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在线免费观看,久久精品合集精品视频,每日更新在线观看AV_手机,这里是精品中文字幕

<mark id="47rz2"><center id="47rz2"><dd id="47rz2"></dd></center></mark>

    <legend id="47rz2"><u id="47rz2"><blockquote id="47rz2"></blockquote></u></legend>

      當前位置:好文網(wǎng)>實用文>教案>《長亭送別》教案

      《長亭送別》教案

      時間:2024-10-31 14:39:14 教案 我要投稿

      《長亭送別》教案模板合集七篇

        作為一名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shù)慕虒W方法。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長亭送別》教案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長亭送別》教案模板合集七篇

      《長亭送別》教案 篇1

        王實甫的《西廂記》是元雜劇的名篇,它在“董西廂”的“才子合配佳人”的基礎上,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主張,具有更鮮明的反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題。主題深刻,詞采華麗。王實甫的詞,在藝術上有“花間美人”之稱,“鋪敘委婉,深得騷人之趣。極有佳句,若玉環(huán)之出浴華清,綠珠之采蓮洛浦”(朱權《太和正音譜》)。尤其是《送別》一折,歷來被譽為寫離愁別緒的絕唱。在教學本文的時候,本人是這樣設計的'。

        一:導語的設計

        (1)播放李叔同的〈送別〉,營造氛圍。

       。2)聯(lián)系柳永的〈雨霖鈴〉的下闋和江淹〈別賦〉中的“黯然消魂者,唯別離而已。”

        二:介紹作者及“西廂”的發(fā)展。

        三:題解:

        指名:將標題擴展成一句話概括(包括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什麼時間,在什麼地點,誰為誰送別,去干什麼。)

        四:理清思路:

       。1)去長亭的路上(2)長亭餞別(3)臨別叮嚀(4)分手后的場面

        五:具體賞析“絕唱”的體現(xiàn)。

        提問:絕唱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明確:(1)在刻畫雙方離別時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緒的方面,的確是典范篇章。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情、景描寫真正達到“交融”的高度。

        指名:找出情景交融的曲子。

       。ǘ苏茫L繡球)(叨叨令)(一煞)(首尾)等。

        具體分析:(端正好)和(滾繡球)(叨叨令)幾支曲子在情景方面的不同。

        明確:兩支曲子都是借途中之景傳離別之情。所不同的是前者是因景及情,而后者卻是由情及景,在具體的賞析中除了抓住所描寫的景外,還要抓住抒發(fā)情感的句子。景是蕭瑟凄涼的。情——“離人淚”“恨相見得遲,怨歸去得疾”中的“恨”和“怨”字。這里需要強調的是,鶯鶯眼里的楓林紅葉是離人的淚血,垂柳長條是拴征馬的韁繩,碧云、黃花、西風、歸雁、車兒、馬兒,凡途中景物,無一不是傳情寄恨的標記。

        (一煞)以青山疏林,淡煙暮藹,夕陽古道,禾黍秋風,構成一幅深秋郊外黃昏的畫面。(收尾)以“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里”再次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心境。

        明確:(2)調動多種修辭手法表現(xiàn)情感。

        松了金釧,減了玉肌——夸張;(叨叨令)——排比和反復;(快活三)——比喻夸張對偶;(朝天子)——比喻夸張對偶引用;(耍孩兒)——引用夸張;(四煞)——夸張

        明確:(3)表現(xiàn)主人公珍重愛情而鄙視功名利祿的思想感情。

        “但得一個并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

        “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

        “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兩下里”

        “你卻休金榜無名誓不歸”

        六:總結:

        七:布置作業(yè)。

      《長亭送別》教案 篇2

        指導思想:

        積極貫徹蘇教版課改精神,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素質和能力培養(yǎng)為主線。通過師生互動,學習并感受古典文化的詩情畫意,初步讓學生學會賞析古典文學作品的藝術手法、語言特色和思想內容的能力,努力積淀學生的文化底蘊,努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教學目標:

        1、欣賞《長亭送別》中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

        2、欣賞崔鶯鶯的人物形象。

        教學重點:

        欣賞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教學難點:

        崔鶯鶯的典型意義

        教學設想:

        1、以著名學者王國維的名言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為理論依據(jù),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詞為突破口,通過引導學生想象和聯(lián)想,喚起舊知,喚起生活經(jīng)驗,努力創(chuàng)設情境,更好地讓學生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別的心情。

        2、以誦讀為輔助,以文學鑒賞為紐帶,通過啟發(fā)學生領會多種多樣的修辭手法表現(xiàn)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領會化用或借用古典詩詞,并且和口語巧妙結合以營造優(yōu)美的意境,來努力培養(yǎng)學生初步賞析古典文學作品的藝術手法、語言特色和思想內容的能力。

        3、以碟片《西廂記》(越。┑牟シ,讓學生有感性認識和視聽享受,同時,引導學生觀后感并提出自己的創(chuàng)見,以此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建議學生課前預習:

        1、對照注解和課前提示,通讀全文。

        2、熟讀曲詞[朝天子][二煞],背誦曲詞[端正好][滾繡球][一煞][收尾]。

        3、了解作者王實甫、《西廂記》的故事情節(jié)和本折《長亭送別》的劇情。

        同時思考以下問題:

        1.能否按時間的推移和情節(jié)的發(fā)展,用四個小標題把《長亭送別》這折戲概括一下?

        2、崔鶯鶯的感情經(jīng)歷了怎樣的起伏變化?她的性格特征是怎樣的?

        3、文中哪幾支曲子體現(xiàn)著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的?

        4、本折曲詞有幾處化用或借用了古典詩詞并且與口語結合的?有何表達作用?

        教學內容和過程:

        一、導語:

        今天我很高興,能夠在這三尺講臺前與大家見面,并且能夠上一堂課,與大家一起共度一段美妙的時光,所以,我很珍惜這種機會。當我踏上這塊土地的時候,我特別激動,因為我也是安徽人。俗話說,老鄉(xiāng)見老鄉(xiāng),兩眼淚汪汪。是的,看到你們,就像看到我的親人一樣。安徽是我的故鄉(xiāng),績溪是我的最愛,你們是我的朋友。記得著名詩人艾青有兩句詩,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所以,盡管我在上海工作和生活,但是我的心卻一直牽掛著故鄉(xiāng)的山水,故鄉(xiāng)的親人,故鄉(xiāng)的發(fā)展?吹桨不盏木薮笞兓氲剿臓N爛前景,我很高興;看到你們在這里安心地學習,想到現(xiàn)在的海灣戰(zhàn)爭局勢,我很擔心。真的。真誠地希望世界和平,真誠地希望愛滿天下!

        我們大概都看過電影《泰坦尼克號》吧。為什么這部影片能夠風靡全球,深深地打動無數(shù)人的心呢?它講述的只是貴族少女羅絲和窮畫家杰克的愛情故事,但是它演繹出的卻是一種人性的美,一種無私的.愛。

        當代著名作家肖復興曾經(jīng)說過:愛,在幻想里,比在現(xiàn)實中更真實;愛,在回憶里,比在現(xiàn)實中更美好;愛,在舞臺上,比在現(xiàn)實中更有價值。

        那么,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在中國戲曲舞臺上曾經(jīng)轟動一時,久演不衰,影響深遠的元代雜劇王實甫的《西廂記》(板書)。它講述的就是相國千金小姐崔鶯鶯與窮書生張君瑞的愛情故事。這節(jié)課,我們要欣賞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戲《長亭送別》(板書)。

        講到長亭送別,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弘一法師李叔同的《送別》。不知在座的同學中有否知道?我很喜歡這《送別》,所以,用小篆寫了這幅字。我?guī)砹,給大家看一下。當然,這次由于比較匆忙,所以這字寫得不甚理想。如果不介意的話,我很愿意把它作為一份小禮物送給你們。我很想在此唱一下,唱得不好,請大家多多包涵。能夠唱的同學就一起來唱吧!謝謝!

