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動與靜》說課稿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優(yōu)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動與靜》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動與靜》說課稿1
教材分析:
本課屬于造型。表現學習領域,是一節(jié)繪畫基礎課。教材注重引導學生發(fā)現存在于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觀中的線條,并能巧妙地利用它們去塑造形象,從而賦予作品鮮明的藝術感染力。
教學目標:
1、觀察平行和彎曲的線條,使學生認識線條的曲直在視覺反應上產生的靜止和流動的感覺。
2、運用線條和色彩進行作畫練習,表達靜止或流動的感覺。
教學重點:
感受理解線條的動與靜。
教學難點:
用不同的線條表達流動和靜止的感覺。
課前準備:
。1)教師收集現代建筑、鐵塔等具有挺拔直線的物體的圖片,收集有綻放的禮花、蕩漾的水波、飄舞的雪花等景象的資料圖片等。
。2)學生準備繪畫工具。
教學過程:
一、引導階段
1、教師出示一根彩線,引導學生觀察它的狀態(tài),并用線條的形式把它記錄出來。
觀察一張方形紙飄落和乒乓球跳動的軌跡,用線條把所看到的軌跡畫下來,體驗線條給我們的直覺反應;
2、除了這些線條,你還會畫什么樣的線條,試著畫一畫。
二、發(fā)展階段
1、教師小結,引導學生將這些線條簡單分類:直線、曲線。
2、思考并討論:生活中還有哪些具有挺拔直線的物體?直線還能表現哪些物體,引導學生說一說生活中的直線;看到曲線,你會聯想到生活中的`什么物體。說一說生活中的曲線。
。1)欣賞生活中具有直線和曲線特點的物體:臺階、樹林、流動的水、體操表演、禮花、蕩漾的水波、飄舞的雪花等錄像或圖片;
。2)說說這些景致適合用怎樣的曲線來表現(如禮花適合用弧線來表示;水波的線條流暢而溫和,可用波浪線表現;雪花飄舞的線條輕盈而有些散亂,適合用淺色并且比較毛糙的線條來表示……)
3、學生討論,直線和曲線會帶給我們什么不同的感覺。
平直的線條,會使人聯想到平直的地平線、建筑物的垂直線,會給人靜止、穩(wěn)定的感覺,在繪畫中,如果我們要表達這種感覺,可以多用平直的線條;(美術教案)相反,曲線帶給人們一種流動的感覺,如果你的畫面需要表達這種感覺,可以多用曲線。
4、欣賞美術作品中的直線與曲線。
荷蘭畫家蒙得里安《紅黃藍》;國家游泳館――水立方;法國著名的埃菲爾鐵塔;敦煌的飛天壁畫等。
引導學生體會藝術家們用多樣變化的動感線條和富有節(jié)奏、充滿強烈的韻律感的藝術手法表現畫家們豐富的思想內涵。
5、欣賞書上的圖片,結合剛才欣賞的圖片,學生討論:怎樣運用線條進行表現。
三、創(chuàng)作階段。學生選擇其中的一個主題,思考如何表現并交流。
1、選用平行或彎曲的線條表現靜止或流動的感覺。
可用繪畫、剪貼、剪貼添畫等作業(yè)形式進行表現。
2、學生討論并交流他們認為適合用直線或曲線來表現的主題,教師將合理的部分演示出來。
學生繪畫。展示、鼓勵有創(chuàng)意的作品。
四、作業(yè)展評:
說說你對同學作品的看法,有什么地方畫得比較好,什么地方值得修改。評價主要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最終目的是學生在評價后有所收獲。
小結。
六、收拾與整理。
作業(yè)完成后,督促學生收拾工具和材料,先回收可再利用的材料,再整理桌面,保持教室環(huán)境的衛(wèi)生和整潔,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動與靜》說課稿2
尊敬的各位評委:
大家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美術四年級上冊第二課《線條的動與靜》。
一、教材分析:
本課屬于造型表現、欣賞評述學習領域,是四年級美術教材中的一節(jié)繪畫基礎課。教材注重引導學生發(fā)現存在于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觀中的線條并巧妙地利用它們塑造形象,由于學生年齡小,閱歷少,在教學中我利用遠教設備向學生展示大量圖片,不但可以增強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還會有效提高美術課程的文化傳承作用,以達到豐富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基于對教材的以上分析,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曲線與直線能夠分別表現動與靜的感受,能理解曲線與直線這兩種美術造型語言并運用其進行主題創(chuàng)作。
2、過程與方法:通過欣賞、觀察、體驗、對比、討論等方法能夠說出自己對直線與曲線的獨特理解并進行有趣的創(chuàng)作,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觀察力、表現力。
3、情感與態(tài)度:通過本課學習培養(yǎng)學生探究精神和熱愛藝術、熱愛生活的情感,提高審美情趣和審美素養(yǎng)。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美術學科里的直線與曲線。
2、教學難點:繪畫中線條的運用。
四、遠教資源的分析與利用:
我校是農村遠教模式二,在這里我找到了適合本課的教學設計、教學圖片以及相關的教學資料,我在參考遠教教學設計資源的同時結合我校學生特點,重新設計了教案并利用圖片自己制作了課件,讓學生更直觀的理解直線與曲線在藝術作品中的運用,有效地突破重點化解難點。
五、教學過程:
。ㄒ唬┮龑щA段:
1、課件導入新課,讓學生觀察蝴蝶飛行和蝸牛爬行的路線有什么不同?(蝴蝶飛行時曲線、蝸牛爬行時是直線。)
2、啟發(fā)學生說出以前學過哪些線條(課件展示)。
3、教師小結:用課件展示直線與曲線給人的感覺各是什么,然后出示本課課題《線條的動與靜》。
這一部分遠程教育媒體資源的作用是以直觀的方法讓學生了解直線與曲線的區(qū)別,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ǘ┌l(fā)展階段:
1、讓學生欣賞大量具有直線特點的現代建筑圖片,教師延伸提問:在生活中還有哪些具有挺拔直線的物體?直線還能表現哪些物體?怎樣去表現?
學生通過欣賞圖片可以很容易的回答出以上問題,教師適時進行小結:這些由直線構成的建筑給我們帶來了靜止、穩(wěn)定的感覺,那么曲線又會給我們帶來什么神奇的感覺呢?
2、(出示課件)學生欣賞綻放的禮花、飄舞的雪花、藝術體操的圖片。分別讓學生說出這些景觀都適合用什么樣的曲線來表現。
本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是利用遠程教育設備,充分發(fā)揮其直觀性、新穎性的特點,通過學生的欣賞和感受來進一步體驗線條的變化是無窮的及線條造型的特點。
3、作品欣賞:利用課件讓學生欣賞一些大師的作品及優(yōu)秀的學生作品,從不同的視角感受線條造型給人帶來的不同的視覺感受,開拓學生的思路、激發(fā)他們的探究創(chuàng)作欲望。同時,鼓勵學生要像畫家一樣勇于創(chuàng)新,畫出有個性的作品。
。ㄈ、學生創(chuàng)作,教師輔導思路:
學生繪畫時課件循環(huán)播放圖片,同時要啟發(fā)有困難的同學,展示、鼓勵有創(chuàng)意的作品。
。ㄋ模⒃u價展示:
把畫好的學生作品貼到黑板上,學生自我描述自己的作品,教師以鼓勵為主適當點評作品。
六、教學效果預測:
這一課我進行了精心的準備,課前利用遠程教育資源及設備制作了課件,課堂環(huán)節(jié)也很緊湊,在教學中既重視了教師的引導作用,又體現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通過大量的作品欣賞和教師的點撥、引導,提高了學生用不同線條表現事物的方法,培養(yǎng)了學生對美術的持久興趣。由于欣賞的圖片和作品過于具體,可能會對一些同學的創(chuàng)作發(fā)揮有所束縛,在學生完成課堂作業(yè)時教師應及時引導糾正。
以上是我的說課內容,一定有許多不足之處,希望各位評委與同行多加指正。
謝謝大家!
