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四篇
作為一名老師,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那么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語文說課稿4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方面
(1)理解文章主要內(nèi)容和思路,了解人類登月的知識。
。2)學習本文準確嚴謹?shù)恼Z言、列數(shù)字的說明方法、比喻的修辭手法等語言基礎知識。
。3)培養(yǎng)學生速讀課文的能力和自主閱讀的習慣。
2、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
結(jié)合今年10月我國成功發(fā)射“嫦娥二號”探月衛(wèi)星這一熱點,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索的興趣和愛國主義的情懷。
三、教學重難點
1、本文的重點是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主要內(nèi)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2、本文的難點是訓練學生速讀課文的能力和自主閱讀的能力。
四、教學對象分析
初一年級學生具有思維活躍、好奇心強。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但還需引導學習。
注意力不夠集中,思考不夠深入等特點。
五、教學方法的設計
1、默讀法與朗讀法相結(jié)合。
2、問答法與討論法相結(jié)合。
3、多媒體教學法。
六、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
運用“版塊式”教學思路,將教學環(huán)節(jié)主要分為:
導入、整體感知、精讀和結(jié)課四版塊。
(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快速閱讀要點:
。1)集中注意力,默讀。(2)不回視,不逐字閱讀。(3)抓住關鍵點閱讀。
(二)整體感知課文,
把握文章思路。
時間:1969年7月
地點:美國佛羅里達半島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
人物: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
事件:人類首次成功登月全過程
順序:時間順序
高潮設計
登月前準備階段(3-4)
升空飛行階段(5-9)
登月全過程(3-16) 登月成功,完成探月任務階段(10-13)
返航階段(14-15)
總結(jié)登月過程
(三)精讀課文
1、根據(jù)分段,結(jié)合登月過程圖和多媒體的影像資料,對登月的過程進一步了解,掌握科學知識。
升空飛行的步驟:檢查——點火——升空——繞地飛行——飛向月球——繞月飛行——升空——點火——火箭升空——飛行。
2、請同學們朗讀自己覺得寫的較好的'段落或句子,在反復朗讀中體味其中的語言美和蘊藏于語言中的情感態(tài)度。
。1)請同學們齊讀第8自然段,這一段的描寫很美。請同學們找出其中寫的好的句子。
。w船像一葉孤舟在太空中緩緩地行使)
“一葉孤舟”是什么意思?(像一片樹葉一樣大小的孤獨的小船)
這里運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更加形象生動。)
表現(xiàn)了怎樣的情感價值?(在地面上高達百米的飛船在太空中卻渺小如一葉孤舟,在這里表現(xiàn)出與浩瀚宇宙相比,人類的渺小。而人類探索月球的勇敢不屈的精神也在這里突出出來。)
。2)“它以合適的角度進入地球大氣層!
“‘阿波羅11號’飛船準確地濺落在預定的海域!逼肺都泳字的好處在哪里?
4、對本文的意義進行深入挖掘:
分析阿姆斯特朗“這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边@句話的內(nèi)在涵義。
(四)結(jié)課延伸
結(jié)合我國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思考:航天探險活動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其意義何在?其中反映了怎樣的航天精神?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2
【教材簡析】
《竹影》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是藝術大師豐子愷先生散文作品中一篇內(nèi)涵深刻、耐人尋味的佳作。文章描寫了作者幼年時與小伙伴們在月下畫竹影的有趣游戲及對中國畫的認識,充滿了童真、童趣,揭示出“藝術和美常蘊含在童稚的活動中”的主旨。
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體會課文表現(xiàn)的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是教學的重點;領會“藝術和美常蘊含在童稚的活動中”的主旨是教學的難點。
【目標定位】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nèi)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我確立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領會藝術和美蘊含在童稚的活動中,學會在生活中去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美;認識到美在生活中無處不在。
根據(jù)教材的知識構(gòu)建特點和七年級學生天真、活潑、好問的特點,確立知識與能力目標:體會文章表現(xiàn)的童真、童趣;提高我們的口頭表達能力。
新課程的課堂教學要求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我確立的過程和方法目標:先學后教,當堂訓練;學會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理念】
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運用洋思中學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課堂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求知欲。有機滲透“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方式,充分發(fā)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學會運用科學的方法學習語文,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師生與文本之間的交流,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并尊重學生對文本的獨特理解和感悟,鼓勵他們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結(jié)合《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實驗課題,展開輕負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實驗研究,構(gòu)建師生和諧平等互動的語文課堂,逐步形成“師生同學,質(zhì)疑釋難,分享體驗”的教學風格。
【學習過程】
一、自然導入
師:今天,由我和大家共同學習第18課——豐子愷的《竹影》。(板書課題)
1、揭示學習目標:
、 能說出課文的主要情節(jié)。
、 理解課文描寫所表現(xiàn)的童真童趣。
2、先學后教:
引導學生進行“先學后教,當堂訓練”式學習,養(yǎng)成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良好習慣。
、 輪流誦讀課文,自主學習,積累生字詞。
設計意圖:朗讀是學生自主與文本進行對話最直接的.方式。輪流誦讀,自主學習,積累生字詞,夯實基礎。
、 速讀課文,自主合作,概述主要情節(jié)。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學會圈點批注,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能力,充分利用語文學習資源,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 的好習慣。循序漸進,為品讀課文、合作學習做好鋪墊.