        (教學設想:通過充滿深情的導語,巧妙地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走進學生的心靈。通過循循善誘,讓學生樹立學習與生活,學習與做人聯(lián)系的意識

        ,懂得珍惜時間,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通過熟悉的影片喚起學生的聯(lián)想,通過書法作品的展示,吸引學生的審美注意,通過唱歌讓學生產生心靈震撼,使課堂成為一個教學磁場,讓學生不由自主地進入課文情境,為下階段積極參與情感體驗,進行審美評價奠定基礎。)

        二、明確本課學習目標:

        1、欣賞《長亭送別》中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

        2、欣賞崔鶯鶯的人物形象。

        三、師生共同研討課文:

        1、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情節(jié)線索

        要求學生瀏覽課文,用四個小標題概括畫面內容,理清情節(jié)線索。

        板書:送別途中長亭餞別臨別叮囑惜別目送

        2、重點賞析課文,把握兩個目標

       。ń虒W設想:著重賞析[端正好][滾繡球],提供范例,不斷引導和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和聯(lián)想,運用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的名言來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別的心情,從而較好地把握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及熔古典詩詞入曲的特點?膳e影片《泰坦尼克號》中的一個經(jīng)典畫面:夕陽下,大海中,羅絲在杰克的引導和鼓勵下,爬上船頭的欄桿,張開雙臂,閉目呼吸。也可舉學生送別朋友,學生與父母分別的場景,因為有生活體驗,容易引起心靈上的共鳴。)

        全體學生朗誦[端正好]后,教師提問,學生回答。

        作者選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征?藝術效果如何?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醉這三句中,你認為哪兩個字用得好?有何藝術效果?這支曲子在整折戲中有何作用?

        明確:

        景

        碧云天

       。ê嫱袣夥眨

        黃花地

        (詩情畫意)

        西風緊

        北雁南飛

       。ɑ迷娫~

        加深意境)

        霜林染醉

       。ù偃讼胂螅

        情

        痛(愁苦)

       。ㄖv析時一可聯(lián)系相關詩詞,讓學生知道并理解化用或借用古典詩詞,以營造優(yōu)美意境的方法。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蘇幕遮》、晏殊的《蝶戀花》和張繼的《楓橋夜泊》。課后整理。也可聯(lián)系《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的這雪下得緊作為分析的范例,幫助學生體會用詞的準確性和藝術性。二可插講故事:傳說作者寫到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時,因為畢其一生,所以,思盡,倒地而死。說明文辭極其優(yōu)美,纏綿悱惻之至,藝術水平相當高,令人嘆為觀止。)

        賞析[滾繡球]

        引導、啟發(fā)學生先朗誦再思考這支曲子選取了哪些意象?抒發(fā)了鶯鶯的什么感情?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其藝術效果如何?

        柳絲 玉驄 疏林 斜暉 馬兒 車兒 借景抒情 離情難舍

        松了金釧 減了玉肌 夸張 身心憔悴 怨恨

        過渡語:送別途中,鶯鶯不忍遽別的情感怎一個痛字了得?這種痛包含著愁苦與怨恨。

        過渡語:我們賞析了兩段文字,領略了詩情畫意,同學們能否從文中找?guī)拙淇谡Z?再找出一些類似的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語句來呢?

        例如: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

        下西風黃葉紛飛,染寒煙衰草萋迷。(渲染張生內心因離別而產生的惆悵、凄涼之情。)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里。

        淚隨流水急,愁逐野云飛。(渲染鶯鶯內心悵惘、眷戀、失意。)

        小結:《長亭送別》一折戲,歷來被譽為寫離愁別恨的絕唱,不僅在于它反映了女主人公勇敢、大膽地追求自由愛情,反對封建禮教的思想,它深深打動人們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最后一幅夕陽古道無人語的畫面與曉來誰染霜林醉相比,氛圍更加蕭瑟凄涼。離別后,此去經(jīng)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讓學生回憶柳永的《雨霖鈴》并且一起背誦。教師展示書法作品。

       。ń虒W設想:通過小結,讓學生加深對情景交融的理解。通過再次展示書法作品,讓學生增加興趣,獲得美感。)

        賞析[朝天子]和[二煞]。了解鶯鶯在長亭餞別與臨別叮囑的情感起伏變化,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在[朝天子]這一曲中哪個字概括了鶯鶯長亭餞別時不得不別的依戀與無奈?用了哪些修辭手法來表達她的這種心理?

        明確:恨(依戀與無奈)

        修辭手法:夸張、比喻、對比。借眼前的杯盤酒菜來傳情,用厭食酒來表現(xiàn)她的愁苦至極。

        恨什么?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從中看出她什么性格?

        明確:恨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在兩下里。

        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指功名。修辭手法:比喻、夸張、對偶。

        突出了鶯鶯的輕功名、重愛情的叛逆精神。

       。ㄟ@里基本上分析了崔鶯鶯這個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簡單賞析[二煞]

        過渡語:曲終人散,四顧無人之際,鶯鶯與張生傾訴私情。同學們能否從這曲中找出一個字來描繪鶯鶯離別之時的心理活動?

        明確:怕

        怕什么?(怕停妻再娶;怕金榜無名誓不歸。)

        為何怕?(鶯鶯的擔心是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是有現(xiàn)實基礎的。)

        小結:

        鶯鶯這個藝術形象的典型意義及時代局限性:鶯鶯的倔強與叛逆的行為表現(xiàn)了她的輕功名,重愛情的反封建精神,但是我們也可以窺見封建時代婦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壓力,以及在男尊女卑的社會里婦女悲慘屈辱的地位。鶯鶯的痛苦是一種不能主宰自己命運的痛苦,所以讓人無限同情;她的倔強與叛逆讓人無限佩服。

        最后惜別目送部分,哪個字能夠概括鶯鶯當時的眷戀和失意?

        明確:念(眷戀,失意)

        3、拓展學習視野,欣賞越劇片段。

       。ń虒W設想:通過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欣賞越劇《西廂記》中的節(jié)選部分《長亭送別》,進行視聽享受來激發(fā)興趣;通過觀后討論,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提高鑒賞能力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四、結語:

        《長亭送別》給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它是一首真摯的抒情詩,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畫,是一支動人心弦的離情歌。所以,這樣的好作品如果不去看,不多讀,豈不是太可惜了嗎?

        五、作業(yè):

        1、搜集有關送別的詩、詞、曲、文、賦,能否作專題研究?

        2、以送別為題寫一篇700字左右的文章,能否吟詩填詞作賦?

        3、體驗美感,進行美的享受,能否背誦文中較多的曲詞?

        4、能否從文中找出幾副對聯(lián)?或者根據(jù)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自擬幾副對聯(lián)?

        5、用心讀王實甫的原著《西廂記》,能否寫一篇有見地的讀后感?

