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懷念母親的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優(yōu)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懷念母親的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懷念母親的教學反思1
《懷念母親》的作者是季羨林。課文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作者對兩位母親——一位是親生母親,一位是祖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
因為本文語言富于跳躍性,而且作者對母親和祖國的這種深厚感情,學生缺乏現(xiàn)實體驗。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會存在一定的困難。針對這個教學難點,我主要采用了“補白”的方式進行拓展式教學,比如時代背景的補白,對關鍵詞語補白,向文后延深補白等方式。
教學本文,我先請學生談談對季老先生的了解,隨后我作了補充:“季老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翻譯家、散文學家,精通12國語言,是北京大學的教授、校長,被譽為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提起季老先生,我們看到的是他頭上的光環(huán),然而,當我們走進作者的內心深處,你們會發(fā)現(xiàn)作者心中有一個深深的痛,永久的悔。他曾說:我這永久的悔就是:不該離開故鄉(xiāng),離開母親!边@個課前導入,讓學生對季羨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便于課文的理解。
隨后,我請學生找到文中直接表達對兩位母親感情的段落——文章的開頭和結尾,理清了文章的結構脈絡:首尾呼應,文章中間部分具體寫了對兩位母親懷著怎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
作者首先寫了對親生母親的懷念。教學本段,我緊緊圍繞著“從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對親生母親的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這一問題展開。學生主要結合兩句話談了自己的感受,第一句是:“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于地下!睂W生聯(lián)系上下文談到作者六歲離開母親,很少呆在母親身邊,再加上母親只活了四十多歲,所以作者痛苦不堪,心如刀絞。為了加深對這一句話的理解,我請學生想象一下:“在這悲痛的日子里,在作者食不下咽,寢不安席的時候,他的腦海里會回想起什么?”學生交流后,我出示了以下資料讓學生體會:“這是一個窮得不能再窮的家庭了。因此,幼年時我大部分時間是和母親形影不離。母親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母親到地里摘綠豆莢,我便跟到地里,在母親身后跑來跑去,不停地問這問那。捉到一只蚱蜢,我一定要拿給母親看一看。棒子上長了烏霉,我一定要問母親這是為什么。母親總是一邊摘著豆莢一邊耐心地回答我的問題,臉上露出慈祥的笑容!蓖ㄟ^這個資料的介紹,學生對作者心中的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第二句話是:“我的愿望沒能實現(xiàn),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笔裁词恰办`魂不全的人”這一個問題是這一句中理解的難點。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它的意思,我換了一種提問方式:“結合作者此時的經歷,想一想:一個靈魂不全的人會有怎樣的感受?”有的學生說:“作者感到很痛苦。”我說:“對,長久的痛苦就是一種靈魂不全。”有的說:“作者感到深深的自責,很愧疚!蔽艺f:“對母親深深的自責也是一種靈魂的不全!庇械恼f:“作者感到生活空虛,寂寞,已經沒有意義了!蔽艺f:“失去了對生活的興趣也是一種靈魂的不全。正如作者在《賦得永久的悔》中所說:世界上無論什么名譽,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梢娔赣H的離去,帶給作者多大的傷痛,母親的去世,更是作者終生的遺憾!蔽医又鍪玖诉@一則資料:“我暗暗地下定決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學畢業(yè),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養(yǎng)母親!睂W生通過這個資料的補白,更深刻地理解了作者的痛苦和自責,同時知道了“我的愿望沒能實現(xiàn)”是指贍養(yǎng)母親的愿望沒能實現(xiàn)。我趁機引導學生誦讀:“是啊,正如古人所說的: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作者豈止是沒有贍養(yǎng)母親,連母親臨終前要見他一面的愿望也沒能實現(xiàn)。要知道,作者見母親的最后一面是在母親去世前的第八年。在這八年里,母親有多少期盼,多少等待呀。但是一直等到最后也沒有見到自己的兒子。作者怎能不抱終天之恨,怎能不淚流不止呢?讓我們懷著這樣的感情再來讀讀這幾句話。”
作者在第三自然段談到了對兩位母親的懷念,并用摘抄日記的形式重點表達了對祖國母親的懷念。對于這一部分的教學,我主要是讓學生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感情朗讀,并寫下自己的感受。我重點引導學生體會了第一則日記,為什么我在想到故鄉(xiāng)、老朋友時,心里感到凄涼,卻又是甜蜜的?對于這個問題,我進行了一個句式的訓練:因為( ),所以我感到一絲凄涼,又因為( ),我心里又是甜蜜的。通過交流,學生體會到了游子那誠摯的愛國心,再次走進老人的心田。
