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后感17篇【必備】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論語》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語》讀后感 篇1
寒假里斷斷續(xù)續(xù)地讀完了《于丹心得》,于丹認為孔子只有溫度,沒有色彩。她說的沒錯?孔子讓我感到溫暖,他就像一位有著溫暖大手的長者。讀著這本書,就像和這位老人并肩走上了一段旅程,他引領我欣賞沿路的風景,樸素平和地述說他的智慧,撥開我的疑惑,給予我前行的力量。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像一杯茗茶,清香、甘醇;也像一塊溫潤的玉,優(yōu)雅、謙和。他閃著柔和的光芒,照亮我的世界,使我的世界靜了下來,慢了下來,沉淀了下來,讓我放慢了匆忙急促的腳步,慢慢發(fā)現(xiàn)了世界的美麗,呼吸純凈的空氣,跳出自己的舞步。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說的真好:“我們心靈所需要的快樂生活!”現(xiàn)在的我們總是被各種各樣的事物誘惑,總是迷失于別人的眼中,別人的世界里?赡芤驗閺男×晳T了被拿來和別人比來比去,從學習成績到穿衣長相,我們在比較中長大,我們習慣了從別人的眼中找自我,找快樂,找成功。所以我們早已忽略了我們的內(nèi)心,我們的快樂,我們的感受,以至于忘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自我。前幾天奧斯卡頒獎典禮剛剛舉行,李安導演再次獲得最佳導演獎,我為此歡欣雀躍,不禁回顧他的電影之路。從三次才考上大學到兩次獲奧斯卡獎,沒人知道當年的李安受盡白眼,他曾靠著妻子微薄的收入,在家當起了“家庭主婦”,他一度想要放棄電影委曲求全改學計算機。而李安的妻子察覺到他的消沉;那一夜沉默后,第二天妻子上班前留一句話給李安:“安,要記得你心里的夢想。”李安是幸運的,他有一個好妻子了解他,愛護他,幫他守護他的夢想;李安也是智慧的,他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快樂,尊重自己的感受,跟隨自己的夢想,雖有波折,但什么也比不上與夢共舞的歡愉。同樣和奧斯卡有關,楊瀾專訪湯姆·克魯斯,湯姆·克魯斯說:“我是為了觀眾拍電影,我是為了娛樂觀眾來拍電影,而不是要得到什么結果。得(奧斯卡)獎固然很好,但跟我拍電影做演員是兩回事。我為別人得獎而高興!庇诘ふf:“物質的.東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當一個人認清了自我,了解了自己的內(nèi)心,自己的價值,也就可以像孔子所說的那樣不怨天,不尤人,不為外物所動,用一種淡定的力量去應對世界了吧。
上學期期末學校請了金琰老師做家長課程報告,金老師的一段話觸動了我的內(nèi)心。金老師說:“一個班有那么多孩子,為什么只有一個班長?我要是班主任,我們班有多少孩子就有多少班長!因為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每個孩子身上都有與眾不同的優(yōu)點,我們不能一刀切的去比較,更不能拿孩子的缺點去跟其他孩子的優(yōu)點比較,這樣比出來的孩子只會越來越不敢抬頭,他不會自信,不會快樂。到時我們班會有,高個子班長,大眼睛班長,亮眼睛班長,尖鼻子班長??”這段話深深的震撼了我,“人人班長”,這是多么特別,多么有力,多么震撼的想法。每個人都是班長,不比較,不看別人,認清自己,自信,快樂的管理自己,學習生活,這該是一件多么快樂幸福的事情。這不就是君子的境界嗎?看重自己的內(nèi)心,完善自己的內(nèi)心。清楚的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才不會在別人的夸贊和指責中走失。有句話說:教育就是把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忘掉,剩下的那一部分。身為人師,不僅僅要教會知識,最重要的是教會孩子自信,交給他們認識自己、尊重內(nèi)心、做最好的自己,從而快樂生活的君子之道。我們做教師的意義和價值不就體現(xiàn)在此嗎?
于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把人生之道變得簡簡單單;把我從紛繁嘈雜的世界中領出,讓我回過頭來,面對自己,審視自己,認識自己,接受自己,做回自己。淡薄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閑適的心態(tài)是我應該具備的生活狀態(tài),我將帶著這份安靜的歡愉,和孩子們在圣賢的光芒下共同成長??
《論語》讀后感 篇2
一提起《論語》,首先讓人想到的是“之乎者也”的儒家思想,我從沒想過要和它親密接觸。但自從聽了幾次于丹教授的講座以后,我卻改變了看法。是于丹教授那激情飛揚的講解和她對《論語》全新的解讀,讓我對《論語》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我也走進了《論語》。
起初,我是借著注釋閱讀的,但還是覺得是懂非懂,而且怎么也記不住,于是,這本書就被我放到了書架上,從此它被塵封了。時隔不久,我校開展了“經(jīng)典閱讀”工程,于是,我重新捧起了它,我還準備和學生一起背誦《論語》。有人懷疑:這是不是太深奧了?讓學生不解其義地死記硬背,有意義嗎?我說“試試吧!古人從小不都是從背誦《大學》、《中庸》開始的嗎?”于是,我們就進行了嘗試,沒想到效果還不錯,學生背得很輕松。每周要求學生背誦的三句經(jīng)典語句,每天只需帶領他們讀上三五遍,一周下來,就能倒背如流了。收益最大的當然還是我,跟著學生一起學,一起背,我覺得輕而易舉,而且對《論語》的'理解也深入了一些。我從中還學會了許多做學問和做人的道理。原本以為離我們很遙遠的大道理,卻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我從“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敝忻靼琢恕懊舳脤W,不恥下問”的道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告訴我們要有謙虛的態(tài)度和務實的作風;“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也!弊屛抑懒藦土暸f知的重要性;“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庇质刮叶昧藢W習和思考是相輔相成的;“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眲t向我們解釋了何為“好學”。 原來這些高深莫測、枯燥無味的語句卻是那么的貼近我們的生活,它直接影響著我的工作和學習。我覺得讀《論語》,就像喝咖啡一樣,起初感到很苦澀,但只要堅持,就會覺得越品越香,越品越有味。
我很欣賞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愛待人”的思想,從這本處處體現(xiàn)“以仁為本”的書中,我學到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捌渖碚涣疃;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弊屛叶昧宋覀兘處煘槿藥煴淼闹匾,使我真正理解了“身正為范”的道理;“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备嬖V我們誠信在一千多年前就被人們重視,在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的今天,它仍被人們所信奉;“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先行其言而后從之”則讓我們做“語言的矮子,行動的巨人”;古往今來,君子與小人總是并存的,那么,君子與小人有什么區(qū)別呢?“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弊x完這幾句話,相信你心中就不會有什么疑問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闭f得更好,它適用于任何時候。從大處說,一個國家如此;從小處說,一個人也是如此,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居安思危的意識,正所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也。這些短小精辟的古文,向我們闡述了許多有意義的人生哲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時間過得真快,一晃一年過去了,我的學生也積累了不少《論語》短句,我原本以為他們只是小和尚念經(jīng),并不能領悟其中的道理,沒想到這學期剛開始,就有一個學生給了我莫大的驚喜。那是我在上《一株紫丁香》一課時,當我講到“夜深了,老師還在伏案工作,她正在為明天上課做準備”的時候,突然從教室的角落里,傳來了一聲拖腔拖調帶有稚氣的聲音“傳不習乎?”我在驚訝之余,更多的是喜悅。我為我當初的選擇而高興,我為我的學生而驕傲。這個學生居然能學以致用,盡管只是一小句,盡管只有一個學生,但是當時我覺得那是世界上最美的聲音。這個聲音給了我動力、給了我信心,我會和學生在閱讀的道路上繼續(xù)走下去,而且我們會將之看作是一件快樂的事,因為我們懂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論語》讀后感 篇3
《論語》讀后感 篇4
每一則語錄雖然都寥寥數(shù)語,但多次運用反問、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頻繁使用幾個賦有表現(xiàn)力的關鍵語氣詞,使表情達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現(xiàn)力,甚至說話人的神態(tài)都栩栩如生地呈現(xiàn)在人眼前,是什么文章這么精煉,表達又這么生動、形象呢?不知道?我來告訴你,是《論語》十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溫,不亦君子乎?”
