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在线免费观看,久久精品合集精品视频,每日更新在线观看AV_手机,这里是精品中文字幕

<mark id="47rz2"><center id="47rz2"><dd id="47rz2"></dd></center></mark>

    <legend id="47rz2"><u id="47rz2"><blockquote id="47rz2"></blockquote></u></legend>

      當前位置:好文網>實用文>教案>科學教案

      科學教案

      時間:2023-08-06 12:40:43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學教案6篇【通用】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科學教案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科學教案6篇【通用】

      科學教案 篇1

        設計思路:

        《綱要》強調“科學教育應密切聯(lián)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F實生活中轉動的現象隨處可見,如陀螺的轉動、風車的轉動、樂園中的旋轉木馬……這些現象在成人看來是再正常不過了,然而卻深深吸引著我們的孩子,轉動的奧秘讓孩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探索欲望。因此,我選擇了《快樂轉轉轉》這一科學探索活動,讓幼兒通過操作、感知去發(fā)現探索轉動,體驗轉動的樂趣,學習掌握觀察、操作、記錄等科學方法,并獲取有關轉動的科學經驗,激發(fā)幼兒探索科學現象的興趣,培養(yǎng)其關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活動目標:

        1、在操作、探索活動中積累有關轉動的經驗,激發(fā)幼兒對轉動現象的興趣和探索欲望。

        2、嘗試使用多種方式使物體轉動起來,體驗轉動的樂趣。

        3、積極參與探索活動,愿意和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發(fā)現。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

       。1)師幼共同收集各種可轉動的玩具用具,如不同樣式的陀螺、傘、輪子、石磨、風車、竹蜻蜓等。

        (2)繩子、筷子、小碗、牙簽、橡皮泥、雪花片、木片、蓋子、紙板、牛奶罐等。

        (3)記錄表、水彩筆、輕快的音樂。

        (4)錄有各種轉動物品的錄象。

        2、知識準備:活動前讓幼兒觀察記錄會轉動的東西并展示在交流區(qū)。

        活動過程:

        一、幼兒操作探索,發(fā)現轉動的`各種有趣現象。

        1、幼兒自由操作可轉動的物品,觀察感知轉動時的有趣現象。

        師:今天,老師要請小朋友玩許多好玩的東西, 玩時要注意觀察,你玩什么東西,發(fā)現什么有趣的現象。

        幼兒操作探索,師觀察并與幼兒交流。

        2、交流與分享。鼓勵幼兒將自己的發(fā)現大膽告訴小朋友。

        師:你玩什么東西?你是怎么玩的?發(fā)現了什么有趣的現象?

        幼:我玩呼拉圈,我把呼拉圈套在腰上,扭扭腰,呼拉圈就轉呀轉,我還把它放在手上轉呀轉。

        我坐在轉椅上,轉椅轉呀轉,我也轉呀轉。

        我玩雨傘,我把雨傘打開,還讓它轉呀轉,雨傘轉起來很漂亮……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能從位置、方向和快慢來描述物體的運動。

        能力:能通過實驗探究小車運動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并在教師的指導下能用控制實驗條件的方法設計實驗。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能夠與小組其他同學分工合作探究小車運動情況;愿意把本組讓小車跑得快的方法告訴其他組。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如何描述一個物體運動的快與慢。

        教學難點:在比較實驗中學習如何控制實驗變量。

        教具準備:秒表、玩具小車、資料卡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復習“動物的運動”單元,初步認識動物運動的快慢。

        二、感受快慢

        1、把學生帶到操場進行分組,每4至6人為一組,在規(guī)定的一段距離內,進行比賽,看誰跑得最快?

        2、回到課堂交流、討論:你們小組誰跑得最快,為什么?

        引導學生總結:在同等距離下,誰最先到達終點誰跑得最快。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知道速度是用來表示物體運動得快與慢的。

        三、比較列車的快慢

        1、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的“列車運行時刻表”,明確表中所列的車次、始發(fā)地點、到達各站的時間等信息。

        2、計算每列火車的運行速度,最后根據快慢給列車排序。

        3、互相交流,說明自己排列的結果及理由。

        通過活動,引導學生感受物體運動的快慢是相對的,一個物體運動的速度是快還是慢,關鍵是看比較的對象。鍛煉學生的運算能力和比較分析能力。幫助學生認識“T”字頭的列車一般為特快列車,以增強學生外出時的生活能力。

        第二課時

        教學設計:

        一、檢查課前準備情況

        檢查學生自帶的玩具小車的運動情況。

        說明自己的小車是怎樣動起來的。

        二、研究小車的運動快慢

        1、引導學生如何定量地判斷小車運動的快慢。(參照教材所給出的方法,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選擇)

        2、學生分組活動

        按照自己選擇的方法,分組進行實驗,測量各種數據。

        交流實驗結果,分析測量數據,比較哪組的小車運動的最快,并說明理由。(引導學生從兩方面說明理由,即相同時間內小車經過的距離最長,或在相同距離下所用的時間最短。)

        3、研究“小車運動的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

        學生提出假設,實驗驗證假設

       。ㄔ谶M行對比實驗時,引導學生每次只改變一個條件,其他條件不變,才能準確觀測這一條件對小車運動快慢的影響。

        根據研究結果,改造自己的小車,讓它跑得更快一些。

        評:探究的材料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也有利于調動學生已有的感性經驗,材料的層次性還有利于對學生有層次的提出和解決問題,學生在運用直接生活經驗時發(fā)現探究障礙,感到感性認識的不足,并急于尋找解決的途徑,從而變被動的思考為主動的探究,學習熱情極大的調動,為后續(xù)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收集資料,加深理解

        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渠道搜集資料,并記錄在卡片上?衫媒滩闹械2頁的資料卡片進行記錄。拓寬學生對物體運動快慢的知識面。

        課后小記:

        一種想參加到學生的研究團體中的商量的口吻,使學生對研究更有信心、有激情,學生肯定會因為教師的加入感到做此件事的意義重大而倍加認真仔細

        八 快與慢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1、能用兩種方法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程度。

        2、能用簡單工具測量一個沿直線運動的物體在不同時刻的位置。

        3、能用簡單的圖表或圖形來表示物體運動的距離與所需要的時間的關系。

        4、能通過實驗探究小車運動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系。

        5、在教師的指導下能用控制實驗條件的方法設計實驗。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 能夠主動地通過多次測量,如實記錄所獲得的相關數據。

        2、 能夠與小組其他同學分工合作探究小車運動的情況;愿意把本組讓小車跑的更快的方法告訴給其他組。

        科學知識目標:

        能從位置、方向和快慢來描述物體的運動。

        其它目標:

        能舉例說出生活中物體運動的快與慢的現象,并嘗試利用所學的快與慢的知識和技能解決生活中遇到的有關物體運動的問題。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比較列車的快慢

        1 引入課題。播放相關課件,幫助學生意識到不同動物運動的方式和快慢不同。在同距離的'條件下,跑完全程,誰用的時間短,誰的速度越快。

        2 讓學生感受運動速度的快慢。在操場上分組進行比賽,讓學生知道用速度來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

        3 認識列車時刻表。

        4 比較列車的快慢。每列火車運行的時間用到達的時間減去出發(fā)的時間,根據快慢給列車排序。

        第二課時

        玩小車

        1 討論怎樣使小車動起來。記錄自己的方法。

        2 研究小車運動的快慢。從課文中給出的方法中選取一種方法。

        3 學生分組活動。引導學生小組之間進行比較,找出哪個小組的小車跑的最快,并說出理由。

        4 猜想小車運動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系?在做這一類對比實驗時,每次只改變一個條件,其他條件保持不變,才能準確觀測這一條件對小車運動快慢的影響。這是進行科學的對比實驗的重要條件。

        5 利用影響小車速度的諸多因素,改造自己的小車,是小車跑的更快。

        第三單元 力與運動

        本單元是學生認識了位置和運動的基礎上設計的,也是本冊圍繞“運動”這一統(tǒng)一概念而設計的核心單元,并為今后進一步研究簡單機械奠定基礎。本單元從認識什么是力開始,到研究各種各樣的力,進而研究力與運動的關系,即怎樣讓物體有靜止到運動在到靜止。本單元的目的是幫助學生通過探究活動認識力與運動的關系,激發(fā)學生探究力與運動的興趣。同時,培養(yǎng)學生認真、細致地觀察事物的良好學習習慣及獨立搜集資料、從資料中獲取信息的能力。

        本單元包括“推和拉”、“常見的力”、“怎樣讓小球動起來”、“讓運動的物體停下來”4課,其中“推和拉”是為“常見的力”所做的鋪墊,重點是指導學生研究力與運動的關系。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發(fā)現物體扔到空中會自由下落,不同物體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2、知道物體下落有直線和曲線之分,嘗試用自己的方式對不同物體按下落方式進行記錄。

        3、探索同一物體形狀不同下落情況也不同。

        教學準備:

        各種糖紙、羽毛、報紙、塑料積木、球、繩、沙包等,記錄紙、筆,白紙人手兩張

        教學過程:

        一、 引題

        秋天到了,一片片樹葉落下來,樹葉落下來是怎么樣的?(幼兒自由講述)

        二、 幼兒探索并討論。

        1、幼兒猜想并嘗試:你桌上東西落下是怎么樣的?每一樣東西都試一試。

        2、引導幼兒和同伴比較,發(fā)現物體下落時的異同。

        “請你找一個好朋友比一比,看看你們手里的東西落下來有什么不一樣?”

