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教案(集合15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科學的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科學的教案1
活動目標
1、明白螢火蟲的特征,并用發(fā)光物模仿螢火蟲。
2、仿照故事結構編故事。
活動準備
1、"故事":調皮的光光。
2、手電筒。
3、螢火蟲發(fā)光的原因及方式介紹,1~10的數(shù)字卡數(shù)套。
活動過程
一、結合幼兒用書,運用故事大書與幼兒分享故事《調皮的光光》:
1、提示幼兒注意故事畫面的變化,猜想故事的資料。
2、引導幼兒相互交流彼此的想法。——讓幼兒邊看書邊欣賞故事。
二、與幼兒一齊展開討論,幫忙幼兒理解故事資料。
1、故事里有誰說了什么事情
2、你喜歡光光嗎為什么
3、如果你是光光,會把發(fā)光的本領用在哪里
三、見到說明螢火蟲發(fā)光的特征、原因及方式。
1、誰見過螢火蟲(如果有幼兒看見過,請他講述他的.經(jīng)驗。)
2、螢火蟲為什么會發(fā)光
玩"螢火蟲找朋友"的游戲:
3、將幼兒分為數(shù)組,每組6~7人,當雄螢火蟲。
4、將數(shù)字卡分給各組,每組數(shù)字卡的張數(shù)、數(shù)目相同;同時每組發(fā)一只手電筒。
5、拉上窗簾,關上燈,教師持手電筒當雌螢火蟲,一明一暗地打光數(shù)下。
6、各組幼兒根據(jù)教師所打出的次數(shù),找到對應的數(shù)字牌后,以自我這一組的手電筒打光響應;
動作最快且正確的一組表示找到了朋友,請一名幼兒"飛"到教師身旁。
四、仿照故事《調皮的光光》的結構,創(chuàng)編故事《我的昆蟲朋友》。
請幼兒結合個人的經(jīng)驗,想象一個自我與昆蟲朋友的故事。
指導幼兒用畫面的方式把故事表現(xiàn)出來,做成一本自我的故事書
科學的教案2
活動目標
1.激發(fā)幼兒觀察氣象的興趣。
2.了解常見的天氣情況,并知道通過哪些途徑可以了解天氣情況。
3.知道氣象與我們生活的關系,嘗試設計氣象預報表。
活動準備
課件、表格
趣味練習
活動過程
一、了解氣象與軍事的關系。
1.讓幼兒先來欣賞一段小故事“草船借箭”
故事里有個非常聰明的人叫諸葛亮,他利用天氣在3天時間造了10萬支箭,是怎么辦到的呢?
2.讓幼兒通過故事思考諸葛亮是怎么知道會有霧天呢?
二、了解常見的和惡劣的天氣情況,并知道通過哪些途徑可以了解天氣。
1.除了霧天,你們還知道哪些常見的天氣?
2.了解一些惡劣的天氣情況。并觀看課件。
3.你們是怎么知道天氣情況的?
。ǘ绦拧㈦娨、報紙等)
4. 欣賞一段天氣預報,了解天氣預報的主要內(nèi)容。
。ㄌ鞖狻囟、穿衣指數(shù)等)
四、了解天氣與我們生活的關系。
1.趣味問答
教師:天氣和我們的生活有著非常大的關系,今天我就要考考你們。
。1)高溫天怎樣避暑?
。2)雷雨天怎樣維護自身?
(3)雨天出門準備些什么?
五、嘗試設計氣象預報表
1.教師:天氣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我們應該關心天氣情況,根據(jù)天氣變化學會維護自身。
老師給大家準備了一份表格,上面有天氣、溫度、溫馨提示3欄。
2.請小朋友來當一當氣象員,在表格上記錄一下天氣。
水流到別的杯子去
水流到別的杯子去 設計意圖:水結冰、融化、水蒸氣變成水珠的經(jīng)驗、溶解的秘密, 沉與浮 1:提供不同材料,建議幼兒思考如何使沉入水中的材料浮于水面,或使浮于水面的材料沉入水中。如用牙膏皮做成小船,或將小鐵釘放在積木上等。沉與浮 2(立起來的木棍):將小木棍放入水中,發(fā)現(xiàn)它躺在水面上。如果在木棍一端粘一大塊橡皮泥,或釘上一根大鐵釘,都能使它立起來。 活動目標:使用多種材料,玩水的過程充滿和有趣。 活動材料:飲料管、紙、牙膏皮、泡沫塑料、小積木、塑料、菜葉、小瓷器、竹片、鐵釘、小石子水管、竹片、盛水具、彩色墨水等 活動過程:下午天氣熱,小朋友都在玩水。今天材料很豐富,但給出一個條件,每人只給一盆水,要節(jié)約用水,用完就沒有了。用水管連接水的有3組、用大小杯子滔水的`有2組、用礦泉水瓶蓋扎洞來射水有3組、做水簾洞1組、沉浮和自定義玩法有幾組。 “水流到別的杯子去”組;佘馨蕊、張俊騫、覃芷珊、盧藝文、班學佳 *這幾個小朋友,把2根管子把3個杯子連接起來,慢慢地將一杯紅色的水倒在水杯里玩,發(fā)現(xiàn)杯里的紅水通過連接飲料管子流到另一個水杯,3杯水慢慢變紅了,孩子們高興極了,飲料管子傳送水耶,3杯紅水第一次出現(xiàn)流動成水平,水不流動了。 *又觀察,張俊騫提出,加水才行,邊說邊給其中一個杯加水,佘馨蕊:水從管子流過去了,3杯紅水又第二次流動成水平,水又不流動了。 *老師提醒小朋友想辦法讓一杯水高一點,觀察會怎樣。盧藝文從旁邊小菜園里取兩塊土,和班學佳一起把一個杯子墊高起來,紅色的水又流動了。 *就這樣反復做做學學。覃芷珊用手指攪拌水,紅水沒有原來這樣紅了,變淡了。 *老師說:為什么水會流過去呢?盧藝文說:水要斜坡才行。 比較水位高度與流的快慢之間的關系,體會水由高處往低處流的特性。體會水的多少和顏色深淺變化的關系。
大班科學教案:有趣的螃蟹
科學的教案3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在吹泡泡的游戲中體驗歡樂的情緒。
2、鼓勵幼兒想出辦法吹出更多泡泡。
3、明白泡泡到了高處表面水分被蒸發(fā)所以泡泡破了。
活動準備
1、溶解有餐洗凈的水
2、透明塑料杯,塑料吸管。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出示餐洗凈和水
小朋友必須要仔細看呀,看看教師要干什么?
