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在线免费观看,久久精品合集精品视频,每日更新在线观看AV_手机,这里是精品中文字幕

<mark id="47rz2"><center id="47rz2"><dd id="47rz2"></dd></center></mark>

    <legend id="47rz2"><u id="47rz2"><blockquote id="47rz2"></blockquote></u></legend>

      當前位置:好文網(wǎng)>實用文>教學反思>《克與千克》教學反思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

      時間:2024-09-05 15:54:55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克與千克》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15篇)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1

        關于教學目標:

        教學中首要的難度來自學生的心理特點,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對物體的關注,往往先關注物體的大小、長短甚至顏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對于重量的本質性的關注則較少,有的也相對較為間接。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克”、“千克”這兩個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戰(zhàn)性。一是因為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克”、“千克”的接觸比較少,二是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重量關注和經(jīng)歷輕重的體驗比較少,三是“克”這個單位比較小,學生更是很少有對這個重量單位的感受與體驗。因此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活動中,力求體現(xiàn)以下二個方面:1、在比較一定的情境中喚起學生對物體重量的關注;2、通過操作、實踐活動讓學生去感悟和體驗,初步建立“克”與“千克”的概念,同時培養(yǎng)學生估量的方法和意識。

        因此,教學設計中關于教學目標的定位為: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并認識重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并溝通克與千克的聯(lián)系,知道1000克=1千克,并知道它們的區(qū)別。2、.在建立重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方法和意識。

        反思一:

        審視這節(jié)課的教學,最大的特點就是注重學生對概念的自主建構,讓學生充分地經(jīng)歷、體驗、探索中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新教材中把“千克”與“克”這兩個重量單位放在一起進行教學,是充分地利用學生對“克”、“千克”基本上是一張白紙的情況下,將這兩個重量單位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認識和建構,來完成概念的形成。事實證明,學生只要對其中的某一個重量單位掌握了,那么另個一個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因此,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從1克到十幾克、幾十克、幾百克,最后到1000克,將克與千克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將克與千克作為一個整體在重量體系中加以構建,這樣就可能使概念教學較為豐富與深入。

        反思二:

        教學時我先讓學生掂一掂2分硬幣的質量,說說感受,初步感知1克是一個很輕的單位,人們是幾乎感覺不到的。之后,我讓學生找一找桌上約重1克的物品,交流估量的方法以培養(yǎng)他們的`估計能力,再揭示學生找到的物品都約重1克,為豐富克的感知,讓學生感知10克要幾個硬幣, 20、50克呢?并讓小組6、8個同學合起來掂掂,20克,50克、100克有多重?在此充分感知的情況下再讓學生估量蘋果與鹽的重量,在估量過程中又注重估量方法的優(yōu)化?上г诠懒看_定出蘋果重量之后,忘卻了讓學生感知200克的重量。在教學1千克的時候,我請學生猜一千克米和一千克廢紙哪個重,哪個輕,由于兩者體積相差比較大,學生很好的認識了千克,知道比較物品的輕重要看質量而不是體積。最后我請學生比較了1克與1千克的不同,他們明顯感受到1克比1千克輕得多,這為他們今后在選擇合適的質量單位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理解克與千克之間的關系。通過各種練習強化認識克與千克。

        反思三:

        在教學完千克后,因為時間關系,遺憾地沒讓學生感受幾十千克有多重。另一個值得反思之處就是在回歸課本的整理知識的環(huán)節(jié)中,該思考適當?shù)囊龑W生整理、回顧知識。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2

        一、教學案例

        我在兩個班用了不同的教學設計,后面的班級是在修改的基礎上教學的。

        教案一:

        1、從生活引入,初步認識克與千克

        出示圖中的主題圖,讓學生觀察,發(fā)現(xiàn)一枚硬幣的重量是1克,一袋鹽的重量500克、一袋大米的重量是50千克、一個雞蛋的重量大約是60克,……從而引出重量單位克與千克。

        2、親身體驗,認識一克與一千克、幾克或幾千克

        學生拿出教師課前準備好的一克與一千克的物體進行親身體驗,用手掂一掂、比一比,感覺一克與一千克的重量。然后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重量是一克或一千克。估一估你周圍物體的大約重量。

        3、理解克與千克之間的關系。

        4、通過各種練習強化對克與千克的認識。

        教案二:

        1、從經(jīng)驗出發(fā),初步認識克與千克

        T:說說你喜歡的物品的重量。

        S:一袋方便面的重量是100克、一袋奶粉的重量是500克、一粒泡泡糖的重量是5克、一袋大米的重量是50千克……學生在說的過程中,我板書,左邊書寫以克為單位的物品,右邊書寫以千克為單位的物品,學生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比較輕的物品重量一般用克作單位,比較重的物品重量一般用千克作單位。

