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要怎么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牛郎織女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1
《牛郎織女》是一個動人的民間故事。講述了牛郎織女相愛但卻被王母娘娘拆散,只能一年一度鵲橋相會的奇幻愛情悲劇故事。故事情節(jié)跌宕起伏,語言通俗易懂,情節(jié)生動有趣。
因為學生對這個故事很熟悉,而課文語言又通俗易懂,所以我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課文主要講了四個小故事,我先給出第一個故事:相依為命。然后讓學生自讀課文,按照老師給出的模式學著概括每個故事:相依為命——結為夫妻——臨終囑咐——隔河相望——鵲橋相會。學生通過小標題式的概括,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內容。接著我讓學生圍繞課題,先來品悟課文主人公牛郎和織女的人物品質,學生邊讀邊感悟,交流得很輕松。再讓學生當堂完成了《補充習題》的'第四題,品悟了王母娘娘的人物形象。最后,我以問題導入了文章的中心。①織女為什么會嫁給牛郎?②王母娘娘為什么要拆散牛郎織女?③牛郎織女的故事為什么會感動眾人,流傳至今?學生討論之后,我加以點撥總結,學生對文章的中心就明白了。
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學生自主參與地巧妙結合,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對人物的細致分析,問題的合作探討,更深入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主題思想。
這篇課文的課后習題,要求復述課文。復述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幫助學生吸收和積累課文中的語言材料。因此,復述應在熟讀的基礎上進行。復述的準備工作可以做得充分一些。如可以說一說課文各段的主要內容,理一理課文內容的順序,畫一畫課文中的重點句子和詞語等。復述應在學生反復朗讀課文的基礎上進行,復述時可讓學生按課文的段落層次進行;也可以指導學生編列小標題式的復述提綱,供復述時參照。也可以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把內容連起來,完整地復述這個故事。這樣降低難度,由簡到難,調動了學生復述的興趣。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2
在了解課文脈絡后,我想讓學生自己質疑,進行自主學習。在品讀相關語句的過程中理解人物形象,理清牛郎與老牛、牛郎與織女、織女與王母娘娘的關系。在理清了故事情節(jié),了解了人物關系后,我設計了人物評論這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談談你對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這個問題的提出對課文的理解更有效果,我放手讓學生來講,從文本中理解,把品味、感悟還給學生。學生的發(fā)言能夠結合課文里的內容談自己的`理解,他們認為牛郎是個勤勞善良的人;老牛是個位善解人的人;織女是個心地善良的人。學生在評論王母娘娘這個人物角色時,有的學生認為王母娘娘心狠手辣,破壞了牛郎織女的美好生活,可恨;有的認為王母娘娘殘暴,不顧織女兩個年幼的小孩,狠狠地推倒他們,可惡;也有的認為王母娘娘法力無邊,劃出天河把牛郎織女活生生的隔開。從他們身上寄托了勞動人民美好的愿望,對我國傳統道德文化進行了一個折射。牛郎折射了我國農業(yè)社會中男性吃苦耐勞的品德,織女折射了我國農業(yè)社會中婦女賢惠淑德的精神。王母娘娘則代表了封建保守勢力,折射了專制狡猾的丑惡嘴臉。
教學由淺入深、照顧到不同程度的學生。每一次當學生發(fā)言之后,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與評價,讓學生在評價之中學習和提高,充分發(fā)揮學生潛在的感悟能力與學習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牢牢抓住語言文字的訓練,設計的問題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有效,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扎實,是我在這節(jié)課中的教學所得。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3
上星期五,我們班學習了《牛郎織女》一文,這是一個民間故事。它有一個特點,透過平淡的語言,反映了人物豐富的精神內涵。從古至今,它已經流傳了一千八百多年,滋潤了一代又一代善良人們的心靈。
學生們對這個故事可以說是耳熟能詳。怎樣讓一個“老的掉牙”的故事,上出新意,使學生不僅愛學,而且更能學好呢?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小學語文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培養(yǎng)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的能力。在教學《牛郎織女》這一課時,我問“學生你喜歡哪個人物?為什么?”“你覺得牛郎是個什么樣的人?”“織女是個什么樣的人?”學生自然而然就參與了課文的研讀,談出自己對課文的理解。有的.孩子讀的特別細致,甚至從“你們”的“們”這個字中讀出織女和牛郎一樣善良。有的孩子從牛郎不計較哥嫂對他的態(tài)度,讀出了他的胸懷大度……
對于王母娘娘,在他們眼里是心狠手辣的、是冷酷無情的、是不懂親情的、是死要面子的……在交流中,學生對這一人物進行了批判,同時在心中確立了王母娘娘應有的形象——慈愛的、有人情味的、講親情的。這就是美與丑的辨析。有了對與錯、美與丑的認識,學生也就能感悟故事的寓意。教學中不必義憤填膺地激起學生對王母娘娘這一人物的痛恨與咒罵,應該心平氣和地聆聽學生對王母娘娘這一人物的自主評價,或頌揚或斥責。要知道多一雙眼睛,就多一個角度,多一個角度,就多一些客觀。
二、著力突破課文重點和難點。
為了突破重難點,我設計了以下問題,由同座配合完成:
1、你是下凡的織女,請問你為什么決心嫁給牛郎?