《動與靜》說課稿3
《動與靜》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七課,該課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是運動,怎樣判斷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
一、說教學
(一)設計理念
科學課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勤于鉆研、持之以恒、合作學習的情感態(tài)度和樹立科學的價值觀。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探究、理解運用科學知識,創(chuàng)造性地感受、鑒賞科學知識。
(二)設計特色
圍繞“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的這一焦點,教師恰當運用多媒體VCD進行師生對話。
(三)教學目標
1、探究目標:學生能利用參照物判斷某一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
2、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學生愿意對物體“運動和靜止”的問題進行探究。
(2)學生能意識到對一些物體狀態(tài)的描述是相對的。
3、知識目標:學生能舉例說明物體的位置和運動需要相對于另一個物體的位置來確定。
4、科學、技術、社會、環(huán)境目標:學生能利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判斷實際生活環(huán)境中物體的運動情況,解決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
根據教材分析,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如何選擇參照物判斷一個物體的動與靜。
二、說設計
1、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入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怎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本課開始時,我就提出一個學生熟悉的問題,“我們坐在行駛的車上觀察車外的景物,會有什么發(fā)現呢?”學生聽到這個問題后,注意力馬上被吸引到課堂上,于是回憶起坐車時的體驗,“坐在車里看見地面上原來不動的房屋和樹木都往后走”,“實際上是車在地面上行駛”等。這時我又提問“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呢?”引起學生探究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興趣。接著我又播放多媒體VCD《汽車的運動》(動畫片)讓學生觀看,看完VCD,學生探究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興趣更濃了。
2、自主合作,討論交流
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只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達到好的教學效果。在學生的興趣被激發(fā)后,我讓學生默看課文中“蕩秋千”這一部分內容,并引導他們進行討論得出問題的答案:從秋千上女孩的角度來看,秋千上的男同學和她自己的位置關系沒有改變,所以她認為秋千上的男同學是靜止的;而對于地面上的女同學來講,秋千的男同學對于自己來講位置在不斷改變,所以認為秋千上的男同學是運動的。我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到課文中判斷秋千上的男同學是否是靜止的,是將秋千上的男同學和判斷者自己作比較,看兩者的位置發(fā)生變化沒有。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討論作出判斷一個人或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方法:說一個人或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是相對于一個參照物來說的,人或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改變了就說這個人或物體是運動的.;反之,位置沒有改變就是靜止的。接著我又播放VCD《汽車的運動》,讓學生再次熟悉判斷物體動與靜的方法。
3、實踐應用,鞏固知識
新課程理念強調“以學生發(fā)展為本”,讓學生在知識、技能、態(tài)度、情感各個方面得到發(fā)展這才算達到教學的最佳效果。在學生掌握所學知識之后,我就讓學生解決實際問題。這時我播放多媒體VCD《奔跑中的狗》,讓學生判斷VCD中物體的運動情況。然后又讓學生回到課文中,分析課文中自動扶梯上、公共汽車上、旋轉餐廳里戴帽子同學的運動情況。最后讓學生分析電風扇工作時各個部分的運動情況。通過分析解決問題,發(fā)展了學生的能力。
三、說體會
在本課教學中,我以新課標理念為指導思想,運用多媒體VCD教學手段,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通過本課的教學,我深深地感到合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學得輕松、愉快。同時我也感到,跟采用傳統(tǒng)手段教學相比,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教學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得輕松。
《動與靜》說課稿4
