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語文教案5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語文教案 篇1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11個生字,會認7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了解新型大橋的神奇,激發(fā)學生努力學習、勇于創(chuàng)新、樂于發(fā)明的興趣與愿望。
【教學重點】
學習生字新詞;激發(fā)學生勇于創(chuàng)新的愿望。
【課前準備】
1、生字卡片。
2、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題
上新課前曾老師要帶著小朋友們一同乘上特快列車到我們祖國以及世界各地去欣賞一番那里各式各樣的橋。(播放橋的圖片,師解說)
這些橋都是用鋼筋水泥建成的。而有一位叫蘭蘭的小朋友今天要過幾座與眾不同的橋,讓我們跟蘭蘭一起去看看吧。首先請小朋友們把課題響亮的.讀一讀──蘭蘭過橋 。
二、檢查預習情況
1、學生匯報預習成果。
2、教師隨機教學生字的讀音。
3、 歸納學生對課題提出的三個最好的問題。讓學生帶上其中的兩個問題再次預習課文,然后自己解決。
三、學習潛水橋部分
1、過渡:讓學生說說自己最喜歡哪座橋?并說出理由。隨機出示小秘訣:先找出哪些自然段寫了自己所喜歡的那座橋?再反復讀,找出表示橋特點的詞句。
2、喜歡潛水橋的學生根據(jù)小秘訣說理由,其他學生質(zhì)疑。教師相機出示句子進行詞句教學,歸納出潛水橋的特點:結實、透明。
3、指導朗讀有關句子。
四、教學第五自然段
過渡:走過潛水橋,蘭蘭和爺爺又來到了哪兒?哪個自然段告訴我們?輕聲自由讀,想想有什么想弄明白的?
生質(zhì)疑,解疑。
五、教學塑料橋部分
過渡:喜歡塑料橋的小朋友站起來。老師相信你們剛才已經(jīng)很認真地自學過寫塑料橋部分的內(nèi)容了。現(xiàn)在請你們按照“小秘訣”來給其他小伙伴介紹介紹塑料橋,可以嗎?先要介紹的是什么?接著是──?
1、第7自然段。
(出示寫橋特點的句子)請一生讀句子,讀時要注意讓其他小朋友聽完你的朗讀,就知道塑料橋的特點。
隨機指導朗讀。
小結塑料橋的特點:輕巧。
2、第8自然段。
(出示寫橋特點的句子)請一生讀句子,讀時要注意讓其他小朋友聽完你的朗讀,就知道塑料橋的特點。
隨機指導朗讀。
小結塑料橋的特點:平穩(wěn)。
3、第9自然段。
看電腦動畫,理解塑料橋使用過程。
4、編兒歌。
六、教學第十自然段
生質(zhì)疑,解疑。
七、總結延伸
如果你是橋梁專家,你打算造什么樣的橋?
小朋友真會想,可是你們和爺爺設計的橋在現(xiàn)實生活中都還沒造出來,要想讓你們的夢想成真,你們應該怎么做?
八、作業(yè)
將自己設計的橋畫下來。
【板書設計】
結實
潛水橋
透明
32、蘭蘭過橋 輕巧
塑料橋
平穩(wěn)
語文教案 篇2
知識與能力
1.培養(yǎng)學生學會調(diào)動所有感官觀察景物的習慣。
2.學習抓住景物的特征,細致地描繪景物的方法,提高寫景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用具體的例子引導學生學習調(diào)動感官觀察景物的習慣;
2.通過交流與合作探究,讓學生在讀與評的過程中體會寫景的方法,提高寫景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在寫作中感受自然的美好,培養(yǎng)親近自然的習慣和熱愛自然的情感,提高審美的情趣。
1.培養(yǎng)學生學會觀察景物的方法。
2.學會抓住景物特征細致地描繪景物的方法,提高寫作能力。
1課時
一、新課導入
東升的旭日,斑駁的樹蔭,陡峭的山峰,潺潺的小溪,寬廣的大海,水底的游魚……世間萬物,千姿百態(tài),四季景色,美不勝收。今天,讓我們用手中的筆,把我們所見過的最美的景描繪出來。
二、學習觀察景物的方法。
觀察事物,要運用感官。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舌頭嘗,用鼻子嗅……調(diào)動身上所有的感官來感知事物,了解事物的特點。
三、通過實例,學習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1.幻燈片展示《春》中描寫春雨的段落,引導分析。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蓜e惱?,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
這段文字中,作者通過細致入微的觀察,抓住春雨“細”“密”“亮”的特點,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進行描寫。
2.幻燈片展示《春》中寫春風的一段文字,學生朗讀討論。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鳥兒將窠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與清風流水應和著。
這段文字中,借助多個感官,如觸覺、嗅覺、聽覺等,將春風和煦溫暖的特點都描繪了出來。
3.用幻燈片展示《三峽》中寫春冬之景的一段文字。學生朗讀,合作探究:這段文字如何將三峽“春冬之時”“良多趣味”的特點寫出來的?
