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在线免费观看,久久精品合集精品视频,每日更新在线观看AV_手机,这里是精品中文字幕

<mark id="47rz2"><center id="47rz2"><dd id="47rz2"></dd></center></mark>

    <legend id="47rz2"><u id="47rz2"><blockquote id="47rz2"></blockquote></u></legend>

      當前位置:好文網(wǎng)>實用文>教案>《有多重》教案

      《有多重》教案

      時間:2023-03-05 14:27:08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有多重》教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jù),有著重要的地位。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有多重》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多重》教案

      《有多重》教案1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初步認識天平,并了解它的用途。

        2、讓幼兒通過觀察、理解、驗證等活動,初步體會等量代換的等量關系。

        3、通過活動,培養(yǎng)幼兒的推理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發(fā)展幼兒的思維,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教具準備:

        故事掛圖《比比有多重》;天平卡片;牛奶卡片;果凍卡片;棒棒糖卡片;“=”卡片;胡蘿卜卡片;菜花卡片;西紅柿卡片。

        學具準備:

        水果卡片;鉛筆‘橡皮;蠟筆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

        1、教師出示故事掛圖《比比有多重》,講故事并引導幼兒回答問題。教師:“老師是用什么來稱物品的呢?”

        “兩盒牛奶的重量等于幾根棒棒糖的重量呢?”

        二、集體活動:

        1、認識天平,為下面的教學做鋪墊。

        教師:“今天我們來認識一個新朋友,你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嗎?它可以用來做什么呢?”

        幼兒可根據(jù)已有的經(jīng)驗自由回答。

        教師:“這是天平,它可以用來比較物品的重量,如果天平的指針指在中間不動了,這樣兩邊的重量就相等,今天‘天平’將和我們一起學習‘等量代換’的知識!

        2、認識天平,為下面的教學做鋪墊。

        教師依次取出天平、牛奶、果凍、棒棒糖。

        教師:“兩盒牛奶的重量等于幾個果凍的`重量呢?”(擺放)

        教師:“老師把兩盒牛奶取下來,放上幾根棒棒糖,天平才能平衡呢?”引導幼兒看教師擺放的兩個等式(兩個等式橫向排列),然后提問幼兒。

        教師:“2盒牛奶的重量等于幾個果凍的重量,等于幾根棒棒糖的重量呢?”將兩個等式合并,擺出下列等式:

        3、教師為幼兒設置等量代換的條件,完成推理。教師:“1盒牛奶的重量等于幾盒果凍的重量呢?”教師帶領幼兒擺等式,即一盒牛奶=3個果凍

        教師:“3個果凍的重量等于幾根棒棒糖的重量呢?”教師帶領幼兒擺等式,即3個果凍=6根棒棒糖

        教師:“老師又要考考小朋友了,1盒牛奶的重量等于幾根棒棒糖的重量呢?”

        4、教師創(chuàng)設農(nóng)民伯伯賣菜的場景,設置等量代換的條件,完成推理。

        教師:“小朋友們,農(nóng)民伯伯們正在市場上出售自己種的蔬菜,4個胡蘿卜可以換2個菜花,1個菜花可以換3個西紅柿,小朋友們4個胡蘿卜能換幾個西紅柿呢?”

        三、操作活動:

        第一組:教師引導幼兒觀察水果等式,找出等量關系,完成操作。第二組:教師為幼兒出題目。

        教師:“4支鉛筆可以換2塊橡皮,1塊橡皮可以換3支蠟筆,小朋友們,4支鉛筆可以換幾支蠟筆呢?”

        讓幼兒利用鉛筆、橡皮、蠟筆按老師給的代換條件,完成操作。四、延伸活動:

        1、園內延伸:

       。1)教師可帶領幼兒去戶外坐蹺蹺板,在玩的過程中告訴幼兒蹺蹺板的平衡原理跟天平是一樣的。

       。2)園內完成《操作冊》41、42頁。

        2、家庭延伸:

       。1)家長可以從生活中找一些可以進行等量代換的物品,創(chuàng)設等量的條件,讓幼兒自己動手嘗試一下,退出正確答案。

       。2)家庭完成《親子冊》41、42頁。

      《有多重》教案2

        教學目標:

        1、進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質量觀念。

        2、培養(yǎng)學生的估計和解決與千克、克有關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3、在掂一掂、猜一猜中幫助學生建立千克、克的質量概念。

        4、培養(yǎng)學生與人友好合作的學習態(tài)度。

        教學重點:進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質量觀念。

        教學難點:正確估計生活中一些常見物品的質量。

        教學設計: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老師昨天上超市買了一些大小差不多的蘋果。估計一下:幾個蘋果大約重1千克?

        學生隨意估計的結果可能是雜亂、盲目的,在此矛盾的基礎上,教師提問:怎樣估計才能盡量使結果準確一些呢?

        二、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學生分四人小組討論:怎樣估計才能盡可能使結果更準確一些?

        學生的估計方法可能看有:拿出一個蘋果稱一稱,再根據(jù)這個蘋果的質量去進行推算;先稱好了1千克重的.物品,用手掂一掂,再去掂蘋果,看幾個蘋果的質量掂起來和前面的感覺相似;直接用秤稱等。

        2、全班交流。

        3、教師根據(jù)學生提出的估計方法帶領學生進行驗證。

        問題:從錄像中你明白了什么?

        三、應用遷移,鞏固提高

        1、學生再次用彈簧秤稱出1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掂一掂,然后猜一猜,哪樣的物品的質量重1千克。

        2、第2題。先讓學生拿出一枝鉛筆估一估,再用天平稱一稱。

        四、反思,拓展升華

        1、:說一說估計一樣物品的質量要使結果盡量準確必須注意什么?

        2、想一想,學生回答并說明理由。

        后記:進行兩袋食鹽重量的測量,1千克與1000克相等,從而推出1千克=1000克,2千克=0克,練習時學生能夠熟練地進行換算。

      《有多重》教案3

        一、教學內容:小學數(shù)學新課標人教版教科書第四冊第六單元《克與千克的認識》及相關練習

        二、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讓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估量物體質量的能力和會用秤稱物體的方法。

        3、激發(fā)學生探索知識的意識,及互相合作學習的能力,體會數(shù)學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作用。

        三、重點: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聯(lián)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讓學生選擇合適的單位。

        四、難點:建立1克和1千克的質量,較準確地估計物體質量,表示物體的輕重。

        五、解決方法:為學生創(chuàng)造充分的感受、體驗的機會。

        六、設計理念:由書本數(shù)學向生活數(shù)學轉變,重視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策略,組織學生合作學習,人人參與、主動發(fā)展。

        七、教具、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天平,盤稱,2分硬幣,一塊肥皂,2袋500克的糖,1千克的稱砣一個。

        八、教學過程:

       。ㄒ唬﹦(chuàng)設情景,導入課題

        1、組織學生進行負重跑步比賽。

        師問:我聽說我們班有兩名同學跑得很快,他們是誰呀?今天我們讓他們舉行一場比賽怎么樣?不過今天的比賽難度增加了,他們每人要背一個同學比賽,你們想看看嗎?

