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在线免费观看,久久精品合集精品视频,每日更新在线观看AV_手机,这里是精品中文字幕

<mark id="47rz2"><center id="47rz2"><dd id="47rz2"></dd></center></mark>

    <legend id="47rz2"><u id="47rz2"><blockquote id="47rz2"></blockquote></u></legend>

      當前位置:好文網(wǎng)>實用文>讀書筆記>《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

      《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

      時間:2023-09-13 07:06:13 讀書筆記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書筆記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書筆記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

      《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1

        《道德經(jīng)》,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傳為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說代表了他對當時政治的反對,和傳統(tǒng)政治社會制度的反對。由“道”、“德”兩部分的論述組成的。

        我理解的,道德經(jīng)的“道”并不只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更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法;“德”也不只是我們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二者相輔相成,若能合二為一,則能“修道”成功。

        《道德經(jīng)》“德”的部分,我覺得,并不是僅僅理解為為人處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國的方法……其實,這也是老子在教給人的修道的方法。德是道的基礎,道是德的升華。如果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安邦治國,很可能都失敗,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一者是為修道創(chuàng)造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即是“德”關于仁義、禮信的論述。

        現(xiàn)代社會,人們往往會舍德而求道,不亦舍近求遠嗎?不修德,又怎么會得“道”呢?讀過《道德經(jīng)》,我又查閱了資料,發(fā)現(xiàn),《道德經(jīng)》又有一說法為《德道經(jīng)》,即德在先,道在后。我想,這也符合老子淳德歸道、全德復道的本意!暗碌馈背擞械赖碌膬群,更寓意明德歸道、以德養(yǎng)道的深刻意境。

        僅是淺略的閱讀兩遍《道德經(jīng)》,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窺得其道,甚至不得皮毛。如同林語堂曾講過的——“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jīng)》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后會覺得現(xiàn)在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shù)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毕M约耗軌驁猿謱W習《道德經(jīng)》,修德明道。

      《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2

        《道德經(jīng)》是一部由老子撰寫的不朽著作,這部道教經(jīng)典中寫明了許多道理。

        初看《道德經(jīng)》,其晦澀難懂的差點使我放棄,但經(jīng)過仔細研究,其中的意蘊又令人醍醐灌頂,回味無窮。

        《道德經(jīng)》分為上下兩篇,分別講“道”和“德”,這也是這整部文章的中心。

        開篇第一句便是聽的較多的“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逼湟鉃橐(guī)律可以認識,可以說明,但不是永恒不變的,會隨著事物發(fā)展而改變;規(guī)律可以用名稱和概念概括,但這種概括也要隨著事物發(fā)展而變化。我把它和我所學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大概就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據(jù)了解,老子知識淵博又十分好學。在受教學習時,老子總是精益求精,打破砂鍋問到底,對知識非?释。然后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jīng)常仰頭觀望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于輾轉難眠。我認為在老子仰望天空思考時,已經(jīng)是在參透自然之道的`途中了。

        《道德經(jīng)》中的“道”,不僅是自然之道,還有個人修行所需的道,這便有了“德”!疤熘,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益有余”,“德”就是個人修行所需要的。老子寫出《道德經(jīng)》或許是想讓人理解自然之道,并且學會如何自我修道,而擁有德,是修道必不可少的,只有以德為基礎,才能修好個人的道。

        《道德經(jīng)》中“德”找了比較大的部分,與其是基礎有很大關系。其中有說到“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贝笾乱馑紴橐郧暗氖澜缭谔斓赖募s束下發(fā)展,因為社會發(fā)展天道離我們而去,就需要道德來維持發(fā)展,現(xiàn)在道德又失去了,只能采取仁義的方式,讓人們懂得什么是愛,什么是推己己人,當世界有愛,一切都回美好,F(xiàn)在人心不古。連起碼的愛人之心也喪失了。所以我們教他們什么是道義,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但道義不足以約束人們,所以我們需要一個更有效的方式,那就是禮儀。李雙優(yōu)說“德是仁、義、禮、智、信的和合統(tǒng)一”,這讓我懂得了堅持這些美好品質是多么的重要。

        在《道德經(jīng)?中我學習到:用“道”,可以事半功倍;為人,只要有“德”,就可以掌握自己的“道”。

      《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3

        ―――治國與治人老子的《道德經(jīng)》,以辨證的哲學方式提出了他對于治國與治人方面的主張!兜赖陆(jīng)》的前半部主要論述了治國的方略,后半部主要論述了如何治人。開篇,老子以具體而又抽象的“道”引出“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而觀其徼”,即寫出了要認識玄妙的玄,最好便是做到“無欲”。這與他所主張的治國思想“清凈無為”異曲同工!盁o欲”也就是《道德經(jīng)》主要的治國思想。然而,要做到“清凈無為”并非易事。于是其下又有闡述。在老子心目中,做到“清凈無為”的基本方法就是“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沒錯,若不崇尚賢能,就不會有人想去爭“賢”這個名號;若不使難得之物變得昂貴,尋常家庭也可以擁有,就不會發(fā)生偷盜之事了;若百姓見了珍寶而沒有占為己有的欲望,社會就能安定。這些在現(xiàn)在看來,仍具有很重要的借鑒意義—商品價格過高,人民生活就會的不到保障,社會安定也就沒有保障。不過現(xiàn)今社會,尚賢仍然是很有必要的。