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 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①靜態(tài)與動態(tài)相結合;
②俯視與仰視相結合;
、劢^與遠望相結合。
4.用幻燈片展示《雨的四季》中的有關段落。學生朗讀品味,探究:在作者的筆下,不同季節(jié)的雨給人以怎樣的感受?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
作者在描繪雨景時融入了自己對雨的感受,這種感受感染了讀者。
我們在作文中賦予景物不同內(nèi)涵,融入我們的情感,相信我們的作品會更有感染力。
四、寫作文題
兩題任選一題寫作:
1.你留意過自家窗外的景物嗎?或許是車水馬龍的道路,或許是花木茂盛的園圃,或許是小伙伴們玩耍的場地……以《窗外》為題,寫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2.“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币荒晁募,每個季節(jié)都有獨特的景致。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個季節(jié),以《我愛________季》為題,寫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五、佳作欣賞
窗外
我總認為,去外邊游玩,是欣賞風景的最好方法,可以親身去體驗甚至觸摸那些看到的'景物,這樣才能留下最美好的記憶。
但是有一天,我發(fā)現(xiàn)在屋子里面同樣可以看到美麗的風景。
這天,我趴在窗臺上看書,不經(jīng)意間,發(fā)現(xiàn)了窗外的那塊地,曾是寬闊卻沒有生機的,不知在什么時候,長出了茂密的植物,郁郁蔥蔥的。
其中,最為顯眼的,是一棵很大的白玉蘭樹,它的枝干有一個碗口那么大,挺直而修長的枝干,看上去像一位亭亭玉立的芭蕾舞女。它的葉子和我們的手掌一般大小,嫩綠嫩綠的,這種綠無論是在春天還是夏天都那么惹人喜愛,看著它,就有一種神清氣爽的感覺。看,一根樹枝伸向我的窗前,仿佛在向我招手致意。
樹下,有一個花壇,雖然叫花壇,但并無花朵。那里生長著許多綠色植物,有直接栽在花壇里的,也有種在花盆里放在花壇上的,但這些植物卻一點也不失生機,它們伴著風兒搖搖晃晃,翩翩起舞。
我的目光被一只狗所吸引了。它有著土黃色的絨毛,兩只眼睛不停地溜達著,巡視前方,它有可能在為自己覓食吧?窗,它來到了植物們的身邊,它們靜靜地對視著,好像在互訴心聲。狗仿佛愁眉苦臉地對草說:“今天真不走運,一根骨頭都沒撿到,還遭人家的訓斥!辈莅参康溃骸鞍,我勸你還是早點回到主人身邊吧,那樣就不會愁吃喝了。”它們就這樣聊著,把自己的快樂、悲傷都與彼此分享。
人們也不會閑著,一些人拿著羽毛球拍,進行著一場激烈的羽毛球對決;孩子們呼朋喚友,三五成群地在小區(qū)里追逐,他們不用擔心會有車子突然駛來,更不用擔心有壞人忽然出現(xiàn);老人們搬來凳桌椅,坐在玉蘭樹下,互相談笑,尋起年輕時的記憶……
我漸漸地發(fā)覺,透過窗戶看到的風景竟然也是如此的美麗,大概是因為手不能觸到,便更用心地用眼睛觀察吧。
天色漸漸暗了下來,從樓上,傳來了叫喊:“丁丁,回來吃飯啦!”“東東,快回家,奶奶來做客啦!”這時候,孩子們才戀戀不舍得分手了,臨走前,還會不止一遍地相互提醒:“明天再來玩,一定要來呀,一定要!”有的還要對方拉鉤算數(shù)。老人們聽見叫喊聲,也從談笑中回過神來,笑嘻嘻地互相告別。
俗話說:“世界上美的東西很多,關鍵是看你有沒有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边@句話說得太對了!這窗外的世界,不就是這樣的嗎?
