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三年級科學聽課記錄與教學反思(通用16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年級科學聽課記錄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年級科學聽課記錄與教學反思 1
這節(jié)課是整個單元的小結(jié),主要內(nèi)容是對整個單元的學習進行一個梳理和整理。由于前面每一節(jié)課都上得比較踏實,大多數(shù)學生對植物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夠?qū)懗龊芏嚓懮参锖退参锏拿Q,這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而且同學們能從這些植物中知道他們的相同和不同,并且準確地用維恩圖表示出來。對植物共同點的概括,我的學生基本能夠得出:植物都生長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都需要水分、陽光、空氣等;都會生長發(fā)育、都會繁殖后代,都有從生到死的生命過程。
本課的目的是讓學生整理已有觀察、分析和研究的結(jié)果,進行概括和總結(jié),得出植物共同特征。這節(jié)課的整理就水到渠成了,總體難度不大.
對于植物的一生,以向日葵為例的9張圖片,用詞語概括難度較大。像“種子”“生根”“發(fā)芽”“成長”“成熟”“結(jié)果”一類,學生基本能答出,但是“子葉長出”“真葉展開”這一類專業(yè)名詞就比較難接受,這也屬正常。通過探尋植物的共同特征,學生深入地認識了生命體的基本特征,開始關心生命的點點滴滴。
《尋訪小動物》是三年級科學第二單元《動物》中的第一課,是觀察小動物的第一課,這課是開啟動物觀察的第一課。這一課的教學內(nèi)容非常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動物是學生比較喜歡的。在課堂上對學生提問,你所知道的動物,學生的發(fā)言是很積極的,對于出示的動物圖片學生都能正確的說出動物的名稱,并能簡單對它進行描述。本課的課題中有尋訪兩個字,這節(jié)課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組織學生在校園里德大樹周圍、草叢里、花壇里進行觀察和調(diào)查,實地去尋訪一些小動物,學生聽到這個活動內(nèi)容興致很高。在尋訪的時候,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的。
在調(diào)查之前,我特別給出了一些注意點,如:愛護小動物;觀察的時候做好記錄;愛護校園的環(huán)境;要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顒又袑W生尋找小動物的積極性是很高的,興趣很濃,雖然最近溫度的驟降對校園動物的數(shù)量是有影響的,但一點都沒有影響到學生尋訪的那份熱情。但是,當學生拿到放大鏡進行觀察的時候,個別的學生把提出的注意點統(tǒng)統(tǒng)都拋之腦后了。有的學生忘記了要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有的學生對小動物的棲息地造成了損壞;有的學生對校園的植物造成了傷害;有的學生只觀察了,但是沒有記錄。這些在學生活動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問題,讓我思考在今后的.教學中,應該如何很好的組織好學生活動,帶領學生開展科學探究活動。三年級的學生這學期才剛剛開始接觸科學這門課程,關于科學的學習方式,還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需要慢慢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的習慣。分小組進行探究活動的時候,需要分工合作,把任務分派到組內(nèi)每位成員,讓每位成員都有任務,這樣集中精神,能順利的完成任務。為了更好的認識校園中的動物,在學生發(fā)現(xiàn)小動物的時候,我在旁就舉起相機,把它拍下來。
一是可以集結(jié)全班的尋訪結(jié)果,讓學生能加深對動物的印象。
二是對一些不知名的動物,可以再進行辨認。當然在學生尋訪的過程中,學生發(fā)現(xiàn)動物的觀察能力是值得表揚的。我學生尋訪的時候,我是穿行在各個小組之間,這時候恨不得有分身!這是我在教授這堂課的過程中體會,在今后的教學中需要不斷的改進提高。
三年級科學聽課記錄與教學反思 2
三年級科學課程是要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在教學過程中就要面向全體學生,充分考慮到學生在性別、天資、興趣、生活環(huán)境、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在課程、教材、教學、評價等方面鼓勵多樣性和靈活性。因此在教學工作過程中,堅持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科學的機會和有效的指導
一、在科學教學中認真貫徹新課程改革的目標。
明確課程理念、目標、任務,吃透教材,充分掌握教材的特點,從而做出與教材相符,與學生年齡特點相符的教學設計。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親身經(jīng)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在科學教學中,同樣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yǎng)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同時,更是加強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探究能力的科學能力的培養(yǎng)。教學設計考慮三年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fā)展水平,將重點放在發(fā)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對科學觀察的理解之上。設計教案時,就盡可能地以激發(fā)學生的觀察興趣為重點,以引導學生掌握科學觀察的方法為難點,同時重視學生良好的科學態(tài)度,熱愛生命、保護環(huán)境等精神的培養(yǎng)。
二、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讓學生主動參與科學活動。
三年級學生對周圍的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比一、二年級學生更為強烈和積極,在教學中都盡量放手他們主動參與科學的學習探究。三年級上冊的教材非常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在教學中,注重滿足學生發(fā)展需要和已有經(jīng)驗的結(jié)合,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問題,讓他們更容易地進行科學的各種實際觀察和操作。這樣也比教師
單純的講授訓練更有效,促進學生的科學能力的提高。比如,讓學生自己設計觀察方案,并通過戶外的觀察記錄自己的發(fā)現(xiàn),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讓他們分享觀察和實驗的快樂,也提高彼此觀察、實驗的能力。同時,教師在作為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伙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xiàn)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在這樣的開放的課堂環(huán)境下,學生對科學便會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經(jīng)過多次的實際觀察和實驗活動后,自然也就提高了學生的科學能力。
