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在线免费观看,久久精品合集精品视频,每日更新在线观看AV_手机,这里是精品中文字幕

<mark id="47rz2"><center id="47rz2"><dd id="47rz2"></dd></center></mark>

    <legend id="47rz2"><u id="47rz2"><blockquote id="47rz2"></blockquote></u></legend>

      當前位置:好文網>實用文>教學反思>《克和千克》教學反思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

      時間:2023-02-28 02:37:49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克和千克》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15篇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1

        本節(jié)課是屬于《量的計量》的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質量進行量化把握的手段和方法,在實際生活中,學生對輕、重的概念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并會直觀比較一些物體的輕重,但是如何進行量化比較?對于學生來說還是難點,因此,本節(jié)課通過掂一掂、估一估、稱一稱等活動,時學生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學生初步了解天平和常用的用“千克”做單位的稱,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之間的關系,會以此為標準估量物體的質量,同時體會學習質量單位的必要性,并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反思本節(jié)課的教學如下:成功的`地方:首先將學生置于與學習新知相關的生活情境中,將這種生活經驗變成數學資源,讓學生自然地實現由生活到數學的轉化。比如:在教學時,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題圖,或在課前讓學生進行相關的收集工作,引導學生結合生活中的素材去認識克和千克的不同作用,使課內、課外互補,以更好的達成教學目標。其次:在教學中,設計各種有效活動,讓學生具體感知1克、1千克的物品實際有多重,逐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質量概念。如:我設計了讓學生掂一掂、稱一稱、找一找等活動,讓學生掂2分硬幣、一根香煙、幾粒黃豆等來感受1克有多重,這樣不僅有身體的感受,還有對物品數量的感受,對1克的質量感受就更生動了,很好的落實了教學目標。 不足的地方及對策:克和千克的認識對于學生來說比較抽象,教學時應時時把估算的教學貫穿始終,使學生在估算的過程中不斷體會、理解,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應加強估算教學。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2

        開學的第一天,從學生們那一雙雙炯炯有神的眼睛中,我能讀出大家對新學期滿滿的信心,對新的知識的好奇和期待!在這樣良好的學習愿景和對師生溫馨、和諧關系的期待和開始經營中我和同學們一起探究學習了《認識克和千克》的學習。

        今年很榮幸又一次任教三年級,雖然對于備教材這環(huán)節(jié)感覺容易了些,可面對全新的學生仍不容懈怠。由于這部分知識與學生生活機緊密聯系,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因此,就在前一天的新生報到時,我就給大家布置了學前準備任務:每人準備少量花生米、黃豆粒,一枚2分硬幣、一枚5分硬幣,一粒紐扣等物品。并詢問或回憶跟父母到超市購物時看到的稱重的工具及購買物品有多重,記錄有關克和千克的相關物品。

        教學中學生在觀察了信息窗,聆聽了學生認真讀的四條信息后,思考很積極,提出了許多的問題:1、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1噸有多重;2、150噸有多重;3、還有的同學提出了這樣的問題:50千克、90千克有多重的問題。這些問題都很有探究價值,看得出學生們的發(fā)現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還是比較強得!

        我們先來解決提出了1克有多重的問題,在經歷了摸一摸,掂一掂,估一估的同桌活動中學生們很快想到了一片口香糖,一枚1分、一枚2分、一枚5分硬幣大約重1克,一枚紐扣大約重1克等;繼而出示并認識天平的構造,演示天平稱硬幣的過程,學生見證了一枚2分硬幣約重1克,1分硬幣比1克輕一點;5分硬幣比一克重一點;再次演示驗證了一;ㄉ准s重1克;之后,讓學生再次掂一掂2分硬幣和一;ㄉ子卸嘀,感受進一步體驗一克有多重;之后演示稱一些比一克重或輕的物品,增進學生的感悟,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學生也體驗活動較為充分。在接下來引導學生:如果物品比較重,我們還用克做單位嗎?由1000;ㄉ准s重1000克,讓學生讀出1000克,也可以寫成1千克,引入千克,這時有的學生想到了語文課本、數學課本的質量約是1千克;還有的同學生想到了一袋洗衣粉,兩袋食鹽,兩包白砂糖,4包200多克牛奶的質量,這些學習資源很有用,我首先肯定了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兩袋食鹽重1千克;接下來,我選擇了讓學生用天平來稱數學課本的質量,得出了數學課本約重245克,從而否定了一本數學課本的質量是1千克的說法。于是,我拋出了這樣的.問題:大約幾本數學課本的質量是1千克?大家很快思考得出了4本數學課本的質量是1千克。于是,我要求4人學習小組中把數學課本羅在一起,輪流掂一掂看4本數學課本有多重,再通過如出示演示稱過的200g的牛奶,幾包牛奶大約重1千克等問題,從而引導進一步體驗了1千克有多重。

        在千克和克的名數換算練習環(huán)節(jié)中,我主要調查了學生的體重,借助了這項資源進行鞏固練習。第二個調查的是王義軒同學:我的體重是62公斤,同學們居然多還沒有反應,應該立刻大笑起來才對,看來他們還沒反應這是錯誤的,于是,說:看來,王義軒同學需要大家的幫助?于是,不出意料的回答對了,王義軒的體重是62斤,31公斤就是31千克。接著又叫了幾個同學說了體重,大家從自己體重的數據中明確了千克與公斤、斤與克的換算關系;然后,我引導學生思考1千克又叫1公斤,那么,1千克=( )斤。學生順理得出了1千克等于2斤,1斤=500克。

        在本課克和千克的教學中,我也努力嘗試了借助學生的思考與交流的生成資源作為新知探究的載體,在學生更積極主動的參與數學實踐活動、再次交流思維碰撞中不斷反思學習從而獲得并內化知識。感覺尚不理想之處是有的環(huán)節(jié)如調查體重,給學生時間用天平稱物品的質量時,放的時間較多,從而拖延了探究時間,使達標練習時間緊張了,未能按時完成。因此在今后,提升課堂生成資源的利用率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方面,需更加努力!