對于知識,“學”只是過程,“習”是一個鞏固的過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識,必須把“學”和“習”結合起來,只有用豐富多彩的知識點綴自己的大腦,才能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朋友從遠方千里迢迢的趕來,我們應該感到無比快樂與榮幸,我們可以取長補短,增加友誼,這樣難道不開心嗎?我們做人要坦坦蕩蕩,光明正大,不要不被人了解就杞人由天,應該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態(tài),對待事物。
我知道了怎么學習,我知道了該怎么做人,《論語》十則讓我懂了許多許多……
《論語》讀后感 篇5
《論語》,一篇充滿高尚的文章。今天,我們讀著讀著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孔子智慧般的面容,宋代開國丞相趙曾說:“半部《論語》知天下!笨梢娺@句話道出了論語在修身治國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本書上層說過,孔子。一個20xx多年的學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論、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來依然是那么的'先進,那么貼切,何以想象《論語》這本書卻通知了中國近二十一個世紀。
真理本不是辯出的,而是做出的,孔子的徒弟在徒弟把孔子曾說的話綜合在一起,寫下了這篇文章,他所說的不僅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理,還有學習的好處和如何學習。
我喜歡的一句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得像這句話所要表達中的一樣,可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卻連這一句話都做不到!
孔子,一個創(chuàng)下無數(shù)輝煌的學家,現(xiàn)在卻已成了一個歷史,但孔子仍然活在我的心中!
《論語》讀后感 篇6
《論語》是古代大名鼎鼎的儒家經(jīng)典。在古代,這可是每個做學問的人都必讀的一本書哦!這本書里編錄了孔子和弟子的言行,還有一些關于孔子及其弟子的小故事。我們可以通過它懂得在生活中如何處事,怎樣做人。讀了《論語》這本書,我就從中獲得了一些啟示。
有一次考試,我拿到考卷一看,卷面上的題目都挺簡單的。于是,我便飛快地做了起來。做完后,發(fā)現(xiàn)時間還有許多,我便東張西望起來。我看見有的同學和我一樣很快就完成了,正趴在桌上休息呢!而有的同學仍在認真地答題,哪怕做完了也在仔細地檢查。我見了,心想:是啊,做得快又有什么用呢?要效率高才行。∮袝r間為什么不檢查一下呢?于是,我又認真地檢查了起來。
沒想到,我檢查了一遍后,才發(fā)現(xiàn)原來有些題目設有“陷阱”,很容易出錯。于是,我連忙把它們都一一改正過來。剛改完,下課鈴就響了,真險!
幾天后,考卷發(fā)下來了。哈,考得還不錯,95分!而那些沒檢查的`同學和粗心大意的同學考得都不太理想。可是,奇怪的是那些平時成績好的同學這次也考得不怎么樣。這時怎么回事呢?這時,只聽見老師在批評那些同學:“做得那么快有什么用!一點也不仔細,這么簡單的題都會錯,太不應該了!”
