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活動教案(精華)
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lǐng)和行動方案。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學活動教案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學活動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萌發(fā)愛護環(huán)境、保護地球媽媽的情感。
2、了解關(guān)于地球的簡單知識,知道地球是人類的家園。
3、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chǎn)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激發(fā)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重點
了解有關(guān)地球的簡單知識,萌發(fā)護環(huán)境、保護地球媽媽的情感
活動準備
經(jīng)驗準備:搜集有關(guān)地球的資料
物質(zhì)準備:地球儀,錄像帶
活動過程
一、猜謎語引出課題
不用發(fā)動日夜轉(zhuǎn),春夏秋冬按時換,一日行程八萬里,滿載人類千千萬。
二、地球長什么樣
1.觀察地球儀。
2.觀看錄像。
小結(jié):地球是圓圓的,在不停地轉(zhuǎn)動,自轉(zhuǎn)的同時還繞著太陽轉(zhuǎn),因為地球很大,所以感覺不到它的轉(zhuǎn)動。四季的交替,晝夜的出現(xiàn)就是轉(zhuǎn)動的結(jié)果。
三、地球上住著誰
1.看錄像,提問:企鵝、北極熊、熊貓、鯨魚生長在地球的什么地方?地球上除了動物還生長著什么?
2.讓小朋友在地球儀上找出中國和其他所知國家的地理位圖置,知道全世界的人都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
四、地球媽媽生病了
結(jié)合幼兒美術(shù)作品講故事:有的人把地球媽媽的頭發(fā)剪掉了;有的人把地球媽媽的.衣服弄臟了,扯破了;地球媽媽的身體發(fā)燒了。讓幼兒理解樹木的砍伐,水的污染,空氣污染和臭氧層的破壞是地球媽媽生病的主要原因。
五、爭做地球的小醫(yī)生
自由討論:怎樣保護地球媽媽?人們?yōu)榱吮Wo地球,規(guī)定每年的4月22日為地球日,讓全世界的人們一起行動來保護我們的地球。
活動延伸
把地球儀放在科學角,讓幼兒在自由活動時觀察、互相交流。
科學活動教案 篇2
設(shè)計意圖:
幼兒有著天生的好奇心,他們對周圍世界充滿著無限的好奇,他們有著極強的渴望認識周圍世界和學習科學的需要。因此,及時并適當?shù)膶τ變哼M行科學啟蒙,激發(fā)他們探索科學的興趣,引導他們積累科學經(jīng)驗,指導其學會一定的科學方法,將使幼兒的科學素質(zhì)得到早期培養(yǎng),有意于幼兒整體素質(zhì)的提高。本次活動,通過“如何使紙船不被打濕”的實驗,讓幼兒們初步了解油畫棒的'排水性,在操作中讓幼兒體驗樂趣。
活動目標:
1、樂于參與“使紙船不被打濕”的探索活動,體驗操作的樂趣。
2、初步了解蠟(油畫棒)不吸水的特性小班科學活動《神奇的紙船》小班科學活動《神奇的紙船》。
材料準備:
五大盆水、油畫棒每組一盒、毛巾、紙制作的紙船若干。
經(jīng)驗準備:
一、幼兒自由玩紙船、激發(fā)幼兒已有經(jīng)驗。
小朋友們,紙船可以在哪里玩?玩久了紙船會怎么樣?
二、教師出示紙船設(shè)疑,引發(fā)幼兒思考。
1、教師出示紙船:“老師這里有兩艘紙船,我們看看,哪一艘濕得比較快。
2.教師引導觀察紙船使用的紙不一樣,幼兒大膽猜想結(jié)果
三、師幼共同實驗,了解油畫棒的排水性。
1.老師示范對比實驗,使幼兒明白蠟是不吸水的。
提問:為什么涂了油畫棒的紙船沒打濕,沒涂油畫棒的紙船打濕了呢?