現(xiàn)場配兌吹泡泡的'泡沫水,引起幼兒的好奇心。
2、教師吹泡泡,激發(fā)幼兒對泡泡的興趣。
教師:吹泡泡真好玩,你們想玩嗎?
二、展開
1、教師吹出泡泡,讓孩子追捉泡泡。
2、你抓住泡泡了嗎?你看到的泡泡是什么顏色的?
小結:泡泡本身是沒有顏色的,經(jīng)過陽光照射就成五顏六色的啦。
3、講解吹泡泡的方法,請幼兒試試。
小朋友你們明白泡泡是怎樣吹出來的嗎?
請幾個小朋友來試試。
4、教師示范:吹泡泡
用力不要太大,要慢慢吹。
5、幼兒嘗試吹泡泡,教師指導。
提醒小朋友吹泡泡時注意不要把水吸到嘴里,不吹時把吸管插在小瓶里,不能含在嘴里。
。1)你是怎樣吹出泡泡的?
。2)你能用什么方法讓泡泡越飛越高?
。3)泡泡飛到高的地方會怎樣?
(4)誰明白為什么泡泡破了?”
小結:泡泡到了高處,表面水分被蒸發(fā)所以泡泡破了.
三、結束
欣賞兒歌《吹泡泡》
小朋友此刻我們休息一下,泡泡不僅僅好玩,他還有一首好聽的兒歌呢,讓我們一齊欣賞吹泡泡的兒歌吧。
自然結束。
科學的教案4
目的要求
1、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知道眼睛怎樣看見各種物體,近視的原因,以及保護視力的方法。
2、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能力(學習做“眼球成像”及“近視眼病理”的模擬實驗。)
3、向學生進行關于眼的衛(wèi)生保健教育,培養(yǎng)良好的用眼衛(wèi)生才慣。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1、分組實驗材料蠟燭及燭臺、凸透鏡2塊,凸度大小不同,及支架、紙屏、火柴。
2、掛圖或投影片眼球的構造、視覺成因示意圖。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提問:
。1)凸透鏡的外形有什么特征?凸透鏡有什么作用?
。2)凸透鏡成像有什么規(guī)律?
2、談話:
。1)凸透鏡成像的作用,不僅在生產(chǎn)和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還與我們的眼睛有密切的關系。你猜有什么關系?
。2)關于眼睛你有什么問題?
3、講述: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關于眼睛的科學(板書課題),重點是眼睛怎樣看到各種物體。
學習新課
1、指導學生認識眼睛怎樣看見各種物體
(1)認識眼球的構造
①談話:要知道眼睛怎樣看到各種物體,首先要了解眼睛的構造。你認為眼睛由哪幾部分構成了它們各有什么用?其中哪部分最重要?
、谥v解:眼睛外部是眼鹼(眼皮),眼險邊長有睫毛,眼鹼內(nèi)是眼球。眼睛最重要的部分是眼球,眼臉、睫毛都是保護眼球的。下面我們重點觀察眼球的構造。(出示眼球構造圖。)
、塾^察:眼球是什么形狀的?從圖上看,眼球由哪些部分構成了晶狀體是什么樣的?像什么?
④講解:
眼球是球形的。眼球的外部是眼球壁,眼球壁有好兒層,內(nèi)層是視網(wǎng)膜。視網(wǎng)膜由很多感光細胞組成,像照相底片一樣,既能感知光的強弱,又能感知光的色彩。視網(wǎng)膜通過視神經(jīng)與大腦相連。眼球的前部有一個小孔,叫瞳孔,外界的光通過瞳孔進入眼球。
⑤觀察:兩個同學相互觀察對方眼睛的瞳孔。
、拗v解:瞳孔后面是晶狀體,晶狀體是透明的,外形很像凸透鏡,通過肌肉與眼球壁相連。
⑦討論:
外界物體發(fā)出的或反射的光,通過晶狀體后會怎樣?(成像)成像在什么地方?(視網(wǎng)膜)
通過以上分析,你認為眼睛的構造像什么?(照相機)哪個部分相當于照相機的鏡頭?哪個部分相當于照相機的底片?
⑧教師小結: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眼睛很像一架精密的照相機,外界物體能在眼球內(nèi)形成像。人有了這架"照相機",才能看見周圍各種物體。
(2)認識視覺與光的關系
、僦v述:眼睛所以能看見周圍各種物體,還與其他因素有關系。
、谟懻摚
在漆黑的屋子里,你能看見周圍的物體嗎?怎樣才能看見?
你怎樣解釋這種現(xiàn)象?(如果學生不能很好解釋,可以進一步啟發(fā):在沒有光的條件下凸透鏡能成像嗎?眼球內(nèi)能成像嗎?)
由此可以知道,眼睛所以能看見各種物體,與什么因素有關系?
③教師小結: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只有在有光的條件下,眼睛才能看見各種物體。
。3)綜合視覺形成的原因
、儆懻摚和ㄟ^以上研究,你認為眼睛所以能看見周圍各種物體,是什么原因?
②講述:
眼睛所以能看見周圍各種物體,一是在眼球內(nèi)有能成像的構造,二是必須有光。(出示視覺成因示意圖。)我們周圍的物體,有的自己發(fā)光,有的能反射別的物體的光。當它們發(fā)射或反射的光通過瞳孔、晶狀體進入眼球后·會在視網(wǎng)膜上形成這些物體的像;連接視網(wǎng)膜的視神經(jīng)立即把這些光信號報告給大腦,我們就看到了這些物體。
2、指導學生認識近視的原因及預防近視的方法
。1)講述:健康的眼睛才能看清周圍的物體。如果眼睛受了傷或有了病,特別是晶狀體、視網(wǎng)膜、視砷經(jīng)有了病,人就看不清、甚至完全看不見周圍的物體。例如少年兒童的多發(fā)病近視,就是由于晶狀體有了病。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我們來做個模擬眼睛看物體的實驗。
。2)實驗:
、僦v述:每個組都有大小相同、凸度不同的兩塊凸透鏡,先用凸度較大的.透鏡實驗。讓蠟燭通過這塊凸透鏡,在紙屏上形成清晰的像。
、趯W生分組實驗。
、塾懻摚涸谶@個實驗中,哪兒個部分相當于眼睛?它們分別相當于眼睛的哪個部分?哪個部分相當于眼睛看的物體?