我這才恍然大悟。突然,我腦海中出現(xiàn)了《論語》中的一句話:“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蔽乙幌伦芋w會到了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做任何事都不能一味求快,必須非常認真,非常仔細,這樣才能把每件事都做好。做事是這樣,學習更是如此。
《論語》讀后感 篇7
孔子認為,人,特別聰明和特別傻的都很少,我們大部分人都是處在中間,既不絕頂也不透頂。根據(jù)智力,他把人分為3種,一種是上智,天生聰明的人完全不需要學習就知曉一切;一種是下愚,天生愚蠢的人,無論怎么學習都沒有辦法;一種是中人,也就是指我們這樣的普通人。普通人又分為2種,即學而知之的人,通過主動學習獲取知識,第二種是困而學之的人,遇到自己過不去的坎,才會想起來去學。這兩種人都是需要后天的學習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論語的經(jīng)典對白中我們還可以捕捉到這樣一個詞圣人。圣人又是比仁人高一個檔次的了?鬃犹貏e推崇的是圣人,但是他卻不希望每個人都參照他的觀點去當圣人。這是為什么呢?其實,孔子覺得自己就當不了圣人,他眼中的圣人是堯舜禹那樣的先帝。首先,孔子認為,圣人必須是古代君王,他自己只不過是祖上發(fā)過跡,到孔子這一輩,已經(jīng)是窮困潦倒四海為家了,更談不上是什么君王。其次,圣人必須天資聰慧,不用學習就能明理明德,顯然,孔子一生都在學習,做不成圣人。因此,一般人的標準到仁人這個檔次就已經(jīng)是成功了,即使不能為官吃香的喝辣的,至少也可以像孔子那樣學富五車桃李天下了。他也是這么教育他學生的。
論語中一共有105個仁字,那何為仁呢?學生問孔子,孔子回答不一,往往具有針對性。比如他說巧言令色,鮮仁矣,對于溜須拍馬的人孔子最討厭;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要他克制自己,一切按照禮的規(guī)矩辦事;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要他善待別人,承擔幫助別人的義務。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
言也仞?鬃痈嬖V他,說話要有分寸,三思而后言;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zhí)事近,與人忠。這里孔子把仁分解成三種德性,讓他接物處事待人都要充滿敬意和忠誠。此外,孔子還經(jīng)常將仁與智、勇相提并論。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其實在孔子眼里,仁者已經(jīng)具有了智勇兩種品質。
仁人,孔子對它的解釋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仁人首先要自尊自愛,自己要有奮斗目標要有追求,其次才是推己及人,推生出愛人之心,幫助別人到達他們的理想。孔子對仁人的要求很高,他的學生輕易夠不著這樣的頭銜。仲由、冉求和公西赤是孔子3000學生中的得意門生,但是孔子對于他們的評價卻是: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說他們雖然都是治國懂禮之才,可以駕馭一方之土,但是均夠不上仁。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孔子所說的仁不是本事而是德行,一個人不管本事有多大,能力有多強,如果不能夠推己及人,仁而愛人,都不能稱之為仁。仁人要有一種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氣魄,以自己的德行來收納聚集人才。
我們現(xiàn)在學習孔子的仁學理論最終目的是要能夠運用到實際。新東方創(chuàng)始人俞敏洪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他在講述自己如何走向成功時,總是忘不了自己將大學舍友從國外拉攏到國內(nèi)和他一起打拼的一段經(jīng)歷。他說,這全是他在大學期間為他們掃地的功勞。當然,這是句俏皮話。宿舍衛(wèi)生通常是大家一起打掃,但是俞就是喜歡一聲不吭自己一個人包攬,留給大家好印象,直到他遠赴大洋彼岸找到當年的舍友時,對方還會忍不住激動地回憶起這樣一個小細節(jié)。我把它也定義為仁,雖然看似平凡微小,甚至不值得一提。但,正是這份仁義使他
們義無反顧地跟隨俞敏洪創(chuàng)辦新東方,讓他們堅信能在宿舍里為大家服務的人,自然在事業(yè)中也虧待不了當年的兄弟。仁造就了俞敏洪的人格魅力。
《論語》讀后感 篇8
五千年來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而悠悠文明長河中,璀璨至今的依然是那顆“星”——儒家的《論語》。它代代相傳、歷久彌新、永垂不朽,它就是一部經(jīng)典,我的成長因它而精彩!
說起《論語》,那可是家喻戶曉的一部經(jīng)典作品,不僅在我國廣為人知,更是舉世聞名。它是儒家的核心著作,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對孔子言行的記錄。古人曾云:“半部論語治天下。”而且,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多也體現(xiàn)出了《論語》中的禮教思想。由此可觀,《論語》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華夏子孫。
因此,這更加深了我想去閱讀它的欲望。于是,我漫步到《論語》的世界里,嘗試著去感受其中的奧秘、熏陶自己的心靈。讀后,其中的很多句語錄都深入我心,影響我至今。
小學的時候,我并不是很注重學習。雖然我在課堂上積極參與老師的問答互動,會動腦思考,可是卻很少做筆記,課本十分的嶄新,里邊除了印刷文字就如同豆腐一般白花花的。結果,好記憶不如爛筆頭,我也得到了我的“報應”,那就是復習時總是無法回憶起老師上課所講的知識點,于是成績總是處于中等偏下的水平,仿佛一株枯苗不見長勢。到了初中后,由于學業(yè)競爭的激烈,我終于明白了成績的重要性。于是我上課就一直埋頭做筆記,不肯放過一毫秒,就好像頭頂千斤重,抬個頭都不舍得?墒浅煽儏s還是不怎么理想,而且雖然做過筆記,但都好像是走個形式化,滿足自己的視覺需求,卻從未自己動過腦筋自己思考。這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警示了我。它告訴我只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只思考卻不學就會陷于困境之中。這清楚地反映出我當時的狀況,讓我明白了要把學與思結合在一起,兩者缺一不可,這樣的話,即使是事半也會功倍的。對!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我馬上調整了自己的學習方式:當老師講解例題、重點時,我就應該放下筆抬起頭仔細聽講、認真思考;當老師停下讓我做筆記時,我再拿起筆書寫。果然,經(jīng)過了幾個月的調整,我的成績逐漸有了起色,直到至今也受益匪淺,在年級里名列前茅!
這時,雖然我的成績有了較大的起色,但是在人際交往方面卻又出現(xiàn)了問題。
我和一個相處得不錯的朋友鬧起了矛盾,彼此之間相互指責,把事情鬧得沸沸揚揚的。后來,因為不想再爭執(zhí)下去,我主動向她提出了道歉,可心中卻還是憤憤不平,不能釋懷。也許她也是如此,于是我們之間又進行了不約而同的“冷戰(zhàn)”。但是,她的家長一直在調整她逃避的心理,希望她能放下往事與我重歸于好,她也明白了,也想要重拾我們之間的友誼,便趁著學習之余主動來找我互動。時間一長,我的心竟有些被觸動了,就要被她堅持不懈地關懷所感化,卻又礙于自己的面子,無法釋懷往事。這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又如雪中送炭,幫助我去解決這塊心結。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愉快嗎?是呀,她如此大度地選擇忘記我們之間的不悅,不管自己是否能成功,努力地想重建我們之間友誼的橋梁,態(tài)度非常的誠懇,若我還計較這件事、避之門外,不就顯得我是個小肚雞腸、心胸狹隘的小人嗎?于是,我慢慢地主動與她多起了互動,并且在學習上互幫互助,有說有笑,呈現(xiàn)出一派和諧的景象。我的心結也慢慢解開,踱步時如踩在云朵上輕松。
《論語》不愧是大名鼎鼎的我國的藝術瑰寶,其中的語錄幫助我改正了自己錯誤的'思想、言行與為人處世的方法。讓我明白了待人要友善,共創(chuàng)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并且要掌握好學習的方法,為國家大大小小的建設積極做準備,使自己的文化底蘊豐富強大、了解更多的知識,這樣才能承擔起自己在國家中應盡的一份責任,成為國家棟梁,能夠強國盛國。這正是我身為一名中國學生說“愛國”的強烈體現(xiàn)。
在《論語》這部經(jīng)典的熏陶下,我正在茁壯成長,我要帶著我的中國夢、滿懷著希望地去成長,爭取做一個對社會、國家有用的人。《論語》,我的成長因你而精彩!