        2、研究與體會一克、一千克物體的重量

        學生從自己準備的物品當中拿出一克的重量來,掂一掂,然后找一找你周圍的哪些物品的重量是一克。同時認識一千克。估一估,周圍物品的重量。

        3、理解克與千克之間的關系。

        4、通過各種練習強化認識克與千克。

        二、教學反思

        教案一教后分析:課的.開始也是從生活情景引入的,但這樣的情景引入并沒有從學生生活實際考慮,在實際生活中二年級的學生根本沒有有關克與千克的重量觀念,不是實實在在的學生所親身經(jīng)歷過的生活經(jīng)驗,按理說,用手掂一掂,估一估,應該可以形成一克與一千克的概念,但在學生的已有經(jīng)驗中,根本就沒有與一克、一千克產(chǎn)生對比的經(jīng)驗,所以這樣的掂一掂、估一估,也只是流于形式,對于大多數(shù)同學來說,還是無法通過這樣的掂一掂,估一估形成正確的概念。

        在第二次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我讓學生在課前進行了實踐活動,為課堂教學的有效學習做好充分準備。要求學生回家學生用手掂一掂幾粒綠豆、幾粒米、一個雞蛋、一袋鹽、一袋米、一桶油、一棵菜……的重量,用彈簧秤稱一稱。在教學時,直接從學生的經(jīng)驗出發(fā)設計教案二。

        對比兩者進行反思:學生通過實踐活動獲得了有關克與千克的生活經(jīng)驗,為學習新知做好了準備,所以學生在引入的情景中,就會很主動。在掂一掂、估一估的過程上,學生在已有經(jīng)驗的基礎上掂一掂,估一估,有利用于形成正確的克與千克的觀念。

        通過這兩節(jié)課的對比與分析可見,在數(shù)學教學中,把數(shù)學知識與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收集資料、動手操作、合作討論等活動,讓學生在認識的同時真正感受到數(shù)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3

        一、教學目標:

        1.在具體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會認讀秤上的質量,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

        3.在小組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

        二、教學重點: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

        三、教學難點:

        1.用科學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體的質量

        2.在教師的指導下,提高小組學習的實效

        四、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袋裝1千克洗衣粉、1臺盤秤、兩包500克的鹽、

        2、小組準備:一袋1千克的洗衣粉;1千克的雞精、1千克的水果、一筒1千克的面、一包比1千克輕的綠豆、一包2千克的大米;二分的硬幣、1克的藥包、1克的茶包、10克的板蘭根沖劑、100克的肥皂

        五、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和爸爸媽媽逛過超市嗎?你們一般都買些什么?有沒有買過水果的?說說你是怎樣購買的?(選好后,拿到秤上秤再付錢)

        通過秤稱我們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單位呢?

        同學們的知識可真豐富,小強和小麗也到超市里作了調查,他們找到了什么?

        (一壺豆油,是用千克作單位;一包餅干是用克作單位的。)

        看看數(shù)學小精靈想告訴我們什么?

       。ū硎疚锲酚卸嘀乜梢杂每、千克作單位。)

        二、探究體驗:

        1.認識質量單位

        對,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單位。平時我們所說的重量實際上指的是物品的質量,克和千克就是國際上通用的質量單位?诉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今天我們就要一起來認識克和千克這兩個新朋友。

        板書課題

        2.認識感知1千克

       。1)1千克有多重呢?1袋這樣的洗衣粉就重1千克。

       。2)掂一掂:你們想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嗎?請同學們在小組內輪流掂一掂,靜靜感受,并把這種感覺記在心里,比一比哪一小組動作最輕,能做到嗎?請小組長輕輕拿出洗衣粉,開始吧。

       。3)找一找:

       、俅蠹野1千克的感覺記在心里了嗎?數(shù)學小精靈看看大家是不是真的記住了。每一小組還有這幾樣物品:這樣的一袋綠豆、這樣的一袋大米、1包雞精、這樣的一袋水果或者是一筒面。四樣物品中哪些約重1千克呢?

       、诳纯磾(shù)學小精靈有什么提示:1將四樣物品分別與1千克的洗衣粉對比著掂一掂;2找出大約重1千克的物品后與小組的同學說一說;3完成后就把物品放在桌上,然后坐好。

        ③請每位小組匯報:你們認為哪些物品約重1千克?

        ④聽了每一小組的匯報,發(fā)現(xiàn)大家一致認為這袋雞精約重1千克,你們是怎么知道的?

        (包裝袋上有質量標示)

        老師還發(fā)現(xiàn)大部分小組認為這袋水果也約重1千克,它又沒有質量標識,你是怎么知道的?

       。ㄎ乙皇至嘀1千克的鹽,一手拎著這袋水果覺得差不多重)

        你們掂得準不準我還是得驗證一下。老師想請盤秤來幫忙?催@兒,這個盤秤是用什么作單位的?(用千克作單位的)

        當指針指向1就表示物品重?(重1千克)

        那指針指向2就表示?(重2千克)

        1、2小組都是西瓜,請你們拿上來驗證一下。果然是大約1千克,你們估得真準。像這樣大的一個西瓜約重1千克。

        3、4小組都是香瓜,請你們拿上來驗證一下。是1千克,你們也估對了。像這樣大的一個香瓜大約重1千克。

        第5小組你們是什么水果?也拿上來驗證一下。看,像這樣的4個蘋果大約重1千克。

        第6小組呢?什么水果?拿上來驗證一下。原來,這樣的3個梨大約重1千克。

        第7、8小組沒有水果,但是他們有一筒面,他們認為是1千克,請來驗證一下。果然,這樣的一筒掛面也約重1千克。你們找得可真準。

        剛才有的小組認為這袋大米也約重1千克?你們認為呢?那咱們也來驗證一下。

        (大米重2千克,比1千克重)

        還有這袋綠豆,你們怎么沒有選呢?