        在當今知識經(jīng)濟社會,無賢無德的人遲早會被社會浪潮無情淘汰。不過,這些只是百姓所需要的。要想社會能真正的長治久安,君主,或者說是統(tǒng)治階級,更需要做到“清凈無為”。眾所周知,春秋戰(zhàn)國是戰(zhàn)火紛飛,戰(zhàn)亂不斷的時代。對統(tǒng)治階級而言,實踐“清凈無為”最基本的就是不輕易挑起戰(zhàn)爭。戰(zhàn)爭的可惡與可怖是誰都知道的。戰(zhàn)火一起,百姓墾種的機會就會被剝奪,荊棘便會叢生于野,房子也會毀于戰(zhàn)火……最后無論誰勝誰負,流離失所、受災受害的,到底還是那些在底層的百姓而已,統(tǒng)治階級仍舊可以繼續(xù)他們奢靡的生活。由此可見,兵者,乃不祥之器,除非真的是萬不得已,千萬別用,而應該舍棄之,代以農耕之具。這樣,社會才會安定。

        治國如此,那么治人又該如何呢?要以善,以柔,以剛。所謂“上善若水”,水至善,至柔,也至剛。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水柔,能變化于無窮,并包容一切;水剛,故可滴水而致石穿。水集“善、柔、剛”于一身,治人也是如此,要善、柔、剛三者并重。善,并不僅僅只是善良之意,還要與人為善。如果人人都信善,整個社會就將會呈現(xiàn)出一派祥和之氣。人人不生惡念,太平盛世將唾手可得。柔,然而不弱,能使心平氣和,與“善”所產(chǎn)生的效果不相伯仲。而剛,則是要堅強,持之以恒。只要有恒心與堅強的意志,鐵杵難道不能磨成針么!只要能做到“善、柔、剛”,就可以變得信、美、辯、智、博。雖不能成為圣人,也將不遠矣。

        老子《道德經(jīng)》中所陳的治國與治人思想,其意義之深遠,至今仍有很重要的借鑒意義,F(xiàn)今社會,生活、工作的腳步很快,壓力又大,人們的脾氣也隨著變得焦躁與不安。如果能做到善、柔,必定可以平心靜氣。心靜自然涼,生活、工作的情緒就會舒暢起來,效率也會大大提高。不僅如此,善與柔還可以幫助處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間的關系,使變得融洽,心情也會陽光不少。而在治國方面,要用“正、德”。這樣,國家平安無事,個個以德服人,要想安定就很是輕而易舉了。

        當然,正如老子所說,事物總存在兩方面。我們也要辨證地看待《道德經(jīng)》,畢竟它是千百年前的著作,其中有些陳述難免會與現(xiàn)代社會相悖。不過,《道德經(jīng)》無論是在治國還是治人方面,都不愧為我們民族的瑰寶20xx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心得精選篇2

        上學期,我們接觸到了國學這一門課程。每個年級的'國學課本不同,我們五年級,學的是老子的《道德經(jīng)》。

        一開始,我一點兒也不理解,老子講的道家學。老子說,道非常模糊,它看不著也摸不著,它令人捉摸不清,但它卻是推動世間萬物進化的力量。我就不明白了,按老子所說,那這個道就是無形的嘍,既摸不著也看不著。如果是無形的,它哪來那么大的能量去推動萬物進化、變化?我認為,世間萬物的變化,是自然形成的,怎么倒成了這個無影無形的道所致?老子還說,人在做任何事情時都帶著道,可我做事情時怎么看都只看到周圍的灰塵,哪里有道,道在哪里?我十分迷惑。不過我的這些想法,大家似乎都有。老子是得道高人,他講的話,我們怎么能一下子就理解得了呢?有時,連那些專門研究國學的老師都不能完全明白老子思想中蘊含的道理。我想:雖然,老子說的大概念、大設想、大道我們不能很快明白,但他從“大道”里說出來的生活小道理卻能讓我們豁然開朗,發(fā)現(xiàn)生活中無處不在的道的道理。

        老子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這一句就讓我佩服之至,情不自禁地稱贊老子觀察身邊細小事物的能力。這一句的意思是:有形的實體之所以能給人帶來方便,其實是無形的空虛之處發(fā)揮了作用。沒錯,你看:一個杯子,水倒進去是杯子里的空虛之處容納了它,而不是實的那一部分容納它。同樣的道理,一個房子,只有有了房子中間的空地方,房子才有了它的作用,它才可以住人。現(xiàn)在,我們想象,空虛之中含了道,那么,是不是就是道在無形之中幫助了我們?哈!對,就是這樣,這樣一來,老子的話是說得過去的。

        經(jīng)過注釋的指點,加上我自己的理解,也才領悟了這么一點點,但這卻讓我很有成就感。想到這《道德經(jīng)》里還有多少的秘密等著我去發(fā)現(xiàn),不禁讓我悠然神往。我想我愛上了《道德經(jīng)》,愛上了國學,愛上了中華五千年的文明……

      《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4

        剛讀完《道德經(jīng)》,我從中遭到很多啟迪。作者老子是我國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哲學家。這本書是老子的亂世之道和人生哲學,而非我原以為的道德教材。固然只要20多頁,但是由于領悟力有限,通讀全書,能了解的一定有十之二三。 首先,老子概括了當時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現(xiàn)象的變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變去。指出〝物極必反〞的通則,簡直無論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老子認識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態(tài)度,主張貴柔。守雌,反對堅強和進取,老子的思想是無為。如今的人普通都以為他的思想十分消極,其實他的思想更多的包含了對廣闊勞動人民的酷愛。他希望經(jīng)過它的思想來影響統(tǒng)治階級,讓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養(yǎng)生息,讓老百姓安居樂業(yè)。

        我以為〝無為〞包含著順其自然不勉強去做的指導思想,因而能夠浸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就比方說教育理念中也能夠自創(chuàng)。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學習是一件盲目自愿的事情,學生只要主動的學習,把學習當成一件快樂的事,才干夠學有所成,這就需求我們教育者在教育理論中引導學生快樂。輕松。盲目。自愿的學習。教育中的無為而治,不是不論,,而是因勢利導,絕不拔苗滋長。不順應自然規(guī)律,濫施各種生長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愿自覺參與各種奧數(shù),學鋼琴,拉小提琴等培訓常常適得其反。

