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錦集5篇】
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么優(yōu)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大班教案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大班教案 篇1
教材分析:“袋鼠媽媽”一直是幼兒很喜歡的一個動物形象。孩子們都知道,袋鼠媽媽的大口袋里藏著可愛的袋鼠寶寶。所以,用“袋鼠媽媽”這個形象來貫穿整個故事,激發(fā)了幼兒濃厚的興趣。在這個故事里,情節(jié)有趣、畫面生動,請幼兒通過課件中的文字和圖片匹配認讀“媽媽”、“娃娃”。讓文字和圖片、故事內容結合起來,使幼兒在理解的基礎上認識了生字。同時也讓幼兒在這個活動中體驗到了自身的快樂。
活動目標:
1、通過閱讀畫面,理解故事內容,并大膽地講述袋鼠的大口袋。
2、通過開展給動物匹配漢字的游戲,初步認讀漢字:媽媽和娃娃,喜歡閱讀圖書,引起幼兒對閱讀漢字的興趣。
3、體會父母勞動的辛苦,知道體貼父母并幫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
活動重點:激發(fā)幼兒對爸爸媽媽的熱愛之情。
活動難點:通過課件中的文字和圖片匹配認讀“媽媽”、“娃娃”。
活動準備:
1、配套課件,音樂《小袋鼠》
2、袋鼠頭飾和有口袋的圍裙一個。
教學過程
一、教師打扮成袋鼠媽媽,情景導入。
1、師:小朋友看看我是誰?(袋鼠媽媽)
誰愿意做我的袋鼠娃娃呢?我有這么多的袋鼠娃娃真開心,我們一起唱歌吧。ㄒ魳菲,師生邊唱歌邊表演《小袋鼠》)
2、師:袋鼠娃娃,你知道媽媽身上有一個什么嗎?(大口袋)袋鼠媽媽的大口袋里可以裝些什么呢?我們一起來看一本書,名字叫《大口袋》。
二、看課件閱讀并理解故事。
1、幼兒自由閱讀畫面。
師:這本書總共有幾頁?看看這本書里有什么?猜猜看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看到的畫面依次講述)
教師扮演成“袋鼠媽媽”這一深受幼兒喜歡的動物形象,并請幼兒來扮演“袋鼠寶寶”來一起進行游戲,調動了課堂氣氛,把幼兒推動到了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去了。
用猜測大口袋里可以裝些什么東西來引出活動,激發(fā)了幼兒學習的興趣。
請幼兒自己來看書、并根據自己的想象和理解進行講述,激發(fā)了幼兒的發(fā)散性思維,調動了他們閱讀的積極性。
教學過程
2、看動畫課件理解故事。
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到底怎么回事。ㄍ暾蕾p動畫課件一遍)
提問:a、袋鼠媽媽的大口袋里裝了什么?袋鼠媽媽買了哪些東西?
b、袋鼠媽媽的口袋裝不下了,怎么辦呢?袋鼠娃娃看到袋鼠媽媽拿不下東西了是怎樣做的?又是怎樣說的呢? (引導幼兒笑嘻嘻地對媽媽說:別急,我們也有大口袋。)
3、 他們是怎么回家的?一個跟著一個像什么?(學一學)
4、教師帶領幼兒重點學習認讀漢字:媽媽、娃娃。
師:在看故事動畫的時候你還發(fā)現了什么?老師害怕小朋友把袋鼠媽媽和袋鼠娃娃搞錯了,就給它們做了個標記,你有沒有發(fā)現?哪個是娃娃,哪個是媽媽呢?(通過課件中的文字和圖片匹配認讀“媽媽”、“娃娃”!皨寢尅焙汀巴尥蕖边@幾個字中什么地方是一樣的?(它們都有一個“女”字旁。)
5、 (繼續(xù)看課件中的圖文匹配)
師:小朋友看這是誰?誰是媽媽?誰是娃娃?(分別有貓媽媽,貓娃娃、雞媽媽,雞娃娃、鴨媽媽,鴨娃娃的圖片和文字,集體認讀練習。)
師:我們一起來看看故事里還有沒有這些字,如果你發(fā)現了就跟著一起說一說!(教師和幼兒共同閱讀,找出“媽媽”、“娃娃”)
三、討論總結活動。
1、袋鼠媽媽拿不下東西,娃娃是怎么做的?(幼兒自由講述)
平時,在家里,媽媽爸爸做事的時候,你是怎么做的?你怎么幫助他們的?