        (感覺比1千克輕)

        那咱們也來驗證一下。果然比1千克輕。

        哪些小組找對了?你們找得還真準,請小組長和保管員輕輕收回物品。

        (4)說一說:

        剛才大家找到了這么多約重1千克的物品,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也約重1千克呢?

        3.認識感知1克

       。1)剛才我們知道了1千克有多重,那1克有多重呢?

        這樣一枚2分的硬幣約重1克。

       。2)掂一掂:

        1克放在手心是怎樣的感覺呢?請保管員拿出盤子,將硬幣發(fā)給組員,請大家掂一掂,靜靜感受,把1克的感覺記在心里,可以嗎?開始吧。

       。3)說一說:

        有什么感覺?(非常輕)

        與1千克比呢?(1克非常輕,1千克非常重,相差很遠)

        對,所以平時我們在稱量輕的物品時一般用克作單位,稱量重的物品時一般用千克作單位。

       。4)找一找:

        雖然1克很輕,生活中也有一些約重1克的物品,盤子里就有一些,請同學們用剛才找1千克物品的'方法比一比、掂一掂。

        說說你找到了什么?(藥包、茶包)

       。5)感受10克、100克

        盤子里還有一些用克作單位的物品,10克重的板藍根沖劑,100克重的肥皂。分別掂一掂,感受一下。

        感受完了保管員收盤子。

        4.克與千克的關系

        這里還有一袋鹽,也是用克作單位的,請你讀多少克?(500克)

        一袋鹽500克,兩袋鹽合起來多少克?(1000克)板書1000克

        我們用秤來稱稱看。大家還記得這盤秤是用什么作單位的嗎?(千克作單位)

        仔細觀察指針,指針指到數(shù)字幾?(數(shù)字1)那就是幾千克?(就是1千克)板書1千克

        同樣的兩袋鹽,包裝上用克作單位時是1000克,用千克作單位的秤稱時是1千克,那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1千克和1000克相等)

        對,為了方便人們約定:滿了1000克就用一個更大的單位千克來表示,1000克就是1千克。請大家跟我讀:1 千克 = 1000 克

        5.小結:

        通過剛才的學習,同學們有什么收獲?

       、俳裉煳覀冋J識了兩個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知道了稱量輕的物品時一般用克作單位,稱量重的物品時用千克作單位;

        ②通過掂2分的硬幣和洗衣粉感受了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

       、壑1千克=1000克

        6.認識秤

        生活中有些物品的包裝上有質量標識,沒有質量標示的物品怎樣知道它有多重呢?(可以用秤來稱量)

        這位售貨員阿姨正在用秤稱蘋果,這些蘋果有多重?(1千克)

        她用的秤你認識嗎?(電子秤)

        秤是一個大家族,這就是電子秤,家族中你還認識誰?在哪見過它?給大家介紹一下。

        三、鞏固拓展

        1.的確秤是我們稱量物品的好幫手,因此我們要會認秤上的數(shù)據(jù)。

       。1)說說下面物品有多重:書88頁練習十八第1題

        并說說你是怎么認讀的(先看單位是克,再看指針指到多少就是多少克)

        增加一個4千克問:剛才都是多少克,這次怎么是多少千克呢?你是怎么知道的?(這個盤秤是用千克作單位的)

        看來我們在認秤時不光要看清數(shù)還要看清單位。

       。2)你知道他們的體重嗎?書88頁練習十八第2題

        (3)填單位:書89頁練習十八第4題

        2.你知道嗎?

        看到同學們學得這么好,數(shù)學小精靈要送給大家一個有趣的小知識。

        世界上最小的鳥是蜂鳥,約有2克重。2克重,相當于什么呀?(兩枚2分的硬幣)那得多輕呀。

        世界上最大的鳥是鴕鳥,約重100千克。100千克相當什么呢?(100袋1千克的洗衣粉)它的一個蛋就約重1500克。1500克相當于什么呢?(三袋500克的鹽)可真重呀。

        3.課后調查:

        克和千克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著很大的用處,老師給同學們留下了一個課后小調查。就在書88頁練習十八第3題。

        六、課后反思:

        實施新課程以來,人們再次提出了“數(shù)學教學生活化”、“數(shù)學教學活動化”、“學校數(shù)學應向生活數(shù)學回歸”等口號,生活、活動成為數(shù)學課程改革中的兩個關鍵詞。然而,如何把這兩者落到實處,讓學生學得有效,是我們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4

        1、這是一堂克和千克的新授課。整堂課以“感受生活化數(shù)學”和“體驗數(shù)學的生活化”為教學理念,引導學生親力親為,親手實踐,重視實干、實效、實在、實際。

        2、克和千克這兩個質量單位與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有密切關系。設計中以學生熟悉的生活片段導入來認識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秤,再以學生天天都能接觸的實物入手,稱重量、掂重量,最大限度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激發(fā)主動學習的愿望。

