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在线免费观看,久久精品合集精品视频,每日更新在线观看AV_手机,这里是精品中文字幕

<mark id="47rz2"><center id="47rz2"><dd id="47rz2"></dd></center></mark>

    <legend id="47rz2"><u id="47rz2"><blockquote id="47rz2"></blockquote></u></legend>

      當前位置:好文網(wǎng)>實用文>教案>《登幽州臺歌》教案

      《登幽州臺歌》教案

      時間:2024-10-27 16:01:22 偲穎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登幽州臺歌》教案(通用11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zhì)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登幽州臺歌》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登幽州臺歌》教案(通用11篇)

        《登幽州臺歌》教案 1

        一、朗讀指導

        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朗讀節(jié)奏

        前/不見/古人,

        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注釋】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現(xiàn)今北京市。幽州臺:即燕國時期燕昭王所建的黃金臺。修建黃金臺用于招納賢才,因燕昭王將黃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師郭隗為例,成為當時燕昭王用黃金臺招納而來的第一位賢才。

        2、悠悠:渺遠的樣子。

        3、愴然:悲傷凄涼。

        4、涕:古時指眼淚。

        二、作者介紹

        陳子昂(661-702),字伯玉,射洪人。他是唐詩革新的先驅(qū)者。詩的代表作為《感遇》38首,旨在抨擊時弊,抒寫情懷。他是一個具有政治見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敢言,對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評意見,不為武則天所重視,并曾一度因逆黨株連下獄,他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xiàn),反而受到打擊,這使他心情非?鄲灐

        寫作背景

        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等攻陷營州。武則天委派武攸宜率軍征討,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隨同出征。武為人輕率,少謀略。次年兵敗,情況緊急,陳子昂請求遣萬人作前驅(qū)以擊敵,武不允。稍后,陳子昂又向武進言,不聽,反把他降為軍曹。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愿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即幽州臺,遺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臺歌》以及《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等詩篇。

        三、感知詩歌

        詩歌大意

        前兩句:(在幽州臺上)我向歷史長河的前端和后面望看去,也看不到像燕昭王那樣的賢君。

        后兩句:當?shù)桥_遠眺時,只見茫茫宇宙,天長地久,不禁感到孤獨寂寞,悲從中來,悵然淚下。

        登幽州臺歌——古詩譯文

        意譯

        放眼望去哪有以前賢人的蹤影,回頭看看也不見一個效仿古賢的今人。想到那天悠悠而高遠、地悠悠而廣袤的天地之間,我獨自憂傷啊,讓人禁不住淚流滿面沾濕了衣襟!

        直譯

        見不到往昔招賢的英王,

        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歷史上的那些事無限渺遠,我深感人生無奈,

        獨自憑吊,我眼淚縱橫凄惻悲愁!

        四、賞析詩歌

        這首詩,是古今一致公認的名篇。

        詩人登上幽州的薊北樓遠望,悲從中來,并以“山河依舊,人物不同”來抒發(fā)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嘆!扒安灰姽湃恕币痪湮鍌字,但卻包括了燕昭王在內(nèi)的許多古代賢王,他們知人善任,人盡其才,大約怎么也不會任用像武攸宜這樣的無能之人;至于作者自己,如有像燕昭王這樣的統(tǒng)治者,才能一定會得到施展,抱負終會實現(xiàn)。但這一切不過是感慨而已,因為前代的賢王已成過去,是見不著的。

        “后不見來者”,后代的賢君也將會有的,但人的生命是如此短暫,自己又怎么能見得著呢!前代的賢王見不著,后代的賢君等不到,空有治國安民的理想,終一生不得實現(xiàn),這該是多么令人憂郁的事情!

        1、孤獨

        2、生之短促人類擺脫不了的命運

        3、懷才不遇封建士子共同的.命運

        天地人——孤獨

        詩歌表現(xiàn)了詩人怎么樣的情懷?

        詩人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感慨以及對賞賢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達了人生的孤獨感。

        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上,前兩句是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的綿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空間的遼闊無限;第四句寫詩人孤單悲苦的心緒。這樣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動人。句式長短參錯,音節(jié)前緊后舒,這樣抑揚變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強了藝術(shù)感染力。詩的題目有一個“登”字但是詩中無一處點明這個字,不過讀者又處處感到有這個字的存在。一、二句的“前”與“后”自然是詩人登高所望的“眼前”與“身后”,但他卻因此聯(lián)想到久遠的古昔與以后的時代;古今相連,造成了時間的漫長。詩人的苦悶痛苦的心情因時間與空間的襯托,得到了極為深沉的表現(xiàn)。

        前三句寫詩人登高時的心理活動,最后一句才寫外部表情。內(nèi)心是表情的依賴,表情是內(nèi)心的反映,兩者恰當結(jié)合,勾畫出一個胸懷大志而又不逢其時、獨立悲嘆的動人形象。全詩的語句長短不齊,音調(diào)富于變化,更有助于表達詩人起伏強烈的慨嘆之情。

        《登幽州臺歌》這首短詩,由于深刻地表現(xiàn)了詩人懷才不遇、寂寞無聊的情緒,語言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成為歷來傳誦的名篇。它語言奔放,富有感染力。

        詩的題目有一個“登”字但是詩中無一處點明這個字,不過讀者又處處感到有這個字的存在。一、二句的“前”與“后”自然是詩人登高所望的“眼前”與“身后”,但他卻因此聯(lián)想到久遠的古昔與以后的時代;古今相連,造成了時間的漫長。詩人的苦悶痛苦的心情因時間與空間的襯托,得到了極為深沉的表現(xiàn)。

        五、思想感情:

        陳子昂在詩中抒發(fā)了怎樣的情感?

        詩人在詩歌中抒發(fā)了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寂寞孤獨的情緒。

        登幽州臺歌——總結(jié)

        陳子昂壓卷之作。

        創(chuàng)造出了空曠蒼茫、慷慨悲涼的意境。

        表達了詩人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和孤獨之感。

        《登幽州臺歌》教案 2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2、借助注釋、課后練習初步理解古詩大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誦讀古詩,理解詩句的意思。

        教學難點:

        能憑借語言文字,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數(shù):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了解作者

        1、同學們,在我國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文化長河中,詩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獨具的奇葩,永開不敗。而學習古詩能使我們領略古代詩人豪放、婉約的藝術(shù)風格,更能讓我們領略詩歌描繪的雄壯、優(yōu)美的意境。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有名的詩——《登幽州臺歌》,齊讀詩題。

        2、你們知道題目是什么意思嗎?