三、設計好學生實驗與課堂演示實驗,要求學生掌握相關實驗的方法。
科學知識的掌握,很大部分都來自實際實驗中所得到的啟示和驗證。同時,實驗也是探究式教學與探究式學習的最主要的載體之一,依靠實驗,一些客觀的科學現(xiàn)實能夠
轉(zhuǎn)變了學習探究的科學規(guī)律,從而使學習在科學的實驗操作過程中體會著科學規(guī)律有存在,體驗著科學知識的形成。所以,每一次的實驗都必須嚴格設計,同時,也教予學生進行準確的科學實驗方法。
科學離不開實驗。因此,科學教學很重要的一環(huán)節(jié)就是要引導學生進行嚴謹?shù)目茖W實驗。雖然在教學中,我都會設計一些觀察和實驗方案讓學生分小組去探究,但由于涉及到安全的問題,有些實驗未能讓學生親身去體驗。比如,淀粉加熱的實驗,由于要用火,就沒能放心讓學生親自去操作。因此,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應該讓學生明確知道安全實驗的重要性,并嚴格遵守實驗的步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安全的科學實驗。當然,能有另外的教師協(xié)助更好。畢竟,小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是比較弱的。所以,如果涉及危險性大的實驗還是由教師來示范比較妥當。
教學當中,還是有很多細節(jié)沒能夠很好的處理,造成教學過程的不完美。還需要日后不斷提升自己本身的專業(yè)知識。同時,還要不斷去探究如何去完善課堂,讓學生學得更開心。
要生存,要發(fā)展,就要不斷創(chuàng)新。我加強對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和研究,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學習培訓,積極撰寫教研論文,以提高教學質(zhì)量,開拓教學更寬更廣的前程。
三年級科學聽課記錄與教學反思 3
一年之中,植物都發(fā)生著不同的變化。這一點,孩子們的生活經(jīng)驗中就有。對于他們來說,春天和秋天里植物的變化最為明顯。關于春天,同學們說得最多的是植物發(fā)芽了,萬物生長。對于秋天,他們印象最深刻的應該就是果實成熟了,樹木落葉了,小草枯黃了。
對于變化明顯的部分,孩子們很容易就說出,也因此,觀察中的變化這個活動比較容易。但是對于一些不明顯的變化,需要測量和記錄,才能在對比中發(fā)現(xiàn),而這一部分,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活動的持續(xù)時間太久,完成比較困難。
因此,這一課,對于科學概念學生能夠理解并掌握,但是指向于科學技能的`觀察一棵樹或者一棵草在秋冬季節(jié)的變化這一內(nèi)容的完成,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由于三年級孩子的年齡、心理特點,還不能夠較長時間的專注于同一件事,所以書本16頁的記錄表對很多孩子來說形同虛設。如果能夠利用好這張表格,那對于孩子們來說,科學概念的發(fā)展會更加完善。
前兩個班級的教學過程中,我沒有把表格列入教學。課后,我覺得這樣不妥,雖然有難度,實行起來不太現(xiàn)實,但是還是應該在教學中提到。使學生熟悉這種記錄方法,會自己繪制這種表格。所以,我將書上的表格作為典型,介紹了它每個部分的意思和記錄的方法,而后請學生自己選擇一種感興趣的植物,自己繪制一張觀察記錄表。如果有時間和興趣,課后還可以進行一次實地觀察。我覺得這樣處理相對不處理來得好。
三年級科學聽課記錄與教學反思 4
小學課堂,特別是中低年級的課堂,教師往往不敢放手給學生,我也不例外,“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其實是“教師主體、學生被動”,課堂實效性不高。執(zhí)教教科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尋訪小動物》一課,我真沒想到小學三年級的小朋友會那樣見多識廣、思維會那么活躍、有愛心、會關心且細心。我們不能再將風箏緊緊地篡在手里,而應該創(chuàng)造條件讓它飛得更遠、更高、更歡。
我們學校除有花臺、草坪、林蔭道、假山、噴泉外,還有一個10多畝的植物園,為學生實地尋訪小動物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為了有效組織尋訪活動,在與學生一道制定尋訪計劃、劃分尋訪范圍、提出尋訪要求(用學過的觀察方法科學地尋訪,不打擾小動物,做好記錄,注意安全)后,出于對安全的特殊敏感,我又組織學生討論:尋訪時別觸摸小動物、別傷害小動物,大家知道是為什么嗎?學生分組討論后匯報展示,讓我們從孩子的回答中真正走進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與他們共同成長:
學習委員率先舉手回答:尋訪的`意思我認為重點在“訪”,“尋”是為“訪”做準備的,既然是“訪”就要懂禮節(jié),三顧茅廬中劉備請諸葛亮出山其實就是“尋訪”,有勇少謀的張飛要去將諸葛亮捆來,被劉備制止了,如果真是被強硬的捆去的,諸葛亮肯定不會真正幫助劉備的。尋訪小動物也一樣,我們只有彼此尊重,才會和諧共處、平安快樂。
有的小動物有毒,一名男生為全班同學介紹了“子彈蟻 ”( 這些一英寸長的昆蟲是根據(jù)它們的毒刺命名的,被它們叮后產(chǎn)生的痛感,就像被
子彈射中一樣,疼痛能持續(xù)2到3個小時,深入骨髓,令人難以忍受) 。顯然在課前他做過精心準備 ,說實話,我沒見過“子彈蟻 ”,也不知道這世界上還有這種昆蟲,更不知道被子彈射中到底有多疼痛。雖然在我們周圍不能尋訪到 “子彈蟻 ”,但全班同學卻都實實在在長了見識。
有的小朋友認為小動物無端被人傷害,會傷心的;有的認為小動物皮膚看上去很嫩,觸摸它,它肯定會感覺有疼痛;有的認為小動物受到驚嚇后會很快逃跑,躲起來,我們就沒有觀察對象了;有的認為小動物自由自在的玩耍,肯定不希望別人來打擾,我們小朋友在一起玩耍的時候如果別人來打擾就會不高興;有的認為部分小動物容易產(chǎn)生依賴性,如果你觸摸它,它覺得很舒服,會期盼你天天去看它,你不天天去看它,它會很郁悶的;有的認為會造成兩敗俱傷,你去觸摸蜜蜂,它會誤認為你在攻擊它,它會反擊,人會被蟄傷,蜜蜂也會死去;有的認為會很危險(被咬傷、刺破手)……
通過討論、匯報,大家對尋訪有了更深的認識,尋訪活動才會真正在親近、關注周圍環(huán)境中的小動物的氛圍中進行,學生熱愛大自然、愛護小動物、珍愛生命、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意識也在不知不覺中得以強化。
三年級科學聽課記錄與教學反思 5
推薦《植物的葉》是主題單元“植物”中的第五課。教材通過撿樹葉、研究樹葉來發(fā)現(xiàn)葉子有相同的結(jié)構(gòu);再從新鮮的葉與落葉的比較,顯出葉子的生命特征,最后從一條枝葉的葉子變化過程中得到葉子具有生長、發(fā)育、衰老的過程,從而顯出葉的生命軌跡。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不僅讓學生了解葉子的.結(jié)構(gòu),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從植物器官的角度去進一步體會到植物也具有生命的特征。
課前,我布置每位學生撿兩片落葉,每一組中的同學盡量撿不同的落葉,以便課堂上進行小組討論。大多數(shù)同學都帶來了,有些班級帶的學生比較少,我就在課前請每個小組長在校園里撿了一些不同植物的落葉?傮w觀察情況良好,我給同學們留了三個問題進行討論:
1、我們小組一共撿到了幾片葉子?
