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在线免费观看,久久精品合集精品视频,每日更新在线观看AV_手机,这里是精品中文字幕

<mark id="47rz2"><center id="47rz2"><dd id="47rz2"></dd></center></mark>

    <legend id="47rz2"><u id="47rz2"><blockquote id="47rz2"></blockquote></u></legend>

      當前位置:好文網(wǎng)>實用文>教案>《送東陽馬生序》教案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

      時間:2023-03-05 13:42:20 教案 我要投稿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15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送東陽馬生序》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15篇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1

        【教學目的】

        1、疏通文句,掌握課文文意。

        2、熟讀進而背誦課文。

        【教學重難點】

        1、掌握一些文言實詞的含義和虛詞的用法。

        2、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勉勵后生勤奮學習的。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方法】

        講讀法和討論法。

        【教學步驟】

        一、情境導入

        古語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苦難,遭遇苦難并非全是壞事,只要我們善于化苦難為動力,那么苦難就會成為促進我們取得成功的動力。這也正驗證了孟子的一句話,夫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

        1、作者簡介:

        宋濂(131~1381)字景濂,號潛溪,浙江浦江人,明初著名散文家。他生活在元末明初,少時家貧,卻勤奮好學,以文章著名。負責和參與了《元史》《國史》《日歷》的編修以及明王朝開國之初許多典章制度的訂定工作,從文治方面對明王朝的建立和鞏固做出了貢獻,被推為開國文臣之首。他的文學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尤其長于傳記的寫作,他與劉基、高啟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在當時影響很大。

        2、解題:

        本文寫于洪武十一(1378)年。這一年,辭官歸里的宋濂又從家鄉(xiāng)到應天府(今江蘇省南京市,當時是國都)朝見朱元璋。他的同鄉(xiāng)晚輩馬君則來拜見他,他便寫了這篇贈序送給東陽馬生。本文是是一篇贈序。贈序,是古代的一種文體,有臨別贈言的性質,內容多推重、贊許或勉勵之辭。

        二、朗讀課文

        1、生字學習,注音朗讀。

        嗜 弗 怠 俟 篋 屣 皸 媵 衾 燁 緼 廩 餒 謁 撰 贄 叱 咄

        2、全班朗讀。

        3、教師范讀。

        三、探討講析

        1、教師組織探討發(fā)言,學生舉手解詞析句,教師指正。

        2、教師將重要實詞、虛詞、文言現(xiàn)象板書整理在黑板上。

        3、學生在討論的同時認真筆記板書內容。

        板書內容:即:就。 嗜:喜歡,愛好。

        致:取得,這里是買到的意思。

        每:常常。 假借:同借義。

        弗之。杭锤サ≈5,懈怠,放松。

        走:跑,引伸為趕快。

        逾約:超過約定的期限。 既:已經。

        加冠:古代男子到了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進入成年。

        碩師:才學淵博而有名望的老師。碩,大。

        趨:快步走,奔赴。

        鄉(xiāng)之先達:當?shù)卦诘赖聦W問上有名望的前輩。

        執(zhí)經叩問:拿著經書請教問題。

        德隆望尊:即德高望重。填:充塞,擠滿。

        降:和緩。 辭色:言辭語氣和表情態(tài)度。

        援:引,提出。 質:詢問,請教。

        請:請教。 或:有時。

        叱咄:大聲斥責。 至:周到。

        俟:等待。 卒:最終。 篋:書箱

        曳屣:拖著鞋子,形容匆忙趕路的樣子。

        窮冬:隆冬,深冬,嚴冬。 皸裂:皮膚受凍開裂。

        舍:這里指學合、書館。 支:通肢

        僵勁:僵硬。 媵人:這里指旅店里的服務人員。

        湯:熱水。 沃灌:澆洗,擦洗。

        衾:被子 和:緩解過來,暖和過來。

        寓:寄居。 逆旅:旅店。

        再:兩次。 食:同飼,給飯吃.

        被:通披,穿著。 綺繡:繡有彩色花紋的絲織品。

        纓:帽帶。 腰:名詞用為動詞,腰帶上懸著。

        容臭:香袋,香囊。臭,氣味,這里指香氣。

        燁然:光彩耀眼的樣子。

        緼袍:粗麻絮制作的袍子。 敝,破。

        略無:毫無。 慕艷:羨慕。

        以:因為。 中:內心。

        口體之奉:供養(yǎng)口和身體的,指吃的穿的。

        廩稍:官家給的糧食。廩,米倉。

        縣官:指朝廷、官府。

        四、教師指導學生辨別詞意

        1、一詞多義:

        和:久而乃和 緩解、暖和

        言和而色夷 謙和

        冠:勇冠三軍 天下第一

        既加冠 男子20歲成年

        請:戰(zhàn)則請從 請讓我

        俯身傾耳以請 請教

        再:一而再,再而三 第二次

        日再食 兩次

        患: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 擔憂

        無凍餒之患 憂患

        2、古今異義:

        媵人持湯沃灌 湯:古義: 熱水 今義: 菜湯

        走送之 走:古義: 跑 今義: 行走

        嘗趨百里 趨:古義:快步走 今義: 趨勢

        或遇其叱咄 或:古義:有時 今義: 或者

        卒獲有所聞 卒:古義: 最終 今義: 士兵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假:古義:借 今義:假期

        3、詞類活用:腰白玉之環(huán) 腰:名詞用為動詞,腰掛

        4、通假字:

        四支僵勁不能動 支:通肢,肢體

        同舍生皆被綺繡 被:通披,穿著

        日再食 食:通飼,給飯吃

        5、虛詞辨析:

        以:以衾擁覆 介詞,用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介詞,把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介詞,因

        無從致書以觀 連詞,來

        之:錄畢,走送之 代詞,他

        無鮮肥滋味之享 助詞,的

        弗之怠 助詞,賓語提前標志

        五、朗讀背誦課文

        六、感知研討

        1、簡要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

        2、文章是如何寫出自己學習時的.困難條件的?請引用原文的關鍵詞語或者句子回答。

        3、作者寫出學習時極為艱苦的條件的目的是什么?

        4、文章從哪些地方表現(xiàn)出其他學生的優(yōu)越的條件?寫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

        5、本文中的對比有什么作用?

        6、分析文章寫作上的基本特點

        7、列舉古人在艱苦條件下勤奮學習、以苦為樂的事例

        明確:

        1、課文通過作者青少年時期求學的種種艱辛和現(xiàn)在太學生學習條件的優(yōu)越的對比,說明是否學有所成,關鍵在于自己的勤奮與專心與否,贊揚馬生的謙虛好學,表達對他的期望與勉勵之情。

        2、主要體現(xiàn)在借書抄錄,為師嚴厲,衣食粗劣,生活簡樸,跋涉艱難等方面。主要語句有:

       、 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⑵ 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

        ⑶ 窮冬烈風,大雪深數(shù)尺,足膚皸裂而不知。

       、 余則組袍敝衣處其間。

       、 未嘗稍降辭色。

        3、作者認為,勤奮和艱苦是相互聯(lián)系的兩個方面,有了主觀的勤奮,一切艱難困苦都可以克服。這正是學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4、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huán),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但他們都沒有成學,由此可見作者在困苦中能夠業(yè)有所精,德有所成;而處于優(yōu)越條件下的人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說明其用心不專。

        5、本文善用對比,集中在文章正體的第1、2段上,以自己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蘊袍敝底與太學諸生廩稍之供葛裘之遺的求學生活相對比;以自己行深山巨谷與太學諸生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的求學環(huán)境對比;以自己未嘗稍降辭色叱咄與太學諸生的未有問而不告的求師狀況對比;以自己假借于藏書之家,乎自筆錄與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的求學條件對比,對比之后,段末水到渠成,順勢假設,指出大學諸生中,如有業(yè)不精,德不成者,根本原因在心不若余之專,辜負了那樣好的環(huán)境條件;用假設方式而不指實,謙和客觀,使人感到親切真誠。

        6、本文以記敘為主,筆法簡潔。有些地方適當?shù)丶右凿秩竞兔枥L,使文章增添了文采,顯得更加生動具體。比如,寫到百里之外向碩師名人求教的情景,寫了周圍的環(huán)境,寫了先達的表現(xiàn),寫了自己求教時的謙虛恭謹。文字簡潔,而人物神情躍然紙上。又如寫奔走途中的艱難,寥寥數(shù)語,情態(tài)畢現(xiàn)。寫同舍諸生的服飾華貴,采取了細節(jié)描寫的方法,更襯托出作者的樸素與艱苦。

        7、囊螢映雪 懸梁刺股 鑿壁偷光 韋編三絕 畫荻教子

        七、課文作業(yè)

        第一課時:1、理解背誦重點字詞語句的意思。 2、書面完成同步練習

        第二課時:1、背誦課文,準備默寫。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2

        【教學設計的理念】

        新一輪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角色的轉變,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我們課堂上關注學生,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關注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關注每個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尊重學生在學習課程中特特的體驗等?傊,課堂教學已不是老師教教材而是怎樣用教材教,使學生學會學習,為今后的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本節(jié)課是通過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教學內容的重組加工】

       。、教學目標:

        本節(jié)課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實際,從以下三個維度來確定教學目標。

       、 知識與技能:要求學生能正確、流利的翻譯課文。并熟讀背誦課文。還要理解文中通過對人物描寫方法來體會人物性格特征,培養(yǎng)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 過程與方法:通過教師泛讀和學生自己朗讀,鼓勵學生進入情境,并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指導下了解作品主旨,并能表達自己的獨特體驗。

       、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本文通過了解作者艱苦勤奮的學習經歷,激勵學生發(fā)奮讀書,培養(yǎng)艱苦奮斗的精神。

       。病⒔虒W重點:

        反復誦讀,直至背誦,積累常用文言賜予。學習作者的好學精神和求學態(tài)度。

       。、教學難點:

        自主學習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方式的構建】

       。、教學技術和手段的使用:

        在教學過程中,我覺著應揚長避短,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親和力,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使學生在融合、愉快的氣氛中進行學習,在對本文內容的理解和探究中,尊重學生的好方法,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我覺得老師力求做到與學生共同討論,與學生共同學習,同時用激勵性的語言肯定他的成績,讓學生不斷的探究、感知、形成分析問題和合作的精神,享受到學習的快樂。

        本文搜集到的'資料和一些相關內容通過計算機展示給大家,讓它在重組的教學過程中,起到最佳的輔助作用。

        2、教學經歷和體驗:

        在兩年的課改實踐中,特別是在現(xiàn)行的過渡教材的使用和自學輔導教材的試驗過程,我越來越深切的感覺到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性,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教會學生學知識比教會學生知識更重要。于是對這一課,就體現(xiàn)了這樣的教學過程:創(chuàng)設情境,整體感知,審美鑒賞,拓展延伸。通過這一教學模式,可使學生掌握閱讀文言文的方法,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本節(jié)課就是用此種教學模式來實現(xiàn)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養(yǎng)成的。

       。、教學評價的選擇:

        我認為評價并不是老師的專利,初中的學生已經有了自己獨立的思想、情感、和思維方式、和獨立的人格。所以本節(jié)課我將采取學生自我評價和互相評價的方法。通過這種評價,幫助學生在求知的過程中不斷地了解自我,戰(zhàn)勝自我、發(fā)展自我。把評價的權力交給學生,讓他們在評價中站起來,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教學過程及步驟】

       。、創(chuàng)設情境:

        用乙武羊匡的故事引入,能激發(fā)他的學習興趣,又是課文中相關內容,沒有脫離實際。

        2、整體感知:

        通過教師泛讀,學生朗讀把學生帶入情境,讓學生受到很大的感染后去理解課文,就更容易又更深刻一些。在此基礎上讓他們讀課文,學生就更愿意接受和挖掘作品內涵。

       。、審美鑒賞:

        這一步驟是師生共同賞析課文的環(huán)節(jié),這一環(huán)節(jié)也是學生通過自己的情感體驗對文章進行探究的過程,學生在師生共同賞析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疑問,疏通文章,理解文章。在合作中分析出主人公的形象,并學會了如何去分析人物,體會人物的情感。并且通過教師的引導,把握了文章思路與主題。并且也是鍛煉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好方式。

       。、拓展延伸:

        語文教學中,一篇文章的思想內涵的延伸性是很大的,關鍵就看學生能否走出課文,得到新的感受和體會,這也是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難點。通過對東陽馬生形象地分析,讓學生延伸到現(xiàn)實社會當中這樣更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觀和價值觀。同時這也是學習這篇文章最有價值的地方。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3

        教學目標

        1、了解“贈序”這種文體的特點。

        2、在討論中體會對比手法的好處,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3、背誦課文第3自然段,積累文言詞匯。

        4、學習作者克服困難、勤心求學的精神和意志,樹立正確的苦樂觀,珍惜現(xiàn)有的優(yōu)越條件,努力學習。

        教學重點

        1、背誦課文第3自然段,積累文言詞匯。

        2、理解“贈序”內容,把握文章主旨。

        教學難點

        l、掌握古今異義的實詞。

        2、體會對比的作用。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泵鞔膶W家宋濂勤奮好學,一生專心向學!白陨倭⒅,未嘗一日去書卷,于學無所不通”。他向后輩學子傾訴了自己的讀書經歷,今天讀來仍然感人至深,也同樣能夠激勵和感召著我們。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

        二、介紹作者及文體知識。

        1、作者介紹。

        宋濂,字景濂,號潛溪,浦江人,明代文學家。他自幼家貧,勤奮好學,常借書苦讀,曾跟從元古文家吳萊學習。元末詔為翰林院編修,固辭不就,入山為道士,專心著書。后應朱元璋之邀,到南京助其平定天下。明開國后,主持編修《元史》,參與制定典章制度,被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后因胡惟庸案受牽連,全家謫居四川,病死途中。他擅長散文,作品內容充實,文字簡潔,行文富于變化。尤以傳記文成就最為突出,善于抓住特征細節(jié)刻畫人物,《送東陽馬生序》即是其中名篇之一。

        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宋濂與劉基、高啟并列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劉基贊許他“當今文章第一”,學者們稱他為“太史公”。著有《宋學士文集》。

        2、本文的體裁特點。

        本文是一篇贈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作為文章的體裁,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于前言后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予必要的引導。而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于議論性散文的一種寫法。

        三、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義。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要求聽清字音,把握句讀。

        2、學生自讀課文,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詞句,理解文義,在不懂的地方做標記。

        教師分發(fā)文字資料,指導學生積累字詞。

       。1)辨明字音。

        嗜()叱咄()俟()

        負篋曳屣()皸()媵()

        燁()缊袍敝衣()

        (2)辨析多音字。

       。庸冢ㄈ莩簦

        冠臭

       。ü谲姡ǔ粑叮

        (數(shù)尺)

       。ㄉ釛墸

        舍數(shù)(數(shù)落)

        (宿舍)

       。〝(shù)請之)

       。3)通假字。

        四支僵勁不能動(通“肢”)

        同舍生皆被綺繡(通“披”)

       。4)古今詞義變化。

        走送之(古義:跑,趕快走。今義:走路、步行。)

        媵人持湯沃灌(古義:熱水。今義:飯湯、菜湯、湯汁。)

       。5)一詞多義。

        之:弗之怠(指代“讀書”這件事)

        走送之(代詞,指“書”)

        益慕圣賢之道(結構助詞,的)

        當余之從師也(結構助詞,取消獨立性)

        蓋余之勤且艱若此(結構助詞,取消獨立性)

        以:無從致書以觀(表目的,來)

        計日以還(表修飾,不譯)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以:因為,介詞。以:把,介詞)

        以中有足樂者(因,連詞)

        以衾擁覆(介詞,用)

       。6)重點詞語。

        無從致書以觀稍逾約益慕圣賢之道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俟其欣悅

        日再食

        3、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交流,按“讀課文——釋字詞——譯文句”的步驟進行。如有疑難,小組內討論解決。教師巡視各組,答疑解惑,指導點撥。

        四、學生自主學習。

        合作學習疏通文義。

        五、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造性復述。

        教師提示:

        1、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話來復述,合理概括其求學經歷,抓住作者在求學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是如何克服的以及他能夠這么做的原因。

        2、根據(jù)課文內容,利用想象,合理補充一些細節(jié)。學生反復讀課文,讀出詞語、句、段間的`邏輯停頓和邏輯重音,并熟讀成誦。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第3自然段,理解重點實詞。

        2、探究課文內容,完成“思考與討論”一、二題。

        一、檢查上節(jié)課作業(yè)。

        1、背誦課文第3自然段。

        2、明確本節(jié)課內容。

       。1)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文章主旨。

       。2)體會運用對比手法的好處。

        二、整體感知課文,小組討論,提出問題。

        通過閱讀課文,我們知道了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為了勉勵馬生勤奮學習的。那么作者是通過什么方式來表現(xiàn)這一主題的呢?閱讀文章,思考下列問題。

        1、作者并沒有直接勸說馬生勤奮學習,那么作者是如何表現(xiàn)這一意圖的?

        明確:

        第1自然段先講述作者本人求學的艱難和用心之專。然后在第2自然段具體寫了諸生的學習條件,與前面作者的情況形成對比,在此基礎上勸勉馬生刻苦學習。

        2、作者是如何概述自己求學條件的?

        明確:求學條件艱苦:為了表現(xiàn)艱苦,作者先介紹了自己的家庭條件——“家貧”。然后又分別介紹了幼年時和成年后的學習條件。

        3、用自己的話分別概括作者兩個學習階段的艱苦條件。

        明確:

       。1)幼時求學的艱難:致書之難借書抄錄!凹俳栌诓貢摇薄笆肿怨P錄”“走送之”,其艱難可見。作者也因此而得以“遍觀群書”。

       。2)成年后求師的艱難:

        叩問之難。要“趨百里外”,要“立侍左右”“俯身傾耳”,而“遇其叱咄”時,只能“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4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暢地翻譯課文。

        2.熟練地背誦課文,積累文言知識。

        3.了解作者艱苦勤奮的學習經歷,激勵學生發(fā)憤讀書,培養(yǎng)艱苦奮斗的精神。

        教學重點

        1.翻譯并背誦全文。

        2.學習作者艱苦勤奮的學習態(tài)度。

        課前準備

        1.掃除字詞障礙。

        2.熟讀課文。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翻譯課文朗讀并背誦課文

        教學設計

        導入

        人到讀書年齡,當入學從師,古來如此。如今更提倡終身學習,可見學習之重要。然而莘莘學子,讀到頭來,其結果卻迥然有異。有十年寒窗,一舉成名者;有孜孜以求,出人頭地者;有碌碌無為,鮮有所獲者;有半途而廢,不得善終者……究其原因,除卻客觀因素而外,恐怕是主觀勤苦程度不同使然。因此前人有言“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邊苦作舟”。今天我們學習明朝文學家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其中講的也是這個道理。

        (教師板書課題)

        正音正字

        叩(kòu)問叱(chì) 咄(duō) 俟(sì)其欣悅負篋(qiè)曳(yè)屣(xǐ)

        皸(jūn)裂媵(yìng)人以衾(qīn)擁覆皆被(pī)綺繡容臭(xiù)燁(yè)然

        缊(yùn)袍敝(bì)衣

        強調學生讀一讀,最好當堂寫一寫,真正收到實效。

        朗讀課文

        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解詞析句

        教師指導學生重點掌握難懂的實詞(特別是古今意義發(fā)生變化的)和常用虛詞的多種用法。在理解上要求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天大寒硯冰堅走送之不敢稍逾約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叩問援疑質理俟其欣悅四支僵勁不能動主人日再食同舍生皆被綺繡腰白玉之環(huán)

        2.解釋下列文言語句

        手自筆錄弗之怠余因得遍觀群書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叩問援疑質理卒獲有所聞主人日再食鮮肥滋味之享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

