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在线免费观看,久久精品合集精品视频,每日更新在线观看AV_手机,这里是精品中文字幕

<mark id="47rz2"><center id="47rz2"><dd id="47rz2"></dd></center></mark>

    <legend id="47rz2"><u id="47rz2"><blockquote id="47rz2"></blockquote></u></legend>

      當前位置:好文網(wǎng)>實用文>教案>科學教案

      科學教案

      時間:2024-07-12 03:41:22 教案 我要投稿

      【精華】科學教案錦集10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科學教案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華】科學教案錦集10篇

      科學教案 篇1

        目 標:

        1、能有序地將自己所了解的科學改變了生活的事情講給同學聽。

        2、在交流中培養(yǎng)對科學的`興趣,激發(fā)探究欲望。

        3、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科學情趣。

        重、難點:

        較具體完整地講述科學改變了生活的故事。

        教 法:

        講授法

        時 間:

        過 程:談話導入

        1、 同學們,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不斷的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今天,我們將圍繞“科學改變生活”這個話題,談談身邊的科學給我們帶來的好處。

        2、 以點促面打開思路

        生活中許多方面都可以讓我們體會到科學給人們帶來的好處。

        3、 學生構思,擬定提綱。

        4、 在小組內(nèi)交流發(fā)言。

        5、 小組推薦,全班交流。

        6、 小結:我們了解到科技帶來了哪些方面的變化?

        板書:

        科學改變了生活

        以點促面

        擬定提綱

        全班交流

      科學教案 篇2

        教案示例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自然科學領域的有關知識;

        2、閱讀課文,培養(yǎng)學生篩選信息、勾玄提要的能力;

        3、激發(fā)、培養(yǎng)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篩選信息,勾玄提要

        教學過程

        導入

        自然科學是是基礎科學,科學技術推動著我們社會不斷向前發(fā)展,作為新世紀的學生,我們必須了解自然科學的有關知識,這一單元,我們就將閱讀幾篇自然科學的文章,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應該能夠通過勾玄提要從中篩選出文章的主要信息,做好閱讀筆記,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掌握文章所要傳達的信息,才能逐漸積累我們的科學素養(yǎng),為以后的工作和學習打好基礎。

        第一課時《數(shù)學與文化》

        一、簡介數(shù)學與文化

        簡單介紹數(shù)學與文化的定義。

        數(shù)學:數(shù)學是研究空間形式和數(shù)量關系的科學,是研究模式與秩序的一門學科。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構成了公民所必須具備的一種基本素質(zhì)。

        文化:文化是一個包括人在社會中所習得的知識、信仰、美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任何其它的能力與習慣的整體。

        二、閱讀課文

        學生默讀課文,邊閱讀邊將文章中的重點語段標注出來。

        三、總結文章要點

        師生共同總結:

        1、數(shù)學文化的幾個特點

        2、數(shù)學與社會文化的關系

        3、數(shù)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4、數(shù)學中邏輯思維和感性思維的關系

        四、總結擴展

        快速閱讀《論數(shù)學(節(jié)選)》或《關于數(shù)學和科學的隨想》,結合自己學習數(shù)學的體會,談談對這一學科的認識。

        第二課時《熵:一種新的世界觀》

        一、引入“熵”這一名詞

        熵

        物理學上指熱能除以溫度所得的'商,標志熱量轉化為功的程度。

        科學技術上泛指某些物質(zhì)系統(tǒng)狀態(tài)的一種量度,某些物質(zhì)系統(tǒng)狀態(tài)可能出現(xiàn)的程度。亦被社會科學用以借喻人類社會某些狀態(tài)的程度。

        二、閱讀課文

        三、總結文章要點

        師生共同總結:

        找出作者論述的要點,并作簡要分析。

        四、擴展延伸

        熵在科學技術上泛指某些物質(zhì)系統(tǒng)狀態(tài)的一種量度,某些物質(zhì)系統(tǒng)狀態(tài)可能出現(xiàn)的程度。亦被社會科學用以借喻人類社會某些狀態(tài)的程度。結合課文,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第三課時