2、和你一起下凡的姐妹們會說些什么話?
3、你是怎么反駁她們的?當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時,他們會說些什么?
通過幾個問題的設計,課文的重點就突破了。
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從對課文的閱讀理解,拓展到《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臺》、《孟姜女》和古詩《乞巧》,通過師生平等的對話,學生基本明白了課文實際上寄托了勞動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對我國傳統道德文化進行了一個折射。讓學生讀民間故事的目的是透過故事情節(jié),引發(fā)對價值觀的正確判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做人要勤勞善良,要勇敢、執(zhí)著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4
今天,教學《牛郎織女》這一課,民間故事教學新嘗試。課前我盯著教材,心想:這么長的課文,怎樣教學才會既省力效果又好呢?如果根據教材內容按部就班地讀讀議議,學生肯定不會感興趣。這時,目光轉到人物特點上,腦子里突然冒出一個好的想法——按人物關系以及人物出現的先后順序來教。
課堂上,我板書好課題“牛郎”“織女”(兩人中間空開了幾個字的距離)后,說道:牛郎是個可憐的孤兒,在織女之前,誰和他關系最好?它們是怎么形成這樣的關系的?老牛又是怎樣報答牛郎的呢?從這里,你能看出老牛是個什么樣的人?隨著疑問的解答,學生知道了老牛的'善解人意、知恩圖報。
接著看牛郎和織女。這時我設計的問題是,他們倆分別看到對方身上什么優(yōu)點,才愿意結成夫妻的?學生喜眉笑眼地瀏覽著課文,很快,就把這兩個人的品質特點給概括出來了。牛郎勤勞善良,織女美麗善良且心靈手巧。
在感受了夫妻二人幸福的生活后我加了一個過渡句,假如故事到此結束,我們會覺得結局是多么完美,可是天不遂人愿,此時出現了另外一個人物——王母,她是個什么樣的人呢?學生馬上說“壞!“”賴!”我示意學生根據具體的語言材料談談看法,學生在讀文后用充分的證據說明了王母的冷酷無情、心狠手辣。
此時我又加了一個過渡語:牛郎織女被分隔在天河兩邊,假如故事到此結束,我們又會感到多么可悲,此時又出現了本文中最后一個重要人物——喜鵲,大家說說喜鵲怎么樣?學生說:“很仗義!
到此,理解課文,概括人物特點全部結束,用時三十分鐘。這么長的課文,能夠使學生始終處在興奮狀態(tài)之中學習,取得好的教學效果,我甚感欣慰。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5
《牛郎織女》是一個民間故事,故事語言平淡樸實,但卻寄托了勞動人民美好的愿望,對我國傳統道德文化進行了一個折射。牛郎折射了我國農業(yè)社會中男性吃苦耐勞的品德,織女折射了我國農業(yè)社會中婦女賢惠淑德的精神。王母娘娘則代表了封建保守勢力,折射了專制統治者狡猾的丑惡嘴臉。
教學中,在理清了故事情節(jié)后,我設計了人物評論這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談談你對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在討論到王母娘娘這個人物角色時,學生中出現了爭議。有學生認為王母心狠手辣,破壞了牛郎織女的美好生活,可恨。但也有少部分同學認為,織女違反天規(guī),應該受到懲罰,王母娘娘是大義滅親、鐵面無私。孩子們互相爭辯表明自己的觀點,誰也不能說服誰,在孩子們爭論無果的時候,我發(fā)表了自己的觀點,“大義滅親一般是指為了維護正義,對犯罪的親屬不循私情,使受到應得的懲罰。王母娘娘維持的天規(guī)是不合理的規(guī)則,所以不能說她是大義滅親。牛郎和織女追求幸福的.愿望是美好的。這篇課文是一則民間故事,它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愿望、要求和理想,表達了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在那個封建統治的年代,老百姓倍受壓迫,更多的是渴望自由的生活,而這個故事就是人們這種美好愿望的表達!边@個環(huán)節(jié)提升了學生的認識水平,引發(fā)了對價值觀的正確判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6
《牛郎織女》是一篇神話故事,說的是古時候一位孤兒牛郎經過老牛的幫助,在湖邊的樹林里結識了織女,織女同情牛郎的遭遇,便留在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王母娘娘得知后非常憤怒,派天兵天將到人間捉織女回天庭,牛郎披上牛皮、挑起孩子就去追趕,卻被天河隔開,后來變成了牽牛星和織女星的故事,贊揚了牛郎織女勤勞、善良的品質和他們真摯的感情。
課文語言樸實,寄托了勞動人民美好的愿望,牛郎吃苦耐勞,織女賢惠淑德。王母娘娘則代表了封建保守勢力。
讓學生讀民間故事的目的是透過故事情節(jié),引發(fā)對價值觀的正確判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如何讓學生通過平實的語言,感受人物的精神內涵呢?