點評:作者描寫窗外的景物時,將視野擴大至窗外的所有景物。重點描寫了白玉蘭樹、白玉蘭樹下的花壇,一只小狗以及樹旁人們的活動等。描寫景物時運用了近景遠景相結合、動景靜景相結合的寫法,使景物描寫更加豐富、生動;作者還巧妙地運用比喻,將白玉蘭樹的枝干比作亭亭玉立的芭蕾舞女,形象地突出了白玉蘭樹干的挺直、修長。
語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認識“先、鹿、慢”等14個生字,并加以運用。
。、會寫6個字,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讀出感情。
。、理解課文內(nèi)容,滲透環(huán)保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以識字和詞為基礎,增強環(huán)保意識,并在朗讀中予以表現(xiàn)。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題
1、齊讀題目。
2、指名讀,比比誰讀得動聽。
3、說說自己心目中“美麗的小路”是怎樣的(教師評一評,也可以有選擇地在黑板上畫一畫)。
二、識字并運用
。、學習準備:
標自然段序號,在文中圈出生字并讀正確。
2、反饋:
⑴ 開火車讀字卡,正音。
、 指名讀,如果讀對了,請那位學生把字卡貼到黑板上。
、 運用(方法很多,比如“哪些字能成為詞語朋友?”然后叫學生擺一擺,讀一讀)。
三、朗讀與理解互動
1、站起來速讀,如果覺得好了就坐下,要求讀得既快又正確。
。、請剛才的第一名回答:
請找到文中的話,說明鴨先生屋前的小路確實是美麗的。
。场⒊苏业膶W生讀一讀,要創(chuàng)設情境比一比誰讀得更好。
。、請讀得不錯的`一名學生板書──美麗。大家盡力讀好這段。
。、師:這小路是不是一直這樣美麗下去呢?從哪里知道的?
。、學生找相應的句子,比比誰讀得更不錯,請一生板書──不美麗。
。、師:小朋友們,知道了小路變得不再美麗了,你們有什么想法?
。、學生互相說,站起來說,大家評一評。
。、讀一讀第9、10、11自然段,說說自己的發(fā)現(xiàn)。請說的不錯的一名學生板書──美麗。
。保啊煟喝绻斈憧吹铰访嫔嫌欣,你會怎么做?
。保、大家一起把班級打掃干凈(簡單一點)。
四、小結并布置相應的作業(yè)
五、評析
第二課時
一、復習
。、將字詞卡任意發(fā)給幾位學生。
。、師用肢體動作或其它方式引出字詞,持卡的學生上來大聲讀給大家聽,及時正音。
二、分角色朗讀
1、各自選好想讀的角色,認真練習讀好角色的話。
語文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閱讀兩首詩,了解詩的表達方法。
2.了解詩歌中借助的意象實際是主客體的結合。
。ǘ┠芰δ繕
1.能夠借助注釋初步讀懂詩歌,產(chǎn)能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
2.品味詩歌的語言,體會詩中的言外之意。
(三)情感目標
1.生命無高低貴*之分,認定目標,不懈追求,就是一個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
2.體會詩歌凝煉的語言美,豐富的內(nèi)涵美。
二、學法引導
因為這首詩是外國詩,對于作者可課外閱讀資料作充分了解,但詩歌短小,結合自讀提示與課后練習反復朗讀詩歌,自讀自解,以解助讀,讀中加深對詩歌內(nèi)涵的理解。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學習重點在于品味兩首詩的語言,體會詩歌的言外之意。這一點可在學生充分自讀的基礎上,教師作必要的點撥。
2.理解詩歌中所揭示的人生理想和人生啟示是本文的教學難點,可指導學生展開想像與聯(lián)想進入詩歌的藝術境界。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錄音機、背景音樂帶。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學生自讀文章,品味語言,展開聯(lián)想與相象,體會詩句的含義。
2.教師設計啟發(fā)性問題,完成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七、教學步驟
。ㄒ唬┟鞔_目標
詩中詩人抓住帆這個平常的事物,抒寫心中的情志,揭示了人生中的問題,本節(jié)課就在誦讀中品味詩中的言外之意。
(二)整體感知
《帆》這首詩中詩人在兇猛的巨浪、呼嘯的大海的背景上,塑造了一個飄浮大海,不甘于平靜生活卻祈求風暴的.孤帆的形象,來表現(xiàn)詩人的人生理想。
。ㄈ┙虒W過程
l.釋題,導入課文,簡介作者。
2.配樂范讀這首詩,體會詩歌朗讀的節(jié)奏和韻律,感受作品中蘊含的感情。
3.學生自讀詩歌,讀出節(jié)奏和感情。
能夠在音樂背景下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4.學生細讀課文,教師指導進行討論分析,完成“學習重點”,突破“學習難點”。
(1)體會《帆》這首詩,在表達方法上有什么獨特之處?
