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集)科學教案4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4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認識電流的磁效應。
知道通電導體的周圍存在磁場,通電螺線管的磁場與條形磁鐵的磁場相似。
理解電磁鐵的特性和工作原理。
2、過程和方法
觀察和體驗通電導體與磁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初步了解電和磁之間有某種聯(lián)系。
探究通電螺線管外部磁場的方向。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認識電與磁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界的奧妙。
重、難點:
1、 試驗探究電流的磁效應的規(guī)律。
2、 探究通電螺線管的磁場規(guī)律。
教學器材:
電腦平臺、磁體、小磁針、電源、導線
教學課時:
2時
教學過程:
一、前提測評:
1、靜止后的磁針指南的一端叫 極,又叫 極,指北的一端叫 極,又叫 極。
2、同名磁極相互 ,異名磁極相互 ;磁極間的相互作用是通過 發(fā)生的。
3、磁場的方向是這樣規(guī)定的:小磁針靜止時 極所指的方向就是該點的 ;可以利用帶箭頭的`曲線來描述磁場,這樣的曲線叫做 。
4、使原來沒有磁性的物體獲得磁性的過程叫 。
二、導學達標:
引入課題:試驗“猜一猜”
利用隱蔽的通電螺線管吸引小鐵釘,讓學生猜是什么物體?
磁體對進入磁場的物體會發(fā)生作用,能否利用人工作用產(chǎn)生磁場、控制磁場?
進行新課:
1、電流的磁效應:
試驗:53頁圖8.2-2示,結果
結論:通電導體的周圍有磁場,磁場的方向跟電流的
方向有關,這現(xiàn)象叫電流的磁效應。(這試驗叫奧斯特試驗)
思考:為什么手電筒、普通電線通電時吸引力好像不存在?……如何增強磁場?(做成螺線管,也叫線圈,如……開始的試驗)
2、探究:通電螺線管的磁場
猜想:通電螺線管能否產(chǎn)生磁場,磁場可能與哪種磁體的相似?
。1)試驗:54頁圖8.2-4示
。▽Ρ葪l形磁體)
結論:通電螺線管外部的磁場與 磁體的磁場相似。指出N極、S極
猜想:改變電流方向,磁場方向會不會變化?
。2)試驗:54頁圖8.2-4示,但電流方向相反
結果:
結論:
指出圖8.2-5中的N極、S極討論:能否利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普遍性的規(guī)律?(參考55頁提示)
。3)安培定則: 右手握螺線管,讓四指彎向螺線管中電流的方向,則大拇指所指的那一端就是通電螺線管的N極。
練習:判斷一些通電螺線管的N、S極
3、達標練習:課本后50頁 “動手動腦學物理”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節(jié)內容。
小 結:根據(jù)板書,總結本節(jié)內容,明確重、難點。
課后活動:
1、 完成物理套餐中課堂未完成的內容。
2、 課本后練習。
教學后記:
1、重點磁場的含義,以及磁感線的含義,比較抽象,應重點分析。
2、 多試驗。
科學教案 篇2
活動背景:
升入中班以后,孩子們的探索能力在逐步增強,也開始更關注生活中的事物,對它們產(chǎn)生了好感。在開展《身體的秘密》這個主題的時候,我們一起尋找了身體上可以轉動的部位,發(fā)現(xiàn)了身體可以轉動的秘密,而在許多戶外活動中孩子也經(jīng)常對一些小器械的轉動非常感興趣,于是,根據(jù)本班幼兒愛探究的特點,也是結合主題內容,以及幼兒的興趣,將“轉動”這個科學的概念融入在這樣一個探索活動中,希望通過幼兒的擺弄、交流,開始關注生活中有轉動這種現(xiàn)象,并感知轉動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
活動目標:
1、愿意探索使生活中各種物品轉動的方法。
2、對生活中能轉動的'物品關注,體會轉動在生活中的應用。
活動準備:
筷子、瓶蓋、光碟、碗、風車、繩子、積木等生活物品。
活動過程:
一、游戲導入
1、找找身體上哪些部位會轉動?
2、它們是怎么轉的?
小結:原來,在我們身體上有許多部位都可以轉動,轉動真有趣。
二、進行部分
1)第一次探索
1、看看,我?guī)砹耸裁?
2、這些東西能轉動嗎?
3、那你有沒有什么辦法能讓它們轉動起來呢?
(幼兒操作,教師觀察指導)
4、交流分享
你用了什么方法讓它轉起來?
把你的好辦法介紹給大家。
(請幼兒介紹,教師注意歸納總結)
小結:原來生活中有許多物品原本是不會轉動的,但是只要我們用一些方法,“搓、吹、扭、轉、擰”等,很快不會轉的物品也轉起來了,轉動真有趣。
3)第二探索
1、剛才我們想辦法讓一件東西轉動起來了,現(xiàn)在我要考考你們能不能把兩樣東
西同時轉動起來呢?
看看,我手里拿了什么?