一,情境導入,揭示課題。導課時,我列舉民間節(jié)日所不同的習俗,歸類區(qū)分。這樣一來,順理成章的就講到了“七夕節(jié)”的由來。又讓孩子們大顯身手,關于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家喻戶曉,先讓他們講講自己聽說的內容。
二、根據相關點,引導先進行復述課文語言寫的很白,很質樸,學生讀文后,,然后有創(chuàng)意地復述,把平淡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三,理清思路,概括標題。對于概括內容,很多孩子總是沒完沒了,于是,我在這里設計讓學生根據內容概括小標題,這樣的效果真的'不錯,內容醒目,容易理解,又能抓住重點,學生興趣也很濃厚。
四、抓住重點,突出主題。同樣的年齡,牛郎卻有非人的遭遇,他的“可憐”不言而喻,孩子們以自己僅有的價值觀和生活體驗來加以評價,哥嫂的虐待,命運的不公,都沒有讓這個命運多舛的孩子折服,他的善良、勤勞表現的是淋漓盡致,這也是本堂課所重點突出的問題。讓學生學有所獲、學有所用。
五,循循善誘,解決問題。引導學生感受牛郎的勤勞善良,讓他得到了老牛的幫忙,織女的愛慕。循循善誘也是一種更好的教學方法,給孩子充分的空間,意想不到的效果。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7
《牛郎織女》是一篇民間故事,語言淺顯易懂,對于文中所涉及到的幾個人物,學生也能作出比較準確的判斷。因此,在教學中,我主要圍繞幾個人物所表現出來的特點在文中哪些地方能體現出來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再次去體會感受。在熟讀的基礎上,由小組合作完成對課文的脈絡的把握,列出小標題,展示匯報后,全班一致通過“名字由來——相依為命、老牛牽線——樹林相識——幸福生活——隔河相望——鵲橋相會”這樣的提綱來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以方便復述課文。為了降低學生復述課文時的難度,對于“隔河相望”一部分,我又引導學生按照“知道下落——發(fā)誓抓回——闖入家里,抓走織女——心急如焚——,攜子追趕”的順序說說這段課文的內容,以分散復述課文的難點。
從整個教學過程來看,對于課文的結構層次,文中的人物等內容,學生都能比較好地去掌握,但是我總有一種感覺,學生好像對于任何一篇課文都不怎么感興趣,好像都是在應付老師,沒有多少的主動。在《上好課的智慧與策略》中的“課堂教學中的師德修養(yǎng)”一文里,我看到這樣的話“要能低下身子去傾聽學生的聲音,了解學生聽課時最想知道什么,已經知道什么!覀儜撟寣W生帶著學習問題走進課堂,走進教材,走近教師。”讀后,我陷入了沉思。
我在問自己:在上課之前,對學生我了解多少?在上課時,對學生我知道他們掌握了多少?在課后,對學生我知道他們在做什么嗎?對于學生,我知道他們希望我怎樣去教他們嗎?……一連串的問題之后,我如坐針氈。原來我的教學是處在空中樓閣,對學生我一無所知,我怎么能上好課呢?怎么能把學生的'學習興趣給調動起來呢?“課堂教學的過程是教師思想與學生思想交流的過程,而不僅僅是教師思想單向灌輸的過程。”這種思想與思想的交流是建立在互相了解的基礎之上。
我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在后來,我讓學生把自己在學習新的知識已經知道的和不知道的或是想知道的寫在小紙條上交給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決定我該怎樣去備課,怎樣去上課。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8