        同時老子的〝物極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預言今天的社會。人類所追求的所謂文化,所謂科技,現(xiàn)代化,都應該是為人類效勞的,但是環(huán)境污染,能源耗盡,消費率進步,失業(yè)率上升,貧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謂高科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人們?yōu)榱吮W」ぷ鞫ぷ?無暇關注本身和家庭,有時間的'時分沒錢,有錢的時分沒時間。又或者說兩者都沒有。這樣的社會又怎能說是美妙的呢?在高度興旺之后,人類當有所回歸,以免到達極致走向另一面,走到無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國古代十分巨大的思想家,而且在如今,他在全世界的影響力遠遠超越孔子。老子的學說〝玄之又玄〞,但是我卻沒有能發(fā)現(xiàn)〝眾妙之門〞,自古以來研討老子的人太多太多,但我總以為體會到〝物極必反〞,〝無為〞之類的人生哲學,對個人來說更有意義。我以為他的許多觀念值得我們去深深地思索。

      《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5

        為什么讀了這樣一本書呢,是因為我們語文老師在上課時和我們說他在上班的路會背《道德經(jīng)》,于是我很好奇,然后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這里面的內容讓我更加堅定了一個想法,同一個問題會因為看它的角度不同而產(chǎn)生不同的看法以及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

        當然其中的句子也非常經(jīng)典: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2、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3、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4、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讀書的過程不過一周,但理解其中的蘊意,知行合一,實在是一個很長的過程,我至今還搞不明白,為什么我讀了很多書(自以為),但為什么沒有一點智慧,或者說還沒有做成一件事。即使說我做學生工作做的`不錯,也會做視頻,但一直不及預期,準確地說是自己總是做事情“晚”一步。

        但是讓我欣慰的是這種情況在慢慢改變,一些事情在我腦海里逐漸清晰,過去失去的東西都在教我成長,人總歸是要成長的,即使有時候付出的代價很高很高......

      《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6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為者也。為之者敗之,執(zhí)之者失之。物或行或隨,或熱或吹,或強或羸,或陪或墜。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奢。(《道德經(jīng)》第二十九章楊鵬校訂版)

        天下,究竟是誰的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天下是“得民心”的君王的天下嗎?“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也”《呂氏春秋》,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嗎?我們暫且先把這個問題放在一旁,來看看偷盜的事情。

        在秉持公義正直的人們看來,偷盜行為就如同沙子般不能被肉眼容忍。自詡公義正直的人們,那顆嫉惡如仇的心不容置疑,可是,他們真的就是明辨是非了嗎?

        莊子曰:“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

        英國文學家蕭伯納說:“偷一塊面包進監(jiān)獄,偷一條鐵路進國會!

        馬基雅維利也曾感嘆:“偷盜會受懲罰,但是依靠權力的搶劫卻不會!

        偷一個鉤子,偷一塊面包,所偷之物的價值并不大,卻受到了嚴厲的懲罰,因為偷盜的性質毋庸置疑;那偷了一個國家,怎么不受懲罰反而成了諸侯?其實,若再進一步追問,又有多少人能夠用“偷了一個國家”來表述這種“打江山”的行為的呢?

        言辭是思想的載體,而思想的背后是觀念。撒切爾夫人說:“注意你的觀念,它將決定你的思想;注意你的思想,因為它將變成言辭;注意你的言辭,因為它將變成行為;注意你的行為,因為它將變成習慣;注意你的習慣,因為它將變成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因為它將決定你的命運。

        “打江山”與“竊國者為諸侯”折射出了語言背后思想觀念的不同。莊子使用“竊”字,而眾人卻使用“打”字,背后是基于不同價值觀下的對天下本質的理解。

        那么天下的本質是什么?究竟天下是誰的天下?為什么莊子說“竊國者為諸侯”?老子在這章給出了答案:“夫天下神器也!”楊鵬老師為我們解讀:“天下是上天的神器,是神的器皿。治理天下,就是替神守好這器皿,敬奉天下人,珍惜天下萬物,珍惜運行在每個人身上的那個獨立而不改的力量。”

        真是如雷貫耳、具有喚醒功能的解讀。聯(lián)系道德經(jīng)的其他篇章,天下是上天的神器,這一觀點在道德經(jīng)的其他篇章中是可以得到支撐的。

        “故貴為身于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道德經(jīng)第十三章),意思是若你認為“為身”、“愛自己的身體”比“為天下”更重要,那天下就可以寄托給你了。這里老子前后用了兩個字“托”和“寄”,明確表達了天下并非君王的天下,而是上天把天下“寄”“托”在君王手上臨時保管的。

        “天將建之,以慈衛(wèi)之,”(道德經(jīng)第六十七章),上天創(chuàng)造了天下,天下是神的器皿,并用祂的慈愛護佑著天下。

        “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經(jīng)第七十三章),一切“熵”的行為,即使暫時逃離了人間律法的審判,但終將難逃神的判決。

        “天下是上天的神器,是神的器皿~~~天下這個大工具,它的根本功能和根本目的,是由上天所決定的,是服務于神的目標的。(楊鵬)”。

        心中有了這個觀念,思想上就通暢了許多,能夠與莊子的“竊國者為諸侯”的言語背后的思想共鳴,可以看清那些“依靠權力的搶劫”行為的.本質,許多問題也可以想得更明白一些了。

        圣經(jīng)上有一個巴別塔的故事,我一直沒有明白,人建造通天塔,即沒有殺戮也沒有搶劫,服務自身,為了更好的生活,為什么神要阻止呢?