       。ㄔO想:作業(yè)本著因人制宜原則,可以獨立完成,亦可以小組完成,給予充分時間,體現(xiàn)開放性,獨立性,合作性,注重過程,講究體驗,力求質量。)

        附板書設計:

        長亭送別 (元)王實甫(《西廂記》節(jié)選)

        主要情節(jié):送別途中長亭餞別臨別叮囑惜別目送

        感情變化:痛恨怕念

        (愁苦,怨恨)(依戀,無奈)(擔心,害怕)(眷戀,失意)

        崔鶯鶯:輕功名 重愛情 叛逆 倔強

        王國維:一切景語皆情語也

        景:碧云天 黃花地 西風緊 北雁南飛 霜林染醉

        交 融(烘托氣氛 詩情畫意 化用詩詞 加深意境 促人想象)

        情:痛(愁苦,怨恨)

      《長亭送別》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讀全文,理解情節(jié),分析劇中人物形象,體會主人公在離別時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緒。

        能力目標

        1、品味曲詞多用修辭,融古代詩詞和民間口語為一體而富于文采的特點。

        2、理解景物描寫的作用,欣賞情景交融的特點。

        德育目標

        理解文中主題,領悟劇中的矛盾沖突和鶯鶯性格中的叛逆精神。

        【教學重點】

        1、積累有關知識,品析人物形象。

        2、欣賞曲詞特點,品味藝術魅力。

        【教學難點】

        體悟鶯鶯離別時的心理,理解主人公的叛逆精神,明確本劇的戲劇沖突。

        【教學方法】

        1、策劃分角色朗讀和美讀,在讀中領略優(yōu)美曲詞的藝術魅力。

        2、運用現(xiàn)代化手段,擴大課堂容量,為學生欣賞課文提供幫助。

        3、引導、點撥學生對曲詞的賞析、學習和領悟曲詞的藝術手法。

        4、對曲詞進行改寫,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教具準備】

        多媒體

        【教學步驟】

        一、利用多媒體播放《長亭送別》的京劇唱段,營造學習曲詞的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利用多媒體屏幕顯示。

        1、王實甫簡介。

        2、《西廂記》全劇簡介。

        三、閱讀課文,整體整知。

        要求:1、學生輕聲朗讀全文,讀準字音,掌握節(jié)奏,領會情感。

        2、結合注解,弄清句意,把文中化用的詩句和運用的典故畫出來。

        3、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經(jīng)學生討論之后,利用多媒體屏幕展示有關化用的詩句及運用的典故。

        四、 初次品讀課文

        請學生選出自己最感興趣的曲詞,進行有感情地朗讀,并發(fā)表自己的評論。

        在學生初步感知的'基礎之上,結合《長亭送別》的連環(huán)畫,敘述并歸納《長亭送別》的情節(jié)。

        五、 再次品讀,分析人物形象。

        結合劇情,概括人物的個性特點。

        通過曲詞把握主人公離別時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緒。

        六、 第三次品讀,欣賞曲詞美,體會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分小組閱讀,以劇中人的口吻誦讀課文,并推薦優(yōu)秀者上臺表演。

        總結本折戲的語言特點,

        七、選取任何一首感興趣的曲詞,改寫為一篇散文。

        八、 總結。

        《長亭送別》詞如花間美人,鋪敘委婉。深得騷人之趣,極有佳句,若玉環(huán)之出浴華清,綠珠之采洛浦。給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它是一首真摯的抒情詩,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畫,是一首動人的離情歌。

        附板書設計:

        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因景生情

        送別路上→痛

        由情及景

        長亭餞別→移情于景→恨

        臨行叮囑→直抒胸臆→怕

        極目遠送→化情入景→念

      《長亭送別》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了解元雜劇的特點與成就。

        2.了解本課曲詞富于抒情性和音韻美的特點。

        3.把握劇情,鑒賞女主人公鶯鶯的藝術形象。

        4.體味劇作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鑒賞劇作富于文采的語言。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把握、鑒賞女主人公的藝術形象,鑒賞劇作曲詞的音韻美和體會其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是學習的重點和難點。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應在疏理劇情的基礎上,重點賞讀若干支曲詞,通過誦讀、比較,讓學生掌握有關知識,進行文學鑒賞的訓練。

        課時安排 2課時

        學生活動設計

        1.第一課時,要求學生疏理劇情,并重點賞讀這出戲開頭的三支曲詞和結尾處《一煞》、《收尾》兩支曲詞,體會曲詞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2.第二課時,重點賞讀自《脫布衫》至《二煞》共十四支曲詞,體會曲詞中反映的鶯鶯心理活動,并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西廂記》是膾炙人口的藝術杰作,同學們是從什么時候起知道這部作品的?讀過那些與《西廂記》有關的書,是否觀賞過相關的影視戲曲作品?

       。▽W生可自由作答,能引入課文學習的正題即可。)

        二、簡介《長亭送別》

        《長亭送別》是《西廂記》的第四本第三折,(《西廂記》共五本二十一折,這在元雜劇中是頗為少見的。全劇劇情,可參看課本題解)也是全劇最為膾灸人口聽精彩片斷之一。隨著劇情的發(fā)展,鶯鶯終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與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邁出了關鍵的一步,與張生私下結為夫妻。但接下來便是老夫人逼張生趕考,并說考不取功名便“休來見我”,崔、張愛情又面臨新的威脅。無奈中張生只好起程“上朝取應”。這場送別戲共有十九支曲文,由鶯鶯主唱,既是塑造鶯鶯形象的重場戲,也充分體現(xiàn)了王實甫劇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點。

        三、疏理劇情:

        《長亭送別》寫鶯鶯、紅娘、老夫人到十里長亭送別上京趕考的張生,鶯鶯是最重要的劇中人,經(jīng)過的時間線索。度依據(jù)送,把課文劃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開頭至“叨叨令”結束}:赴長亭途中

        第二部分{承上至“四邊靜”之前}:長亭別宴

        第三部分{承上至“小生又生些念”}:臨別叮嚀

        第四部分{“一煞”至此折劇終}:長亭別后

        四、賞讀曲詞《端正好》。全曲共六句二十五字,可要求學生先背誦,后作賞析。提問:這支曲子在修辭上有什么特點?是怎樣渲染出劇中主人公的離愁別恨的?

        明確:曲子句子式既整飭又參差錯落,前3個三字句構成對偶、排比。后又各有一個四字句、七字句和五字句。前四句一句一景,點明送別的季節(jié),以景襯情。后二句用設問手法,說是“離人淚”“染霜林醉”,一“染”一“醉”,下得極度有分量。溝通了景與情的聯(lián)系,使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離愁,創(chuàng)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傷的悲涼意境。

        五、與《端正好》對比,賞讀劇本末尾的《一煞》、《收尾》。

        提問:和《端正好》一樣,《一煞》和《收尾》也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王季思教授評點這兩支曲子說:“末二曲寫張生去后鶯鶯的悵望情景,景中有人、有情,虛情實寫,正語反詰,俱臻妙境!痹囌f說你對這段評語的理解。

        明確:“虛情實寫”,就是寓情于景,借生動的景物來傳情。這兩支曲子寫夕陽殘照、青山疏林、淡煙暮靄、秋風馬嘶,我們仿佛看到鶯鶯滿懷凄楚,悵然癡立,目送張生轉山坡、出疏林,“離愁漸遠漸無窮”,此時的滿目秋景,都是鶯鶯悲涼心境的外化!妒瘴病返哪┚洹氨槿碎g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便是“正語反詰”,即用反問句抒寫心境。比之于李清照的“只恐雙溪舴舟,載不動許多愁”的正面直說,更顯得激越真切。

        六、與以上三支曲子對比,賞讀《滾繡球》和《叨叨令》。

        提問:這兩支曲子主要寫什么?有人說,只有《端正好》、《一煞》和《煞尾》這樣的曲詞,才可以稱為“絕紗好辭”,《滾繡球》與《叨叨令》便相形見絀,你的看法怎樣?