        3、幼兒交流:

        (1)你有什么發(fā)現嗎?(幼兒自由交流)

       。2)為什么有的物體落的快,有的物體落的慢?

        4、小結:所有的物體都會下落的,不同物體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5、師演示一張皺紙和一塊積木,引導幼兒觀察,發(fā)現物體下落路線是不一樣的。

        三、 幼兒分組探索,按照物體下落的路線進行歸類記錄。

        1、請幼兒分組實驗,觀察桌上的物體的下落方式,并商量用自己的方式進行記錄。“請你再去試一次,把你的發(fā)

        現記錄在紙上,你這些東西按照落下的路線記在紙上。”

        2、每組派一個孩子交流各組的發(fā)現,并介紹自己的記錄方法。

        “你是怎么記錄的?”“你有什么新的發(fā)現?”

        3、教師簡單小結:不同物體下落的路線不一樣,有的是直線的,有的.是曲線的,直線的落地快,曲線的落地慢。

        四、引導幼兒進一步探索同樣的東西形狀不同,落下來的情況也不同。

        1、(出示相同的兩張紙)幼兒猜想:你可以用什么辦法讓他們落下的時候不一樣?

        2、幼兒自己嘗試,教師引導幼兒將紙折成不同的形狀

        3、交流:你用了什么辦法?

        五、延伸:

        讓幼兒回家用手帕或塑料待做降落傘,觀察其與其他物體下落的不同。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啟發(fā)孩子的好奇心,使孩子心情快樂地參與探知教學,培育孩子對科學教學的興致。

        2、啟發(fā)孩子觀測和察看、了解水的.沉浮。

        3、協(xié)助孩子學習使用語言來表述,進一步提高孩子述說。

        教學預備:

        盆、可舀水的玩具杯、海綿、沙、棉花、石塊、積木、朔料玩具、白紙片、

        一個熟雞蛋一生雞蛋。

        教學過程:

        (一)啟發(fā)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產生探知的欲望。

        1、展示2個大盆,里頭裝有水讓孩子自由在四周用玩具舀水玩。

        2、把種種積木、朔料玩具逐一投放進水中,教師:這一些物品怎么樣?它們有沒沉到水下?為何會漂浮在水上?請2個孩子上來試。

        3、把石塊、沙投放到水中,教師:這一些物品又怎么樣哩?為何會沉到水中?請2個孩子上來試一試。

        4、把棉花、海綿投放到水中,啟發(fā)孩子觀測和察看。

       。ǘ┖⒆硬僮、了解。

        1、孩子每人一籃積木、朔料玩具、小小石塊等嘗試。

        2、協(xié)助孩子用語言述說自個兒探究過程。

       。ㄈ┨接、延伸經驗。

        1、教師展示一張白紙片,平放到水面上“它又怎么樣?為何浮在上方”教師慢慢用水弄濕白紙片,瞅瞅白紙片慢慢沉到水中。

        2、教師展示一生雞蛋,投放到水中,瞅瞅它怎么樣?又展示一熟雞蛋問:它會怎么樣哩?

       。ㄋ模┬嶒灒簳斡镜牡昂⒆。

      科學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1、能夠從生活工作中尋找各種各樣的能量。

        2、能夠區(qū)分各種各樣的能量、了解它們的作用。

        3、知道任何物體工作時都需要能量。

        4、能夠用實驗的數據來說明能量的大小與物體運動的關系。

        5、意識到能量對于人類和自然界的活動有著重要的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二、重點難點:探究能量大小與物體運動之間的關系。

        三、教學準備:課件、“火箭”及“發(fā)射器”,實驗表格。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題:

        1、師問:“你們知道是什么讓風箏飛翔嗎?”“什么讓水車吱呀呀地歌唱?”“什么讓向日葵微笑呢?”(依次出現投影:圖片)

        2、生答:風、水、太陽。

        3、再出現各種圖片:它們又是依靠什么“工作”或運動的呢?

