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史》讀書筆記(精選20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領悟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書筆記了!那么讀書筆記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國通史》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通史》讀書筆記 1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歷史文明沒有中斷的古國,擁有著五千多年悠久的歷史。我為了進一步探求、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便翻開了《中國通史》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感慨萬千。
這本書詳細記錄了中國五千年歷程的風風雨雨,上迄三皇五帝的荒古時期,下至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歷史皆有史,一以貫之,詳細的展現(xiàn)在了我們面前,讓讀者明白,中華民族這五千多年,是如何走過來的。這本書與我國另外一本偉大的史書——《二十五史》不同的是,《二十五史》是以宗史著舊式的觀念、晦澀的文字以及浩繁的卷帙,對我們來說無疑是一道與歷史隔絕的鴻溝。說句實在的,要想全看懂就要邊看文字注解,邊看《二十五史》。
而《中國通史》則突破了古典模式,敘述內(nèi)容的重點已由王朝轉向國家,在書中講述的不僅僅是政治、制度,而且擴展至文化、經(jīng)濟、社會、宗教、美術。《中國通史》敘述內(nèi)容不再是單純的褒貶人物、列舉事狀,而是逐級分編、分章、分節(jié),有利于敘述內(nèi)容自由剪裁、有機編織的靈活優(yōu)勢,較之傳統(tǒng)分卷更容易表述作者的意向和內(nèi)容敘述的.內(nèi)在邏輯聯(lián)系。
在它的故事里我想起了那首朝代歌:“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zhàn)國亂悠悠秦漢三國晉統(tǒng)一,南朝北朝是對頭。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倍弥袊臍v史,才能使我們無愧為中國人,正所謂讀史明智,其義同上。說到秦始皇,無人不說他是一個暴君,但誰又能否認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統(tǒng)一了我們中國,是他修筑了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的雄偉的萬里長城,是他,建筑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馬俑,也是他建筑了規(guī)模宏大的阿房宮。但部分史書卻未見其功,全間其過。這些對他的評價正對應了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楊慎的那首詞《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在《中國通史》我感悟了:銳氣藏于胸,和氣浮于臉,才氣見于事,義氣見于人。才是明智的選擇。低調做人,你會一次比一次穩(wěn);高調做事,你會一次比一次優(yōu)秀。則是不變的法則!
《中國通史》讀書筆記 2
讀了《中國通史》,我深深感受到中國歷史的悠久文化的深長和美麗。
從傳說中的“人文始祖”——堯、舜、禹到最后的帝國——元、明、清,經(jīng)歷了何等漫長的年代。用環(huán)環(huán)相扣、源遠流長來形容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的更迭并不為過,用波瀾壯闊、異彩紛呈來形容中國歷代所發(fā)生的大家一點也不夸張。秦始皇修筑萬里長城,東漢蔡倫發(fā)明造紙術,南朝祖沖之創(chuàng)造新歷,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宋代畢昇發(fā)明活字印刷……這樣的歷史不能不讓人驕傲,這樣的歷史不能不令人神往。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歷史上有許多優(yōu)秀的將領:精忠報國的岳飛、被稱為“飛將軍”的李廣、肅清倭寇的戚繼光……當然,歷代詩人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愛國主義詩人屈原、一代才女李清照、曠世奇才蘇軾……再說秦始皇,大家都
說他是個暴君,但誰也不能否認他不是一個英雄。是他,統(tǒng)一了中國;是他,修筑了萬里長城,建筑了兵馬俑;也是他,建筑了規(guī)模宏大的阿房宮。但是這在當時貧民百姓的眼里,他大興土木,累死了眾多的百姓,在他們眼里,這些建筑都是用百姓的血和肉搭建起來的墳墓,在他們眼里,他只是會
讓他們苦不堪言的昏君,但他在我們21世紀人的.眼中,是個偉大的英雄。
前人的經(jīng)驗是寶貴的財富,可以幫助后人洞察世事,少走彎路,所以培根說:“讀史使人睿智!蓖硕笃浯危辽僦房梢宰屇憔哂信c眾不同的學識和魅力。
有歷史是一種榮耀,它是一個民族智慧的積淀。華夏文明博大精深,非一家之言所能道。愿大家都看看這本書!
《中國通史》讀書筆記 3
我喜歡歷史,書成了最好的了解歷史的方法!吨袊ㄊ贰肥俏液芟矚g看的一本書,它講述了從史前文明到武昌起義推翻清朝,從倉頡造出了最原始的字到詹天佑開發(fā)了第一條鐵路,從夏朝以前的禪讓制到后來的世襲制……
在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有兩個時期:漢朝的'文景之治和唐朝的貞觀之治。
在漢文帝時期,那時國家富裕,人民安樂。外國都不敢來侵略,只是偶爾小小地打擾一下我國的邊界,他們是怕了我們這個強大的國家了,統(tǒng)統(tǒng)俯首稱臣,而且還每年都送一些他們的特產(chǎn)進貢給我們的皇帝。在漢朝時候的中國,可是已經(jīng)達到了封建社會很發(fā)達的一個階段,那時的外國還都是落后的奴隸社會呢!