2、一共有幾種樹葉?
3、觀察到了什么,才說它們是同一種葉?觀察到了什么,才說它們不是同一種葉?
發(fā)現(xiàn)了一些問題,很多學生將大小不同或顏色不同的同種葉片分到不同種類,大小和顏色確實屬于分類的依據(jù),但是同一種植物的葉片也會存在差異,不能光憑這兩點來判斷他們是否屬于同種植物,要多維度的判斷,比如葉片的形狀、葉片表面的光滑程度、葉片邊緣、葉片的質(zhì)地、軟硬和厚薄,等等。
對于不同的葉子具有相同的結(jié)構(gòu):葉片、葉柄。我沒有重點強調(diào)了葉脈是葉片的一部分,不要把葉脈和葉片并用。這是教學上的一個失誤。導致關于葉脈,學生竟然把它歸入到葉的結(jié)構(gòu)中去了,在課堂教學中,如果用比喻的方法進行教學,學生就不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用手掌比喻樹葉,把小臂當作葉柄,手掌就可以是葉片,手掌上的紋路就是葉子的葉脈。)這樣學生就可以理解,手掌上的紋路并不是一個單獨的部位,而是屬于手掌皮膚的一個部分。
讓學生判斷一根枝條上不同位置的葉子的生長狀態(tài)時,如果我能引導學生從大小和顏色上進行對比觀察,就可以得出左邊的就是葉芽、小葉片、嫩葉等。對于枯葉失去了生命特征,就跟人失去了生命特征一樣。學生就會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葉的組成和葉的生長變化過程。
三年級科學聽課記錄與教學反思 6
本課是在上節(jié)課了解了有生命物體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生命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植物展開研究。本課的編排始終圍繞植物的形態(tài)進行。通過對植物由整體到局部的觀察,獲取有關植物的多樣性、植物的外部形狀等方面的.信息,滲透了綠色開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植物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等方面的知識。
為了讓學生能夠認識一些植物的不同特征,我組織學生到校園里觀察植物,并在記錄紙上記錄植物的特征。由于三年級學生的探究習慣、記錄習慣和文字能力還比較弱,我先帶領學生一起觀察一種植物,然后要求學生按照實驗小組組成觀察小組,觀察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植物。這樣,就集中了多個學生的智慧,獲得取長補短的效果。
在科學活動中,既然有觀察,就一定有記錄,我除了讓學生明白如何觀察外,還實施提醒讓他們學會記錄,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觀察習慣。本課的記錄可以是文字敘述,也可以采用畫圖的方法,把不知名的植物或葉子畫下來。
要學生養(yǎng)成既觀察又記錄的習慣不是說在課堂的四十分鐘就能完成的,我鼓勵學生平時多觀察,多寫觀察日記,引導他們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尤其是對他們感興趣的事物,只有這樣不停的循環(huán)往復,才能養(yǎng)成好的觀察下習慣。
三年級科學聽課記錄與教學反思 7
上課伊始,我親切地與學生聊找蝸牛朋友的經(jīng)驗,并把一個學生的蝸牛要來看,然后“不經(jīng)意地”把他的蝸牛與我的一盒蝸牛混在一起,讓他說說自己蝸牛的特點,從而幫我找到他的蝸牛。學生說他的蝸牛有兩對觸角、一個殼,是白色的,而我的蝸牛也有許多符合這些特征。學生感到無計可施了,我才告訴學生:“老師是跟你開玩笑呢!”通過創(chuàng)設這樣的情境,使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對蝸牛朋友的了解確實非常有限,從而極大地調(diào)動起學生觀察蝸牛的.積極性,在下面的觀察中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蝸牛的許多細小的特征。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興趣!毙W生的好奇心較重,我在教學中運用各種手段把這種好奇心發(fā)展為“科學的好奇心”,擴大學生的興趣范圍,激發(fā)研究的欲望。
在研究蝸牛的環(huán)節(jié),學生提的關于蝸牛的問題有:蝸牛的壽命有多長?蝸牛最害怕什么?蝸牛能在水里生活嗎?蝸牛為什么會冬眠?蝸牛的粘液永遠也流不完嗎?蝸牛貪吃嗎?蝸牛有幾顆牙齒?蝸牛冬天上哪冬眠?蝸牛怎樣從殼里爬出來?看來,學生的小腦瓜里有無窮無盡的天地,就看我們會不會發(fā)掘。
研究時,學生選了幾個問題:蝸牛怕什么、研究蝸牛能在哪些物體上爬、蝸牛吃什么等。幸虧我課前準備了大量的材料,學生的研究才如魚得水。在我的指導下,學生有條不紊地提出猜想、設計方案、領取材料、分工合作、記錄、討論、總結(jié)匯報?吹剿麄冋娴摹跋窨茖W家那樣真刀真槍地搞科學”,我感到由衷地喜悅。
聽課教師的課后反饋:
本節(jié)課的設計和實施,教師著眼于“課程目標”,置“學生的發(fā)展”于課堂教學的始終,把學生的發(fā)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觀察、探究,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去尋找問題的答案,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教師舍的花時間,讓學生去探究,給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營造平等、和諧、相互尊重的氛圍,教師充分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是有主見的、有思維的個體,留給他們大量的時間和空間去探究,教師注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相互交流,使他們的思維隨時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全班所有的學生都投入了“探索科學奧秘”的過程中,進行深入的研究,有的甚至達到興奮、忘形的境界,這就是本節(jié)課最大的成功。
三年級科學聽課記錄與教學反思 8
一篇文本,不同年齡層次、不同生活閱歷的人們解讀的角度、深度和廣度都是不一樣的。一個教師首先要站在純文本的角度看待文本,沉入文字中去,在文字中走幾個來回,讀出自己的感悟。教師要努力尋找與作者有關的信息,深入作者所生活的年代,所處的內(nèi)心世界,以我這心猜彼之意。教師是教書的,所以也應該從編者的角度來讀一讀文本的,應該給文本賦予一定的社會意義。教師更要從學生的角度去揣摩,把自己當成一個涉世未深的兒童,以兒童的眼光來解讀文本。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我認為:關于《水》的主題,應該有兩層意義。一是關于節(jié)水,二是關于堅強樂觀地生活。而這樣的思想,是通過作者的語言描述來實現(xiàn)的,因此我們的語言課堂教學還是要從文字入手。
一、走進文本:緊扣詞語
對學生而言,由于閱讀水平的限制,不大可能從一大篇文章中抓住重點,感受文本的意義所在了。有道是“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痹~語是文章構(gòu)成的基本單位,因此,選擇詞語體會是走進文本的捷徑。在課一開始,我就出示了“驕陽 炎熱 風干 被曬干的狗尾巴草”等一組詞語,要求學生讀一讀,并且說一說,讀著這樣的詞語,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有學生說:“大地干裂了!庇袑W生說:“一棵大樹已經(jīng)干枯,歪在河邊。”有學生說:“河水都已經(jīng)干枯了,露出了河床!庇袑W生說:“人們揮汗如雨!边@時,我進行了引導:“在這樣的地方,人們連汗也流不出來了,這才是——”引出孩子理解“風干”的意思。正是通過想象,將詞語還原成句子,用自己的語言真切地感受到干燥的日子及我們對于水的渴望。更多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二、深入文本:品味細節(jié)
五年級的孩子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應該逐漸學會品味細節(jié)!端芬徽n的細節(jié)描寫是很多的。我在這節(jié)課上抓住母親的“笑”來期待學生能從這個不怎么起眼的動作中感受缺水的無奈、母親的樂觀,學習作者的這種表達方式。
文章中最精彩的細節(jié)描寫是在第五自然段。我要求孩子們細細地品讀這個片段,把心沉入,在課文中多走幾個來回,圈出觸動自己的詞語,并且在書的邊上寫下自己的感受,只要一個詞語,再根據(jù)這個詞語讀讀最能展現(xiàn)自己朗讀水平的一個句子。通過讀與寫,讓作者的細膩的感觸、精準的描寫更深入孩子們的內(nèi)心,同時,對作者的表達方式產(chǎn)生共鳴。
值得一說的是,這樣的處理并沒有達到我預期的效果,孩子們似乎對于這段還不能好好地體會,也不能通過朗讀來表現(xiàn)。特別對于作者那么細膩的描寫,體會得也不夠深刻。怎樣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也許要給孩子們更長的時間,也許我的引導還要再到位些。
三、思考文本:質(zhì)疑矛盾
為了讓孩子們體會得更深刻些,在課堂上我引導孩子們產(chǎn)生爭辯:母親用多少水給我們洗澡?兄弟四個平均分的話應該有多少?這四分之一勺的水真的那么快樂嗎?真的那么值得“啊啊”大叫嗎?本來的設計在課堂上應該有這么一個辯論的過程。通過這樣的一個辯論的過程,孩子們認識到這是一種真正的快樂,體會到缺水的痛苦和有水的快樂。但課堂一邊倒的現(xiàn)象比較嚴重。不知道是孩子太過聰明還是他們已經(jīng)真的理解了水的苦樂了。
說到質(zhì)疑,我的這個教學過程沒有姜文泉老師和朱曉麗老師那么高明。他們完全把質(zhì)疑的話語權交給了學生。一個問:“把獨特的詞語找出來!币粋啟發(fā):“有沒有什么讓你產(chǎn)生疑惑的地方打上問號!痹偻ㄟ^教師一步一步地引導,使學生達到恍然大悟的'境界。這樣,就使得學生學會了學習,培養(yǎng)了他們的質(zhì)疑能力,非常好!