        3.辨析各組虛詞的意義

        a.無從致書以觀以衾擁覆以中有足樂者

        b.每假借于藏書之家走送之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c.門人弟子填其室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

        d.足膚皸裂而不知久而乃和

        翻譯課文

        在基本弄懂詞句的基礎上,組織同學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討論,逐句翻譯、理解課文,然后全班交流,教師訂正。

        朗讀背誦

        要求學生大聲地誦讀,切實做到:眼到,心到,口到,眼看字,心明義,口發(fā)聲。

        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將課文譯成現(xiàn)代漢語。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艱苦勤奮的學習態(tài)度;了解“序”的文體特點。

        教學設計

        檢查作業(yè)

        視學生不同情況,做針對性檢查。

        整體感知

        讓學生對照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本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2.作者在求學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都是怎樣解決的?找出相關句子加以印證。

        3.作者的寫作目的是什么?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ūM量要求同學自學,不懂再問)

        提示:

        1.本文以作者自己學習的親身經歷現(xiàn)身說法,敘述在他青少年時代求學生涯中的艱苦和勤奮,表現(xiàn)了頑強的學習毅力和勤苦的學習精神。文章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字里行間流露出對馬君則的殷切期望。

        2.a.第一段總寫,突出勤奮:

        無書:無從致書以觀──借書,抄書: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

        無師:無碩師名人與游──求師: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叩問。

        為師嚴厲:未嘗稍有降辭色(遇其)叱咄──求學禮周:立侍左右色愈恭,禮愈至。

        b.第二段詳寫,突出艱苦:

        求學中途艱難:足膚皸裂而不知四支僵勁不能動──受人照顧: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

        學習生活艱苦: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處其間──樂以忘憂: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3.本文是一篇序,是贈序,亦即贈言。與書序(如陶淵明的《桃花源詩序》)不同。本文是作者寫給馬君則的贈言,勉勵他勤奮學習,成為德才兼?zhèn)涞娜。文章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滿懷期望,態(tài)度懇切。

        重點研討

        小組合作探究。

        思考題:

        1.作者為什么能克服種種困難,而“卒獲有所聞”?

        2.作者為什么要寫同舍生的衣飾豪華的情節(jié)?

        3.找出課文中議論的句子,說說它的作用。

        (引導學生對照課文內容,聯(lián)系生活實際深入地討論,不僅要理解課文內容,也要提高認識)

        教師提示:

        1.作者之所以能克服種種困難,依靠的是他的精神力量。他用精神的富足,戰(zhàn)勝了生活上的貧困──“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知識的積累和精神的充實,是學子讀書的必備條件,我們應當以此為鑒。

        2.通過對比寫自己生活艱苦,進而突出學習勤苦。

        3.“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薄耙灾杏凶銟氛,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歸結上文,突出勤苦。前者表明勤能補拙,后者表明樂以忘憂。

        體驗與反思

        引導學生比照作者, 圍繞“尊師好學”等方面的問題, 談談自己的學習經歷。找出不足,加以改進,提高認識。

        對課文中諸如教師態(tài)度嚴厲等問題,可以讓學生談出自己的觀點,但要引導學生辯證地、歷史地、正確地認識問題。

        教師小結

        本文作者給我們上了一堂很好的.有關學習態(tài)度的課。其實古人論及學習的文章多得很,其中有不少耳熟能詳?shù)木,像“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等。古人也曾留下很多令人稱頌的成語典故,諸如“頭懸梁,錐刺骨”“囊螢映雪”等。在今天,學習的目的有了新的定位,但學習的態(tài)度與方法是亙古不變的,這些足以供我們借鑒。希望同學們能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勤奮刻苦,在為求學之年,學有所成。

        作業(yè)

        1.寫一篇文章──“談學習”,600字。

        2.閱讀《送東陽馬生序》后半部分。

        3.繼續(xù)背誦課文。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5

        一、簡析教材:

        《送東陽馬生序》是魯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的第五篇課文。本單元所選文章題材多樣,內容豐富;驅懢埃驙钗,或詠史,或抒寫人生志趣,或表現(xiàn)親朋情誼,無不浸透著作者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而本文重在敘述自己年輕時求學的艱苦經歷,意在勉勵馬生專心學習,刻苦攻讀,將來能有所成就。文章從容懇切,令人感動。

        二、學情分析:

        本文較長,學生背誦起來難度較大,有些語句分析起來也較有難度,應該提前布置學生加強預習。

        三、教學目標:

        根據(jù)《新課標》及本課內容和本單元教學要求,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

        (1)誦讀課文,掌握并積累一些文言虛詞和實詞,培養(yǎng)古文閱讀能力。

        (2)學習文中運用的對比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2、過程和方法:

        反復朗讀課文,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領會文章的主要內容。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刻苦學習的精神,激勵自己勤奮學習的熱情。

        四、教學重點:

        誦讀課文,掌握并積累一些文言虛詞和實詞,培養(yǎng)古文閱讀能力。

        學習文中運用的對比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五、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如何用自身體會勉勵馬生作為教學難點。

        六、教法學法:朗讀、自主合作與探究

        七、教學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能正確流暢地朗讀課文,理解文章大意;

        能準確翻譯“求學經歷”一層原文。

        教學過程:

        一、直入課題并板書課題與作者。

        二、簡介作者與文體特點。

        1、請學生簡要交流預習所查閱的作家作品,教師適當進行訂正與補充。

        2、關于“序”

        古代“序”有兩種:一是介紹、評論文章的序;一是臨別贈言的.贈序。本文屬于贈序。

        《送東陽馬生序》是作者給同鄉(xiāng)后學馬生的臨別贈言。這是贈序,有別于介紹評價的序。

        三、朗讀課文。

        1、教師范讀。請學生注意標劃字音停頓。教師板書生字,讓學生注音書寫。最后訂正。

        (1)字音:

        嗜(shì)學 硯(yàn) 逾(yú)約 叱(chì)咄(duō) 俟(sì)

        負篋(qiè)曳(yè)屣(xǐ) 皸(jūn)裂 媵(yīng)人 燁(yè)然 持湯沃(wò)灌 以衾(qīn)擁覆 綺(qǐ)繡 缊(yùn)袍敝衣

        多音字: 容臭(xiù) 既加冠(guān) 僵勁(jìng) 日再食(sì)

        通假字: 四支僵勁 支---肢 “肢體”

        皆被綺繡 被---披 “穿”

        (2)停頓:

        如: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余∕因得·遍觀群書

        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扣問

        以∕中有足樂者

        蓋∕余之勤與艱∕若此

        2、學生自由朗讀至少兩遍,要求讀得準確流暢。

        3、指名朗讀。

        4、集體朗讀。

        四、默讀課文,根據(jù)書下注釋,疏通大意。三分鐘后請學生舉手概括回答。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6

        【學習目標】

        1、朗讀課文,培養(yǎng)學生自讀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序的特點,了解作者的求學精神。

        3、引導學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

        【學習重點】

        朗讀課文,培養(yǎng)學生自讀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清行文思路,學習運用對比表現(xiàn)中心的寫法。

        【學習方法】

        朗讀法、討論法、探究法。

        【學習流程】

        一、預習檢測(寫出本課自己不熟悉的生字詞)。

        二、課內探究

        1.指名學生朗讀部分重點句子。

        2.指名學生翻譯部分重點句子。

        3.思考: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請簡要概括。

        4.思考:文章是如何寫出自己學習時的困難條件的?請引用原文的.關鍵詞語或者句子。

        5.思考:作者寫出了學習時極為艱苦的條件,目的是什么?

        6.根據(jù)課文,用自己的話描述以下作者求學時候的情景。

        《送東陽馬生序》重點詞語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

        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

        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

        弗()之()怠()。錄畢(),走()送之(),

        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教學反思

        應該說,這堂課完成了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也突出了預設的重難點。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自主學習空間,使學生在搜集、整理、歸納資料的過程中學會積累;為學生搭建有梯度的自學平臺,使學生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會分析問題,為學生營造貼近生活的自主學習情境,使學生在讀書感悟的過程中開拓思路,延展思維。這篇文章意在勉勵當時的太學生要刻苦讀書,說理透徹,文字樸素,很有感動人心的力量。在教學中,采用朗讀和探究的方式,感悟到作者艱辛的求學經歷和良苦用心,從而正確地看待師生關系,養(yǎng)成勤奮學習,不怕吃苦的學習品質。

        但在,對一些教學細節(jié)的處理上還有做得不夠好。這篇課文較為適合學生學習,特別是可補充部分學生目前的狀況,結合農村國家補貼,以及各種資助,現(xiàn)在的中學生讀書的困難基本上已經解決,為什么還不能專心讀書,甚至拿著各種補貼、吃著資助在學校中混日子等。結合學生中的具體情況進行教學,對于學生理解課文,有較大的幫助。特別是結合學生中的厭學情緒以及各種狀況,教育學生既有針對性、又較為靈活,學生容易接受教育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7

        一、教學目的:

        1.了解序和贈序的不同,了解省略主語的句式和一詞多義的用法;

        2.學習運用對比手法表現(xiàn)中心的寫法;

        3.引導學生從前人刻苦好學和虛心求師的事例中獲得教益,為祖國建設的偉業(yè)而發(fā)奮學習,送東陽馬生序。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第一段具體敘述早年不畏困苦、勤奮學習的經過。

        2.難點:對比手法說明“勤且艱”及主語省略的兩種情況。

        三、教學時數(shù):

        課外自讀課文 兩課時

        四、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解題:

        這是作者寫給他的同鄉(xiāng)后生馬君則的一篇文章,節(jié)選自《宋學士文集》里的《朝京稿》,高中二年級語文教案《送東陽馬生序》。這是一篇“贈序”,它不同于一般印在書前評介作品或說明寫作目的的.“序”。贈序是古代文體之一,有臨別贈言的性質。本文的重點是敘述自己的力學苦學的情況,以激勵對方努力學習為目的!吧笔菍ν磔叺姆Q呼,也有親密的意思。東陽馬生:東陽的馬君則。