        同時令人值得高興地實踐是課前活化心腦操的練習及指動游戲的使用讓學生們得上課情緒得以更高漲,對于新課的期待更顯強烈,表現專注而輕松。課中對于學生進行了較及時、恰當的評價讓可以說大大激發(fā)了學生們思維的積極性和交流更大膽而熱烈了,體現在學生們無論是提出問題,還是合作提出解決問題或是互相提問概念等都很投入。比如在10-15秒的小概念記憶如:計量較輕的物體質量用“克”作單位,用符號“g”表示等句子。就涌現出了很多的記憶小能手如:王義軒、王偉杰、張棟梁、趙傳瑞、李新陽等,

        欣喜地發(fā)現趙傳瑞同學在發(fā)現約3粒玉米重1克時,最先發(fā)現了3000粒約重1000克,掌聲四起!有不少學生發(fā)現老師體重約50千克,約有20個老師體重1噸;4個小朋友體重約100千克,40個小朋友體重約1噸。今年還有一個巧合我教了我的小外甥,平常很靦腆得他也特別的踴躍,1千克-300克=700克,答案很正確,但在給大家講解時有些緊張與激動,說成了1千克=10000克,都有些不好意思了。還有可喜得是有的同學新發(fā)現了詞語,我說ⅩⅩⅩ得左鄰右舍,被另一同學糾正了是左鄰后舍,那時那刻是那么確切,很有才!

        在本節(jié)課中對于專心勵志語的使用很少,我想如果用的適時些,全體的參與度可能會更高些!由于教學融合專注力的時間較長,因此檢測評價,智慧提升環(huán)節(jié)倉促,習題設計及使用方面尚不夠合理充分,這也是在今后的實踐中值得繼續(xù)探索的。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3

        《千克和克》是新教材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千克和克都是質量單位,雖然學生在生活中都接觸過“物體有多重”這樣的事情,并有初步的感性認識,但這兩個質量單位對二年級的學生而言仍是非常抽象的知識。教材是先認識克,再認識千克,但由于學生對幾千克重的物品的感知會比幾克重的物品的感知來得強烈,因此,我靈活處理教材,先認識千克,再認識克,這樣會更符合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規(guī)律。本節(jié)課重點是建立1千克、1克概念過程,我主要立足表象,注重體驗,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全過程,最終得以領悟。

        一、創(chuàng)設情景——確立標準,引發(fā)需要。

        要衡量物品的輕重,首先就要確立衡量的標準。要判斷物品的輕重,學生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眼睛觀察或用手掂一掂,課一開始,我先拿出兩袋大小不同,重量相同的“禮物”,通過“猜一猜,哪一袋禮物更重一些?”的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明白用眼睛觀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準確判斷物品的輕重,用秤稱一稱才能準確知道物品的輕重,從而確立衡量的標準。

        而要知道物品究竟有多重,則必須使用質量單位,通過驗證物品有多重,激發(fā)學生學習質量單位的需要。激起學生學習“千克”的愿望,把學習注意力集中到“千克”上來。

        二、注重過程體驗——認識“千克”,感受1千克和幾千克。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手開始。” 學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動手實踐感受過的東西。克與千克這兩個質量單位雖然學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間接地接觸過,但它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觀察得到。關注過程強調體驗,是本節(jié)課的一個亮點。我通過讓學生稱一稱、掂一掂、比一比、想一想、說一說,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學生全面參與新知的發(fā)現、發(fā)展和形成過程,使每個學生都能較為深刻地認識質量單位,建立明確的質量觀念。

        我先讓學生學用彈簧秤并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fā),引導學生利用彈簧秤,找到1千克重的物品,用手掂一掂,形成表象,再說一說1千克物品并數一數有多少個,“掂”是對“1千克”進行初步的感知,“說”是對“1千克”的進一步體驗。接著再估一估,找一找比1千克輕和比1千克重的物品,加深對“1千克”的印象。還讓學生合作,拎一拎1千克、2千克和4千克的物品,不同的感受讓學生對1千克、幾千克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對幾千克有了較深的理解后,讓學生估書包的重量,驗證書包的重量,最后還讓學生估體重,稱體重,這些活動都是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認識千克。學生開展這些學習活動不是玩,也不是一般的做一做,而要用心去體會,有意識地去感受。學生們通過大量的操作與體驗,化抽象為具象,對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這樣的體驗與感受讓學生對克與千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功的建立了克與千克的表象。

        三、巧設問題情境——認識“克”,感受1克。

        克相對千克而言,沒有那么直觀,感覺也不會那么清晰。我在同學們還對體驗幾千克津津樂道時,巧設一個問題情境:樹上的`小鳥看到同學們在稱體重,也想知道自己有多重,于是,小鳥飛到健康秤上,此時,指針動了動,最后停在0刻度的旁邊,提問:小鳥重幾千克?此時,學生的思維產生了碰撞,學生質疑無法看出小鳥重幾千克,學生質疑的同時油然產生需要更小的質量單位的需要,激發(fā)了學習更小的質量單位的熱情,從而順理成章地導入“克”。這是對“克”的首次感知,還使學生產生“1克究竟有多重”的濃厚興趣和學習欲望。