《牛郎織女》是一個民間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了,故事語言平等樸實,但卻寄托了勞動人民美好的愿望,對我國傳統道德文化進行了一個折射。牛郎折射了我國農業(yè)社會中男性吃苦耐勞的品德,織女折射了我國農業(yè)社會中婦女賢惠淑德的精神。王母娘娘則代表了封建保守勢力,折射了專制統治者狡猾的丑惡嘴臉。備課的時候我就在想,孩子們都早已知道這個故事了,在教學中,我又應該教些什么才能帶給孩子更多的>收獲呢?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顯然不能停留在簡單的了解故事、復述故事上了。我想應該是引導學生透過故事情節(jié),引發(fā)對價值觀的正確判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課堂教學中,在理清了故事情節(jié)后,我設計了人物評論這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談談你對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在討論到王母娘娘這個人物角色時,學生中出現了爭議。有學生認為王母心狠手辣,破壞了牛郎織女的美好生活,可恨。但也有少部分同學認為,織女違反天規(guī),應該受到懲罰,王母娘娘是大義滅親、鐵面無私。孩子們互相爭辯表明自己的觀點,誰也不能說服誰,整個課堂大有辯論賽的意味,作為老師的我根本沒有插嘴的份。我邊聽邊思考,我必須得表明我的觀點?墒俏业降渍驹谀姆讲攀菍Φ腵?我覺得對于這個人物的認識關系到孩子的價值觀的判斷。
“那么王母娘娘是好是壞呢?”在孩子們爭論無果的時候,我發(fā)表了自己的觀點,“牛郎和織女追求幸福的愿望是美好的,任何阻止和破壞剝奪別人幸福和自由的人,我都不喜歡。大義滅親的意思是為了維護正義,對犯罪的親屬不循私情,使受到應得的懲罰。王母娘娘維持的所謂的天規(guī)是不合理的規(guī)則,所以不能說她是大義滅親。本文是一則民間故事,民間故事是群眾創(chuàng)作,在群眾中流傳的,故事直接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愿望、要求和理想,表達了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在那個封建統治的年代,老百姓倍受壓迫,更多的是渴望自由的生活,而這個故事就是人們這種美好愿望的表達!甭犃宋业挠^點,孩子們信服地點了頭。
教學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我讓學生談談自己學完本文的感受,孩子們都說,原來讀《牛郎織女》,只是覺得故事吸引人,神奇、有趣,沒想到故事中還包含著這樣多的思想。我覺得本節(jié)課的教學是有效果的,提升了學生的認識水平,引發(fā)了對價值觀的正確判斷。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9
看到把《牛郎織女》編進小學六年級課本,我心里一震:是蘇教版編委在新理念支持下,對小學生進行“愛情教育”嗎?(不是有很多人提出中國的愛情教育、性教育不夠么。┊攤湔n看到教參中特意提出抓住“相識、相知、決心(不是用相愛)”的過程,又提出“織女為什么愿意做牛郎的妻子”問題時,我又疑惑了,再次翻看了教參的《說明》,摸索編寫意圖,可是看了半天也沒有找到“愛情教育”的根據和影子――教材編寫的目的還是為了豐富教材的內容和體裁,激發(fā)兒童閱讀興趣,擴大閱讀視野,更好地進行語文訓練。
解決了疑惑,我便一本正經地使用這個涉及“愛的過程”的問題,根據“相識、相知、決心”這樣的過程,那么,文章寫作的順序應該有所變化,請學生按照“相識、相知、決心”這樣的順序,把文章內容重新組織,創(chuàng)造性地復述文章內容!芭@蓙淼胶舆叺臉淞郑姷搅诉@位美麗的姑娘。通過交談,他知道了姑娘原來是天上的仙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孫女,織得一手彩錦……”教參突出這個問題,意圖大概也是這樣吧!(如果有愛情教育的影子,那么也是順其自然的。)
這個小小的備課插曲,很有趣:看似民間故事,其實挺符合愛情的.理性過程的哦!我忽然想到,這里揭示了一個語文的現象啊!那就是滿目感性的文字,其實是在理性的框架和編排下表述的。也就是說,我們要學的,不僅是感性的感悟,還要看到文章理性的框架。經常把玩這個框架,做到訓練有素,那么學生在動筆寫作的時候,就不會為文章的結構而煩惱了。
回憶以前學生寫作的問題:無話可說,有話寫不出,寫不具體等等,其實除了必要的詞語積累不夠外,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感性積累不夠;一類是理性積累不夠。當感性積累與理性積累都豐富的時候,學生的寫作就會順暢多了。