除了摘抄日記,作者還引用了散文《尋夢》中的開頭和結尾來表達對母親的懷念:“夜里夢到母親,我哭著醒來。醒來再想捉住這夢的時候,夢卻早不知道飛到什么地方去了!薄疤炷!連一個清清楚楚的夢都不給我嗎?我悵望灰天,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痹诮虒W這一部分時,我讓學生想象作者看到了生母怎樣的面影,又見到了祖國母親怎樣的面影?隨后,我請學生賞讀了季老的其它作品中懷念“母親”的有關語句:“在夢里向我走來的就是這面影,我只記得,這面影才出現(xiàn)的時候,四周灰蒙蒙的,母親仿佛從云堆里走下來。臉上的表情有點同平常不一樣,像笑,又像哭。但終于向我走來了!薄绑@心動魄的世界大戰(zhàn),持續(xù)了6年,現(xiàn)在終于閉幕了。在我驚魂甫定之余,我頓時想到了祖國,想到了家庭。我離開祖國已經10年了,我內心深處感到了祖國對我這個海外游子的召喚。離開時,我頭也沒有敢回,登上美國的吉普。我在心里套一首舊詩想成了一首詩:留學德國已十霜;歸心日夜憶舊邦,無端越境入瑞士,客樹回望成故鄉(xiāng)。”這樣學生就進一步感受到了一位海外游子對祖國母親的無限思念和熱愛。
“補白藝術”重在教學過程,通過啟發(fā)性、開放性、多元性、多向性的教學,體現(xiàn)創(chuàng)新精神,達到語文創(chuàng)新教學目的。對于留有想象空白,飽含豐富內涵的文本材料,我們應引導學生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進行補白、拓展、想象,挖掘其潛在的信息,擴充其豐富的內涵,讓學生在頭腦中浮現(xiàn)具體而生動的情境,引導學生在對文本的補白拓展中去實踐、去體驗、去想象、去探究、去表達……在文本、學生、教師的交流對話中,實現(xiàn)以情生情的心潮相逐,以思引思的絲絲聯(lián)結,從而水到渠成地讓學生在補白拓展中感悟文本內在的情感,豐富和完善學生的精神境界,實現(xiàn)“語言”和“精神”的同構共生,“訓練”和“感悟”的比翼雙飛,實現(xiàn)了課內閱讀與課外拓展的有效結合。
懷念母親的教學反思2
執(zhí)教完《懷念母親》這篇課文,讓我感觸頗深。課文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作者對兩位母親──一位是親生母親,一位是祖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抓住那些表情達意的關鍵詞句,通過朗讀感悟,理解作者對兩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難點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情感是很深沉的,雖然季羨林和他母親相處時間不多,但母子感情卻絲毫未減,相反因為母親的離世,更加深了自己對母親的歉疚,并為此不斷懷念母親。這種感情沒有切身感受是難以體會的。就拿我自己來說,因為前不久送女兒去外地讀大學,那種骨肉分離的離別之情、思念之情跟季老先生有相同之處。但是對于小學生來說理解起來難度較大,怎樣突破難點呢?我先引導學生了解季羨林的成長過程并補充了一些資料讓學生深入體會作者深層的思想感情。新課開始,課件出示:季羨林作品《賦得永久的悔》,學生默讀,交流感受。讓學生體會文章表達的對母親的懷念之情,為理解本課做好鋪墊。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我讓學生緊密聯(lián)系本組課文訓練重點——抓關鍵詞句,表情達意。課堂上,學生圍繞“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對兩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問題,抓住“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于地下。我的愿望沒能實現(xiàn),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薄笆巢幌卵、寢不安席、抱終天之恨、頻來入夢”等詞,“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為什么,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等等句子,在讀中感悟作者對兩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之情。
反思本節(jié)課,由于學生發(fā)言不積極,時間比較倉促,在朗讀方面比較欠缺。假如能通過多種方式的朗讀,使學生置身于文本情景,我想感受語言文字背后作者深沉的感情效果一定會更好。
執(zhí)教完《懷念母親》這篇課文,讓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這篇課文是季羨林先生以回憶的形式,表達了對親身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課文結構分明,層次清晰,借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充分表達了對兩位母親的懷念,字里行間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實感,讓人思潮澎湃,情緒跌宕起伏。
一、教學開始我動情的范讀了課文
我滿含深情的朗讀,學生聽得如癡如醉,教室里靜悄悄的,真的是連跟針掉下來都能聽得見。那感人至深的文本深深的吸引著我,也吸引著每一個孩子的心。
二、理解詞句,感悟文章思想。