《論語》讀后感 篇9
《論語》是孔子死后,弟子們把他平日的言行記錄收集起來,整理編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論,也有弟子們的自相問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據(jù)的經(jīng)典。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他父親孔紇,又名叔梁紇,曾做過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宰,本身屬于貴族階級下層的“士”。他的母親姓顏,名叫征在?鬃3歲時,父親就死了,17歲時母親也死了?鬃忧嗄陼r,曾做過管理倉庫(委吏)和管理牛羊(乘田)的小吏。后來孔子精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
孔子的政治主張是“禮”和“仁”的學說。他生活于春秋大變革時代,他反對以政、刑來強迫人民服從。他所說的“禮”,是一種政治秩序,他所說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規(guī)范,當然,這種仁和禮是有上下、尊卑、貴賤、等級之分的。動蕩不安的春秋時代,諸侯為了爭霸,是講究實力,著眼于利的,所以未能采納孔子“仁”的政治主張,孔子也沒有被重用。孔子師徒顛沛流離14年周游列國,于公元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返回魯國,這時孔子已是白發(fā)蒼蒼的68歲的老人了。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籍——“六經(jīng)”。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2歲。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輯錄其言論,編成《論語》一書,共20篇,計492節(jié),合計12700字。《論語》記到孔子晚年的學生曾參的死為止,其中保留著孔子生平、思想學說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學活動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國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遺產(chǎn),也可以說,它可作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書。
孔子從他的政治、哲學和心理學觀點出發(fā),認為德育的主要內(nèi)容是仁和禮。所以他主張“為政以德”,這反映了當時人的價值的提高和奴隸要求解放的時代特征。因此,孔子的'道德觀是適應時代潮流的,具有進步意義的。
孔子所謂“禮”,其核心是“正名”。在孔子看來,周禮最重要的原則是尊尊與親親。為了貫徹親親和尊尊的原則,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張,他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所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論語·顏淵》)作為“正名”的具體內(nèi)容。就是說,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為臣者要符合于臣道,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為子者要符合于子道。在等級森嚴的奴隸制社會里,上下尊卑的關系是靠“禮”來維持的。因此,孔子對于不按自己名分行事的人和事進行批評。如他批評魯國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論語·八佾》)魯國的三桓在祭祖時,唱起天子祭祀“相維辟公,天子穆穆”的《雍》詩,也受到孔子的指責。
孔子道德思想的范疇,主要是“仁”。孔子主張“仁”,在《論語》中有多重涵義。一是“仁者愛人”;二是“克己復禮為仁”;三是“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說過:孔子“這種所謂仁道,很顯然的是順應著奴隸解放的潮流的。這也就是人的發(fā)現(xiàn)!笨鬃又鲝垺叭省,孟子重視“義”,所以,孔子的“殺身成仁”(《論語·衛(wèi)靈公》)與他的繼承人孟子的“舍生取義”(《孟子·告子上》),對后世志士仁人的影響極為深遠。
孔子是我國第一個主張“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對子路、冉有的不同教育就可以說明: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
《論語》讀后感 篇10
讀《于丹〈論語〉心得》,讓我領略到的是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一種處理領導關系、同事關系的心態(tài),是一種融入在現(xiàn)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
大多數(shù)人都會覺得論語難懂,給人一種枯燥的感覺。而于丹教授卻用通俗易懂、樸實無華的語言和一個個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對《論語》中孔子的一些為人處事作了經(jīng)典的詮釋。使我們對幾千年來的傳統(tǒng)文化有了一個再認識,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們的眼中變得清晰、親切而溫暖。對我的生活觀、為人處事觀、教育教學觀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x于丹《論語心得》
于丹教授是這樣明確地闡述自己的心得:“《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我最欣賞的,也就是于丹教授對《論語》的這種簡單,快樂的感悟。
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這說明社會環(huán)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于丹教授告訴我們《論語》中對交友有非常明確的標準,謂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也就是說,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這三種好朋友的標準是什么,會給我們的生活、事業(yè)帶來什么樣的幫助;而那三種壞朋友又是什么樣的,會給我們的人生帶來怎樣的影響,我們又該怎樣來分辨好朋友和壞朋友呢?
其實,人這一生中,有什么樣的朋友,就能直接反映他是一個什么樣的為人。因此,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也就是我們經(jīng)常說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他(她)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從這樣一個外在的環(huán)境中,可以看到他自己內(nèi)心的價值取向。那么論語中鼓勵交什么樣的朋友呢?很簡單,孔子說:在這個世界上,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損矣。
損者三友,益者三友,它告訴你,人這一輩子,做的所有事情,內(nèi)心是應該以朋友作為一個坐標的。這種標準,有可能是防微杜漸的,不見得這個朋友作出多么傷大雅的事情來,哪怕就是一個苗頭,你就會覺得:這個人做我的朋友,可能是我的危險。
無論是孔子的《論語》還是于丹的讀后感,都說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與內(nèi)心。如果一個人在當今的社會中,反省自己的行為,而能夠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實在是極不容易的事情。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自己的內(nèi)心選擇能力強大,明白如何取舍,一個人內(nèi)心對自己要求嚴格一點,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平時大家老說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窩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憫別人的過錯,可以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想問題,因此只有給予才會帶給你最終的歡愉,不是說: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無論成功與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個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讓自己成為內(nèi)心完善的人。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它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著我們的道德情操、品性修養(yǎng)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我想無論是古賢圣人還是于丹所想表達的意義在于,以簡約的語言點出人生大道,讓后世的子孫一一去實踐,讓那種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現(xiàn)代的規(guī)則下融合成為一種有效的成分,讓我們每一個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價值的人生,這大概就是《于丹論語讀后感》所給予我們的終極意義吧!