以前班級中有些學生寫不具體,也有些學生下筆洋洋灑灑,仔細一讀,邏輯混亂甚至矛盾,有的則在次要枝節(jié)上蔓生綿延。這類情況,雖然我會在講評時提出,學生修改。但是,我卻不明白學生犯錯的根源,而今天我豁然開朗:我們所見到的是一個感性的世界,但是,它的存在無不按照理性進行布局安置。寫作,就是要按理性的布局,展現美好的感性世界。當學生寫作出現理性問題的時候,我們就應該幫助學生認識事物本身的布局順序,當學生寫作出現感性問題的時候,我們就應該引導學生感受事物本身的形象、質地等。
我想,語文課通課只有對文章形象的想象、感悟,以為感悟了事物形象以至內蘊,目的就達到了,那是不夠的。因為長此以往,學生的理性思維就會滯后,等到作文課上再提出,學生就會被動,也失去了得心應手的機會。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10
聽、說、讀、寫是語文的四項基本能力,在教學《牛郎織女》一文時,我重點落實了說和讀能力的訓練。
一、朗讀能力的訓練。
蘇教版教材或新課程標準都十分重視學生朗讀能力的訓練。《牛郎織女》是一個民間故事,民間故事或神話故事一般故事內容比較淺顯,情節(jié)比較生動,高潮凸起,人物個性鮮明,課文第三至第五自然段更是故事的高潮部分,情節(jié)跌宕起伏,比較適合朗讀能力的訓練。當然有感情地朗讀并不是一步到位,一蹴而就,而是要循序漸進,要有層次性,一般要經歷讀通——讀懂——讀出感情這么三個過程。首先是讀通,讀懂課文,了解課文的大概內容,為有感情的朗讀打下基礎,然后朗讀和感悟相結合,通過朗讀引導學生感悟到王母娘娘的心狠手辣和不講骨肉情誼,一個專制形象?椗姆浅M纯嗟男那楹团@芍揽椗煌跄缸プ吆蟮哪欠N心急火燎的心情。再快速瀏覽課文找出相關的重點詞句,最后抓住這些重點詞句指導學生進行有感情地朗讀,讀出不同人物的不同特點。
我認為朗讀的`指導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要正確地面對學生的朗讀差異性,盡可能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學生,讓學生慢慢地讀,細細地品味,把體會到的讀出來即可。
二、要加強復述課文能力的訓練。
復述課文的能力也是一項十分重要的能力,往往教師會忽視了這項能力的培養(yǎng),因為考試不考的。蘇教版課文比較重視這項能力的培養(yǎng),有很多故事情節(jié)生動、曲折的課文都要求復述課文。復述課文必須在讀通,讀熟課文的基礎上進行。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我在指導學生復述《牛郎織女》時,讓學生按課文的段落層次一段一段地進行,這樣降低難度,由簡到難,調動學生復述的興趣。復述前先指導學生編列小標題式的復述提綱,供復述時參考,如:男耕女織,日子美滿——老牛訣別,忍痛剝皮——王母知情,發(fā)誓追回——闖入家中,抓走織女——心急火燎,攜子追趕——隔河想望,化作星辰——喜鵲搭橋,一年一見。
學生一段一段地進行復述,積極性比較高。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進行全文復述,在復述的時候設置了一個情境,讓學生給他提個醒,其實就是復述的要求,然后問他你是講給誰聽的?他說是講給奶奶聽的,那奶奶耳朵有點背,聽不清楚,你可要想點。有了這個情境,增加了學生復述的情趣。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11
課堂實錄
4月28日的早晨,在勝浦中心小學六(2)班的教室里,一堂蘇教版教材《牛郎織女》的語文課正在進行著。教師與學生關系在課堂上表示十分融洽,課堂教學氛圍也熱情高漲。突然……
生:老師,我有一個問題?
師:你有什么問題?請說。
生:我看了插圖上的牛郎和織女,他們怎么都有青絲呢?
[一時間,我被愣住了!學生們也都仔細地觀察起了這幅課文插圖:織女跟牛郎一起來到牛棚,老牛在一旁見了,眉開眼笑的。的確,圖上牛郎與織女額上發(fā)根處似乎都是青絲!怎么辦?在備課時,我并沒有發(fā)現這個問題。于是……]
師:你觀察的真仔細。是啊,牛郎織女怎么都有青絲呢?是不是畫家又畫錯了?
[因為我跟學生講過,在人教版教材上有一篇課文《飛奪瀘定橋》,那上面的插圖就是畫錯了。畫家把紅軍戰(zhàn)士畫成了個個都是走鋼絲的雜技演員,雙腳踩在鐵索橋上,一手拿著槍,一手還在指揮,似乎在說:“同志們,沖!]