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我讓學生緊密聯(lián)系本組課文訓練重點——抓關鍵詞句,表情達意。課堂上,學生圍繞“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對兩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問題,抓住“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于地下。我的愿望沒能實現(xiàn),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抱終天之恨、頻來入夢”等詞,“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為什么,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等等句子,在讀中感悟作者對兩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之情。
三、于情動處寫出精彩。
因為這周學生是在陽光教育中心度過的,離開家?guī)滋炝耍⒆觽円欢〞爰,想母親,想家里的親人。我設計了這樣的練筆:離開家?guī)滋炝,每當夜幕降臨,你在床上輾轉反側,不能入寐的時候,你腦海中會浮現(xiàn)出什么畫面?此時此刻,你的母親會在燈下做什么?回顧課文《懷念母親》,我知道你們心中一定涌動著許多感人的肺腑之言,讓我們用筆來表達吧。
懷念母親的教學反思3
《彩色的翅膀》是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記敘了一位扎根海島的戰(zhàn)士,利用回家探親的機會捕捉小昆蟲,并將它們帶上海島來,給他們種植的蔬菜瓜果傳授花粉的事。文章透露出來的是感動,戰(zhàn)士帶著昆蟲歸隊,大家對那個來之不易的瓜的愛,擴大開來,是對海島對祖國的'愛,那樣的愛由那彩色的翅膀舞動著,沒有豪言壯語,只是字里行間所透露出來的濃濃的愛。
基于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學生在連接語的提示下初步體會課文內容以后,再抓住一兩個重點問題作交流討論也就達到了略讀課文的教學目標。我在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時,也正是這么想的:首先,在把課文讀通讀順的基礎上弄清課文的主要內容;其次,解決連接語中提出的兩個學習任務──一是想想文中的小戰(zhàn)士為什么把昆蟲帶回寶石島?二是交流讀完課文后的感受。起初,我的預設是,讓學生在讀文中找出感受深刻的句子,然后圍繞這些句子談出感受,讀出味道?稍谡n堂上,卻出現(xiàn)了這樣一幕:孩子們在交流小戰(zhàn)士把昆蟲帶回寶石島的原因時,就已經有不少人悟出了小戰(zhàn)士那愛海島、愛祖國的深情。如果此時的我再拘泥于教案,又把學生牽到談讀后感上來,未免有環(huán)節(jié)迂回、降低學習效率之嫌。我靈機一動,順勢反問了學生一個問題:既然有這么多同學都談到小戰(zhàn)士愛海島、愛祖國,那肯定有你們特別充足的理由,能說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嗎?孩子們馬上在書上勾畫起相關句子來。尤其在討論交流第二自然段時,我采用多種讀法,我學得朗讀是體會感情的好方法,但是學生朗讀的指導一直是比較費時費力的一件事,有時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我想,有了這樣的感受,學生應該能夠讀出感情了
懷念母親的教學反思4
執(zhí)教完《懷念母親》這篇課文,讓我感觸頗深,這篇課文是季羨林先生以回憶的形式,表達了對親身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課文結構分明,層次清晰,借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充分表達了對兩位母親的懷念,字里行間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實感,讓人思潮澎湃,情緒跌宕起伏。
一、引用《賦得永久的悔》,做好理解鋪墊。新課開始,課件出示:季羨林作品《賦得永久的悔》,學生默讀,交流感受。讓學生體會文章表達的對母親的懷念之情,為理解本課做好鋪墊。懷念母親教學反思
二、理解詞句,感悟文章思想。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我讓學生緊密聯(lián)系本組課文訓練重點——抓關鍵詞句,/表情達意。課堂上,學生圍繞“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對兩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問題,抓住“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于地下。我的愿望沒能實現(xiàn),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薄笆巢幌卵、寢不安席、抱終天之恨、頻來入夢”等詞,“我的祖國母親,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為什么,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等等句子,在讀中感悟作者對兩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之情。
本節(jié)課還存在著一些遺憾之處,比如:因為課堂容量過大導致課堂教學中的溝通合作、再次朗讀感悟等方面有些欠缺。我的教學機智也需要進一步加強。比如:課堂上由于頻繁的表揚學生,使得教師對學生的口頭表揚語出現(xiàn)重復,沒新鮮感。但我會不懈的努力,因為追求無止境。
懷念母親的教學反思5