        《圣經(jīng)·創(chuàng)世紀》11.4 他們說:“來吧。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的我們分散在全地上。”

        看過圣經(jīng)原文,并在老子的啟發(fā)之下,心中有了答案:上帝之所以要變亂人的口音,是因為他們集合天下所有的資源建造這一巴別塔的原因,是要服務自身、傳揚自己的名,而非與神同在,榮耀上帝。

        “夫天下神器也”的兩層啟示:對于君王,要替神照看好托付在身上的“天下”這一“神器”。天下非君主一人的天下,天下是天下人共有共享共治共守的天下,但前提是天下是“神器”。萬物或行或隨、或熱或吹、或強或羸、或陪或墜,每個人個性不同,稟賦不同,圣人應該去甚去大去奢,虛無為本,因循為用,“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尊重、并最大限度地輔助每個人,去讓每個人身上“獨立而不改”的神性釋放、創(chuàng)造、發(fā)光。

        對于個人而言,對外尋找神在這個世界留下的痕跡,世界的神性;對內尋找自己內在的神性,讓自身的神性之光,發(fā)出應有的光芒,終不至于隨著世俗之軀而消亡。

      《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7

        【原文】道恒無名,樸唯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俞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也,猷小谷之與江海也。

        【現(xiàn)代漢語解讀】

        道一直處于無名無形的狀態(tài),道雖然小,而天地那么大,卻不驅使它。領導者如果能夠遵守道的原則,天地萬物將自來順從你。天地相合,風調雨順,降下甘露,百姓不需要你命令他,而他們自己就會各守其位。然后可開始有各種名相,有了名相之后,就知道適可而止,知道適可而止所以不會消亡。這就如同說,道與天下關系,就好像小溪流對于江海的關系一樣。

        【延伸解讀】

        樸,未經(jīng)雕刻的木頭,指原始混沌狀態(tài),也即道。道雖然小,甚至看不見它,但它是天地萬物的源頭,因此天地不敢以它為臣。賓,賓客,順從。老子在這里強調的是天人合一。我們與萬物是一體的`,我們的態(tài)度決定了萬物的態(tài)度,您若遵循道的法則行事,萬物就會來幫助您,也就是說,您的心可以驅使萬物。這里講的是我們人與世界的關系。

        天屬陽,地屬陰,天地相合,即陰陽調和,陰陽相合,天地安泰。俞,通雨。這里講的人與自然界的感應關系。這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文化,天地感應,皇帝、官員特別重視祈雨。在天地相合的狀態(tài)下,領導者只要把自己的心擺正了,百姓就能夠感應到領導心態(tài),百姓的心也會慢慢靜下來。

        名相,指規(guī)章制度、名譽地位、官職官位等等有形的東西。知止,知道停止,適可而止,省略了停止的對象,一般指領導者的欲望、追求,有了名相之后,就會滋生人的欲望。

        前文有“樸唯小”,就是說道是小的,這里說道雖然小,但天地源于道;就好像小溪流與江海的關系,江海的源頭是小溪流。告誡我們要點點滴滴按道的法則做事,無數(shù)小事匯成大事。作者:楓楊e

      《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8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無名④,萬物之始也;有名⑤,萬物之母也⑥。故恒無欲也⑦,以觀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徼⑨。兩者同出,異名同謂⑩。玄之又玄⑾,眾眇之門⑿。

        [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chǎn)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注釋]

        ①第一個"道"是名詞,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實質,引申為原理、原則、真理、規(guī)律等。第二個"道"是動詞。指解說、表述的意思,猶言"說得出"。

       、诤悖阂话愕,普通的。

       、鄣谝粋"名"是名詞,指"道"的'形態(tài)。第二個"名"是動詞,說明的意思。 ④無名:指無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體,根源。

       、吆悖航(jīng)常。

       、囗(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後(jiao):邊際、邊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謂:稱謂。此為"指稱"。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遠的含義。

       、虚T:之門,一切奧妙變化的總門徑,此用來比喻宇宙萬物的唯一原"道"的門徑。

        感悟:

        道德經(jīng)開篇,"論道",道不可訴說,不可輕言;"論名",不可訴說,難以表達。所以只能從"有"和"無"中體悟。有和無是相互轉化的,就像黑暗與光明,成功與是失敗,生與死,水與火,都是陰與陽。太極生兩儀,兩儀就是命運雙生子,相生相克,就是相互矛盾的,也是相互促進的。

        而"道",是萬物奧妙的匯總。是不是可以用"科學"來解釋?物理、化學、生物?理工農商文?這些在道之中,讓我想起哲學某個的定義,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這個說起來就是形而上的哲學。"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那么讀哲學的意義就在于能夠指導任何的學科。

        思考:既然道不可言狀,那如何體悟?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無之相生也③,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聲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隨,恒也。是以圣人居無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⑧,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譯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xiàn),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后互相接隨——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chuàng)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yè)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注釋]

        ①惡已:惡、丑。已,通"矣"。

        ②斯:這。

        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較、對照中顯現(xiàn)出來的意思。

       、萦撼鋵、補充、依存。

       、抟袈暎簼h代鄭玄為《禮記·樂記》作注時說,合奏出的樂音叫做"音",單一發(fā)出的音響叫做"聲"。

       、呤ト司訜o為之事:圣人,古時人所推崇的最高層次的典范人物。居,擔當、擔任。無為,順應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憑人們去干事。⑧作:興起、發(fā)生、創(chuàng)造。

       、岣ブ荆焊ィ。志,指個人的志向、意志、傾向。

      《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9

        在圖書館借了一本《道德經(jīng)》,看完后雖然覺得不能完全地讀懂老子的思想,但是心中還是感覺一片坦蕩,覺得此書對我們深有益處。

        《道德經(jīng)》這部著作是老子所寫,但不是介紹老子生平事跡,而是講道論德,所以叫做《道德經(jīng)》!兜赖陆(jīng)》全書原本分為上下篇共五千多言,上篇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講“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講“德”。