、 品讀課文,合作學習,理解童真童趣。
設計意圖:在合作交流中,讓學生的思維互相碰撞, 產(chǎn)生更多的火。當學生有了心得之后,讀相關的語段就會感情充沛,評述就會更準確。教師對學生的朗讀和評述應及時予以鼓勵、評價定,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并作必要的補充和歸納,引導學生掌握一些規(guī)律性的東西。
4、當堂訓練:
課堂作業(yè)(出示投影):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請?zhí)岢鰜,讓我們相互交?如果你有什么新的體驗,請說出來,讓我們一起分享。
設計意圖:通過大家的探究學習,觸發(fā)學生的靈感, 說出自己最真實最深切的體驗,讓學生學有所得。發(fā)揮語文教材的例子作用,向生活延伸. 在師生共同的交流切磋中,達到多人參與表達,互相溝通,分享學習體驗的教學高潮。
5、結(jié)束語:
法國杰出的雕塑家羅丹曾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發(fā)現(xiàn)美!
讓我們共同走進生活的語文課堂,用我們的慧眼去發(fā)現(xiàn)美吧……
設計意圖:教師寄語,讓課堂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同時,讓學生由課堂走入生活進行語文學習,延伸語文課堂。
二、板書設計
18 竹影
豐子愷
月夜相聚
藝術和美常蘊含在生活 不是缺少美
童稚的活動中 描繪竹影 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
藝術教育
(設計意圖:展示學習成果,突破教學難點,分享學習體驗)
【體驗與反思】
“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課堂教學模式,以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當堂訓練為主線。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每個學生的主動性增強了,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在合作學習中,優(yōu)生的學習態(tài)度、解題思路和方法一目了然,不僅有助于差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更有利于每個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學生相互取長補短,以優(yōu)輔差,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課堂教學不僅加強了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培養(yǎng)了學生的質(zhì)疑與創(chuàng)新精神,還加強了師生之間的學習與交流。教師要走到學生中間去,充當學生學習的合作伙伴。
輕負高效的課堂教學改革實驗研究,既要做到符合課堂需要,激發(fā)學生興趣,又要落到實處,收到實效,這有利于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但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教學實驗過程中,也產(chǎn)生了一些新的困惑,亟待研究解決。如怎樣使少數(shù)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自學習慣?在“后教”過程中,怎樣讓兵教兵的效果更顯著?如何落實“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如何實現(xiàn)從洋思模式各自特色的飛越?還需要我們?nèi)ゲ粩嘌芯俊?/p>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在山的那一邊》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課。這首詩歌語言清新、凝練、意味雋永,因而既是指導學生朗讀的好材料,又是引導學生體味人生的典范之作。
二、說目標:
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意在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語感。)2、品味語言,體會情感。(意在培養(yǎng)學生的賞析能力及審美情趣。)3、聯(lián)系生活,感悟人生。(意在引導學生在熏陶感染中,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其中目標1、2是教學重點,目標2同時又是本課的難點。
