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在线免费观看,久久精品合集精品视频,每日更新在线观看AV_手机,这里是精品中文字幕

<mark id="47rz2"><center id="47rz2"><dd id="47rz2"></dd></center></mark>

    <legend id="47rz2"><u id="47rz2"><blockquote id="47rz2"></blockquote></u></legend>

      當前位置:好文網>實用文>教案>《比例的意義》教案

      《比例的意義》教案

      時間:2024-08-15 17:35:17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比例的意義》教案(15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比例的意義》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比例的意義》教案(15篇)

      《比例的意義》教案1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

        1、下面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為什么?

        購買練習本的價錢0.80元,1本;1.60元,2本;3.20元,4本;4.80元6本。

        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二、探究新知

        1、導入新課: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常見的數量關系中的另一種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2、教學P42例3。

        (1)引導學生觀察上表內數據,然后回答下面問題:

        A、表中有哪兩種量?這兩種量相關聯嗎?為什么?

        B、水的高度是否隨著底面積的變化而變化?怎樣變化的?

        C、表中兩個相對應的數的比值各是多少?一定嗎?兩個相對應的數的積各是多少?你能從中發(fā)現什么規(guī)律嗎?

        D、這個積表示什么?寫出表示它們之間的數量關系式

       。2)從中你發(fā)現了什么?這與復習題相比有什么不同?

        A、學生討論交流。

        B、引導學生回答:

       。3)教師引導學生明確:因為水的`體積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隨著底面積的變化面變化。底面積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積減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積的乘積一定,我們就說高度和底面積成反比例關系,高度和底面積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4)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兩種相關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積一定,反比例可以用一個什么樣的式子表示?板書:xy=k(一定)

        三、鞏固練習

        1、想一想:成反比例的量應具備什么條件?

        2、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個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說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時間。

        (2)小明從家到學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時間。

       。3)平行四邊形面積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數學題,已做的題和沒有做的題。

       。5)小明拿一些錢買鉛筆,單價和購買的數量。

        (6)你能舉一個反比例的例子嗎?

        四、全課小節(jié)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樣的兩個量是成反比例的兩個量,也學會了怎樣判斷兩種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五、課堂練習

        P45~46練習七第6~11題。

        教學目的:

        1、理解反比例的意義,能根據反比例的意義,正確的判斷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通過引導學生討論探究,分析合作,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事物之間的聯系和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

        3、初步滲透函數思想。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總結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關的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積一定,進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關系式。

        教學難點:利用反比例的意義,正確判斷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

      《比例的意義》教案2

        教學目標:

        1、 理解比例的意義,認識比例各部分名稱,初步了解比和比例的區(qū)別;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質。

        2、 能根據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正確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3、 在自主探究、觀察比較中,培養(yǎng)學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 通過自主學習,讓學生經經歷探究的過程,體驗成功的快樂。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能正確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難點: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學準備:CAI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 談話:同學們,我們已經學過了比的有關知識,說說你對比已經有了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義、各部分名稱、基本性質等。)

        還記得怎樣求比值嗎?

        2、 課件顯示:算出下面每組中兩個比的比值

       、 3:5 18:30 ⑵ 0.4:0.2 1.8:0.9

       、 5/8:1/4 7.5:3 ⑷ 2:8 9:27

        [評析: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入手,方便快捷,為新課做好準備。]

        二、認識比例的意義

        (一)認識意義

        1、 指名口答上題每組中兩個比的比值,課件依次顯示答案。

        師問:口算完了,你們有什么發(fā)現嗎?(3組比值相等,1組不等)

        2、是啊,生活中確實有很多像這樣的比值相等的例子,這種現象早就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和研究。人們把比值相等的兩個比用等號連起來,寫成一種新的式子,如:3:5=18:30 。

        (課件顯示:“3:5”與“18:30”先同時閃爍,接著兩個比下面的比值隱去,再用等號連接)

        最后一組能用等號連接嗎?為什么?(課件顯示:最后一組數據隱去)

        數學中規(guī)定,像這樣的一些式子就叫做比例。(板書:比例)

        [評析:通過口算求比值,發(fā)現有3組比值相等,1組不等,自然流暢地引出比例。有效的課堂教學,就需要像這樣做好已有經驗與新知識的銜接。]

        3、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比例,你想研究哪些內容呢?

        (生答:想研究比例的意義,學比例有什么用?比例有什么特點……)

        5、 那好,我們就先來研究比例的意義,到底什么是比例呢?觀察這些式子,你能說出什么叫比例嗎?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抓住關鍵點板書:兩個比 比值相等)

        同學們說的比例的意義都正確,不過數學中還可以說得更簡潔些。

        課件顯示: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學生讀一讀,明確:有兩個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兩個比,且比值相等。

        [評析:比例的意義其實是一種規(guī)定,學生只要搞清它“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為什么”。本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先觀察,再用自己的話說說什么是比例,學生都能說出比例意義的關鍵所在——兩個比且比值相等,教師再精簡語句,得出概念,注重了對學生語言概括能力的培養(yǎng)。在總結得出概念之后,教師沒有嘎然而止,而是繼續(xù)引導學生讀一讀,從正反兩方面進一步認識比例,加深了學生對比例的內涵的理解。]

       。ǘ┚毩

        1、 出示例1 根據下表,先分別寫出兩次買練習本的錢數和本數的比,再判斷這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第一次

        第二次

        買練習本的錢數(元)

        1.2

        2

        買的本數

        3

        5

        (1)學生獨立完成。

       。2)集體交流,明確:根據比例的意義可以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2、完成練習紙第一題。

        一輛汽車上午4小時行駛了200千米,下午3小時行駛了150千米。

        ⑴分別寫出上、下午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比,這兩個比能組成比例嗎?為什么?

       、品謩e寫出上、下午行駛的路程的比和時間的`比,這兩個比能組成比例嗎?為什么?

        [評析:這兩道練習題既幫助學生鞏固了比例的意義,學會根據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又讓學生進一步體驗到比例在生活中的應用。練習1其實是對例題的巧妙補充。]

        3、剛才我們先寫出了比,然后再寫出了比例,你覺得比和比例一樣嗎?有什么區(qū)別?

       。ㄒ龑W生歸納出:比例由兩個比組成,有四個數;比是一個比,有兩個數)

        4、教學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1) 課件出示: 3 : 5

        前項 后項

       。2) 課件出示:3 : 5 = 18 : 30

        內項

        外項

       。3) 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的形式,你能指出它的內、外項嗎?

        課件出示:3/5=18/30

        [評析:由練習題中先寫比、再寫比例,自然引出比和比例的的區(qū)別,再由比的各部分名稱到比例的各部分名稱,環(huán)環(huán)相扣、自然流暢、一氣呵成。]

        5、小結、過渡:

        剛才我們已經研究了比例的意義、各部分名稱,也知道了比例在生活中有很多的應用,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規(guī)律或者性質,有興趣嗎?

        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

        1、課件先出示一組數:3、5、10、6

        再出示:運用這四個數,你能組成幾個等式?(等號兩邊各兩個數)

        2、 獨立思考,并在作業(yè)本上寫一寫。

        學生組成的等式可能有:10÷5=6÷3 或10:5=6:3;3÷5=6÷10或3:5=6:10;3:6=5:10;5×6=3×10……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3×10=5×6 3:5=6:10

        3:6=5:10

        5:3=10:6

        6:3=10:5

        3、 引導發(fā)現規(guī)律

       。1)還有不同的乘法算式嗎?(沒有,交換因數的位置還是一樣)

        乘法算式只能寫一個,比例卻寫了這么多,這些比例一樣嗎?(不同,因為比值各不相同)

        (2)那么,這些比例式中,有沒有什么相同的特點或規(guī)律呢?仔細觀察,你能發(fā)現比例的性質或規(guī)律嗎?

       。3)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探究規(guī)律。

       。ò鍟簝蓚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

        [評析:“運用這四個數,你能組成幾個等式”,不同的學生寫出的算式各不相同,也會有多少之別,這里充分發(fā)揮交流的作用,讓每一個學生的思考都變成有用的教學資源?紤]到直接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學生會有困難,教師作了適當的引導,通過乘法算式和比例式的橫向聯系,讓學生在變中尋不變,從而探究出性質。]

        4、驗證:是不是任意一個比例都有這樣的規(guī)律?