        學生活動。

        師問:讓我們來采訪一下冠軍,你為什么不選王仕聿(重的那位同學)呢?

        那么,王仕聿,你有多重?除了“斤”以外,你們還知道哪些表示物體質量的單位?

        2、師說:“斤”“兩”是我國過去常用的質量單位,從1990年12月21日開始,我國就規(guī)定不使用這兩個計量單位了。現(xiàn)在我國已經(jīng)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要和國際接軌,而“克”“千克”是全世界各國統(tǒng)一使用的'質量單位。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國際標準的質量單位“克與千克”。

       。ǘ┨骄啃轮

        1、交流匯報:請學生匯報去超市調查情況。

        師:昨天老師讓同學們去超市調查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品的質量,誰來說說你調查了些什么?

        學生匯報。

        師問:同學們說了那么多,這些物品有的用“克”作單位,有的用“千克”作單位?請你仔細想一想,什么時候用“克”,什么時候用“千克”作單位呢?(比較輕的東西用“克”做單位,比較重的東西用“千克”作單位)

      《有多重》教案4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并認識重量單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實際重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重量觀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3、體驗數(shù)學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感受數(shù)學就在身邊。

        教學重點:

        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并認識重量單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實際重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重量觀念。

        教學難點:

        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教學用具:

        各種秤、鹽等。

        教學設計:

        一、引入新知

        1、游戲激趣:

        我知道同學們都喜歡做游戲,現(xiàn)在老師請三位同學到前面來做一個有趣的游戲(請一位同學背另外兩位同學,被背的兩位同學輕重對比明顯)。誰想來做?背的同學,你能把你剛才的感受講給我們嗎?

        2、實踐體驗:

        課前,我們每個人都準備了一些物品,請同位兩個人互相掂一掂,說一說你們有什么感受?

        3、導入新知:

        通過剛才的"背一背"游戲和掂一掂活動,同學們都感受到物品有輕有重,那么象一個蘋果、一杯水、老師的體重等,你們想不想知不知道它們到底有多重?這就是這節(jié)課我們要學習的知識,有多重。(板書:有多重)

        二、探究新知

        1、認識秤

        在我們購物的時候,常發(fā)現(xiàn)有的物品有包裝,物品的重量我們可以直接看物品包裝袋上的'標識。但也有很多物品并沒有包裝袋,比如雞蛋,蘋果等,怎樣才能知道它們有多重呢?對,要想知道這些物體的準確重量,我們可以用秤來稱,能說一說,在生活中你都見過哪些秤?

        學生自由說生活中常見的秤。

        今天老師也帶來了三種秤,請看(實物出示體重秤、天平、臺秤)

        除了這些,還有很多種,你們想看一看嗎?(大屏幕出示各種秤)

        2、認識天平

        我們了解很多種秤,其實,在我們今后的學習生活中還會常用到天平。(介紹天平)天平兩端有兩個托盤,一般情況下是左邊放要稱的物品,右邊放法碼。當紅色的指針指在正中間時,說明天平兩端的物品是一樣重的。那么,法碼顯示有多重,左邊的物品就有多重。

        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常用到臺秤。你們能讀出所示的重量嗎?(大屏幕出示教材"練一練"),誰想讀出一個西瓜的重量?一個雞蛋呢?

        3、認識重量單位千克、克

        剛才你們在說西瓜和雞蛋的重量時,分別用了什么單位?(板書:千克、克)這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我們要認識的兩個重量單位。

       、、稱一稱:分別稱出兩袋鹽和1枚2分硬幣的重量。

       。2)、掂一掂:分別掂一掂1千克鹽和1克硬幣的有多重。

        ⑶、找一找:在你的桌子上或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重量大約是1千克,哪些物體的重量大約是1克?

       。4)、說一說:你認為1克和1千克誰重?你知道什么時候應該用克做單位,什么時候要用千克做單位嗎?

       。5)小結:一般說來,我們稱稍重的物體時用千克來做單位,而比較輕的物體卻要用克來做單位。雖然我們日常生活中都習慣用"斤"或"兩"作重量單位,但是為了方便,國際上就統(tǒng)一給重量規(guī)定了新的單位。并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板書:kg)

        4、掌握“千克”與“克”之間的關系

       。1)、算一算:剛才我們稱鹽的時候,一袋鹽是500克,你能快速算出兩袋一共是多少克嗎?

        (2)、猜一猜:千克和克之間有什么關系?(板書:1千克=1000克,即1kg=1000g)

        5、動手操作

        你們想不想用千克或克作單位,來表示你們桌子上物品的重量?要求:先估一估,再稱一稱。

       。1)、看一看幾個蘋果大約是1千克?

       。2)、一枝鉛筆大約有多重?

        (3)、從桌子上選出2件或3件物品掂一掂,估計有多重,再稱一稱。

        6、質疑:對于這節(jié)課的內容,你們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嗎?

        三、鞏固新知(大屏幕出示)

        1、判斷:

        (1)、一個乒乓球約重10克。()

       。2)、小月重100厘米。()

       。3)、3千克水比3千克的棉花重。()

        2、練一練:

        2kg=()g;4000g=()kg

        7kg=()g;8000g=()kg

        3、填一填:

        稱較重物體的重量時,我們就用()作單位,

        稱較輕物體的質量時,我們就用()作單位。

        四、拓展新知

        1、想一想:

        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鹽比較,哪個重些?

        2、算一算:稱我們購買物品的時候,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同類物品有時重量和價格不一樣,到底買哪種便宜呢?

        四、總結新知

        1、本節(jié)課有收獲嗎?

        2、布置作業(yè),完成課后20頁的實踐活動,直接填在書上。

      《有多重》教案5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實際質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質量觀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3.體驗數(shù)學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感受數(shù)學就在身邊。

        【教學重點】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實際質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質量觀念。

        【教學難點】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教學設計】

        一、創(chuàng)設情境,感知輕重:

        1.下面那些話是表示重量的?