四、游戲活動
。ń處熢谧约荷砩腺N上字卡“媽媽”,幼兒貼“娃娃”)
師:袋鼠娃娃,跟媽媽一起來開火車吧。ㄩ_火車音樂起,教師帶領幼兒在教師里走一圈,開到室外結束活動)
設計意圖
教師為幼兒準備了課件,請幼兒來觀看課件,用感官來深入了解這個故事。
結合課件,教師展開提問。層層遞進的提問既激發(fā)了幼兒的興趣,同時也鞏固了幼兒對這個故事的'理解。
在提問之后、學生字之前設計了“學袋鼠娃娃一個跟著一個回家”這一環(huán)節(jié),增添了課堂的趣味性,為接下來的學習生字打下了基礎。
觀察生詞之間的相同,加深了幼兒的印象。
把新學的生詞用圖片結合起來,符合幼兒園小朋友的年齡特點。鞏固了知識。
把幼兒從袋鼠媽媽引到平時爸爸媽媽對自己的照顧,護理幼兒大膽回憶、大膽講述,激發(fā)了幼兒對爸爸媽媽的熱愛之情。
在愉快的游戲中結束本次活動。讓幼兒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
大班教案 篇2
一、教學內容
園本課程《奇妙的蛋殼》
二、教學目標:
1、探索力作用于蛋殼凹面、凸面出現的不同現象。
2、初步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較大力的現象,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作用。
3、培養(yǎng)幼兒主動探索的興趣,體驗解決問題、發(fā)現答案的愉悅感。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初步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較大力的現象,有主動探索的興趣。
四、活動準備:
1、每位幼兒半個雞蛋殼3——4只,鉛筆一支,粗吸管一根(長短相同),透明膠帶一卷,積木若干,長方行卡紙一張。
2、多媒體課件、一半的蛋殼若干、小盤子一個、注有顏色的水的針筒、有三個橋洞的拱橋一座。
3、已經認識拱形,觀察過各種現代橋梁的建造方法。
五、教學活動過程:
設計意圖
提供材料與教學過程
預設幼兒活動內容
引發(fā)懸念
發(fā)現問題
主動探索
通過故事,引發(fā)懸念,激發(fā)幼兒的興趣;運用設疑操作法,引導幼兒在疑問中進行自主的科學探索活動,培養(yǎng)幼兒的主動探索興趣。
一、設疑激趣,
幼兒操作感知
1、播放多媒體課件,講述故事《小雞出殼》,吸引幼兒的注意力。
2、根據故事,開放式提問:
師:①到底是誰啄破了蛋殼?(討論)
②我們的意見不一樣,我們來自己動手嘗試一下,幫它們來解決這個難題。
3、啟發(fā)幼兒用鉛筆模擬小雞的嘴巴,“啄”蛋殼,得出:“雞妹妹用尖嘴巴啄破蛋殼”的結論。
4、引導幼兒探索相同的力分別作用于蛋殼的凹面、凸面而出現的不同現象。
1、在故事中觀察、發(fā)現問題的基礎上,帶著疑問:“到底是誰啄破了蛋殼”,進行討論。
2、動手實踐操作;把鉛筆看成是小雞的嘴巴,通過鉛筆模擬的'方式了解:相同的力分別作用凹、凸面而出現不同現象。
演示解惑
擴展視野
開拓思維
1、通過故事引出問題,讓幼兒帶著疑問,去動手操作,探索問題的所在,培養(yǎng)幼兒的求知欲與探索的興趣,使幼兒的視野得到擴展。
二、演示解惑,初知原理
1、場景設置:
將雞蛋的操作材料放在桌上,引出問題:小小蛋殼真奇妙,這么放不容易破,這么放就容易破呢?這里面有什么奧秘嗎?(幼兒討論)
2、教師演示操作,發(fā)現“力的發(fā)散”現象。
、偌とぃ
根據幼兒好奇的特征,用針筒進行實驗!翱纯,這個針筒流下來的顏色往哪里去了?我們把這些水比作鉛筆下去的力,看看,水在“蛋殼”上怎么樣了?”