        明確:《滾繡球》仍是鶯鶯的內心獨白,借去長亭途中的景物,從正面刻畫鶯鶯與張生難以離舍的復雜內心世界!哆哆读睢酚杉t娘的問話引發(fā),敘說動身前無心打扮的原因,設想今后孤凄的'生活情景。

        關于曲詞的評價:《端正好》、《一煞》等化用唐詩宋詞精美語句固然堪稱“絕妙好辭”,而《滾繡球》、《叨叨令》亦各有特色。這兩支曲子使用對偶、排比、夸張等修辭手法,寫得也很生動真切,同時,又更多地融口語入曲,語言通俗,才能使演員宜于演唱,聽眾容易接受,雅俗共賞!哆哆读睢范嘤茂B詞、襯字,更能體現(xiàn)口語化的音韻美。有時委婉含蓄,有時盡情傾瀉,兩種曲子風格各異而能統(tǒng)一,正是王實甫才具超群之處,不必硬性分出高下。

        七、總結

        本課時我們只重點賞讀了五支曲子,對課文華美曲雅、富于文采的語言已多有領會。王實甫是釀造氣氛、描摹環(huán)境的圣手,他描繪的情景交融的藝術意境,有使人感泣的魅力;他又是杰出的語言大師,曲詞艷麗曲雅,又自然流利,毫不矯揉造作。下一課時,我們將時一步賞讀共余曲詞。

        八、布置作業(yè)

       。保畯土曇阎v析、討論的五支曲子,進上步作吟誦體味。

       。玻b讀自《脫布衫》和《二煞》等十四支曲子,體會其中反映出的鶯鶯的心理活動與思想性格。

        板書設計

        劇情分析曲詞賞讀

       。ā抖苏谩分痢哆哆读睢罚┧蛣e途中《端正好》:濃色重彩以景寫情

       。ā睹摬忌馈分痢冻熳印罚╅L亭別宴《滾繡球》:借景抒情哀婉動人

       。ā端倪呾o》至《二煞》)臨別叮嚀《叨叨令》:口語入曲通俗真切

       。ā兑簧贰分痢妒瘴病罚╅L亭別后《一煞》、《收尾》:虛情實寫正語反詰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課

        與課文一、四部分不同,二、三部分都是寫鶯鶯、張生在長亭別宴上的表現(xiàn)。張生趕考,鶯鶯送別,表現(xiàn)了二人之間的真摯愛情,更反映出鶯鶯的痛苦心情和叛逆性格。對此,應通過曲詞的賞析,用心體會。

        二、學生吟誦、賞讀曲詞,教師作適當解說。

        三、進行課堂討論。

        1.討論一:自《脫布衫》至《二煞》的十四支曲子,并未脫離長亭送別的具體情境,也仍舊體現(xiàn)了情景交融的特點。哪些曲詞體現(xiàn)了這一特點?

        明確:在敘事抒情中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如《脫布衫》的“下西風黃葉紛飛,染寒煙蓑草萋迷”,把整個離宴用蕭條氣氛籠罩起來,使秋境與離情統(tǒng)一。又如《四煞》的“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峰華岳低”,黃河與西岳華山,也被用來作離愁別恨的陪襯。還有《四邊靜》的“兩意俳徊,落日山橫翠”,把席殘人散,兩人相別的人物活動包容在蒼山落照的秋境之中,氣象闊大,使人如在畫里,歷歷在目。

        2.討論二:鶯鶯是重愛情輕功名的,具有反抗封建禮教的叛逆性格,哪些曲詞中體現(xiàn)了這一點?

        明確:在鶯鶯心目中,金榜題名,并不是愛情的前提與基礎。如在《朝天子》中,她稱上朝應考是“‘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在兩下里”,在《二煞》中說“你休憂文齊福不齊”“你卻休‘金榜無名誓不歸’”,在《幺篇》中說“但得一個并頭蓮,煞強如狀之及第”。這些言語,與老夫人汲汲于功名的態(tài)度形式鮮明對比,是鶯鶯叛逆性格的體現(xiàn)。)

        3.討論三:雖然張生一再表白自己不會再在異鄉(xiāng)拈花惹草,但鶯鶯卻總擔心他“停妻再取妻”,故而一再試探、叮嚀,鶯鶯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擔心?

        明確: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時代,婦女地位低下,始亂終棄的事是屢見不鮮的。實際上,作為《西廂記》故事雛形的《會真記》(唐元稹作)和《鶯鶯歌》(唐李紳作),都將張生描寫為始亂終棄的薄情文人。鶯鶯的離愁別恨,固然反映她對愛情的執(zhí)著,同時也是她對不能掌握自身命運的悲哀和抗爭,而不只是單純的兒女情長。

        4.討論四:課文二、三部分的十四支曲子中,細節(jié)生動,描摹逼真處甚多,試舉你最喜歡的曲子作說明。

        此題無統(tǒng)一答案,可由學生自由發(fā)揮。如《滿庭芳》、《快活》、《朝天子》的細節(jié)描寫,《耍孩兒》、《四煞》的夸張對比等,都很突出。

        四、總結、擴展

        《西廂記》既有曲折的故事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又有美曲雅的語言,稱它能代表元雜劇的最高成就,絕非過譽之詞。而且,不僅《紅樓夢》的中寶、黛愛讀《西廂記》,今天讀它也還有現(xiàn)實意義。當代著名作家李存葆,便為《西廂記》寫下他感悟人類情愛的長篇散文《飄逝的絕唱》。

        問題討論:

        李存葆在《飄逝的絕唱》中說,當代世界,“暴力對美色的霸搶遠未結束,權力對美色的侵吞仍顯貪婪”;以金錢為媒,“用鈔票鋪設婚床”的現(xiàn)象更為多見。你思考過這些問題嗎?作為已步入青春期的年輕人,你認為什么樣的愛情觀才是正確的?

        明確:社會丑惡現(xiàn)象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不必隱晦,自然也不要夸大。讓年輕人早一些接觸“愛情觀”問題亦無壞處,可避免他們在獨立面對生活時的迷失。愛情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引導青年人珍惜它,有利于他們美好情操道德的養(yǎng)成與堅守。

        五、課后作業(yè)

       。保x擇最喜歡的一支或幾支曲子,背誦出來,并把它寫成現(xiàn)代詩。

       。玻n后閱讀《西廂記》全劇劇本。

       。常喿x李存葆《飄逝的絕唱》,寫一則讀筆記。(李文原載20xx年第3期《十月》,《散文海外版》等多種報刊轉載,并收入《20xx年度中國最佳散文》等文集)

        板書設計

        人物性格思想啟迪

        崔鶯鶯蔑視功名利祿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執(zhí)著追求愛情摒棄金錢權力的侵蝕

        反封建禮教的叛逆性格讓愛情的人類精神之花更美更艷

      《長亭送別》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把握劇情,鑒賞女主人公鶯鶯的藝術形象。

        2.體味劇作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鑒賞劇作富于文采的語言。

        3.進一步了解元雜劇的特點與成就。 數(shù)

        4.了解本課曲詞富于抒情性和音韻美的特點。

        二、過程與方法:問答法、合作探究法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認識王實甫《西廂記》反封建禮教的意義,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愛情觀。

        教學重難點:

        1、把握、鑒賞女主人公的藝術形象,鑒賞劇作曲詞的音韻美和體會其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2、在疏理劇情的基礎上,重點賞讀若干支曲詞,通過誦讀、比較,讓學生掌握有關知識,進行文學鑒賞的訓練。

        教學安排: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了解《西廂記》以及作者王實甫,初步感知“長亭送別”的相關情節(jié)以及崔鶯鶯的人物形象。

        一、激趣導學:

       。保幸徊繎蚯萘藥装倌耆蚤L盛不衰,劇中的故事流傳了幾百年,至今讀來仍讓后人柔腸百轉,難以釋懷,這就是王實甫的《西廂記》。 板書:西廂記 王實甫

        二、重點講習:

       。ㄒ唬骷易髌方榻B:《西廂記》和王實甫

        王實甫,名德信,字實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雜劇作家。所作雜劇14種,現(xiàn)僅存《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四丞相高會麗春堂》《呂蒙正風雪破窯記》三種。 板書:元代雜劇家。

        《西廂記》前身是《西廂記諸宮調》,故事來源于唐元稹的小說《鶯鶯傳》(又名《會真記》)。這三部書的區(qū)別是:《會真記》敘述少女崔鶯鶯和書生張生戀愛、終被遺棄的悲劇故事。鶯鶯的悲劇形象概括了中國歷史上受封建禮教約束和被輕薄少年遺棄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運!段鲙浿T宮調》摒棄了《會真記》的悲劇結尾,以張生和崔鶯鶯雙雙私奔團圓作為結尾,劇中人物也更顯個性化,比如崔母,完全是一個封建勢力的維護者,成為崔張婚姻的直接障礙,崔鶯鶯,則成為了一個封建婚姻的反抗者。《會真記》和《西廂記諸宮調》為后來王實甫《西廂記》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新的基礎。 《西廂記》中的女主人公崔鶯鶯是宰相家的千金小姐,一次偶然的機會,她遇見了白衣秀才張珙,擁有高貴地位的宰相千金與書劍飄零的布衣書生一見鐘情,他們以清風明月為證,私定終身。但這卻讓崔鶯鶯的母親惱怒不已,這種門不當戶不對的婚姻是她萬萬不能接受的,她拿出家長的權威,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才為由,逼張生進京趕考,中的狀元才能成親。鶯鶯無奈只得在長亭送別張生,此時此刻,她會有怎樣的一番滋味在心頭呢?讓我們來認識崔鶯鶯這位不同凡響的女子,走進她復雜而微妙的內心世界。 板書:前身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 再前身唐代元縝《鶯鶯傳》或《會真記》。

       。ǘ犝n文朗讀,疏通文意

       。保⒁庀旅鎺讉詞語的讀音

        玉驄cōng 迍zhūn迍 金釧cuàn 靨yè兒 揾wèn 掙zhèng揣chuài 諗shěn知 玉醅pēi 白泠líng泠 羅幃wéi 青鸞luán

        2.整體把握

        這折戲可以分為四個場面: 送別途中:【端正好】【滾繡球】【叨叨令】 長亭餞別:【脫布衫】【小梁州】【幺篇】【上小樓】【幺篇】【滿庭芳】【快活三】【朝天子】 臨別叮囑:【四邊靜】【耍孩兒】【五煞】【四煞】【三煞】【二煞】 惜別目送:【一煞】【收尾】

        三、設疑討論

        學生朗讀1-3、4-11、12-17、18-19支曲詞,教師在每次朗讀后介紹劇情,其他同學邊聽邊勾畫出表達鶯鶯情感的重要詞語。

        明確:

        劇情一:暮秋時節(jié),一輛輕車駛向長亭,車上坐的正是相國千金崔鶯鶯,面對滿眼的秋色,想著即將遠去的夫君,她不禁悲從中來。

        劇情二:車到長亭,她有多少的話要對張生說,可有母親和普濟寺的長老在場,她只能把情思埋在心里,視線卻一直被張生所牽。

        劇情三:母親先行離開了,鶯鶯終于有了可以單獨和張生在一起的短暫時間,她可以一吐衷腸了。

        劇情四:十里相送終有一別,望著張生漸漸遠去的身影,鶯鶯心中的愁苦有誰能知呢?

        四、典題拓展:

        整體把握崔鶯鶯的內心情感

        我們讀到的曲詞是崔鶯鶯在長亭送別張生時的內心獨白,是她內心情感的真情流露。她流露出一些怎樣的情感呢?用四字短語概括。

        纏綿不舍 痛快憂愁 擔憂牽掛 郁悶怨恨

        五、鞏固訓練:

        1、看影片《長亭送別》片斷,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2、結合課文和《成才之路》了解元雜劇的有關知識。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了解元雜劇的有關知識,結合課文理解作者表達人物情感的方法,品味曲詞的優(yōu)美,評價崔鶯鶯的愛情觀。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學:

        復習回顧昨天我們學習了元代雜劇家王實甫的《西廂記》片斷“長亭送別”。

        二、重點講習:

        雜劇,是元代最主要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俗話說漢駢唐詩宋詞元雜劇明清小說。下面介紹元雜劇的有關知識。

        1、元雜劇四大悲。宏P漢卿《竇娥冤》、馬致遠《漢宮秋》、白樸《梧桐雨》、紀君祥《趙氏孤兒》。

        2.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鄭光祖、馬致遠、白樸。

        3.元雜劇的結構:一般是一本四折(“折”類似“幕”,限用同一種宮調的曲牌組成的一套曲子),演一個完整的故事。(《長亭送別》五本二十一折)。

        4. 劇的角色:末(男主角)旦(女主角) 凈(俗稱“大花臉”,大都扮演性格、相貌有特異之處的人,如張飛、李逵等。) 丑(俗稱“小花臉”,大都扮演次要男角)。

        5.劇本的構成:唱(演唱)、科(動作或表情)、白(說白)。

        三、設疑討論:

        結合課文分析作者表達人物情感的方法,品味借景抒情的寫法。

        1、昨天我們說到“長亭送別”這折戲主要通過描述張生和崔鶯鶯長亭送別的事情,刻畫了主人公崔鶯鶯纏綿不舍、痛快憂愁、擔憂牽掛、郁悶怨恨的內心思想。那么,哪些段落最能表達出這樣的情感?這些情感是從哪些曲詞中概括出來的?

        明確:

        端正好、滾繡球、叨叨令、脫布衫、快活三、朝天子、耍孩兒、一煞、收尾等。

        2、借景抒情是王實甫在“長亭送別”中最重要的一種表達情感的方法。在同學們找出來的這些段落中哪些段落采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方法?

        端正好、滾繡球、一煞等

        下面我們分析一下作者如何借景抒情的。請一個同學朗讀“端正好”,其他同學思考作者怎樣借景抒情的?

        明確:

        “端正好”鑒賞點

        緊 西風緊,秋風里鶯鶯的心也被張生的離去緊緊地揪著 醉 霜林象喝了酒一樣紅,鶯鶯也在離愁的折磨下象喝醉了酒一樣不能自持 染 溝通了景與情的聯(lián)系,自然之物中融入了人的愁苦 淚 一路離別淚,一路離別情。

        這段話作者化用范仲淹的“蘇幕遮”,描寫了一幅深秋、曠遠又凄涼的秋景,通過這個秋景,我們感受到了鶯鶯心中那無以言表卻又無處不流露的愁苦。

        3、朗讀“滾繡球”,找出作者描寫了哪些景物,并體會主人公的情感。

        明確:

        垂柳長條,疏林斜暉,迍迍行的馬,快快隨的車。古人有折柳送行的習慣,“楊柳”在古詩文中是惜別的意象。再看“恨不倩疏林掛住斜陽”,大家知道離情難舍,寸陰可貴,作者無端埋怨疏林掛不住殘陽,分明是在寫情,此時的崔鶯鶯多么希望能夠留住殘陽,留住張生! 馬兒慢慢行,車兒快快隨是景,而實際抒發(fā)的'卻是不肯放棄的惜別深情。 在這里,鶯鶯眼中的楓林紅葉,垂柳長條,加上前面的碧云、黃花、西風、歸雁、車兒、馬兒,都戴上了傳情寄恨的標記,成了抒發(fā)情感的載體。