(2)《帆》中塑造的“帆”的形象有什么深刻的內(nèi)涵,結合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來分析這個問題?
。3)詩句“不安分的帆兒卻祈求風暴,仿佛風暴里有寧靜之邦!”有什么深刻的內(nèi)涵。
明確:(1)《帆》這首詩用了較多的筆墨描繪了自然景色,馬克思曾對這首詩贊賞道:“對于自然的描寫未必有哪一位作家能超過萊蒙托夫,至少,具有這種才華的人是寥寥無幾的!边@首詩似一幅出自名家的油畫,湛藍的大海、茫茫的霧靄、呼嘯的海風、兇猛的巨浪構成了畫面的背景,也決定了畫面的基調(diào)——動蕩不安,廣袤的?眨瑦荷钒愕木蘩怂朴淌梢磺。
。2)在三十年代風雨如磐的俄羅斯,年輕詩人的心中早就充滿著反抗情緒,渴望著以行動和斗爭去沖破那重重黑暗。這首詩創(chuàng)作于大學時代,是詩人早期抒情詩中的名篇!斗肥窃娙巳烁瘛⒗硐氲南笳,在詩中,萊蒙托夫把自己的命運比做在波濤洶涌的大海藍霧中泛白的孤帆。通過帆這個象征性的形象,萊蒙托夫表現(xiàn)出自己心中的反抗情緒,力圖進行積極行動和斗爭的志向。
(3)在兇猛的大海上,一支在金色陽光下閃著白光的孤帆在奮力搏擊,它一會兒被擁向浪尖,一會兒又被推入波谷,它似在尋覓什么,又似要擺脫什么,正是詩人寂寞、孤獨而又不愿同流合污的叛逆性格的寫照,表達作者企圖沖破牢籠的強烈渴望。它在祈求風暴,它欲在風暴中尋得“寧靜之邦”!表現(xiàn)了作者內(nèi)心孤獨、悵惘、倔強、高傲的性格和不屈的追求。
。ㄋ模┛偨Y、擴展
《帆》這首詩,通過日常生活中極普通極常見的事物,揭示了豐富而深刻的內(nèi)涵,給予讀者以人生的啟示。
八、布置作業(yè)
語文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1.認識作者反對臆斷、重視考察的觀點。
2.了解記敘、說明、議論相結合的寫法。
二、教學設想:
1.結合語境揣摩詞類活用后的具體含義。
2.理清思路,背誦全文。
3.安排二課時。
三、教學內(nèi)容與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簡介作家作品;疏通文意。
。ㄒ唬╊A習課文、實詞析疑:
鼓:①樂器。例。噌吰如鐘鼓絕。②擊鼓;例:一鼓作氣。③彈秦。例:令趙王鼓瑟。④鼓動、掀動。例:微風鼓浪。
是:①是。例:問今是何世。②正確。例:辨清是非。③這、這樣。例:是說也。所在皆是也。
得:①得到、找得。例:得雙石潭上。②能夠。例:因得觀所謂石鐘者。③收獲。例:此余之所得也。
遺:①遺留;例:先帝之遺德。訪其遺蹤。②遺失、遺棄。例:得遺金一餅。
鳴:①鳥叫。②一切物體發(fā)出聲音。例;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徐:慢慢的。與”疾”相反。
適:往。
固:①鞏固。例:固國不以山溪之險。②堅決。例:相如固止之。③本來。例:余固笑而不信也。
莫:①不要。例:莫用眾人之廣議也。②沒有誰。例:莫不響震失色。③通暮(mù)。例:莫夜月明。
磔磔:見注釋。
罅:見注釋。
當①對、向。例:當窗理云鬢。②阻擋。例:豺狼當?shù)。③抵敵。例: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操者。④在。例:有大石當中流?/p>
向:①去向。例:聞操已向荊州。②從前、剛才。例:尋向所志。與向之噌吰者相應。
斤:①重量單位。②斧頭。例: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ǘ⿲胄抡n。
提問:這篇就是說跟我們剛學過的《游褒禪山記》有相同之點嗎?請說出主要的。(都有記游的內(nèi)容,都有相當多的議論成分,”記”和”議”又都是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
指出:能看出這些相同點,說明同學們能夠舉一反三,這是閱讀能力提高的一個標志。這兩篇文章還有一些不同點,而且是很大的不同。這一點現(xiàn)在先不討論,但同學們在誦讀過程當中要認真加以領會,F(xiàn)在請看”預習提示”的第2段。
提問:“未能進一步從”形“的方面作全面考察”這句話是對蘇軾的批評嗎?(是。)這個批評是嚴了一點?
