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文心》讀后感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領悟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文心》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文心》讀后感1
《文心》是夏丏尊先生和葉圣陶先生共同創(chuàng)作的、為提高當時中學生國文水平的經(jīng)典作品。作品雖是民國時期創(chuàng)作,但之所以成為經(jīng)典,就是因為不會過時,什么時候讀起來都大有裨益。
說起夏丏尊先生,我并不是很熟悉,但是提起葉圣陶先生,《爬山虎的腳》就不自覺地在腦海里蹦了出來。經(jīng)年累月,文章內(nèi)容已不再清晰,但是高中時候我們學校有座小樓,樓里面陳列著學校歷史,外墻上就鋪滿了爬山虎。所以一提起葉圣陶先生,腦海里首先被關聯(lián)上的是小樓爬滿爬山虎的畫面。
兩位老先生都做過多年的中學教師,因此作品讀起來處處能體現(xiàn)出老師對于學生的那種獨特的關切之情。書的內(nèi)容也是圍繞中學生的日常生活的.,使學生讀起來倍感親切。即使是離開學校多年的我,也不禁回想起中學時代的一些趣事兒來。
本書布置了中學生在校園里的多個小場景,通過在不同場景里的討論,將各種文學知識娓娓道來。讀起來,我既感嘆于書中各位中學生的思考能力又欣喜于各科老師對于學生觀點的補充。感嘆是因為如今我已畢業(yè)多年,但思考分析能力似乎還是不足,無法切實服務于我的生活;欣喜是因為老師的話語如此簡單易懂又切中要害,讀起來有恍然大悟之感。
《文心》讀后感2
洗漱完畢安靜地讀一會書,不知不覺竟陶醉其中!段男摹窞橄膩D尊和葉圣陶所做,一本講述國文寫作的書,原以為又是空洞無用理論,越看越發(fā)覺它的趣味了。
印象中作文是一種呆板的東西,為了拿高分,人們?yōu)樗O定了各種條條框框。但在這本書中我看到不一樣的理解,醍醐灌頂一般,又好像打通了任督二脈。它說“作文是生活中間的一個項目,同吃飯,說話一樣,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情,而不是無中生有的文字把戲。”
從前上學的時候,每次寫作文都是一個令人苦惱的事情,以為作文就是完全靠想象無中生有的文字表述。我們通常把它當成一個定期任務,不得已而為之,也許是年齡小,觀察不仔細,也許是閱歷太少,不理解生活中的諸多事情。總之對小孩子來說,很難就對了。
如今才明白,作文不過是將看到的`事情,心里的感受表達出來罷了。這樣一想似乎寫作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啦,哈哈。
最后一點感觸是,終于理解了老師曾說的文章不是華麗辭藻的堆砌這句話的意思。詞語,句子包裝的無論多華麗,都是空洞無用的,對別人來說沒什么感染力。只有將真實的感受,比如怎樣美麗,怎樣歡喜,怎樣悲傷描寫出來,才有真實的感受。
《文心》讀后感3
葉圣陶和夏改尊合著的《文心》一書,我用了兩周左右的時間看完,頗有感觸。
本書描述了20世紀30年代中國學生在戰(zhàn)爭背景下對中文寫作的探索。一幅幅生活、教學場景,生動還原了當時濃厚的教學氛圍(學生勤奮寫作的態(tài)度令人感動),同時潛移默化地傳達了作者的寫作心得。寫啟蒙的好書。
當初想看這本書是因為經(jīng)常需要寫作,而且我知道自己的文章一定是漏洞百出。人會生病,文章也會生病。人有病必求醫(yī),物有病自然無藥可醫(yī)。
葉圣濤和夏禹尊先生總結了判斷一篇文章好壞的三個標準:
一是語法有沒有問題,二是用詞是否恰當,三是思路是否新鮮、正確、豐富。普通人通常犯的問題是前兩個。至于思想的內(nèi)容,就看多看書體會了。
在我看來,前兩類錯誤與詞的形式有關,是外在的;第三類錯誤與詞所包含的意義有關,是內(nèi)在的。外在和內(nèi)在是相輔相成的。
書面形式的好壞總是會影響思想的交流,因為思想存在于詞匯、文字、修辭和文本中。如果只注重思想而忽視形式,所表達的東西必然是膚淺的,恐怕與真正的本義相去甚遠。
記得不久前,我和讀研究生的'室友通了一個電話。我們討論了費孝通的書《中國農(nóng)村》。提到了書上寫的“差分序列模式”的概念,可是我還是想不起來書上對這個概念的解釋。所以我用我自己的話,我的室友似乎明白了。我想,我的話和原話離變形一定很遠,或許只剩下原話的輪廓,交流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可能沒有什么用處。文本形式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文心》讀后感4
《小小的書柜》這個章節(jié)是講怎樣給孩子選書的,書里為孩子挑的書籍對于現(xiàn)在的孩子顯得過時了,今天就來梳理一下自己對于“為孩子選書”這個問題的看法吧!
信息量爆炸的時代為孩子挑書仿佛成了一項異常艱巨的.任務。對于挑書這事我到認為不必那么煩惱,現(xiàn)在的圖書出版業(yè)已經(jīng)比較發(fā)達,城市里的書店也各具特色,基本每一個大型的商業(yè)綜合體都能找到像樣的書店。無論站在任何一個書店的童書專區(qū),選上一本適合孩子又讓孩子喜歡的童書是非常容易的,現(xiàn)在的孩子其實遠比我們想象的更喜歡閱讀。
讓我們對挑書產(chǎn)生煩惱情緒的是父母內(nèi)心對“閱讀”構建起的利益追求,我們希望孩子們今天買書,就要迅速產(chǎn)生立竿見影的效果,就能答對更多的閱讀題,就能寫出50分以上的優(yōu)秀作文。平心而論,這事兒擱我們自己身上也困難有加,“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這話放在父母對孩子閱讀的希望上尤其合適。
為孩子選書不難,難的是“能否參與”,更重要的是“能否堅持參與”孩子的閱讀?僅僅是“共讀一本書”沒有意義,關鍵在于讀完之后的交流分享,在討論中產(chǎn)生思維的碰撞,如果父母也能動筆寫一寫,在共同練筆中分享見解的靈光。保持心態(tài)平和,堅持慢讀精分享,厚積薄發(fā),著眼未來。
對于現(xiàn)在的初中生來說,學校教育已經(jīng)過快過寬過廣,我反而覺得家庭應該擔負起“減速”的任務,落實好細節(jié)教育的職責。
【《文心》讀后感】相關文章:
文心讀后感03-22
【精品】《文心》讀后感01-08
《增廣賢文》讀后感02-28
《增廣賢文》讀后感04-21
文言文讀后感03-30
增廣賢文讀后感03-22
初三文言文復習指導說課稿01-18
《嚴文井專集》讀后感12-13
《百家文》讀后感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