        4.再看“一煞”和“收尾”,大家齊聲朗讀一邊。

        賞析:

        青山疏林,淡煙暮靄,夕陽古道,禾黍秋風構成一幅深秋郊外黃昏的畫面,和《端正好》當中的清晨景色相比,氛圍更加蕭瑟、凄冷。 在這樣的背景下,鶯鶯悵然癡立,極目遠送,發(fā)出“夕陽古道無人語”的感嘆,這種感嘆應與柳永的“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一樣,是在感嘆張生離去,欲語無人,是“除卻天邊月,無人知”的孤獨與寂寞。 “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這種手法叫以實寫虛。這種手法,我國古代詩人最善長,如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以春水喻愁,愁之多不言而喻;“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則把離愁寫成刀剪之物,更為生動。詩句化用李清照的《武陵春》中“只恐江中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形象地表現(xiàn)鶯鶯離愁之重。 板書:寫景抒情

        四、典題拓展:

        戀戀不舍、痛苦擔心是夫妻分別是的人之常情,鶯鶯在送別張生時還有一種特別的心情是一般情侶分別時不一定有的,是什么之情呢?一起品讀“朝天子”。

        1.在這里,崔鶯鶯還表露了這樣的情感?

        怨恨

        2.怨恨什么? 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在兩下里

        3.在鶯鶯眼里中狀元得功名與她的愛情相比是虛名微利,重要的是兩情相悅,長相廝守,她這種對愛情的認識在課文中表現(xiàn)了多次,請分別找出表現(xiàn)鶯鶯珍重愛情、輕視功名利祿思想的句子。

        【幺篇】:“但得一個并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 【朝天子】:“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折鴛鴦在兩下里。” 科白:“張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 【二煞】:“你休憂文齊福不齊,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魚雁無消息!我這里青鸞有信頻須寄,你卻休金榜無名誓不歸!

        4、對她的觀點你是否贊同呢? (作長遠打算,中狀元后在廝守在一起不是更好嗎?) (假如他一去不復返呢?他們的愛情就是悲劇,造成這種悲劇結局的禍首是誰?)

        五、要點總結

        這節(jié)課我們主要學習“借景抒情”的方法,《長亭送別》這一折以景物描寫設置戲劇環(huán)境;渲染氣氛,與主人公的離愁別恨天然渾成,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也許這是《西廂記》傳誦千古的一個原因。 另外我們也剖析了主人公崔鶯鶯的形象,她鄙視功名利祿,鄙視等級觀念,反對門當戶對的婚姻觀念,反判封建的倫理觀念,大膽追求自由幸福的愛情,正是有這樣獨特的藝術形象,才使得《西廂記》歷久彌新,為大家所喜愛。 詩人郭沫若曾經(jīng)說過:文藝母親的女孩兒里,要以《西廂》最完美,最絕世了!段鲙肥浅瑫r空的藝術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

        六、鞏固訓練:

        課后賞析《長亭送別》的曲詞美。

        第三教時

        教學要點: 了解雜劇的曲調,賞析《長亭送別》的曲詞美。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學:

        1.昨天我們學習了一只元雜劇,題目和作者分別是?

        《西廂記》之《長亭送別》,作者王實甫。

       。玻拇蠹沂牵 …… 關漢卿、鄭光祖、馬致遠、白樸。

        3.雜劇的角色分別叫? …… 末(男主角)旦(女主角) 凈(俗稱“大花臉”,大都扮演性格、相貌有特異之處的人,如張飛、李逵等。) 丑(俗稱“小花臉”,大都扮演次要男角)。

        4.補充 《西廂記》是一部雜劇,以唱為主,由于古代的音樂沒有音響資料流傳,因此宮調的問題就成為曲學的難點。那么什么是“宮調”呢?宮調是音響的高低組成的調式!堕L亭送別》用正宮,是惆悵的、悲壯的,它正好與崔鶯鶯當時的心情相配。雜劇每折都有一個宮調,每個宮調由許多曲牌構成,比如[端正好][滾繡球][叨叨令]等等,曲詞是按照一定的曲牌填寫的文字,一般要壓韻,講究對仗。

        二.重點講習 設疑討論

        《西廂記》的曲詞歷來被人稱道。朱權在《太和正音譜》中說“王實甫之詞如花間美人,鋪敘委婉,深得騷人之趣。極有佳句,若玉環(huán)之出浴華清,綠珠之采蓮洛浦。”而《長亭送別》這一折又尤其突出。 這節(jié)課我們大家一起來賞析。

        1.首先,曲詞熔煉了很多古典詩詞,請同學們找找。

        明確:

       。1)化用范仲淹的詞: 《蘇幕遮》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xiāng)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化用范仲淹的詞句的作用是:取其秋景凄涼的意境,以烘托送別的凄冷氛圍。

       。2)“蝸角虛名,蠅頭微利”:化用蘇軾《滿庭芳》,表現(xiàn)鶯鶯珍視愛情、輕視功名利祿的思想感情。

       。3)“未飲心先醉”:化用柳永《訴衷情近》中“未飲心如醉”一字之差,更加夸張,語意更加沉重,表現(xiàn)鶯鶯餞別時的極端愁苦。

       。4)“柳絲長玉驄難系”:柳絲是“留”“思”的諧音。

        (5)“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化用“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極言愁多。

        2.其次,善于運用民間口語,并加工為富有文采的文學語言。

        例如[叨叨令]這一支曲的詞匯、語句都具是民間口語,但通過加襯字“兒”;通過變換疊音形容詞,通過設置成排比句,造成一種音韻的回環(huán)反復,產生一唱三嘆,聲情并茂的藝術效果。把鶯鶯柔腸百結的離別苦痛,寫得哀哀切切,見情見態(tài)。

        三、典題拓展

        全折巧用修辭。比喻、夸張、用典、對比、對偶、排比、反復、疊音、設問等等。特別是巧用夸張,并與比喻、用典、對比相結合,因情隨物而設。下面我們一起來總結一下。

        明確:

        (1)聽得道一聲去也,松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2) 昨宵今日,清減了小腰圍。 (夸張)表現(xiàn)情感折磨下的身心交瘁。

       。3) 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峰華岳低。 (夸張兼比喻)寫離別之情,達到愁極恨絕,無以復加的地步。

       。4) 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 (夸張兼用典)形容傷心之至

        (5) 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 (夸張、比喻和對比)以厭酒表現(xiàn)愁苦至極。

        四、要點總結:

        王實甫的戲曲語言以富于文采為特色,曲詞之美,與劇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和諧統(tǒng)一。

        五、鞏固訓練

        請以《長亭路》為題,將【端正好】【滾繡球】【叨叨令】三曲改寫成散文。

        板書設計:

        長亭送別

        王實甫

        場景 鶯鶯情感變化

        赴亭惜別(送別途中) 愁苦、怨恨

        長亭餞別 依戀、無奈

        殘照離別(臨別叮囑) 擔心、害怕

        離別愁思(目送行人) 眷戀、惆悵

      《長亭送別》教案 篇6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的主旨。

        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特點。

        3.理解本文運用多種修辭方法融古代詩詞和民間口語為一體的語言特色。

        【教學重點】主旨和情景交融的特點。

        【教學難點】情景交融的特點。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方法】解讀賞析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導入:

        同學們,前一課我們學習了關漢卿的《竇娥冤》,了解了元雜劇中的一個個性鮮明、敢于反抗的婦女竇娥的光輝形象,今天我們將學習了解元雜劇中另一個勇于反抗現(xiàn)實的婦女崔鶯鶯的形象。