       、耪n件顯示復習題(4組),學生驗證。

        ⑵學生任意寫一個比例并驗證。

       、峭暾鍟涸诒壤,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質。

        [評析:給學生提供大量的事例,要求他們多方面驗證,從個別推廣到一般,讓學生學會科學地、實事求是地研究問題。]

        5、思考3/5=18/30是那些數的乘積相等。課件顯示:交叉相乘。

        6、小結:剛才我們是怎樣發(fā)現比例的基本性質的?(寫了一些比例式,觀察比較,發(fā)現規(guī)律,再驗證)

        四、 綜合練習

        完成練習紙2、3、4

        附練習紙:2、下面每組中的兩個比能組成比例嗎?把組成的比例寫下來,并說說判斷的理由。

        14 :21 和 6 :9

        1.4 :2 和 5 :10

        3、判斷下面哪一個比能與 1/5:4組成比例。

       、5:4 ② 20:1

       、1:20 ④5:1/4

        4、在( )里填上合適的數。

        1.5:3=( ):4

        =

        12:( )=( ):5

        [評析:習題的安排旨在對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進行進一步的鞏固和應用,最后一道開放題答案不唯一,意在進一步讓學生體驗和感悟數學的“變”與“不變”的美妙與統(tǒng)一。]

        五、全課總結(略)

      《比例的意義》教案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認識比例各部分名稱,知道比和比例的區(qū)別,能應用比例的意義和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2、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判斷、概括的能力,發(fā)展學生思維。

        教學重點:

        理解比例的意義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

        應用比例的意義和性質判斷兩個比是否成比例。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什么叫比?

        2、求出下面各比的比值(小黑板)

        12:16 1/4:1/3 和9:12 4.5:2.7 10:6

        二、教學新課

        1、教學比例的意義

        (1)出示例1:同學們能寫出多少個有意義的比?觀察這些比,哪此能用等號連接?把能用等號連接的比用等號連接起來。這些式子都是比例,你能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什么是比例嗎?

       。2)歸納比例的意義

       。3)2:5和80:200能組成比例嗎?你是怎樣判斷的?

       。4)完成第45頁“做一做”

        2、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

       。1)在一個比例里,有四個數,這四個數分別叫什么名字?

       。2)請同們分別找出80:2=200:5和2分之80=5分之200的內項和外項。

       。3)你們任意找一個比例,把它們的`內項和外項分別乘起來,雙可以發(fā)現什么?

        (4)指導學生歸納后,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質。

       。5)指導學生完成第一46頁“做一做”第1題。

        三、鞏固練習

        四、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創(chuàng)意作業(yè):

        有一房間,窗子的長是6分米,寬是4分米;門的長和寬分別是21分米和14分米,你能用已知的四個數組成多少個比例?比一比哪個同學組成的多。

      《比例的意義》教案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能夠初步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通過觀察、比較、歸納,提高學生綜合概括推理的能力.

        3.滲透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進行“運用變化觀點”的啟蒙教育.

        教學重點

        理解正反比例的意義,掌握正反比例的變化的規(guī)律.

        教學難點

        理解正反比例的意義,掌握正反比例的變化的規(guī)律.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ㄒ唬┳蛱炖蠋熧I了一些蘋果,吃了一部分,你能想到什么?

       。ǘ┙處熖釂

        1.你為什么馬上能想到還剩多少呢?

        2.是不是因為吃了的和剩下的是兩種相關聯的量?

        教師板書:兩種相關聯的量

       。ㄈ┙處熣勗

        在實際生活中兩種相關的量是很多的,例如總價和單價是兩種相關聯的量,總價和

        數量也是兩種相關聯的量.你還能舉出一些例子嗎?

        二、新授教學

        (一)成正比例的量

        例1.一列火車行駛的時間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時間(時)




      1




      2




      3




      4




      5




      6




      7




      8




      ……




      路程(千米)




      90




      180




      270




      360




      450




      540




      630




      720




      ……




        1.寫出路程和時間的比并計算比值.

        (1)

       。2) 2表示什么?180呢?比值呢?

       。3) 這個比值表示什么意義?

       。4) 360比5可以嗎?為什么?

        2.思考

        (1)180千米對應的時間是多少?4小時對應的路程又是多少?

       。2)在這一組題中上邊的一列數表示什么?下邊一列數表示什么?所求出的比值呢?

        教師板書:時間、路程、速度

       。3)速度是怎樣得到的?

        教師板書:

       。4)路程比時間得到了速度,速度也就是比值,比值相當于除法中的什么?

       。5)在這組題中誰與誰是兩種相關聯的量?它們是如何相關聯的?舉例說明變化規(guī)律.

        3.小結:有什么規(guī)律?

        教師板書:商不變

        (二)成反比例的量

        1.華豐機械廠加工一批機器零件,每小時加工的數量和所需的加工時間如下表.

      工效(個)




      10




      20




      30




      40




      50




      60




      ……
      時間(時)

      60




      30




      20




      15




      12




      10




      ……




        2.教師提問

        (1)計算工效和時間的乘積.

       。2)這一組題中涉及了幾種量?誰與誰是相關聯的量?

       。3)請你舉例說明誰與誰是相對應的兩個數?

       。4)在這一組題中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如何變化的?(舉例說明)

        3.小結:有什么規(guī)律?(板書:積不變)

        (三)不成比例的量

        1.出示表格

      運走的噸數




      10




      20




      30




      40




      剩下的噸數




      90




      80




      70




      60




      總噸數(和不變)




      100




      100




      100




      100




        2.教師提問

       。1)總噸數是怎樣得到的?

       。2)誰與誰是兩種相關聯的量?

       。3)它們又是怎樣變化的?變化的規(guī)律是什么?

        運走的噸數少,剩下的噸數多;運走的噸數多,剩下的噸數少;總和不變

        (四)結合三組題觀察、討論、總結變化規(guī)律.

        討論題:

        1.這三組題每組題中誰與誰是兩種相關聯的量?

        2.在變化過程當中,它們的異同點是什么?

        共同點:都有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量也隨著變化

        不同點:第一組商不變,第二組積不變,第三組和不變.

        總結:

        3.分別概括

        4.強調第三組題中兩種相關聯的量叫做不成比例

        5.教師提問

       。1)兩種量成正比例必須具備什么條件?

       。2)兩種量成反比例必須具備什么條件?

       。ㄎ澹┳帜戈P系式

        三、鞏固練習

        判斷下面各題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一種圓珠筆

      總價(元)




      1。2




      2。4




      3。6




      4。8




      6




      7。2




      支數




      1




      2




      3




      4




      5




      6




      單價(元)




      1




      2




      4




      5




      10




      支數




      100




      50




      25




      20




      10




       。1)表中有哪兩種相關聯的量?

        (2)說出幾組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

       。3)每組等式說明了什么?

        (4)兩種相關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當速度一定,時間路程成什么比例?

        當時間一定,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

        當路程一定,速度和時間成什么比例?

        3.長方形的面一定,長和寬

        4.修一條路,已修的米數和剩下的米數.

        四、課堂總結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初步了解了正反比例的意義,并能運用正反比例的意義判斷一些簡單的問題.通過正反比例意義的對比,使我們進一步認識到,要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成正比例關系還是反比例的關系,要抓住兩種相關聯的量的變化規(guī)律,這是本質.

        五、課后作業(yè)

       。ㄒ唬┡袛嘞旅婷款}中的'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說明理由.

        1.蘋果的單價一定,購買蘋果的數量和總價.

        2.輪船行駛的速度一定,行駛的路程和時間.

        3.每小時織布米數一定,織布總米數和時間.

        4.長方形的寬一定,它的面積和長.

       。ǘ┡袛嘞旅婷款}中的兩種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說明理由.

        1.煤的總量一定,每天的燒煤量和能夠燒的天數.

        2.種子的總量一定,每公頃的播種量和播種的公頃數.

        3.李叔叔從家到工廠,騎自行車的速度和所需時間.

        4.華容做12道數學題,做完的題和沒有做的題.

        六、板書設計

      《比例的意義》教案5

        教學要求:

        1.使學生認識反比例關系的意義,理解、掌握成反比例量的變化規(guī)律及其特征,能依據反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量成不成反比例關系。

        2.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綜合和概括等能力,讓學生掌握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判斷、推理的能力。

        教學重點:

        認識反比例關系的意義。

        教學難點:

        掌握成反比例量的變化規(guī)律及其特征。

        教學過程:

        一、鋪墊孕伏:

        1.正比例關系的意義是什么?怎樣用字母表示這種關系?

        判斷兩種相關聯量成不成正比例的關鍵是什么?

        2.下面哪兩種量成正比例關系?為什么?

        (1)時間一定,行駛的速度和路程。

        (2)數量一定,單價和總價。

        3.說一說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和工作總量之間的數量關系。(學生回答后老師板書)在什么條件下,其中兩種量成正比例?