        老子說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的規(guī)律。我對《道德經(jīng)》的理解是無為而治和尊重自然規(guī)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時候,有時候人們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于身敗名裂,不能保全。因此,怎樣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時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夠清醒,不至于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經(jīng)》就給了我們這方面的啟示。

        人在得意的時候,家庭、事業(yè)順風順水,此時的人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狂妄自大。這樣做的后果就是招人嫉妒,也會樹敵太多,甚至招來殺生之禍。在老子看來,福氣來臨時,我們要提醒自己禍根也來臨了,自己不要那么盛氣凌人,要懂得謙恭,否則失意時就會走投無路。還有不能狂妄自大,不要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天下無敵,強中自有強中手,肯定有人比你會更厲害,更出色。但我們達到目標時也不能到出炫耀,不能自負,不能驕傲,要有謙虛之心。

        老子說“是以圣人出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為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認為,我們應該用順其自然的“無為”的態(tài)度去處理世間事務,這就是不言的教導;只有任憑萬物生長而不加干涉,而生養(yǎng)的萬物又不據(jù)為自己所有;為萬物的生長盡力而為卻不認為是自己的能耐,有功勞而不居功自傲。正因為一個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績總是不會失去,而是永存。

        無為是一種心境,是一種修養(yǎng)。假如我們能夠做到無為,那么我們的國家就會更加的穩(wěn)定。如今社會物欲橫流,許許多多的人在利欲面前迷失自我,假如我們能夠做得到無為,那么我們也將活得更輕松、更快樂。

        感悟《道德經(jīng)》,修身養(yǎng)性

        從初中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學習過很多老子的文章,但系統(tǒng)完整地閱讀老子的《道德經(jīng)》,還是在這次暑假。閱讀完后,被其中所蘊含的深厚修筑的哲理所折服,不由得感慨:中華民族上下幾千年文明留傳給后人豐富的遺產(chǎn),但論及能總括中華民族的基本傳統(tǒng)、思想與精神“一言以蔽之”者,勿庸置疑,當數(shù)老子的《道德經(jīng)》。

        《道德經(jīng)》極其精煉,只有八十一章,總字數(shù)加起來不過五千。但老子用這極其精煉的五千言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產(chǎn)生、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基本思想。構造出了一個樸素、自然、豁達、飄逸的宇宙觀、人生觀、方法論的宏大框架。其中所蘊含的哲理可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尚不能一一參透。在這里只能憑自己理解寫下感受最深的幾點。

        體會《道德經(jīng)》,主要也就是體味老子的“道”,體味老子。

        道,這個頗帶東方神秘主義的名詞,在《道德經(jīng)》一書中頻頻出現(xiàn)。老子對“道”有種.種構想,從老子對“道”的種.種構想之中,我們完全可以體味到他對“道”的那種近乎虔誠的膜拜和敬畏。因為虔誠的推崇,他賦予了它博大精深的涵義,也使得這個概念成為了他的哲學思想體系的核心。

        總的來說,他的“道”主要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的內容:修身養(yǎng)性、立身處世、安邦治國。先說安邦治國。《道德經(jīng)》中有言:“圣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是說圣人沒有固定的想法,以滿足老百姓的想法作為自己的.心愿。在治國的過程中,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疤幧隙癫恢,處前而民不害!,是要求治國者的地位雖高而人民負擔不重,遇到災害站在前面帶領人民群眾去救災,所以人民不受其害!兜赖陆(jīng)》還說:“故以知治國,國之賊。不以知治國,國之福!保宰约旱闹R治理國家,則國家盜賊四起,不以自己的知識,而是按人民的意志治理國家,則國家就幸福昌盛。還有,只有“以正治國”,即以正直不阿的態(tài)度治理國家,為政清廉,處事大公無私,執(zhí)政為民,執(zhí)政者才能受到人民的擁護,這樣,執(zhí)政者的江山才穩(wěn)固。君王順著老子安邦治國的思想而行,則天下太平,國運昌隆。中國歷史上的漢初文景之治,唐朝貞觀之治,就是明證。

        而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更多的是學習其中的立身處世,修身養(yǎng)性之道。《道德經(jīng)》中可以提煉出來的立身處世,修身養(yǎng)性之道十分之多。而且其中所載的修道之法,多為老子自身的體驗,文字不多,但方法完整,從確立目標,到調心、調氣,排除干擾,正確把握各種功境,最后完成與道,真理相合,無所不及。普通人順著老子修身養(yǎng)性思想而行,可以正心、正法、正行,成就正果。

      《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10

        《道德經(jīng)》的第一句,也是被世人提及最多的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告訴我們宇宙和自然的大道是普遍無限和絕對永恒的,是難以描述的。難以描述是因為我們人類思維、語文是具有極大局限的,是片面的。由此,不管我們對“道”的認識如何,都是局限的,還有更高深的“道”是我們未能理解的。所以,不應該停留在原地不思進取,而應該不斷地發(fā)展和壯大自己,不斷地加以認識。這也是與馬克思主義哲學里的“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相通的。但是這種發(fā)展應該是建立在遵循自然規(guī)律的基礎上的,因為“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即宇宙和自然的規(guī)律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要遵守的。對自然和自然規(guī)律的推崇也是老子一切哲學思想的最本源。

        老子還給我們提供了修身的準則,或者說榜樣。“上善若水”——他說天地間至高至極的善可以用水來形容。因為“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水具有滋潤萬物的本性,卻與萬物毫無利害沖突;水具有寬廣的胸懷,毫無所求,甘居眾人厭惡的卑下,污濁之地,所以它可以算是至高的“善”了!熬由频,心善淵,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爭,故無尤!崩献油ㄟ^這個句子詳細地指出了人應該效法水怎樣的德行,首先要效法水的不居高的精神,要時刻讓自己保持謙虛卑下的態(tài)度。有了功勛卻不占據(jù),不與人爭,不自以為是,不恃才傲物目空一切。其次應效仿水的沉靜沒有物欲。人類應該恢復自己心靈的透徹明凈,拋棄眾多物價的束縛。并不是說一點物欲都沒有,但是要限制自己,不貪圖,不強求。身處這樣一個物欲橫流的社會的我們,更應該以此為標準,審視自己的心靈。除此,還應效法水的`仁愛之情,帶著一顆不求回報的心真誠地幫助別人、關心別人。還要效仿水的誠信,水的平正,水的能屈能伸,水的善于把握時機。