《動與靜》是冀教版四年級科學上冊第七課。是“位置與運功”單元中的一課。下面將從教材內容、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學設計等幾個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在學習了如何確定物體的位置之后,本課開始進入本單元的另一個重要內容—運動。在本課中,將解釋什么是運動,怎樣判斷一個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根據本課的知識結構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以及重點和難點如下。
1、探索目標:使學生能利用參照物判斷某一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
2、情感和價值觀目標:
(1)學生愿意對物體“運動和靜止”的問題進行探究。
。2)學生能意識到對一些物體狀態(tài)的描述是相對的。
3、知識目標:學生能舉例說明物體的位置和運動需要相對于另一個物體的位置來確定。
4、重點和難點:判斷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參照物的選擇是很重要的,所以如何選擇參照物判斷一個物體的動與靜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二、說教法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以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質為宗旨的義務教育階段的核心課程,全面提高每一位學生的科學素質是科學課程的核心理念。本課以學生生活中的科學為學習的起點,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生活經驗出發(fā),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了解科學就在我們身邊,它并不神秘,只要我們能主動探究,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就能認識科學的真面目,因此我采用了探究法、觀察法、歸納法。
三、教學設計
(一)、設計特色:
圍繞“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這一主題,充分利用多媒體,展示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進行師生交流。
。ǘ┙虒W過程:
1、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入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本課開始,我首先由問題導入,提出一個學生很熟悉的問題,“我們坐在行駛的車上觀察車外的景物,會有什么發(fā)現呢?”聽到這個問題后,學生的注意力馬上被吸引到課堂上,于是回憶起坐車時的體驗,“坐在車里看見地面上原來不動的房屋和樹木都往后走”,“實際上是車在地面上行駛”等。然后從這些疑問入手,接著提問“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呢?”“假如你站在路旁,你認為那些房屋和樹木還是運動的嗎?”激發(fā)起學生探究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興趣。接著我又播放一段坐在汽車里游覽的視頻,讓學生觀看?赐暌曨l后,學生探究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興趣更濃了。
2、自主合作,討論交流
課堂上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只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在學生的興趣被激發(fā)后,我安排了讓學生默看課文中“蕩秋千”這一部分內容,并引導他們進行分析討論得出問題的答案:從秋千上女孩的.角度來看,秋千上的男同學和她自己的位置關系沒有改變,所以她認為秋千上的男同學是靜止的;而對于地面上的女同學來講,秋千的男同學對于自己來講位置在不斷改變,所以認為秋千上的男同學是運動的。我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到課文中判斷秋千上的男同學是否是靜止的,是將秋千上的男同學和判斷者自己作比較,看兩者的位置發(fā)生變化沒有。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討論作出判斷一個人或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方法:說一個人或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是相對于一個參照物來說的,人或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改變了就說這個人或物體是運動的;反之,位置沒有改變就是靜止的。接著在播放一次坐在汽車里游覽的視頻,讓學生再次熟悉判斷物體動與靜的方法。
3、實踐應用,鞏固知識
新課程理念強調“以學生發(fā)展為本”,讓學生在知識、技能、態(tài)度、情感各個方面得到發(fā)展這才算達到教學的最佳效果。在學生掌握所學知識之后,我就讓學生解決實際問題。這時我利用多媒體播放視頻《奔騰的駿馬》,讓學生判斷視頻中物體的運動情況。然后又讓學生回到課文中,分析課文中自動扶梯上、公共汽車上、旋轉餐廳里戴帽子同學的運動情況。最后讓學生分析電風扇工作時各個部分的運動情況。通過分析解決問題,發(fā)展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板書:
秋千上的女同學靜止。
秋千上的男同學秋千下的女同學運動。
《動與靜》說課稿5
一、教學分析
(一)設計理念
科學課主要是培養(yǎng)同學勤于鉆研、鍥而不舍、合作學習的情感態(tài)度和樹立科學的價值觀。教師要善于引導同學探究、理解運用科學知識,發(fā)明性地感受、鑒賞科學知識。
。ǘ┰O計特色
圍繞“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的這一焦點,教師恰當運用多媒體VCD進行師生對話。
。ㄈ┙虒W目標