過渡語:現在老師就來讓小朋友走到蛋殼里面去,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秘密?
3、播放多媒體,展示:薄殼結構原理“看看,這個蛋殼是拱形的,當力落到蛋殼上就想水一樣散開了,所以薄薄的蛋殼是不容易破的!
用這寫語句為下一步的進行奠定基礎。
1、教師用動手操作的方式一起尋找找到問題,來探究。
2、運用針筒進行再次實驗,激發(fā)幼兒的好奇心。
3、運用多媒體進行討論問題,讓幼兒大膽地表述自己的想法,使幼兒的思維得到開拓。
思維重組
遷移經驗
相互交流
1、培養(yǎng)幼兒從一個物體中能聯想到其他物體,并能從已有的經驗中進行搜索,擴散思維。
2、讓幼兒大膽地表述自己的經驗,激發(fā)幼兒對生活周圍事物的感興趣與求知欲。
三、引導遷移,運用經驗
1、展示圖片,介紹生活中的拱橋隧道、天安門城樓上的城門、蒙古包等物體,
2、開拓思維
過渡語:我們來找找,有哪些地方是和剛才蛋殼一樣的,都是拱形的?今天老師就帶來了許多科學家叔叔、阿姨制造的建筑物,和蛋殼一樣都是拱形的,你們想不想去看看他們的偉大作品?(想)好,今天老師就帶來了他們的照片,看看會是什么呢?
、儆^察判斷:讓幼兒從圖片之中找出它們的內在關系,并從生活經驗中去尋找,在哪里看到過,以及討論他們作用。
打開幼兒的視野,運用恰當的引語,讓幼兒更加放松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把彈殼的奧秘展現在生活中,學以制用。
1、能根據圖片遷移經驗,打開幼兒的思維,并體驗工人的辛苦。
2、根據圖片能找出相同之處,并把事物聯系起來,使“力的分散”現象回歸到生活之中去。
變通思維
探索發(fā)現
交流探究
1、通過幼兒的實際操作,提高幼兒的求知欲,并對幼兒的的興趣進行培養(yǎng)。
2、探索問題中,與教師同實驗、同發(fā)現、同操作中找尋答案。讓科學回歸到生活之中,讓幼兒發(fā)掘自然中的奇妙世界;將自然——科學——生活之間的微妙關系簡單、明了。從而使幼兒對周圍的環(huán)境能感興趣。并主動去觀察它。
四、激勵探索,變通思維
1、創(chuàng)設場景:展示一座模擬橋,讓幼兒嘗試建造一座橋。
2、動手展示,探索發(fā)現
。1)動手建造一座橋,并嘗試能放幾塊積木
。2)對幼兒的放的積木進行記錄,并和同伴進行交流。
(3)談論:為什么有這樣的結果?
2、表達表述,體驗成果喜悅。
、倌芨鶕约航ㄔ熳髌,用自己喜歡的表述方式進行表達自己的發(fā)現和作品。
、谧層變褐v述在建造過程中,你是怎么想的?