        2.實踐體驗。再請學生掂一掂桌上或帶來的物體,感受物體的輕重并互相說一說。

        二、實踐體驗,建立概念

        1.認識秤。

        問:你見過下面哪幾種秤

        2.建立千克和克的質量觀念。

        你知道哪個是重量單位嗎?

        觀察圖像,看看他們在說什么?

        3.總結:生活中,我們常用千克和克表示物體有多重!

       、欧Q一稱。

       、频嘁坏。

       、枪酪还馈

       、日乙徽摇

       、刹乱徊。

       、柿嘁涣唷

       、苏f一說。

        4.單位換算。

       、抛寣W生通過稱一稱、算一算等活動,理解1千克=1000克。如可以通過稱2袋500克的鹽,也可以稱5袋200克的米等活動。

       、朴谩発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并讓學生說說再哪兒看見過這種符號。

        三、拓展應用

        1.說一說哪些物品大約重1千克?說出下面的物品各重多少克?

        2.2kg=()g4000g=()kg

        7kg=()g8000g=()kg

        3.算一算

        4.想一想: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鹽比較,哪個重些?

        四、總結

        引導學生總結本節(jié)課中有何收獲?

      《有多重》教案6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 21、22頁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質量單位 “噸”,掌握 1 噸 =1000 千克這一單位換算公式。

        2.能力目標:能用 “噸” 表述物體的質量,能進行噸與其它質量單位的換算。

        3.創(chuàng)新目標:提高學生認識抽象事物的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情感目標: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

        教學重點:

        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噸,了解1噸的實際質量,初步建立噸的質量觀念。

        教學難點:

        掌握“1噸 = 1000千克”,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模式:

        創(chuàng)設情境 — 感知探究 — 拓展延伸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1、故事激趣

        在美麗的森林里,動物醫(yī)生要給動物們體檢,大象第一個到,請你猜猜它的體重是多少?(課件演示測體重的過程。)小熊、小牛、小馬和小鹿四個好朋友也從河對岸趕來體檢,可到了小橋邊,它們卻停下來了。你知道為什么嗎?原來,到了橋邊,小馬準備和大家同時過橋,可小熊指著橋邊的提示牌說:“限重一噸”。于是它們猶豫了。同學們,你給出個主意吧!它們能不能同時過橋?

        2、小組討論,指名回答。

        3、學生自由發(fā)言,引出課題。(板書課題)一噸有多重

        那我們先來研究一下一噸到底有多重,然后再幫助它們過橋好嗎?

        二、感知探究

        課件出示情境圖

        1 、猜一猜:一頭水牛、1 袋面粉、1 桶油的質量和一名三年級的小學生的體重各是多少?

        2、用稱稱一稱,驗證猜想。(課件演示)

        3 、試一試

        (1)讓學生背一背體重25千克的同學。

        (2)提一提質量50千克的油桶。

        4、看一看,算一算。利用課件逐一出示一個個情境,讓學生看一看,算一算

        課件出示

        1 桶油質量是 100 千克,這樣的10 桶油正好重1噸

        1 袋面粉質量是 50 千克, ( ) 袋面粉約重1噸

        三年級的小學生的平均體重大約是 25 千克。( )人大約重 1 噸

        一頭水牛重 350kg , ( )頭水牛約重1噸

        小結:噸是一個很大的質量單位, 1 噸 =1000 千克; 1t=1000kg (板書)教師強調:計量較重的或大量物體的質量時,常用到噸。

        5、說一說。

        通過上面的探究活動,我們知道了 1 噸大約有多重,哪位同學來說生活中計量哪些物體的質量要用噸做單位。(強化認識)

        (學生自由發(fā)言。)

        6、解決問題:它們能否同時過橋(出示情境圖)

        (1)現(xiàn)在誰來說說它們能不能同時過橋,為什么?

        (2)它們誰和誰能同時過橋?(小組討論)

        小朋友的`方法真多、真好,牛大哥它們用了你的方法都安全地過橋了,它們非常感謝大家的幫助。

        (3)如果我們全班同學也去這個地方游玩,我們能同時過這座橋嗎?為什么?

        指名發(fā)言,教師評價。

        三、知識應用(智勇大沖關 )

        第一關:填一填。

        4千克=( )克 3噸=( )千克

        5000克=( )千克 ( )t=20xx kg

        18t=( )kg ( )kg=6 t

        (分組完成,請幾名學生匯報方法。)

        第二關:在○里填上“>”“<”或“=”。

        8000千克○8噸 4500克○4千克 3t○3600 kg

        (學生獨立思考再反饋交流,請幾名學生匯報方法。)

        第三關::幫小明改日記

        (課件出示日記并播放錄音)

        今天,陽光明媚,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動物園玩,我們先到超市買了1克蘋果和2噸梨,又買了1個50千克的雞蛋。我看見超市里有電子秤,上去一稱我的體重,哎呀,我的體重都30克了。

        到了動物園。動物園里動物可真多,我估計了一下,一頭獅子大約重350克吧,大象挺重的,最少也有2克吧,還有會說話的鸚鵡大約重120千克。大水牛少說也有338噸重。

        參觀完動物園,我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學生搶答,教師評價)

        四、全課總結

        談談這節(jié)課你的收獲是什么?

        板書設計

        1噸有多重

        1 噸 = 1000 千克;

        1t = 1000kg

        計量較重的或大量物體的質量時,常用到噸。

        噸用字母“t”來表示。

      《有多重》教案7

        活動目標:

        1、知道郵局包裹的稱重方式。

        2、了解重量的概念。

        3、學習使用秤。

        活動準備:

        1、電子秤、普通秤、體重秤、天平秤和其他秤。

        2、信件、包裹、幾只玩具熊(或雪花片等)。

        活動過程:

        1、準備大小不同的包裹及一堆信件,問幼兒:“這些包裹大小不一,怎么知道每件有多重呢?”“去郵局參觀時,郵局的人怎么做呢?”