1、探究目標:同學能利用參照物判斷某一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
2、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同學愿意對物體“運動和靜止”的問題進行探究。
(2)同學能意識到對一些物體狀態(tài)的描述是相對的。
3、知識目標:同學能舉例說明物體的位置和運動需要相對于另一個物體的位置來確定。
4、科學、技術、社會、環(huán)境目標:同學能利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判斷實際生活環(huán)境中物體的運動情況,解決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
根據教材分析,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如何選擇參照物判斷一個物體的動與靜。
二、說課稿
1、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入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怎樣激發(fā)同學的學習興趣呢?本課開始時,我就提出一個同學熟悉的問題,“我們坐在行駛的車上觀察車外的景物,會有什么發(fā)現呢?”同學聽到這個問題后,注意力馬上被吸引到課堂上,于是回憶起坐車時的體驗,“坐在車里看見地面上原來不動的房屋和樹木都往后走”,“實際上是車在地面上行駛”等。這時我又提問“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呢?”引起同學探究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興趣。接著我又播放多媒體VCD《汽車的運動》(動畫片)讓同學觀看,看完VCD,同學探究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興趣更濃了。
2、自主合作,討論交流
同學是主體,教師是主導,只有充沛發(fā)揮同學的主觀能動性,才干達到好的教學效果。在同學的興趣被激發(fā)后,我讓同學默看課文中“蕩秋千”這一局部內容,并引導他們進行討論得出問題的答案:從秋千上女孩的角度來看,秋千上的男同學和她自身的位置關系沒有改變,所以她認為秋千上的男同學是靜止的;而對于地面上的.女同學來講,秋千的男同學對于自身來講位置在不時改變,所以認為秋千上的男同學是運動的。我進一步引導同學認識到課文中判斷秋千上的男同學是否是靜止的,是將秋千上的男同學和判斷者自身作比較,看兩者的位置發(fā)生變化沒有。在此基礎上讓同學討論作出判斷一個人或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方法:說一個人或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是相對于一個參照物來說的,人或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改變了就說這個人或物體是運動的;反之,位置沒有改變就是靜止的。接著我又播放VCD《汽車的運動》,讓同學再次熟悉判斷物體動與靜的方法。
3、實踐應用,鞏固知識
新課程理念強調“以同學發(fā)展為本”,讓同學在知識、技能、態(tài)度、情感各個方面得到發(fā)展這才算達到教學的最佳效果。在同學掌握所學知識之后,我就讓同學解決實際問題。這時我播放多媒體VCD《奔跑中的狗》,讓同學判斷VCD中物體的運動情況。然后又讓同學回到課文中,分析課文中自動扶梯上、公共汽車上、旋轉餐廳里戴帽子同學的運動情況。最后讓同學分析電風扇工作時各個局部的運動情況。通過分析解決問題,發(fā)展了同學的能力。
三、教學體會
在本課教學中,我以新課標理念為指導思想,運用多媒體VCD教學手段,充沛發(fā)揮同學的主體作用,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通過本課的教學,我深深地感到合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調動同學的多種感官,能極大地提高同學的學習興趣,讓同學學得輕松、愉快。同時我也感到,跟采用保守手段教學相比,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教學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得輕松。
《動與靜》說課稿6
教學設計思想:
本課從學生身邊的事情入手,設計了兩個活動:“蕩秋千”、“分析電扇工作時各部分的運動情況”。先讓學生明確如何判斷運動與靜止,然后再通過具體的例子,引導他們充分分析、討論有關“相對運動”的問題,從而對運動的認識進一步提升,明白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是相對而言的,并能用這一知識解釋生活中的運動或靜止的現象。
教學目標:
一、科學探究目標
能夠利用參照物判斷某一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
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愿意對物體“運動和靜止”的問題進行探究。
2.能意識到對一些物體狀態(tài)的描述是相對的。
三、科學知識目標
能舉例說明物體的位置和運動需要相對于另一個物體的位置來確定。
四、科學、技術、社會、環(huán)境目標:
能利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判斷實際生活、環(huán)境中物體的運動情況,解決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
教學重點和難點:
如何選擇參照物判斷物體的動與靜。
教學方法:
教師講授與學生活動相結合的互動教學法。
教學媒體:多媒體設備。
材料與用具:電扇,多媒體。
課時建議: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課
1.讓兩組同學來模擬運動和靜止兩種狀態(tài),并分析對兩組學生來說,哪一種算運動?哪一種算靜止?