        4.引入新課。

        如果工作總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時間之間會怎樣變化呢,變化又有什么規(guī)律呢?這兩種量又成什么關系呢?這就是今天要學習的反比例關系。(板書課題)

        二、自主探究:

        1.教學例1。

        出示例1某運輸公司要運一批300噸的貨物。讓學生計算并完成填表任務。

        每天運的數量(噸) 10 20 30 40 50

        所需的天數 30 15 10 7.5

        在本上填表,并觀察思考能發(fā)現什么?指名口答,老師板書填表。讓學生按學習正比例的方法觀察表里內容,相互之間討論,發(fā)現了什么。

        指名學生口答 討論結果得出:

        (1)每天運的噸數和需要的天數是兩種相關聯的量,(板書:兩種相關聯的量)需要的天數隨著每天運的噸數的變化而變化。

        (2)每天運的噸數縮小,需要的天數反而擴大,每天運的噸數擴大,需要的天數反而縮小。

        (3)可以看出它們的變化規(guī)律是:每天運的噸數和天數的積總是一定的。(板書:每天運的噸數和天數的積一定)因為每天運的噸數和天數的積都是300。提問:這里的300是什么數量?誰能說出這里的數量關系式?想一想,這個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把上面的板書補充成:運的總噸數一定時,每天運的噸數和天數的積一定)

        2.教學例2

        出示例2

        請同學們按照剛才學習例1的方法,自己學習例2,仔細想想你發(fā)現了些什么?學生觀察思考后,小組討論:長方形的面積不變,當長發(fā)生變化時,長方形的寬發(fā)生變化嗎?變化的規(guī)律是怎樣的?

        3.概括反比例的意義。

        (1)綜合例1、例2的共同點。

        提問:請你比較一下例1和例2,說一說,這兩個例題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概括反比例意義。

        例1、例2里兩種相關聯的量,它們是什么關系的量呢?說明:像例1、例2里這樣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變化時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積一定。這樣兩種相關聯的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們之間的關系叫做反比例關系。迫問: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關鍵是什么?(乘積是不是一定)提問:如果用x和y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乘積,那么上面這種關系式可以怎樣寫呢?(板書:xy=k(一定))指出:這個式子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x和y,y隨著x的變化而變化,它們的乘積k是一定的。這時就說x和y成反比例關系。所以,兩種量成反比例關系,我們就用xy=k(一定)來表示。

        4.具體認識。

        (1)提問:例1里有哪兩種相關聯的量?這兩種量成反比例關系嗎?為什么,

        例2里的兩種量成反比例關系嗎?為什么?

        (2)提問:看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不成反比例,關鍵要看什么?

        (3) 判斷。

        現在回過來看開始寫的關系式: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當工作總量一定時,工作效率和工作時間成什么關系?為什么?指出:根據上面所說的反比例的意義,要知道兩個量成不成反比例關系,只要先看這兩種量是不是相關聯的量,再看兩種量變化時乘積是不是一定。如果兩種相關聯的量變化時乘積一定,那它們就是成反比例的量,相互之間的關系就是反比例關系。

      《比例的意義》教案6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9—10頁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練習四的第1—3題。

        教學目的:使學生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教學過程():

        一、教學比例的意義

        1.復習。

        (1)教師: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上學期我們學過的比的知識.誰能說說什么叫做比?并舉例說明什么是比的前項、后項和比值。教師把學生舉的例子板書出來,并注明比的各部分的名稱。

        (2)教師:我們知道了比的前后項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們會求比值嗎?

        教師板書出下面幾組比,讓學生求出它們的比值。

        12:16 :1 4·5:2.7 10:6

        學生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

        “請同學們觀察一下,哪兩個比的比值相等?”(4.5:2.7的比值和10:6的比值相等。)

        教師說明:因為這兩個比的比值相等,所以這兩個比也是相等的,我們把它們用等號連起來。(板書:4.5:2.7=10:6)像這樣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

        這就是這節(jié)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比例的意義)

        2.教學比例的意義。

        (1)出示例1:“一輛汽車第一次2小時行駛80千米,第二次5小時行駛200千米。”指名學生讀題。

        教師:這道題涉及到時間和路程兩個量的關系,我們用表格把它們表示出來。表格的第一欄表示時間,單位“時”,第二欄表示路程,單位“千米”。這輛汽車第一次2小時行駛多少千米?第二次5小時行駛多少千米?(邊問邊填寫表格。)

        “你能根據這個表,分別寫出第一、二次所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比嗎?”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

        板書:第一次所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比是80:2

        第二次所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比是200:5

        然后讓學生算出這兩個比的比值。指名學生回答,教師板書:80:2=40, 200:5=40。讓學生觀察這兩個比的比值。再提問:

        “你們發(fā)現了什么?”(這兩個比的比值都是40。)

        “所以這兩個比怎么樣?”(這兩個比相等。)

        教師說明:因為這兩個比相等,所以可以把它們用等號連起來。(板書:80:2=200:5或 = )像這樣(指著這個式子和復習題的式子4. 5:2.7=10:6)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指著比例式80:2=200:5,提問:

        “誰能說說什么叫做比例?”引導學生觀察是表示兩個比相等。然后板書: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并讓學生齊讀一遍。

        “從比例的意義我們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幾個比組成的?這兩個比必須具備什么條件:因此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關鍵是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兩個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辦?”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小結:通過上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比例是由兩個相等的 比組成的。在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時,關鍵是看這兩個比是不是相等。如果不能一限看出兩個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別把兩個比化簡以后再看。例如判斷10;12和35:1:這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先要算出10:12= ,35:42= ,所以10:12=35:42:(以上舉例邊說邊板書。)

        (2)比較“比”和“比例”兩個概念。

        教師:上學期我們學習了“比”,現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義,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區(qū)別呢?

        引導學生從意義上、項數上進行對比,最后教師歸納:比是表示兩個數相除,有兩項;比例是一個等式,表示兩個比相等,有四項。

        (3)鞏固練習。

       、儆檬謩菖袛嘞旅婵ㄆ系膬蓚比能不能組成比例。(能,就用張開拇指和食指表 示;不能就用兩手的食指交叉表示。)

        6:3和12:6 35:7和45:9

        20:5和.16:8 0.8:0.4和 : :

        學生判斷后,指名說出判斷的根據。

       、谧龅10頁的“做一做”。

        讓學生看書,不抄題,直接把能組成比例的兩個比寫在練習本上,教師邊巡視邊批改,對做得不對的,讓他們說說是怎樣做的,看看自己做得對不對。

       、劢o出2、3、4、6四個數,讓學生組成不同的比例(不要求舉全)。

       、茏鼍毩曀牡牡3題。

        對于能組成比例的四個數,把能組成的比例寫出來:組成的比例只要能成立就可以。

        第4小題,給出的四個數都是分數,在寫比例式時,也要讓學生寫成分數形式。

        二、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

        1.教學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教師:同學們能正確地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稱是什么?請同學們翻開教科書第10頁看第6行到9行。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項、外項、內項。(學生看書時,教師板書:80:2=200:5)

        指名讓學生指出板書出的比例的外項、內項。隨著學生的回答教師接著板書如下:

        80 :2=:200 :5

        內項

        外項

        2.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師:我們知道了比例各部分的名稱,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質呢?現在我們就來研究。(在比例的意義后面板書:比例的基本性質)請同學們分別計算出這個比例中兩個內項的積和兩個外項的積。教師板書:

        兩個外項的積是80×5=400

        兩個內項的積是2×200=400

        “你發(fā)現了什么?”(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板書:80×5=2×20“是不是所有的比例式都是這樣的呢?”讓學生分組計算前面判斷過的比例式。

        “通過計算,大家發(fā)現所有的比例式都有這個共同的規(guī)律。誰能用一句話把這個規(guī)律說出來?”可多讓一些學生說,說得不完整也沒關系.讓后說的同學在先說的同學的基礎上說得更完整。

        最后教師歸納并板書出: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并說明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質又是怎樣的呢?”(指著80;2=200:5)教師邊問邊改寫成: =

        “這個比例的`外項是哪兩個數呢?內項呢?”