、蹫槭裁磿羞@樣的結果呢?怎樣才是最牢固的呢?(討論)
3、交流研究,達到共識。
討論“怎樣使比較平的拱橋變得既方便有牢固呢?”幼兒討論后,教師進行總結,并讓教師展示一座有三個橋洞的拱橋,并讓幼兒數一數能壓多少積木。讓幼兒達到共識。
1、根據提問進探索,幼兒能大膽地建造自己的作品,和發(fā)現現題。
3、能大膽地表達自己的實驗的結果和實驗過程中看到的現象。
4、公布結果,培養(yǎng)幼兒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并體驗解決問題、發(fā)現問題的愉悅感。
讓余興未盡的孩子自己那操作物件到科學發(fā)現室去探索。
五、活動延伸
今天我發(fā)現了拱形的秘密,有的小朋友還想去試試,操作一下的,可以到旁邊的位置上在去操作,別的小朋友可以一起合作,再試試,你還能發(fā)現什么問題。
1、會挖掘和發(fā)現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并嘗試著去探索問題;合理利用生活中的資源去探究現象,因為只有有了主動探索的欲望才能有活動的動機。
大班教案 篇3
目標
1、嘗試用紙將制作紙杯,了解廢紙變成紙杯的制作過程。
2、學習用拍打、裱糊等方法只做紙漿制品。
準備
1、帶領幼兒收集廢報紙等,并撕碎,做紙漿。
2、模具:盤子若干。
3、紙漿成品若干。
過程
1、提出問題,引發(fā)幼兒的制作興趣。
教師簡單小結制作紙漿的過程,并出示紙漿制品,情幼兒觀察兩者的`特點:指將又爛又軟,紙漿制品很堅硬。軟軟的紙漿怎么變成硬邦邦的紙筒呢?
2、制作紙漿杯。
1)教師請幼兒自己利用紙漿及模具嘗試裱糊,教師注意觀察幼兒的操作。
2)請幼兒介紹自己做紙杯的方法,并引導幼兒裱糊的基本方法:先將以銷團職將拍打成片狀,然后在一片片裱糊在模具上,從上往下,再轉著出主意連接緊,邊緣用食指推平。
3)幼兒繼續(xù)裱糊并修整,教師引導幼兒從整體觀察自己的制品,用增補、拍打等方法是制品憑證、均勻。
3、分校、交流作品經驗。
鼓勵幼兒將制品展覽,并一一檢查制作情況,請幼兒及時修補。然后將制品放在室外晾干。
大班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培養(yǎng)幼兒對自然的濃厚興趣并喜歡探索自然奧秘。
2、進一步加深對常綠樹和落葉樹的認識,能通過樹葉的不同區(qū)分常綠樹和落葉樹。
3、培養(yǎng)幼兒細致的觀察、比較、判斷能力。
[活動準備]
課件 常綠樹和落葉樹的樹干各一棵、樹葉若干 《小樹葉》磁帶
[活動過程]
一、音樂游戲《小樹葉》
1、師:“天氣好冷啊,北風老頭鼓起腮幫子使勁一吹,小樹葉會怎么樣?小數葉都離開了媽媽,飄呀飄,飄呀飄……”師幼隨音樂一起自由游戲. “小樹葉,你要飄到哪里啊?”“小樹葉轉了圈,飄到了滑梯上、蹦蹦床上、草地上……”大風吹來了,小樹葉是怎么飄的?風漸漸小了,小樹葉又怎么飄了?風停了,小樹葉怎么樣了?
2、組織幼兒入座。師:“小樹葉飄呀飄,有點累了,它們都輕輕地飄到了小凳子上!
3、師幼談話:“小樹葉為什么要離開媽媽?”
二、認識落葉樹
1、引導孩子回憶對落葉樹的認識!扒锾,天氣漸漸變冷了,小樹葉會怎么樣?會慢慢變黃,冬天一到,小樹葉會怎么樣?紛紛離開了媽媽。樹媽媽變成什么樣子了?一直是這樣嗎?什么時候不是?會變成什么樣?”