我在閱讀教材的時候發(fā)現(xiàn)文中出現(xiàn)了三處"沒想到",我想這絕不是作者的無心之筆。這三處的"沒想到"不正對應著重點句中的"竟然"嗎?它們對學生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是有幫助的。于是教學中,我先讓學生找能解答"作者第一次抱母親的感受是怎樣的?"的句子,學生很快找到了"母親竟然這么輕,我心里很難過。"我出示這個句子后問"竟然"是什么意思?學生理解為"居然,沒想到",我再引導:"作者沒想到什么呢?從文中找出句子來說明。"于是找出了下列三個句子:A、我左手托住母親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彎,使勁一抱,沒想到母親輕輕的,我用力過猛,差點仰面摔倒。B、護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責怪說:"你使那么大勁干什么?"我說:"我沒想到我媽這么輕。"C、我一直以為母親力大無窮,沒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體,去承受那么重的`擔子。
我讓學生反復讀這三個句子,通過朗讀把作者的當時心情表達出來,既訓練了朗讀,又促進了理解。接下來,我又引導學生透過字面展開想象,理解"重擔"一詞包含的意蘊,學生對這句話的理解和感悟又更深了一層。
懷念母親的教學反思6
《懷念母親》這篇課文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季羨林先生對生身母親和祖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
本課的教學目標有兩個:一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二是揣摩重點語句,感受作者對兩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之情。其中第二個目標既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也是本課的難點。
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課前設計了一份前置小研究,包含了課文朗讀、掌握生字新詞、了解作者、抓文章主干、拓展閱讀等方面的內容,目的是希望學生通過預習,自主解決本課的基礎知識,了解寫作背景,抓住文章主干,把學生能夠解決的問題放手交給學生在預習時去做,先學后教,以學定教。這樣以來,在課堂上就可以通過交流,有針對性的解決學生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引導學生加深情感體驗,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為了解決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我在前置小研究中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讀了這篇課文,你從哪些描寫中可以看出作者‘對這兩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畫出相關語句,并抓住關鍵詞語,聯(lián)系上下文,把自己的體會批注在課文空白處!边@樣一來,學生在課下預習時便會帶著這個問題進行批注式閱讀,課堂上,在交流到這個問題時,我先讓學生根據預習的情況,把自己勾畫的語句和所做批注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學生取長補短,在交流中補充完善自己的批注,然后再進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我適時引導學生通過朗讀讀出自己的體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除了充分發(fā)揮朗讀的作用,通過對比讀、自讀等方式,使學生置身文本情景,感受語言文字背后作者深沉的情感因素外,我還穿插補充,拓展有關資料,尤其是描寫親生母親這一部分,由于缺乏必要的背景介紹,必將影響學生對作者內心感情的理解,而引入相關資料,有利于充實學生的認知,加深對情感的體驗。
縱觀整堂課,我覺得有許多遺憾之處,如:
1、因為課堂容量過大導致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交流、朗讀感悟等方面有所欠缺。
2、指導朗讀時,我的本意是想通過有層次的引導,讓學生讀出不同的層次,加深情感體驗,但實際效果并不好,學生的朗讀并不到位,事后我想,如果當時我能進行范讀,或許效果會好一點吧。
3、整堂課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只有幾個孩子積極舉手回答問題,沉默者居多,怎樣才能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這是我今后應該努力探索的一個問題。
懷念母親的教學反思7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多讀、善思、合作討論。教學《第一次抱母親》后,我對讀、想、議在課堂教學中的實踐形成了如下幾點認識:
一、要在情境中讀。學生只有沉浸于情真、意切的情境中,方可讀得“深情并茂”。為此,我在教學開始和同學們一起深情唱《世上只有媽媽好》,創(chuàng)設了濃濃的親情氛圍;在品讀課文時,我精心預設了一段段唯美的導語,引領著孩子們的精神之旅,并外化為動情用心地朗讀。
二、要在感悟后讀。感悟是個性閱讀的靈魂,是學生品讀課文,形成個人價值觀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沒有個性感悟的讀,是無本之木,是不能觸及學生心靈的。在教學本課時,我注意引導學生自由感悟,從字里行間去感受這對母子之間的愛。如學習課文第二段兒子說的.一番話時,學生在感悟了母親為了這個所付出的艱辛,體會到“重擔”“翻山越嶺”等詞語的含義后,孩子們的朗讀已力透紙背,也許孩子們已是文中的“我”,正在用朗讀感受母愛呢。