        自讀第三、四課,作閱讀筆記,寫出文章的內(nèi)容提要。

        第四課時

        教師選取歷年高考科技文閱讀作為訓練題目,指導學生進行閱讀訓練。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初步通過查閱資料進行專題研究,初步了解和體驗專題研究的基本態(tài)度。

        2、了解人類進化的過程,關注一些和進化有關的有趣問題。

        3、引導學生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fā)展的,培養(yǎng)學生尊重證據(jù)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經(jīng)歷和體驗通過查閱資料進行專題研究的完整過程。

        教學過程

        1、對選擇的主題做出猜想之后,就要引導學生關注事實與證據(jù),這是專題研究的核心環(huán)節(jié)。

        2、計劃與組織。

        在以往和科學探究活動中,學生的計劃與組織能力得到了鍛煉,知道了做好研究準備的基本方法和內(nèi)容。教師可以組織研究相同問題的學生先進行商討,并制訂出研究計劃,然后集體交流和評議,再修改完善研究計劃。教材設計了一個范例,從計劃內(nèi)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對學生制訂研究計劃給予適當?shù)闹笇А?/p>

        3、事實與證據(jù)。

        教師引導學生按照計劃開展專題探究活動,重點指導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尋找證據(jù)。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如果學校圖書資源比較豐富,能夠上網(wǎng)查閱資料,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校資源,認真組織學生利用課堂或課外時間搜集資料;如果學校沒有足夠的查閱資料的條件,而學生家庭具備這些條件的,教師可以向?qū)W生推薦一些書籍或網(wǎng)站,讓他們利用梨外時間查閱資料,搜集證據(jù);如果學校和學生家庭均不具備足夠的查閱資料的.條件,教師課前就要認真準備原始材料,以便在課堂上供學生查閱。

        (2)、教師一寬一要指導學生做好資料卡,為后面的整理和交流提供豐富的材料,同時培養(yǎng)學生認真記錄,注意證據(jù)的科學品質(zhì)。教材中呈現(xiàn)了三個資料卡和一個采訪記錄,分別是探究小組和奇妙小組搜集的資料,就是要引領學生重視填寫資料卡,重視把搜集的資料記錄下來。

       。3)、鼓勵和引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方法攤材料和證據(jù)。

        4、整理與分析。

        學生搜集到的資料往往是雜亂無章的,資料的來源也不盡相同。對這些數(shù)據(jù)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與解讀,是專題研究的重要步驟,也是思維加工的過程。教學時,先組織學生進行小組交流與討論:哪些可以作為證據(jù)驗證我們的猜想;哪些不符合我們的猜想;哪些是相互矛盾的,需要進一步研究。然后,可以開展集體交流,匯報小組形成的結論,對于不能形成統(tǒng)一意見的要組織全體學生討論,集思廣益。接下來,教師可以讓各個研究小組提供對問題的解釋,與大家交流和分享。

        活動延伸

        對于研究問題如果不能形成統(tǒng)一結論,可以將不同的解釋展示出來,讓學生繼續(xù)查找資料,繼續(xù)關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這樣非常有益一于學生對科學本質(zhì)的理解,千萬不要直接肯定或否定,強制學生認同某個解釋。

      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一些昆蟲的名稱,引導幼兒觀察發(fā)現(xiàn)昆蟲的共同外形特征。

        2、理解故事內(nèi)容,根據(jù)昆蟲的關鍵特征,學會辨別昆蟲和非昆蟲,初步形成昆蟲概念。

        活動重點

        根據(jù)昆蟲的關鍵特征,學會辨別昆蟲和非昆蟲。

        活動難點

        引導幼兒觀察發(fā)現(xiàn)昆蟲的共同外形特征,初步形成昆蟲概念

        活動準備

        1、掛圖30號;《小朋友的書·動物世界》;

        2、本活動開展前可與家長配合,利用散步、遠足等活動引導幼兒觀察各種昆蟲,使幼兒積累一些相關經(jīng)驗。

        活動流程

        一、出示掛圖

        通過猜謎語,激發(fā)幼兒探索昆蟲的興趣,了解昆蟲的名稱。

        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們帶來了幾個小昆蟲的謎語,我們一起來猜一猜是什么昆蟲哦。