《論語》是傳承華夏的五千年精神財富,是凝聚在炎黃子孫心中最為神圣的精神圣殿。讀《于丹論語心得》,讓我領略到的是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一種心態(tài),一種融入到現(xiàn)代社會中的理性道德。也讓我品味了一道豐盛的精神美餐,體味生命的意義。
《論語》讀后感 篇11
看小說的時候,有時候我會先看結局,然后再回過頭去看。讀《人皮論語》的時候,我又耐不住性子,先把結局看了。
所以,當我看到硃安世、韓嬉和驩兒在僰州一起生活的時候,我想把這本書“放到冰箱里面凍住”,這樣以后的事情就不必再發(fā)生,一切都停留在此時的美好之中。我甚至設想,憑借硃安世和韓嬉的能力,在當時建立一個富貴之家毫無困難。憑借驩兒的懂事、堅韌與聰慧,通過考試博取功名也是不難,他們組成一家人的話,可以生活得多開心呀。
可是;
可是驩兒背負著母親的遺命,已經(jīng)有太多人為他犧牲,當他背負起這個任務的時候,他的生命可能早就不屬于他自己了。
可是硃安世心中俠義為先,他父親臨終之時,把“信”這個字深深刻在了他的心里,“答應別人的事情,就要做到”,這是他為人立身之本。而且他也日夜思念著自己的妻子,心中早就已經(jīng)想要離開。
而韓嬉,美貌聰慧、重情重義,即使對硃安世情有獨鐘,此時也只是將這份感情壓在心底。她知道硃安世是怎樣的人,所以才愛他,所以才不能和他在一起。她幫助他救驩兒,幫助他找家人,幫助他……生死與共,無怨無悔。
所以他們必然要踏上接下來的`行程,注定要譜寫屬于他們的英雄篇章。
什么是仁義、勇敢、信用?
什么是愛情、友情、親情?
什么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有些人天天在說,卻一點都不做;
有些人大字不識,卻時刻身體力行;
書中有這樣幾段話:
那日,硃安世向司馬遷請教《論語》,司馬遷說《論語》是儒家必修之書、啟蒙之經(jīng),凡天下讀書之人,自幼及老,都得終身誦習?妆凇墩撜Z》司馬遷也未讀過,只偶然得悉古本《論語》中的一句:“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另有半句,或許也出自孔壁《論語》——“天下者,非君之天下,乃民之天下……”
硃安世雖不讀書,這兩句一聽也立即明白,這正與他猜測相符。劉老彘最怕的便是這等話,他獨尊儒術,是要全天下人都忠心效命于他,為奴為婢、做犬做馬,哪里能容得下這種話在民間傳習?
尤其是那日見到庸生之后,硃安世才知道,讀書未必都能謀得到利祿,反倒會戕毒人心,尤其是老實本分之人,讀了書,如同受了巫咒蠱惑一般,愚傻木呆,只知守死理,絲毫不通人情、不懂事理。
這等巫蠱之力,不但懾人耳目,更浸入骨髓。那日劉老彘試騎汗血馬時的森然威儀,至今仍讓硃安世不寒而栗,而孔家“晨昏定省”的禮儀更是讓人僵如木偶、形似傀儡。
今世儒生,一面教人恪守禮儀、死忠死孝,一面坐視暴君荼毒、酷吏肆虐。謀得到權勢,就橫行霸道、助紂為虐,謀不到利祿,則只能俯首聽命、任人宰割。
在全書的結尾部分,劉老彘和司馬遷的對話也非常發(fā)人深。
司馬遷忍不住笑起來:“禹之夏、湯之商,如今在哪里?姬姓之周、嬴姓之秦,如今在哪里?”
劉徹忽然得意道:“你拿他們來和我比?哼哼!他們哪里懂御人之道?我威之以刑、誘
之以利、勸之以學、導之以忠孝。從里到外、從情到理、從愛到怕、從生到死,盡都被我掌控馴服,誰逃得出?”
是呀,誰逃得出?
附上書籍最后“尾聲:汝心安否?”中引用的《論語》中的全文: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錦,于女安乎?”
曰:“安!
“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
《論語》讀后感 篇12
于丹老師講授《論語》心得別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圣賢,《論語》猶如高山上一顆勁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觸及。而于丹老師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通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似乎把難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備受歡迎的高檔營養(yǎng)品。他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圣人引領到了眾人眼前與今人對話?鬃記]有圣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里。他說:“孔子沒有溫度,只有色彩”。
面對人生的遺憾,我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接收下來,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為錯過了太陽而哭泣,那么你也將錯過星星了。
于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座寺廟里供著一個花崗巖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巖砌成,臺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么人們采著我們?nèi)ツぐ菽?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說,因為你只經(jīng)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jīng)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
品味人生,修身養(yǎng)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回。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閑適的心態(tài)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tài),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秘訣那樣,去找到你內(nèi)心的安寧。
在書中看到這樣一個蘇軾與佛印交往的故事:蘇軾是一個大才子,而佛印是一高僧,倆人經(jīng)常在一起參襌,打坐。有一天倆人又在一起打坐。蘇軾問:你看我像什么佛印答:我看你像尊佛。蘇軾聽后大笑,說:"我看你像攤牛糞。"表面上,似乎佛印又吃了虧;氐郊遥K小妹對蘇軾說:"參襌的人最講究是見心見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說你像尊佛,說明他心中有尊佛,而你說佛印像牛糞,想想你心中有什么吧!"
其實,我們想想,為什么生活在同一個世界上,有些人活得歡欣而溫暖,有些人卻整天指責抱怨呢我想最大的區(qū)別就在于兩人的心態(tài)不同。平時在教學過程中,我往往會因為有成績差的學生而抱怨:為什么我這么倒霉,遇上這么一個學生,班級因為有了她平均分低了好多……如果換一種心態(tài),正是因為她學習有困難,所以才更需要我去幫助她,如果每個人都很聰明,還用得上我嗎她的進步更能體現(xiàn)我的價值。
生活中會有許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許憑我們個人的力量無法改變,,但我們卻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情和態(tài)度。《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希望大家都能在有限的生命里快樂地生活!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ning),損矣!薄墩撜Z.季氏》
最近讀了《于丹<論語>心得》,于丹的講評著實讓我佩服,但最讓我記憶猶新的還是大家孔老夫子的這一句話,它讓我想了很多。
孔子很看重一個人成長過程中朋友的作用,他主張我們交正直、誠實、知識面廣的朋友,而不贊同我們跟那些性情暴躁、優(yōu)柔寡斷、心懷鬼胎的人做朋友。那些好的朋友可以在你怯懦的時候給你勇氣,在你猶豫不前的時候給你果決,在自己疑惑時幫助自己做出選擇。
其實交什么樣的朋友,怎樣與朋友相處,考驗的是我們的眼光和智慧,我們讀論語,聽于丹講論語,從中學習到的是一種明辨的能力,是寬容的態(tài)度。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而能夠選擇什么樣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樣的朋友,自己站在一個什么樣的人生坐標上,只有明確自己的目標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朋友就好比一面明鏡,可以看出自己的得失,也可以反映出自己的道德品行。當自己因為方向而迷茫時,又可以及時為你指明方向。
《論語》讀后感 篇13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這大概是做學生的最高境界吧!這“十年寒窗”應是一生中收獲學習意義最多的時期吧!這句話讓我突想到最近正在閱讀的經(jīng)典文學《論語》,如果你還是不懂得學習的意義就去閱讀閱讀這本經(jīng)典文學吧!