三、要在讀后加深理解。感悟——朗讀——理解,這是一條引導孩子閱讀學習課文的良性循環(huán)軌跡,在感悟讀后一定要要再次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孩子的理解會更為深刻。學習最后一段時,在引領孩子們悟讀到“母親的淚水又苦又甜”時,再次誘發(fā)孩子的情感,讓孩子說說:你想對作者,對母親,或者就對自己說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激情奔放,直抒胸意,情深至切。
懷念母親的教學反思8
《第一次抱母親》是一篇情深意長、感人至深的文章。課文記敘了由于母親住院,護士來更換床單,就這樣的一個偶然的抱母親的機會,引發(fā)了母子之間心靈的碰撞。字里行間洋溢著母親對子女的愛,更流淌著子女對母親深深的感恩之情。
這篇課文的文眼在一個“抱”字上,我抓住文章中關鍵的語句引導學生品出滋味,品出情感。
一、感悟“抱”中之情。一上課,我就讓學生讀文,找找文中哪些句子就是在具體描寫“我”抱母親的情形呢?
第一次抱母親,才發(fā)覺母親輕,這么輕,竟然這么輕,出乎“我”的意料,引領學生深入地去探究“我”的心情。可以有這樣一些理解:我”和母親生活了幾十年卻不知道她只有80多斤,我太粗心了,太不關心母親了;我為自己一直不懂事,竟然沒能幫母親挑重擔,減輕一點負擔而難過。反思:在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能用原文來回答,但并未真正領會。
二、品讀“我”的敘述,感受母親的形象。閱讀教學永遠的教學手段,閱讀的質量通過朗讀可以充分的展現(xiàn),在對文章對母親飯山越嶺的這一小節(jié)的教學中,讓學生不斷的讀,讀出作者不同的情感。在閱讀的`基礎上我又抓住“翻山越嶺”這個詞引導學生想象母親的艱辛。由此學生體會到母親身體的力量不是無窮的,但母愛的力量卻是無窮的!反思:在此環(huán)節(jié)中,學生能有感情的朗讀,個別孩子讀起來有唱的腔調,需要訓練。
三、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說說自己的母親。在日常的生活中,母親是怎么對我們的,我們是怎樣回報她的?在最后,孩子們只說了些簡單的幫媽媽做家務,還有的孩子沒有為母親做一件事,所以,我布置了作業(yè):為媽媽做一件事,觀察媽媽的表情,并寫下來,哪怕是一段。
作為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不僅是交給孩子分析課文的方法,我覺得更多的是告訴孩子做人的道理,做人比寫文章更重要。遇到這種文章,我會多留些時間,做思想品德教育,讓孩子明白父母的辛苦。
懷念母親的教學反思9
這篇課文是季羨林先生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兩位母親———一位是親生母親,一位是祖國母親。表達了對親身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課文結構分明,層次清晰,作者借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描述了作者在漫長的留學生涯中,對母親和對祖國的懷念,文章對兩位母親同樣的`敬意,相同的愛慕表達得酣暢淋漓,首尾呼應,說明了為什么會對兩位母親不變的情懷,使文章渾然一體。在備課時,我覺得必須先去讀作者的其他作品,有助于我更好地解讀文本。季老的散文《賦得永久的悔》,回憶幼時的生活和表達對母親早逝而自己無從迎養(yǎng)的愧疚、悔恨,對解讀《懷念母親》很有幫助。此外,《懷念母親》中有兩段文字摘自季老寫于1936年的《尋夢》!读舻率辍犯戒浿杏小秾簟啡,不但有助于解讀《懷念母親》,而且此文寫得情深意切,讀后齒頰留香,回味無窮。
初讀《懷念母親》一文時覺得文章平淡無奇,甚至感覺跳躍性比較大。但讀過一些相關的作品,了解了寫作背景后,慢慢走近作者的心靈,再回頭去讀,漸漸讀出了味道。在教學本課時,我考慮到作者的情感是很深沉的,學生理解起來難度會比較大,因而教學此課前,我引導學生了解季羨林的成長過程,并要求學生去拜讀《永久的悔》一文。
課堂上,學生們獨特的體驗,通過讀表達了自己感悟到的情感,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懷念母親的教學反思10
說實話,對《懷念母親》這篇課文我是“敬而遠之”的,因為這是一篇散文,語言跳躍性大,表現(xiàn)作者季羨林先生對母親和祖國的深厚情感,而季老和學生生活年代及背景相差甚遠,學生缺乏現(xiàn)實體驗,難以感同身受,無法引起共鳴,所以前兩年的教學當中,我底氣不足,鉆研不深,草草了之,可同事的一節(jié)公開課讓我豁然開朗,撥云見日,今年便學習借鑒,感覺效果不錯。 新課前,我以“走近季羨林”為題介紹了季羨林的成長過程,還給學生讀了季羨林作品《賦得永久的悔》,讓學生體會文章表達的對母親的懷念之情,為理解本課做好鋪墊。
上課時,我從學生對自己母親的感情入手,獲得對文章主題的深淺把握。緊接著,在初讀文章的基礎上,我先讓學生找出一個概括課文內容的句子,并問學生“兩位母親”具體指誰,這樣既讓學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干,同時也讓學生明白了兩位母親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調,為理解奠定了背景基礎。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我讓學生緊密聯(lián)系本組課文訓練重點——抓重點詞句,品讀悟情。
首先是對親生母親的感情,重點研讀文章第二自然段!皬哪男┑胤娇梢愿惺艿阶髡邔τH身母親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學生學習積極主動,交流時氣氛活躍,我不失時宜地適當補充、拓展有關的資料,充實學生認識,加深對情感的體會。