        作者簡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浦江人(浙江義烏縣一帶),明初著名文學家。生活在元末明初,曾被召為翰林院編修,他借口父母親年老,辭不就職,專心著述。明初朱元璋重用他,命為江南儒學提舉,替太子講經,并在自己左右顧問。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朝廷的重要文書,大都由他參與撰寫,被稱為“國家文臣之首”年老辭官回鄉(xiāng),不久因長孫宋慎列入胡惟庸黨,全家謫往茂州(四川茂汶),中途病死夔州(四川奉節(jié))。生平著述很多,有《宋學士文集》75卷。他的散文成就尤高,立意精深,語言生動暢達。這篇課文是他散文中影響最大的一篇。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8

        【教學設想】

        通過寫自己年輕時期讀書的艱苦,勸人利用便利的條件,虛心求教,認真讀書。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體會作者這種勤奮善學的精神,并掌握其中的一些重點字詞,培養(yǎng)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泵献右舱f:“夫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些都說明了苦難并非全是壞事。只要我們善于化苦難為動力,則苦難就會成為成功的墊腳石。今天我們來學習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板書課文標題)

        二、介紹作者和作品

        1、介紹作者:

        學生自讀課文注釋①,教師補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開國文臣,明初文學家。他年少時受業(yè)于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為翰林院編修,因為身老不仕,隱居龍門山著書。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學提舉,讓他為太子講經,修《元史》,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朝廷的重要文書,大都由他參與撰寫。年老辭官,后因長孫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與劉基、高啟為明初詩文三大家。著有《宋學士集》。

        2、介紹本文的體裁特點:

        本文是一篇贈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作為文章的體裁,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于前言后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而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于議論性散文的一種寫法。

        三、朗讀全文,并疏通疑難字詞的讀音

        要求學生注意以下字詞的讀音:

        嗜學、怠、叩問、綺秀、裘葛、謁余、撰

        四、學生自由朗讀全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五、學習課文第1段

        1、指名學生朗讀第1段。

        2、教師引導學生掌握以下字詞:

        ⑴余幼時即嗜學:我從小就愛好讀書。

       、聘ブ。悍穸ň浯~作賓語前置。之:指抄書。

        ⑶碩師:大師,對學者的尊稱。

       、认冗_:有地位有聲望的前輩。據(jù)有關資料來看,可能是指黃滑。

        ⑸未嘗稍降辭色:態(tài)度一直嚴肅。辭色:語言和臉色。

       、试少|理:援疑,提出疑難;質理,質詢道理。

       、松w余之勤且艱若此:蓋,句首發(fā)語詞!仪髮W時辛勤艱苦的情況大體就是這樣。

        3、指名學生翻譯部分重點句子。

        4、思考: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請簡要概括。

        學生討論后明確:這一段是講述作者本人求學的艱難和用心之專。

        5、思考:文章是如何寫出自己學習時的困難條件的?請引用原文的關鍵詞語或者句子回答。

        學生討論后明確:主要體現(xiàn)在借書抄錄,衣食粗劣,生活簡樸,跋涉艱難等方面。主要語句有:

       、琶考俳栌诓貢遥肿怨P錄,計日以還。

       、瞥幈鶊,手指不可屈伸。

       、歉F冬烈風,大雪深數(shù)尺,足膚皸裂而不知。

       、扔鄤t組袍敝衣處其間

        6、思考:作者寫出了學習時極為艱苦的條件,目的是什么?

        明確:從本段最后幾句話可以看出,作者認為,勤奮和艱苦是相互聯(lián)系的兩個方面,有了主觀的勤奮,一切艱難困苦都可以克服。這正是學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7、根據(jù)課文,用自己的話描述以下作者求學時候的情景。

        明確:要求學生描繪,一是檢查學生對課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準確描述出來,必須理解文句的準確意思,在此基礎上,再用生動的語言描述出來。二是要學生體會作者求學艱難,從而感受到自己求學的幸福。

        六、學習課文第2段

        1、學生自由朗讀第2段。

        2、學生采用結合注釋、相互交流、向老師提問等不同方式,理解本段中的重點語句,疏通閱讀障礙。

        3、思考以下問題:

        ⑴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莆恼聫哪男┑胤奖憩F(xiàn)了明代太學生優(yōu)越的學習條件?

       、亲髡邔戇@些太學生學習條件優(yōu)越的用意何在?

        學生討論后歸納:這一自然段主要是說明今之太學生學習條件的優(yōu)越。這些內容與前一段的內容形成鮮明的對比,并從四個方面與前面作者求學的情況形成對比:

        衣食:廩稍之供、葛裘之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組袍敝衣

        住宿: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行深山巨谷

        從師:未有問而不告──未嘗稍降辭色、叱咄

        書籍: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經過四層對此,顯而易見昔日艱難和今日條件的優(yōu)裕。在昔日困苦中能夠業(yè)有所精,德有所成;而處于優(yōu)越條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說明其用心不專。

        七、學習課文第3段

        1、學生自由朗讀第3段。

        2、學生自行翻譯之后,教師指名學生翻譯本段。

        學生翻譯后,教師引導學生互相討論,訂正其中的錯誤,使學生準確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重點字詞的意義和用法。

        3、思考:請概括本段的中心意思。

        明確:點明這篇贈序的寫作背景和意圖。

        學生概括歸納后,可以引導學生對寫作背景和寫作意圖作進一步闡述。

        八、領會文章寫作上的基本特點

        本文在寫作上,注意了記敘、描寫、議論三者的自然結合。

        本文以記敘為主,筆法簡潔。有些地方適當?shù)丶右凿秩竞兔枥L,使文章增添了文采,顯得更加生動具體。比如,寫到百里之外向碩師名人求教的情景,寫了周圍的環(huán)境,寫了“先達”的表現(xiàn),寫了自己求教時的謙虛恭謹。文字簡潔,而人物神情躍然紙上。又如寫奔走途中的艱難,寥寥數(shù)語,情態(tài)畢現(xiàn)。寫同舍諸生的服飾華貴,采取了細節(jié)描寫的方法,更襯托出作者的樸素與艱苦。敘述、描寫的同時,還適當?shù)卮┎辶俗h論,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在講述了今之太學生的優(yōu)越學習條件后,進而推論出:“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這就是通過今昔對比所揭示出的道理。

        九、布置作業(yè)

        教學反思

        學習這篇課文時,首先讓學生了解文章的背景。作者宋濂辭官的第二年,應詔入朝晉見朱元璋,正在太學讀書的同鄉(xiāng)晚輩馬生前來拜訪,了解到馬生是個“善學者”便寫下這篇序文。其目的是勉勵他珍惜太學的學習條件。再者,讓學生了解作者宋濂,他是元末明初文學家。讓學生通過熟悉課文內容。

        學習這篇課文之前,教給學生學會課前先預習課文,可以查找一些資料,根據(jù)課下注釋通曉文中大意。把不懂的問題找出來,模糊的地方劃出來。然后查字典,查找文中的重點字的注音、意思。課上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也可以騰出一點時間讓學生提問。要知道問題來自學生。對于學生這樣答、那樣答都有一定的道理,教師都應給予肯定。重要的不在于誰答案更準確,而在于在這樣的活動中,同學們的思維更活躍了,判斷表達能力都得到了鍛煉發(fā)展,語文學習的目的也就達到了。通過課前的預習和學生的提問,我知道了同學們的問題在哪兒,講課時就會做到有的放矢。先講作者寫這篇序的目的,讓學生懂得什么是序?接下來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結構,對文中的重點句的翻譯、重點文言詞進一步掌握。引導學生在文中找出主旨句、一些理解句填空,體會文章的中心。并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談一談學習宋濂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的精神。另外在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把握上、教學方法的使用上再扣得細一些。作為文言文的教學,學生容易厭學。因此,可以多考慮一下教學的設計更新穎一些,課前可安排一些活動,便于營造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了便于學生掌握文中的中心,要引導他們把握文章的結構。首先講到作者求學的'艱難——抄書難、求師難、旅途難和生活難。再次說到太學生學習條件優(yōu)越——無凍餒之患、無奔走之勞,等。每講一節(jié)課要不斷進行總結。要求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方法要靈活多樣,但始終圍繞當堂課的教學任務,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為目的。有些問題須討論解決,有些問題可以讓學生獨立思考,不能一味分組討論,使學生的活動太留于形式。同時一定要給學生留思考問題的空間,一個是問題空間,重要的一個是思考空間、時間的掌握要合理。在課堂小結中,要多樣化,不能讓老師唱獨角戲,實際上讓學

        通過這一節(jié)課,我覺得這課重在調動學生的內心情感。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能通過字、詞疏通把握文意,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由此感受到現(xiàn)在學習生活的幸福和優(yōu)越,從而激發(fā)學習的熱情,也懂得了怎樣追求幸福。課堂中學生學習勁頭很大,氣氛很好。另外一篇課文教完不等于我的任務全部完成了。也不等于同學都懂或沒有什么大問題了。有的同學提出的問題是出乎意料的,超出了教學設計的范圍,說明了同學的思維有時超越了教師的要求、教材的范圍,教師應捕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想、思維火花。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9

        【教師寄語】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自主預習】

        1、走近作者

        宋濂,明初文學家。字景濂,號潛溪,浦江人(現(xiàn)漸江義烏人)。他年少時受業(yè)于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溍等。他一生刻苦學習,“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于學無所不通”。元朝至正九年,元順帝召他為翰林院編修,因為身老不仕,以奉養(yǎng)父母為由,隱居龍門山著書。至正二十年(1360),與劉基、章溢、葉琛同受朱元璋禮聘,尊為“五經”師。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學提舉,讓他為太子講經,修《元史》,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朝廷的重要文書,大都由他參與撰寫。年老辭官,后因長孫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

