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科學教案匯編6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案可以恰當?shù)剡x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科學教案6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學習并理解兒歌《嫩芽娃娃》。
2、激發(fā)幼兒探索樹葉變化的興趣,了解植物生長的自然條件。
【活動準備】
自制大樹布于場地四周、自制樹葉每人一片在場地一角。
【活動過程】
一、老師帶領幼兒觀察幼兒園的花草樹木。
1、現(xiàn)在是什么季節(jié)?
2、春天來了,花園里的花草樹木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幼兒四散觀察)
二、席地而坐說一說:
1、幼兒把自己的.發(fā)現(xiàn)告訴大家。
2、教師小結:春天到了,地上長出了新的草,草地變綠了,樹上也開始長葉子了,剛長出來的葉子是淡綠色的、嫩嫩的,我們叫它嫩芽。
三、學習兒歌《嫩芽娃娃》。
1、教師朗誦兒歌幼兒欣賞。
2、嫩芽娃娃是怎么長大的呢?
3、春風吹,春雨下,陽光照,嫩芽娃娃慢慢長大。
4、教師向幼兒簡單介紹植物的生長規(guī)律。
5、教師復述兒歌,幼兒學念。
四、嫩芽長出來了。
1、找一找嫩芽娃娃躲在哪里?
2、看一看它們長得什么樣子?比較葉子的顏色、大小上的差異。
3、我們一起來做春姑娘,讓周圍的“大樹”長出嫩芽。
4、幼兒邊念兒歌邊為周圍的自制大樹粘上小樹葉,最后一起完整地念兒歌。
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嘗試用不同形狀的器具吹泡泡,發(fā)現(xiàn)泡泡都是圓的。
2、初步了解只有空心的泡泡器具才能吹出泡泡。
3、能積極參與活動,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
4、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記錄卡每人一份、筆每人一支
。2)實驗材料:用鐵絲圍成的正方形、三角形、圓形吹泡泡的器具、鉛筆、筷子、粉筆、泡泡杯若干、調(diào)好的泡泡水、每人各一份。
。3)幼兒有用吸管吹泡泡的經(jīng)驗。
活動過程:
1、游戲:吹泡泡
。1) 教師用收到禮物來激發(fā)幼兒的游戲興趣。
教師:今天,老師收到一份禮物,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教師:我們一起來玩吹泡泡的游戲吧!
。2)教師和幼兒用圓形的器具吹泡泡,觀察泡泡的形狀。
2、教師和幼兒討論:不同材料的器具,也能吹出圓圓的泡泡嗎?
。1)我們吹的泡泡都是什么形狀的?為什么。
。2)教師:如果我們用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器具、粉筆、筷子、鉛筆來吹泡泡,小朋友會有什么新發(fā)現(xiàn)呢?
。3)幼兒實驗用不同的材料吹泡泡。
3、教師和幼兒共同討論:什么樣的材料能吹出泡泡?
。1)分析幼兒的討論,找出能吹泡泡的'材料的特點。
(2)教師小結:無論用什么樣的器具,只要器具的中間是空的(或中間是通的),這樣的物體都能吹出圓圓的泡泡。
4、認識記錄表,并將實驗結果記錄在記錄表上。
。1)教師:這張表上把我們用過的泡泡器具都畫下來了,請把你的實驗結果畫在相應的器具旁邊。
。2)教師:如果能吹出圓圓的泡泡,就記錄是對的,吹不出圓的泡泡就記錄是錯的。
。3)幼兒記錄實驗結果。
5、教師與幼兒一起評價記錄卡。
(1)教師:我們一起來看看誰的記錄卡最漂亮。
(2)教師和幼兒一起評價。
6、小結:今天的寶寶好聰明,我們再到花園里草地上玩吹泡泡。
活動反思:
這節(jié)科學活動《泡泡是圓的嗎》,適合中班孩子的年齡特點,在生活中也很常見,孩子們總是對一些玩的游戲比較感興趣,孩子們喜歡五顏六色的泡泡,對泡泡充滿了好奇心。這節(jié)活動激發(fā)其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勵幼兒動手動腦大膽探索,所以利用幼兒的玩具制作了不同形狀的泡泡器(三角形、正方形、五邊形、圓形)讓幼兒來探索、實踐。首先,以游戲吹泡泡開始,讓幼兒觀察泡泡的形狀,然后再拋入問題用圓形的器具能吹出圓形的泡泡?那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能吹出什么形狀的泡泡呢?讓幼兒自己大膽想象。記錄猜想的結果,然后再來論證,讓孩子自主探索。在這次活動中,幼兒積極探索,興趣濃烈,觀察不同形狀的器具吹出來的泡泡是什么形狀的,讓他通過自己的論證發(fā)現(xiàn),不管用什么形狀的吹泡器具,它吹出來的泡泡都是圓的。
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認識肥皂的多樣性,知道肥皂的不同作用。
2、知道生活中如何正確使用肥皂。
活動準備:
1、幼兒從家中帶來不同種類的肥皂:香皂、透明皂、藥皂、旅游皂、液體皂等。
2、新式肥皂的幻燈片。
3、肥皂架子。
4、幼兒提前了解自帶的肥皂。
活動過程:
一、調(diào)動幼兒已有生活經(jīng)驗,認識肥皂種類的多樣性和肥皂的作用。
1、猜一猜,引發(fā)幼兒對活動的興趣。
引導語:有一樣東西,只要你和它交上朋友,它就會讓你變得講衛(wèi)生愛清潔,而且我們天天都用它,這樣東西是什么呢?
2、幼兒能用有節(jié)奏的兒歌說出肥皂的名稱和作用。
設計提問:你帶的是什么肥皂?它是用來干什么的?
3、經(jīng)驗提升:知道肥皂的種類很多,而且每種肥皂都有它的專用性。
二、感知肥皂的形狀、顏色、氣味、大小等的特點和多樣性,增加幼兒對肥皂的喜愛之情。
1、設置問題情境,請幼兒幫助選肥皂,學會看包裝認識肥皂。
設計提問:
(1)你能幫我選一塊芒果味的、黃顏色的香皂嗎?
。2)你是怎么找到的?
(3)經(jīng)驗提升:在肥皂的包裝盒上藏著肥皂的許多小秘密,我們可以根據(jù)包裝上的畫面和文字找到自己想要的肥皂。
2、多種感官感知肥皂的.特點,結合生活經(jīng)驗說一說自己喜歡什么樣的肥皂。
設計提問:
。1)請小朋友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你手里的肥皂是什么形狀、顏色、氣味、大小的?
。2)經(jīng)驗提升:不同的肥皂它的形狀、顏色、氣味、大小是不一樣的。
。3)你喜歡哪種肥皂?
。4)經(jīng)驗提升:因為每個人喜歡的肥皂不一樣,所以就會有各種各樣的肥皂。
三、欣賞課件,認識新式肥皂,進一步了解肥皂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
1、幼兒看課件認識蛋糕肥皂、棒棒糖肥皂、不銹鋼肥皂、竹碳肥皂等。
2、經(jīng)驗提升:很多的新式肥皂看起來更漂亮,用起來更方便,對我們的健康越來越有好處,所以人們越來越喜歡使用肥皂。
四、結合生活經(jīng)驗學習正確使用肥皂的方法。
設計提問:
1、你每天都用肥皂嗎?什么時間能用到肥皂?
2、說一說你是怎么使用香皂洗手的?
3、說兒歌學習正確使用肥皂洗手的方法:
。ù蜷_水管濕濕手,拿起肥皂打一打。兩只小手搓呀搓,手心搓搓,手背搓搓,手指頭搓搓,搓出滿手肥皂泡。打開水管沖一沖,小手洗得真干凈。)
4、經(jīng)驗提升:在使用肥皂的時候,我們既要節(jié)約,不浪費肥皂,不把肥皂泡在水里。又要正確的使用肥皂,讓肥皂把我們的小手、小臉、身上、衣服上洗的干干凈凈的,去掉身上的臟東西,殺死身上的細菌,讓我們變得越來越清潔,越來越健康。讓我們和肥皂做好朋友,做一個講衛(wèi)生的好孩子。
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探索斜面與滾動現(xiàn)象,樂意與同伴交流自己在實驗中的發(fā)現(xiàn)。
2.引導幼兒分析操作錄表并概括實驗結果,培養(yǎng)幼兒認真細致的實驗態(tài)度。
3.體驗與同伴分工合作以及動手操作帶來的快樂。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教師和幼兒共同制作會翻跟頭的電池娃娃(圖1)。
(1)制作材料
廢舊1號電池人手一個;長20厘米、寬7厘米的卡紙人手一張;長8厘米、寬6厘米的即時貼人手四張;透明膠、水彩筆、剪刀等。
(2)制作方法
a.將1號廢舊電池橫著包在長20厘米、寬7厘米的卡紙中間;
b.兩頭用兩張長8厘米、寬6厘米的即時貼封口;
c.在另兩張8厘米、寬6厘米的即時貼上畫上兩個可愛的娃娃,剪下來貼在卡紙中間。
2.同等長度的pvc扣板或木板和同樣高度的水彩筆盒子若干,鉛筆,吸管,粉筆,記錄單等。??