        3、整個教學活動還突出學生的親手實踐。從1克到1000克的逐一認識,都是有學生實實在在的經(jīng)歷和自我感受,掂一掂、拎一拎、稱一稱,這樣的`教學,學生最后獲得的不僅僅是一些干巴巴的數(shù)學知識,而是我們?yōu)閷W生提供得一片天地,能讓孩子的心靈在指尖舞動,讓他們盡顯思維,對這些數(shù)學知識有最深刻的了解。

        4、在練習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設計一些有層次性、過渡性的題目,由簡到難,增加對比度,并和學過的知識融匯貫通,達到傳授新知(克和千克的認識)、鞏固舊知(長度單位)的目的。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5

        “千克與克”是學生第一次認識質量單位,雖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會經(jīng)常碰到千克與克單位,但對于學生來說,在腦子里并沒有形成1千克和1克的概念。因此,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注重了聯(lián)系生活實際,無論是課前情境導入,還是課堂中的實踐操作,課后的練習設計,都以生活實際為基礎。

        一、從課前實踐調查入手,初步認識千克與克。

        在課前,我就布置了要求學生到超市商場調查有關物品的質量。因此,在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直接進行匯報:一袋牙膏是30克,一袋面包是7 5克,火腿腸一根是45克,一袋牛肉干是50克,一袋鹽是500克,一瓶牛奶的重量是250克、一包方便面的重量是100克……學生的回答有聲有色,說明大家在課前都已經(jīng)進行了充分的準備,對克與千克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認識。

        二、在動手操作中,形成質量概念。

        在克的認識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通過“稱、掂、找、說”四個層次,認知克是用來稱量比較輕的物體的`重量單位。通過用手掂一掂二分硬幣以及讓學生舉出身邊的例子來加深對克的感受,明確克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組內反復掂一掂、拎一拎一瓶礦泉水和兩瓶礦泉水,讓自己親自經(jīng)歷和體驗,感受1千克的實際重量,通過說生活中用千克來做單位的物品。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shù)學就在我們身邊,培養(yǎng)學生愛數(shù)學的興趣。

        三、通過各種練習,強化認識千克與克。

        通過以上的教學活動,學生們差不多都形成了千克與克的重量概念。

        反思千克與克教學,還有一些不足之處:

        1、在小組活動時,課堂秩序有些混亂,教師應及時調控課堂。

        2、教具準備不足。

        3、學生對“比1千克多的物體”體驗還不夠,應多舉例,多讓學生體驗,比如可以通過抱抱自己的同桌等活動強化感知。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6

        注重學生對概念的自主建構。讓學生在充分地經(jīng)歷、體驗、探索中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把“千克”與“克”這兩個質量單位放在一起進行教學,并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認知和建構,形成清晰的概念。事實證明,學生只要對其中一個質量單位掌握了,那么另一個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

        教學時,首先讓學生掂一掂2分硬幣的質量,初步感知1克是很輕的,幾乎感覺不到。之后,我拿出電子稱讓每位學生上臺來稱一稱課前讓他們自己準備的一件物品。稱完后讓學生高舉自己所稱物品并當眾讀出自己該物品的'質量,看似既浪費時間的一件事實際上意義重大。二年級孩子的生活經(jīng)驗有限,對質量單位及物品的輕重了解的實在是少之又少。經(jīng)過這一系列的活動之后,學生對很多事物的輕重有了大致的了解,在接下來的學習過程中每當他們遇到同自己稱的物品差不多的物品時候,他們的心中就有了一個參考量。在后面的練習中遇到判斷到底用千克還是用克做單位時,孩子們都能準確地做出判斷,可見當堂稱一稱并沒有浪費時間,該有的體驗式學習就必須要有,不能嫌麻煩。正所謂體驗一次勝過講解千百次!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7

        摘要

        新課程不再過分注重知識的傳授,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不再過分強調學科本位,不再偏重書本知識,加強了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聯(lián)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jīng)驗,注重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同時更為關注學生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等全面發(fā)展。

        教學《克和千克》這節(jié)課時,為了喚起學生有關臺秤的知識經(jīng)驗,課前就布置學生在家搜集有關物品重量的素材。課中就出示一臺秤,這是什么,干什么用的,臺秤怎么稱物品的重量?接著讓學生認識臺秤及使用方法,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稱出1千克的橙子。學生有的說1千克的橙子有4個,有的說有5個,有的說小一點的有6個。學生發(fā)現(xiàn)每組1千克的橙子的個數(shù)是不同的。然后讓學生用手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有多重。

        這時教師拿出一些袋子,問:“在這些袋子里裝上多少東西,就可以達到1千克的重量了?看誰猜得準。”學生興趣盎然,紛紛尋找身邊的物品,進行猜測。

        生1:我想在袋子里裝5本語文書和5本數(shù)學書。

        生2:我想在袋子里放2袋食鹽。

        生3:我想在袋子里裝上5袋洗衣粉。

        生4:我想在袋子里放上9個沙包。

        生5:我想在袋子里放2瓶營養(yǎng)快線。

        ……

        一會兒,學生的興趣上來了,都迫不及待的想說。我于是話鋒一轉:你想驗證剛才所裝的袋子是否是1千克嗎?如果不是1千克,你有辦法使它成為1千克嗎?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操作。一位學生把原來猜想的9個沙包放臺秤上一稱,羞澀的笑了,覺得相差太遠了。有的小組在操作稱物品時一會兒多,一會兒少,一會兒換個大點的,一會兒換個小點的,一直到剛好1千克為止。最后,學生展示匯報小組的成果,教師給猜測正確或接近的學生獎勵智慧小花。學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之中。