        他與劉基、高啟為明初詩文三大家。朱無璋稱他為:開國文臣之首。劉基稱贊他為:當今文章第一。四方學者稱他為:太史公。著有《宋學士集》、《孝經新說》、《送東陽馬生序》等。他的散文以傳記文較為出色,善于通過人物言談和細節(jié)描寫表現(xiàn)人物性格,形象鮮明,文字簡潔。

        2、寫作背景

        明洪武年間,宋濂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洪武十年辭仕。第二年,宋濂至應天朝見朱元璋。其時,在國子監(jiān)讀書的東陽人馬君則,以同鄉(xiāng)晚輩的身份前來拜訪,宋濂就寫了這篇文章贈送給他。

        3、關于“序”

        “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于前言、后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的過程與宗旨,為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或給人以必要的引導。而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表達離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于議論性散文的一種寫法。內容多是勸勉、譽揚之詞。 本文就是一篇贈序。

        4、關于馬生,馬君則。

        “生”是長輩對晚輩的稱呼。馬君則是作者同鄉(xiāng)人,在京城太學里讀書。作者到京城后,他以同鄉(xiāng)晚輩的身份拜見過作者,并寫了長篇書信作為見面禮,文筆十分暢達。和他探討學問,語氣平和而且神色謙遜。還自己對作者說他小時候用心學習非常勤奮,這真是個好學的青年,F(xiàn)在他將要回家探望他的親人,作者因此講了自己求學的艱辛來勉勵他。

        學習目標:

        1、疏通文意,積累文言文詞語,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虛詞。

        教學重點: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匯。

        一、自學導引:(我自主,我收獲。

        導入: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泵献右舱f:“夫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些都說明了苦難并非全是壞事。只要我們善于化苦難為動力,則苦難就會成為成功的墊腳石。今天我們來學習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

        預習檢測:

        1.用原文回答:人們?yōu)槭裁炊嘁詴儆啵?/p>

        2.作者最終能學業(yè)有成的原因是什么?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10

        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

        2、理清本文的思想內容,明確作者的寫作目的。

        3、背誦課文。

        能力目標:

        1、通過反復朗讀,增強閱讀文言文的語感能力,進一步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理清行文思路。

        3、理解對比手法的運用,體會其獨特的表達效果。

        情感目標:

        學習作者刻苦求學,努力克服困難的精神和意志,樹立正確的苦樂觀,珍惜現(xiàn)有的優(yōu)越條件,努力學習,早日成才。

        教學重難點:

        1、 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理清行文思路。

        2、 理解文中對比手法的運用。

        設計思路

        這篇文章字詞難度不大,除了一些重點詞句,其他都比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開篇提出“嗜學”,然后圍繞這個中心詞,層層展開,并采用對比法,點明求學應有的態(tài)度和精神。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在通讀全文、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掌握重點字詞和句子,然后,由字詞理解到內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觀點,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學中,要貫穿朗讀,以朗讀帶動文章理解。

        教學方法:誦讀法、復述法、討論法、質疑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示范朗讀帶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泵献右舱f:“夫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边@些都說明了苦難并非全是壞事。只要我們善于化苦難為動力,則苦難就會成為成功的墊腳石。今天我們來學習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板書課文標題。)

        二、解題,簡介作者

        本文是一篇贈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作為文章的體裁,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于前言后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而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于議論性散文。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浦江(今浙江金華)人。早年家境貧寒,因能刻苦自學,終以文人稱世。元末被舉薦為翰林院編修,固辭不就。隱居山中,潛心著述。明初應聘到應天(今南京)任江南儒學提舉,后官至翰林院學士承旨知制誥一,參與明初禮制重建,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器重。后因事牽連貶謫四川茂州,客死茂州。作品有《宋學士全集》。他的散文成就尤高,立意精深,語言生動暢達。這篇課文是他散文中影響最大的一篇。宋濂和劉基、高啟被并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

        三、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

        1、在學生課前朗讀的基礎上,分兩大組競讀,并互相指出對方讀書過程中的不足(字音、停頓、重音、語速、語氣等)。

        2、 教師播放示范朗讀帶,要求聽讀。(注意上述幾個方面)

        3、 齊讀。

        4、 自主與合作學習:解決字、詞、句的意思。

        5、 小組交流后,全班交流,找出難譯詞語。

        四、復述課文,理清行文思路,背誦課文。

        1、選定一名學生朗讀。

        2、分小組進行創(chuàng)造性復述。

        教師提示:以“宋濂求學記”為題?梢酝耆米约旱脑拋韽褪觯侠砀爬ㄆ淝髮W經歷,抓住作者在求學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是如何克服的以及他能這么做的原因。

        教師根據(jù)學生講的情況,幫助學生理清行文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五、小結:

        作者選擇了三個典型事例,分別敘述他的學習條件、學習態(tài)度、學習的`毅力。據(jù)此可知,在艱苦的條件下,作者勤奮學習,意志堅定,毅力非凡。

        六、布置作業(yè):課外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背誦課文

        二、字詞句練習

        1、學生課堂解釋下列畫線詞語。

        (1)余幼時即嗜學。嗜:喜歡。

        (2)無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家。 致:得到 假:借。

       。3)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叩問。 游:交往

       。4)俟其欣悅,則又請焉。俟:等到。

       。4)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huán)。 被:披 腰:腰戴。

        2.教師引導學生掌握句子。

        (1)余幼時即嗜學:我從小就愛好讀書。

        (2)弗之怠:否定句代詞作賓語前置。之:指抄書。

        (3)未嘗稍降辭色:態(tài)度一直嚴肅。辭色:語言和臉色。

        (4)援疑質理:援疑,提出疑難;質理,質詢道理。

        (5)蓋余之勤且艱若此:蓋,句首發(fā)語詞。我求學時辛勤艱苦的情況大體就是這樣。

        三、分組研討文章內容

        要求:按照語文課堂的分組學習,各小組在組長的帶領下研討以下幾個問,然后每小組安排一位學生針對五個問題中的任何2各問題發(fā)言:

        1、作者求學的條件怎樣?作者如何表現(xiàn)這一點的?文章開頭的“嗜學”一詞,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作者“雖愚,卒獲有所聞”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作者真的愚笨嗎?他為什么這樣說?此處和文中哪句話照應?

        3、作者“緼袍敝衣”處在“披綺繡……燁然若神人”的同學之間,卻“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對此你有何評價?

        4、作者在敘述青年求學經歷時插入同舍生優(yōu)越的條件有何用意?從中你得到哪些啟示?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作者最終能成就一番事業(yè),靠的是什么?給我們什么啟示?

        5、作者寫此文,意在勉勵馬生刻苦學習。在《三國演義》中有那么一段,孫權通過自身體會勸說手下一員大將讀書的故事,后來這員大將設奇計襲荊州,大敗關羽為東吳建下奇功。那么這員大將叫什么名字?從他身上你能獲得哪些啟示?

        四、探究寫作技巧:

        1、本文用了什么樣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2、本文作者勉勵馬生勤奮學習,并不講大道理,卻直接以自身經歷相告,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1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能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熟讀成誦。

        2.掌握常用的一些實詞和虛詞的含義及用法,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課文。

        3.有感情地誦讀課文,直至全文成誦。

        過程與方法:

        1.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培養(yǎng)自讀文言文的能力。

        2.學習本文以記敘為主,適當加以議論和間以形象描寫的方法。

        3.學習用對比來表現(xiàn)中心內容的手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理解作者現(xiàn)身說法的用意--勉勵學生刻苦學習。

        【教學重難點】

        1.倒裝句和省略句。

        2.用對比來表現(xiàn)中心內容的手法。

        3.掌握文中的常見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的用法。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泵献右舱f:“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蘇秦“頭懸梁,錐刺股”這些都說明了苦難并非全是壞事。只要我們善于化苦難為動力,則苦難就會成為成功的墊腳石。

        (以此設置課堂教學情景,導入新課)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由學生根據(jù)課前準備介紹,教師適當補充)

        1.寫作背景。

        明洪武年間,宋濂官至翰林學士,洪武十年(1377)辭官。第二年,宋濂至應天(今江蘇南京)去朝見太祖朱元璋。其時,在國子監(jiān)讀書的東陽人馬君則,以同鄉(xiāng)晚輩的身份前來拜訪,宋濂就寫了這篇文章贈送給他。

        2.作者簡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浦江(今浙江義烏一帶)人。明朝文學家,幼年酷愛學習,家貧無書,常問藏書家借抄,天寒手僵,仍堅持不懈,由此得遍觀群書,學識淵博。元末,薦授翰林編修,以親老不受。后與劉基等同受朱元璋征召,做江南儒學提舉,為太子講經,修《元史》,官至學士承旨知制誥,朝廷的重要文書,大都由他參與撰寫。年老辭官回鄉(xiāng)。不久,因長孫宋慎列入胡惟庸黨,全家謫往茂州,中途病死于今四川奉節(jié)。宋濂與劉基,高啟為明初詩文三大家。著有《宋學士文集》。

        3.體裁特點。

        本文是一篇贈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作為文章的體裁,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于前言后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而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于議論性散文的一種寫法。

        三、初讀,讀準音

        (能否流暢地朗讀課文和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程度有極大的關系。因此,要求學生至少將課文讀上兩遍,而且必須是以讀得流暢無斷續(xù)現(xiàn)象為標準。要求學生在自由朗讀時,注意結合課文注釋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詞語和句子。)

        1.順暢讀出全文,讀準字音,注意停頓。

        2.疏通文意,了解大意,參照書下注釋,或利用工具書重點查釋文中無注釋的字。

        四、譯讀,明其意

        1.自由閱讀:參照書下注釋,初步疏通文意,用筆標出自己不會翻譯的地方。

        2.小組交流:我讀你譯,你讀我譯,以直譯為主結合意譯,力求準確、通順,翻譯時,尤其要注意對特殊句式的把握。

        3.課內交流:教師指導學生掌握重點字詞,翻譯重點語句。

        4.交流質疑:讓學生把譯釋的疏漏點、謬誤點、疑惑點、分歧點提出來,師生共同解疑。

       。1)通假字:

        支:通“肢”,四肢。 被:通“披”,穿。

       。2)古今異義:

        A.走送之 走:古義指跑。今義指行走。

        B.持湯沃灌 湯:古義指熱水。今義指食物煮后的汁水。

       。3)詞類活用:

       。粒肿怨P錄 筆:名詞作狀語,用筆。

       。拢魅巳赵偈 日:名詞作狀語,每天。

       。茫子裰h(huán) 腰:腰佩。

        五、作業(yè)

        1.對譯課文,要注意關鍵詞語譯準確了。

        2.熟讀成誦。

        第二課時

        一、導讀,解其旨

        1.檢查學生熟讀、背誦的情況。(小組比賽,看誰背的快,推薦到全班背誦)

        2.速讀第一段,找出描寫作者求學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話或原文的關鍵詞語或者句子提煉概括。

        明確:主要體現(xiàn)在借書抄錄,衣食粗劣,生活簡樸,跋涉艱難等方面。主要語句有:

        (1)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2)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

        (3)窮冬烈風,大雪深數(shù)尺,足膚皸裂而不知。

        (4)余則袍敝衣處其間

        3.思考:作者寫出了學習時極為艱苦的條件,目的是什么?