生(1):老師,牛郎織女的青絲是天生的,沒方法!
生(2):因為他們太相愛了。俗話說: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所以,他們相思之時,青絲也就出來了。
(班內學生議論紛紛。)
師:那時,他們才剛剛相識與相知,也剛剛開始了相愛。他們還沒有開始分別時的相思,哪來“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呢?
生(3):老師,我知道了,是因為他們追求時尚。
師:真的嗎?他們特意將黑頭發(fā)染成了白頭發(fā),為了趕時髦?就像現在的女年輕都將自身的黑頭發(fā)染成了黃頭發(fā),趕時髦!
。ㄏ旅嬗幸晃慌f:“現在將黑頭發(fā)染成黃頭發(fā)的,男的也很多!保
生(4):或許是因為他們吃的飯菜都不好,營養(yǎng)不良,還睡不好,而導致他們有了青絲。
師:有一定有道理!
生(5):織女是天上的仙女,在天上待了很長時間,到人間來就變成白頭發(fā)了,或許是水土不符吧。據說牛郎也是天上的神仙,到了人間頭發(fā)就變成白的了。
師:“天上人間,水土不符”而造成的,有意思。
生(6):老師,通過學習,我們應該知道,牛郎的青絲是因為他每天天不亮就被哥哥嫂嫂趕上山放牛,辛苦而來的;織女是因為她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不停地織布,為王母娘娘裝飾天空,所以她才白了頭發(fā)。
師:是啊,牛郎織女的青絲不是天生的,也不是相思而致,更不是為了趕時髦,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他們不停地工作、勞動而引起了青絲的出現。大家想象豐富,聯想出色,學習得真不錯。
[正當我結束這一問題討論之時,又有一位學生要發(fā)言。]
生(7):牛郎織女為什么會有青絲?我認為有以下兩種原因。第一種,所謂天上一天,地上一年,織女在天上生活了那么久,到地上來當然會長出青絲啦!而牛郎呢,是被織女污染的。
師:俗話說,有夫妻像,所以他們都是白頭發(fā)。不過,就這么一會兒就污染了青絲,簡直比“SARS”污染還快,真是不可思議。
。ㄈ鄬W生大笑。)
師:那么,你認為的第二種原因是什么?
生(7):牛郎的青絲是因為他哥嫂對他不好,而且還要起早放牛,過度疲勞再加上營養(yǎng)不良,才有了青絲。至于織女的呢,每天都要不時地織彩錦,非常疲勞,所以有了青絲。
師:是啊,如此勤勞而又善良的人,真是天生絕配。正如老牛最后所說“好心有好報呀”。
教學反思:
1、開拓學生思維。
車爾尼雪夫斯基曾說過:“要使人成為真正有教養(yǎng)的人,必需具備三個品質:淵博的知識、思維的習慣和高尚的情操。知識不多就是愚昧;不習慣于思維,就是粗魯或笨拙;沒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薄
牛郎與織女為什么會有“青絲”?這一問題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通過課堂上學生的考慮與交流,讓我們清楚地認識到,現在學生的思維十分開闊,敢想,有創(chuàng)意。想自身敢想的,說自身敢說的,使我們的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思維活躍的空間。在課堂上,學生發(fā)生了思維的碰撞,激發(fā)了思維的火花,同時更開拓了學生的思維意識。
2、構建師生平等。
課堂,是教師教育教學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在課堂上,教師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良好的課堂環(huán)境,營造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自我學習與教育能力。由上所述,在課堂上,師生關系十分融洽,課堂教學氛圍也熱情高漲,因此有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與探究學習,學生學習積極、樂觀。整個教學過程民主、平等,又充溢了幽默與風趣,學生在課堂上有說有笑,有課堂知識的學習積累,有課外生活的補充與豐富,一切都源于和諧、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
3、開放課堂生成。
教學活動被“精心設計”之后,怎么能保證課堂的“開放性”和“生成性”呢?這似乎有矛盾。但實際上,不論是問題的.“開放”,還是課堂上教與學的“生成”,都不是目的,我們最應該關注的應該是教室里實實在在所發(fā)生的學生的學習活動,我們最終所追求的也正是學生學習活動的質量。因此,我們不只要關心課堂“開放得如何”與“生成得如何”,還要計較課堂是“如何開放”與“如何生成”的,更不能不論課堂“開放了什么”與“生成了什么”。因為新課程所提倡的科學探究性學習承載著科學知識的掌握、科學探究能力的發(fā)展、科學精神和科學思維習慣的培養(yǎng)等多重任務。正是這樣的任務決定了我們課堂教學中的“開放”與“生成”。開放課堂生成,讓全體學生來考慮,教師也參與進來,這不就是我們所說的“教學相長”嗎?“學生提難題,這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挑戰(zhàn)’。老師在這種情況下,就不得不‘應戰(zhàn)’。一個難題從提出到解決,學生提高了,老師也跟著一起提高,這就是真正做到了‘教學相長’”這是中國教育家茅以升在《學生考老師》一書中所說的話,用在我這個教學片段上,真是再合適也不過。
