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科學教案8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tǒng)的知識。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科學教案8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科學教案 篇1
1、《太陽和影子》教案
教學目標:
1.識到影子的方向和長度隨時間變化而變化,認識太陽在天空中的(視)運動模式。
2.道太陽的(視)運動與影子變化的關系。
教學重點與難點:
1.識太陽的視運動規(guī)律。
2.續(xù)一天的觀測和記錄。
教學準備
手電筒、鉛筆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說謎語:
人人有個好朋友,
烏黑身子烏黑頭,
太陽光下伴你走,
一到黑處就分手。(謎底:影子)
2.生猜謎。
3.論:你怎么知道謎底是影子的?關于影子你還知道哪些?
4.生交流對影子的了解。
評析:猜謎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方式。學生從下課到上課有個思維轉換的過程,謎語可使學生迅速集中思維,很快地進入課堂角色中來。同時,這個謎語中還暗含了許多科學知識,如影子是什么顏色,影子是怎樣形成的(影子的產生需要光線等)
二、畫影子
。ㄒ唬┊嬜约旱挠白印
談話:你們畫過影子嗎?有人畫過自己的影子嗎?
討論:你們打算怎樣畫自己的影子?你的影子可能是什么樣的
帶學生到操場上畫自己的影子。
這么多的學生一齊來到操場上畫影子,這是從來沒有過的場面。學生在討論中就已經盼望著畫出自己的影子來看個究竟。影子雖然是極為普通的,但他們就是對這些極為普通的影子沒有太多的關注,更談不上關注自己的影子了。
這一活動中,學生在畫影子的過程中會有很多發(fā)現(xiàn):
1.子與太陽分別在人(物體)的兩側。
2.子的底端是與人(物體)相連的。
3.子是灰黑色的(即使穿著彩色的衣服也一樣)。
4.子比人長(注:早上9點鐘)
在獲得這些發(fā)現(xiàn)的同時,他們學會了合作,懂得:有時候,一個人是很難完成任務的,只有相互合作,才能畫出自己的影子。
過程:
1.發(fā)之前,告訴學生將干什么。
2.給學生每人一支粉筆,和學生一起到操場上畫影子。
3.影子的同時把腳印也要畫出來,并且把名字寫在影子里。
4.住自己站的姿勢。
5.學生觀察此時太陽在哪邊,影子和太陽的方向。現(xiàn)場的觀察更具有說服力,也為下面的研討打下基礎。
6.好之后,領取新任務。
評析:還有什么比畫下自己的影子更吸引孩子們呢。畫影子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是要讓學生留下影子的痕跡,為再一次觀察影子埋下伏筆,便于比較。學生在畫的過程中有了感受,經歷了一次趣味性地動手做的活動,有所發(fā)現(xiàn)。注意:這是他自己的發(fā)現(xiàn)。
。ǘ┊嬈渌矬w的影子
此時,學生還沉浸在畫影子的樂趣之中,再讓學生畫其它物體的影子,讓他們找一找,操場上還有哪些物體有影子,把他們的影子畫出來。如有難畫的,只要求畫出一部分,哪怕是影子最外緣的一條線也行。
學生在畫其它物體影子的同時,他們會:
1.找:哪些物體有影子?認識到,并不是有了物體就有影子,在沒有光線的地方,或是在其它物體影子里的物體就沒有影子。
2.察:這些影子是什么樣的,和物體本身的形狀有沒有什么聯(lián)系。
3.較:這些影子哪個大一些,哪個小一些。
哪個亮一些?(或是哪些部分亮一些)哪個暗一些?(或是哪些部分暗一些)
4.流:你畫的是什么影子?有哪些發(fā)現(xiàn)?哪些比較有意思或是比較特殊?