        “因為兩個內項的積等于兩個外項的積,所以,當比例寫成分數的形式.等號兩 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的積怎么樣?”邊問邊畫出交叉線,如: =

        學生回答后,教師強調: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質就是等號兩端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積相等。板書: = 80×5=2×200

        3.鞏固練習。

        教師:前面要判斷兩個比是不是成比例,我們是通過計算它們的比值來判斷的。學過比例的基本性質以后,也可以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來判斷兩個比能不能成比例。

        (1)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3:4和6:8能不能組成比例。

        教師:我們可以這樣想:先假設3:4和6:8可以組成比例。再算出兩個外項的積(板書:兩個外項的積:3×8=:1)和兩個內項的積(板書:兩個內項的積:4×6=24)。因為3×8=4×6(板書出來).也就是說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所以

        3:4和6:8可以組成比例。(邊說邊板書:3:4=6:8)

        (2)做第11頁“做一做”的第1題。

        三、小結

        教師:通過這節(jié)課,我們學到了什么知識?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什么?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做什么?

        四、作業(yè)

        練習四的第2題。

      《比例的意義》教案7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義,認識比例的各部分名稱,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學會應用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是否能組成比例,并能正確的組成比例。

        2、 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判斷能力。

        教學重點: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學 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1、 談話,播放課件,引出主題圖

        師:這節(jié)課我們上一節(jié)數學課,這節(jié)數學課有很多有趣的知識等待著同學們去探索和發(fā)現呢!同學們你們有信心接受挑戰(zhàn)嗎?

        (播放視頻,生觀察,并說看到的內容)

        師:看到這些畫面你的心情怎么樣?(激動、興奮、驕傲、自豪……)

        師:是啊,老師和你們一樣,每當聽到雄壯的國歌聲,看見鮮艷的五星紅旗,老師的心情也十分激動,國旗是我們偉大祖國的象征,是神圣的。

        問:畫面上這幾面國旗有什么不同?(大小不一樣)

        師:雖然這幾面國旗大小不一樣,但是長和寬的比值都是一樣的,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有關比例的知識。(板書:比例)

        (課件出示主題圖,讓學生說出長和寬各是多少)

        問:你能根據這些國旗的長和寬的尺寸,寫出長與寬的比,并求出比值嗎?請同學們先寫出學校內兩面國旗長與寬的比,并求出比值。(生動手寫比、求比值)

        二、引導探究,學習新知

        1、比例的意義

        (生匯報求比值的過程)

        師:請同學們觀察你求出的學校內兩面國旗的比值,你有什么發(fā)現?(這兩個比的比值相等)

        師:這兩個比的比值相等,我用“=”把這兩個比連起來,可以嗎?(可以)

        師:從圖上四面國旗才尺寸中你還能找出哪些比求出比值,也寫成這樣的等式呢?請同學們自己動筆試一試(生動手寫比,求比值,寫等式,并匯報)

        師:指學生匯報的等式小結,像這樣由比值相等的兩個比組成的等式就是比例,誰能概括出比例的意義?(板書課題,生匯報,是板書意義)

        問:判斷兩個比是否能組成比例,關鍵看什么?(關鍵看它們的比值是否相等)

        (小練習,課件出示)

        2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

        (1)自學比例的名稱

        師:小結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理解了比例的意義,那么在比例中各部分名稱是怎樣的,各部分名稱與各項在比例中的.位置又有什么關系呢?打開書34頁,自學34也上半部分,比例各部分的名稱。(生自學名稱,匯報,師板書名稱)

        (2)合作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在比例的內項和外項之間還存在著一個有趣的特性呢!你們想去發(fā)現這個特性嗎?接下來就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板書:比例的基本性質) 課件出示小組合作學習提示,指名讀,各小組派一名代表匯報合作學習發(fā)現的規(guī)律。

        師: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具有這樣的特性呢?分組驗證課前寫出的比例式。

        師:問想一想,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除了根據比例的意義去判斷外還可以根據什么去判斷?(生回答: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

        師:如果把比例改寫成分數形式是什么樣的?生回答。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等號兩邊的分子和分母之間又有什么關系呢?生回答,師板書

        三、鞏固練習(見課件)

        四、匯報學習收獲

      《比例的意義》教案8

        教學目標:

        1、學生根據具體情境教學,結合實例認識正比例,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正比例的意義教學設計。

        2、能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結合豐富的事例,認識正比例,體會數學源于生活,進一步提高學習興趣。教學重點:

        結合豐富的事例,認識正比例。能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學難點:

        能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學關鍵:

        理解成正比例的兩個量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口答

        1、已知路程和時間,怎樣求速度?

        2、已知總價和數量,怎樣求單價?

        3、已知工作總量和工作時間,怎樣求工作效率?

        二、數學活動。在學活動的過程中,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和數學結論的確定性,并樂于與人交流。

        活動一:在情境中感受兩種相關聯的量之間的變化規(guī)律。

        (一)情境一:

        課件出示:

        1、觀察圖,分別把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面積與邊長的變化情況填入表格中。請根據你的觀察,把數據填在表中。

        2、填完表以后思考討論,教案《正比例的意義教學設計》。正方形的面積與邊長的變化是否有關系?它們的變化分別有怎樣的規(guī)律?規(guī)律相同嗎?說說從數據中發(fā)現了什么?

        3、小結:正方形的周長和面積都隨邊長的增加而增加,在變化過程中,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的比值一定都是一定的'。

        特點是:

       、賰煞N相關聯的量

        ②一種量擴大(或縮小)另一種量也擴大(或縮小)

       、蹆煞N量中相對應的兩個量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4、正方形的面積與邊長的比是邊長,是一個不確定的值。

        學生在小組內練說發(fā)現的規(guī)律,初步感知正比例的判定。

        (二)情境二:

        1、一種汽車行駛的速度為90千米/小時。汽車行駛的時間和路程如下:

        2、請把下表填寫完整。3、從表中你發(fā)現了什么規(guī)律?說說你發(fā)現的規(guī)律:路程與時間的比值(速度)相同。

        (三)情境三:1、一些人買一種蘋果,購買蘋果的質量和應付的錢數如下。

        2、把表填寫完整。3、從表中發(fā)現了什么規(guī)律?應付的錢數與質量的比值(也就是單價)相同。

        3、說說以上兩個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小結:路程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路程與時間的比值相同;應付的錢數隨購買蘋果的質量的變化而變化,應付的錢數與質量的比值相同。

        4、正比例關系:觀察思考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小結:

        (1)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這兩種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們的關系叫做正比例關系。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

        追問: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不成正比例的關鍵是什么?(比值是不是一定)

        (2)字母表達關系式。

        如果字母y和x分別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比值,正比例關系怎樣用字母表示出來?=k(一定)

        (3)質疑。

        師:根據正比例的意義以及表示正比例關系的式子想一想:構成正比例關系的兩種量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三、鞏固練習

        (一)想一想:請生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與同桌交流,再集體匯報

        1、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成正比例嗎?面積與邊長呢?為什么?

        2、根據小明和爸爸的年齡變化情況

        把表填寫完整。父子的年齡成正比例嗎?為什么?

        (二):練一練。教師適度點撥引導,強調正比例關系判斷的關鍵。先自己獨立完成,然后集體訂正,說理由。

        1、判斷下面各題中的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說明理由。

        (1)每袋大米的質量一定,大米的總質量和袋數。

        (2)一個人的身高和年齡。

        (3)寬不變,長方形的周長與長。

        2、根據下表中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高相對應的數值,判斷當底是6厘米的時候,它們是是成正比例,并說明理由。

        3、買郵票的枚數與應付的錢數成正比例嗎?填寫表格。先填寫表格,再說明理由

        4、畫一畫,你會有新的發(fā)現。

        彩帶每米4元,購買2米、3米…彩帶分別需要多少錢?

       、偬钜惶睿(長度:米,價格:元)

       、诋嬕划,把上表中長度和價錢對應的點描在坐標紙上,再順次連接起來。看發(fā)現了什么?