        反思

        一、讓學生體驗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

        在這節(jié)課中,精心的設計,組織了學生的實踐活動。學生在稱物品,掂物品,數(shù)物品的活動過程中加深了對千克的認識,讓每一名學生都有動手操作的機會,同時在活動過程中也培養(yǎng)了學生與他人合作的'能力。這個實踐活動也讓每一名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通過稱一稱、掂一掂而真實的感覺到“1千克”的物體到底有從重。從而把本節(jié)課推向了高潮。因為物體的重量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只有讓學生通過現(xiàn)實的稱一稱、掂一掂才能讓學生感覺到物體的重量。這也體現(xiàn)了“新課標”中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對數(shù)學的感悟能力這一教學理念,又體驗到了數(shù)學就在身邊,從而體會到了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學生不但學會了運用數(shù)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去思考,起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而且形成了勇于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的學習態(tài)度,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二、讓學生經(jīng)歷生動的學習過程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出教師的設計意圖: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靈活地組織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教學程序。教學中,對課本的內容進行了適當?shù)膭h減和增加,讓學生經(jīng)歷猜想——驗證生動的學習過程,從而把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引向最佳狀態(tài);同時分小組驗證,把學生看不見、摸不著的“千克”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切身感覺到“幾千克”的物體到底有多重。學生對1千克的實物稱重量的展示過程,正是一次科學實驗的過程,也是學生思維火花碰撞,經(jīng)驗共享的過程。教師更加關注對學生學習的積極情感的培養(yǎng)。學生在活動中獲得了豐富的實際體驗,不僅讓學生獲得了知識,而且也培養(yǎng)了學生與他人合作的能力,讓不同的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得到了不同的發(fā)展。他們的科學態(tài)度和求實精神得以培養(yǎng),并從中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

        三、讓學生享受自主探究的樂趣

        新課程不再過分注重知識的傳授,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不再過分強調學科本位,不再偏重書本知識,加強了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聯(lián)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jīng)驗,注重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同時更為關注學生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等全面發(fā)展。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在這個片段中,教師采用小組合作驗證,合作交流的方式,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自主探索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在學生小組合作“稱一稱”的反復嘗試中,教師為學生準備了豐富的,有探究價值的學習材料,以具有較大思維空間的問題引導學生的探究活動,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了觀察,猜想,操作,討論,驗證,交流之中。當學生在認真活動的時候,教師認真地聽,準確的理解,熱情的鼓勵,并給予學生幫助,進而營造了一個支持性的,寬容性的課堂氛圍,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這樣,學生享受到了自主探究的樂趣。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8

        《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xiàn)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數(shù)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基礎之上。依據(jù)新課標提出的兩個基本理念,在教學中,我深深地體會到:

        一、用活教材,誘發(fā)學習的動機

        教材呈現(xiàn)給我們是一個靜態(tài)的知識,它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有些離本地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在備課時,教師要吃透教材的編寫意圖,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創(chuàng)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問題情境。找準“知識的最近生長區(qū)”,誘發(fā)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在本節(jié)課中,我先讓學生交流平時購物中的一些發(fā)現(xiàn),學生學會了認識商品的質量標注,從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識是真實的、親切的,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為學生學數(shù)學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為學生提供“做數(shù)學”的機會

        傳統(tǒng)的教學中,知識形成的過程是由教師講的。教師的講授代替了學生的操作與思維,學生無法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在本節(jié)課中,我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做數(shù)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學生通過掂一掂、猜一猜、稱一稱的活動,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學生通過大量的操作:稱一稱2分硬幣、數(shù)學書、1千克重的食鹽、書包等,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學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fā)展到用彈簧稱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這些生活中的數(shù)學不是由教師教的,而是孩子們自己體驗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三、拓寬學生體驗的`自由空間

        學生們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如果僅僅停留在“1個2分硬幣重1克”、“兩袋鹽重1千克”的認識上,是遠遠不夠的。教學中,教師要發(fā)揮學生學習的潛能,調動多種感官積極參與,拓寬學生的體驗空間。

        在本節(jié)課中,學生稱了2分硬幣,又稱了數(shù)學書、文具盒等不足1千克重的物品,接著又分小組稱了稱超過1千克重的物品。在小組活動中,同學們分工合作,有的同學換物品,有的同學看指針,活生生的一幅“購物場面”得到了再現(xiàn)。更可喜的是,在交流知識的過程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同學們體會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體積大,有的體積小,從而拓寬了學生體驗的空間。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9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

        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學生知道用秤稱物體的方法。

        3.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建立1克、1千克的觀念,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能力。

        教具準備:一個蝸牛(重1克)、鹽(500克)兩袋、多媒體課件、天平、砝碼、2分硬幣、彈簧秤、實物投影。

        學具準備:小天平、2分硬幣、大米、石子、彈簧秤、各種物品。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師:同學們,我聽說咱班有兩名同學跑的很快!他們是誰啊?

        師:今天讓他們舉行一場比賽怎么樣?

