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物質的溶解性》說課稿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tǒng)的知識。怎么樣才能寫出優(yōu)秀的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物質的溶解性》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物質的溶解性》說課稿1
各位專家、評委、老師:
你們好!今天我將要為大家講的課題是《影響物質溶解性的因素》。
首先,我對本節(jié)教材進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結構與內容簡析]
本節(jié)內容在全書及章節(jié)中的地位:本節(jié)是滬教版初中化學新教材第六章第三節(jié)《物質的溶解性》的重要內容。而第六章《溶解現象》在九年級化學課程一級主題《身邊的化學物質》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溶液作為身邊的化學物質,是同學們經常接觸的一類成分比較復雜的化學物質,也是學生比較熟悉的一類分散體系。在前幾章中就經常遇到像澄清石灰水、稀硫酸、稀鹽酸等溶液。學生雖然熟悉溶液和溶解現象,但缺乏深入的了解,也沒有從化學角度去研究。尤其像為什么常常用水作為溶劑、以及對稀硫酸、稀鹽酸中的“稀”的含義比較含糊。所以讓學生集中地、系統(tǒng)地學習有關溶液的知識,特別是影響物質溶解性的因素,有利于提高學生對溶液和溶解知識的認識和理解,也有利于學生用學到的溶液知識去解釋、解決生活中的常見問題。在下一章學生將要學習的知識是酸、堿、鹽,它們之間的化學反應幾乎都是在溶液中進行的,而且溶液的濃、稀常會影響化學反應的進行,所以要學好酸、堿、鹽的知識,就必須很好地掌握有關溶液濃、稀,是否飽和等相關知識。因此本節(jié)的內容既為學生解決了以前遇到的一系列的問題,又為下一章的學習提供了必備知識。另外,在日常生活、生產中經常也要用到溶液。綜上所述,學生從影響物質溶解性的因素、及溶液是否飽和的方面,去認識溶液的組成,是對溶液知識的深化。它既是幫助學生加深對有關概念的理解,更是引導學生將有關溶液知識科學運用到日常生活和其它相關學科中的過程體驗。
本節(jié)涉及化學思想方法分析:作為一名化學老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化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給學生化學思想、化學意識和化學方法,本節(jié)教學內容具有很強的探究性,因此本節(jié)課在教學中應力求培養(yǎng)學生化學實驗探究的意識,促進學生化學實驗探究能力的提高。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特制定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
。1)建立溶解性、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的概念。
(2)知道影響物質溶解性的因素。
。3)知道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相互轉化的方法
2、能力訓練目標:
。1)會用實驗探究的方法確定影響物質溶解性的因素。促進學生實驗探究能力的形成。
。2)能選擇合適的方法相互轉化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
。3)能用學到的溶液知識解釋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情感品質目標:
通過學習,讓學生知道影響事物的發(fā)展因素有:內因和外因以及它們之間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關系,從而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以提高他們分析和判斷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難點]
依據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立了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jié)教學內容具有很強的探究性。所以本節(jié)重點是通過實驗探究“影響物質溶解性的因素”,來培養(yǎng)學生探究意識,提高學生探究能力。
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的概念比較抽象,但這個知識點有利于學生對后續(xù)內容溶解度的掌握,所以這兩個概念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看似平淡無奇的溶液,里面竟然蘊含著這么豐富多彩的道理。通過對本節(jié)的學習,學生是否能保持和增強對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能否進一步激發(fā)并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也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
為了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jié)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教法]
化學是一門培養(yǎng)人的能力,發(fā)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一切教學行為都必須從學生出發(fā),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建構自我的知識體系。我在教學中以學生的求知要求為主線,追求和學生面對知識共同探討、平等對話。對于知識的建構,本身就是一種探究性的學習,在課堂上,除了個體探究之外,我們更倡導合作探究。在探究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實際差異,提出不同的探究目標。最后利用學生可塑性、互補性的特點,使問題更清楚更準確。所以,進行教學時,我只是教學的.組織者、引領者,設計一定的探究問題,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能動作用,指導學生做好課本中的探究活動,幫助學生進行總結和歸納。
[五、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學中我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課堂上,學生是在我的引導下以探究活動為學習知識的主體,與同學合作交流,探討課題中的問題。這種學習方法符合人認知規(guī)律,易于接受知識、不易遺忘,同時在探究過程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實驗操作,強化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最后我來具體談一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教學程序及設想]
日常生活中有許多物質溶解的實例,但學生沒有注意觀察,沒有深入探究,因而溶解性概念難以理解。因此我就從學生身邊的實例切入,如:
。1)在相同條件下面粉在水中不易溶解,而食鹽、堿面在水中易于溶解,油漬用水很難洗去,而用汽油卻很容易洗掉?