以上目標的確定依據(jù)了新課標、單元學習目標、詩歌特點及學生實際。
第一:《新課標》對詩歌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第二:本課所在單元要求"整體把握課文內(nèi)容,用心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并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思考人生,還要提高朗讀能力。"第三:豐富的想象、濃烈的感情、簡約的語言是詩歌的基本特點。本文語言的形象性、含蓄性及深刻性的特點也決定了教學的重難點。
第四:對于剛踏入初中的學生來說,對于詩歌的知識知之甚少,因而只要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能整體感知形象,初步體會作者情感即可。
三、說教法:
為達成目標,我準備采用的方法有:創(chuàng)設情境法、朗讀指導法、誘導點撥法。
1、創(chuàng)設情境法,詩以情成篇,以情動人。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醞釀一種利于調(diào)動學生思維,引起共鳴的氛圍。如上課時,采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大山綿延不絕的畫面,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范讀時,以鋼琴曲《海邊的星空》配上優(yōu)美的畫面,調(diào)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帶給學生身臨其境之感;講析中,采用直觀形象的板書,以促進學生的理解。
2、朗讀指導法:
有感情地朗讀是詩歌朗讀的最高境界,但對初一學生來說較難達到,因而應加強朗讀指導,我將通過示范讀、指導讀等形式從停頓、節(jié)奏、情感等方面入手教給學生朗讀技巧。
3、誘導點撥法
《新課標》強調(diào),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而老師則是學生的引導者,因而誘導思維,指點迷津、宏觀調(diào)控應是教師的主要任務。
四、說學法
1、朗讀法:通過反復朗讀,理解詩歌的情感及凝煉形象的語言。
2、聯(lián)想想象法:學會展開聯(lián)想與想象,欣賞詩歌優(yōu)美的意境,精煉準確的語言,培養(yǎng)審美情趣。
3、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對詩中意象含義的理解,對語言的品味及情感的把握,都應在自主學習的前提下,通過合作探究達成目標。
五、說教學程序:
。ㄒ唬 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我們從小聆聽著黃河雄壯的濤聲長大,看慣了滔滔河水奔涌向前的氣勢,卻對巍峨挺拔的大山充滿了向往。如果我們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頭看到的只有高聳入云的大山,蒼蒼茫茫,綿延不斷,你會想些什么呢?(課件播放大山的畫面)(此環(huán)節(jié)意在設置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想象)
學生暢所欲言,師適時導出課題:
詩人王家新從小生活在山里,他的童年,從未走出過山的世界。一片寂靜的校園,一條清澈的小溪以及無數(shù)座無言的群山,便構(gòu)成了他幼小的心靈世界。面對大山,他又想了些什么呢?今天就讓我們共同翻閱《在山的那一邊》,去探尋人生的哲理。(師板書課題及作者)(二) 師生合作,制定目標:
學生根據(jù)自己了解的詩歌方面的知識,討論制定出學習目標,師作簡要板書:
1、 有感情朗讀;
2、 品味語言;
3、 感悟人生。
(三) 反復朗讀,整體感知:
此步驟共分三大環(huán)節(jié):初讀,求流利;再讀,顯技巧;三讀,含感情。
第一環(huán)節(jié)以學生為主,通過反復朗讀達到正確、流利的要求;第二環(huán)節(jié)以教師指導為主,通過范讀、指導讀等形式引導學生掌握朗讀技巧;第三環(huán)節(jié)需要在品味語言的基礎上達到要求。
1、 自讀詩文,整體感知:
此環(huán)節(jié)要求掃除障礙,讀準字音,讀順句子,初步感知詩歌感情。
2、 檢查朗讀:
指生朗讀,其余學生從語速、語調(diào)、停頓等方面進行評價,師做及時點撥。在評價過程中,找同學進行局部示范朗讀。
3、 教師范讀:教師配樂朗讀詩文(課件顯示重重高山、碧藍的大海及詩文內(nèi)容,并配有較舒緩的音樂),幫助學生確立本課的`感情基調(diào),進一步體會重音、停頓等技巧。學生對比初讀情況查找不足,并總結(jié)出朗讀要領:
、偻nD要合理 ②重音要突出 ③感情要飽滿。(師作簡要板書)4、 學生再讀,思考:
① 詩中的"山"與"海"各有什么深刻的含義?