        師:今天的比賽要增加難度,讓他們每人背一個同學來比怎么樣?

       。▽W生活動)

        師采訪冠軍:你為什么要選“XX”,不選“XXX”呢?

        師:“XX”多重?“XXX”呢?

        除了“斤”以外,你還知道哪些表示物體質量的單位?

        師小結:“斤、兩”是我們國家常用的單位,你知道國際上通用的質量單位是什么嗎?

        這節(jié)課我們來研究國際上通用的質量單位“克和千克”(板書)

        二、探究新知

        1.交流匯報。

        師:前幾天老師讓同學們廣泛收集、調查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品的質量現(xiàn)在交流一下好嗎?

        師小結:同學們說了那么多,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嗎?

        2.認識秤。

        師:要知道物品的輕重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

        師:讓我們一起來認識幾種常見的秤?

       。ǘ嗝襟w課件出示盤秤、臺秤、電子秤、天平、彈簧秤、磅秤。)

        師:你在哪見過這些秤?

        師:同學們都沒見過天平,下面我們來一起認識一下天平。

       。ń榻B天平的組成、用法)

        3.認識“克”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位小客人──“蝸!

        你們想不想知道這只蝸牛的體重?

       。▽W生興趣高漲)

        師:那我們應該選擇什么秤來稱呢?

        師:那我們一起來稱一稱這只蝸牛的體重。

       。ㄊ痉恫僮鳎

        師:我們來看游碼的左端停在刻度幾?

        師:以蝸牛為標準,你能猜一猜一枚2分硬幣有多重嗎?

        師:我們分小組來稱一稱看誰估量的最準。

       。ㄐ〗M活動)

        師:每個同學拿一個2分的硬幣掂一掂試一試,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

        你能說出大約重1克的物品嗎?

        師:同學們的桌面上有一些物品,下面我們就以小組為單位來稱一稱,好不好?

        聽清要求:(1)先掂一掂,估計一下物品的質量,然后再用天平稱出物品的質量。

        (2)稱好的物品的質量用近似數(shù)表示就可以。

        師:剛才有的學生想知道我們的數(shù)學書有多重,用標尺上的刻度不夠,我們還有個辦法用法碼來稱。

        說明:游標撥回刻度0,在右盤放入砝碼,直至天平平衡。

        將砝碼和標尺上的質量加起來就是數(shù)學書的.質量。

        師(拿出一袋鹽):誰來估量一下一袋鹽的質量?

        師:我們來一起看一看質量標注,一袋鹽500克,那兩袋呢?

        (板書1000克)

        5.認識"千克"

        師:如果再重一點的物品用天平來稱還合適嗎?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準備了家里常用的彈簧秤,誰知道彈簧稱的用法?

        我們分小組從你的材料袋里稱出1千克的物品。

        在1000克右邊(板書:1千克)

        師:我們稱出了分別1千克的大米和石子,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嗎?

        師:雖然體積不一樣,但質量是相同的。

        師:同組同學依次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

        師:你能估計一下你的凳子、書包有多重嗎?

        稱一稱試一試吧!

        小組活動并匯報。

        6.認識1000克=1千克

        師:1千克大米和剛才稱的1000克的鹽比較,請小朋友來猜一猜,誰重?

        (學生猜)

        師:我們用彈簧秤來稱一下這兩袋鹽的質量。

        師:也就是說 1000克=1千克(補充“=”注意讀法)

        也可以說1000個1克是1千克。

        三、應用拓展

        1.認識常用的臺秤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天平和彈簧秤我們來一起認識一下臺秤,你能讀出臺秤上的數(shù)據(jù)嗎?

        2.認識健康秤

        師:誰能說出他們的體重?

        3.連線

        西瓜 100克

        方便面 5千克

        4.判斷

        (1)一個乒乓球約重3克。()

       。2)小胖今年7歲,約重2千克。( )

        (3)1千克鐵比1千克棉花重。( )

        課后小結:

        為了讓學生能比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這部分知識,并能在生活中運用,課前,讓學生深入社會生活到商店、市場、超市等一些場所調查采集關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過實踐,學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標有質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還知道了輕的東西是用克來做單位的,重的東西是用千克來作單位的。所以本節(jié)課的一開始,我就從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出發(fā)“關于克和千克你已經(jīng)知道了哪些知識”,讓學生回憶熟悉的生活情景,從而抓住數(shù)學教材中新知識的切入點。

        本節(jié)課重點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過程,我主要立足于讓學生動手體驗感受,讓他們親身經(jīng)歷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全過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時,讓學生掂一掂一個2分的硬幣,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對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時,我把內容分層細化,讓學生親手掂一掂100克、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具體物品。通過掂一掂、比一比、說一說系列活動,充分感受100克、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實際重量。再利用盤秤驗證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讓學生在動手體驗中,準確建立概念。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10

        《克與千克》教學中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生活情景中發(fā)現(xiàn)知識

        為了讓學生能比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這部分知識,并能在生活中運用,課前,我布置任務:讓學生到商店、市場、超市等一些場所調查采集關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記錄5個物體和它的質量。通過實踐,學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標有質量,初步懂得輕的東西是用克來做單位的,重的東西是用千克來作單位。