所謂“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閱讀了《論語》,讓我對學習的意義有所領悟!墩撜Z》是中華經(jīng)典文學之一,是一部記錄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書,由二十篇章組成,內(nèi)容大多是關于學習、道德修養(yǎng)、為人處世的一般原則。就關于學習的原則來談談,今天所需講述關于學習意義的內(nèi)容吧!
學習的態(tài)度
古人云“態(tài)度決定一切”,一個人的態(tài)度可以決定你對這事情是否能取得成功。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所謂學問愈深,未知愈重,越是學識淵博的人,越要虛懷若谷。作為專家和學者,對不知道的東西,我們不僅應當老實地承認“不知道”,而且要敢于說“不知道”。而不是為了那所謂的“面子”,而欺騙別人欺騙自己。美國現(xiàn)代物理學家費曼曾經(jīng)說過,“科學家總是與疑難和不確性打交道的,當一個科學家不知道一個問題的答案時,他就是不知道;當他有了大概的猜測時,他的答案也是具有不確性的;即使他對自己的答案胸有成竹時,他也會對質疑留有余地。”對科學家來說承認自己的無知,使自己的結論留有被質疑的余地,可以讓后人對質疑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究,是科學發(fā)展所必須的。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地“格物致知”,獲得新認識、達到新境界。使科學發(fā)展的道路輝煌燦爛。
學習的方法
解決問題時,我們都要通過一些方法才得以解決。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而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就是由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提出的。他6歲啟蒙,10歲開始讀史書、文學名著。小時候,在他祖父的教導下,他有所領悟并采取了“自督讀書”的措施,他每天規(guī)定自己閱讀一定的`卷數(shù),并且認真做筆記還寫下心得體會。就因為他的一部分筆記,后來匯成了流傳至今的著名《日知錄》一書,最后,他在每年春秋兩季,都要溫習前半年讀書筆記。就是因為這樣他不斷的復習,以“溫故而知新”成為了明末清初的愛國主義思想家、著名的學者。老師曾說過“你不是圣人,你沒有過目不忘的本事”所以當我們面對自己的學習時,我們也應該“溫故而知新”,來使自己不斷的進步。
學習的精神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學習而不覺滿足,教誨別人而不知疲倦。一位哲人說過:“讀一本好書,如同與一位高尚的人談話。”打開《論語》在我們潛意識里,仿佛見到一位穿著白色的長袍,一臉慈祥和藹可親的長者,并正看著自己的弟子。并且不斷教導他的弟子;做人要做君子儒,應該心懷天下不應有狹窄之心。做事要三思而后行,不斷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得當,反求諾己;對人要有情有義,義于比之;對己要三省吾身,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躬自厚而薄責于人......,穿越了歷史,雖歷經(jīng)滄桑,卻飽含著豐富的知識?鬃釉O杏壇,修仁德,教六藝,育弟子三千,學而不厭,集為大成;誨人不倦,育七十二賢。因此他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就因為他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使他成為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思想家、教育家。也使他的大成,也不因歷史的遷變,被歷史淹沒。
讀《論語》讓我領悟到學習的意義,讓我懂得了面對“十年寒窗無人問”之時,應懂得怎么樣去面對。面對枯燥的學習,我們應該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學習態(tài)度;應該巧用“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的學習方法;應該堅持以“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去學習。這樣就會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不再覺得學習是枯燥的了。莎士比亞曾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而品讀了《論語》這本經(jīng)典書籍,使我領悟到了關于學習的一般原則。
《論語》讀后感 篇14
孔子以禘禮為例,進一步強調禮樂文化的傳承,內(nèi)涵重于形式。這一節(jié),孔子繼續(xù)禘禮這一話題,來論證文化精神的傳承意義和作用。
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譬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故事,從中我們可以領略孔子的幽默風趣和對文化衰落的無奈。先來簡單說下故事情節(jié):
有人問孔子,關于“禘”這個禮儀的說法,和這一套學術思想的理論,它的基本精神又在哪里?孔子怎么答復呢?他說:“不知也”——我不知道?鬃诱娴牟恢绬?當然,這是他幽默的話,換句話說,是一種“反教育”,用現(xiàn)代術語來說,是“反激式的教育”。他的意思是說,這一種基本的文化精神,大家應該知道的。既然大家都不知道,那么我也不知道了。聯(lián)系上節(jié)所說“吾不欲觀之矣”,其實孔子是有些生氣和無奈的。舉辦禘禮的天子和諸候不懂禘禮的內(nèi)涵嗎?可誰在乎這些呢?所以孔子開玩笑地講,我也不知道怎么說了。
再看他說了不知道以后又怎么說下去,就可明白他真的知道不知道了,“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譬如示諸斯乎?指其掌!笨鬃又缸约旱氖终普f,真正懂得禘這個文化精神的人,看天下國家事事物物的道理,就好像是呈現(xiàn)在這掌心上,這么清楚明白了。他指著他的掌心,用動作來表示天下的事理,就像指顧之間,如在目前那樣的容易。示,是顯示;斯是這,指其掌。示諸斯,顯示于掌中。
這還是玩笑的語氣,甚至有些置氣。大概這個“或問”的人,即某人,是知道孔子對禘禮的不滿,才來詢問他的意見的。而孔子也知道,他的意見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所以他才指著手掌,笑看著這個某人講,我也不知道啊,知道這個道理的人,對于世間萬物,甚至治理天下而言,大概一切盡在掌握之中吧。留下某人在風中凌亂。
拋開這個玩笑不講,其實這句話還是很有內(nèi)涵的。禘禮是祭天地之禮,涉及我們?nèi)A夏民族的原始崇拜和文化根源。要詳細論述,我沒這個能力。我理解來講,在祖先看來,天如父,至公至上,地如母,至情至性,人世間的一切均為天地所孕育,也為天地所掌控。所以儒道兩家認為,天道高于人道,不管天子諸侯還是皇帝大臣,都受天地之道的約束和控制;实劾^位,要講受命于天。皇帝失德,將降天罰。能明白天地之道,便掌握了人世間最基本的哲學,便能了解宇宙蒼生,了解世間萬物。
說遠了,總之要知道為什么天子諸侯要祭拜天地,并且天地之道,天地崇拜代表了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而這一崇拜,在我看來是既唯心又唯物的`,相對于其他宗教而言,是有十分巨大的區(qū)別的,甚至是一種生存信念而非一種原始宗教。天地之道之于人世之間,便是道德規(guī)矩,它并非不可見,不可置疑的神。塑造天地的盤古,創(chuàng)造人類的女媧,并沒有像其他宗教的神衹一樣來主管、約束世人,他們更像是旁觀者,更像父母之于子女,只有關愛,沒有索取。所以我們對天地的祭拜,對祖先的祭拜,更像是對自己信念的祭拜,不過是將無法對人言的想法,于天地祖先念叨念叨,匯報匯報;所許的愿望,更像是對自己的一種激勵和承諾。所以周易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我們以前過年,正月初一早上起來,家長帶領全家的人,先要祭天地、拜祖宗,雖然儀式簡單,但卻很嚴肅,而慎重。春秋二季要祭祖,也就是實行“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的尊敬傳統(tǒng)的精神,F(xiàn)代一般家庭,就從來不祭祖,這就是教育的問題,是信仰、信念缺失的問題,值得重新研究、重新修整。保持這一點傳統(tǒng),這一點習慣,使后代知道源遠流長的民族傳統(tǒng),這也是我們的責任。
《論語》讀后感 篇15
《論語》“侍坐章”應當是指《先進》篇的最后一段吧?這是《論語》中比較長的一個段落,但感悟卻只有一句話——現(xiàn)如今,去哪里再找到這樣的師生關系!