接著轉入對祖國母親的懷念,這一部分有學生比較難理解的語句,我或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去感受作者的內心體驗,或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體會人物情感, 這樣較好地體現(xiàn)了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還讓我深深地體會到:只要老師引導得當,學生在課堂上就會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學完文章后,我還讓學生回顧課文首尾,明確首尾呼應的寫作方法,并進行拓展延伸;蛟S學生無法深入理解季羨林深沉的情感,但是通過文章的學習讓他們懂得珍惜父母、熱愛祖國,這不是本組教材追求的目的要求嗎?
懷念母親的教學反思11
執(zhí)教完《懷念母親》這篇課文,讓我感觸頗深。這篇課文是季羨林先生以回憶的形式,表達了對親身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課文結構分明,層次清晰,借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充分表達了充分表達了對兩位母親的懷念,字里行間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實感,讓人思潮澎湃。教學后反思如下:
1、從題目入手,抓住文章主干
抓住“母親”一詞問學生:“這里的母親指的是誰?”同學們異口同聲的回答:“一個是親身母親,一個是祖國母親!薄澳敲醋髡呤窃谑裁辞闆r下懷念自己的兩位母親呢?”“表達了對這兩位母親的'什么樣的情感呢?”這樣既交待了作者的寫作背景,又讓學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干,同時也讓學生明白了兩位母親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調。
2、抓關鍵詞句,理解課文
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我讓學生緊密聯(lián)系本組課文訓練重點──抓關鍵詞句,表情達意。課堂上讓學生們分成四人小組合作學習,找一找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對兩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并在小組里交流。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在讀中加深理解,感受作者對母親,尤其是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情感。首先是對親生母親的感情,引導學生重點研讀文章第2自然段!拔彝纯蘖藥滋,食不下咽,寢不安席!甭(lián)系上下文,并結合課外資料讓學生感受從六歲離開母親到母親去世,作者有十多年時間不在母親身邊,沒有與母親促膝長談的,彌補長久離開母親的機會,如今母親逝世,讓自己抱終天之恨,所以文中說:“我的愿望沒能實現(xiàn)!薄耙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作者覺得,隨著母親的死,生活變得毫無意義,一切都變得空虛和寂寞了,只有遺憾和悔恨一直充滿心頭。我盡力引導學生通過朗讀,體會作者因為無法盡孝而心存自責、愧疚之情。
祖國母親的懷念。這部分有學生比較難理解的語句,如,為什么作者在想到故鄉(xiāng)、老朋友時,心中感到凄涼,卻又是甜蜜的?他想到了什么?作者回憶房東太太的時候,為什么會產生“古今中外的母親都是一樣的”念頭?作者到底在尋一個什么夢?為什么作者又說“連一個清清楚楚的夢都不給我”?我引導學生通過反復朗讀并結合相關資料去理解、感悟句子。還有些句子,如,“我不開燈,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jié)u漸織上天空,織上對面的屋頂。一切都沉在朦朧的薄暗中!贝藭r,我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去感受作者的內心體驗;“我悵望灰天,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蔽曳e極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感受在作者記憶深處的母親的身影,從而體會人物情感。
3、以讀促講,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課堂上,我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不同的感情色彩。在理解作者對生身母親的懷念時,我讓抓住“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抱終天之恨”等詞語,讓學生反復地讀,從讀中體會到了作者因為無法盡孝而心存自責,愧疚之情。在理解作者對祖國母親的懷念時,我結合課文內容,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去感受作者的內心體驗;創(chuàng)設情景,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通過對比讀、選擇喜歡的部分讀、自讀等方式,感受作者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
上完這節(jié)課,同學們都被作者對母親的懷念之情深深地感動了,這也讓我感受到: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解讀”,更應該引導學生“創(chuàng)讀”,以讀促講,以讀悟情,以讀激情。
懷念母親的教學反思12