?
活動過程
1.設疑,激發(fā)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1)教師:請幼兒自由地在板子上玩電池娃娃,看看有什么發(fā)現(xiàn)?
幼兒:只要用力一推,電池娃娃就會在板子上翻跟頭,很有趣。
(2)教師:如果不用力推,怎樣使電池娃娃從板子的一頭很快地滾到另一頭?
幼兒討論并合作嘗試,交流探索后的發(fā)現(xiàn):只要把板子的一頭用積木或水彩筆盒墊高,然后把電池娃娃放在高的一頭,就是不用力推,電池娃娃也會很快地從板子高的一頭滾到另一頭。
(3)教師分別請幾位幼兒進行演示:有的幼兒用一盒水彩筆盒子墊在板子的一頭,有的用了兩盒,也有的用了三盒,這樣就出現(xiàn)了高度不同的斜坡。
2.探索斜坡的高度和電池娃娃滾動的速度之間的關系
(1)教師:同樣的電池娃娃,從不同高度的斜坡上滾下來,速度一樣嗎?
幼兒:可能是一樣快;也可能是從高的斜坡上滾下來更快;也許是從低的斜坡上滾下來更快……
教師出示記錄表(表1),引導幼兒用水彩筆盒數(shù)的多少來區(qū)別斜坡的高低,并記錄自己的猜想。(在相應的表格中打“√”)
(2)教師:這些都是小朋友猜想的。用什么辦法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到底是從高坡上滾下來滾得快,還是從低坡上滾下來滾得快?或者是一樣快呢?
幼兒:可以兩個小朋友一組來做實驗,只要把電池娃娃放在高低不同的兩塊板子上,同時松開手,讓屯池娃娃從高的一頭滾下去,比一比,就知道結果了。
(3)幼兒合作實驗,教師提示幼兒:兩位小朋友要同時松開手,并且大家都不能用力推,最后要把實驗結果記錄在相應的表格里(圖2、圖3)。
(4)幼兒交流、討論實驗情況
教師:你們剛才是怎么玩的?你們的猜想和實驗結果一樣嗎?有什么發(fā)現(xiàn)?幼兒:我們兩人每人拿一個電池娃娃,同時松開手,發(fā)現(xiàn)從高的斜坡上滾下來的電池娃娃速度快,和我們猜想的不一樣。
幼兒:我們兩人輪流玩的,一個小朋友兩只手分別拿一個電池娃娃,兩手同時松開,另一個小朋友記錄。我們也發(fā)現(xiàn)高的斜坡上滾下來的電池娃娃速度快,實驗結果和我們猜想的一樣……
教師小結:通過實驗我們發(fā)現(xiàn),從高的斜坡上滾下來的電池娃娃速度快,而且高度相差越大,結果越明顯。有時候我們的猜想不一定是正確的,需要科學的實驗才能知道答案。
3.探索斜坡的高度和電池娃娃從斜坡上滾下來后繼續(xù)滾動的距離之間的關系
(1)教師:你們還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
幼兒:電池娃娃從斜坡上滾下來后不會馬上停下來,還會繼續(xù)向前翻跟頭。
師適時追問:那同樣的電池娃娃,從不同高度的斜坡上滾下來,繼續(xù)滾動的距離是一樣的嗎?
幼兒猜想:可能從高坡上滾下來滾得遠,也可能從低坡上滾下來滾得遠……
師:用什么辦法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結果呢?
幼兒:讓電池娃娃從不同高度的木板上滾下來,量一量,比較一下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結果了。
(2)教師引導幼兒討論:可以用哪些測量工具?怎樣來量?
