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在线免费观看,久久精品合集精品视频,每日更新在线观看AV_手机,这里是精品中文字幕

<mark id="47rz2"><center id="47rz2"><dd id="47rz2"></dd></center></mark>

    <legend id="47rz2"><u id="47rz2"><blockquote id="47rz2"></blockquote></u></legend>

      當前位置:好文網(wǎng)>實用文>教案>科學教案

      科學教案

      時間:2023-07-26 08:24:16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學教案[通用8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科學教案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科學教案[通用8篇]

      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比較陀螺旋轉時,知道陀螺面上的圖案會發(fā)生變化。

        2.探索發(fā)現(xiàn)陀螺旋轉時陀螺面上點、線會“變”成圈圈。

        3.體驗陀螺旋轉的樂趣,感知陀螺變化的奇妙。

        【活動重點】

        活動重點:探索發(fā)現(xiàn)陀螺旋轉時陀螺面上簡單的點、線的變化。

        活動難點:探索“同心圓”及“從圓心出發(fā),畫三條向圓外的線”的變化。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玩過陀螺,知道陀螺旋轉時,上面圖案會發(fā)生變化。

        物質準備:在圓心打好孔的圓形陀螺面,“同心圓”陀螺面,用樂高積木做出的陀螺。

        【活動過程】

        導入部分

        幼兒進行組裝樂高陀螺,并自由玩陀螺。

        指導語:之前我們用樂高積木的齒輪、軸,組裝成一個有趣的陀螺,你們還記得應該選用哪種規(guī)格的齒輪?齒輪應該放在什么位置?開始玩陀螺吧。

        引導幼兒觀察陀螺旋轉時,表面發(fā)生的變化。

        提問:老師為我們齒輪穿上了新衣服(有圖案的圓形面),誰愿意幫我轉動它?在陀螺旋轉時,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它的圖案會產出變化嗎?

        基本部分

        1. 引導幼兒探索陀螺旋轉時,陀螺面上點的變化。

       。1) 幼兒拿出兩張陀螺面,進行按規(guī)則進行畫點。

        指導語:拿出一張陀螺面,在上面畫上一個大大的點;再拿出一張,在上面隨意地畫上多個大大的點。

        (2) 幼兒分別轉動兩張陀螺面,觀察交流紙上面的變化。

        提問:我們仔細觀察,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現(xiàn)象?

        幼兒進行小組交流,分享發(fā)現(xiàn)的喜悅。

       。4)師生共同分享發(fā)現(xiàn)的現(xiàn)象,鼓勵幼兒進行總結。

        引導語:誰愿意和我們一起分享一下,你的發(fā)現(xiàn)。一個點時,你看到了什么?隨意畫多個點時,你又看到了什么?

        2. 幼兒拿出“同心圓”紙片,進一步探索。

        (1)幼兒沿著“同心圓”紙片上的圓線,畫一圈點。

        指導語:沿著上面的線,我們畫上一圈點,可以稍微近一點,也可以稍微遠一點。

       。2)請幼兒大膽地猜測結果,并進行實驗。

        提問:畫了一圈點,你覺得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在進行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測吧。

       。3)師生共同交流實驗結果,請幼兒進行總結。

        指導語:在同心圓上,轉動一個點就是一個圓,我們畫的這一圈點,轉動時每個點形成的圓圈就在這個“同心圓”上,所以旋轉起來我們只看到一個圓圈。

        3.引導幼兒探索陀螺旋轉時,陀螺面上線的變化。

       。1)幼兒拿出兩張陀螺面,開始劃線。

        提問:拿出一張陀螺面,在上面畫上一條粗粗的線;再拿出一張,在上面隨意地畫上多個粗粗的線。

       。2)幼兒進行實驗,并分享實驗結果。

        指導語:原來在陀螺面上畫線,旋轉時我們會看到圓圈。

        4. 幼兒拿筆“從圓心出發(fā),畫三條向圓外的線”,進行實驗。

       。1)教師提出關鍵問題,再次激發(fā)幼兒的探索興趣。

        指導語:陀螺面上所有的.線轉動時都會看到圓圈嗎?像這樣的陀螺會怎樣呢?