讓我們來做個實驗: 將水滴在涂了油畫棒和沒有涂油畫棒的紙上進行對比:沒有涂油畫棒的紙吸水快,涂油畫棒的紙吸水慢。
2.教師小結(jié):現(xiàn)在我們知道了油畫棒是不吸水的,所以把油畫棒涂在船上,就好像給紙船穿上了一件雨衣,可以保護小紙船,船就不會被水打濕了。
三、幼兒動手制作小蠟船。
1、老師這里還有一些沒涂蠟的小紙船,想請你們幫幫忙,用蠟筆給它們涂上漂亮的雨衣,讓它們都變成不會被水打濕的小船。
2、小朋友用油畫棒給小船涂臘。
四、自由在水中玩蠟船,活動結(jié)束。
活動延伸:鼓勵孩子想出更多保護小紙船的不被水打濕的方法。
科學活動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在裝水活動中,感知水的特征。
2、通過操作,知道物體的沉浮現(xiàn)象。
3、樂意參加玩水活動,積極進行探索。
4、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動準備:
、苯o瓶子裝水:塑料瓶若干,幾種裝水的工具如:漏勺、勺子、碗、漏斗
、参矬w沉。号枳永镅b好水,各種物品如:塑料瓶、積木、泡沫、石頭、硬幣、積塑、各種水果等
指導要點:
、苯ㄗh將該區(qū)游戲放在接近盥洗室的地方,方便孩子倒取水。
、矞蕚鋷着杷,讓孩子用提供的裝水工具試一試給塑料瓶裝水,看看怎樣可以把瓶子裝滿水。
、程峁┎煌牟牧,如:塑料瓶、積木、泡沫、石頭、硬幣、積塑、各種水果等,幼兒觀察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tài),積累初步的'經(jīng)驗。
活動過程:
一、介紹區(qū)域中提供的各種材料
二、提出探索的要求
、狈殖蓛山M進行探索。(裝水、沉。┖⒆觽冏灾鬟x擇,探索操作完可自由交換。
、惭b水要求:把瓶子裝滿水。
、吵粮∫螅嚎纯催@些東西放在水里會怎樣?
三、觀察指導孩子的操作探索 根據(jù)幼兒的操作情況進一步提出要求。
、毖b水活動:直接用瓶子裝水可以嗎?這些工具可以幫助你把瓶子裝滿水嗎?怎樣可以很快裝滿水?
、渤粮』顒樱合炔乱徊履男⿻料氯ィ磕男⿻∑饋?(分一下類)然后實踐一下,再分類。
四、交流操作探索的發(fā)現(xiàn)
討論: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你用什么方法裝水的?哪些東西從沉下去?哪些東西浮在上面?
活動反思:
⒈孩子們對操作本身很感興趣,能夠?qū)W⒌剡M行探索,對每一種材料都有興趣,過程中也能動腦筋想各種辦法,老師觀察指導時的提示語能夠促使孩子有目的地操作和探索。
⒉用幾種工具搭配裝水,小班孩子還不太能主動發(fā)現(xiàn),他們往往都選擇單一的一種工具進行,需要老師的引導和提示。
、吵粮』顒又,由于提供的材料較多,又沒有記錄,所以孩子們對自己的操作發(fā)現(xiàn)很容易就忘記,建議可以設(shè)計一張簡單的記錄表,嘗試用貼圖片的方式進行記錄。
科學活動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了解磁鐵的一些基本特性,產(chǎn)生繼續(xù)探索的欲望。
2、愿意記錄實驗結(jié)果并與同伴交流。
3、初步了解磁鐵的廣泛作用。
活動準備:
1、幼兒(幼兒食品)自己認為能被磁鐵吸住的各種物品
2、磁鐵記錄板、紙、筆
3、教師準備的能被磁鐵吸住的物品:如剪刀、鐵夾、鐵釘、回形針、圖釘?shù)取?/p>
活動過程:
一、導入。
通過一些有趣的演示(如紙娃娃在玻璃上跳舞)引起幼兒進一步探索的'欲望。
二、介紹自己準備的材料。
師:剛才,我們在玩磁鐵的時候發(fā)現(xiàn)磁鐵能使紙娃娃在玻璃上自由地跳舞,真是神奇,磁鐵的本領(lǐng)可真大呀!小朋友們都找來了許多認為可以被磁鐵吸住的東西,請介紹一下好嗎?