4、歸源思想教育。
陶行知曾說:“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睅熒ㄟ^對“牛郎與織女為什么會有青絲”這一問題的討論,其實也進行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教育學生要勤勞,做一個善良的人,讓學生相信“好心有好報”的中國諺語。同時,針對牛郎織女的青絲討論,師生對文章的主題更加明確與鮮明,并使主題得到了更高的深化與升華。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12
《牛郎織女》是一個民間故事,課文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孤兒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美麗的姑娘織女。他們男耕女織,過著美滿的生活。王母娘娘知道后,拆散了他們,并帶著天兵天將抓走了織女。牛郎急忙披上老牛的皮,用竹筐挑著兩個孩子去追趕織女,被王母娘娘用玉簪劃出的天河隔開。從此,牛郎織女只能隔河相望了,天長日久,他們就成了天河邊上的牽牛星和織女星。文章的語言平等樸實,但卻寄托了勞動人民美好的愿望,對我國傳統道德文化進行了一個折射。
在課堂教學中,我主要引導學生自讀課文,通過課文中的一些字詞句,說說故事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一切都按我預設中的進行著,同學們各自選擇了自己喜歡的人物進行了評價,一切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很多同學都說牛郎非常的善良,勤勞;織女也是美麗賢惠;而老牛是知恩圖報。所以他們三個人的生活過得很愉快。我一一肯定了學生的回答。但在舉手的學生都回答過后,我發(fā)現他們說的要么是牛郎,要么就是織女或者老牛,卻沒人說另外一個人——王母娘娘。于是我就問學生,那王母娘娘給你的印象是什么?幾乎沒有沒人舉手。等了半分鐘左右,有同學舉手了。
一生說:我認為王母娘娘脾氣十分暴躁,因為課文第八自然段中說了,“王母娘娘得知織女下嫁人間,氣得暴跳如雷,發(fā)誓要把織女抓回天庭,嚴厲懲罰!比绻跄改锬镄牟缓,她就不會暴跳如雷,對織女進行嚴厲的懲罰。于是我乘機引導學生想象王母娘娘暴跳如雷的場面,更加深了王母娘娘的形象。
另一生說:老師,我從課文第九自然段看到:“兩個孩子跑過來,死死地抓住媽媽的衣裳,王母娘娘狠狠一推,兩個孩子跌倒在地!彼晕艺J為,王母娘娘是個六親不認的人,她連跟自己有血緣關系的小孩也不認,她太壞了。抓住這個句子我組織學生說了另外一些描寫王母娘娘的詞語,如“鐵石心腸、心狠手辣”等。通過這些環(huán)節(jié)學生對王母娘娘的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通過這堂課我發(fā)現,學生在潛意識中對一些正面的人物比較欣賞,而不愿面對一些反面的人物,思想確實很單純。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13
今天上到了《牛郎織女》一課,這是大家十分熟悉的一個民間故事,也許是沒有什么新鮮感的緣故,學生有點懶洋洋的樣子,讀書也沒精打采的,雖然已經備好這一課,但照目前看來,學習效果可能不怎么好,我突法奇想,決定換一種教學方式。于是我對學生說:“今天讓同學們來教老師上這一課,你們來設計問題,看誰的問題設計得好,我們就按他的設計去上,好嗎?”同學們聽我一說,瞪大了眼睛,一下來了精神。
第一部分,學生提出了“牛郎童年生活是怎樣的?”“牛郎和老牛怎樣相依為命?”等問題,我再加以點撥,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去理解課文內容,效果竟出奇地好。我又發(fā)現,能提問的大都是思維活躍,成績優(yōu)秀的同學,怎樣擴大參與面呢?我又采用了小組競賽的形式,對大膽提問,大膽思考、作答的同學給予獎勵,還采取了四人小組討論的方式,同學們的思維越來越活躍,問題都能圍繞主要內容,也有了獨到的見解……把課推上了高潮。
我驚喜于這種教學方式帶來的變化,這種“被學生牽著鼻子走的`”感覺很享受,我在這節(jié)課中成了真正的引導者,而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是啊,我們的教學需要不斷的創(chuàng)新,才能碰撞出激情的火花。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14