四、表現(xiàn)文本:朗讀提高
孩子怎樣才算真正理解了一篇課文?我想:讀出自己的意味就是了;叵牒⒆觽冊谶@節(jié)課上的表現(xiàn),應該來講沒有達到我所要求的程度。那些本來朗讀水平高的孩子還是這樣,不會讀的也還是這樣!鞍“ 贝蠼袘撛趺醋x?我是直接要求他們可以讀得快一些,可以讀得慢一些,可以聲音響亮一些,可以聲音小一些,沉穩(wěn)一些。但這只是技巧上的提高,或者說是我對于生活體驗之后的理解,孩子們則不會。我應該創(chuàng)設情境,讓他們進行相應的比對,或者調(diào)動他們的生活經(jīng)驗,也許這樣讀來才更有意味呢!本來設計的環(huán)節(jié)中還有學完第五自然段后再回讀“啊啊”大叫了起來,可是因為前面指導過多,來不及,就跳過去了。現(xiàn)在想來,當初是一個錯誤的決定,就應該回讀一下。因為這第五個自然段不就是一次生命的體驗嗎?有了這樣的體驗,學生才能讀得好。≡倩刈x“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貴的東西!辈派钣懈杏|吧。
教師怎樣在課堂上通過自己一兩句的指導,馬上讓學生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這是我要好好修煉的。
當孩子在閱讀的時候,應該是一種閱讀在場的狀態(tài)。我也是。
三年級科學聽課記錄與教學反思 9
由于學校安排,我除了教學一年級數(shù)學外又安排教三年級科學,初次教學科學課真的是無從下手,剛開始上課時,沒有教參,沒有試驗器材,只有靠班班通上面的資源,首先我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寫好備課,其次選好與本節(jié)內(nèi)容有關的課件,視頻以及課外拓展練習。我是邊學邊教孩子們,對我來說就是“摸著石頭過河”,好在學生們很喜歡上科學課,這給了我很大的動力。
首先我發(fā)現(xiàn)了學科間的聯(lián)系,例如:在講到地球的自轉(zhuǎn)與公轉(zhuǎn)時,學生明白了地球自轉(zhuǎn)一周的時間是一天即24小時,在地球自轉(zhuǎn)的同時它還繞著太陽進行公轉(zhuǎn),公轉(zhuǎn)一圈的時間是一年,我們平時只說一年有365天,其實并非365天,而是365天5小時48分46秒, 這樣 每4年多余的時間又湊夠了大約一天,我們把這一天放在了2月的最后,即29天,凡是 2月有29天的年份我們就把它叫做“閏年”,學到這里學生們算是徹底明白了數(shù)學上的《年月日》這節(jié)課的有關知識,怎樣判斷平年還是閏年,看來數(shù)學和科學是緊密相連的。
其次實驗課對孩子有很大吸引力,例如:再講《沉與浮》這節(jié)課時,它是《水和鹽的故事》中的第三節(jié)的內(nèi)容, 為了上好這堂課,在課前,我準備了很多同學們生活中熟悉的一些物體作為實驗材料,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發(fā)現(xiàn):原來沉在水中的物體也受到了水的浮力,讓學生走出“浮在水面的物體受到了水的浮力,而沉入水中的物體沒有受到水的浮力”這一誤區(qū),這樣不僅讓學生掌握了實驗操作的方法,而且還讓學生對沉浮現(xiàn)象有了進一步的探究;本節(jié)課的亮點,是對學生能力的一個提升,讓他們想辦法改變物體的沉浮,使浮在水面的物體沉入水中,沉在水中的物體浮在水面,在選擇這一活動環(huán)節(jié)的'實驗材料時,我費盡了心思,最終選擇了橡皮泥,錫皮紙團和空玻璃瓶,通過實踐操作讓學生比較全面的了解沉與浮的知識,這樣設計,具有很好的趣味性,開發(fā)了學生的智力,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在拓展活動中:通過對《沉與浮》的學習,讓學生了解人們在生活中是如何利用這一科學原理為生產(chǎn)生活服務的,先讓學生說,然后帶領大家看一看一些人們利用浮力的圖片,這樣做是加深了學生對浮力的理解,拓展了學生的科學視野,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但是學校條件有限,只能做些簡單的實驗。
通過一學年的教學,在科學課上學到了很多知識,同時對我自身也是一個提高,我現(xiàn)在深深地體會到“教學相長”這個詞語的含義了,愿今后努力學習在科學學科繼續(xù)探索。
三年級科學聽課記錄與教學反思 10
學生是在經(jīng)歷了對動植物及自身的科學探究之后,對科學探究有了一定的認識,掌握了一定的感官觀察的方法。他們每天的生活都要接觸到水,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他們對水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認識基礎,但就是這最平常不過的“水”,孩子們很少有意識的去觀察它、研究它,可以說,他們對水既是熟悉又很陌生。
未能充分放手讓學生去探究實驗,未能充分讓學生參與科學活動。科學離不開實驗,因此科學教學很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引導學生進行嚴謹?shù)目茖W實驗。學生在科學實驗操作過程中,體會科學有規(guī)律存在,體驗著科學知識的.形成。三年級學生對周圍世界好奇心比較強烈和積極,但是由于教師教學目標定位不夠完整、高度不夠,教學設計沒能讓學生充分參與到科學的探究活動中去。具體體現(xiàn)在:在讓每一個小組到講臺前面來找水的過程中,教師沒能照顧到臺下更多的學生都只能進行等待,在壓抑著自己對科學活動的探究欲望,這樣的設計和教學就讓這節(jié)課的教學效率大打折扣,同時學生充分應用自身感知手段認識事物特征的的過程就顯得“蒼白”、“消瘦”。因此,在以后教學預期學習目標定位上要有足夠高度,充分挖掘教材的內(nèi)涵,選擇更優(yōu)的教學策略,以促進學生科學能力。
三年級科學聽課記錄與教學反思 11
三年級的《科學》教學終于完成了,從實際的教學效果來看還算不錯,有一些感悟和想法值得記錄下來,以促進自己不斷提高。
感悟一:準備好豐富的材料,是提高活動效率的根本保障。
在開學備課時,我就擔心第四單元《電》的教學對老師、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因為本單元教學需要大量的探究材料(如:小燈座、開關、電池盒等等),沒有這些探究材料,學生的自主探究將會大打折扣。還好,學校訂購了學生學具,里面的材料雖然不是太好使用,但畢竟每個學生都可以參與實驗,自主探究了。在第12課《讓燈泡亮起來》活動中,學生人手一套材料,他們通過看一看(觀察各種材料的特點)、連一連(利用手中的材料連接一個簡單電路)、畫一畫(將發(fā)光小燈泡的連接裝置如實地畫出來)、猜一猜(猜測電的流動路線)、想一想(有的連接方法為什么不能使小燈泡發(fā)亮,從而認識短路與斷路)這一系列的活動,初步建立了電流、短路與斷路這些科學概念。