這里摘錄這段話,讓大家仔細品味,看看是不是有同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伺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狈蜃舆又骸扒,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薄包c,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弊釉唬骸昂蝹酰恳喔餮云渲疽。”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狈蜃余叭粐@曰:“吾與點也!比诱叱,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痹唬骸胺蜃雍芜佑梢?”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薄拔ㄇ髣t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侍坐》章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墩撜Z》是記述孔子和學生們談志向的文章,記述富有文采,雖是語錄體散文,卻有完整的組織結構,是典型的刻畫人物的一個好短篇。請劃分并概括出文章的段落大意。參考:第一段(開頭??則何以哉)寫孔子向學生問志。第二段(子路率爾??吾與點也)寫子路、冉有、公西華、曾皙分別述志以及孔子的態(tài)度。第三段(三子者出??孰能為之大)寫孔子評志。解析:首先孔子態(tài)度謙和,善于耐心啟發(fā)誘導創(chuàng)設輕松和諧談話氣氛;然后其學生分別講述自己的志向;最后他肯定了大家的志向,但也指出不足之處,具有樸素的辯證思想。
重點理解
。1)在閱讀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語言說說文章表達的主旨是什么?參考:通過孔子和四個學生的談話,以“言志”為中心線索,寫出了學生們的志趣、性格,表述了孔子的思想、態(tài)度。解析:通過孔子和四個學生的談話,以“言志”為中心線索,寫出了學生們的志趣、性格,表述了孔子的思想、態(tài)度。
。2)孔子為什么要“哂”子路?對子路的“不讓”應如何理解?參考:“夫子哂之”說明孔子對子路的發(fā)言有些不滿意,原因是由于子路的“不讓”。解析:“哂”是“笑”或“譏笑”的意思。孔子對子路的發(fā)言不滿意,是因為“其言不讓”。所謂的“不讓”可大致有兩個意思。即:說大話、不虛。從《論語》中的有關記載,我們可以看出子路為人耿直、坦率,直言不諱。他的耿直坦率,有時弄得他所尊敬的老師都下不了臺。所以,孔子“哂”子路是沒有道理的,可能存有某些偏見。對子路的評價應有實事求是的評價。
。3)孔子對學生志向的'評論,表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參考:“為國以禮”是孔子的基本觀點,同時也可體會到儒家的政治“有為”的積極進取精神。解析:對子路的談志,孔子表示不滿?鬃影选岸Y”作為治國理政的根本標準,盡管子路在孔門中是位有政治才能的人物,但在孔子看來,不遵守禮義,即使有理政才能,也是不能治國的。而對冉有和公西華,孔子則予以肯定,因為他們均禮讓為先。
。4)曾皙述志,展現(xiàn)了一幅他追求的什么樣的社會圖景?參考:展現(xiàn)了一幅他追求的禮治社會的圖景。解析:曾皙想做教師對學生進行禮樂教育。在暮春跟學生一起,“澡身而浴德”,接著在舞雩臺上吹,思念蒼生,歸途中再唱起歌,陶冶性情,從而培養(yǎng)青少年優(yōu)美情操,高潔志趣。這是他追求的禮治社會的圖景。
。5)孔子對子路的評論,體現(xiàn)了孔子的怎樣的思想?參考:體現(xiàn)了孔子重視道德修養(yǎng)。解析:孔子肯定子路打算以禮治國,但批評子路說話態(tài)度不謙遜。可見其對道德修養(yǎng)、文明禮貌的要求嚴格。
《論語》讀后感 篇16
讀完于丹論語心得這本書,心靈有所觸動:它使我重新認識了孔子,讓我領略到了一種獨特的智慧,一種正確的心態(tài),一種融入到當今社會中理性的道德。
《論語》是一本記錄著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的語錄。記得讀中學時,我在語文課上機械地背誦著“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其實并未真正讀懂。而今,于丹教授用自己獨到的視角,將這樣一本古老的書籍,用現(xiàn)代的眼光進行系統(tǒng)的解讀和闡釋,拉近了我們普通人和圣賢之間的距離。
于丹教授筆下的孔子沒有圣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出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正如易中天所說:“孔子只有溫度,沒有色彩”。《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說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于丹〈論語〉心得》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等七大篇章,并運用講故事的形式告訴我們許多為人處事的哲理。下面,我從五個方面來談談《于丹〈論語〉心得》詮釋的“為人處事”:
(一)為人之道。在物質生活豐富的今天,因為生活節(jié)奏快、工作壓力大、競爭激烈等問題,人們顯得越來越浮躁,精神世界十分空虛,很多人心態(tài)不平衡,怨聲載道。其實人的生命是短暫的,如何讓自己的人生有意義,做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于丹〈論語〉心得》告訴我們,要想讓自己有限的生命變得有意義,做一個有意義的人,要做到: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積極生活、和他人和睦相處,愛崗敬業(yè)、安于本職,獻于社會。
(二)處世之道。在社會交往中,無論是工作還是處世,人們都想找到一個法則,既對自己負責任,又要對他人負責任!队诘ぁ凑撜Z〉心得》中提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意思就是說,一個人不要越俎代庖,你在什么位置上,就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不要越過你的職位,去做不該你做的事,不在其位,就不要謀其政。在工作上如此,在與人相處方面也要如此,F(xiàn)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可以說人與人是近了,但也可以說人與人更遠了。因為通訊和交通工具的使用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是在鋼筋混泥土的城市中,對門的鄰居卻往往成了陌路人。
(四)理想之道。一個人應該有理想。中國傳統(tǒng)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是修身,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為:外在能力完善,懂得變通,與時俱進,內(nèi)在心靈完美、富足。因為只有內(nèi)心修為提升了,自身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去處事。通過《于丹〈論語〉心得》,我們知道了這是孔子對人生理想的總結,這也被后人奉為人生理想的指南。
(五)人生之道?鬃诱f:“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這是孔子自道的人生軌跡,卻也成了后人的人生坐標和價值體系。它就像一面鏡子,人們可以通過它比照自己的人生軌跡。當然,人的年齡有生理年齡、心理年齡和社會年齡,但如果我們能在二三十歲時就能提前感悟到四五十歲的境界,并在內(nèi)心建立起明晰的人生價值體系,做到淡定從容,那這樣的生命一定是有效率、有意義的生命。從《于丹〈論語〉心得》中,我讀到了這份人生的價值體系。
于丹教授對《論語》的感悟是快樂的、豐富的、給人啟發(fā)的。通過讀《于丹〈論語〉心得》,我學會了修身養(yǎng)性,品味人生的生活道理。只有以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閑適的心態(tài)去生活,并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到自然的狀態(tài)中,才能尋找到自己內(nèi)心的那份安寧,也才能如孔子教導我們的那樣:快樂地生活!