       。2)幼兒進行實驗,分享實驗結果。

        引導語:你用不同顏色,進行畫豎線,它們的呈現(xiàn)的顏色,會一樣嗎?還是原來的陀螺面的顏色嗎?

        延伸活動

        1.在科學區(qū),多投放白色的陀螺面,引導幼兒進行后續(xù)的觀察。

        引導語:你們可以在科學區(qū)中,在陀螺面畫一些有趣的點、線,也可以畫一些圖案,觀察陀螺在旋轉時,發(fā)生的變化。

        2.引導幼兒尋找生活中哪里還存在這種現(xiàn)象,并思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

      科學教案 篇2

        設計意圖:

        通過一段時間關于“魚”的知識的學習,孩子的興趣有增無減。他們已經了解了魚的外形基本結構,初步了解了魚鰭、魚鱗、尾巴等構造的功能?墒撬麄兊那笾在擴張,他們又對魚的內部結構發(fā)生了興趣,他們都想知道“魚肚子里有什么呢?”“魚寶寶是怎樣的`?”

        一、活動目標:

        1、初步認識魚的構造,知道其基本的功能;

        2、能和家長一起動手剖魚,并能對其感興趣。

        二、活動準備:

        1、幼兒自帶黃魚或鯧魚一條。

        2、剖魚用剪刀人手一把,清水一桶,鹽一袋,電飯煲一只。

        3、一次性手套人手一副。

        4、PPT

        三、活動過程:

        一、激發(fā)興趣。

        你認識這條魚嗎?它叫什么名字呢?

        今天丁老師要帶你們去了解這條魚身上的秘密?

        二、教師出示圖片

        1、你看,這是魚身上的什么呀?魚鱗像什么呀?

        2、逐一播放PPT

        3、那魚里面有什么秘密?我們怎么進去呢?這是什么呀?它的形狀是怎么樣的呢?它有什么用呢?咦!這又是什么呀?魚鰾像什么?有什么用呢?最后一件寶貝是什么呀,知道嗎?它里面一粒一粒的是什么呢?

        三、教師示范剖魚

        1、介紹工具(砧板、剪刀、一次性手套)

        2、先把魚躺在砧板上睡好,再把魚鱗刮干凈,要從下往上刮,(左手按住魚頭,右手拿剪刀,從尾巴往頭方向刮魚鱗),從魚的肚子里剖開來,然后把魚的內臟、魚仔都取出來,最后把魚洗干凈。

        四、小組活動:幼兒操作剖魚,教師指導。

      科學教案 篇3

        設計意圖:

        《認識蘋果》是小班上學期的一個科學活動,這個活動從生活中最常見的水果之一蘋果著手,為幼兒進行一個豐富多彩的認識蘋果的過程。蘋果是一個非常常見的水果,但由于它的常見,家長往往會忽略讓幼兒認識蘋果,讓幼兒對蘋果有一個深入的了解。怎樣讓幼兒在小小的蘋果中探究發(fā)現(xiàn)科學的秘密?怎樣有效的引導幼兒在觀察蘋果的過程中,激發(fā)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因此我設計了《認識蘋果》這個科學活動,來引導幼兒真正的認識蘋果。

        活動目標:

        1.觀察了解蘋果的特征。

        2.學習運用多種感官感知、認識蘋果。

        3.喜歡吃蘋果,知道多吃蘋果身體好。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活動重點:學習運用多種感官感知、認識蘋果,了解蘋果的特征。

        活動準備:

        1.請幼兒每人帶一個蘋果(紅富士、蛇果、青蘋果、黃蕉)

        2.小叉、盤子等若干。

        活動過程:

        一、觀察蘋果的外形特征。

        1.師:小朋友今天都帶來了什么呀?(蘋果)

        2.師:蘋果真多呀!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蘋果是什么樣子的?小朋友可以用小眼睛看一看,用小手摸一摸,還可以用鼻子聞一聞?把你的發(fā)現(xiàn)跟旁邊的小朋友講一講,看看誰發(fā)現(xiàn)的最多。

        3.師:誰來說說蘋果是什么樣子的?