        2、自由談論,并將幼兒的想法記在白板上,還可以讓幼兒嘗試自己所說的.方法。

        1、當聽完幼兒的答案后,教師拿出準備好的天平,請幼兒操作,讓包裹與熊“坐蹺蹺板”,看看需要幾只熊才能保持平衡。

        2、用表格記錄每一個包裹的重量,然后作比較,如:

        紅包裹

        4只熊

        綠包裹

        2只熊

        黑包裹

        3只熊

        3、等幼兒熟悉天平的操作之后,再拿出市場上用的秤,讓幼兒拿不同的包裹稱稱看,觀察指針的變化,并請教師幫忙讀刻度、做記錄。

        4、比較哪一個包裹最重。

        5、將秤移至科學區(qū),并增加其它的秤,鼓勵幼兒嘗試用不同的秤試試看,稱的結果會如何。

        6、請幼兒交流稱包裹的心得。

      《有多重》教案8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情境,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有多重,理解“1千克=1000克”,學會簡單的換算。

        2.結合生活實際,解決與千克、克有關的簡單問題,體驗數(shù)學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感受數(shù)學就在身邊。

        3.結合操作過程,養(yǎng)成熱情參與、認真傾聽、積極思考的習慣,培養(yǎng)團隊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在活動中建立克和千克的質量觀念。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教學難點:初步形成克、千克的質量觀念,能結合實際正確應用質量單位。

        教學用具:各種秤、多媒體課件、1千克的鹽等多種物品。

        教學設計:

        一、情境導入:

        數(shù)學無處不在,在我們的生活中、學習中、游戲中,處處都有數(shù)學。下面讓我們來玩一個小游戲,看看這個游戲中有什么數(shù)學知識?

        1、游戲導入:找三名同學玩背一背的游戲,感受體重有輕有重。

        2、實踐體驗:掂一掂身邊的物體,感覺物體的輕重。教師導入: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與物體的輕重有關的知識《有多重》。(板書)

        3、交流匯報:課前,同學們收集了生活中一些物體的質量信息,說說你的調查信息。(教師解釋:購物的時候,商品的好壞叫做質量;平時我們所說的重量,也叫做質量。板書:質量)

        4、揭題:剛才同學們匯報的時候有的用千克,有的用克,還有用公斤、斤作為單位的。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認識兩個國際通用的質量單位——千克和克。

        二、探索新知:

       。ㄒ唬┱J識秤:

        1、怎樣才能知道一個物體到底有多重呢?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秤?

        師:同學們見識真廣!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幾種常用的秤(多媒體課件展示)。如臺秤(盤秤)、天平、電子秤、彈簧秤、磅秤等。最后教師介紹本節(jié)課要用的臺秤和天平。

        2、拿出一枚硬幣和兩袋鹽:你會怎么選擇這兩種秤?

        (二)建立1千克的概念

        1、認識盤秤,講解用法。觀察秤面,引出千克用字母kg表示。

        2、稱一稱:請學生用臺秤或彈簧秤稱一稱這兩袋鹽的重量,知道兩袋鹽正好重1千克。

        3、掂一掂:小組內每位同學掂一掂兩袋鹽的質量,感受1千克。

        4、估一估:請學生拿一個塑料袋裝蘋果,再掂一掂,估計一下大約幾個蘋果是1千克,然后再稱一稱,并互相說說1千克大約有幾個蘋果。

        5、找一找。你能在小組內找一找哪些物體的質量也大約是1千克嗎?并稱一稱,掂一掂。

        6、說一說:生活中那些物品的質量常用千克作單位。(建立稱比較重的物體用千克作單位的概念)

       。ㄈ┙1克的概念

        1、要秤硬幣,引出臺秤不適用。認識天平,講解用法。觀察天平,引出克用字母g表示。

        2、稱一稱:請學生用天平稱一稱一枚2分硬幣的重量,知道一枚2分硬幣大約重1千克。

        3、掂一掂:小組內每位同學掂一掂一枚2分硬幣的重量,感受1克。

        4、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質量也大約是1克?

        5、說一說:生活中那些物品的質量常用克作單位。(建立稱比較輕的物體用克作單位的概念)

       。ㄋ模┣Э伺c克的關系

        1、猜想千克與克的關系,小組交流。

        2、匯報,并說明理由:(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想法)

       。1)根據(jù)1千米=1000米,想1千克=1000克

       。2)剛才稱2袋鹽1千克,1袋鹽500克2袋鹽就是1000克。

        3、重點引導學生用第二種方法體會理解。(板書)

       。ㄎ澹┬〗Y:稱比較重的物體用千克作單位,稱比較輕的`物體用克作單位。

        三、鞏固練習:

        1、書20頁第一題。(課件出示)

        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秤:先看單位,再看指針。

        2、單位換算:2kg=()g4000g=()kg

        7千克=()克8000克=()千克

        3、你知道自己大約有多重嗎?(30克30千克)

        4、填上合適的單位

        老師的體重是60()

        一瓶飲料的質量是250()

        一個乒乓球重1()

        一大袋洗衣粉重1()

        一管牙膏重100()

        5、小結:稱較重物體的質量時,我們就用作單位,

        稱較輕物體的質量時,我們就用作單位。

        四、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五、隨堂檢測:

        1、單位換算

        2、選擇合適的單位(選擇)

        3、添上正確的單位(填空)

        六、活動反思:

        如何組織學生開展實際操作活動?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質量概念?這是我在設計本課時,著力思考的兩個問題。本課,我為學生準備了稱量工具,讓學生帶來了食鹽、硬幣、蘋果等很多實物,為學生的實踐活動創(chuàng)造了充分的條件。設計時,考慮到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把對質量的理解分為“模糊→初感→明晰”三個階段,使之落到了實處。在設計本課時,我將操作活動貫穿于教學始終。課前,讓學生通過調查,感受質量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教學中,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操作機會,通過掂一掂兩袋鹽、一枚硬幣,使學生的認知由模糊逐步向清晰過渡;接著組織學生分組開展估一估、稱一稱的操作活動,從而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使學生感受到不同物體的不同質量,體驗到千克、克這一數(shù)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價值。給。本節(jié)課的設計充分考慮學生特點,活動開展相對集中。實踐表明:課堂上,學生交流得充分,操作得也很充分,出色地完成了教師預定的任務。教師教得輕松,學生“玩”得盡興。值得改進的是:

        1、在天平和臺秤的使用上,講解略顯倉促,學生一時不能很好地掌握,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測量的準確性,如果課前教師能拿出時間進行專門、細致的講解、操作,活動的效果會更好些。

        2、如何能讓課堂教學時間更為緊湊,還有待深入反思,琢磨。

      《有多重》教案9

        材料準備:天平、砝碼或各種不同重量的物體(小木塊等)

        制作方法:成品

        實驗操作:

        讓幼兒在天平兩邊分別擺放砝碼或小木塊等材料,通過增減個數(shù),感知輕重變化。

        在天平一側放上稱量物,另一側加砝碼,看看放多少眩碼能讓兩側保持平衡。

        隨意在兩側托盤上放小物品,看怎樣讓天平保持平衡。

        教師指導建議:

        在玩的過程中指導幼兒認識天平,了解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指導幼兒在游戲中感知物體的輕重,不需要確切的`稱量結果。

        指導幼兒通過不斷地替換物品,了解只有兩側物體的重量相同,天平才能保持平衡。

        指導大班幼兒用符號或數(shù)字記錄稱量結果,并進行簡單的計算。

        拓展與替代:

        有條件的幼兒園可以提供各種稱量工具,如:托盤天平、桿秤、彈簧秤等。

        可提供支架、橫桿、兩個大小相等的托盤,讓幼兒自制簡易天平。

      《有多重》教案10

        一.教學內容:

        小學數(shù)學新課標人教版教科書第四冊第六單元《克與千克的認識》及相關練習

        二.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讓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估量物體質量的能力和會用秤稱物體的方法。

        3.激發(fā)學生探索知識的意識,及互相合作學習的能力,體會數(shù)學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作用。

        三.重點:

        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聯(lián)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讓學生選擇合適的單位。

        四.難點: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質量,較準確地估計物體質量,表示物體的輕重。

        五.解決方法:

        為學生創(chuàng)造充分的感受、體驗的機會。

        六.設計理念:

        由書本數(shù)學向生活數(shù)學轉變,重視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策略,組織學生合作學習,人人參與、主動發(fā)展。

        七.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天平,盤稱,2分硬幣,一塊肥皂,2袋500克的糖,1千克的稱砣一個

        八.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課題

        1、組織學生進行負重跑步比賽。

        師問:我聽說我們班有兩名同學跑得很快,他們是誰呀?今天我們讓他們舉行一場比賽怎么樣?不過今天的比賽難度增加了,他們每人要背一個同學比賽,你們想看看嗎?

        學生活動。

        師問:讓我們來采訪一下冠軍,你為什么不選王仕聿(重的那位同學)呢?

        那么,王仕聿,你有多重?除了“斤”以外,你們還知道哪些表示物體質量的單位?

        2、師說:“斤”“兩”是我國過去常用的質量單位,從1990年12月21日開始,我國就規(guī)定不使用這兩個計量單位了。現(xiàn)在我國已經(jīng)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要和國際接軌,而“克”“千克”是全世界各國統(tǒng)一使用的質量單位。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國際標準的.質量單位“克與千克”(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交流匯報:請學生匯報去超市調查情況。

        師:昨天老師讓同學們去超市調查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品的質量,誰來說說你調查了些什么?

        學生匯報。

        師問:同學們說了那么多,這些物品有的用“克”作單位,有的用“千克”作單位?請你仔細想一想,什么時候用“克”,什么時候用“千克”作單位呢?(比較輕的東西用“克”做單位,比較重的東西用“千克”作單位)

      《有多重》教案11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P7-8千米的認識。

        二、教學準備

        課前讓學生走走100米的一段路,感受100米的路有多長,同桌準備一根米尺與課件。

        三、教學目標與策略選擇

        1、目標確定

        (1)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認識這一長度單位,并通過操作、推想、交流等活動感知1千米有多長,初步建立1千米的觀念。

        (2)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進行簡單的化聚。

        (3)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認識千米,讓學生感受數(shù)學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在與同伴交流中體驗學習數(shù)學的愉悅心情。

        2、教學策略選擇

        (1)讓學生成為建構新知的主人

        數(shù)學教學過程是學生對有關的數(shù)學學習內容進行探索、實踐與學習的過程。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教師只是通過引導、組織及與學生的互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建構新知時,要以學生為主,讓他們去親自體驗。本節(jié)課我主要通過以下環(huán)節(jié)突破重點:第一,回憶活動,建立表象。課前讓學生通過“走一走100米”、“扣一扣時間”、“數(shù)一數(shù)步數(shù)”等活動,建立學生對100米的表象,從而讓學生推出:10個100米是1千米,在100米的路上來回5次是1千米,大約走15分鐘是1千米......第二,學生描述1千米的長度。學生對千米的初步認識后,我放手讓學生利用身邊的數(shù)據(jù)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討論,留給學生充分的學習時間和廣闊的學習空間,讓學生自己學習。

        (2)讓學生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

        新課標強調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要求數(shù)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fā),教師可以根據(jù)教材和學生心理特點,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感性材料,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學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抽象概念。例如在教學“千米的認識”時,我就錄制一段錄像放給學生觀看,就可以告訴學生,我們剛才走了1千米。運用媒體教學一方面學生親身體會到1千米到底有多遠,把一個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另一方面,學生觀看時,每看到一處自己熟悉的事物,就指著說:這就是“什么”。學生情緒高漲,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這些信息的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和社會生產(chǎn)實際,拉近了學生與千米的距離,從而也達到了本課的教學目標,使學生體會到原來千米就在我們身邊,原來數(shù)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四、教學流程設計及意圖

        教學流程

        設計意圖

        一、情境導入(課件出示一些路程指示牌)

        平陽瑞安

        50千米38千米

        樂清靈昆

        45千米20千米

        師:小朋友見過這些牌子嗎?你能看明白指示牌的意思嗎?

        師: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長度單位,生活中以千米作長度單位是很常見的,1千米有多長呢?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認識千米。(板書課題)

        二、建立模型

        (一)初步感知1000米的長度

        師:昨天我們一起測量了從百里路小學的校門口到麗都美容院剛好是100米的路程,同學們分小組走了走這100米的路程

        (課件出示圖片,引起回憶后交流)

        匯報交流:

        師:小朋友走100米大約用了多少時間?走100米大約用了多少步?