(三)制作簡易日影儀,畫影子
教師講述示范制作的方法:在卡紙的中間畫一個“”或“”記號,把橡皮泥捏成底盤放在中心,在橡皮泥上插一支塑料小棒,在卡紙上標出“東南西北”四個方位。
教師示范畫影子的方法:按東南西北的方位把日影儀平放好,準確的方位要用指南針測定,在影子末端用“”或“”作出記號,同時記下測定影子的時間。
過程:
1.發(fā)學生材料。
2.生制作簡易日影儀。
3.作記錄桿影。
。ㄕf明:在這一過程中,一定要詳盡地說明操作的方法,因為這是教會學生科學地學習方法,要求擺放日影儀時,一定要用指南針測準方位,確保科學性)
三、猜想影子的變化
組織學生圍坐一圈,老師參與其中。
猜想:過一段時間,影子還會是原來的樣子嗎?
學生最先想到的是影子會動。然而僅僅到這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接著讓學生猜想影子會怎么動?朝哪個方向動?為什么要朝那個方向動?除了方向變化,還有什么變化?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并請他們說說為什么這樣猜測――意在向學生滲透:猜測也應是有根據的。以此培養(yǎng)學生根本已有經驗對未來事物做出較準確預測的能力。
評析:猜測是由問題到實踐的一個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這種猜測,對于科學發(fā)現(xiàn),科學概括往往是非常起作用的。它是“搞科學”道路上的第一步,往往指明著科學探究的方向,為了這個方向而去收集事實,分析整理事實,去驗證它,修正它。學生作出猜想后,無需教師布置任務,相信他們肯定會再次觀察那些在地上的影子。
四、學生再次觀察影子,交流討論
1.師提問:影子真的會像你們所說的'那樣變化嗎?
2.生再次觀察影子。
他們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站在自己的腳印上,影子和原先畫的不一樣了,特別是那些固定的物體的影子,變化很明顯。
3.流討論:
。1)有什么發(fā)現(xiàn)?說明什么?
。2)這些發(fā)現(xiàn)和你剛才猜想的一樣嗎?
(3)再過一段時間,這些影子又會有什么變化?
五、觀測一天中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以及記錄日影儀上的影子。
1.想:到了下午,這些影子又會怎樣呢?是什么原因造成這種變化的?
2.論:怎樣證明你的猜想是對的呢?
3.測記錄:
在觀察記錄之前,讓學生討論需要注意些什么:
日影儀要嚴格按著方位放。
畫圖或記錄時,一定要記下時間。
看太陽時,要隔著一層東西看,防止灼傷眼睛。
。1)記錄一天中整點時刻的日影儀上的影子。
。2)觀察記錄一天中整點時刻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可以采用選參照物觀察畫圖的方式,也可以在一張大紙上剪上一排排的圓,然后側立在面前看太陽,把太陽所在的圓記錄下來,最后拓印在紙上,就是一天中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圖)
教師指導學生要選好觀察的參照物體。
六、分析整理日影儀上的影長記錄以及太陽在天空中的運動觀測記錄
1.理日影儀上的數據
。1)量出桿影的長度
(2)交流發(fā)現(xiàn)
比較桿影,有什么發(fā)現(xiàn)?
。ㄊ裁磿r候最長?什么時候最短?早晨和傍晚的有什么不一樣?)
2.析交流太陽在天空中的運動模式
。1)選擇學生的記錄圖展示,觀察太陽的運動模式。
。2)討論:太陽在天空中是怎樣運動的?(方向、高度)
3.論:太陽高度和影長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
七、模擬太陽在天空中的運動模式以及影子的變化
。ㄕn前學生從家里帶來手電)
教師提問:你能用實驗模擬太陽在天空中的運動以及影子的變化嗎?
學生討論,設計實驗。(可以用手電模擬太陽,控制太陽的運動,觀察手電下物體的影子)
八、 總結
學習了這一課,你有哪些收獲?要求學生回答,老師做適當的點評。
2、播種發(fā)芽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觀察比較鳳仙花種子以及其它植物種子的外形特征及內部結構。鼓勵學生對種子的生長變化進行有根據的預測,激勵學生在課外獨立觀察“種子生長過程”的觀察活動。引導他們科學地進行觀察和實驗,培養(yǎng)和發(fā)展他們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愛好。
2、組織學生在課堂上或課外經歷一些有意義的科學探究活動過程,在活動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與交流能力。
3、組織、指導學生在精心設計的探究活動中,獲得對種子內部結構、播種以及發(fā)芽實驗的初步認識。
【教學準備】:
學生收集各種種子、自帶種植容器、透明塑料杯和適量的土壤。教師準備:
1、提前一周播種。
2、為每組準備一盆初出芽的苗。
3、浸泡過的'鳳仙花、黃豆、玉米和小麥種子。
4、放大鏡、鑷子。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許多植物的種子落到泥土里,到了第二年春天醒來:發(fā)芽、生長、開花、結果。今天,老師也拿了一粒種子,我把它種進土里,同學們想一想,它會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么?