幼兒:可以用大頭針、筷子、木棍、繩子等作為測量工具,首尾相接,直直地量。
師:測量工具要一樣長,量的時候要首尾相接直直地量。
(3)幼兒合作實驗,師提示幼兒數(shù)清楚分別用了幾根吸管,并把操作結果記錄在相應的表格中(表2),鼓勵幼兒嘗試用其他方法來實驗。
(4)分析記錄表,交流實驗情況(圖4、圖5)。
教師:小朋友,你們剛才是怎樣做實驗的?從記錄表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幼兒1:我們比較之后發(fā)現(xiàn),從高坡上滾下來用的吸管多,從低坡上滾下來用的吸管少,所以電池娃娃從高坡上滾下來后繼續(xù)滾動的距離遠。
幼兒2:我們沒有用吸管量,而是先讓電池娃娃從高坡上滾下來,在電池娃娃停下來的地方用粉筆作個標記,然后再讓電池娃娃從低坡上滾下來,在電池娃娃停下來的地方也用粉筆作個標記,比一比,我們就知道電池娃娃是從高坡上滾下來繼續(xù)滾動的距離遠了。
教師小結:小朋友用的兩種方法都可以,實驗結果也是一樣的.。我們發(fā)現(xiàn)斜坡越高,電池娃娃繼續(xù)滾動的距離越遠。
延伸活動
1.提出進一步設想:如果用不同型號的電池做出不同重量的電池娃娃,從相同的斜坡上滾下的速度一樣嗎?繼續(xù)滾動的距離又會怎樣呢?
2.鼓勵幼兒到區(qū)域活動中繼續(xù)探索并嘗試用自己能看懂的方式設計記錄表。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來源于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較為熟悉的事物,是以科學領域的關鍵經(jīng)驗為基本目標的探究式科學活動,也是高結構化的科學活動。活動前,教師引導幼兒自制會翻跟頭的電池娃娃,并以此為載體開展探究活動,充分激發(fā)了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顒又,教師首先緊緊圍繞活動目標,設計了具有觀察性、開放性和層次性的提問,誘發(fā)了幼兒的積極思維、大膽操作和自主表達。其次,通過“做中學”活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一一“記錄”,讓幼兒通過猜想與驗證、測量與比較、分析與總結、交流與表達來獲取知識,并在此過程中習得學習的方法。最后,生成新的問題引領幼兒再次深入地進行探索,給幼兒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間。整個活動,幼兒始終是主體,教師只是支持者、引導者、合作者,充分體現(xiàn)了《綱要》理念以及科學教育“做中學”、“玩中學”的思想。
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讓幼兒了解豆芽的外型特征及生長過程,知道豆芽是蔬菜,有營養(yǎng)。
2、學習給兩種豆芽進行分類并品嘗豆芽,養(yǎng)成愛吃蔬菜的好習慣。
3、通過幼兒自己親自種植豆芽,掌握一些基本的種植方法,培養(yǎng)幼兒參與種植活動的興趣。
4、讓幼兒學會初步的記錄方法。
5、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激發(fā)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愿望。
活動重難點:
了解豆芽的外型特征及生長過程。
活動準備:
1、黃豆芽,綠豆芽若干,小臉盆,每人一個,人手一把小鏟子,黃豆種,綠豆種若干。
2、多媒體課件。
3、燒熟的豆芽每人一份。
活動過程:
(一)導入激趣:
演示畫面“豆芽寶寶在跳舞”,激發(fā)幼兒的興趣。
。ǘ┝私舛寡康奶卣鳌
1、洗豆芽。
請小朋友幫豆芽寶寶洗澡,提醒幼兒一邊洗一邊仔細觀察豆芽寶寶是什么樣子的?
提問:“你洗的豆芽寶寶是什么樣子的?”幼兒自由講述,老師出示電腦畫面,幫助幼兒了解黃豆芽和綠豆芽的特征。
2、分豆芽。
請幼兒把臉盆里的黃豆芽和綠豆芽分在兩個點心盆里,然后送它們回家,邊送邊說:“黃(綠)豆芽,我送你回家!