        3、簡介作者,為理解詩情奠下基礎。

        二、自讀詩句,理解詩意

        1、學生細讀詩,借助詞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詞語掌握,實在不會的則做上記號質(zhì)疑。

        2、指名讀。讀出韻味和節(jié)奏。

        3、說說自己讀懂了哪些句子?你展開了哪些想象?還有哪些不理解的詞句?

        4、全班交流。

        三、朗讀指導,領悟詩情

        1、再讀體會,思考:詩中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我們該用什么語氣讀呢?

        2、學生自由讀,在小組內(nèi)討論。

        3、情感朗讀,賽讀。

        4、齊讀。

        四、總結(jié)全文

        1、總結(jié)古詩。

        2、總結(jié)學法

        a、學生回憶:我們是怎樣學習《登幽州臺歌》?

        b、老師總結(jié)學習方法:

       。1)理解詩句,初步弄懂詩意。

       。2)想象古詩意境,體會作者感情。

        (3)熟讀吟誦,拓展延伸。

        作業(yè)設計:讀一讀陳子昂其他的詩

        《登幽州臺歌》教案 3

        教學目標

        1、感受詩的闊大而悲涼的意境,品味詩人的悲嘆,并通過此詩初步感受盛唐氣象。

        2、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感受詩的意境,品味詩人的悲嘆。

        難點:通過此詩初步感受盛唐氣象。

        說明:詩歌是情緒的抒發(fā),讀詩的重點首先是讀出詩人的情緒情感。當然,詩無達詁,教師不要強求統(tǒng)一答案。另外,為了更好的讀懂詩歌,也應該注意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

        盛唐氣象是我們民族的精神財富,但是,從初唐詩歌中讀出這點來對于一個六年級的學生是有難度的。教師適當講解,讓學生有初淺的感受也就可以了,不必急于求成。

        教學工具

        多媒體和黑板

        教學方法

        引導、探究

        教學過程

        《登幽州臺歌》是一首廣為傳唱的經(jīng)典詩作,讀經(jīng)典就要讀出經(jīng)典中的文化。傳承民族優(yōu)秀文化是語文課一項重要的任務。唐朝是悠悠歷史中一座奇峰,唐詩是詩歌王國的奇葩。讀唐詩,品唐朝之氣象,會滋潤我們年輕的心靈,豐富我們的精神家園。

        《登幽州臺歌》是體現(xiàn)陳子昂詩歌主張的代表作。它的出現(xiàn),標志著齊梁浮艷、織弱詩風的影響已一掃而空,盛唐詩歌創(chuàng)作的新潮即將涌現(xiàn)。韓愈《薦士》詩云:“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敝赋隽怂麑μ圃姷拈_啟作用。讀《登幽州臺歌》不僅要讀出陳子昂的懷才不遇的悲慨,還應該讀出盛唐的端倪來。

        一、介紹作者,知人論世。

        二、用幾句話描繪你感受到的詩人的形象。(外貌、動作、語言、神態(tài)等)

        三、通過這首詩的品讀,你認為作者當時登上幽州臺的時候,詩人有怎樣的感想呢?

        四、前代的賢君既不可復見,后來的賢明之主也來不及見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時;當?shù)桥_遠眺時,只見茫茫宇宙,天長地久,(而自己卻報國無門、壯志難酬),不禁感到孤單寂寞,悲從中來,愴然流淚了。(時間綿長、空間遼闊)

        五、文章表現(xiàn)了詩人怎么樣的情懷?詩人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感慨以及對賞賢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達了人生的孤獨感

        六、藝術(shù)特色:本篇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上也很出色。上兩句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綿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出空間遼闊。在廣闊無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繪了詩人孤單寂寞悲哀苦悶的情緒,兩相映照,分外動人。念這首詩,我們會深刻地感受到一種蒼涼悲壯的氣氛,面前仿佛出現(xiàn)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蒼茫廣闊的圖景,而在這個圖景面前,兀立著一位胸懷大志卻因報國無門而感到孤獨悲傷的詩人形象,因而深深為之激動。

        七、初識盛唐氣象借助前人評論,感受詩歌的闊大的境界,雄渾的格調(diào)。

        (韓愈:“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柳宗元:“張說工著述,張九齡善比興,兼?zhèn)湔咦影憾选?馬端臨:“惟詩語高妙,其他文則不脫偶儷卑弱之體”;胡應麟:“唐初承襲梁隋,陳子昂獨開古雅之源”;胡城亨:“大澤一呼,為眾雄驅(qū)先!)理解評論;貞浘辰绾甏蟮奶圃姟

        八、朗讀要點:

        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長短參錯的楚辭體句法。上兩句每句五字,三個停頓,其式為: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后兩句每句六字,四個停頓,其式為: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前兩句音節(jié)比較急促,傳達了詩人生不逢時、抑郁不平之氣;后兩句各增加了一個虛字(“之”和“而”),多了一個停頓,音節(jié)就比較舒徐流暢,表現(xiàn)了他無可奈何、曼聲長嘆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長短不齊,音節(jié)抑揚變化,互相配合,增強了藝術(shù)感染力。

        九、有人說陳子昂這首感傷之作是由自己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遭遇觸發(fā)的,但是可以引導我們從哲理的高度來思索人生的奧秘,從詩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宇宙的偉大與永恒。你是否同意這種看法?說說你的理解。

        《登幽州臺歌》教案 4

        一、作者簡介

        陳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唐代文學家。因曾任右拾遺,后世稱陳拾遺。陳子昂是唐詩革新的先驅(qū)。他的詩思想進步而充實,語言剛健而質(zhì)樸,風骨崢嶸,寓意深遠,蒼勁有力,對唐代詩歌影響巨大,F(xiàn)存詩一百多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和《登幽州臺歌》。有《陳伯玉文集》傳世。

        二、故事背景

        《登幽州臺歌》:696年,契丹攻陷營州。武則天委派武攸宜率軍征討,陳子昂隨軍出征。武攸宜為人輕率,少謀略。陳子昂進言,武攸宜不聽,反把他降為軍曹。詩人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愿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臺歌》等詩篇。

        三、課文翻譯

        前:過去。

        古人:古代能夠禮賢下士的圣君。

        后:未來,后世。

        來者:后世重視人才的賢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時間的'久遠和空間的廣大。

        愴然:悲傷的樣子。

        涕:眼淚。

        譯文:往前望不到古代禮賢下士的圣君,往后看不到后世重視人才的賢明君主。想到廣闊天地的無窮無盡,我獨自悲傷,熱淚縱橫!