、苤v述:使物體離"眼晴"遠一些(將蠟燭向外移),觀察"視網(wǎng)膜"上的像有什么變化?
、輰W生分組實驗、匯報。(像變得模糊)
⑥講述:換用凸度較小的透鏡,觀察"視網(wǎng)膜"上的像怎樣?
、邔W生分組實驗、匯報。(像又變得清晰)
。3)討論:
、偻ㄟ^以上實驗,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谠谝陨夏M實驗中,凸透鏡表示什么?透鏡凸度的變化表示什么?(晶狀體凸度的變化)
③由此可以惟想,人在看遠近不同的物體時,晶狀體有什么變化?(或問:由此可以推想,為什么眼睛既能看清近處的物體又能看清遠處的物體?)
。4)講解:人的眼睛是靠自動調節(jié)晶狀體的凸度看清遠近不同物體的,晶狀體的凸度是靠牽引晶狀體的肌肉(睫狀。┱{節(jié)的。肌肉收縮,晶狀體凸度變大)
科學的教案5
設計意圖:
為配合“遠離禽流感”的宣傳,我園設計了“病毒”這一科學活動,指在激發(fā)幼兒探索的興趣以及自我保護的意識。
一、目標:
1、運用各種感官,激發(fā)幼兒探索的興趣。
2、初步了解(流感)病毒,加強自我保護的意識。
準備:顯微鏡、錄像、圖片、細菌標本、病毒示意圖、健康小衛(wèi)士粘貼標志(幼兒人數(shù)相等)。
過程:放錄像(兒童醫(yī)院門診及有關禽流感的`報道)你們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幼:小朋友生病了、禽流感為什么會生?傳染的禽流感?
幼:因為感冒、怕冷、缺少鍛煉得禽流感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幼:病毒
二、播放病毒有關資料
1、在顯微鏡下你看到了什么?
幼:細菌?不知道是什么、
2、你們觀察到的是病毒,那什么是病毒呢?我們請醫(yī)學院的叔叔給我們講解一下好嗎?
三、醫(yī)生講解內(nèi)容病毒是什么?
有什么危害?病毒并不可怕,科學能戰(zhàn)勝病毒例子禽流感病毒怕什么?
小結:科學家本領真大,發(fā)現(xiàn)了這么多抵抗病毒的方法。你有沒有想過為了人類的健康,也做一個科學家呢?我們應該怎么做?
幼:不許禽流感病毒進入我們身體內(nèi)、多鍛煉、開窗、不到疫區(qū)、大預防針、幼兒制作宣傳圖片。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怎樣來預防禽流感的傳播,其他的人還不道,你想用什么辦法來告訴他們?(討論:可以給他們看圖片,給他們看預防禽流感的錄象,可以直接說給他們聽)
今天老師給大家準備了許多的材料,有圖片有筆請你們來做宣傳廣告,告訴大家怎樣預防禽流感,好嗎?(分組合作宣傳圖)
結束:現(xiàn)在讓我們來做健康小衛(wèi)士,每個小朋友貼上標志,讓我們?nèi)ジ嬖V其他班的小朋友吧!幼兒拿著宣傳畫出活動室。
科學的教案6
活動目標
1、經(jīng)過觀察不一樣的玻璃片,引起幼兒對周圍物體現(xiàn)象的探索興趣。
2、初步培養(yǎng)幼兒自我嘗試動手制作的本事。
活動準備
1、圖片:小花貓
2、三塊玻璃片(凸片、凹片、平面片)、長方形紙、玩具望遠鏡、雙面膠。
活動過程
1、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幼兒興趣。
。1)觀察桌上放著的玻璃片(凸片、凹片、平面片)
。2)小花貓圖片請幼兒分別用這三塊玻璃片去看小花貓圖片。
。3)提問:透過這三塊玻璃片看到的圖片是不是跟原先的一樣大?(大了、小了、和原先一樣)。
2、啟發(fā)、探索。
。1)為什么透過三塊玻璃片看同樣的東西,大小不一樣呢?
。2)請小朋友用手摸摸,用眼看看,這三塊玻璃片是不是一樣?
。3)教師示范并告訴幼兒:“先摸玻璃片兩面的中間,再摸邊緣是不是一樣,然后把玻璃片豎起來用眼睛看!
3、師幼進一步探討平、凸、凹玻璃片。
。1)請幼兒取出中間和周圍一樣厚薄的玻璃片,告訴幼兒這是“平玻璃片”。
。2)請幼兒取出中間厚、周圍薄的玻璃片告訴幼兒這是“凸玻璃片”。
。3)請幼兒取出中間薄、周圍厚的玻璃片告訴幼兒這是“凹玻璃片”。
4、幼兒動手操作、體驗平、凹、凸三種玻璃片的作用。
(1)請幼兒分別用平、凹、凸三種玻璃片去看周圍的事物,講講有什么不一樣。(平:—樣大;凸:放大;凹:縮小)。
。2)教師小結:玻璃片真趣味,用不一樣的玻璃片看到的`東西不一樣。
科學家真會動腦筋,他們利用不一樣的玻璃片,制造出各種各樣的東西,玻璃片的作用可真大呀!