(三)了解豆芽的生長過程。
提問:“你知道豆芽寶寶是怎樣長出來的嗎?“幼兒自由回答
演示電腦畫面,讓幼兒了解豆芽的生長過程
(四)了解豆芽的作用。
“你們知道豆芽有什么作用?”
出示燒好的豆芽,讓幼兒看一看,聞一聞,嘗一嘗,讓幼兒知道豆芽是有營養(yǎng)的,要多吃豆芽。
。ㄎ澹⿴熡缀献鞣N豆芽。
教師帶領幼兒到自然角種豆芽。
小百科:豆芽,也稱芽苗菜,又名巧芽、豆芽菜、如意菜、掐菜、銀芽、銀針、銀苗、芽心、大豆芽、清水豆芽,是各種谷類、豆類、樹類的種子培育出可以食用的“芽菜”,也稱“活體蔬菜”。品種豐富,營養(yǎng)全面,是常見的蔬菜。
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了解馬鈴薯的生長過程,激發(fā)探究植物奧秘的欲望。
2、知道到馬鈴薯的食用方法,喜歡吃馬鈴薯。
3、主動參與實驗探索。
4、激發(fā)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圖片:食用馬鈴薯的圖片,生長的馬鈴薯,發(fā)芽的馬鈴薯。
教學過程:
一、出示薯片,引起幼兒的興趣教師:這是什么?你們吃過嗎?這是用什么做成的?
幼兒討論教師:這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土豆",它還有一個名字叫"馬鈴薯"。今天我們來認識馬鈴薯。
二、認識馬鈴薯及其生長過程
1、出示圖片:馬鈴薯教師:這是什么?它還有一個名字呢,知道叫什么嗎?
2、出示發(fā)芽的馬鈴薯圖片。
請小朋友看看這個馬鈴薯有什么不同?
教師:仔細觀察,看看馬鈴薯哪里最容易長出小芽?
猜猜把長芽的埋到土里會不會長出葉子,會結出新的馬鈴薯嗎?
3、了解馬鈴薯的生長過程
。1)讓幼兒討論:發(fā)了芽的馬鈴薯切成幾塊,切口朝下埋在土里會發(fā)生什么事情?
。2)教師:馬鈴薯的根和芽一天天長出來。
馬鈴薯的根是從有芽的地方長出來的,你知道芽朝哪里長嗎?
往地里長還是往有陽光的地方長?
幼兒討論后知道,芽朝著有陽關的地方長。
。3)教師:什么時候長出葉子了,看到露出地面長出嫩嫩的葉子,你就會知道在這個地方有一棵馬鈴薯了。
。4)教師:葉子越長越多,地底下發(fā)生什么事呢?
。ㄓ變鹤杂捎懻。)
。5)教師:馬鈴薯寶寶要長出來了,知道寶寶長在哪里嗎?
原來是長在根的最前端。寶寶在地下長,地上面開出漂亮的花了!
。6)提問:我們什么時間才能把馬鈴薯從土里挖出來?
。7)出示圖片,觀察地里成熟后的馬鈴薯。
教師:花謝了,葉子也枯萎了,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挖出長大的馬鈴薯了。
4、教師小結馬鈴薯生長的過程:
把發(fā)芽的.馬鈴薯切成塊,切面朝下埋在土里,有充足的陽光和水分,在土里發(fā)芽長根,露出地面時長出嫩嫩的葉子,長了許多葉子以后開出漂亮的花,馬鈴薯寶寶在土里慢慢長大,等到花和葉子枯萎了,馬鈴薯就長大了,我們就可以吃了。
三、馬鈴薯的食用
1、提問:是不是所有的馬鈴薯都可以吃?長芽的,已經(jīng)變綠了的可以吃嗎?
教師:長芽的,已經(jīng)變綠的馬鈴薯有毒素是不可以可以吃的。
2、提問:馬鈴薯可以怎么吃呢?幼兒討論
3、出示馬鈴薯制成的食物圖片教師和幼兒一起歸納做法:可以炸,炒,煮,烤。切成塊,絲,整個,土豆泥等。
教師:想不想吃馬鈴薯。炕丶液桶职謰寢屢黄鹱雒牢兜鸟R鈴薯食品吧!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12-26
科學教案12-26
科學教案12-27
科學教案12-27
科學教案12-28
科學教案12-21
科學教案12-21
科學教案12-29
科學教案12-17
科學教案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