2、教師小結:“冬天過去,天氣會漸漸變得暖和起來,春天來了,樹媽媽就會長出新的葉子來。像這樣春天樹葉發(fā)芽,秋天樹葉變黃,冬天樹葉全部落光的樹,我們給它起了一個名字,你猜一猜叫什么?叫它——落葉樹。”
3、引導幼兒回憶自己見過的落葉樹。“想一想,你見過的落葉樹叫什么名字?”(柳樹、楊樹、梧桐樹、法桐、石榴樹、柿子樹、合歡、蓮子樹、玉蘭、槐樹、銀杏樹、櫻花樹……)
三、認識常綠樹
1、師:“小朋友見過這么多的落葉樹,是不是所有的樹都是落葉樹呢?你知道什么樹不是?(冬青、松樹、柏樹……)”
2、教師小結:“對!除了落葉樹之外,還有一種樹一年四季都有綠葉,它在落葉的同時長新葉子。人們也給它起了一個名字,你知道嗎?對!叫——常綠樹!
四、區(qū)分常綠樹和落葉樹的樹葉的不同
1、引導孩子觀察樹葉的不同。師:“在寒冷的冬天,為什么落葉樹的樹葉全部落下來,常綠樹的樹葉不全落下來呢?它們的樹葉一樣嗎?落葉樹的葉子是什么樣子的?常綠樹的葉子是什么樣子的?老師收集了這兩種樹的葉子,我們來仔細的看一看、摸一摸它們有什么不一樣?”(常綠樹的葉子是硬硬的、光滑的'、厚厚的、有水分;表面有蠟質。落葉樹的葉子是軟軟的、粗糙的、薄薄的、沒有水分)。
2、教師小結:無論我們在馬路邊看到哪些樹,即使我們不知道它的名字,但我們可以根據它的樹葉的樣子來判斷它是常綠樹還是落葉樹。請小朋友讓你的樹葉寶寶躺在小桌子上睡一小覺。
3、出示魔術盒(各種葉子),引導孩子判斷它是什么樹上的葉子,是常綠樹還是落葉樹。
師:“老師這里還有很多小樹葉,請小朋友看一看這片樹葉像什么?它是什么樹上的葉子?是常綠樹還是落葉樹?”也請個別孩子來取葉子,魔術盒,告訴我,這片樹葉是什么?魔術盒怎么不說話不告訴我?小朋友誰來告訴我?
大班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嘗試寄信,了解寄信的過程。
2、能夠根據已有的加法口算經驗,計算出郵資。
3、培養(yǎng)幼兒樂意在眾人面前大膽發(fā)言的習慣,學說普通話。
4、能學會用輪流的方式談話,體會與同伴交流、討論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幼兒自制郵票,面值分別為1元、2元、4元、6元、8元、10元若干。
2、中國地圖一張。動物圖片大熊貓、麋鹿、馬、駱駝、金絲猴、藏羚羊等。
3、郵編、郵資表格一張。
4、信封人手一個。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我們的幼兒園為什么打扮的很漂亮?
2、對新年快到了,我們邀請動物們一起來參加我們的新年舞會吧!
3、請了誰?他們的家鄉(xiāng)在哪里?(出示中國地圖)
。1)謎語:四腿長長脖子彎,背上馱著兩座山,吃飽水和草,幾天不餓口不干,馱著重擔走沙漠,不怕烈日和風寒!橊
(2)中國的國寶是誰?
。3)謎語:身披一件金絲絨,美麗聰明蹦跳跳。手是腳腳是手,爬山攀樹稱英豪——金絲猴
。4)出示圖片藏羚羊,他是誰?他的家鄉(xiāng)在哪里?請孩子把藏羚羊放到他的家鄉(xiāng)。
。5)哪個動物的家鄉(xiāng)在內蒙古的?
。6)鹿馬驢牛它不像,人稱它四不像。他是誰?(麋鹿)麋鹿的家鄉(xiāng)在哪里?