。▽W生回答、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總結)
我們認識植物的一生,最后要用事實、數據來說明植物的一生。最好自己親自種植一株植物,堅持觀察、記錄,最后通過分析研究觀察記錄,用事實數據科學、準確地說明這株植物的一生。同學們有信心嗎?好,我們看看哪些同學堅持的最好,記錄的最完整。誰堅持到最后,誰就是勝利者,也就可能成為未來的科學家。
二、觀察種子
看書24頁或用多媒體課件出示:鳳仙花、黃豆、花生、玉米、大豆、小麥等植物的種子。
1、觀察與描述鳳仙花種子的外形特征。
2、觀察與描述其它種子的外形特征。
3、外形不同的種子都會發(fā)芽并形成新的植物嗎?
。▽W生分組討論并匯報)
4、分組解剖植物的種子,了解種子的內部結構。討論和交流種子在結構上的共同點,并說說鳳仙花種子和哪些種子相似。
。ń處熖峁┙葸^的種子并進行指導,學生匯報時可用實物投影儀展示它的種皮、兩瓣子葉和芽。)
三、播種活動
1、討論和交流“如何播種”:播在那里、怎樣播種、種多深、怎樣澆水等等。
2、教師可根據學生交流情況,進行結構化的板書:
播種地點 播種方法 播種深度 種子方向 澆水方式 ……
。總學生選一種種植方法并做上標記。)
3、教師提供教材中的播種方法,并做好標記。
4、教師要求:對兩種不同播種方法的種子發(fā)芽情況進行課外觀察。(以小組為單位在花盆里播種,在盆上做上本組的標記,放在學校由各組同學輪流管理。每個學生帶種子回家根據自己情況地栽或盆栽)
5、預測種子在一周內所發(fā)生的變化。
6、記錄播種的日期。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能觀察、探究夏季星空及典型星座;能與學生交流、介紹自己在四季星空中觀察到的星座及方法。
2.自主選擇感興趣的星座,并參與探究四季星空的中長期科學探究活動;在活動中愿意合作與交流。
3.知道北斗七星及其他星座在一年四季中的變化規(guī)律;了解四季星空及其星座。
拓展性目標:
繼續(xù)觀察星空,發(fā)現(xiàn)有關星空的更多的秘密。
活動準備:
引導、鼓勵學生觀察夏季星空及星座;并搜集整理自己在四季星空中的典型星座和有關資料。
準備夏季星空的資料,如銀河、夏日大三角的圖片資料或錄像資料等。
活動時間:
一課時
活動過程:
談話導入:夏天來臨,美麗的星空更加燦爛,我們不僅可以觀察到雄偉壯關的銀河,而且還可以看到夏日大三角中牛郎與織女相會的情景。如果準備了有關星空的錄像資料,可先播放錄像,讓學生感知星空的美麗與神奇,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欲。
活動一:
1、讓學生在全班采用頭腦風暴的形式交流課前的觀察和發(fā)現(xiàn),如學生展示介紹北斗七星的“勺柄”指向在春天、夏天的變化。
2、引導學生交流自己所觀察探究的星座和夏季星空發(fā)生了哪些變化,讓學生把自己觀察的方法、觀察的時間、觀察的地點、觀察的感受、搜集到的有關星座的傳說等問題充分地說出來,可以是圖片,可以是文字資料,可以是觀察記錄等。
3、教師要創(chuàng)設一種寬松、自由的環(huán)境,讓每個參與者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觀點。
4、通過教科書上的資料卡及銀河兩張正面、側面的圖片進行展示,或者展示自己、學生搜集到的有關銀河的圖片、文字資料。
5、最后通過星空全圖和相關資料、課件,讓學生充分交流自己所觀察的星座在從春季到夏季所發(fā)生的變化及夏季星空的典型星座。還可以以此為依托交流有關夏季星空、星座的知識,及有關牛郎織女的美麗傳說、其他星座的傳說,從而讓學生對夏季星空及星座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活動二:
1、學生在小組內共同交流、整理自己一年來對星空及相關星座觀察、記錄、搜集到的第一手資料,包括觀察的方法、自己的感覺、發(fā)現(xiàn)等方面的內容。
。1)讓學生展示和交流自己在一年中所觀察的有關北斗七星的問題,畫出北斗七星在秋、冬、春、夏四季中的四幅簡圖。
。2)秋季的仙后座、飛馬座,冬季的獵戶座、大熊座。
(3)春季的巨蟹座、金牛座,夏季的天鵝座、夏日大三角等。
2、引導學生根據觀察、記錄和相關資料,來討論、總結星空變化的規(guī)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整理選定的星座在天空中的四季變化記錄,并給學生留有整理和展示的空間。