        幼1:我的蘋果是圓圓的。

        教師追問:這個圓圓的蘋果象什么呀?(皮球、輪子)那我們一起來玩一玩看看蘋果會怎樣?(蘋果會滾動)

        幼2:我的是紅顏色的'。

        教師追問:誰的蘋果也是紅色的舉起來給我們看看。還有跟他們不一樣顏色的蘋果嗎?(引出綠色、黃色)

        幼3:上面還有柄。

        柄長在哪里呢?(凹進去的地方)

        4.教師帶領幼兒一起小結:蘋果看上去是圓圓的,凹進去的地方有個柄,摸上去光光的、滑滑的,有的是紅色的,有的是綠色的還有的是黃色的,聞起來香香的。

        5.師:它們都有好聽的名字呢?(教師介紹蘋果的名稱:青蘋果、蛇果、紅富士、黃蕉等)

        二、觀察了解蘋果的內部特征。

        1.師:我們看到蘋果的外面是什么?(果皮)那你們知道蘋果的里面是什么嗎?(幼兒猜測)

        2.師:現(xiàn)在我來把它削開,看看蘋果的里面到底是什么呢?它是什么顏色的?

        3.師:果肉里面又會藏著什么呢?(皮、籽)怎么才能看到里面是什么呢?(幼兒猜測)現(xiàn)在老師就把它切開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引導幼兒觀察果核)果核能不能吃呀?

        三、品嘗蘋果。

        1.師:你們喜歡吃蘋果嗎?蘋果是什么味道的?

        2.師:今天老師也帶來了蘋果請小朋友嘗一嘗,說說蘋果吃到嘴巴里是什么感覺?(甜甜的,脆脆的……)

        3.小結:蘋果營養(yǎng)豐富,所以我們小朋友要多吃蘋果,這樣身體才會棒棒的。

        活動反思:

        由于小班的年齡特點,他們并不是很能理解老師提出的問題及發(fā)出的指令,經常會出現(xiàn)一個小朋友說什么,其余的小朋友就會說一樣的這種情況。我們先從了解蘋果的外形特征開始了這次的活動。我首先讓孩子們自己運用多種感官去觀察感知蘋果,用眼睛看一看蘋果像什么?是什么形狀的?是什么顏色的?用鼻子聞一聞有什么味道?用手摸一摸蘋果有什么感覺?引導幼兒邊觀察蘋果邊說一說,并講述自己得發(fā)現(xiàn),孩子們觀察得非常仔細。

        在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我提問“發(fā)現(xiàn)了什么不一樣的嗎?”大多數(shù)小朋友會重復同樣的回答。所以,如何有效的引導幼兒進行思考并回答問題,這一點還值得我去深入的探究。活動過程中,我應該多引導幼兒進行回答,而不是幫幼兒將答案說出來,這樣既沒辦法突破活動的重難點,也沒辦法提高幼兒的思考、表達能力。孩子們在本次活動中不但了解了有關蘋果的內部特征和外部特征,同時也掌握了運用不同感官去感知事物的方法,學會用探索的方法去發(fā)現(xiàn)事物的特征。

        蘋果是孩子們喜歡的水果,能在愉快地游戲中和孩子們共同探索出其中的科學秘密,收獲甚豐。對于小班的幼兒來說,掌握科學知識是其次的,對活動感興趣、有探索的精神、探究的欲望、敢于展現(xiàn)自己是我們開展活動的目標。

      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觀察化學小魔術,激發(fā)探索興趣和積極嘗試的欲望。

        2、了解淀粉遇到碘酒會變成藍色的現(xiàn)象,初步了解生活中哪些常見的食物含有淀粉。

        3、通過科學實驗自主探索,并記錄下來。

        【活動準備】

        1、米湯、土豆、小面粉、饅頭、南瓜、芋頭、藕等含淀粉的物質若干,蘿卜、白菜、萵苣、水果等不含有淀粉的物質若干、小噴壺一個、碘酒、棉簽。

        2、課前用米湯畫好幾幅畫。

        3、記錄表格。

        4、PPT,投影儀。

        【活動過程】

        一、導入。

        提問:小朋友們,你們看過變魔術嗎?你們喜歡魔術嗎?為什么?