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又出現(xiàn)了新的材料:電池盒與小燈座。在課前準備材料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學具中的材料由于制作比較粗糙,燈座與燈泡的`連接,電池盒與導線的連接有一定問題,為學生的探究學習帶來了不必要的麻煩,大大降低了實驗探究的效率。針對這種情況,我利用學校原來實驗盒中的材料(導線、電池夾等)自制了一些教學用具(如:四接線頭和六接線頭盒子等),能保障學生有效地進行科學探究活動。每次上課之前,我都要檢測一下實驗材料,親自動手做做實驗,因為有時候看似簡單的實驗,可能會出現(xiàn)許多意想不到的情況,只有教師做一做才能發(fā)現(xiàn)問題。同時,還建議老師們在上課前多準備1-2套分組材料,這樣萬一有小組因材料出現(xiàn)問題時就可以及時更換,確保教學效率。科學教師不僅擔負著備課、上課的教學工作,同時課前合理選擇有結(jié)構(gòu)的材料,制作教具,準備材料也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這些課前準備工作,教師一定要抽出時間,精心準備,因為它是有效開展探究性學習的根本保證。
感悟二: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是學生能力發(fā)展的重要載體。
科學課的教學目標應該是多元化的,它不同于以往的自然課只注重獲取知識,培養(yǎng)能力,還需要讓學生經(jīng)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探究的方法,培養(yǎng)他們的科學素養(yǎng)。每次上課前,我都會對每課的教學目標進行一個定位與解讀,再將這些目標分解到各個教學活動中去,力求通過一節(jié)課讓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上都能有所得。如:我在上評估課《導體與絕緣體》一課時,我通過讓學生經(jīng)歷檢測一塊橡皮的活動,讓他們學習科學嚴謹?shù)臋z測方法,明白每一步實施的意義,從而培養(yǎng)他們科學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再讓他們運用所學到的規(guī)范的檢測方法檢測更多的材料,并作好記錄,通過整理檢測記錄發(fā)現(xiàn)導體與絕緣體的特性及其它們在生活中的運用。一節(jié)課教學看似簡單,但實際上學生經(jīng)歷了從推測——科學檢測——構(gòu)建認知的探究過程,學會了科學檢測的方法,建構(gòu)了導體與絕緣體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他們嚴謹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
感悟三:合理運用科學記錄本,達到師生之間的雙向交流。
本學期,改變了以往科學本只是用來完成課后練習的做法,而是期望體現(xiàn)一本多用。在本單元教學中,我做了一些嘗試:課堂上,科學本是學生記錄實驗現(xiàn)象、設計制作方案的實驗報告單;課后,它是學生進行調(diào)查、研究的記錄本。從作業(yè)本上,我能清楚地看到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思考、探究的足跡,真正了解到每個學生在課堂、課后的思維與研究軌跡。同時,我還將它作為與學生書面交流的橋梁,每次批改作業(yè)時,我不再是單純的打個等級,而是對于他們的點滴進步與期望用鼓勵性的語言進行交流。下一步,我還將鼓勵學生利用這個平臺與我交流,了解學生的需求,走進學生的心里,更好地為學生發(fā)展服務。
反思一:關注細節(jié),打造亮點。
回顧所上的一些課,為什么總感覺缺少一點精彩?反思原因,實際上是自己在課堂教學中過多地注重對教學的預設,哪怕是一個環(huán)節(jié)或一句簡單的問話,我都會精心地揣摩,力求一桿見影,做到胸有成竹。但由于自身課堂臨場洞悉力不強,缺乏一定的教學機智與技巧,有時候為了完成預設的教學目標,忽視了學生“節(jié)外生枝”的提問,即使讓學生對這些生成性的問題進行研究,也只是簡單的一帶而過,往往不能抓住有利的時機,合理開發(fā)成的課堂資源。誠然,備課前對教學活動的預設能保證教學活動有序有效地開展,但我們的備課不能設計的太完美無缺,還需要留一些空白讓學生“潤色”,很多有經(jīng)驗的老師,他們就是善于運用智慧去捕捉課堂中每個細節(jié),將“意外”轉(zhuǎn)化成動態(tài)生成的資源,于是造就了一個個精彩的課堂。的確,課堂教學無小事,作為教師只有不斷從小事中、從細節(jié)中多思考、多探究,才能從“小處做出大文章”。
反思二:如何以教材為藍本,把科學課上新、上活?
反思自己的教學,雖然能夠比較扎實、有效地達成每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但感覺按部就班,創(chuàng)造性不強。如何將教學活動從有效到高效,以教材為藍本,結(jié)合學生實際,合理地加以創(chuàng)新和升華,使學習真正成為學生自發(fā)的內(nèi)在需求,這是我今后要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三年級科學聽課記錄與教學反思 12
本課的教學思路是:首先創(chuàng)設情景復習舊知,然后做磁鐵的游戲。在上課的剛開始我就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開放的寬松的探究空間。通過做磁鐵游戲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從而在孩子們的自我探究中總結(jié)出磁鐵的有關性質(zhì)。講完這節(jié)課,感受最深的地方有兩點:
一、創(chuàng)設情景,引出探究對象
教學開始,我創(chuàng)設了“表演小魔術”————“打撈大頭針”這樣一個情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在科學探究中最核心的內(nèi)容是問題及探究動機的形成。要形成問題和探究的動機就必須創(chuàng)設良好的情境來導入教學。情境導入是教學的開始,也是教學成功的基礎與前提。小魔術是孩子最喜歡看的一種節(jié)目,“怎樣把大頭針從燒杯里撈出來,它激起了學生的濃厚興趣,順利地引出了本堂課的研究對象——磁鐵。
二、自主探究,突破教學重點
由于學生平時都玩過磁鐵,對磁鐵都比較熟悉,特別是磁鐵能吸鐵一類物體的本領。只不過他們的認識還只是停留在一些表面現(xiàn)象,沒有向更深層次研究。所以在考慮了學生的實際情況后,我嘗試著引導學生在簡單了解了幾種常見磁鐵的形狀及名稱后,直接放手讓他們玩一玩磁鐵,也沒有提過高的要求。只是為他們提供了充足的實驗材料。如小車、環(huán)形磁鐵(大小都有)、因此,我覺得“磁鐵能吸住哪些物體”的猜測可以省略,把寶貴的時間移到“動手玩磁鐵”中去,盡可能地提供玩的時間和空間,并且這種玩是自由的、開放的`。沒有了條條框框的束縛,實際上也就給他們創(chuàng)設了一個自主探究的空間,搭建了一個自由發(fā)展的平臺!巴妗笔呛⒆拥奶煨,也是孩子的工作。很多科學道理就是在學生不經(jīng)意玩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很多有價值的問題也是在玩的過程中提出來的。課堂上的“玩”更能促進學生的探究熱情,學生在玩中一起討論、相互啟迪,最后達成共識。