《牛郎織女》是一篇篇神話>故事,說的是古時候一位孤兒牛郎在湖邊的樹林里結識了織女,織女同情牛郎的遭遇,留在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王母娘娘得知織女下嫁人間后非常憤怒,派天兵天將到人間捉織女回天庭,牛郎披上牛皮、挑起孩子就去 追 ,最后被天河隔開,后來變成了牽牛星和織女星的故事,贊揚了牛郎織女勤勞、善良的品質和他們真摯的感情。
課文語言平等樸實,但卻寄托了勞動人民美好的.愿望,對我國傳統道德文化進行了一個折射。牛郎折射了我國農業(yè)社會中男性吃苦耐勞的品德,織女折射了我國農業(yè)社會中婦女賢惠淑德的精神。王母娘娘則代表了封建保守勢力,折射了專制狡猾的丑惡嘴臉。我們讓學生讀民間故事的目的是透過故事情節(jié),引發(fā)對價值觀的正確判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透過平淡的語言,感受人物的精神內涵。課文語言寫的很白,很質樸,但如何讓學生領悟文字所表達的含義呢?我讓學生讀文后,根據相關點,進行復述,特別是有創(chuàng)意地復述,把平淡的語言說活,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在復述中,領悟牛郎、織女各是個怎樣的人。然后再讀課文 2 、 3 自然段,學生有了更深的體會。
透過平淡的語言,引發(fā)深層的思考。“聽說織女要留在人間,姐妹們都很佩服她的>勇氣。她們對牛郎織女說了許多祝福的話,便灑淚告別,飛回天宮去了!币龑W生思考、討論:為什么仙女們佩服織女呢?學生們明白了織女愛慕的是牛郎的勤勞善良。同時織女放棄了榮華富貴,甘愿與窮困的牛郎生活在一起。然后再讓學生們想象思考:姐妹們會說些什么祝福的話?這樣學生們深入理解了課文,領悟了意思。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15
本文敘述牛郎織女婚后美滿生活和織女被王母娘娘無情地抓回天宮等事,歌頌了勞動人民反對壓迫、爭取自由幸福的精神,反映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這段故事同上一段故事一樣,在表達上采用十分通俗的語言,敘述如行云流水。在內容上,上一課和本課連起來是一個完整的故事。本課以織女的經歷(婚后生活一一被王母抓走一—抗爭)為主展開,王母娘娘酒醒后的情況作為插敘。但在人物性格的把握和思想感情的體會上,必須把前后兩課連在一起整體把握。
本節(jié)課圍繞訓練重點和難點設計教學流程,切實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現總結如下:
1.整體回顧,復習導入。
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你認識了怎樣的織女?那么和牛郎如此恩愛幸福的織女能夠朝朝暮暮、卿卿我我在一起到白頭嗎?今天我們繼續(xù)走進故事,去從故事中聆聽人民的心聲。如此能干善良的織女命運能把握在自己手中嗎?這是一個頗具深意的人生觀的折射點,不能講,只能引導孩子們從字里行間去揣摩,去領會。
2.品讀細節(jié),把握人物品質。
繼續(xù)自讀自悟:邊讀邊畫出現的主要人物,在旁白處寫一寫自己的感受。學生通過自讀文本,很快了解了故事的結局以及出現的各個人物的特點。主要聚焦王母娘娘,理解她的飛揚跋扈,橫行霸道、專制蠻橫,使學生對織女悲慘結局的理解水到渠成。
3.辯一辯。
創(chuàng)設口語交際氛圍,引導孩子們辯論王母娘娘做得對嗎?織女有更好的選擇嗎?孩子們自由組織語言,在激烈的辯論中人物特點更加凸顯,處事方法逐漸明朗,為孩子的整個人生的走向敲了一下警鐘,自由向上的人生觀、愛情觀也扎根在孩子們心中。
4.拓展。
你最喜歡什么樣的民間故事,給大家講一講?在簡單復述后,引導孩子們創(chuàng)造故事,列提綱,想一想會寫哪些情節(jié)?會出現哪些人物?你會展示他們怎樣的個性特點呢?讓孩子們走進創(chuàng)作天地,展示自己的想象功底和表達技巧。交流中發(fā)現孩子們的思維很活躍,想象能力很強,整個故事敘述得條理清楚,明白。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牛郎織女》的教學反思06-25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11-06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03-17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06-21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15篇07-12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15篇)08-21
牛郎織女教案04-08
牛郎織女說課稿10-06
牛郎織女教案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