5、嘗試制作望遠鏡,教師巡回指導。
。1)請幼兒用玩具望遠鏡看一看周圍事物,引起幼兒制作興趣。
。2)請小朋友動手把長方形紙卷成筒,把凹玻璃片放在紙筒后面,凸玻璃片放在紙筒前面,望遠鏡就做成了。教師重點指導雙面膠的用法。
。3)請幼兒用自我制作的望遠鏡再一次看一看周圍事物的變化,進一步了解望遠鏡的作用并享受自我動手制作的樂趣。
。ń處熖崾就h鏡的作用。如看文藝演出、看體育比賽、看風景、解放軍瞭望。)
活動延伸
幼兒自由玩耍自制望遠鏡,對周圍事物進一步探索。
科學的教案7
教學意圖:
幼兒有關科學領域的探究和學習,往往受到好奇心和興趣的直接驅使,能夠說好奇心和興趣是幼兒主動進行科學探究和學習的基本前提,針對幼兒這一特點設計了此次活動《嘀嘀噠》。運用幼兒各種感官,對周圍的事物和現(xiàn)象進行感知、觀察、操作、探索,發(fā)現(xiàn)問題并尋找答案的探究過程;是教師充分利用周圍環(huán)境,為幼兒創(chuàng)設條件、選擇適合幼兒學習的資料、供給充分的物質材料,經(jīng)過運用不一樣的方式設計與組織幼兒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索活動;是幫忙幼兒主動獲取科學經(jīng)驗、建構概念、發(fā)展智能、養(yǎng)成科學態(tài)度的過程。幼兒園科學教育是幼兒全面發(fā)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僅豐富幼兒有關自然界的知識,并且能激發(fā)幼兒對自然的關心和興趣,初步構成幼兒對周圍的人和事物的正確態(tài)度,對幼兒的發(fā)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教學目標:
1、觀察畫面,在看看、說說中了解牽;ㄉL的過程。
2、在活動中愿意大膽交流、進取表現(xiàn)。
教學過程:
1、談話導入
“今日,教師給大家請來了一位神秘的小客人,你們歡迎嗎”
“客人是誰呢那就請它自我來介紹吧!”
2、觀察畫面
牽;ǖ.自述中,引導幼兒猜測想象,了解其生長過程。
畫面一:
牽:這是我,還有我的兄弟姐妹們。
師提問:哎,他是誰呀幼兒猜測。
畫面二:
牽:我被埋進了土里,心里好害怕……
師:哎呀!怎樣被埋進土里了呢它應當怎樣做呀
畫面三:
牽:我拼命往外鉆……
引導孩子們一齊學往外鉆的動作。
牽:總算鉆了出來,咦我怎樣變成了這樣
師:它變成什么樣了
小結:啊,原先小客人是一顆種子,那它會是什么種子呢還是讓小客人繼續(xù)介紹下去吧!
畫面四:
牽:我頂著皺巴巴的葉子
師:什么是皺巴巴呀你們還看到什么東西也是皺巴巴的呢
畫面五、六:
牽:我用力撐開皺巴巴的葉子。瞧!我像什么呀
畫面七:
牽:沒幾天,我的身上又冒出一片毛乎乎的葉子。
師:咦!它說的葉子是什么樣的呢
。兹祝
畫面八:
牽:小葉子長啊長,長成這么大!
繼續(xù)播放畫面九、十、十一、十二:
牽:有一天,嗤溜溜,我的身上冒出了一根藤。
師:啊,真趣味,這顆種子先長出的葉子,此刻又長了一根藤,看這根長長的藤它想干什么呀
牽:是爬向左邊還是爬向右邊唉,要是有誰來幫幫忙就好了。
師:噢喲,它想找人來幫忙,找誰來幫忙它呢
畫面十三:
師:看,它找到了什么接下來這根藤會怎樣做呢
引導幼兒一齊學習藤往上繞的動作。
師:誰來學學藤往上繞的樣貌
畫面十四、十五:
牽:此刻,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嘍。
師:來,孩子們,我們也一齊學它往上爬嘍。
師以兒歌的語言活躍氣氛:藤兒藤兒真趣味,順著竹竿往上爬,爬呀爬,繞呀繞,哎呀呀,頭暈了,繞糊涂了,理順了再之后爬吧!
畫面十六:
牽:繞啊繞,長啊長,這是我此刻的樣貌。葉子多得數(shù)也數(shù)不清。
畫面十七、十八、十九、二十:
牽:又有一天,我躲在又冒出了一樣東西,嘿嘿,猜猜這是什么
師:它越長越大,越長越鼓,哎,顏色也變漂亮了,是什么呢
畫面二十一:
牽:啪,打開啦!哈哈,我是牽牛花!
師:哦,這位神秘的小客人原先是牽;ㄑ剑
師:牽牛花像什么呢怎樣吹的
嘀嘀嗒、嘀嘀嗒有節(jié)奏的。
畫面二十二、二十三:
師:看小喇叭越來越多,好熱鬧啊!他們一齊唱啊、跳啊,玩的真開心!
畫面二十四:
師:哎,牽;ㄔ鯓永参覀儊砺犅犓晕沂窃鯓诱f的。
牽:一到晚上,我就會收攏小喇叭,靜靜睡一覺。
師:噢,原先牽;ê臀覀冃∨笥岩粯,也要睡覺的。
畫面二十五:
師:看,第二天早晨,牽;ㄔ缭绲男褋,張開小喇叭,嗨,你們聽它在吹:“嘀嘀嗒,小朋友該起床啦!”