        四、問題歸納

        1.“獨愴然而涕下”,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抒發(fā)了詩人孤單寂寥、苦悶悲愁的心緒。

        2.這首詩歌,句式有何特點?這有什么作用?

        前兩句,每句五字,三個停頓,音節(jié)比較短促,傳達了詩人生不逢時、抑郁不平之氣。后兩句,各增加了一個虛詞,每句六字,四個停頓,音節(jié)比較舒徐流暢,表現(xiàn)了詩人無可奈何、曼聲長嘆的情景。全詩句法長短不齊,音節(jié)抑揚變化,增強了藝術(shù)感染力。

        五、課文主題

        這是一首吊古傷今的悲歌。全詩并未對幽州臺作一字描寫,只是抒發(fā)了登臺感慨,語言蒼勁奔放,語調(diào)慷慨悲涼,表現(xiàn)了詩人懷才不遇的處境和苦悶悲愁的情懷。

        《登幽州臺歌》教案 5

        教學目標:

        1、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本首詩歌。背誦詩歌

        2、在誦讀的過程中,展開想象,感悟詩中表達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本首詩歌。背誦詩歌。

        教學準備:

        圖片、實物投影儀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新的`古詩,名字叫《登幽州臺歌》。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自由讀詩,學習生字詞。

        二、自學古詩自由讀讀古詩,注意把每個字的字音都讀準了。

        三、整體感知,理解古詩:

        1、學生自由讀詩,借助注釋理解古詩

        2、指名讀詩,及時正音。

        3、交流。

        四、借助畫面,理解詩意,感情朗讀。

        1、(實物投影儀:插圖)請學生觀察,師講解詩意,并進行范讀。

        2、學生自由練習感情朗讀。

        3、指名誦讀,指導朗讀。

        4、全班齊讀。

        五、指導背誦。

        《登幽州臺歌》教案 6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2、借助注釋、課后練習,初步理解古詩大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借助注釋和課后練習,以及相關資料,初步理解古詩大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在我國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文化長河中,詩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獨具的奇葩,永開不敗。有這樣一位詩人,他胸懷大志,博覽群書;有這樣一位詩人,他屢受排擠,報國無門;有這樣一位詩人,他獨上高樓,難尋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從心中來,寫下了一首千古絕唱的詩。今天老師將和同學們一起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領略中華古詩的魅力。大家知道詩人是誰嗎

        2、指名回答。對,就是陳子昂約659-700,唐代文學家。字伯玉,因曾任右拾遺,后世稱陳拾遺。

        陳子昂是一個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的文人,那時武則天當政,信用酷吏,濫殺無辜。他不畏迫害,屢次直言上諫,對武則天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評的意見,但不為武則天采納,并曾一度因“逆黨”株連而下獄。他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xiàn),反而受到打擊,這使得他心情非常苦悶。通天元年(696),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等攻陷營州。陳子昂作為參謀,屢次向武則天進言,屢遭降職,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愿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慷慨悲吟,寫下《登幽州臺歌》。

        3、這樣一位才子,這樣一位胸懷大志的詩人寫下的詩會帶給我們怎樣的感受呢,今天我們就學習他寫的《登幽州臺歌》

        二、初步感知

        1、板書課題(提醒學生認真看師書寫課題,注意字的筆順筆畫,“幽”字中間一豎要寫長些),齊讀課題

        2、誰來說說課題的意思。登臨:詩人登到高處叫“登臨”,臨,面對。登到高處面對開闊的景物,人的心胸會為之一變,于是便有了許多聯(lián)想和想象,抒發(fā)出來,寫下來,就是詩文,陳子昂登臨幽州臺,幽州臺在哪兒?

        幽州臺即黃金臺,又稱薊北樓,為戰(zhàn)國燕昭王所建,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的大興縣,當時是戰(zhàn)國時候燕國的國都。燕昭王在公元前213年執(zhí)政后,勵精圖治,廣招賢士(有將有德有才之人),為了使原來國勢衰敗的燕國逐漸強大起來,燕昭王建黃金臺,置金于黃金臺上,延請?zhí)煜缕媸浚芸炀驼械搅藰芬愕荣t能之人,國家迅速強大,后來樂毅帶領大軍攻打齊國,攻陷了齊國七十多座城池,使齊國幾乎滅亡。燕昭王在建黃金臺之前還曾建碣石宮,把梁人鄒衍yǎn請入內(nèi),師禮事之,廣籌振興國家大計,并樹立了自己賢明哲睿ruì(即有智慧、有能力、英明)、招賢納士(網(wǎng)羅人才)的良好聲譽。

        3、那么作者為什么要登上幽州臺,而不登其它高樓呢?背景意義:對于我國封建歷數(shù)之不盡的懷才不遇的文人,燕昭王和黃金臺都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義。陳子昂非常仰慕燕昭王這樣的圣明君王,深恨自己生不逢時,不能趨歸燕昭王這樣的明君麾下建功立業(yè)!

        4、那么作者登上幽州臺到底是怎樣的感受呢?陳子昂還曾寫過一首詩《燕昭王》,我們不妨先來理解一下這首詩:南登碣石館,遙望黃金臺。丘陵盡喬木,昭王安在哉?霸圖今已矣,驅(qū)馬復歸來。譯文從南面登上碣石宮,望向遠處的黃金臺。丘陵上已長滿喬木,燕昭王到哪里去了?宏圖霸業(yè)今已不再,我也只好騎馬歸營。

        “南登碣石館,遙望黃金臺”。碣石館,即碣石宮。燕昭王時,梁人鄒衍入燕,昭王筑碣石宮親師事之!包S金臺“也是燕昭王所筑。昭王置金于臺上,在此延請?zhí)煜缕媸。未幾,召來了樂毅等賢豪之士,昭王親為推轂gǔ(古代帝王任命將帥時的隆重禮遇),國勢驟盛。以后,樂毅麾huī軍伐齊,連克齊城七十余座,使齊幾乎滅亡。詩人寫兩處古跡,集中地表現(xiàn)了燕昭王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明主風度。從“登”和“望”兩個動作中,可知詩人對古人何等向往!