        師:今天老師也要給小朋友們變個小魔術:

        教師扮演魔術師,首先出示課前用米湯畫好的畫,然后把碘酒溶液噴在畫面上,觀察發(fā)生的現(xiàn)象。

        二、知識點講解。

        1、討論:為什么原本什么也沒有的白紙在噴上藥水后會出現(xiàn)圖案呢?

        2、師講解:

        (1)其實老師已經在課前在這張白紙上畫好圖案了,只是老師畫畫用的不是小朋友平時用的畫筆而是米湯。所以當噴上碘酒時原來看不出來的畫面就顯現(xiàn)出來了。

        師在投影儀下師范向米湯中滴入碘酒。

        (2)用課件出示有淀粉和碘酒的圖片,講解小實驗的科學原理。

        師:我們用米湯畫畫,米湯里含有淀粉,小噴壺里裝的'藥水是稀釋的碘酒溶液,淀粉遇到碘酒溶液后就會發(fā)生反應,變成藍色。

        三、幼兒操作。

        1、教師引導,激發(fā)幼兒探索興趣。

        師出示實現(xiàn)準備好的各種食材。

        師:小朋友們,在生活中我們經常食用的很多食物都是含有淀粉的。小朋友們,你們能不能幫助老師想出一個好辦法,從這些食物中把含有淀粉的食物挑出來。

        師首先引導幼兒動腦筋思考,自由討論。

        師:剛才的魔術告訴我們:當?shù)矸塾龅降庠鼐蜁兂伤{色,所以我們只要把碘酒涂抹(滴灑)在食物上,如果食物中含有淀粉,那么當食物中的淀粉與碘酒中的碘元素相遇就會變成藍色。

        師通過投影儀示范測試兩種食材。

        2、師向幼兒提出操作要求:

        每位幼兒從所提供的食材中選取5種自己喜歡的食材進行測試,并把測試結果記錄在表格中。

        3、總結測試結果。

        (1)師請幼兒說一說,自己測試了哪些食材,其中哪些是含有淀粉成分的,哪些是不含淀粉成分的。

        (2)師利用PPT總結幼兒測試結果。

        四、結束:

        師:小朋友們,今天我們測試的這些食材只是生活中常見食材的一小部分。生活中我們還會經常很多其他的食物,它們中有含淀粉的也有不含淀粉的,請小朋友們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利用這個辦法測試一下吧。

      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熱愛和關心小動物,喜歡探索大自然的奧秘。

        2、了解動物眼睛的特點和作用。

        3、能用自己的語言說出自己的發(fā)現(xiàn)。

        活動準備

        幼兒課本、網(wǎng)絡圖片或圖片(課堂所需的動物眼睛圖片)。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我們眼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每個人都有一雙眼睛,請問小朋友們動物有沒有眼睛呢?

        教師舉一兩種動物為例,請幼兒說說它們的眼睛長在哪里。

        二、開拓視野。

        1、自主觀察。

        請幼兒兩兩一組閱讀課本P14—15頁,看一看、說一說動物的眼睛。

        2、有意觀察。

        教師利用課件,帶領幼兒一起觀察動物的眼睛。

        鳥類的眼睛比人類的要多一層眼皮,它覆蓋在眼睛上,能保持眼睛濕潤,阻擋灰塵。

        蒼蠅頭上有一對大大的復眼,里面還有許多用來接受光線的單眼。

        魚類的眼睛是合不上的,它們連睡覺都是睜著眼睛的。

        老鷹的眼神很銳利,在同樣的距離下,它的視力是人類的8倍。

        貓在夜里視力很好,它的眼睛像鏡子一樣會反射光線。(像貓這樣的動物在晚上視力很好的還有:貓頭鷹)

        變色龍的眼睛很善于變化(變方向),左右眼可以不保持一致。

        師:你覺得哪種動物的眼睛最厲害,為什么?