        明確:從本段最后幾句話可以看出,作者認為,勤奮和艱苦是相互聯(lián)系的兩個方面,有了主觀的勤奮,一切艱難困苦都可以克服。這正是學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4.課堂討論:本段用什么手法寫自己求學艱苦的?好在哪里?

        明確:主要用了記敘的手法,有的地方加以描寫和渲染及議論,使文章生動形象、中心突出。

        5.第二段從哪些地方表現(xiàn)了明代太學生優(yōu)越的學習條件? 作者寫這些太學生學習條件優(yōu)越的用意何在?

        明確:這一自然段主要是說明今之太學生學習條件的優(yōu)越。并從四個方面與前面作者求學的情況形成對比:

        衣食:廩稍之供、裘葛之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緼袍敝衣

        住宿: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行深山巨谷

        從師:未有問而不告--未嘗稍降辭色、叱咄

        書籍: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

        經過四層對比,顯而易見昔日艱難和今日條件的優(yōu)裕。在昔日困苦中能夠業(yè)有所精,德有所成;而處于優(yōu)越條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說明其用心不專。

        6.討論:課文第3段是怎樣體現(xiàn)贈序特點的?

        明確:點明這篇贈序的寫作背景和意圖。

       。▽W生概括歸納后,可以引導學生對寫作背景和寫作意圖作進一步闡述)

        7.文章的結構安排有什么特點?

        明確:縱觀全文,前一部分是作者的現(xiàn)身說法,也就是全文立意的基礎;后兩部分則是層層深入,突出作者的主旨。前一部分寫得愈充分,愈能打動人心,那么后兩部分發(fā)揮起來,就會越發(fā)自然流暢,結束時就更為明確飽滿。盡管全文沒什么波瀾起伏,大開大闔,但字里行間真誠動人,其胸襟、氣魄,在描述和說理中畢露無遺,正是因為這些,才使文章傳世不朽,膾炙人口,成為名篇佳作。

        8.學生交流討論: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讀書要“勤奮”、“專心”,你同意這個觀點嗎?

        請結合你的經歷談談自己的感受。

        二、練讀,背其文

        1.完成“探究、練習”。

        2.課文比較長,分段背誦,化長為短,組織學生力爭當堂背會。

        【資料寶藏】

        1.宋濂其人

        宋濂不僅學識豐贍,文才彪炳,而且政治經驗富足。馬生原是個用心于學的人,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那作者又為何還要如此教誨?作者不說太學使人養(yǎng)尊處優(yōu),不求上進,而講條件優(yōu)越,要充分運用。這是因為他深知朱元璋登上寶座后一直妒賢嫉能、殺戮功臣,以鞏固其統(tǒng)治。他的親信謀士、開國功臣劉基就死于朱元璋的陰謀,開國元勛徐達、太師韓國公李善長、中丞涂節(jié)、吏部尚書詹徽、開國公常升等都被朱元璋以各種借口而殺害。宋濂可謂知時識世,在朱元璋大清洗之前就告老還鄉(xiāng),退居林泉。他這次“朝京師”,馬生“撰長書以為贄”,對他加以贊頌,他為了避免朱元璋的疑忌,在贈序中不講為國為民之類的涉嫌的話,而講萬年百處可說的讀書問題。談讀書,還不忘贊揚一下太學,對皇帝主辦的學校條件說了一番好話。從這里可見宋濂不僅飽有學識,而且老于世故。宋濂雖然如此小心謹慎,可是后來他的孫子與一案有牽,也株及了他。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12

        【教學目的】

        1、學習積累文言詞語,培養(yǎng)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

        2、背誦課文。

        3、學習“勤且艱”的好學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求學態(tài)度。

        【教學建議】

        這篇文章字詞難度不大,除了一些重點詞句,其他都比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開篇提出“嗜學”,然后圍繞這個中心詞,層層展開,并采用對比法,點明求學應有的態(tài)度和精神。教學本文,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合作學習。要補充文體知識,引導學生大體了解“書序”和“贈序”的區(qū)別。要求學生注意一些文言詞的讀音。為進一步領會文章內容,可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對比手法領會,并體會這種寫法的表達效果。還要挖掘本文的現(xiàn)實意義,引導學生勤勉學習,不怕苦。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設計】

        一、簡介作者導入

        二、老師范讀課文,學生跟讀,注意正音正字

        三、學生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準確翻譯課文

        四、體會課文的對比及其作用

        本文寫法上的特點是對比論證,第1、2兩段內容層層相比,通過對比突出了作者的見解。第2自然段可分為5層,前4層從四個方面與第1段相對照,第5層從對照之中得出結論。第1層“凜稍之供”,“葛裘之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緼袍敝衣”;第2層“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行深山巨谷”;第3層“有司業(yè),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叩問”“未有稍降辭色”;第4層“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第5層結論:在艱難困苦中,尚能業(yè)有所精,德有所成,而處于優(yōu)越條件下如不能有所精,有所成,不是智力低下,而是用心不專。既親切感人,又很有說服力。

        五、總結、擴展

        課文通過自己青少年時求學的種種艱辛和現(xiàn)在太學生學習條件的優(yōu)越的'對比,說明是否學有所求,關鍵在于自己的勤奮與專心與否,贊揚馬生的謙虛好學,表達對他的期望與勉勵之情。

        結合課文,談談自己讀書應有怎樣的苦樂觀。

        六、布置作業(yè)

        背誦課文第二段。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1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C

        2、了解作者及本文的文體特征。AB

        3、理清本文的思想內容,明確作者的寫作目的。AB

        4、背誦課文。

        能力目標:

        1、通過反復朗讀,增強文言文語感,進一步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理清行文思路。AB

        2、通過復述及同學之間的互相點評,進一步理解文言文中的實詞和虛詞的用法。BC

        3、理解對比手法的運用,體會其獨特的表達效果。BC

        情感目標:

        學習作者刻苦求學,努力克服困難的精神和意志,樹立正確的苦樂觀,珍惜現(xiàn)有的優(yōu)越條件,努力學習,早日成才。

        教學重難點:

        1、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理清行文思路。

        2、理解文中對比手法的運用。

        教具:

        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刻苦求學的成語故事大比拼)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泵献右舱f:“夫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边@些都說明了苦難并非全是壞事。只要我們善于化苦難為動力,則苦難就會成為成功的墊腳石。今天我們來學習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板書課文標題)

        二、解題:(文前導語)請一名同學朗讀。B

        三、作者簡介:(見文后)學生歸納整理并確定。B

        四、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

        1、分兩大組競讀,并互相指出對方讀書過程中的不足(字音、停頓、重音、語速、語氣等)。

        2、教師播放示范朗讀,要求聽讀。(注意上述幾個方面)

        3、齊讀。

        4、自主與合作:解決字、詞、句的意思。

        5、小組交流后,全班交流,找出難譯詞語。

        五、疏通文意。練習復述。

        六、布置作業(yè):積累文言詞;AB復述;B背誦;C

        第二課時

        一、自由讀課文。

        二、齊讀。

        三、復述課文,理清行文思路,背誦課文。

        1、選定一名學生朗讀。

        2、分小組進行創(chuàng)造性復述。

        教師提示:以“宋濂求學記”為題。

        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話來復述,合理概括其求學經歷,抓住作者在求學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是如何克服的`以及他能這么做的原因。

        根據(jù)課文內容,利用想象,合理補充一些細節(jié)。

        教師根據(jù)學生講的情況,幫助學生理清行文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明確:作者選擇了三個典型事例,分別敘述他的學習條件、學習態(tài)度、學習的毅力。據(jù)此可知,在艱苦的條件下,作者勤奮學習,意志堅定,毅力非幾,只因“中有足樂者”。

        四、主體部分(分三個層次講述)。

        五、寫法鑒賞(對比手法的成功運用)。

        六、拓展延伸(課后練習3)。

        七、布置作業(yè)。

        A鞏固文言詞;

        A加強朗讀

        BC背誦課文。

        教學反思:A學生能夠基本掌握文言詞,了解作品的大意。

        B學生對作品的內容了解較好。

        C學生很好的2把握了課文的主要內容。

        板書設計:

        送東陽馬生序

        宋濂

        幼時、-嗜學、家貧、借書、手抄、遍觀群書

        加冠、-益慕圣賢之道、求教、無碩師名人、-趨百里叩問

        -俯身傾耳、色恭禮至

        從師時、-求學、艱苦勤奮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14

        【教學目標】

        1.道德目標:學習作者刻苦求學,努力克服困難的精神和意志,樹立正確的苦樂觀,珍惜現(xiàn)有的優(yōu)越條件,努力學習,早日成才。

        2.情智目標:

        ①感情目標:

       、谡J識目標:理解對比手法的運用,體會其獨特的表達效果。

        【教學時間】 ( 第二 學時)

        【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感情調節(jié)(貫穿教學全過程)

        (二)互閱作業(yè)(可穿插“互幫”與“釋疑”)

        (三)自學

        閱讀“自學提示”

        自學內容(一)深入課文,理解內容……

        自學方法…1、…誦讀全文(切實做到:眼到,心到,眼看字,心明義,口發(fā)聲)

        思考問題。

        (1).本文的文眼是哪一句,找出原文。

        (2).在學習上作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難,他都是怎樣解決的,都表現(xiàn)出宋濂的哪些美好品質。

        (3)結合全文,說說作者最終能夠學業(yè)有成的三條理由(各用四個字概括)。① ② ③

        (4)作者對“同舍生”的豪華生活毫不羨慕的.原因是什么?方法有哪兩條?請你用原文中最關鍵的兩句話回答。

        (1)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學內容(二)賞析本文的對比手法

        自學方法…1、舉例說明本文所運用的對比手法:

        2、對比的使用有何作用?作者通過對比,想說明什么道理?