教師作解釋后,進一步指出: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有一個過程,一開始不完善是難免的。蘇軾的論斷被人們承認八百年之久,這是很了不起的。
。ㄈ┙處熓痉侗痴b全文和學生齊讀全文。
要求學生在聽教師背誦的過程當中給難字注音,并認真品味每句話的語氣。
教師背誦完畢,出示小黑板,再次正音:
蠡(lǐ)枹(fú)鏗(kēng)磔磔(zhézhé)噌吰(chēnghóng)罅(xià)窾坎(kuǎnkǎn)莫(mù)鏜鞳(tāngtà)識(zhì)無射(wúyì)
指出哪些通假讀的字(莫、識),哪個字是古音異讀(射)。
正音后學生齊讀全文。
。ㄋ模﹦澐纸Y構的探究主旨。
說明:本文說的是石鐘山命名的來由,文中的敘事因此而發(fā),言論也因此而發(fā),用的是卒章顯志的寫法,全文的結構都是為“顯志”服務的。作者的“志”即文章的主旨在最后一段說得十分明白,首先抓住作者的“志”,全文結構就可以一目了然。據(jù)此,這五項內(nèi)容擬采用“倒析法”,也就是從最后一段著手分析,先探究文章主旨。這種分析是綱要式的,目的是使學生獲得一個統(tǒng)率全文的初步概念,然后在誦讀過程當中逐步加深體會。
1.主旨的分析。
提問:先將最后一段讀一遍,從中找出兩句話來說明作者的意圖(“嘆酈元之簡,萬而笑李渤之陋”)。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①文章開頭提的.正是這兩個人關于石鐘山山名來由的說法,前后對照,可見作者用心;②這兩句被置于文末,正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提問:作者這一“嘆”一“笑”,有什么深刻含義?(酈元是經(jīng)過實地考察的,然而“言之不詳”,所以使人有“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之疑,這是可嘆的;李渤“以斧斤考擊而求之”這種做法本身就很可笑,是自欺欺人之談。)
提問:作者依據(jù)這兩件事提出了怎樣的觀點?(反對臆斷——“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擔倡實地考察——“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
2.結構的分析。
現(xiàn)在再來看看作者是怎樣依據(jù)這個主旨給全文作出恰當?shù)牟季值摹?/p>
學生概括第1段大意。(“對石鐘山命名緣由的兩種說法表示懷疑”。)
問:這是作者的言論,它跟下文敘事有什么關系?(疑而后察。)作者對酈說用“人常疑之”,對李說則用“余尤疑之”,從這里可以看出什么問題來?(“人常疑之”,我未必疑,或疑參半,不是完全否定,但僅據(jù)文字表面意思,又難以肯定;“余尤疑之”,疑的程度勝過他人,有否定之意,而又拿不出證據(jù)__可見對酈、李二說的態(tài)度是不相同的。)指出:這是為下文寫“察”作鋪墊的。
學生概括第2段大意。(通過實地考察證明李說純系臆則,而酈說是正確的。)
問:這段話中哪些語句是對上述二說的表態(tài)?(對李說——“笑而不信”;對酈說——“古之人不余欺也”。)為什么說酈元沒有欺騙他?(作者發(fā)現(xiàn)聲源有兩處,一是山下石穴罅,一是中流之大石,都是因“水石相搏”而發(fā)聲。)到此可以指出:全文的結論,即由這里所說的事實導出。
。ㄎ澹┱b讀第1段。
1.學生齊讀一遍。
2.教師領誦一遍,并作簡釋、簡評。
①“《水經(jīng)》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此句秘下名合為第一層,為下文質(zhì)疑張本。按:湖口縣有石鐘山二座:上鐘山在城西,下鐘山在城東。下鐘山即蘇軾作記處。作者引《水經(jīng)》而不釋,筆法何等簡潔。