        當然,這里并不是單純地發(fā)思古之幽情,詩人如此強烈地推崇古人,是因為深深地感到現(xiàn)今世路的坎坷,其中有著深沉的自我感慨。

        次二句:“丘陵盡喬木,昭王安在哉?”抒發(fā)了世事滄桑的感喟。

        詩人遙望黃金臺,只見起伏不平的丘陵上長滿了喬木,當年置金的臺已不見,燕昭王到哪里去了呢?這表面上全是實景描寫,但卻寄托著詩人對現(xiàn)實的不滿。為什么樂毅在燕國能做出驚天動地的業(yè)績呢?道理很簡單,是因為燕昭王知人善任。因此,這兩句明說不見“昭王”,實是詩人以樂毅自比而發(fā)的牢騷,也是感慨自己生不逢時,英雄無用武之地。作品雖為武攸yōu宜(武則天的侄兒)“輕無將略”而發(fā),但詩中卻將其置于不屑一顧的地位,從而更顯示了詩人的豪氣雄風。

        作品最后以吊古傷今作結(jié):“霸圖今已矣,驅(qū)馬復歸來。”詩人作此詩的前一年,契丹攻陷營州,并威脅檀州諸郡,而朝廷派來征戰(zhàn)的將領卻如此昏庸,這怎么不叫人為國運而擔憂?因而詩人只好感慨“霸圖”難再,國事日非了。同時,面對危局,詩人的安邦經(jīng)世之策又不被納用,反遭武攸宜的壓抑,更使人感到前路茫茫。“已矣”二字,感慨至深。這“驅(qū)馬歸來”,表面是寫覽古歸營,實際上抒發(fā)自己報國無門的感嘆,也暗示了歸隱之意。神功元年(697),唐結(jié)束了對契丹的戰(zhàn)爭,此后不久,詩人也就解官歸里了。這首懷古詩借古諷今,感情深沉,詞句樸質(zhì),有較強的感人力量。表達了對燕昭王的追思仰慕和自己不能在其麾下建功立業(yè)的遺憾。這首五言古詩同《登幽州臺歌》一樣,是作者隨武攸宜東征契丹時所作。

        三、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千古流傳的詩吧。

        初讀古詩。生自由讀詩,提出要求:提示:這首詩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長短參錯的楚辭體句法。(其實這首詩融“楚辭”與漢魏的“歌”兩體而成)“上兩句每句五字,三個停頓,其式為: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后兩句每句六字,四個停頓,其式為: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檢查初讀情況:指名讀,學生評議讀得如何?(讀準了字音,詩的節(jié)奏把握很準,讀出了詩的韻味。相機劃出詩的節(jié)奏)賽讀(男女小組)、齊讀。

        四、深入理解

        (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讀通讀順了詩句,其實每一首詩句字里行間中都隱藏著作者別樣的情懷,下面我們就走進陳大詩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

        學生自讀

        1、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師:前兩句詩是什么角度寫的?時間(前——后)

        師:“古人”指誰?“來者”指誰?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來者指:現(xiàn)代禮賢下士的明君

        師:寫出了作者怎樣的境遇?“前不見”“后不見”,時間無止無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暫,而自己因“不見”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華,功業(yè)未成,空老一生。寫出了作者生不逢時,懷才不遇(胸懷才學但生不逢時,難以施展)的境遇,表達了作者內(nèi)心的愁苦之情。

        師:這句譯文:追憶歷史,我無緣拜會那些求賢若渴的古代堅主;向往未來,我更為不能生逢曠世明君而萬分擔憂。

        2、后兩句詩又是從什么角度寫的?詩人為什么見此景而涕下?

        空間角度(天、地)?臻g無限遼遠。當詩人登臺遠眺時,只見茫茫宇宙,天長地久,在無限的時間與空間面前,詩人感到孤獨,寂寞,悲涼。自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功業(yè)未成,空老一生,面對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愴然涕下”?

        師:是啊,作者生不逢時的惆悵之情、懷才不遇的哀嘆、報國無門的悲憤、知音難覓的苦悶、建功立業(yè)的渴望、理想破滅的痛苦在這里集中體現(xiàn)了一個“獨”字渲染了詩人不可名狀的孤獨悲涼質(zhì)感。

        “愴然而涕下”逼真的描繪了詩人熱淚飛灑的情態(tài)和悲憤。

        師:譯文:一想到天地的廣闊無邊與永恒不息,就浩嘆人生的短暫與渺小。吊古傷今,我怎能不憂從中來,潸然淚下呢!

        3、升華朗讀

        師:(蒼天無語,只能靜靜的聽他傾訴,北風呼嘯,替他把滿腔悲憤宣泄,情何以堪,——讓我們把把詩人的情感宣泄出來吧,)生齊讀古詩。

        再次指導朗讀:前兩句音節(jié)比較急促,傳達了詩人生不逢時、抑郁不平之氣;后兩句各增加了一個虛字(“之”和“而”),多了一個停頓,音節(jié)就比較舒徐流暢,表現(xiàn)了他無可奈何、曼聲長嘆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長短不齊,音節(jié)抑揚變化,互相配合,增強了藝術(shù)感染力。

        4、同學們你認為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是消極的還是積極的?師:這首詩看起來比交消極,但其實則不然,他流露出作者積極進取的建功立業(yè)的強烈渴望。

        5、你看到一個怎樣的陳子昂?用幾句話描繪你感受到的詩人的形象。(外貌、動作、語言、神態(tài)等)——我看到一個沉思的陳子昂。我看到一個為自己不能實現(xiàn)人生價值而愴然涕下的陳子昂;我看見一個有著積極的人生追求,渴望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陳子昂!娙霜氉哉驹谟闹菖_上,他仰望長天,俯視大地,潸然淚下

        6、這首詩的主題是什么?——這首詩通過寫登臨幽州臺的所想所感,抒發(fā)作者懷才不遇、寂寞無聊的愁苦情懷。所見:時空的無限;所感:懷才不遇,生不逢時。(表現(xiàn)了詩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悶的情懷)

        7、寫作特色:氣勢磅礴,胸懷宏偉——氣勢磅礴:景物宏大開闊壯美;——胸懷宏偉:胸懷宇宙

        四、總結(jié)全文、默寫古詩

        1、小結(jié)學習古詩方法;

        (1)理解詩句,初步弄懂詩意。

        (2)想象古詩意境,體會作者感情

        (3)熟讀吟誦

        2、師:同學們,詩人是不幸的,報國無門,獨上高臺,知音難覓,有道是“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時”。詩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運的,他留下了這樣一首足以萬古不朽的詩作,我們也是幸運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賞到這樣一首名垂千古的詩篇,讓我們拿起自己的筆,把詩人的情懷也流淌在我們的紙上吧。(生默寫古詩)