        二.介紹王實甫和他的作品

        王實甫(約1260-1336),名德信,字實甫,大都(現(xiàn)在北京市)人,元代著名雜劇作家。他的創(chuàng)作活動時期約在元成宗元貞、大德年間(1295-1307)。據(jù)賈仲明《凌波仙》吊詞介紹,王實甫在當時即享有盛名,常與演員、歌伎往。所作雜劇十四種,僅存《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四丞相高會麗春堂》《呂蒙正風雪破窯記》三種及《韓彩云絲竹芙蓉亭》《蘇小卿月夜販茶船》各一折。劇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禮教為題材,塑造了崔鶯鶯、紅娘、劉月娥等不同婦女的典型形象。他的作品戲劇性強,曲詞優(yōu)美,對元雜劇和后戲曲的發(fā)展有很大影響。

        《西廂記》和《西廂記諸宮調》相比,在思想上更趨深刻。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主張,具有更鮮明的反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題。

        首先,《西廂記》歌頌了以愛情為基礎的結合,否定封建社會傳統(tǒng)的聯(lián)姻方式。作為相國小姐的崔鶯鶯和書劍飄零的書生相愛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以門第、財產和權勢為條件的擇偶標準的違忤。崔鶯鶯和張生始終追求真摯的感情。他們最初是彼此對才貌的傾心,經(jīng)過聯(lián)吟、寺警、聽琴、賴婚、逼試等一系列事件,他們的感情內容也隨之更加豐富,這里占主導的正是一種真摯的心靈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崔鶯鶯和張生實際上已把愛情置于功名利祿之上。張生為崔鶯鶯而“滯留蒲東”,不去趕考;為了愛情,他幾次險些丟了性命,直至被迫進京應試,得中之后,他也還是“夢魂兒不離了蒲東路”。崔鶯鶯在長亭送別時叮囑張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她并不看重功名,認為“但得一個并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即使張生高中的消息傳,她也不以為喜而反添癥候!段鲙洝冯m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終成眷屬作為團圓結局,但全劇貫穿了重愛情、輕功名的思想,顯示出王實甫思想的進步性。

        三.預習檢測:

        1.下列加點字的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D)

        A.諗知(nian)暮靄(ai)胸臆(yi)B.泠泠(leng)相偎(wei)棲遲(qi)

        c.賡續(xù)(geng)玉醅(pei)揾做(wen)D.蕭瑟(se)憔悴(cui)頃刻(qing)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D)

        A.卻告了相思回避,破題兒又早別離。

        B.下西風黃葉紛飛,染寒煙衰草萋迷。

        c.到京師休辱末了俺孩兒,掙揣一個狀元回者。

        D.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

        E.我見他閣淚汪汪不敢垂。

        3.對下列加點詞語的解釋,不完全正確的一項是(C)

        A.有心待與他舉案齊眉(端飯的盤子)雖然是廝守得一時半刻(相守)

        B.雖然眼底人千里(眼前)趁路程節(jié)飲食(趕)

        C.也合著俺夫妻們共桌而食(和著)尋思起就里(內中的實際情況)

        D.一遞一氣長吁氣(交替)再休似此處棲遲(留戀)

        四.理清劇情結構

        第一部分(“夫人、長老上”——“素與我恓恓惶惶的寄”):趕赴長亭。表現(xiàn)崔鶯鶯為離別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見夫人科”——“專聽春雷第一聲”):長亭餞別。主要刻畫崔鶯鶯、張生二人纏綿依戀而又無可奈何的情態(tài)、心理,突出崔鶯鶯珍重愛情而輕視功名利祿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邊靜]霎時間杯盤狼藉”——“小生又生此念”):臨別叮囑。主要表現(xiàn)崔鶯鶯對張生的關心和擔心。

        第四部分(“[一煞]青山隔送行”——結尾):夫妻分別。描寫崔鶯鶯目送張生依依難舍的情景和離別后的痛苦。

        五.理解第一部分:

        1.[端正好]一曲是化用誰的詩詞?你能背誦原作嗎?

        提示:范仲淹《蘇幕遮》一詞——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2.[端正好]一曲所寫的環(huán)境起何作用?

        提示: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時節(jié)特征的景物,襯托出崔鶯鶯為離別所煩惱的痛苦壓抑的心情;后二句自問自答,采用夸張手法表現(xiàn)了崔鶯鶯因張生即將遠離而無限感傷的心境。

        3.[滾繡球]中哪些詞極力體現(xiàn)出主人公難分難舍的心情?

        明確:每一句都有:遲、疾、難系、掛、迍迍、快快、早、松、減等。

        4.[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幾個疊詞?這種手法和這些疊詞的運用有何藝術效果?

        提示:排比手法;五個疊詞;排比和疊詞的運用造成了音節(jié)和聲韻的回環(huán)流轉,產生了“一唱三嘆”的藝術效果。

        六.朗讀第一部分,體會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七.布置作業(yè):

        1.嘗試改寫第一部分的三首曲子,寫成現(xiàn)代詩歌。(任選一首)

        2.背誦這三首曲子。

        第二課時

        一.交流上一節(jié)課布置的改寫詩歌,做出適當?shù)脑u價。集體背誦三首曲子。

        二.分析第二部分

        1.從夫人的說話看,她是怎樣一個人?

        提示:貪圖富貴權勢的勢利的貴族。

        2.[脫布衫]中也有環(huán)境描寫,這里有何作用?

        提示:渲染張生內心因離別而產生的惆悵凄涼之情。

        3.“昨宵今日,清減了小腰圍”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與哪一詩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

        提示:夸張手法,意思是說因為離愁別恨而消瘦了;與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同。

        4.“但得一個并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表現(xiàn)了崔鶯鶯怎樣的思想感情?

        提示:珍惜愛情,輕視功名利祿。

        5.[滿庭芳]中用了幾個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運用孟光獻飯的典故,是表現(xiàn)崔鶯鶯對張生的體貼之心;運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現(xiàn)崔鶯鶯對張生的愛之深切。

        6.“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淚”一句化用的是誰的詩句?

        提示:范仲淹《蘇幕遮》——

        黯鄉(xiāng)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7.“蝸角虛名,蠅頭微利”這個典故出于何處?用此典故表明了怎樣的意思?

        提示:語出蘇軾《滿庭芳》詞。表明了對功名利祿的蔑視和痛恨態(tài)度。

        三.分析第三部分:

        1.夫妻贈詩表現(xiàn)了二人怎樣的心情?

        提示:崔鶯鶯告誡張生切勿忘記她;張生則發(fā)誓永無別戀。這充分展示了二人深厚的情誼。

        2.怎樣理解[耍孩兒]中的典故?

        提示:“紅淚”借王嘉《拾遺記》的典故,司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表現(xiàn)主人公因離別而生的傷心之情。“伯勞飛去燕西歸”則用牛郎織女的典故表現(xiàn)兩人纏綿難舍的心情。

        3.[五煞]表明了主人公怎樣的心情?

        提示:對張生的生活的關心,千叮萬囑,真情自現(xiàn)。

        4.[二煞]中所用是幾個典故?這些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三個典故,見課本。其作用是表明崔鶯鶯對張生的擔心。

        四.分析第四部分:

        1.[一煞]中再寫環(huán)境,其作用是否與先前所寫相同?

        提示:稍有不同,這里是表現(xiàn)崔鶯鶯目送張生遠去時那種凄愴悲苦的眷戀之情。以所見之物,寫內心深藏之情。

        2.[收尾]中寫‘殘照’其含義是什么?

        提示:以“殘照”表現(xiàn)內心的悵惘失意之情。

        五.體會《西廂記》的語言特色:

        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展現(xiàn)人物內心的情感,增強感染力;二是融古代詩詞與民間口語為一體,使語言既清麗華美,又生動活潑。

       。ㄗ杂衫首x全文,再次體會語言特點。)

        六.討論:本文的主題是什么?