。2)請學生用圓珠筆在手掌上畫上幾條短線,然后用棉布條分別沾自來水、酒精涂于短線上,看哪一種溶劑容易除掉筆跡。
通過事實和實驗引出溶解性的概念,并板書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思考、討論、合作、實驗期待尋找結論的過程。
這樣讓學生依據以上兩個情景,交流討論,猜想物質的溶解性與哪些因素有關。
然后假設、設計、實驗、分析、探究得出結論。
這種在實際情境中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已有知識經驗,同化和索引出當前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的知識,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遷移到陌生的問題情境中。
學以致用,及時提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讓學生交流和討論。通過交流與討論,可以使學生對生產、生活中碰到的一些實際問題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對于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概念,我是通過蔗糖能不能不斷溶解于水這一生活常識設置情境的。
然后讓學生完成課本活動與探究中的實驗。根據探究實驗得出“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概念。
明確概念以后,增加做兩個實驗。
1、通過實驗判斷硝酸鉀的飽和溶液和硝酸鉀的不飽和溶液。
2、在硝酸鉀的飽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高錳酸鉀。根據實驗請學生歸納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判斷方法,加深理解飽和溶液的含義。
最后的課時總結,我主要是從知識性內容和思想方法兩個方面進行強化認識的。知識性內容的小結,可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盡快轉化為學生的素質;化學思想方法的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化學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的地位和應用,并且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的個性品質。
布置作業(yè):針對學生素質的差異進行分層訓練,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余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雙重目的。
各位專家、領導、老師,以上,我僅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序上對《影響物質溶解性的因素》一節(jié)課說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闡明了“為什么這樣教”。真誠地希望各位專家、領導、老師對本堂說課提出寶貴意見。謝謝!
《物質的溶解性》說課稿2
開場白:各位評委好,我是XX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題目是《物質的溶解性》,下面開始我的說課,根據新課標理論我將以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為設計思路,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等幾個方面進行說明,首先說一下我對教材的認識。
一、說教材
《物質的溶解性》是魯教版初中化學九年級全一冊第1單元第3節(jié)的內容。本節(jié)課主在前兩節(jié)的基礎上,定量研究溶質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限度。本節(jié)包括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線兩個方面的內容。在“溶解度”部分介紹了物質的溶解度與溶劑和溫度的關系說明了物質在一定溶劑和溫度下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以此得出了固體溶解度的概念。然后,探究溶解度曲線——包括回執(zhí)溶解度曲線、分析和應用溶解度曲線、比較溶解度數據表和溶解度曲線的區(qū)別、體會列表法和作圖法兩種數據處理方法的不同作用等,引導學生體檢數據處理的過程,學習數據處理的方法。最后,簡單了解氣體的溶解度、并結合有關汽水的討論,說明氣體的溶解度與壓強和溫度密切相關。
過渡:這是對教材的認識,下面說一下本班學生的情況。
二、說學情
基于溶液在化學(科學)研究和生產、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學生只定性地了解溶液的組成和基本特征是不夠的,還應定量地認識溶液。本節(jié)以溶解度為核心,展開對溶液的定量研究。從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知識內容上加深了,研究方法上要求提高了,對學生的能力要求提升了一個層次。在本節(jié)學習中所需的有關直角坐標系中曲線等數學知識,學習已經具備,一般不會造成學習障礙。學生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是:對溶解度概念的運用時忽略條件;對問題缺乏科學全面的分析而產生一些模糊或者錯誤的認識,例如認為飽和溶液一定是濃溶液,認為增加(或減少)溶劑的量,固態(tài)物質的溶解度也會隨之增大(或減少);認為攪拌能使固態(tài)物質的溶解加快,也會使其溶解度增大;等等。
過渡:結合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固體物質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過程與方法】