我非常喜歡《中國通史》這本書,它記載了中國千年的文化歷史發(fā)展,自古至今的智慧結晶,還把歷史長河中一件件不起眼但奇妙的事也告訴了我,讓我不能不去喜歡。
《中國通史》讀書筆記 4
中國,她是一個擁有五千多年歷史的古國,從古至今,中國發(fā)生過許多驚天動地的事,雖然舊中國已過,但那些震撼中國的歷史,讓我們這些炎黃子孫們,無法忘記!}記
《中國通史》這一本書,生動描寫了舊中國的興衰,以及新中國的成立。我們就來說說清朝,清朝是我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在大清這200多年的統(tǒng)治中,也發(fā)生過許多大事。
舊中國過去了,新中國到來了,但是這新中國的一切,還是和歷史有著大關系。
在一次散步中,我悟出了這樣一個道理。
周末,我吃完晚飯,就去公園散步了。
在公園里,我邊走邊想:為什么會有新中國,為什么抗日會勝利?而清朝為什么會覆滅?我走著走著,在一棵樹旁停了下來,并自言自語道:“為什么會有新中國?那是因為抗日戰(zhàn)爭勝利了;為什么抗日會勝利?那是因為我國有許多有氣節(jié)、寧死不屈的人;而清朝又為什么會覆滅?那都是因為中國的黑歷史,實在黑得可怕!”
那晚后,我有了深深的感悟:改變以前的歷史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們可以創(chuàng)造歷史。
《中國通史》雖然只講到了1949年,但在一百年后的《中國通史》中,我們一定能發(fā)現(xiàn)會有更多的人來創(chuàng)造歷史。
《中國通史》讀書筆記 5
這幾天我讀了《中國通史》,這本書是由中國近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呂思勉先生編著的。在這本書中,呂思勉先生以豐富的史實記錄了上起遠古時代、下至民國十一年期間的中華泱泱大國史,筆力酣暢,氣勢磅礴。認真拜讀這本書之后,我的內(nèi)心有了許多感觸。
這部《呂著中國通史》沒有采用一般通史的體例。全書分上下兩冊,上冊分門別類地、有系統(tǒng)地敘述了社會經(jīng)濟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學術的發(fā)展情況;下冊分章按時代順序有條理地敘述了政治歷史的.變革。它對幫助讀者初步掌握中國歷史的各個方面,特別是社會經(jīng)濟、政治制度以及學術文化等系統(tǒng)的歷史知識有很大的好處。
當時作者編寫此書,不僅是為了大學教學上的需要,還有個明顯的目標,就是想從中總結出一些歷史的經(jīng)驗,用來指導我們今后的行動。他說:“頗希望讀了的人對于中國歷史上重要文化現(xiàn)象,略有所知,因而知現(xiàn)狀的所以然,對于前途可以預加推測,因而對于我們的行為可以有所啟示!
這本書詳細的解讀了中國歷史的點點滴滴。在書中,我認識了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治水有功,拯救黎民,開創(chuàng)夏朝,統(tǒng)一中國,是夏后氏族人的驕傲;戰(zhàn)功赫赫的驃騎將軍霍去病,英勇善戰(zhàn),以一抵百,殺敵無數(shù),立下赫赫戰(zhàn)功,打得匈奴聞風喪膽,解除了北部邊境的威脅;直言敢諫的魏征,他不畏強權,敢于當眾挑戰(zhàn)權威,是唐朝貞觀年間難能可貴的一個好官……這些英雄是中國人民的驕傲!
我認為每一個中國人都要認真地讀一讀這本書,了解中華文明的發(fā)展史,弘揚民族文化,振興偉大祖國!
《中國通史》讀書筆記 6
我本次讀的書是《中國通史》。這本書把中國有記錄的歷史,從盤古開天地直到新中國成立,全部記載在內(nèi)?赐赀@本書,我頗有感受。必須說的一點,是我收獲了很多很多知識。把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全部容納進取的一本書,讀完后能不收獲知識嗎?它記述了中國五千年來的發(fā)展,反映了中國古代人民的生活狀況,描繪了中國古代各國家的興起、發(fā)展與衰落,記載了各種軍事謀略,贊頌了古代各國的英雄好漢,詠唱了自古至今的那些非凡詩人用自己的靈魂所書寫的詩歌,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又一個或喜或悲的故事…這本書,無愧稱為“人類歷史比讀經(jīng)典”。
它把中華上下五千年,寫的淋漓盡致。當然,讀完這本書后,我不止是對中國歷史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我還發(fā)現(xiàn)了,了解中國的歷史,對于語文來說,是多么重要的。先來說平時應用最廣泛的成語吧。中國文學里基本上每一個成語背后,都有一個故事。而這些故事,都是來自于古代的一些事情。沒有這些事情,也就沒有現(xiàn)代豐富多彩的中文詞匯。我們要想充分了解一個成語的含義和用法,就必須知道它背后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去哪里找呢?不用看別處,就在這本書里。之后,再來談談對于背書的作用?赐炅诉@本書,了解了歷史事件發(fā)生的先后順序,就能夠把那些平時背起來能煩死人的“作家作品”像糖葫蘆一樣串起來。其實背作家作品,從某一方面來說,就像吃糖葫蘆一樣。零零散散的詩歌作品,就像裹著糖的山楂。
而歷史事件發(fā)生的順序,就像中間的那個棍。單獨吃糖裹山楂,的確挺好,但用棍子串起來,吃著就更方便了?赐赀@本書,把糖葫蘆串起來后,了解了作者寫詩寫文章的背景,就能夠更深刻地體會到他的感情,以及詩歌想表達的思想。有些詩歌,寫的是在那個時代能體會到,而現(xiàn)在我們無法體會到的一些感情,比如說對官場斗爭的痛恨,戰(zhàn)爭中士兵報國的忠心,和家人與外出者相互的.思念。不知道為什么寫詩,詩理解起來就會困難許多。中國的興衰成敗,五千年滄桑流變。自中華文明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勃興,仡今已有五千年。我們有過沉默,也有過輝煌;當然,也有過上百年的屈辱,沉默使我們奮進,輝煌使我們自信,屈辱使我們清醒。