3、進行全班形式的大討論與交流,展示學生整理、總結出的星空和星座變化的規(guī)律,引導學生借鑒他人的經驗,不斷完善自己的發(fā)現(xiàn)與認識,以求全班同學認識到星空及星座在一年四季中的變化規(guī)律。
自由活動:
1、組織學生在小組內推測、猜想星空、觀察過的星座及自己感興趣的其他星座在新的一年輪回中還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做出合理的判斷和猜測。
1、引導學生在原來觀察的基礎上提出研究的新問題,并在小組內討論問題的科學性。要求小組同學共同制定出方案并探討方案的可行性。
2、證實總結的規(guī)律是否正確,堅持觀察看能否有更多更有價值的發(fā)現(xiàn)。
評價:
讓小組同學從“堅持長期認真觀察”、“觀察記錄”“發(fā)現(xiàn)問題”等方面對自己和其他同學進行評價,激勵學生繼續(xù)對星空和星座進行中長期的觀察,力爭有新的發(fā)現(xiàn)。
拓展活動:
引導學生繼續(xù)觀察星空及自己感興趣的星座。定期開展一些交流、展示活動,比一比誰能持之以恒地進行觀察,看誰的發(fā)現(xiàn)多,誰發(fā)現(xiàn)了有價值的問題,人人爭當“小天文學家”,使活動真正落到實處。
科學教案 篇3
本節(jié)課內容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水的特點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冰是水的一種存在形式,初步了解冰與水之間的變化關系。在三年級上冊中,學生已經知道冰是由水變化而來的,通過這節(jié)課學習,要讓學生對溫度有一個更深的認識,明白溫度的變化是與熱量有關的,還可以為后續(xù)集中探討水的狀態(tài)變化與熱量的關系奠定基礎。
在教學目標分析里面,根據新課程的要求我分別從科學概念、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這三個目標來看:
在科學概念里面,通過學習讓學生知道當環(huán)境溫度低于0℃,水的溫度下降到0℃時,水開始結冰,從液體狀態(tài)變成了固體狀態(tài),水在結冰過程中,要向周圍放出熱量。
在過程與方法里面,通過觀察、記錄水結冰過程中的溫度及其變化,了解冰的特點,并比較冰和水的相同與不同。第二呢,要培養(yǎng)學生他自主探究的意識和能力。
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我們通過科學實驗,培養(yǎng)學生在實驗觀察活動中保持認真、細致的態(tài)度,感受、體驗物質狀態(tài)的變化,同時激發(fā)學生求真務實的學習態(tài)度。
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是:水結成冰的過程中的溫度變化。教學難點是:理解水為什么能結成冰。
根據這樣一些,我們本節(jié)課倡導的是以問題為中心,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自主探究模式(教法),也就是教師提出一個問題,比如說,我們在上學期已經知道了水的特點,那么能否根據水的特點來推測冰的特點呢?這個時候讓學生為主體,他們進行思考,通過提出問題,讓學生對這個問題進行探究,接著學生與學生交流,學生與教師交流,然后通過實驗觀察來證明,我們的這個猜測是否正確呢?接著我們通過多媒體等這些相互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
本節(jié)課主要采用的是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方式(學法),要求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現(xiàn)象,學會用理論來指導水結冰的知識的學習,同時知道,對同類物質進行比較,這里主要是對冰和水的各自特點的比較,來加深他們對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教學程序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為了講好教學程序,我分四個環(huán)節(jié):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導入新課;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是課堂教學(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是課堂小結;