同學演示:第一組行走,第二組不動。
提問:哪位同學愿意發(fā)表意見?(引導學生分析原因。如:“為什么你會這樣想?你認
為這兩種狀態(tài)最大的區(qū)別是什么?是什么動了?什么沒動?)
引導學生歸納出:當物體的位置發(fā)生了變化時是運動,否則就是靜止。2.想象:夜晚,月亮走我也走的情景。3.觀看蕩秋千的圖片。
教師:同學們:在生活中,你一定會見到很多運動和靜止的物體!例如:我們坐在行駛的車上觀察車外的景物,會有什么發(fā)現呢?秋千上的人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就讓我們一起來探討吧!
(二)新課教學
1.舉例探討
教師:關于運動與靜止,我曾經聽到過一段有趣的對話。有一次,我坐火車,旁邊有一對母子,小男孩大約3~4歲,可能第一次坐火車,什么都感到新鮮,火車開了以后,他還在東瞧瞧,西看看。突然,他注意到窗外的景物,然后就像發(fā)現什么新大陸似得叫了起來:“媽媽,房子和樹都在往后跑!彼麐寢尵托α耍骸吧岛⒆,不是房子和樹在跑,而是火車在動!
教師:現在我要求四人一組,同學之間對此問題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你同意誰的話?為什么?歸納小組的意見,等會派代表來匯報。
各小組交流討論,教師巡視旁聽。
小組匯報與交流。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對自己的發(fā)現和觀點進行解釋和交流。
歸納:科學上判斷物體的動與靜,一般會先假設一個不動的物體,我們稱為參照物,然后會拿要研究的物體與參照物進行比較,看它們的位置有沒有發(fā)生變化,有,則這個物體就是運動的;否則,就是靜止的。
2.運用多媒體演示孩子“蕩秋千”的片段。
提問:請四人小組的同學一起分析,根據上面所學的知識,如果要研究秋千上男孩的運動情況,我們可以選擇哪些物體做參照物?分別和這些參照物比較,秋千上的男孩的運動情況有沒有不同?有什么不同?
各小組同學分析討論,教師巡視旁聽。
小組代表匯報討論結果,其他同學相互交流質疑。
提問:為什么同一個人,既可以說他是運動的,又可以說他是靜止的呢?讓學生交流得出:研究物體的運動情況,參照物的選擇很重要。
3.引導學生用參照物、位置改變等科學用語,討論課本插圖中,不同情景下戴帽子同學的運動情況。
拓展活動:分析電扇工作時各部分的運動情況。
引導學生舉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判斷例子中物體的運動情況,使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
(三)課堂練習
(教師出示幻燈片)師生共同完成
(四)課堂小結
《動與靜》說課稿7
學習目標:
1、知道我們生活在一個運動的世界里,能舉例說明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的自然現象與運動的關系。
2、了解人們以多種方式描述運動的世界(如詞匯、詩歌、繪畫等),能說出一些常用的描述運動詞語和詩句。
3、知道如何科學描述物體的運動、靜止;知道運動與靜止的相對性。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動與靜
教學重難點:
用參照物,運動,相對等物理概念去描述運動的相對性。
教學過程:
絢麗多彩的運動世界
充分運用多媒體的視聽優(yōu)勢,全方位多角度展示這個運動的世界。
(“從人在林蔭道上行走,汽車在公路上奔馳,飛機在天空翱翔,小鳥在樹林中飛翔至月球繞地球轉動,地球繞太陽轉動,直至整個宇宙的成千上萬個星系都在運動”)
讓學生體驗到我們生活的宇宙每時每刻都在運動,我們就生活在運動的世界里。