在我們古中國,有著無數(shù)的英雄。
說到秦始皇,無人不說他是一個暴君,但誰又能否認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統(tǒng)一了我們中國,是他修筑了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的雄偉的萬里長城,是他,建筑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馬俑,也是他建筑了規(guī)模宏大的阿房宮。
這些事,在當時的百姓眼里,是一個苦不堪言的結果,都認為他是暴君,而在我們21世紀人的眼里,則是一個偉大的英雄。
遠古雖然已經(jīng)逝去已久,而他們所創(chuàng)造的奇跡卻留了下來,他們的事跡都記在了人們的心里。雖然他們可能當初并未意識到。
最后,我想把這本書推薦給所有看這篇文章的人,尤其是同學,因為它是在太經(jīng)典,太值得讀了?赐炅撕,無論是誰,都一定會有收獲的。希望你喜歡它。
《中國通史》讀書筆記 7
傅先生的《中國通史》在1960年出版,1978年修正再版。這本書在臺灣出版的中國通史之中,是大家公認為很好的一部作品,F(xiàn)在這本書也要出大陸版了。傅先生在1984年故去,至今也有二十多年,墓木已拱。此書,雖然舊了一些,但也反映了臺灣前面三分之一歲月的學術水平,也許,在大陸上長久是“一家之言”的學術天地中,這本書也呈現(xiàn)了實證史學的風格,讓讀者看到另一類的學術風格。
“中國通史”這種體裁,是中國近代史學史第一階段就出現(xiàn)的敘述歷史方法。1905年,清朝改變學制,許多中學和高小都需要讀歷史課。當時的課本,不論什么科目,普遍受到日本明治維新以后新式教育的影響。歷史課也不例外,因此,當時第一批出現(xiàn)的歷史教科書,都帶著日本學者那珂通世和桑原騭藏所寫的東洋史的影響。主要的特色是將西歐歷史的中古近代三分法,帶入了中國史。這一時期的斷代,毋寧是削足適履,將不同的歷史發(fā)展放在一個模子里硬套,和后來唯物史觀的五段論,犯了同樣的毛病。
稍后一個時期,塵埃逐漸落定,學者們回到了中國的史學傳統(tǒng),編纂中國通史。柳貽征和呂思勉這些國學大家,從《資治通鑒》和《通志》、《通典》、《文獻通考》這些所謂的“九通”中汲取材料纂為通史。這一類的著作史料豐富,但是常常不帶入自己的史觀。章太炎和;梁啟超都曾經(jīng)發(fā)過誓愿,要纂著有自己史觀的通史,可是,都沒有如愿完成。
其實,中國的通史傳統(tǒng),早在春秋和三傳的時代就是編年的通史。司馬遷的《史記》更是創(chuàng)新體例的通史。斷代史的《漢書》反而是《史記》之后按照時代敘述的歷史。上面所說的《通鑒》是編年的通史,三通九通是專題的通史。中國的學術傳統(tǒng),經(jīng)史互補,以史證經(jīng),以經(jīng)論史。所以,宋明的書院都有剛日讀經(jīng),柔日讀史的課程!妒酚洝、《通鑒》等書,其為通史,也是既為修身也為經(jīng)世致用。讀史的目的實在求知之上,更加一層深層的意義,世家可以藉此發(fā)舒自己堅持的人生價值。中國通史中,錢穆的《國史大綱》長久為大家喜好,就是因為他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在通史中灌注了國族主義。
1930年代以后,中國的史學,有了實證主義的傳統(tǒng),也有了如同西方史學最常見的專題論文,刊登于學術刊物,在一個一個專題內(nèi),用嚴謹?shù)目甲C和編排,解決歷史上的一些課題。這種實證史學的作品,一個一個解決問題,累積而為可信的歷史敘述,不是上面所講的幾類中國通史可以比擬的。傅樂成先生是傅斯年先生的侄子,和他的堂兄傅樂煥、堂妹傅樂淑,都追隨著夢真先生的實證史學,三人對于外族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各有所長。傅樂成先生在臺灣大學任職,從助教到教授,他的研究專業(yè)是唐代歷史,尤其注意安史之亂前后的`民族關系。他對朔方兵和回紇馬的研究,和東北、北方、西方與西南各種外族的起伏興衰,有詳細的分析,指出了安史之亂的本質,其實等于外族在中國土地上爭衡。
他對于1930年以后許多歷史專業(yè)研究的成果也非常熟悉。他的《中國通史》能在十幾種市面流行的同類書籍中,脫穎而出,獲得特殊的地位,就因為他能夠將幾十年來史學界專業(yè)研究的成果,納入通史的敘述中。例如:在隋唐史的部分,他不僅采用了陳寅恪先生的《隋唐制度淵源略論》和《唐代政治史略論》兩篇名著的觀點,也大量采用了嚴耕望、全漢升、趙鐵寒、傅樂煥、傅樂淑和方豪等等學者的意見。同樣的,在上古史部分,他采用了李濟、梁思永、傅斯年、楊希枚和石璋如等人的研究。在其他各章節(jié),無不如此,他廣泛地吸納了抗戰(zhàn)前后學者們的研究成果,也將臺灣50年代以后二十多年的學術研究,都提精摘要,融入他的《中國通史》。
《中國通史》讀書筆記 8
這幾天我看了《中國通史》,這本連環(huán)畫版講了中國整整五千年的歷史,向我們介紹了大禹治水、周王伐紂、武丁求賢,及春秋五霸、戰(zhàn)國七雄等等生動有趣的故事。
讀了這些故事,我懂得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道理。統(tǒng)一的朝代過了不久還是要分裂,分裂的地區(qū)不久也要被統(tǒng)一起來。例如,這就好比秦國統(tǒng)一了七國,過了十五年又分成了楚漢相爭,不久又被劉邦統(tǒng)一,建立了漢朝。
我還在這本書里學習了不少知識,比如雞鳴狗盜這個典故。秦昭王想殺掉孟嘗君。孟嘗君向秦昭王的寵妃求救,寵妃卻說想要天下無雙的白狐貍皮衣。孟嘗君的一個門客,最善于裝狗偷東西,便幫他偷來了白狐貍皮衣,獻給寵妃,孟嘗君得救了?墒牵趺床拍茉陔u叫之前讓城門打開得以逃走呢?有個門客會裝雞鳴,雞鳴聲響后,守城的士兵以為日出了,便開了城門,孟嘗君于是成功逃走了。
不過,我也發(fā)現(xiàn)這本《中國通史》里面有些錯別字哦!