        本節(jié)課的一開始,學生先匯報自己搜集的知識,列舉物品的重量,同時說說自己“關于克和千克你已經(jīng)知道了哪些知識”。

        二、在動手體驗中感受知識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手開始! 學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動手實踐感受過的東西?伺c千克這兩個質量單位雖然學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間接地接觸過,但它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觀察得到。為此,本節(jié)課重點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過程,我主要立足于讓學生動手體驗感受,讓他們親身經(jīng)歷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全過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時,首先讓學生用手掂一掂一個2分或1角的硬幣,感受1克的重量,然后舉例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重量大約是1克。出示學生調查收集的用克作單位的物品,體會100克、500克的重量,再用手掂一掂數(shù)學課本,估計一下它的重量,出示大約是170克。

        學生每人帶了一包500克的食鹽,我問:1000克有多重呢?孩子們馬上將兩包鹽放在了一起,掂一掂,體會1000克有多重,接著我板書1000克=1千克。問題: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重量用千克作單位?課前學生已經(jīng)記錄下自己的體重,同桌互相背一背,感受一下30千克左右的重量。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動手動腦,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

        為了有機地把教學內容與生活中物品的質量建立聯(lián)系,把抽象的質量單位更形象具體化。我讓學生將自己熟悉的書包、數(shù)學書、鉛筆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稱一稱驗證估計的是否正確。學生通過這些操作,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學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fā)展到用彈簧稱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并漸漸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三、在練習中鞏固升華知識

        練習題的設計形式多樣、有趣,包括填合適的單位,估計物體的重量,判斷對錯以及讀小明給姥姥的一封信找錯誤等等,學生興趣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進一步鞏固和升華質量概念、感受數(shù)學的樂趣,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

        不足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只是讓學生在填寫質量單位時有個支點,會與掂過物品的實際重量來作比較,然后選擇用克或是千克作單位,從而幫助學生會選擇適當?shù)膯挝贿M行填空,如果要讓學生直接估計出這種物品有多重,對于部分學生來說還是比較困難的,還需要引導學生在平時生活中能多觀察,估一估,掂一掂,積累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11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手開始!睂W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動手實踐感受過的東西?伺c千克這兩個質量單位雖然學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間接地接觸過,但它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觀察得到。為此,本節(jié)課重點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過程,我主要立足于讓學生動手體驗感受,讓他們親身經(jīng)歷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全過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時,讓學生掂一掂一個2分的硬幣,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對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時,我把內容分層細化,讓學生親手掂一掂100克、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具體物品。通過掂一掂、比一比、說一說系列活動,充分感受100克、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實際重量。再利用盤秤驗證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讓學生在動手體驗中,準確建立概念。

        學生們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如果僅僅停留在“1個2分硬幣重1克”、“兩袋鹽重1千克”的認識上,是遠遠不夠的。為了有機地把教學內容與生活中物品的質量建立聯(lián)系,把抽象的質量單位更形象具體化。我讓學生將自己熟悉的書包、數(shù)學書、鉛筆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稱一稱驗證估計的是否正確。學生通過這些操作,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學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fā)展到用彈簧稱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并漸漸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最后還布置他們課外到超市了解各種物品的質量。把我們的數(shù)學小課堂和社會這個大課堂聯(lián)系起來,使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鞏固和升華質量概念。

        在這堂課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凸現(xiàn)了,真正親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在自主學習、自主活動的樂趣中理解升華了對克和千克的理解。學生學得主動、學得開心,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12

        在本節(jié)課中,學生由于沒有基礎,在課前,就讓父母陪學生到商店、市場、超市等一些場所調查有關“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過調查,學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標有質量,如50克、100克、500克、1千克等,知道了比較輕的東西常用克來做單位,比較重的東西常用千克來作單位。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接受這節(jié)課的內容,我精心地進行了設計,從實際教學情況來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課堂中,我先通過出示一個大雪梨和一個小雪梨來比較,又用大雪梨和一包薯片比較,引出輕重之分,從而引入質量。再讓學生出示課前準備的一些物品,例如:2分的硬幣、水果、鉛球、圓片、兩袋鹽等,接著讓學生猜一猜、掂一掂一個2分硬幣的.質量,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對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時,我把抽象的質量單位更形象具體化。我讓學生將自己帶來的實物掂一掂、估一估、比一比、說一說、稱一稱系列活動,學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fā)展到用臺秤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注重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在一系列富有趣味的活動中,感受到了數(shù)學學習的快樂。

        不足之處:學生對這節(jié)課的內容興趣很高,但學生有時沒有等老師講完活動規(guī)則時就迫不及待地行動起來,影響了活動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學中,我一定會多注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培養(yǎng)孩子細心傾聽的良好習慣。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完善教學模式,將教學目標完成得更好。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13

        一、在實踐中感知

        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我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所列舉的例子都是學生經(jīng)常能接觸到或看到的。師生共同努力,準備了充分的教具、學具和實物,調動多種感官協(xié)作學習。學生進行了估一估、掂一掂、稱一稱、比一比、說一說等活動,感受物體的輕重。學生親身經(jīng)歷了1克、幾克和1千克、幾千克的實際質量,這種感受不是教師講解、灌輸?shù)脕淼,而是學生親身體驗到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以“做”的方式而不僅僅是“聽和說”的方式介入學習活動。他們不僅理解了“克”“千克”的正確含義,更重要的是掌握了發(fā)現(xiàn)、認識、理解數(shù)學的一般方法,培養(yǎng)了探索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