        抓要點:歌頌真誠的愛情,表現(xiàn)反封建、輕名利的思想。

        七.布置作業(yè):

        1.完成課后練習一——四題。

        2.完成[同步訓練]。

      《長亭送別》教案 篇7

        長亭送別

        科目 語 文 課題

        教學目標:

        1、 基礎知識目標:欣賞《長亭送別》中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

        鑒賞多種修辭方法的運用、融古代詩詞與民間口語為一體的富于文采的曲詞;學習本文善于化用或借用古代詩詞的方法。

        2、 能力培養(yǎng)目標:培養(yǎng)學生對文章感情的感悟能力;培養(yǎng)學生深入探究主題的能力;

        3、 思想教育目標:結合時代背景,透視《西廂記》的愛情觀,體會本文

        的進步意義。

        教學重點:欣賞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教學難點:藝術形象崔鶯鶯的社會意義。

        教學方法:討論探究法

        輔助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語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惫磐駚,最動人的文字是離別的文字,最難寫的文字也是離別的文字。也許一個故事并不能深深打動人,但幾句詩詞卻可以臻其妙境。《西廂記》就是這樣一部迷人的詩劇。

        《長亭送別》中的曲詞或情景交融,或化用詩句,或借用典故,或特寫情態(tài),畫盡世間有情人纏綿輾轉難舍難分的離愁別恨。

        二、質疑與解疑

        《西廂記》語言美,故事美,人物也美,無論是張生的鐘情之美,鶯鶯的深情之美,紅娘的熱情之美,皆清麗夭矯,沁人心脾。在我們節(jié)選的劇中,還有一個人,她的語言動作不多,看似次要,實際上卻是極重要的一個人物,如果少了她,《西廂記》就沒有了矛盾沖突,沒有了波瀾起伏,故事也就變得索然無味。這個人就是——老夫人。

        1、 有關她的言語行動主要在節(jié)選的第二部分——臨行餞別,請同學們找到并閱讀有關部分,結合具體文字分析老夫人的心理和思想觀念。

        安排座位——不承認崔張二人的夫妻關系

        “辱沒”——蔑視張生,封建等級觀念

        “重功名,輕愛情”

        催促敬酒——想盡快結束餞別宴

        明確:從老夫人身上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社會的一大部分人心中的婚姻愛情觀,那是一種功名利益之余的閑情,可有可無。

        2、在那重功名輕愛情的社會中,貴為相國千金的鶯鶯對白衣秀士張生除了離愁之外還有怎樣的感情和心理?表現(xiàn)出她怎樣的心理觀念?結合課文語句談一談。

        舉案齊眉的渴望 重愛情

        一往情深的堅貞 輕名利 (板書)

        明確:分析人物性格不能脫離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把功名利益作為愛情婚姻的基礎,這是在當時社會得到認同的一種觀點,崔鶯鶯卻反其道而行,這顯然是叛逆的,并且她反叛的絕不僅是一種觀念,還有那觀念背后的封建制度封建禮教。正因為如此,崔鶯鶯的.形象在文學史中才那么光輝耀目。

        3、在餞行宴上許多話說不出口,因為還有必須回避的外人在。餞別宴結束后,張生臨別前,當須回避的人離開后,鶯鶯又叮囑了哪些話?表現(xiàn)了她怎樣的心理?

        關心——旅途風霜

        擔心——考不中狀元不歸

        停妻再娶妻

        4、既然是兩情相悅心靈投合的愛情,為什么鶯鶯又有這樣的擔心?

        明確:男尊女卑的社會現(xiàn)實。

        在當時的社會,始亂終棄的例子不勝枚舉。漢代有一位遭遺棄的女子用從一到萬的數(shù)字串聯(lián)起自己的凄涼心境,希望借此感動負心的丈夫。

        一別之后,兩地相思。只說是三四月,又誰知五六年。七弦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九連環(huán)從中折斷,十里長亭眼望穿。百思想,千系念,萬般無奈把郎怨。

        萬語千言說不完,百無聊賴十倚欄。重九登高望孤雁,八月中秋月圓人不圓,七月燒香秉燭問蒼天,六月伏天人人搖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陣陣冷雨澆花端,四月枇杷未黃我欲對鏡心意亂。急匆匆,三月桃花逐水轉;飄零零,二月風箏線兒斷,噫!郎呀郎,也不得下一世你為女來

        我為男。

        這首詩的最后一句點明了這種狀況的根源就是“男尊女卑”。男尊女卑的社會不改變,那被遺棄的女子除了思念,除了輾轉,除了痛苦,除了等待之外,便只有深深的哀怨,而哀怨又注定了與事無補。所以鶯鶯在臨別時的句句叮嚀中流露出那么多的憂慮,那么多的惶恐,那么多的無奈與愁苦,而這正是因為她對自己的愛情與婚姻沒有把握,不能自主。

        無法自主的愁苦 反禮教 (板書)

        小結:如果等級門第不再森嚴,張生便不必跋涉千里,為娶妻求取功名;

        如果男尊女卑不復存在,鶯鶯便沒有了臨別前憂心將來,滿懷愁苦與無奈。

        觀念總是先于制度產生的,在變革中伴隨著陣痛。崔張的愛情發(fā)生在男尊女卑等級森嚴的封建時代,他們有對愛情自由與婚姻自主的渴望,就注定了他們滿懷愁緒。鶯鶯的離愁別恨固然反映了她對愛情的執(zhí)著,同時也是她對不能掌握自身命運的悲哀和抗爭,不應理解為單純的兒女情長。

        5、 對主題的深入分析探討

        將《西廂記》的結局與唐代詩人元稹的《會真記》的結局進行對比分析,體會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以及愛情觀。

        唐代元稹在他的《會真記》結尾寫道,張生沒有考中狀元,名落孫山,他反省說鶯鶯是天生尤物,紅顏禍水,是能讓沾上她的人亡國亡身的災禍。于是將她遺棄另娶。

        王實甫在《西廂記》第五本中安排張生中狀元回來迎娶鶯鶯的情節(jié)。

        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創(chuàng)作意圖和愛情觀。

        明確:歌頌自由愛情,體現(xiàn)“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屬”的主題,具有反封建的思想。

        同時,作者以張生中了狀元來換取幸福美滿的婚姻,這也是對封建禮教的一種妥協(xié)。

        三、結束語:《西廂記》寫才子佳人“一場風花雪月的事”,卻又跳出一般風花雪月的局限,反映了嶄新的愛情觀。提出“永老無別離,萬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婚姻理想;歌頌了“直教人生死相許”的自由愛情,這是《西廂記》高于歷代崔張愛情為內容的作品,也高于同時代其他愛情劇的地方,他被人民群眾普遍接受,《紅樓夢》中曹雪芹借賈寶玉之口評論《西廂記》“詞藻警人,余香滿口”,所繼承和稱贊的也是這種精神。

        板書 西廂記長亭送別

        王實甫

        舉案齊眉的渴望 重愛情

        一往情深的堅貞 輕名利

        無法自主的愁苦 反禮教

      【《長亭送別》教案】相關文章:

      《長亭送別》教案09-09

      《長亭送別》 教案12-27

      《長亭送別》教案模板12-12

      《長亭送別》說課稿教案04-02

      長亭送別教案12-08

      課文《長亭送別》的教案范文04-02

      《長亭送別》教案15篇(實用)12-09

      長亭送別公開課教案05-12

      《長亭送別》教案范文集錦六篇04-04

      《長亭送別》教案范文集合五篇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