠定了基調(diào)。
“禮法”是不同等級的不同行為模式,“道德”則是調(diào)節(jié)社會關系的潤滑劑,此二者是先賢為促使整體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最優(yōu)策略,圍繞這兩點展開,愚以為《論語》貫穿始終的主題是社會分工與合作。顏淵篇齊景公問政于孔子?鬃訉υ唬骸熬汲,父父,子子!边@里所論述的就是人們在社會關系中應各司其職,在其位,謀其政。承此而啟后者遂有西漢大儒董仲舒之綱常說,可以說綱常不啻為《論語》中描述的社會模式的總結(jié):君臣、父子、夫妻。層層遞進,權(quán)責明確。而仁、義、禮、智、信中除“智”存利己屬性,其他的品質(zhì)皆有益于他人且能緩和社會關系。論語學而篇中更有:“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一個溫和忠厚謙卑的君子形象躍然紙上。倘若世人依此道而行之,則衣冠安坐于廟堂,黎元勤奮于田畝,每個人各行其政又互相合作,如果將這些君子置于社會的大機器中,社會就會愈發(fā)穩(wěn)固,在生產(chǎn)力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穩(wěn)定的社會具有最高的生產(chǎn)效率。這也是孔子的終極政治抱負。可以說孔子之于封建主義就如同亞當。斯密之于資本主義,馬克思之于社會主義。
孔子在世人心中的形象,不是縱橫捭闔的政治家。也并非馳騁疆場的軍事家。而是一位諄諄善誘,誨人不倦的教育家。以至于后世皆稱其為“萬世師表”!墩撜Z》也大多數(shù)以學生求問于老師的體裁來表達孔子的思想。為何教育在儒家學說中如此重要?究其根本乃教育是孔子實現(xiàn)其政治抱負的最重要的手段。教育將禮法道德變成社會共識,傳遞儒家理想的`社會結(jié)構(gòu),培養(yǎng)溫文爾雅的君子。在漫漫長河之中教育是儒學戰(zhàn)勝諸家學說取得最終勝利的原因之一,也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關鍵,當歐洲的知識還被用晦澀艱深、詰屈聱牙的拉丁文撰寫、用昂貴的羊皮卷束于宗教僧侶之高閣時。我們已將智慧的種子撒遍整個東亞文化圈。中國在歷史中長時間領先于世界也正因為此。而私學之風的盛行則濫觴于《論語》。子曰:“自行束脩以上者,吾未嘗無誨也。”將知識廉價化、去壟斷化,孔子可謂居功至偉。
至此,《論語》中所蘊含的社會模式的邏輯關系就敘述完備。一個由禮法法與君子構(gòu)成的和諧的社會機器通過教育進行傳承。經(jīng)過一代又一代如董仲舒、程煜、朱熹這樣大家的完善,儒學的理論與《論語》中的社會結(jié)構(gòu)越來越適應于封建王朝的統(tǒng)治,這種完善的結(jié)構(gòu)使中國的封建社會異常穩(wěn)定,以至于明清時期我們甚至被這種強大穩(wěn)定反噬,當然此為后話,并不在此篇的討論范圍之內(nèi)。
余幼時就嘗讀《論語》,不過心智未開,只解只言片語。今日再與夫子談心,心胸豁然開朗。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笨磥斫袢辗蜃又覒嶃。其實剝掉“大成至圣文宣王”“褒成宣尼公”之類的金衣,夫子是一個很可愛的有血有肉的鮮活的人,如果用《論語》來描述他,我愿取“君子坦蕩”四字。不遮遮掩掩,不裝腔作勢。不攀附權(quán)貴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重感情,卻有原則。對弟子的死悲痛欲絕卻不欲奢葬,甚至拒絕用槨。有時發(fā)發(fā)牢騷“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边不忘揶揄子路。與古人交心,實在有趣。
論語讀后感 篇8
南懷瑾先生著作《論語別裁》中南師有談到“才具、學識、品德三者具備,這就是孔子所講的‘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有感于現(xiàn)在學校教育中過分注重“學識”而忽略“才具、品德”的培養(yǎng),談幾件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小事。
記得女兒剛上幼兒園那會兒,就象一朵帶刺的玫瑰,不合群、不排隊做操、不和其他小朋友玩。我問她為什么?她說幼兒園的活動限制太多,游戲很幼稚,她不喜歡。老師則說這孩子是不是精神有問題,經(jīng)常眼神迷離,小小孩子經(jīng)常一個人沉思,不合群。但是孩子在家有說有笑,怎么到了學校就變了一個人似的?