        1、教師讀謎面,幼兒猜謎,在幼兒猜出謎底時教師依次出示謎底昆蟲對應的掛圖。

        2、蝴蝶、螞蟻、蜻蜓、螳螂、蚊子、螢火蟲、瓢蟲等。

        二、引導幼兒觀察發(fā)現(xiàn)昆蟲的.共同的外形特征

        1、觀察每種昆蟲的外形特征。

        2、引導幼兒用對比的方法,找出這些昆蟲在外形、習性上的共同之處。

        3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昆蟲的身體有頭、胸、腹三部分,有六條腿,頭上有觸角,身上有翅膀等)

        三、聽故事《小螞蟻的生日會》,學會區(qū)分昆蟲和非昆蟲

        1、小螞蟻要過生日了,它邀請了很多好朋友一起慶祝。請說一說小螞蟻請了哪些客人。

        2、說一說小螞蟻請的客人哪些地方和小螞蟻長的一樣?為什么小螞蟻要請蜘蛛與蜈蚣回去?

        3、蠶寶寶為什么能參加小螞蟻的生日會?

        4、歸納昆蟲的關鍵特征。

        四、邀請小客人

        利用《小朋友的書·動物世界》第7—8頁“各種各樣的昆蟲”,對畫面中的昆蟲圖片進行分辨,說出名稱,進一步鞏固對各種昆蟲的認識。

        活動反思

        春天到了,各種各樣的小動物都出來活動了。在公園里,平時在小區(qū)里,小朋友們看到了很多小動物,那么在這里面有哪些是昆蟲?哪些不是昆蟲呢?小朋友們都還不是很清楚。

        昆蟲是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幼兒在生活中有著很深的探索欲望。教師出示掛圖,讓幼兒自由發(fā)表對圖中的動物的了解,幫助幼兒在交流的過程中正確認識昆蟲和非昆蟲;顒釉俅瓮ㄟ^故事《小螞蟻的生日會》歸總幼兒對于昆蟲特征的認識;顒又,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幼兒的認識能力,同時也提升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幼兒的參與性也比較高,能積極地表達自己對于昆蟲的認識,而且在活動中,教師與幼兒的交流以幼兒為主,順應幼兒的發(fā)現(xiàn)與認識。更加的讓活動變的生動。

        那么通過本次的活動,可以幫助幼兒了解昆蟲的特征,了解大自然的秘密。

      科學教案 篇5

        一、林奈與生物分類

        分類學之父---林奈

        分類方式:界、門、綱、目、科、屬 、種。

        二、達爾文與生物進化論

        進化學說改變了神創(chuàng)論。

        小結:

        練習:導航第七頁1-4

        教師指導

        分組討論

        學生講述,教師引導

        教師講解

        教師提出問題

        學生小 結這部分內(nèi)容有些同學可能在CCTV10或DISCOUVER節(jié)目中已有所了解,因此應以共同交流,教師補充為主

        這些知識易于理解,且與生活實際聯(lián)系緊密,因此應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安排學生閱讀相關教材。注意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的閱讀技巧。

        閱讀技巧SQ3R法:

        1、S:瀏 覽,即快讀或略讀一節(jié)課文。

        2、Q:注意這段文字回答了一些什么問題。注意標題或黑體字等所提供的信息,作者往往用這種方法來強調(diào)主要概念或主要詞匯。

        3、R仔細閱讀這節(jié)課文。

        4、背誦有關問題的答案。

        5、R:復習這段課文,找出先前忽 略的'問題。

        提 高 與 發(fā) 展教 學 反 思

        18世紀之前,世界上成等待中上萬的植物沒有統(tǒng)一 的名稱,往往同一種植物有幾個名稱,或幾種植物用同一個名稱,這給研究植物帶來很大困難。瑞典植物學家林奈(1707—1 778)改變了這一混亂狀況。他創(chuàng)立的“雙名制命名法”(簡稱“雙名法”),給每種植物起兩個名稱,一個是屬名,一個是種名,連起來就是這種植物的學名,好像人有了姓和名一樣,這個命名法直到現(xiàn)在仍在使用。從1732年起,林奈留 學荷蘭,獲得了醫(yī)學博士學位。他周游了荷蘭、英、法等國,系統(tǒng)整理了自己多年的考察資料,發(fā)表了許多著作,包括劃時代巨著《自然系統(tǒng)》。在這部書中,他闡述了礦物的形成,植物的生長和生活,動物的生長、生活的感覺!半p名法”在書中首次出現(xiàn),從此馳名世界。在上課前,我查閱了大量的相關資料,并且給學生講述了有關達爾文和林奈的小故事。學生非常感興趣。美中不足的是沒有大屏幕,否則,向?qū)W生展示的資料更多。

      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認真觀察圖片,能正確數(shù)出圍成圈的物品總數(shù)。

        2.初步了解蔬菜的不同特征,知道蔬菜是種出來的可以做成菜的植物。

        3.積極參與活動,大膽表達自己的看法。

        活動準備:

        1.《南瓜爺爺找鄰居》PPT。

        2.幼兒作業(yè)單,紅筆、黑筆。

        3.餅干、胡蘿卜、鴨子等十張圖片。

        活動過程:

        一、誰的家——引起興趣、說明要求

        1.這是誰家?從哪里看出來的?

        2.南瓜爺爺家來了很多客人,數(shù)數(shù)一共有幾個?小結:今天的數(shù)數(shù)方法跟以前的不同,今天的東西排成了一個圈,所以要數(shù)清楚的話,就要先找一個起點,再挨個兒數(shù)下去,數(shù)過得不要再數(shù),就能數(shù)清了。

        二、我是誰——觀察圖片、發(fā)現(xiàn)交流

        1.猜猜這些客人是誰?

        2.出示正影一一認識。

        3.是什么事情讓這么多的菜來到南瓜先生家呢?

        4.原來是要找鄰居(簡單了解“鄰居”的概念)。小結:原來鄰居就是在自己隔壁的,或是樓上樓下的人。

        三、找朋友——幼兒操作、知識轉化

        1.南瓜爺爺會找誰做鄰居呢?

        2.第一次操作,根據(jù)自己原有經(jīng)驗勾出感覺是蔬菜的東西。(簡單交流結果)

        3.南瓜爺爺要找蔬菜的朋友,什么是蔬菜?小結:種出來的'、可以做成菜的植物。

        4.第二次操作,觀察情況。(用紅色的筆重新圈出是蔬菜的東西)

        5.依次講評7種菜,究竟哪些是蔬菜。小結:原來土豆、青菜、胡蘿卜、黃瓜等都是種出來的、可以燒成菜的植物。

        活動延伸:

        南瓜先生只準備了5 幢房子,怎么住下7個鄰居呢?誰和誰住在一起比較好? 引導幼兒拓展思維。

      科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與交流能力。

        2、學生能夠根據(jù)自己搜集的資料辦一份科學小報

        3、了解達爾文和他的進化論。

        4、培養(yǎng)學生的評價能力。

        教學重點:

        1、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與交流能力。

        2、了解達爾文和他的進化論。

        教學難點:

        1、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與交流能力。

        教學準備:準備好搜集的關于人類祖先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通過前一段時間的學習,我們對人類祖先的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展示一下我們的研究成果。

        二、表達與交流。

        1、學生分組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集體進行整理修改。

        教師參與到學生的小組活動中去,進行適當?shù)狞c撥指導。

        2、學生代表向全班匯報交流本組的研究成果,集體評議。

        3、分組制作小報。集體評出“最佳科學小報”。

        4、學生自讀18頁的“科學自助餐”,了解達爾文與他的進化論。

        5、教師補充講解達爾文的相關資料。

        三、課堂練習。

        1、學生完成“挑戰(zhàn)自我”的“我進步,我成功”。

        四、課外活動。

        繼續(xù)搜集資料。了解達爾文與他的進化論。

      科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通過動手操作,發(fā)現(xiàn)油和水倒在一起,油在上水在下互相不相溶的現(xiàn)象。

        2、用較準確的語言描述自己的發(fā)現(xiàn)。

        3、初步嘗試用繪畫記錄的方式。

        活動準備:

        1、每人水、油各一小杯、備用的油和水

        2、筷子若干

        3、記錄單、記錄筆、黃色油畫棒等

        活動過程:

        一、問題引入

        1、杯子里有什么?