        在第四十六章里,老子提出“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世上的很多事并不是絕對的。許多看上去很好的事往往會變成壞事的開端,而不好的事在一定的條件下也會變成好事。所以如老子一樣的智者說,禍和福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生活中不愉快的事情,常常發(fā)生在那些得意的事情之中,這是由于人們只看到利益的一面而看不到禍害的一面,只知道生存的快樂,所以人即使生活在安樂的環(huán)境中,也應居安思危,因為災禍隨時可能降臨。同樣,面對不愉快、災難也不必絕望,因為災禍背后常倚伏著幸福。但福禍誰都不能說得很準確,所以到最后還不如和諧地去面對一切,透過長遠時空、利弊并重地思考問題,這樣自然就產(chǎn)生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常心。這種平常心會帶給我們和諧以及待人的寬容心。

        除開這幾點,《道德經(jīng)》中還蘊含了許多的生活哲理。盡管道家思想在幾千年來不斷豐富與發(fā)展,但老子的修身養(yǎng)性學說及其境界一直高山仰止,不可動搖!兜赖陆(jīng)》的內容不僅是人類修道的最好典范,而且是人類由平庸、卑微走向偉大、神圣的科學方法之一;是智慧之源,是安身立命、立身處世、安邦治國思想的源泉和基礎。弘揚它,不僅對修身養(yǎng)性,而且對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在科學地審視宇宙、社會歷史、自然萬物的前提下重建人類的生存與發(fā)展理想,將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11

        【原文】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伎巧,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盜賊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樸。

        【現(xiàn)代漢語解讀】

        用穩(wěn)定的狀態(tài)治理國家,用出其不意的方法用兵打仗,用無事之道取得天下。我怎么知道會這樣呢?如果天下有特別多的忌諱,那么百姓會越來越貧困;如果百姓有很多互相攻擊的武器,會讓社會變得混亂。如果人們技巧太多就會滋生很多稀奇古怪的東西;好的東西太多了盜賊也會越來越多。所以圣人曾經(jīng)說過:“我無為,人民就自我教化;我好靜,人民就會遵紀守法;我無事,人民自然富足;我無欲,人民就自然樸實!

        【延伸解讀】

        平時要穩(wěn),打仗要奇,兩種狀態(tài)要學會切換!耙哉伟睢焙汀耙云嬗帽保鳛轭I導者都應該學會的。治國要走正道,按規(guī)矩來,按法律來管理。但用兵是非常規(guī)的,要用出其不意的辦法。老子雖然反對戰(zhàn)爭,但有的戰(zhàn)爭是無法避免的,真的有外敵來犯了,必須要認真地打,而且打是有技巧的,作為領導者也不會怯戰(zhàn)!罢迸c“奇”的不同,也揭示了打天下與坐天下的區(qū)別。

        “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就是說如果這天下特別多的忌諱,不允許你做這個,不允許你做那個,老百姓一定會貧窮的,因為條條框框太多了,幾乎什么事都做不了,社會運行一定緩慢、效率低下、停滯不前。為什么會多忌諱呢?是因為領導者多事。那領導者為什么會多事呢?是因為領導者為了自己的形象、地位和利益等等管理方便,他要設各種忌諱。忌諱不是規(guī)則,規(guī)則是讓大家運行的一些條文,而忌諱是因為怕冒犯了某些人的尊嚴而采取的禁止性措施。其目的完全不同,規(guī)則可以成文,可以公開,告訴你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而忌諱可以意會,也可以言傳,卻是不能公開擺上臺面的東西。

        “利器”就是銳利之器,武器之類的東西,是互相攻擊用的。老子雖然講的是武器,但是實際講的.是爭斗之心,如果老百姓的爭斗之心多了,整個社會一定會混亂的。

        老子說,這人如果特別多地用智慧的話,“奇物”就會特別多,“奇”是指不正常的物品,是稀奇古怪的東西。而這些東西不是我們正常生活所需要的,根本就沒有什么作用,而且對生活有著不好的影響。如扳指,本來是古代用于保護拉弓勾弦的手指的,后來卻被八旗子弟用于炫富,制作得非常精美,變成了“奇物”,扳指的質地亦由原來的鹿角、發(fā)展為犀角、象牙、水晶、翡翠等名貴滑潤的原料,扳指失去了原來的功用,八旗子弟也從此墮落。因此,技巧常常會被用來滿足欲望,不如回歸質樸。

        我們來看人的智慧是有兩方面的:一方面,如果我們用來去幫人救人,去保護環(huán)境,讓我們更加和諧地生活,這個應該是一種質樸的“質”,這種“質”對人是有好處的;另一方面,我們?yōu)榱擞霭l(fā),我們把這個“智”用在了更多、更快地攫取,更多、更快、更好地去享受,為了虛幻的東西去追求它的時候,“智”就使人們遭受很大的損失,甚至走上不歸路。

        “法物”就是那種珍貴的好東西,寶貝。這東西如果多的話,盜賊也多了。如果大家都喜歡一種東西,這種東西本來沒那么高價值,可是大家就覺得它是好東西、寶貝,這時候民心就會亂。大家都不認真工作了,都想去弄這個寶貝,結果會盜賊越來越多。“法物滋彰而盜賊多有”再引申一下,其實“盜賊”未必是外邊的盜賊,有可能是我們心中的盜賊。我們如果不能正?匆患挛铮覀內藶榈胤且堰@個事物加上一種虛幻的外表光環(huán)的話,有可能我們心中的盜賊就會生起來,我們可能會去做那些不該做的事,這個對我們人生是有影響的。因此,生活中的好東西層出不窮,要學會識破誘惑的局,滅掉“心中的盜賊”。