第四個環(huán)節(jié)是隨堂練習。
在導入新課里,我分三步,第一步知識回顧;第二步,引入視頻;第三步我來設置問題。知識回顧是“你還記得上學期我們學過的水都有哪些特點嗎?”學生對于這個問題都有自己的答案,通過交流我們很快就可以得到水的各種特點,接著我們會看一個水結冰的視頻,通過這樣一個視頻給學生直觀的感覺,水放進冰箱的冷凍室,變成了固態(tài)的冰,是因為溫度下降了。接著我來設置問題,既然水結冰了是因為溫度下降了,那么水下降到什么溫度時,水開始結冰了呢?這個問題的設置,同樣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急切的了解水結冰的溫度。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是課堂教學,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們前面講到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是水結成冰的'過程中的溫度變化以及理解水為什么能結成冰,所以我讓學生從測量水結冰前,結冰時的溫度來學習這節(jié)內容。首先我給每組學生準備了一個裝有碎冰的燒杯,一袋食鹽,一個盛有少量水并插有溫度計的大試管,在這里呢,我對這個實驗裝置進行了改良,本來這個溫度計需要學生手拿的,但考慮到三年級學生好動的特點,我用一個帶孔的橡膠塞把這個溫度計固定住了,這樣的話就可以很穩(wěn)定地將溫度計的玻璃泡固定在試管的水中央。接下來就開始做實驗了,首先我們在這個裝有碎冰的燒杯中插入這根大試管,用溫度計觀測試管中水溫的變化,此時,同學們都很期待試管中的水能變成冰,但結果是讓人失望的,這個時候,我會問學生,溫度計的溫度下降了,但是試管中的水卻沒有結成冰,說明,水的溫度降的還不夠低,誰有辦法讓這溫度變得更低呢?接下來,學生對這個問題展開討論,到底應該怎么做?預設1,學生知道方法,加鹽;預設2,不知道,由我直接告訴學生,我們可以在碎冰中加入食鹽,來加快冰的融化,就可以制造更低的溫度。
學生重新開始實驗,在碎冰中加入較多的食鹽,觀察水開始結冰前以及結冰時的溫度變化,使學生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水結冰時的溫度始終保持在0℃,在這里,使學生糾正這樣一個錯誤認識,我們學生一直認為水結冰時的溫度在0℃以下,和環(huán)境溫度的變化相混淆。
實驗中用到了食鹽來加快冰塊的融化制造更低的溫度,根據新課程當中,要求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育,我們會讓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用于到我們的實際生活當中,比如,我們可以在下雪的馬路上撒點鹽,來加快雪的融化,讓他們感受到科學學習的價值。
第三個環(huán)節(jié),課堂小結。這里我會啟發(fā)學生思考,本節(jié)課我學到了什么,我學到了哪些科學知識,我學到了哪些學習方法,我還有什么地方不懂,以及對教師的教學方法還有怎樣的一種建議,通過學生與學生的交流,教師與學生的交流,讓學生在一個和諧的氛圍當中來學習科學知識。
第四個環(huán)節(jié)是隨堂練習。這里我會出一些與本節(jié)知識相關的習題,通過讓學生在課堂直接完成,使得他們加深對水結冰本節(jié)課的理解。
科學教案 篇4
科學概念
讓孩子經歷調查研究活動,探究生活中、身邊的巖石和礦物。
過程與方法
讓孩子在經歷查閱資料的活動過程中,增加對巖石、礦物用途的進一步了解。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引導孩子初步樹立起保護、利用巖石和礦物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意識。
教學重點:理解巖石和礦物對人類的作用。
教學難點:會整理自己調查研究活動的資料。
教學準備:
以小組或個人為形式,課前開展孩子調查研究生活中的巖石、礦物活動;同時鼓勵孩子們帶著問題從科普讀物等書或網上查閱相關文字資料。教師收集相關采礦、用巖石與礦物制成的物品等圖片資料或實物。
教學過程:
1、課前調查研究活動。
調查人員:
調查地點:
調查結果
生活、學習用品 所用巖石、礦物
2、課堂進行資料整理活動。
3、科學討論會開始。
“猜一猜”活動。
這一單元我們學習了巖石與礦物,請你介紹一塊最感興趣的巖石或礦物,請大家猜猜它的名稱。
說說巖石與礦物在家庭和學習生活中的應用。
介紹巖石與礦物在其它生產領域中的應用。
分類標準 巖石或礦物名稱
冶煉金屬
建筑材料
生活用品
醫(yī)藥
在這一過程中,應該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自由介紹,主動討論,教師的角色應該只是“主持人”的身份。
4、保護我們的巖石與礦物
你知道巖石與礦物是怎么開采出來的嗎?
盡可能讓學生多說說,教師適當也可以出示礦石開采的圖片,幫助學生了解。
礦物開采完后,還有可能再產生出來嗎?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提供一些由于亂開采而帶來生態(tài)破壞的場景圖片或錄像,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
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5、總結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要求:
。保ㄟ^本課教學,使學生知道機器的主要組成部分。
2.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分析常見的機器由哪幾部分構成。
。常茉O計并制作一架簡單的機器。
教學準備:
掛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前幾課教過的幾種機械:杠桿、斜面、輪軸、滑輪。
二、新授
1.分析一種復雜的機械
出示掛圖。
自行車的三個部分:剎車:杠桿。龍頭:輪軸。腳踏:輪軸。
。玻畽C器的四個部分
出示自行車掛圖
工作部分:轉動的車輪。
動力部分:它靠什么力量轉動。
傳動部分:是通過什么把動力部分的能量傳到工作部分的。
操縱部分:是通過什么來操作自行車的.運轉的。
小結:完整機械有四個部分。
選擇自行車的一個組成部分進行研究。
第二課時
。常J識動力機和傳動部分
蒸氣機:通過燃燒煤產生熱蒸氣,再變成動力。
內燃機:燃燒油料產生動力。
皮帶傳動:通過皮帶把相距較遠的兩輪連起來。
鏈條:通過鏈條把相距較遠的兩輪連起來。
齒輪:通過嚙合的齒輪來傳動。
4.鞏固
分析洗衣機、機械表、縫紉機的四個部分。
找出拖拉機的主要組成部分。
三、作業(yè):
1.找出生活中常見機器的組成部分,分析各部分中簡單機械的作用。
2.制作一個機械模型---我的機器。
板書設計:
5.自行車
動力部分
機器傳動部分
工作部分
控制部分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了解常見金屬的種類,了解不同金屬的性質。
2.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方法認識金屬,通過實驗研究不同金屬的性質。
3.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
教學重點: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
教學準備:各種類型的金屬段,實驗用的相關材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講述:在我們生活中的常見材料,除了我們前面認識和研究的紙和布外還有很多,今天我們就再來認識和研究一種材料:金屬。(板書課題)
(二)、猜想假設
(1)、了解身邊的金屬制品。
1、談話:我們周圍許多物體都是金屬制成的,同學們仔細想一想我們周圍有哪些物品是金屬制成的?人們?yōu)槭裁从媒饘僦谱魉鼈儯?/p>
2、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3、匯報本組的討論結果。
4、講述:用金屬制作的物品有廚房用具、高壓電線、獎杯、常用工具等,因為它們比較耐用、可以導電、有光澤、銳利,所以用金屬制作這些東西。用金屬來制作是利用了金屬的一些特性,如堅固耐用、堅硬銳利等,那金屬的性質究竟有哪些呢,我們接下來研究研究。