幼兒逐個介紹。
三、做實驗并記錄實驗結(jié)果。
這些東西真的能被磁鐵吸住嗎?等一會兒你們來試試。老師這里也準備了一些東西,你們試過自己準備的東西后,也可以試試老師準備的東西,別忘了把你做的每個實驗記錄下來。
幼兒操作,教師關(guān)注他們的表現(xiàn)表達,如請幼兒說說發(fā)現(xiàn)了什么,是怎樣記錄的,有的孩子畫“o”表示物體能被磁鐵吸住,畫“x”表示不能被磁鐵吸住。
四、交流實驗結(jié)果。
師:你們發(fā)現(xiàn)什么東西能被磁鐵吸?并展示幼兒介紹自己的實驗結(jié)果,老師把能被磁鐵吸住的東西擺在桌子上,并告訴幼兒,這些東西都是金屬物品。
五、情境表演。
讓幼兒運用磁鐵的作用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如:幫“奶奶”找掉在地上的針;幫“媽媽(媽媽食品)”取瓶中的圖釘;玩“釣魚”游戲等,進一步了解磁鐵的基本特性。
延伸活動:
在生活中尋找磁鐵的朋友,進一步了解磁鐵的廣泛作用。
師:做了那么多的實驗,我們發(fā)現(xiàn)易拉罐、圖釘、鎖、剪刀、回形針等都是磁鐵的朋友,都能被磁鐵吸住。你們知道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什么東西也是磁鐵的朋友呢?那些東西里用到了磁鐵?磁鐵在這些東西中是做什么用呢?
幼兒回答。
教師總結(jié)談話。
科學活動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和幼兒討論蟲蟲的分類方法,培養(yǎng)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
2、能用不同的圖形標志,來表示蟲蟲分類的方法。
3、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各類蟲蟲的模型及圖片。
活動過程:
一、出示圖片讓幼兒說出他們的名稱。
二、提出問題:你能用什么方法給這些蟲蟲分類,讓同一類的在一起?幼兒討論后回答。
請幼兒分組說出分類的理由和方法。
崔童: 按好的蟲蟲和壞的蟲蟲分。
范進祥:好蟲蟲叫益蟲,壞蟲蟲叫害蟲,應該是按照益蟲和害蟲分類。(崔童同意,其他幾個小朋友也同意這個分法。)
于江茗:我想按照白天活動和晚上活動的蟲蟲分,蚊子、蛾子是晚上的,蝴蝶、蜜蜂、蜻蜓是白天的。
郝琰澤:有長的大的和長的小的蟲蟲,可以按大小來分。
孔嘉源:按照嘴的不一樣來分,有的用嘴吃東西,有的用吸管樣的針來吃東西。
張一佳:按照有翅膀和沒有翅膀的來分。
劉嘉露:可以按會飛的和不回飛的分。
郅媛: 按有退的和無腿的蟲蟲來分。
范進祥:有水里的蟲蟲,是蜻蜓的幼蟲叫水泵子,可以按水里的和陸地上的蟲蟲來分。
三、教師總結(jié)出好的分類方法。
幼兒動手操作:按自己的方法給蟲蟲分類。并用圖來表示分類的方法。
活動反思:
這是蟲蟲聯(lián)歡會中給蟲蟲分類的一次綜合活動。在活動中,孩子們分類的方法多種多樣,因為老師沒有事先給與明確的方法和答案,幼兒思維沒有受到限制,所以他們的思路開闊,想出了很多的分類方法,幾乎每個幼兒都有自己的分類方法:有的按會飛的,不會飛的;發(fā)聲和不發(fā)聲的;有腿的,沒有腿的;大的,小的;益蟲,害蟲;昆蟲、非昆蟲;白天活動的,晚上活動的由此可見,沒有局限的問題答案,更能培養(yǎng)孩子的思維能力。
分類的方法有了,接下來就是看幼兒的實際應用情況,在操作的環(huán)節(jié),幼兒都能按照自己的方法給蟲蟲進行分類,大部分幼兒都采用了畫認識的蟲蟲時的方法,將一張紙對折分成兩塊,按折痕畫上中線,一邊表示一種。但是在表示分類結(jié)果時,一部分幼兒說不會畫,這時,我看到江茗在兩塊紙上分別畫了一個太陽,一個月亮。我問他是什么意思,他說:我是按白天和晚上活動的'蟲蟲分的。太陽表示白天活動的蟲蟲,月亮表示晚上活動的蟲蟲。劉嘉璐是按會飛的和不回飛的蟲蟲分類,她在表示會飛的蟲蟲時畫了個翅膀,表示不會飛的蟲蟲時畫了個翅膀后又畫了個,這種方法引起了大家的一致贊同:既好看又好畫。由此,引出了很多的表示圖,如:按有腿的和無腿的分,有腿就畫上腿,無腿畫上Ⅹ;會跳的不會跳的;有翅膀無翅膀的操作、分類,設(shè)計表示圖活動,為我們的制作蟲蟲書《我給蟲蟲分類》作好了準備。
科學活動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在玩玩、看看、說說、動動中,知道身體的很多部位是會動的,對自己的身體感興趣。
2、愿意和大家說說自己的體驗和感受。
3、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5、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激發(fā)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愿望。
活動準備:
1、一盤磁帶(迪斯科音樂)
2、各種玩具:皮球、雞毛、氣球、圈各4個
活動過程:
一、幼兒自由玩各種玩具,初步感受身體會動。
1、師:今天,顧老師準備了很多好玩的東西,看看有些什么?你們想不想去玩一玩呀?