我分析了一下原因:在幼兒園兩個老師管三十多孩子,女兒從老師那里受到的關注少了,得到的愛少了,受到的限制多了,因為不聽話被批評,被冷落了。作為家長,怎么辦呢?第一要體諒老師的難處,孩子不聽話,很難讓老師不批評;那就期望老師多愛一點孩子吧,我選擇了和老師處好關系。
首先,在老師面前承認孩子的缺點,希望老師多擔待。但在孩子面前還是以鼓勵優(yōu)點為主。我積極參加幼兒園組織的各項活動,報名成為家委會成員,配合老師排練一些親子游戲。記得很清楚的一次是元旦晚會,我們幾個家長、老師還有孩子一起自己準備道具,排練節(jié)目,其樂融融,真的和一個大家庭一樣。老師和家長熟悉之后,自然對待孩子更有耐心,關愛多了,批評少了,孩子很快融入了班集體。
另一件事是女兒上小學了,因為平時自由散漫慣了,教室里坐不住、說小話、寫字東倒西歪、下課打鬧,老師沒少到我這里告狀。我呢,一概頂住,從不告訴孩子這種事。只是孩子在家里寫作業(yè)時,我提醒孩子坐姿,而且是以保護眼睛為理由。那時我每天和孩子一起做眼保健操,其實就是希望孩子做事認真些。我扮成近視眼,故意看不清視力表等等,邊游戲邊提醒吧。真應了葉曼老師的一句話“家庭教育中,不談道德,只言利害”。批評也是以利害為基礎,不針對品德批評,因為孩子的可塑性太強,做錯了事,大部分不是品德問題,而是無意的。經(jīng)驗不足,喜歡嘗試,調(diào)皮,分不清輕重緩急都可能犯錯誤。終于孩子在三年級下學期,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長大了。字寫得板整了,學習主動了,開始在家中的飯桌上批評其他不守紀律的同學了。
再說說兒子打人的事,我作了點細分:內(nèi)外有別。兒子到外面打其他小朋友,即使其他小朋友不還擊,我也要以同樣的方式打他,并告訴他,被別人打是很疼的,幾次下來,孩子就不打外人了。但在家里,兒子有時打我,只要不太疼,我認了。第一因為我在外面打了他,第二他有姐姐,姐姐有時打他,他不敢還擊,可能有負面情緒積累,我算是他的出氣筒,F(xiàn)在我們父子經(jīng)常打鬧,當然每次都是以我的“失敗”告終,都成游戲了。因為有打鬧,個人覺得還是跟兒子親。
在家庭教育中,有一個無解的`問題:學校作業(yè)太多。我為此請教過心理學教師。他說:“沒辦法,家長替孩子做點吧!”后來孩子有問題請教我時,我一看如果題目很簡單,我就說:“哎呀,這題很難,讓我好好想想,你最好再讀一遍給我聽聽!蓖⒆釉谥刈x題目中就說:“行了,老爸,我會了”。如果我看這題很難,不適合孩子做,我就說:“這題簡單,你照我說的寫就是了”。孩子不放心的問:“這樣行嗎?”我說:“沒問題,如果錯了,回頭找我,我問你老師去”。
另外告訴大家一個秘方:兒子小時候經(jīng)常腹瀉,用培菲康治標不治本,今天用藥今天管用,明天不用照常腹瀉。后來經(jīng)其他家長推薦,用嬰兒健脾散,非常有效,標本兼治。因為腹瀉與脾虛有關,健脾才對癥。
有感而發(fā),寫的很隨意,但是有南師太湖大學堂的教育宗旨:才具,學識,品德三者具備,我們就會少走彎路。細細體會自己與兒女之間的因緣,不被“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欲望所迷惑。
論語讀后感 篇9
我們每天都在學習,卻很可能不曾認真思考過什么是學習,又是為什么而學,有人認為,學習是學習者把外界知識內(nèi)化來提升自我的過程,也有人認為學習就是收集、積累各種信息,并進行思考,可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這些不同的觀點,也引起了我對學習的思考。
孔子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重點在于學以致用。孔子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意思是說,品德不去修養(yǎng),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jié)合,這才是我們憂慮的啊。由此可見,讀書的目的,不是在于死記書本,強搬硬套,而在于學以致用,在于實踐。
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边@句話的意思是古人學習是自身道德修養(yǎng)的需求,今人學習則只是為了炫耀于人。古人學習,是為了提升自我的道德修養(yǎng)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們希望可以為了國事,為了天下,施展自己的抱負,希望通過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能對國家安定,天下戰(zhàn)亂貢獻一份力量;而處于這樣一個和平年代的我們,有多少人學習是為了國家做貢獻,又有多少人是為了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才去學習,想必現(xiàn)在的人們,普遍都是為了將來謀求一份好工作,每個月拿著差不多的收入,來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質(zhì)罷了。