(三)制訂方案 實施探究 研究金屬的性質。
1、研究金屬的光澤度。
。1)、選擇鐵釘、粗鋁絲、粗銅絲等材料;
。2)、用砂紙摩擦它們表面;
(3)、比一比,摸一摸,說說有什么發(fā)現(xiàn)。(變光亮,有熱度)
。4)、學生分組實驗,匯報。
。5)、總結:摩擦變亮、摩擦生熱。
2、研究金屬的導熱性。
。1)、把鋁勺、塑料棒、木筷放在熱水里,過3分鐘后摸一摸,有什么感覺?(塑料棒有一點熱,木筷沒有感覺,鋁勺很燙)。
。2)、學生分組實驗,匯報。
。3)、總結:鋁勺導熱快。
3、研究金屬的延展性。
。1)裁剪一段5厘米長的粗鋁絲放在鋼板上;
。2)用鐵錘敲打它,把圓形敲成扁形的;
(3)用尺子量一量,有什么變化?(變寬、變長)
。4)、學生分組實驗,匯報。
(5)、總結:金屬在受到外界壓力時,形狀可以發(fā)生變化,具有向外擴散的'延展性。
(四)、展示交流
總結金屬的性質。
。1)、提問:通過以上的實驗活動,我們知道金屬有哪些性質?
。2)、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3)、總結:輕重、硬度、延展性、導熱性。
。4)、講述:金屬的性質還很多,我們在以后的學習探究中會逐步學習到。
(五)、拓展創(chuàng)新:
1、談話:想一想,根據這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結合書本的資料,如果要制作鍋、易拉罐、首飾,你會選擇哪種金屬?為什么?
2、學生分組討論,匯報。
3、教師總結。
4、課后學生搜集有關金屬的的資料閱讀。
科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尋找同種植物的果實、動物的一家、人的一家中的相似和差異,能從中歸納出什么是遺傳和變異現(xiàn)象,并對此有個初步的認識。
2.調查自己家族并觀察身邊植物的遺傳和變異現(xiàn)象,進一步提升對于遺傳和變異的認識。
3.能設計調查記錄表,調查自己家族遺傳和變異現(xiàn)象,并能對搜集的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得出結論。
1.感受到探究生命奧秘的樂趣。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2.樂于和他人交流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
科學知識
1.知道什么是遺傳和變異現(xiàn)象。
2.知道生物的'很多特性是遺傳的,了解遺傳和變異也是生物的特性之一。
【教學重、難點】
重點:初步認識遺傳和變異現(xiàn)象并尋找更多的證據。
難點:找相同或相似點,在從相同中找不同。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同一品種植物的果實(向日葵、大米、黃豆等),寵物一家的圖片或音像資料,遺傳特征調查表。
學生準備: 自己一家人的照片(尺寸較大的全家福,每人1張)。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談話導入:在座各位同學都是農民的孩子,老師也不例外,現(xiàn)在正是播種的季節(jié),知道爸爸媽媽都打算種些什么嗎?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在告訴我們一個什么現(xiàn)象?(種什么就能收獲什么)動物也是這樣,狗媽媽生小狗,豬媽媽生小豬。可同學們聽沒聽說過一句話“一母生九子,連娘一起十個樣”,知道什么意思嗎?在這些已經習以為常的現(xiàn)象中蘊藏著什么神奇的、科學的秘密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從種瓜得瓜說起來研究研究這個問題。
二、活動:尋找相似與差異
1、觀察同一品種植物的種子的異同。
談話:看桌子上老師為你們準備了什么?(黃豆、玉米、葵花籽)這分別是同一品種的植物果實,也是種子,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認真觀察一下。它們有哪些相似和差異之處呢?(科學不是紙上談兵,給學生提供實物是非常必要的,學生除了觀察種子外部的情況,還可以觀察內部的情況。)
討論交流:你觀察的是什么種子,它們有哪些相似和差異的地方呢?