這本書很好看,你們要去看哦!
《中國通史》讀書筆記 9
著名史學家嚴耕望曾推崇呂思勉先生為前輩史學四大家之一“論方面廣闊,述作宏富,且能深入為文者,我常推重呂思勉誠之先生、陳垣援庵先生、陳寅恪先生與錢穆賓四先生為前輩史學四大家!眳问现畷安┩ㄖ苜牭粔蛏蠲堋。這些特點在《呂著中國通史》一書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
在這里,我就《呂著中國通史》一書的優(yōu)點做一個簡要的探討。首先,呂先生在寫本書時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及學者的社會關懷意識。在上冊文化部分,涉及到的內(nèi)容是與一般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包括:婚姻、族制、財產(chǎn)、賦稅、實業(yè)、衣食、貨幣、住行、教育和宗教等,精心發(fā)掘史籍中社會各項制度的變遷情節(jié),在研究中重視文化、社會結構的變遷而不是像過往的帝王將相史研究一樣,把視野集中在上層,尤其是上層的政治領域,這點在同時代的史學家來說是十分罕見的。
書中能自覺地運用唯物史觀,而不為其所限,較為全面的研究社會各個層面、諸多領域,具有自己的特點。在關于階級的'論述中,既看見了階級剝削的殘酷,上下層之間的不可變動性,又看到了盲動的階級斗爭的危險性,對社會的分析極有自己的獨特見解,可謂“成一家之言”。
其次,呂先生在本書中有很鮮明的進化史觀立場,彌補了傳統(tǒng)史學對于社會變革的不足認識。梁啟超說“吾中國所以數(shù)千年無良史者,以其于進化之現(xiàn)象,見之未明也!眳蜗壬凇栋自挶緡贰芬粫幸脖磉_了類似的觀點:“歷史者,研究人類社會之沿革,而認識其變遷進化之因果關系者也”,因而“研究社會進化現(xiàn)象的一部分,就換做歷史學”,“現(xiàn)在研究史學,是把所存的材料,用種種科學的眼光,去研究他,以便說明社會進化的現(xiàn)象”。
顧頡剛在《當代中國史學》中稱《呂著中國通史》“純從社會科學的立場,批評中國的文化和制度,極多石破天驚之新理論”。先生以中國從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的轉變的社會現(xiàn)實為關懷,言論多有創(chuàng)造性。在論及婚姻家庭制度時,縱觀歷史全貌,語言家庭制度必將改革,男女終將平等:論及政體時推崇民主原理,但感慨中國無代議政體的歷史條件,急轉而下,“而成為現(xiàn)在的黨治”等等,都是本土性與時代性相沖撞而產(chǎn)生的火花。
《中國通史》讀書筆記 10
我記得有句諺語說“書中自有酸甜苦辣,書中自有悲歡離合,書中自有喜怒哀樂”,而我假期的喜怒哀樂全都來自那本書——《中國通史》。
這本書就是想讓讀者對中國歷史加深了解,因為寫的不同朝代的歷史,講述了當代歷史研究中的細化和碎片化現(xiàn)象,使讀者望而生畏,很難找到入門捷徑,對中國歷史的缺乏清晰認識,所以就有學者寫下了中國通史。這本書對中國歷史進行了現(xiàn)代詮釋,讓讀者乘上捷徑閱讀之門。所以這本書便叫《中國通史》。
本書寫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本書以時間為順序,分為華夏源頭、中原爭霸、九州統(tǒng)一、離析與交融、朝代變化和王朝更迭六大篇章,精彩扼要勾勒出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風云人物、輝煌成就、燦爛文化的內(nèi)容。、
如果不是這本書我便不會知道:堯的簡樸與仁慈、舜的孝順以及慷慨、周幽王竟用性命來博得美人一笑,楚莊王的一鳴驚人,紙上談兵的趙括,使用暴政的秦始皇、虞姬的忠心、呂后的狠毒,王昭君的'正直。
讀了這本書后,給我?guī)Я撕芏喔惺埽好鎸︼L云變幻,迅速發(fā)展的當今世界。只有了解歷史,才能正好的把握現(xiàn)在,充實人生,創(chuàng)造未來;只有借鑒歷史,才能更好的完善自己充實人生;只有學會反思歷史,才能更好的認清未來。
《中國通史》讀書筆記 11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叫《中國通史》。
一打開《中國通史》這本書,就見到這么一段話:在中華民族歷盡風霜的蒼茫大地上,燃燒著五千年來傳承不息的文明之火。它點燃了千千萬萬個炎黃子孫的奮斗之夢,照亮了中國歷史的前進之路。泱泱中華,滾滾逝水……當我看到這句話時,心靈有了極大的震撼,心想:在古時候,多少文人墨客留下膾炙人口的鴻篇巨著,都等著我們后人去一一品讀,把這文明傳承下來,俗話說的好:長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強!我們現(xiàn)在一定要好好學習,千萬不可以把中華民族的千年文明在我們這一代的'手中斷了代呀!