3、鞏固對牽牛花生長過程的了解。
師:哎呀,今日來我們班作客的是誰呀
聽了它的自我介紹,你們明白它是怎樣長大的嗎
根據(jù)孩子們的回憶,教師圖片箭頭表示牽;ǖ纳蛇^程。
教師總結
四、延伸活動:
出示牽;ǖ姆N子,到種植園地種植牽;ā
師:牽;ńo小朋友帶禮物來啦!看看,這些都是它的兄弟姐妹,我們趕緊把它們埋到地里,讓它們也快快長大,開出美麗的小喇叭來,好嗎
教學反思:
幼兒園科學活動實驗記錄為幼兒調整認識、整理經(jīng)驗、構成科學的概念奠定了基礎。鼓勵性提問應面向全體而不是針對某個單獨個體,教師應設法讓更多的孩子參與回答問題,或在某個孩子回答之后讓其他幼兒發(fā)表不一樣看法或分享某個觀點。培養(yǎng)幼兒記錄的習慣和本事,使幼兒樂于探究,逐漸理解科學結論必須建立在事實之上,從而構成正確的科學探究態(tài)度?傊胩岣哂變嚎茖W探究中記錄的質量,使幼兒的科學記錄變得生動而有意義,我們?nèi)匀恍枰獜馁Y料到形式、從作用到時機,作進一步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究,以積累經(jīng)驗,改善策略,完善認識。
科學的教案8
活動目標
1、幼兒根據(jù)蔬菜的形態(tài)、色彩、利用切、接、拼等方法,制作自我喜愛的物品,能大膽地用清楚、連貫的語言講述一段話。
2、培養(yǎng)幼兒的注意、觀察、想象、創(chuàng)作本事和幼兒動腦、動手又動口的學習習慣。
3、啟迪幼兒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
活動準備
1、ppt課件:奇妙的蔬菜造型
2、準備豐富的、形態(tài)各異的新鮮蔬菜。
3、塑料刀、墊板、橡皮泥、牙簽、彩色紙、剪刀等。
幼兒園課件ppt課件《奇妙的蔬菜造型》
“菜花”能變成“小綿羊”嗎
教學過程
一、欣賞:奇妙的蔬菜造型
在欣賞中,讓幼兒觀察的蔬菜品種。
經(jīng)過觀察后大家討論,激發(fā)大家的制作熱情。
二、引導幼兒觀察、激發(fā)創(chuàng)作興趣。
1.教師:教師給你們準備了這么多長像不一樣的蔬菜,小朋友看一看、想一想、比一比。
用一棵菜和一棵菜拼在一齊做什么
把一棵菜切割后可制作成什么作品
2.教師逐一出示蔬菜,引導觀察,產(chǎn)生靈感,進行創(chuàng)作。
三、操作活動
1、幼兒使用藍子中的自然材料,輔助材料和制作工具,充分發(fā)揮想象,制作自我喜愛的物品。
2、啟發(fā)幼兒制作:
小狗、小貓、帆船、男孩、女孩、火箭、汽車等蔬菜娃娃、蔬菜動物、蔬菜玩具。
可用紅皮蘿卜有葉莖的'一頭制作帽子或頭和頭發(fā),利用蔬菜藕的橫切面作花衣裳的裝飾花紋等等。
四、展示作品并講述。
將幼兒作品用投影儀放映出來,供大家欣賞。引導幼兒根據(jù)自我制作的作品,
同伴的作品與同伴的多個作品組合講述一段話或故事。
活動延伸
將幼兒的作品,放回到自然角中,供幼兒繼續(xù)相互欣賞、觀察。在游戲中可進行進一步的修飾。
科學的教案9
活動目標
1、經(jīng)過有序探索、自由發(fā)現(xiàn),讓幼兒感知磁性這一科學現(xiàn)象,培養(yǎng)幼兒的探索興趣和探索本事。
2、引導幼兒運用討論、交流等方式進行研究,體驗與同伴探索交往的樂趣。
3、培養(yǎng)幼兒樂于幫忙別人的品質。
活動準備
1、磁鐵若干,各種試驗材料(鈴鐺、木塊、布條、釘子、曲別針、夾子等)若干,
2、小貓頭飾、釣魚桿、小魚若干條,錄音機,磁帶。
活動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教師扮貓媽媽,邀請小朋友到家里做客。
在音樂伴奏下進入教室。
二、動手操作自主探究
1、請幼兒打開禮物,幫貓媽媽尋找禮物中的秘密。
2、幼兒交流自我的新發(fā)現(xiàn),認識磁鐵。
3、幼兒動手把禮物中能被磁鐵吸引的物品放到小桶里,
引導幼兒觀察,討論磁鐵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
4、得出結論:磁鐵只能吸引鐵制品。
三、合作探究,了解磁鐵的特性。
1、引導幼兒尋找生活中哪些物品能被磁鐵吸引。
2、啟發(fā)幼兒用最有效,最快捷的.方式撿起撒在地上的針。
四、游戲―釣魚
在音樂伴奏下,來到池塘幫貓媽媽釣魚。
活動延伸
設立科學發(fā)現(xiàn)角,利用磁鐵發(fā)現(xiàn)更多的秘密。
科學的教案10
課題生成:
在主題活動《地球我們共同的家園》中,我們從小班起重點介紹地球七的動物。于是幼兒、教師共同收集了幾種動物如兔子、金魚、寄居蟹,幼兒對這些活生生的動物很感興趣。
“菊香蟹肥”的時節(jié),幼兒都吃過螃蟹,他們帶來了蟹殼,他們說:熟螃蟹是紅色的。因為螃蟹的大鉗子要夾人,父母都不讓孩子玩活螃蟹,但幼兒卻有著強烈的興趣。于是我們設計了這一活動,為幼兒供給條件,創(chuàng)造機會讓他們探索。
活動目標:
1、充分體驗探索活動的歡樂。
2、了解螃蟹的外形,爬行方向,學會一些簡單的觀察方法。
3、激勵幼兒勇敢探索,積累一些生活經(jīng)驗。
活動準備:
1、四十只小螃蟹,兩只大螃蟹。
2、二十只小塑料箱,四只大塑料箱。
3、夾子、筷子、手套人手一份。
4、盆子、水、抹布,透明蓋電鍋兩只等。
活動過程:
1、教師問:你們明白螃蟹嗎(明白)在家里爸爸媽媽讓你們玩嗎(不)為什么
幼兒l:因為螃蟹兇。
幼兒2:它有大鉗子。
幼兒3:要夾人。
2、教師說:今日教師和你們一齊玩螃蟹好嗎(好)可是必須要注意螃蟹的大鉗子。
幼兒觀察螃蟹:
幼兒1,只看不動手。
幼兒2,想用手摸但伸到一半又停了。
幼兒3,用手碰一下立刻縮掉。
幼兒4,拿起一旁的筷子夾著玩,夾住了螃蟹就叫,掉了就大笑。
3、幼兒坐在地毯上。
教師問:玩得歡樂嗎(歡樂)
教師說:小動物給我們帶來了歡樂,它是我們的好朋友。
教師又問:螃蟹長得什么樣貌
幼兒自由談,教師巡聽。
幼兒1,背上有殼,是灰黑色的。
幼兒2,有眼睛,燒熟了是紅色的。