② 作者借助"山"與"海"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在學生思考討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初步把握意向的含義及文章的主旨,師作及時板書。
。ㄋ模 品味語言,探究賞析:
感情是以文字為載體的,在學生初步理解感情的基礎上,自然過渡到對語言的品味。學生嘗試從文中找出自己喜歡的詩句或認為含義深刻的句子細細品味,并隨時標記遇到的疑問。
(此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意在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體會語言的魅力。)學生可能涉及的問題有:
1、"鐵青著臉"怎樣理解?
2、"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如何理解?
3、"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飄來的東西是輕的,怎么會扎下深根?
4、 為什么說"枯干的心靈"?
5、"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蘊含著怎樣的感情?
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學生透過語言體會內(nèi)涵,感悟人生哲理,明確只有樹立遠大的理想,只有不懈努力,才能到達理想的彼岸。
在理解詩句的同時,穿插朗讀,使理解與朗讀互相促進,融為一體。如:當學生理解了"鐵青著臉"是運用擬人的手法,表面上是寫山的顏色,實際是寫自己心情的難過時,讓學生試著讀出難過的感情。
。ㄒ贿呝p析,一邊將詩句要體現(xiàn)的情感補充在屏幕上的詩文中)探討完以上問題后,學生帶著對詩歌的深層理解再次齊讀課文。
(五) 聯(lián)系生活,體味人生:
對海的向往使詩人一次次翻越重重山嶺,相信他最終一定會看到心中向往的海。在同學們的生活與學習中,遇到過山嗎?你們又是怎樣面對的呢?請同學們打開記憶的閘門,談談類似的生活經(jīng)歷。
。ㄒ陨檄h(huán)節(jié)的設置,意在引導學生聯(lián)系自身的生活實際,進一步體會詩中蘊含的人生哲理,激發(fā)學生面對困難、勇于進取的精神。)(六) 小結(jié):
在學生暢所欲言后師作小結(jié):
翻越重重高山的過程是艱難的,可"不經(jīng)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只要肯付出努力,碧藍的大海就會展現(xiàn)在你們眼前。最后讓我們再一次飽含感情的齊聲誦讀最后八句詩。
。ㄔ诶世实淖x書聲中結(jié)束本課的學習)
附:板書設計 文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4
尊敬的領導,各位評委老師,你們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山中訪友》,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設想及教學程序這五個方面,對這一課的設計安排加以說明。
一、首先,給大家分析一下教材,這一點我將分三個方面加以分析。
第一點:課文所處位置及作用。
《山中訪友》是七年級語文上冊中第三單元的第3篇課文。這是一篇構(gòu)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滿童心童趣的優(yōu)美散文。
鑒于本單元的要求,學生要在反復朗讀課文的基礎上,領略自然景物的美,體會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感情,理解詞語在上下文中的含義及作用,揣摩精彩的詞語、句子和段落,并作適當?shù)恼洠涣硗,這篇文章描寫景物的語言非常生動形象,多使用比喻,擬人手法,融情于景,表達了作者鮮明的印象和感受;并且作者抒發(fā)感情也很特別,將山中的景物當成朋友來寫,將進山看景比作進山看朋友,因此,顯得真摯自然。綜上所述,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學目和教學的重難點。
第二點:教學目的
這一點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德育目標。
知識方面要求學生:①理解,積累課后詞語;如:“湛藍,清澈,德高望重”等。
、谟懈星榈卣b讀課文,把握作者把進山看風景說成是“山中訪友”所傳達的思想感情。
能力方面要求學生:①鑒賞本文新奇豐富的`想像美。
、趯W習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寫,透過語言文字,感悟課文充滿詩意的畫面。
德育方面要求學生:體味作者所表達的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培養(yǎng)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操。
第三點: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重點內(nèi)容很多,比如課文重點詞語,課文的思路,以及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寫,比喻,擬人修辭手法的運用等等。而教學難點則是情景交融的寫作技巧。
二、接著,介紹一下教學方法:
1、確定五法合一的教學方法
新《大綱》中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币虼,我根據(jù)課文的特點,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準備采用激發(fā)興趣法,朗讀法,問題導引法,想像聯(lián)想法和自讀點拔法進行教學。首先,利用各種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然后引導學生品讀散文,在讀的過程中思考提出的疑問,然后在教師適當?shù)狞c拔下,賞析課文,體會作者的感情。