《中國通史》這本書主要講了從華夏起源文明開始——夏商西周——春秋戰(zhàn)國——秦漢統(tǒng)一——三國亂爭——隋唐五代——宋遼金元——明清兩朝的大概的歷史過程。我認為《中國通史》這本書很好,它幫助我們在先賢哲人的睿智和哲思中汲取智慧精華;它可以幫助我們探求無盡的知識寶藏;它可以讓我們看到從盤古開天辟地——明清兩朝這段距離的整個歷史過程;它還可以幫助我們……
總之一句話《中國通史》這本書是一個歷史的匯演!
《中國通史》讀書筆記 12
這個暑假,我?guī)е鴮χ腥A歷史的敬意,閱讀了《中國通史》一書,令我感觸頗深,受益匪淺。
世界著名文學家塞萬提斯說過:“歷史孕育了真理;它能和時間抗衡,把遺聞舊事保存下來;它是往古的跡象,當代的鑒戒,后世的教訓。”
《中國通史》是一本雅俗共賞,老少咸宜的史書。它從華夏源頭,盤古開天辟地,女媧造人;到戰(zhàn)火紛飛、諸侯爭霸的春秋戰(zhàn)國;九州一統(tǒng)的秦漢;分分合合、離析和交融的三國兩晉;乾坤變幻的隋唐;宋元明清的王朝更迭……完整的勾勒出中華歷史演進的發(fā)展歷程,向我們描繪出一幅雄偉壯觀、璀璨精彩的歷史畫面,使我們從中睿見卓識。
細細品味《中國通史》,讓我感覺它,猶如德高望重的老人,坐在它的.膝下,聆聽它那意味深長的話語,王朝更迭,歷史動亂,盛世統(tǒng)一……其中,讓我終生難忘的還是離析與交融的時代——三國、兩晉、南北朝。
古話說得好:“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币粋強盛的朝代,也會迎來毀滅的一天。那時,正值朝代末年,皇帝昏庸無能,朝廷宦官當權,國家四處戰(zhàn)亂……不少地方官員、鄉(xiāng)紳惡霸擁兵自立;許多外敵趁機侵略我們,在我們的土地上燒殺掠奪;土匪橫行,四處戰(zhàn)火紛飛,民不聊生。
多少的無辜百姓因為這時代的動亂而家破人亡;多少的將士為了保衛(wèi)祖國而喪失性命;老百姓吃不飽、穿不暖,莊稼顆粒無收,貧民四處逃亡、哀鴻遍野、流離失所……但是它又涌現(xiàn)出無數(shù)英雄豪杰,他們?yōu)橹腥A統(tǒng)一,民族團結做出偉大貢獻——祖逖中流擊楫、恒溫北伐、謝安東山再起……
今天,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衣食無憂,安居樂業(yè),沒有戰(zhàn)火的紛飛;沒有硝煙的彌漫;沒有時代的動亂,一切都能夠得到保障。這都是當年的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他們和祖逖、恒溫、謝安一樣,為了中國的統(tǒng)一而無私奉獻,付出代價,卻沒有一聲抱怨。
看完《中國通史》這本書,讓我深深體會到了歷史長河的奧秘。作為祖國的花朵,民族的未來,我們更應該像他們一樣,聞雞起舞、頭懸梁錐刺股,從小事做起,努力學習,發(fā)奮圖強,長大后報效祖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中國通史》讀書筆記 13
“悠悠歲月,淵源流長,華夏文明,萬古相傳,古今風云,變化莫測,莘莘學子,筆耕不輟,風雨歷程,驚濤駭浪,思接千載,浪里淘沙,茫茫史海,以古鑒今,昭示未來,留芳百世”,這正是《中國通史》的前言。雖短短六十四字,卻卻是悠悠華夏上下五千年的真實寫照。
歷史說不完,道不盡,每個人都是一個妙趣橫生的故事,他們有血有肉,有情有義,他們會成長、變化,時而自私,時而樂善好施,時而掌控一切,時而身不由己……比如奸雄曹操的第一個追隨者陳宮離他而去,他之后一直針對他,但對關羽的不辭而別、過五關斬六將,卻一點都不計較,這是否矛盾?不,其實是不矛盾的`這完全符合曹操做事,這就是歷史的魅力,每個人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才會發(fā)現(xiàn)他們有時并不是按人們給他貼的標簽來做事。
在這歷史長河中,積淀了許多寶貴的東西。
他們詮釋了自信,項羽堅信“有志者事竟成”,做出了破釜沉舟的壯舉,孤軍奮進,一舉擊潰秦軍主力,創(chuàng)下“百二秦關終屬楚”,的軍事神話。李白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仕途失意后用全部的才情打造了一個浪漫瑰麗的詩歌世界,成為繼屈原后第二位浪漫主義詩人,流芳百世,光耀千秋。
他們詮釋了執(zhí)著,為了改變新中國的貧油面貌,李四光風餐露宿,足踏千山,腳涉萬水,風塵仆仆,苦行三十載。終于相繼發(fā)現(xiàn)了大慶油田,勝利油田等多處油田并成功預見新疆大油田的開發(fā),成為共和國杰出的地質學家。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yōu)異,學校獎勵他一枚金獎章,而他拿到后立馬去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后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里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由于苦讀書,后來終于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在歷史長河中,我們個人如大海里的一滴水,但正是每個時代里每個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才構成了我們以前的歷史,也將構成以后的歷史,四大文明古國里,只有中國還是中國,我們應該讓這個古老的、擁有燦爛文明的國家重現(xiàn)大唐盛世,加油吧,少年!