        2、如果把水和油倒在一起,可能會怎樣?

        二、猜想記錄

        1、簡單介紹記錄表

        2、幼兒記錄并講述自己的猜想

        三、進行實驗

        1、提出實驗要求:認真觀察,把你看到的'記錄下來。

        2、幼兒實驗,老師觀察實驗情況,提醒幼兒進行記錄。

        四、交流、討論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辦法讓油和水混在一起?

        幼兒講述自己想到的方法,教師根據(jù)幼兒的講述讓幼兒或教師進行演示。

        五、提出新問題

        有什么東西可以讓油和水混在一起呢?我們下次再來研究。

        活動三:讓油和水混在一起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大膽嘗試把油和水混在一起的方法。

        2、體驗實驗活動中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油水混合物數(shù)瓶

        2、洗潔精、肥皂粉、鹽、筷子若干

        3、記錄表、記錄筆等

        活動過程:

        一、提出問題

        1、師生共同回憶“油和水”的實驗情況。

        上次我們做了一個油和水的實驗,知道油是浮在水上面,那有什么辦法讓油和水混在一起呢?

        2、提出問題

        老師這里有三樣東西,請你們猜猜看,哪樣加到油和水里會讓它們混在一起?

        二、猜想、記錄

        1、幼兒猜想、記錄

        2、幼兒講述自己的猜想

        三、幼兒進行實驗

        1、提出實驗要求:

       。1)每種材料都要試到。

       。2)試一樣記一樣。

       。3)可以用筷子等材料進行攪拌。

        2、幼兒實驗,老師觀察指導

        四、交流、討論

        1、你剛才試了幾種材料?

        2、那幾種材料加到油和水里會混在一起?

      科學教案 篇9

        一、鼓勵同學敢問。 我認為教師首先應從教育觀念上更新,采取更適合同學發(fā)揮主體性的教學模式,雖然《科學》這門課對于同學來說有的內(nèi)容同學易懂也愛學,可有的離他們很遠他們不懂就不愛學,這就要我們?yōu)橥瑢W營造一種和諧的寬松氣氛,讓同學敢想敢問敢于表達的真情實感。使同學感到教師與同學平等相處,一起探索,研究。若同學提出的問題與教學內(nèi)容相差甚遠或問題提不到要害處,教師要先給予積極鼓勵,贊揚他敢于提問的勇氣,而后再給予點撥和啟發(fā),讓他們帶著成績感體面地坐下。

        二、引導同學會問。 同學不會提問,是因為他們不知從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樣的`問題。起始階段,教師應注意通過示范提問,向同學展示發(fā)現(xiàn)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同學受到啟迪,有法可循。當然,在示范提問的基礎上,教師還應注意啟發(fā)引導,讓同學嘗試提問。

        1.從課題上質(zhì)疑 教材中許多課文的課題都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同學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養(yǎng)同學的質(zhì)疑能力。

        2.從課題的重點,難點處質(zhì)疑 對課題重點、難點的質(zhì)疑,既有利于同學深入探究本課主題,同時,也有助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課題進行教學。 應鼓勵同學多通過實驗去發(fā)現(xiàn),他們在判斷吸水性還用到了擠、甩的方法來比較,如把相同紙、木材、塑料、金屬都通過擠,能發(fā)現(xiàn)紙輕輕一擠就能擠出,再將剩下的3種資料都通過甩,通過觀察被甩出的水量能發(fā)現(xiàn)木材中被甩出得最多,而塑料與金屬通過我們目前現(xiàn)有的方法與觀察工具無法比較誰的吸水量大,只能將兩者都歸類于吸水性最弱。