2、采用投影儀,影碟等電教手段輔助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我還將采用投影儀,錄音,以及與課文內(nèi)容相關的影碟來豐富教學手段,這樣,即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通過直觀感受,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鞏固,體現(xiàn)了教學的直觀性原則。
3、突出朗讀教學
語文教學中,要注意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再加上本文是一篇非常優(yōu)美的寫景教文,適于朗讀,因此,我將在授課過程中突出誦讀教學。
三、學法指導
教學是一種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所以我將采用學生質(zhì)疑,小組討論,教師點撥,然后反饋練習的學法。
在指導過程中,先調(diào)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然后根據(jù)一系列緊扣教學的問題,使學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并在課文賞析后完成課后練習進行鞏固,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內(nèi)容較少,因此我安排一節(jié)課的時間,我的教學設想是:先讀題猜測文章內(nèi)容,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然后精讀品味,鼓勵學生提問,再通過討論解決,歸納課文學習要點,這樣既理解了文章的內(nèi)容,又培養(yǎng)了語感,也體會了作者的感情。
五、教學程序
(一)引入新課
首先對預習作業(yè)進行抽查并明確生字詞的讀音及含義,然后要求學生讀題,想像課文內(nèi)容,引入新課,接著教師范讀課文,用有關課
件讓學生對大自然的風景及大山里的風景有直觀印象。
。ǘ┲v授新課
在講授之前,讓學生帶著問題對課文進行朗讀,使學生感知課文,問題用課件打出:
、僮髡叩缴街袑ぴL的友人是怎樣的,跟你的想像相同嗎?
②邊讀邊勾畫出描寫山中美景的句子,理解后積累下來。
朗讀課文后,圍繞上述2個問題對課文進行賞析,讓學生了解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是作者進山看風景,并引導學生感受山中風景的優(yōu)美,然后將有關山景和大自然景色的投影片或課件給學生看。結(jié)合書上的描述,使學生更直觀形象地了解童話般的山中的美景,培養(yǎng)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ㄈ┚史治
分析課文運用的修辭手法及藝術特色。
在分析中,使學生了解擬人手法的運用,體會這種手法運用的目的和意義,體會情景交融地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對課文的內(nèi)容有更深的了解。
學生討論后明確:
1、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如:將古橋、樹木、山泉、小溪等自然景物看成是自己的山中朋友,把進山看景說成是山中訪友。這樣便于表達自己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2、本文的藝術特色表現(xiàn)在:
。1)獨具匠心的敘述方式和敘述人稱:文章的敘述方式親切自然,使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有時,根據(jù)表達的需要,還適當?shù)刈儞Q敘述人稱,對山中的“朋友”有時用第三人稱,有時感情強烈了還用第二人稱,讓學生體會這樣能使情感表達得更充分。
(2)想象的豐富、新奇,使景物栩栩如生,靈氣飛揚,如:展開想象,將自己與樹木融為一體,與自然融為一體,流露出熱愛自然之情。
(四)反饋練習
要求學生根據(jù)老師的講授及自己的筆記,朗讀課文后用自己的話解答課后練習一,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領會作者的感情。
。ㄎ澹﹦(chuàng)新練習
假設你是某一景物,與游人互訴心聲,寫一段文字,寫法自由,字數(shù)不限。
此題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能力以及想象能力,提示學生借鑒課文某些寫法。抓住景物的自身特點。從某一景物的角度出發(fā),重點突出景物的心聲,最好能點出環(huán)境保護的主旨。
。┛偨Y(jié)全文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帶領學生回顧課文內(nèi)容,再次體會作者的寫作技巧及思想感情,使學生對課文有一個完整的印象。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相關文章:
七年級語文《散步》說課稿02-23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01-11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熱】08-16
七年級語文《在山的那邊》說課稿03-16
七年級語文《安塞腰鼓》說課稿03-24
七年級語文《落難王子》說課稿03-24
七年級語文《父母心》說課稿02-22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15篇02-13
【熱門】七年級語文說課稿4篇06-17
語文《散步》說課稿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