        接著讓學生體驗——1克有多重。告訴學生一個小砝碼重1克,一枚2分硬幣大約重1克,并要求他們掂一掂,感受1克。為了幫助學生加深對1克的印象,我設計利用克與千克在感覺上明顯的反差,讓學生同時掂一掂1克和1千克的物體,說出自己的感覺,使學生在腦海中克與千克形成鮮明對比,進而建立這兩個質量單位的概念。最后通過掂一掂、估一估文具的質量,強化了學生對“克”的認識。

        最后讓學生研究——克與千克間的進率。我沒有直接告訴學生1千克=1000克,而讓他們在稱鹽的活動中去發(fā)現。實驗分三步進行,第一步計算出2袋鹽重1000克;第二步用臺秤稱兩袋鹽的重,得到1千克;第三步作出判斷: 1千克=1000克。學生通過稱鹽的實驗,不僅得到了千克與克的關系,而且再次體會了1千克與1克各有多重。

        傳統的課堂教學,就像插秧與收割,老師的角色也就是播種與收割的農夫,按部就班,學生就像莊稼,整整齊齊,過程看似有條不紊卻千人一面,缺乏激情,學生在平淡中接納與收獲,而新課堂和新理念更應該像一場足球賽,老師的角色是教練,學生就是運動員,球場外,教練制定戰(zhàn)術,確定目標,球場上,運動員各盡所能,攻城拔寨,只為共同完成的目標:勝利。過程無法預料,但卻精彩紛呈。新課堂教學就應該如此:既有精心完美的預設,更有激情四射的生成。只有學生充分體驗和感悟,才能真正親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只有激發(fā)學生的內驅力,才能在充滿樂趣體驗中獲得成功的愉悅。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4

        前幾年曾經教過這部分內容,當時也是頭一次教所以沒有經驗只是就教材講知識,所以學生時常會出現:人的體重300千克,一個雞蛋重7克,一袋大米重50克------一些笑話。而今再一次的拿起教材,想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如何處理這部分內容才能恰到好處。

        克和千克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重量單位,也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要與之經常打交道的。因此在教學中我注重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課前安排調查活動:到超市里找一找物品的重量標簽,在家里找一找標有重量的東西,把找到的東西和重量記錄下來,并注意觀察商家用什么來稱量物體的重量。這次調查活動的目的是充分開發(fā)學習資源,拓寬學習渠道,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分散學習難點,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一周后,課中匯報:在生活中你都認識了哪些重量單位?你知道它們之間的'關系嗎?你見過哪幾種秤?能不能介紹一下你所調查的物體的重量,那你能不能說出和它重量差不多的物體?小組互相看一看、說一說、稱一稱、掂一掂、比一比-------在交流匯報中去經歷、去體驗、去感受,克與千克的實際意義。

        在這一系列的活動中孩子們真切的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在拓展思維的同時也增加了數學本身的無窮魅力。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5

        《克和千克》是學生接觸的兩個新的單位名稱。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應做到:

        1、力求遵循知識發(fā)展規(guī)律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學中學生積極參與了知識的探究、實踐的全過程,從而形成與發(fā)展,體驗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樂趣,并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心,引發(fā)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促進思維的發(fā)展。

        2 、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傳統的教學中,知識形成的過程是由教師講的。教師的講授代替了學生的操作與思維,學生無法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本節(jié)課中,我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多的感性材料,讓學生充分的通過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說一說、稱一稱的實踐活動中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從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學會使用觀察、比較的方法,發(fā)現和提出問題,并對問題進行猜想、嘗試和驗證,在對信息進行分析、歸納、推理、論證的基礎上,使學生獲得新知,從而具備一定的探究能力;而在課堂中設計“開放型”的教學能更好地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為全方位參與創(chuàng)造了條件;同時也能更好地滿足每個學生的學習心理需求,啟迪思維,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培養(yǎng)。

        3、指導學生回顧學習歷程,發(fā)現一些規(guī)律或研究成果,同時,課外延伸,回家調查生活中常見的物品的質量。讓學生和父母一起到超市或市場,學會估計物體質量或看標注,把研究成果以學習日記形式進行交流,這樣加深對克、千克的認識,還有助于學生體會數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的樂趣。

        教學經驗告訴我們:孩子接受知識必須是一個過程,由易到難,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必須經歷的過程,而不能由老師來代替。本節(jié)課由于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實踐,還算比較順利的完成了教學目標。學生在頭腦中已初步建立了質量單位的概念,同時他們也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和數學知識與生活問題的密切結合。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6

        《克和千克》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質量單位,也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要與之打交道的,但是對質量單位還缺乏認識?撕颓Э瞬幌耖L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眼睛觀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覺來感知。因此要讓學生在活動中,對這兩個單位的實際“大小”形成了較鮮明的表象,加深和鞏固這兩個質量單位的觀念;反過來,就可以正確運用它們了解生活中物品的質量,也容易掌握單位間的進率;谝陨蠈滩乃伎,在教學中我是這樣來達成教學目標并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1.課前準備我讓學生走進生活。利用周末的時間到超市里初步了解物體的質量單位并準備相應的學具,以學生已有經驗和知識為基礎,認識生活中常見的秤,讓學生明確秤能幫助我們準確知道物體的質量。從而也為后面建立1克和1千克質量概念做鋪墊。