        3、比較分析。

        師:動物的眼睛和人的眼睛有什么不一樣?(教師引導幼兒舉例來說明:例如魚的眼睛睡覺也是睜著的,人睡覺時眼睛是閉著的)

        三、畫眼睛。

        請幼兒根據(jù)活動里面所提到的動物的眼睛,畫一對眼睛出來,看看誰的眼睛畫得最有神。

        分享作品,請幼兒說一說自己畫的動物眼睛,并說說它的`眼睛的特點。

        活動應變

        教師尋找的網(wǎng)絡圖片或視頻要突出眼睛部位,讓幼兒能有重點地進行觀察。

        區(qū)角活動

        語言區(qū):將幼兒用書里面的動物打印出來放在語言區(qū),請幼兒認一認這些動物,并說說它們眼睛的特點。

        活動延伸

        教師帶領幼兒觀察幼兒園養(yǎng)殖區(qū)里小動物的眼睛,并說說它們有什么特點。

        環(huán)境創(chuàng)設

        主題墻展示區(qū):貼動物眼睛的圖片,讓幼兒去觀察。

        家園同步

        家長在帶幼兒參觀動物園的時候,可以刻意讓幼兒觀察一下動物的眼睛,說說其特點。

        隨機教育

        相關鏈接

        和幼兒一起觀看《動物世界》。了解動物眼睛的作用和特點。

        附錄:眼睛最多的動物

        工蟻600只小眼,蟻后是800—900只,而公蟻1200只,家蠅4000只小眼,蠹蛾有1100只,鳳蝶17000只,蜻蛉24,000只,蜻蜓竟有200,000—280,000個小眼,算是最多的。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了解身高、體重的含義,嘗試用多種方法比較身高、體重。

        2、大膽的與同伴分享交流自己的比較方法。

        3、培養(yǎng)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chuàng)造并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4、通過實驗培養(yǎng)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重難點:

        嘗試用多種方法比較身高、體重

        教學準備:

        幼兒用書(數(shù)學)白紙、筆人手一份;測量用的木棍、繩子與保健老師聯(lián)系,告知活動的意圖,獲得配合重點與難點

        活動過程及指導策略:

        (一)測量并記錄身高、體重。

        1、交流自己對身高和體重的已有認識。(豐富詞語:身高、體重)帶幼兒至保健室,測量身高、體重,幼兒記錄,教師也記錄。

       。ū=〗處熞来伟创涡蚪o每個幼兒測量,大聲報出幼兒的'身高和體重,請幼兒自己記錄在紙上。)檢查記錄結果,交流記錄方法。

        2、哪個數(shù)字表示身高?哪個數(shù)字表示體重?應該怎么記錄?記錄有錯誤的幼兒再次測量記錄。

       。ㄒ龑в變罕嬲J兩位數(shù)和三位數(shù),并區(qū)分左右進行記錄,知道數(shù)字從左至右寫。)

        (二)小組成員相互比較身高與體重,教師巡回了解信息。

        1、提出要求:比比小組里誰最高,誰最矮,誰最輕,誰最重。

        2、鼓勵幼兒嘗試用各種方法進行比較,教師盡量為幼兒提供所需物品。

       。ㄈ┙涣髡肀容^的方法。

        1、實物比較的方法:逐個站立比較高矮;相互抱抱感覺輕重等。

        2、測量比較的方法:用繩子量身高,看誰的繩子最長等;稱稱體重,比比誰最重。

        3、數(shù)字比較的方法:比較體重的數(shù)字(兩位數(shù)),先從左邊的數(shù)字比,如果一樣,就比比右邊的數(shù)字,哪個大就是哪個重;兩個數(shù)字都不一樣就用減法算一下等。

        教學反思:

        幼兒園科學活動強調的是孩子借助于教師的指導和自身所從事的活動,對身邊的事物進行操作和感知,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孩子在已知的基礎上自主探索未知,在不斷嘗試中取得成功,最終獲得知識。

      科學教案 篇7

        一、活動題目:科學活動——物體間的空隙

        二、活動目標:幼兒通過操作,感知物體的內部是有間隙的;同一容器內的物體與物體間也是有間隙的。培養(yǎng)幼兒科學、有序、合理安排空間的思維方式。

        三、適用對象:大班

        四、活動所需資源

        每組一個托盤,盤內有一個空廣口玻璃瓶、一碗石頭(10塊左右)、2/3碗小石子、l/3碗沙子、1/3碗水(礦泉水瓶也可)、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畫有玻璃瓶輪廓的記錄紙和筆、指偶小兔。

        五、活動過程

        讓幼兒觀察桌上擺放的實驗用品:石頭、小右子、沙子和水、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畫有玻璃瓶輪廓的紙和筆。

        說一說,石頭、小石子、沙子和水有什么不同。

        (1)沙子和水能流動,石頭、小石子的形狀是各種各樣的,摸起來比沙子更扎手,而且石頭比小石子兒大,也比小石子重。

        (2)小石子比沙子大而重,水是無味的,而石頭、小石子和沙子聞起來有泥巴的味道。

        (3)水是透明的,抓不住的,而石頭、小石子和沙子是能用手拿起來的。

        探究的.問題:你能把石頭、小石子兒、沙子和水都裝到一個瓶子里嗎?

        試一試。幼兒用兩種方法把石頭、小石子兒、沙子和水裝到一個瓶子里。

        (1)先裝大石頭,再依次裝小石子兒、沙子和水。

        (2)先裝水,再依次裝沙子、小石子和大石頭。

        記錄實驗過程。

        說一說我的發(fā)現(xiàn)。

        (1)先裝了大石頭,因為大石頭占的地方大,然后又放了些小石子,這樣小石子就把一些空隙給填上了。后來又放了一些沙子,沙子又把石子間的縫隙填上了。最后倒水,水把更小的縫也給填上了。

        (2)先倒水,再裝沙子、小石頭和大石頭,沒有成功。

        六、注意事項

        1.實驗前教師要掌握好材料提供的量,以裝滿瓶口為準,課前應預先操作幾遍。

        2.本實驗先裝大石頭,再裝小石子、沙子和水,這樣裝得較多。

        3.實驗前教師應講明注意事項:拿石頭時要輕拿輕放,舀沙子時應小心,以防散落一地。

        4.提示幼兒應邊做實驗邊記錄。

        5.實驗前應讓幼兒知道,應把物品都裝進瓶子里面,堆高至瓶口以上就算失敗了。

        6.為幼兒多準備幾份相同的材料,以備幼兒再次探索時使用。

      科學教案 篇8

        一、活動題目:

        《小小染衣坊》

        二、活動目標:

        通過制作染料使幼兒了解生活中常見的植物廢棄物經過加工處理是可以再利用的,培養(yǎng)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及觀察能力。

        三、適用對象:

        4―5歲幼兒。

        四、活動所需資源:

        洋蔥皮、咖啡渣、紅茶渣、綠茶渣各若干,鍋、網(wǎng)勺、橡膠手套、敞口盤、明礬水、白色小手絹(幼兒人手一塊)、白色T恤衫(幼兒人手一件)。

        五、活動內容及過程:

        看一看:盤子里是什么東西?是從哪里來?