玩了近15分鐘后,整理好材料開始交流。交流也是探究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由于個體差異,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會出現(xiàn)不同的見解,而交流能使這種差異成為一種寶貴的學習資源。
經(jīng)過充分動手,學生有了許多不同于以往的驚喜發(fā)現(xiàn),這些發(fā)現(xiàn)既讓他們興奮,又讓他們疑惑不解。原有的認識通過合作探究產(chǎn)生了新的疑問,迸發(fā)出思維的火花,制造了課堂的第一個小高潮,使得他們產(chǎn)生了躍躍欲試、向更深層次探究的欲望。“為什么紅和紅的碰在一起會彈開,紅和白的碰在一起卻吸在一起了?”“小鐵釘為什么能吸起另外的一枚鐵釘”……“玩磁鐵”不僅僅成為本堂課探究的一個起點,而且為整個單元的探究活動埋下了伏筆,也達到了我設計的意圖。
三年級科學聽課記錄與教學反思 13
《我們的生命周期》是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7課。上完這節(jié)課后,我覺得差點什么,教師過分的關注學生的表現(xiàn)而忽略了教學過程的完整性,學生上課積極性由平淡到興奮,老師對每個孩子都在關注以至于教學內(nèi)容沒有很好的體現(xiàn)。情感態(tài)度這一目標達到了,知識目標沒有提到位。人的生命周期的四個階段:兒童--青年--中年--老年,應該讓學生充分的認識。在匯報、交流時,總結(jié)出每個階段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兒童時期,這就好比是一年的四個季節(jié),春、夏、秋、冬,如果沒有春的播種、施肥、除草等精心的呵護,怎么會有夏的勃勃生機、秋的碩果累累、冬天的幸福享受。所以我們正是人生的最最重要的階段--兒童階段,我們要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平時多加強體育鍛煉,懂得關愛生命,只有這樣我們的壽命才能長一些,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快樂!
1.我們的出生與生長變化。
教學中,對教科書第36頁開始提出的三個問題:我們是從哪里來的;我們剛出生時是什么樣子的;從出生到現(xiàn)在我們的身體發(fā)生了哪些變化。我通過全班的討論來進行教學。對于第一個問題,學生基本都知道,(圖片介紹)。教師適當補充即可,不要求過多展開。學生對第二和第三個問題的發(fā)言,我要求把它填寫到班級大表上(大表如前面的“0歲一9歲兒童生長變化表”),把其中的“兒童”改成“我們”。身高、體重可以計算平均數(shù)!傲λ芗暗氖隆,選有代表性的填寫。第36頁“在我們的一生中,身體還將會發(fā)生什么變化”的問題,是一個推理問題,要求學生有根據(jù)地推測。比如學生可能會說“體重和身高還會增加”“會變老,頭發(fā)會變白”“相貌會變化”等,教師要讓學生說說這樣推測的依據(jù)。
2.我們的一生。
人的一生身體是怎樣變化呢?這個活動首先要求學生把人劃分成不同的年齡組。劃分為哪些組、怎樣劃分?可以讓學生先討論,然后教師綜合學生的發(fā)言,給出一個合理的分組方法。比如可以分為兒童、青年、中年、老年,也可以分為兒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
這些不同年齡段的人,其身體的特點有什么不同?在比較時主要是根據(jù)學生的平時觀察,找出兩個年齡組的人,觀察和比較他們身體特點有哪些明顯的不同。除了根據(jù)自己平時的經(jīng)驗,也可以通過閱讀單元資料或其他的資料。如果學生有困難,教師可播放不同年齡段的人的影像資料,讓學生現(xiàn)場觀察和比較。甚至可以由教師先在全班指導比較兩個年齡組,比如兒童組和青年組。然后再由各小組任選兩個相鄰的年齡組進行比較,比如青年組和中年組,或者中年組和老年組。在小組比較的基礎上,最后全班匯報、交流、匯總。教師把學生的匯總填寫到班級大表上。學生要把這個匯總填寫到教科書第37頁的'表格中。
根據(jù)這個表,全班討論:我們每一個人在一生中,所經(jīng)歷的生命階段是哪些?出生后,身體的生長發(fā)育主要在哪個時期?什么時候可以結(jié)婚生孩子?是不是像動物一樣也要經(jīng)歷出生生長發(fā)育繁殖死亡四個階段。在討論的基礎上得出人也有生命周期。
最后告訴學生,人的健康是建立在平時健康生活的基礎上的,特別是兒童少年時期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其健康情況會影響到人的一生,一定要注意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適當加強體育鍛煉,關愛生命,珍惜健康。以上是我完整的教學設計,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卻忽略了第二部分。教學內(nèi)容不完整,而就我個人而言我更關注的是學生的發(fā)展,如果說改進,只能讓第一個環(huán)節(jié)緊湊些,給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充分的時間。但如果這樣我可能看不到更多的孩子們輕松學習、快樂學習的笑臉!兩者兼顧這將是我今后所要努力的方向
三年級科學聽課記錄與教學反思 14
《地球上的水》是江蘇教育出版社三年級科學上冊第三單元《生命之源——水》的最后一節(jié)課,本課是在前面認識了解“水的各種性質(zhì)”之后,來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通過分析知道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資源的缺乏,提高學生的節(jié)水意識以及了解水污染的現(xiàn)狀。以下是我對這節(jié)課的反思:
優(yōu)點:
在本課教學設計中,我主要采用了生動形象的`課件演示,讓學生充分體會地球上水資源分布的廣泛,感受到水體的美麗。豐富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fā)學生對祖國美好河山的喜愛之情。而且通過課件,把一些抽象的數(shù)據(jù)形象化,讓學生體會到地球上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資源的缺乏,并通過學生動手活動,再進一步讓學生切身體會到地球上水資源雖豐富但可直接開發(fā)利用的淡水卻少之又少。利用課件、視頻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使學生通過學習,提高自覺節(jié)約用水的意識,養(yǎng)成節(jié)水習慣。在教學中以觀察、提問、小組討論研究、學生動手活動等為載體,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式地學習,在教師引導下,讓他們在自主學習中體驗、感悟、內(nèi)化。