(筷子、繩子)
2、想想有什么辦法能讓它們同時轉起來嗎?
(請幼兒在集體面前介紹自己的辦法)
小結:原來把繩子和筷子連一起,用力甩動繩子,筷子也隨之轉起來了。
3、我給你們準備了許多物品,去找兩樣物品,想想怎么讓它們同時轉起來,好
嗎?
4、分享交流
誰有了好辦法?快來介紹給大家。
(幼兒交流自己的方法)
小結:恩,我們的小朋友真聰明,想到了許多能讓兩樣物品同時轉起來的好辦法,雖然還有一些問題沒有解決,但是沒關系,一會我們還可以繼續(xù)想一想。
3)生活中會轉動的物品
1、那么在我們生活中,哪些物品本來就能轉動?
2、它們?yōu)槭裁匆D動?
3它們是怎么轉動的?
小結:原來生活中也有許多物品是能轉動的,轉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方便,轉動真有用。
三、延伸部分
1、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轉動都是好的呢?
2、有沒有不好的轉動?
讓我們一起到生活中去尋找,下次再來聊聊這個話題,好嗎?
活動實踐效果:
這個內容來源于生活,也回歸了生活,內容的選擇是貼近幼兒的,能引發(fā)孩子關注生活中的科學現(xiàn)象的興趣,容易產(chǎn)生共鳴。整個設計注重讓幼兒去嘗試和探索使各種物體轉動的方法,并引導幼兒對平時生活中一些轉動現(xiàn)象的關注,是比較有價值和意義的。
活動中,幼兒表現(xiàn)積極、投入,探究的興趣濃厚,活動設計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不斷對幼兒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也激發(fā)了幼兒不斷探究的愿望;動靜交替的學習方式,符合中班幼兒的學習特點,通過自己的擺弄,更加深了他們對“轉動”這個科學概念的理解。
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在操作中簡單了解物體受力與物體承受力之間的關系。
2、對生活中的有關現(xiàn)象感興趣。
活動準備:
幼兒人手一張長方形的'紙、每張桌子上有若干張紙。
活動過程:
1、由大變小:
——“你們每人手中的一張紙,能用什么辦法使它變成兩張?”
(1)、幼兒嘗試,交流自己變的方法:
——“如果現(xiàn)在我們用手拉住紙的兩端用力往外拉,紙會撕破嗎?”
(2)、幼兒反復感受兩種不同方法的用力大。
——“為什么撕紙時,輕輕用力就能撕開,而拉紙時,用了很大的力也不一定撕開呢?”
2、看實驗理解科學道理:
(1)、教師實驗,幫助幼兒理解:
——“猜猜哪張紙先破?”
(2)、教師演示拉紙,讓幼兒摸一摸紙被拉直的緊繃感。
3、教師設疑:
——“生活中,你看到過什么東西也是依據(jù)這個道理做成的?”
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學習用點子記錄的方法統(tǒng)計送各種禮物的人數(shù)。
2.能講述自己的操作結果。
3.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fā)現(xiàn)。
活動準備:
禮物圖片、統(tǒng)計表每組一張,大統(tǒng)計表一張、鉛筆、膠棒.
活動過程:
一、我給媽媽送禮物。
1.教師:小朋友,平時媽媽照顧我們非常辛苦,你們想不想送一份禮物給媽媽呢?老師為小朋友準備了一些禮物,我們來看看都有些什么禮物?請幼兒看看禮物,一共有幾種禮物?(8種)8種禮物,我們可以用數(shù)字幾來表示呢?(出示數(shù)字8)
2.那誰來說說,你想送給媽媽什么禮物?
3.幼兒挑選一樣自己最想送給媽媽的禮物。
二、計禮物數(shù)量。
1.你選了什么禮物送給媽媽?
2.我們每個小朋友送的禮物都不一樣,有什么好辦法讓別人一看就知道全班送圍巾的有幾個人,送項鏈的有幾個人呢?幼兒說一說。
3.出示統(tǒng)計表
(1)師:老師請來了一張統(tǒng)計表幫忙。小朋友,我們一起看看,這個統(tǒng)計表上面都有些什么呢?
(2)幼兒認識統(tǒng)計表:上面一排是禮物,下面是統(tǒng)計人數(shù),中間的這一段格子是讓你把禮物貼到禮物標記的下面。比如:你們組有一位小朋友選了包包送給媽媽,就把禮物貼在包包的標記下面的格子里。另一位小朋友選了項鏈,那他應該把禮物貼在哪里呢?(項鏈下面的格子里)等你們組所有小朋友的禮物都貼好之后,選一位小朋友用點子記錄送各種禮物的人數(shù)。記錄在下面一排的格子里。
4.幼兒統(tǒng)計,教師指導
5.展示小組統(tǒng)計表,教師再統(tǒng)計。
(1)看看,第一組小朋友的統(tǒng)計表,送媽媽圍巾的有幾個人呢?送項鏈的有幾個?