、凇搬B元以為……聲如洪鐘”——這是轉述酈元的話,“水中相搏”一語耐人尋味。,下文寫作者的發(fā)現(xiàn),可謂道貌岸然盡“相搏”之狀,但世人不親臨其境,便無法想象。由此導出第二層。
、邸笆钦f也……而況石乎”——這是第二層。“也”字作一頓,以示將有所論!叭顺R伞,作者政治性疑,恨無證耳。“以鐘磬置水中”是“常人”的類比之法。“疑”之所由生也,亦“不耳聞目見”過之。④“到唐李渤始訪其遺蹤……于潭上”——敘事何等簡潔。由此句至段未為第三層。
、荨翱鄱鲋囗嵭煨薄髡呷绱嗣鑼懀H有譏李之意。李文《辨》今已不可見(《文苑英華》不收,)估計是作者轉述,有意作夸張描寫。
⑥“自以為得之矣”——他人未必信,一句話寫盡俗人情態(tài)。為下文“笑陋”張本。
、摺叭皇钦f也,余尤疑之”——“余尤疑”三字為一篇之一骨。全文重在“笑李渤之陋”
、唷笆H然有聲者——何哉”——駁得有力。
(六)布置作業(yè):
練習一、二。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講析課文;課堂練習。
(一)檢查練習:
。ǘ┱b讀第2段。
1.學生齊讀這一段。
2.教師范讀,加簡釋及評語。
、俣问字痢耙虻糜^所謂石鐘山”——敘述考察機會到來的緣由,僅14字,何等簡潔。
、凇八律剐⊥Χ恍乓病薄思蠢畈持讨恰@钗恼`人之深,于此可見!肮獭保@里應訓“當然”、“本來”,引申為“自然”之意。作者不寫親訪寺僧問山名來由,而直書小童擇石而叩之,又省卻不少筆墨。
、邸爸聊乖旅鳌他X鶴也”——此數(shù)句寫景。問學生:有哪些細節(jié)?(大石、鶻、鸛鶴。)渲染了怎樣的氣氛?(陰森恐怖。)要求學生將作者的描寫語劃出來(“如猛獸奇鬼,森然欲博人”、“磔磔云霄間”、“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堋坝喾叫膭佑……如鐘鼓不絕”——妙在“欲還”而未還!按舐暋蓖蝗缙鋪,伏下文“恐”字!叭珑姽摹保c出山名來由,照應開頭“聲如洪鐘”。
、荨爸廴舜罂帧!敝廴思取翱帧保髡哐傻貌弧翱帧?但忽悟酈元所云,又繼之以喜,喜而后“察”。前此所有之“疑”頓失。
⑥“徐而察之……而為此也”——具體道出“水石相博”之狀。為“嘆酈元之簡”伏筆,下句亦然。
、佟爸刍刂羶缮介g……如樂作焉”——又一“水石相搏”之狀。問學生:“噌吰”與“窽坎鏜鞳”有別乎?(前者出自絕壁下,有共鳴,顯得雄渾;后者出自大石中,風來時則有,一吞一吐,節(jié)奏鮮明。)
、邸耙蛐χ^邁曰……不余欺也”——作者將長子邁寫入文中,其意在此——邁是他的宏論的第一位聽眾。以此結束考察過程,恰到好處。“古之人”,指酈元。
。常畬W生討論層次劃分,然后分層練習背誦。
說明:這一段是誦讀的難點。為了便于學生記誦,除了劃出大的層次而外,還可以板書行文順序。待學生能基本上背出這一段后,拭去板書,再做檢查。板書形式如下(括號中的話可略而不書):
第一層(段首至“此鸛鶴也”)發(fā)現(xiàn)聲源之前
訪石鐘山緣由→小重扣石→絕壁下所見所聞:大石、棲鶻、鸛鶴。
第二層(“余方心動欲還”至段末)發(fā)現(xiàn)聲源
石穴罅中的“噌吰”之聲→大石中的“窽坎鏜鞳”之聲→語邁作結。
。矗畽z查背誦。
。ㄈ┯懻撟髡邔︶B、李二說的態(tài)度。
問:酈、李二說的不同點是什么?(酈說認為“水石相搏”而發(fā)聲,李說認為潭石有聲。)這意味著什么?(李說是對酈說的否定。)從寺僧使小童擇石而扣之一事,能看出什么問題來?(說明信李說者多,俗見之誤人。)
問:從這一段的內(nèi)容來看,作者對酈、李二說的態(tài)度有什么不同?
