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科學教案三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學教案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科學教案 篇1
【設計意圖】
小班幼兒的嗅覺感官經(jīng)驗較少,他們對氣味的概念停留在好聞與不好聞、香與臭的水平上,即便有也是潛意識里積累的,很少有探索各種物品氣味的機會。通過這次探索活動“氣味瓶”,旨在給幼兒提供一個積累嗅覺經(jīng)驗的機會,讓幼兒了解各種物品的氣味。
【活動目標】
1.學會用鼻子聞物體的氣味,發(fā)展感知能力。
2.知道鼻子可以聞氣味,要愛護自己的鼻子。
【活動準備】
每組一套深色的瓶子,里面分別裝有:香水、香油、臭豆腐、醬油、醋、酒、蜂蜜等,盡可能的提供有各種氣味的物品。
【活動過程】 1.激發(fā)幼兒對氣味的`感知興趣。
師:“小朋友你們知道鼻子有什么用嗎?”(呼吸、聞氣味)拿起一只瓶子,“假如我想知道瓶子里有什么東西,應該怎么辦呢?”(看或聞)
2.引導幼兒感知各種各樣的氣味。
(1)“桌子上有很多的瓶子,你們知道里面都是些什么嗎?”
(2)請小朋友打開瓶蓋,聞一聞瓶子里裝的是什么東西。聞好一個蓋好,再換其它的瓶子聞,等一會兒告訴大家,你聞到了哪些氣味?
。3)幼兒交流自己剛才聞到了什么氣味。
。4)老師請每組一個小朋友找出醋的氣味?(或其它氣味)的瓶子,看誰先聞出來。
3.引導幼兒討論、擴展經(jīng)驗。
小朋友你在家里或別的地方還聞到過什么氣味?請你告訴大家。
你最喜歡聞什么氣味?不喜歡聞什么氣味?為什么?幼兒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jié):不同的東西有不同的氣味,鼻子能告訴我們各種各樣的氣味,幫助我們辨別不同的東西。
4.總結(jié)
討論怎樣保護鼻子啟發(fā)幼兒回憶以往碰傷鼻子或感冒的 感覺,進行討論,談談保護鼻子的方法。
教師小結(jié):我們的鼻子很有用,可以呼吸,還可以聞到很多的氣味,所以我們要保護自己的鼻子。知道不挖鼻孔,不把異物塞入鼻孔,活動時注意不撞擊鼻子,積極參加鍛煉,增強體質(zhì)等
【活動延伸】 在娃娃家的廚房里放上一套深色的瓶子,里面分別裝有:香水、香油、臭豆腐、醬油、醋、酒、蜂蜜等,制成“氣味瓶”,讓幼兒辨別各種氣味,并用語言講述自己的發(fā)現(xiàn)。
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使幼兒了解自己嘴巴的用處,懂得愛護自己的嘴巴,并學會講究衛(wèi)生的良好習慣。
2、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懂得分析在日常生活中什么東西可以做,什么東西不可以做。
3、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fā)現(xiàn)。
4、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chǎn)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吹的(氣球、風車、吹泡泡用具、小口琴和小喇叭等)。
2、唱的(話筒、錄音機等)。
3、吃的(糖果、食品等)
4、一些物品的圖片、記錄表人手一張。
活動過程:
一、猜猜哪里發(fā)出的聲音?
1、請幼兒閉上眼睛,老師輕輕唱歌。
2、問幼兒聽到了什么?是從哪里發(fā)出的聲音?
二、幼兒談論嘴巴的用處。
1、小朋友,你們的嘴巴有什么用處呢?
2、幼兒根據(jù)平時的生活經(jīng)驗用語言表達出來。
三、幼兒游玩:“小嘴巴樂園”。
1、教師:“今天,天線寶寶的小嘴巴樂園開張了,他們邀請我們小朋友去游玩,你們開心嗎?”
2、引導幼兒去嘴巴樂園游玩,嘴巴樂園里有音樂屋、食品屋和玩具屋,幼兒可以自由地去各個屋游玩,嘗試用自己的嘴巴進行游戲。
3、幼兒游戲后,教師提問題讓幼兒回答。
。1)、誰能告訴我你去了哪些地方游玩?你是怎樣玩的?(幼兒可以邊示范邊回答)。
。2)、你還看到別人用嘴巴干什么?