2、好,每個小朋友選一樣你喜歡的玩具去玩吧。ㄓ變和,師鼓勵幼兒在玩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一物多玩”)
3、提問:誰來說說,你玩了什么?是怎么玩的?(幼兒示范、說,師引出如手動起來了等)
二、探索身體更多會動的部位
1、師:剛才,我們小朋友玩的'時候發(fā)現(xiàn)手、腳、嘴巴會動起來,那想想,我們身體還有哪些部位也能動起來呢?(幼兒想一下)
2、好,聽著音樂一起來動動我們的身體,看看哪些部位也能動起來?(放音樂,幼兒動起來)
3、提問:開心嗎?那誰來說說看,你身體的哪些部位也動起來了?(幼兒說,大家一起跟著做)
三、游戲:動起來。感受身體動了的快樂
1、小結(jié):原來我們的身體有很多部位都能夠動起來的。
2、下面,我們再聽著音樂,把身體的各個部位都動起來吧!(師帶幼兒一起做)
3、每人去找一位客人老師,讓她們的身體也動起來吧。ǜ叱保Y(jié)束活動)
科學活動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 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不同的工具運的水量是不同的,探索哪個工具運的水最多,發(fā)現(xiàn)海綿的吸水性。
2. 樂于表達自己的發(fā)現(xiàn),能在運水過程中,體驗科學探索的快樂。
材料準備
透明的杯子(上面貼有一段一段的即時貼),海綿,吸管,網(wǎng)狀小盆,小勺子,水,大盆子
指導要點
1.了解不同工具的用法。
2.在實驗中發(fā)現(xiàn)海綿的吸水性與其他工具不同。
實施步驟
1.提醒幼兒在游戲前將袖子卷起,注意不要弄濕袖子。
2.介紹每種工具的用法以及玩法
3.每個幼兒拿一種材料將大盆子里的水用海綿、吸管等工具運到透明的杯子中。
3.規(guī)定運送的次數(shù),每個幼兒用一種工具一起運5次水,放在一起比一比誰運的水最多。若5次看不出運水的多少,那再進行新的一輪,再運5次水。
4.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海綿的`吸水性,知道與其他工具不同。
5.將透明杯子里的水倒入大盆子中,與邊上的幼兒交換工具,再進行一次游戲。
6.樂于表達自己的發(fā)現(xiàn),與同伴一起分享自己的成果。
反思分析
玩水是孩子們都很喜歡的游戲項目,在活動中,孩子們都玩得很開心,這個區(qū)域也很受孩子們的歡迎。但是由于小班的孩子自制能力較差,我讓孩子們數(shù)好5次然后比一比,但是有很少的孩子遵守游戲規(guī)則的,大部分孩子都只顧自己玩水,沒有去發(fā)現(xiàn)運水過程中不同工具運水量的不同,但是有些孩子還是能夠發(fā)現(xiàn)海綿的吸水性。
科學活動教案 篇8
活動設(shè)計背景
是 “觀察自己的手”,從而問學生有關(guān)指紋的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觀察比較得出結(jié)論—交流成果,最后讓學生初步知道人們利用指紋的特點在高科技領(lǐng)域的運用。從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表述能力、思維的概括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及想象能力;多方面發(fā)展兒童多元化智能的同時也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情感和創(chuàng)新精神。在引入時,我出示學生自己畫的指紋畫,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將指紋的作用展示給學生,讓他們感受到指紋的奇妙。在生活中,學生觀察過自己的指紋,但這種觀察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因而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初步了解指紋。