        (四)互幫 (使用互幫顯示板)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15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欧e累文言詞語,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虛詞。

        ⑵了解作者及文體特征。

        ⑶理解本文的思想內容,明確作者通過現(xiàn)身說法,以自己年輕時代的求學經歷啟發(fā)馬生,以達到勸學的目的。

       、缺痴b課文。

        2、能力目標:

       、艔褪稣n文,掌握作者求學的主要經歷,理清行文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企w會本文借事說理的寫作方法,并學以致用,逐步提高寫作能力。

       、抢斫獗疚膶Ρ仁址ǖ倪\用,體會其獨特的表達效果。

        3、德育目標:

        學習作者克服困難、勤心求學的精神和意志,樹立正確的苦樂觀,珍惜現(xiàn)有的優(yōu)越條件,努力學習,早日成才。

        【教學重點】

        1、翻譯課文,背誦課文,理解本文作者執(zhí)著的求學之志和殷殷勸勉之情。

        2、把握寓理于事的寫作方法和對比的表現(xiàn)手法,學習形象說理的技巧。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運用現(xiàn)代觀念重新審視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學態(tài)度。

        【教學方法】

        1、誦讀法。本文語言簡練生動,通俗流暢,學生不僅愛讀,而且易于成誦。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把誦讀作為本課教學的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訓練學生的文言語感,逐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并達到熟讀成誦。教師應提示學生不僅要反復誦讀,而且要切實掌握誦讀文言文的三種方法:一是“疏通文意的讀法”,要求讀得通順,語音正確,不讀破句;二是“推究文理的讀法”,旨在讀出詞語、句、段間的邏輯停頓和邏輯重音,要求讀得流暢,語氣、重音、停頓和速度得當;三是“品味意境的讀法”,旨在讀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要求讀得鏗鏘悅耳,抑揚頓挫,聲情并茂。這三種讀法是誦讀的三種境界,力求達到第三種境界。

        2、討論點撥法。本文敘述自己青少年時代求學的艱難和勤奮學習的經歷,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學生有較濃的閱讀興趣。教師應鼓勵學生自主閱讀,如有不懂的地方,可由小組討論解決,也可請教別的小組成員或向老師提問。

        3、復述法。教師要求學生復述文章內容,說說作者在求學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如何克服的,以及他能夠這樣做的原因,借此梳理行文脈絡,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4、品讀法。重點鑒賞本文借事說理的寫法和對比的表現(xiàn)手法,體會其獨特的表達效果。

        5、延伸拓展法?梢园驯疚呐c荀子的《勸學》進行比較,體會比喻說理和借事說理的不同;可以引導學生運用現(xiàn)代觀念,審視作者的求學態(tài)度。

        【教具準備】

        多媒體、文字資料、錄音機、示范朗讀磁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導入新課,作者及文體簡介;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復述課文,理清行文思路,背誦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歷史上艱難求學的故事有很多,大家能列舉一二嗎?(學生回答:孫康映雪、車胤囊蟲、王冕苦讀……)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個在困境中求學不輟的故事。(教師板書文題)

        二、作者及文體簡介

        教師分發(fā)文字資料,資料內容如下:

        1、關于作者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浦江(現(xiàn)浙江義烏)人。他家境貧寒,但自幼好學,曾受業(yè)于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溍等。他一生刻苦學習,“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于學無所不通!痹谖覈糯膶W史中,宋濂與劉基、高啟并列為明初詩文三大家。他以繼承儒家封建道統(tǒng)為己任,為文主張“宗經”“師古”,取法唐宋,著作頗豐。他的著作以傳記小品和記敘性散文為代表,散文或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朱元璋稱他為“開國文臣之首”,劉基贊許他“當今文章第一”,四方學者稱他為“太史公”。著有《宋學士文集》。

        2、關于文體

        序,是一種文體,分書序和贈序兩種。書序比較早,多為敘述著作者的意趣、寫作緣起等,贈序創(chuàng)于唐初,用于臨別贈言,如韓愈的《送孟東野序》、柳宗元的《送薛存義序》,多為贊頌、勉勵、祝愿、惜別之辭。

        三、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要求聽清字音,把握句讀。

        2、學生自讀課文,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詞句,理解文意,在不懂的地方做標記。

        教師分發(fā)文字資料,指導學生積累字詞。

        資料內容如下:

       、疟婷髯忠簦

        嗜(shì)叱咄(chìduō)俟(sì)負篋曳屣(qièxǐ)皸(jūn)媵(yìnɡ)燁(yè)缊袍敝衣(yùn)屣(xǐ)

       、票嫖龆嘁糇郑

        冠:(guān)加冠臭:(xiù)容臭舍:(shě)舍棄

       。╣uàn)冠軍(chuò)臭味(shè)學舍

        數(shù):(shù)數(shù)尺

       。╯hǔ)數(shù)落

       。╯huò)數(shù)請之

       、峭僮郑

        四支僵勁不能動(通“肢”)

        同舍生皆被綺繡(通“披”,穿)

       、裙沤裨~義變化:

        走送之(古義:跑。今義:走路、步行)

        媵人持湯沃灌(古義:熱水。今義:飯湯、菜湯、湯汁)

       、稍~類活用:

        腰白玉之環(huán)(腰掛,名詞用作動詞)

       、室辉~多義:

        之:弗之。ㄖ复白x書”這件事)

        走送之(代詞,指“書”)

        益慕圣賢之道(結構助詞,的)

        當余之從師也(結構助詞,取消獨立性)

        蓋余之勤且艱苦此(結構助詞,取消獨立性)

        以:無從致以觀(表目的,來)

        計日以還(表修飾,不譯)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以:因為,介詞;以:把,介詞)

        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因為,連詞)

        以衾擁覆(介詞,用)

        ⑺重點詞語:

        無從致書以觀稍逾約益慕圣賢之道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之外俟其欣悅

        日再食

       、坛烧Z:

        仔細分析例句中加粗詞的意思,并找出詞義相同的選項。

        例:德隆望尊援疑質理

       、 A、望而生畏B、大失所望C、望文生義D、望子成龍E、德高望重

       、 A、理所當然B、理直氣壯C、理屈詞窮D、至理名言E、日理萬機F、不可理喻

       、臀幕WR:

        人生由小到大的順序是:孩提、加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

        3、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交流,按“讀課文──釋字詞──譯文句”的步驟進行。如有疑難,小組內討論解決。教師巡視各組,答疑解惑,指導點撥。

        四、復述課文,理清行文思路,背誦課文

        1、學生齊讀課文。

        2、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要求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復述。

        教師提示學生:

       、乓浴端五サ那髮W故事》為題。

        ⑵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話來復述,合理概括其求學經歷,抓住作者在求學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是如何克服的以及他能夠這么作的原因。

       、歉鶕(jù)課文內容,利用想象,合理補充一些細節(jié)。

        學生推選兩位代表復述課文,其余同學點評。

        3、教師根據(jù)學生表述,理清行文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明確:作者選擇了三個典型事例,分別敘述他的學習條件、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的毅力。一是借書。家貧無書,作者通過借書、抄書來頑強學習。二是求教。既寫先生嚴肅認真不茍言笑,又寫自己虛心謙恭、認真討教。三是負籍遠游。寫環(huán)境惡劣,自己受凍的苦狀;又寫自己缊袍敝衣,“無鮮肥滋味之享”。綜合以上,在艱苦的學習條件下,作者勤奮學習、意志堅定、毅力非凡,是因為“中有足樂者”。

        教師板書如下(邊講述邊板書):

        送東陽馬生序

        宋濂

        學生根據(jù)板書提示,嘗試背誦課文。

        五、學生反復讀課文,讀出詞語、句、段間的邏輯停頓和邏輯重音,并熟讀成誦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上網(wǎng)查閱苦孩子求學不輟,最終成才的故事,并加以整理。

        3、閱讀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題目。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驙颗碡燉杼,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癡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而居。夜?jié)摮,坐佛膝上,?zhí)策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見。

        安陽韓性聞而異之,錄為弟子,學遂為通儒。性卒,門人事冕如事性。時冕父已卒,既迎母入越城就養(yǎng)。久之,母思還故里,冕買牛駕母車,自被古冠服隨車后。鄉(xiāng)里小兒竟遮道訕笑,冕亦笑。

        ⑴解釋下列句中加粗的詞語。

        A、聽輒默記

        B、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C、安陽韓性聞而異之。

        D、夜?jié)摮,坐佛膝?/p>

        ⑵翻譯下列句子。

        A、或牽牛來責蹊田

        B、曷不聽其所為

        C、門人事冕如事性

        D、自被古冠服隨車后

       、菑倪@兩段文字看,王冕具有怎樣的品質?用自己的話簡要回答。

        〖參考答案〗

       、 A、輒:就B、去:離開C、以……為異,認為……不同凡響D、潛:悄悄地

        ⑵ A、有人牽著牛來責怪王冕踐踏了他們的田地。 B、怎么不由他去呢?C、他的門人侍奉王冕像侍奉韓性一樣。D、自己穿戴著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隨在車子后面。