        板書:

        正比例的意義

        ①兩種相關聯的量

       、谝环N量擴大(或縮小)另一種量也擴大(或縮小)

        ③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量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路程÷時間=速度(一定)總價÷數量=單價(一定)

        =k(一定)

      《比例的意義》教案9

        課標與教材分析:

        本課是青島版教材40—41頁《比的意義》。是“比和比例”單元的起始課。教材在安排此內容時,分為三個階段:比的意義、比的各部分名稱、比與分數及除法的關系!稊祵W課程準標》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fā)”。教材是從日常生活中的相除關系的例子中引出的,通過對具體例子的討論,明確了比的概念。比的概念實質是對兩個數量進行比較表示兩個數量間的倍比關系。任何相關聯的兩個數量的比都可以抽象為兩個數的比,比分為同類量的比和不同類量的比。

        教材在介紹比的各部分名稱時提出了比值的意義,比值的意義和比與分數、除法的關系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要點,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對今后學習比的其它知識和比例的知識具有重要意義。

        比的意義是由除法發(fā)展而來的,與除法,分數既有聯系又有區(qū)別。所以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比的意義,學會比的讀法和寫法,認識比的各部分名稱。

        2、掌握求比值的方法,會正確求比值。

        3、弄清比同除法、分數的關系,同時領悟事物之間相互聯系的觀點。

        技能目標:

        1、能正確的求出比值。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激發(fā)合作意識,培養(yǎng)學生分析、概括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并能運用新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情感態(tài)度目標:

        1、通過教學比和分數、除法的關系,初步滲透事物是普遍聯系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2、養(yǎng)成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獨立思考和大膽質疑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理解比的意義及比與除法、分數的聯系。

        主要學習方法及教學策略分析: 本節(jié)課用創(chuàng)設情境法,從學生身邊熟悉身體結構提取教學素材,激發(fā)學生對新課的學習興趣。用身體中的'頭部長和身長兩個數量比較成為教學的起點,逐步引出比的意義。比的各部分名稱的教學,采用讓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比與除法、分數的聯系,采用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方法。

        設計理念:

        新課程倡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起主導作用,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最大限度地引導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自學是學生參與學習的一種有效方法,《比的意義》一課概念不僅多而且也瑣碎,為了使學生更好的掌握本課內容,突破重難點,我主要采用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的方式進行,教師做好引導者和參與者的角色,讓學生在自學中體會、練習中感悟、討論中明理,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合作意識、分析概括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和提高。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多媒體出示)

        1、填空。 速度=( )÷( ) 單價=( )÷( ) 工作效率=( )÷( )

        2、除法與分數的關系

        二、情境導入。(出示第一張幻燈片)

        1、創(chuàng)設情境 初步感知

        師:課前老師讓大家測量了自己的身體各部分的長度,誰來說一說? 師:老師也查閱了趙凡的一些資料,我們來了解一下,好嗎?

        多媒體出示課件(課本主題圖片)

        同學們,你從圖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根據這些信息你能用算式表示趙凡同學的頭部與身長的關系嗎?

        生:20÷160、表示頭部長是身長的幾分之幾?

        生:160-20表示身長比頭部長多少厘米?

        生:160÷20 表示身長是頭部長的多少倍?

        師:除了用算式表示頭部長和身長的倍數關系和相差關系,還有一種方式也可以表示出頭部長與身長的關系,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這種表示數量之間關系的新方法——比(板書:認識比)

        2、借助教材,感知概念

        師:求趙凡頭部長是身長的幾分之幾用25÷160 還可以說趙凡頭部長與身長的比是25:60 身長時頭部長的幾倍還可以說身長與頭部長之比師160:25 師:同學們25:160和160:25這兩個比一樣嗎?

        生:不一樣,25:160是頭部長與身體的比 160:25 是身長與頭部長的比

        師:兩個數量進行比較一定要弄清誰和誰比,誰在前,誰在后。不能顛倒位置,否則,比表示的意義就變了。

        師:你能不能試用比說說趙凡身體其他兩者之間的關系?

        指名發(fā)言

        師:剛才我們所說的比都是兩個長度的比,相比的兩個量都是同類的量,你還能舉出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嗎?

        練習這樣的例子

        3、探究不同類量的比

        多媒體出示:趙凡3分鐘走了330米,趙凡的行走速度是多少?

        問:速度可以怎樣求?330÷3= 師:這時候我們可以用比來表示路程與時間的關系,可以說路程和時間的比是330:3 師:除了相同的量可以可以用比,不同類的量只要有相除關系就可以用比表示

        所以我們把兩個數相除也叫做兩個數的比。

        練習:用比表示練習

        4、自主學習 交流成果

        同學們打開可本自學比的其他知識,交流學習成果。

        小練習

        5、探究比、除法、分數的關系

        1、討論交流他們之間的關系

        2、0可以是比的后項嗎?

        3、比賽中的0 和比有關系嗎?

       、俦鹊那绊、后項和比值分別相當于分數和除法算式中的什么?

        三、思維拓展,感知數學無處不在。

        1、生活中的比,人體中有趣的比。

        人的身高與雙臂平伸長度的比大約是1:1;將拳頭翻滾一周,它的長度與腳的長度的比大約是1:1;人的腳長與身高的比大約是1:7;身高與胸圍長度的比大約是2:1;人的體重與血液重量之比大約為13∶1。

        先自讀,后同桌互讀,理解內在含義。

        五、課堂總結。

        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想著節(jié)課有什么收獲?把你的收獲說給你的同桌聽,如果還有什么疑問,告訴老師,我們一起來解決。

        板書設計: 比的意義

        同類量的比:不同類量的比:

        頭部與身長的比25 :160 路程與時間的比 330:3 兩個數相除就叫做兩個數的比 100 : 2 =100 ÷ 2=50 前項 比號 后項 前項 除以 后項 比值

      《比例的意義》教案10

        教學內容:教材第30~31頁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練習六第1~5題。

        教學要求:使學生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能用比例的意義或性質判斷兩個比成不成比例;通過教學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綜合、概括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用比例的意義或性質判斷兩個比成不成比例。

        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主體,把較多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探索、交流、概括。

        教具、學具準備:小黑板,教學課件

        教學步驟

        一、復習鋪墊

        l.什么叫做兩個數的比?請你說出兩個比。(教師板書)

        2.什么是比的比值?上面兩個比的比值是多少?

        3.引入新課。

        我們已經認識了比,知道怎樣求比值。今天就根據比和比值來學習比例,并且認識比例的基本性質。(板書課題)

        二、導入新課

        1.教學比例的意義。

        讓學生算出下面各比的比值,再比較每組里兩個比的比值有什么關系。(指名板演)

        (1) 3 :5 24 :40 (2) :7.5 :3

        追問:比值相等,說明每組里兩個比怎樣?

        指出: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說一說,上面兩個等式表示的是怎樣的式子?

        2.下面兩個比之間的哪些○里能填“=”,為什么?

        1 :2○3 :6 0.5 :0.2○5 :2

        1.5 :3○15 :3:2○:1

        提問:填了等號后的式子是什么? 1.5 :3和15 :3為什么不能組成比例?要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可以看它們的什么?指出:要判斷兩個比是不是相等,可以看比值是不是相等;也可以把兩個比化簡后看是不是相同的兩個比。

        3.教學例1。

        出示例1,讓學生先寫出兩次買練習本的'錢數和本數的比。提問:怎樣判斷這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讓學生判斷并寫出比例。提問:能不能組成比例?(板書比例式)為什么?強調:只有兩個比值相等的比才能組成比例。

        讓學生根據比例的意義,在( )里填上適當的數。

        3 :6=5 :( ) 0.8 :( )=1 :

        4.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

        向學生說明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讓學生看開始組成的兩個比例,說一說其中的內項和外項。讓學生計算上面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和兩個內項的積,并要求觀察,從中發(fā)現什么。

        5.判斷能否組成比例。

        出示“3.6 :1.8和0.5 :0.25”。讓學生自己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如果能組成比例就寫出這個比例式。提問:2.6 :1.8和0.5 :0.25能組成比例嗎?

        強調指出: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也可以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判斷時可以先把兩個比看成是比例。如果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兩個比就能組成比例;如果不相等,就不能組成比例。

        如果學生有困難,啟發(fā)用比值相等的方法推算。填寫以后,學生回答:為什么填這個數?

        讓學生口答結果。提問:從上面的計算里,你發(fā)現了什么,出示比例的基本性質,并讓學生說一說。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請你說一說外項和內項。提問:在這個比例里交叉相乘的積有什么關系?追問:為什么交叉相乘的積相等?

        三、鞏固練習

        1. 提問: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怎樣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

        2. 完成“練一練”。

        指名4人板演.集體訂正.說說是怎樣判斷的?

        3.做練習六第1題。

        讓學生做在練習本上。如果能組成比例就再寫出比例。提問練習情況并板書,讓學生說明“為什么”。

        4.做練習六第2題。

        讓學生判斷,在練習本上寫出來。提問:哪一個比和:4組成比例?為什么,(比值相等,或化簡后兩個比相同)

        5.完成練習六第3題。

        學生先觀察、計算,然后口答,說明理由。

        四、全課小結

        這堂課學習了什么內容?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什么?可以怎樣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

        五、布置作業(yè)

        練習六第4、5題。

      《比例的意義》教案11

        教學目標:

        (1)通過計算、觀察、比較,讓學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義和比例的基本性質。

        (2)認識比例的各部分名稱。

        (3)學會用比例的意義或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并寫出比例。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會用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并寫出比例。

        教具學具準備:

        幻燈片、學習卡。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新課。

        出示三幅場景圖。

        (1)圖上描述的是什么情景?這幾幅圖都與什么有關?