幼兒3,有三只腳。
幼兒4,不對,有四只腳。
4、教師說:螃蟹到底有幾只腳大家去數(shù)一數(shù)。
5、教師示范,戴上手套捉起螃蟹點數(shù)。
教師提醒:能夠把螃蟹捉到小箱子里,仔細看看螃蟹底部是什么樣的。
6、盆子、水、抹布,透明蓋電鍋兩只等。
活動中幼兒的勇敢、才智、本事都得到不一樣程度提高。另外活動中教師有目的'的引導幼兒從多個方面進行觀察,學習一些科學知識,使他們在以后的探索活動中更加聰慧。
可是在活動中覺得“數(shù)活螃蟹腿”這個環(huán)節(jié)較有難度,能夠放在螃蟹煮熟后進行。
專家點評:
把本活動列為生活活動,可能更加貼切。從整個過程看,并沒有什么太難的知識點,但教師把探索精神放在首位,體現(xiàn)的是大班幼兒應有的求知學習欲望,這一點,是值得大家借鑒的。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不必須每次都有眾多的難點要突破,只要能激發(fā)求知欲望,萌發(fā)學習興趣,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這樣的活動都是好活動。
反思與討論:
這個活動曾為小班設計,現(xiàn)設計為大班活動,你認為還應做哪些修改與補充
科學的教案11
活動目標
1、能按順序的進行細致的觀察,將衣著相同的兩個小熊找出來;
2、提高幼兒的視覺辨別本事。
活動準備
1、掛圖:《視覺辨認》
2、幼兒用書:《我的數(shù)學》第22頁;
3、小熊卡片24張,褲子線條、顏色一樣的,各6張,分4組;
4、水彩筆、粉筆。
活動過程
一、故事引入
有一天,小熊哥哥與小熊弟弟去逛街,街上可熱鬧了,人來人往,小熊哥哥與小熊弟弟走丟了,
小熊哥哥找不著小熊弟弟很著急,所以,想請小警察幫忙小熊哥哥找到小熊弟弟,引出下個環(huán)節(jié)。
二、游戲:“猜猜我是誰”
玩法:教師依次出示紅、黃、藍、綠四種顏色,讓幼兒辨認。
三教師依次出示4張不一樣衣著的小熊卡片,讓幼兒觀察,分別說出每張卡片上小熊褲子的顏色。
四、團體游戲:“我的朋友在哪里”;
玩法:
教師將有衣著條紋不一樣小熊卡片發(fā)給幼兒,幼兒將卡片舉在胸前,
然后,在4個圈里找到和自我拿的小熊卡片一樣的小熊,就在哪個圈里。
(游戲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觀察幼兒能否按照小熊褲子條紋的顏色排列尋找朋友,
找到后要提醒找到的幼兒再次比較)。
五、游戲:找到小熊哥哥與小熊弟弟
1、玩法:教師出示掛圖,引導幼兒觀察《一樣的小熊在哪里》圖上的`10個小熊的衣著,
然后讓幼兒找出衣著相同的小熊哥哥與小熊弟弟;
2、發(fā)書讓幼兒自我操作,把小熊哥哥與小熊弟弟用彩筆圈起來。
科學的教案12
一、活動目標:
1、經(jīng)過引導幼兒自我動手做實驗,從而明白兩種顏色加在一齊會變成別的顏色,初步培養(yǎng)幼兒的好奇心和觀察本事。
2、體驗探索活動的樂趣。
二、活動準備:
1、黃色的水若干,紅、黃、藍三色顏料。
2、演示記錄卡和操作記錄卡若干。
3、操作圖若干,透明塑料紙若干,調色卡人手一份。
4、毛筆若干,抹布若干。
三、活動過程:
1、設置懸念,以變魔術來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
師:看,這是一瓶什么顏色的水呢(黃色)
今日,教師來當回魔術師,來變個魔術,你們想不想看
請小朋友仔細看魔術師要開始變魔術嘍!我們一齊喊一、二、三!(教師搖晃瓶子)
黃色的水變成什么顏色的水了呢
2、自由討論:
師:誰明白魔術師是怎樣把黃色的水變成綠色的水的請大家相互討論一下,然后告訴教師!
3、自由探索
、倬烤辜尤肓耸裁搭伾膶殞毩四卣埫课恍∨笥岩瞾懋敾啬g師:你們看教師幫你們請來了紅色寶寶、黃色寶寶、藍色寶寶三種顏色寶寶,請你們選擇其中的一種顏色寶寶把瓶子里的黃色寶寶變成綠色寶寶
、谡l變出了綠色寶寶誰來說一說你是怎樣變出來的(幼兒回答)
、劭偨Y:我們此刻一齊來試一試,然后用記錄卡把它記錄下來。
。ǔ鍪敬蟮氖痉墩{色卡教師邊講解邊調色,并出示記錄卡進行記錄)
4、探索操作
師:咦!剛才有的小朋友還變出了什么顏色(認識橙色)
師:那又是怎樣變出來的'呢先不要說出來,教師為小朋友準備了調色卡,請小朋友試一試,怎樣能夠變出橙色再把它記錄下來。(幼兒調色并記錄)
教師總結:請幼兒說一說,教師出示大記錄卡邊講解邊示范。
5、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并記錄
①藍色寶寶和紅色寶寶也想手拉手,那它們又會變成什么顏色呢請你們自由選擇一種材料試一試,能夠用瓶子,也能夠用調色卡,還能夠用透明的塑料紙重疊起來看看,然后把你們的發(fā)現(xiàn)用記錄卡記錄下來!(幼兒自由選材操作并記錄)
、谧兂隽耸裁凑埬惆涯愕挠涗浛ㄖv給大家聽聽。
、劢處熆偨Y:出示大記錄卡進行記錄。
6、操作游戲:變色眼鏡
師:小動物們聽說小朋友學會了一樣本領,所以想考考你們,瞧!小猴戴上藍色的眼鏡看黃色的香蕉會變什么顏色了呢小狗戴上紅色的眼鏡看藍色的藍莓會變什么顏色了呢小貓戴上黃色的眼鏡看紅色的蘋果會變什么顏色了呢(邊說邊出示大操作紙)請個別幼兒講解。
四、延伸活動:
小動物們要回家了,我們趕快到教室去用會變的顏色做一條彩色的圍巾送給它們吧。惤约眩
科學的教案13
時間:30Min
一、活動目標:
1.指導幼兒認識白豆和眉豆的特征。
2.明白白豆和眉豆都是種子,體驗自我種豆豆的樂趣,引導幼兒觀察豆豆的生長狀況。
二、活動準備:
1.白豆、眉豆各四十顆。
2.兩袋泥土,塑料小鏟子四個。
3.塑料型的牛奶瓶四十個。
三、活動過程:
開始部分:1.談話導入法
師:(手上拿著一只只剩四分之一的洗手液問小朋友),小朋友,請看一看我手上的洗手液。
幼:用了很多了(只剩一些)。
師:洗手液之前是滿滿的,只用了一個星期就剩一點點了,請小朋友告訴我,你們洗手時,用多少洗手液的?