這里讓學生再舉自己認識的一些運動現象,結合媒體展示和學生舉例自己得出:世界是運動的。
人文視野中的運動世界
早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人們總是不斷地用不通的方式描述感知這個運動的世界:詩人用語言的韻律和意境贊美運動;畫家用形態(tài)和色彩描繪運動;音樂家用旋律和節(jié)奏表現運動。
充分鼓勵引導學生說出描述運動的文字詩詞音樂繪畫等。
如,詞匯方面:學生可以說出“上升、下落、跑步、轉動、飛奔”等。
在詩詞方面亦會舉出他們學過或看過的各種詩句。教師可依據學生說出的一些詩句用課件媒體展示出來。
在音樂繪畫方面學生可能舉出得少些,教師可用媒體展示“《高山流水》曲,梵高的《星夜》、畢加索的《沐浴的玩球者》或祖國的傳統(tǒng)國畫”等。鼓勵學生用語言描述音樂和繪畫所表現出的哪些運動情景。
教師活動:展示詩詞音樂繪畫等,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情感去體驗運動的各種形式。
學生活動:討論交流,說出描述運動的詞匯詩詞音樂等,能較準確地說出一些《高山流水》曲中是如何描述運動的,能描述繪畫中表現運動的各種方式。
科學視野中的運動世界
科學家又是如何來描述這個運動的世界的呢?
科學家用特定的概念,數學工具以及實驗方法來描述和研究運動。
同學們,你們對科學上所說的運動是如何認為的呢?
學生活動:討論交流,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最后能說出物體位置的改變就稱為運動。
教師點出:物理學中所說的機械運動是指一個物體相對于另一個物體位置的改變。
然后如果一個物體相對于另一個物體位置沒有發(fā)生改變,則稱這個是引導學生說出靜止的。
用媒體展示一幅動畫(一女孩站在樹的對面靜止不動),學生說出樹木是靜止的。但教師在這里要激起認知矛盾(或者有學生主動提出矛盾的觀點):地球是運動的,樹木在地球上隨著地球一起移動,按說樹木是運動的,但我們平時的確看起來樹木是靜止的,為什么呢?
引導學生說出:從女孩這來看方面,樹木和她自己的位置關系沒有改變。(可再展示運動和靜止的概念解釋)。
教師點明:看來判斷樹木是否是靜止的,是拿樹木和女孩自己比較,看兩者的.位置發(fā)生變化沒有。
我們把用來判斷一個物體是否運動的另一個物體稱為參照物。
然后用媒體展示動畫:另一個男孩向女孩走來。
問:男孩是運動還是靜止的,為什么?
引導學生用參照物,位置改變等概念去描述:
以女孩為參照物,男孩和她之間的位置在不斷改變,所以說男孩在運動。
順著提出:如果男孩來觀察女孩,以男孩為參照物,女孩和他之間的位置在變化嗎?可不可以說在男孩看來女孩是運動的。
那么,這時可不可以認為在男孩看來,樹木也是運動的呢?
引導學生說出:看來說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事項對于一個參照物來說,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改變了就說這個物體是運動的,反之,就是靜止的。
因此,我們描述物體運動或靜止時都要特別說明是以什么為參照物,選擇的參照物不同,結論常常會不一樣。
在此基礎上,用媒體展示一段動畫(潘冬子站在竹排上向下游運動,配上相應的歌詞“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
激起疑問:以什么為參照物時,說“竹排”是運動的?又是以什么為參照物時,說“青山”是運動的?
學生活動:充分討論交流,能說出“竹排相對于兩岸或岸上的樹的位置改變了,所以說竹排是運動的;青山相對于竹排或潘冬子的位置改變了,所以青山是運動的!