“不學禮,無以立”這句話正簡潔的顯示了學禮和修身的高度同一性,孔子說,那些不追求吃喝、不追求安適、做事勤勉而言語謹慎、“不遷怒,不貳過”,能接近有道德的人來匡正自己過失的君子,才能算得上是好學之士,正如孔子最喜歡的`顏回一樣,“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體現(xiàn)顏回安貧樂道的品質(zhì)的同時,也體現(xiàn)出了孔子對于君子之道的高度肯定和贊揚?梢,完善品德修養(yǎng)是孔子賦予學習的一種非常重要的社會人生意義。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老夫子一言道出學習之真諦。學與思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學習的過程中,注重反思,總結(jié)教訓和經(jīng)驗,智慧學習,體味學習中的快樂。古今能成大事者,往往能在各種各樣的學習方式中、豐富多彩的學習內(nèi)容中,以智慧的眼光去選擇。凡是智慧學習的人往往能以自己的思維、獨特的見解去理解知識、消化知識,而不是只會一味地囫圇吞棗、死搬硬套,使得學習事半功倍。同樣,智慧學習的人,其思想高度不再是以自己為中心,而加于整個社會、國家,乃至世界。于學習中,品嘗人間百態(tài),并反思自己的言行,悲天憫人,由此,人格魅力,道德修養(yǎng)都得以升華。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碧岬綄W習,想必現(xiàn)在很多學生對這個詞最深的概念就是這是為了家長而學,為了老師而學,為了成績而學,為了工作而學,這才不得已而為之,而孔子認為,這都不如樂于學習,主動學習的人,作為萬世師表的他,卻自謙“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可這正是樂知的最好體現(xiàn)啊,這樣的人少之又少,所以他才會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作為君子,不能囿于一技之長,不能只求學到一兩門或多門手藝,不能只求職業(yè)發(fā)財致富,而當“志”于“道”,要從萬象紛呈的世界里邊,去悟到那個眾人以下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從而以不變應萬變。在孔子看來,只有悟道,特別是修到天道與本心為一,才有信仰,才有駕馭各種復雜事件的能力,才能擔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任,以不變應萬變。一旦明道,即朱子說的格物致知,也是王陽明講的致良知,則可以持經(jīng)達變,抱一應萬,待人接物事事可為,“君子不器”,并不是說可以脫離實際,忽略現(xiàn)實,因為陰陽一體,道器不離,悟道總是在器中,悟道后還是在器中運用。
所以我認為,不如以學為友,勤勉于學習,樂于學習,主動學習,才能是我們學生目前所能達到的學習的最高境界。(李沛烜)
論語讀后感 篇10
讀《于丹〈論語〉心得》,讓我領略到的是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一種處理領導關系、同事關系的心態(tài),是一種融入在現(xiàn)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
大多數(shù)人都會覺得論語難懂,給人一種枯燥的感覺。而于丹教授卻用通俗易懂、樸實無華的語言和一個個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對《論語》中孔子的一些為人處事作了經(jīng)典的詮釋。使我們對幾千年來的傳統(tǒng)文化有了一個再認識,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們的眼中變得清晰、親切而溫暖。對我的生活觀、為人處事觀、教育教學觀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x于丹《論語心得》
于丹教授是這樣明確地闡述自己的心得:“《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我最欣賞的,也就是于丹教授對《論語》的這種簡單,快樂的感悟。
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這說明社會環(huán)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于丹教授告訴我們《論語》中對交友有非常明確的標準,謂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也就是說,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這三種好朋友的標準是什么,會給我們的生活、事業(yè)帶來什么樣的幫助;而那三種壞朋友又是什么樣的,會給我們的人生帶來怎樣的影響,我們又該怎樣來分辨好朋友和壞朋友呢?