        2.通過“建立質量概念——感受質量——應用知識”的模式,把抽象的質量單位與具體的生活物品相聯系,把不直觀不具體的數學知識變成了看得見、摸得到的生活表象,讓學生在掂一掂、找一找、比一比的動手操作活動中充分感受,是非常適合學生學習、思維特點的,從而達成教學目標。首先,先讓學生掂一掂一個粉筆頭的重量,在驗證稱一稱,讓生感受老師為其準備的粉筆頭并不是憑空而得到的約1克的質量。物體的質量也不能憑空而定的。而之所以選用粉筆頭而不用教材中的硬幣或其它物品。是因為2分的硬幣現在很難找到也不常用,而1角的硬幣有新版和老版,新版的約2克多,舊版的雖然也約是1克,難于統一。而1克的質量比較微小,在生活中比較少,也容易被忽視。因此我就為學生準備了約1克的粉筆頭。接著讓生再次掂量后找出桌面上約1克的物品,幫助學生建立1克的概念。這時我在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和對1克的認識發(fā)現生活中用克作單位的物品進一步加深認識克這個質量單位。由于學生沒有“1000以內數的認識”、“整百數相加”“千以內數的大小比較”這些知識基礎,只有這些知識的一些生活經驗;诖嗽诮虒W中我是有選擇性的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來進行教學。沒有利用教材中提供的2袋500克的鹽是1000克來認識“千克”及它與“克”之間的'關系。而是先讓學生通過感受活動:“找一找”、“掂一掂”,先讓生比較掂量10克和1克、10克和100克的物品,加深對“克”的理解,培養(yǎng)估計物體質量的意識。接著很自然利用10個100克是多少克來幫助生建立對“千克”的認識,同時在經歷數數的過程中認識1000這個數。再用秤驗證10個100是1000。來引發(fā)學生理解克和千克之間的聯系。接著通過掂一掂,說一說建立千克的質量概念,比較掂量1克和1千克讓生感受兩個質量單位有一定的聯系的同時還是有區(qū)別的,從而更好的認識這兩個質量單位。最終突破本節(jié)課的重點。之前學生在掂一掂比較物體質量的大小時,對克和千克的質量概念有了一定的認識并對它們有了一定的感受后,抽象出數據讓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比較質量的大小,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和能力。最終突破本節(jié)課的難點。我認為這些都是我這節(jié)課比較好的地方。

        有遺憾和不足的地方是:由于學校的天平、盤秤教學儀器損壞了不能使用,故而沒能小組有這兩個秤來進行學習。只能是我操作告知給學生,他們就沒能很好的進行觀察。這是這節(jié)課我遺憾的地方。不足的地方:給學生掂量感受的時間較短;讓學生用教師指定的進行語言表達;沒有讓學生進行估一估物體質量的環(huán)節(jié)來讓學生感受從而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的估計意識;對課堂出現的問題靈活應變能力待提高和加強!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7

        本課的教學看似簡單,其實難以把握,主要是雖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學生在生活中都接觸過質量問題,但對質量單位還缺乏認識。而質量單位又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眼睛觀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覺來感知。經驗告訴我,孩子接受知識必須是一個過程,由易到難,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這個過程是必須的經歷,而不能由老師來代替。因此我在設計克和千克的教學時注重讓學生多方位體驗。針對這種情況,我教學設計的落點是“體驗”數學。

        把體驗克和千克,在體驗中建立具體的質量單位的活動,貫穿了整節(jié)課。學生親自操作,在掂一掂、估一估活動中,建構千克和克的質量觀念。整節(jié)課呈現出“掂一掂——再根據經驗估一估”的教學思路,努力演繹了“知識在于建構”的'理念。教學設計的落腳點定在“體驗”。

        不足之處,本節(jié)課的整個教學過程以“體驗”為學習形式貫穿始終。教學中學生的想法,學生的反映——因勢利導,潛移默化才是老師設計和引導的精髓。但是,在處理學生提出的問題時出現了不明確,沒能處理好,用語出現了不準確。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8

        克和千克這一單元,教材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了一些讓同學們感受質量單位、比較物體輕重的活動,并結合活動滲透了一些統計的初步知識。

        第一步:質量單位的感受,我們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目的是知道1克、1千克的重量與區(qū)別。小組的每個同學可以輪流做,一個先掂一掂,估計一下,另一個稱一下,判斷他估計的對不對。說一說關于1克、1千克的區(qū)別。

        第.二步:說一說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用克或千克做單位。再由老師出題,同學們口頭說單位。

        第三步:通過猜一猜、估一估、稱一稱等活動,進一步鞏固對質量單位的學習和認識。

        通過以上的教學活動,同學們對物體的重量非常感興趣并且掌握牢固。清楚明白“克”是用于比較輕的.物體做單位,而“千克”是用于比較重的物體做單位。并清楚感受“1克”和“1千克”物體的重量。充分意識到,把生活的常見事物與數學結合起來很有味道,學得一點都不累!由此可見:多讓同學們操作、動口說一說,滿足他們好動好說的特點,他們會學得開心,老師也教得輕松。

        另外:書本的第89頁第7題,對于學生來說,解決起來有困難。第一步,要思考2千克里有多少個500克,方法有以下幾種:500+500+500+500=20xx克;20xx/500=4;( )x500=20xx克……這些方法對于部分學生來說挺困難的。再者,通過統計表找出對應的價格,需要的是細心審題和做題。能夠把這道題目完全做對,對于二年級的小學生來說,似乎有點困難。這道題目的解決還有沒有更好、更簡便的方法呢?本人仍要進一步思考。