       。2)這三面國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形狀相同,大小不同)

       。3)你們有見過這樣的國旗嗎?或者這樣的?

        我們的國旗,不論大小,之所以形狀相同,是因為它們都是按照一定的比例來制作的,從今天開始,我們將要學習有關比例的知識。板書課題

        二、自主探究,明確意義

        1、提問:你們知道每一幅圖中國旗的長和寬分別是多少嗎?

        2、談話:在制作國旗的過程中存在著有趣的比。請同學們拿出第一張自主學習卡,算一算這三幅國旗的長、寬之比,求出比值,并同桌互相說一說你有什么發(fā)現?

        3、學生匯報。

        4、我們以操場上和教室里的國旗為例,2.4:1.6= ,60:40= ,這兩個比的比值相等,中間可以用等號連接起來,寫成2.4:1.6=60:40,因為比還可以寫成分數形式,所以還可以寫成=。

        像這樣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書)

        5、在上圖的三面國旗的尺寸中,還有哪些比可以組成比例?

        6、深入探討:

       。1)比例有幾個比組成?

       。2)是不是任意兩個比都能組成比例?

       。3)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關鍵要看什么?

        7、完成“做一做”。

        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

        1、學習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教師:我們知道組成比的兩個數分別叫前項和后項,組成比例的四個數也有自己的名字,你們知道它們分別叫什么嗎?(課件出示)

        (1)指名讀一讀有關知識。

       。2)誰來介紹一下在2.4:1.6=60:40中,內項和外項分別是誰?

        隨著學生的回答教師出示:

        2.4: 1.6 = 60: 40 (外項)(內項)

        └-內項-┘ =

        └------外項-------┘ (內項)(外項)

        (3)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你能找出它的內項和外項嗎?

       。4)任意選擇一個比例式,標出內項、外項,同桌兩人互相檢查。

        2、研究比例的基本性質。

       。1)活動探究,總結性質。

        談話:比有基本性質,比例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也有它特有的性質,請同學們拿出2號自主學習卡,小組討論一下,寫一寫,算一算,解決以下問題。

        ①計算下面比例中兩個外項的積和兩個內項的積,比較一下,你能發(fā)現什么?

        2.4:1.6=60:40 =

       、谀隳芘e一個例子,驗證你的發(fā)現嗎?

       、勰隳艿贸鍪裁唇Y論?

       、苣隳苡米帜副硎具@個性質嗎?

       。2)運用性質。

       、偬釂枺簩W了比例的基本性質,你覺得運用它能解決什么問題?

       、谶\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下面哪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1) 6:3和8:5 (2) 0.2:2.5 和 4:50

        (3) :和 : (4) 1.2: 和 :5

        四、鞏固練習。

        1、填空

        (1)在a:7=9:b中,( )是內項,( )是外項,a×b=( )。

       。2)一個比例的兩個內項分別是3和8,則兩個外項的積是( ),兩個外項可能是( )和( )。

        (3)在一個比例里,兩個外項互為倒數,那么兩個內項的積是( ),如果一個外項是 ,另一個外項是( )。

       。4)在比例里,兩個內項的積是18,其中一個外項是2,另一個外項是( )。

       。5)如果5a=3b,那么, = , = 。

        2、判斷。

       。1)在比例中,兩個外項的積減去兩個內項的積,差是0。( )

       。2)18:30和3:5可以組成比例。( )

       。3)如果4X=3Y,(X和Y均不為0),那么4:X=3:Y。( )

        (4)因為3×10=5×6,所以3:5=10:6。( )

        3、把下面的等式改寫成比例:(能寫幾個寫幾個)

        16 × 3 = 4 × 12

        四、總結歸納

        1、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你有什么收獲?

        2、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有幾種方法?

        比例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比如:警察可以根據腳印的長短判斷罪犯的大致身高,根據影子的長度可以算出一棵大樹的高度等,都與比例有關,我們只要認真學好比例,就一定能幫助我們了解其中的.奧秘。

        板書設計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4: 1.6 = 60: 40 (外項)(內項)

        └-內項-┘ 或 =

        └------外項-------┘ (外項)(內項)

        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

        A:B=C → AD=BC

        《比例的意義》教案15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9—21頁正比例的意義,練習六的1—3題。

        教學目的:

        1.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能夠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初步培養(yǎng)學生用事物相互聯系和發(fā)展變化的觀點來分析問題。

        3.初步滲透函數思想。

        教具準備:投影儀、投影片、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復習

        用,投影片逐一出示下面的題目,讓學生回答。

        1.已知路程和時間,怎樣求速度?板書: =速度

        2.已知總價和數量,怎樣求單價?板書: =單價

        3.己知工作總量和工作時間,怎樣求工作效率?板書:

       。焦ぷ餍

        4,已知總產量和公頃數,怎樣求公頃產量?板書: =公頃產量

        二、導人新課

        教師:這是我們過去學過的一些常見的數量關系。這節(jié)課我們進一步來研究這些數量關系中的一些特征,首先來研究這些數量之間的正比例關系。(板書課題:正比例的意義)

        三、新課

        1.教學例1。

        用小黑板出示例1:一列火車行駛的時間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提問:

        “誰來講講例1的意思?”(火車1小時行駛60千米,2小時行駛120千米……)

        “表中有哪幾種量?”

        “當時間是1小時,路程是多少?當時間是2小時,路程又是多少?……”

        “這說明時間這種量變化了,路程這種量怎么樣了?”(也變化了。)

        教師說明:像這樣,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我們就說這兩種量是兩種相關聯的量。(板書:兩種相關聯的量)“時間和路程是兩種相關聯的量,路程是怎樣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化的呢?”

        教師指著表格:我們從左往右觀察(邊講邊在表格上畫箭頭),時間擴大2倍,對應的路程也擴大2倍3時間擴大3倍,對應的路程也擴大3倍……從右往左觀察(邊講邊在表格上畫反方向的箭頭),時間縮小8倍,對應的路程也縮小8倍;時間縮小7倍,對應的路程也縮小7倍……時間縮小2倍,對應的路程也縮小2倍。通過觀察,我們發(fā)現路程是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時間擴大路程也擴大,時間縮小路程也縮小。它們擴大、縮小的規(guī)律是怎么樣的呢?

        讓每一小組(8個小組)的同學選一組相對應的數據,計算出它們的比值。教師板書出來: =60. =60, =60…… 讓學生雙察這些比和它們的比值,看有什么規(guī)律。教師板書: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然后教師指著 =60, =60 = 60……問:“比值60,實際上是火車的什么:你能將這些式子所表示的意義寫成一個關系式嗎?板書: =速度(—定)

        教師小結:通過剛才的觀察和分析.我們知道路程和時間是兩種什么樣的量?(兩種相關聯的量。)路程和時間這兩種量的變化規(guī)律是什么呢?(路程和時間的比的比值(速度)總是一定的。)

        2.教學例2。

        出示例2:在一間布店的柜臺上,有一張寫著某種花布的米數和總價的表。

        讓學生觀察上表,并回答下面的問題:

        (1)表中有哪兩種量?

        (2)米數擴大,總價怎樣?米數縮小,總價怎樣?

        (3)相對應的總價和米數的比各是多少?比值是多少?

        當學生回答完第二個問題后,教師板書: =3.1, =3.1, =3.1……

        然后進一步問:

        “這個比值實際上是什么?你能用一個關系式表.示它們的關系嗎?”板書: =單價(一定)

        教師小結:通過剛才的思考和分析,我們知道總價和米數也是兩種相關聯的量,總價是隨著米數的變化而變化的,米數擴大,總價也隨著擴大;米數縮小,總價也隨著縮小。它們擴大、縮小的規(guī)律是:總價和米數的比的比值總是一定的。

        3.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義。

        教師:請同學們比較一下剛才這兩個例題,回答下面的問題;

        (1)都有幾種量?

        (2)這兩種量有沒有關系?

        (3)這兩種量的比值都是怎樣的?

        教師小結:通過比較,我們看出上面兩個例題,有一些共同特點:都有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并且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像這樣的兩種量我們就把它們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們的關系叫做正比例關系。(板書出教科書上第’20頁的倒數第二段。)

        接著指著例1的表格說明:在例1中,路程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它們的比值(速度)保持一定,所以路程和時間是成正比例的量。隨后讓學生想一想:在例2中,有哪兩種相關聯的量:它們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為什么?