        師:從校門口到麗都美容院是100米,1000米里面有幾個這樣的100米呢?(板書:10個100米)

        師:根據(jù)這100米的路程,你還可以怎樣描述1000米的長度?(一般學生會從來回次數(shù)、所需的時間和總的步數(shù)來回答)

        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事物引入,增強了數(shù)學知識的現(xiàn)實感和親切感,課伊始就吸引學生的目光,為學習新知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矗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的材料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相聯(lián)系時,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興趣,數(shù)學才是有生命力的。教師找準了教學內容與學生知識經(jīng)驗的“切合點”,在學生建立

        100米長度的表象基礎上感知1千米的長度,在真實的生活體驗中引領學生建立數(shù)學模型。

        【備芽若學生提出同學間所需時間和總的步數(shù)相差較大,可以讓學生討論為什么會有相差,然后得出全班的大約值。

        (二)介紹1千米=1000米

        1000米用“千米”做單位,可以寫作1千米。

        板書:1千米=1000米

        (三)進一步感知1千米的長度

        師:我們用10個100米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走1千米大約用15分鐘的時間,走1千米大約用了20xx步等分式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同學們能不能觀察、測量自己身邊的物體長度,再來推想1千米有多少個這樣的物體?用你自己的方式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

        1、觀察、測量后與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匯報

        (四)強化感知1千米的長度

        課件出示學校周邊的地圖:從學校向右走,從校門口-麻行僧街-大榕樹-百里東路-市二醫(yī)大約1千米。從學校向左走,從校門口-一百超市--江心碼頭-江濱西路-郭公山-勤奮

        水閘-現(xiàn)代概念大約1千米

        師:其中第2條路是老師每天回家的必經(jīng)之路,老師騎摩托車以每小時40千米的速度從學校出發(fā)到現(xiàn)代概念大約用了1分30秒,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隨著鏡頭來感受一下(課件播放錄象)。

        三、千米和米的換算

        (一)教學換算

        師:千米除了表示比較遠的路程以外,它還可以用來表示河的長度、橋的長度、水的深度、山的高度,以及描述速度等......(邊說課件邊出示圖片)

        師:火箭的`速度大約是每秒4千米,也就是多少米?

        板書:4千米=()米(讓學生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師:雅魯藏布大峽谷水深約達5000米、南京長江大橋的長約6000米,能把它們成用千米作單位的嗎?

        板書:5000米=()千米6000米=()千米

        (同桌互說想法,然后全班交流)

        (二)練習:

        1、9000米=()千米800米+200米=()千米

        4千米=()米3千米-1000米=(米

        2、把每小時行的路程與合適的交通工具連一連。(略)

        (三)解釋與拓展

        課件出示高速公路的指路標志,限速標志,汽車、摩托車上的速度表等讓學生能說說指路標志、限速標志的意思。

        四、總結評價

        師:通過今天這節(jié)課的學習讓你感到最深刻的地方在哪?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五、家庭作業(yè)

        與同伴在家的附近或學校附近走1千米的路程,體驗1千米有多遠。

        此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讓學生通過多方位、多角度的材料感知建立1千米的豐富表象,學生舉例身邊的事物并用具體的數(shù)據(jù)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給學生提供操作、交流與想象的時間和空間,在提供學習資料的基礎上現(xiàn)場生成學習材料,在交流中進一步感受1千米的具體長度,在頭腦中比較清晰的建立1千米長度的“模型”,培養(yǎng)了學生的數(shù)感。

        在學生具有大量的感性基礎和豐富的表象積累上,以直觀、動態(tài)的錄象播放讓學生感知摩托車行駛1千米路程,用另一種的方式感知和感受1千米,強化了對1千米有多長的感受性。

        此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聯(lián)系生活提供豐富學習材料作為數(shù)學教學的活教材,使數(shù)學不顯得枯燥而是充滿真實感和親切感,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密切的聯(lián)系,體驗學習數(shù)學的價值

        四、教學片段實錄

        片段一:初步感知1000米的長度

        師:昨天我們一起測量了從百里路小學的校門口到麗都美容院剛好是100米的路程,同學們分小組走了走這100米的路程

        (課件出示圖片,引起回憶后交流)

        匯報交流:

        師:小朋友走100米大約用了多少時間?(大約用了1分30秒)走100米大約用了多少步?(大約走了200步)

        師:從校門口到麗都美容院是100米,1000米里面有幾個這樣的100米呢?(板書:10個100米)

        師:根據(jù)這100米的路程,你還可以這樣描述1000米的長度?

        生:從美容院回到校門口一個來回是200米,1000米里面有5個來回.

        生:走100米大約用了1分30秒,按這樣計算,走1000米大約需要15分鐘。

        生:走100米大約用200步,走1000米大約需要走20xx步

        ......

        片段二:進一步感知1千米的長度

        師:我們用10個100米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走1千米大約用15分鐘的時間,走1千米大約用了600步等分式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同學們能不能觀察、測量自己身邊的物體長度,再來推想1千米有多少個這樣的物體?用你自己的方式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

        (1)觀察、測量后與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匯報:

        生1:教室的2塊地磚的長度大約是1米,20xx塊這樣地磚的長度約是1千米。

        生2:一根米尺長1米,1000根米尺連接起來就是1千米。

        生3:教室門高約2米,500個門疊起來的高度約是1千米,快沖天了!

        生4:一張課桌的長約1米,1000張課桌連起來約1千米

        生5:一個同學把兩臂張開伸直大約是1米,1000個同學手拉手大約是1千米。

        生6:教室的黑板長約4米,250個黑板連起來大約是1千米。

        生7:學校操場跑一圈是200米,跑5圈是1千米。

        生8:體育中心泳池的泳道長是50米,游10個來回就是1千米。

      《有多重》教案12

        教材分析:

        教材設計了一些讓學生感受質量單位、比較物體輕重的活動,并結合活動滲透了一些統(tǒng)計的初步知識。通過這些活動,一方面在克和千克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再次體驗常見的物體的重量,逐步建起質量單位的正確觀念,并且明確要比較物體的重量,不能光靠眼睛觀察,必須要用秤稱一稱,切實感受生活中的數(shù)學,學會用數(shù)學的眼光觀察事物。另一方面通過記錄同學們的休重,學習收集、整理數(shù)據(jù)的方法,通過使用不同的秤,認識測量質量的工具,初步學習用數(shù)學解決問題,提高應用數(shù)學的意識。

        學情分析:

        教師根據(jù)實際情況準備測量工具,對質量單位的感受,不只限于對千克的感受也可以是克。在活動形式上,除了參考教材上提供的內容外,還可以從本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選取素材。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實際質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質量觀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3、體驗數(shù)學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感受數(shù)學就在身邊。

        教學重點:

        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觀念,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能力。

        設計理念:

        1、為學生創(chuàng)設有趣的情境,使學生的注意力馬上集中起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

        2、充分利用學生的原有經(jīng)驗,創(chuàng)設自主探索的空間。

        3、讓學生動手操作,親自體驗,親自感知,學生學的輕松、愉快,多次實踐又幫助學生突破了難點,同時也讓學生再次感悟到數(shù)學就在身邊,生活離不開數(shù)學。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體重計、臺秤或彈簧秤、天平、兩袋鹽等物品。

        學具準備:

        各種物品。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感知輕重。

        1、游戲導入:請兩位跑得快的同學到臺前做“背人跑步比賽”的游戲(被背的兩人輕重對比明顯)。讓大家估計誰最有可能贏?為什么?