活動目標
1、培養(yǎng)幼兒探索自身的`興趣。
2、培養(yǎng)幼兒細致的觀看才能。初步認識指紋的形狀和性質(zhì)。
3、指引幼兒知道每個人的指紋是各不相同,初步了解指紋在生活中的應用。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chǎn)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仔細觀察能力
難點:學生了解、熟悉指紋的形狀
活動準備
1、 紅色印泥若干盒:白紙,抹布若干。
2、放大鏡每人一個。
活動過程
一、導入:給幼兒講一個關(guān)于用指紋破案的故事,引起幼兒觀看指紋的興趣。
二、展開
(一)印指紋
讓幼兒用手指蘸印泥將指紋印在紙上,請幼兒說說自己的發(fā)現(xiàn)。
。ǘ┯^看指紋
1。指引幼兒用放大鏡觀看自己的指紋和紙上的指紋印,說說自己的指紋是什么樣的,它像什么。
2。指引幼兒互相觀看指紋印,說說每個人的指紋有什么不同。
三、懂得指紋的作用
1。出示老師們的兩種較為典型的指紋印,指引幼兒觀看它們的差別,找一找自己指紋的特點。
告訴幼兒;每個人的指紋是各不相同的,而且指紋永遠不會變,因此可以用來辨認人。
2。演示用蘸有印泥的手指一一觸摸玻璃杯、筆、電話等物,請幼兒說說有什么發(fā)現(xiàn)。當我們的手指和物體接觸時,將會留下指紋。
這一點對哪方面有幫忙?(警察叔叔能夠應用罪犯留下的指紋作為證據(jù)抓住罪犯。)
教學反思
通過學習讓學生初步理解并知道自己的手指的指紋,也讓學生初步知道,雖然我們都有指紋,但因為遺傳原因,他們各有不同,也讓學生初步知道自己手指的指紋有三種,(箕形指紋,弓線指紋,和斗形指紋)也讓學生初步了解我們每個人的指紋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讓學生知道每個人的指紋是不一樣的,警察就是利用這點講罪犯抓住的,醫(yī)生也是通過指紋檢查出很多疾病的等 。
科學活動教案 篇9
課題生成:
本學期班上設(shè)立了“七色花”專欄,要求每位幼兒帶張照片,比比誰得的花多。左右?guī)砹艘粡垕雰簳r候的照片,張浩第一眼看到了,驚奇的喊:“你們看,這是誰呀?”孩子們都圍了過來,喳喳的,議論不停,這個說:“是個小娃娃。”那個說:“是個小弟弟,左右聽到別人的議論非常得意,笑瞇瞇地說:“這是我!”孩子驚訝不已。他們大都知道自己是由小娃娃長大的,但對周圍人與物的變化卻缺乏了解,對自然界的變化規(guī)律更是一知半解。因此我設(shè)計了“一切都在變”這節(jié)課。
活動目標:
讓幼兒在活動中發(fā)現(xiàn)自然界的基本規(guī)律:一切都在變。
活動準備:
掛歷紙、皺紋紙、金魚缸、杯子、冰、涼水、溫開水、糖、勺子,吹氣的球、高錳酸鉀、橡皮泥,抹布、酒精燈、試管夾、試管、吸管、蠟燭、火柴、范畫、相片、洗潔精、打氣筒、吸管。
活動過程:
1、出示照片引起興趣。
(1)出示幼兒小時候的照片。
老師這兒有許多小朋友小時候的`照片,小朋友想不想看?看的時候要告訴其他小朋友,小朋友有什么變化?(這是誰呀!他的頭發(fā)變長了,他的個子長高了,眼睛變大了。)
(2)出示老師小時候的照片,請小朋友猜一猜,這張照片上的人是誰?小朋友為什么沒有猜出來。(因為老師長大了,成大人了;因為不一樣了,有變化了。)
2、人的生長過程出示圖片。
講述人的生長過程:開始是從媽媽肚里剛生下來的小嬰兒,然后長成了我們小朋友這么大,再長就成了老師這么大了,最后變成了老爺爺、老奶奶,小朋友學一學老爺爺、老奶奶是怎么走路的。
3、幼兒自由做試驗、觀察物體的變化。
老師今天準備了很多東西,請小朋友自己去試驗一下,看看還有什么東西發(fā)生了變化。
試驗一:冰變成水(快看,冰慢慢變成水了,淌眼淚了)。
試驗二:蠟燭燃燒(蠟燭有火的地方變軟了,越來越短了)。
試驗三:玩橡皮泥(老師:你看我把橡皮泥捏成小豬了,你看我把它捏成了小熊貓了)。兒童網(wǎng)站