        五、拓展

        1、課外讀讀陳子昂的詩作

        2、試著改寫這首詩,注意人物的心里描寫

        《登幽州臺歌》教案 7

        一、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翻閱整套職高《語文》教材,《唐詩三首》是其中唯一的一組唐詩,這三首詩的選擇上也是很有特點的,第一首《登幽州臺歌》是初唐的古風,第二首《登金陵鳳凰臺》和第三首《登岳陽樓》分別是盛唐和中唐的近體詩。由此可見,它是根據(jù)唐詩的體裁發(fā)展順序來編排的。所以,在學習詩歌的鑒賞方法和了解唐詩的概貌上,這篇課文都占有獨一無二的地位。根據(jù)上述教材分析,針對《登幽州臺歌》,特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2、教育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古詩幾種體裁,掌握古風和近體詩體裁的不同。

        (2)能力目標:提高詩歌鑒賞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感受詩中的意境,體會詩人獨特的感情。

        3、重點,難點設置:

        重點:感受意境,提高對古典文學的興趣。

        難點:學習詩歌鑒賞的方法。

        下面,我再從教法學法上談談:

        二、說教法

        1、學情分析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職業(yè)中專高一年級文秘班的學生,他們在語文能力上略高于其他專業(yè),所以在教學的時候應該注意在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上多拓展一些。

        我準備的教學方法為:

        2、教學方法

        移情法:用多媒體音樂、畫面等營造濃厚的氛圍幫助學生迅速進入情境。

        誦讀法:反復誦讀,甚至背誦,體會唐詩音韻的和諧和凝練的語言。可以加深了解,加強記憶。

        設疑討論法:啟發(fā)學生思考討論探究學習中的問題,解決教學中的重點、難點。

        比較閱讀法:對比這一組唐詩,比較體裁的變化,格律的不同。比較課內(nèi)外不同詩文,感受不同意象營造出的不同意境。

        學生對應的學法為:

        三、說學法

        1、課前自習法(課前預習,了解作者、作品等相關知識和背景。)

        2、誦讀感知法(學生先聽范讀,后反復誦讀)。

        3、合作探究法(學生自由選擇課堂任務、合作伙伴,組織學習

        討論,分析解決問題)。

        4、比較閱讀法(通過比較閱讀分辨不同體裁,或者通過不同的意象表現(xiàn)不同的意境展延伸課堂知識,培養(yǎng)詩文鑒賞能力)。

        最后我來具體談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

        四、說教學過程

        這堂課的教學過程一共由四個環(huán)節(jié)組成,導入、鑒賞、練習、總結(jié)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導入和提示教學內(nèi)容

        采用多媒體手段,以名家名句導入。(如: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鹿柴》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唐朝是詩歌的黃金時代,詩寫得好會被人追捧,寫詩是一件很時尚的事,不僅文人墨客寫詩,就連出家的和尚都寫詩。七歲的駱賓王寫了“鵝、鵝、鵝、”一夜成名。既有七歲就寫出詠鵝的駱賓王(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也有八十五歲寫出《回鄉(xiāng)偶書》的'賀知章(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既有皇帝甚至女皇帝寫的《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比來常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也有村夫張打油的打油詩:(江上一籠統(tǒng),井上黑窟窿,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

        我采用大量的舊知識和少量的課外知識相結(jié)合的方式,讓學生迅速處于一種比較熟悉卻又略有陌生的情感體驗中,對接下來的教學內(nèi)容產(chǎn)生強烈的期待。

        提示:我們將要學習鑒賞的是一組唐詩,既然是一組,那么我們就應該從了解唐詩整體的概貌。古代詩歌從唐代開始,逐漸進入了一個嚴格要求格律的近體詩階段。

        強調(diào):這三首詩雖然題目中都有一個“登”字,都可以算登臨抒懷詩,但是體裁也有不同。風格、意境更不相同。

        要求:不僅僅象初中一樣要求能理解、會背誦,在高中階段要要擴大知識面,學會鑒賞詩歌的主要方法,學生們在課外應多了解唐詩。

        接下來交代學習任務,提醒高中階段的學生不僅要象初中一樣要求理解,背誦,還要擴大知識面,掌握詩歌鑒賞的主要方法。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是具體鑒賞《登幽州臺歌》

        首先是采用多種方式誦讀詩歌:

       。1)、范讀,分讀、齊讀等等(為了使學生能更好的體會詩歌的意境,我精選了一個塤曲《哀郢(yǐng)》曲風沉重悲涼,與此詩的意境十分符合。)同時在讀的時候提示學生注意該怎樣停頓,該有怎樣的情感、(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滄然/而/涕下。)

       。2)、設疑討論、合作探究:

        1、詩給大家怎么的感受?(感悟情感)

        2、詩中抒情的句子是哪句,在抒情之前在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這究竟是怎樣的思想感情?(體會意境)

        3、請試著聯(lián)想想象詩人登幽州臺的情景。(再現(xiàn)情境)

        4、這是一首流傳千古的寫孤獨的詩,寫孤獨,這首詩最大的特點是什么?(分析寫法)

        5、莫非有莫大的憂傷?究竟是什么而導致詩人產(chǎn)生這種曠世的孤獨感呢?(了解背景)

        我設置了這樣五道問題。第一道問題憑借前面朗誦的環(huán)節(jié)是比較容易感悟得到答案,詩中蘊涵的情感是孤獨,但是最難體會到的是詩中那種曠世的孤獨,這就必須從詩文的詞句入手,思考第二個問題。詩歌的前三句用粗筆勾勒,仿佛是寫“古人”、“來者”,寫“天地”歲月,似乎沒有寫景而實際上是景被虛化了,我們可以聯(lián)想到古今滄桑易變的人事和一個浩茫寬廣的宇宙天地,而在這無垠的時空詩句中嵌入兩個感官動詞:“不見”和“念”字,就突出了一個視極四野,思及古今的孤獨的思索者的形象。他“念”而無法得到解答,愁懷無法得到排解,自然就悲愴,轉(zhuǎn)化出最后的結(jié)句“獨愴然而涕下”。結(jié)合前面的三句詩,詩人陳子昂應該是思考到的了人類一個宿命的問題:即宇宙無窮而人生有限,歲月易逝而功業(yè)難就。這個矛盾對于當時的詩人來說,是無法作出解答的,意境顯得就十分的悲愴和黯然。整首詩就