幼1:我劑一點點。
幼2:我一按就按到底的。
幼3:我用一小塊。
師:此刻教師告訴小朋友,吸收也不要用太多,太多了反而洗不干凈,小朋友劑洗手液時,只要劑一顆白豆大小就行了。
幼:白豆是什么?(白豆有多大。浚
師:此刻教師給小朋友認識一下白豆,看一看白都有多大,他長得怎樣的。
基本部分:(教師給每位小朋友發(fā)一個用紙折成的小兜,把一顆白豆和一顆眉豆,放進小兜里,教育幼兒雙手放好,不能拿小豆豆)
師:小朋友,你們要照顧好這兩顆豆豆,不要把他們弄不見了,等一下會有更好玩的。
師:此刻教師發(fā)給小朋友兩顆豆豆,請問哪位小朋友明白哪一顆是白豆。(白豆放左邊,眉豆放右邊)
幼1:(用手拿著一顆豆)這一顆。
幼2:是這一顆。
師:請小朋友用手拿起你左邊的那顆豆豆放在左手的手心里,它就是白豆了。你們能說一說他的樣貌嗎?
幼:圓圓的,白白的,小小的。
師:很好,白豆是圓圓的,他好像一滴水珠一樣大小。小朋友們明白白都能夠做什么?
幼:煲湯、煲粥、煮菜。
師:小朋友很聰明,其實我們喝的豆?jié){就是從白豆里榨出來的.。
師:此刻我們認識了白豆,明白他長得胖胖的,白白的,能夠榨豆?jié){。你們想想再認識另一顆小豆豆啊?
幼:想。(是不是旁邊的那一顆?)
師:請小朋友把白豆放進小兜里。
師:小朋友,你們有看到一顆皮膚也是白白的,還有一條彎彎的眉毛的豆豆嗎?
幼:看到了。
師:那是白豆的好朋友,他的名字叫眉豆,眉毛的眉。小朋友看一看,白豆和眉豆有什么不一樣?
幼1:眉豆有一條眉毛。
幼2:眉豆比白豆白。
幼3:眉豆比較長。
師:小朋友很聰明,眉豆和白豆是不一樣的,眉豆有一條彎彎的眉毛,他的皮膚是牛奶的顏色,身體比較長。
師:小朋友還記得白都能夠干什么嗎?
幼:煲湯、榨豆?jié){。
師:那么,你們只都沒都能夠做什么嗎?
幼:煲湯、榨豆?jié){。
師:小朋友要注意了,眉豆能夠用來煮八寶粥,但不能夠榨豆?jié){,他榨豆?jié){就不好喝了。
幼:我喝八寶粥的時候就見到眉豆了。
四、結束部分:
。ㄅD唐可蠈懼變旱膶W號,教師引導幼兒把白豆和眉豆種在自我的牛奶瓶里)
師:小朋友,白豆和眉豆都能吃,因為她們是種子,如果我們把她們中在泥土了,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啊
幼:會發(fā)芽。
師:對了,此刻是春天,把豆豆種在泥土會發(fā)芽,之后會長高,最終就會長出很多很多的豆豆,我們一齊把它種在牛奶瓶里好嗎?
幼:好。
師:小朋友,你們能夠把你喜歡的豆豆種在泥土里,也能夠兩顆豆豆都種在牛奶瓶里,但要注意,你要把白豆、眉豆的標簽插上去。
五、活動延伸:
指導幼兒觀察豆豆的生長狀況,每一天觀察一次,并畫出豆豆一個星期的變化。
科學的教案14
孩子們對玩水有著濃厚的興趣,經(jīng)常會看到他們把一粒石子、一片樹葉等投進水里,百玩不厭。為了進一步激發(fā)幼兒的探索精神,我結合大班《幼兒園歡樂與發(fā)展課程》一書設計了此活動——《沉浮》。
活動目標
1.幼兒感知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xiàn)象;
2.大膽探索、嘗試便物體沉或浮的不一樣方法,發(fā)展探索精神;
3.初步學習兩人合作進行實驗,培養(yǎng)合作本事。
活動準備
人手一份活動材料,包括石子、牙膏皮、橡皮泥、空藥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記錄表(見附圖)、鉛筆;盛水的水盆若干個,積木塊若干,塑料插片若干。
活動過程
一、導入:出示材料,激發(fā)幼兒操作的欲望。
二、活動過程
(一)教師提出嘗試問題:如果把這些材料放進水中,會發(fā)現(xiàn)什么現(xiàn)象?
1.幼兒嘗試。
2.幼兒介紹嘗試結果。
教師總結:石子、牙膏皮、橡皮泥這些物體沉到了水底,我們把這樣的現(xiàn)象叫一一沉;空藥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這些物體浮在了水面上,我們把這樣的現(xiàn)象叫一一浮。
(二)教師提出嘗試性問題:“怎樣讓沉在水底的物體浮在水面上?”
1.幼兒嘗試。
要求:幼兒兩人友好協(xié)商,一人嘗試,一人記錄。
2.嘗試結論:改變橡皮泥的`形狀(捏成帶邊的薄片狀),能夠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石子、牙膏皮放在泡沫板上可浮在水面上……
(三)教師提出嘗試問題:怎樣讓浮在水面上的物體沉到水底
1.幼兒嘗試。
要求:幼兒兩人互換嘗試。鼓勵幼兒大膽運用不一樣的材料和方法進行嘗試。
2.嘗試結論:塑料吸管插在橡皮泥上
可使塑料吸管沉到水底;橡皮泥裝在空藥丸盒里可使空藥丸盒沉到水底;石子放在泡沫板上可使泡沫板沉到水底……
(四)教師提出嘗試問題:
小班的小弟弟和小妹妹在收玩具時,不細心把塑料插片和積木塊混在了一齊,你能用什么辦法幫他們把積木很快分出來?