《母親的純凈水》這篇課文,圍繞“純凈水”事件,講述了一位母親在發(fā)現(xiàn)孩子對"窮“與”富“的認識有偏差時,對孩子進行了正確的引導和教育。事件樸實自然,好像就發(fā)生在我們身邊,富有很強的教育性。教學中,我以”純凈水給我的心情變化“為主線設計教與學,在學生通讀的.前提下,開展小組活動,找一找我心情變化的句子:1、接過瓶子的時候,心里隱隱有點不安。2、她當即扔掉了那瓶水。3、后來的體育課,她依然帶著媽媽給她灌的涼白開。4、大學畢業(yè)后,她認為沒有任何一種飲料比得上母親的“純凈水”。學生找得很準確,接著展開談論,為什么我會有這樣不同的心情,從中反映我這樣的境界呢?由于他們用心感悟,讀通了文本,談自己的感想還是比較到位的。
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再窮,也得看得起自己。要是看不起自己,心就窮了,那可就真窮了。雖然不能說得很流利,但能區(qū)分他們的不同,一個是指經濟上的缺乏,一個是指思想、精神上的低俗。通過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說體會,使學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懷念母親的教學反思13
《懷念母親》這篇課文是季羨林先生寫的,他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兩位母親------一位是親生母親,一位是祖國母親。表達了對親身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課文結構分明,層次清晰,作者借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描述了作者在漫長的留學生涯中,對母親和對祖國的懷念,文章對兩位母親同樣的敬意,相同的愛慕表達得酣暢淋漓,首尾呼應,說明了為什么會對兩位母親不變的情懷,字里行間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實感,讓人思潮澎湃,情緒跌宕起伏。
新課開始,課件出示:季羨林作品《賦得永久的悔》,學生默讀,交流感受。讓學生體會文章表達的對母親的懷念之情,為理解本課做好鋪墊。接下來,我注重引導學生細細地品讀課文,先出示統(tǒng)領全文的問題“從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對兩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而后,讓學生細讀課文,畫出相關的句子,并做好批注。在小組間巡視時,我提醒學生注意抓住重點語句來深入體會作者對母親的思念、愛慕之情。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再進行集體交流。我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如下重點句子:“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于地下。我的.愿望沒能實現(xiàn),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薄笆巢幌卵、寢不安席、抱終天之恨、頻來入夢”等詞,“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為什么,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當學生在交流時,仍感到困難時,我引導學生先自由讀相關段落,再細讀相關語句加以體會,然后通過朗讀把自己的體會讀出來,讓學生自己在文本上先走個來回。每個學生在朗讀、概括、體會的過程中都能各有所得。兩位母親身份雖然不同,但作者對母親的懷念是永遠不變的,自然而然使感情得到升華。整體感覺本節(jié)課學生的學習效果沒有達到我預設的目標,學生的回答體會很單一,除了懷念就是思念、熱愛,也許一些事離現(xiàn)在距離遙遠,孩子們感受不到當時的情景,不過,我也不知道該用哪些詞匯來表達內心的那份情感,對這兩位母親,也確實只有思念和熱愛了,還是多讀讀課文吧,有一句話說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懷念母親的教學反思14
教完《懷念母親》這篇課文,讓我感觸頗深,這篇課文是季羨林先生以回憶的形式,表達了對親身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課文結構分明,層次清晰,借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充分表達了對兩位母親的懷念,字里行間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實感,讓人思潮澎湃,情緒跌宕起伏。
一、從題目入手,抓住文章主干
課一開始,我先讓學生齊讀課題,然后我緊緊抓住“母親”一詞質問學生:“這里的母親指的是誰?”同學們異口同聲的回答:“一個是親身母親,一個是祖國母親!薄澳敲醋髡呤窃谑裁辞闆r下懷念自己的兩位母親呢?”這樣既交待了作者的.寫作背景,又讓學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干,同時也讓學生明白了兩位母親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調。
二、抓關鍵詞句,理解課文
