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傳習錄》讀后感【通用】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傳習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身驚才,一生跌宕;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睙o疑是對中國歷史上最后的“三不朽”圣人王陽明一生的最為貼切的評價!叭恍唷弊钤缫娪凇蹲髠鳌は骞哪辍分小疤嫌辛⒌拢浯斡辛⒐,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庇诘,王陽明克己復禮、開風化俗、教導人民;于功,僅用三十五天武平定寧王之亂;于文,其弟子著有《傳習錄》,發(fā)揚其心學之思。因此,《傳習錄》的深入閱讀對于理解王陽明是必要的。
《傳習錄·陸澄錄》中寫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學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币鉃橹切械拈_始,行是知的完成,類似于事物的一體兩面,相互依存又密不可分,是故在心學理論中,“知行”常被視為一個整體,“知行合一”則是其認識論的命題。知必行,行必知,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行合一是一條普遍必然的規(guī)律而非一個建議,“知饑則食,知渴則飲”,這便是知行合一的道理。就如同我們皆深知學習的重要性卻仍忍不住貪玩,這并非知行不合一,與其說是我們知道學習的重要性倒不如說我們更知道當下玩樂帶來的愜意,于是我們選擇即時性的玩樂而并沒有選擇帶有滯后滿足欲望的學習。
對于人的善惡之辯,中國古代哲學有性善論和性惡論之分,但王陽明認為“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人心本無善惡之分,人的“良知”才是心之本體,正因世間有惡,恪守“良知”守善守仁才有其所存在的意義。正所謂“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破世間之惡亦是如此,恪守“良知”可為善去惡。但若是因世間有惡而選擇同流合污一起欺壓良善,則是讓“良知”誤入迷途。正因為世界如此,人的“良知”、善、理想,才有存在的意義,恰如一葉扁舟在茫茫大海中守護微弱的秉燭之光,終有一日將成燎原之勢。
王陽明心學在當代興起的重要性正如《論語》所言:“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不仁者就是心沒有安頓好的人,即心中無仁之常體。在經(jīng)濟社會快速發(fā)展的今天,物質(zhì)需求正在直升天堂,人們的精神卻在直下地獄,幫助我們整個民族重新找到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根本,可能就是陽明心學在當代興起的意義所在吧。
【《傳習錄》讀后感】相關文章:
《傳習錄》讀后感04-05
傳習錄讀后感03-05
《傳習錄》讀后感12篇04-22
《傳習錄》讀后感(12篇)04-22
傳習錄讀后感12篇03-10
《傳習錄》讀后感11篇04-11
《拿破侖轉(zhuǎn)》讀后感_讀后感01-10
《阿凡提的故事》讀后感_讀后感01-10
禮記讀后感,禮記讀后感11-27
論語讀后感,論語讀后感高中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