        最后教師提出:如果我們用字母X,y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用字母K表示它們的比值,你能將正比例關系用字母表示出來嗎?

        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 =K(一定)

        4,教學例3。

        出示例3: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面粉的總重量和袋數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師引導:

        “面粉的總重量和袋數是不是相關聯的量?”·

        “面粉的總重量和袋數有什么關系?它們的比的比值是什么?這個比值是否—定?”(板書: =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

        “已知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就是面粉的總重量和袋數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所以面粉的總重量和袋數成正比例。”

        5.鞏固練習。

        讓學生試做第21頁“做一做”中的題目。其中(3)要求學生說明這個比值所表示的意義,學生說成是生產效率和每天生產的噸數都可以。

        四、課堂練習

        完成練習六的第1—3題。

        第1題,做題前,讓學生想一想:成正比例的量要滿足哪幾個條件?然后讓學生算出各表中兩種相對應的數的比的比值,看看它們的比值是否相等。如果比值相等就可以列出關系式進行判斷。第(3)小題,要問一問學生為什么正方形的邊長和面積不成比例。(因為相對應的正方形的邊長和面積的比的比值不相等。)

        第2題,先讓學生自己判斷,再訂正。其中(1)一(5)、(7)、(8)成正比例,(6)和(9)不成正比例。

        第3題,可先讓同桌的同學互相舉例,然后再指名舉出成正比例的例子。

      《比例的意義》教案12

        教學內容:

        課本第1~2頁例1、例2,練習一第1、2、3題,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教學目的:

        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認識比例的各部分名稱。

        2.培養(yǎng)學生自主參與的意識、主動探究的精神;培養(yǎng)學生進行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判斷、概括的能力,發(fā)展學生思維。

        3.使學生進一步受到“實踐出真知”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

        教學重點: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應用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并能正確地組成比例。

        教學關鍵:

        觀察眾多的實例,概括出比例意義的過程;找出在比例里兩個內項的積與兩個外項的積相等的規(guī)律。

        教具:投影片、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創(chuàng)設情境

        (一)教師出示投影,結合畫面談話引入。

        師:同學們看了我們祖國各地的風景圖片,美嗎?我們的祖國方圓960萬平方公里,幅員之遼闊,卻能在一張小小的地圖上清晰可見各地位置;科學家在研究很小很小的生物細胞時,想清楚地看見細胞各部分,就要借助顯微鏡將細胞按比例放大。這些,都要用到比例的知識,我們今天就來學習有關比例的一些知識。

        教師板書課題: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二)讓學生完成教材第1頁復習題,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板書:10:6=4.5:2.7。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ㄒ唬┙虒W比例的意義

        1.合作互動,探求共性。

        先讓學生在小組活動中完成“活動內容1”。

        活動內容1:

       。1)根據表中給出的數量寫有意義的比。

       。2)觀察寫出的比,哪些比能用等號連接,為什么?

       。3)根據比與分數的關系,這樣的式子還可以怎樣寫?

        然后讓學生匯報活動情況,小學數學教案《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結合學生回答,教師任意板書幾個比例式。(如80:2=200:5, = ,2:5=80:200,5:200=2:80……)并指出這些式子就是比例。

        2.抽象概括,及時鞏固。

       。╨)教師指導學生觀察以上比例式,概括出共性。

        (2)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比例的意義。并板書: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3)完成第2頁“做一做”,并說明理由。

       。4)讓學生自己舉出兩個比例,并說明理由。

       。ǘ┙虒W比例的基本性質。

        1.認識比例各部分名稱。

       。╨)讓學生查閱教材,認識比例各部分的名稱。根據學生匯報,教師板書:“內項”、“外項”。

        (2)讓學生觀察自己剛才舉的比例,找出它的內項、外項。

       。3)引導學生觀察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比例的外項和內項的位置又是怎樣的?教師板書:

        2.引導學生發(fā)現比例的基本性質。

        (1)讓學生小組活動完成以下活動內容2:

        活動內容2:

        ①觀察比例的`兩個內項與兩個外項,用算一算的方法,找同學說一說,你發(fā)現了什么。

        ②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是否也有如上面發(fā)現的規(guī)律?

       、凼遣皇敲恳粋比例的兩個外項與兩個內項都具有這種規(guī)律,請你再舉出這樣的例子來。

        ④通過以上研究,你發(fā)現了什么?

       。2)學生匯報活動情況,認識到任何比例的兩個內項的積與兩個外項的積都存在相等的關系。

       。3)指導學生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質,并完成板書。

        三、分層練習,辨析理解

        1.完成練習一第1題區(qū)別比與比例。

        2.先讓學生解答第2頁“做一做”第l題,然后引導學生小結: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不僅可以應用比例的意義,而且可以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

        3.完成練習一第2題。

        4.下面的四個數可以組成比例嗎?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能組幾個就組幾個)。

        2、3、4和6

        四、全課總結

        先讓學生總結本課所學內容,談感想說收獲,教師再進行全課總結。

        五、課堂作業(yè)

        練習一第3題。

      《比例的意義》教案13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52頁例1,第55頁課堂活動第1題及練習十二1,2,3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具體問題情境認識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義,并能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關系,能找到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實例,并進行交流。

        2.通過探索正比例意義的教學活動,使學生感受事物中充滿著運動、變化的思想,并且特定的事物發(fā)展、變化是有規(guī)律的。

        3.通過觀察、交流、歸納、推斷等教學活動,感受數學思維過程的合理性,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推理能力、歸納能力和靈活應用知識的能力。

        教學重點

        認識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義,并能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關系。

        教學難點

        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感受事物中充滿著運動、變化的思想,并且特定的事物發(fā)展、變化是有規(guī)律的.。

        教學準備

        教具:多媒體課件。

        學具:作業(yè)本,數學書。

        教學過程

        一、聯系生活,復習引入

       。1)下面是居委會張阿姨負責的小區(qū)水費收繳情況,用這個表中的數能寫成多少個有意義的比?哪些比能組成比例?把能組成的比例都寫出來。

       。2)揭示課題。

        教師:在上面的表中,有哪兩種量?(水費和用水量、總價和數量)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除了這兩種量,我們還要遇到哪些數量呢?

        教師:這些數量之間藏著不少的知識,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這些數量間的一些規(guī)律和特征。

        二、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1.教學例1

        用課件在剛才準備題的表格中增加幾列數據,變成表。

        教師:請同學們觀察這張表,先獨立思考后再討論、交流:從這張表中你發(fā)現了什么規(guī)律?并根據這種規(guī)律幫助張阿姨把表格填寫完整。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將表格完善,并作必要的板書。

        教師:同學們發(fā)現表格中的水費隨著用水量的增加也在不斷增加,像這樣水費隨著用水量的變化而變化,我們就說水費和用水量是相互關聯的。

        板書:相關聯

        教師:你們還發(fā)現哪些規(guī)律?

        學生在這里主要體會水費除以用水量得到的每噸水單價始終是不變的,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出來,便于其他學生觀察:

        教師:水費除以用水量得到的單價相等也可以說是水費與用水量的比值相等,也就是一個固定的數。

        板書:

        2.教學試一試

        教師:我們再來研究一個問題。

        課件出示第52頁下面的試一試。

        學生先獨立完成。

        教師:你能用剛才我們研究例1的方法,自己分析這個表格中的數據嗎?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歸納如下:

        表中的路程和時間是相關聯的量,路程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時間擴大若干倍,路程也擴大相同的倍數;時間縮小若干倍,路程縮小相同的倍數。

        路程與時間的比值是一定的,速度是每時80 km,它們之間的關系可以寫成路程時間=速度(一定)

        3.教學議一議

        教師:我們研究了上面生活中的兩個問題,誰能發(fā)現它們之間的共同點呢?

        引導學生歸納出這兩個問題中都有相關聯的量,一種量擴大或縮小若干倍,另一種量也隨著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所以它們的比值始終是一定的。

        教師:像上面這樣的兩種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們的關系叫做成正比例關系。

        4.教學課堂活動

        教師:請大家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是成正比例的量。

        三、夯實基礎,鞏固提高

       。1)完成練習十二的第1題。

        教師:請同學們用所學知識判斷一下,下面表中的兩種量成正比例關系嗎?為什么?

        學生獨立思考,先小組內交流再集體交流。

       。2)完成練習十二的第2題。

        四、全課小結

        教師:這節(jié)課你們學到了哪些知識?用了哪些學習方法?還有哪些不懂的問題?