        領導者和被領導者存在感應關系,這個關系在生活中也處處存在,比如你的欲望和健康。“我無為,而民自化”!盁o為”是對領導者自己的,如果你領導者不為自己去撈取,你的員工之心慢慢就會被化掉,他就會跟著改變,這是存在上下感應關系。如果你為自己,那員工一想你為自己,那我們也為自己,這時候他爭斗之心就出來了,他就跟你爭奪利益;如果你放下自己為大家做事,大家看到你為我做事,那么我們也要為您、為公司做事,所以都來支持您、成就您,這時候他會放下爭奪之心,朝一個方向一起努力了。

        “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樸!逼鋵嵵v的也是領導者和下邊員工的感應關系。我們可以引申來看,其實生活中處處有這種感應關系。比如說家長和孩子,再比如說我們自己的心和身體,其實從某種程度來講,我們的心和我們的身體的關系,心是領導者,它來指導我們身體去運轉,心如果“有為”會怎么樣?“有為”就是總想為自己去爭取、爭奪,我看到東西我覺得美,我一定要拿到,好吃的我一定要多吃,我看到美色一定要想辦法去接近他,我看到美的房子我一定要擁有它。心的欲望是無窮的,如果心“有為”的話,你的身體一定會很累很累的。

      《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12

        原文

        吾言甚易知也,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夫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懷玉。

        現(xiàn)代漢語解讀

        我的話特別容易理解,特別容易執(zhí)行。但是大家不愿意去了解,不愿意去執(zhí)行。我的話是有根據(jù)的,天下的事情都有它的法則。正因為大家不知道這種情況,所以不愿意了解道的原則。理解我的人非常少,效法我的人則更難得。所以圣人就好像是一個身上披著破舊的衣服,可懷里卻藏著寶玉的人。

        延伸解讀

        老子的道并沒有很玄妙,也很好理解,但是真正能做到的人還是很少,原因是我們的利己之心是與生俱來的。每個人多一點付出,多為他人考慮一點,慢慢形成愛的循環(huán),大家都會慢慢感受到愛的回饋,然后一起進步,生活就會越來越幸福。

        宗,根據(jù)。君,主宰,這里解釋為法則。宗、君,都是指“道”,萬物皆有道。無知,不知道,不了解。不我知,也即不知道我,這里的“我”也是指我闡述的道的原則。順應“道”的規(guī)律,人生就能順暢,而“道”的規(guī)律,就藏在我們做的每一件事的背后,而一般人往往不了解。

        我,代表圣人,也代表老子講的道的原則,而不是代表作者本人,這是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常用的手法,否則會被認為老子自我吹噓。則,法則,這里作效仿、效法。貴,珍貴、難得,與前面的希相對應,比希更少。被,同“披”。褐,粗布衣服,為窮人所穿。圣人被褐而懷玉,就是圣人很難被普通人理解。但是圣人做到內心光明,不陰暗,不糾結,這樣的人生才幸福。

        被褐懷玉是圣人的富貴品質,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也是值得學習并可以努力效仿的?梢詮膬蓚層面解讀:一個層面是對于自我的心態(tài)。這是對待自我的一種智慧,即我們應該采取一種低調、不爭、樸實、追求內在精神的態(tài)度做人。首先我們應該不去追求外在衣服的.華麗,而追求懷中有寶,追求內在精神的純樸、寧靜;其次,當我們懷中有寶的時候,也不在乎身上的衣服。莊子說:士有道德不能行,憊也;衣敝履穿,貧也,非憊也,此所謂非遭時也。莊子認為,衣服破舊并不代表精神萎靡。另外一個層面是如何看待別人?创齽e人時不要只注重外表,更應該注重內在精神,所謂“人不可貌相”,不要通過外在的東西下結論,地位高的不一定有真才能,夸夸其談的不一定有真學問,口碑好的不一定是真好人。一定要分清楚,有的人雖然穿著舊衣服,但仍然容光煥發(fā),精神抖擻,破舊衣服難掩其精神的高貴;而有的人雖然穿華美的衣服而精神萎靡不振,但難掩其猥瑣本質。作者:高風清揚

      《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13

        3月份,在人力中心的推薦下,我重新學習了《道德經(jīng)》這本書,通過學習使我對本書有了進一步的理解,《道德經(jīng)》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治國安民、修身養(yǎng)性、立人處世的精髓。

        中華民族歷來提倡“百行德為先”,崇尚“身正為師,德高為范”。在科技和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的今天,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只有認真領悟《道德經(jīng)》的內涵,才能使我們致虛守靜、凈化心靈,從而盡心盡職,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有利于工作團結,有利于家庭和睦!