教師追問:如果以潘冬子為參照物,竹排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
在生活中,人們常常巧妙地應用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為我們服務。
媒體展示一幅動畫(皮帶運輸煤炭)。
讓學生討論回答:以___________為參照物,煤炭是運動的;以___________為
參照物,煤炭又是靜止的。
(課件中還準備了更多的幾個運動和靜止的現象,可根據課堂進展和需要讓學生討論交流,分析判斷.如“兩架空中飛行的飛機相對靜止,月亮白蓮花般在云層中穿行,運動電梯中乘客的運動情況等等”)。
最后師生或學生共同小結本堂課的內容。
作業(yè):請設計一個與運動有關的圖文并茂的生動有趣的畫面,也可制作成網頁;然后相互交流。
《動與靜》說課稿8
教材分析:
線條的平直與彎曲,會使人產生動或靜的感覺。平行的線條,會使人聯想到平直的地平線,有靜止的感覺,而彎曲的線條,會使人聯想到蜿蜒的河流,有流動的感覺。充分運用線條的各種造型,已經成為重要的表現手段,而且對美化畫面和深化主題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引導學生發(fā)現存在于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觀中的線條,并能巧妙地利用它們去塑造形象,從而賦予作品鮮明的藝術感染力。從教材的例圖中,我們可以深切地體會到線條能賦予畫面的生動性和悅目性。
教學目的:
1、觀察平行和彎曲的線條,使學生認識線條的曲直在視覺反應上產生的靜止和流動的感覺。
2、運用線條和色彩進行作畫練習,表達靜止或流動的感覺。
教學重點:
感受線條的動與靜。
教學難點:
用不同的線條表達流動和靜止的感覺。
教具準備:
課件、作畫工具。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導入新課:
1、復習以前學過的《點、線、面》中的線條的種類。
師:板書——線條有粗、細、曲、直。
2、請同學說一說線條給人的感受,引出課題(板書)——線條的動與靜。
三、講授新課:
1、欣賞課件(流動的河流、靜止的公路、地平線等),說一說,看到了什么樣線條,給人什么感覺?
師:流動的河流展現的是曲線,有動感,而公路和地平線是靜止的直線。
2、請同學回憶大自然中還有那些靜態(tài)和動態(tài)的線條,它們各是什么樣子。
師:平直與彎曲的線條會使人產生動與靜的感覺。
以直觀的'圖片讓學生感受線條的曲直與動態(tài)的關系。
3、請學生欣賞課本范例,進一步感受線條的動與靜。
想一想,線條在繪畫中的作用。
4、教師結合上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色彩的冷暖》講解線條與色彩在不同畫面中的運用。
(1)暖色和曲、直線的配合,產生的視覺反映。
暖+直=溫暖、平和
暖+曲=熱烈、歡快
(2)冷色和曲、直線配合
冷+曲=寧靜、幽遠(如蜿蜒的河流)
冷+直=單調、呆板
通過欣賞范圖、教師講解,讓學生了解該如何更好的應用線條。
四、作業(yè)布置:用平行或彎曲的線條,表達靜止或流動的感覺并上色。
五、學生作畫,教師指導。
倡導學生在作業(yè)中的創(chuàng)新意識,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畫法給予表揚,及時鼓勵好的作業(yè)。
六、作業(yè)展評:
1、個人分析畫的內容,畫面好在哪里?
2、同學互評,找出你最喜歡的一幅作業(yè),說一說它的優(yōu)點?
3、教師簡評。
七、拓展
教師展示不同材料、不同形式的作品。請學生欣賞。
八、課堂
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九、教學反思:
有一種材料叫“毛根”性質柔軟,利用它在課堂上講解示范線條的曲與直非常的直觀,所以課堂中選擇一種好的教具至關重要,并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動與靜》說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美術《線條的動與靜》教案12-20
《靜女》教案02-16
靜女教學反思03-01
表達歲月靜好的感言02-16
《靜女》教案15篇03-27
《靜女》教案(15篇)03-27
《靜女》教案11篇03-31
靜配工作總結09-25
動車管理制度12-30
靜女教學反思3篇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