《中國通史》讀書筆記 14
中國——世界五大文明古國之一,它擁有五千年源遠流長的歷史,讀了<<中國通史>>,我深深感受到我美麗的祖國———中國歷史的悠久文化的深遠與美麗,它讓我感到了無比驕傲和自豪。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延綿不絕的歷史傳承,強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華民族歷劫不衰,是必將復興的肯定,并造就了每一個中國人的精神氣質和生命底蘊。
從傳說中的'“人文始祖”黃帝、堯、舜、禹的傳說到最后的帝國,經(jīng)歷了何等漫長的年代!還記得小學四年級時學過的那首朝代歌:唐堯虞夏商周,春秋戰(zhàn)國亂悠悠,秦漢三國晉統(tǒng)一,南朝北朝是對頭……
《中國通史》的前言一開始就說到:悠悠歲月,源遠流長:華夏文明,萬古相傳。古今風云,變化莫測:葷葷學子。僅此幾字,卻意味深長,細細品味,這正是悠悠華夏文明的浪漫歷程,這正是泱泱中華歷史的寫照,不是嗎?
由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寫過史書,有多少人用筆墨我們歷史!歷史的每一瞬間都那么的激動人心,讓人震撼!歷史讓我們明白了許多的故事……
來吧!讓我們一起閱讀中國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一起閱讀古人的智慧。大家一起來為我們偉大的祖國喝彩吧!炎黃子孫們!華夏兒女們!
《中國通史》讀書筆記 15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延綿不絕的歷史傳承,強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華民族歷劫不衰,必將復興的堅實基礎,并造就了每一個中國人的精神氣質和生命底蘊。歷史蘊含著一個民族世代的興衰更替,以及通過事件表象所飽藏著的成敗之道與內(nèi)在規(guī)律,以歷史作為審視現(xiàn)實的一個視角,從歷史中汲取智慧營養(yǎng),是每一個中國人所必須正視的課題,學習歷史具有極高的現(xiàn)實意義。
然而關于中國歷史的書籍浩如煙海,如《史記》、《資治通鑒》、《二十四史》及各類野史可謂多如牛毛。但是宗史著舊式的.觀念、晦澀的文字以及浩繁的卷帙,對我們來說無疑是一道與歷史隔絕的鴻溝。而《中國通史》則突破了古典模式,以“章節(jié)體”編纂為代表體裁。敘述內(nèi)容的重點已由王朝轉向國家,由傳統(tǒng)“貴族精英”轉向社會民眾,由政治、制度擴展至文化、經(jīng)濟、社會、宗教、美術,大都不再以“褒貶人物、臚列事狀為貴”。章節(jié)體裁的逐級分編、分章、分節(jié)列題形式,有利于敘述內(nèi)容自由剪裁、有機編織的靈活優(yōu)勢,較之傳統(tǒng)分卷更容易表述作者的意向和內(nèi)容敘述的內(nèi)在邏輯聯(lián)系。
懂得中國的歷史,才能使我們無愧為中國人,才能對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有信心,才能是我們擁有中國人應有的優(yōu)越感,但是正如先前所說,中國的歷史書籍多如牛毛,又多以古文為主,對我們這些對古文向來不怎么“感冒”的人來無疑是一味難咽的苦藥!吨袊ㄊ贰芬园自捨牡男问綄χ袊鴼v史進行闡述,對我們來說無疑是送來了一場及時雨,滋潤我們那早已干涸的歷史細胞。
我們不是搞歷史的,不許對中國的歷史有細致入微的理解與獨到的見解,然而我們卻不能容忍對我國歷史的無知,《中國通史》對中國歷史進行一簡要描述,對于增加我們的歷史文化素養(yǎng)還是很有幫助的,就我個人認為還是值得一看的。
《中國通史》讀書筆記 16
史詩化呈現(xiàn)厚實的歷史“歷史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不知過去,無以圖將來!笨礆v史,是為了看見歷史中我們的真實形象。丘吉爾說過:“那些忘記歷史的人注定會重蹈覆轍!迸=虼髮W出版的《技術史》也指出:“過去的教訓是將來行動的指南!睂σ粋國家來說,歷史衍進中的任何成敗得失、經(jīng)驗教訓,都是后人的財富,都值得我們借鑒。所以,對歷史,我們應該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對古代的成功經(jīng)驗,我們要本著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學態(tài)度,善于從歷史中看成敗、知興替、鑒是非。
江河萬里總有源,一個民族的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泱泱華夏,上下五千年,通史著作不少。優(yōu)秀者,往往既重史料翔實,又重文字優(yōu)美。案上這套《中國通史》,就是民國公認史學大家的集大成。其中,呂思勉先生的文字中,引用的史料十分豐富,旁征博引,大氣磅礴;張蔭麟先生則不圄于史籍,甚至把《詩經(jīng)》、《楚辭》、《論語》中的詞句用得出神入化,文字十分優(yōu)美;而蔣廷黻先生則是在近代史研究上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研究觀念,倡導原始檔案材料的收集。他寫李鴻章,就不止是看史料,還曾親自走訪李鴻章的.舊部、助手、秘書等。
歷史是厚實的,正如《中國通史》一樣。厚厚的上中下三冊,翻起來不輕松,讀起來更加意味深長!吨袊ㄊ贰罚坏袣v史內(nèi)容,還有思想深度,更有莎士比亞式的情節(jié)生動性和豐富性。著名歷史學家譚其驤稱其“以史學名著而兼通經(jīng)、子、集三部”。嚴耕望贊呂思勉“通貫各時代,周贍各領域”,這也是《中國通史》的主要特色。顧頡剛評價《中國通史》“以豐富的史識與流暢的筆調來寫通史,方為通史寫作開一新的紀元”。《中國通史》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中國通史,史料之翔實,觀點之新穎,語言之生動,對歷史人物的評判之公正,為同類書所不及。