        3、從矛盾之處質(zhì)疑有些課文中有看似矛盾之處,那正是編者匠心獨具所在。從而悟出道理,提高認識。同學只要拿到了實驗資料,就會想盡一切方法去進行觀察,他們在觀察白紙時,不只用肉眼觀察,還通過放大鏡,還比較了干的紙與被水浸濕的紙的區(qū)別,分別用了自身的語言來描述觀察到的特點。書本上是先講了古代造紙術,再由同學來造一張紙,而我們在實際教學中能不能先讓同學來動手做,讓同學在動手中來發(fā)現(xiàn)問題,再回過頭來結合古代造紙術,看看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

      科學教案 篇10

        活動要求:

        1、初步了解帽子的不同種類及其主要用途。

        2、引導幼兒通過看看、摸摸等感官活動正確區(qū)別冬天、夏天的帽子在制作材料及外形上的不同,并進行分類。

        3、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力、分析比較能力,擴展幼兒的見識。

        活動準備:

        1、收集各種類型的帽子布置在活動室(帽子數(shù)量是幼兒人數(shù)的兩倍)

        2、各種職業(yè)帽(醫(yī)生、護士、警察、建筑工人等)

        3、錄音機、磁帶、分類的標志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觀察不同種類的帽子,知道帽子的用途。

        1、以“參觀帽子展覽會”引入課題。

        2、師啟發(fā)性談話:“你喜歡帽子展覽會上的哪一頂帽子?為什么喜歡它?應該在什么時候戴?它有什么作用?”

        3、幼兒帶著問題去觀察各式各樣的帽子,并把自己喜歡的一頂帽子帶到座位,啟發(fā)幼兒互相介紹自己所喜歡的帽子,然后各組由一名幼兒上來向大家介紹他的帽子(樣子做得怎么樣?在什么季節(jié)戴?它有什么作用?)

        4、小結:展覽會上的帽子有夏天的、有冬天的,這些帽子有的會保暖,有的可以遮擋陽光,還有的戴上去美觀又可愛。

        二、啟發(fā)幼兒找出冬帽和夏帽在制作材料及外形上的不同。

        1、請每個幼兒從“展覽會”上挑兩頂不同季節(jié)的帽子,啟發(fā)幼兒從材料及外形上的不同進行比較,各組由一名幼兒上來向大家介紹他的兩頂不同季節(jié)的帽子(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在外形上有什么不同點?摸起來的感覺有沒有一樣?)

        2、 師小結:

        ①冬天的'帽子大部分是用毛線、絨布做成的,摸起來感覺較柔軟、較厚;夏天的帽子(布帽)摸起來叫薄、柔軟;塑料帽、草帽是用塑料和草編成的,摸起來比較粗糙,不柔軟。

       、诙钡念伾容^深,夏帽的顏色比較淺。

       、鄱贝髌饋砗芘,帽沿較小,而夏帽的帽沿較大,而且有許多小孔,這些小孔有通風、透風的作用。

        3、師出事分類標志,引導幼兒根據(jù)冬夏季帽子的不同特點(季節(jié)、材料、外形特征)進行分類。

        三、啟發(fā)幼兒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說說與職業(yè)有關的帽子(醫(yī)生、護士、警察、建筑工人等),并了解這些帽子的用處。

        1、師出示醫(yī)生的帽子,提問:“這是誰工作時戴的帽子?他為什么要戴帽子?還有誰工作時也要戴帽子?”讓幼兒討論,然后回答。

        2、師逐一出示相應的職業(yè)帽子,引出帽子與人的職業(yè)關系及職業(yè)帽子的用處。

        四、幼兒集體表演帽子舞,活動結束。

        活動延伸:

        1、讓幼兒自制跨世紀的新型帽子,提高幼兒美工制作的技能技巧。

        2、幼兒自己設計的帽子開展“帽子商店”。(龍海市華僑幼兒園 鄭麗茹)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經(jīng)典)科學教案07-24

      科學教案(精選)08-06

      科學教案【精選】08-09

      科學教案(精選)07-31

      科學教案12-18

      科學教案12-25

      科學教案12-25

      科學教案12-25

      科學教案12-25

      科學教案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