        本節(jié)課教學時從學生的生活入手聯系生活貼近生活,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從而縮短了生活與教材內容之間的距離,不僅提高了學習興趣,從而也使學生在課堂中主動地獲取了所學新知識。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9

        教學反思這是我第二次講授這節(jié)課,通過上次大家的指導,我在這節(jié)課的設計上又有了一下變動。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體驗,根據這一理念,我認為在教學《克與千克》后有點感觸,現作一下反思。

        一、成功之處:

        1、數學問題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

        學生雖然對千克與克還不熟悉,但教師可以從生活中喚起對它的感受。先讓學生背一背感受人的身體有輕重之分,再讓學生掂一掂自己的學習用具來感受物體也有輕重之分。選擇了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為教學資源,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fā),使學生感受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通過多種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

        學生在生活中都接觸過質量問題,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但是對質量單位還是缺乏認識。為了讓學生建立克與千克的認識,教學中我采取了多種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千克的觀念。

        A、通過實際感受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通過1個二分硬幣和1袋洗衣粉,讓學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并從中感知一千克比一克要重,再通過加1、2、3、4個硬幣來感知5克的重量,找一找生活中還有什么東西大概有1千克,這樣學生初步具備了克與千克的表象。

        B、讓學生實際測量物品的質量。在上面估測的時候,往往結果與實際質量有出入,這就得需要提供幫助驗證的工具---稱。學生知道要知道物體的輕重需用秤稱,此時讓學生說說你認識哪些秤,再通過課件演示介紹一些常用的秤及認識盤秤的使用方法。

        C、運用對比的方法建立知識間的聯系。如一手掂一袋洗衣粉,一手掂1個二分硬幣,這樣通過比較,學生對這兩個單位的實際輕重形成較鮮明的表象,也容易掌握單位間的關系。

        二、不足之處:

        1、沒做到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享受學習的樂趣

        新課程的新理念之一,就是要讓學生的學習方式產生實質性的變化,提倡自主、探索與合作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發(fā)展。在教學中由于沒能很好處理好時間的把握情況,致使小組合作匆匆忙忙,沒能起到很好的實踐效果。

        2、學生對克、千克的質量的體驗還不夠豐富

        判斷物品有幾克、幾千克,估測值與實際值誤差較大,說明學生對克千克的觀念的建立,還需要通過更為豐富的實踐活動來促進,教學中,如果大膽讓學生舉例估測生活中常見物品的重量,教師再加以引導修正學生的估測誤差,這樣會取得更佳教學成效。

        今后,我的教學將繼續(xù)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fā),從學生學習的需要出發(fā),讓數學課堂教學更有效。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10

        課后反思:

        這節(jié)課是對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的認識,是第一學段量與計量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讓學生體會1克和1千克實際有多重,建立正確的質量觀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在課堂教學中,我是通過讓學生經歷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稱一稱、說一說等一系列的數學實踐活動來達成這一目標的。總的來說,這節(jié)課體現了以下幾方面新課程的理念。

        一、 走進生活,體現生活數學。

        數學教學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體驗是《標準》的重要理念之一!翱撕颓Э恕边@個內容是生活中實實在在的知識,與生活有密切的聯系。因此,我打破課堂40分鐘的局限,把學習延伸到課前,拓展到課后。課前,我讓學生走進生活,調查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克和千克。從課堂上學生的匯報,可以看出學生對這兩個質量單位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感受到了它對生活的意義。這是展開新課教學的基礎。課堂上,我創(chuàng)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超市作為新課的引入,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然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說出生活中哪里用上克和千克,在生活中見過哪些秤,生活中哪些東西大約重1克,哪些東西大約重1千克?梢,尊重學生已有的經驗基礎,幫助學生在生活中理解數學概念是有效的。課后,我引導學生寫一篇有關克和千克的數學日記,喚醒了學生學以致用的意識。

        二、 關注過程體驗,在體驗中感悟。

        本課教學不斷創(chuàng)設富有生活意義的操作活動,激勵學生在操作中感悟質量觀念,讓“做數學”真正成為師生互動的基礎和紐帶,成為課堂發(fā)展的原動力,體現了新課程“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能獲得必須的數學”的教學理念。課堂上有多次的體驗活動,如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稱一稱、說一說等實踐活動,調動了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學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fā)展到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質量觀念。從學生能比較準確的估測物體的`質量,可以看出學生對這兩個質量單位的理解是比較清晰的。這些數學知識不是由教師教的,而是孩子們自己體驗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質量觀念,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三、 在數學活動中發(fā)展數學思維,培養(yǎng)數感。

        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yǎng)數感是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在本課中,建立了1克的觀念后,讓學生想一想10個這樣的2分硬幣該有多重呢?10袋這樣10克的米又該有多重呢?從學具中找出大約100克的東西等等。這些都不是瞎猜的,而是一個數學推理和想象的過程,有著濃濃的數學味。猜測和驗證又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在多次的估一估,稱一稱中得到了有效的體現,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數感。另外,判斷數學日記中有哪些錯誤是比較高層次的數學思維活動。只有在深刻理解質量單位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以上一系列的數學活動,讓學生經歷了推理、猜測、驗證、判斷等心智活動,使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了發(fā)展。