        二、在情境中建構

        在課堂教學中,不可能人手一臺天平,讓學生去親手體驗,而教師的演示,學生很有可能看不清楚。所以,這時網(wǎng)絡資源給了我非常大的幫助。我通過課件的演示,讓學生看到了清晰的演示過程。因為有了這個體驗,從而使學習過程變得簡潔、易懂。

        傳統(tǒng)教學中認識質量單位,重點一般都是放在單位的'換算上,教學中往往采用講授記憶的方法,學生只要記住幾個常用的質量單位,并能正確地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就算完成教學任務了。這樣的教學往往出現(xiàn)學生學完質量單位后,還會鬧出這樣的笑話:一個西瓜重3克,一個雞蛋重50千克,王老師的體重是60克……這反映了數(shù)學教學與生活實際的嚴重脫節(jié)!犊撕颓Э说恼J識》的教學重點確立在“1千克、1克有多重”的概念的確立上,既重視數(shù)學事實,又重視數(shù)學經(jīng)驗。所以在“克的認識”中,我反復讓學生掂一掂、估一估、稱一稱、找一找生活中不同物體的質量,感受它們的質量,豐富學生的數(shù)學體驗。這種感受、體驗不但是進一步學習的基礎,也是將來“學會生存”必備的本領!翱恕薄扒Э恕钡母拍钤趯W生頭腦中的建立,學生經(jīng)過眼晴觀察、耳朵傾聽、腦子思考、嘴巴表達、雙手操作,心靈感悟,即用自己身體親身經(jīng)歷、體驗后逐步形成的,它必將沉淀到學生的內心深處。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14

        在本節(jié)課中,我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用數(shù)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在課前,讓學生深入社會生活到商店、市場、超市等一些場所調查關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過調查,學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標有質量,如50克、10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還知道了輕的東西常用克來做單位的,重的東西常用千克來作單位的。這樣在課的一開始就抓住了數(shù)學教材中新知識的切入點,讓學生更有興趣,更有效地學習后面的新知,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如在建立1克、1千克的概念時,我注重的是學生的探究體驗。讓學生猜一猜、掂一掂一個2分硬幣的質量,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對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時,我把抽象的`質量單位更形象具體化。我讓學生將自己帶來的實物掂一掂、估一估、比一比、說一說、稱一稱系列活動,學生通過這些操作,學生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學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fā)展到用臺秤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并漸漸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而在教學千克和克的字母時,讓學生觀察臺秤的單位,我更注重的是知識的傳授。這樣,在一堂課中教師能正確地把握好知識傳授與探究體驗的度,使學生更加學得開心,學得自主。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15

        "克與千克”是二年級數(shù)學下冊的教學內容。在學習時,學生由于沒有基礎,為了使學生能夠很好的接受,我精心設計了教學內容,從實際教學情況來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化靜態(tài)為動態(tài)

        克與千克”對于小學生來說是個全新的質量概念,盡管學生在生活中有所接觸,但它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沒有實物的襯托是很難進行感知的。為了讓學生了解每一個單位的實際有多重,并能夠在實際中應用。我就通過生活中物品有長有短、有多有少;又請了一大一小兩位同學,引出兩位同學有輕重之分,從而引入質量。隨后請同學們交流購物收集到的信息或者出示實物。并從中挑選了重約1克的硬幣和重約1千克的水果,一手拿一物,對比感受1克與1千克物品,從而建立克很輕,千克較重的概念。緊接著運用積累的感受去找約1克、1千克的物品;最后再出示某些物品,讓學生進行估計體驗成功的喜悅。

        2、樂中學,學中思。

        讓每一位學生帶上一些小物品,例如:小豆子、小石頭及一些零食等,這樣就更加貼近了生活,讓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就在身邊。用手掂量物體的質量、用心感悟,探究的興趣油然而生,讓人睹物思索,使學生一直處于亢奮之中。達到了以導激情,以情啟思的'目的。學生在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生活情境,抓住每一次機會,通過學生的掂、猜、稱、辯、思,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在活動中合作學習、團結互助的精神,嘗試到了成功的樂趣。

        3、整個教學過程體現(xiàn)了“準確、樸實、有效”。

        簡單明了的由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引入教學,使學生感覺到數(shù)學就在自己身邊,真實有效的誘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學生在引入的生活情景中,主動的分析、推理、想象、整理,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潛能,使學生合作互動的學習過程中掌握了知識,逐步讓自己獲取克與千克的概念經(jīng)驗更加清晰。運用1克和1千克掂的感覺辨析物品,成功拓展到了比1千克輕或比其重的物品,估量、驗證,水到渠成,培養(yǎng)了學生善于觀察、動手操作及小組合作等能力。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05-21

      《克與千克》的教學反思06-17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03-28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03-08

      《克與千克的認識》教學反思03-28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03-31

      《克與千克》數(shù)學教學反思05-15

      數(shù)學《克與千克》教學反思07-23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02-21

      克和千克的教學反思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