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我讓學生緊密聯(lián)系本組課文訓練重點──抓關鍵詞句,表情達意。課堂上,學生們分成四人小組合作學習,找一找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對兩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并在小組里交流,學生們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學習積極主動,交流時氣氛活躍,他們找到了“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抱終天之恨、頻來入夢”等詞,“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為什么,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钡染渥樱@樣較好地體現(xiàn)了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讓我深深地體會到:只要老師引導得當,學生在課堂上就會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三、以讀促講,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課堂上,我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不同的感情色彩。在理解作者對生身母親的懷念時,我讓抓住“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抱終天之恨”等詞語,自己讀句子,談感受,并鏈接《賦得永久的悔》,讓學生明白作者對母親的悔恨,在讓學生反復地讀,從讀中體會到了作者因為無法盡孝而心存自責,愧疚之情。在理解作者對祖國母親的懷念時,我結合課文內容,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去感受作者的內心體驗;創(chuàng)設情景,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通過對比讀、選擇喜歡的部分讀、自讀等方式,感受作者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
上完這節(jié)課,同學們都被作者對母親的懷念之情深深地感動了,有的同學甚至熱淚盈眶,這也讓我感受到: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解讀”,更應該引導學生“創(chuàng)讀”,以讀促講,以讀悟情,以讀激情。
懷念母親的教學反思15
執(zhí)教完《懷念母親》這篇課文,讓我感觸頗深。課文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作者對兩位母親——一位是親生母親,一位是祖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抓住那些表情達意的關鍵詞句,通過朗讀感悟,理解作者對兩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
難點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情感是很深沉的,雖然季羨林和他母親相處時間不多,但母子感情卻絲毫未減,相反因為母親的離世,更加深了自己對母親的歉疚,并為此不斷懷念母親。這種感情沒有切身感受是難以體會的。對于小學生來說理解起來難度更大,怎樣突破難點呢?
我先引導學生了解季羨林的成長過程并補充了一些資料讓學生深入體會作者深層的.思想感情。文章結構層次比較明顯清晰,以課題設疑很好的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聽課的積極性,并能夠很快的為文章分層。然而,在對季老情感的理解和朗讀上感觸不是很深,因而,在課文學習后我附讀季老的作品《賦得永久的悔》,讓學生在聽中加深對季老感情的體會和理解,更進一步讓學生體會文章表達的對母親的懷念之情。
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我讓學生緊密聯(lián)系本組課文訓練重點——抓關鍵詞句,表情達意。課堂上,學生圍繞“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對兩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問題,抓住“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于地下。我的愿望沒能實現(xiàn),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
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薄笆巢幌卵省嫴话蚕、抱終天之恨、頻來入夢”等詞,“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為什么,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钡鹊染渥樱谧x中感悟作者對兩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之情。
【懷念母親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02-16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02-20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02-15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熱門】07-09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優(yōu)秀]07-10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精選15篇04-01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15篇03-02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 15篇04-11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15篇)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