試驗四:水的試驗。
(1)紫黑色的高錳酸鉀放進水里,慢慢變成紅的“云”了。然后水全變紅了。
(2)紙放到水里變濕了。
(3)試管里的水放在酒精燈上燒,變成氣了。
(4)把糖放在溫開水里(快來喝,這是糖開水)。
(5)把洗潔精放進水里,可以吹出泡泡。
試驗五:吹氣球。
有的用嘴吹,有的互相幫忙用打氣筒打(看,我的氣球越變越大了)。
4、啟發(fā)式總結(jié)談話。
(1)你剛才做了什么試驗?都有什么東西發(fā)生了變化。
(我看到冰變成水了;我把紙放進水里,硬的紙慢慢變濕了軟,軟的紙一提就變短了;我把蠟燭點著了,慢慢地我看到蠟燭變短了;我玩橡皮泥時,橡皮泥可以一會兒變成這樣,一會兒變成那樣;我把高錳酸鉀放里水里,水就變紅了;我用試管夾夾住試管,把它放在火上燒,試管里的水燒一會兒就變成水蒸氣了;我把白糖放進水里,白糖就沒有了,水變甜了;我想用吸管吸泡泡,我把洗潔精倒在水杯里,用吸管就能吹出泡泡;我吹氣球了,氣球越吹越大最后就炸了。)
(2)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會發(fā)生變化?
衣服,變舊了;頭發(fā),變長了;小樹,長高了;蠶寶寶,變成蛾子;我種的大蒜,長葉子了;我家門口的小河,變清了;雞蛋,放在鍋里三分鐘煮就熟了。
(3)小結(jié):我們周圍所有的東西都有變,世界上的一切都在變。
5、幼兒作畫:《一切都在變》。
延伸活動:
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發(fā)現(xiàn)周圍事物的變化。
課題評析:
一、效果分析
活動剛開始時孩子們紛紛拿著自己的照片,向別人講述自己小時候的事,同時也在看別人小時候的照片,非常驚奇。接著老師出示自己小時候的照片,孩子們更是驚奇不已,注意力被緊緊的吸引住了。此時,教師講述人的生長過程,讓孩子明白了人的變化,上孩子自己在玩中去發(fā)現(xiàn)其他事物的變化,激發(fā)孩子的探索欲及時幫助孩子總結(jié)“世界上的一切都在變”。最后,讓孩子把自己現(xiàn)的變化物體畫出來,加深對“一切都在變”的理解。
二、專家點評
此活動運用了發(fā)現(xiàn)法,讓孩子在玩中發(fā)現(xiàn)問題,充分體現(xiàn)了幼兒向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完成了教學目標。
三、反思與討論
你時常關(guān)注你身邊發(fā)生的事和兒童的活動嗎?持之以恒去觀好的課題自然生成了。
科學活動教案 篇10
活動目標:
1、進一步了解螞蟻的特征與生活習性。
2、對螞蟻有探究的興趣,能大膽說出自己的'發(fā)現(xiàn)或疑問。
活動重點:
了解螞蟻的特征與生活習性。
活動難點:
能大膽說出自己的發(fā)現(xiàn)。
活動準備:
幼兒用書《螞蟻的一家》
活動過程:
1、回憶經(jīng)驗:
閱讀圖書:
2、幼兒閱讀《螞蟻一家》,教師巡回指導,解答幼兒疑問。
3、交流討論:
(1)、各組交流捉螞蟻時發(fā)生的趣事。
。2)、幼兒以繪畫記錄的方法提出關(guān)于螞蟻的問題。
。3)、分類:教師出示標記卡,提示幼兒可根據(jù)記錄卡按螞蟻的食物、特征等方面進行歸類。
(4)、討論:針對幼兒提出的個別問題,鼓勵幼兒各抒己見,回答問題。
。5)、結(jié)合圖片內(nèi)容進行歸納小結(jié)。
4、設(shè)疑:“螞蟻的力氣究竟有多大?”我們可以在活動后再繼續(xù)尋找資料。
【科學活動教案】相關(guān)文章:
(精選)科學活動教案07-27
科學活動教案(精選)07-24
(經(jīng)典)科學活動教案07-24
【經(jīng)典】科學活動教案07-23
科學活動教案[精選]07-22
科學活動教案07-20
科學活動教案【精選】07-30
【精選】科學活動教案07-27
科學活動教案[經(jīng)典]07-26
科學活動教案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