        成就出這樣一個情境,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志士在當朝復雜的人事面前無能為力,報國無門,只空懷一腔怨憤,在這無垠的時空中黯然悲歌。這就是曠世的孤獨。自然引起無數(shù)人的共鳴,所以詩歌流傳千古。這道題的完成為教學難點的突破打下了基礎,為了讓學生能更進一步感悟到意境,我要求學生完成第三題,以聯(lián)想再現(xiàn)的方式來感受情境。這道題是開放性的,并不要求一個標準答案,如果學生能聯(lián)想到時空的浩渺無情和人的渺小無力,得出對比,突出孤獨感覺即可。第四題的目的把握這首詩的特點,實現(xiàn)從感悟到到理論的提升。這首詩的意境是通過設置情境得以實現(xiàn)的,情與景是密不可分的,把握意象、感受情境是體會詩歌意境的最重要的途徑。懂得了這點,就為以后鑒賞詩歌奠定了基礎。第五題實際是介紹詩人陳子昂的背景材料。我希望同學在這堂課上能體會到對一首詩的理解是有層次的,當他了解背景后才會體會到詩人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曠世的孤獨。讓同學們懂得鑒賞一首詩歌是一定要知道作者的背景的,甚至要知道詩人當時所處的時事環(huán)境。

        這五道題目,我實際上是按照感悟—體會—探究的順序來進行的,基本完成詩文的鑒賞。

        (3)、分析體裁

        這一步是讓同學們掌握唐詩的體裁。

        (古風:唐代以前,寫詩不講究平仄、對仗,用韻自由,句式句數(shù)不拘,每句則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諸體(后世使用古體詩、七言者較多),唐人因而將這類詩歌稱為古體詩。三類:“歌”、“行”、“吟”唐人也有寫古風的。)

        (4)、小結(jié)

        到這里,我要為這首詩的鑒賞學習做一個小結(jié),提醒同學們,每一首詩歌,都應該采用了解背景、感受音韻、感悟意象、體會意境、辨析技巧、分析體裁等方面來鑒賞。

        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是拓展練習

        比較閱讀,鑒賞一些詩句,教師用多媒體展示,同樣是寫孤獨感,使用的意象不同,我們能感受意境的有何不同。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薄谠督返墓陋

        “清江一曲柳千條,二十年前舊板橋。曾與美人橋上別,恨無消息到今朝!薄獎⒂礤a《柳枝詞》物是人非思念伊人的孤獨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夜泊楓橋》清幽寂遠思念親人的孤獨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聲聲慢》孤寂愁苦,國破家亡的孤獨

        “把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辛棄疾《水龍吟》缺少知音,第四個環(huán)節(jié)是課堂總結(jié)完成練習后,提醒同學們,我們十年來所學過的詩歌有近百首,從現(xiàn)在起,我們應當從以上六個方面以鑒賞的態(tài)度去對待每一首詩歌,如果在鑒賞當中遇到了問題,我們可以去網(wǎng)絡搜索和查閱工具書。(特別提醒同學們,我們學過的每首詩都可以從百度百科中搜索到大量資料)同時告訴他們我很樂意和大家一起來了解優(yōu)秀的唐詩。到這里為止,我已經(jīng)完成了我所有教學內(nèi)容,但是我希望這個教學活動遠遠沒有結(jié)束。

        6、板書

        這是我這節(jié)課的板書設計:

        五、最后陳詞

        我這堂課設計的指導思想是按照“大語文”的觀點來進行的,我試圖告訴學生,所謂語文教材和課堂教學,僅僅是提供了一些優(yōu)秀文章范例,我能教給學生只是一點點學習方法。而最重要的是學生自主閱讀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如果這次說課能表達我這個意思的一二,我也就滿足了。還請各位專家及同行不吝賜教,謝謝!

        《登幽州臺歌》教案 8

        教學目的:

        1、理解詩意,感情朗讀并背誦。

        2、了解古代君子之風骨,增強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1、了解古代君子之風骨,增強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教學過程:

        準備1:背背詩歌!峨防崭琛贰抖朊忌皆赂琛贰蹲右箙歉琛贰肚锲指琛

        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子夜吳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秋浦歌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1、找規(guī)律,板書:歌。提醒:歌的筆畫,生在筆記本上寫一個“歌”字。

        介紹漢樂府詩集,介紹以后將會學到的《長恨歌》《明日歌》等都是這種體裁的歌。

        貼士:標題帶有“歌”字的詩一般是古樂府詩歌,是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漢武帝時,設有機構(gòu)專門采集各地歌謠,整理和制訂樂譜,這個機構(gòu)名叫樂府。后來人們就把這一機構(gòu)收集和制譜的詩歌,稱為樂府詩,或簡稱樂府。到了唐代,這些歌詞的樂譜雖然早已失傳,但是這種形式卻相傳下來,成為一種沒有嚴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體詩的詩歌體裁。

        2、出示課題——《登幽州臺歌》,講解幽州臺,辨析“州”字。

        比較“州”“洲”

        州——古代的一種行政區(qū)劃。中國的別稱是九州。如:冀州、袞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雍州、青州、梁州。再如:蘭州、杭州、廣州。

        洲——①水中的陸地如:橘子洲天興洲珠江三角洲②大陸如:亞洲、歐洲等

        3、讀題。注意停頓——登/幽州臺/歌

        4、學生五分鐘預習。

        ①讀準,檢查。

       、谧x通,檢查。

       、圩x熟,檢查。背誦檢查。

       、茏x會,借助注釋。

        指導點:念——惦記,常常想

        指導點:古人、來者

        【小貼士】

        幽州臺,又稱燕臺,史傳為燕昭王為招攬人才所筑的黃金臺,故址在今北京市大興縣!稇(zhàn)國策·燕策一》記載:燕國國君燕昭王一心想招攬人才,而更多的人認為燕昭王僅僅是葉公好龍,不是真的求賢若渴。燕昭王始終尋覓不到治國安邦的英才,整天悶悶不樂的。后來有個智者郭隗(kuí)說:“你要招攬人才,首先要從招納我郭隗開始,像我郭隗這種才疏學淺的人都能被國君采用,那些比我能力更強的人,必然會聞風千里迢迢趕來的!毖嗾淹醪杉{了郭隗的建議,拜郭隗為師,為他建造了宮殿,后來沒多久就引發(fā)了“士爭湊燕”的局面。投奔而來的有魏國的軍事家樂毅,有齊國的陰陽家鄒衍(yǎn),還有趙國的游說家劇辛等等。落后的燕國一下子便人才濟濟了。從此以后一個內(nèi)亂外禍、滿目瘡痍的弱國,逐漸成為一個富裕興旺的強國。接著,燕昭王又興兵報仇,將齊國打得只剩下兩個小城。

        陳子昂:(約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學家,因曾任右拾遺,后世稱為陳拾遺!坝沂斑z”、屬唐朝時的小官,是咨詢建議官員。左、右拾遺為從八品官職,微不足道。類似于我們現(xiàn)在的監(jiān)察科科長。