4、教師小結(jié):我們的嘴巴真有趣,又能吃來又能說,又能唱來又能吹,所以我們要愛護它。
四、請幼兒進行記錄
1、請幼兒根據(jù)記錄表中的內(nèi)容自己進行判斷、記錄。
2、幼兒討論記錄結(jié)果:什么東西不能放進嘴巴里?
3、小結(jié):教育幼兒要愛護自己的'嘴巴,嘴巴是我們?nèi)松眢w的一部分,我們應該好好愛護它,如果把嘴巴傷害了,人就會很痛苦。
。1)、壞蘋果、發(fā)霉的食品、臟的東西都不能吃,吃了就會生病,使人難受。
。2)、尖、利的東西不能放進嘴巴里,這樣就會把嘴巴戳破的。
。3)、不能把手指放進嘴巴里,這樣不衛(wèi)生。
活動反思:
在幼兒的科學活動中,我們應該加強對幼兒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增強他們的獨立性、探索性,使幼兒把學習任務放到完整的環(huán)節(jié)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學知識,走進科學,也讓科學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長之路。
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知道小朋友、青蛙、大樹小時候的名稱和樣子。
2、懂得人、動物、植物都會長大,初步理解一切都會變的現(xiàn)象和道理。
3、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chǎn)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材料準備:班上幾個小朋友嬰兒時的照片(哭泣、喝奶、被抱)、現(xiàn)在的照片和青蛙、蝌蚪、大樹、小樹苗的圖片
經(jīng)驗準備:知道動物和植物的感念。
活動過程
1、通過故事初步感知大家小時候的名稱和樣子
2、運用圖片進一步觀察認知
。1)了解小朋友“嬰兒”時的樣子和活動,知道人會長大。
提問:猜猜這是誰?他在干嘛?(出示班上小朋友“嬰兒”時的照片)
小結(jié):小朋友還是嬰兒的時候,不會走路,躺在搖籃里哇哇的哭,乳汁是他們主要的食物。
提問:現(xiàn)在的你為什么和小時候不一樣?(長大了)
想想我們將來會變成什么樣子?能干什么?
小結(jié):人是從嬰兒時期慢慢長大的,那時候我們還不會走路,不會說話,愛吃奶,還經(jīng)?,后來在大人的養(yǎng)育和幫助下,才慢慢長大了,長高了,能上幼兒園了,以后還能長得跟爸爸媽媽一樣高,變得跟爸爸媽媽一樣能干。
了解青蛙、小樹小時候的情況,知道動物、植物也同樣也能長大。
提問:看看這是什么?它們小時候叫什么?是什么樣子的?(出示青蛙和大樹圖片,先請幼兒根據(jù)經(jīng)驗說,再試試出示蝌蚪和小樹苗的圖片引導幼兒觀察。)
小結(jié):青蛙小時候叫蝌蚪,蝌蚪和媽媽長得不一樣,穿著黑色衣服的還帶著小尾巴,等它慢慢長大后,就變成了穿綠衣服的青蛙。大樹小的時候是小樹苗,它們也會像小朋友一樣慢慢長大,會發(fā)生變化。
3、通過游戲,鞏固認知
教師:小朋友們都知道了人、動物、植物都是從小長大的,而且還會不斷地變化,現(xiàn)在我們來玩?zhèn)游戲“比比誰最快”。玩法:老師說出動植物小時候的'名字,幼兒說出其相應長大以后的名字。
附故事:
一天,一個小孩兒,一只青蛙在大樹下講自己小時候的事。小孩兒說:我小的時候,不會走路,也不會說話,睡在搖籃里哇哇地哭,大家叫我“嬰兒”。青蛙說:我小的時候,不會跳,也不會呱呱叫,是一只細尾巴、大腦袋的小蝌蚪。聽了兩個朋友說的話,大樹樂了,笑著說:你們知道嗎?我小時候是風一吹就會搖晃的小樹苗咧! 原來一切事物每天都在不斷地變化呀!
教學反思:
在本次活動中,孩子們都能夠理解自己會成長,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斷地變化,在活動中了解了小朋友小時候的樣子和名稱,認識了小青蛙、大樹、蝴蝶等動植物小時候的樣子和名稱,在游戲中鞏固了對小青蛙、大樹、蝴蝶等動植物小時候的樣子和名稱。
【科學教案】相關(guān)文章:
科學教案12-17
科學教案12-20
科學教案12-20
科學教案12-22
科學教案12-21
科學教案12-21
科學教案12-22
科學教案12-22
科學教案12-19
科學教案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