        4、生答。

        5、師小結:像這樣能使物體“工作”或運動的本領叫能量。風有風能,水有風能,太陽有太陽能。你還知道哪些能量的名稱?師相機板書。

        二、討論各種能量的作用。

        1、師述:我們生活中存在著這么多種能量,它們都有什么作用呢?

        2、討論后回答(看哪個小組說得多)

       。2)出示課件:課文中的插圖(逐次出示)。

       。3)學生回答:

        a、太陽光可以使植物生長,還能用來發(fā)電,還能使熱水器里的水變熱,能把衣服曬干……

        b、熱能可以將水燒開,還能發(fā)電,能把飯煮熟,能給我們取暖……

        c、電能可以使電燈發(fā)亮,還能使電動機轉動,使電視機出圖像,使電瓶車跑起來……

        d、食物中的化學能可以使我們的身體“工作”,還能使我有力氣踢球……

        e、水能可以使水車轉動,可以發(fā)電,可以沖洗車輛……

        f、聲能可以使紙片振動,還能使水面泛波……

        g、風能……

       。、師小結:太陽能可以發(fā)電、曬衣服,熱能可以煮飯、燒水,電能可以使家用電器“工作”,化學能可以使我們的身體“工作”,一句話能量可以使物體運動?梢哉f,我們生活中處處離不開能量,如果沒有能量,人類和自然界的一切活動都將停止。

        三、探究能量大小與物體運動之間的關系。

        1、過渡:那么能量的大小會影響物體運動嗎?它們之間到底有什么樣的關系呢?大家想不想知道?那么我們就用這“火箭發(fā)射”的實驗進行探究一下。

        2、教師演示:這是“火箭發(fā)射器”,橡皮筋拉伸后產生一定的能量,然后把橡筋猛地一松,火箭會彈出去,這個能量的大小與“火箭”發(fā)射的高度有何關系?

        3、猜測:橡筋能量越大,火箭發(fā)射的高度越高。

        4、討論方案:怎樣才能使橡筋能量變大?

        生:把橡筋拉長一些。

        師:老師為了方便大家測量,在吸管上標上了刻度,(邊說邊演示)拉得越長,刻度越大。

        師:這是個對比實驗,那么在實驗的過程中應該注意些什么呢?學生討論,完成實驗方案。

       。、匯報方案:

        生:對比實驗應該注意控制變量,只能有一個變量。

        師:這里的變量是什么?

        生:能量。

        師:如何改變?

        生:橡筋拉得長、短來改變能量大小。

        師:不變量又有哪些呢?

        生:火箭以及發(fā)射器都不能改變,發(fā)射器的位置最好也不改變。

        師:火箭和發(fā)射器可以保持不變,那么位置應如何不變呢?

        生:把發(fā)射器的下端與桌面平行,放一點在桌面上,以做支撐,保持不變。

        師:還有要注意的嗎?

        生:還要注意、觀察、記錄。

        師:每個刻度可以發(fā)射3次,然后取其平均值,這樣更準確一些。

       。丁㈤_始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贰R報交流。

        學生帶實驗表格,上如匯報。

        師生補充、修改。

       。浮⑿〗Y:從大家的實驗結果中,我們可以發(fā)現橡筋拉得越長,也就是能量越大,火箭發(fā)射的高度越高,那么其他的物體運動是不是也這樣呢?如風越大,風箏就飛得越高,太陽越大,熱水器的水就越熱……我們有興趣課后可以做個探究。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知道組成太陽系的星體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順序并能按一定比例制作簡易太陽系模型。

        2.意識到收集、整理和交流資料是科學學習的一種方式。

        3.學會與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發(fā)揮自己的作用。

        教學準備

        1.在教室里和操場分小組教學。

        2.材料:太陽系圖片、多媒體資料、八大行星數據表、橡皮泥、小皮球等。

         第一課時

      一、設計太陽系模型。

        1.談話:根據上節(jié)課得到的有關太陽系家族成員的信息,說一說太陽系各成員之間的分布有什么特點?

        2.學生匯報后組織大家在教材第43頁的空白處畫出太陽系主要成員的位置順序關系圖。

        3.提問:如果我們根據已經掌握的太陽系資料做個太陽系模型,應做好哪些方面的準備?