        上完這節(jié)課,從學生能準確的舉例說出生活中大約1克或1千克的東西,以及大部分學生能比較準確地估測物體的質量,正確地使用克和千克這兩個質量單位,可以看出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率是比較高的。但這節(jié)課的學具比較多,學生對于這些東西都覺得很新鮮,很好奇,總想動一動。因此,老師在教學中多思考和總結一些有效的課堂調控方法是必要的。另外,從“估一估,稱一稱”的實踐活動中發(fā)現有個別學生估的質量和實際質量差距比較大,可以看出有個別學生的估測能力在一節(jié)課內還沒得到很好的培養(yǎng),需要在日后的生活實踐和練習中不斷修正,形成正確的估測策略。

        今后,我的教學將繼續(xù)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fā),從學生學習的需要出發(fā),讓數學課堂教學更有效。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11

        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體驗,根據這一理念,我在教學二年級數學下冊《克與千克》后有點感觸,現作一下反思。

        一、成功之處:

        1、數學問題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學生雖然對千克與克還不熟悉,但教師可以從生活中喚起對它的感受。先讓學生背一背感受人的身體有輕重之分,再讓學生掂一掂自己的學習用具來感受物體也有輕重之分。選擇了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為教學資源,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fā),使學生感受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通過多種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學生在生活中都接觸過質量問題,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但是對質量單位還是缺乏認識。為了讓學生建立克與千克的認識,教學中我采取了多種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千克的觀念。

        A、通過實際感受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通過1個二分硬幣和1袋洗衣粉,讓學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并從中感知一千克比一克要重,再通過加1、2、3、4個硬幣來感知5克的重量,找一找生活中還有什么東西大概有1千克,這樣學生初步具備了克與千克的表象。

        B、讓學生實際測量物品的質量。在上面估測的`時候,往往結果與實際質量有出入,這就得需要提供幫助驗證的工具---“稱”。學生知道要知道物體的輕重需用秤稱,此時讓學生說說你認識哪些秤,再通過課件演示介紹一些常用的秤及認識盤秤的使用方法。

        C、運用對比的方法建立知識間的聯系。如一手掂一袋洗衣粉,一手掂1個二分硬幣,這樣通過比較,學生對這兩個單位的實際“輕重”形成較鮮明的表象,也容易掌握單位間的關系。

        二、不足之處:

        1、沒做到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享受學習的樂趣,新課程的新理念之一,就是要讓學生的學習方式產生實質性的變化,提倡自主、探索與合作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發(fā)展。在教學中由于沒能很好處理好時間的把握情況,致使小組合作匆匆忙忙,沒能起到很好的實踐效果。

        2、學生對“克”、“千克”的質量的體驗還不夠豐富,判斷物品有幾克、幾千克,估測值與實際值誤差較大,說明學生對“克”“千克”的觀念的建立,還需要通過更為豐富的實踐活動來促進,教學中,如果大膽讓學生舉例估測生活中常見物品的重量,教師再加以引導修正學生的估測誤差,這樣會取得更佳教學成效。今后,我的教學將繼續(xù)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fā),從學生學習的需要出發(fā),讓數學課堂教學更有效。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12

        在教學《克和千克》,我覺得教學中首要的難度來自學生的心理特點,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對物體的關注,往往先關注物體的大小、長短甚至顏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對于重量的本質性的關注則較少。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克”、“千克”這兩個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戰(zhàn)性。一是因為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克”、“千克”的接觸比較少,二是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重量關注和經歷輕重的體驗比較少,三是“克”這個單位比較小,學生更是很少有對這個重量單位的感受與體驗。因此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活動中,力求體現以下二個方面:

        1、在比較一定的情境中喚起學生對物體重量的關注;

        2、通過操作、實踐活動讓學生去感悟和體驗,初步建立“克”與“千克”的概念。

        因此,教學設計中我的教學目標的定位為: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并認識重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并溝通克與千克的聯系,知道1000克=1千克,并知道它們的區(qū)別。

        2、在建立重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執(zhí)教后,對本節(jié)課進行了反思。

        讓學生充分地進行想像、推理、猜測、判斷等心智的運動,挑戰(zhàn)自己的思維。如上課開始的情境中,讓學生舉例說一說很重很重的物品,很輕很輕的物品,而這些物品到底重多少,你能說一說嗎,不僅引發(fā)學生進一步對輕重的關注,更調動已有的有關重量單位的知識經驗,盡管學生沒有說出噸等知識,但為教師的下一步教學實施提供了重要的信息。當學生建立“1克”概念以后,要建立“1千克”的概念,十幾克到幾十克再幾百克這個重量的序列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來加以建立。從教學實施中看,我出示了一組表示有重量序列的物品,讓學生猜測,進行有依據的合理性的猜測。學生在初步關注到物體的重量有重有輕后,讓學生大膽估計這些物品的重量這一環(huán)節(jié)中,盡管學生估出來的重量與實際不符合實際標準答案,但相差并不是很大,但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學生產生了想知道這一物品實際重量的強烈需要,從而帶出物體重量單位的一個簡單序列,而序列的意圖在教學中主要就是讓學生最初步但也是最真實地感受到物體的輕重,同時為建構“1千克”這一概念埋下伏筆。

        本節(jié)課,為了引起學生對重量的關注,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比較開放,因此對組織實施的教師的要求較高,特別是課堂教學的藝術與調控要求高。讓我沒有想到的是我叫一學生上臺稱物體的重量時,有的學生并沒有仔細聽,說我沒有叫他上臺,非常不高興,這是我沒有想到。課堂上,學生第一次看到天平稱,感到非常新鮮,在稱重量時,他只顧“研究”天平稱,最后是在我的“千呼萬喚”的引導下,將問題的焦點鎖定在物體的輕重上。