        譯文:前不見圣賢之君,后不見賢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無限,(人生苦短、時不我待)不覺悲傷地流下眼淚。

        5、體會詩情

       、倭私庠娙藢懽鞅尘

        貼士:他的言論切直,常不被采納,并一度因“逆黨”反對武則天的株連而下獄。而后隨武攸(yōu)宜東征契丹,反對外族統(tǒng)治者制造分裂的戰(zhàn)爭,多次進諫,未被采納,卻被斥降職。其時。

        史料記載1:青年時期,他任俠使氣,一心報國,“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感于時世而生報國之思。奮然拔劍走出鄉(xiāng)原。)二十四歲中進士,升任右拾遺。

        史料記載2:武則天當政,信用酷吏,濫殺無辜。他不畏迫害,屢次上書諫諍。

        史料記載3:公元696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叛亂,攻陷了營州,陳子昂奉命出征,帶兵的將領是個草包,接連打了幾次敗仗,陳子昂提了很多建議,也未被采納,眼看著報國的良策無法實現(xiàn)。有一天他登上了幽州臺,想起了戰(zhàn)國時廣招天下的燕昭王,悲憤之極,寫下了這首《登幽州臺歌》。

        ②找對比,體會孤獨

        遠與近的對比:遠指圣賢之君太遠,昏庸之人太近。

        冷熱與的對比:冷指現(xiàn)實冰冷,熱指滿腔熱血;

        大與小的對比:大指蒼穹廣大,小指個人渺小;

        長與短的對比:長指歲月長河漫漫無期,短指人生苦短,時不我待;

        廖廖數(shù)字,內(nèi)涵豐富……

       、坌纬僧嬅妫哼h望原野茫茫,仰視天穹無比浩瀚。個人在幽州臺上顯得那么渺小。

        ④感情朗讀。

       、葜v君子之骨

        少年之時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明.東林書院

        長大沒有入仕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明.顧炎武

        長大之后入仕帶兵打仗則精忠報國——宋.岳飛

        立于廟堂則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宋.范仲淹

        國家遇到危難茍以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清.林則徐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三國.曹植

        報國之心,死而后已!.蘇軾

        這些立于天地之間的君子們,是國家真正的棟梁,他們不為自己名利,只為天下蒼生;把個人幸福和國家的幸福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所以才會有杜甫的“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标懹闻R死才會寫下“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才會有抗金名將宗澤臨死前,用足力氣,高喊“過河!過河!過河!”

        天地悠悠,人生苦短,空懷壯志,報國無門哪。能感受到陳子昂的悲憤嗎?

        區(qū)區(qū)22個字,字字含淚泣血,短短4句,句句赤子之心,難怪能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鳴。

        小結(jié):壯志未酬的`悲憤是理想主義的另一種表現(xiàn)。它意味著詩人對理想的態(tài)度是更加執(zhí)著和珍惜,而不是放棄和冷漠。時代條件提供了馳騁的舞臺,理想之歌高昂、奔放;時代條件未能提供舞臺,浩歌激烈,憤慨悲涼。這些都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6、寫推薦詞

        師:2011年武漢大學文學院王兆鵬教授等人推出了“唐詩排行榜”前十大唐詩頗有爭議。如果請你為《登幽州臺歌》寫份推薦詞,你準備怎么寫?

        7、結(jié)課

        陳子昂越行越遠,但他詩歌中表達出的對理想的不懈追求至今熠熠生輝。多讀多記多體會,讓這些美好的古詩成為滋養(yǎng)我們精神的營養(yǎng),讓我們在這些詩人的帶領下成長為一個精神豐滿,人格獨立的大寫的人。

        《登幽州臺歌》教案 9

        一、導入

        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隨同出征。武為人輕率,少謀略。稍后,陳子昂又向武進言,武不聽,反把他降為軍曹。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愿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即幽州臺,遺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臺歌》。

        二、作者介紹

        陳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現(xiàn)四川)人。唐代詩人。年輕時性格豪爽。二十四歲中進士,以上書論政,為武則天所贊賞。直言敢諫,多切中時弊。三十六七歲時隨建安王東征契丹,所提建議不被采納,反而受到降職處分。三十八歲解職還鄉(xiāng),被縣令段簡陷害,死于獄中,時年四十一歲。

        在文學上,其詩思想充實,語言剛健質(zhì)樸,對唐代詩歌影響巨大,張九齡、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從中受到啟迪。其詩風骨崢嶸,寓意深遠,蒼勁有力,有《陳伯玉集》傳世。

        三、朗讀詩歌

        1.聽范讀,仿讀。

        2.指讀,指導朗讀。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3.全班齊讀。

        四、翻譯詩歌

        1.解題:

        幽州臺即黃金臺,又稱薊(jì)北樓,為戰(zhàn)國燕昭王所建,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的大興縣,當時是戰(zhàn)國時候燕國的國都。燕昭王在公元前213年執(zhí)政后,勵精圖治,廣招賢士,為了使原來國勢衰敗的燕國逐漸強大起來,燕昭王建黃金臺,置金于黃金臺上,延請?zhí)煜缕媸浚芸炀驼械搅藰芬愕荣t能之人,國家迅速強大,后來樂毅帶領大軍攻打齊國,攻陷了齊國七十多座城池,使齊國幾乎滅亡。燕昭王在建黃金臺之前還曾建碣石宮,把梁人鄒(zōu)衍(yǎn)延請入內(nèi),師禮事之,廣籌振興國家大計,并樹立了自己賢明哲睿(ruì)、招賢納士的良好聲譽。

        2.試譯詩句。

        愴然:傷感的樣子;

        涕:眼淚。

        3.交流難點,翻譯全詩。

        參考:

        放眼望去哪有以前賢人的蹤影,回頭看看也不見一個效仿古賢的今人。

        想到那天悠悠而高遠、地悠悠而廣袤的天地之間,我獨自憂傷啊,讓人禁不住淚流滿面沾濕了衣襟!

        五、詩歌賞析

        1.詩的前兩句是從什么角度寫的?其中“古人”指誰?“來者”指誰?

        明確:時間角度。古人指古代禮賢下士的明君,來者指當時的禮賢下士的明君。

        2.從中可以分析出作者怎樣的境遇和情感?

        明確: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華,功業(yè)未成的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境遇,表達了作者內(nèi)心的愁苦之情。

        3.后兩句詩是從什么角度寫的?

        明確:空間角度(天、地)。

        4.詩人見此景為什么愴然而涕下?