        小結:人是有輕重的。

        2、實踐體驗:再請學生掂一掂桌上帶來的物體,感受物體的輕重,相互說一說。

        3、學生匯報自己的感受,教師引出課題。

        二、實踐體驗,建立概念

       。ㄒ唬┓Q學生的體重

        1、師:要想知道某個人到底有多重,可以怎么辦呢?

        2、讓學生觀察帶來的體重計,觀察一下,上面有什么?怎么稱物體的質量呢?想好了和小組里的同學交流一下。

        指名匯報,隨機介紹kg是千克的表示符號。

        3、讓一組學生輪流站在體重計上,秤出每一位同學的體重,并指名兩位同學在黑板上記錄下每位同學的體重。

        4、讓每一個學生統(tǒng)計出不同的重量的`同學分別有幾種,統(tǒng)計時可以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來統(tǒng)計,如用“正”字來表示,或用其他方法來表示。

        5、讓每一位同學背一背、抱一抱不同質量的同學,感受一下不24千克、32千克分別有多重。

        6、全班交流,把每組統(tǒng)計的情況合在一起,成為全班同學體重的統(tǒng)計表,再讓學生提出一些加、減法的數(shù)學問題,進行加、減法口算練習。

        (二)建立千克的質量概念

        1、稱一稱。把自己小組帶來的兩袋鹽放在臺秤或彈簧秤上稱一稱。

        學生生觀察秤的指針指向幾,老師指出1千克就是兩袋鹽的質量。

        2、掂一掂。再把剛才稱的鹽放在手中掂一掂,邊掂邊用眼睛體會1千克有多重,并說說掂1千克的感覺。

        3、估一估,你們再掂一掂身邊的其它物體,能找出哪些東西重1千克嗎?估計后再把這些物體放在秤上稱一稱,并互相說說1千克物體大約有多少。

        4、猜一猜。師拿出1袋棉花和1袋鐵釘,讓學生猜一猜哪個重?說明理由,大家的意見不統(tǒng)一,怎么辦?以實踐來證實,請2名學生分別稱一稱。

        5、質疑:這2袋物體的質量都是1千克,說明了什么?讓學生感受到物體體積大并不一定重。

        6、小結:剛才我們大家通過各種學習手段,感受了1千克物體的質量有多重,可我們看像這些(舉起一枚硬幣,指著衣服上的鈕扣和學生帶來的雞蛋,以及文具盒中的筆、橡皮等),比較輕的物品怎么知道它們的質量呢?

       。ㄈ┙⒖说馁|量概念

        1、天平稱一稱帶來的硬幣以及文具盒中的文具吧,先看老師稱幾根粉筆的做法。教師邊稱邊介紹克的表示符號“g”。

        2、學生小組進行操作,稱硬幣、雞蛋和鉛筆、橡皮等物品。

        3、交流匯報。

        4、再通過掂一掂、估一估、猜一猜、議一議等實踐活動,感受并建立克的質量概念。

        三、全課總結

        看來比較兩個物體的輕重,除了用稱的方法,還可用估算的方法來解決。

        四、課后實踐,不斷延伸

        1、到商店看1千克的物體或買1千克的東西有多少?

        2、回家用秤稱一稱或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方法,感受一下家中幾種物品的質量。

      《有多重》教案13

        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數(shù)與代數(shù)”中“常見的量”的重要內容之一。這是初次學習有關質量知識,它是今后解決有關質量問題的基礎。千克、克、噸這幾個量比較抽象,尤其是克、噸這兩個質量單位。學生雖然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觸過物體輕重問題,但對質量單位還缺乏認識,而且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只靠觀察得到認識,為了使學生獲得千克、克、噸的具體概念,要充分利用直觀操作,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進行實際操作活動,使較抽象的質量單位能被學生具體地感知。

        本節(jié)課教學的主要內容是:噸的認識,千克、噸之間的關系及噸的簡單應用。這些內容安排在“1噸有多重”這個情境活動之中。教材結合“有多重”的具體情境,讓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噸,了解1千克和1噸之間的關系。

        學情分析

        學生初次學習質量單位。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么直觀、具體,不能只靠觀察得到認識。他們對質量和重量的最初經(jīng)驗是來自于他們對輕重的感覺,當物品在他們的手中有壓著他們的手落向地面的趨勢或者很難抬起時,他們就會體會到重量。他們逐漸就會執(zhí)意到一些詞匯:重、輕、更重、更輕、最重、最輕。這些遠遠早于學習衡量重量的時間,即便這樣,這些概念仍然不像長度和大小那樣直觀,而且也不會出現(xiàn)在兒童的早期發(fā)展階段。因此,在課堂中對輕與重的概念加以強化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通過一系列的比較活動達到目的。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噸,了解1噸有多重

        2、掌握“1噸=1000千克”,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3、結合具體情境,提高對物體質量的估計能力,感受數(shù)學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噸的質量觀念的建立,掌握1噸=1000千克。

        教學難點:認識和明確“噸”的實際意義。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1、回憶我們認識的質量單位有千克和克,請根據(jù)實際填出適當?shù)馁|量單位。課件演示一個蘋果200(),一箱蘋果重15()。

        2、出示課件,你能用我們學過的質量單位猜一猜陸地上最大的動物大象有多重嗎?(板書:3000千克)

        3、出示課件,猜一猜世界上最大的藍鯨有多重?(板書:最大的藍鯨有190000千克,它的舌頭有3000千克)

        4、這么重的物體,看來用千克做單位不是很方便,你知道有更簡單的表示方法嗎?

        教師指出:計量比較重的或大宗貨物有多重,通常用“噸”做單位。(板書課題:噸的認識)

        設計意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創(chuàng)設這樣的教學情境,不僅帶領學生鞏固了已有知識,并且通過猜一猜的活動,讓學生產(chǎn)生了認知沖突,引入“噸”的概念,讓學生形成一定的思維表象,為下面深入感受和體驗1噸的重量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親身體驗,感受并想象1噸的重量

        1、初步認識噸

        教師提問:關于噸,同學們了解些什么?