問:作者對李說“尤疑”,為什么寫小童扣石事僅用一句帶過?(不值一駁。)試品味這句話的語氣。(輕蔑、譏笑。)本段著重寫聲源,有什么作用?(證實酈說。)還有什么作用?(證實酈說,正所以批李說。)本文不是游記,而是考察記,為什么要渲染絕壁下的陰森恐怖氣氛?(唯其如此,故士大夫不至,而淺人之無知妄說遂行于世。)
小結:本段是為破疑案而寫,作者對酈說是信中有疑(故結句是“古之人不余欺也”),疑既釋而益信;對李說則是絕對否定。
。ㄋ模┱b讀第3段。
1.學生練習誦讀2~4遍。
2.教師提問。
、佟笆虏荒恳姸劇珊酢闭諔衔哪囊痪?(“今以鐘磐……而況石乎”。)是什么辭格?(反問。正意是:不目見耳聞而謂“不能鳴”,便是臆斷。)
、凇按c余同”的“殆”能換成“蓋”字嗎?(不能。作者只能據(jù)文字推測,而無法證明,用“蓋”則會加重肯定的意味。)跟“言之不詳”相照應的上下文是哪些詞句?(上文是“水石相搏,聲如洪鐘”;下文是一個“簡”字。)
③“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與上文哪些話呼應?(“至莫夜月明……此鸛鶴也”。)這句話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強調(diào)實地考察,不盲從。)怎樣的情緒?(坡公何嘗不自得?然與李渤有別:李是臆斷,坡公是以事實為據(jù)。)
補充問:有人說這句話中的“夜”字可刪,對此你有什么看法?(討論此題不必涉及科學原理,而要著重探究作者的意圖,其實“不肯”后暗含“如我之”三字,是坡公得意處。)
④“而陋者……得其實”——再次譏評李渤。上文評李渤只說事實,至此才出現(xiàn)一“陋”字,貶斥之意昭然若揭,何等筆力。
、荨坝嗍且杂浿畈持病薄湔嘛@志。
3.教師領誦。
4.檢查背誦。
。ㄎ澹┍容^、辨析。
將本文跟(游褒禪山記)作比較。
說明:先檢查練習第二題的完成情況,然后做具體分析,不是簡單地列出異同之點,而是從文章的整體構思出發(fā),用列表的形式來進行比較。下面是供參考的表的模式:
課文
項目《游褒禪山記》《》
內(nèi)容記游。
從游未盡興生發(fā)感受,談人生哲理和治學態(tài)度。形式是記游,實際是記考察所得。用事實破千古疑案,提倡實地考察,反對主觀臆斷。
結構先記游,后議論。議論——記游——議論。
寫法敘與議緊密結合,議論統(tǒng)率敘事,議論重在“立”。敘與議緊密結合,議論統(tǒng)率敘事;議論有“破”有“立”。
。┎贾米鳂I(yè):
1.學生自己朗讀課文,力爭能全文背誦。
2.練習三、四。
【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案11-16
語文教案語文教案05-04
語文教案[精選]09-22
(精選)語文教案08-01
[精選]語文教案07-30
(經(jīng)典)語文教案07-26
語文教案12-21
語文教案12-21
語文教案12-21
語文教案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