       、乔趭^好學;刻苦讀書;孝順父母。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檢查背誦;品讀課文,美點尋蹤,重點鑒賞本文借事說理的寫法和對比的表現(xiàn)手法,體會其表達效果;揣摩語言,品味語言的形象性,培養(yǎng)語感;體驗反思,組織學生討論宋濂求學故事的時代意義。

        〖教學步驟〗

        一、檢查背誦

        個體背誦,集體齊背。

        二、品讀課文,對課文進行審美鑒賞

        1、教師以記者采訪的方式現(xiàn)場采訪學生,圍繞“用審美的眼光看,你覺得這篇文章美嗎?美在哪里?”的話題,與學生交流。

        生1:這篇文章很美,如促膝談心般,讓人感覺很親切。如果父母也能這么和顏悅色,現(xiàn)身說法就好了。言辭中透著執(zhí)著、堅韌,讓人深思,給人啟迪。

        生2:這篇文章說理很美,不是板著面孔說教,毫無聲色懼厲之感,反而給人一種如坐春風的感覺,很樸實,很平易。

        生3:這篇文章很美,美在對比手法的運用,事不敘自清,理不講自明。

        生4:文章語言很形象,易激發(fā)人的想象,有較強的感染力。

        ……

        2、教師根據(jù)學生發(fā)言為鑒賞定向,賞析本文的說理美、手法美、語言美。

       、刨p析本文借事說理、寓理于事的寫法:

        明確:作者是德高望重的達官顯貴,贈言的對象是一個同鄉(xiāng)的青年,但文章沒有盛氣凌人之感,而是通過現(xiàn)身說法的途徑,借事明理,以情感人,讓后輩從親切委婉的故事敘述中去領悟要義,吸引學習的動力,把握學習的方法。寫自己的艱苦經歷是正面教育,寫富家子弟求學的情形是提供反面的教訓,而這一切又無不是為著勉勵馬生。

       、瀑p析本文的對比手法:

        明確:作者用自己當年求學時的學習條件和學習態(tài)度與同舍生作對比。同舍生生活條件優(yōu)裕,顯得神氣活現(xiàn),“皆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huán),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倍髡邉t與之相反,衣著寒酸,“缊袍敝衣處其間”;飲食上也對比分明,同舍生玉饌錦食,作者卻“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但因為自己“中有足樂者”,追求的是知識才學,所以也就“略無慕艷意”“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對比手法的運用,使得文章更形象,更鮮明,更有說服力。

       、谴φZ言,賞析本文的`語言美

        學生自由選例評析。

        生1:“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形象地寫出了抄書的艱難。

        生2:“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稍降辭色”“余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借寫先達嚴肅認真,不茍言笑,反襯自己虛心求學,百折不回。

        生3:“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shù)尺,足膚皸裂而不知”“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這幾句形象地寫出了環(huán)境的惡劣、自己受凍的苦狀,反襯出作者求學的決心之大,意志之堅。

        3、教師總結:本文善于借事說理,寓理于事,使說理形象化;對比手法的運用,使表達更鮮明;形象生動的語言,使文章頗具感染力。這是一篇辭文并茂、情理兼?zhèn)涞膭駥W篇。

        三、深層研討,課堂小結

        教師請語文科代表主持討論會,就“作者求學的經歷給我們什么樣的啟迪”或“文章給你最強烈的感受是什么”為話題展開討論交流。

        學生思考,準備精彩發(fā)言。

        生1:逆境成才,這是個亙古常新的命題。困境可以磨練人的意志,而堅強的意志是成功以至成才的關鍵。

        生2:要想自學成才,首先要有明確的目標。宋濂從小就“嗜學”,成人以后,“益慕圣賢之道”,他學習能夠刻苦和持之不懈的原因就在于此。古人言“大志得中,中志得小,小志不得”,志向、目標是極其重要的,這是成功的動力。

        生3:“學海無涯樂作舟”,學習要有正確的苦樂觀,要善于苦中作樂,苦中求樂,化苦為樂,宋濂“以中有足樂者”故可“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我們要樂中學,學中樂,學習效率才會提高。

        ……

        語文科代表總結:各位的發(fā)言很精彩。先輩們在艱苦的條件下,尚未放棄心中的夢,仍在執(zhí)著地努力著。如今我們擁有豐富的藏書,免了抄書之累;有了寬敞的教室,學識淵博、經驗豐富、滿懷愛心的老師,免了奔走之勞;有了先進的教學設備、優(yōu)裕的生活條件,免了口體之苦。我們是幸福的一代,在如此優(yōu)越的條件下,實應珍惜時間,努力學習。讓我們秉承先輩們刻苦求學的精神和堅強不屈的意志,在知識的大道上闊步前行吧!

        四、拓展延伸,溝通課堂內外

       。ǘ嗝襟w顯示)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勸學》節(jié)選)

        1、理解這段文字的大意,說說這段文字講了什么道理,說理有什么特點。

        2、學生思考,同桌之間討論交流。

        明確:這段文字談的是關于學習的問題,學習應持的方法態(tài)度:一是善于積累;二是堅持不懈;三是專一。

        運用比喻說理,兼用正反對比的手法,說理形象、生動、具體。

        五、布置作業(yè)

        1、學習本文后,你有什么感想?請寫一篇讀后感。

        或者整理課堂上的討論發(fā)言,收入《成長的足跡》中。

        2、閱讀《送東陽馬生序》的刪節(jié)部分,回答文后問題。

        今諸生學于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yè)、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太學生”的優(yōu)越條件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請概括回答)他們沒有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參考答案〗

        衣食無憂;無須奔波;有疑能解、書目齊全。他們沒有成就的原因是不能專心致志地讀書。

        【板書設計】

        【活動與探究】

        一、語文活動課設計

        1、作者家貧嗜學,樂以忘憂,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不敢出言,當代中學生應該如何看待這種學習態(tài)度和從師尊師的方式?請以此為話題,組織一次討論會。

        (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看法可以不一致。如果有同學就此談到尊師重教與師道尊嚴的關系,甚至引用“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名句,顯然有助于將討論引向深入,應該大力表揚)

        2、關于舉辦以“我的求學故事”為題的演講比賽的設想。

        學習課文后,要求同學們談談自己的求學經歷,交流學習的方法、經驗及感受。通過彼此交流,相互借鑒,同學們逐步樹立應對困難、超越自我的堅定信念。如有的同學力主“學海無涯樂作舟”,一字之變,對學習的主動需求已充分展現(xiàn);有的同學談身處優(yōu)越的家庭條件和較好的學習環(huán)境,應學會利用一切有利條件專心學習,發(fā)展自我。當然,也有同學傾吐學習的苦衷,如“學習,想說愛你不容易”,只要發(fā)諸真情,就應該肯定,并作正確的引導。

        3、關于組織小型學習心得交流會的設想。

        學習本文后,要求學生談學習的心得體會,既深化了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又鍛煉了同學的口頭表達能力。

        4、關于組織小型辯論會的設想。

        辯題:學海無涯樂作舟(正方)

        學海無涯苦作舟(反方)

        正方:男生代表隊

        反方:女生代表隊

        二、寫作

        1、生活中我們?梢钥吹较穹街儆酪粯佑讜r天資聰穎,后來卻“泯然眾人”的例子,也可以看到像王羲之、王冕、宋濂一樣專心致志、刻苦努力,終于學有所成的例子,他們的故事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那么,從他們的故事中你得到哪些啟示呢?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看法。

        2、看下面這幅漫畫,結合自己的親身感受,寫一篇文章,500字左右。

        【備課資料】

        一、課文賞析

        以情感人借事明理的“勸學篇”

        ──《送東陽馬生序》賞析

        《送東陽馬生序》是明初文章大家宋濂為同鄉(xiāng)青年馬生所寫的一篇臨別贈言。文中敘述了作者早年求學勤奮艱苦的情形,勉勵馬生珍惜今天優(yōu)越的學習條件,刻苦攻讀,使自己的道德文章達到“精”和“成”的最高境界?梢哉f,它是一篇鼓勵青年自學成才的勸學篇。文章通過現(xiàn)身說法借事明理,以情感人,讓后輩從親切委婉的故事敘述中去領悟要義。下面就對這一表現(xiàn)手法從兩個方面進行具體的分析。

        第一,作者借事以明理,用委婉的敘事達到勸學的目的。

        文章一開頭,作者介紹自己“嗜學”,成人之后,“益慕圣賢之道”,這實際上委婉地告訴馬生,他學習能夠刻苦和持之以恒的原因就在于此。接下來作者選擇三個典型事例,分別敘述他的學習條件、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毅力。通過三個事例的現(xiàn)身說法,就很清楚地告訴了馬生,這比單純的議論更為感人,也更容易被馬生接受。

        第二,用對比的方法增加勸學的說服力和形象性。

        有比較才有鑒別。作者在對馬生勸學時不是以長者自居,訓誡馬生要這樣做,不要那樣做,而是通過不同人物的學習條件和學習結果的對比讓馬生從中自然得出結論:要想業(yè)精德成,就必須“勤且艱”,否則條件越好,就越容易玩物喪志,敗壞學業(yè)。由于作者是通過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并在人物間展開對比來達到說理的目的,所以生動感人,使人自然折服。

        總之,作者不是通過大量的事例、嚴密的論證、充沛的氣勢來說服讀者,而是通過親切的娓娓動聽的現(xiàn)身說法和形象鮮明的對比反襯來感染讀者,這是我們在寫作中應注意借鑒和學習的技巧。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相關文章: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06-10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02-16

      課文送東陽馬生序的教案08-25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四篇04-11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四篇04-06

      精選《送東陽馬生序》教案三篇04-03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3篇04-09

      【精選】送東陽馬生序教案4篇04-08

      送東陽馬生序優(yōu)秀教案優(yōu)秀12-23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4篇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