不足:
1、科學實踐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進行科學探究的一種好的學習方法,凈化水的實驗,比較簡單,可以嘗試在老師指導下讓學生動手做,學生的學習興趣會更濃。
2、節(jié)約用水的措施因為時間關系,學生談的多是家庭生活中的措施,而工業(yè)、農(nóng)業(yè)方面沒有涉及。如果涉及,會進一步提高學生用科學改變生活的意識。
三年級科學聽課記錄與教學反思 15
通過這節(jié)課的教學,我認為引導學生親身經(jīng)歷科學探究活動的關鍵因素在于教師。因為教師是學生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者、引領者和組織者,教師的科學素養(yǎng)、營造的探究環(huán)境直接影響著學生探究活動的效果。
1、教師是引導科學探究的設計者。
本課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各種探究方法認識水。因此,本課教學重點放在對水的觀察上,運用直觀的圖片、各種實驗器材等,讓學生學會動手、動腦,并用多種方法去了解自己身邊的物質(zhì)和相關事物,使學生知道觀察要有一定的順序。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多給學生動手的時間,讓他們將水倒來倒去,觀察水流,從而發(fā)現(xiàn)水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沒有固定的形狀、透明和容易流動的特點。
2、教師是科學探究的.引導者。
三年級的小學生在敘述時還是不能完整地說出來,但是他們通過動手實驗、觀察討論,通過老師的引導和歸納,他們多多少少的都能對水的性質(zhì)說一些。這里也要指出,小學生的思維是無序的,對同一種事物,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看法,這是兒童特定的年齡特征所決定的。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處處引導學生,圍繞教學目標去完成探究任務。另外,為了避免學生著重對水這一具體事物的觀察而忽略科學的觀察方法,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使他們學會用科學的觀察方法去觀察認識水。
3、教師是科學探究的組織者。
通過這節(jié)課的教學來看,學生前后的變化是不言而喻的,這也充分說明低年級的學生剛開始學科學進行實驗探究時,訓練他們先動腦,再動手,帶著問題有準備地、有目的地去親歷,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地進行實驗探究的一種有效方法。當然,只有在教師的指導下逐步學會正確地科學探究,孩子們的科學素養(yǎng)才得以很好的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才會提高。
三年級科學聽課記錄與教學反思 16
科學思維能力是小學科學素養(yǎng)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提升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往往體現(xiàn)在探究的活動課堂中。隨著對科學探究的不斷深入研究,我們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科學探究要順利開展,有效提問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受年齡、心智等因素的影響,許多小學生不會發(fā)問,提出的問題大都不符合探究的主題。課堂上,教師也容易忽視這些能進行思維教育的機會,大多數(shù)是采用簡單的提問或進行多個活動,缺乏有效的指導。實際上,活動只是我們探究的一種外在表現(xiàn),活動中滲透的科學思維才是探究真正的靈魂。這次執(zhí)教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水》的教學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小學三年級的學生思維敏捷,勤于思考、善于探索;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巧設追問,可以幫助學生打開思維大門,提高科學探究的有效性。
執(zhí)教《水》一課,我主要設計讓學生運用各種感官對物質(zhì)進行觀察對比的內(nèi)容。在創(chuàng)設猜謎語、聽水聲、看圖片等環(huán)節(jié)中,我引導學生慢慢學會用“看”、“聽”、“摸”、“聞”、“嘗”等觀察方法去發(fā)現(xiàn)今天所學習的內(nèi)容。伴隨著學生積極性得高漲,在此基礎上我巧設追問,進一步引導學生設計實驗!霸诓淮蜷_信封的情況下,有沒有辦法將信封中的7種物品(石頭、木塊、水、空氣、牛奶、樹葉、白醋)一一分辨出來,找出水在哪個信封里面?”“不能打開信封,想想可以采用哪些方法去幫助辨認?”學生思索后舉手回答“用手摸一摸”、“用手掂重量”的方法!斑@些方法真能立刻幫助我們找到水嗎?我們通過分組實驗進行驗證!睂W生們有序開展著小組實驗。這樣的追問意在引導學生思考不同的情況下,需要采用適當?shù)挠^察法。
實驗暫時告一段落,學生發(fā)現(xiàn)牛奶、白醋、水三種物質(zhì)很難辨認,質(zhì)疑聲越來越響了,這時追問的機會又來了“既然無法用“摸”解決問題時,我們需要轉(zhuǎn)換方法,想一想怎么辦?”“打開信封看一看吧!”當信封打開的時候,學生們興奮地喊出“5號信封原來是牛奶!”。剩下2袋無色、無味、透明的物質(zhì),摸著像,看著更像!澳銈兇蛩阍趺崔k?”這時學生都齊聲說道“老師,我們繼續(xù)換方法,用鼻子聞聞!”利用材料本身的特點,一系列的追問過程中,不僅為學生的'思考搭橋鋪路,而且促使學生思考得更加深入有序,交流得更加充分。
通過追問,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發(fā)展,還為實驗得順利開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未來的探究科學課中,我們呼吁有活力的科學課堂,更呼吁滲透科學思維的科學課,巧設追問將為我們的活力課堂注入新的血液。
【三年級科學聽課記錄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聽課教學反思04-02
語文聽課教學反思03-26
聽課教學反思范文04-14
《詹天佑》聽課教學反思02-27
《科學》教學反思03-28
科學教學反思02-14
科學的教學反思02-12
聽課記錄的心得體會04-26
智慧課堂聽課教學反思物理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