幼兒嘗試回答:把混在一齊的積木塊和塑料插片倒入水中,沉下去的是積木塊,浮在水面上的是塑料插片。
教師實驗演示,驗證答案。
活動延伸
教師把這些材料放在科學區(qū),活動結束后,小朋友能夠來繼續(xù)進行嘗試。
科學的教案15
主要涉及領域:科學、健康
活動背景: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科學領域的“數(shù)學認知”領域提出“初步感知生活中數(shù)學的有用和有趣”這一目標。“今天你喝水了嗎?”這一數(shù)學活動正是源于幼兒的生活,讓孩子從數(shù)學中量的感知出發(fā),將600毫升這一抽象單位具體化,引導幼兒初步理解了喝水次數(shù)與600毫升這一量之間的對等關系。孩子們通過觀察、測量、探索、操作,感受到自己每天大概喝多少水才能使身體更健康;顒訌挠變旱膶嶋H生活出發(fā),讓幼兒在玩水、做小實驗的過程中理解喝水的重要性,從而樂意主動安排飲水計劃,自覺喝水,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使幼兒的數(shù)學思維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活動目標:
1.學習測量每天飲水量的方法,能夠嘗試安排飲水計劃。
2.懂得飲水對人體的重要性,有主動喝水的意識。
重點、難點:
1.重點:操作感知喝水次數(shù)與600毫升總量之間的對等關系。
2.難點:初步感受理解總量不變,每次的倒水量和倒水次數(shù)呈反比關系。
設計思路:
遷移生活經(jīng)驗,了解喝水的重要性→學習測量飲水量的方法一用小茶杯倒水的方法,感知大概需要用小茶杯倒幾次水才夠600毫升→自主制訂飲水計劃表,討論合理性。
活動準備:
1.課件:健康小博士;2.量杯、杯子、一瓶水,紅色小貼紙和若干小杯子貼紙人手一份;3.每人一張計劃表;4.一個大水桶;抹布。
活動過程:
1.講一講一了解喝水對健康的重要性。
師:今天你喝水了嗎?為什么要喝水?
幼:口渴、健康。
師:喝水之后有什么感覺?
幼:舒服、不渴。
師:如果你不口渴,還需要喝水嗎?為什么?
幼:結合生活經(jīng)驗,自由回答。
看課件:健康小博士說喝水的好處。
2.找一找——學習測量飲水量的方法。
(1)了解幼兒大約每天必需的飲水量。
師:我們每天需要喝多少水,才能保持身體健康呢?
幼:自由猜測。
看課件:健康小博士說“小朋友至少需要喝600毫升白開水!
(2)認識量杯,找600毫升的刻度。
師:600毫升是多少水呢?我們能用一個特殊的杯子量出來。這個大杯子就叫量杯,它能告訴我們600毫升是多少水。
師:量杯上有什么?
幼:觀察發(fā)現(xiàn)有線——刻度,數(shù)字——多少毫升的水。
幼:用紅色貼紙給600毫升做個標記。
3.量一量——操作探索,測量倒水的次數(shù)。
(1)幼兒嘗試探索測量倒幾次水正好是600毫升。
師:我們的小杯子上有沒有刻度和數(shù)字?
幼:觀察平時喝水的小杯子。
師:平時你每次要倒多少水喝呢?怎么才能知道我們每天喝多少水才夠600毫升呢?我們要請大量杯來幫忙。教師示范測量方法。
師:你平時喝多少水,就先在小杯子里倒多少,然后倒進量杯里,就像我們喝了一次水。試試要倒幾次水才能到600毫升?
幼:幼兒操作,倒一次水,就在桌角上貼一個水杯貼紙記錄。
師小結:礦泉水瓶里還有水嗎?水到哪里去了?量杯里有多少水?原來,我們每天最少要喝差不多這樣一瓶水呢!
(2)幼兒比較倒水次數(shù)的'多少與每次倒水量之間的關系。
師:你貼了幾個小杯子貼紙?
幼:點數(shù)水杯貼紙。
師:你倒了幾次水?和__小朋友相比,是多了還是少了?
師:同樣倒了600毫升水,為什么有人倒4次水,有人要倒8次?
幼:猜測倒水次數(shù)與每次倒多少水是有關系的。
看錄像:初步感受倒水量和倒水次數(shù)的關系。
師:他們倒水的次數(shù)一樣嗎?為什么不一樣多?(有的人每次要喝大半杯水,所以只倒了X次,有的人每次喝的水少.所以要倒很多次呢!)
4.貼一貼——自主設計飲水計劃表,安排每天的喝水計劃。
師:現(xiàn)在我們知道了,每天至少要喝多少水呀?
幼:600毫升。
師:可是如果我們一次喝這樣600毫升的水,行不行?我們一天要分好幾次喝呢!這么多水怎么在一天中喝完呢?我們來計劃一下吧!這里有一張計劃表,上面畫著什么?幼兒討論什么時候需要多喝些水,為什么。
師:請你把剛才貼在桌子上的水杯撕下來,貼到表格不同的時間里。
幼:相互交流,討論同伴的計劃是否合理。
展示個別幼兒的表格,共同討論合理性。
師小結:如果我們按自己訂的計劃喝水了,身體會變得更健康。但有的孩子每次只倒一點點水,那可能要喝十幾次呢!所以每次喝水時可以適當多倒一點,這樣就能減少喝水的次數(shù)了。在夏天、運動或生病之后,還可以增加喝水的次數(shù)。
5.理一理——結束活動。
師:讓我們把桌上的水倒回大水桶里,回教室再調整一下你們的計劃,然后按計劃喝水吧!
【科學的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的教案07-13
科學活動教案[精選]07-22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7-25
[精選]科學教案08-04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7-26
【經(jīng)典】科學活動教案07-23
科學教案12-24
科學教案12-24
科學教案12-28
科學教案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