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調查“生活垃圾”》教案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調查“生活垃圾”》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調查“生活垃圾”》教案1
教學內容:
教材第17~18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掌握小數(shù)混合運算的順序,能正確地進行小數(shù)混合運算。
2.能運用小數(shù)混合運算的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經歷運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分析數(shù)學信息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數(shù)學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
掌握小數(shù)四則混合運算的算法,會進行小數(shù)四則混合運算。
教學難點:
通過解決具體問題理解運算間的聯(lián)系。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
。ǘ蝹湔n)
一、情境導入
師:前幾天五年級同學對我們平時所產生的生活垃圾進行了調查研究,下面就是五年級兩個班級的調查匯報情況。(課件出示教材第17頁情境圖)
師:看到這些數(shù)學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shù)學問題?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
二、預習反饋
點名讓學生匯報預習情況。(重點讓學生說說通過預習本節(jié)課要學習的內容,學到了哪些知識,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問題)
三、探索新知
1.提取信息,提出問題。
學生匯報:
信息1:一個人4周可產生約30.8kg的生活垃圾。
引導學生提出數(shù)學問題:一個人平均每天產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
信息2:一個小區(qū)周一到周五共產生生活垃圾約3.5
t,周末每天產生生活垃圾約1.3
t。
引導學生提出數(shù)學問題:與平時相比,這個小區(qū)周末每天要多處理多少噸生活垃圾?
2.研究連除、乘除混合運算。
根據學生提出的不同問題,有選擇性地出示問題:一個人4周可產生30.8
kg生活垃圾,那么一個人平均每天產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
學生獨立思考后,老師提問:要想求出一個人平均每天產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需要什么條件?題目中是否直接給出?用什么方法計算?
。1)學生列式計算后,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
。2)小組匯報。學生可能會呈現(xiàn)的方法:
、傧扔嬎4×7=28,算出四周一共多少天,再用30.8÷28算出平均一天產生多少垃圾。
②先算每周產生多少千克垃圾,用30.8÷4=7.7,再用7.7÷7算出平均每天產生多少千克垃圾。
師生共同整理:
30.8÷(4×7)
30.8÷4÷7
=30.8÷28
=7.7÷7
=1.1(kg)
=1.1(kg)
。3)提煉方法。先說說綜合算式中每步的數(shù)量關系,表示具體的意義;再引導觀察兩個綜合算式的運算順序。
小結:一個數(shù)連續(xù)除以兩個數(shù)等于這個數(shù)除以那兩個數(shù)的積。
。4)同桌互相舉例驗證規(guī)律。
師:通過上面的計算和思考,你發(fā)現(xiàn)什么?(小數(shù)混合運算的順序和整數(shù)相同)
3.研究除、減混合運算。
出示問題:一個小區(qū)周一到周五共產生生活垃圾3.5
t,周末每天產生生活垃圾1.3
t。與平時相比這個小區(qū)周末每天要多處理多少噸生活垃圾?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1.3-3.5÷5
=1.3-0.7
=0.6(t)
如果學生分步列式計算,試著引導列出綜合算式,并根據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說明運算順序,再算出結果。
4.探究小數(shù)混合運算順序。
先說說運算順序,然后獨立完成下面算式的計算
。16.8+2.1)÷0.7
0.96÷(5.4÷0.9)
完成后學生匯報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師引導思考:小數(shù)的混合運算與整數(shù)的混合運算順序一樣嗎?
小結:小數(shù)混合運算的.順序與整數(shù)混合運算順序相同。
四、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18頁“練一練”第1題。
。1)指名回答第(1)題,集體補充。
。2)指名兩位學生板演(2)、(3)題,集體訂正。
2.完成教材第18頁“練一練”第3題。
學生獨立完成,小組訂正。
五、拓展提升
根據下面的式子,寫出綜合算式。
1.32+1.48=2.8
7.92÷1.32=6
2.8÷0.25=11.2
8.2+6=14.2
14.2×2.5=35.5
綜合算式:(1.32+1.48)÷0.25
綜合算式:(8.2+7.92÷1.32)×2.5
六、課堂總結
通過本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還有其他問題嗎?