第二組小朋友來說說看,你們組的統(tǒng)計結果。我們一起來檢查一下第三組小朋友的統(tǒng)計結果。
(2)除了看禮物,還有什么辦法知道第四組有幾個人送了圍巾,有幾個人送了項鏈呢?(教師將禮物部分用白紙遮掉,引導幼兒看點子)
(3)我們全班送媽媽圍巾的一共有幾個人呢?我這里有一張大的統(tǒng)計表,我們一起把每組統(tǒng)計的結果都匯總到這張大的統(tǒng)計表上吧。
請個別小朋友說說全班送花朵的有幾個人。記錄在哪里?試試看。點子匯總好了之后,教師用數(shù)字統(tǒng)計。
(4)比較一下,送哪種禮物的人數(shù)最多,送哪種禮物的人數(shù)最少?
三、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用統(tǒng)計表記錄了送每種禮物的人數(shù),有了統(tǒng)計表,讓我們一看就知道我們班里有幾個人選了圍巾,幾個人選了項鏈,有了統(tǒng)計表可真方便!
活動反思:
《禮物送給好媽媽》這個活動選自中班下學期的主題活動《我有多愛你》中的一節(jié)科學活動。結合三月八日婦女節(jié)開展,但我上課的時候三八節(jié)已經(jīng)過了,所以在導入部分進行了修改,我問:小朋友,我們的媽媽平時照顧我們很辛苦,我們?yōu)閶寢屗鸵环荻Y物好嗎?導入簡潔明了,直接進入主題;顒又写嬖谶@樣那樣的問題,反思如下:
一、活動的目標定位要突出重點。
一備時,我將活動的目標定位:1.進一步感知數(shù)字8的實際意義,理解數(shù)字和數(shù)量的關系。2.學習用點子記錄每組給媽媽送禮物的人數(shù)。活動的第一條目標主要想通過活動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我給媽媽送禮物和第三個環(huán)節(jié)裝飾禮物來達成的。第二條目標主要落實在活動的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活動實施下來之后發(fā)現(xiàn)活動的時間過于長,導致一段時間后孩子的注意力不太集中。研討后大家一致認為活動的“點”比較多,重點不太突出。教師在活動之前應想好本次活動要達到什么樣的目的,應抓住一個重點的目標,抓緊寶貴的.活動時間,重點解決之。而本次活動的主要目標應定位在統(tǒng)計禮物數(shù)量上面。因此,活動的目標進行了修改,1.學習用點子記錄的方法,統(tǒng)計各種禮物的人數(shù)。2.初步嘗試合作統(tǒng)計,能講述統(tǒng)計的結果。
二、活動的準備要充分。
1.幼兒的位置問題:
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地時間比較短,因此活走動不宜過于頻繁,過多的走動不利于孩子集中注意力,也不利于活動的常規(guī)。活動中教師采用什么樣的座位,應根據(jù)活動的需要進行調整,如果需要孩子操作的次數(shù)比較多,最好就讓孩子做在位置的旁邊。另外,班里孩子有七組,每組孩子要統(tǒng)計一張統(tǒng)計表,在七張統(tǒng)計表匯總時比較多,研討后大家認為應將幼兒分為四組比較合適。
2.教具的問題:
教具的擺放也應當引起重視,在活動準備時教師應先擺擺看,什么樣的擺放方式是最合適的。本次活動中的四張統(tǒng)計表應按照1、2.、3、4的順序依次排列下去,且最好在同一行,便于幼兒目測、匯總。另外,活動的教具應清楚,讓幼兒所有的孩子都能很清楚地看到,否則會嚴重影響活動的效果。
三、活動的過程要緊湊。
1.教師的語言應準確、精煉。
教師準確地語言能讓孩子明白老師的要求,教師的提問應小而且具體,切忌大而寬泛。另外太書面化的語言孩子不太能理解。
2.活動的常規(guī)。
活動中教師是引導者,應當把握好活動的節(jié)奏,不能浪費寶貴的課堂時間;顒拥某R(guī)是活動質量的重要保證,活動的常規(guī)不好,常常需要停下來維持常規(guī),會打斷教師的思路,導致活動不緊湊。因此幼兒良好常規(guī)的養(yǎng)成十分必要。而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在一次次的日;顒又幸徊讲降仞B(yǎng)成。
四、活動的講評要以幼兒為主。
我在活動講評環(huán)節(jié)很容易犯的錯誤是:教師一個人自導自演,活動講評或游戲分享環(huán)節(jié),演變成為教師主演的“獨角戲”。導致這一現(xiàn)狀最主要的原因是不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不善于用孩子的思維去考慮問題,不善于引導孩子講述。說到底還是自己的引導者、支持者、合作者的角色定位不準確。讓孩子說,怎樣引導孩子說,這也是我今后在組織集體活動和游戲中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7-20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7-20
[精選]科學教案08-04
科學教案(精選)07-31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7-26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8-27
科學教案(精選)08-06
科學教案【精選】08-09
(經(jīng)典)科學教案07-28
【精選】科學教案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