4、這些動物住在全國各地。有的動物離我們遠,有的離我們近。
價值分析:通過邀請動物來參加新年舞會,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
二、了解信的特點
1、提問:我們要把邀請卡寄到動物的家怎么寄呢?
2、出示郵編、郵資表格
。1)郵編:不同的地方郵編是不同的,但它們都有6位數字。
。2)郵資:為什么有的地方郵資高有的地方郵資底?
3、原來寄信要有信的內容,有郵票,有郵編,還要有信封。
4、出示信封,了解信封
。1)信封上有些什么?
。2)左上角的'方格內寫上收件人的郵政編碼。右上角貼郵票。信封的中間寫收件人的地址和姓名。在信封的右下角寫寄信人和寄信人的郵編
價值分析:通過師生互動了解信的基本常識。
三、寄信
1、出示駱駝圖片,教師示范寄信
如果我要給駱駝寄邀請卡,把邀請卡放入信封內,看看駱駝的家鄉(xiāng)在哪里,寫上駱駝的家鄉(xiāng)的郵編,收件人地址里貼上“新疆”把駱駝圖片貼在收件人里。下面寫上我的姓名,和我的郵編。貼上郵票。
2、集體操作
重點指導貼郵票,郵票的面值和張數可以不同,但郵資總價必須相同。
3、交流驗證:寄給誰的信,郵編對嗎,地址對嗎,郵資對不對。重點驗證郵資,算一算郵資的總價是否準確。
4、互相檢查。和朋友交換檢查。
5、小朋友的本領真大,既細心有會動腦,真是聰明的孩子。
6、現在我們一起去給動物們寄信吧!將信投入郵箱。
價值分析:嘗試寄信獲得寄信的基本經驗,提高口算的能力。
四、延伸活動
在區(qū)角活動中投放寄信的材料,復習鞏固寄信。
活動反思
信件對現在的孩子來說是比較陌生的。當今社會,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和通訊工具的逐漸發(fā)達,人們已經習慣用手機、電腦等高科技產品代替?zhèn)鹘y(tǒng)的信件模式!皩懶拧睂τ诔扇藖碚f,也是很少接觸的,更何況對幼兒來說。因此,在本次活動前,我我仔細的考慮了應該怎么樣把“寫信”的概念傳遞給幼兒。
我首先引導幼兒用語言來表達了自己想對別人說的話。我告訴幼兒,寫信就是把自己心中最想說的話用文字的形式告訴他人。孩子們馬上說:“我們不會寫字啊!”我說:“那有什么好辦法來解決嗎?”他們嗎,馬上反應過來,可以“畫信”!于是我引導幼兒用畫信的方式記錄自己的語言。由于幼兒對畫信的方式還是有點一知半解,因此,我先給他們做了個示范,畫了封信。他們很興奮地說:“我們也想來試試!”于是,我自然的引出了幼兒自主繪畫的環(huán)節(jié)。
本次活動中,幼兒能夠積極主動的配合我的教學,都愿意來說說自己想畫的信得內容。他們的繪畫效果也不錯,非常有想象力。
在活動的最后,雖然先畫好的幼兒在等待的時候有點鬧,但是經過我的制止后,都愿意安靜的等待沒有畫好的幼兒。在所有幼兒都完成自己的“畫信”任務后,我們進行了欣賞幼兒作品的環(huán)節(jié)。孩子們都能大膽主動的介紹自己畫的內容。雖然呈現的畫面與他們畫之前所說的內容有點不同,但是都很漂亮。他們有的畫了邀請好朋友去動物園的信;有的畫了表達自己對爸爸媽媽的愛的信;有的畫了想給爺爺奶奶捶背的信,畫面內容生動有趣。
本次的美術活動有點超時。下次要特別注意美術活動的時間控制。
【大班教案】相關文章:
大班語言大班教案03-26
大班的教案01-10
大班教案[精選]09-27
大班教案01-02
大班教案01-02
大班教案01-02
大班教案02-04
大班教案02-04
大班教案02-04
(精選)大班教案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