七、作業(yè)布置
教材第18頁“練一練”第2、4題。
教師根據學生預習的情況,有側重點地調整教學方案。
學生思考、討論。
學生理解,形成認知。
學生嘗試獨立解決。
練習鞏固,驗證理解。
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本節(jié)課從生活經驗出發(fā),引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通過實際問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提煉出計算的順序,從分步到綜合,過程清晰,層次清楚。
不足之處:通過解決實際問題來理解運算的順序,對理解能力比較弱的學生增加了難度;其次,從實際問題中抽象概括出運算的順序后,對算理的運用還缺少更多的練習。
教學建議:教學過程中,既要注重算理的教學,還要兼顧技能的形成、提高。
《調查“生活垃圾”》教案2
設計說明
本節(jié)課的任務是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小數(shù)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并進行總結和歸納,由于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知識經驗,所以本節(jié)教學設計突出了如下特色:
1.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本節(jié)課的設計突出學生自主學習,提倡從多角度來解決問題,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提高學生運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習例題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案,在討論中,同學可以突顯個性,出現(xiàn)多種不同想法,并一一表述自己的理由,形成解決問題的多種渠道,拓寬思維。
2.從生活中的問題入手,體驗學習的樂趣。
讓學生對小數(shù)四則混合運算有更深入的了解,增強學生對計算順序的認識和應用括號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思考問題的全面性,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充分展示學生自主探索的結果,體驗學習的樂趣。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收集的有關垃圾數(shù)量的資料
教學過程
⊙問題導入,激發(fā)興趣
師:在這節(jié)課之前,老師讓大家收集一下關于生活垃圾的資料,你們都收集了嗎?現(xiàn)在把你們的成果展示出來吧!(全班交流,將各自收集的資料讀出來)
師:有兩個班的同學也做了同樣的調查,他們的.調查結果怎么樣呢?會帶給我們什么問題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探討一下。(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創(chuàng)設學生熟悉的情境,用學生自己調查的資料說話,有助于快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求知的積極性。
⊙解決問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17頁的情境圖。
提問①:從左圖中你獲取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預設 生:一個人4周可產生約30.8kg生活垃圾,一個人平均每天產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
提問②:從右圖中你獲取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預設 生:這個小區(qū)周一到周五共產生生活垃圾約3.5噸,周末每天產生生活垃圾約1.3噸,與平時相比,這個小區(qū)周末每天要多處理多少噸生活垃圾?
2.解決問題一。
(1)理解題意,列式計算。
師:要求一個人平均每天產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應該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樣列式?
學生獨立思考,列式計算。
(2)交流算法。
師:你們是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的?請說說你們的思路。
預設 生1:先算一個人平均每周產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再算一個人平均每天產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列式并計算:
30.8÷4÷7
。7.7÷7
。1.1(千克)
生2:先算4周共有多少天,再算一個人平均每天產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列式并計算:
30.8÷(4×7)
。30.8÷28
。1.1(千克)
3.解決問題二。
(1)請學生獨立思考,列出算式。
(2)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
預設 生:先算周一到周五平均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再算周末每天比平時多處理多少噸生活垃圾。列式并計算。
3.5÷5=0.7(噸) 1.3-0.7=0.6(噸)
師:誰能把這兩步計算合成一個綜合算式?
預設 生: 1.3-3.5÷5
=1.3-0.7
。0.6(噸)
師:誰能為大家說一說運算順序?
預設 生:根據題意,應該先算除法,再算減法。
4.總結運算順序。(出示課堂活動卡)
師:上面我們列出的兩個算式都是小數(shù)混合運算,請同學們總結小數(shù)混合運算的順序。
生:在計算時,如果沒有括號,要注意先算乘除法,后算加減法,如果只有乘除法或只有加減法,就按從左到右的順序計算。如果有括號,就先算括號里面的,再算括號外面的。
師:看來小數(shù)混合運算的順序和整數(shù)混合運算的順序是一樣的。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從多角度來解決問題,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提高學生運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習例題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后總結出小數(shù)混合運算的順序。
【《調查“生活垃圾”》教案】相關文章:
生活垃圾調查報告04-11
生活垃圾分類教案01-10
生活垃圾分類調查報告06-08
生活中的垃圾中班教案05-04
大班生活《垃圾分類》教案04-01
城市生活垃圾調查報告03-13
農村生活垃圾的調查報告03-22
生活垃圾分類教案5篇03-18
幼兒園教案:生活中的垃圾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