        4.學生分小組舉行深入討論交流。

        5.學生匯報討論結果后,教師從八顆行星模型的布局、模擬材料選擇以及行星模擬的大小和位置關系等三方面進行總結。

        6.指導學生進行一系列的思考

       。1)如果要對九大行星與太陽距離的數據進行處理,如何處理?(指導學生認識到需要按照比例來縮小。)

       。2)如果要綜合利用九大行星與太陽的距離,以及九大行星的赤道數據這兩組數據來建造模型,如何處理呢?(指導學生認識到比例要一致。)

       。3)處理數據后的結果如何?我們還能在桌面上建太陽系模型嗎?為什么?(如果兼顧體積和距離兩個數據是不可能在桌子上完成這個模型的建立工作,其中的原因在教材說明部分已經有過描述,這里不再復述。)

       。4)如果要建一個較為合理的模型,可以怎么做?(指導學生認識可以分別處理兩類數據,做不同類型的模型。)

        7.指導學生按照大小比例計算各模擬行星的體積大小。如果以水星模擬大小為0.5厘米直徑的圓球為標準,那么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模擬的大小分別為1厘米、1厘米、0.7厘米、14厘米、12厘米、5厘米和5厘米。

        8.指導學生按照距離比例計算各模擬行星的遠近數據。如果以水星到太陽模擬距離為0.6厘米為標準,那么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到太陽模擬距離分別為1厘米、1.5厘米、2.3厘米、7.8厘米、14.3厘米、28.7厘米和45厘米。

        二、制作太陽系模型。

        1.講述在室內建立太陽系模型的步驟:

       。1)參照一定比例將各色橡皮泥或準備的其他材料分別加工成“八顆行星”。

       。2)由于八顆行星都是以橢圓軌道圍繞太陽公轉,且行星軌道基本在同一平面內,所以可以用泡沫板或其他平板做八顆行星的軌道平面。然后參照八顆行星分布的圖片,調整各行星軌道之間的距離。

       。3)參照行星距離太陽的遠近把行星安置在各自的運行軌道上。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別開始制作太陽系模型,教師深入各小組舉行指導。

        3.制作好模型后教師組織同學分別交流自制的太陽系模型,并對同學勤于動腦、善于動手的良好品質給予充分肯定。

      一、指導學生開展模擬太陽系的游戲。

        1.談話:為了進一步鞏固大家對太陽系行星運轉軌道的認識,我們進行一項做模擬太陽系的游戲。2.講解游戲方法:操場中心由一位同學舉起一只籃球代表太陽。8位同學舉著象征不同行星的小球進場。在自轉的同時繞“太陽”轉。誰走的路線離“太陽”遠近的次序錯了則出局,全部走對后開始第二局。(教師在組織這項活動時不要在地上畫出軌道圓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所扮演的角色確定自己離太陽的遠近和“運行軌道”,同時讓那些走錯的同學說一說自己錯在哪里。)

        3.學生游戲,并在活動中熟悉行星運行軌道的認識。

      二、指導學生到操場上建造模型。

        1.提問:假若將太陽的直徑縮小到14厘米,其他行星的直徑是多大呢?行星與太陽的`距離是多遠呢?我們能在操場上完成這樣的游戲嗎?

        2.學生思考匯報,教師小結,指出假若將太陽的直徑縮小到14厘米,再按比例縮小九大行星與太陽的距離,計算好之后會發(fā)現“土星”已經距離“太陽”有143米了,一般學校的操場已無法完成這樣的建;顒,如果算上最遠的“海王星”更是距離“太陽”有451米之遙!

        3.將一顆直徑1.4厘米的玻璃珠或橡皮泥球代表太陽,在草場上分別量出距“太陽”0.58米、1.8米、1.5米、2.3米、7.8

        米、14.3米、28.8米和45.1米的8個點,在這些位置上安排分別代表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同學。帶領其他同學進行一次“太空之旅”,當走到某一行星前時,不僅強調該行星距離太陽的位置關系,還可以邀請同學說一說他們自己對該行星其他特點的認識。

        4.小結:說一說在建太陽系模型的過程中你們有什么體會或發(fā)現?

         自由研究

        教學目標

        1.了解有關太陽系天體及天體運動特點。

        2.會查閱資料,并利用簡單表格、圖形、統(tǒng)計等方法整理資料。

        教學準備

        各種有關太陽系天體介紹的書籍和多媒體資料。

        一根1.5米長的細繩、一截6厘米長的塑料管、一個有孔的橡皮塞、一只秒表、一個砝碼或幾個墊圈。

         第一課時

        1.提出問題。

       。1)播放錄像:太陽系各天體圍繞太陽做圓周運動

       。2)教師提問:關于剛才播放的這段錄像,你們有什么問題需要提出?