        《道德經(jīng)》第十六章說:“致虛極,守靜篤。”致虛,就是要消除心靈的蔽障和理清混亂的心智活動,而后才能守靜。靜心,才能不受名利得失所困擾,不因進退去留而影響;靜心,才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tài),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道德經(jīng)》第十三章說:“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蔽覀兛梢钥闯觥皩櫲枞趔@”的根源就在于“為吾有身”,“為吾有身”就在于人的心性不能清凈如水,清澈透明,把個人看得太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如果恬淡處世,致虛守靜而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何來“貴大患若身”呢?由此,凈心者能使自己自覺地堅持自我反省,能時刻檢束自己的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凈心是保持清醒認識的源泉。

        《道德經(jīng)》第七章說:“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

        所以說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

        《道德經(jīng)》第三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睙o為思想并不是說消極而無所作為,而是要求我們在生活、工作中不妄為。只有不妄為,才能盡心扮好社會角色,干好本職工作,擔起家庭責任,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為。對待競爭,我們要敢于去迎接挑戰(zhàn),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得魚死網(wǎng)破。這樣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fā)。同樣,我們還要把“無為”思想用在待人處世上的生活中和工作中,對人寬容,這樣才能保證團隊的和諧穩(wěn)定。

        總的來說,通過對《道德經(jīng)》的重新學習,讓我明白生活、工作中的為人處世之道,萬事以德為先,用清靜思想對待人和事,永懷感恩之心、責任之心和理想之心,使內心愉悅、快樂工作。

      《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14

        道德經(jīng)分上篇《道經(jīng)》三十七章,下篇《德經(jīng)》四十四章,共計八十一章,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所書,道家著作,是道家思想的主要來源。

        作為充分體現(xiàn)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jīng)》,這部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源、萬物的產(chǎn)生、發(fā)展、變化、毀滅的規(guī)律的理解,博大精深,微言大義,一語萬端,當為“萬經(jīng)之王”。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這章主要闡述了世界萬物相輔相成,互相轉換的辯證關系。存在與消亡、困難與簡單、修長與粗短、高尚與低下、超前與落后都是經(jīng)過相互對立、相互比較而得以體現(xiàn)。

        世間的一切概念和價值都是人為設定的,價值的確定都是比較產(chǎn)生的,所以對立的關系是變動的。所以價值的確定也是變化的。世間的一切都是兩兩對立產(chǎn)生的.,如同“塞翁失馬,焉知非!彼,一件事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反之亦然。善和惡,美和丑,我們都要泰然處之,不能庸人自擾。

        而后半段則根據(jù)“道法自然”的原則準確論述了老子“無為”的社會政治思想,證明了老子順應自然本性,反對好事無為的基本態(tài)度,讓萬物自然生長發(fā)展,效法自然,順應大道。

      《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15

        老子的“道”,其實并不像很多人說的那么玄乎,它是指:物質世界及精神世界變化的原因和規(guī)律——自然規(guī)律。關于“道”是物質還是精神之爭,是膚淺的,屬于表象范疇。

        所謂自然規(guī)律:它是自然界的運行法則,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運動形式。人們只能經(jīng)過實踐認識它,利用它,卻無法改變它,否則,就會受到自然規(guī)律的懲罰。

        如: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規(guī)律。醫(yī)生只能看病,不能救命,若能救命,普天下的醫(yī)生豈不都成神仙了但有很多人并不明白這一點,或不愿相信這個簡單道理。異常是很多古代帝王,迷信江湖術士,服用什么“靈丹妙藥”,妄圖長生不老,結果中毒身亡,反而枉送性命。

        “對立統(tǒng)一”,是事物存在的自然規(guī)律,也是老子反復強調和證明的觀點之一。所謂對立統(tǒng)一,不是單個事物的對立與統(tǒng)一,也不是事物簡單的一分為二,而是無數(shù)對立的事物交織在一齊而相互依存、影響、變化、轉換,構成了動態(tài)的、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因勢利導,順其自然,是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基礎。

        “物極必反”,是事物運動的自然規(guī)律。是老子反復強調和證明的又一觀點。如:鐘擺,您說它是在左邊右邊中間不好說這是因為我們所看到的鐘擺,只是它在某一時段的位置而已。事物如鐘擺,人們所看到的事物,只是它在某一時段運動中的表象。由于事物受自身及相關因素的制約,只能在必須范圍內運行,所以,——物極必反。人們由此誤以為,不偏不倚,“中庸之道”才是至理,殊不知“中庸”只是事物運動過程中某一時段的短暫現(xiàn)象。試問古往今來,有何人、何事、何物,能永遠堅持或停留在“中庸”之上呢沒有!也決不可能有!

        “失衡而動”是事物動因的自然規(guī)律,是宇宙的原動力。大家明白:事物都是運動的,但為什么要動恐怕就很少有人明白其中原因了。近代科學研究發(fā)現(xiàn):物質是無限可分的,我們今日所看到的物質,事實上是無數(shù)物質的復合體,從某一個體,到相近物體,乃至整個宇宙,它們相互依存、制約、影響、變化,小到元素周期,大到天體運行,甚至鳥兒飛翔,人類行走,汽車行駛等等,莫不如此:失衡——平衡,再失衡——再平衡,循環(huán)往復,構成了對立統(tǒng)一、五彩繽紛的'美麗世界。失衡是永恒的、持久的,平衡是局部的、暫時的。物質世界如此,精神世界難道不是這樣嗎放眼世界:小到人際關系,大到國家政局乃至國際形勢,概莫能外。

        水往低處流,這是人們所熟知的水的一條自然規(guī)律。也是水在常態(tài)下的一種運動形式。但也有例外,如:水受熱就會變成氣體,會往高處跑;再如:水在太空能夠懸浮,這是由于水脫離了地球的引力所致。上述兩種現(xiàn)象,就不是水的一般規(guī)律所能涵蓋的。由此可見:自然規(guī)律也是有條件的。同一件事物,時、空及環(huán)境改變了,規(guī)律也會隨之而改變。這就是“規(guī)律”的規(guī)律了。

        老子云:“道可道,十分道”!叭朔ǖ,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們僅有經(jīng)過自我的感官,全面認識和系統(tǒng)分析客觀事物,進而掌握自然規(guī)律,利用自然規(guī)律,而不違反自然規(guī)律,因勢利導,順其自然,才是人間之“正道”。

      【《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05-24

      道德經(jīng)的讀書筆記08-11

      《道德經(jīng)》的讀書筆記01-15

      《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范文04-26

      【必備】《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11-12

      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集合5篇)07-05

      《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范文11篇【熱門】11-23

      道德經(jīng)的經(jīng)典語錄12-13

      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