中華民族巍然屹立東方五千年,為人類創(chuàng)造了燦爛不熄的偉大文明的歷史,那是人類最珍貴的遺產(chǎn)之一。張蔭麟、呂思勉、蔣廷黻所著《中國通史》,從“民族的形成”起筆,沿著歷史的道路,回顧梳理了王朝更替、歷史興衰的來龍去脈,分門別類地敘述中國社會經(jīng)濟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學術的發(fā)展情況,內(nèi)容包括封建婚姻的變遷、同族與異族的同化和異化、文化思潮的形成,以及近代政治社會對現(xiàn)代經(jīng)濟、社會、教育的影響,等等。不應忘記歷史,“歷史是現(xiàn)實的根源,任何一個國家的今天都來自昨天。只有了解一個國家從哪里來,才能弄懂這個國家今天怎么會是這樣而不是那樣,也才能搞清楚這個國家未來會往哪里去和不會往哪里去!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吨袊ㄊ贰贰八冀尤f載,視通萬里,千恣百態(tài),令人銷魂,因此它比其他學科著作更能激發(fā)人們的想象力”。列寧說:“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休謨認為,“歷史不僅是知識中很有價值的一部分,而且還打開了通向其他許多部分的門徑,并為許多科學領域提供了材料。”吳晗說:“我們的歷史是一份無比珍貴的遺產(chǎn),是值得我們自豪的!蔽覀儚臍v史中走來,它是我們存在的依據(jù)和理由,它是我們成長的沃土和甘露。說的更通俗點,《中國通史》是一份無比珍貴的遺產(chǎn),是一套值得細讀、深讀的傳世經(jīng)典,所有對中國歷史、語言、文學、藝術和考古感興趣的人都將感激于這套書,它在相對少的篇幅里準確而富有見解的解釋了中國從最早時代一直到今天。
《中國通史》讀書筆記 17
我今天看了《中國通史》一書,描寫的是我們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我最喜歡周朝前期和唐朝前期,因為周朝開國皇帝周文王是個人才,而且還有一幫忠誠輔佐,而且周朝前期力量還很雄厚,周朝后期很腐朽,所以我不喜歡周朝后期,還有唐朝前期,李世民把國家治理的繁榮富強?墒堑搅颂瞥砥冢实壑恢镭潏D享樂,大興土木,搜刮人民的錢財。所以我也不喜歡唐朝后期。
我們中國每個朝代的后期都很腐朽,就說紂王吧,他叫人建"朝歌"花了數(shù)萬銀兩。殺了幾百人。而且荒唐無道,最后果然被周武王滅了。
最強大的就是元代,元代的開國皇帝是成吉思汗,他先統(tǒng)治了蒙古,然后競把我們的中原占領了。占領了中原后,又把俄羅斯的首都占領了,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蒙古帝國。
我最不喜歡的是秦朝,秦朝的秦始皇雖然建了萬里長城。而且還統(tǒng)一了錢幣。但是他把古時候記載的書全燒了,而且還殺了一些讀書人,這叫"焚書坑儒"。到了秦二世的時候,秦二世把秦始皇壞的一面他繼承,好的一面他沒繼承,而且還派了一些人為秦始皇殉葬。是他的作風使秦朝走向滅亡。
我感受到了古時候皇帝英明的時候,國家就發(fā)達,皇帝無能的時候國家就腐朽。
《中國通史》讀書筆記 18
假期里,我讀一套書名字叫《中國通史》,深深吸引著我,感受很深!下面讓我給大家講講吧!
這是一套以繪畫為主按照中國歷史朝代變遷的順序,以圖畫佩帶文字講述幾千年的歷史,按時代先后的順序有圖畫表示出來,讓我每天倒要讀上三個小時愛不釋手。我知道了人類的起源,有母系氏族的形成及繁榮,父系氏族的形成,知道了早期人類使用石器從打磨石器到磨制石器一步發(fā)展,這樣的時期叫做“石器時代”。知道了夏代是奴隸社會的開始還有大禹治水三次路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奴隸制度是一種殘酷的剝削制度。知道商代的建立發(fā)展西周的興盛與衰落文化,社會生活,
知道春秋戰(zhàn)國認識屈原墨子。莊子。孟子道學派。知道了秦漢的`建立,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統(tǒng)一文字。度量衡還有殘忍的焚書坑儒,還有中國的驕傲:萬里長城,秦始皇兵馬俑。還有魏晉南北朝等等好多的歷史故事讓我受益匪淺。
要多讀好書,知道歷史故事讓我們受益很大讓我知道自己的國家是多么偉大,我們的民族多么自豪,我會繼續(xù)讀下去繼續(xù)回味。
《中國通史》讀書筆記 19
盡管隨著歷史長河的奔騰向前,我們很多的過往歷史,古人偉事皆已隨風而逝。唯有地編寫集結而成了這樣一套耐讀的《中國通史》。博采而眾長,引經(jīng)據(jù)典而又有發(fā)揮和突破,分享剖析而又有探討和琢磨————引領著書外的讀者走入一個中國過去的探尋之路。一如本身編輯推薦的:“五千年時間長河,發(fā)散的觀察視角,一以貫之的傳承。”尤其是在時下這個注重國學,尊重歷史的時代,這樣的一部深入淺出記載中國歷史的著作無疑是值得收藏和閱讀的。通篇的翻閱,我覺得這套史書有著它的亮點所在。盡管書中記載的歷史也許我們在以往的史書中也曾有閱讀一二,但是我更覺得本套叢書的經(jīng)典在于它更是將各個階段的歷史和社會發(fā)展的動態(tài)關聯(lián)進行了有伸縮性的分享和解析。原本讀史就是為了開拓視野,用一個發(fā)展性的,階段性的動態(tài)社會歷史有機地串聯(lián)剖析。《中國通史》一書著實出彩地將一個更為生動的,有著真實畫面感的歷史猶如影片般逐一展現(xiàn)在讀者的面前。相較于以往很多的歷史類讀本,我覺得看這套叢書除了更多地有了深刻的直擊感受,更多的還是那種身不由己地動容。歷史于書中已經(jīng)突破,且超越了文字的記載,歷史于書中更多的是有著真人,真事,真佐證的那份證實。也許正是由于這樣的一份真,所以身為讀者的我翻看書時總是不知不覺地仿佛置身于相關的歷史情節(jié)。細細地翻閱《中國通史》,我們還不難發(fā)現(xiàn)的是書中有著大量篇幅的古文穿插,歷史畫面介入。這樣的分享無疑讓整個歷史的刻畫和描述多了不少的生動有趣性。不是那種平鋪直敘的就事論事,而是那種由此及彼地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交相輝映,由此更牽引出了整個社會發(fā)展的動向和變遷。
通篇的閱讀,我個人覺得書中的文字記載著實有著相當大的可信度和可賞性。類似于在“魯國特色及控制人格”篇章中,我除了看到了整個但是的`歷史背景,我同樣還借由著那樣的一段歷史走入了孔子的人物刻畫。怎么樣的時勢造就了怎么樣的一位i儒學創(chuàng)始人物孔老夫子————這樣的文字記載和描繪無疑為我更加地對很多的精彩歷史片段,偉大歷史人物有了一個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認知。因為這樣的講述和刻畫完美地做到了歷史和人物的緊密關聯(lián)。讀史,更是讀人,讀人更是讀那個時代的社會發(fā)展和變遷—————于《中國通史》的三個分冊中,我們書外的讀者無疑可以答疑解惑更多曾經(jīng)被切割看待的人,事,物。
我更覺得《中國通史》更是引經(jīng)據(jù)典,張弛有道地有機串聯(lián)起了一個立體飽滿的歷史過往。一讀這套叢書,我覺得自己仿佛踏上了時空的穿梭機,暢享了一次盛況空前的精神大餐!