       。3)學生回答,教師板書要點。

        2.推斷與猜想。

       。1)教師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推斷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例如:太陽有很強的引力、宇宙大爆炸中產生的能量使得天體在慣性的作用下還在不停的運動、天體之間有磁場在不斷的吸引和排斥的過程中使得它們不停地運動。

       。2)學生思考上述問題,發(fā)表各自不同的看法,教師板書要點。

        3.制定方案。

       。1)學生分小組選擇其中一個大多數同學都感興趣的問題制定研究計劃:研究方法,研究步驟,如何分工,如何記錄等。

        (2)小組匯報研究方案。學生可以吸取別人方案的長處,修改完善自己的方案,也可以指出別的小組方案中明顯的問題或漏洞,幫助他人完善研究方案。

        4.考察與研究。

       。1)各學習小組按研究方案開展研究活動搜集相關資料

        (2)教師在各小組巡回參觀,但不發(fā)表評價意見。當學生按研究方案進行實施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教師可提供幫助;當研究方案出現問題,到了不修改無法進行下一步研究時,教師可提供指導。

        5.交流與小結。

       。1)各小組匯報研究的過程以及得出的結論。相同的研究項目,研究結論不同的小組,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過程,表達自己的意見,讓其他小組幫助分析原因,最終確定合理的結論。

        (2)選評“研究計劃最周密、結論最令人信服的學習小組”。

        6.辦專題小報。

        (1)學生小組討論完善專題小報的制作前的設計工作。

       。2)組織學生按照既定計劃制作專題小報。

       。3)根據學生專題小報制作完成情況在課內或課外進行展示、介紹和評比。

         第二課時

        1.談話:通過前面的學習,同學們知道了行星繞太陽轉動都有各自的軌跡,而且轉動的周期也各不相同,你知道行星公轉周期與什么有關嗎?

        2.學生討論后回答。

        3.談話:猜想一下行星與太陽之間的距離是怎樣影響行星公轉周期的,把你的假設寫在實驗記錄上。

        4.以小組為單位設計實驗。

        5.在學生設計實驗匯報并給予評價的基礎上,講解探究行星與太陽之間距離和行星公轉周期有什么關系實驗的有效方法:首先,把細繩穿過塑料管,一頭拴上橡皮塞,一頭拴上砝碼;其次,捏住塑料管,舉過頭頂,讓橡皮塞做勻速圓周運動,橡皮塞旋轉形成的圓代表行星的軌道。注意:使塑料管下的繩長保持不變;第三,分別使轉動的繩長為20厘米、40厘米、60厘米,計算橡皮塞的不同運轉周期。

        教師在組織同學開展此項活動時應注意以下五個方面的事項:

        (1)先組織學生進行假設,例如:離太陽越近的行星,其公轉周期越短。然后進行實驗并做好記錄。

       。2)在此實驗中,保持橡皮塞的勻速運動是操作難點。為此。課文設計了套管裝置,使實驗者能利用重物砝碼來顯示橡皮塞是否勻速運動。在實驗中,教師一定要強調:在橡皮塞轉動過程中,塑料管下端的繩長保持不變時,說明運轉基本達到勻速,這時開始計時和記錄橡皮塞轉動的圈數。

       。3)可在拴橡皮塞一端的繩子上用彩筆或貼紙、橡皮筋分別標出離橡皮塞20厘米、40厘米、60厘米的位置,以便學生控制轉動橡皮塞的力量,使轉動的半徑保持恒定。

       。4)要求學生每次轉10圈,然后用轉動所用時間除以10,要至少重復3次實驗,取平均值,為其公轉周期。

        (5)注意小組內學生的分工合作。可通過小組討論或指派的方法,確定轉橡皮塞、計時、記錄、監(jiān)督的人選,保障實驗的順利進行。本活動適合在操場上散開進行。

        6.學生分組實驗,并把實驗記錄和實驗結論寫下來,從而驗證假設。

        7.學生匯報實驗結果,教師進行小結。

        8.談話:在這個實驗中,你還發(fā)現哪些值得研究的問題?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精選)科學教案07-29

      (經典)科學教案07-24

      科學教案(經典)07-25

      [經典]科學教案09-25

      科學教案07-20

      科學教案(精選)07-31

      科學教案(經典)07-26

      科學教案[經典]08-27

      科學教案【經典】07-20

      (精選)科學教案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