      《比例的意義》教案14

        設計說明

        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包含“比例的意義和比例的基本性質”兩部分。本節(jié)課的內容是這個單元的起始,屬于概念教學,是為以后解比例,講解正比例、反比例做準備的。學生學好這部分的知識,不僅可以初步接觸函數的思想,還可以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體問題。遵循“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數學課程標準》理念,本節(jié)課在教學設計上有以下特點:

        1.重視有效學習情境的創(chuàng)造。

        新課伊始,通過談話激活學生對國旗的已有認識,引出本節(jié)課要用的中國國旗的三種不同規(guī)格的相關數據,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熟悉的現實情境中,情緒飽滿地進入到對比例知識的探究學習中。

        2.重視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教學比例的意義時,先引導學生依據三面國旗的長與寬寫出多個比,再引導學生發(fā)現它們的比值相等,可以寫成一個等式,引出比例,最后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分析、思考,進行歸納總結出比例的.意義。

        3.重視引導學生合作交流。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睘榇耍覀冊诮虒W中,不但要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還要引導學生進行合作交流。以“比例的基本性質”的探究為例,在教學中,通過小組合作交流,讓學生思維互補,既有利于知識的學習,又有利于學生概括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滲透情感,導入新課

        1.課件出示國旗畫面,學生觀察,激發(fā)愛國情操。

        (天安門升國旗儀式、校園升旗儀式、教室場景)

        師:這三幅不同的場景都有共同的標志——五星紅旗,五星紅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征;這些國旗有大有小,你知道這些國旗的長和寬分別是多少嗎?

        2.課件出示國旗的長和寬,并提出問題。

        天安門升旗儀式上的國旗:長5 m,寬 m。

        操場升旗儀式上的國旗:長2.4 m,寬1.6 m。

        教室里的國旗:長60 cm,寬40 cm。

        師:這些國旗的大小不一,是不是國旗想做多大就做多大呢?是不是這中間隱含著什么共同的特點呢?

        3.導入新課。

        師:每面國旗的大小不一樣,但是它們的長和寬中卻隱含著共同的特點,是什么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結合國旗的知識來學習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板書課題: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設計意圖:通過談話,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求知欲,在加強學生對國旗知識了解的同時,有效地引入學習資源,為學生探究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提供第一手資料。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學比例的意義。

        (1)自主嘗試。

        課件出示教材40頁主題圖,根據圖中給出的數據分別寫出不同場景中國旗的長和寬的比,并求出比值。

        (2)匯報、交流。

        預設

        生1:天安門升旗儀式上的國旗。

        長∶寬=5∶=

        生2:操場升旗儀式上的國旗。

        長∶寬=2.4∶1.6=

        生3:教室里的國旗。

        長∶寬=60∶40=

        (3)感知比例的意義。

        觀察寫出的比,想一想,這些比能用等號連接嗎?為什么?用等號連接的兩個比的式子可以怎樣寫?

        預設

        生1:可以用等號連接,因為它們的比值相等。

        “2.4∶1.6=”和“60∶40=”可以寫作“2.4∶1.6=60∶40”。

        生2:可以用等號連接,兩個比的比值相等,說明這兩個比也是相等的。

        生3:根據比與分數的關系,“2.4∶1.6=60∶40”

        也可以寫成“=”。

      《比例的意義》教案15

        教學內容:

        《反比例的意義》是六年制小學數學(北師版)第十二冊第二單元中的內容。是在學過“正比例的意義”的基礎上,讓學生理解反比例的意義,并會判斷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關系,加深對比例的理解。

        學生分析:

        在此之前,他們學習了正比例的意義,對“相關聯的量”、“成正比例的兩個量的變化規(guī)律”、“如何判斷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已經有了認識,這為學習《反比例的意義》奠定了基礎。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使學生認識成反比例的量,理解反比例的意義,并學會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否成反比例。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觀察、學析、綜合和概括等能力。初步滲透函數思想。

        2、過程與方法:為學生營造一個經歷知識產生過程的情境。

        3、情感與態(tài)度目標:使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體驗成功的樂趣,進一步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理解反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兩種相關聯的量的變化規(guī)律。

        教學準備:學生準備:復習正比例關系,預習本節(jié)內容。

        教師準備:投影片3張,每張有例題一個。

        教學過程設計:

        一、談話引入,激發(fā)興趣。

        1、談話:通過最近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fā)現同學們越來越聰明了,會學數學了,這是因為同學們掌握了一定的數學學習的基本方法。下面請回想一下,我們是怎樣學習成正比例的量的?這節(jié)課我們用同樣的學習方法來研究比例的另外一個規(guī)律。

        2、導入:在實際生活中,存在著許多相關聯的量,這些相關聯的量之間有的是成正比例關系,有的成其他形式的關系,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下面的問題。

        二、創(chuàng)設情景引新:

       。ǔ鍪荆菏䝼小方塊)

        師:同學們,這十二個小方塊有幾種排法?

       。ㄉ鸷螅蠋煱鍟卤淼呐帕羞^程)

        每行個數1234612

        行數1264321

        師:請你觀察上表中每行個數與行數成正比例關系嗎?為什么?

        生:……

        師:這兩種量這間有關系嗎?有什么關系?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內容。

       。ǔ鍪菊n題:反比例的意義)

        三、合作自學探知

        1、學習例4。

        (1)出示例4。

        師:請同學們在小組內互相交流,并圍繞這三個問題進行討論,再選出一位組員作代表進行匯報。

        A、表中有哪兩種量?

        B、怎樣隨著每小時加工的數量變化?

        c、每兩個相對應的數的乘積各是多少?

        學生討論……

        生反饋:……

        師:能不能舉出三個例子

        生:1020=6002030=6003020=600……

        師:這里的600是什么數量?你能說出這里的數量關系式嗎?

        生:……

       。郯鍟鍪荆好啃r加工數加工時間=零件總數(一定)]

        2、自學例5:

       。1)出示例5:

        師:先請同學們按要求在書上填空,并說說是怎樣算的?根據什么?

        生:……

        師:模仿例4的方法,提出三個問題自己學習例5(出示三個問題)

        生:……

        3、討論準備題:

        (1)請你根據例4的方法,四人小組內說一說。

       。2)請你舉例說明表中每行個數與行數是什么關系?為什么?

        四、比較感知特征

        綜合例4、例5、準備題的共同點師:比較一下例4、例5和準備題,請同學們在小組中討論一下,互相說說這三個題目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生:……

        五、引導概括意義

        1、概括反比例意義。

        學生在說相同點時老師邊引導邊說明。當學生說出三個特征后,教師板書這三個特征。

        師:請同學們根據我們上節(jié)課學的正比例的意義猜測一下,符合三個特征的二個量叫做成什么量?相互這間成什么關系?

        生:……

        師:請閱讀課本第十六頁,同桌互相說說怎樣的'兩個量成反比例關系。

        學生互相練習……

        師:哪位同學來告訴大家,兩種量如果成反比例必須符合哪三個條件?

        生:……

        師:例4、例5和準備題中的兩種量成不成反比例?為什么?

        生:……(學生回答后,老師及時糾正)

        師:如果用x和y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乘積,那么上面這種關系式可以怎樣寫呢?

        生:……[板書出示y=k(一定)]

        2、教學例6。

       。1)課件出示例6。

        (學生讀題、思考)

        師:怎樣判斷兩種量成不成反比例?

        師:哪位同學說說,每天播種的公頃數和要用的天數是不是成反比例?為什么?

        生:因為每天播種的公頃數要用的天數=播種的總公頃數(一定),所以每天播種的公頃數和要用的天數是成反比例的量。

        六、小結:這節(jié)課同學們學到了哪些知識?運用了哪些學習方法?還有哪些不懂的問題?

        [案例分析]:

        通過聯系生活實際,學習成反比例的量,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不對研究的過程做詳細的引導和說明,只提供研究的素材和數據,出示關鍵性的結論,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以體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獲得學習成功的體驗。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比較、歸納,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思維品質。同時加深學生對數量關系的認識,滲透函數思想,為中學的數學學習做好知識準備。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課改的顯著特征,就是把學習過程中的分析、發(fā)現、探究、創(chuàng)新等認識活動凸顯出來。在設計《反比例的意義》時,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對教學內容進行處理,克服教材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拓寬探究學習的空間,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

      【《比例的意義》教案】相關文章:

      《比例的意義》教案11-18

      《比例的意義》教學教案02-25

      反比例的意義教案09-25

      《正比例的意義》教案02-22

      《比例的意義》教案15篇11-10

      《比例的意義》教案(集錦15篇)01-04

      《比例的意義》教案(合集15篇)12-30

      《比例的意義》教案集合15篇12-30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教案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