進一步練習給試管里的液體加熱、向試管里滴加液體和振蕩試管的操作;培養(yǎng)學生設計簡單實驗步驟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從影響溶解度的諸因素中,對學生進行內因和外因的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過渡:下面我再說一下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難點。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
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溶解度曲線的作用
2、知道影響固體物質溶解度的因素
【難點】
建立溶解度的概念及溶解度曲線的相關應用。
過渡:學無定法,貴在得法,好的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習事半功倍,下面談一下我的教學方法。
五、說教學方法
我采用了如下幾種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法、實驗探究法、教授法等。本節(jié)課主要是實驗探究法,通過觀察實驗現象,提出問題,分析討論,概括總結等基本環(huán)節(jié)循序漸進學習本節(jié)課。
過渡:下面說一下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的設計。這節(jié)課我準備分為四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導入新課,新課教學,鞏固提高,小結作業(yè),層次分明,重難點突出。下面我詳細介紹我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第一環(huán)節(jié):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教師提出問題:上一節(jié)課學習了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概念,通過實驗,在一定條件下(室溫、10mL水)制得了氯化鈉的飽和溶液。大家知道了物質不能無限制的溶解在水中,現在請大家考慮:什么因素影響物質在水中的溶解限量?然后,我們來設計實驗的具體步驟。提出問題,創(chuàng)設情景,懸疑激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探究的熱情。
第二環(huán)節(jié):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1)探究一:哪些因素影響固體物質在水中的溶解限量
教師提問不同的物質在同一份水中溶解的質量是否相同?向等量的水中,分別加入等量的硝酸鉀、熟石灰,振蕩試管,觀察試管中固體的溶解。注意不變量和變量分別是什么,如何控制,讓學生們邊做實驗邊思考。然后再引導還有哪些因素可能影響呢?有學生可能回答溫度,然后再問如何操作?學生們能夠說出方法:即用試管夾夾持盛有飽和溶液的試管,在酒精燈上先均勻加熱,然后加熱液體。觀察試管里的固體是否溶解。如果固體溶解了,就停止加熱。然后按大家提出的實驗方法,進行實驗。蒸餾水各5克、 硝酸鉀、熟石灰各準備了一克完成實驗一;實驗二中準備了5克蒸餾水,2克硝酸鉀。儀器、藥品先檢查是否齊全,然后開始實驗。學生觀察現象并得出結論:實驗一中硝酸鉀全部溶解,熟石灰不能完全溶解,說明固體物質的種類不同,他們在水中的溶解限量不同。實驗二中給盛有硝酸鉀飽和溶液的試管加熱,不久,試管里剩余的固體硝酸鉀又溶解了。說明加熱可以使飽和溶液變成不飽和溶液,能增加硝酸鉀的溶解限量。從而得出溶解度的概念,要強調溶劑和溫度的影響。
此環(huán)節(jié)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靈活拓展教材實驗探究2-3,設計為層層遞進的探究活動,讓學生在不斷被追問下不斷被調動思維,大膽猜想,小心求證,不斷反思改進實驗設計,由特殊上升到一般,學會多角度考慮問題。
(2)溶解度曲線的認識和應用
學生自行看課本上的溶解度曲線圖,然后討論回答觀察到的信息:①能找出同一物質在不同溫度下的溶解度;②不同物質在同一溫度下的'溶解度;③物質的溶解度受溫度的影響如何變化;④兩物質相交的點表示同一溫度下兩物質的溶解度相同。
老師設置問題, “20℃時,硝酸鉀的溶解度是31.6g它表示什么意義?”讓學生即學即用,靈活運用。老師再次強調:溶解度的概念包含以下四個要素,即“一定溫度”、“100克溶劑”、“達到飽和狀態(tài)”和“溶質的克數”缺一不可。
讓學生觀察冷卻后的硝酸鉀飽和溶液,已有固體析出,這是什么結晶?與海水曬鹽的蒸發(fā)結晶有什么不同?比較得出結晶的不同方法:一個是改變溫度,降溫結晶,適用于溶解度隨溫度變化較大的物質,如KNO3;一個是蒸發(fā)結晶,適用于溶解度隨溫度變化較小的物質,如NaCl;還有一種是升溫結晶,適用于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變小的物質,如Ca(OH)2。
(3)前面我們所講的都是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那么氣體物質是否也有這樣的特點呢?
討論燒開水時,鍋底有很多小氣泡,為什么?這說明了什么?
(小結)影響氣體溶解度的因素是:溫度和壓強。
(討論)如何增加養(yǎng)魚池水中的含氧量?
理解影響氣體溶解度的因素是什么。
結合生活經驗討論分析,想出辦法。
【《物質的溶解性》說課稿】相關文章:
地殼的物質循環(huán)說課稿08-08
生物說課稿-《體內物質運輸-心臟》07-19
《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物質循環(huán)》說課稿02-21
物質溶解的量說課稿(通用13篇)12-18
物質的溶解教案11-24
物質的量的教案02-24
物質的量教案02-26
物質的分類教案03-03
物質的量教案優(yōu)秀07-07
《組成物質的元素》教案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