        明確:空間無限遼遠,使詩人聯(lián)想到自己的境遇,產(chǎn)生孤獨,寂寞,悲涼之感。

        5.從詩中你看到一個什么樣的陳子昂?

        參考詞句:沉思、為自己不能實現(xiàn)人生價值而愴然涕、有著積極的.人生追求、渴望實現(xiàn)自身價值、仰望長天、俯視大地、潸然淚下。

        六、主旨歸納

        提問:這首詩的主旨是什么?

        明確:詩人通過寫登臨幽州臺的所想所感,抒發(fā)懷才不遇的愁苦情懷。

        七、拓展

        陳子昂還曾寫過一首詩《燕昭王》,表達了對燕昭王的追思仰慕和自己不能在其麾下建功立業(yè)的遺憾:

        燕昭王

        陳子昂

        南登碣石宮,遙望黃金臺。

        丘陵盡喬木,昭王安在哉?

        霸圖今已矣,趨馬復歸來。

        八、作業(yè)

        1.默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登幽州臺歌》。

        2.背誦積累拓展的兩首詩。

        《登幽州臺歌》教案 10

        教學目標:

        1、學習詩歌,培養(yǎng)學生欣賞古詩的能力。

        2、指導學生朗讀,研讀品味,體悟詩的表現(xiàn)手法。

        3、體會詩人在詩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初步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難點:

        通過詩歌的語言和詩中的形象體會詩人在詩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古之文人大多是孤獨的,古來圣賢多寂寞嗎。孤獨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內(nèi)心酸楚,孤獨是“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的懷才不遇,孤獨是“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的百無聊賴……其實孤獨既是一種心境,一種感傷,也是一種超然。現(xiàn)在我們就去感受一位大唐詩歌中起到承前啟后作用的中堅人物內(nèi)心的那份孤獨。

        二、學習《登幽州臺歌》

        1、朗讀指導

        學生自由讀,再找學生朗讀。在讀時用心揣摩詩的內(nèi)容和情感。

        2、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陳子昂(661~702),唐代文學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自幼具有豪俠浪漫的性格。少年時代曾閉門讀書,遍覽經(jīng)史百家,樹立了遠大的政治抱負。24歲舉進士,上書論政,為武則天所贊賞,拜麟臺正字,轉(zhuǎn)右拾遺。他曾在26歲、36歲兩次從軍邊塞,對邊防軍事問題提出過一些有遠見的建議。38歲后解職回鄉(xiāng),為縣令段簡所誣,入獄,憂憤而死。他的詩標舉漢魏風骨,強調(diào)興寄,反對柔靡之風。有《陳伯玉集》。696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犯邊,武后派建安王武攸宜率軍出征,陳子昂隨軍參謀第二次來到邊塞。武攸宜親貴出身,全然不曉軍事。陳子昂屢獻奇計,不被理睬,反遭貶斥,降為軍曹,因而抑郁不得志。薊丘是春秋時燕的舊都,燕昭王姬平曾在這里修碣石宮,筑黃金臺,卑身厚幣以招天下賢豪之士,樂毅、鄒衍、劇辛等人先后到燕,助昭王大敗齊國,稱雄一時。

        3、合作探究

       。1)、“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表現(xiàn)了詩人什么樣的感受?

        向前看,像燕昭王那樣的古代賢君再也見不到了;向后看,后代的賢君又在哪里呢?一種茫然與無奈自然涌上詩人的心頭。

       。2)、詩人為什么會“愴然而涕下”?在這淚中還包含著什么深層的精神?

        詩人立足于幽州臺這個時間與空間的交匯點。眼觀天地,空間無邊無際,而個人何其渺小!神游今古,時間無始無終,而一生何其短暫!再加上明君賢臣、英雄豪杰難追難待。于是一種沉重和孤立無援、獨行無友的孤獨襲上心頭,不禁“愴然而涕下”!詩歌中所表達的不只是客體的浩渺,更有詩人在愴然流涕后的抗爭與進取,詩歌中蘊含著詩人力圖為國建功的積極精神。

        三、當堂背誦

        板書設計:

        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

        寂寞悲憤的情緒

        懷才不遇的苦悶

        《登幽州臺歌》教案 11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理解詩歌的意思。

        2、能從不同的角度對詩歌的語言進行賞析,體會詩人的情感。

        3、領悟詩歌的意境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學重難點:

        有感情的朗讀古詩,體會詩人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情感。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有沒有過登高的體驗,請談談你的感受。

        唐代有一位文學家陳子昂,他登上了幽州臺,又有什么樣的感慨呢?下面讓我們一起學習這首《登幽州臺歌》

        提醒學生注意州字的寫法。幽州臺,即黃金臺,又稱薊北樓,是燕昭王為招納天下賢士而建造的。

        二、讀詩韻

        1、聽錄音。

        2、學生齊讀。

        3、讀了這首詩,你體會到了詩人內(nèi)心有一種什么樣的感受?(悲傷,孤獨,難過)

        4、再試著深情的讀一遍,讀出那種悲傷和孤獨。

        三、釋詩意

        1、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詩句的表面意思。2人描述。

        3、古代圣賢之君,具體指的.是哪個君王呢?學生講燕昭王筑黃金臺的故事

        4、男兒有淚不輕彈,陳子昂為什么流淚了呢?結(jié)合背景說說陳子昂當時的境遇。

        四、品詩味

        說說你喜歡的句子,并談談喜歡的理由。

       。ǹ梢詮臒捵帧(nèi)容、情感、意境、描寫角度、語言風格等方面)四人小組討論交流后自由發(fā)言

        五、悟詩情

        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愿成為泡影,當他登上薊北樓,慷慨悲吟,寫下了這首《登幽州臺歌》。那么詩人在詩中抒發(fā)了什么樣的情感呢?

        六、小練筆

        如果陳子昂站在你面前,你想對他說些什么?試寫出你想對他說的話,自由發(fā)言。

        七、比較閱讀

        1、王安石的《登飛來峰》也是登高抒懷之作,試感悟王安石在詩中抒發(fā)的感情與陳子昂有何不同?

        2、假如王安石登上了幽州臺,他會有和陳子昂同樣的感慨嗎?試分析。

      【《登幽州臺歌》教案】相關文章:

      《登幽州臺歌》 教案02-11

      《登幽州臺歌》教案6篇03-14

      《雨中登泰山》教案03-22

      《登泰山記》教案03-13

      登泰山記教案01-03

      《水鄉(xiāng)歌》教案10-10

      《數(shù)數(shù)歌》教案11-03

      夏天的歌教案08-24

      《動物歌》教案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