        鼓勵性的語言學生的學習提供情境場。教師的評價會對學生的學習心理產生巨大的影響,而激勵會讓學生更投入更有效地學習。課堂上學生進行大膽的猜測,逐步接近標準答案,好勝心理的激發(fā),提出有質量的問題,保持良好的學習興趣和積極的學習情緒都離不開教師語言的激勵。這節(jié)課中,教師對課堂上隨時出現的學生的情況進行了積極的評價,這種動態(tài)地生成性的評價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積極的思維和積極的情感。如,當教師想讓學生猜一大包味精重多少時,有學生情不自禁叫起說已經知道答案了,教師連忙接話,問是怎么知道的,學生興奮地說是上課前偷看的,教師靈機一動讓他倆興致勃勃地寫到黑板上去,非常自然非常和諧地生成了下一環(huán)節(jié)的內容,學生也得到了鼓勵。在教師的鼓勵下,不時學生提出了有質量的問題,如學生問:為什么一包味精用克作單位,另一包用千克作單位呢?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13

        目前“大班額”教學是我校教學研究中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是實施創(chuàng)新教育,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急待解決的問題。 我在教學了《克和千克的認識》后有以下收獲:

        一、聯系生活實際,激發(fā)學習興趣

        克和千克是小學生第一次接觸的兩個基本的重量單位,也是小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要打交道的單位,因此,教學時我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了課前調查活動:到商店里找一找食品上的重量標簽;在家里找一找標有重量的東西;把找到的東西和重量記錄下來;看一看商家是用什么來稱量物品的重量。這次調查活動的目的是充分開發(fā)學習資源、拓寬學習渠道、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分散學習難點、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充分發(fā)揮學生積極主動性

        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強調學生親身的體驗,是本節(jié)課的一個亮點。本節(jié)課,在教 1千克=1000克時,我及時組織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稱一稱、掂一掂、比一比、想一想、說一說等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如:讓學生掂一掂1個2分硬幣和2袋食鹽,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通過游戲抱一抱同桌,來感知比1千克重的物品重量。這樣調動了所有學生積極參與新知識探究的過程,使每個學生都能深刻地認識并掌握質量單位。在大班額課堂中調動了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了每一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三、 充分發(fā)揮小組合作的作用,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在大班額班級授課的情況下,要想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實現有效教學,首先要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在課堂上,總有一些學生并沒有聽講,也不思考,他們只是坐在教室里,靜靜坐夠四十分鐘,對于這些學生來說,上課幾乎是無聊的、無趣的'也是浪費時間的。為了使每個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最好的方式就是實現小組合作學習。在本節(jié)課中,我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做數學”的機會,給學生提供很多的生活材料,如:鹽、方便面、洗潔精、果凍等讓學生分小組活動,在組內讓學生充分的通過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說一說、稱一稱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從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

        四、教師及時評價,掌控學習活動

        在大班額的情況下,建立一種有效的評價機制是可以促進學生更有效的進行課堂探究活動的。如:小組活動開展得順利時,教師應給予及時的表揚,小組活動出現問題時,教師應及時進行干預和指導,小組提前完成任務時,教師應檢驗他們是否正確完成了任務,哪個組的問題討論最好,哪個組同學發(fā)言最積極, 教師要及時的鼓勵評價。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14

        摘要

        新課程不再過分注重知識的傳授,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不再過分強調學科本位,不再偏重書本知識,加強了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發(fā)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注重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同時更為關注學生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等全面發(fā)展。

        教學《克和千克》這節(jié)課時,為了喚起學生有關臺秤的知識經驗,課前就布置學生在家搜集有關物品重量的素材。課中就出示一臺秤,這是什么,干什么用的,臺秤怎么稱物品的重量?接著讓學生認識臺秤及使用方法,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稱出1千克的橙子。學生有的說1千克的橙子有4個,有的說有5個,有的說小一點的有6個。學生發(fā)現每組1千克的橙子的個數是不同的。然后讓學生用手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有多重。

        這時教師拿出一些袋子,問:“在這些袋子里裝上多少東西,就可以達到1千克的重量了?看誰猜得準。”學生興趣盎然,紛紛尋找身邊的物品,進行猜測。

        生1:我想在袋子里裝5本語文書和5本數學書。

        生2:我想在袋子里放2袋食鹽。

        生3:我想在袋子里裝上5袋洗衣粉。

        生4:我想在袋子里放上9個沙包。

        生5:我想在袋子里放2瓶營養(yǎng)快線。

        ……

        一會兒,學生的興趣上來了,都迫不及待的想說。我于是話鋒一轉:你想驗證剛才所裝的袋子是否是1千克嗎?如果不是1千克,你有辦法使它成為1千克嗎?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操作。一位學生把原來猜想的9個沙包放臺秤上一稱,羞澀的笑了,覺得相差太遠了。有的小組在操作稱物品時一會兒多,一會兒少,一會兒換個大點的,一會兒換個小點的,一直到剛好1千克為止。最后,學生展示匯報小組的成果,教師給猜測正確或接近的學生獎勵智慧小花。學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之中。