        學生匯報,師板書1噸=1000千克,1t=1000kg

        2、利用常見的'物品,想象1噸的重量

        課件出示以下圖片,先在小組里說說圖片的意思,再在班級內交流匯報。

        提問:200袋面粉重多少噸?你是怎樣知道的?

        3、利用想象和推理,進一步感受1噸的重量。

        出示下面的圖片,學生自由選擇其中的物品,想想需要多少個這樣的物品的重量才夠1噸。

        學生在小組內自由交流,再在班級內交流。

        設計意圖:充分調動學生頭腦中已有的感知、表象和體驗,通過估算和計算生活中物品,小動物的重量,借助想象和推理,深化了對“噸”的認識。

        4、充分感知1噸有多重。

       。1)每組一桶20千克純凈水,學生輪流搬,感受其重量。

       。2)在小組,班級內交流自己搬純凈水的感受。

        (3)計算:一桶純凈水20千克,多少桶是1噸。

        (4)想象:如果把50桶純凈水讓你一次搬起,會是什么樣的情況?

        設計意圖:感受和體驗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皣崱笔且粋離學生生活經(jīng)驗比較遠的概念,如果只用語言來敘述是很空洞的,只有在親身感受和體驗的基礎上,借助想象來把握。這里設計了開放式的學習活動,先讓學生搬一搬20千克的純凈水獲得豐富的體驗,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通過計算充分感知想象1噸的重量。

       。5)猜猜老師的體重,算一算幾個老師的體重是1噸

        三、實際應用,深化認識

        1、“噸”在生活中的應用

        提問:你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還見到過用“噸”做單位的呢?”

        說說下面圖中的牌子上的幾個t各表是什么意思?

        設計意圖:應用是數(shù)學永恒的主題。從生活中選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例子,讓學生理解“噸”這一重量單位的實際應用,進一步建立1噸的觀念。這樣,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而且使學生意識到生活中蘊藏著豐富的數(shù)學問題,再次讓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與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

        2、選擇合適的單位填在下面的括號里

        A.卡車載重4()

        B.小明體重35()

        C.一條魚重500()

        D.一座橋的的載重量是10()

        E.一頭牛重80()

        四、總結全課,拓展延伸

        1、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2、誰能把學過的質量單位按一定順序排列?

        3、出示課件。

      《有多重》教案14

        名稱:兩斤有多重

        目標:

        1、初步感知水果的重量大小、多少與水果重量的關系。

        2、能熟練使用彈簧秤。

        準備:

        1、彈簧秤若干(貼有兩斤標志)

        2、各種水果

        3、筆、紙、記錄板若干

        過程:

        一、引起興趣

        今天我們來玩稱水果的游戲,我們要完成的任務是稱兩斤水果,每次只能稱一種,你們想買什么水果?大概有多少個?

        二、幼兒假設

        教師鼓勵幼兒大膽想象

        自由分組幼兒記錄自己的假設內容

        三、幼兒實驗

        重點觀察幼兒稱的.物品,以及記錄的方式

        四、交流分享

        幼兒相互交流實驗的結果

        相互解答問題

       。 重量相同、水果不同、水果數(shù)量可能不一樣。

        重量相同、水果相同、數(shù)量可能不一樣

      《有多重》教案15

        設計說明

        “噸”這個質量單位比較抽象,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少接觸,不易直接感受。因此本節(jié)課在教學設計上主要突出以下兩點:

        1.注重情境的創(chuàng)設。

        在教學中,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創(chuàng)設了小象稱重這一故事情境。讓學生在看圖、講故事的過程中體會“噸”是一個很大的質量單位,適用于質量較重的物體。

        2.注重用生活中的實例幫助學生理解所學內容。

        在教學中,不僅充分利用教材資源,讓學生認識“噸”在生活中的應用,還充分利用身邊的資源,讓40名學生站在一起,體會1噸有多重,同時通過讓學生收集資料,豐富學生對“噸”的認識,鞏固學生對“噸”的理解。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課前收集的有關噸的資料

        教學過程

        ⊙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1.看圖講故事。

        課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圖。

        師:圖中的小象在干什么?你能講講這個故事嗎?

        (學生看圖,明確圖意,并講述故事情節(jié))

        師:從這幾幅圖中,你對“噸”這個質量單位有了哪些認識?

        引導學生討論,體會“噸”是一個很大的質量單位。

        2.導入:“噸”究竟是多大的質量單位呢?1噸有多重?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解決這些問題。(板書:1噸有多重)

        設計意圖:用小象稱重這一故事情境引入新課,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為接下來的學習打好了基礎。

        ⊙認識“噸”

        1.掂一掂,想一想。

        將準備好的重1千克的物品讓學生掂一掂,請學生說說體會。

        師:重1千克的物品在我們手上已經(jīng)感覺沉甸甸的了,你們知道1噸里面有多少個1千克嗎?

        課件出示噸與千克的進率:1噸=1000千克。

        請學生想象1000個1千克有多重。

        2.看一看。

        (1)師:我們班有40人,每人約重25千克,現(xiàn)在請同學們站在一起,互相看一看,我們這么多人的體重加在一起大約是1噸。

        (學生站在一起體會1噸有多重)

        (2)課件出示圖片:

        師:從這些圖片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說明什么?

        (學生仔細觀察圖片,說出每張圖片的意思,并明確物體質量很大的時候需要用“噸”作單位)

        3.說一說。

        (1)出示教材中的實例,請學生說說哪些地方用到了“噸”。

        [橋梁承重50噸,吊車能吊起8噸重的物體,電梯限重1000千克(1噸)]

        (2)請學生說說在哪些地方還見過“噸”。

        (學生拿出課前收集到的資料,讀給全班同學聽)

        設計意圖:通過大量的實例,豐富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增加學生對“噸”這個質量單位的了解,幫助學生建立“噸”的質量觀念。

        4.解決問題。

        出示教材47頁下面的例題,請學生先理解題意,再與同伴說一說,最后集體交流,說說這樣選擇的理由。

        (一卡車貨物重3噸;一桶食用油重2千克;一支牙膏重50克;一頭牛重250千克)

      【《有多重》教案】相關文章:

      有多重教案02-21

      《1噸有多重》課后反思11-08

      《課桌有多長》教案03-07

      有月亮的晚上教案07-04

      《鉛筆有多長》教案03-30

      《有幾瓶牛奶》教案03-04

      鉛筆有多長教案04-01

      地有多厚,天有多高教案02-23

      有多少塊糖教案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