《中國通史》讀書筆記 20
今年小女已上中學,中學已開設歷史課程,小女很是喜歡,常在家中與我討教歷史問題,為了不至于尷尬,我又從新從書櫥中翻出《中國通史》,粗略看了一遍。
《中國通史》上至唐堯,下至明清、民國,歷經(jīng)三千余年,這其中的朝代更迭,風云人物的興衰,個中滋味誰能評說。泱泱大國,五千年文明歷史,演繹著一部中華民族生存、繁衍、發(fā)展的恢宏詩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
兩千多年前的先哲孔子是如此的感嘆著時光易逝,如流水一般,一切都會成為過去;而在兩千多年后的今天又一位哲人兼?zhèn)ト艘舶l(fā)出了同樣的感慨,不過不是感慨著過去,而是想象著未來。
從過去到未來,流淌著歷史的長河。一個人的一生,在這歷史的長河中,至多像流水的一次涌動,當然也有的泛起一兩朵浪花,甚而推起一片波瀾,但隨即與流水同去?赡苁沁@個緣故吧,人們常常對著歷史,撫今追昔,發(fā)出這樣那樣的感嘆,這正是: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不過,歷史的長河畢竟是向前流淌的,永遠不可能倒流。人們讀歷史,憑吊歷史,感慨之余,總會深化著對今天,對明天的思考,這也是我讀《中國通史》最深的體會。
過去的歷史是今天的鏡子,但歷史這面鏡子,并不是一覽無遺地折射歷史之光的,這是由于,往事如煙,越遠越不真切,再加之寫史之人的個人觀念,幾千幾百年后,就不免鏡面如霧了。對此,現(xiàn)代大文豪,愛國主義戰(zhàn)士魯迅曾有過精辟的論述:“歷史上都寫著中國的靈魂,指示著未來的命運,只是因為涂飾太厚,廢話太多,故很不易察出些底細來!边@就是說,歷史是面好鏡子,只是使用時,需擦去鏡面上的霧氣。
中國的'歷史,悠遠漫長,有五千年之久。中國的歷史看上去風云變幻,其實它總是在昭示著一種必然性,那就是社會在不斷進步,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直至現(xiàn)在社會主義社會,文明是在不斷進步發(fā)展,刀耕火種,駕轅鐵犁,火箭衛(wèi)星等等,這是歷史發(fā)展的一種必然趨勢。
中國的歷史,到現(xiàn)在廿一世紀,這其中的榮辱心衰,又有誰能訴說的盡。中國歷史的發(fā)展常常是流血來推動,來驗證的,特別是近現(xiàn)代,我們?nèi)杂洃洩q新。歷史的血跡,展示著歷史發(fā)展的殘酷性,我們能從中領悟到什么呢?只有吸取血的教訓,在前人的基礎上,加倍的建設我們的國家,增強我們的綜合國力,這樣才能無愧于我們的祖先,無愧于我們的后人。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我們現(xiàn)在讀歷史,就是要記住歷史的教訓,讓我們變得更聰明。要知道歷史的教訓是深刻的,我們的經(jīng)濟現(xiàn)在是上去了,可在某些國際問題爭端上,還顯得太軟弱,像現(xiàn)在的南海爭端,與我們的大國身份不相符。經(jīng)濟上去了,我們可不能就只顧享樂,要知道這樣下去,是要挨打的,會給后人留下罵名的。
因此,我們只有以史為鑒,努力自省,發(fā)揚中華民族的韌性精神和進取精神,加快國家的建設,這樣我們才能成為世界民族的強者。
歷史的腳步,盡管有些沉重,但終究是向前的。唐代詩人劉禹錫說得好“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我們應當記住歷史,面向未來。
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中國通史》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中國通史讀書筆記02-03
《中國通史》讀書筆記02-21
《中國通史》讀書筆記07-03
【熱門】中國通史讀書筆記02-26
中國通史讀書筆記范文02-25
《中國通史》讀書筆記(13篇)03-02
《中國通史》讀書筆記11篇02-25
《中國通史》讀書筆記13篇02-25
中國通史讀書筆記15篇02-25