其實,人這一生中,有什么樣的朋友,就能直接反映他是一個什么樣的為人。因此,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也就是我們經(jīng)常說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他(她)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從這樣一個外在的環(huán)境中,可以看到他自己內(nèi)心的價值取向。那么論語中鼓勵交什么樣的朋友呢?很簡單,孔子說:在這個世界上,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損矣。
損者三友,益者三友,它告訴你,人這一輩子,做的.所有事情,內(nèi)心是應該以朋友作為一個坐標的。這種標準,有可能是防微杜漸的,不見得這個朋友作出多么傷大雅的事情來,哪怕就是一個苗頭,你就會覺得:這個人做我的朋友,可能是我的危險。
無論是孔子的《論語》還是于丹的讀后感,都說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與內(nèi)心。如果一個人在當今的社會中,反省自己的行為,而能夠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實在是極不容易的事情。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自己的內(nèi)心選擇能力強大,明白如何取舍,一個人內(nèi)心對自己要求嚴格一點,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平時大家老說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窩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憫別人的過錯,可以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想問題,因此只有給予才會帶給你最終的歡愉,不是說: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無論成功與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個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讓自己成為內(nèi)心完善的人。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jié),它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著我們的道德情操、品性修養(yǎng)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我想無論是古賢圣人還是于丹所想表達的意義在于,以簡約的語言點出人生大道,讓后世的子孫一一去實踐,讓那種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現(xiàn)代的規(guī)則下融合成為一種有效的成分,讓我們每一個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價值的人生,這大概就是《于丹論語讀后感》所給予我們的終極意義吧!
《論語》是傳承華夏的五千年精神財富,是凝聚在炎黃子孫心中最為神圣的精神圣殿。讀《于丹論語心得》,讓我領略到的是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一種心態(tài),一種融入到現(xiàn)代社會中的理性道德。也讓我品味了一道豐盛的精神美餐,體味生命的意義。
論語讀后感 篇11