《論語》讀后感 篇17
《論語》所記載的,是孔夫子從生活中演繹出來的為人處世的經(jīng)驗和他對弟子的教導。這部曾經(jīng)統(tǒng)治中國社會思想兩千多年的儒家經(jīng)典,今天仍然能為我們現(xiàn)代人構建和諧社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提供一份溫馨的勸導。
于丹教授的《百家講壇》,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個方面,為大家講述她解讀《論語》的心得,教我們學會了怎樣做人,給我們的生命之旅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
看了于丹教授分析《論語--處世之道》,從中明白了許多道理。于丹教授講任何事情都是有尺度的。我們做事情也要講究分寸,做到什么程度要需要分析明白。我們做的什么事情不一定分好壞,是分時間的,什么時候做對,做不對,應該分為不同的場合。可能同是一件事情這個時候做就不應該,換個時間做就對了。她講“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用耿直和磊落的原則面對一切。在偉大的宇宙空間,人生僅僅是流星般的閃光,在無限的河流里,人生僅僅是微笑又微笑的波浪。所以說人生有限,我們要把握有限的情感。
我們?nèi)藨撾S時避免心靈資源的浪費。人不能被自己欺騙了,如果自己都要去欺騙自己的話,那還能相信誰了呢?人的行為要有分寸。做什么事情都要懂得適度。做事情也不用過于密集。于丹教授講了“豪豬的哲學”,彼此不傷害又能保持溫暖。與領導、朋友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距離產(chǎn)生美。當然,這并不是疏遠朋友,當朋友有需要的時候,一定是能幫上忙的一定幫。交友原則第一,要自尊。自尊就是自己看得起自己,悅納自己。我們說交結朋友要尊重朋友,不尊重人是不可能結為朋友的`,朋友需要互相尊重。但是,首先要自己尊重自己。第二,要自律。自律就是善于約束、控制自己,該說的該做的大膽去說去做,不該說不該做的堅決不說不做,F(xiàn)在同學之間,將來人際之間的交往既是相互的,又是平等的,不能單憑一方的主觀愿望行事。第三,要大度。大度就是寬容,落落大方,不計較雞毛蒜皮的小事,能容人。交朋友是需要付出的,付出提真誠的情感,而寬容大度正是這一情感的核心。
感觸最深的還有于丹教授講的《論語--君子之道》中的“君子懷刑,小人懷惠”。于丹教授解釋說:君子心里面時刻裝著法律法規(guī),說話做事都合乎法律法規(guī)和道德規(guī)范。而小人則無視這些,心里老是想著占點小便宜,撈點小實惠。
細細想來,頗耐人尋味。在現(xiàn)實生活中,那些遵紀守法,禮讓謙和,虛懷若谷,與人為善的人應當是君子;那些違法亂紀,橫行霸道,不講公德,雞腸小肚,陰險奸詐的人應當是小人。在工作單位上,那些遵守紀律,遵守規(guī)章制度,團結同志,關心他人的人應當是君子;那些無視紀律規(guī)章,自私自利的人應當是小人。
然而,縱觀歷史,橫覽當今,君子和小人是很難分清的。蕓蕓眾生,攘攘生靈,模樣都差不多,誰是“君子”,誰是“小人”?所謂的君子細察其言行,偶爾也現(xiàn)“小人”之跡;所謂的小人觀其言行,時常也有“君子”之舉。這又應驗了我們的“辯證法”,萬事萬物沒有絕對的,都是相互轉化,相互包容,相互滲透的。
我認為《論語》中的所謂的“君子”和“小人”是一個純概念化的名詞,所說的君子是一個理想中的完人,是我們推崇的道德規(guī)范的化身,是做人的榜樣,是修身養(yǎng)性的最高境界。小人言行是做人的反面教材,是修身養(yǎng)性的過程中努力摒棄的糟粕。
于丹教授的精辟講解和深刻的體會,給我?guī)砗艽蟮膯l(fā),讓我明白了做人要:踏踏實實地做人、認認真真地工作、以誠相待地交友;學會放棄、學會舍得、學會寬容、學會立志等等,這樣,會使我們自己變得完美、強大,才會更容易地接近成功,才會享受生活的美滿與幸福。以后一定要再細細品味幾遍,相信一遍會有一遍的收獲!
【《論語》讀后感】相關文章:
論語讀后感,論語讀后感高中11-27
《論語》的教案03-04
《論語》教案02-17
《論語》讀后感[精選]09-19
論語讀后感(經(jīng)典)08-26
(經(jīng)典)論語讀后感07-23
[經(jīng)典]論語讀后感08-04
論語讀后感(精選)08-06
【經(jīng)典】論語讀后感11-01
論語讀后感[精選]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