        反思

        一、讓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在這節(jié)課中,精心的設計,組織了學生的實踐活動。學生在稱物品,掂物品,數物品的活動過程中加深了對千克的認識,讓每一名學生都有動手操作的`機會,同時在活動過程中也培養(yǎng)了學生與他人合作的能力。這個實踐活動也讓每一名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通過稱一稱、掂一掂而真實的感覺到“1千克”的物體到底有從重。從而把本節(jié)課推向了高潮。因為物體的重量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只有讓學生通過現實的稱一稱、掂一掂才能讓學生感覺到物體的重量。這也體現了“新課標”中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對數學的感悟能力這一教學理念,又體驗到了數學就在身邊,從而體會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學生不但學會了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去思考,起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而且形成了勇于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的學習態(tài)度,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二、讓學生經歷生動的學習過程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出教師的設計意圖:根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靈活地組織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教學程序。教學中,對課本的內容進行了適當的刪減和增加,讓學生經歷猜想——驗證生動的學習過程,從而把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引向最佳狀態(tài);同時分小組驗證,把學生看不見、摸不著的“千克”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切身感覺到“幾千克”的物體到底有多重。學生對1千克的實物稱重量的展示過程,正是一次科學實驗的過程,也是學生思維火花碰撞,經驗共享的過程。教師更加關注對學生學習的積極情感的培養(yǎng)。學生在活動中獲得了豐富的實際體驗,不僅讓學生獲得了知識,而且也培養(yǎng)了學生與他人合作的能力,讓不同的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得到了不同的發(fā)展。他們的科學態(tài)度和求實精神得以培養(yǎng),并從中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

        三、讓學生享受自主探究的樂趣

        新課程不再過分注重知識的傳授,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不再過分強調學科本位,不再偏重書本知識,加強了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發(fā)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注重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同時更為關注學生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等全面發(fā)展。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在這個片段中,教師采用小組合作驗證,合作交流的方式,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自主探索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在學生小組合作“稱一稱”的反復嘗試中,教師為學生準備了豐富的,有探究價值的學習材料,以具有較大思維空間的問題引導學生的探究活動,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了觀察,猜想,操作,討論,驗證,交流之中。當學生在認真活動的時候,教師認真地聽,準確的理解,熱情的鼓勵,并給予學生幫助,進而營造了一個支持性的,寬容性的課堂氛圍,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這樣,學生享受到了自主探究的樂趣。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15

        “克”和“千克”是兩個基本的質量單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但這兩個單位卻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還缺乏認識,而且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沒有實物的襯托是很難進行感知的。這節(jié)課就是要讓學生把那些抽象的概念進行具體地感知,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質量單位的名稱和單位之間的進率,更重要的是了解1克和1千克實際有多重,能夠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學時我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稱一稱、說一說等實踐活動,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從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觀念。同時使學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秤可以幫助我們知道物品的質量,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1.選擇學習材料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對于學生小組活動的材料上,采用的是“供料學習”,并且在材料準備上精心設計:有2分的硬幣和其它1克的物品,目的是讓學生感知1克的質量;有200克、500克和1千克的物品,目的是讓學生在比較中進一步加深對1千克的印象。學習材料里有的在外包裝上有質量標識,有的沒有質量標識,使學生學會用看或者是掂等多種方法來找,體會到學習方法的`多樣化。

       。2)本節(jié)課,除了在相應環(huán)節(jié)中出示了各種秤的圖片外,并沒有讓學生進行大量的稱量活動,只把一個天平和一個盤秤請進了教室,分別是用于1克和1千克的物品的演示和驗證上。這樣做更明確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就是讓學生建立1千克和1克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而對物品的估量應該是在學生積累了大量的感知經驗后完成的,因此并沒有讓秤出現滿教室,還原一個真實的常規(guī)課堂。

        2.體驗方法指導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曾經“熱鬧”的課堂給我們留下了無數思考,反思過后我們高呼:“還數學課堂一絲寧靜!辈徽撌堑嘁坏,還是找一找,我都非常注重對學生活動方法的指導,小組成員的合理分工、數學小精靈的“活動提示”、“靜靜感受”等的語言指導、對有序活動的針對性表揚把這種體驗的方法巧妙地、不動聲色地滲透給學生,從而提高了學生活動的有效性。相信長此以往,學生活動的有效不再是一句空話。

        3、親歷學習過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認識1千克時我讓學生先估一包面條(500克)的質量,再計算出兩包面條的質量:500克+500克=1000克,再用以千克為單位的盤秤來稱一稱,得出結果是1千克,讓學生說發(fā)現了什么?得出這個重要的結論:1千克=1000克。整個教學活動突出學生的親手實踐、親自感受,這樣的教學,學生最后獲得的不僅僅是一些干巴巴的數學知識,而是我為學生提供的一片天地,能讓孩子的心靈在指尖舞動,讓他們盡顯思維,對這些數學知識有最深刻的了解,孩子們充分享受了學習、交流,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這節(jié)課的學具比較多,學生對于這些東西都覺得很新鮮,很好奇,總想動一動。因此,我在教學中多思考和總結一些有效的課堂調控方法是必要的。另外,從“估一估,稱一稱”的實踐活動中發(fā)現有個別學生估的質量和實際質量差距比較大,可以看出有個別學生的估測能力在一節(jié)課內還沒得到很好的培養(yǎng),需要在日后的生活實踐和練習中不斷修正,形成正確的估測策略。

        今后,我的教學將繼續(xù)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fā),從學生學習的需要出發(fā),讓數學課堂教學更有效。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千克和克》教學反思04-16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06-27

      克和千克的教學反思02-16

      千克和克教學反思03-24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03-31

      《認識克和千克》的教學反思04-16

      《克和千克的認識》教學反思02-13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15篇02-23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15篇)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