《論語》我熟悉,于丹對于我卻很陌生。但是《論語》心得這本書使她進入了我的視線,直至成為我所敬佩的人之一。而我也很幸運地能夠在這樣一位師范大學教授、古代文學碩士的帶領下去發(fā)現(xiàn)《論語》的真諦,讓古圣先賢智慧的光芒照亮了我一個平淡的假期。
本來以為這樣一本解讀典籍的書應該是以一種說教的語氣,用很多晦澀難懂的字句來向我們闡述大道理。我開始甚至懷疑我能不能看懂這本書,能不能理解幾千年前人類留下的精神財富。但是當我翻開這本《論語》心得,疑慮便煙消云散了。正如于丹常說的,《論語》的道理是樸素的,溫暖的,他自己的解說也帶給我一種簡單而貼近心扉的感受。沒有我想象中的高談闊論,也不像現(xiàn)在的許多學者那樣咬文嚼字,弄一些專業(yè)術語、新名詞來嚇唬人以顯示他們的成就?础墩撜Z》心得,仿佛在和一位朋友聊天,所有的道理都被于丹娓娓道來,那樣一種從容謙仰的態(tài)度正是儒家所提倡的,所追求的。
這本書中穿插了很多簡短但耐人回味的小故事,令我感觸頗深。老和尚背姑娘過河的故事讓我理解了“仁者不憂”的境界;國王尋找哲學問題答案的故事讓我明白如何做一個仁愛之人;網(wǎng)球明星和女孩買頭花的故事告訴我應該以開闊的心胸去面對生命中的缺憾;茶師為了最有尊嚴的死法求教的故事更讓我看到了心靈勇敢的力量……這樣的小故事于丹還給我們講了很多,有些也許會讓我們受益終身。
對于我自身的一些困惑,我也在這本書中找到了答案。小男孩拔釘子的寓言我記憶猶新。在我們這個年齡,常常由于一時沖動而說出一些不經(jīng)過大腦的話來,傷害了身邊的人還渾然不自知。但是現(xiàn)在于丹提醒了我們說話要用腦子,做事要考慮后果。因為就像釘子敲下去,哪怕以后再拔掉,籬笆上也留下了洞,不會復原了,F(xiàn)在我一想起這句話就不覺心驚,好像忽然發(fā)現(xiàn)自己做過那么多留下悔恨的事情,只愿今后不會再這樣不謹慎地處世了。
以前我在自己受到傷害的時候總是放不下,怨恨一時難以消除。書中有這樣一段話“有很多時候,一個事情本來已經(jīng)過去了,而我們還是老在那兒想,這么可惡的.事,我怎么能原諒它呢?然后就在不斷的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傷害。”看了這段話,我頓時明白了為什么自己會因為一件很久以前的事情而那么久都不開心,原來是自己放大了傷痛而已。一個“恕”字可以使自己擁有海闊天空,何樂而不為呢?
全部讀完這本《論語》心得后,我覺得貫穿全書的思想就是注重心靈。那個有抑郁癥的喜劇演員的故事可能會給我們現(xiàn)代人很大的啟示。在紛繁的社會里,在忙碌的生活中穿梭的人們,在職業(yè)角色的外衣下,我們還有多少空間留給心靈呢?為什么在物質(zhì)越來越豐富的今天,我們生活得不夠歡欣,不夠幸福?那是因為我們的眼睛總是看物質(zhì)太多,看心靈太少。這大概是這本書最觸動我的一部分。我開始試著拋開與物質(zhì)的糾纏,聽一聽心的聲音,按照最真實的想法去行事,體驗真正的快樂。那句話已深深烙在我心里——幸?鞓分皇且环N感覺,同貧富無關,與內(nèi)心相連。
這一刻,《論語》之于我的意義,我對《論語》的看法已經(jīng)徹底改變。它不再僅僅是“三十而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些熟悉詞句的出處,而是我今后人生的心靈導師。以前我看《論語》是萬萬全全地把它當作文學作品來對待的,雖然也明白其中的一些道理,但是也認為只有在那個民風淳樸,物資匱乏的古代才適用,而對于我所處的這個人心不古的時代的意義并不大。可是于丹卻游刃有余地將這部《論語》與現(xiàn)實交織在一起,讓我們發(fā)現(xiàn)這本語錄竟然可以穿越千年,在過去、現(xiàn)在甚至將來的任何時刻都能引導幫助我們。只要以不同的角度來看,他就適用于我們每個人所經(jīng)歷的每一件事。而我們這些中國人,更應該為了血液里流動著儒家的博大精深而自豪。
我想以序言里的一段話來結(jié)束:正因為有了生活的五彩繽紛,理論的灰色才不顯得死寂;也正因為有了思想的高貴純粹,紛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疑嵘肺,而多彩保證了活力。這也就是和諧。
論語讀后感 篇12