2、觀察動物的親代于子代,子代與子代的異同。
談話:植物的果實有相似和差異的地方,那動物呢?是貓媽媽生小貓,狗媽媽生小狗嗎?而且很還不止生一個孩子,有時候是多個,(老師課件展示寵物貓的一家)那貓媽媽、貓爸爸和孩子之間,孩子與孩子之間有哪些相同和差異的地方呢?
。ㄒ龑W生從兩個方面觀察回答,一是小貓和貓爸爸媽媽的異同,二是小貓之間的異同。)
3、觀察人類親代于子代,子代與子代的異同。
剛才我們討論了動植物,那我們人呢。請同學們拿出你的家庭的合影,說說你這個家庭父母、兄弟姊妹中之間有哪些相似和差異?
。ㄗ詈檬侨腋A耍毕涤H屬基本都在的那種照片。)
討論交流:你發(fā)現(xiàn)你這個家庭的成員有哪些相似和差異?
4、小結:黃豆繁殖后代還是黃豆,貓媽媽生孩子還是貓,這種現(xiàn)象就是遺傳。貓媽媽的幾個孩子之間,孩子與父母之間長相都有差異,這一現(xiàn)象就是變異。
5、播放課件?纯纯茖W家是怎樣解釋的(加深理解,鞏固認識)
科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 蝸牛的特點體現(xiàn)在它的運動、身體構造等多方面。
2、 蝸牛能對外界的刺激產生相應的反應,如觸角伸縮、身體躲進殼內以躲避危險等。
3、 蝸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種物體上爬行,腹足做細波浪狀運動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跡。
過程與方法
1、 經歷和體驗從整體到局部的觀察過程,并學習使用放大鏡做更細致的觀察。
2、 用簡圖畫出蝸牛的外形。
3、 按照教科書介紹的方法飼養(yǎng)蝸牛,做好記錄。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發(fā)展研究小動物的興趣,樹立起認真細致、實事求是地觀察態(tài)度,做到不打擾、不傷害小動物。
【教學重點】
經歷對蝸牛外形、運動、反應等方面的觀察活動。
【教學難點】
學生觀察過程中對蝸牛的態(tài)度及對觀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教學準備】
1、 分組:2-3只蝸牛、放大鏡、樹枝、繩子、玻璃、飼養(yǎng)槽。
2、 與學生相同的但大一號的材料。
【教學過程】
一、課前布置學生捉蝸牛
1、 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蝸牛,捉到蝸牛的地方有什么環(huán)境上的特點。
2、 關注:學生捉蝸牛是否傷害蝸牛和其他動植物。
3、 設計意圖:使學生對蝸牛的生活環(huán)境有一個初略的認識。
二、觀察蝸牛的`身體。
1、 組織討論觀察蝸牛的身體的順序,討論紀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過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 學生觀察、記錄蝸牛的身體。并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3、 關注:學生在觀察過程中的組織紀律性,學生在觀察過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4、 設計意圖:認識蝸牛的身體結構特點。
三、觀察蝸牛的運動和反應。
1、 組織學生討論觀察蝸牛運動的方法和記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過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 學生觀察、記錄蝸牛的運動。并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3、 關注: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是否用到適度刺激的方法觀察蝸牛的反應,學生在觀察過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4、 設計意圖:認識蝸牛運動的特點:靠腹足運動,爬過的地方有粘液,能對刺激做出反應。
。ū蛔ⅲ河^察蝸牛的身體和觀察蝸牛的運動最好結合起來在同一時間段內完成)
四、飼養(yǎng)蝸牛
1、 教師介紹飼養(yǎng)蝸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2、 學生飼養(yǎng)、觀察蝸牛并記錄發(fā)現(xiàn)和產生的新問題。
3、 關注:飼養(yǎng)過程中是否堅持觀察、記錄。
4、 設計意圖:在飼養(yǎng)過程中了解更多有關蝸牛的信息。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經典)科學教案07-24
科學教案(經典)07-26
科學教案07-20
(精選)科學教案07-29
(經典)科學教案07-28
科學教案(經典)07-25
科學教案【經典】07-20
[精選]科學教案08-04
科學教案(精選)07-31
科學教案【精選】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