       。1)是洋蔥和茶葉渣。

       。2)是咖啡渣、茶葉渣和洋蔥皮。

       。3)媽媽把這些東西都扔了。

        做一做:制作染料。

        自由選擇實驗物(咖啡渣、綠茶渣、紅茶渣、洋蔥皮),將其放人鍋中煮沸。

        說一說:我的發(fā)現(xiàn)。

       。1)現(xiàn)在鍋里的水比剛才更深了。

       。2)洋蔥皮水煮成咖啡色。

       。3)紅茶渣煮的水顏色變成了黃綠色。

       。4)水的顏色變黑了。

        試一試:給手絹染色。

        介紹染色材料:除自制的染料外,還需要稀釋過的明礬水。

       。1)我們把鍋里的染料水,過濾出來以后,再染手絹。

        (2)先把手絹放進染料里浸濕,絞干水分后,浸入明礬水中。再從明礬水中撈出手絹絞干水分,泡人染料水中,反復三次。

        說一說:我的發(fā)現(xiàn)。

        (1)我的手絹變紅了。

       。2)我的手絹顏色一次比一次深。

       。3)我的手絹顏色變了一點點。

       。4)我的手絹變成黃顏色了。

        討論分析。

        在染手絹的過程中,哪種材料最容易著色?

       。1)洋蔥皮煮的染料,最容易著色。

       。2)茶葉渣煮的染料,能讓手絹變黃。

       。3)咖啡渣煮的染料,幾乎看不出來。

        六、注意事項:

        1.材料使用時需要煮沸,因此,適合小組進行,以保證活動安全進行。

        2.教師在明礬水的配制時要注意,明礬重量約為織物重量的10%。

        七、拓展性方案線索:

        1.把植物性材料的'收集記錄填在表格里。

        植物性材料 西紅柿 西紅柿 其它

        加工方式

        染色結果

        (幼兒用圖畫表示)

        2.對材料加工方式的創(chuàng)新。

        讓幼兒自己討論還可以通過什么方式獲得染料水,并通過實驗,體會加工方式的可行性,記錄在表格中。

        3.對染色結果進行記錄。

        讓幼兒對可以染色的材料進行顏色記錄,對不能染色的畫“×”表示。

        八、背景資料:

        染料和顏料都是用來著色的物質。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對染料的使用也特別早。我國在三千年前已經學會了從藍靛草、苗草根和紫草里得到藍色、絳紅和赤紫色等染料。從植物中提取的染料,色彩非常優(yōu)雅柔和。在日常生活中,可作染料的東西很多,如茶葉渣、蘋果皮、洋蔥皮等。有時我們?yōu)榱耸谷旧Ч志、牢固,在染制過程中,加入“媒染劑”,如明礬、硫酸亞鐵等。

        活動點評:

        此活動是利用植物染料給白色棉織物著色的活動,這里既要制作染料,又要用制作好的染料染T恤衫和手絹,這是幼兒喜歡參與的一項活動。通過活動幼兒可感知染料可以從廢棄的植物中提取。該活動目標確定恰當,題目有新意,能激發(fā)幼兒主動參與活動的興趣。

        從活動過程看,引題自然。教師從茶葉渣、洋蔥皮等物引出做染料的想法、,并引導幼兒一步步完成制染料的過程。在活動中教師既是副導者,又是參與者,整個活動幼兒與教師共同制作染料和探究顏色的變化,體現(xiàn)了幼兒的主體性。最后請幼兒對其他蔬菜或水果的顏色提取進行實驗和對比。

        對實驗過程的安排提出以下建議:

        1.幼兒制作染料的過程要具體,怎樣用植物渣制出染料的步驟要交代清楚。

        2.將實驗物放人鍋內煮沸及放人明礬水中的過程主要由教師操作,實驗物煮前和煮后的顏色變化可由幼兒做記錄并進行對比。

        3.用制作好的染料給手絹或T恤衫上色,這一活動應該是幼兒最高興參與的活動?杉ぐl(fā)幼兒的想像力,用各種方法染出各種圖案,再把它裝飾一下就是一件好看的工藝品。

        4.“小小染衣坊”題目包含兩個內容,一是染坊的設施,二是染衣坊里染衣服的著色過程,題目可改成“我用自制的染料染手帕”。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經典)科學教案07-24

      科學教案(經典)07-26

      科學教案07-20

      (精選)科學教案07-29

      (經典)科學教案07-28

      科學教案(經典)07-25

      科學教案【經典】07-20

      [精選]科學教案08-04

      科學教案(精選)07-31

      科學教案【精選】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