十四章,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本章說明做人先要知道做人的根本是什么,本立而道生,知本就會知道做人的道理。通俗地說,這句話的意思是:人不應該擔憂自己在社會上地位如何,而應該憂慮的是自己做人的根本是什么;人不應該擔憂人家不知道自己,而應該探求的是有什么值得叫人家知道的(能力、德行)。須注意的`是“患”“立”“知”等字的意義!盎肌痹凇墩f文解字》是“憂”的意思;《論語·憲問》有語:“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這句可與本章相互參照解釋!洞呵锓甭丁ぬ斓罒o二章》曰:“是故,古之人物而書文,止于一者謂之忠,持二中者謂之患,患人之忠不一者也。不一者,故患之所由生也。是故,君子賤二而貴一。人孰無善?善不一,故不足以立身。治孰無常?常不一,故不足以致功。詩云:‘上帝臨汝,無一爾心’。知天道者之言也! 一心為忠,二心為患,至善為忠,可以立身。忠心無患即知天道。而孔子所言不在于患得患失的功利心、名位心而在于認真思考人的立身之本在于天道,也即做人之道。立是會意字,甲骨文中“立”象一人正面立地的形象。立的本義是筆直的站立、立足。“所以立”就是以所立,依靠什么站立的意思。這里面又有兩層意思須要思考,一時憑什么立身?二是立身立什么?在儒家看來,憑仁立身,仁是內(nèi)在的立身之道。立身就是立德、立功和立言。由此,孔子之后的儒家經(jīng)常把所以立解釋為推己及人的為己之學。知是知道,知名等意思,這里是知名的意思。莫己知也是倒裝語序,是己莫知的語序,意思是自己不知名,為可知就是可以知名的,可以叫人知道的。后人對此章解釋甚多,僅取宋代朱陸學派觀點與諸君分享之。
宋儒錢時在《融堂四書管見》中說:“立與可知指君子自治之實耳,非為外也。無位為患,則所謂立者必荒;寄阎,則所以可知者必略。立者,確乎不可拔之名。是所學實事即所謂可知者也。”錢時之學出于陸九淵之徒、楊簡之門。朱陸為學稍有不同,朱熹在《集注》中說“所以立,謂所以立乎其位者;可知,謂可以見知之實。程子曰:‘君子求其在己者而巳矣’!睆堓Y《癸巳論語解》曰:“患所以立、求為可知,皆為己者之事也。立者,所以立其身也?芍撸瑢嵵诩赫咭。若有患其位與人莫己知之心一毫之萌,則為徇于外矣。不患無位而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而求為可知,則君子為己之學,蓋可知矣。若曰使在己有可知之實,則人將自知之,則是亦患莫己知而已,豈君子之心哉?”《朱子語類》卷二十六,朱熹云:“這個須看圣人所說底語意。只是教人不求知,但盡其在我之實而已?词ト苏Z意了,又看今人用心也。有務要人知者,只是看這語意,差便要如此。所謂求為可知,只是盡其可知之實。非是要做些事,便要夸張以期人知。這須看語意,如居易以俟命也。只教人依道理平平做將去,看命如何。卻不是說關門絕事百樣都不管,安坐以待這命(賀孫)!
看來,“打鐵先得自身硬”,儒者深諳此理。古人總是愿意以德服人,通過主體自身的內(nèi)在的自我激勵作為人生的動力,通過自身的光明德行來影響人,通過實際行動來感召人。正因為儒學是通過內(nèi)在的道德價值的確立為導向的人生學問,所以儒學是實實在在的為人之學,而不是追名逐利成功之學。追古撫今,當放棄了做人求善的價值立場以及程序的正當性時,在價值多元化的今天,一脫成名,以寡鮮廉恥為榮就見怪不怪了。而正是在喪失了社會基本價值的前提下,容忍不道德、甚至縱容無恥的社會寬容導致了整個社會的冷漠悲哀,人在道德與不道德之間徘徊、患得患失加重了現(xiàn)代人心理負擔和精神負擔,人不忠于自身內(nèi)在的獨立的道德主體性,就必然會沉淪在患得患失的“俗煩”之中,且必將永遠沉淪下去。
【論語讀后感】相關文章:
[論語讀后感]論語讀后感03-30
論語讀后感,論語讀后感高中11-27
《論語》教案02-17
《論語》的教案03-04
論語讀后感06-13
《論語》讀后感【精選】07-05
論語的讀后感01-02
《論語》讀后感01-10
《論語》讀后感[精選]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